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大学刷三观

大学刷三观

2016-12-20 12:07:0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大学刷三观(共5篇)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世界观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任何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要利用先前遗留下来的现成的思想材料,这样,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继承关系。人们认识...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大学刷三观》,希望能帮助到你。

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三观
大学刷三观 第一篇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世界观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任何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要利用先前遗留下来的现成的思想材料,这样,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继承关系。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错误的世界观则会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

大学生随着身心的成熟, 社会实践的增多, 视野也日益开阔, 又因为接受了一定的教育, 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积累了一定的人生经验, 因此人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自我意识得到了全面的展示。这个时期的青年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已达到了能概括对社会的认识,能评价生活的价值及提出确定的生活设想, 还能主动地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 能认识和解决自己与社会的矛盾。因此, 无论是进入高等学府还是走上社会就业之路, 他们所学的专业及所担负的社会工作, 特别是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 通过具体的经历和感受, 他们对人生的看法也日趋稳定和成熟, 而主体需要越强烈, 社会实践越深刻, 那大学生的人生观就越正确。

我们当前在校大学生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

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价值观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几乎每时每刻都会碰到的问题。

在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思想观念中, 对人生的思考始终属于首要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刚刚步入人生, 正处于人生旅途的起点, 他们对人生的目的、意义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对人生的未来有着无穷的期待和展望,因而三观是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核心命题。

大学生的三观
大学刷三观 第二篇

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种观点是人自身生活实践的总结,在一般人那里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思想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哲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对世界观也有一定影响。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会有不同的世界观: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平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资产阶级世界观所信奉的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哲学;无产阶级世界观所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这两种世界观总是在不断斗争,总是相互对立的,只要两者区分开即不会与科学对立。各种不同的世界观,归根到底不是唯物主义的,即是唯心主义的,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小的时候,老师就讲每个人要树立起自己的世界观,要改造好自己的世界观,但是由于年纪太小,不懂这么一个抽象的词,也不知道什么是世界观,也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世界观,怀着这样的疑问,慢慢地寻找答案。

自从在学校里学习了政治了里的马克思主义,我开始有了一点点的认识,体会到世界观是一种观念,它可能过于抽象,也可能过于脱离我们的实际它高高在上,所以,后来就很少有人去谈论它,在实际的思想过程中人们也渐渐的淡忘了。但是作为当代的大学学生,我必须深刻的认识世界观,并且要树立起自己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疑问,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代表着什么。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我就真正的明白了这点。世界观,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广义的世界观,它有时也被称为“宇宙观”,它包括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一种是狭义的世界观,它一般指人们对人类社会特有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理论体系,作为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是既包括广义的世界观,也包括狭义的世界观。作为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无疑应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的总和;而作为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则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人类社会特有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的总和。

作为一名大学生,世界观我想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们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是这个世界中的一份子,因此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世界观,为了清晰的找到自己的世界观,必须对这个世界有我们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到目前为止,根据我所学到的和认识的,我觉得人还是得多出去走走,不然你又怎么会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精彩?是否像你脑海里所想象的那样?是否是你所期待的那样?还记得前不久流行的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些人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在不断的积累中,我们的世界观也会不断的改变,变得更加丰富精彩。世界观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是你对待身边的事情的看法也许会有差别,不一样的看法直接影响每个人的做法。身边有好人和坏人,但是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才是好人或者坏人,这都是自定义的,因为你和他的看法不一样、世界观不一样,所以你们的想法是不同的,同一个事物被不同的人看待,会有不同的反应。

我们得承认,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五彩缤纷、变化无穷、十分奥妙。从

空间和时间上来说,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的宇宙,就目前人类的认知能力来看,觉得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让人觉得深不可测。就世界的物质数量和结构来说,在数量上,上到总星系,下到基本粒子,数量巨大,无穷无尽;物质结构组合,多姿多彩,而且产生了有机物、诞生了生命、有无数的物种、更是产生了人类的思维之花,确实使人觉得奥妙无穷!人类的科学发展,正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类自身。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通过人认识了世界的规律

人生观

一个人对自己未来一段很长的人生有自己的看法,并且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会有自己的做法。一个人的人生只能由自己负责,你可以决定它的宽度和长度,你可以让它有不同的色彩,当然也有不少的人他们都是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人生是该怎样的。要相信,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才是可以永远依靠的,所以不管别人怎么看,坚持自己的坚持,做你想做的,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直到自己都坚持不下去为止。人活着就是为了解决困难。这才是生命的意义,也是生命的内容。逃避不是办法,知难而上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 所有一直都是碌碌无为,一声都是平庸的,甚至身边有不少的人根本没有定位。作为一个人最基本必须有自己的目标和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没规划的人生叫拼图,有规划的人生叫蓝图;没目标的人生叫流浪,有目标的人生叫航行。所以人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俗话说,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物尽其才,人尽其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尽可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很多人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其实是你被放发错了地方。人一旦被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这里垃圾的意思不是说你是一钱不值,而是你的境地压根就无关你的才能。你纵有用武之力,但无用武之地,是“锅台上跑马,兜不了多大圈子”。记的大二一年暑假,在农村干活,干的笨拙和陌生,远不及一个村里的小孩,就有人笑话我:“你还是大学生呢?”虽然很无奈却是实情。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通俗地说,一个人平时经常玩游戏,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游戏,他的世界是一个小世界)。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每个人的人生观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外因是日益疯狂的世界,导致很多人的直觉和感受发生变化,产生人生观错位等,也许这是人类世界发展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自然界中,人生观无可厚非,生存第一,生存至上;在阶级社会里和制度下,人生观有进步和落后之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观。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重大课题--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不是自觉的,就是自发的;不是清楚的,就是模糊的;不是有条理的,就是杂乱无章的。有的人,思想十分统一,人生观很早构成并且在几十年里变化不大。而有的人,思想冲突剧烈、频繁,人生观一次又一次地改变。人生观是人生的舵手。一个好的舵手能够带领我们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而一个差的舵手可能会把我们引向百慕大三角。因此,我们要为自己人生的每一段行程都选取好的舵手,对于不能胜任的舵手,要坚决地撤换,以使自己不虚

此行。人生的目的是实现自我,而不是毁灭自我。自我是宇宙的中心,失去自我的人必将失去一切。我们讲一切要从现实出发,尊重现实,而自我就是最大的现实。在我们所能拥有的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就是自我。对于那些已失去了自我的人,他们就应认识到,宁可失去全世界,也必须要换回自我。对于那些怀疑自我,否定自我,并准备抛弃自我的人,就应让他们懂得:一个人的最大悲哀,莫过于不懂得自己存在的价值。从小学里学习的思想品德课一向到大学里接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就应被扫进垃圾箱里,正因它们没有首先教育学生如何尊重自己,没有引导人们尊重自己所拥有的生命、健康、青春、人格、事业、感情等等东西。人生的目的是实现自我,而不是实现别人,我们不能坐到别人的车上去。

实现自我的具体目标和具体道路是因人而异的,千差万别的。理想和现实相一致的人是幸运的,理想和现实相对抗的人是不幸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作出某种权衡或是抉择。稚嫩的思想往往不懂得有舍才有得的道理,不懂得“智慧在于学会忽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是那些卓有成就的人也能感觉到这一点,因此我们要集中精力,突破一点,而不好四面出击。 平凡和伟大的划分,对思想不仅仅是剩余的,而且是有害的。平凡和伟大之间,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我们树立人生的理想或回首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时,给它贴上“平凡”或“伟大”的标签,是画蛇添足。由于虚荣心作祟,而使自己的人生脱离常轨,那是十分危险的。【大学刷三观】【大学刷三观】

完美的人生经历是人生的真正财富。我们的生活就应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好把自己变成赚钱的机器或思考的工具。我们要从对自己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生命是无价的,因此,生命不能用来挥霍,更不能用来践踏。吃饭是为了生活,生活不是为了吃饭。我们要感谢并珍惜人类社会在它的一生一灭之间为我们每一个个体带给的生存空间,我们要在那里谱下生命的篇章。【大学刷三观】

价值观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在我看来,价值观就是我对一样事物的评价。它有多少价值,多少作用, 在一些大学生看来,提倡集体主义就是泯灭个性、否定自我,强调集体利益就是否认个人利益。要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集体主义、转变思想,首先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过去几十年对集体主义的宣传和解释上的偏颇之处,让大学生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是当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应该引导当代大学生从两个方面去把握:第一,金钱获得的再多,也不能等同于一个人的完全实现。第二,一个人如果把金钱的获取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就会失去理智,从而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当代大学生中的热门话题。大学生是希望将来能凭着自己的才干赢得社会的承认,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干一番事业。那么,一个不甘碌碌无为的有志者,要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做到,当现实由不得自己“自由选择”时,则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岗位上,都应该认真地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情,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实现自我价值最基本的途径。

浅析高校大学生“三观”教育
大学刷三观 第三篇

龙源期刊网 .cn

浅析高校大学生“三观”教育

【大学刷三观】

作者:姜巧娟 霍丽 石华胜 李华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27期

摘 要:“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进入校园,开始接受思想政治的系统化培养,在这期间,“三观”教育刻不容缓。高校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针对目前大学生“三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提高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三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227-02

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能否较好地解决“三观”问题,对大学期间的成长和今后的人生发展都至关重要[1~3]。当前,大学生“三观”教育面临的是一个交织着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的复杂环境。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都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了新挑战。 高校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培养,将“三观”作为重点[4]。因为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基础之上所形成。由此可见,新形势下如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三观”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也是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重要体现[5~7]。

当代大学生总体而言,思想是向上的、积极的,是掌握知识面最广、个性最为突出的一代。同时,大学生思想受社会因素影响也表现出多变性和差异性。他们有抱负,但偏重于个人理想;渴望成材,但缺乏吃苦精神和鉴别能力;自我意识较强,但集体观念淡薄[8]。当前,中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其中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中西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造成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这必然会使理性分析能力不足,判断理解能力欠缺的大学生陷入困惑与迷茫,给他们思想带来较大冲击,使他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日趋多样化

[9]。如何针对这些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三观”教育,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

一、目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人生目标不明确,思想信念不坚定。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不少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使他们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学习上,丧失了方向和对前途的信心,放松了对人生目标的追求,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坚持。

大学生三观
大学刷三观 第四篇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实效。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我认为必须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用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邓小平理论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李岚清同志在高校邓小平理论课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习邓小平理论是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极端重要性,应按国家教委关于邓小平理论要“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要求,使邓小平理论成为高校一门重点课,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武装大学生,使其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促使广大青年学生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应有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团组织的优势引导青年学生,以党团员模范作用带动青年学生。

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当前,我们必须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党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威信;同时,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和各级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团员的教育,使他们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积极工作,乐于奉献,发挥其先进表率作用。党团组织要积极关心要求进步的大学生,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以身作则,早日加入党团组织。此外,学校党团组织还应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受到好的感染和熏陶,加深对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认识,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促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居于核心地位,它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维系亿万颗人心,激励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积极作用,而且对当前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广大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增强其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免疫力。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

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道德领域中最基本的价值导向,只有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精神支柱,中国人民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事业。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集

体主义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人生理想以及世界观等思想意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要求,使他们克服和抑制与社会主义伦理准则和法规制度相悖的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和狭隘的小团体利益。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通过这些教育,使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青年的自我价值。

(四)宣传先进典型,进行共同理想教育。

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时,要注意宣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我们应宣传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梁强、李素丽、秦文贵等先进模范人物,不怕吃苦、不计回报、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应邀请先进英模、优秀知识分子、优秀校友来校作报告,让大学生以先进的模范人物为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来克服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的错误观念。

我们还要注意发现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学习榜样。同时,因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其形象直接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确立,故我们要注意发挥高校政工领导干部和教师在各方面的表率作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要注重以大学生身边的模范人物的先进行为教育、带动广大青年学生。

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时,要处理好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广泛性与先进性的关系,既要宣传先进的思想道德,又要进行共同理想的教育,这样才能团结教育大多数。例如对大多数学生讲爱国主义,就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就容易沟通思想,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再如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只能是少数先进分子的自觉行为,就不能作为对一般青年学生的必须要求。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放松正面教育,正面教育不仅要加强,而且要搞好。

(五)加强对青年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纪委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成由节俭,败由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同时,艰苦奋斗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思想品德问题也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青年大学生尤其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精神。当前,有人把改革开放与艰苦奋斗相对立起来,认为艰苦奋斗过时了;与此同时,在一些人中间讲排场、比阔气、高消费等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盛行;加之挥霍国家财产等腐败现象蔓延,这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正确认识。

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艰苦奋斗精神被淡忘,重要原因还在于我们艰苦奋斗教育的力度不够,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他还特别指出,“艰苦创业”的教育这些年进行得太少,这一指示切中要害。今天我们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他们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树立艰苦创业、

勤俭节约、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使青年学生鄙视那些贪图享受、好逸恶劳、挥霍公产、奢侈浪费的人和事。

艰苦奋斗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如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组织青年学生到艰苦地区、落后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访贫问苦的活动,进行科技文化服务,参加抢险救灾,以及对失学儿童和贫困大学生献一份爱心等都是艰苦奋斗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这些教育方法,可以使大学生看到我们取得的成功和存在的差距,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困难,了解祖国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从而自觉继承、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六)坚持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们对青年学生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坚持通过宣传教育,灌输正确的思想,要坚持对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正面教育,除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外,还要对青年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教育以及民主法制教育,通过这些教育促进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既应强调外部教育也要注重自我教育;为使教育收到良好效果,还应针对青年喜欢参与性、竞争性活动的特点,采取参观访问、形势报告、收看影象、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征文大赛、讲演比赛、辨论大赛、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方式,教育、启发、引导青年学生;除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通过种种方式,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优化育人环境;此外,还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熏陶大学生,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青春!

大学改革的三观攻略
大学刷三观 第五篇

大学改革的三观攻略

赖明谷 柳和生

【摘 要】 关于大学改革的文章已经很多,但大学到底怎样改革却一直都是 “深刻”的问题,在研究和探索中我们发现,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大学改革创新的 “必然性”路径依赖。而现代大学制度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制度创设和执行过程,宏观上事关政府的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就是要借鉴我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以设立 “高等教育改革实验区”为突破口,全面变革管理方式,动真格去行政化; 中观上事关大学的章程,最关键的就是要建立起一套上升到国家或区域法律层面上的大学制度体系,真正做到以法治教,学术本位。微观上事关各层级人员的执行,落实到高校就是要明确学校、校长、教授和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只有 “三观”同时谋略和攻取,中国大学的改革才有可能真正走向成功。

【关 键 词】 大学改革; 宏观攻略; 中观攻略; 微观攻略

【文章来源】【作者简介】 赖明谷 ( 1961 - ) ,江西玉山人,上饶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党委 ( 院长) 办公室主任,教授,从事高等教育学、当代社会问题研究; 柳和生 ( 1965 - ) ,上饶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南昌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上饶,334001。

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邓小平领航开启的改革开放之路以来,“改革”一词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了,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变化怎么评说也都不为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 年) 》中,最亮点、最热门、最让人充满希望的也是关于教育改革问题——— 《纲要》一公布,关于教育改革的文章 “铺天盖地”而来。的确,改革事关中国教育的发展,事关共和国的未来。作为直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直接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服务的高等教育,又成为最热门最焦点的话题。那么中国的高等教育到底怎么改革? 笔者既想通过借鉴他人,也想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从宏观、中观、微观的五个层进行分析,以构建成较为完整的改革逻辑思路。

【大学刷三观】

一、宏观攻略———攻坚克难,体制先行

【大学刷三观】

( 一) 建管分离,政府放手

中国大学的日益行政化倾向恐怕是最令人头痛的问题,社会各界对此已经有了不少的 “批判”,也有了不少的 “对策”,但笔者在检索这些文献时,总觉得就事论事的多,能给出科学路径的则是少而又少,但这又是中国教育改革不能绕过的“门槛”。现在的问题是,多数人在批判和论说大学行政化时,都只就学校内部的行政化予以 “痛陈”,而不能从整个体制上予以 “解构”。如果一直是这样就会影响到中国教育的新一轮改革的成效。大家心里都十分清楚,中国教育的行政化是中国政府体制的 “带来物”,如果要解决,只能从这一体制源头上着手,而不是纠缠于大学内部行政化不放。从大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大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机构,光由学生和教授已经难以管理好大学了,所以就少不了一定的行政组织进行系统的管理。然而,由于大学的根本特性———大学是学术性的,其行政作用理应限定在保障大学的根本特性和相应的运转及其有效性上的。也就是说,大学行政组织必须具备从属性服务性的特点。因为大学的行政权力是从学术那里获得,是从属于科学活动、真理探究活动的,并且它的合理性合法性存在的唯一基础是为学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服务,因而行政权力是

服从于学术权力的[1]。而目前中国大学的情况却是相反,行政权力极其强大,而学术权极其弱小,学术权力从属于行政权力。2010 年和 2011 年的岁末年初,作为教育部部署的高校改革试点院校之一的复旦大学,着力于大学的 “真改革”,认为大学的行政权力过大,学术权力日渐式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大学至今没真正的大学章程,于是着手于 “立宪”,引起了舆论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因为复旦不但立了 “宪”,即制定了 《复旦大学章程》,而且有了一些实际举措,一方面校长们准备退出学校学术委员会,另一方面邀请教师代表参加学校的校长办公会议,参与学校的行政决策,这些做法虽然有不同的评判,但笔者认为是一个好的开端,只是觉得复旦的这一 “革命”,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推进和观察,因为只有国家整体性制度设计的 “去行政化”才是改革的关键!

实际上,大学不是政府、不是军队,大学本不应该有 “官”。何况中国的大学也曾经是无官的,是后来才被赋予的。蔡元培时期的北京大学没有,梅贻琦时期的清华大学也没有。中国大学有官并且越升越高则是后来的事,其中一部分高校升为副部( 省) 级则又是 1999 年以后的事。中国大学有官级,是不是为了强化大学的社会地位? 而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大学却是无官级的,哈佛大学是什么级别? 斯坦福大学是什么级别? 恰恰它们是世界大学的楷模。

中国大学要真正改革,就必彻实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规定: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2]。简而言之,就是 “建管分离,政府放手”。

在世界知名大学的 “家庭里”,有一所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印度理工学院,在全世界排名前 200 位的大学中,它位于 57; 全球前 100 名理工科大学中,它排到了 33 位。美国 《新闻 60 分》在介绍印度理工学院的专题节目中曾说: “把哈佛、麻省理工和普林斯顿加在一起,你就开始知道印度理工在印度的位置了。”在印度理工的历届校友中,包含了沃达丰的首席执行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贝尔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天体物理神褐矮星的发现者,以及不计其数在美国硅谷创业的成功人士。而这所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办学历史并不悠久———她肇启于 1950 年,得益于 1956年印度国会通过的 《理工学院法案》,它使学院在很大程度上躲过了印度官僚体系的干涉,学生课程也由各校区自行决定———以国际优秀大学的普遍水准衡量,印度理工学院的资源并不丰富,15 所分校,学生 3 万多名,年经费折合美元也只有 1. 38亿美元。然而在短短的 60 来年发展过程中,印度理工却成为不折不扣的 “神话”,成为许多印度人从十来岁就被灌输的信念———考上了这所大学,他们的阶层、背景、社会关系都不再重要,仅凭一张毕业证就能很好地立足于社会。印度理工之所以能在不长的办学历史中迅速崛起,其核心就在于那部《理工学院法案》,这部 《法案》根本点就在于它给学院以办学的自由。印度理工学院的教授印地立桑先生说: “《理工学院法案》无疑是印度政府通过的成功法案之一,它给予了理工学院完全的自主权。这在印度高等学府中是独树一帜的。委员会中少了政治掮客,大家开始了真正的客观的讨论。”[3]这一 “案例”充分说明,大学要真正改革创新,政府就必须要 “舍得”———只有舍得给大学放权:建管分理,政府和社会投资去建,而管理,特别是具体的管理,政府不去干涉,而是让大学依法管理、自主管理; 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有所得而且是更多的得,即 “回报”———培养出色的创新人才。

( 二) 动真格去行政化,建议建立高等教育改革实验区

大学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较,有其自身的运转规律。“大学有自己的理念、理想、精神、目标和任务。”[4]如果背离了大学的这些特点和规律,那么大学的改

革发展将受到深重的惩罚。因此说,改革的着力点就是要使我国的大学尽可能地回归其本来的规律,而要突破的就是从体制着手进行实质上的去行政化。当然,一种体制一旦形成,就会有一系列的 “关系链”和 “利益链”———一是党管干部和高校干部任免的关系; 二是高校干部有官级方便了必要时高校干部向社会党政机关的流动和党政机关向高校派遣干部的级别安排; 三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各种办学资源的有序掌握,等等; 这些方面的制度设计和体制安排,既有其历史的原因,也有其正面和合理的因素,因此就思维贯性也好,利益调整也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是说一概而成。中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经验又表明,如果改革前怕狼后怕虎,那么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和国际地位。何况推进这场改革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时机和条件: 一是从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学行政存在的历史长一些,但真正发展到今日这样严重的行政化,也就是二、三十年的事,不能说大学行政化根深蒂固。二是取消大学的行政化级别并非是一项全新的举措,我们既有许多国家、许多高水平大学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也有中国大学过去优良的传统可以借鉴。三是去行政化的确伤害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但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既然广大人民有强烈的要求,政府只做 “顺水推舟”的事就是了。

如果要考虑改革的 “稳妥性”,那么笔者建议可以借鉴我们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即先设计出一套程序,建设 2 - 3 个 “高等教育改革实验区”,实行先试先行,再总结经验全面推进。

一是建议建设 “深圳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实验区”。在深圳设立实验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它紧邻香港,有着改革开放中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已经被国家定为经济创新发展的改革试验区; 财政资金雄厚,舍得对教育的投入; 高等院校不多,而且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不长,没有过多的历史包袱。

二是建议建设 “宁波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宁波市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快速发展,企业众多,从市委市政府到教育主管部一直很重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高等教育发展共识。

三是建议在中部的武汉或西部的西安建设“武汉 ( 西安) 高等教育全面改革创新实验区”。这两个城市,一个是中部大城市,一个是西部大城市,市内高校发展历史都较长,各层类高校都有,相比于其他省 ( 市) 政府所在的大城市,有其特独的地域优势———前面所建议建设的实验区,一个位于华南地区,一个位于华东地区,都是副省级单列市且都是经济发达区域。从改革的实验选择来说,除了新兴的单列市,市内高校不多,即所谓的“船小好调头”,那么为了推广的意义,还须选择一个中部的或西部的,而且是省会城市的、高校既集中而历史时间又较长的城市。

二、中观攻略———突破传统,改革机制

前面说的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即政府层面如何在体制上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而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的学术组织,除了国家政策上的 “领航”和 “开路”,还有高校自己怎么做,即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改革。从中观层面来说,最为关键的主要有这么几个问题: 一是学校应该有怎样的规章制度; 二是学校领导到底如何领导好学校; 三是各个高校应该有怎样的办学模式。

( 一) 最迫切的制度改革是建立大学 “宪章”管理大学与管理其他社会机构相比,既有共性的,更有其特殊性的东西。共性的,就是要管理好一个社会机构,必须要有相当健全而又能执行和操作的法律和制度。但大学管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社会中的育人场所和学术机构。笔者曾写过一篇发表在 《现代大学教育》2005 年第 5 期上的论文: 《大学治理: 从制度维度到文化维度》,有过比较全面的阐述,现在根据新的

形势和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这里再作延续。

大学制度既是确定大学生存与发展的行为规范或规则。同时又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习惯、风俗等。它一方面约束着大学的行动,同时又为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是大学在发展和办学过程中一系列权利和义务或责任的综合。而且,大学制度也是分层次的,有宏观层次的大学根本制度、中观层次的大学一般制度和微观层次的大学具体制度构成。大学制度作为一个制度体系,不同层次有不同体现,是非正式约束与正式约束和实施机构三者的有机统一。[6]

从我国大学制度建设来说,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60 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 30 多年来,已经初步建构了中国特色的大学制度。从宏观层次来说,科教兴国、教育强国已成为我国的基本政策,大学已从过去的社会边缘逐渐走向经济社会建设的前台和中心。而且自上世纪 80 年代初,我国政府开始尝试改革高等教育的管理制度,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调整了中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关系,实现了由高等教育高度中央集权转向以地方分权为主,高等学校由政府附属机构转变为法人实体; 由政府直接办学转向间接性的操控和监督,由独家办学到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等等。从中观层次上看,国家于1999 年颁布了 《高等教育法》,为中国大学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和活动空间。[7]再从微观层次上看,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开放和大学之间的竞争,各个大学都围绕着自身发展定位问题和大学本身如何持续、有效、健康发展问题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为大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较好保障。但从深层次来看,这些制度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其缺陷和不足也是有目共睹的。作为大学制度顶层设计的国家体制和政策层面如何改革,这在前面已经有过阐述和改革建议,而作为大学自身层面如何设计符合现代大学规律的制度? 尽管我国各级各类大学都有许许多多管理制度,但目前最缺乏的是被称为 “大学宪章”的大学章程建设。

就中国大学的内部结构治理来看,尽快建立并实施大学章程,既是大学改革深入推进的必然要求,也是恰逢其时———2010 年 7 月国家颁布了《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2020 年) 》,2011 年 1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 《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公布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及试点地区、学校的全部名单。通知要求,“从人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着力破除体制机构障碍,努力解决深层次矛盾,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北京大学等 26 所部属大学要重点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试点高校。”[8]看来这新一轮的大学改革确实比以前更有针对性和更可操作性。

一是党委怎样行使政治权和学校的领导权。总体上,这在 《高等教育法》和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条例》中,已经有了比较好的界定,但也有些不够清晰,不容易操作,常常要靠书记、校长的 “政治觉悟”、“个人胸怀”和 “工作艺术”。笔者认为,如果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可以从 成 熟 的 企 业 内 部 治 理 结 构 中 吸 取 “营养”———党委好似企业的 “董事会”,书记好比董事长,党委管重大决策,把握学校的政治方向; 而校长和他的行政团队,好比企业的总经理和职业经理层,负责学校的运作———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

二是大学领导要职业化。从中国现代大学创立以来的一百多年,我国大学校长大致上有三种类型: 一是学者化的职业校长,如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 二是革命化的职业校长,如蒋南翔、匡亚明、朱九思等; 三是双肩挑的学者型的校长,现在基本上是这种类型的[9],实践证明,校长只有职业化,才能领导好一所大学,而 “双肩挑”,甚至多肩挑的校长难以保证有时间和精力专思学校的管理工作。所以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国家分管教育的领导刘延东同志就提出了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等领导要走职业的道

路。因此,《大学章程》要规定,大学校领导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不要评职称,不要拿科研项目,不要拿各种奖励,不要争各种“名份”,也就是说“官不和民竞争”。只有这样才能纯洁大学风气。实际上,国际上许多国家的大学就是这么做的。

三是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办大学如果没有学生,这样就不能成为大学,学生应该是大学的“上帝”,所以国外高校对内对外宣传的,往往是学校如何对学生用心———教学和课情资源如何丰富、学校网络和交通如何便利,就业指导如何务实到位,校园生活如何多彩以及师生关系如何的融洽等等。而我们国内高校宣传的则是自己夸自己的业绩———有多少博士点、重点学科、国家实验室、精品课程、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和各种荣誉奖励等等; 因此在 《大学章程》里就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因为学生恰恰是学术权力的一个主体———另一个主体当然是老师。

( 二) 急需以职业教育家领导大学的改革创新职业化指的是高校领导,特别是书记、校长要以管理大学为旨要,不要分心分智; 而职业教育家则是指具有相对独到的领导大学改革发展的思想、理念、思维和执行能力的大学管理 “专门家” ( 仁者和智者) 。 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成败经验充分证明,办大学就要用职业教育家来办。然而由于体制的原因,资源的原因,中国大学的领导体制由一个本来成功的 “传统”———职业化校长的大学校领导机制,转向了另一个 “传统”———现在所 “流行”的 “双肩挑”大学领导的机制。为了使大学领导能真正办好大学,中央对他们提出了 “两家”要求,即 “革命家”和 “教育家”的要求,后来进一步具体化,对大学党委书记提出了 “革命家、教育家”要求,对大学校长则提出了 “教育家、革命家”的要求,两者各有偏重。然而这种 “过高”、“过重”的要求,虽然出发点和前提是好的,但往往容易 “虚化”和 “异化”: 所谓 “虚化”,笔者的意思是 “政治家”是一个很高要求的称谓,本应该专指政治领域的成熟的高级领导者,一个大学党委书记或者校长要成为 “政治家”是很不容易的。我们通常说某某领导人物是 “政治家”,也许笔者寡闻,我们党对身居高位的省、市委书记也没有明确要求他们都成为 “政治家”,何况一所大学的领导呢? 所谓 “异化”,这里是指对高校领导的“教育家”要求,往往被理解为 “专业家”,即在某一学术领域的专家,而非真真意义上的教育家。所以为了保住 “家”的头衔,许多大学的书记、校长就都要争取出成果,评教授,当硕导、博导,做学科带头人,学科领军人; 就要争着跑课题、跑评奖、跑国贴等等。这样一来,这些大学领导哪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学校改革发展大事,去谋略学校管理之事。所以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不如将“两家”归就于一家,即教育家,而且是要求职业教育家,因为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教育家,首先就应该是政治上是与党同心同德的,思想上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在职业教育家的要求中,一定要要求当任高校领导的同志不再去评职称、不再去跑课题、不再去争荣誉,不再去争这争那,一心专思学校改革发展之事,培养人才之事,管理学校之事,服务社会之事。只有这样,才会克制住今天存在的种种弊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做到 “学术的归学术,管理的归管理”,而不至于行政权与学术权不分,谁的 “官”大谁说了算,导致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创新、科学研究创新成为 “口号工程”、“纸上工程”。

( 三) 立足时代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今天的中国大学已经不再神圣。在大学里,经常有老师对大学生不够认同,认为一代不如一代;也有学生对今天大学里的老师也不认同,认为他们用老眼光看待当代的年轻人,实际上没有读懂今天的年轻一代,而是把他们自认为正确的东西强加在学生的头上,很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大学里师生如此相向,何谈大学的神圣,也难怪社会对今天的大学不断发出诟病的声音了。为此必须着力予以改革。

一是要改革灌输式和应试教育的模式,让学生思想自由。中国是有着根深蒂固的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大学刷三观》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刷三观的日剧 大学三年规划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大学刷三观”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大学刷三观"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78615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