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解放前北平电影

解放前北平电影

2016-12-26 09:49:3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解放前北平电影(共8篇)中国电影史一、第一代电影人及其创作历程:北京——上海——香港舶来品——合作片——自制片代表人物及作品:1、《定军山》(1905年,第一部无声电影,戏曲片段,请缨、舞刀、交锋,北京)任庆泰(景丰),丰泰照相馆,2、郑正秋、张石川(民族电影的奠基人,上海新民公司,明星公司,与国外亚细亚影戏公司合作),拍...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解放前北平电影》,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中国电影史
解放前北平电影 第一篇

一、第一代电影人及其创作历程:

北京——上海——香港

舶来品——合作片——自制片

代表人物及作品:

1、《定军山》(1905年,第一部无声电影,戏曲片段,请缨、舞刀、交锋,北京)任庆泰(景丰),丰泰照相馆,

2、郑正秋、张石川(民族电影的奠基人,上海新民公司,明星公司,与国外亚细亚影戏公司合作),拍摄了中国首批无声片

 《难夫难妻》(1913年,第一部故事短片,上海),封建买卖婚姻习俗题材、4本,

剧作结构

 《黑籍冤魂》(1916年,鸦片/家庭题材,分场分幕的4本舞台剧

 《孤儿救祖记》(1923年,长故事片)家庭伦理题材,善恶因果

3、黎民伟(香港电影之父,民新电影公司)

《庄子试妻》(1913年)古装婚姻关系题材、第一部港产故事短片

商务印书馆:《阎瑞生》(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

“自制片”,奠定了较早的类型片概念:风景、教育、新剧、古剧古装片……从短片到长片,从外资到合资到民营自制,体现了开创期的重大成就。

《歌女红牡丹》《歌场春色》中国最早的第一部蜡盘有声片、《、《火烧红莲寺》(改编自《江湖奇侠传》,1928年首映,1920年代末盛行古装武侠神怪系列影片,形成中国电影史上的类型片奇观)

5、旧派:鸳鸯蝴蝶派的文人副刊小说(《申报》和《新闻报》)成为电影剧本创作的重要来源

6、新派:社会+电影+文学:洪深:第一个电影剧本《申屠氏》,开创了中国电影文学的样式;

新派电影人“为人生的艺术“——艺术必须”表现人生、批评人生、美化人生、调和人生“

 欧阳予倩、孙瑜、史东山等成为继续开拓中国电影前景的中坚力量与方向。被称为

“长城派”,在早年的商业电影的潮流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创新意义,为1930-194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路径奠定了基调。

 第一代中国电影的艺术特征

1、主旨多强调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观念与电影的教化功能,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2、剧情内容多受“五四”精神影响,具有改良社会的反封建倾向和现实意义;

3、电影形式上保留较多的传统戏剧的结构模式和舞台程式,情节上具有较强的戏剧性,通俗明了。

第二代电影——乱世的民族影像(1932—1949)

一、中国左翼电影运动

(一)背景: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1931年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是《最后行动纲领》的提出“普罗电影(无产阶级电影)”当领导的左翼文艺工作者向电影界进军的号角.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明星公司的巨作《啼笑姻缘》的惨败

二、概念

是从1932年开始,是由左翼文化运动延伸和发展(由进步文化工作者组成的“左翼作家联盟”,简称为“左联”)。夏衍、田汉、阳翰笙等进步人士有意识地运用电影的影响力传播进步思想。左翼电影以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展现民族危机,反映处于底层的工人、农民、妇女的命运,用电影艺术形式真实地再现了30年代的社会生活和民族矛盾,以及中国民众的爱国主义激情 ——三反(反帝反封建反资本主义)

后续:1935年的“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以后,民族危亡的深化和抗日热情的高涨,进一步推动者左翼电影运动的“国防电影”的产生。

(三)代表作:

夏衍《狂流》(左翼电影运动的第一部电影)《春蚕》——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原则,较开放的电影观念——时空结构的自由和朴素的叙事风格。

田汉《三个摩登女性》,30年代知识青年的典型形象。“只有真能自食其力,最理智、最勇敢、最关心大众利益的,才是当代最摩登的女性”

孙瑜《大路》《小玩意》现实关怀与电影关怀,社会使命与浪漫心灵的双重性

 《渔光曲》(1934年打破国产电影票房纪录,1935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

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剧情片)

 《新女性》

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年,郑君里合作编剧,190分钟,分《八年离乱》和《天

亮前后》上下两集,宏大的历史背景,曲折的人物命运,深刻的人性洞悉,严密的叙事结构,强大的演员阵容

 吴永刚的《神女》(1934)

 袁牧之的《马路天使》(1937)

悲喜剧的社会风情画——将严肃的社会性主题、深沉的悲剧格调,鲜明的喜剧手法融为一体,表现出简洁明快,多样化而又统一和谐的风格。

萨杜尔“是新现实主义的先驱,是中国电影的光荣”,

意大利影评家“意大利引为自豪的新现实主义,还是在上海诞生的”。

一、国统区电影(抗战电影的主流)

中制——中国电影制片厂,《塞上风云》阳翰笙

中电——中央电影摄影场:《中华儿女》沈西苓

西北影业公司(阎锡山投资)《风雪太行山》

国防电影——1938年,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会《抗战电影》呼吁:“一切有利于煽动民众,组织民众,教育民众抗战和暴露日寇暴行作为题材的影片,我们都应该予以最高的评价与广大的宣传。…要制裁一切胡闹的醉生梦死的与抗战无关的电影作品!我们要扑灭一切于抗战不利的、反战的,会引起人们悲观的电影作品!”

二、“孤岛”时期电影(1937、11——1941、1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历史片,古装片、商业片、好莱坞电影

《木兰从军》欧阳予倩

《孔夫子》费穆

三、香港电影

粤语抗战电影《最后关头》

《孤岛天堂》蔡楚生 四、沦陷区电影

长春、华北、上海【解放前北平电影】

五、抗日根据地电影

袁牧之、吴印咸: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

苏联电影。

小结:

抗战电影的特点:主题纯、题材真、时效强

第三个时期:成熟与分化(1945-1949)战后电影

三、代表作

 史东山《八千里路云和月》史诗电影的代表作

 沈浮的《乌鸦与麻雀》

 沈西苓的《十字街头》

 桑弧《不了情》,《太太万岁》……《子夜》

 阳翰笙《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

一江春水向东流

 1947年,黑白190分钟,昆仑电影公司(1947),蔡楚生、郑君里、白杨、陶金,

上官云珠、吴茵

【解放前北平电影】

 评价:创造了解放前国产影片的最高上座记录,标志着蔡楚生现实主义电影艺术的

最高峰

 夏衍等:“是插在战后中国电影发展途程中的一支指路标”,“它答复了中国电影难

以企图世界水平的自卑论调”。

一个核心: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两个主角:张忠民、素芬【解放前北平电影】

三条线索:两明一暗,平行蒙太奇

① 张忠良:1931爱国教员—1937抗战英雄—1940公司职员—1945接收大员

② 素芬:1931纱厂女工——1938逃难乡下(张父亡)辗转上海——1945何家女佣 ③ 张忠民游击抗日——

四段结构:起承转合,典型的戏剧结构,讲究悬念设置和矛盾冲突,

大量细节与对比手法:夫妻命运、父母灾难、兄弟陌路、女人纠葛,兼具叙事功能与教化功能

一种意境:月亮意象,江水意象,虚实相生

 第二代电影的艺术特征

——是中国电影成熟的标志

1、在提出尖锐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同时,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母题与日益强烈的阶级、民族意识贯穿其中,提高了中国电影的现实意义和文化品位

2、常通过家庭的悲欢离合来反映家仇国恨和民族意识

,具有批判现实主义色彩

3、叙事讲究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节奏平稳缓慢,善用长镜头。

《小城之春》费穆

一、含蓄蕴藉的人文情怀 五个角色:夫、妻、客、妹、仆

每个人物都经历了内心的痛苦挣扎和艰难抉择。导演用“发乎情止于礼义”的哲理笼罩了一

切:既尊重了人的精神需求,情感需求,人性需求,又同时将这种人性的需求置于儒家伦理观的调控之下;既承认了“人欲”的无法规避,又维护了“天理”的不可更易。这之间的矛盾恰恰形成了影片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情感基调和叙事张力,“每一个片段都在祥和中惊心动魄”。

虽然每个人物各怀私愿,但是都能更体谅他人,他人的利益和情感先于一己之愿,这正体现了费穆在儒家理想基础上的人文情怀。

二、气韵流动的诗化风格

 在《小城之春》里,叙事已经让位于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表达,写意重于写实,所

以费穆秉承了中国美学中“气韵”流转的意境追求,采用了充盈着中国美学韵味的视听语言,在影片的结构方式和镜头运用尽可能避免蒙太奇的主观切割,竭力营造一个延绵不绝,具有散点透视效果,气韵生动的电影意境。

费穆:“我为了传达古老中国的灰色情绪,用„长镜头‟和„慢动作‟构成了我的戏……做了一个大胆和狂妄的尝试”。

 长镜头:为了表达影片抑郁的情感困境,导演多采用了长镜头缓缓摇移的方式来拍

摄。例如影片片头的横移镜头展现了小城的断壁颓垣的破败场景,这样如同古代绘画长卷《清明上河图》一样,用散点透视的方式,保持了一个完整而流动的时空和“气场”,这个“气场”有贯穿着一种特定的氛围和情绪。

 叠画:在谈话中,进行了好几次具有“跳接”效果的“叠画”,场景相同,景别相近,【解放前北平电影】

人物位置发生变化,交谈的话题也随着“叠画”转换着。导演刻意用这样的方式来“抚平”谈话过程中的时间和话题的断裂感,保持两个人倾心交流的整体感。虽然时光不知不觉地流逝,但交流没有阻断,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而“叠画”之间的空白给观众留下想象的余地。

三、民族性和现代性相融合

本片成功地将气韵生动的东方美学意境和缜密深刻的西方心理分析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动作、场景设置:

电影中融汇了很多中国戏曲艺术的元素,人物的出场和表演还带有戏曲中的“亮相”和“身段”的痕迹;在场景设计上更是遵从简约的原则,又写实又写意,情景交融。影片中主要有两处场景——“残墙”和“废园”,这里既是人物活动和情绪表达的主要环境,又衬映着人物的心境,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

 人物语言:

旁白的运用打破了诸多的艺术常规,体现了导演对电影语言的现代性的探索,显示出超然灵动的艺术魅力:旁白既发挥着叙事的功能(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还可以被看成是《小城之春》作为心理电影的标志,影片通过人物的对白和动作,特别是通过人物的对白、独白,旁白这种含意无穷的语言手段来紧紧扣住心理内涵和微妙情感;或者声音和画面如影随行、亦步亦趋,人物的内心孤独和苦闷从声画两个方面同时得到了双重的强化。

第三代电影——分立并行的家国梦想(1949——1976)

一、两岸三地的电影因为文化环境、政治见解、运营机制、人才格局等的不同,大致形成:

 内地电影以国为家的政治话语

 台湾电影以家为国的道德观照

 香港电影失家去国的漂泊意识

从而形成两岸三地在电影观念上的差异

 内地电影的政治电影观

 台湾电影的政娱合一观

 香港电影的娱乐电影观

但是两岸三地电影精神依然保持内在一致性:

(同种同源、同文同心)——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儒道文化与家族文化的基础上,以家国同构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原则,从政治、道德和情感的层面实现了一个特殊时代的家国梦想和艺术使命。

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桥》

 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戏曲片《生死恨》(费穆、梅兰芳)

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1954)

 “新中国的第一部禁片”(1951)

特殊背景:对《武训传》的批判

(浪漫派,孙瑜,理想主义电影)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毛泽东

二、新中国电影宏伟的家国梦想

 红色经典电影

新中国前17年涌现出的一批以歌颂党、歌颂英雄事迹、歌颂战争生活等时代主题的电影,表现党的正确领导和大无畏精神,表现英雄人物高尚的思想行为和光辉品质,并形成了特定的基本创作规范和艺术表现形态,洋溢着乐观积极的革命激情和时代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一定的美学价值,统称为红色经典。

第三代电影的题材与类型

一、斗争题材电影:包括战争题材和革命斗争题材,最能体现教化功能的电影类型。

 战争故事片:《南征北战》《战上海》史诗品格

 英雄人物片:《董存瑞》《刘胡兰》《赵一曼》《关连长》

 传奇惊险片:军事、地下谍战、反特《智取华山》《林海雪原》《渡江侦察记》、《野

火春风斗古城》《永不消逝的电波》《羊城暗哨》…….营造惊险传奇色彩和悬念紧张的氛围。

二、历史题材电影

《武训传》《宋景诗》《李时珍》

《林则徐》《甲午风云》

三、现实题材电影

 喜剧电影《李双双》《大李、老李和小李》

 戏曲电影《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

 少数民族题材《农奴》《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刘三姐》

 儿童电影《红孩子》《小兵张嘎》

 动画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

 茅盾、夏衍、水华《林家铺子》

 鲁迅、夏衍、桑弧《祝福》

 老舍、石挥《我这一辈子》

 柔石、谢铁骊《早春二月》

第三代电影的艺术特征 (一)以国为家的主题内蕴

在极力歌颂革命领袖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崇高历史以外,在对未来的社会体制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怀想中,编织着张扬新中国意识形态的家国梦想,建立起“家”和“国”之间关系

中国电影百年历史
解放前北平电影 第二篇

百年简史

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到2005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在这百年的中国电影历史长河中,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离不开中国武术的熔入。

中国电影从无声、单机、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环绕立体声巨幕电影,乃至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以武术及以尚武崇德的侠义思想为主题的电影占据了中国电影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说,中国武术促进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推广和宣传了中国武术。

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

中国电影史上的三次产业发展时期

中国电影第一个产业时期是1922年—1937年。在世界电影诞生的第二年,1896年电影现身于上海开始,中国本土的电影业便从商业放映起步了。在经过蹒跚学步的萌芽期之后,到上世纪20年代,已经开始向私营化的产业发展,当时社会的资本环境与行业内的准备日渐成熟,民族工商业获得了空前的机遇得以迅猛发展,个人/社会资本,更准确地说是“游资”的逐渐充盈,使得很多资本家们投资的目标开始瞄准电影这一新兴行业。在这个行业里,人才和技术上的储备正在丰满,张石川、郑正秋、罗明佑、黎民伟和后来的邵氏兄弟等一批电影人都是从摇篮期走过来的先驱者,他们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猎了电影行当中创作、制片甚至发行、放映几个方面,所积攒下来的经验使之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中坚。在技术上,初期设备使用和摄制过程都要依靠外国技术人员,但有了像罗永祥、董克毅、吴蔚云等最早的一批技术人才的加盟,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具备了上述条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为标志,电影公司迅速增长,到1924—1926年达到了高峰,据统计中国共开设有175家电影公司,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在这个大浪淘沙过程中,“明星”、“联华”、“天一”三大公司浮出水面构成了三足鼎立。老字号的“明星”在上海的成立是电影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始终当仁不让占据着第一把交椅,将个人资本的运营方式发挥到了极致;1930年成立的“联华”拥有院线的

先天条件,形成“影院业与制片业之最初的联合阵线”。罗明佑率先在一家私营公司里实现了制—发—放一条龙,他的经营思想在现在看来都是先进的,他试图结束中国电影的个人资本经营时代,进入垄断金融资本的高级阶段。然而当这一超前的理念遇到战争炮火和尚在襁褓中的金融体系时,只能是被描绘在纸上的美好前景,罗明佑成了一位悲剧的人物;1925年成立的“天一”公司,以数量取胜的作风固然可圈可点,但它成功地开发了东南亚市场,发展到现在的“邵氏”已近80年,其生命线之长足以独立支撑起一部私营公司发展脉络的活历史。与此同时,三大公司不同的制片策略也为中国电影奉献了不同的艺术形态,“明星”是“长篇正剧”的鼻祖、“联华”是“文艺片”的源头,而“天一”则把“稗史、神怪片”一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影片的类型直至今日仍在延续。

三大公司是电影产业链中上游制片业的代表,而与之同步发展的中、下游发行放映业也不甘示弱。在上海,最初的影院放映是由西方人经营的,西班牙人雷玛斯的青莲阁是第一个电影固定放映点,随后建起了属于自己的一条“院线”。到1926年雷玛斯离沪回国时,他的动产与不动产相加总计不下百万,足以号称“电影大王”。雷玛斯告老还乡时,张石川和百代公司的经理张长福终于等到时机,立即于1926年3月份承租了雷氏的五家电影院,组成中央影戏公司,以原有中央大戏院为领衔戏院,又吸收了“中华”、“平安”,中央影戏公司直辖7家影院。这条国片院线的形成是制片商涉足放映业的标志,同时中国电影的院线开始了新的划分。在北方,1918年开始经营北京真光电影公司的罗明佑将其属下3家影院,于1927年与经营西片的发行业务的英籍华人、平安电影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根属下的3家电影院合营,定名为华北电影公司。1929年华北电影公司进入全盛时期。罗明佑除掌控以上影院的首轮、二轮中外影片上映外,还以平津为中心,在石家庄、太原、郑州、济南、青岛,乃至沈阳、哈尔滨拥有直接或间接管辖的院线,同时开展国内外影片的代理发行的业务,短短几年时间控制了北方地区的电影发行放映,经营的影院达二十多家,把曾垄断经营影院的洋商一概排除在外,成为影院业名副其实的“华北王”。

面对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丰厚的回报,好莱坞八大公司纷至沓来,在上海和华北地区分别设有办事机构。关于当时电影的放映数量,有数字显示,美国电影以每年占进口影片数量平均80%以上的绝对优势控制着中国电影的放映市场,甚至决定着影院业的生计。尽管国产片的总生产量只是进口影片输入量的1/3或1/4,但是就中国的放映率和受众人群来说,国产片的影响力并不逊色于以美国片为主的外国电影。

1937年后,上海电影业因时局波动而变化,以“明星”消亡、“联华”解体、“天一”南迁为标志,老影业逐步消亡。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黄金岁月和产业蓬勃时期在抗战炮火声中戛然而止。

以前苏联为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独立、完整的制片生产基地”为主要目标的体制建设任务。

1949年2月,经过短期的筹备,在建国前夕的4月上旬,电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隶属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袁牧之任局长。电影局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建立国家电影制片厂。

这个时期先后建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北平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三大国营电影企业在历史转折之际,为新中国电影事业走出了第一步。在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规划中,发行、放映同样位置显著,实现国有化的一体制既是最初方案,又是最终目标。因而,各地影片经理公司的建立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由关外推进到中原,在时间表上,与国营制片厂的创建可以说做到了两翼并进。据统计,旧中国有678家电影院,半数以上集中在上海、天津、北平、广州、武汉、沈阳等大城市,中、小城市数量很少。

1954年6月至9月,电影局及所属各制片厂的领导干部共9人组成赴苏访问团,经过长达3个月的考察,回国后向中共中央上报了《电影工作者赴苏访问团工作报告》。1955年中央批准了该《报告》,各电影厂(部门)便相继开始了大规模体制建设和调整,以前苏联为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独立、完整的制片生产基地”为主要目标的体制建设任务。1959年共完成82部故事片,产量下降而艺术质量上升,优秀和比较优秀的影片达到近30部,占全年总数的1/3强,这一年在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上被称之为“难忘的一九五九年”。

新中国电影的17年历程有多种划分的方法,就电影事业的发展而言,可分为两大重要时期:从1949年开国到1957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为起步、初创、建设的阶段;1957年以后,经过1959年的“十年献礼”高潮,到1965年“文化部整风”及1966年的“文革”,为稳定、发展、转变的阶段。中国电影在经历了这17年的打造后,已经拥有了一份庞大的产业,家底坚实而雄厚。

中国电影第三次产业时期在时间和形式上与前两次有所不同。“文革”后百废待兴,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不久挽救了濒于崩溃的电影经济,也使中国电影迎来又一次复兴。但几十年来形成的产业痼疾困扰着电影的发展,电视及多种娱乐方式的冲击更使电影业的经营每况愈下,改革势在必行。随着中国性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影业开始重新审视市场的作用和力量。上世纪90年代的一连串的“突破”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促成了体制的变迁,这一切都是在推动市场化进程的力量下进行的。因此,这一次产业期的到来较前两次而言,在意识上体现出了更多自觉。

进入21世纪后,对于电影业市场化的确定和认知,已经在全行业达成了思想的统一,但客观上讲这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1993年,10部“分账大片”的引进和1999年中美谈判结束,中国加入开始进入倒计时,这两大事件都着实给尚处于懵懂之中的中国电影业上了“市场”的一课。与狼共舞,是中国电影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在与国际接轨的不断磨合中,才能渐渐地触摸到市场的脉搏。“打破横向的区域界限,打破行业割裂状态,在大市场、大规模、全方位和全行业的基础上,进行纵向资产联营,

进而重组市场,实现符合电影发展规律的新格局。”2001年,随着市场观念的深入人心,“院线制”的建设规划被提上议程,12月18日出台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经过2002、2003两年的强力推动,到了2004年,“中国已建成的36条电影院线,加入影院已经达到1188家,银幕数为2396块,比院线成立初期增加了316家影院和815块银幕。票房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影院有5家,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达到了15家以上。”

中国电影业市场化的方向确定以后,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产、供、销关系亟待重新“洗牌”。而在电影行业本身,打破了国有企业的单一主体,民营资本和境外资金开始进入,从制片业逐步扩展到发行放映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2001年,华语电影《卧虎藏龙》冲进奥斯卡,斩获多个奖项,这给了中国人制作华语大片以前所未有的机会和信心。2001年到2003年,有着海外、本土双重投资背景的《大腕》、《英雄》、《天地英雄》、《手机》相继问世,《英雄》赢得了2.5亿的票房。2004年,具有同样资金组合方式的《十面埋伏》、《可可西里》、《天下无贼》及《功夫》,在票房榜上分别占据了前三名,《功夫》是1.7亿,《十面埋伏》是1.6亿,《天下无贼》为1.2亿。“借水行舟”使中国电影终于尝试着下了海,并且开始学习游泳。

武术与中国电影发展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

中国电影第一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20年代至30年代。在当时,人们习惯称其为“武侠电影”。 武侠电影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而发展到了第一次高潮。这个期间各种各类的武侠电影纷纷出现。

其武侠电影的急速发展,是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武侠小说等都有一定联系的。1928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根据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并摄制成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历史上人们也一直认为《火烧红莲寺》是中国第一部武侠电影。

当时红极一时的《火烧红莲寺》,其票房和社会人气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以后的3年内,为满足观众的要求,《火烧红莲寺》的续集竟拍了有18集之多。就连现在的美国巨片《蝙蝠侠Ⅰ》、《蝙蝠侠Ⅱ》、《蝙蝠侠Ⅲ》都会感到汗颜。《火烧红莲寺》说的是,湖南的浏阳和平江两地为争码头而引发械斗,涉及到武林中的昆仑派和崆峒派,以及红莲寺庙等。剧情可以不去深入,而《火烧红莲寺》的连续18集,事实上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武术动作片高潮。以后在1940年和1993年,香港又制作了两集,从而使《火烧红莲寺》总共拍了20集。

在整个1929年至1931年期间,上海的50余家影片公司,共拍了250余部武侠电影,占全部出产影片的60%。

由于日本侵华战争,中国电影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同时也导致了中国武侠电影第一次高潮的结束。

第二次高潮

中国电影第二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在60至70年代,武术动作片和言情电影一样,成为支撑香港和台湾电影业的两大支柱。在这期间,涌现了一批代表这个时期武术动作片的最高水平的演员与导演。如李小龙、洪金宝等及以后的成龙、元氏兄弟等。

1958年,香港峨嵋制片公司首先拍摄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和《碧血剑》,之后,台湾地区也出现了武侠电影,如1960年台联影片公司的《七剑十三侠》等。

1973年,中国武术动作片翻开了重要的一页。《猛龙过江》是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是世人公认的远征欧洲打入世界影坛,并获得成功的武术动作影片。同年的《龙虎争斗》是李小龙与美国好莱坞华纳影业公司合资生产的影片,成为中国第一部与国外电影公司合作的武术动作片。《死亡游戏》是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最后一部影片,遗憾的是李小龙并没有拍完这部电影就去世了。

此后,虽然香港和台湾的武术动作片还继续在生产,但作为群体性的武术动作片创作、拍摄、效应等逐步减退了。

第三次高潮

中国电影的第三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198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首拍了刘晓庆主演的《神秘的大佛》,打开了武术动作片的先声。1982年由河南开封市演出公司和香港联华电影联合公司摄制的、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真正掀起了武术动作片的第三次高潮。在这期间,大量的武术动作片题材的影片诞生了,如1983年的《少林寺弟子》、《武当》、《武林志》等;1984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大刀王五》等。同时,武术动作片有了将动作片与民族文化相融和的意韵。

由中国内地所引发的武术动作片与香港和台湾的武术动作片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即相比较而言,在叙述故事的前提下,更多的表现了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思想的熏陶。

步入90年代,香港的武术动作片又有了一个新的篇章,1992年的《新龙门客栈》、1993年《东方不败》、《狮王争霸》等对中国电影具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间隔了半个多世纪的《火烧红莲寺》,在1993年又拍了第20集的连续系列。以及1994年的《天龙八部》等等,都对武术动作片的第三次高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有的武术动作片中,以出生于广东佛山的黄飞鸿的武术生涯为题材的武术动作片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1949年的《黄飞鸿传》至今,已有了100余部关于黄飞鸿武术生涯的故事片。 发展时期

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

历史电影
解放前北平电影 第三篇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电影创作成绩斐然,电影语言、创作手法和技术手段有了长足的进步。最为突出的是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创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开国大典》、《大决战》、《周恩来》、《开天辟地》、《重庆谈判》、《大转折》、《大进军》等影片,尤其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周年推出的《横空出世》、《我的1919》、《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国歌》等影片,标志了我国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已经成为一个特点突出的成熟的电影类型。

《开国大典》《周恩来》

《大转折》

《大决战》

《重庆谈判》

《大进军》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解放前北平电影 第四篇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早期中国电影

(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

(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

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与此同时,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

《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37~1945)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政治部三厅领导下,由阳翰笙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迅速投入抗战电影的摄制及其他工作。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国民党直接领导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和1935年成立于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也拍摄了宣传抗日的故事

片和新闻纪录片。

香港到1937年6月底为止,成立了南洋、大观等50多家拍摄粤语片的电影公司。随着抗

日战争爆发,香港爱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抗战题材的影片。

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上海租界为止,上海被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1938年有新华、艺华、国华等私营电影公司拍摄影片。随着新华摄制的影片《木兰从军》上映后的卖座,形成了古装片拍摄浪潮。1941年,时装片取代古装片,新华、艺华、国华、金星等10几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时装片有60部。万籁鸣、万古蟾(见万氏兄弟)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

国第一部较长的动画片。

在日本占领区,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8月21日在长春成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后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于上海成立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将新华等几家影片公司合并,成立中华联合制片有限公司(简称中联)。1943年5月12日将以上电影机构合并,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中联和华影在4年中拍摄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扬所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春江遗恨》等影片,为迷惑中国观众,也拍摄了不少以恋爱为中

心的影片。

在抗日根据地,1938年,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由延安电影团袁牧之担任编导,吴印咸、徐肖冰、吴本立担任摄影,用仅有的两部摄影机拍摄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2年又完成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以及一些反映当时延安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新闻片。还建立一个放映队,在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前线一带放映电影。新四军淮北根据地于1942年购得16毫米摄影机,拍摄了有关新四军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

长纪录片《新四军的部队生活》。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一部分革命和爱国的电影工作者进入由中央电影摄影场改组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各厂,利用国民党的电影基地,拍摄进步影片;另一部分参加进步电影的基本阵地昆仑影业公司,对文华、国泰、大同等民营影片公司也采取团结、支持、争取和协作的方针,使之拍出进步影片。这样,在1946~1949年间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松花江上》、《夜店》、《还乡日记》、《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优秀影片。

这一时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电影公司,拍摄了约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

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

在解放区,1946年成立延安电影制片厂。1947年以该厂部分人员为基础,组成西北电影工学队前往东北。1946年10月在晋察冀军区成立华北电影队。1946年长春解放后,中共中央东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满映”。1946年10月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17辑大型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以及木偶片《皇帝梦》、科教片《预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动画片《瓮中捉鳖》、翻译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东影迁回长春,1955年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北平、上海解放后,在北平、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下,接管了在北平、上海的国民党制片机构,分别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后改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1949年4月,成立中央电

影事业管理局,担负领导全国电影工作的任务。

新中国电影事业

(1949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建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这样,故事片的生产完全由长春、北京、上海3家国营厂承担。为了培养人才,上海、北京先后成立电影学校,北京的电影学校后成为中国唯一的高等电影专业学府——北京电影学院。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筹建了保定电影胶片厂,南京、哈尔滨、上海都建立了电影机械厂,以及八一电影机械厂和北京电影洗印厂等电影工业企业。新中国电影从1949年制作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作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桥》开始,在很短的时间,拍摄了《白毛女》、《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我这一辈子》、《腐蚀》等优秀故事片,以及新闻纪录片《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漫卷西风》等。但是,由于在电影创作指导思想方面过分强调电影的政治宣传作用,造成题材单一的倾向。对《武训传》等影片的批判,挫伤了部分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了创作拘谨、产量下降。1953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有关领导提出改进领导方法,鼓励艺术家发挥各自长处,从各方面反映革命的历史和现实。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电影局从指导思想、领导、体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取得积极成果,故事片生产由1951年年产10多部逐渐增加到1957年年产40多部,1957年文化部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

次优秀影片评奖,奖励了1949~1955年摄制的《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69部优秀影片。1957年,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对一些影片和艺术家也进行了错误的批判。1958年又拍摄了许多报道性宣传大跃进中某些虚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扰了电影的创作。不久,中央逐步纠正了大跃进中“左”的错误,周恩来对电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质量的要求,促使中国电影事业在1959年形成一个繁荣时期,拍摄了《林则徐》、《聂耳》、《万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等题材风格多样、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统一的影片。但是不久,在反右倾运动中,电影界又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加之三年自然灾害,胶片、器材等严重短缺,电影生产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重申坚决贯彻双百方针,纠正了违背艺术规律,对文艺创作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干预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条例。使60年代初期的电影走入正轨,到1965年,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二个电影创作高潮,生产了《甲午风云》、《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杨门女将》等优秀影片,以及优秀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与此同时,电影放映单位从1949年的400多个发展到1965年的20363个。到1965年为止,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共发行1213部长短影片。中国自己的电影工业也已具备相当规模,可以生产洗印、录音、摄影、放映机等各种设备、器材,

并基本达到自给。但在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电影界百花凋零,万马齐喑。

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9年10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重申执行双百方针。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其主要特点:①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双百方针,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天云山传奇》、《喜盈门》、《人到中年》、《高山下的花环》、《血,总是热的》、《伤逝》、《骆驼祥子》等影片。②尊重艺术的客观规律,创造出各种真实生动的银幕形象,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廖仲恺》等影片对革命领导人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对蒋介石等历史人物能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表现。③在风格与样式上趋于多样化。由于题材领域的扩展,使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探索自己最适宜的风格、样式,表现最完美的内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编导拍摄了一批有一定实验意义的探索性影片,如《黄土地》、《青春祭》、《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猎场札撒》、《老井》、《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别姬》等。在电影创作繁荣的同时,电影理论研究也空前活跃,并在相当多的创作人员中发生影响。

中国电影 百年发展史
解放前北平电影 第五篇

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

综述:中国电影真正意义上诞生于1905年,仅比世界电影诞生晚十年,本应风光无限,但却历经沧桑。

1896-1909:起步发展阶段

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 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这标志这中国电影的真正诞生。

1922-1926:尝试探索阶段

1923年,由于"明星"公司开拍的《孤儿救祖记》在艺术上和票房上都同时获得成功而堀起,吸引了大批民族企业家注意。很多民族资本纷纷投资开办电影公司。

1922-1926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开办的电影公司有175家,单上海一地就有145家。这些公司当中,虽然许多都是"一片"公司,甚至一部电影也没有拍成。但是众多公司的出现,造就中国电影的第一个"繁盛时期"。

1927-1931:危机阶段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1927年发生的4.12政变,北伐战争失败,国共合作破裂。时局骤变的情况之下,中国电影界的方向亦发生改变, 陷入危机。 为了抵制外片的控制,统治国内市场,沟通海外贸易。上海六间规模较大的电影机构,包括"明星","大中华百合","民新","上海","华剧","友联"联合起来,组成六合影片营业公司。六合公司专责各公司的发行事务,而制片事务仍由各公司自己负担。六合公司的成立竭制了国内电影粗制滥造的风气,直接导致上海20多家小规模的电影公司倒闭。

1928年明星公司摄制《火烧红莲寺》在商业上获得成功。

1928-1931年,上海约五十多家公司,共拍摄了近四百部电影,当中的神怪武侠片就占了二百五十部左右。

1930年,几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包括"大中华百合"在内合并,组成"联华"影业公司,为混浊的电影市道带来一股清流。

当时的"神怪武侠"之风,亦随着联华的成立,及其后1931年9.18事变和1932年1.28事变的爆发而没落。

1932-1937:左翼电影运动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是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延伸和发展。

1927年,北伐战争失败之后,包括以鲁迅、郭沫若、茅盾为首的大批进步文化工作者汇集到上海。1930年,这批文艺工作者成立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9月"左翼剧联"通过《最近行动网领》。其中有三条讲及电影,指出它的基本精神、原则、方法和策略。所以《最近行动网领》的提出,成为了之后的左翼电影运动发展的基础。

1932年5月,"明星"公司首先邀请夏衍、阿英和郑伯奇三人进入明星公司,担任编剧顾问。其后"联华"和"天一"等公司亦邀请阳翰笙、田汉、孙师毅、聂耳等共产党人加入,而田汉还帮助筹组艺华公司。1932年7月,"左翼剧联"成立了影评小组,.并先后在上海各主要报纸的副刊上刊登影评。这一系列行动之后,左翼电影工作者已开始可以在电影制作和观影意识上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1933年3月,中共史央文委成立以沈端先为组长的电影小组。同年,估计各电影公司总共制作的70馀部电影中,具有左翼思想和进步倾向的约占了三分之二。所以这一年又被称"中国电影年"。

1933年底,艺华公司遭"蓝衣社"破坏并散发传单和宣言,想藉此收杀一儆百之效。更威胁各电影公司和电影院,不得拍摄沈端先、田汉等创作的电影。

1935年,12.9运动在北平爆发,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进入新高潮。上海电影界救国会成立并发表声明声援12.9运动。在全国爱国情绪高涨下,以明星为首的各大电影公司又重新邀请左翼人士进行创作,制作出一批中国电影的经典佳作。整个左翼电影运动的时期的电影,是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鼓励了

抗日运动,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延续。

1937-1945:抗战电影阶段

1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爆发,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8年,首先由张善琨主持新华公司投石问路开拍"乞丐千金",放映后反应奇佳。其后上映的"豹蝉"更创下连映70天的惊人记录。轰动了当时的影坛。同亦带动了孤岛影业的复活。

1941年,太平洋战争和"皖南事变"爆发,国共合作破裂。电影胶片的来源全部中断。

1937至1941年间,"孤岛"中先后出现的制片公司竟多达20多家。出产的影片的达240部左右。其大多是粗制滥造的"古装片",只有少数像《木兰从军》、《花溅泪》、《乱世风光》、《孔夫子》等是制作认真、宣传文族大义的影片。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孤岛被日军进占,同时结束了中国电影的全盛期。

1939年延安成立放映队。1945年,新四军和华中根据地也开始有电影活动,主要是拍摄一些新闻和记录片。

1946-1949:战后的中国电影

1945年8月15日,虽然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八年抗日战争,但是国共两党的内战旋即展开,社会依然动荡不安。国民政府接收了原来由日本控制的电影企业。

1944年,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委派阳翰笙与工商界民主人士章乃器、夏云瑚、任宗德等商讨,获得他们在资金上的支持。战后,阳翰笙、蔡楚生、史东山、郑君里、孟君谋等战前联华影业公司且的名义,成立联华影艺社。1947年6月,正式改名为昆仑影业公司。昆仑的作品之中,以宏大气魄的电影史诗和忠于现实主义的影片最为着名。前者的代表作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样的叙事史诗;后者有"万家灯火","青山翠谷"这样的现实美学佳作。

1949-1956: 新中国电影的创建阶段

解放前夕,上海的私营电影公司多达20多家。

1951年改造成公私合营企业,1952年初组成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变为国营,第二年正式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1951年春,解放军总政治部成立了军事教育电影制片厂筹委会。同年8月,成立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后至1956年改名为“八一”电影制片厂。陈播任厂长。1953年7月7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高戈任厂长兼总编辑。

1956-1965:新中国电影持续发展时期

1966-1976: 十年浩劫大倒退的中国电影

在1966—1972年长达7年的时间里接受所谓的伟大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而完全停摄了故事片,因而造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罕见的空白期。

1977

中国新电影中出现了一股新的制片浪潮。最为显著的就是80年代的"第五代电影"。

2015西柏坡考察调研报告
解放前北平电影 第六篇

西柏坡考察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2015年7月3日-4日,在结束了一周的党校理论培训后,我们踏上了65年前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赶考之路”,捕捉着那段惊心动魄、可歌可泣、开天辟地的大转折时代的历史痕迹,受益良多,我作为第三调研小组的代表,写了考察调研报告。

以赶考精神点燃新区开发激情

一、考察调研的主要内容

7月3日上午首先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该馆以翔实的图片、资料、文物等系统展示了党中央在西柏坡十个月期间的卓越成绩,揭示了新中国诞生的历史背景。在这里,酝酿出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标志着土地革命的开始,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前所未有的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人们发自内腑的呼喊毛主席万岁!在这里,召开了九月会议,紧接着在142天内以电文形式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人完美收官,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在这里,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国体、政体,构建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在经济、文化、外交方面提出了基本方针,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

当我们还沉浸在一桩桩一件件的革命硕果中的喜悦和赞叹时,又来到了复建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旧址。睹物思往,当把革命硕果与伟人旧居、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等以及屋内原貌陈设的桌椅柜床、毛毯、电话等日用品联系在一起时,巨大的反差使我们对伟人们的崇敬和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就是在这黄土墙木屋顶下的昏暗灯光里,新中国创建先驱者们伏在破旧的木桌上,对着发黄发皱的地图指点江山,奋笔书写着治国方略,累了就着打补丁的薄被在简易的炕上睡上几小时。毛主席指挥三大战役的办公室仅约16平米,被周恩来称作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当即将迎来全面胜利时,毛主席依旧保持清醒头脑,预言可能生长的“骄傲、功臣自居、不求进步、贪图享受”四种情绪,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要“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从小事抓起,作出“不作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六条规定。在党中央进入北京前,毛主席语重心长的提出决不当李自成,进京赶考是为了继续干革命。

7月3日下午至7月4日,我们自西柏坡经保定宿琢州访香山双清别墅,身临其境的感受着清代保定直隶总督署的雍容华贵、双清别墅的幽雅古朴,对照中国共产党中央旧址的简陋,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二、对赶考精神的理解

毛主席生动的将建国建党事业比喻为考试,把人民当作考官,把党和政府当作考生,把为人民谋福祉当作考试成绩。深刻的揭示了党的先进性和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在赶考精神的引领下,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领导人先后使中国从独立到富强到崛起,习近平总书记又将带领全国人民缔造中国梦。历史已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找到方向不等于就能顺利走向成功,因为只要放松了警惕性,就会被无孔不入的糖衣炮弹给打倒,被妖艳的罂粟花诱离正轨。从建国初期下马的百名部级高官,到现在的“表叔”、“房婶”、“铺叔”,触目惊心的官场腐败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让群众普遍的仇官仇富,极大的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一代代领导人反复强调两个“务必”,要求广大干部加强与群众联系,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考察对新区开发工作的启示

自2015年9月国务院批复南沙新区发展规划以来,我区已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作为第六个国家级开发新区,在当前经济环境复杂、形势严峻的条件下,如何打造面向未来的理想新城市,引领新型城市化发展方向,这是摆在广大干部面前的一份高难度的考卷。要想考出好成绩,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艰苦奋斗,发扬拓荒精神。新区现人口仅约70万人,要想在8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展为一个200多万人的城市,百业待兴,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任务繁重,许多部门都是一班人马几个牌子,饱满的工作量,再加之城市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对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水平都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们要乐于奉献,勇于担当新区开发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使命,以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投入工作中,敢想会干为人民。虽然国家、省市给了优厚的政策,但不代表新区开发成功就指日可待。没有拓荒牛,就不会有丰收的良田。我们付出了青春和热血,才能收获南沙的美好明天。

(二) 锐意进取,把握发展战略。上一轮的全国城市建设热潮中,大城市的弊病已经日益凸显。GDP上去了,但是城市空间拥堵、环境脏乱差、食品安全问题、上学看病难等,降低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城市要发展,但不处理好被征地农民的权益是不行的,一味的填涌造地是不行的,让河涌发黑发臭是不行的,没有数量和质量达到群众需求的学校和医院等公共设施是不行的……什么样的新区开发才是成功的?是看建筑的高度和密度吗?是看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吗?是看工业商业的繁荣吗?都不完全是,最重要的是要看是否能成为群众认可的宜居宜业的城市,是否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我们要急群众之所急,供群众之所需,引导群众广泛的参与到新区开发建设中来,让群众切身的享受到新区发展带来的好处,才能更好的促进新区的发展。

新区开发正处于时代的转折点,我们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国外或其他省市的经验,要充分认识南沙自身的特点,将地理区位及优美环境等优势进一步扩大,把握好发展战略,按照科学开发、从容建设的理念去营造一个特色的岭南水乡、钻石水城、国际水都,最终缔造一个跨时代的国家级新区。

(三) 清正廉洁,建设阳光政府。 新区建设之初,也是各项管理制度急需完善的时期,如果放松自律的绳子,在制度中钻营漏洞,唯利是图,就必然将葬送自己一生的绳子套上脖子。我们站在权利的平台,谋的是社会和群众的福利,而不是一己一党之私。面对光怪陆离的诱惑,我们应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记公仆身份,认真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廉政规定,完善监督监察制度,筑起防腐铁墙,“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的怪象决不能在新区一遍遍重演,让新区的发展在群众的监督下,阳光透明!

2015局语言文字工作自查报告
解放前北平电影 第七篇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转发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全市语言文字工作达标评估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要求,我局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开展全局语言文字规范性工作。现将语言文字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 、加强领导 建章立制

为加强我局规范用字工作,规范语言文字工作的管理,我局明确局办公室负责机关公文处理工作和规范用字工作,切实加强对全局语言文字应用的监督管理。为做到有章可循,我局制定出台了《XX局公文处理办法》,对规范用字、公文处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办公室专人负责对全局制发的文件进行把关,严格行文审核程序,各处室的公文内容及用字都要经过审查,对不规范的公文立即退回并要求修改。修改合格后,办公室专人审核签字后方能印发。办公室还组织全局工作人员对《XX局公文处理办法》进行了学习。同时,我局还严把法律文书制作与用字关,严格执行行政执法文书制发规定。每年由市局组织对各区县局的行政执法检查中,对法律文书制作与用字进行重点检查。

二、结合工作实际,规范用语

规范用语不仅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部门形象的内在需要。我局充分认识到规范用字的重要性,结合工作实际,将普通话作为在媒体和公共场合讲话用语,在接待外地客人时主动使用普通话。我局还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有计划地安排在职公务员参加普通话培训。

三、规范办公场所用字

根据我市语言文字工作要求,我局组织有关人员对局机关公文、印章用字、名称牌、标志牌、公示栏、电子触摸屏、印刷体标语等进行检查,发现不规范用字及时纠正。

我局将配合市语委办工作安排,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各项语言文字工作方针,开展我局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为迎接省教育厅、省语委对我市语言文字工作的检查评估做好准备。

2015小学四年级纪念抗战70周年征文
解放前北平电影 第八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70周年纪念,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而又不堪回首的日子,交织着惨烈、屈辱、反抗、愤怒与自豪……小编精心给大家整理了小学四年级纪念抗战70周年征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纪念抗战70周年征文【1】

2015年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铭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做出的重要的历史贡献和巨大牺牲,以史为鉴,弘扬爱国主义,发扬抗战精神,走和平强国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和巨大牺牲。我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抗日战争牵制了日军的大部分主力。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700余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和巨大牺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对世界各国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全面抗战,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胜利。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短短的4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率先捐弃前嫌,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同年8月中共中央就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同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官兵在正面战场英勇抗日,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但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逼迫迁都重庆。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改编了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从战略上配合了国民党军作战。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在《论持久战》指引下,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同时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与此同时,国民党正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同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命令,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六十五周年征文: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中国人民进行的14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抗战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没有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面抗战,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以史为鉴、珍惜和平环境、发扬抗战精神、走和平强国之路。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就要以史为鉴,珍惜和平环境,发扬抗战精神,走和平强国之路。以史为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更加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国家实力。以史为鉴,有战争就有伤亡,我们要牢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要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史为鉴,斗争才能胜利,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不会改变,面对帝国主义的挑衅,我们绝对不能退让,只有针锋相对,才能保证国家安全,才能维护世界和平。抗战精神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所铸就的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团结奋斗、反抗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发扬抗战精神,可以进一步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让我们发扬抗战精神,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

小学四年级纪念抗战70周年征文【2】

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

英雄。我们不能忘记战争,不能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 2015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2015年8月15日更是极不寻常的一天。这一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兴奋的节日。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泸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军士奋起抵抗,拉开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序幕。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的抗战。

经过了一年又一年的浴血奋战,1945年8月,日本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不再是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了,中国人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我们中国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跟那些抗日英雄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就没有现在强大的新中国。在这8年的抗日战争中,无论是在淞沪会战、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台儿庄战役,还是在百团大战中,是无数的战士们抛颅头,洒热血,他们是抗战中最伟大的英雄!是他们向世界昭示:中国人民不可侮!中华民族不可欺!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很多年,里面的抗日战争小英雄王二小是我们千千万万的儿童心目中的英雄;董成瑞的名字永垂不朽,他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狼牙山五壮士,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

一寸山河一寸血,如果没有战士们的浴血奋战,那我们的国家就不复存在,那我们的民族就不复存在,那人民的自由和尊严就不复存在,我们今天享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

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能让抗日英雄们的鲜血白流!我们一定要努力读书,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学习本领,为祖国的未来贡献力量,为中国更加强大奉献一生。 牢记英烈,开创未来!

小学四年级纪念抗战70周年征文【3】

当地时间7月29日,多伦多华人团体联合总会协同当地近百侨团共同宣布,将在8月23日举行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以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维护和平。

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12位侨团领袖齐聚一堂,代表了多伦多华人团体联合总会、闽商总会、加拿大中国专业人士协会等当地重量级侨社,对外宣布上述消息。

预期将于8月23日举行的纪念活动在当地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举行,活动将邀请知名学者、教授、政府代表、二战老兵等共同出席并发表讲话。活动还期望来自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的华侨华人积极参加。主办方预计,会有上百人参加。

出席此间新闻发布会的多伦多华人团体联合总会主席魏成义表示,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华联总会牵头汇集当地近百侨团,在多伦多举行这样的纪念活动,旨在提醒后代子孙,时刻铭记日军侵华的历史,警钟长鸣。魏成义表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惟有让世人看清历史、让子孙们牢记历史,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参加新闻发布会的社区侨领陈福、余卓文、钟新生介绍了拟邀请参加的人士,以及正在布局的纪念活动,他们表示,多伦多华社规模庞大,华人对曾经发生在祖籍国土地上的那场日军侵华战争刻骨铭心,战争带来的灾难贻祸无穷,应当通过各种努力避免战争。

社团侨领金龙焕、沈谢元、时安迪等更提醒人们注意,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甚至歪曲二战波茨坦公告的行为,警醒世人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并未死去,所有人都应该对此警觉。纪念二战不单单是中国人的事情,应该是全世界的事情。

侨领们表示,虽然他们因为各种原因移民他乡,但祖祖辈辈应该铭记二战历史,牢记惨痛经历,维护和平,避免战争。

二战期间,加拿大曾经派兵2000多人前往香港参加抵抗日军侵略的香港保卫战,一批加军战士死于日军枪炮之下而埋骨他乡。二战期间,加拿大华人在后方保障供给,支援前线战事。而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白求恩大夫,更在二战期间亲自投身中国的抗日战争当中。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解放前北平电影》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解放前北平市行政区划 前苏联电影解放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解放前北平电影”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解放前北平电影"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79243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