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翻译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翻译

2015-12-22 07:23:5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翻译篇一《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翻译》,希望能帮助到你。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翻译篇一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是初唐诗人薛稷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在自然质朴的语言中,深深地蕴含着对故土的思念、对政治的隐忧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在沉郁哀伤的音调中,透露出一种骏爽刚健的风格特征,这正是杜甫所称道的古风,亦即建安风骨的体现,也正是沈德潜所说的“高浑超逸”之处。在从容的外表下,激昂慷慨的感情,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心弦,产生出强烈的感染力。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作品注释

⑴嵯峨(cuó é):形容山势高峻。

⑵筑(zhú):古代一种击弦乐器。

作品鉴赏

伟大诗人杜甫在《观薛稷少保书画壁》一诗中称赞说:“少保有古风,得之《陕郊篇》。”《陕郊篇》就是这首《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京”指长安,诗中以咸阳代指。“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古代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这首诗,就是薛稷从陕县西回京城长安时,途中所作。清代沈德潜也给以很高评价,说这首诗:“高浑超逸,火色俱融。少陵云:‘ 少保有古风,得之《陕郊篇》。’见重于哲匠,不偶然也。”

诗作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首句“驱车越陕郊”,“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为王命奔波的辛苦和自己的飘忽无定,全都隐含在字句之中,为引出下文,不露声色地作了巧妙的伏笔。陕县在黄河南岸,诗人回长安正是沿河而行,他在车中望见了一河之隔的北岸的故乡—— 山西蒲州。

一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那宽阔无垠的大河上,秋风凄紧,正卷起浩渺无际的滚滚波涛,一片苍茫迷蒙,只听见浩荡的水声。此时此刻,自己既不能回归故里,连眼中的故乡也只有一些依稀的影子,一种强烈的思乡之念使胸中不禁涌起难解的忧愁。开始四句起得极为自然,语言朴实,但境界却十分阔大,诗人的思乡之情在这种阔大的境界中,被表现得格外广远无际和沉郁苍凉。

由于望家乡而不见,一片乡思萦绕不去,日暮之时,诗人想到了家乡蒲州的两座名山,并因山及人。

两座山一是傅岩,又叫傅险,在蒲州平陆东,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从事版筑(即筑土墙)之处,后来傅说被商王武丁任为大臣,国政得到了很好的治理。然而,现在那曲折幽深的傅岩山上,已经再也没有傅说这样的人了。二是首阳山,又叫雷首山,在蒲州永济南。

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后终于饿死在首阳山。然而,现在那巍峨险峻的首阳山上,也已经再没有伯夷、叔齐这样的人了,只剩下了这首《采薇歌》。这些,当然是从对家乡的怀恋中产生出的对古人的追念,表现出作者仰慕贤士、高人的思想,但同时也流露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和盼望有高尚的、具有非凡才干的人出来治理国家,使天下得到安定的心理。这里面,包含着诗人深沉的感慨和忧虑。

最后,诗人又从思乡之念中,想到自己已经多年客游在外了,时间像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不知还有多长的时间。于是诗人把思乡之情,扩展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表现了更为深长、悲凉的意味,使得全诗至此充满了一种令人回肠荡气的思想感情。

在结构上,诗人也作了不落窠臼的安排。全诗之“眼”在“日暮忧思多”一句。按说,诗人完全可以把在全诗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二句放在开头,以统领全篇,从“多”字逐一展开,以抒发乡思、隐忧和人生感喟。但是,若此,就显得较为平直,难以表现那种起伏跌宕的情绪。因此,诗人先从思乡写起,到“西登”二句时,突然作一顿挫,这样,即使乡情显得强烈,

又为下文表现从乡情生发开去的复杂思想,作了铺垫。这一收一放,使得诗情分外遒劲有力,那种骏爽刚健的风格也凸现在读者眼前。同时,在“西登”二句前后,句法上也是有意造成对比。“驱车”四句,纯是散行,在气势流转中,极为自然地抒发思乡情怀。而“傅岩”四句,却是工丽的对偶,使语言显得十分精美,在深沉婉曲中,传达了不易言喻的隐衷。这样,在变化中,感情得到了丰富的体现。最后两句,又以散句结束,“客游”一句照应篇首,“人生”一句拓展诗意,在回环谨严中又有宕逸,形式上十分完美。沈德潜说“火色俱融”,就是指它的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确非虚誉,难怪它得到了伟大诗人杜甫的称赞,使它成为薛稷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薛稷(649—713)唐代诗人、书画家。字嗣通,蒲州汾阳(今山西万荣西)人。官位显通,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人称“薛少保”。他的外祖魏征,家富图籍,多有虞世南、褚遂良墨迹,薛稷锐精模写,穷年忘倦,遂以擅书名世。他的文章、绘画,也颇精丽,杜甫的诗中多有咏赞。

5、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解题思路

先找出首句当中的动词出来,有“驱”、“越”、“顾”、“临”。再从这些动词中分析表现力。

如何分析表现力?为什么使用这些动词,这些动词使用时为了说明什么。分析时,结合诗句内容和诗句表达的情感。

① “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3分)

②“顾”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留念之情。(2分)

6、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解题思路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情感,题干中“哪些”说明情感不唯一,有多少情感就写多少情感。

诗歌中前四句,写出了对故乡的眷恋,其中“北顾”、“望乡”生动形象的写眺望家乡;中间六句傅岩、伯夷、叔齐典故的使用(结合诗下小注)表达了对古人的追思,说明当今已无这样的贤士,流露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诗歌的最后两句,想到自己“客游”多年,尤其是“人生知几何”更是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①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倩;(2分)

②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岩、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2分)

③最后,诗人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像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2分)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翻译篇二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翻译篇三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卷(一)语文试题》

百校大联考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一)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11)题—第(12)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画像对世俗生活的痴迷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所记述的那些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 全面,以至于它对当时人们生活娱乐、工业制作、出仕做官、拜谒觐见和狩猎战斗等内容的记述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并起到文字资料所不 可替代的形象作用。显然,汉代人在创作这些图像资料时并未将之作为幻想材料加以处理,而 是采取了 “彻底的写实主义”态度。正是这些逼真、准确、精细的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 画像的精神世界,后者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而且这一主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如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生动、翔实而全面地记录了一对墓主人夫妇进食时的热闹繁忙景象。作为整个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幅画像所记录的正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 它几乎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之一。由此,这块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亦具有不同寻常 的意义:墓葬的设计者似乎要将自己现世的生活完全带入死后世界;换言之,在他的思想观念中,死后的世界实际上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于是,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 活的意义和作用,日常生活由此被无限延展而获得永恒性。通过对各种文献和资料的考查,我们 可以发现,在有汉一代,人们一直在倾其所有、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这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山东沂南出土的这块汉画像石仅展现了汉代人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更多的同类图像资料证 明,他们不仅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而且还将生活中所

能使用到的 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入墓葬。显然,这种方式在两汉时期已逐渐发展成 为一种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习俗。除了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外,没有任何原因能解释 汉代人这种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日食生活用具的行为。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 到世间作祟,“设计这样的措施是为了阻止魂魄在身体一旦被埋葬之后便离开其中”,“所有想法 设法要死者的灵魂能够心满意足地住在坟墓中”。即使类似的观点有同一时期的图像榜题和文 字记栽作为证据,而且这种心理至今在中国各民族的习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留存,但这不足以 完整解释汉代人的上述行为。因为坟墓的建造者不仅是墓主本人(此前或当时的礼仪还规定皇 帝即位一年后即要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而且大多数是死者的亲友或子孙,他们有朝一日同样要走进坟墓,能给他们死后生活带来安定感、安全感的同样是他们世俗生活中的各种所有和价 值观念。而且,对于死者来说,贸然进入生者的领域就像生者无意间进入死者的领域一样,并不 是充满乐趣的事情,而更多地是受到伤害。

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的表征,是以往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逐渐被人们 的日常生活用具所取代。器具用途的变迁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日常生活因素参与建构 了人们的仪式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世俗化。在这种经济形态基础上所形成的这样一个自给自足 而相对封闭的世俗生活和情感世界是其他生活乐趣所不能取代的。

(节选自王怀义《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的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汉画像记述的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所以它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 研究资料而进人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

B.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而汉画像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 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C.“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它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 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D.通过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可知,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构成了汉 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记录的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此类场景构成了 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

B.因为墓葬的设计者认为死后的世界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所以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 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C.在整个汉代,人们为了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利用了很多种的手 段和途径。

D.除了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外,汉代人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 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人墓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人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的日常生活用具,是因为他们对日常世俗生活 的极端迷恋。

B.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 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C.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 来到世间作祟,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D.直到汉代,日常生活用具才出现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且逐渐取代以往占有重要地位的 器具,这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金,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 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 所取,惟栽书数千卷而还。

太杆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賑养困饿,收其 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 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拜.少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 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 节度使。天德元养,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 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 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 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 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①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唐]薛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②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 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 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 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典故写蜀道的开通,运用这个典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骗子

徐常愉

寒风凛冽的大街上,我架着双拐艰难地向前挪动着步子。

此时的我身无分文,肚子咕咕直叫,身体瑟瑟发抖。不过我的脑子还算清醒,我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尽快弄到食物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否则,我恐怕熬不过接下来的这个夜晚了。

怎样弄到食物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直接向过往的行人伸出乞讨的手。这一点,我心里非 常清楚。可我又觉得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不能使用这个方法。这是不是我心里仅存的一点儿自尊在作怪?我一时还无暇思考这个问题。而除此之外,我惟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卖掉我身上惟一值钱的东西——皮大衣。别看我身上这件皮大衣看上去肮脏不堪,可它是山羊皮做 的.我想它至少值20美元,不过为了尽快出手,我决定10美元就卖了它。

于是,我停下来,脱下皮大衣。寒风立刻刺透我的脊背,我狠狠地打了一个寒战。没办法,我只能暂且忍受寒冷了。我撤出一条拐杖,把皮大衣挂在上面,开始向过往的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

开始的时候,我在叫卖,而且声音还算洪亮:“卖皮大衣啦,只要10美元!”可是没过多久,我意识到,必须保存自己仅存的一点点体力了。我环顾四周,找来了一块硬纸板和一根炭木棍,制作了一个广告牌挂在了皮大衣上。做完这一切,我已经抖作一团。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

幸好,一位先生在我面前停住了。那位先生看了看广告牌和皮大衣,又看了看我的脸,从兜 里掏出10美元,递给了我。我难以掩饰内心的兴奋,急忙伸手接过了钱,正要把皮大衣从拐杖上摘下来给他,那位先生却转身走了。我急忙喊道,先生,您的皮大衣!那位先生边走边回过头 来冲我摆了摆手。我明白了,他并不屑于要我的皮大衣。虽然,这让我感到有些尴尬,但我的心 里还是充满了对那个人的感激。我发誓,我一定会在上帝面前替他祈祷的。

10美元,足够让我三天不挨饿了。我重新穿上皮大衣,向一家食品店走去...... 然而,因了那10美元,时间似乎突然变快了。我还没有做好迎接第四天的准备,三天的时 间就匆匆过去了。当我再次饥肠辘辘地流浪在大街上时,我不得不再次脱下我的皮大衣,向过往的行人出售。

我的运气还算不错!当又一位先生给了我10美元而且仍然没有拿走我的皮大衣时,我不 得不这样认为。

然而,没想到,我的好运气三天后却离我而去了。当我第三次向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时,我遇到了麻烦。我发现许多人远远地瞅着我,一边指点着我,一边匆匆地走开,目光中似乎还有一丝愤怒。

人们这是怎么了?我正迷惑,见两个年轻人向我走过来,我暗自庆幸终于有人来买我的皮 大衣了。没想到,他们却让我好失望。这两个年轻人并没有像头两位先生那样从兜里掏出10 美元给我,他们其中的一位一把揪住了我的脖领子,大声呵斥我是一个骗子。我很害怕,但又觉得委屈,便小心地申辩道,我不是骗子。那人恶狠狠地说,你还敢说你不是骗子?我明明看见你 在这里卖了一个星期皮大衣了,怎么至今没有卖掉?怕是在用皮大衣做诱饵来骗取人们的同情 心和钱财吧! *

我幡然醒悟。虽然自己被误会了,但是,我觉得他们是有权利而且有充足的理由这样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翻译篇四
《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含解析)》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第一次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问的气象

袁行霈

作诗讲究气象。诗之有气象如山峦之有云烟,江海之有波涛,夺魂摄魄或在于此。气象以 雄浑飘逸为上,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俱怀选兴壮思飞,欲上 青天揽明月”,皆以其超凡的气象而传诵千古。

做学问也讲究气象。学问的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宏,清远雅正。不强 服人而人自服,毋庸标榜而下自成蹊。

仅以中国近现代的学者为例,其中即不乏具有大家气象的人物。归纳他们的特点大概有以 下这些:

学术的格局和视野开阔,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处处显示出总揽全局的能力。这倒不在研究 题目的大小,题目大的如粱启超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题目小的如陈寅恪先生的《柳如 是别传》,气象都不凡。在他们的手里,资料的采用和组织灵活而有规矩,出神而又入化,犹如魔 方的组合,而不像积木的堆垛。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宋代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其下 阙有日:“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气象何等恢宏!如果借用来形容学问,“尽挹西 江”可以说是把有关的资料全部搜集起来;“细斟北斗”可以说是把有关的材料细细地加以辨析; “万象为宾客”可以说是把相关学科都用来为自己的研究服务。学问能到这一步,也就不是常人 所能及的了。

有气象的学问必有开山之功,开拓新领域,建立新学科,发凡起例,为后人树立典范。陈寅 恪先生所撰《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说:“自昔大师钜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 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速。故其著作可以 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对王国维先生的开创之功,陈寅恪先生讲了三点:取地下 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故有之 材料互相参证。王国维先生的这三点已经被治文史的学者奉为圭臬了。

中国历来是道德学问并重,学问的气象实有赖于道德的高尚。为人正直、诚实、刚强,方能 不随波逐流,而勇于坚持真理。如果叉能虚怀若谷,富有宽容精神,气象就更加不同了。读余嘉 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辨证》,十分佩服其渊博与精审。余先生积毕生之力,指出纪晓岚多处疏漏 舛误,但在《序录》中却有这样一段话:“然而纪氏之为提要也难,而余之为辩证也易,何者?无期 限之促迫,无考成之顾忌故也。……易地以处,纪氏必优于作辨证,而余之不能为提要决也。”这 段话在宽容中透出恢宏的气象,令人敬佩!对后进晚辈爱护提携不遗余力,也是大家气象的表 现!偶读《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收有蔡元培先生手迹六件.其中四件是介绍别人 出版著作的,而且有三件讲到版税问题。其措辞如:某君“寒士,版税实缓不济急”;“如贵书局能 与预玎发行”。使某君“不必再分心于经济问题,则深为感荷”;“寒士打算,殊为可悯”;等等。我 一边看他的手迹一边想象他的心肠,感动之余曼增加了几分钦佩。

1.下列关于“气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诗讲究气象,这个气象以诗的风格雄浑飘逸为上,气势恢宏。有气象的诗境界高远。

B.傲学问也讲究气象。学问的气象是指学问的格局与境界。学问有气象则自能使人

信服。

C.做学问者也要有气象。这个气象指做学问者的学术视野与格局,也指做学问者的品质。

D.学问气象的形成取决于学问者的个人道德修养。道德高尚者其学问自然精深且有

气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用”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米形容做学问,是指收集材料、辨析材料,融会贯 通,尽为己用,

B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开山之功,并总结了王国维的三大功绩,认为其著作转移一时之风

气.而示来者以轨则。

C.余嘉锡认为纪晓岚会编纂《四库全书》,但不会辨证舛误,仍比自己强得多。自己虽会辨 证,却不能为其提要。

I).蔡元培的手迹中多次讲到版税问题,希望出版方能及时发放版税,这显示了蔡元培作为 一个学者的气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问的气象不在于研究题目的大小,题目小的也能气象非凡,如陈寅恪的《柳如是别

传》。但题目大的更容易有气象。

B.有大家气象的学者做学问时,总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并处处显示出总揽全局的能力, 且能做到“万象为宾客”。

C.有大家气象的学者往往能开山立派,确立规则,发凡起例,树立典范。王国维先生的治 学三规则已成治文史着的圭臬。

D.有大家气象的学者为人正直、诚实、刚强,具有这样的品质方能坚持真理及做学问的方 向,这样的学者宽容而悲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金,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栽书数千卷而还。 太杆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賑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拜少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节度使。天德元养,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

[唐]薛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成阳②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③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 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成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 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 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

(2)季百‘醑《蜀道难》中,引用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典故写蜀道的开通,运用这个典故的诗句是 “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老作家是在生命的最后当做“收山之作”来写那部长篇小说的。闭门谢客,十年磨砺,当六卷本二百多万字的小说最后封笔的时候,他想想自己的生命之灯是否也快熄了。想一想,十年来,天天忙于写书,犹如与世隔绝,竟再也没有踏上街道。出版社的人拿走书稿后,老作家决定出去走走。

一位年轻的爸爸,带着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先是说问他一下路,而后就说自己是来这座城市工作的,把工作的地址丢了,一天下来钱也花完了,小孩子很饿没吃饭。

老作家当即拿出十元钱让他们去吃饭。

没有走出六十米,老作家就看到一个脖子下挂着牌子的孩子,站在街边,说父母有病,自己没钱上学,求好心人相帮。

老作家的老眼竟泛起一层潮雾,他没想到在这儿竟与自己作品中的人物相遇了。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五十元钱给了这个孩子。

想着那个失学的孩子,他的心里不好受,一边走还一边喃喃自语。突然,一个穿着很不错的青年女子挡在他面前。女子一副为难而不好意思的表情,老作家瞧着她问有什么事。她似乎犹豫再三才下了决心说似的,原来,她去别的地方办事,转车到这儿,没想到钱丢了,没办法回去,看老作家能否帮帮她,有个车票钱就行,还让他留下地址,回家后就把钱寄来,只是“借”。

也是的,出门不容易,一分钱困倒英雄汉的事多了。老作家一问原来需要四十多元钱,好吧,老作家就拿出五十元给了这女子。

老作家遇到了一位因交通事故死了儿子来城市告状的老人,背着脏兮兮的行李卷,一副走到哪儿就住到哪儿的样子……遇到一个残疾儿童没有饭吃了,或是要看病了什么的……与一位穿着很体面的小伙子相遇,小伙子手里拿了一封已经写好的电报,说是来这儿办事,钱丢了,想找他帮忙就是十多元的电报钱。

老作家没想到,在他一个个遭遇这些人的时候,手里的钱早已送完。这时,老作家身上嘟嘟地发出声响来。原来他写作时养成了每天在自己的小院里散步的习惯。老伴儿怕他出事,就专门为他买了个传呼机,也只有老伴儿和两个儿子知道号码,平时几乎没响过,老作家甚至都忘记了还有这个玩意。老作家拿出传呼机一看就急了,原来老伴儿发病住院。这可怎么办?他急忙返身才发现早走出很远的街道,至少乘公交车也有五六站了。

他一边摸钱一边拦的士,可是他发现自己分文皆无。当然,出租车仅仅开出去不到五十米,司机就让他下车,并说,没钱坐什么车呀。再想解释什么时,出租车早一溜烟开走了。

老作家跑步赶到公交车站牌下,要先投币,他无奈地站在车门口说自己的钱刚才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现在他要坐车回家,家里……他的话没说完,公交车的门便“咣”的一声关了。他好像还听见司机说了一句,这种人见得多了……

老作家想用公用电话只花几角钱打个电话……老作家拦了一个蹬三轮车的老年人……老作家拦了一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老作家与刚才他给过拍电报钱的人相遇,那人还在那儿向别人要拍电报钱……

老作家的额头上早就汗流如雨。他开始跑步……

急跑不足一百米,加上刚才的一系列遭遇,他开始感到头晕眼花,五脏翻滚,只好一下子就蹲下来。可是没有谁问他一声,最多是回头多看他几眼。

当那个手拿一串红红的糖葫芦的小女孩,跟着爸爸从老作家面前走过时,她问了一声:“老爷爷,你怎么了?”可是,她的话没说完,爸爸已严厉地训斥她了:“不要跟陌生人乱讲话,瞧他那样,也是个骗子。”老作家的心里似刀剜一样地痛。而后他的眼睛望着天空,他想象不出,现在的人为什么都成了这样?那一刻他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词,那就是“听天由命”吧。

“老爷爷,你是饿了吧?给你吃串糖葫芦吧……”

一个童声打断了他的思维。老作家看着那个漂亮的小女孩,她一定是偷偷地或是强行挣脱了爸爸的手跑回来了。老作家眼里放出了亮光,流下两行热泪。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那种想象中的东西了……

(选自小说集《最后一颗子弹》,有删减)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第三人称讲述了老作家上街的遭遇和他的心灵世界,同时也揭示下层市民既可恶又可怜的生 存现状,并暴露了他们虚伪丑恶的灵魂。

B.小说开头交代老作家为完成“收山之作”十年“没有踏上街道”,暗示作家对外界的变化缺少了解, 同时也为后面写他接连受骗作铺垫。

C.老作家帮助了“父母有病,自己没钱上学”的“一个脖子下挂着牌子的孩子”,这一情节既表现了

作 家的美德,也顺带揭露了社会的不公。

D.小说写公交车司机拒绝帮助老作家后说“这种人见得多了”,这一细节透露出司机的冷漠麻木,也

暗示了作家之前接连受骗的必然性。

E.“瞧他那样,也是个骗子”这句话给了老作家心灵沉重的打击,他对人性的沦落已经彻底绝望,只

好“听天由命”,不再作无谓的追寻。

(2)小说中老作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三处简要分析。(6分)

答:

(4)小说以小女孩给老作家糖葫芦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8

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我的文学生涯

陈忠实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直到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公社)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 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 直到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判断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 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几乎同时决定,干脆归老 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我的经历大致如此。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 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 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 片。这种复活和验证在幼稚的心灵引起的惊讶、欣喜和浮动是带有本性的。我随之把赵树理已 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这时候的赵树理在我心目中已经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我人生 历程中所发生的第一次崇拜就在这时候,就是赵树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 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我这一生的全部有幸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 始的。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 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这小小的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的精神里似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翻译篇五
高考语文综合练习题3》

综合练习题3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11)题~第(12)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监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须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画像对世俗生活的痴迷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所记述的那些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以至于它对当时人们生活娱乐、工业制作、出仕做官、拜谒觐见和狩猎战斗等内容的记述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并起到文字资料所不可替代的形象作用。显然,汉代人在创作这些图像资料时并未将之作为幻想材料加以处理,而是采取了“彻底的写实主义”态度。正是这些逼真、准确、精细的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后者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而且这一主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如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生动、翔实而全面地记录了一对墓主人夫妇进食时的热闹繁忙景象。作为整个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幅画像所记录的正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它几乎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之一。由此,这块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亦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墓葬的设计者似乎要将自己现世的生活完全带入死后世界;换言之,在他的思想观念中,死后的世界实际上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于是,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日常生活由此被无限延展而获得永恒性。通过对各种文献和资料的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有汉一代,人们一直在倾其所有、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这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山东沂南出土的这块汉画像石仅展现了汉代人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更多的同类图像资料证明,他们不仅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而且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入墓葬。显然,这种方式在两汉时期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习俗。除了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外,没有任何原因能解释汉代人这种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日常生活用具的行为。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到世间作祟,“设计这样的措施是为了阻止魂魄在身体一旦被埋葬之后便离开其中”,“所有想法设法要死者的灵魂能够心满意足地住在坟墓中”。即使类似的观点有同一时期的图像榜题和文字记

1

载作为证据,而且这种心理至今在中国各民族的习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留存,但这不足以完整

解释汉代人的上述行为。因为坟墓的建造者不仅是墓主本人(此前或当时的礼仪还规定皇帝即位一年后即要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而且大多数是死者的亲友或子孙,他们有朝一日同样要走进坟墓,能给他们死后生活带来安定感、安全感的同样是他们世俗生活中的各种所有和价值观念。而且,对于死者来说,贸然进入生者的领域就像生者无意间进入死者的领域一样,并不是充满乐趣的事情,而更多地是受到伤害。

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的表征,是以往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逐渐被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所取代。器具用途的变迁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日常生活因素参与建构了人们的仪式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世俗化。在这种经济形态基础上所形成的这样一个自给自足而相对封闭的世俗生活和情感世界是其他生活乐趣所不能取代的。

(节选自王怀义《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的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汉画像记述的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所以它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 B.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而汉画像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C.“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它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D.通过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可知,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记录的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此类场景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 B.因为墓葬的设计者认为死后的世界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所以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C.在整个汉代,人们为了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利用了很多种的手段和途径。 D.除了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外,汉代人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人墓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人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的日常生活用具,是因为他们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

B.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C.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到世间作祟,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D.直到汉代,日常生活用具才出现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且逐渐取代以往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这反映出人侗关注问题的变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夔,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太行贼陷潞州,杀其守姚璠,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颜色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少顷,怒解。因召潞军曰:“吾始命戮汝,今汝使君活尔矣。”皆感泣而去。朝廷闻而嘉之,拜左谏议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节度使。天德元年,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杨建中榜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

2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土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暨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

[唐]薛 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②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③。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成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 ”。 (2)李白的《蜀道难》中,引用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典故写蜀道的开通,运用这个典故的诗句是 “ , ”。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我的文学生涯 陈忠实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直到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公社)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直到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判断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几乎同时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我的经历大致如此。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这种复活和验证在幼稚的心灵引起的惊讶、欣喜和浮动是带有本性的。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这时候的赵树理在我心目中已经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我人生历程中所发生的第一次崇拜就在这时候,就是赵树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我这一生的全部有幸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始的。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这小小的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的精神里似乎注入了一种强烈的激素,跃跃欲成一番事业了。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算个数不叫人哄了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他觉得由我来继续以农为本的农业是最合适的。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可笑了,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像阿尔青(保尔的哥哥)那样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回到乡间,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似乎别无选择。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重要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或者说自我奋斗。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

3

“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结果呢?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为了避免太多的讽刺和嘲笑对我平白无故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我使自己的学习处于秘密状态,与一般不搞文学的人绝口不谈文学创作的事,每被问及,只是淡然回避,或转移话题。即使我的父亲也不例外。

我很自信,又很自卑,几乎没有勇气拜访求教那些艺术家。像柳青这位我十分尊敬的作家,在他生前,我也一直没有勇气去拜访,尽管我是他的崇拜者。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期,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陈忠实的一位老爷曾经是私塾先生,父亲也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他们为陈忠实走上文学道路打下了基础。

B.陈忠实的创作题材大多与农民、农村有关,这得益于他1962年到1982年当了20年的农村基层干部。

C.陈忠实阅读的第一本文学作品是赵树理的《三里湾》,它在他心灵中引起了惊讶、欣喜和浮动,也激发了他浓厚的写作兴趣。

D.高考落榜,陈忠实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他的压力又添了许多,回到乡间,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他别无选择。

E陈忠实忍受了许多艰难和痛苦、折磨与打击,秘密学习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

(2)在那个年代,陈忠实为什么说“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6分)

(3)陈忠实说他这一生的全部幸运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始的,请结合材料,分析《三里湾》和给他带来了哪些幸运或不幸。请就其中一方面加以分析。(6分)

( 4)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陈忠实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请联系全文谈一谈。(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宇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划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他认为自己的贡献 ,认为自己不配受如此隆重的褒奖。 ②我家的花虽多,但与公园里的花相比,不过是 ,不值一提。

③虽然人体对某些元素的需要量 ,但缺少了它们,同样会影响健康。 A.微不足道 九牛一毛 微乎其微 B.九牛一毛 微不足道 微乎其微 C.徽不足道 微乎其微 九牛一毛 D.微乎其微 微不足道 九牛一毛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从2015年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发挥医保控费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

B.创客的概念,对李克强并不陌生。今年1月4日,他曾考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并欣然接受成为柴火创客荣誉会员的邀请,“好,我再为你们添把柴!”

C.认真聆听了张老师的“数学之美和数学的无处不在”的讲座后,同学们都感到收获很大,学习数学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D.周五下午,校学生会成员围绕“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讨论会,会上大家踊跃发言,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过度理由效应。 。 , , 。 , 。 ①心理学上的自我知觉理论对这种过度理由效应的解释是

②简单地说,外在动机,例如金钱或物质奖励,会降低一个人工作表现的内部动机 ③而削弱了本来存在的内部动机

④当外在动机出现时,人们会将注意更多地放在外在动机的奖励上 ⑤而减少了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 ⑥这种效应将人们的动机转化为外部因素

A.⑥③②①④⑤ B.②①⑥⑤④③ C.②①④⑤⑥③ D.②①④③⑥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5分)

词可谓是宋朝的流行歌曲。从文学角度看,豪放词开拓了词的创作新境,辛弃疾等又从事爱国饲的写作; ① ,词的发展却是开创了一种重要的音乐模式,特别 ② 是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元杂剧到近代京剧和地方戏,其基本模式,就是按固定的曲谱填词,堪称 ③ 。 17.下面是中国邮政为宣传我国互联网行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发行的一枚《网络生活》邮票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4

六、写作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5月27日,迎来110周年校庆的复旦大学发布新版官方宣传片《To My Light》,在引来一片点赞后,有网友发现该宣传片与日本东京

大学2014年的宣传片《Explorer》

有许多相似之处,甚至有复旦校友直言“感到羞耻!” 此事引来了广泛的争议,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综合练习3答案

1.D(原文第三段倒数第三行,“通过对各种文献和资料的考查”,所以“通过山东沂南出土的汉西像可知”错误。)

2.A(原文是“它几乎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之一”。)

3.D(根据原文推断不出“直到汉代,日常生活用具才出现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 4.C(抓住关键词“也”“盖”“故”等进行断句,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5.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

6.C(招抚张觉是“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之后的事,而不是担任左谏议大夫时。) 7.(1)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惟独沈璋没有参与夺敢;只是运载数千老书回去。(“平”解释为“攻下”,“赀货”解释为“钱财”,“惟”解释为“只”。)

(2)沈璋到了那里,召回逃亡的人,赈济收养贫困饥饿的人,收葬野外横陈的死尸。(“至”解释为“到”,“报复”解释为“召回”,“逋逃”解释为“逃亡”。) 8.“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3分)。“顾”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留念之情。(2分) 9.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2分)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岩、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2分)最后,诗人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像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2分) 10.(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11.(1)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A项“为故事提供了背景”系无中生有。D项中“春天”,仅仅指表层含义,季节而已。E项“只用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描写”错误,还有心理等描写。)

(2)①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我”由不想成为骗子到最终沦为骗子的全过程。②第一人称写法便于进行心理描写,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中“我”出售皮大农时的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就得益于此。③使情境更为真实,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感染力与可读性。(每点2分,共6分)

(3)①“我”是一个流落街头的穷困平民。②开始时还有感恩之心和些许自尊,但它们随着时间而流逝。③好逸恶劳,仅靠一次次出售皮大衣来维持生计。④结果自尊尽失,沦为笑科,辗转各地。(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4)示例一:小说鲜明地呈现一个人堕落的过程,文中的“我”在饥寒交迫之时没有低下身段向人乞讨,也许是仅存的自尊心在作怪,“我”决意卖掉自己的皮大衣来维持生计。第一次得到10美元时“接过了钱,正要把大衣从拐杖上摘下来给他,那位先生却转身走了”,内心充满感激,还感到有些尴尬,并决意祈祷。一次次地卖皮大衣后,“我”内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也“时刻提醒自己绝对不能真的变成骗子”并愿意让对方拿走皮大衣,但一次次的行为和一次次的改换地方本身就说明“我”的自尊心的消失和底线的丧失。

5

示例二:小说是对社会人情淡薄的批判。小说中的“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虽有一些人施以援手,但更多的人却冷眼旁观,以至于“我”在第三次出售皮大衣时被赶走。文章结尾处更鲜明地体现这点。“人们的洞察力似乎越来超尖锐”,“我”的痛苦当然成为了他们的笑料,戳穿“我”被他们当作十足的乐趣了。人情淡薄可见一斑。小说就是借这些人的表现来对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情合理6分,酌情给分) 12.(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A他们并没有为陈忠实走上文学道路打下基础;B“当了20年的农村基层干部”错;D原文是“除了当农民种庄稼,似乎别无选择”。)

(2)①从自身条件来说,当时的陈忠实仅仅高中毕业,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文学创作的功底还比较薄弱;②身处农村,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之下,用来创作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③没有人可以请教,仅凭自己摸索,甚至要忍受种种嘲讽与打击;④成功的机会很小,但他还是选择了这条充满艰辛的道路。(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幸运:①《三里湾》引发了陈忠实人生中的第一次崇拜,那是对文学和作家的崇拜,激发了他对写作的浓厚兴趣;②《桃园风波》是他写作的开端,正是有了这个开端,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③他最终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成功。

不幸;①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陈忠实努力自修,自我奋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②在当时的环境中,要坚持自己的文学梦,不得不忍受外人的讽刺、嘲笑,甚至亲人的反对;③每次接到退稿信,他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感到矛盾而又痛苦甚至悲哀。(每点2分,共6分) (4)①陈惠实的经历启示我们,②要走向事业的成功,需要认定目标:要有坚定的信念,充满自信;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④要排除万难,为人生理想做矢志不渝的奋斗。(一点2分,注意每个答题点都要结合材料)

13.A(微不足道: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强调不足道;九牛一毛: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其微小,微不足道,一般用于数量的比较;微乎其微:形容非常细小,极其有限。亦指极微小的事物。强调数量少。)

14.A(B不合逻辑,应改为“创客的概念,对李克强而言并不陌生”;C成分赘余,“聆听”含有认真听的意思,D句式杂糅,应为“围绕„„的主题”,或“以„„为主题”。)

15.C(⑥句中的“外部因素”和③句中的“内部动机”是对应的,所以鹰为⑥③,故排除B、D;①句从心理学的自我知觉理论对此效应的解释,故①句应该在⑥③的前面,所以排除A。) 16.①从音乐的角度看;②对戏剧的发展;③词的翻版(意思对即可)(第一个空,由前一句的“从文学角度看”和后文的“词的发展却是开创了一种重要的音乐模式”可知,应填“从音乐的角度看”;第二个空,由后一句有关戏剧的内容可知应填“对戏剧的发展”;几种戏剧的模式是按固定的曲谱填词,这和词是一样的,可知第三个空应填“词的翻版”。)(答对一处得1分,答对两处得3分;全答对得5分)

17.该图标涵盖了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各种方式,(1分)其中包括声音、图片、视频、文字(输入法)等,(1分)邮票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跨越时同与空间的距离,即时交流讯息的画面。(2分)(语句通顺2分) 18.【写作指导】在进行学校宣传时,创意很重要,但创意,也有知识产权,不能拿来就用。在发达国家,按照学术界的通行规则,一名学者的一个想法一个创意,说出来之后,如果启迪了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翻译篇六
《甘肃省天水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 语文》

甘肃省天水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 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 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

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股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

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

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金,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 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 所取,惟栽书数千卷而还。

太杆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賑养困饿,收其 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 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拜.少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 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 节度使。天德元养,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

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 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 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 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 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唐]薛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 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 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 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阳时的心理状态是“ , ”。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是“ , ”。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来委婉地劝诫唐王朝统治者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乙 选考题

三、四题为选做题,请在两大题中选做一题,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所选大题后的方框涂黑,再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人影

许锋

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

他每天被母亲安置在一个摇篮里。母亲把摇篮悬空挂好,就去做工了。摇篮是温暖的,还能摇摆,像一叶小舟。那时,他父亲在部队当兵,一年能回来两次。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摇篮很小,刚好容下他。房子也很小,一个土炕,一排柜子,一床被子。到了冬天,满屋子都②③①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翻译篇七
《名校联考 (3)》

2016届高三语文试卷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画像对世俗生活的痴迷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所记述的那些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以至于它对当时人们生活娱乐、工业制作、出仕做官、拜谒觐见和狩猎战斗等内容的记述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并起到文字资料所不可替代的形象作用。显然,汉代人在创作这些图像资料时并未将之作为幻想材料加以处理,而是采取了 “彻底的写实主义”态度。正是这些逼真、准确、精细的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后者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而且这一主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如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生动、翔实而全面地记录了一对墓主人夫妇进食时的热闹繁忙景象。作为整个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幅画像所记录的正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它几乎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之一。由此,这块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亦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墓葬的设计者似乎要将自己现世的生活完全带入死后世界;换言之,在他的思想观念中,死后的世界实际上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于是,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日常生活由此被无限延展而获得永恒性。通过对各种文献和资料的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有汉一代,人们一直在倾其所有、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这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山东沂南出土的这块汉画像石仅展现了汉代人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更多的同类图像资料证明,他们不仅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而且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入墓葬。显然,这种方式在两汉时期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习俗。除了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外,没有任何原因能解释汉代人这种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日食生活用具的行为。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到世间作祟,“设计这样的措施是为了阻止魂魄在身体一旦被埋葬之后便离开其中”,“所有想法设法要死者的灵魂能够心满意足地住在坟墓中”。即使类似的观点有同一时期的图像榜题和文字记载作为证据,而且这种心理至今在中国各民族的习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留存,但这不足以完整解释汉代人的上述行为。因为坟墓的建造者不仅是墓主本人(此前或当时的礼仪还规定皇帝即位一年后即要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而且大多数是死者的亲友或子孙,他们有朝一日同样要走进坟墓,能给他们死后生活带来安定感、安全感的同样是他们世俗生活中的各种所有和价值观念。而且,对于死者来说,贸然进入生者的领域就像生者无意间进入死者的领域一样,并不是充满乐趣的事情,而更多地是受到伤害。

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的表征,是以往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逐渐被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所取代。器具用途的变迁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日常生活因素参与建构了人们的仪式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世俗化。在这种经济形态基础上所形成的这样一个自给自足而相对封闭的世俗生活和情感世界是其他生活乐趣所不能取代的。

(节选自王怀义《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的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汉画像记述的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所以它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

而进人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

B.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而汉画像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C.“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它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D.通过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可知,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记录的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此类场景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

B.因为墓葬的设计者认为死后的世界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所以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C.在整个汉代,人们为了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利用了很多种的手段和途径。

D.除了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外,汉代人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人墓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人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的日常生活用具,是因为他们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

B.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C.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到世间作祟,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D.直到汉代,日常生活用具才出现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且逐渐取代以往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这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

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夔,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太行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

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拜少大夫,知潞州事。百.

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节度使。天德元养,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

[唐]薛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

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②途,日暮忧思多。

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③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

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相传为商

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典故写蜀道的开通,运用这个典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 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骗子

徐常愉

寒风凛冽的大街上,我架着双拐艰难地向前挪动着步子。

此时的我身无分文,肚子咕咕直叫,身体瑟瑟发抖。不过我的脑子还算清醒,我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尽快弄到食物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否则,我恐怕熬不过接下来的这个夜晚了。

怎样弄到食物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直接向过往的行人伸出乞讨的手。这一点,我心里非常清楚。可我又觉得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不能使用这个方法。这是不是我心里仅存的一点儿自尊在作怪?我一时还无暇思考这个问题。而除此之外,我惟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卖掉我身上惟一值钱的东西——皮大衣。别看我身上这件皮大衣看上去肮脏不堪,可它是山羊皮做的.我想它至少值20美元,不过为了尽快出手,我决定10美元就卖了它。

于是,我停下来,脱下皮大衣。寒风立刻刺透我的脊背,我狠狠地打了一个寒战。没办法,我只能暂且忍受寒冷了。我撤出一条拐杖,把皮大衣挂在上面,开始向过往的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

开始的时候,我在叫卖,而且声音还算洪亮:“卖皮大衣啦,只要10美元!”可是没过多久,我意识到,必须保存自己仅存的一点点体力了。我环顾四周,找来了一块硬纸板和一根炭木棍,制作了一个广告牌挂在了皮大衣上。做完这一切,我已经抖作一团。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

幸好,一位先生在我面前停住了。那位先生看了看广告牌和皮大衣,又看了看我的脸,从兜里掏出10美元,递给了我。我难以掩饰内心的兴奋,急忙伸手接过了钱,正要把皮大衣从拐杖上摘下来给他,那位先生却转身走了。我急忙喊道,先生,您的皮大衣!那位先生边走边回过头来冲我摆了摆手。我明白了,他并不屑于要我的皮大衣。虽然,这让我感到有些尴尬,但我的心里还是充满了对那个人的感激。我发誓,我一定会在上帝面前替他祈祷的。

10美元,足够让我三天不挨饿了。我重新穿上皮大衣,向一家食品店走去......

然而,因了那10美元,时间似乎突然变快了。我还没有做好迎接第四天的准备,三天的时间就匆匆过去了。当我再次饥肠辘辘地流浪在大街上时,我不得不再次脱下我的皮大衣,向过往的行人出

售。

我的运气还算不错!当又一位先生给了我10美元而且仍然没有拿走我的皮大衣时,我不得不这样认为。

然而,没想到,我的好运气三天后却离我而去了。当我第三次向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时,我遇到了麻烦。我发现许多人远远地瞅着我,一边指点着我,一边匆匆地走开,目光中似乎还有一丝愤怒。

人们这是怎么了?我正迷惑,见两个年轻人向我走过来,我暗自庆幸终于有人来买我的皮大衣了。没想到,他们却让我好失望。这两个年轻人并没有像头两位先生那样从兜里掏出10 美元给我,他们其中的一位一把揪住了我的脖领子,大声呵斥我是一个骗子。我很害怕,但又觉得委屈,便小心地申辩道,我不是骗子。那人恶狠狠地说,你还敢说你不是骗子?我明明看见你在这里卖了一个星期皮大衣了,怎么至今没有卖掉?怕是在用皮大衣做诱饵来骗取人们的同情心和钱财吧!

我幡然醒悟。虽然自己被误会了,但是,我觉得他们是有权利而且有充足的理由这样想的。于是,我没有继续申辩下去。那个揪我脖领子的年轻人以为戳穿了我肮脏的伎俩,摆出一副大义凛然为民除害的姿态,恶狠狠地从嘴里吐出一个字——滚!其实,他不这样说,我也是要离开这里的。因为我已经意识到,我必须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寻找生机了。

于是,整个冬天,我辗转于整个城市的各条街道。然而,每一条街道,我最多只能待上一个星期,因为人们的洞察力似乎越来越敏锐了,他们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我判断成一个骗子。不过,我还是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运气一直是不错的。因为我总能在饥肠辘轆时得到10美元,而且不失去我的皮大衣。

哦,或许这样说对于那些掏钱的人不够公平,应该说,是那些掏了钱的好心人又把他们的皮大衣施舍给了我。为此,我时刻提醒自己绝对不能真的变成骗子。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曾不止一次试图让那些掏了钱的人把我的皮大衣拿走,可是,我一直是个失败者。无奈,我只得采取另外一个办法:我坚持三天才卖一次皮大衣,而且只接受一位好心人的钱。

尽管如此,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我还是被迫要到另外一座城市去了。因为几乎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认识了我——用皮大衣来骗钱的骗子。他们已经把戳穿我骗人的把戏当作十足的乐趣了。

(节选自《天池小小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开头“寒风凛冽的大街上”的环境描写,为故事提供了背景及发生的地点,另外有渲染悲凉凄清气氛的作用。

B.小说讲述了“我”沦落为骗子的故事,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高大的人物形象,但是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

C.“我”无偿得到10美元后,向一家食品店走去,看出其有惰性,“我”在别人不断地怜悯和施舍中失去底线与自尊。

D.小说结尾“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巧妙呼应了开头内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春天”意在指“我”的人生迎来转机。

E.作者的笔调冷静客观,只用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可在平静的表面下,却翻腾着感情的巨浪,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2)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这种写法的妙处。(6分)

(3)请简述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6分)

(4)对于本文的主题,有人说小说鲜明地呈现一个人堕落的过程,有人说小说是对社会人情淡薄的批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翻译篇八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秦安县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 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

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 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

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股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

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

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

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

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

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

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金,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 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 所取,惟栽书数千卷而还。

太杆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賑养困饿,收其 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 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拜.少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 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 节度使。天德元养,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 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 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 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 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唐]薛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 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 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 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阳时的心理状态是“ , ”。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是“ , ”。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来委婉地劝诫唐王朝统治者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乙 选考题

②③①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翻译篇九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卷(一)》

百校大联考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一)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11)题—第(12)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画像对世俗生活的痴迷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所记述的那些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以至于它对当时人们生活娱乐、工业制作、出仕做官、拜谒觐见和狩猎战斗等内容的记述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并起到文字资料所不可替代的形象作用。显然,汉代人在创作这些图像资料时并未将之作为幻想材料加以处理,而是采取了“彻底的写实主义”态度。正是这些逼真、准确、精细的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后者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而且这一主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如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生动、翔实而全面地记录了一对墓主人夫妇进食时的热闹繁忙景象。作为整个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幅画像所记录的正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它几乎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之一。由此,这块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亦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墓葬的设计者似乎要将自己现世的生活完全带入死后世界;换言之,在他的思想观念中,死后的世界实际上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于是,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日常生活由此被无限延展而获得永恒性。通过对各种文献和资料的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有汉一代,人们一直在倾其所有、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这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山东沂南出土的这块汉画像石仅展现了汉代人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更多的同类图像资料证明,他们不仅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而且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入墓葬。显然,这种方式在两汉时期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习俗。除了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外,没有任何原因能解释汉代人这种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日食生活用具的行为。在汉

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到世间作祟,“设计这样的措施是为了阻止魂魄在身体一旦被埋葬之后便离开其中”,“所有想法设法要死者的灵魂能够心满意足地住在坟墓中”。即使类似的观点有同一时期的图像榜题和文字记栽作为证据,而且这种心理至今在中国各民族的习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留存,但这不足以完整解释汉代人的上述行为。因为坟墓的建造者不仅是墓主本人(此前或当时的礼仪还规定皇帝即位一年后即要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而且大多数是死者的亲友或子孙,他们有朝一日同样要走进坟墓,能给他们死后生活带来安定感、安全感的同样是他们世俗生活中的各种所有和价值观念。而且,对于死者来说,贸然进入生者的领域就像生者无意间进入死者的领域一样,并不是充满乐趣的事情,而更多地是受到伤害。

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的表征,是以往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逐渐被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所取代。器具用途的变迁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日常生活因素参与建构了人们的仪式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世俗化。在这种经济形态基础上所形成的这样一个自给自足而相对封闭的世俗生活和情感世界是其他生活乐趣所不能取代的。

(节选自王怀义《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的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汉画像记述的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所以它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人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

B.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而汉画像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C.“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它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D.通过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可知,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记录的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此类场景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

B.因为墓葬的设计者认为死后的世界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所以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C.在整个汉代,人们为了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利用了很多种的手段和途径。

D.除了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外,汉代人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人墓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人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的日常生活用具,是因为他们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

B.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C.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到世间作祟,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D.直到汉代,日常生活用具才出现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且逐渐取代以往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这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金,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 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 所取,惟栽书数千卷而还。 太杆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賑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亡抚存璋之职 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节度使。天德元养,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

[唐]薛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②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③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 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典故写蜀道的开通,运用这个典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骗子

徐常愉

寒风凛冽的大街上,我架着双拐艰难地向前挪动着步子。

此时的我身无分文,肚子咕咕直叫,身体瑟瑟发抖。不过我的脑子还算清醒,我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尽快弄到食物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否则,我恐怕熬不过接下来的这个夜晚了。

怎样弄到食物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直接向过往的行人伸出乞讨的手。这一点,我心里非常清楚。可我又觉得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不能使用这个方法。这是不是我心里仅存的一点儿自尊在作怪?我一时还无暇思考这个问题。而除此之外,我惟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卖掉我身上惟一值钱的东西——皮大衣。别看我身上这件皮大衣看上去肮脏不堪,可它是山羊皮做的。我想它至少值20美元,不过为了尽快出手,我决定10美元就卖了它。

于是,我停下来,脱下皮大衣。寒风立刻刺透我的脊背,我狠狠地打了一个寒战。没办法,我只能暂且忍受寒冷了。我撤出一条拐杖,把皮大衣挂在上面,开始向过往的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

开始的时候,我在叫卖,而且声音还算洪亮:“卖皮大衣啦,只要10美元!”可是没过多久,我意识到,必须保存自己仅存的一点点体力了。我环顾四周,找来了一块硬纸板和一根炭木棍,制作了一个广告牌挂在了皮大衣上。做完这一切,我已经抖作一团。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

幸好,一位先生在我面前停住了。那位先生看了看广告牌和皮大衣,又看了看我的脸,从兜里掏出10美元,递给了我。我难以掩饰内心的兴奋,急忙伸手接过了钱,正要把皮大衣从拐杖上摘下来给他,那位先生却转身走了。我急忙喊道,先生,您的皮大衣!那位先生边走边回过头来冲我摆了摆手。我明白了,他并不屑于要我的皮大衣。虽然,这让我感到有些尴尬,但我的心里还是充满了对那个人的感激。我发誓,我一定会在上帝面前替他祈祷的。

10美元,足够让我三天不挨饿了。我重新穿上皮大衣,向一家食品店走去...... 然而,因了那10美元,时间似乎突然变快了。我还没有做好迎接第四天的准备,三天的时间就匆匆过去了。当我再次饥肠辘辘地流浪在大街上时,我不得不再次脱下我的皮大衣,向过往的行人出售。

我的运气还算不错!当又一位先生给了我10美元而且仍然没有拿走我的皮大衣时,我不 得不这样认为。

然而,没想到,我的好运气三天后却离我而去了。当我第三次向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时,我遇到了麻烦。我发现许多人远远地瞅着我,一边指点着我,一边匆匆地走开,目光中似乎还有一丝愤怒。

人们这是怎么了?我正迷惑,见两个年轻人向我走过来,我暗自庆幸终于有人来买我的皮大衣了。没想到,他们却让我好失望。这两个年轻人并没有像头两位先生那样从兜里掏出10 美元给我,他们其中的一位一把揪住了我的脖领子,大声呵斥我是一个骗子。我很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翻译篇十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 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 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

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股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

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

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金,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 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 所取,惟栽书数千卷而还。

太杆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賑养困饿,收其 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拜.少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 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 节度使。天德元养,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 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 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 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 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唐]薛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 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 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 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阳时的心理状态是“ , ”。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是“ , ”。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来委婉地劝诫唐王朝统治者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乙 选考题

三、四题为选做题,请在两大题中选做一题,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所选大题后的方框涂黑,再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人影

许锋

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 ②③①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翻译》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秋日怀弟翻译 秋日行村路翻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翻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翻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7842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