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关于生本教育

关于生本教育

2015-12-23 04:23:5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关于生本教育篇一《关于“生本教育”的思考》 ...

关于生本教育篇一
《关于“生本教育”的思考》

关于“生本教育”的思考

作者:戴秀娜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第02期

“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主持的大型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生本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区别于考本、师本等短期行为的分数课堂。笔者在大同城区的几所小学中,听了一些渗透生本教育的公开课,深有感触。

一、生本教育带给我们的感动与震撼

(一)生本教育真正从实践层面揭示了教育本质,回归到教育本体

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科知识的感悟和学习中,这确实是我们每位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大同市城区23校听了一节渗透生本教育的语文课——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沙滩上的童话》。课堂教学过程是这样的:老师亲切地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童话吗?都看过哪些童话呢?今天我们要去感受另外一种童话。板书课题:沙滩上的童话。齐读课题。然后启发提问学生有什么疑问?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沙滩上怎么会有童话?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学生们积极地打开课本读课文,忙着解决生字,同桌互读生字,又忙着请教老师。自由读课文,说说“我们”在沙滩上编织了一个什么样的童话。指名回答,全班评议并归纳。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你喜欢这篇课文里的小朋友们吗?你喜欢他们编的童话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学生分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老师点拨引导,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抓重点字词句感悟。学生是那样的投入,充满激情,争着说“我们”在沙滩上编织的童话。最后,老师总结,拓展延伸“我们”在沙滩上成了英勇的战士,不仅打败了凶狠的魔王,还救出了美丽的公主,这多么令“我们”高兴和自豪啊!同学们,你们一定也和沙滩上那三位小朋友一样,有许多奇妙的幻想吧?你能自己编一个童话故事并讲给同学们听吗?下一节课,我们来开个小小童话故事会,好不好?课后我们了解到以往有很多学生一谈到写作就发悚,生本实验以来,学生们写日记、写作文的积极性很高,而且思维活跃、知识广博、语言畅达、积极向上。

(二)生本教育的特点就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

走进生本课堂,我们被学生的精彩表现所感动,他们友爱合群,自信大方,学习讨论积极,交流投入认真,在城区24校一节三年级英语课中,全班45名学生每一个都非常活跃,老师安排学生相互对话,自我介绍,又进行了情景表演,每一个学生都扮演角色相互交流来练习口语表达,之后又学唱英语歌来强化口语和词汇,在交流中训练了学生动脑、动耳、动眼、动口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连那些胆小的、内向的、基础差的学生也得到了锻炼,从而调动了班级里各层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特别是学生不仅与学生之间互动与授课老师互动,更与听课者进行互动,在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师生之间的关系是那样的和谐,一节课下来师生满载着幸福,满载着收获。

城区48校一节三年级数学课《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让我们感受到当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时,他们的内在潜力是多么巨大。授课老师带领学生回忆了上一节课的内容(矩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然后让学生用学具把长方形、矩形、正方形分成三角形,用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再拼成各种图形,学生在老师的帮学中,居然自己求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而且准确地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解释了为什么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更有的同学竟然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拼出了梯形,不知道叫什么图形,但也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老师告诉了孩子们梯形以后还要学到,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精神,通过调动学生的本能力量,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和机制。

(三)生本教育让学生成绩与素质的同步提高得以实现

生本教育并非排斥考试,而是要改进考试的模式和机制,避免其严格的控制性,取消频繁统一的考试模式,强化其练习和检查的功能。或者说用评研代替考试,加强学生或任课老师在考试评价当中的权重,把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评价的竞争意识。在一节评研课中,学生相互对答案,再对答案进行分析研究讨论,之后老师要求各小组的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讨论的结果上讲台黑板上演示,老师根据他们在黑板上的做答进行点拨,这一环节完成之后,再要求学生自己相互出题,相互考查和检查,这样相互考查的过程同样是学习的过程,然后,根据编题、做题的情况老师再编综合试卷让学生来做,以此来解决“提高素质和提高终端成绩的两难问题”。

二、实施生本教育的关键措施

在学校的听课评课教研活动中,我们边听边看边反恩,对生本教育的开展得到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解决学生学习原动力不足的问题,如果学生不用力。老师家长再用力没用

关键要解决如何让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从躯壳中走出来、活跃起来,参与到教学中去。生本教育理念的主旨定格在对“人”的关注上:让学生积极热情的参与;让学生接受差异、彼此欣赏;让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让学生情真意切的表达。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二)实施生本,要提升校长的认识

校长的理念决定行为,校长的态度决定学校的发展。生本实验要想取得成功,校长首先要转变观念,接受生本,进而影响教师接受生本。校长一定要直接参与研究和探讨,要与教师一起研究教材,一起设置前置性作业,一起听课评课,校长的直接参与既表明了学校领导对生本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也给老师以鼓励和帮助。评课时,校长的观念和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听课时校长应与老师多交流,看他们的做法,听他们的想法。对生本有困难的老师,校长要有耐心和爱心,不厌其烦地开导、引领、鼓励和帮助,这样认真的去落实,生本教育定会植根于我们课堂。

(三)要加强教师培训

培训教师是开展生本教育重中之重的工作。

1 在全市教师中开展生本教育的学习活动。

2 开展生本教育培训研讨活动。由教研员分期分批对不同学科教师进行生本教育理念、基本标准、实施策略、典型案例的培训,从理论层面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3 进行生本教育实验区录像课学习研讨。通过这一活动,使教师的生本思维得以强化。 4 组织开展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多进行观摩课、展示课等形式的赛讲活动,在实践中让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得以提升。还可通过外出学习、听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培训。

关于生本教育篇二
《关于生本教育的探讨》

关于生本教育的探讨

生本教育就是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主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教育。

本学期,我有幸读到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对我感触很深。这本书提出“教育不应控制生命而应激扬生命,使生本理论更加深化、更加系统”。郭思乐教授在该书中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生命” 。事物的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内部,第二位原因在外部”。教育本质中学生的需要是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发展的内部根据,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过去,我们总习惯将课堂教学从师本出发,从教师的实践出发。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严重脱离了学生,脱离了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那么学生哪里还有激情而言。剩下的,只是一个等待教师填满知识的容器。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认识到生本教育就是真正认识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必须依靠学生,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给予我很大的启示。

首先,在生本教育中最重要的仍是观念的转变。因此,我们做教师的就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师观、教材观和学生观,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树立现代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不仅把学生作为认知主体,而且把学生作为具有发展权利的主体。使他们能够充满自信、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发展。讲要精讲,讲方法、讲思路、讲规律。教师要变多讲为少讲,直至不讲;学生要变多听为多说,多动脑、多思考。教师还要采取区别指导、分层教学,不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允许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多样的方式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走向生本教育体系,实质上是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当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激发的时候,收获的将不仅仅是出色的考试成绩,更多的是教育改革将迈出新的步伐,人的素质将得到全面提升。

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变得聪明、变得智慧。为此,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自我、自主、

主动的意识,注重发展学生的天性和潜能。一个人依靠自己学习天性来思考,往往要比在种种后天的框框和局限里的思考宽广得多、敏捷得多。生本的课堂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上老师说得少,学生就说得多,老师做得少,只是引导学生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学生从中感悟了,就形成他们头脑中稳定的精神财富。一切相信学生,高度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老师是依托学生资源,唤醒学生,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让他们自主地学习。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都是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就范性”的教学模式,而不是学生“主动式”或“创新式”的教学模式,这显然是对学生的学习天性认识不周。其实,孩子的思考是十分积极、丰富和灵活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他们要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以便适应它,这并非我们所教,而是出于先天的本能,他们甚至想得比我们成人还充分。幼儿习得母语的过程便是最好的证明。我们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再次,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知道的非常重要的基石,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以实现了如指掌的境界。

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和以大众教育为本位的素质教育,这就是生本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时代在不断进步和更新,我们在惊讶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教育只有真正为了学生,才能有正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激发学生发展和创造的能量,才能使教育质量和效率出现新的飞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爱别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教育是一艘航船,让我们做舵手;教育是一致乐曲,让我们音符;教育是大厦,让我们做基石。用实际行动去爱学生,去爱自己的事业吧!这种爱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

关于生本教育篇三
《关于生本教育》

关于生本教育

开学后第一次听说要生本,对这个教学模式非常的不理解,但经过培训后又听了几节别人的生本课堂,发现这个教学模式真的挺不错!生本教育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样,把课堂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其实这也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下面就生本教育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生本课堂积极方面 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形成一个构成积极、欢乐、活跃的高效课堂。

1.在这段时间里,我发现把时间还给学生比自己在课堂上讲解效果更好,因每天的作业就是学生自己课下去“备课”查资料,也就是我们的前置作业,难易度控制在“好做、会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其实很容易,然后第二天上课前展示。

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学生搜集的资料很全,很多,也很杂,所以知识点就比较乱,组和组织间搜集的资料不完全相同,也大同小异,这就需要在展示前置作业时候,强调哪个知识点需要记住那个知识点需要了解(去粗取精)

2.学生的个性不一样,有的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回答问题以及展示问题的积极性比较高,这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语言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敢于表现自己,锻炼了自己的胆量 ,可也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不擅长言辞,回答问题展示问题时候经常是躲在一边,或者是声音很小,这就要求全班同学鼓掌给以鼓励,慢慢的这类学生也开始变得大胆自信了。

3.课堂因是实行加分制和加减作业制,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候总是很小心翼翼,组内讨论好的答案再轮流由组代表展示,即使错了全组受到惩罚,学生也不会单单抱怨一个人,这就是团队精神。

二、消极方面

有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是属于接受型的,他们不愿意主动去搜集资料,不愿意主动找组内成员合作讨论,总是一个在抱怨,“学生自己学,要老师干嘛”?“生本课堂真的受不了 ,都学了一个单元了,什么也没有学会”、他们习惯于接受教室讲,这部分学生在没有实行生本教育时候成绩一直很稳,但现在出现抱怨,对学习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还有一部分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说:“自从生本课堂以后,我英语单词机会一个也记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就几乎不听课,趁机捣乱,讨论时候就说闲话。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自己的课堂,合适、适时的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回报的形式来构建生本课堂,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育的讨论、学习中,真实感受生本教育的快乐和幸福。

关于生本教育篇四
《关于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影子实习启动,一行5人来到了第八小学。一进课堂,就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整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都是由学生完成的,也就是纯纯的生本课堂。“生本教育”是新课改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根据、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不少老师把 “生本”理解成了一切以学生为本,把“生本”理解成了盲目的付出爱。古人曰:过犹不及,其实过头和不能正确地理解都是错误的。

一、生本不等于放任自流

古人曾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学生的发展可能我们必须尽量地去尊重,在判断学生发展可能的基础上尽量地为学生的发展可能提供良好的服务,进而完成成全人、发展人、造就人的最根本的教育内涵。但是我们需要规矩。社会是人与人的集合体,不是个人的自由空间。我们培养出来的必须是社会的人而不是一切为自我的自私的人。我们必须兼顾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所以生本更重要的是在尊重学生发展可能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在尽量给他们提供正确发展途径的基础上渗透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唯有如此,学生才是理想的学生,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

二、生本不等于盲目地去爱

生本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关爱学生。冰心先生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李镇西也说:在教育的旗帜上爱要高高飘扬。其实,教育中我们有的不仅仅是爱。周国平先生说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冷漠。我们何尝不能反过来理解,恨的反义词不仅仅是爱,而应该是热情。

在一定程度上爱的不当会纵容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一步步走向极端。爱的教育在我狭隘的理解上是一种感化教育,在孩子正确的判断能力不能具备之前,我们怎么能感化学生呢?倘若学生认为你不够严厉或者认为你根本不是对他的批评,你想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所以笔者认为应当宽严结合,即能对每个学生都有恰到好处的评价,又能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三、生本不等于课堂上老师主导地位的引退

生本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质疑和发现。教学中不应该以教为主,而应当以学生的学为主。很多老师在这个概念上不是很明确,把教学作为目的,教作为手段。错误的理解为教主学从。

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说,人类知识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接受性知识,二是发展性知识,接受性知识大多在前,而发展性知识是与接受性知识同步进行并逐渐增加的。在学生阶段,孩子们由于自身的知识构成、人生阅历等方面的不足,他们的主要知识来源还应该是接受性的知识,而不是发展性知识甚至去建构知识。所以教师作为先学者,应当用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知识构成来引导学生。师专附小一位姓孙的语文老师恰好把握了一个度。他的课讲得十分精彩,不仅体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更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前置性学习不能形同虚设

前置性学习是落实生本教育最关键的一环。在今天看来,各学科似乎没有统一的模式,就一个学科,因课题的不同也会不一样。但大体上应该有这样的内容。一是学生要接触教材,把要所学的知识,应该掌握的知识弄通、弄懂,并能逐步会把握所学知识的重点与难点。第二要引导学生去思维,查阅资料,探求与新知识相关的东西。第三,要求学生要组织好自己的汇报。第四,前置性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由易到难,这里面最关键的是学生要养成习惯,特别是考虑到平时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置性的作业并非每天都有,在没有时,也可以针对性地布置一些与考试类型有关训练。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布置了前置性作业,就必须检查,要评价,要不然就会形同虚设,而且学生会没有了积极性。

生本教育的实施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生本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许多地区、学校在长期的实践思考中总结了一系列的先进经验,也形成的一些有特色的模式。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生本教育的思想与理念,在教学中进行尝试与思考。总之,教学之路无止境,我将不断努力,继续探究之路,鲜花需要汗水浇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于生本教育篇五
《关于“生本教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关于“生本教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作者:梁乾胤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3年第03期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曾在“生本教育”教学观的论述中强调“教学的本质是学”,“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以学定教”,这是“生本教育”全部方法论的根本。这一精辟论述将学生的“先做”、“先学”、“学多”提到了重要的位置。据此,我们在小学语文生本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指导学生开展课前学习研究。学生通过“先做”、“先学”、“学多”等学习环节,对新知识有了循序渐进的感性认识和探究性思考,从而使学生带着“先学”问题和探究性思考,带着“先学”的自信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讨论和交流中,以创造性、个性化的“主演”角色,丰富着“生本教育”的生命活力,实现师生之间、教学之间的教学相长。近日,看了两位老师设计的两篇不同课文的前置性作业,使我对“生本教育”前置性作业的设计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作业展示

二、分析思考

思考一:前置性作业应“重”探究,“轻”检测。

前置性作业应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它不仅要能唤醒每一位学生的已有经验、对问题和现象的认识,还要起到提示、指导或引导的作用。第一份前置性作业更像是一道阅读题,重在检测学生的读书效果。忽略了生本语文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推进。从课前研究这一步就封闭了通过课文拓宽学生阅读面,带动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之路;分析第二份前置性作业我们不难看出这位老师很注重通过课前研究调动学生的思考实践,作业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对于学生有很强的挑战性,强化了学生对古诗进行深入理解、深刻体悟的过程,给了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可让学生在富有创造性、个性化的发展中展现生命活力。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深度把握、深层的理解。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能在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中重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解惑、读中发现,让学生不仅能接触文本,还能深入文本,最终跳出文本框框,并产生创新性的思维碰撞。

思考二:前置性作业难度应“重”梯度上升,“轻”一步到位。

前置性作业要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认知结构,应重视学生在先学过程中的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第一份前置性作业的设计,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实际水平的差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能就已经丧失了新鲜感。第一题,学生通过读书,提炼、概括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还需学生动脑思考,题目具有一定的难度,但第二和第三题,表面看与第一题有区别,但只是第一题的细化与补充,反而降低了作业的难度,作业缺乏层次

性。第二份前置性作业则做到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按优、中、差三个学生层次来精心设计,第一、二、三小题是基础题,人人可完成;第四题则重视分析问题、重视提升能力,学生视自己的能力能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还可以弥补;第五题重在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学生广读书便可大显身手。这份前置性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用适合自己难度的练习来巩固和发展原有知识,找到自己的学习位置和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收获,真正做到降低起点迎学生、精心设计练学生、发展能力育学生。

前置性作业与预习作业不同的地方在于前置性作业重视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提高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即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形式的东西到本质的内容,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要充分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科学设计弹性作业,因材施教,让优等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受得了。

思考三:前置性作业应“重”开发教材资源,“轻”以课本学课本。

我们还应明确一点,课本是我们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纲要,而不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全部。生本教育最吸引人的就是通过前置性作业激发学生的读,完成课前阅读量的积累,通过课堂交流达到不同思想的碰撞、交流、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第一份前置性作业做到的是就课本教课本,学生只能获得课本给我们传递的信息。而第二份前置性作业则以教材为基本资源,通过作者资料的查询,可以因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的不同,涉猎到作者生平经历、诗歌写作背景、诗歌特点等多方面知识;通过第二题学生通过长期训练养成使用字典等工具书的好习惯;通过第三题可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习惯;第四题不但涉猎的范围更广,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同一题材文章的意识,这不失为提高学生语言分析能力的一种好方法;第五题则是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源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更大限度地开发了教材“内”“外”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这一目标实现的基础就是教师精心备课,科学设计,形成一套符合学生实际的前置性学习资料,调动学生自主地学,建立自己的学习思路和感悟方法,而老师则要对前置性作业中蕴含的学科方法、学科知识和学科思想做到“运筹帷幄”、“了然于胸”,这就对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生本教育”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样也在让教师获得最大限度的提升,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教师对教材的深度研究、科学驾驭,教师对学生的深度开发、拓展提升,教师课前对前置性作业的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以学生的“先做”、“先学”、“学多”等探究式学习,带动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性、创造性、个性化学习活力,等等,都是构成生本课堂教学实验的

“关键点”和“质量因子”。只有前置性作业更具探究性、层次性、可开发性、创新性,才能使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更主动、更快乐、更高效,从而使师生之间“双学双带”、“双促多赢”,迈好生本课堂实践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周玉娥.春意来草自青\[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

\[3\]荆志强.幸福地做老师\[M\].南京:江苏人们出版社,

2012.

关于生本教育篇六
《郭思乐关于生本教育的论述》

郭思乐关于生本教育的论述

利店中学《生本教育论坛》讲话搞 宋世明

一、问题的提出

三十年前,1977年神州大地人们欢天喜地庆贺我国高考制度的恢复。三十年后,2007年的今天却因为应试教育带来的许多弊端而讨论着是否应该放弃高考制度。三十年里,我国教育与其实各行各业一样摸着石头过河,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改革,包括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等等的一系列改革。可是改革的效果不够显著、学生的许多素质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相反还出现下滑甚至于危机的局面,的确令人深思。

师本教育——我国教育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长期被我国教育届奉为金科玉律的传统教育,无论是1200多年前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还是半个多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论》“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都是老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有一首《顺口溜》生动地描写了学校的学生面貌: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虽然,我国教育改革进行了三十年,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的原因就在于此。把学校当成作坊、把老师当成师傅学生当成徒弟,单靠师傅传授经验和知识而没有徒弟的发明创造这样的状况,学校是无法办得好的!出不了优秀人才 1

的!

司机与找路人的启示

生活中我们很佩服司机会认路、会走近路,给乘客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事实上,司机并不是某些人的专利,只要可能,人人都可以当司机、个个都会认路。这与找路人是一样的,不管是什么人,都可以凭借明确的地址,通过询问、查找、实践最后找到自己从未到过的新地方,而且今后跟司机一样可以随时再找到那个地方。这点本事司机、找路人都有乘客和跟随者却不一定有。原因是司机与找路人找路时都是职责在肩,都是主动的,通过询问、查找、实践、探索,他们把目的地与沿途的事物连系起来,在自己的脑海中构成了一条明析的路线图。而乘客和跟随者都是被动的,漫不经心的,在他们的脑海中不可能构成象司机、找路人一样连贯明析的路线图;因此,他们不能轻易地找到目的地。在我国传统教育中,老师就象司机、找路人而学生就象乘客、跟随者。

二、什么是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近几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这些与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完全不同的。生本教育的实验已经在广州、广东、澳门、香港等等地方的许多小学、中学、职业学校中开展起来了,并且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成为当今中国三大素质教育实验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

三、生本教育的特点

1.突出学生

2

从矛盾论的观点来分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按照这个观点,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2.突出学习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

(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3.突出合作

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生本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 3

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实践与收获

广州市育才实验学校2005年开始在两个班进行实验, 2006年扩大到六个班,2007年再扩大到十个班,计划于2008年再扩大到十四个班,2009年全校十八个班全部开展生本教育实验。几年来,通过实验我们有如下收获和体会:

1.生本教育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机器没有动力不能开动,学生学习没有动力读不好书。而动力源于“人生四大需要——生存需要、交往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本教育是学生获取“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最佳途径。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学习就主动了,老师、家长再不用发愁了。例如,育才实验学校初二(4)班数学老师在暑假放假前要求该班学生在没有领到新课本之前予习好初二上学期前三章的内容。结果,全班49位同学没有一位叫苦,而且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数学測验中取得全班平均80分、其中4位100分以上的好成绩比没有开展生本教育实验的班超出50——60分。便是很好的说明。又如,初二(3)班的同学感到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学习语文不够,因此便办起了“博客”和“网络论坛”,吸引了全班同学和老师、家长参加,对中外教育进行比较、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同时进行思想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澳门高美士中葡学校初二勇班有几位学生是被其它学校开除出来的学生,课堂上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认真地学习英语、学习历史„„一样进行课堂讨论、一样积极争取上台发4

言„„。

2.生本课堂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

生本教育应用于课堂教学便成为生本课堂。课堂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生本教育紧紧地抓住了这一环便抓住了关键。在生本课堂里,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发言、聆听„„所获得的知识是真正“学懂了”、“会学了”,在初一级最近的一次调查中发现,仅仅通过两个月的实验,便有很高的认可率。认为“生本教育”比“师本教育”好的达到了89%;大部分同学认为“生本教育”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3.生本管理使学生获得了自信、自尊、自爱,由“他律”变为“自律” 生本教育运用于班主任工作、学校纪律管理、住宿生生活管理„„便成为生本管理。在生本管理中,学生获得了充分的信任,逐步树立了自信心和责任感、懂得了自尊、自爱,并且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形成了“自管自”的良好局面。初三(1)班的学生自豪地说:“在我们班,班长最大,其次是班委,第三是学生,班主任排46(全班有45位学生)”

该班班主任说:“在班级管理中,我不犯愁了!学生自己会按照作息时间进行学习、运动、作息;有问题他们会想方设法商量解决,的确解决不了才找我请教,出点子”

4.生本备考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变“怕考”为“敢考”、“爱考” 生本教育运用于复习考试便成了生本备考,过去在很多地方都流传着这 5

关于生本教育篇七
《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近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关于生本教育的理论以及他所主持的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尤其是他根据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成果,结合他在多所中小学广泛开展的关于生本教育体系实验研究情况,撰写了学术专著《教育走向生本》。该书一问世,就不胫而走,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受到了广大工作在第一线的校长,教师以及家长们的欢迎。为了让大家对生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将近期在公开出版物上刊登的,关于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情况方面的文章,论著以及实验报告中的主要观点和有关数据摘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生本教育产生的背景

生本教育这一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探索,最初起源于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主持)的生本教育体系研究。他们在研究中发现,过去老师一些苦教不果的东西。在某种考虑儿童天性的教育条件下使儿童对学习变得兴奋不已,每个事实都在彰显孩子们的潜能无限,都在呈现着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并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实践证明,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基础教育的一切都那样的互相牵制,如果你想在教法改革的某一个阶段有所成就,就必须牵动教材,教法,教育管理及评价,进而指向人的观念的更新。我们过去当然也承认教育存在的问题,但我们一般都认为,这是高考指挥棒的毛病,而不是体系自身有何不妥。但是,我们想要说明的是,我们原来的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切都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过去我们也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研究的成果表明,两者并不等价,而且,有许多时候甚至是对立的。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学生的现状的改变,以及人们自身的认识,都促使我们作出从师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的重大思考和实践。生本教育的研究,对于深化教育的改革,负有重大的使命。生本教育研究,在“九五“期间作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十五“期间作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进行研究。

二、关于生本教育的概念

1.生本教育

近年来,我们提倡的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旨的教育。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其实就是已生命为本。生本教育的本质——回归生命本体的教育。 考察生本教育的思想,可以看到,生本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思想,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决。

2.生本教育体系

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研究者对生本教育体系的特点作出了如下归纳:即生本教育力图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不满足于局部改革,而是探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它把过去的教育基本上看成是师本的,在对比的基调上揭示生本教育的存在和意义;它提出相应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框架,因而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在我国,针对消极或积极取向的教育思想观念和实践方式的称谓可谓林林总总,如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等,但还未见站在教育本体的高度上,将它们概括为师本教育体系或生本教育体系的。这一概括,既准确,精辟,又独特新颖,独树一帜,可谓是概念的创新。这种概念的创新,无疑具有增强反思批判消极取向的教育教学观念的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之功效,同时也为形成积极取向的教育教学观和选择正确的教学行为方式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参考。

三、生本教育的基本观点

郭思乐教授对生本教育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现将关于生本教育的几个基本观点和相关论述介绍如下:

1.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我们原来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切都是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过去我们也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研究的成果表明,两者并不等价,而且,有许多时候甚至是对立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原因很简单:整个教学的目的和

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的作者揭示了“师本”教育体系与“生本”教育体系的差异,例如成人的理智率和演绎为主与儿童的情感率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截流式与源流式的区别;连动式机制与激发式机制的区别,等等。

郭思乐教授对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作了新的重要概括,认为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的确是这样,如果不从体系上解决教育改革问题(事实上课程,方法,管理评价,总是相互制约),我们还是要长期被师本教育体系紧紧地捆绑着。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的差异,是以深入的研究为基础的。“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2.生本教育的价值观

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为教育价值原则。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不容易,这点我深有体会。

3.生本教育的伦理观

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了解学生。从内部了解学生,是使我们认识学生可以被尊重的理由;从外部认识学生,是了解学生所处的地位,认识学生被尊重的理由。教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 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的对待学生的态度。

4.生本教育的行为观

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要全面依靠学生,其中带根本性的认识有三点:(1)“资源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

(2)“生态论”,学生将在某种教育生态环境中蓬勃发展;(3)“现状论”现今的学生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是在充当泥瓦匠,辛苦地塑造,雕琢学生还是在艺术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自我发展 这些都是两种不同教育体系的理念在教学行为中的反映。

5.生本教育的课程观

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滕出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可以在突出三大语言的前提下整合课程,使各科课程本质化,综合化,活动化。只有实现了大课程的整合,整个学校教育的生本化,即学生可以自主地学,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这种整合不是那种简单的仅仅“作加法”(即原有课程不动,只增加一点课外活动,或用2~4节课做研究性课程)的校本课程,而是“做乘法”,即进行本质改变的课程整合,使“基础课程”本身就有活动性和研究性,通过活动和研究把各部分课程整合在一起。生本教育体系的课程,教材成为联系其教学思想体系与教学的中介,成为其体系化的教学思想走向现实的桥梁,使生本教育的教学改革实验具有了可操作性。

6.生本教育的方法论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主张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儿童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不仅是学习的重要过程,而且是重要的结果。所有的学习最终归结为感悟。读和做,缓说破。通过这种方法去促进儿童的感悟。生本教育的方法,基本是强调学生资源,强调尽早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所以,有的老师形象地把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概括为“资源论”“借力论”“交付论”。

7.生本教育的评价观

教育需要评价,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习。评价应当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生本教育体系的评价带有很强的学术性而不是功利性:当儿童或教师感到他们的学习活动需要对学习的效果作出评价的时候,才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评价附着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的活动之中。它不仅有分析性的,更要注重综合性的评价,它摆脱了单纯为督促而评价的目的论,可以在评价方法上,不完全局限于硬性的书面评价,而更承认氛围性评价,自我评价等软评价的作用。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评价结果有相当大的调节空间,使儿童可以自主调节。这样评价就会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

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关于评价,郭思乐教授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评价是按一定的理念进行指挥的指挥棒,如果不与“师本体系”彻底决裂,即使有很好的课程,课本,难免迈不开步子。所以必须跳出“师本教育体系”评价,走向“生本教育体系”评价。

8.生本教育的管理观

关于管理,生本教育认为学校以上要加强校本管理,学校对教师实行人本管理,教师对学生实行生本管理。在生本教育模式下,教师的工作不能象车间工人那样完全被时间和计划或某种模式所规定。因此,我们对教师的教学。除了作出常规的约束外,一般不要给予过多的干预。要让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去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意义,加强交流和教研。学校管理的改革,最终应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所有的工作,包括教务,后勤服务,都应以此为准绳。

9.生本教育的德育观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地位不可动摇,而教学是核心。在师本教学中学生厌学,受压抑,无心上学,是产生德育问题的一个重大的根源。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意气风发,努力向上时,我们的德育工作就有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基础。因而,生本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德育本身而言,也必须实行生本的改革,缩小规定性,扩大选择性。只有学生自己进行选择,自己进行体验,才能提高人格的,道德的感悟,在德行方面得到真正的提高。多年的经验表明,说教式的德育是很不受儿童欢迎的,而在健康美好的活动中,儿童则得到了人际的,自我的各个方面的长进。在生本教育中,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建树其原理是一样的——都通过儿童的内化去实现。

10.生本教育的教师观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

关于生本教育篇八
《关于开展“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和探讨》

关于生本教育篇九
《关于生本教学应用研究的说明》

关于生本教学应用研究的说明

――沧县教改材料

作者:星火 发表日期:2015-09-18 来源:沧县教育局

一、解读生本教学

生本教学就是在“生本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在师生关系上主张“生本”, 把学生作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尊重学生的学习、认知和成长的规律。在教学关系上,主张“学本”,变“教中心”为“学中心”。

生本教学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充分依靠学生”的行为观。其核心要素是:面向全体学生,深入研究学生、充分依靠学生,有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学生。

二、生本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的比较

传统的教学不是“学生本位”,而是“教师本位”,没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主体地位。教学中“以书定教”,主要精力关注处理教材,追求讲得好,课堂是教师的讲堂。即:

师本——以书定教——关注处理教材——追求讲得好——讲堂

这样的课堂,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成为学生厌学和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生本教学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研究教材和学生并重,教学中“以学定教”,主要精力关注组织学生学习,点评精讲,追求学生学得好,课堂是学生的学堂。即

生本——以学定教——关注导引学生——追求学得好——学堂

生本教学,不是对师本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其优点,革除其弊端。

三、为什么搞生本教学

搞生本教学,就是为了落实新课改理念,改变教学方式,革除传统教学的弊端。

新课改的实质是实现三大突破:一是教育立场的突破,由原来的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转变成为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二是教育观念的突破,由原来的以师为本、以教为本、以知识为本转变成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素质为本。三是教育模式的突破,由原来教师的“一言堂”转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模式。

新教师观明确指出,“教师的身份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学应由“教师本位”变为“学生本位”,由“以书定教”变为“以学定教”。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教育理念只有落实到实践中才有意义。今天的课改,不缺少理念,缺少的是落实理念的策略与方法。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故把引领此次教学改革的省级立项重点课题的题目定为“生本教学应用研究”。

四、生本课堂四要素

实施生本教学,其主阵地——课堂是什么样的呢?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科、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师,对应的课堂是千差万别的,但生本课堂应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师生皆为课堂的主人,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和学习热情,坚定不移地保障“学”在课堂上的突出地位,合理有效地发挥“教”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具体讲,有四个要素。

1、自主学习。变“观众”为“主角”。(训练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变“独学”为“群学”。(学习小组的建设)

3、师生精讲。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培养学科小先生)

4、当堂清。变“课下反馈”为“当堂反馈”(多形式,如板演、背诵、默写、小测、小组检查等,必要时老师评讲)

五、生本教学应用研究的三个目标

1、变“师本”为“生本”,变“讲堂”为“学堂”, 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课堂对学生有吸引力。

2、初步形成生本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案。

3、减小两极分化,全面提升教学成绩。

六、教学改革三步走

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法,遵循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改革尝试、反思总结的基本程序开展研究。采取课题引领、全员参与、名师带动、整体推进、督导考评等措施,按学习发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三阶段进行教学改革。

目前,县域课题《生本教学应用研究》已被确定为河北省重点课题,正在研究中。全体教师对生本教学理解逐步深入,部分教师已开始教学改革,各学科都找到了典型课例,正在精心培树,教学正在由师本教学向生本教学转变。接下来要打好教学改革攻坚战,初步形成我县的生本教学模式,制定各学科生本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建立生本教学各学科教学资源库。

生本教学是教师不断追求的教学境界。从师本到生本,这不是技术调整,而是理念的转变,是一种战略转移。搞好生本教学,能在当前班级授课的情况下,较好的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能让每个学生真正融入学习之

中,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主动性,提高创造力;能充分利用学生之间“学习差异”这个重要资源,通过“兵教兵”,达到“以教促学”的目的;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生本教学应用研究,我们正在路上。

关于生本教育篇十
《关于生本教育的一点反思及措施》

关于生本教育的一点反思及措施

1)每组分任务到人的布置感觉不合理。

学生备分任务到人后,只关注自己分到的任务,有的小组出现只有一两个人关注、其他人什么都不关注的情况。这样,一堂课下来,尽管学生分享了成果,但更多的学生是对别的组的成果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有的学生听完,马上鼓掌,似乎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同学在展示时出了什么洋相而不是讲了什么;当展示的同学水平有限,而坐着的同学有能力去做补充和有效的拓展、甚至层次的提高和综合性的点评总结时,绝大多数选择沉默!

2)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同事在生本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醉了最近你反思了么的主题会。 具体涉及以下内容:

反思一:课下自主预习时,你预习了吗?很多学科没有作业,预习就是作业。你是否会认真对待并做好这份作业?

你会不会预习?预习到位吗?达到任课教师的要求了吗?是全盘预习还是只准备小组分到的任务?

反思二:课上小组轮流展示、讲解——这样的课堂你究竟学到了什么?

你能不能听懂?你的课堂参与度?你会不会去记笔记?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或是对同学的讲解提出不同的看法或有效的补充?

反思三:生本教育的课堂:你究竟是在凑热闹,还是真正参与、真正学习、自主合作? 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然而,任何一条路的踏出,都需要不断的探索和追求。生本教育也是一样。我们希望,有了更多热爱教育事业的同行的努力,生本这多灿烂的奇葩会开的更加绚丽。


关于生本教育相关热词搜索:关于大学生思想教育 关于学生的教育问题 关于小学生教育的文章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生本教育”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生本教育"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8009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