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文言文忧愁

文言文忧愁

2015-12-21 23:31:3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文言文忧愁篇一《文言文难解字汇编》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文言文忧愁》,希望能帮助到你。

文言文忧愁篇一
《文言文难解字汇编》

文言文忧愁篇二
《文言文趣读》

1. 善忘者

两翁相遇,甲问乙姓氏。答曰①:“姓张。”俄尔再问,复告之。俄顷复问。乙不说②,大声曰:“吾③姓张!吾张姓!吾之姓,张也!”甲笑曰:“王大爷毋④恼,吾乃⑤善忘者⑥也!”

注释:①曰(yuē):说。②说(读yuè):通“悦”。③吾:我。④毋(wú):禁止之词,不要。⑤乃:作判断动词,可译成“是”“就是”。⑥者:„„的人。

【基础知识】

常用词:俄、俄而、俄尔、俄顷

俄:副词。表示时间的短暂,可译成“不久”、“一会儿”等。“俄”经常与“而”、“尔”、“顷”连用,构成“俄而”、“俄尔”、“俄顷”等,仍表示时间之短暂。

【附文】

东食西宿

齐人有女,两家求之。东家子富而丑,西家子美而贫,父母不能决。问其女。对曰:“东食西宿可乎?”

魂魄报案

一汉酒醉,打110,曰:“有人谋杀。”俄而众警至。汉醉如烂泥,见警,挣扎而起,曰:“吾已死,报案者乃吾之魂也!”

师生作诗

一生作诗曰“一棵老枯树,两个大丫杈”——思之久,而无下文。生不说。俄尔师至,赞曰:“初学作诗,出语不俗也。为师续两句,以为记念,可乎?”续曰:“春来苔是叶,冬至雪作花!”生大喜!

【断句】

初学作诗

一生作诗曰门前有棵树春秋一模样思之久而无下文俄而师至曰当改成门前有棵树春秋换新装生曰吾家门前乃樟树也师不说曰作诗当求新意毋死心眼也师去生疑之久

2. 执竿入城

鲁①有执②长竿入城门者,初③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④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⑤至,曰:“吾非圣人⑥,但⑦见事多矣,何⑧不以锯中截⑨而入?”遂⑩依而截之。

(魏. 邯郸淳《笑

林》)

注释:①鲁:鲁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山东省的西部。《曹刿论战》的故事就发生在鲁国。②执(zhí):拿,握,持。③初:开始,开始时。④亦:也。⑤父(fǔ):对年老的男人的尊称。⑥圣人:旧时指道德高尚的人。⑦但:只,只是。⑧何:疑问代词。有二种义项在书中反复出现,一是:什么,哪里。二是:为什么。希读者留心。⑨截(jiã):截断。⑩遂(suì):副词,于是,就。

【基础知识】

文言文在组织句子时,经常使用一些固定的词语(或固定的词语搭配),这些固定的词语叫固定结构。“有„„者”,就是一种常见的固定结构,可译成“有„„的人”。上文中“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意为“鲁国有个拿着长竹竿进城门的人”。试翻译下列文言句:

①有牵马而行者—— ②有善忘者——

③有初为人师者—— ④有算命者——

⑤有初读文言而觉其文多趣者——

【附文】

教“太”字

有教其子识字者,初教“大”字,再教“太”字,曰:“大下一点,乃太公之太也。”复教“犬”字,儿笑曰:“儿知矣,儿知矣,此点在外,乃外太公之太也。”

一问三不知

有以成语“一问三不知”问其父者,父曰:“不知”;问其母,亦曰:“不知”。俄而忽大声曰:“吾知矣——一问三不知者,父不知,母不知,儿亦不知也。”

【断句】

两翁相遇

两翁相遇甲呼乙曰大伯见其白发斑斑呼己为伯乙不说不应三呼之亦不应遂大声呼曰大伯乙笑曰娃娃毋恼大伯年高眼花耳聋也

3. 负米骑马

有跛①者,牵马而行,途遇一老父。问曰:“君②艰于行步③,何不骑耶④?”对曰:“马负⑤米囊⑥,人复骑之,恐不堪⑦。”老父笑曰:“甚矣,汝之不惠⑧。若负米骑马,则⑨马止⑩负人而已⑪,岂不两便?”跛者大喜,遂负米骑马。

注释:①跛(bǒ):瘸腿。②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③艰于行步:走路很不方便。④耶: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白话文中的“呀”。⑤负:背负。⑥米囊(náng):盛着米的袋。囊:有底的布袋。⑦堪(kān):胜任,忍受,能。与“不”连用,有不能、或不能胜任、不能忍受的意思。⑧甚矣,汝之不惠:这是一句特殊的句式,可意译成“你太不聪明了”。甚:程度副词,很,十分,非常;惠(huì):通“慧”,聪明;汝:你。⑨则:那么,就。⑩止:副词。只是,仅仅。⑪而已:罢了。

【基础知识】

在文言文中,“也、乎、矣、耶、邪、焉、哉、耳、尔、欤”常放在句后作语气助词。“也、矣”表示肯定的语气,相当于白话文中的“吧、啊”,“乎”表示疑问,相当于白话文中的“吗”。“邪、焉、哉、耳、尔、欤”等也将在后面反复出现(焉:见4,哉:见9,耳:见11,邪:见58,尔:见56,欤:见58),希读者留心。

【附文】

苍蝇与蜜

蜜罐破,蜜流一地,苍蝇闻香,嗡嗡而至。有蜜蜂大声阻之,曰:“危矣,危矣!汝不要命耶!”苍蝇笑曰:“吾但闻其香而已——蜜流于地,已非君所有,汝之危言,吾不信也!”扑之,遂为蜜粘。

螃蟹上网

两蟹相遇,甲问乙曰:“何事哀声叹气?”对曰:“吾儿外出上网,多日不见。”甲笑曰:“毋忧也。”指树上一蜘蛛曰:“此必汝子也!”乙大惊,曰:“上网上网,竟成如此模样!”

【断句】

问 寿

有问寿于算命先生者答曰若无疾病君之寿足九十也其人亦懵懂曰不足九十汝有何说笑曰不足九十届时君砸吾招牌吾无怨也

4. 此裤不破

有着①绸裤访客于城者,裤触长竿,洞穿焉②。其人赧③甚,欲④返。会⑤有老父至,喟然⑥曰:“汝不惠甚矣。觅⑦一纸片,书⑧‘此裤不破’四字贴之,则何羞之有⑨?其人大喜,曰:“君诚⑩智者也。”

注释:①着(zhuï):穿。②焉(yān):此字放在句子后面,往往作语气助词,可译成“啊”或“呀”。③赧(nān):因惭愧而脸红。④欲:要,想要。⑤会:适逢。⑥喟(huì)然:叹息的样子。⑦觅(mì):找。⑧书:写。⑨何羞之有:有什么好害羞呢?⑩诚:确实。

【基础知识】

“何„„之有”,是一种常见的固定结构,可以译成“有什么„„呢”。请比较下列白话与文言句:

①有什么功劳呢?(何功之有?)②有什么可忧愁呢?(何忧之有?)

③有什么可畏惧的呢?(何惧之有?)④有什么可怨恨呢?(何怨之有?)

【附文】

蚱蜢求食

冬日,蚁群将谷粒曝晒。有蚱蜢饿甚,四处觅食,见之,赧颜曰:“吾将饿死,君能舍其一二否?”蚁曰:“夏日,食物睁眼即是,君不觅以防冬?”蚱蜢曰:“其时吾忙于唱歌也!”蚁曰:“夏日忙于唱歌,冬日止需喝西北风也!”

甲乙两罐

甲乙两罐相逢于途。甲问乙曰:“汝有何能?吾面前亦敢昂然而立?”乙曰:“吾智囊也,腹中自有妙计千条。汝有何能?智囊面前亦敢夸口?”甲曰:“吾乃总经理也,吾之一生无事不成。”忽有车隆隆而至,两罐不知所措,俱碎于途。

【断句】

驴与蚱蜢

驴以鸣声不佳时有赧色一日闻蚱蜢鸣于草丛喟然叹曰吾之形胜汝千倍而鸣声之美反不能及吾有何颜苟活于世蚱蜢笑曰甚矣君之不惠君之力万倍于吾吾亦觅死觅活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而已矣何怨之有驴转忧为喜

5. 弹簧擒鳄

人简①动物小者,腹塞弹簧,抛于水中,鳄鱼见而欲吞。龟、鳖皆②阻之,曰:“子③其④危矣!是⑤诱我也!”鳄笑曰:“是物无钩无索⑥而香扑鼻,何危之有?”不听,吞食腹中。及⑦肉化,弹簧撑其腹。鳄欲沉不得,痛苦不堪,遂为人获。

注释:①简:挑选。②皆:都,全。③子:您,表示尊称的第二人称。④其:表示肯定或猜测的语气助词。⑤是:这,这里,这样。在文言文中,“是”是指示代词,一般情况下不作判断词。⑥索:绳索。⑦及:到,到了。

【附文】

孔子牙签

某古董店欲简一店员,店主执木梳之一齿问应试者曰:“此何物耶?”一年轻者对曰:“是为文物也,当年孔子用以剔牙!”店主不胜喜,曰:“得人矣,得人矣!”

甲乙相撞

有骑自行车途中相撞者,皆怒。起,捋袖捏拳。及两目相对,甲忽笑曰:“君以车拦吾,有何事急商?”乙亦转怒为喜,曰:“欲与子交友而已。”一笑而散。

蠢猴捞月

众猴嬉戏树上。一猴见有藤蔓悬空而下,入一古井。会水中月影如镜,不胜喜,遂大呼众猴捞月。猴闻声而集。有老猴曰:“事有可为有不可为者。可为而不为,是为懦夫;不可为而强为,乃蠢汉也。”是猴不听,曰:“祖辈捞月不成,吾以为羞。今有此藤相助,何难之有?”老猴苦劝不听,遂去。众猴亦散。

断句】

桃花争誉

油菜花盛开人大声赞曰黄金一地黄金一地也桃花慕焉曰吾若嵌镶其间人必赞我红宝石也欲下蜂阻之曰赞誉之词多言过其实子何必认真桃花不听纷纷飘落人见之喟然叹曰桃花飘落春将尽诚可悲也桃花大悔

6.纸鸢与鹰

纸鸢冲天,群雀以为妖魔,大呼救命,四散而逃。 纸鸢见状①,摇头摆尾,洋洋自得。会鹰至,见而大怒,詈②曰:“汝辈③借风升天,何能之有?升降由人,何用之有?随风招摇,何智之有?竟敢装神弄鬼,欺我鸟类?”径④断其索,纸鸢遂堕⑤。

文言文忧愁篇三
《文言文》

古文两篇

勾践灭吴

通假字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南至于句无——句通“勾”。勾无,山名,在浙江。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句意是,规定青年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

将免者以告免——免通“娩”,生育,临产。句意是,妇女将要临产时向官府报告。 三年释其政——政通“征”,赋税徭役。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无不哺(bū)也——哺通“哺”,给人食物吃。注:原文“哺”字应为“饣”字旁 无不歠(chuî)也——歠通“啜”,给人水喝。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难道。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

1.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中原,原野之中,现常用于“中原地区”。句意是,因而使百姓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中。

2.丈夫二十不取

丈夫,男子。今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句意是,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媳妇。

生丈夫 丈夫,男孩。今常用义同前“丈夫”句。句意是生男孩。 3.十年不收于国 国,指国内人民。今常用于“国家”或“代表国家的”。句意是,十年不向人民征收赋税。

4.爪牙之士

爪牙之士:指武士,今为贬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5.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大夫:官名。今指医生

6.广运百里

广运:指土地面积的长和宽。

7.南至于句无

至于:到达。今用作介词,表示一件事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

[编辑本段]词类活用

(一)例句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2)以待乏也

(3)虽无四方之忧

(4)又郊败之

(5)无乃后乎

(6)吊有忧,贺有喜

(7)然后卑事夫差

(8)宦士三百人于吴

(9)今寡人不能 (10)洁其居,美其服 (11)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12)必庙礼之

(13)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

(14)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15)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16)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名词的活用

A. 名词活用为动词

(8)宦——派遣做„„的奴仆(本为官宦)

(12)礼——恭敬地对待

(13)哺——给他食物吃(哺,干粮,泛指食物)

B.名词作状语

(4)郊——在郊外

(11)庙——在庙堂上

动词的活用

A.活用为名词

(9)能——能力,才能(不能——没有才能)

B.动词的使动用法

(1)退——使„„撤退(勉强释为打退,则不准确,因为原句是:“谋取而退”即:谋取划使吴退兵)

形容词的活用

A.活用为名词

(2)乏——物质匮乏的时候

(3)忧——忧愁的事,指外患

(6)忧——忧愁的事;喜——高兴的事,喜事

(15)耻——羞耻之心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0)洁——使„„洁(打扫干净)

美——使„„美(使他穿上漂亮服装)

(16)暴露——使„„暴露

[编辑本段]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吴国与越国,是相互仇恨、相互敌对、相互征战的国家。

(2)此寡人之罪也

--这是我的过错。

(3)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过去与吴国的战争,不是你们哪几个人的过错。

(4)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

--„„是我的过错。

(5)此其利也。

--这是就是有利的啊! 2、省略句 (1)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词宾语之。之--指代文种) (2)(与之成)不可!(省主语--与越国订立盟约的事)

(3)纳之(于)太宰嚭(pǐ)(省略介词于)

(4)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

(5)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

(6)(勾践)无不?(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

3、倒装句

A 介宾短语后置

(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昔者夫差于(在)诸侯之国耻吾君

(2)乃号令于三军曰

--乃于(向)三军号令曰

(3)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

--又有于(将)此美者献之

B 宾语前置

何后之有?

--有何后?(在疑问句中,宾语靠"之"的帮助可以前置) 又何求焉?

--求何焉? 是故败吴于囿 --是故于囿败吴 相关联接:句式相同句何陋之有?

注:原文“哺”字应为“饣”字旁

游侠列传

通假字

振人不赡(“振”通“赈”zhèn,救济)

以躯借交报仇(“借”通“藉”jiè,帮助)

与人饮,使之嚼(“嚼”通“醮”jiào,喝干杯中酒) 解家贫,不中訾(“訾”通“赀”zī)

敖而无足数者(“敖”通“傲”ào)

此乃乡者朱家之羞也(“乡”通“向”xiàng)

古今异义:

其馀庸人不可胜言(平常的人 / 平庸没有作为的人) 皆多解之义(赞扬 / 与“少”相对)

诸公以故严重之(非常敬重 / 程度深,影响大,情势危急) 闻其声,争交欢解。(结为友好的朋友 / 结交而彼此欢悦) 各厌其意(满意/讨厌,厌恶)

一词多义

以:鲁人皆以儒教用

解父以任侠由于

以躯借交报仇用 以德报怨用 具以实告解把 数:数过,吏弗求。多次

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计算,点数

敖而无足数者称道

幸:适有天幸助

今子幸而听解幸而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也幸运

贼:少时阴贼狠毒

人杀吾子,贼不得凶手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作乱叛国的人

若窘急常得脱,若遇赦或者

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地下也想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如果

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之)报仇,不使(之)知也。 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之)辱解。

诸公以故严重○39之,争为(之)用○40 卫将军○4为(之)言 专趋(于)人之急,甚(于)己之私 人又杀之(于)阙下

置其母家室(于)夏阳

(二)被动句

孝文时诛死。

居邑屋至不见敬

为解所杀

(三)判断句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

2聂小倩

3谏伐匈奴书

一、重点词语:

1、切谏:深切的谏言。

2、重诛:严厉的惩罚。

3、将吏相疑而外市:对外勾结。

4、末节:节操卑劣。

5、飞刍挽粟:牛马所食的粮草。

6、固不程督:本来。

二、通假字:

1、十有余年:同“又”,用于整数和余数之间。

2、终不能逾河而北:同“逾”,越过。

3、从之如搏景:通“影”,影子。

4、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同“无”,没有。 5、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通“熟”,仔细。 三、一词多义: 以:1、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表示目的的连词,来。

2、运粮以行: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关系。

3、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介词,凭借。

兵:1、兵者凶器也:兵器。

2、轻兵深入:军队。

3、且夫兵久则变生:战争。

行:1、故圣王重行之:做。

2、运粮以行:行军。

3、秦政不行:推行,施行。

所以:1、所以不忘战也:用来„„的办法。

2、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以(之)为。把„„当作。

3、此臣之所以大恐也:„„的原因。

得:1、难得而制:得到,获得。

2、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能够。

四、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1)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使„„开阔。

(2)靡敝中国:使„„疲惫不堪。 (3)却地千里:使„„后退。 (4)暴兵露师:使„„暴露。 (5)必伏尸流血:使„„倒下。

2、名词作动词:终不能逾河而北:北进。

3、名词作状语:

(1) [蚕]食天下:像蚕一样。

(2)[兽]聚而[鸟]散:像野兽一样;像鸟一样。

(3)[禽兽]畜之:像禽兽一样。

(4)迁徙[鸟]举:像鸟一样。

(5)[日]费千金:每天。

4、意动用法:

(1)甘心匈奴:以„„为快意,把„„作为快意之事。

(2)臣窃危之:认为„„危险,对„„感到危险。

(3)高帝悔之:对„„感到后悔。

五、古今异义:

1、兵者凶器也:不祥的器物。

2、并吞战国:交战的国家。

3、不足以为利:把(它)当作。

4、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这以后。

5、靡敝中国:中原。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文言文忧愁篇四
《简短文言文》

简短文言文

1、《凿壁借光》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 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矢,复得。”其母引刀裂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 矣。

【译文】

孟子小时侯,倍数的时候。她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背书有时会中断下来,过一会就又会背诵下去,她的母亲知道他是遗忘了,就叫他过来说,:“背书怎么会停下来呢?”孟子回答说:“有的地方忘记了,过一会又记起来了。”他的母亲没有说什么,便拿起剪刀八织成的布剪断了,用这来告戒孟子。从此以后,孟子背书,不再遗忘了。

3、《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本来嘛,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4、《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宋国有个耕田的人,他的田地里有个树墩子。一只兔子跑过来,恰巧碰在上面,撞断脖子死了。他毫不费力地拣到了这只死兔子,于是干脆放下农具,守候在树墩子旁边,希望再拣到一只。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5、《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译文】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三字经》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此五行 本乎数 曰仁义 礼智信

稻粱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此六畜 人所饲 曰喜怒 曰哀惧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君则敬 臣则忠 此十义 人所同

弟子规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苟不教 性乃迁 子不学 断机杼 养不教 父之过 幼不学 老何为 为人子 方少时 孝于亲 所当执 首孝弟 次见闻 百而千 千而万 三纲者 君臣义 此四时 运不穷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常 不容紊 马牛羊 鸡犬豕 爱恶欲 七情具 高曾祖 父而身 乃九族 人之伦 长幼序 友与朋 凡训蒙 须讲究 行勿懒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论语》名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超过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危险。”

1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5、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16、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1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18、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19、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1、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2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24、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2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26、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27、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2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文言文忧愁篇五
《文言文的表达技巧概说》

文言文的表达技巧概说

一、导言: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一)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主要是为语言的表现服务,在表达叙述上达到作者所需要的效果

(二)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托物起兴 写景抒情 寓情于景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反衬 烘云托月 想象 联想 照应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表现手法主要通过相应的方法巧妙恰当地反应揭示主旨,为中心服务

(三)结构手法,。常见结构手法包括承上启下、起承转合、悬念、照应、铺垫、衔接、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四)修辞方法,包括比喻、双关、借代、反复、排比、反问、设问、拟人、夸张、对偶、互文等的运用等。

(五)选材剪材,主要指材料安排,包括主次、详略、繁简。

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1、合叙

所谓合叙,就是把相关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物前后合并叙述,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思,目的是使句子紧凑,文词简洁。在叙述时,前两件事与后两件事分别对应,把本来可以用两句话叙说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话。这种修辞方法叫合叙,也叫并提。它的特点是将两件相关的事合并在一个句子里来表达,但在理解时却又要从文意入手,分别找出同句中的有关的词或词组之间的相互搭配关系。运用合叙这种修饰方法,能使文字精简,结构单纯,对比强烈。“合叙”在表现形式上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1单句合叙

1.1.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诸葛亮《出师表》)

句中“性行淑均”,作为词组在句中充当谓语。作者将向宠的性格及品行两方面作出了评论,应理解为“性淑行均”。

1.2对句合叙

1.2.1A:冬——素湍——回清

B:春——绿潭——倒影

按两条线索的相承关系,我们将它们合并起来即为: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显然,“合叙”是把应改合成一句的话分成了两句,把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中相关的词语“并”在一起,表达丰富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强调。意思是:冬天素湍回清,春天则绿潭倒影。

1.2.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上下文中的分承对应关系则更为复杂。

由合叙翻译公式,按相承关系此句应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

又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梁启超《谭嗣同》)句中程婴——西乡——足下,杵臼——月照——吾相对应。可见,合叙的翻译是由分而合。翻译时则按照句子的分承对应关系将其翻译为现代文。

1.3巩固练习:

(I)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怪柏„„(《三峡》)

“素湍”即“雪白的激流”,“倒影”即“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素湍”二句为合叙,应交错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全句意思是说:雪白的激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亭午”即正午,应对“曦”(太阳);“夜分”即夜半,应对“月”(月亮)。全句意思是说:假如不在正午就见不到太阳,不在半夜就见不到月亮。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三峡》)

“沿溯阻绝”应为“沿绝溯阻”之合叙。“绝”是“横渡”、“横穿”的意思,在此则可以略加引申为“畅通无阻”,“阻”是“险阻”的意思,不是后起义“阻止”、“阻隔”。全句意为:下行的航路畅通无阻,上行的航路艰险难行。

(4)官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陟”,晋用,提升。“臧”,善。“否”,恶。“陟罚臧否”即“陟臧罚否”之合叙。全句意思是说:皇宫中的近臣,相府中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对于这两处的官吏,奖善罚恶,不应该有什么差别。

(5)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作奸”就是干坏事。“科”,指法律条文。“有司”,职有专司,指负责专职的官员。上例亦为合叙法,可交错理解为:“若有作奸犯科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若有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赏。

(6)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醉翁亭记》)

“风霜高洁”即“风高”与“霜洁”的合叙,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全句意思是说:秋高气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石块露出,这是山里四季(不同的景色)。

(7)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兵”指兵器,“革”指铠甲一类。此句可交错理解为: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坚也。全句意思是:兵器不是不锋利,铠甲不是不坚固。

(8)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送东阳马生序》)上句分叙则是:县官日有廪稍之供,(诸生)无馁之患矣;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诸生)无冻之患矣。全句意思是:官府每天有米粮供应,没有挨饿的忧患了,父母每年有冬夏农衣服送过来,没有受冻的忧愁了。

综上所述,合叙句的语序一般都是前后相承搭配的。两相比较,则可以看出,“分叙则文繁”,缺乏生气;“合言之较有变化,免于板滞”(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即显得简洁明快,又显得文气畅通。

这种修辞手法应该和“互文”放在一起学习,“互文”是分开来写,合起来理解;“合叙”则是合起来写,分开来理解。这两种修辞都有使文句富于变化而避免呆板,使行文简洁避免烦琐的作用。还可以形成排比句式,使行文更有气势。

附录:

(1)《韩非子•五蠹》:“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本来可以说成“(夏)桀暴乱而(商)汤征伐,(商)纣暴乱而(周)武征伐”,是平行的两件事,作者合起来说。两件事前后对应,分别相联。《水经注•江水》(课文题《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其实际意思是:自非亭午不见曦(日),自非夜分不见月。课文又有:“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教材注释和《教师教学用书》均译作:“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这里采用的是直译,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无不妥。但略加推敲便会发现问题:按此种译法,极易被认为“雪白的急流”和“碧绿的潭水”都“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事实上,“雪白的急流”奔腾汹涌,可以“回旋着清波”,却难以“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而潭水较为平静,方可现出其“碧绿”,也才可“倒映着”岸边的“各种

景物的影子”。因此,原句运用了“合叙”法,原文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译文应变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2)《出师表》中有多个合叙的例子。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这句话的前面是把“作奸犯科者”和“为忠善者”合并在一块叙述,与之相承搭配的后面的“刑”和“赏”合并在一块叙述。在理解它时应该分开来叙述:“作奸犯科者”论其“刑”,“为忠善者”论其“赏”。“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性行淑均”即“性淑行均”。此句译文应是:将军向宠,性情善良,行为公正。“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查《三国志•蜀志》可知“侍中”指的是郭攸之和费祎,“侍郎”指的是董允。翻译时就要把合叙改成分述。“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应是“此皆良实,志忠虑纯”。

(3)《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其意实为:句读之不知,则师焉;惑之不解,则不焉。就是说,不知道句读的从师,不能解答疑惑的反而不从师。不这样理解,原文就无法解读。这种句式一般称之为“双提分承”。《前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即“渔于江,侣鱼虾;樵于渚,友麋鹿”。这种双提分承的句式,在现代汉语书面作品中也有运用的。如秦牧《土地》(曾选作高中课文)有一句:“水库和运河像闪亮的镜子和一条条衣带一样布满山谷和原野。”实际意思是说:水库像闪亮的镜子一样布满山谷,运河像一条条衣带一样布满原野。这种句子显示出书面语言精于加工的特色,有一种严谨精致的美。

(4)一般的合叙,前面两件事在前的,也承接后面两件事在前的。可以写成简单公式:ABAB。但是有的作者处理合叙时,前后结构作了变通处理,出现了错综变化,呈现出这样的模式:ABBA。如:《孟子•公孙丑下》(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兵革非不坚利也。”“兵”与“利”发生关系,“革”与“坚”发生关系,实际意思是说:“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坚也。”作者不说“兵革非不利坚也”,而说“兵革非不坚利也”,理解上要分开来,次序上又有错综变化,无疑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再如《五人墓碑记》中“赠谥美显”也是“合叙”,分开来说,就是“赠显谥美”。“赠”是对死者追封爵位,自然非常显赫;谥号是对死者追封的称号,自然非常美好。崇祯曾经赠周顺昌为太常卿,谥号为“忠介”。课文上对“赠谥美显”的注释是:“指崇祯皇帝赠周顺昌为太常卿,谥为忠介。美显,美好而光荣。”教参书的译文是:“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由于没有把握其合叙的句子结构,教参的翻译与课文的注释发生了矛盾,教参没有把“赠”的含义加以落实,把本来的两件事当成了一件事。

(5) 并 提(合叙)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并列地放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就叫并提。也有人称之为"合说分解"。

例37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译文:不理解文句,倒急于向老师学习;不能解答疑难问题,却反而不愿向老师求教。 例38 耳目聪明(《后汉书•华陀传》)

译文:耳朵听得清楚,眼睛看得分明。

例39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如果有做坏事,犯国法的,交给主管官员对他们进行处罚;如果有尽忠尽善的,则交给主管官员对他们进行奖赏。

上述例句都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方法,译文都对句子的并提部分作了调整,使它们成为两个平行的句子。

三、文言文的修辞

文言文中也多运用各种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其中有些修辞格的运用较为频繁。了解这些特殊的修辞方式,自然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这里着重说明的是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对文言文阅读理解影响较大的几种修辞格。文言文中的修辞包括比喻、夸张、借代、比拟、设问、双关、对比、对偶、排比、反复、讳饰、互文、并提等等。

(一) 比 喻

文言文的比喻与现代汉语的比喻一样,有本体和喻体,也有比喻词,当然,有的只出现喻体,有的没有比喻词。

例1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o项羽本纪》)

译文:如今人家好像是厨房的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放在砧板上的鱼和肉,这样紧迫的情况,还要向人家告辞干什么呢?

例2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史记o屈原贾生列传》)

译文:使自己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例1用"刀俎"和"鱼肉"比喻对方和自己,将两种对比强烈的不同地位和危急的形势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例2用"污泥"和"浊秽(环境)"比喻邪恶的势力,用"蝉蜕"比喻自己的洁身自好,比喻具体形象,句子通俗易懂,屈原的周遭环境和他的人生态度在比喻句中有了清晰的交代。

(二) 夸 张

夸张,主要是通过形象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比较强烈的感觉,从而增强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1 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译文:人本来就免不了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 例2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译文:秦国便有了剩余的精力,乘对方的困敝而制服他们,在战场上追逐逃走的败兵,杀得敌人流下无数的尸体,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

例1用"泰山"和"鸿毛"来比轻重,将死的价值夸大和缩小,夸大和缩小中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泾渭分明的价值取向。例2用"百万"的"伏尸" 和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来形容战争的残酷,夸大的描述中刻画了秦国的强大和残忍,以及其他国家的弱小和惨败。

(三) 借 代

借本体的特征或标志来代替本体;借本体的所属或所在来代替本体;借事物的全部来代替属于局部的本体或借局部来代替整体等修辞方法,均为借代。借代的主要目的是给人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引发读者的形象思维。

例1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诗》)

译文: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例2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译文:两岸青山在眼前相对出现,一片白帆向红日轻捷飞来。

例1中的"千里足"代替千里马,是局部代替整体。例2中的"孤帆"代替扬着一片白帆的小船,是局部代替整体。

(四) 比 拟

比拟是拟人和拟物的合称,是一种将人拟作物,或将物拟作人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有时给物以人的对话或语言,有时给人以物的动作或形态,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

例10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译文:自从金兵南侵以后,就连荒废的池沼和古老的树木,也对战争表示厌恶。 例11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译文:关在笼子里的鸟思恋以往的树林,养在池塘中的鱼思恋过去的深潭。

例12 雄兔脚朴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o木兰诗》)

译文:雄兔的脚上毛蓬松,雌兔的眼睛眯成缝,两只兔子并排跑,怎么能辨别我是雌还是雄?

例10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作者借"废池乔木"所表露的一个"厌"字,将对战争的憎恶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例11的"羁鸟恋"和"池鱼思"也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恋"和"思"是对自由的一种向往,作者借动物的人类思想化语言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例12"安能辨我是雄雌"是把人当作物来写,动物才讲雄雌,问"安能辨我是雄雌",显然是主人公用幽默的语言说明女扮男装是难以分辨的。

(五) 设 问

有疑问就要问,有问就要答,有问有答就是设问。设问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二是反面设问,正面回答。

例13 然秦以区区之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译文:然而秦国以雍州小小的疆域„„但是经不起陈涉振臂一挥就国破人亡,并被后人讥笑,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不行仁义,而使攻势和守势完全发生了变化的缘故啊。

例14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李斯《谏逐客书》)

译文:敲打瓦罐,叩拍瓦缶,弹奏秦筝,拍着大腿打拍子„„现在人们不听敲打瓦罐和叩拍瓦缶,而去欣赏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不弹奏秦筝,而选择《韶》乐,这是因为什么呢?为的是听起来高兴,看起来舒服罢了。

例15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周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欧阳修《伶官传序》)

译文:啊!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总强调说是天意,其实还不是决定于统治阶级的政策措施吗?追溯一下后唐庄宗是怎样建立起他的统治,又是怎样遭到失败的过程,就足以说明这个道理了。

例13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意在引起读者的注意,以达到强调其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目的。例14也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先交代结果,后叙说原因,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例15则是用反面的问题来激发正面的答案,对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这种设问,有点像现代汉语的反问,不用回答,答案就在问句里面。

(六) 双 关

双关的显著特点是言在此意在彼,言有其实,意有其因,移花接木,耐人寻味。 例16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译文:在舍东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悠闲中见到了深远的南山。

例17 九边烂熟等雕虫,远志真堪小草同。(龚自珍《己亥杂诗》)

译文:我对边防事务娴熟精通,却被人看作雕虫小技不予重用,自己虽怀抱远大志向,到头来也是和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相同。

例18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译文:松柏梧桐枝枝叶叶相互覆盖,心心沟通相融。

例16中的"悠然"有"遥远"的字面意思,即南山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也有诗人采菊时心"旷远"的意思。诗人有了这种心境,对眼前的美景才有"悠然"的神情和感受。所以"悠然"的双关意义值得玩味。例17中的"远志"的字面意思是一种植物的名称,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但诗人在这里显然不是在谈草药,而是在谈自己的远大理想,所以,"远志"是用来形容自己的远大志向。例18的"交通"有诗句中描写的枝叶交错的意思,更有仲卿和兰芝心心相印的意境描写,正所谓生死相依,永结同心,其爱情的坚贞让人赞叹不已。

(七) 对 比

不同的事物,表象不同,实质不同,将它们并列在一起,使之互相对照,或者是用一个事物来衬托另一个事物,从而突出所要说明的问题,强调所要表述的观点,就叫做对比。

文言文忧愁篇六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二)

学习目标:

1学习所选文言,积累“及”“假”“方”“少”等文言词汇,掌握“唯„是”这个句式,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2、学习曹操《短歌行》,能理解并背诵。

一、学习《欧阳修家教》,完成习题。

(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母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稍长,而家无书读,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1、解释字的意思

四岁而孤 :孤:

母以画地:画:

教以书字:书:

假而读之:假:

二、用现代语翻译.

及稍长。

唯读书是务。

三、填空

1、“以至昼夜,忘寝食”可用成语 来表达。

2、短文中欧阳修的情况是

3、欧阳修是朝人,字,是卓越的 家、 家。

一、学习《黄香温习》,完成习题。

黄香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

1、解释字的意思

年方九岁 方:

令枕清凉 令:

以待亲之安寝 寝:

至于冬日严寒 至于:

则以身暖其亲之衾 暖:

2、用现代汉语翻译

黄香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

则以身暖其亲之衾

3、古时候流传一句话“天下无双,九岁黄香”,这句话意在称赞 三、学习《家贫梦买书》,完成习题。

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切。每去书肆,垂涎翻阅,若价贵不能得,夜则形诸梦。曾作诗曰:“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

1、解释字的意思

余少贫不能买书 少:

然好之切 好:

若价贵不能得 得:

夜则形诸梦 则:

2、用现代汉语翻译

垂涎翻阅

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

3、全文围绕一个“好”字来写,文中有哪些词语能反映作者的这种感情?

4、作者为何在过市时“愁”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曹操的《短歌行》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面对美酒伴以高歌,人生短暂岁月几何?

好像晨间的露水一般,过去荒废的日子已经太多,所剩下的已经不多. 听着席上的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

用什么来排解忧愁?只有那美酒名曰“杜康”.

“青青”的是您的衣襟,悠悠的是我的愁心.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轻声吟诵至今.”

“„呦呦‟的是麋鹿在鸣叫,因为取食到了野外的苹草.

正是因为我有高贵的客人,演奏起瑟琴吹奏起笙笛”

明亮得如同天上的月亮,什么时候我才能够摘取?

忧伤正从中而来,连绵不绝从未停止.

越过田间交错的小路,屈就了您前来拜访.

久别重逢长谈畅饮,心中重温着往日的恩情.

月亮皎洁星星稀疏,乌鸦向南飞去.

.书肆:书店。

2.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3.则:就。

4 . 袁 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清代钱塘人,诗人。

5. 少:年少。

6. 则: 就。

7. 然:但是。

8.得:得到。

9.好:喜欢。

10.垂涎翻阅:贪婪地如饥似渴地翻翻看看。

11.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私塾太远为经过书市而发愁,家里太穷只能在梦中去买书。

我在少年时很贫穷,买不起书,但却非常喜欢书。每次去书店,都贪婪地翻读,要是价格昂贵无法买下,每天晚上就在梦中想起。曾经写诗:“学校太远而且经过集市而发愁,家里太穷只能在梦中去买书。

黄香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译文:

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是江夏人.当时年正好九岁,很懂事.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扇开,

让父母好好睡:至于到了寒冷的冬天,就亲自用自己的身体使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温暖.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还没抄完,就已经能背诵其中的文章。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四岁而孤 :孤:幼年死去父亲

母以画地:画:划

教以书字:书:写

假而读之:假:借

二、有现代语翻译.

及稍长:等到欧阳修渐渐长大.

唯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

三、填空

1、以至昼夜,忘寝食(成语):废寝忘食

2、短文中欧阳修的情况是:(三方面)1、家庭贫穷 2、四处借书 3、认真读书

3、欧阳修是(宋)朝人,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是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文言文忧愁篇七
《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楚国有一家人,祭过了祖宗之后,便将一壶祭祀时用的酒,留给办事人员喝。办事人员很多,仅仅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有人提议让每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画得好,就把这壶酒给他。大家都认为这办法很好。有一个人很快就把蛇画好了。这壶酒就归他所得。这时,他回头看别人,都没有画好,就得意扬扬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呀,等我再画上几只脚吧”正在他画蛇脚的时候,另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了。那人把酒壶夺了过去说:“蛇是没有脚的,你怎麽画上了脚?”说罢,就喝起酒来。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启示:把功夫用在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就会失去宝贵的机会。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公公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公公偷了他家的东西。

《智子疑邻》的寓意是感情亲近与疏远往往会导致认识错误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寓意是说明人一生的遭遇,常常很难预料,因为有些事情发生的非常不幸,但是可能会因为不幸得到幸运;而有些很称心如意的事情,结局反会带来灾祸。也就是说祸福无常,往往是相因的。

《滥竽充数》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②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③廪:粮食仓库。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夸父逐日》

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①

马骇舆②,则君子不安舆;庶人③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④静之⑤;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⑥。选贤良,举笃敬⑦,兴孝弟⑧,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注释

①选自《苟子·王制》。②骇舆:惊车。舆,车。③庶人:平常的人,老百姓。④莫若:不如,没有赶得上。⑤静之:使之安静下来,使动用法。⑥惠之:使动用法,使他们得到恩惠。⑦笃(d )敬:诚实谨慎。敬:谨慎。⑧孝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弟,同“悌(t i)

译文

马受了惊不好好驾车,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安稳稳地坐车;老百姓不听政令,那么君王的统治地位就不稳固。惊马不好好驾车,(最好的办法)没有比得上使它安静下来;老百姓不听政令,(最好的措施)没有比得上使他们得到好处。贤德的人得到选用,诚实谨慎的人受到推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受到重视,孤寡无依的人能够得到照顾,贫穷的人能够得到补助,假如能做到这样,那么老百姓就能顺从政令了。老百姓顺从政令,君王的统治地位才能稳固。经传上说:“君王是船,老百姓是水。水能载船,水也能翻船。”就是这个意思啊。

与狐谋皮 周人有爱裘而好珍羞,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何者?周人之谋失之矣。《太平御览》

周地有个喜好裘皮讲究美食的人,想做价值千两黄金的裘皮衣服就跟狐狸商量要它们的皮,想做(一桌)像祭祀一样的羊肉美味佳肴就跟羊商量要它们的肉做宴席,话没说完,狐狸互相争着逃进了一层层山山脚下,羊互相呼喊着躲进了深林之中。因此十年不能制成一件裘皮衣服,五年不能具备(一桌)羊做的美食。这是为什么呢?周地的那个人真是失策啊!

《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快哉风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数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遇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

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上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左右逢源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出自 孟子·离娄下

翻译:孟子说:“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深造,是想使他自己获得道理。自己获得的道理,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了它,就能积蓄很深;积蓄深了,就能左右逢源取之不尽,所以君子想要自己获得道理。”

掩耳盗铃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文言文忧愁篇八
《文言文短篇 100》

1、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藩愿扫除天下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4、宗悫(qu¨)乘风破浪

原文: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翻译: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5、祖逖闻鸡起舞

原文: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翻译: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6、画家赵广不屈

原文: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翻译: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原文: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翻译: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原文: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9、项羽志大才疏

原文: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翻译: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您的志向。”孔子说:“(希望我)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16、陆游筑书巢

原文: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翻译: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原文: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文言文忧愁篇九
《文言小语段翻译》

专题26

[分点训练]

1.翻译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1)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

②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2)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奇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

[注]①太常:汉之官名,主管理乐的大官。

②窾:通款,即款识,器物上刻写的文字。

(1)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工之侨把它拿回来,和油漆工商议,(求他在琴上)漆上裂纹。

(2)有个高贵的人路过时看到了它,用百金交换,献给朝廷。

【参考译文】

工之侨得到了非常好的桐木,经过砍削作成琴。上弦一弹奏,发出金钟般的声响和玉磬般的共鸣声。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献给太常乐官。(太常)叫全国知名的乐工鉴定它,(乐工)说:“不是古琴。”(于是就)退还给他。工之侨把它拿回来,和油漆工商议,(求他在琴上)漆上裂纹。又求能刻写篆字的技工,刻上古代的篆字。装在木匣里,给它埋上土。过了一年,把它抱到市上去(卖)。有个高贵的人路过时看到了它,用百金买去,献给朝廷。乐官们互相传看,都说:“(这是)人间稀有珍品。”工之侨听说后,感叹地说:“太可悲啦,这个世道!难道只是(对于)一张琴吗?”

2.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阙敌,使摩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召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召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召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1)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听说谁如果喜欢一个人,那么他连那个人屋上的乌鸦都喜欢。

(2)有罪的人杀掉,无罪的人释放,怎么样?

【参考译文】

周武王消灭了殷朝之后,召来姜太公问他说:“将如何处臵殷纣王的战士、百姓?”姜

太公回答说:“我听说谁如果喜欢一个人,那么连那个人屋上的乌鸦都喜欢;如果憎恨一个人,连那人的墙壁角落都恨到。全部杀掉我们的敌人,让他们统统死光,怎么样?”周武王说:“不可以!”姜太公退出,召公入内,武王问他:“该如何处臵殷纣王的战士、百姓?”召公回答说:“有罪的杀掉,无罪的释放,怎么样?”武王说:“不可以!”召公退出,周公入内,武王问他:“该如何处臵殷纣王的战士、百姓?”周公说:“让他们各人回各人的家,各种各的田,从前现在没有什么变化,亲近那些有道德的人,别人有错,全是纣王的责任„„”

3.翻译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句子。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1)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想拿出一点赋税到灵山祭山神,可以吗?

(2)不这样,我想祭河神,可以吗?

【参考译文】

齐国大旱,早已错过了下雨的季节,景公召集大臣们询问:“天好久没下雨了,老百姓将要挨饿。我派人占卜,巫师说雨神在高高的山上,淼淼的水中。我想拿出一点赋税到灵山祭山神,可以吗?”大臣们没有回答。晏子进言说:“不可以。祭山神没有好处。灵山本来就以石头为身体,以草木为毛发,天久旱不雨,它的毛发也将发焦,身体也会燥热,难道它不想要雨吗?祭祀它有什么益处!”齐景公说:“不这样,我想祭河神,可以吗?”晏子回答说:“不可以。河神以水为国家,以鱼鳖为百姓,天久旱不雨,水位下降,许多大江大河都将枯竭,它的家园将要消逝,百姓也将死去,难道它不想要雨吗?祭河神有什么好处呢!”

4.阅读下面文字,翻译画线的句子。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参考译文】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庄王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5.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地名)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①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至鲁司寇。②万乘难以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吕氏春秋》)

(1)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乘难以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 (1)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没有采纳却赏赐我廪丘这块地方,他太不了解我了。

(2)国君在品行上也难以与他相比,三王的辅臣也不比他显耀,因为孔子取舍不随便啊。

【参考译文】

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送他廪丘这块地方作为供养之地,孔子推辞不接受,回来对弟子说:“我听说品德高尚的人应当立功后才受赏。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没有采纳却赏赐我廪丘这块地方,他太不了解我了。”(孔子)让弟子赶快驾车,辞别后离开了(齐国)。孔子出身平民,官做到了鲁国司寇,国君在品行上也难以与他相比,三王的辅臣也不比他显耀,因为孔子取舍不随便啊。

6.把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林回弃璧

②③④假人之亡也,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

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

⑤⑥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

⑦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

(《庄子·山木》)

[注]①林回:人名。假国的贤人。璧:古玉器名,平圆形,正中有孔。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也可作装饰品,价值贵重。②假:国名。亡:逃亡。假国遭晋国所灭,老百姓逃亡。③赤子:初生的婴儿。④布:财帛、货币。⑤利合:指与财利相结合。⑥天属:以天然骨肉相连属。⑦迫:逼近、碰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凡是因为财帛货利相结合在一起的,碰上患难就会相互抛弃;凡因为骨肉情义相连系的,碰上患难却会相互救援。相互救援和相互抛弃,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啊!

【参考译文】

假国被晋国消灭,人们逃难,有一个叫林回的贤士,丢掉了价值千金的宝玉,却背着自己的婴儿逃跑。有人问他道:“你是为了钱财吗?婴儿并不值钱;你是怕受拖累吗?携带婴儿逃难麻烦多着哩;你丢掉了价值千金的宝玉,偏偏要背着一个不值钱的婴儿逃跑,这是为什么呢?”

林回回答道:“那块宝玉只不过因为值钱才和我有关联,这孩子却是我的至亲骨肉,他和我是天然地关联在一起啊!”

凡是因为财帛货币相结合在一起的,碰上患难就会相互抛弃;凡因为骨肉情义相连系的,碰上患难却会相互救援。相互救援和相互抛弃,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啊!

7.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_观_于_海_者_难_为_水_游_于_圣_人_之_门_者_难_为_言观水有术必须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_水_之_为_物_也_不_盈_科_不________

(节选自《孟子·尽心上》)

(1)将上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须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2)见“译文”。

【参考译文】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见过大海的人就很难被一般的水所吸引,在圣人门下受过教育的人,就很难被一般言论所打动。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都有耀眼的光辉,凡是能容纳光线的小缝隙都能照到。流水这个东西,它不填满地面的坑坎是不会前进的;君子(如果)立志于大道,不积累一定成就就难以通达。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①,其视颠颠②。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庄子·马蹄》)

[注释]①填填:稳重的样子。②颠颠:专一的样子。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本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社会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黎民百姓有他们固有不变的天性,织布而后穿衣,耕种而后吃饭,这就是人类共有的德行(本能)。②人人都蠢笨(无智慧),人类的天性也就不会丧失;人人都无私欲,这就叫做“素”和“朴”。

(2)人人平等,没有等级;人与自然和平相处;无知无欲。

9.按要求翻译句子并用“/”为下面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自_古_执_笔_为_文_者_何_可_胜_言_然_至_于_宏_丽_精_华_不_过_数_十_篇_耳_但_使_不_失_体_裁_辞_意_可_观_便_称_才_士_要_须_动_俗_盖_世_亦_俟_河_之_清_耳。

(1)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 古 执 笔 为 文 者 何 可 胜 言 然 至 于 宏 丽 精 华 不 过 数 十 篇 耳 但 使 不 失 体 裁 辞 意 可 观 便 称 才 士 要 须 动 俗 盖 世 亦 俟 河 之 清 耳。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和文言断句能力。断句的时候,首先凭语感先断开,逐渐缩小范围,借助语法再断开。

[答案] (1)千万不要以己心为师(或“自以为是”),被旁人取笑。(2)自古执笔为文者/何为胜言/然至于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但使不失体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要须动俗盖世/亦俟河之清耳。

【参考译文】

作文章,写成后应先和亲友商量,得到他们的评判,觉得能公布于世,然后才可出手,切不可自以为是,见笑于人。古来执笔作文者,多不胜数,然而宏丽精美的好文章才只有数十篇。文人之作,只要体裁没有毛病,词意能看得明白,就可以了,其作者便称得上是才士,至于要求作品达到惊世骇俗的完美,就如同企盼黄河之水变清一样,是很难实现的。

10.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①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选自《孔子家语》)

[注]①括:箭的末端。

(1)用斜线“/”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吾 非 此 之 问 也 徒 请 以 子 之 所 能 而 加 之 以 学 问 岂 可 及 乎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

(2)①南山上的竹子,用不着火烤(或“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做的盔甲)。(“柔”、“斩”、“达”、“犀革”)

②(假如把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还把它磨得尖尖的,难道它(或“那样”)射入得不是更深吗?

或译大意:把箭的末端插上羽毛,把箭头磨得尖尖的,难道它(或“那样”)射入得不是更深吗?(扣“羽”、“镞”、“砺”及反问句式)

【参考译文】

子路去见孔子,孔子说:“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我爱好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我只是说,凭你(现在)所具有的才能,假如加上勤学好问,难道(谁)能赶得上你吗?”„„子路说:“南山上的竹子,用不着火烤(或“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做的盔甲)。由此看来,要什么学问?”孔子说:“(假如把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还把它磨得尖尖的,难道它(或“那样”)射入得不是更深吗?”子路(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拜了又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教育。”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凡 音 者 产 乎 人 心 者 也 感 于 心 则 荡 乎 音 音 成 于 外 而 化 乎 内 是 故 闻 其 声 而 知 其 风 察 其 风 而 知 其 志 观 其 志 而 知 其 德 盛 衰 贤 不 肖 君 子 小 人 皆 形 于 乐 不 可 隐 匿 故 曰 乐 之 为 观 也 深 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音初》)

[答案] 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干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

【参考译文】

大凡音乐,产生于人的内心。内心有了感受就会表现为音乐,音乐产生于外部又感染内心的情感,所以听到他们的乐声就能知道他们的风俗,考察他们的风俗就能知道他们的志趣,观察他们的志趣就能知道他们的德行。昌盛和衰落、贤能和不才、君子和小人都表现在音乐

文言文忧愁篇十
《文言文答案集》

一、项羽本纪习题答案

8、D(垂:流传)

9、C(①旬“蔡泽路上被抢劫”不属于表现他智慧与谋略的句子,③句是范雎的行为。)

10.A(蔡泽的到来并不是谋取相位,在当时对范雎并不构成威胁。)

11、(1)(蔡泽)四处游学向许多大小诸侯求官,但没有人赏识。

(2)先生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的相国,难道有这样的事吗?

(3)秦昭王召见他,与他谈话,非常喜欢他,让他做客卿。

二、高祖本纪习题答案

4. D(善于看相)

5. A (B. 代词,指他,代词,指自己的。C. 作为,被。D.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的情况,处所)

6. A

7. (1)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3)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4)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三、陈涉世家习题答案

1.C

2.①误了期限,按照(奏稿的)法律,都要被杀头。(意对即可) ②全国百姓苦于秦朝统治已经很久了。(意对即可) ③士兵们(或:士兵中)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情),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意对即可)

3.A

四、伯夷列传习题答案

8.C(3分)适:到……去。

9.B(3分)(A.名词作动词。B.前“去”,使动用法;后“去”,逝去或流逝。C.形容词意动用法。D.名词作状语,每日。)

10.D(3分)“作者也对此提出了批评”,错误。

11.(1)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的呢?(考点:得、怨)

(2)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考点:或、与)

(3)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还是不是天道呢?(考点:惑、是、非)

五、管晏列传习题答案

6.C 7.B 8.D 9. A 10.C

六、孙子吴起列传答案

答案:

9.D 期:约定。成语中“不期而遇”中的“期”与此同义。

10.A A.以,介词,分别作“用什么身份”“拿”讲;B.其,代词,他的、他们的;C.而,连词,表并列;D.乃,副词,于是,就。

11.B ①说的是逃生;②说的是赛马;⑤说的是地势。故答案为B。

12.A “消灭齐军士卒过半”是庞涓的推断,并非事实。

13.(1)译文: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

(注意对“善”“客”“之”的解释)

(2)译文: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注意对“因”“导”的解释)

(3)译文:于是丢下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注意对“弃”“轻锐”的解释及省略成分的补充)

七、伍子胥列传答案

1、D(“求”的意思的搜求,寻找)

2、D(A项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在”;B项的两个“以”都是“因”,C项的两个“而”都表转折;D项前一个“以为”是“以之为”(叫他做),“后一个“以为”是“认为”。)

3、C

4、B(该项说伍尚怕违父命被天下人耻笑不当,伍尚怕的是不去楚都,后来如果又不能为父报仇,才会被天下人耻笑。)

5、D

6、①如果大王还不采取措施,太子建就会造反成功,你将被他俘虏了。②这对父亲的免死有什么帮助?我们去了以后就无法报仇了。.

八、苏秦列传答案 5.【答案】B。“诚”,如果。

6.【答案】D。A.均为介词,前者译为“与……相比”;后者译为“从”。B.前为助词,译为“的”;后为动词,“到”。C.前为副词,表推测,译为“会(将)”;后者为代词,译为“他的”D.均为连词,表因果。译为“因此(所以)”。

7.【答案】B。题干中的句式为宾语前置,A项为判断句,C项为一般问句;D项为省略句。

8.【答案】D。“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燕国”错误。

9.【答案】(1)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以反间死/天下共笑之/然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共11处,“有类之者”后可断可不断。错三处扣1分,扣完为止。)

(2)【答案】① 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3分。关键点:则、闻,句意各1分】

【答案】②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3分。关键点:罢敝、恶,句意各1分】

九、张仪列传答案

1、①正②代词,“这样”;③阻止④过了一会儿

2、①代词,代庄子②代词,代老虎

3、AD.(AD.动词,到,赴;B.助词,的;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从受伤的老虎下手刺杀,一下子便会得到刺杀两虎的名声。

5、提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可从人(庄子)的角度亦可从动物(老虎)的角度回答。如:人要善于动脑,力争做事,一举两得,事半功倍;人与人之间、动物之间都要相互团结,相互依存,否则就难以长久生存。

十、田单列传答案

11.C

12.A

13.B

14.B

15.C

16.C

十一、屈原贾生列传答案

1.A喜欢。

2.C.乃:副词,于是、就。(A其:代词,他:副词,表祈使婉商语气。B而:连词,并且;连词,表修饰关系。D之:代词,他们;没有意义的衬字)

3.C.①③正面表现其才能非凡。⑤表其建议。

4.D.无中生有,无勾通谋反之迹。

5.①各种法律条令的更改立定,以及各诸侯王的分封,这些意见都出自贾生。②文帝因感念鬼神的事,就问鬼神的根本。③贾生为自己作为老师未尽责任而伤心,哭泣了一年多后,也死了。④到了半夜,文帝不自觉地向前移动席位。

十二、吕不韦列传答案

1.C

2.C

3.D

4.B

5.(1)(您)认识的赵国英雄豪杰不在少数。

(2)秦王认为(异人说得)有道理,很惊奇他有那样的心计。王后(就乘机)劝(秦王)把异人立为太子。

十三、刺客列传 11.B(客:像对待客人一样。名词作状语)

12.A(骨鲠:耿直。 C项“扰乱”:混乱;扰:乱)

13.A(于是;经由,通过; B“以”:连词,译成“来”; C亡;逃跑;D乃:于是,就)

14.C

15.B(专诸帮助公子光是认为王僚伐楚不当,选项中的分析是无中生有)

16.(1)况且我是真正的大王的后代,应当即位。

(2)我的身体就是你的身体。(你身后的事,一切由我担当

十四、廉颇蔺相如

9.C(如:像,如同)

10. B(均为表目的连词,来A.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C.在/被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却)

11. A(②说的是赵奢善于理财,颇见成效;④说的是赵奢严明军纪、行事果断;⑥说的是赵奢采纳建议之后的立即行动。)

12. B(赵奢依法行事,对平原君最终并未结下“恶”和“仇”,相反器重并推荐他,所说“旧恶”“报怨”无从由来)

13.

(1)译文: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作为赵国贵族,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

(2)译文:有个叫许历的军士用军事问题向赵奢提出建议,赵奢说:“让他进来。”

(3)译文: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义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旄出使匈奴,把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送回国。

十五、司马相如列传答案

8.D(D项“临邛令缪为恭敬”中的“为”是动词,“做”的意思,在这里可不译出,“缪为恭敬”译成“假装恭敬”即可。“为击破沛公军”中的“为”是介词,“替、给”的意思,后省宾语“我”(项羽的自称)。A项同是介词,意为“凭;靠”。B项同是连词,表承接。C项同是动词,意为“到;往”。)

9.A(B项的“因病免,客游粱”与“穷困潦倒”无关。C项的“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不完全说“志气”。D项的“买田宅,为富人”已非“穷困潦倒”之时。)

10.D(“卓王孙承认了这门亲事”是“不得已”,而非“心甘情愿”。)

11.(1)(相如)一向同临邛县令王吉相处得很好,王吉说:“长卿,你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心,可以来我这里看看。”(6分)

(2)卓王孙听到这件事后,感到很耻辱,因此闭门不出。(4分)

十六、太史公自序答案

10.(1)通“增”,增加 (2)犯错误 (3)于是,就 (4)因此,所以

11.(1)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奋发创造)(2分)。 (2)《诗》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士为发泄(抒发)愤懑(愤怒)而写的作品(创作的)(2分)。

12.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每断对一处得1分)。

13.(1)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1分);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

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1分)。 (2)C

14.生于忧患(或忧愁祸害足以使人生存)(2分)。

十七、伯夷叔齐

1.A 让:谦让

2. B B.两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A.“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C.“其”,人称代词,自己的;副词,表期望语气。D.“以”,连词,因为;介词,把。

3.A A.其中:文中为两个单音词,他的第二个;今为双音词,那里面

B.横行: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 C.操行:举止行为,品行。 D.发愤:下定决心努力。

4.C C项:“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十八、郑当时传

5.B 名:动词,称名。

6.D 均为副词,“于是”。A.①代词,指“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②副词,表推测,“大概”。B.①介词,表原因,“由于”;②连词,表目的,“来”。C.①介词,“比”;②介词,“在”。

7.B ①是说他乐于助人,④是说他重视人才,⑥是说他迎合皇上。

8.C 前后无因果关系

9.D “翟公与郑庄”不是对比

10.(1)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凭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2)凭郑庄的贤良,有权势时宾客多得以十为倍数计算,没有权势时情况就相反,况且是一般人呢!

十九、石奢传

11、A

12、D

13、C

14、B

15、A

二十、孙子吴起列传

16、A B项“再”应为“两次”;C项“客”应为“像对待客人一样”;D项“明日”应为“第二天”。

17、D A组中,第一句中的“与”意为“和、同”,第二句中的“与”应为“结交”;B组中两个“于”,前者为“向”,后者为表比较的介词;C组前一个“而”表顺承关系,后一个“而”表转折关系;D项中两个“因”皆为“于是”。

18、D ①是孙膑自我界定的话,与军事才能无关;③是交代齐魏两国交战的情况;⑤是司马迁对“马陵”地理环境的客观叙述。

19、B “去邯郸”是“离开邯郸”而不是“去了邯郸”。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文言文忧愁》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圣元优博奶粉忧愁 你好忧愁 圣元优博奶粉忧愁帮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文言文忧愁”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文言文忧愁"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7561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