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借景抒情的词

借景抒情的词

2015-12-22 06:26:17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借景抒情的词篇一《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等词的区别》 ...

借景抒情的词篇一
《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等词的区别》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或称借物抒情、托物抒情、托物咏志。

借景抒情,情在景之先。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这里的景物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处于相对客观、超然的地位,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乍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表现了自然之美——长江流域的无限春光;实际上,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诗人久久伫立,一直望到友人的帆影消失时的情景。这里,借景抒情,表现了人情之美——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借景抒情这种抒情方式,我国古典诗歌运用很多,像松、竹、梅、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有的诗人还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鉴赏诗歌时,对于寄寓着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它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它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

这种抒情方式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如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如杜甫那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春望》中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前一句写对国家时局危难的感伤,后一句写对家中亲人分散的离愁。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我国古典诗歌中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堪称情景交融的典范,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郑燮的“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写作手法。两者意思相近,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的描写,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感。 后者程度较前者稍深些许。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更为紧密。

触景生情是情在景之后。是景引发情。两者触发点不同。借景抒情是一种写作方式。触景生情是一种思想活动。

近代美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也诠释过这两种抒情方式的不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其实分别是由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两种抒情方式构筑的。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

1、2006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评)

2、 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评)

3、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评)

借景抒情的词篇二
《古诗借景抒情鉴赏》

古诗借景抒情中的景、情关系

一、 景、情反衬

情、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1、 以哀景写乐(豪)情

“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落日” 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塞上作》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这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但是,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

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若改成丽日晴天,春风和畅,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来。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

《诗经·采薇》篇中更是有情、景反衬的经典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树枝柔弱随风飘拂的样子。来思:指归来时。思,语末助词。雨雪:下雪。霏霏(fēi):雪下得很大的样子。)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

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一二句以乐景写哀情,三四句以哀景写乐情,情景强烈冲突,哀乐之情趣,遂更加隽永深远、耐人寻味。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所以,尽管情和景之间的关系有多种形式,但实际上两者是相合为一的,惟其相融相契,才称之为“诗”,才是历代诗家追求的高境界。 2、 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如:

《行 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

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千秋岁》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象生动,摹写精当。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荡然无绪。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

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 317—589年)。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

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

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二、景、情正衬

情、景正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1、以哀景写哀情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

借景抒情的词篇三
《秦观词借景抒情技巧》

论秦观词的借景抒情技巧

---语文组:杜剑波

一、引言

诗词是人们借以抒情的最常见的文学体裁,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的抒情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概括地说,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直接抒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直抒胸臆,这种抒情不假借外物,不加修饰,直接表达诗人的喜怒哀乐。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声声慢》“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我是贫穷,我是悲哀”等等,都属于直抒胸臆。这种抒情方式虽然简洁明快,但它只是诗词抒情的辅助形式,因为这种抒情方式用得多了,难免有些浅显而丧失了诗词应有的委婉含蓄、耐人寻味的妙处。

间接抒情则是诗词抒情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比喻抒情,借举止抒情,借典故抒情,借象征抒情六种方式。在这六种方式里,最常见、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要算是借景抒情了。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的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而运用的最有魅力的当属北宋词人秦观。

二、秦观词独特的取景角度和意象的运用

在中华文学史上,秦少游是一位重要作家,名列“苏门四学士”之一。因苏轼生平“最善少游”,所以后人附会出“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使少游成为家喻户晓知名度极高的人物。他的词被尊为“婉约之宗”,与称豪放派之首的苏轼各领风骚。秦观词历来都有颇高的推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秦词语言清丽淡雅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秦观善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纵观秦观词,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非常普遍,而其表现的方式主要是其在景物的处理上选用了的特殊的取景角度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象。

(一)、取景角度

独特的取景角度,使得秦词无论是在时间或是空间上都有了较大的跨越,内容变得更加深刻,赋予了其全新的涵义。秦词取景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局部取景、闪回取景和迷濛取景三个方面。

1、局部取景

秦词写景,很少用大气磅礴的健笔横扫,往往于细微处见精神,写景状物,从细处落笔,将人物景象中最富特色,最能感动人的部分表现出来,作细致描绘、作尽情渲染,这就给他的词定下了一个基调,即不能雄健见胜,而以细巧见长。

《沁春园》(宿霭迷空):“正兰皋泥润,谁家燕喜,蜜脾香少,触处蜂忙。尽日无人帘幕挂,更风递游丝时过墙。微雨后,有桃愁杏怨,红泪淋浪。”在此首词中,秦观写雨后园景,并没有从宏观上把握全景,而是把主要的笔力放于燕、蜂、桃、杏等上,在这些局部的景物上,营造出一种幽静、洁净的环境氛围。

又如“微月户庭,残灯帘幕,匆匆共惜佳期。”(《望海潮》“奴如飞絮”)月夜,词人突出的是如豆的残灯一点;“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还上枝头。”(《风流子》“东风吹碧草”)在春色满园时,词人突出的是点点梅花、新柳;“露颗添花色。月彩投窗隙。”(《促拍满路花》)月下花丛露珠,词人偏偏从窗隙观看;“独棹孤蓬小艇,悠悠过、烟渚沙汀。”(《满庭芳》“红蓼花繁”)山高水长,在词人眼里却只有独棹、孤蓬、小艇;“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满庭芳》“碧水惊秋”)月夜凭栏已久,在他眼中也只仅有苍苔上的白露;“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江城子》“南来飞燕北归鸿”)词人的细微,甚至连一滴酒的颜色也信手拈来;“菖蒲叶叶知多少,惟有个、蜂儿妙。雨晴红粉齐开了,露一点、娇黄小。”(《迎春乐》)菖蒲叶叶,他却只看到了那一朵花苞,只注意到那细小的蜜蜂;更如“褪花新绿渐团枝,扑人风絮飞。”(《阮郎归》)“ 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鸳鸯惊起不无愁,柳外一双飞去却回头。”(《虞美人》“行行信马横塘畔”)等等。

一般的景物描写如此,人物描写也是如此。在为情所困的秦观词作中,出现得最多的是女性,秦观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展现女性美的高明的画师。在他的笔下,女性显得那么婀娜多姿且柔情似水。而他对女性美的捕捉和刻画,也跟描写物景一样,是通过展现局部的最动人的部分来实现的: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一丛花》)夜色中,他写女子的双颊,着以“红”色,使之周围黑暗环境相区别;“约腕金环重,宜装饰。”(《促伯满路花》)日光下,他注意到女子臂上的金环与肌肤的相映相宜;“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蜂唇。”(《南乡子》)

画面上的女子,他注意的是她如樱红唇;“嗔人问,背灯偷揾,拭尽残妆粉。”(《点绛唇》“月转乌啼”)情浓女,他看到了她羞郝的脸儿;“帘儿下、时把鞋儿踢,语低低,笑咭咭。”(《品令》“掉又拒”)门帘里的女子,他听到了女子踢鞋的声音…….

不同的环境下,他注意到的、描写的、突出的部位都各不相同,但在审美效果上,却又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这些都是最能体现女性柔情的特写镜头。

从所举的例子还可以看出,秦观并没有简单地描述小景或局部景物,而是经过艺术处理的。秦观善取小景,且精于熔裁的艺术手法,还表现在他能因大见小,纵然是写大的景物,他也要用远景来将之缩小了写。《水龙吟》中那两句为苏轼所批评的名句“小楼连远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就是这么处理的。用“连远”的大背景,衬出楼之小,用“横空”的高度,显出楼之危。经过这么略带变形的艺术加工,“连远横空”表现的不是楼的高远气势,而是高危纤小与脆弱。

2、闪回取景

局部取景,使得景物没有呈现出立体感和层次感,为了摆脱这种空间平面化所造成的审美缺陷,秦观巧妙地用时间的延展来给人以纵深的感觉,本来单纯的意象,经过时间的跨越,实现了空间的转换,并因而被赋予了全新内涵,也就给人以纵深之感,而且,这种纵深感还因今昔对照而较空间的拉伸更能打动人:

追思故圉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望海潮》) 长记误随车,正絮飞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溪,乱分喜色到人家。(《满庭芳》) 别来怎表相思?有分香帕子,合数松儿。红粉脆痕,青笺嫩约。(《望海潮》)

长记曾陪燕游。酬妙舞清歌,丽锦缠头。(《梦扬州》)

念香闺正杳,佳欢未偶,难留恋,空惆怅。(《鼓笛慢》)

忆昔西池会,鵷鹭同飞盖。(《千秋岁》)

常记那回,小曲阑干西畔。鬓云松,罗袜刬。(《河传》)

如果去掉“追思”、“长记”、“别来”、“忆昔”、“常记”等语,我们发现,秦词中的这些意象,一无例外都是单纯的局部细部的特写之景,跟局部取景的词句没有什么差别。但是,通过用“追思”等词,将这些意象置于往日过去,充满生机的景物,立即成了发黄的老照片,凭添了许多苍桑之感,审美效果自然也就有了天壤之别。

这种取景方法,可以简单地称之为“闪回取景”。在秦观的词中,这种手法也用得相当普遍。

3、迷濛取景

给所描述的人、物涂上一层模糊的色彩,形成迷濛淡远的艺术氛围,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婉约的审美艺术效果,这就是迷濛取景。秦词的这种取景角度是在前两种取景角度基础上形成的。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

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浣溪沙》)整首词都用“漠漠”、“晓阴”、“淡烟”、“似梦”、“丝雨”营造迷濛的艺术氛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本身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他们之间有轻和细两个共同点,比喻一反常态,却又全在情理之中,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词人面对如丝雨景时,那种莫名的惆怅和无奈。

空间的处理上,秦观采用迷濛取景的方法,是借自然景物的迷朦之态,而时间的处理上,秦观运用迷濛取景之法时,手法就更加高妙了。为了在时间上给人恍如隔世之感,秦观有意在现实与梦幻之间不停地转换,冲淡现实的真实性以产生迷离之感。在淮海词中,真正写梦景的并不多,可以说没有。但他写梦的地方却相当多,翻检淮海居士长短句,“梦”字可谓触入可见:“夜月一帘幽梦”、“浑似梦里扬州”、“频梦扬州”、“好梦随春远”“梦回无处寻觅”、“日边清梦断”、“枕上梦魂飞不去”、“梦破鼠窥灯”、“幽梦匆匆破后”、“梦断月堤归路”、“乡梦断,旅魂孤”、“十年梦、屈指堪惊”、“惊破一番新梦”、“梦回宿酒未全醒”等等,似乎这位多情的词人,整大都跟“梦”纠缠不清,或者说整天都生活在梦中。而且,从前面所举这些例子还可以看出,秦观并无意去具体刻画梦境,无意把梦境写得真实,而是用梦来“扰乱”现实、冲淡现实的真实性。因此,即便是现实,即便没有梦,秦观也要用梦来表现:“从今后,体道共我,梦见也、不能得勾”、“夜来酒醒清无梦”、“枕上忽收疑是梦”、“佳期如梦中”、“脉脉惊魂若春梦”、“相看有似梦初回”、“翻疑梦里相逢”、“佳期如梦”等等,都很明显地是用梦来表现现实,取喻清新别致不说,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如此处理,也给现实蒙上了一层迷离朦胧之感。

(二)、意象抒情

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说到底也就是“情”与“景”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如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而秦观词善于抒情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主要体现在意象的选用上,采取特定的、专属的意象进行抒情。

1、花

我们中国人对花是有情有独钟的,所谓花开富贵、花好月圆、如花似玉都是基于对花的热爱的感叹。《淮海居士长短句》收录的一百零一首词中,出现“花”字约72次,可见秦观词用墨最多的是花这一意象。花几乎贯穿了秦词的始终,并与词人当时的心情和境遇相联系,以不同的姿态表现了词人强烈的生命意识。

年少时,每个人对人生无不充满憧憬与欣喜,秦观亦是。少时的秦观壮志满怀,一如春之伊始,繁花初开。这种情怀和意气在其早年词作中可见一二: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杏花白,菜花黄。(《行香子》)

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望海潮》“梅英疏淡”)

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好俊气如虹。(《望海潮》“星分牛斗”)

这些词句里的花大都显得热闹非凡,极致朝气,但在经历经历了应试不第、爱情波折之后,秦观笔下的花就多了感伤和怅惘。诸如:

枕上梦魂飞不去,觉来红日又西斜。满庭芳草衬残花。(《浣溪沙》其五)

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画堂春》)

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八六子》)

在这些词句中,花成了落花、败花,繁花的隐退、消失与落花意象的屡屡登场恰恰隐射出词人对自己坎坷际遇的生命体悟。又如:

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如梦令》其五)

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江城子》其二)

在此,转瞬即逝的落花与匆匆流逝的韶华、短暂易老的生命以及和故友亲朋无奈离散、离散后相思无尽的苦闷直接相扣。

总之,秦词中最常见的“花”意象从起初的盛开之姿到尔后长期出现的凋残零落之态,可见,秦观对“花”的描写、怜悯恰好表达了词人对个体生命的怜惜、对生命困境的感伤与对自我生命理想落空的无奈和绝望。词人在对“花”的观照中,体现了其强烈的生命意识。

2、水

古典诗词诸多惯用的意象中,“水”是秦观使用最多的意象。水,这一自然物象的外在特征轻柔、婉转而有深沉,这些都正好对应秦观柔婉幽微、哀感凄清的词人之心。因而,在其《淮海词》所收录的80多首中,写到水的就多达40首。流水引起了秦观对人生易逝的、青春难返的人生感受。因此,在抒发个人生命悲凉之时,他总喜欢拿流水作喻。如“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蝶恋花》(晓日窥轩双燕语)以落花流水的无情暗示时间的消逝,表现出人生意绪的缠绵和难以割舍。又如“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望海潮》(星分牛斗)作者将具有时间意蕴的流水意想与乱云结合,以水的流逝暗示时代变迁,叹历史盛衰之流逝,在怀古情愫中透露出苦闷的阴影,意绪悲凉,使词染上一层迷离的色彩。由于水意象具有不定性和绵长的情貌,因此它又成为秦观抒发相思离别之情的首选意象。例如“身有恨,恨无穷。星河沈晓空。陇头流水各西东。佳期如梦中。”《阮郎归》(宫腰袅袅翠鬟松)连用“恨”字将词情转向压抑悲伤。表达与恋人分别,各自东西,难以再聚的痛苦与无奈。

3、风

风从天际吹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在秦观诗

借景抒情的词篇四
《借景抒情类诗词的课堂专题教学》

借景抒情的词篇五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借景抒情类》

一草一木总关情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院系:基础医学院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

《绝句·迟日江山丽》全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在如此美丽的春光下,诗人内心也如这般春景十分闲适自在。

这首绝句是杜甫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的草堂所做。此时他刚刚结束了四年的流离辗转,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完全放松下来,此前不敢奢望的安然闲适在这个温暖的春日得到完全的满足,于是在他的眼中,江山变得更加秀丽可爱,连沙洲上的鸳鸯也比平日更加安然自在,深深地沉醉在这无边的春色中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别,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请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是谓借景抒情。

情和景是相互交融的,不一样的景会激起不一样的情。“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词人从所见所闻之春归的景物写起,不用重笔,写“落花”只是“铺径”,写“水”只是“平池”,写“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写“杏园”虽用了“憔悴”二字,明写出春光之迟暮。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

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上片借景抒情,与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不同的是词人着重描写暮春的景色,借此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相互交融着的情和景,若是有着不一样的情,那么作者笔下的景自然也是不同的。同样是写春天,杜甫在《春望》中的描写就与《绝句·迟日江山丽》大相径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 “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战火中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体现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结,还有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情感。

《春望》与《绝句·迟日江山丽》相比,同样是“城春”,前者是死气沉沉的“草木深”,后者是生机勃勃的“春风花草香”;同样是鸟,前者是伤感的“鸟惊心”,后者是闲适的“飞燕子”、“睡鸳鸯”。春天,因为时局动荡,烽火连绵,在诗人眼中如此荒凉伤感,经年以后,又因为生活的渐渐安定,在诗人的眼中又变得明丽可爱起来。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只是因为心动了。同样的,这样的改变,并不是景真的发生了变化,而是诗人的情变了。这就是古诗的艺术魅力所在,世人眼中之天天所见,被诗人寓于情后,注于笔下,又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令人止不住深思了。

古诗之美多在于其意境之美。意,即情;境,即美。作者将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才能塑造出耐人寻味的艺术佳作,使欣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和情感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而借景抒情诗更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通过对这几首借景抒情诗的仔细研读,让我更加不得不感慨吾之愚之钝,也不得不感叹古诗文之美之妙了。

借景抒情的词篇六
《借景抒情类诗歌的鉴赏》

借景抒情类诗歌的鉴赏

2010-02-28 09:00:38|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

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考试题:

1、(200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闲适的心情。

2、(20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

无奈之情。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

变化?(4分)

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

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3、(2008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问: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

悦和悠闲之情。 ①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

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4、(2007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

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

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5、(2007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

之情。 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答题指导

赏析步骤:

1、结合诗题、作者、主体、注解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乐、哀)。

2、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色的特点。(抓意象)

3、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意境)

4、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品感情)

答题步骤:

1、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 情

3、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

4、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5、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回答:运用什么手法+描写什么+抒发什么情

6、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

语言

景色——意境——感情

常见手法:

一、赏景:角度、顺序、手法、色调

二、析情:

①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③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附: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附: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三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

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附:诗歌内容鉴赏口诀

⑴题目识对象 ⑵字面读感觉

⑶注释破难点 ⑷作者解背景

⑸景物握情感 ⑹意境察心胸

⑺首联找特点 ⑻尾句参主旨

⑼题干得启示 ⑽原作找根据 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如下面这首唐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谒(求荐之意)之痕”。那么,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

这首干谒诗(诗用于有所要求而拜见对方)是作者西游长安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

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虽然也抒写羁旅相思之情,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抒写离愁别恨的小令,词作上片写景,虽抒写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毫无衰飒情味。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丽

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绮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描写的景色却阔远而绮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情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第三,要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的方法很多,概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等等。如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要求答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联下句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

借景抒情的词篇七
《古诗借景抒情中的景》

古诗借景抒情中的景、情关系

●景、情反衬

情、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 以哀景写乐(豪)情

“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落日” 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塞上作》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这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但是,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

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若改成丽日晴天,春风和畅,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来。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

《诗经·采薇》篇中更是有情、景反衬的经典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树枝柔弱随风飘拂的样子。来思:指归来时。思,语末助词。雨雪:下雪。霏霏(fēi):雪下得很大的样子。)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

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

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一二句以乐景写哀情,三四句以哀景写乐情,情景强烈冲突,哀乐之情趣,遂更加隽永深远、耐人寻味。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所以,尽管情和景之间的关系有多种形式,但实际上两

者是相合为一的,惟其相融相契,才称之为“诗”,才是历代诗家追求的高境界。 ● 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如:

《行 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千秋岁》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

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象生动,摹写精当。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荡然无绪。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

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 317—589年)。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

借景抒情的词篇八
《2016届一轮复习 人教版 古诗词常用表达技巧之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虚实结合 课件

借景抒情的词篇九
《古诗借景抒情上课用》

古诗借景抒情中的景、情关系

一、 景、情反衬

情、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1、 以哀景写乐(豪)情

“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①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这里是诗人的自称,含有自嘲之意。是说自己虽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却仍然没有摆脱贫穷的下场;也有自负的意味,指乾坤中,如同自己一样的忧黎民之人已经不多了。

②这句为倒装句,应是“共片云在远天,与孤月同长夜”。

③落日:比喻自己已是垂暮之年。病欲苏:病都要好了。苏:苏活。

④存:留养。老马:诗人自比。

【译文】

我漂泊在江汉一带,思念故土却不能归,在茫茫天地之间,我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看着远浮天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我仿佛与云共远、与月同孤。我虽已年老体衰,时日无多,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觉得病情渐有好转。自古以来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是为了取其体力,因此,我虽年老多病,但还是能有所作为的。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落日” 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雪花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入眠,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所以,尽管情和景之间的关系有多种形式,但实际上两者是相合为一的,惟其相融相契,才称之为“诗”,才是历代诗家追求的高境界。

2、 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

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如:

《行 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逾:更加、更多。欲:好像。燃:燃烧。过:过去。何:什么。 译文: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要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二、景、情正衬

情、景正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1、以哀景写哀情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⑴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⑵幢幢(chuáng):灯影昏暗摇曳之状。

【译文】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这时听说你被贬官九江。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忽的坐了起来。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

借景抒情的词篇十
《借景抒情表达技巧课件2》


借景抒情的词相关热词搜索:借景抒情的古诗词 表现借景抒情的古诗词 借景抒情的诗词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借景抒情的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借景抒情的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7810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