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中国人得慢性病的人多吗

中国人得慢性病的人多吗

2016-12-23 09:25:0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中国人得慢性病的人多吗(共7篇)为什么慢性病越来越多为什么慢性病越来越多“一个人的安全是脆弱的,共同的防御才是坚固的,健康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益,当公共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面对无知酿成的伤痛,失职导致的混乱,利益带来的冲突,我们怎样才能避免今天的担忧成为明天的事实,这是一个健康的课题,更是一个关爱生命的课题,我们...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中国人得慢性病的人多吗》,希望能帮助到你。

为什么慢性病越来越多
中国人得慢性病的人多吗 第一篇

为什么慢性病越来越多

“一个人的安全是脆弱的,共同的防御才是坚固的,健康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权益,当公共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面对无知酿成的伤痛,失职导致的混乱,利益带来的冲突,我们怎样才能避免今天的担忧成为明天的事实,这是一个健康的课题,更是一个关爱生命的课题,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做出自己的回答”。----2008年3.15晚会

慢性病的不断增加,是当前不发达地区近三十年出现的流行性问题。在发达地区慢性病的发展是缓慢的,而有些慢性病的比例在逐年降低。而不发达地区的慢性病人数却是快速增加,中国地区的慢性病发展每年以3%-5%的速度在增加。

医学上常见的慢性病有:

1、呼吸系统: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慢性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矽肺,肺纤维化;

2、循环系统: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心包炎;

3、消化系统: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结核、慢性肠炎、慢性腹泻、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

4、泌尿系统:慢性肾炎、慢性肾衰、泌尿系慢性炎症;

5、血液系统:慢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瘤;

6、内分泌系统: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亢、甲减;

7、代谢和营养:糖尿病、营养缺乏病、痛风、骨质疏松;

8、结缔组织和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血管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系统性硬化病、骨性关节炎。

自上世纪70年代,化工制品大量进入居民生活,到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四十年间,中国人慢性病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中国慢性病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了35%,亚疾病状态的人有9.5亿人以上,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8亿,超过95%的老年人有慢性疾病。 70年代出生的人口远比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口身体素质要差很多,他们当中有10%的人不能生育,有8%的人有心脑血管疾病,有40%以上的男性性生活不和谐,45%以上的女性有体毒、来例假有腹痛、面无血色。这就意味着她们到60岁后的身体将疾病缠身。无论有多高的学历、多少资产,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到60岁后将长期生活在慢性疾病中。 据卫生部门在2008年的统计:

中国成人高血压患者有9000万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占总人口11%,约1.5亿,每年新发脑卒中150多万人;因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而引起的药源性胃、脾、肝、肾功能丧失而死亡的已经超过了1200万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杀手,占农村死亡人口的30%、城市死亡人口的40%,而且有逐年增加的不良趋势。

中国恶性肿瘤每年夺去约600万人的生命,并把1000万人置于死亡的边缘。每年癌症患者发病例超过160万人,平均每死亡5个人就有一个死于癌症,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癌症大国。 中国约有一亿人血糖不正常。其中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约六千万左右,当中每年有10%(六百万人)转换为糖尿病。因此,中国每天新增糖尿病人超过1.6万人,而且越来越年轻化。

中国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2亿以上,占人口总数的18%,其中有8000万重病患者。

中国有500万老年痴呆病人,每年至少有30万老年人加入痴呆行列,75岁以上老人有20%死于痴呆病。

我国的六成司机患呼吸道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在中国4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8.2%,约有4300万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其它肺病患者不少于2000万!

中国有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加上其他的肝炎患者就更多了!

……

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的慢性病患者呢?

一、化学物质对大地、空气、水质、农作物的污染是造成慢性病的原因之;

食物中除了多种加工工艺残留的酒精等污染外,在食品加工中还要添加化学性质的香精、色素、增稠剂、调味剂、稳定剂、防腐剂、膨胀剂、悬浮剂等23大类近2000种添加剂,其中22类对身体无益。如:1、酸度调节剂:乙酸、乳酸、柠檬酸、盐酸、磷酸、酒石酸、苹果酸等十八种食用酸。2、抗结剂:二氧化硅、磷酸三钙、硅铝酸钙、微晶纤维素、亚铁氰化钾等五种食用抗结剂。3、抗氧化剂:抗坏血酸(vc)、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异抗坏血酸钠、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植酸、磷脂、迷迭香、没食子酸丙酯、TBHQ等十五种食用抗氧化剂。4、增稠剂:植物胶、变性淀粉、黄原胶、明胶等三十二种增稠剂。5、着色剂:22种合成色素 44种天然色素。6、膨松剂:硫酸铝铵、碳酸氢铵、磷酸氢钙、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硫酸铝钾、碳酸钙等八种食用膨松剂。7、乳化剂:单甘脂、大豆磷脂、酪蛋白酸钠、山梨醇酯、蔗糖酯、淀粉糖酯等二十九种食用乳化剂。8、酶制剂:淀粉酶、糖化酶、蛋白酶等十一种食用酶制剂。9、漂白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亚硫酸氢钠、硫磺等七种食用漂白剂。 10、胶姆糖基础剂:海藻酸铵、丁基橡胶、硬脂酸钙、聚乙烯、滑石粉等十六种胶姆糖基础剂。11、增味剂:5′-鸟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味精、L—丙氨酸、琥珀酸二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等六种增味剂。12、面粉处理剂:偶氮甲酰胺、过氧化苯钾酰、碳酸钙、过氧化钙、碳酸镁、溴酸钾等七种面粉处理剂。13、被膜剂:石蜡、紫胶、硬脂酸、白油等八种食用被膜剂。14、消泡剂:乳化硅油等六种食用消泡剂。15、护色剂:硝酸钾、亚硝酸钾、硝酸钠、亚硝酸钠等四种护色剂。16、防腐剂:苯甲酸及其盐类、三梨酸及其盐类、丙酸钙、二氧化碳、二氧化氯、脱氧乙酸、过氧化氢、脱氢醋酸钠、乳酸链球菌素、纳他霉素等二十六种防腐剂。17、稳定和凝固剂:氯化钙、硫酸钙、葡萄糖-δ-内酯、氯化镁、丙二醇等八种稳定剂和凝固剂。18、甜味剂:糖精、甜蜜素、A—K糖、阿斯巴甜、甘草甜、甜菊糖、山梨醇、木糖醇等十七种甜味剂。19、食用香精和香料:天然香料、天然等同香料、人造香料、食用香精等共一千余种。20、食品配料:淀粉和变性淀粉类、食用油脂类、低聚糖类、各种馅料类、各种奶油及冰淇淋稳定剂、各种功能性配料、各种调味料。21、其它食品添加剂及复配添加剂:咖啡因、固化单宁、高锰酸钾、酪蛋磷酸肽、乙

酸钠等十五种。22、水份保持剂:磷酸盐类共十一种水份保持剂。23、营养强化剂营养强化剂:氨基酸类、维生素类、无机盐类、脂肪酸类共八十三种营养强化剂。

长期服用以上22大类添加剂可以让我们的肝、肾、口舌味觉、骨骼、血液、胃肠系统、视觉等部位有潜在的伤害。

不到产龄的奶牛产出的原奶中含有大量的生长激素、孕激素、抗生素等。导致中国孩子喝奶并没有结实,反而结石了、早熟了。早熟的孩子心理方面大都不健康。

我国有75%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余的25%的山区水目前尚未受到污染。也就是说100%的平原地下水遭到污染。

使用一次含磷洗衣粉,就可以使衣物终身不长虱子,只要你长期使用,皮肤病与免疫性疾病就是你的“邻居”。

连续20年使用含苯洗洁精洗碗;喝假酒、勾兑酒等足有机会患肝脏疾病。

空气中的污染物:铅、汞、硫、酸、玻璃纤维、汽车尾气、工业废弃物与废气等是造成呼吸道、肝、肾、老年痴呆、智力下降、肠道疾病的主要原因。100%的交警工作15年后都有慢性病。

二、植物中的营养成分大大下降导致人类营养失衡;

在日本,1950年时,每100克菠菜中含有150毫克以上的维生素C,到1994年,每100克菠菜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不足13克。在中国,农作物营养素含量比1950年下降了近20倍。 因人口问题使得土壤不能按照原野工艺来循环养护。不间断的耕种,导致土壤中的养分极度贫瘠。植物的生长是在不少于13种以上的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的基础上生长发育成熟的。数十年的不间断耕种,土地中的营养成分在逐年降低。

新鲜植物中的有机营养成分(维生素、矿物质、植物蛋白)是保证身体需求的主要来源。中国人身体差的主要原因就是从来不相信维生素、矿物质在体内的重要地位。

美国第74次国会咨询文:“微量元素”操控21世纪全人类的健康:

“有关这次矿物质的咨询文非常的新颖和令人吃惊,因为,认知矿物质在食物中的重要性是新近的事,以至於“营养学”教科书中均缺乏资料,当我们探索越深,越让我们震惊。

大多数人因为食物中严重缺乏养分而受病痛之苦,除非食物来源的贫瘠土壤恢复适量而均衡的各种矿物质元素,否则无法治疗此疾病。(除非补充微量元素來促进正常功能,否则医药皆成枉然。)

值得提出警惕的事实是,生长在好几百万英亩土地上的食物:包括水果,蔬菜与谷物,不再含有足够的矿物质。无论我们吃多少食物,我们还是缺乏矿物质。今天没有一个能够吃进大量足以提供足够矿物质的蔬菜进入体内以维持健康。因为他的胃部就这么大,无法容纳超量的蔬菜与水果。

千真万确的是,我们所吃食物的价值今不如昔,有些根本已不值得作为食物。因为我们身体的健康直接依赖矿物质的重要性,远比依赖热量,维生素,淀粉,蛋白质或糖类要来的深重。 实验室的检验结果告诉我们,今天我们所吃的水果,蔬菜,谷类,肉类以及肉,蛋,奶,均不如几世代前的同样食物。为什么同样懂得选择与搭配,我们的祖先能吃出健康,而我们却营养不均?这个问题,终于得到合理的解释(因为珍贵的微量元素已被农药,酸雨…等各种化学污染破坏,而使动植物都失去原有的成与健康)。

从权威的研究中,我们得知一个很不好的消息。那就是,99%的美国人缺乏上述矿物质元素,而只要严重缺乏这些重要矿物质元素之某一种,就会造成疾病。当所需要之任何矿物质元素发生不平衡或显著缺乏时,将造成痛苦甚至缩短生命。(连美国都如此,何况是其他国家。)再度证实了健康就是平衡的真理。

我们都知道维生素是营养不可或缺的,是维持身体细胞正常功能所必需的。任何维生素缺乏时会引起身体的异常及疾病。然而,大家可能不太知道,缺少维生素,体内仍可利用矿物质元素;但是缺少矿物质元素,维生素则完全失去作用。

这个发现是科学界对人类健康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750万中国人死于慢性病
中国人得慢性病的人多吗 第二篇

750万中国人死于慢性病(2009-01-15 11:12:50)

标签:养生 健康 慢性病 死亡人数 食物

消费 中国

分类:哭泣的心

去年750万中国人死于慢性病

预计未来10年慢性病死亡人数可能上升19%

2006年5月9日,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举行议式,首次发布全球报告《预防慢性病 —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中文版与《中国慢性病报告》。报告显示,慢性病正在严重威胁全球人民的健康与生命,慢性病危害80%发生在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居民健康面临十分严重的挑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05年全球总死亡人数为5800万,其中近3500万人死于慢性病,而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了750万。目前,慢性病已经成为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成人的最主要死因。未来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数还将增长17%。而在中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干预措施,慢性病死亡人数将增长19%,其中糖尿病死亡人数甚至可能增长50%。 大量科学数据表明,慢性病是多种因素长期影响所致。已经明确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超重与肥胖、血脂异常、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吸烟等。

近20年间,随着食物供应的不断丰富,人们偏离“平衡膳食”的食物消费行为日益突出,肉类和油脂消费的增加导致膳食脂肪供能比快速上升,谷类食物消费下降,食盐摄入居高不下。与此同时,人们自主锻炼身体的意识和行为并未随之增加。以上这些因素 导致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

慢性病多为终身性疾病,预后差,常常伴有并发症及残疾。以糖尿病为例,患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7倍。

大量的研究显示,有80%的心脏病、90%的2型糖尿病、1/3的癌症,可以通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有效预防。

我国2.6亿人确诊患慢性病 医疗费将超5千亿美元
中国人得慢性病的人多吗 第三篇

我国2.6亿人确诊患慢性病 医疗费将超5千亿美元

2012年08月17日01:10 经济参考报【中国人得慢性病的人多吗】

大 中 小 全文浏览

图为萝北县团结镇红卫村卫生所医生李明晶(右)在

为一位村民进行血压测量并询问近期身体情况。记者 王凯 摄

今后10年,因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导致的过早死亡将产生5580亿美元经济损失

记者 李静 实习生 林潇潇 北京报道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2009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首批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医改三年以来,切实减轻了老百姓的“药担子”,加上乡镇乡村一体化管理,医生定期回访、为村民体检,暖了乡镇老百姓的“心窝子”。

来自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已经上升至85%。尽管我国医疗卫生部门近年来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积极应对,但仍然存在国民认识不足、防治网络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专家表示,我国慢性病已经呈现“井喷”状态,并且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负担。 慢性病在我国呈现“井喷”现象

慢性病并非特指一种病,而是一组疾病。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兼慢性病防治研究所所长王健松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相关的病因复杂、病程长、危害严重、医疗费用高、多脏器损伤的疾病。在国内,主要指常见的四类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等。

慢性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头号杀手。卫生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有5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预计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5%。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也快速上升,目前中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慢病中心”)负责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其患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当前我国已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这个阶段呈现“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点。

该负责人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慢性病潜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危险因素调查推算,我国超重人群超过三亿,肥胖人群超过一亿,心血管疾病患者超过两亿。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人口迅速老龄化可能使中国慢病负担增加40%。

常年研究慢性病防控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专家何权瀛认为“慢性病在我国已经呈现出„井喷‟现象,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提高、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慢性病的高发,我们需要积极采取措施。”

慢性病对经济造成严重负担

慢性病已经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卫生部数据显示,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中国所有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约为69%,已远远超过传染病和其他伤害所造成的疾病负担。

因为慢性病长病程及对机体的损害,首先影响整个社会的劳动能力。据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因慢性病全国劳动力休工36亿天/年(占65%);因慢性病劳动力人口长期失能37亿天/年(占75%);预计到2020年将有85%的死亡归因于慢性病,而70%左右的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血脂异常也将会发生在劳动力人口中。

慢性病对居民个人也带来的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慢病中心向《经济参考报》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76 .9元。罹患常见慢性病住院一次,城镇居民至少花费人均收入的一半,农村居民至少花费人均收入的1.3倍。心梗冠脉搭桥的住院花费最高,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7.4倍。 就呼吸系统疾病而言,何权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称,一项在六大城市开展的对C O PD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的调查显示,2 0 0 6年,CO PD患者的年平均直接医疗费用为人民币11744/人,间接医疗费用为1570元/人,每个CO PD患者的年平均总费用(13314元/人)占家庭总收入(32880元)的40%,COPD的费用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住院次数呈正相关,据悉目前全国C O P D病人全有3800万。而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达250万至300万,每年心血管病的医疗费用高达1301.17亿元,其增长速度接近当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两倍。

慢性病的高发也正在快速消耗社会积累的财富,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慢性病防治占中国医疗费用的80%,在今后10年中,中国因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将产生558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到2015年中国慢性病直接医疗费用将超过5000亿美元。而根据最新统计,2011年全国医药卫生费用规模已达到24000亿元,较上年净增4000亿元,即是医药卫生费用20%的增长速度未来或仍将持续。今后,慢性病仍将占用预防疾病的大量医疗资源。

而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如果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率能降低1%,在未来30年,总体净经济效益将相当于2010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68%,相当于10.7万亿美元。

“慢性病带来的不只是经济负担,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整体幸福感也是极大的耗损。”王健松说道。

疾病防治体系有待改善

我国慢性病的高发态势,已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2009年烟草框架公约在我国的正式生效以及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全民健身条例,在“十二五规划”里更是提出了“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一岁”的目标。自2010年开始,卫生部开展了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已在全国建成39个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2012年5月8日,卫生部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要把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尽快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这是中国政府首次针对慢性病制定的国家级综合防治规划。

即便如此,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慢病中心负责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目前全社会对慢性病严重危害普遍认识不足;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网络尚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基层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王健松告诉记者,与传染病不同,慢性病病因复杂,与生活方式、个人习惯和生态环境有关。但相应的,公众在这方面的教育和认识明显不足。

我国疾病防治体系有待改善。王健松表示,从解放初期开始我国疾病防治体系的重点就是防治传染病,在经历了SA R S和禽流感的冲击后更是如此,但对慢性病的防治并没给予同等的重视。在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方面仍存在问题“如今很多医院都在不计成本地采取各种高精尖的方式去降低死亡率,但是却没有很好地考虑降低发病率。”王健松称,尽管我们正在努力建立疾病治疗三级网络,但资源投入明显不平衡,一些大医院发展过度膨胀而基层卫生机构资源不足,这也使得慢性病防治进程缓慢。

对于有些疾病如慢阻肺的认识不足。有呼吸道疾病专家告诉记者,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重大疾病死亡率统计中,没有将慢阻肺单独列项,而是归入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总体统计中,慢阻肺的相关统计数据长期缺失、慢阻肺的发病率长期被低估。而基层医疗机构治疗仪器的普遍缺乏,也导致我国慢阻肺的早期诊断率较低,致使许多患者失去早期干预时机。何权瀛表示,现在我国的慢性病医疗模式多是“因症就诊”:只有在慢性病表现出明显症状的时候才去就诊,在诊疗之后状态好一些就停止治疗“这种诊断只会使病人的体内机能每况愈下。”

补偿机制不完善也深深影响医疗机构对慢性病的防治。何权瀛教授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从1993年开始率先在国内开展对哮喘病患者的教育管理工作,逐步形成了“哮喘专业门诊”“哮喘宣教中心”和“哮喘患者协会”三位一体的哮喘病患者教育管理模式,最终使得哮喘病的有效控制率达到80%,远远超过了亚太地区哮喘病百分之十几的有效控制率。但因为没有经费来源等原因,这项研究如今进展困难。

王健松表示,慢性病防治要坚持以预防为主,要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控综合机制,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同时加大基层医院建设,构建对患者“从生到死,分级管理”的慢性病管理模式。

慢性病死亡——慢性病死亡率达85% 中国人花费69%医疗费治疗
中国人得慢性病的人多吗 第四篇

慢性病死亡率达85% 中国人花费69%医疗费治疗

来源:重庆晚报 时间:2011年12月01日05时46分45秒

中等收入者发病率相对低

慢性病造成死亡率达85%以上

中国人治疗花了医疗费的69%

2011年11月29日,由卫生部和清华大学发起的“第六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在北京召开。该大会是目前国内公共健康领域最具权威的品牌盛会,卫生部陈竺部长和清华大学顾秉林校长共同担任主席。会上,高级卫生专家、世界银行驻中国办事处王世勇在作了《中国慢性病报告及国际慢性疾病防控最新进展》的报告。该报告认为收入处于中等的人群,慢性病发病率相对较低。 这些数据你也应该知道:

中国人超重3.05亿,肥胖1.2亿,高血压2.36亿

高胆固醇血症3293万,糖尿病9681万。

中老年人平均患有3.1种疾病。

死因前4位的慢性病:

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

在城市工作时间提升21%,收入仅提升5.2%。

慢性病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配套的还有一个调查也蛮有意思,即以透支体力为代价的增加工作小时数,并不会大幅提升收入———

城市中,工作时间提升21%,收入提升5.2%;

农村里,工作时间提升12%,收入提升14.6%。

再算一笔账,你就知道得了慢性病,是不划算的。所以,白领应该明白,收入和健康并不成正比,工作再忙也要顾惜身体。

得了慢性病以后,家庭的经济负担很重。比如,患有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风湿、肾病、胃病等)的人,需及时地对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往往需要终身服药。一旦病情严重,治疗周期长,反复发作,就可能成为家庭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调研得出一组数据:每年如果能够使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就相当于每年创造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15%的经济收益(2.34万亿美元)。

如果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3%,则每年经济收益将达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4%(5.4万亿美元)。

总之,在疾病负担中,中国人的医疗费69%花在慢性病上。

当然,从经济学角度说,生命是最有价值的。据某文献报道,中国中老年人平均患有3.1种疾病,有的甚至患有5~6种疾病,每患一种疾病就要服用一种药物,多种药物互相干扰,脏器负担很重,生命质量很差。

排名前4位的死因均系慢性病

慢性病已经取代流行性传染病,成为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一原因。卫生部部长陈竺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病已经成为卫生界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造成的死亡率已经达到85%以上。

据了解,目前我国将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都纳入慢性病的范畴,当天下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社区处处长施小明在健康传播大会上透露,目前,我国有超重人口3.05亿,肥胖人口1.2亿,高血压人口2.36亿,高胆固醇血症人口3293万,糖尿病人口9681万。这些慢性病对我国劳动力人口造成很大影响,但目前,我国对于慢性病的重视程度和人群的知晓率还远远不够。 今年4月,卫生部发布了《中国慢性病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居民的健康正面临慢性病十分严峻的挑战,位于前4位的死因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均属于慢性病。

你能活多少岁

生活方式因素占60%

人的寿命究竟有多长?有确凿文件证明的史上最老寿星,享年122岁又164天,是一位名叫詹妮·路易·卡门的法国女性,她生于1875年2月21日。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在寻找长寿的密码。但你想活多久?关键靠自己!

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有:

环境因素占17%———

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经济等。自然环境即生态系统,包括地质、气象、海拔、环境污染等。

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占60%———

包括日常健康行为、保健行为、避免有害环境行为、戒除不良嗜好、合理求医和遵医行为等。

卫生服务因素占8%———

指社会卫生医疗设施和制度及其利用,包括医疗、预防、康复等机构的服务。 生物学因素占15%———

比如,遗传因素。如果你的生活方式很差,好的遗传基因也会被浪费的。 想要长寿,主要依靠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积极锻炼、睡眠适量、不抽烟不酗酒,不滥用药物等。

你是中等收入者吗?【中国人得慢性病的人多吗】

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概念,基本上近似于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或阶层)概念。从字面上理解,“中等收入者”就是收入中等的人。从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说,收入上下限应该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这个群体的收入下限:等于全社会成员的平均收入;上限:高于平均收入两倍。根据财政部有关专家的分析,中国城镇人口户(一般按3口之家计算)均税前收入6万~20万元,就是中国比较标准的“中等收入者”。

据《都市快报》、《广州日报》

中国人不健康习惯致慢性病高发
中国人得慢性病的人多吗 第五篇

中国人不健康习惯致慢性病高发

2011年10月19日 10:45:17 来源: 新华国际

慢性病成最大“杀手”

【哥伦比亚《时代报》1 0月17日文章】已经中年的吴芝欣(音)午餐时点了一份泛着油光的肉丝面。为了能吃下这碗面,她还要了一瓶类似伏特加的白酒。吃完饭她点燃了一支香烟。尽管服务员走上来说“这里不允许吸烟”,但吴还是坚持抽完了最后一口,然后将烟头扔在了地上。

这是一幅典型的中国场景,说明这个国家正面临防止各种慢性疾病暴发的严峻挑战。心脏病和癌症已成为导致中国人死亡的两大“杀手”。

随着经济走向繁荣,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与处在贫困和饥饿当中的上一代人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办公室生活取代了农耕、汽车取代了自行车、吸烟成为顽疾的今天,困扰中国人的疾病种类也不再是肝炎、痢疾和腹泻,而变成了心脏病、癌症和呼吸道疾病。

中国人死亡的原因80%是慢性疾病,呼吸道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如肺气肿的死亡率是美国的三倍。但从另一方面看,与2/3人口超重的美国人相比,仅有1/4人口超重的中国人更加健康。

【中国人得慢性病的人多吗】

治疗慢性疾病的成本很高。世界银行在7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估计,2010年中国为降低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而产生的经济负担占国家疾病总负担的68%。

过去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让数亿人摆脱了贫困,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然而,存在缺陷的医疗制度和不够完善的国家保障体系对很多家庭而言意味着治疗一场重病就有可能倾家荡产。

不良习惯危害甚大

28岁的卢南旭(音)小时候曾是黑龙江省的优秀滑冰运动员,如今退役的他来到北京从事电脑程序员的工作,忙碌的生活让他不再坚持锻炼。按其170厘米的身高衡量,体重已达98公斤的小卢已算得上肥胖。

“我有大把的时间可以锻炼身体,但就是懒,”坐在一家日本快餐店中的小卢说,“下班后我最喜欢回家上网。”

在中国,高盐饮食非常普遍。专家们认为,高血压是与心肌梗塞和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最大危险因素,但也是可以避免的。

世界卫生组织称,中国人的盐摄入量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最高摄入量的两倍。美国人一般通过加工食品摄入盐,如腌制食品、奶酪或快餐等,而中国人的盐摄入渠道是酱油和食盐等其他调味品。

导致中国人死亡的另一大原因是吸烟,每年至少有1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在中国超过1/4的成年人,也就是将近3.5亿人吸烟。

5月,中国政府出台了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可是在这样一个多数医生都吸烟、而且拿香烟作为馈赠礼品的国家,类似的禁烟规定通常都会被人们忽视。

在北京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大厅内悬挂着明显的禁烟标志。在这里人们似乎严格遵守着禁烟规定,但这种情况还是少见。许多医院的候诊大厅和走廊内随处可见吸烟的人。

在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的候诊室外,一位男子正在焦急地等待父亲的诊断结果。这位李姓男子说,两周前70岁的父亲被诊断患上了肺癌,刚得知这一消息时,他十分惊讶,并立刻戒掉了烟酒。李介绍说,很庆幸自己尚有能力负担起父亲的治疗费用,可是其他人就没有他这样幸运了。

医疗体系有待完善

2009年中国政府宣布将在三年内拨款1240亿美元用于改革医疗体系、新建医院、扩大医保覆盖率。但仍有很多中国人会因癌症等严重慢性疾病而花光全家的积蓄。

刚刚接受完一轮化疗的25岁白血病患者王远劲(音)担心家里已经没钱负担接下来的治疗费用了。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小王几周前被诊断患上了白血病,家里已经为他治病花了11万元人民币。在河南老家种大豆和小麦的父母年收入只有大约1万元左右,小王的疾病让家里为他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他估计,国家的医疗保险大概只能报销到目前为止的1/3的治疗费。

小王在医院附近租住一间小房子,每天都在网上更新博客,希望借此寻找到骨髓移植捐献者,然而这又是一笔60万元的费用。他说:“我父亲会回家,卖掉家里能卖的所有东西。”

【中国人得慢性病的人多吗】

慢性疾病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新华网哈尔滨10月20日电(记者 熊琳)“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黑龙江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王莹表示,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有益提高公民体质。

10月中旬起,黑龙江省疾控中心在各市(地)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培训,在全省范围提倡“追求健康、学习健康、管理健康、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医学专家认为,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往往与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比如脂肪摄入过多、营养不均衡、蔬菜水果摄入较少、作息时间不规律以及饮酒吸烟过度等。

专家介绍,慢性疾病如果不重视往往容易诱发其他疾病。同时由于不少慢性病需长期服用药物治疗,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能为家庭及社会节省更多资源。 王莹表示,健康生活方式具体包括:不吸烟、不酗酒;注意合理搭配膳食结构,讲究营养平衡,规律用餐,维持健康体重;养成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信乐观,喜怒有度;以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倡导“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行动,提高群众身体素质。

2016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方案
中国人得慢性病的人多吗 第六篇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系统掌握和分析饮用水卫生安全状一、行动目标

(一)到2016年底,各单位均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二)到2016年底,全县有60%以上的乡镇达到如下目标:城乡居民对健康生活方式核心知晓率不低于45%,采用合理膳食和身体活动指导工具的人数比例不低于30%,每天摄入蔬菜、水果达标的人数比例不低于60%,身体活动达到推荐水平的人数比例不低于40%,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到9克以下。

(三)乡镇信息上报率与审核率达到95%以上,到2016年底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评价方案完成评价工作。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全面启动“行动”。

2016年底前,各乡镇完成下列基本工作任务:

1.按要求成立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积极组织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工作,每年至少要召开1次以上工作会议,领导小组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2.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或计划,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纳入各单位综合目标管理,召开相关会议,举办培训班。

3.开展与行动相关的现场健康主题活动(不少于4次,每次直接参与人数不少于100人)。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应包括饮食和身体活动内容,活动中应推广健康支持工具,每次活动留有影像图片、总结、相关媒体宣传报道等可评估的活动资料。

4.根据《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指导方案》的要求,当年启动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食堂/餐厅(总数不少于3个)及其他健康支持性环境(至少1个)的建设。

5.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开展健康生活方式相关主题媒体报道不少于4次。

6.按照“行动”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及时上报并逐级审核工作数据。

(二)持续推进“行动”。

各单位持之以恒开展“行动”,结合当地政府和各部门开展的日常工作,不断丰富行动内涵,具体任务为:

1.完善工作机制。

(1)各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行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行动办公室要在上级行动办和本级行动领导小组指导下,因地制宜制定实施行动方案,做好科学指导、组织实施、信息上报和绩效评估工作。

(2)各单位行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加强政策宣传,多形式多途径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县疾控中心要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指定专人负责,将“行动”作为一项常规工作落到实处。

2.开展宣传教育。

(1)各单位要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以“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为内涵,以“我行动,我健康,我快乐”为口号,积极传播健康生活方式核心信息。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的实施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日等各类健康主题日,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活动。

(2)各单位要积极营造舆论环境,主动联系媒体(电视、广播、网络)对宣传活动进行报道。

(3)鼓励各单位组织开展健康长走比赛、健康生活方式知识传播竞赛、健康生活方式书画摄影等活动,激发群众参与行动的主动性。

3.加强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

各单位要按照《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指导方案》文件要求,积极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食堂、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等支持性环境建设工作,加强对已建设的健康支持性环境的维护与动态管理。

4.推广适宜技术和工具。

(1)各单位每年至少推广适宜技术或工具1种,以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和养成健康行为。

(2)各单位要大力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认真组织技术培训,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五进”活动(进家庭、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医院),每年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不少于20人,培训内容包括: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工作手册、健康生活方式核心信息、适宜技术和工具。

5.组织实施专项行动。

各单位根据本地主要健康问题,围绕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切实开展减盐防控高血压、维持健康体重、营养标签教育、理性饮酒、健康骨骼、健康口腔等专项行动。

6.突出抓好“四个结合”。

各单位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要与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相结合,与卫生县城创建工作相结合,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相结合,与群众性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契机,丰富活动内容,实现行动创建。

【中国人得慢性病的人多吗】

7.加强队伍能力建设。

各单位行动办公室负责人和技术骨干接受县级以上培训比例要达到100%,要积极开展本级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方案、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核心信息、防治骨质疏松知识要点、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指导方案、适宜技术和工具及专项行动方案等。

三、管理与督导评价

(一)县卫生局和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将定期组织对各单位行动办公室“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抽查和督导。

(二)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及时上报和审核工作数据。县“行动”领导小组将定期对各单位工作数据上报情况进行全县通报,对发现的迟报、不及时审核、虚报和漏报等现象进行通报批评。

(三)各单位要按照国家行动领导小组下发的第一阶段行动(2016--2016年)评价方案的要求,开展“行动”周期效果评价,并于2016年底前完成现场调查工作,及时上报数据。县行动领导小组于2016年底前完成现场调查工作,并及时将评价结果上报市行动办。

以上这篇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方案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能够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范文尽在:工作计划,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第一公文网网,谢谢。

2016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中国人得慢性病的人多吗 第七篇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一)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问题与老龄事业发展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为了解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状况,解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市政协于近期组织调查组,就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定义: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的人口结构称为“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4%、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20%,称为“老龄社会”。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年11月,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了881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已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截止到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8.87%。我市相对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言,人口老龄化发生时间更早,发展速度更快,最近十几年,本市人口总量连续负增长,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49.0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9.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且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速度持续加快,势必对经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老年抚养比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老年人养老金支出总额将不断增大;二是人口老龄化改变了消费人口和生产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等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催生老龄产业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三是老年阶段慢性病取代了急性病和传染病,成为健康的主要威胁,医疗模式向侧重长期保健和疾病预防方面转变,高龄人口的增加将导致医疗保障资金的迅速增加;四是“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和高龄老人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将引起代际关系在供养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往和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部分向社区和社会养老转移已成为必然,导致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加大;五是在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老年人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我市老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市委、市政府以及民政、社保等职能部门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制定了一系列的老龄政策,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政策不断得到调整、补充和规范,已渐成体系,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得到了较大发展,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总的说来,该体系尚不完善,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老龄事业的总体要求和老年人的期盼与需求还不尽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本养老保险“空账”运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试行的是现收现付加部分积累的“统帐结合”制度,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时,政府没有承担相应的转制成本,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被挪用去发放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十几年来一直处于“空帐”运行状态,财政承受的现收现付运营方式的压力很大。

二是老年社保总体水平不高。我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覆盖了城乡全体居民。尽管能够将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全部纳入在内,但当前能够实行的只是广覆盖、保基本的低水平保障,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与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相比,城乡居民养老金基数太低,仅能起到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

三是养老设施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我市有各种养老机构82处,总床位1.3万张,占老年人口总数不足2.7%。该比例离欧美地区5%—7%的水平相距较远,现有养老设施在数量上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另外,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与先进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四是老年社会救助能力偏低。当前,严格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于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排除在外,且由于老年医疗保障整体水平较低,少数老年人家庭还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而在社会慈善事业还没有完善的社会捐赠法规、未形成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在老年社会救助方面的能力还偏低。

五是公共服务力度仍需加大。我市实行老年社会优待政策以来,受到了广大老年朋友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受当前公共服务能力的制约,再有,由于部分服务场所属于非政府投资主办或控股,在对老年人提供免费、优惠服务方面,还缺少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因此对老年人的优待力度还比较小。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几点建议

据专家分析预测,**年—**年,我国将进入加速老年化阶段,预计到**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1%以上。我市老年化进程相对全国来得会更早,来势会更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民生目标,营造关心关爱老人的社会氛围,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老龄事业,促进老有所养制度化、常规化。“白发浪潮”来势很猛。老龄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个人、老年人家庭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必须着眼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充分认识解决老龄问题的艰巨性、长远性,在现阶段老龄化形势相对缓和的条件下,未雨绸缪,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以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一是加强政策研究。吃透国家关于养老、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精神,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普惠政策,逐步完善养老金支撑体系。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基金筹集模式。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单位建立企业和职业年金,鼓励个人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增加养老储蓄,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对社会养老事业的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在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纳入到保障范围中。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改革公费医疗制度,提高城镇居民大病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水平,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二是加快设施建设。建议市及各市区政府拿出部分资金,抓紧对现有养老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对一些农村敬老院,要由市民政局制定统一的改造标准,统一进行资金调拨和改造验收,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机构承载能力。要有计划地投资兴建一批示范性老年设施,根据实际需要,修建集居住、休闲、文化、康复、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颐养中心、养老院、敬老院等。对一些闲置的场地如空闲的托儿所、小学、培训中心等,可转办成为养老设施。三是加大扶助力度。完善社会敬老优待政策,适当扩展优待项目,适度扩大优待人群,以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便捷、优惠的社会敬老优待服务。制定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和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责任感,建立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拓展慈善资金劝募方式,拓宽老年社会救助面。建立贫困老人应急救助制度,对因突发事件陷入特殊困难(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老年人给予应急救助。

二、扶持培育老龄产业,促进老有所养市场化、社会化。老年人群是“夕阳人群”,而老龄产业却是货真价实的“朝阳产业”。不断壮大的老年群体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消费大军,无论是对食品、饮品、保健品、医疗药品、保健器械还是娱乐用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从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能力,推动老龄产业理性发展着眼,当前应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发展规划。把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列入服务业整体发展中综合运筹,在制度规范、政策引导、计划协调、经费支持、宣传教育等方面,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建设用地上早做打算,提前编制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将养老服务项目需要的土地指标落实到空间布局上。各级政府设立的服务业发展扶持资金中,应安排给养老服务业一定份额,主要用于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二是鼓励社会投资。启动社会投资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实行“谁投资、谁管理”,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包括给予政策扶持,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如优先审批建设用地、享受减免税政策、优惠贷款、优惠用水用电等,鼓励养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三是发展相关产业。随着老年人需求层次的提高,养老服务形式和内容将逐渐走向社会化、多样化。要顺应老年人物质、文化消费等需求,引导支持各医疗机构开展老年护理、医疗保健、临终关怀等服务,引导支持家政服务业,开展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服务等等,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镇(街道)敬老院、老年公寓要努力扩大服务范围,向居家老人提供日间托养、短期寄养、配送餐等服务,开放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集供养、寄养、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

三、着力规范老龄行业,促进老有所养专业化、规范化。当前为老年服务的大市场尚未完全形成,落实各项老龄政策,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需要大力加强老龄行业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一是制定行业规范。抓好养老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扶持培育行业组织,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自我管理能力。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建立居民与行政机关沟通的有效桥梁,将老年人的需要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再针对需要对实行中的政策和规范及时做出调整。充分发挥各级卫生资源作用,加强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降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和生活活动的失能率。

二是建立专业队伍。有计划地在高校、职业院校、中等技校增设养老服务的相关专业和课程,为服务老龄人群打下良好基础。经劳动部门批准,有关机构和单位可以开展养老服务培训业务,利用专业培训班、社区学校等形式,加快培养社会义工、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三是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和服务人员素质,定期进行养老服务工作专业教育、在职教育,走老年社会服务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之路。同时推动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和规范化。民政部门组建以医疗机构和志愿者为主的家访服务队,重点对高龄老人、残疾老人定期进行保健知识传授和辅导。重视预防体系建设,使只需生活护理的老人从医疗体系中剥离出来,让医疗保险制度起到应有的实效,节约医疗资源。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二)

根据国家统计局20**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是宝贵的一手资料,从中揭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根据国际通行的判断标准,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从我国第六次普查数据可以看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占8.87%,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更确切地说,(

三、老龄化社会的形成原因:

目前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主要是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出生率的下降引起的。

四、老龄化社会的应对方法:

1、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的医疗和养老体系,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仍旧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并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过渡到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

2、建立和健全关于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和法规是我国司法部门将要面对的问题。另外,我们也应该加强社会道德宣传,重拾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全社会共同关爱老年人。

3、重视“银发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4、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在医疗保障中,不仅要有身体保障,还应有精神保障。

5、充分利用老年人多样的人生历练、丰富的社会经验、积极平和的心态,让一部分有能力、也愿意为社会发挥余热的老年人,在社区建设、文化交流方面占据一席之地。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资料显示:人口老龄化将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了,而这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正确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中国人得慢性病的人多吗】

一、我县人口老龄化情况介绍

(一)调查情况

我县老龄办在全县范围内对老龄人口基本情况进行了一次初步调查,全县总人口****人,其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人,占总人口的**%;65岁以上****人,占总人口的**%;80岁以上****人、90岁以上**人、100岁以上*人。全县空巢和独居老人***人,占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有保障或受到救助的老人***人;全县老少人口比为**l**。

(二)成因分析

促使我县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另一方面,成功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日臻完善,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1964年“二普”时人口死亡率为15.59‰,1982年“三普”时下降到7.75‰左右,下降到6.04‰。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年增长,1989年为66.81岁,达到69.7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四普”以来的17年是我县老年人口增长较快的时期,以近10年发展最快。同时,1980年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县人口出生率下降,由1964年的45.34‰下降至的6.62‰,少儿人口逐年减少,从1990年的111491人下降至的39135人,从而更凸显了我县人口老龄化的局面。

(三)发展特点

1、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从最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推测,我县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用了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进入老年型以后,又以每年接近4%的高速发展(全国为3%,湖北省为3.73%;)。

2、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受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影响,我县乡镇之间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平衡。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是磨坪乡(25%),最低的是茅坪镇(12.23%);超过全县平均数15.99%的有6个乡镇(磨坪、郭家坝、周坪、屈原、归州、梅家河),低于15%的有5个乡镇(茅坪、水田坝、沙镇溪、两河口、泄滩)。

3、高龄老人增速较快。虽然目前我县仍以60—69岁的低龄老人为主,但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增长速度较快,目前高龄老人已达7117人,占老龄人数的11.4%。

二、我县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我县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会在21世纪继续发展。理由有三:其一,我县少儿人口比重逐年下降,按前10年的速度推算,到20**年将下降至9%。其二,老年人口呈阶段性增长。目前至20**年,我县老龄人口年增长速度仍保持在4%左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将达到7.4万,占总人口的19.2%;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3万,占总人口的11.2%。由于我县50—60年代有过两次人口出生高峰,20**年至20**年,50—60年代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老年期,年增长速度将突破6%,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万多,占总人口的21%;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5.04万,占总人口的13.3%;20**年至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其三,老年人口内部的高龄化发展较快。目前至2020年,我县老年人中仍以60—69岁的低龄老人为主,20**年以后的2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比例将逐年增大,逐渐达到20%。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种种挑战,目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抚养体系发生变化,地方负担加重

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三普”时我县的总抚养比为56.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47.94%、老年抚养比为8.33%;“四普”时总抚养比为48.64%,其中少儿抚养比为39.39%、老年抚养比为9.25%;“五普”时总抚养比为41.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28.4%、老年抚养比为12.87%。虽然从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抚养比却在逐步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时间,少儿人口相对稳定,其抚养比不会再下降,而老年抚养比仍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快速增长,势必加重国家或地方的负担。

(二)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赡养问题突出

随着高龄老人的不断增多及老龄人口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断减弱,而现代家庭不断“小型化”,老年人与其子女“

分家”现象极为普遍,加之劳务经济的兴起使得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这些老龄人口难以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或无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年配偶之间的相互照顾或自我照顾。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后,社会上将大量出现“四二一家庭”,即一对夫妻要照料四位老人和一个子女,届时家庭养老的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子女即使在主观上有十分孝敬老人的愿望,客观上却无照料老人的条件和能力。

(三)老龄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设施无法满足需求

老龄人口大多患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医药费。据统计,我县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60.42%,而目前我县农村医疗网点设施落后、医治水平不高,加之近几年医药费上涨幅度较大,许多老年人因医疗条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得到较好的治疗。我县现有城乡福利机构21家,共有床位1600张,容量十分有限。同时,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目前能供养老年人活动的场所较少,已有的活动场所由于活动器具少、无人组织、内容枯燥等而无法较好地开展,仍以打麻将、看电视为主的老年生活单调而无味。

(四)老年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对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听器等)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县范围内适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远远大于供,直接给老龄人口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同时由于老龄产品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缩小或削弱了我县社会消费。

四、迎接挑战的基本途径

早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对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我们应进一步强化认识、高度重视,正确认识我县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早做好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积极迎接我县人口老龄化高潮的到来。

(一)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

建议县委、县政府每年集体听取一次全县老龄工作情况汇报,对全县的老龄工作提出任务和要求,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尽快理顺我县老龄工作机构,明确其任务和工作职责,配强工作人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乡镇、街道一级配备老龄工作专职干部,村一级设老年协会,确保老龄工作任务落实到基层。对农村老龄人口、贫困老龄人口,在工作力度和财力支持上给予适当倾斜。

(二)将老龄事业列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社会问题,时间跨度大,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考虑长远计划,应将老龄事业列入县、乡(镇)、村三级长期发展规划,在资金安排、市政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使老龄工作与其它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尽可能符合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目标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并将老龄事业的发展规划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年终进行检查考核,避免计划落空。

(三)不断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坚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各村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对现有的老年人实行集体所能承受的养老生活补助,努力让农村老龄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加快实施城镇养老金社会统筹步伐,不断扩大养老保险收缴面,改变养老金现收现付,甚至入不敷出的局面,真正实现社会统筹“积累储备”的功能,确保养老保险广覆盖、养老金正常发放。

(四)着力完善基层、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努力加快村(居)老年服务设施和为老服务组织建设,一方面将老年生活、活动设施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做到每个村(居)都有活动室、医疗室、托老所和老年教育点;另一方面成立一批老年服务队伍(包括志愿者),为老年人开展低偿或无偿的医疗、娱乐、生活照料等服务。

(五)加强教育,促进健康老龄化

对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开展各种健康知识宣传,为健康进入老年期、延长老年健康期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敬老养老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力普及老年保健知识,鼓励老年人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修养,确保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实现健康老龄化。

(六)合理开发老龄产业,扩大社会消费。充分考虑老龄人口的各种现实需求和供应缺口,将大力开发老龄产业转到积极调整老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上来,既解决老龄人口之所需所急,又有效拉动社会消费。政府应加强产业引导,为相关企业提供老年消费需求信息,提供商品开发、产品生产的政策支持;同时引导老龄人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帮助老年人合理消费,愉快生活。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中国人得慢性病的人多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哪里有钱人多 埃塞俄比亚中国人多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中国人得慢性病的人多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中国人得慢性病的人多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78987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