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林微音介绍

林微音介绍

2016-12-30 16:57:19 编辑:hongyaping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林微音介绍  下面是www chinazhaokao com中国招生考试网小编整理的林微音介绍,供大家参考!  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人时常会遇到不 ...

 林微音介绍

  下面是www.chinazhaokao.com中国招生考试网小编整理的林微音介绍,供大家参考!

  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人时常会遇到不知道某篇文章作者是谁的问题,因为旧时的中国文人喜欢将文章的署名看成某个特定时期内自我思想与意识的表现,当然也有的人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起一个不被外人知道的名字,这在当时虽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却为今天的研究人员出了一个极大的难题。也不是没有例外,比如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男作家林微音与女诗人林徽因,虽然此二人也用过陈代、尺棰之类的笔名,但较之二人用原名发表的大部分文学作品实在是少得可怜。可由于“微”与“徽”字型太相近的缘故,不仅在现在就是在当时也总被读者混淆,以至于“宽宏中也不免小气”(韩石山评林徽因改名时语)的林徽因不仅将“音”字改成了“因”,还不无厌恶地说“我倒不怕别人把我的作品当成了他的作品,我只怕别人把他的作品当成了我的”。笔者没必要为美人讳,林徽因说这样的话是不应该的,不论二人谁的文学成就更高,林微音本人是无意“得罪”林徽因的。关于林徽因,近些年来各种传记、文章相继问世,无需再言;但是林微音其人除了少数研究人员之外了解的人就很少了,加之许多人对林徽因的偏爱,心中难免会对林微音有所抵触,这样本来人品便受争议的林微音在人们的心的印象中就愈来愈恶了。

  林微音(1899—1982),江苏苏州人。据施蛰存在《林微音其人》一文中讲,1928年戴望舒和与杜衡登上葛岭顶上的初阳台,在亭子中看见一个赤鼻子的青年在烧一堆废纸,出于好奇二人便上前答话。原来这个烧废纸的青年即是林微音,而他所烧的也不是什么废纸,而是他的文稿,他之所以要烧掉它们是因为都这些都是退稿,没有刊物能用这些文字。林微音当时在上海的银行当职员,此次是利用假期来杭州西湖游玩。看起来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还是文学爱好者的林微音认识了水沫社的文人也为林微音日后的发展埋下了基础。回到上海林微音已经与戴望舒等人成为朋友,林微音也可以偶尔在戴望舒等人办的刊物上发文。施蛰存先生的文章强调林微音属于另一个文学团体——“绿社”,笔者认为林微音未能进入水沫社只是由于水沫社中有人不愿接受这位银行职员,否则他是没必要再另与人组织绿社的。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即林微音在结识水沫诸君之前已是“绿社”成员,但考虑林微音在杭州焚稿时的落魄,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无处发文之人已经在与人合办刊物《绿》了。查范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词典》(上海书店,1993年6月一版)一书可知“绿社”成立于1933年11月,以出版《诗篇》月刊为标志,此前曾出版过《绿》及小型刊物《声色》,也就是说 “绿社”的发起是由办刊物《绿》的同人发起,并以刊物《绿》而得名。林微音与朱维基、芳信是《绿》的主要撰稿人,也是“绿社”的主要成员,而比他们名气更大的夏莱蒂则更像是“绿社”的精神领袖。夏莱蒂是名医夏仲方的弟弟,曾与郁达夫一起编辑《大众文艺》。从留下的作品看,“绿社”成员之中成就为高的还属林微音。

  林微音的文学成就最大的当属于小说,散文、诗歌次之。1929年6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白蔷薇》是林微音的代表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的沐定胜、唐文一合著的《消逝的风景》一书中的《落拓文人林微音与〈白蔷薇〉》一文,将《白蔷薇》的出版日期写为1926年是错误的,文章旁边的《白蔷薇》版权页照片也证实了这个错误),收入了《白蔷薇》、《末一次的请求》等七篇作品。1931年又由新月书店出版了《舞》,收入短篇小说十三篇,这些作品多发表在已经迁至上海出版的《语丝》上。此后又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西冷的黄昏》(1933年,良友图书公司)、中篇小说《花厅夫人》(1934年,四社出版部)和散文集《散文七辑》(1937年,绿社出版部)等。林微音与有文坛“孟尝君”之称的诗人兼出版家邵洵美关系很好,曾在他出资办的《金屋月刊》、《时代画报》等刊物上发表过小说,有人因此认为新月书店之所以能为其出版短篇小说集《舞》也与邵洵美不无关系,还有的文章称林微音曾于1932年短期间代邵洵美出任过新月书店的经理,这也可能与其曾在银行任职有关。值得一提的是林微音的短篇小说《西泠的黄昏》,良友图书公司将张天翼、施蛰存、杜衡、何家槐与林微音等人的小说合集定名为《西冷的黄昏》,再次肯定了对这篇作品。关于林微音的小说,近年来包括许道明的《海派文学论》、解志熙的《美的偏至: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等书都有系统的研究。著名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凌叔华文存》和《林徽因文存》的主编陈学勇先生甚至在《再说林微音》(《浅酌书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一文中敏锐地将林微音的小说与现代著名女作家凌叔华的代表作《酒后》进行了比较。实际上林微音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即着力对恋爱中的男女思想变化的挖掘,算不上多么深刻却能够很清晰地反映当时青年男女之间的微妙关系。林微音的小说题材及叙述风格与五四时期的许多女作家如凌叔华、陈衡哲、冯沅君都十分相近,林徽因的小说的风格也是如此,比如她那篇写徐志摩的《窘》,虽然林微音与林徽因一男一女,一个海派一个京派,却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也是后辈学者难于区分此二人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吧。此外虽然林微音属于唯美、颓废一派文人的行列,但是在他《末一次的请求》等作品中还是能够感觉到一些批判现实的思想的,他也曾用过“魏廖泉”的笔名,即“为了钱”的谐音,至于言行是否一致则又该另当别论,这其实与林徽因写《窘》时的心境是一个道理。林微音介绍

  通常人们认为林微音不光彩的事情是在上世纪30年代初,林微音曾用“陈代”的笔名写过近二十篇攻击鲁迅的文章,此事在唐弢的《琐忆》、《片断》等文章中均有记载。考虑到鲁迅文敌众多,林微音写文章骂鲁迅也并不能算成多大的罪过。前面提到的《落拓文人林微音与〈白蔷薇〉》一文将林微音说成“有奶便是娘,接受汪伪汉奸政府特务机关的40元津贴,为侵略者办起了一个名叫《南风》的杂志”一事不知作者从何得来。已故的作家兼翻译家胡山源在他的文坛回忆录《文坛管窥》中的《林微音》一文中提到过“有人说他当过文化汉奸,我也不知其详”,笔者以为如果没有确切的证据是不该给人妄下定论的。同文的另一处叙述似乎也暗示了林微音不曾沦为国人不耻的汉奸:“有一天,他欣然告诉我:他的困难已得到暂时的解决了。周扬给了他一封信,他将信给我看。信上说:已接到他的信;能认识以往的错误,总是好的;可向某出版社去预支稿费三百元(?)云云”。原来林微音与周起应(即周扬)在新雅茶室时有相当的交情,这里所说的新雅茶室是指上海很著名的一家餐馆,创建于1926年8月,后来又改名新雅粤菜馆,包括鲁迅、郁达夫、林语堂、戴望舒、邵洵美等众多文人皆时常光顾于此,成为当时上海一处有名的“文艺沙龙”,巴金和妻子萧珊的第一次见面就是在这里。很显然这里周扬所说的“以往的错误”不会是“文化汉奸”这样的大错,很可能像施蛰存在《林微音其人》中所说的“常常到市委去要工作,最后听说他已被拘押在第一看守所,罪名是‘无理取闹’”这样的错误而已。

  再说新月女诗人兼京派小说家林徽因女士,这位中国现代最伟大的诗人徐志摩一生的情人随着《人间四月天》等电视剧的拍摄在文坛引起了相当的关注,从此也为中国的传记出版界增添了新的热点。关于林徽因的名字由来,在各种版本的林徽因传中均有提及,但考证最为详实的当为南通大学的陈学勇先生,他在《林徽因与林微音》、《林徽因的改名》和《补正〈民国人物小传?林徽因〉》等三篇文章中不仅纠正了一些书中关于林徽因与林微音作品的署名错误,也详细阐述了林徽因名字的来历,这里再赘言几句。林徽因原名叫林徽音,为林徽因起名的不是其父民林长民而是她的祖父前清的进士林孝恂。“徽音”二字取自《诗经?大雅?思齐》中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即美好的德行之意。流沙河先生曾参考《左传》注疏中的“大姒思贤不妒,进叙众妾,则能生此百数之男”一句,在《新民晚报》上撰文指出林徽因改名的原因是她长大后觉得大太太为丈夫安排一群小太太伺候丈夫的“美好的德行”不足为学,遂改名,其实这只能说是流沙河老先生个人的推测而已。林徽音将名改成“徽因”已经是三十年代初期,据曾经采访过林徽因堂弟林宣(林徽因还有一同父异母的弟弟叫林暄)的陈学勇和陈宇(陈宇的文章见于韩石山主编的2005年第7期《山西文学》)二人的文章介绍:林徽因曾因名字容易与林微音混淆之事与林宣闲谈,林徽因起初觉得用音字的谐音“英”太俗,林宣想起自己在南开时有一同学叫林筠因(陈宇的文章说是林宣提起林徽因一朋友的女儿),就建议林徽因将“音”字改成“因”,林徽因便接受了。

  林徽因不愿与林微音同流而选择了林筠因,不仅是因为林徽因瞧不起林微音的为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林徽因认为林筠因很难有文章传世不易混淆,那么是否如林宣所说有这样一个人呢?答案是肯定的,不仅有林筠因这个人,而且林筠因还是她的福州同乡,后来还长期担任过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据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生孙继成先生对林筠因教授的访问文章(该文章尚未在刊物上发表,转自:http://lg-salon.home.bj001.net/show_hdr.php?xname=KUSH201&dname=TEDEAU0&xpos=13 2007-12-30)中讲林筠因女士生于1912年6月16日,北京师大女附中毕业后考入南开大学,抗战时期曾在云南大学外语系任教,1946年抗战胜利后回北京工作,在北京大学外语系任教。她的丈夫赵诏熊早年就读于清华,后赴美留学,归国后在南开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学校教授英语等课程。林筠因与林宣同生于1912年,又都曾在南开读书,相识甚至是同学的可能性极大,所以几乎可以断定林宣所说的林徽因改名的孤证是可信的。林筠因长期在北京大学英语系任教,1986年退休,2006年12月21日病逝,享年94岁。

  三人之中活得最久的林筠因老先生也于2006年末过世了,而他们三人一为作家,一为诗人,一为英语教授,在数十年后能被后人一同说起也算得上一种缘分。作为后人的我们没有理由去因为个人的爱好去贬低其中的某人,在那个动乱不安的年代,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为国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只有追寻上前代人所留下的传统为振兴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而奋斗。

  附:本文发表在2007年1期《学位》杂志上。感谢孙继成先生为本文提供相关资料。)林微音介绍


林微音介绍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林微音介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林微音介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80107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