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为什么秦国统一前那么多名将

为什么秦国统一前那么多名将

2016-12-27 10:22:5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为什么秦国统一前那么多名将(共7篇)对于秦国统一天下原因的综合分析对于秦国统一天下原因的综合分析秦国为什么能够扫灭六国统一天下这个问题,早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恐怕早有人已经分析得接近于真相了吧。不过我并不清楚,迫于老师的要求,我只好以我无知的头脑也来做做简单的分析。秦国统一天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奋六世之余威”,...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为什么秦国统一前那么多名将》,供大家学习参考。

对于秦国统一天下原因的综合分析
为什么秦国统一前那么多名将 第一篇

对于秦国统一天下原因的综合分析

秦国为什么能够扫灭六国统一天下这个问题,早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恐怕早有人已经分析得接近于真相了吧。不过我并不清楚,迫于老师的要求,我只好以我无知的头脑也来做做简单的分析。

秦国统一天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奋六世之余威”,何为“六世”?就是自秦孝公至秦庄襄王,共历六世,然后才是秦王政。这说明,统一天下并非由嬴政一朝单独完成的,虽然灭亡六国全是在秦王政后期,仅仅用了十年,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国力的不断积累和历朝君臣的不断努力。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大家所熟知的秦穆公的故事,作为“春秋五霸”之一,他自然也是有所作为的。然后到了战国中期,商鞅变法顺势而生,而其中秦孝公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吧。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大家不要因为商鞅之死而鄙视秦惠文王,要知道,秦国国君由“公”进爵为“王”就是从秦惠文王开始的,而且惠文王在位期间秦国还灭了古蜀国(在后面还将提到)。惠文王死于公元前311年,然后上台的是秦武王。秦武王在位不过几年,其主要成就是稳定秦国局势,并保持秦国的“国际地位”。继秦武王王位的是秦昭襄王嬴稷(又称嬴则),嬴稷在位五十余年,在其在位期间所发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很多,比如主长平之战以及灭西周国。继昭襄王而立的是秦孝文王及秦庄襄王,两位秦王在位时间都很短,还没有来得及展示雄才,巨大的责任便落到了年仅十三岁的嬴政肩上了。历史学家曾评论说秦国历史上几乎没有昏庸无能之君,上梁正则下梁不歪,光从最高统治者这个角度看,秦国能够统一天下也不足为怪。当然,功劳是属于集体的,光有明主还不行,能臣勇将也是不可或缺的。春秋时期的咱就不提了,仅从孝公到始皇时期,其间就有不少闻名于世的能臣勇将,商鞅、张仪、范雎、李斯、司马错、白起、王翦、蒙恬是其中的代表。商鞅推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统一度量、推行郡县制等。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为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奠定了基础。张仪两次相秦,他运用纵横之术分化瓦解各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盟关系,不仅使秦国在外交上取得节节胜利,而且还为秦国取得一部分疆土。范雎为秦昭襄王制定了有效的战略方针,对内“固干削枝”,对外“远交近攻”。还施用反间计,使赵王用赵括代替廉颇统率赵军,最终在长平之战败给白起。李斯就更不用说了,辅助秦王嬴政统一天下,立下巨大功勋。以上举的是文臣,下面再来举几位武将。白起,有“战神”、“人屠”

之称,伊阙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歼敌无数,严重打击了对方。秦灭六国,除韩国以外的其余五国全为王翦、王賁父子所灭,王翦何许人也?与白起同列战国四大名将,破邯郸、灭燕赵、亡楚国,这些无不是王翦的功劳。成龙有一部电影叫《神话》,里面有一个人物叫蒙毅,历史上是真有这个人的,不过他没他哥哥有名,他哥哥是谁?就是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的蒙恬。蒙恬将军参与了灭齐国,并率军收复了河套地区,使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以上所列只是其中一部分,秦国人才云集,不可斗量。(有人说,秦国武将多是“自产”,而文臣则多是“进口”。另外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秦国历代名臣名将大都不得善终)

以上说的是人才方面,仅有人才还不行,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促成的,相对稳定的国内局势和混乱的国际局势对秦国来说是极其有利的。但这过于宏观,我想再从以下几个方面再做一些分析。

经济方面。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大幅提高,而秦国更因商鞅变法的一系列经济政策而实力大增。秦国的关中地区乃是一个富庶之地,秦孝公时将国都由栎阳迁到咸阳,关中地区进一步开发。汉中盆地也是个土壤肥沃的地方,其周边的巴国、蜀国、楚国都曾控制过该地区,不过这块“肥肉”最终还是落到了秦国的口中。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率军灭了巴、蜀,得了四川盆地。当然,仅是得了地盘还不足以更大程度的富国强兵,这就得大力发展农业。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水工郑国开始主持兴修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大约十年后完工。郑国渠使关中平原的农业迅速发展(有趣的是,郑国其实是韩国派去“疲秦”的间谍)。还有一项更为有名、更有意义的水利工程,那就是都江堰。都江堰是由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56年主持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逐渐成为“天府之国”。郑国渠和都江堰的修建使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的土地得到进一步利用,使秦国粮食产量得到相当的提高,从而人口增长,兵源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再说制度方面。公元前408年秦简公实行“初税禾“,就是按田亩收税。到了秦孝公时,商鞅采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策,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实际上是承认土地私有。秦献公时颁布”止从死“的法令,废除用人殉葬的陋俗,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进步,更有现实的是,它为秦国保留了更多的劳动力和兵源。县制的普遍推行,使中央集权得以确立,有利于调动全国力量。商鞅制定《秦律》,保证了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转。还有在观

止、爵位制、军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建设。这些制度基本上都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它使秦国在制度上也超越了其他诸侯国。

还有战略方面。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但也有其偶然性,比如说,如果赵王没有中计,在长平之战中遭到坑杀的是秦军,那么历史又会是怎样的一副模样呢?假如荆轲刺秦成功了,历史又会如何发展?秦国的成功,离不开其一代代君臣的战略谋划和战场上将军谋士的战术选择。刚开始,秦国并非最强的诸侯国,要想在乱世之中生存下去,必然要有灵活的政治手腕。秦孝公审时度势而排除万难重用商鞅进行变法,那怎样才能为秦国的变法赢得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呢?秦孝公和商鞅很有办法,他们制造出秦国贫弱的假象,训练新军也是在大山里进行。这种障眼法,效果很好。后来其他诸侯国越来越感觉到秦国的强大所带来的威胁,遂有犀首公孙衍、苏秦等人的合纵之策。有苏秦就有张仪,张仪采用连横之策,使韩、魏屈服,瓦解合纵联盟。秦昭王时范雎提出“远交而近攻”的战略,就是暂时结好相对较远的齐、楚,而攻取邻近的三晋,“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则王之尺也”。秦国在攻取东方六国之前,已先安抚了后方的西戎和攻取了南方的巴、苴、蜀等国,这既给秦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也创造了稳定了后方,所以后来秦国才敢出动大军与赵、楚等国决战。战略是宏观的考虑,而战术则更具体更灵活,伊阙之战中白起采取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术,斩获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华阳之战中秦军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大败赵魏联军。长平之战中白起采取迂回战术,诱敌深入、分割包围,最后大胜。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领六十万大军伐楚,秦军抵达楚境后,王翦采用以逸待劳的策略,休养整整一年,后大败楚军,灭楚国。像以上所举的战略战术还有很多。

经济力量的增长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制度的建设和战略战术

的使用又需要人才,各个方面的配合使秦国能脱颖而出而一统天下。

2012年

附表:

秦孝公(嬴渠梁) 前361年——前338年在位 商鞅变法、徙都咸阳

秦惠文王(赢驷) 前338年——前311年在位 河西之战、龙门相王、司马错灭蜀

秦武王(赢荡) 前311——前307年在位

秦昭襄王(嬴稷、嬴则) 前307年——前251年在位 灭义渠、长平之战、灭西周国

秦孝文王(嬴柱) 前251年——前250年在位

【为什么秦国统一前那么多名将】

秦庄襄王(赢异人) 前250年——前246年在位 灭东周国 秦王政(嬴政) 前246年——前221年 灭六国、称帝

中国历史揭秘秦国第一名将为什么不是白起王翦而是司马错
为什么秦国统一前那么多名将 第二篇

让购物,成为职业

中国历史揭秘秦国第一名将为什么不是白起王翦而是司马错

提到战国时期的秦国名将,我们心中都会涌上这么些名字:白起、王翦,王翦的老谋深算,白起的战神本色,无疑都令人印象深刻,可是谈到司马错,当时并不被时人重视后人知之甚少,这位名将的战功并不耀眼,疆场搏杀亦非所长,但他乏蜀灭楚,平定叛乱,力助秦国一统江山。

司马错的一生打了两场大战,一次是灭蜀之战,一次是攻楚之战,而且这两场战争在当时都很稀松平常,毫无名气。司马错灭蜀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但这场战争的价值是在后来才显现出来受人重视的。

与张仪舌战于惠王前

秦惠文王九年,巴蜀互相攻伐,秦惠文王欲趁机灭蜀,却因韩国侵秦而犹疑不决,便召集群臣商议,张仪是名典型的政客,连横战略的始作俑者,强调七分政治、三分军事,所以主张先攻韩国,还滔滔不绝说了一番道理,张仪的言论招致都尉司马错的反驳。在秦国的大将里,司马错一向低调,没有大将白起那么有名,但也有人认为他才是秦国最出色的战略家,司马错的主张很明确,取蜀是第一要务。拿下蜀国,不仅扩张了领土,还可得到财富,一举两得。得蜀之后,再收巴蜀之兵,造大船浮江攻楚,必定取胜,楚国一亡,天下可定矣。而事实也果如司马错所言。

让购物,成为职业

”浮江攻楚“一举夺楚

司马错的第二战是伐楚之战。在其消灭蜀国,彻底平定蜀地后,司马错便率大军乘坐大船万艘,进攻楚国。秦军战胜重重困难,翻越穷山险隘,出其不意地攻到楚国后方。当时楚军主力注意力都放在了,楚秦交战的前线,谁也没想到司马错会从后方突袭,这场仗是典型的避实击虚战术,司马错开创了我国战争史上早期的战略大迂回战例,实践了他得蜀即得楚的预言。

他与白起王翦相比,白起失之残忍,王翦擅长战术,只有他精通战术,更通谋略。司马错可以说是秦国功劳最大的三个将领之一,有这样的能臣干将在,秦国霸主地位无可争议。

最近很多人问小编,风林购的商品到底为什么那么便宜?其实风林购的商品之所以便宜就是因为都是厂家直销,而且在风林购购买商品的同时还可以赚钱哦,风林购拥有和微商一样的三级分销模式,在你帮风林购销售上面的商品时还可得到15%的现金提成。(百度搜索风林购查看更多活动)

司马错认为秦国要统一天下,扩张领土、增加财富和施行仁政,这三条缺一不可,当然要从最容易的扩张开始。蜀国虽然富庶,地盘不小,却是蛮夷番邦,僻处边疆,以秦国之强取之如探囊取物,其它国家也不会干预,反之东进则必然招致六国的联手抗击。拿下蜀国,不仅扩张了领土,还可得到财富,一举两得。 如果票选秦国第一名将,王翦的老谋深算,白起的战神本色,无疑得分都不少,可是却有这样一位名将,战功并不耀眼,疆场搏杀亦非所长,但他是一位战略大师,力助秦国一统江山。 秦国第一名将是谁?侯选人恐怕多如牛毛,估计白起、王翦的得票都不少。 王翦不用说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灭楚平赵,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至于白起,更是古今第一杀神,从秦孝公八年(公元前三五四年)到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一百多年里,秦军杀敌总数超过130万,白起一人就包办了92万。 虽然如此,如果要票选秦国第一名将,我们还是要把票投给被遗忘的一位:司马错!相比王翦的老谋深算,白起的战神本色,司马错并不耀眼,疆场搏杀也非其所长,但他是一位战略大师,奠定天下一统的“浮江攻楚”就是他的手笔。 东进还是南下? 战国七雄,虽然一统于秦,但要说综合国力,还看楚国。 楚国是著名的三高一低,三高是人口多、面积大、GDP高,一低是统治集团的IQ低。疆域最广时,楚国拥有相当于今天11个省的地盘,经济发达,文化昌明,造个编钟,谱个小曲,都是信手拈来,可惜就是不出军政人才,仅有的几位如吴起,还是技术移民。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几番大战,楚国除了最英明的庄王在位时胜过一仗,其余全是败绩,到了后来,甚至被吴国欺负,连首都也丢了。 秦国变法图强后,楚国更是不堪一击,楚国统治者本来IQ不高,这时更出现集大成者,脑袋可能被猪踢过的楚怀王任秦国的张仪随意摆布,玩弄于股掌之上,先是被骗与齐国绝交,发现上当后愤而攻秦又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后被秦国假托会盟扣为人质,死得不明不白。 楚国就算家底厚实,也禁不住这么折腾啊,终于露了颓势,后来的国王虽然不像怀王这么二,但都不思进取,一步步断送了大好河山。当然,秦

国这么玩,也太伤RP了,所以才有“暴秦”这么个说法,也才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毒誓,等到秦始皇一死,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打出的旗号就是“张楚”,项羽破釜沉舟,坑杀秦兵20万,秦国应了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秦国灭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公元前三一八年,楚怀王牵头的第一次合纵,让秦国认识到必须全力对付楚国,经过公元前三一三年的蓝田之战、公元前三〇二年的重丘之战、公元前三〇〇年的襄城之战,基本把楚国打回原形,灭楚的时机大致成熟,但究竟从哪里入手,秦国也有争论,直到一个偶然事件帮秦国作了决定。 当时,占据四川盆地的蜀国是中国西部的大国,蜀王把汉中封给弟弟苴侯,没想到苴侯反而跟宿敌巴国交好,蜀王大怒派兵讨伐,苴侯逃奔巴国向秦国求救,秦惠文王早有心取蜀,只因正与韩国作战,犹豫不决。 舌战张仪 表面上看,攻韩还是取蜀只是顺序问题,其实关系到秦国的总体战略。这种时候一般是张仪率先发言。 张仪是连横战略的始作俑者,一直在楚国玩无间,后来又跑到魏国,还挂了相印,不久前才回到秦国。他是典型的政客,一向强调七分政治、三分军事,所以主张先攻韩国,还滔滔不绝说了一番道理。 他的理论还是纵横家的套路,说起来指点江山,感染力极强,其实可行性相当值得怀疑。 “我们应当跟魏、楚结盟,出兵三川,堵住辕和缑氏山的隘口,阻断屯留的交通,切断魏国与南阳的联系,然后进攻新城和宜阳,兵临洛阳城下,届时名存实亡的周天子肯定吓得魂不附体,交出传国玉玺,秦国便可以挟天子而令诸候,霸业可成”。

随着互联网的发达,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脑,这也构成了一波波网购的热潮。在网上购物,可以说又实惠又方便,在家不出门也能买到自己想买的任何商品,现在的网购达人也是越来越多,对于网购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现如今国内大型热门网购平台分别有:风林购、淘宝、京东、拍拍等等。

风林购—中国热门网购平台,拥有自己的分销模式,让买家得到最好的购物体验。 张仪越说越兴奋,仿佛天下已在掌中,末了轻描淡写的加了一句:“至于蜀国,蛮荒小邦,偏处一隅,劳师动众去攻打,未必有什么收获”。 从这番话可以看出,张仪的

思维仍停留在春秋五霸时代,未能与时俱进,秦国统一之势已成,哪里还用打周天子的旗号?平白落下劫天子的恶名!秦军东出函谷关,决胜中原,这是大势所趋,但非要从险道深入万山丛中与三晋搏命,简直是白痴战略。这个战略也暴露了张仪的私心,他在魏国罢相主要是政敌公孙衍的阴谋,以张仪的为人哪里肯吃这个哑巴亏,所以一力主张东进。 张仪的胡扯惹恼了都尉司马错,他立马站出来反驳。在秦国的大将里,司马错一向低调,没有型男白起那么有名,但也有人认为他才是秦国最出色的战略家(没有之一)。司马错的主张很明确,取蜀是第一要务。 司马错认为秦国要统一天下,扩张领土、增加财富和施行仁政,这三条缺一不可,当然要从最容易的扩张开始。蜀国虽然富庶,地盘不小,却是蛮夷番邦,僻处边疆,以秦国之强取之如探囊取物,其它国家也不会干预,反之东进则必然招致六国的联手抗击。拿下蜀国,不仅扩张了领土,还可得到财富,一举两得。 这番分析鞭辟入里,听得群臣频频点头,然而这还只是司马错大战略的第一步。得蜀之后,占据上游形胜之地,再收巴蜀之兵,造大船浮江攻楚,必定取胜,楚国一亡,天下可定矣。司马错的战略清晰可行,又不像张仪有那么多纵横家的俗套子,秦惠文王听后一拍大腿,马上采纳,并且指定张仪和司马错一起挂帅出征。 我们可以负责任的说,没有司马错的这个计划,秦国要统一天下至少多花五十年。在东方战线上,秦国噼里啪啦的打了二三十年,白起今天10万、明天20万的斩首,都打不疼三晋,换个二流将领,有时还打不过赵国。 司马错坚持取蜀另有一番深意,是张仪、白起甚至很多后人都没有想明白的,秦国之所以战无不胜,源于高得吓人的军功奖励 1、普通士兵斩甲士一人,赐爵一级,可得田地一顷,宅九亩,并可获得奴隶一人; 2、军官斩甲士一人,还可晋级为五十石之官; 3、军官斩甲士二人,可晋升为百石之官; 4、任何人杀敌超过5人,即可得到五家的奴隶以供役使。 一百年间,秦军仅有准确文字记载的歼敌数目就达到 130万,平均每年歼敌13265人,

盘点中国古代100位名将
为什么秦国统一前那么多名将 第三篇

盘点中国古代100位名将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替频繁,大小战争无数,军事家和名将也层出不穷。现在排列出最有影响的一百位!起止时间为从春秋到清末,以将领为主,这些名将,一是曾经战功赫赫从而青史留名的孙武、卫青,霍去病、岳飞等;二是部分虽以失败告终但壮烈殉国,从而英名长存的将领,如关天培、张世杰等;三是一些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但颇有非议的将领,如吴三桂、袁世凯等。另外我所列这些名将还没包括历史上一些出色的军事家,比如象张良、诸葛亮一样的军师,象曹操、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那样的军事统帅。

1.1 春秋战国——秦朝时期16人

春秋战国——秦朝时期(前770—前221—前206年)

夏商周时期也发生过很多重要的战争,如阪泉之战、涿鹿之战、鸣条之战、牧野之战等,但信史(有文字佐证)不足,如姜太公估计也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但传说的成分很大。另外从考古发掘实证看,商朝妇好也是个能干的军事家,却无文字佐证,因此从春秋开始排序相对可信得多。名将的出世,往往是出现在这么几个时期,一是割据之时诸侯混战,二是结束分裂一统江山之际,三是中华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春秋战国时期多名将,皆因这三种类型兼而有之,特别是赵国和秦国,更是名将辈出。

1、先轸(?—前627年)领导晋国军队取得晋楚城濮之战、秦晋

崤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晋国在春秋时期长期称霸的基础。

2、伍子胥(?—前484)伐楚灭越,帮助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3、孙武(约前535—?),即以《孙子兵法》传世的孙子,史称“兵圣”,论起历朝名将军事影响,毫无疑问首推孙武,非但影响国人两千多年,且其思想已经超越军事领域成为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

4、赵襄子(?—前425年),春秋晋国后期,实权掌握在赵、韩、魏和智氏四家之手,以智氏最强。前455年,韩、魏、智联手攻赵,赵襄子独力支撑,又说服韩、魏倒戈,终取得“晋阳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

5、吴起(约前440—前381年),战国时期卫国人,著有《吴子》一书,与《孙子》一起被后世并称为《孙吴兵法》。吴起先后协助鲁国抵抗齐国,又率魏国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过秦军,但都受到了排挤。最后只好来到楚国被楚悼王任为相,使楚国又强大起来。但楚悼王死后,吴起竟然被乱箭射杀于楚悼王的尸体之上。

6、孙膑(?—前316年),齐国军事家,“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此名言就出自他之口,另外“田忌赛马”“围魏救赵”的故事皆闻名中外。前354年和前341年,在与魏国大将庞涓的战斗中,分别取得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使战国初期的超级强国魏国从此雄风不再。

7、赵武灵王(约前340—前295年),赵国国君,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战略,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8、乐毅(生卒年不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诸葛亮年轻时的志向就是“文成管仲,武比乐毅”,可见乐毅在古代武将中的地位之高。公元前284年,身为赵国人的乐毅被燕国拜为上将后,指挥五国联军伐齐,连破70余座城池,使齐国只余下两座城市。如果不是最后被排挤,说不定就灭了强大的齐国。

9、田单(生卒年不详),齐国将领,齐国七十城失守后处于灭亡边缘,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据守孤城即墨5年后,凭借“火牛阵”击败燕军,并由防御转向反攻最后收复国土。

10、赵奢(生卒年不详),公元前279年赵奢指挥“阏与之战”击败强大秦军。赵奢还有识人的本领,他经常与儿子赵括谈论兵法,往往处于下风,时人皆以为赵括军事才能极佳,但赵奢却留下遗言其子难堪大任,结果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果然丧师辱国。

11、白起(?—前258年),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全歼韩魏联军、攻陷楚都郢都、以及公元前的260年的长平之战,皆其杰作,可以说白起的战功奠定了秦朝统一江山的基础。只可叹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国俘虏太过残忍了,因此白起最后被秦王逼迫自杀也可谓是报应了。

12、廉颇(前327—前243年),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将相和”、“负荆请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典故,都是对老将廉颇的高度赞赏,据说在其一生中的战斗中,几乎百战百胜,在各国中有着崇高的威望。

13、李牧(?—前229年),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据守赵国北方边境,以抗击匈奴而成名。在秦灭赵之战过程中,赵国因中反间计杀

了李牧而导致亡国。

14、王翦(生卒年不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是继白起以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连年征战中,赵、魏、楚、齐、燕等五国皆由其父子率军所灭。王翦指挥战役中最有名的一战是灭楚之战。

15、王贲(生卒年不详),与父亲一起同为秦国名将,为秦朝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最出名的是灭魏之战中水淹魏都大梁。

16、蒙恬(?—前210年),蒙恬参与了秦朝统一六国的战争,又为抵抗匈奴的名将,据说还是毛笔的发明者。

除了以上名将外,因《曹刿论战》成名的曹刿(生卒不详)、说出“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的齐国将领田穰苴、协助勾践灭吴的范蠡(前536—前448)、“窃符救赵”的信陵君魏无忌(?—前243年)也都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1.2 楚汉及两汉时期14人

楚汉及两汉时期(前206—220年)

两汉经历了“楚汉战争”“七王之乱”“光武中兴”及抵御外倭的一系列战争,各个时期都出现了一批名将。在楚汉战争中涌现了项羽、韩信、彭越(?—前196年)、英布(?—前196年)、樊哙(前242—前189年)、周勃等名将和张良(约251—前186年)、陈平(?—前178年)等优秀谋士,东汉中兴时又有刘秀(前6年—57年)所统帅的邓禹(2—58年)、吴汉(?—44年)、耿龠(3—58)、冯异(?—34年)、岑彭(?—35

【为什么秦国统一前那么多名将】

年)等“云台二十八将”,但最杰出的莫过于抵御外族战斗中涌现的名将。

17、章邯(?—前205年),秦末大将。率秦军屡次击败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又于前208年在“定陶大战”中击败项梁,无奈难以挽救秦朝灭亡的命运,在巨鹿之战后投降项羽,次又败于刘邦大军而自杀。

18、项羽(前232—前202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成为讴歌项羽的千古佳句,何等英雄气概的人物,推翻强秦残暴统治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然顷刻间却在“楚汉争霸”败于刘邦手下。

19、韩信(前228—前196年),韩信熟谙兵法,可谓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都是他为后世留下的著名军事典故。公元前196年,被吕后和萧何设计骗杀,并被诛灭三族。

20、冒顿(?—前174年)匈奴单于,在汉初实现了北方统一,于“白登之围”一战中歼灭汉军,并差点俘虏刘邦,迫使汉朝从此采取“和亲”政策。

21、周勃(?—前169年),参与灭秦和“楚汉战争”的开国功臣。西汉建立后作为刘邦的亲信,更是平定诸位异性王内乱的主将。最后又平定吕稚外戚,是匡扶汉室的重臣。

22、周亚夫(前199—前143年),周勃次子,“文景之治”时期首屈一指的大将,为抵挡匈奴进攻、平定“七王之乱”建功立业,直至被景帝倚为相,却因脾气耿直得罪了皇上及太后等人,最后竟因家仆控

盘点中国古代100位名将
为什么秦国统一前那么多名将 第四篇

盘点中国古代100位名将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替频繁,大小战争无数,军事家和名将也层出不穷。现在排列出最有影响的一百位!起止时间为从春秋到清末,以将领为主,这些名将,一是曾经战功赫赫从而青史留名的孙武、卫青,霍去病、岳飞等;二是部分虽以失败告终但壮烈殉国,从而英名长存的将领,如关天培、张世杰等;三是一些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但颇有非议的将领,如吴三桂、袁世凯等。另外我所列这些名将还没包括历史上一些出色的军事家,比如象张良、诸葛亮一样的军师,象曹操、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那样的军事统帅。

一、春秋战国——秦朝时期(前770—前221—前206年)

夏商周时期也发生过很多重要的战争,如阪泉之战、涿鹿之战、鸣条之战、牧野之战等,但信史(有文字佐证)不足,如姜太公估计也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但传说的成分很大。另外从考古发掘实证看,商朝妇好也是个能干的军事家,却无文字佐证,因此从春秋开始排序相对可信得多。名将的出世,往往是出现在这么几个时期,一是割据之时诸侯混战,二是结束分裂一统江山之际,三是中华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春秋战国时期多名将,皆因这三种类型兼而有之,特别是赵国和秦国,更是名将辈出。

1、先轸(?—前627年)领导晋国军队取得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晋国在春秋时期长期称霸的基础。

2、伍子胥(?—前484)伐楚灭越,帮助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3、孙武(约前535—?),即以《孙子兵法》传世的孙子,史称“兵圣”,论起历朝名将军事影响,毫无疑问首推孙武,非但影响国人两千多年,且其思想已经超越军事领域成为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

4、赵襄子(?—前425年),春秋晋国后期,实权掌握在赵、韩、魏和智氏四家之手,以智氏最强。前455年,韩、魏、智联手攻赵,赵襄子独力支撑,又说服韩、魏倒戈,终取得“晋阳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

5、吴起(约前440—前381年),战国时期卫国人,著有《吴子》一书,与《孙子》一起被后世并称为《孙吴兵法》。吴起先后协助鲁国抵抗齐国,又率魏国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过秦军,但都受到了排挤。最后只好来到楚国被楚悼王任为相,使楚国又强大起来。但楚悼王死后,吴起竟然被乱箭射杀于楚悼王的尸体之上。

6、孙膑(?—前316年),齐国军事家,“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此名言就出自他之口,另外“田忌赛马”“围魏救赵”的故事皆闻名中外。前354年和前341年,在与魏国大将庞涓的战斗中,分别取得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使战国初期的超级强国魏国从此雄风不再。

7、赵武灵王(约前340—前295年),赵国国君,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战略,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8、乐毅(生卒年不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诸葛亮年轻时的志向就是“文成管仲,武比乐毅”,可见乐毅在古代武将中的地位之高。公元前284年,身为赵国人的乐毅被燕国拜为上将后,指挥五国联军伐齐,连破70余座城池,使齐国只余下两座城市。如果不是最后被排挤,说不定就灭了强大的齐国。

9、田单(生卒年不详),齐国将领,齐国七十城失守后处于灭亡边缘,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据守孤城即墨5年后,凭借“火牛阵”击败燕军,并由防御转向反攻最后收复国土。

10、赵奢(生卒年不详),公元前279年赵奢指挥“阏与之战”击败强大秦军。赵奢还有识人的本领,他经常与儿子赵括谈论兵法,往往处于下风,时人皆以为赵括军事才能极佳,但赵奢却留下遗言其子难堪大任,结果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果然丧师辱国。

11、白起(?—前258年),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全歼韩魏联军、攻陷楚都郢都、以及公元前的260年的长平之战,皆其杰作,可以说白起的战功奠定了秦朝统一江山的基础。只可叹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国俘虏太过残忍了,因此白起最后被秦王逼迫自杀也可谓是报应了。

12、廉颇(前327—前243年),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将相和”、“负荆请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典故,都是对老将廉颇的高度赞赏,据说在其一生中的战斗中,几乎百战百胜,在各国中有着崇高的威望。

13、李牧(?—前229年),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据守赵国北方边境,以抗击匈奴而成名。在秦灭赵之战过程中,赵国因中反间计杀了李牧而导致亡国。

14、王翦(生卒年不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是继白起以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连年征战中,赵、魏、楚、齐、燕等五国皆由其父子率军所灭。王翦指挥战役中最有名的一战是灭楚之战。

15、王贲(生卒年不详),与父亲一起同为秦国名将,为秦朝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最出名的是灭魏之战中水淹魏都大梁。

16、蒙恬(?—前210年),蒙恬参与了秦朝统一六国的战争,又为抵抗匈奴的名将,据说还是毛笔的发明者。

除了以上名将外,因《曹刿论战》成名的曹刿(生卒不详)、说出“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的齐国将领田穰苴、协助勾践灭吴的范蠡(前536—前448)、“窃符救赵”的信陵君魏无忌(?—前243年)也都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二、楚汉及两汉时期(前206—前220年)

两汉经历了“楚汉战争”“七王之乱”“光武中兴”及抵御外倭的一系列战争,各个时期都出现了一批名将。在楚汉战争中涌现了项羽、韩信、彭越(?—前196年)、英布(?—前196年)、樊哙(前242—前189年)、周勃等名将和张良(约251—前186年)、陈平(?—前178年)等优秀谋士,东汉中兴时又有刘秀(前6年—57年)所统帅的邓禹(2—58年)、吴汉(?—44年)、耿龠(3—58)、冯异(?—34年)、岑彭(?—35年)等“云台二十八将”,但最杰出的莫过于抵御外族战斗中涌现的名将。

17、章邯(?—前205年),秦末大将。率秦军屡次击败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又于前208年在“定陶大战”中击败项梁,无奈难以挽救秦朝灭亡的命运,在巨鹿之战后投降项羽,次又败于刘邦大军而自杀。

18、项羽(前232—前202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成为讴歌项羽的千古佳句,何等英雄气概的人物,推翻强秦残暴统治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然顷刻间却在“楚汉争霸”败于刘邦手下。

19、韩信(前228—前196年),韩信熟谙兵法,可谓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都是他为后世留下的著名军事典故。公元前196年,被吕后和萧何设计骗杀,并被诛灭三族。

20、冒顿(?—前174年)匈奴单于,在汉初实现了北方统一,于“白登之围”一战中歼灭汉军,并差点俘虏刘邦,迫使汉朝从此采取“和亲”政策。

21、周勃(?—前169年),参与灭秦和“楚汉战争”的开国功臣。西汉建立后作为刘邦的亲信,更是平定诸位异性王内乱的主将。最后又平定吕稚外戚,是匡扶汉室的重臣。

22、周亚夫(前199—前143年),周勃次子,“文景之治”时期首屈一指的大将,为抵挡匈奴进攻、平定“七王之乱”建功立业,直至被景帝倚为相,却因脾气耿直得罪了皇上及太后等人,最后竟因家仆控告谋反而锒铛入狱,于是绝食抗议而亡。传说早在他身为公子还没位极人臣之时,即有相面老太断言他将贵为公候,也会以饿死结束其一生,真为奇谈。

23、李广(?—前119年)“飞将军”李广真英雄也,一手好箭竟能射穿石虎,一千多年后《水浒传》将花荣的绰号就起为“小李广”。一生长期奋战在抗击匈奴的前线,使匈奴将士闻之丧胆,可惜最后却被迫引颈自刎。

24、卫青(?—前105年),无论以何标准评选中华十大名将,都不会少了卫青。

25、霍去病(前140—前117年),作为西汉征讨匈奴的将领之一,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名气一点也不逊色于卫青,只可惜英年早逝。

26、赵充国(前137—前52年)抗击外族侵略的名将。赵充国平定羌族叛乱之战有“穷寇莫追”之言,还创造了史上有名的屯田制。

27、陈汤,西汉末年大将,远征西域的胜利终于结束了西汉与匈奴的百年战争。

28、马援(前14—49年)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以“马革裹尸还”而被后世爱国将领立志效仿。

29、班超(32—102)为东汉镇守西域多年,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而闻名,同胞兄妹班固、班昭也十分出名,史上少有。

30、虞诩(?——137年)东汉名将。

三、三国时期(汉末—280年)

因《三国演义》一书,三国将领为百姓耳熟能详,蜀有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将,魏有张辽、徐晃、李典、于禁、乐进、许诸等将,吴国有孙策、程普、吕蒙、黄盖、陆逊等,及匹夫之勇的吕布,但主要是文学名气大于军事成就。实际上曹操(155—220年)、诸葛亮(181—234)和司马懿(179—251年)倒是比其中多数人更称得上是优秀的军事家。

31、周瑜(175—210)“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割据的局面,周瑜即此战的统帅。

32、关羽(约160—220年)关公作为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尽管失荆州成为俘虏被孙权杀了头,但此后一千多年却成为忠义的化身,上升至“武圣”地位被朝拜,全国各地都建起了关帝庙,只有孔夫子的文庙才有一比。

33、张辽(169—222年)曹魏名将,武功高强,又谋略过人,多次建立奇功。

34、陆逊(183—245年)吴国杰出将领,击败刘备的“夷陵之战”是历史著名战役。

35、邓艾(197—264年)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率偏师,绕过姜维的蜀军正面防御,攻下蜀都成都,使蜀汉灭亡,为司马氏统一中国功不可没,然居功自傲,又被钟会等人诬告其谋反,引起司马昭猜疑而被杀,可谓是“出师虽捷身也死”十分冤枉。

四、两晋南北朝(266—316年)

两晋南北朝,分分合合横跨四百余年,期间自然少不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期间北方诸雄纷起,从纷乱的战事中脱颖而出,建立一个个国家,即“五胡十六国”。南方虽有陶侃、祖逖、谢石、谢玄、檀道济等名将,却又都偏居一隅,军事成就一般。唯有拓跋焘称得上是军事统帅级人物。

36、羊祜(221—278年)西晋名将,为消灭孙吴政权实现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同时还是一位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37、杜预(222—284)作为大将先后北守边关西征吴国,灭吴后又南定两广和交趾,为实现西晋皇朝的统一大业战功卓著,

38、王濬(206—286年)率军攻下了吴国都城建业,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晋灭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突破长江天堑的江河进攻战,此役创造了水陆俱进、多路并发、顺流直下的大江河进攻方略,亦为后世用兵长江提供了借鉴。

39、刘渊(?—310年)西晋“八王之乱”后,趁势而起创立了匈奴汉国,给了西晋王朝毁灭性的打击。

40、石勒(286—333年)作为前赵将领东征西伐,最后建立了后赵政权,是从奴隶到皇帝的唯一一人。

41、陶侃(259—334年)东晋名将,为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颇有建树。

42、祖逖(266—321)以“闻鸡起舞”成名的东晋大将,北伐之战收复诸多失地,可惜没有完全取得胜利就去世了。

43、桓温(312—373年)东晋大将,立志统一的他曾三度北伐,可惜错失大好良机。

44、谢玄(327—388年)与叔叔谢石一起指挥了著名的“淝水之战”。

45、符坚(338—335年)统治期间,先后灭亡了前燕、前凉,统一了北方,却莫名其妙地在“淝水之战”溃败,一代英雄最终成为了狗熊。

46、慕容垂(326—396)后燕建立者,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

47、刘裕(363—422年)讨桓玄、灭南燕、收巴蜀、克长安,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取代东晋建立了南宋政权。辛弃疾曾写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样豪迈的词句,赞扬他的功绩,遗憾地是他只做了半世英雄,并没能实现南北的统一大业。

48、檀道济(?—436)南北朝时期宋之大将,北伐立下赫赫战功,因其威名被冤杀, “自毁长城” 的典故就指此事。

49、韦睿(?—436)南梁名将,在与北魏“钟离之战”中取得以少胜多的大胜。

为什么不是齐国而是秦国统一中国呢
为什么秦国统一前那么多名将 第五篇

为什么不是齐国而是秦国统一中国呢?

一、齐国是否具备统一中国的条件?

1、从经济上讲齐国在管仲时期就会煮盐换钱,而且有一套的经济管理模式,其商业建国完全可以达到“赤虎”在其小说〈五胡烽火录〉中所提倡的商业建国的思想。其国富可居七国之首。

2、从地理上说,只要在山东半岛构筑个长城,就可以独守一地。完全和秦有相似的地理环境,更妙的是齐国背靠大海,没有后顾之忧,比秦国的地理更加的有利。

3、从人文讲,山东人个子比较高大,而且土地肥沃,远比秦国人食物摄取量高。齐国更有一套比较先进的文官体制。

4、从科技上讲,齐国在战国后期,其军队可能已经开始换装铁器。

二、齐国文化的不足

1、齐国地处山东,富裕,而且后方稳定,容易滋生安乐思想,缺乏忧患意识。从地理上来说就是偏安一隅的,一般而言,河北,江淮和关中形势险要而内部又有广阔的大平原,是历代以降最终能够统一天下的几个地区,主要还是他们的地理形式决定他们一来不容易四面受敌,而且也有足够好的经济支撑起长年的大规模的战争。山东的地位随着后世运河的开辟而逐渐重要,但是本身的经济支撑不了他长久的打大仗。史上还真找不出专务山东得以长久的割据政权。反观秦国则不一样。

2、制度的设定以及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大概是保障秦国发展的主要动力吧。法制以及执行力。人才制度,激励制度,法律制度等。秦的国君总体质量高于六国任何一国.赵武灵王后赵国无明君,最可惜的是魏国,魏文侯之后魏国再无雄才大略的君主,人才严重外流。

3、齐国被乐毅亡国之后再恢复实力已经大损,还怎么统一,连自保都有困难,而且五国联合攻齐,招致齐人的怨恨,所以在秦灭韩魏燕赵的时候齐国始终无动于衷,不能仅仅怪齐人没有远见。想想看,亡国之恨啊,谁会去帮助一个差点灭亡自己的国家呢?国际关系复杂,矛盾丛生,易被离间。

4、战略战术。历史有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决定统一,偶然性决定由谁统一。秦自范雎为相后就奉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拉拢齐国。其实几个大国都有机会,关键就是看施政者的作为了

5、 当时的先进生产力是农桑而不是工商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相互适应。齐在桓公、管仲治下强盛,小有商业规模,但国之根本,仍在农桑。管仲将齐国民众以工种划分,起初着实有益。军人世袭从军,工匠累世工匠,农民世代务农。可以促进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6、从商业角度讲,一笔交易的成功取决于交易所得和交易成本。 富庶齐国士兵的出战成本远高于其他诸侯国,更不要说秦国这样耕战立国的刚开化蛮族。就像现代的美国,打伊拉克这样小国的战争消耗都如此大,如果不是因为石油,甚至更深刻的打击欧盟等其他地缘事理的原因,合算吗?因此,齐地国君更倾向于闭关自守。其实,春秋时楚国打得各诸侯国(包括晋)满地找牙,很大程度就是得益于蛮族士兵的高素质低消耗。

7、商鞅的改革确实比管仲得得更为全面和彻底„„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注入活力的。 地理位置:齐国偏于山东半岛东面大海了,可是秦向东看可是一片广阔啊,再有,嬴政的魄力胆识还是非同寻常的,时势与英雄互相需要

三、

四、

战国七雄包括齐、楚、燕、韩、赵、魏、秦,这看似并列的七个字其实却并不并列,从结果上来,秦国实力技高一筹,最终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华夏。但若【为什么秦国统一前那么多名将】

从文化角度来说,齐国却有着绝对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性。说到齐国文化的独特性,可从它与中国整体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上来说明。

中国传统思想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中央集权、农本思想与文化专制。因为是秦国在战国末年统一了天下,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是秦文化的影子。而齐文化的独特性恰恰就体现在它与传统中国文化既秦文化的格格不入上。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表现形式之一是郡县制的施行。郡县制是对西周封建制的否定,国君不再把新取得的领土分封给大夫,而是建立郡县,直属自己,实行集权。县臵令、丞。令、丞皆由国君任命,国君通过他们而牢牢控制地方。就是各县政治制度都是一个形态,人人都要遵从,官吏不敢弄权,接任的官吏不敢随便变更制度,后世一直沿用中央集权的制度,到了金元时期开始实行行省制,但性质和郡县一样。

战国七雄唯有齐国未曾实行郡县制。齐的地方行政制度偏向于分权,采取了五都之制。既齐国在国都之外又有与国都平行的其他四都,显见国都并不唯我独尊,地方行政权力分属于五都,而不尽集中于国都中;军权亦不集中,也是五都皆有兵。五都之制可能源于春秋时管仲的五属制,齐国地方并非事事都集权于国君。齐国也有县,但与秦国的县并不一样。秦本土的县是由小乡聚集合而来,比较大。战国时的齐县情况不明;但在春秋时,齐县很小。不过是“十室之邑”罢了。它们与五都制相配合,齐国始终实行的是较为分权的都邑制。

二.经济思想:经济思想的不同首先是取决于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土质好,灌溉便利,典型的理想农业区,以农为本的思想必然强烈。东周很多国

家都是这样的类型,但过分强调农本思想,却使得工商业的发展受到压抑。中国之所以成为亘古不变的农业国,从未发生过工业革命与商业革命,就与先秦时期中国国家颠扑不破的农本思想息息相关。【为什么秦国统一前那么多名将】

齐国的情形与其他国家完全两样。在周初姜太公刚受封时,齐国国境尚小,它们还处在濒海之盐碱地,不适于农业生产,于是因地制宜,亦通过工商业来促进齐国经济的发展。这个方针十分成功,齐国因此而逐渐强大,疆域扩展,人口密集,到春秋齐桓公称霸之时,已有膏壤千里,农业也随之得到发展,到战国时经济更加的繁荣。在齐国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之后,并未因此而不重视工商业,相反,在处理农业与商业的关系时,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提出“本肇末”的观点,既重视农业积累财富的作用,也不忽视通过商业活动促进流通,以增加社会财富。在管仲时期,还设工商之乡,这是齐国的特制,农、工、商地位平等也是齐的创举,表明工商业在齐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个异常重视农业的国度里,偏偏齐国重视工商业,而这恰好符合了今天很多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可见齐国的经济思想非常的超前。三.学术文化:在文化方面中国古代统治者一直采取的是愚民政策,以维护专制统治。箝制思想是为了稳定统治,因此只许百姓老实遵守法令,不许他们有自己的意见,对当政者批评指责当然不许,就是歌功颂德也不是随意的。既无私义,则学术无从谈起,秦国就从未形成任何官方与民间的学术团体。

齐国的政策并不强求思想一律,而是顺其自然。姜太公的简约礼俗与管仲的“百姓所想要的,政府就要尽量满足”观念是一脉相承的方针。提高老百姓的道德水准并非用行政命令的手段,而是采取强国富民的方法让他们自己知道礼节,也就是说完全要靠民众的自觉。这与强制性的“改变百姓生活习惯”的办法显然有别。

根深蒂固的农本思想必然导致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而为了保证集权制度的正常运转,又需要被统治者的效忠,为此又必须采取愚民政策与文化专制主义。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反之,集体的、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以及沟通生产与消费部门,活动天下的商业活动,却需要开放,需要一定程度的地方与部门的分权与之相应;思想文化也不容易保守。这是齐文化的特点。在当时无疑就是非主流的。

上述的分析融入了周振鹤老师的分析。总之,按今天话来说,齐国文化是最前卫的文化,2000多年前的文化与今天人们的内心所需形成了呼应。改革开放的内容,在2000多年前的齐国已经可以看到影子了,只可惜齐国没有统一六国。

齐国存在825年,是中国历史上到目前为止存在时间最长的国度。他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文化体现着在后世传统文化中被湮没的重商文化、海洋文化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是超脱与主流文化的异端。

传统重农;齐国重商;战国七雄,只有齐国靠海,别的国家都在内陆,内陆国家只能是从事农耕,而齐国则可以经营海盐,这就是形成商业的一大契机,加上姜太公的宣扬和管仲的支持,商业在齐国一直是很繁荣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都具备,那么商业想不兴起也难,这和中国传统的绝对重农思想是完全不同的。

传统保守、专制;齐国开放、包容;今天的齐国旧地还是恪守着一种传统,而齐国文化宣扬包容和开放,在这点上说明古今两者出现了差异。可见齐国的文化和今天的山东文化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正因为齐国的文化是开放的,所以它更能接受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加盟,百家争鸣之所以在齐国,也是因为他们奉行了【为什么秦国统一前那么多名将】

文化开明政策,只要自己的学说有道理,谁都可以攻击谁,就是面对国君也可以直言不讳,而国君也是开明之人,只要是对自己负责,说什么都可以,不会杀头。看看今天的人们,要是别人说自己不好,那还了得。这在明朝的时候更是不可以的,说朱元璋不好,只能用死的代价来换取。

齐国文化的前卫性,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特别是一些比较有个性的人,也许能从中找到更多的共鸣。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总认为齐国文化就是山东文化,虽然齐国大部分国土在山东,但齐国文化并非山东独占。周朝时期的国家和今天我们的国家概念有所不同,那时候的文人可以随意周游列国,今天的人们要出国需要办理很多的手续,具备很多的条件,麻烦得很,周朝时候的国家毕竟都是国中之国,出国还是相对容易的多,孔子,孟子,荀子都曾经在很多国家里游学,虽然经常不得志,但可以说他们的思想在很多地区都产生了影响。故而,所有国家遗留下的文化遗产都属于后世共有的,是不分地域的,只是他们必须要依托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而齐国就依靠了山东的地理衣钵。齐国为今人留下了很多的文化经典,如《管子》《晏婴》《孙子兵法》《鬼谷子》等作品,其内涵恰好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类文化瑰宝的一部分,至今还在为人们大力传颂。而这些内容并非只在山东才有影响。这些作品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发展延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15秦朝一统教学反思
为什么秦国统一前那么多名将 第六篇

反思一:秦朝一统教学反思

“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举措,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如何客观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不同时期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本节课的涉及到秦朝统一的过程、原因、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等,重点是秦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难点是“焚书坑儒”的认识评价,及对秦始皇功过的评价。

一节课下来反思如下: 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合理。根据本框内容,突出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个重点。以情境为切入口,运用史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从而运用信息理解秦始皇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及作用。本课有三大环节,一、“秦皇扫六合”,统一天下;二、“秦始皇解难题”,巩固统治;三、“秦始皇功与过”,评价秦始皇。由浅入深,把秦的统一、秦统一采取的措施,以及秦始皇的评价有机串联起来。线索较为清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前面两个环节处理较好,尤其是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举措。创设情境、运用史料,解决疑难,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训练,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疑问的能力。学生参与较为积极,出现一些闪光之处。比如:讲到秦始皇“焚书坑儒”措施,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历史背景说明此项措施实施的原因及目的。能够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待具体的史实。而在第三环节,评价秦始皇。由于自身未能较好地把握学情,未能深入地引导学生去评价历史人物,只是较浅地讲述了一下。类似于蜻蜓点水,是本课教学的败笔之处。 教学过程中,始终突出运用历史资料,还原历史本色。学历史重在论从史出,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运用,引导学生得出历史结论。教学过程中,甚至将一些较难的文言文资料翻译成白话文,既不改变历史的史实,也做到了让学生读得懂、看得明白。如“楚国商人的商旅历程”,就引出“驰道、车轨、语言、文字、货币、”等一系列信息,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秦始皇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的原因及作用。

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层层探究疑难,感受历史,感悟历史。以四大情境,贯穿秦始皇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举措,令学生身如其境,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到历史的复杂性与思考的多样性。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比如教学过程中,度量衡现在的使用,让学生感悟到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创造美好的明天。

通过此次的教学,使我更加深刻地明白到教学要正确把握好教学信息,重点是准确把握学情,正确选好信息,并运用好信息。

总得来说:历史课少不了材料的运用,精选材料,用好材料,很关键。

反思二:秦朝一统教学反思

“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秦并天下建基于商鞅变法,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确立与发展,则是法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节课下来我有以下体会: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学生学习兴趣高

我首先用多媒体放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战国末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最后统一六国的影象资料。首先提问:“为什么秦有条件来完成统一?”让学生自由发言。通过刚才气氛的渲染,学生好象置身其中,兴致盎然,情绪活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也为后面的知识难点作了铺垫。

二、通过情景假设法, 让学生感受历史,参与课堂

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时间相隔太远,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也无法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课中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谈一谈如果你是秦始皇,你统一六国后将会做什么?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学习内容有机的结合,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用多媒体演示出来,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带来了学生思维的活跃。

如讲到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这一内容.教师首先放映一段动画:秦统一后天下的百姓是一家人了,一个原来齐国的百姓到秦国来买布,由于货币不同,没有买到。然后他又到原来的楚国,由于布的尺寸不一样,他又没有买到。最后他到原来的赵国,但由于不认识赵国的文字最终还是没有买到。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动画片段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提出:“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有什么意义?”通过刚才的讨论学生可以很轻松的回答这个问题。又如焚书坑儒,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放映课前搜集的“焚书”“坑儒”有关的影象资料,让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焚书坑儒”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分组讨论:焚书、坑儒这两件事发生的背景、动机,最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两件事的看法,教师可以在旁边引导:秦刚刚统一不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我这样安排主要是因为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往往要依赖大量具体生动的史实,借助想象和再加工,才能形成历史概念,接受抽象的史学观点,从而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然后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史实中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

四、本课结尾部分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秦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采取的措施,也知道了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现在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一直被“统一”问题困扰着,台湾这个游子至今也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的看法,教师不做任何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展想象空间。

反思三:秦朝一统教学反思

1、我对学生的活动组织不够到位,缺乏对课堂的随机应变的驾驭能力。例如我在分析秦国统一六国原因时,分析到秦国地理位置,指出在西部时,当时学生在课堂中抛出一个问题,西部这么落后,为什么秦国经济却如发达呢?我就以屯田制来回答。同时,有一位学生提到秦国交通还发达,没有路障,四通八达方面来分析,而我没有加以点拔引导,还有分析中央集权时,讲到地方实行郡县制,我以秦朝开始确立,混淆秦朝和秦国的区分,导致学生知识性错误,缺乏科学性。

2、上课节奏上掌握得不是很到位。我原来在讲到难点,落实重点方面原本打算让学生写秦始皇墓志铭,这里睡着一位...........

以此达到本节课的一个高潮。但是很可惜时间不够,快下课了,我就把这个环节草率处理。所以我只是把评价历史人物的粗略理了一遍,没让学生消化。

3、要大胆地处理课件中不紧凑的教学材料,这样导致教学时间拖长,影响教学效果。例如,本人教学统一货币时,牵强地把“货币不统一可能会带来哪些不便”问题放入教学,导致拖长时间,影响教学。

由此可见,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无定法,但我们要关注生活,驾驭课堂教学,合理安排进度,突破重难点,使学生在课堂中乐于,愉快中健康成长,同时,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有了长足进步。虽然我这次上课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和不足。但是比以前所上的课来讲还是有进步的。我开始在上课想灵活安排课上的内容了。但是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灵活起来的。同时,我还要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上得更精彩。

反思四:秦朝一统教学反思

“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秦并天下建基于商鞅变法,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则是法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节课的涉及到秦朝统一的过程、原因、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等,重点是秦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难点是秦统一的原因、意义和对“焚书坑儒”的认识评价,及对秦始皇功过的评价。

一节课下来,反思如下:

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合理。根据本框内容,突出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个重点,同时也为了让突破对秦始皇评价的难点,同学结合学生的学情,课堂教学环节分设为三个层次,即:第一环节是“千古一帝打江山”,第二环节是“千古一帝解难题”,第三环节是“千古一帝功过谈”。由浅入深,把秦的统一,秦一统的措施,包括对秦始皇历史人物的评价都串起来了。线索很清晰。先分析秦灭六车的原因和讲解秦统一的简单经过;然后展示秦统一后的疆域四个端点,找出秦朝疆域的四个端点以及当时秦朝的人口数量,说明秦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从而引出如此广博的疆域秦始皇如何去加强统治和巩固统一,即进入本课的重点内容,讲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运用历史材料,还原历史本色。学历史重在论从史出,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运用,让学生自然得出历史结论,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在本课教学中,充分运用大量史料,同时教给学生读史料的方法,并把一些难懂的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关键之处给予点拨。如:对于秦统一的原因的分析,给出材料:战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民有,各地的交往增多,联系加强,已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语)的局面;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统一和平;各国改革在程度上虽有差异,但总体方向是一致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提出了统一天下的主张。得出“人民苦于战乱,渴望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王充语)。商鞅主持的深刻全面有成效的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战国后期,秦国政治上占有优势,经济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军队强锐天下无敌。得出“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跃成为强国”;秦王政不仅有“得志于天下”的抱负,并且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得出“秦王政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等。

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历史。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课中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那么怎么做才能巩固统一呢?千古一帝——秦始皇有五个难题,我们能不能帮他出出主意,想想办法?出示五个难题,分小组探究,同时告诉学生任务是:怎么办?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或影响?

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历史并不遥远,同时更加深了秦统一措施对今天我们生活的影响。在完成秦统一措施教学后,联系实际,想想,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哪些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我们看到的、用到的还有哪些?从中体会会秦虽是一个短暂的朝代,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总的来说,历史课少不了材料的运用,但切勿滥用,应根据学情,精选材料,用好材料,让材料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015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为什么秦国统一前那么多名将 第七篇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一)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进入初三的第二学期,学生成绩差距较大。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课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初三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结合我对初三数学总复习教学的经验,特制定本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上期期末考试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学生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苗头。优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数学知识掌握得较牢固;而差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得较差,数学知识上一些基本的内容还很模糊,课堂上参与度不高,有时还需要教师提醒。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发展高度,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课堂整体表现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学生乐于合作学习,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结合毕业班特点,安排教学与复习

1、做好毕业班学生的思想工作,注意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特别是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生理与心理健康,使其能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坦然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能正确对待中考。

2、做好导优辅差工作。对于优秀生,鼓励他们多钻研提高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抓好基础知识。把主要精力放在中等生身上。

3、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效率,做到精讲多练,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书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二次函数;圆;统计与概率。二次函数的学习是在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于函数概念的认识、研究函数的方法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学习,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领会研究二次函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经过探究认识二次函数的基本特性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也感受数学与数学的其他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关注用从函数的角度考察问题,在问题求解过程中领悟函数的应用价值。二次函数是一个重要的初等函数,对二次函数的讨论为进一步学习函数,体会函数思想奠定基础。对于圆的学习,则充分利用圆的对称性,用对称的观点观察图形,以“变换”为工具深入探索,获得一批几何事实。关注圆与直线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圆和几何图形的整体性认识。探索活动中关注识别复杂图形中几何要素和基本图形(特别是直角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关注图形的整体结构和运动变化(图形的位置关系),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说理,确认有关结论。《统计与概率》一章中,主要目的是对前面学过的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进一步运用已有知识对现实问题和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重新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试验操作与理论计算之间的关系和概率与统计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本学期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

1、关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1)对函数的认识是从八年级下学期开始的,引导学生关注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八年级给出了函数的概念,介绍了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九年级学习二次函数。重视对函数实质的理解和用函数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与运用。初中阶段对函数的定义(变量——对应)在二次函数最后的“读一读”中出现,明确的将函数从“关系”中分离出来。领悟函数的实质是教学的重点。(2)在学习《圆》的过程中,应加深对图形性质内在联系的理解,关注图形的位置关系和结构性关系的认识。在探究的基础之上,可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几何证明,但不作统一的要求。(3)在《统计与概率》一章中,讨论了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也包括某些广告宣传中的误导。要学会理性的看待问题,用数据说话,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进行合理质疑和进行科学判断。体会随机现象背后的规律性和规律性中存在的随机性,体会概率与统计的内在联系。2、重视反思与知识的重组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任务或问题驱动,教材提供了数学活动的线索,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个人的素质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这种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与系统的知识传授相比,显得知识的系统性不强。其实这正如数学历史上所发生的情形,知识的系统化是在知识产生之后进行的(如欧式几何、微积分);更重要的,知识的系统性不应当简单地由老师(教材)告之学生,而应当让学生自己经历“系统化”的过程。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最后学习过程中,尤其应重视反思与总结,对知识进行再组,形成符合逻辑的系统知识。这个活动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力图使得客观的知识结构成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主观结构,而重组的活动经历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经验,使得学生由“学会”发展到“会学”。

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目标起点,抓好技能训练。

钻研课标、精通教材,真正弄清学生应知应会的“双基”是什么,适当地降低教学的坡度,以中下生为注意中心去组织教学,把防差措施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去,尽量缩小学生的分化面,把握认识、理解、掌握、应用、综合的目标层次,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要以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轻易掌握的每一节课的全部内容,更不要认定某些学生无论学什么都无法掌握。

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课堂上教师是否是主导,不是凭教师的主观愿望去决定的,而是看学生是否真正成为教学主体,因为教是为了学。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最多只是充当观众,而教师则把自己降置为演员。因而造成严重的弊端:费时、低效。在课堂上,学生是演员还是观众,首要差别是技能的训练,当然也包括能力的培养,但最根本在于技能。我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说:“这道题考试前刚刚讲过,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懂呢?”其实,要学生真正掌握一道题目,如果缺少技能的训练是不可能的。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时,能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专心去听?能否保证每一个专心去听的学生都听得明白?能否保证每一个听得明白的学生都能解同一类题目?可见:“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听就会懂,懂就会做。”是教师一厢情愿的做法,教师只有不满足于自己的“讲清楚”,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最终形成技能。,技能训练是如何实施的呢?

1.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案是实现技能训练的前提

以目标教学模式为例:“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以及“课外作业”是五个基本环节。在这几个环节中应该有足够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以及让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也就是说,能使学生做到:“笔不离手”的教案,才能成功地实现技能训练。

2.在课堂上引导得法是实现技能训练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方法习惯于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先作示范,然后再由学生动手,这样做既费时、低效,又间接地打击了优生的极积性。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大部分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无须讲,尽量减少举手、口答等无谓形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益。只有教师时刻记住自己在课堂上的“导演”身份,对学生作出适当的点拔、引导、辅导,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作为“演员”的学生,才能实现有效的技能训练。

3.“限时”是实现技能训练的保证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组训练题作出限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让学生记录实际所用的时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以分层训练的方式实现因材施教

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放松差生、缚住优生的现象。差生在课堂上由于不懂而显得无事可做,优生在课堂上仅用5至10分钟就已经掌握了该学的知识,其他时间也是无所事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要实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那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有哪些知识与能力的方面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设计好相应的练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进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其次,要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在练习的设计中准备好差生会做的题目。一个学生可不可教,主要看教师对他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上重视差生的辅导、偏爱差生,给他们树立信心与希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还有,在练习设计中要注意分层训练。比如:“导学达标”和“课外作业”一般为A、B、C三组题目,其中A组题为预备知识,B组题是专为实现技能训练而设置的基础知识、基本运算,C组题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中下层生,只要求完成A、B两组题目,而优生则可完成A、B、C三组题目。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做的题目。也就收到了课堂教学和高效益。

(三)、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大纲作出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规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来源于思维水平的差异。学生的思维起点源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形象思维作为思路点拨的起点,尽可能多地以直观演示提供数学原型和数学范式,科学地去发现思维通路,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不断培养费增强学生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有人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也就是说,教师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四)、注重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生学习数学,学会是基础,会学是目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完成“教是为了不教”任务的重要标志。教学中,在加强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强化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做到讲方法联系思想,以思想指导方法,使二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能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广泛的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以便增强学生探究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能力。

六、具体复习安排

1、第一阶段复习

复习时间:第六周——第十一周

复习宗旨:重双基训练,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使学生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熟练解答各类基础题,对每个章节进行测验,检测学生掌握程度。复习内容: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与概率、几何基本概念,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圆、图形的变换、视图与投影、图形的展开与折叠。配套练习以《**年习题化考点归纳》为主,复习完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

2、第二阶段复习

复习时间:第十二、十三周

复习宗旨:在第一阶段复习的基础上延伸和提高,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重点进行专题复习及综合题的训练。针对不断变化的中考,必须加强考试的动态研究,以此指导我们的升学复习,抓好专题复习研究。在课堂教学上要注意教给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做到举一反三,得心应手。

复习内容:进行专题复习,如“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几何综合问题”,、“探索性应用题”、“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3、第三阶段复习

复习时间:第十四、十五周

复习宗旨:模拟中考的综合训练,查漏补缺。

复习内容:研究历年的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重点,积极投身课程改革,以“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学生”小问题研究为主线,以提高课堂效率为重点,优化教研方法,探讨新的教研模式,深入学习和理解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更好地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相结合,深入研究新一年级的课题。继续以“课堂教学如何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为工作主线,以优化自身的教学行为为突破口,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培养。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向40分钟要质量。

二、班级学生状况分析

1、本学期我担任的是一年一班、一年三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其中一年一班有学生33人,一年三班有学生32人。

2、由于我刚刚接触这两个班的学生,所以对学生的情况了解的不太全面和细致。但经过了一个星期的观察,我发觉这两个班的学生他们普遍存在的毛病是:好动、爱搞小动作,在课堂上坐不住。

3、虽然他们的行为习惯差些。但他们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能够主动发言,积极思考,课后能够认真、自觉的完成作业,通过开学这几天的观察,仍有极少数学生没有形成写作业的好习惯,今后应对这些学生多加注意。

三、如何贯彻落实学校工作计划

1、继续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进一步领会其精神实质,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2、认真并及时备课。首先我要保证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其次要在每次备课前作好准备工作;第三要在备课过程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要在多媒体的使用上做好准备。

3、注重学生的说理和口算的训练。在这两方面的练习上我想除了利用每天的早、午自习时间外,我还应当充分利用每节数学课的上课时间,利用好每天留作业的时间,以此方法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述理和口算能力。

4、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本学期,我会合理利用这每周两次的数学综合实践课时间,安排形式多样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习题。在解题技巧和解题方法上下功夫,并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5、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本学期我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任务很重,但我也仍会认真、及时地为学生批改作业,并及时的作好反馈,争取不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

6、认真作好课后反思。我们上的每一节课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闪光点和不足,所以在本学期我会及时对上的每一节课进行课后反思,以《新课标》为衡量每一节的准绳,多从自身找原因,认真反思自己在每一课中的优点和不足,以此来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能够再上一个台阶。

7、多与家长联系、沟通。本学期我将充分利用校信通作好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工作,要充分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家长和老师联合起来,一起教育好学生。

8、本学期继续研究我们校级课题。在课题研究上,我们将会结合我们的教材、(

9、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由于学生年级的升高、知识的逐步变难,所以两个班都出现了不少的差生。针对这样的学生,我会在课堂上多关注他们,多提问他们,把时间多给他们一些,并会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课,争取让一个学生都不掉队。

10、综合评价学生。首先,我会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学生的点滴进步我都会给予肯定、表扬以及嘉奖;学生的缺点、错误,我也会对他进行严厉的训斥和教育。其次,我会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

四、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

1、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用新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渐渐的感到自身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适应现在这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能够使自己能够适应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已成为我们日渐担忧的问题。所以在本学期,我会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多读书、读报,及时收看新闻,随时上网查找资料,通过这些形式的学习,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2、苦练自己的基本功。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有一身过硬的基本功。所以在本学期,我一定会下苦工夫来练习自己的基本功。

(1)继续学习有关课件制作的理论及方法,多向电教主任请教,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2)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其精神实质,细心备课、精心设计教案

(3)加强自己的奥赛解题能力的训练。

(4)努力练好自己的三笔字。

3、我会在本学期严格地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湖西小学教师一日常规》来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自己的师德形象,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信服的好老师。

以上是本学期我的教学工作计划,请领导监督并指导我的工作!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三)

一、本班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分析

班级学生47名,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持久的保持,并逐步引导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所获得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认识人民币,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及圆的直观认识,简单的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义识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百",初步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初步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数序,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3、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4、经历观察常见平面图形的过程,直观认识这些图形,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5、初步感受"形"与"体"的联系,初步感受"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

6、能在钉子板上围出和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7、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现象进行简单的分类,学会用简单的符号收集、整理数据,并把统计结果填入简单的统计表。

8、能看懂简单的统计表,并初步能对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初步发展思维能力。如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时,学习从具体现象中概括出数学规律;在学习数的组成与比较大小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在整理数的顺序时发现"百数表"的一些规律等。

2、在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口算方法时,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在口算练习中初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在算法多样化中初步培养思维灵活性。

3、在认识乘法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策略,发展推理能力。

4、在认识常见平面图形和对图形进行折、剪、拼等变换中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对运用方法和获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判断。如利用估计监控计算得数、检查解决问题的答案,运用统计数据进行合情推理等。

(三)解决问题方面

1、在教师组织下,能运用认识的数描述、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件。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大致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在教师的安排下回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主要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相关热词搜索:秦国名将 秦国名将排名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为什么秦国统一前那么多名将”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为什么秦国统一前那么多名将"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79512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