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薛稷秋日还京

薛稷秋日还京

2015-12-23 06:49:3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薛稷秋日还京篇一《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

薛稷秋日还京篇一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是初唐诗人薛稷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在自然质朴的语言中,深深地蕴含着对故土的思念、对政治的隐忧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在沉郁哀伤的音调中,透露出一种骏爽刚健的风格特征,这正是杜甫所称道的古风,亦即建安风骨的体现,也正是沈德潜所说的“高浑超逸”之处。在从容的外表下,激昂慷慨的感情,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心弦,产生出强烈的感染力。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作品注释

⑴嵯峨(cuó é):形容山势高峻。

⑵筑(zhú):古代一种击弦乐器。

作品鉴赏

伟大诗人杜甫在《观薛稷少保书画壁》一诗中称赞说:“少保有古风,得之《陕郊篇》。”《陕郊篇》就是这首《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京”指长安,诗中以咸阳代指。“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古代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这首诗,就是薛稷从陕县西回京城长安时,途中所作。清代沈德潜也给以很高评价,说这首诗:“高浑超逸,火色俱融。少陵云:‘ 少保有古风,得之《陕郊篇》。’见重于哲匠,不偶然也。”

诗作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首句“驱车越陕郊”,“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为王命奔波的辛苦和自己的飘忽无定,全都隐含在字句之中,为引出下文,不露声色地作了巧妙的伏笔。陕县在黄河南岸,诗人回长安正是沿河而行,他在车中望见了一河之隔的北岸的故乡—— 山西蒲州。

一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那宽阔无垠的大河上,秋风凄紧,正卷起浩渺无际的滚滚波涛,一片苍茫迷蒙,只听见浩荡的水声。此时此刻,自己既不能回归故里,连眼中的故乡也只有一些依稀的影子,一种强烈的思乡之念使胸中不禁涌起难解的忧愁。开始四句起得极为自然,语言朴实,但境界却十分阔大,诗人的思乡之情在这种阔大的境界中,被表现得格外广远无际和沉郁苍凉。

由于望家乡而不见,一片乡思萦绕不去,日暮之时,诗人想到了家乡蒲州的两座名山,并因山及人。

两座山一是傅岩,又叫傅险,在蒲州平陆东,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从事版筑(即筑土墙)之处,后来傅说被商王武丁任为大臣,国政得到了很好的治理。然而,现在那曲折幽深的傅岩山上,已经再也没有傅说这样的人了。二是首阳山,又叫雷首山,在蒲州永济南。

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后终于饿死在首阳山。然而,现在那巍峨险峻的首阳山上,也已经再没有伯夷、叔齐这样的人了,只剩下了这首《采薇歌》。这些,当然是从对家乡的怀恋中产生出的对古人的追念,表现出作者仰慕贤士、高人的思想,但同时也流露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和盼望有高尚的、具有非凡才干的人出来治理国家,使天下得到安定的心理。这里面,包含着诗人深沉的感慨和忧虑。

最后,诗人又从思乡之念中,想到自己已经多年客游在外了,时间像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不知还有多长的时间。于是诗人把思乡之情,扩展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表现了更为深长、悲凉的意味,使得全诗至此充满了一种令人回肠荡气的思想感情。

在结构上,诗人也作了不落窠臼的安排。全诗之“眼”在“日暮忧思多”一句。按说,诗人完全可以把在全诗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二句放在开头,以统领全篇,从“多”字逐一展开,以抒发乡思、隐忧和人生感喟。但是,若此,就显得较为平直,难以表现那种起伏跌宕的情绪。因此,诗人先从思乡写起,到“西登”二句时,突然作一顿挫,这样,即使乡情显得强烈,

又为下文表现从乡情生发开去的复杂思想,作了铺垫。这一收一放,使得诗情分外遒劲有力,那种骏爽刚健的风格也凸现在读者眼前。同时,在“西登”二句前后,句法上也是有意造成对比。“驱车”四句,纯是散行,在气势流转中,极为自然地抒发思乡情怀。而“傅岩”四句,却是工丽的对偶,使语言显得十分精美,在深沉婉曲中,传达了不易言喻的隐衷。这样,在变化中,感情得到了丰富的体现。最后两句,又以散句结束,“客游”一句照应篇首,“人生”一句拓展诗意,在回环谨严中又有宕逸,形式上十分完美。沈德潜说“火色俱融”,就是指它的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确非虚誉,难怪它得到了伟大诗人杜甫的称赞,使它成为薛稷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薛稷(649—713)唐代诗人、书画家。字嗣通,蒲州汾阳(今山西万荣西)人。官位显通,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人称“薛少保”。他的外祖魏征,家富图籍,多有虞世南、褚遂良墨迹,薛稷锐精模写,穷年忘倦,遂以擅书名世。他的文章、绘画,也颇精丽,杜甫的诗中多有咏赞。

5、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解题思路

先找出首句当中的动词出来,有“驱”、“越”、“顾”、“临”。再从这些动词中分析表现力。

如何分析表现力?为什么使用这些动词,这些动词使用时为了说明什么。分析时,结合诗句内容和诗句表达的情感。

① “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3分)

②“顾”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留念之情。(2分)

6、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解题思路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情感,题干中“哪些”说明情感不唯一,有多少情感就写多少情感。

诗歌中前四句,写出了对故乡的眷恋,其中“北顾”、“望乡”生动形象的写眺望家乡;中间六句傅岩、伯夷、叔齐典故的使用(结合诗下小注)表达了对古人的追思,说明当今已无这样的贤士,流露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诗歌的最后两句,想到自己“客游”多年,尤其是“人生知几何”更是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①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倩;(2分)

②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岩、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2分)

③最后,诗人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像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2分)

薛稷秋日还京篇二
《薛稷的书画评析》

薛稷的书画评析

摘要:本文对薛稷在诗、书、画三方面的艺术成就作了简要分析和评说,认为他是一位全才艺术家。他的诗歌代表作《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不愧为唐古之宗,他的楷书成就而无愧于初唐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画

鹤无愧于画之绝品、画之典范。

关键词:薛稷;诗书画;全才艺术家

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唐代以后,诗书画俱擅并对后世产生影响的艺术家代不乏人。薛稷是历史上较早的一位兼工诗书画并有一定影响的全才式人物。如果研究他的诗歌,还应该了解他在书画方面的成就;如果研究他的书法,还应该了解他在诗和画方面的成就,如果研究他的画,也应该了解他在诗歌和书法方面的成就。若遗漏了一个方面,那么把他作为艺术家来认识是不全面的。薛稷(649q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擢进士第后,累迁礼部郎中、中书舍人。 唐睿宗即位后,迁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后又历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人称薛少保。当时薛稷以辞章闻名,又工书善画,尤长于画鹤。由于他所处的职位和他在诗、书、画三方面的成就和影响,自然地,他就成为了初唐时期一个综合性的卓越人物。薛稷的诗歌,现在留下来的还有15首,《全唐诗》中存有14首:四言古诗2首,五言古诗2首,五言绝句1首,五言律诗5首,七言绝句2首,七言律诗2首。薛稷作诗,非常精熟,不论是四言、五言、七言,还是古风、绝句、律诗,不论是应酬唱和,还是独抒胸臆,不论是游玩山水之作还是饯别亲朋之章,都写得十分得题得体,或情与景交融,或意与境相生,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他作诗,能深能浅,能颂能叹,能婉约,也能古雅。深奥的如《仪坤庙乐章二首》等;浅显的如《早春鱼亭山》、《春日登楼野望》、《秋朝览镜》等;歌颂的如一些宫廷应制诗;叹息的如一些客寄他乡和见景生悲之作;婉约的如《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夜宴安乐公主新宅》等;古雅的如《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等。

(一)《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诗云:“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西登成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此诗有建安诗歌的浓烈格调,对眼前景物,发思古幽情,伤季节变换,叹人生几何,把写景、怀古、用典、抒情有机地融于一体。全诗显得高浑超诣又古雅冲淡。杜甫云:“少保有古风,得之陕郊

篇。”[1](P2321)《批点唐音》评此诗“气壮语健,近乎晋魏”。[2](嘞’《唐诗绪笺》认为:“此诗能从容于古法之中,而托意简远,自非拘拘模拟者所可 及。”[2]‘啪’《批点唐诗正声》认为:“‘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寄兴悠远,楚骚‘洞庭波兮木叶下’句与此敌。”[2](聊’《唐风定》评此诗“真气浑浑,莫寻其端”o[23(v'207)这已经是相当高的评价了。而评价最高的算是《诗源辩体》中的一段话:“唐人五言古,自有唐体。初唐古、律混淆,古诗每多杂用律体,唯薛稷《秋日还京陕西作》,声既尽纯,调复雄浑,可为唐古之宗。”

[2】(聊’——说明薛稷此诗是标准、纯粹的五言古诗,在整个唐代五言古诗中堪为正派开宗之作。这反映了薛稷高度的诗歌成就。(二)《早春鱼亭山》。诗云:“春气动百草,纷荣时断续。白云自高妙,裴回空山曲。阳林花已红,寒涧苔未绿。伊余息人事,萧寂无营欲。客行虽云远,玩之聊自足。”这是一首写景加言意的好诗。诗分两部分。前6句为第一部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明丽的春天景色:百草枯后又荣,白云缭绕山间,向阳的林木已开满红花,寒冷的溪涧 岩苔未绿。多么美妙的图画!后4句为第二部分,作者写意言志:我到美丽的鱼亭山,与这山一样显得清静,无贪欲、无案牍劳形、无杂事扰心。作者身在官场,此诗曲折地反映了他热爱自然景色,向往清静生活的思想感情。(三)《秋朝览镜》。诗云:“客心惊落木,夜坐听秋风,朝日看容鬓,生涯在镜中。”此诗言浅意深, 简洁含蓄,有淡淡的悲凉色彩,不知引起多少生计艰难、客寄他乡的迟暮老大者的共鸣!《唐诗解》云:“此感秋而伤迟暮也。闻落木秋风而客怀已切,观镜中衰鬓而生涯可知。”【2](聊’真是切中要旨。除以上3首代表作之外,他的送别诗也写得情真词切,感人至深。如《饯许州宋司马赴任》、《饯唐永昌》等,有过送别至爱亲朋经历的人读后多会勾起离情别绪而潸然泪下,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染力!另外他的应制诗虽然有粉脂气,在思想性方面没有什么可取,但在艺术手法上也十分精熟流畅、琅琅上口。如《夜宴安乐公主新宅》:“秦楼宴喜月 裴回,妓筵银烛满庭开。坐中香气排花出,扇后歌声逐酒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为初唐楷书四大家,薛稷与他们3位年龄相差悬殊,他比欧阳询小 92岁,当85岁的欧阳询去世7年他才出生;他比虞世南小91岁,当8l岁的虞世南去世10年他才出生;他比褚遂良小53岁,当63岁的褚遂良去世时,他才10岁。薛稷学习过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的书法,受褚氏书法影响尤深。《旧

唐书》(卷九十八)薛稷传云:“稷外祖魏征家多藏虞、褚书,故锐精临仿,结体道丽,遂以书名天下。”宋代董迪《广川书跋》(卷七)云:“薛稷于书得欧、虞、 褚、陆遗墨至备,故于法可据。然其师承血脉,则于褚为近。至于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自别为一家。”把薛稷书法的师承关系和独立成家及风格特点说得清清楚楚。张怀瑾则直接说,薛稷是褚遂良的学生:“书学褚公,尤尚绮丽美好,肤肉得师之半,可谓河南公之高足,甚为时世珍尚。”∞1当时就有人称:“买褚得薛,不失其节。”薛稷的传世书迹有“慧普寺”3大字、《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信行禅师碑》、《涅檠经》等。“慧普寺”3字为楷书,每字方径3尺,为悬挂在寺门的金匾中的字,这3字笔画雄健,苍劲有力。杜甫后来看到寺门金匾中的“慧普寺”书迹,评赏日:“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骞。郁郁三大字,蛇龙岌相缠。”[1】(瞄2”可见甚得古法,既有郁勃之气,又具生动之神。《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为楷书,笔法精到,结体修长,瘦劲刚健。《信行禅师碑》为唐楷精英,书法疏炼妍丽,刻利娟秀,上承褚遂良余绪,下开宋徽宗先河。此碑之剪拓孤本中尚存一千八百多字,诚为难得。薛书《涅架经》亦为楷书,风格与《信行禅师碑》基本相似。除上述书迹外,薛稷书迹名目见于书学著述的还有:楷书《封中岳碑》、《郑敞碑》、《张及碑》、《王美畅碑》和《立身帖》,行书《孙权帖》和《夏热帖》等,书体无考和待考的《李公碑》、《崔府君碑》、《佛迹图传》和《陀罗尼经》等。行书《孙权帖》又名《鲻鱼帖》,见于丛帖《淳化阁帖》,亦见于丛帖《绛帖》和《大观帖》。此帖书味纯正温雅,气和神闲,无一点火气。如果说《孙权帖》中带有些许楷味的话,那么行书《夏热帖》则具 草书意味。《夏热帖》见于丛帖《汝帖》,又见于丛帖《兰亭续帖》。此帖以草书笔意作行书,时收时放,时缓时急,节奏强烈,风神爽爽。薛稷最擅长楷书,其次是行书。“用笔瘦劲,结字疏通”8字是其书法的鲜明风格。唐代吕总《续 书评》云:“薛稷真、行书如风惊苑花,雪惹山柏。”既风姿楚楚,又风骨劲挺,不愧为唐初大家之宝迹。薛稷在诗歌和书法上都取得了高度成就,也许是其诗名为其书名和画名掩盖的缘故,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没有他的传记。由于宋代御府中未藏薛稷的书迹,所以宋《宣和书谱》中也没有关于他的记载,而《宣和画谱》(卷十五)中却赫然有他的名目,这说明他在绘画方面的成就、名气和影 响更大,同时也说明他的画至少已经流传到了宋代。《旧唐书》谓其“又善画,

博探古迹”;《新唐书》谓其“画又绝品”。宋《宣和画谱》(卷十五)云:“稷⋯⋯善花鸟人物杂画,而尤长于鹤。故言鹤必称稷,以是得名。且世之养鹤者多矣,其飞鸣饮啄之态度,宜得之为详,然画鹤少有精者,凡顶之浅深,氅之黧淡,喙之长短,胫之细,膝之高下,未尝见有一一能写生者也。又至于别其雄雌,辨其南北,尤其所难,虽名手号为善画,而画鹤以托爪傅地,亦其失也。故稷之于此颇极其妙,宜得名于古今焉。昔李杜以文章妙天下,而李太白有稷之《画赞》,杜子美有稷之《鹤》诗,皆传于世。盖不识其人,视其所与,信不诬矣。”这是一段有代表性的记载,含评价于其中。它记述了3个事实:(一)薛稷长于画鹤且影响极大,大到画鹤必称稷的地步,大有独占天下画鹤之势。(二)薛稷画鹤的成就得力于他对所画对象之静态和动态的细致观察和真切把握。他的画,既博探古 迹,又直接师法自然。(三)李白与杜甫皆有诗咏其画鹤。他不仅画鹤多,还画过树石,画过人物,画过畜兽,并且画过《西方净土变》等。他的画有在朝庭 公署,有在权贵家里,有在寺庙。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载,当时秘书省有他的画鹤,时号一绝。《封氏见闻志》记载,当时尚书省考功员外郎厅有薛稷 的画鹤,宋之问为其题赞;工部尚书厅有他画的树石图;东京尚书坊岐王宅里亦有他的画鹤,都是精绝的作品。卢求《成都记》记载,府衙西厅有薛稷的画鹤和青牛图。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还记载:“薛公稷画入神品。成都静德精舍有壁二堵,杂绘鸟兽、人物,态状生动,乃一时之绝。”《宣和画谱》中提到,李白为薛稷写过《画赞》,杜甫为薛稷写过《鹤》诗,那么到底是怎样的赞和诗呢?李白的《画赞》全称是《金乡薛少府厅画鹤赞》。诗云:“高堂闲轩兮,虽听讼而不扰。图蓬山之奇禽,想瀛海之缥缈。紫顶烟艴,丹眸星皎,昂昂伫眙,霍若惊矫。形留座隅,势出天表。谓长鸣于风霄,终寂立于露晓。凝玩益古,俯察愈妍。舞疑倾市,听似闯弦。傥威至精以神变,可弄影而浮烟。”【41这是一首典型的壁画赞歌。前4句是对薛稷画鹤的赞颂,后14句是对其画鹤的描绘。通篇以真鹤拟画鹤,以画鹤仿真鹤,想像丰富,把画鹤描写得栩栩如生,反映出薛稷画鹤的极高成就。杜甫的《鹤》诗是指《通泉县署壁后薛少保画鹤》一诗。诗云:“薛君十一鹤,皆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低昂各有意,磊落如长人。佳此志气远,岂惟粉墨新。万里不以力,群游森会神。威迟白凤态,非是仓庚邻⋯⋯”[11(挖321)诗中描写的是薛稷的一幅大壁画群鹤图。全诗描绘了群鹤的

意态和神情,赞颂了群鹤的高远志气和脱俗风骨,感叹群鹤旧画得不到保护终有灭迹之危,寄托了诗人自况高洁并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意向,同时也反映了薛稷画鹤的艺术成就和珍贵价值。杜甫还有一首赞颂薛稷诗、书、画的诗,叫《观 薛稷少保书域壁》。其中写薛稷画《西方诸佛变相》的诗句是:“又挥西方变,发地扶屋椽。惨淡壁飞动,到今色未填。”⋯(陇1’描述了薛画之佛像高大雄伟、神色飞动,歌颂了薛画高超的艺术水平。关于薛稷的画,宋时御府中收藏了7幅:《啄苔鹤图》1幅,《顾步鹤图》1幅,《鹤图》5幅。令人遗憾的是他的画没有留传到今天,读今人王伯敏先生对薛画的评价,更令人扼腕痛惜。王先生说:“薛稷画鹤有他一定的创造性。张彦远说他画出了‘屏风六扇鹤样’,‘样’是画样,是画图的一种范本。而且,这种范本还是‘自稷始’。唐代画家,人才济济,而能创‘样’的不多,足见薛稷的绘画不比寻常之作。”【51这又使我们认识到薛稷是一位创画鹤之典范的大手笔。

纵观中国艺术史,在薛稷之前,诗书画俱能者已有不少,而真正做到诗书画俱擅者着实不多。薛稷擅长此三者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在唐代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了宋、元、明、清。随着时代的推移和文化遗产的不断积累,从宋、元至明、清,像薛稷这样综合性的艺术人物越来越多了,并且其综合的项目也有所扩大、有所丰富。其中杰出者如:文、诗、词、书、画俱擅的苏轼,诗、文、书、画俱擅的米芾,文、诗、词、书、画、音乐俱擅的赵孟频,诗、书、画、印俱擅的文征明、赵之谦、吴昌硕等,他们都是在像薛稷这样的艺术前人的基础上大有开拓、大有发展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家。当然,也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薛稷在诗、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为什么其诗对后世的影响不及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其书法对后世的影响不及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其画对后世的影响不及韩干、韦偃、戴嵩等人呢?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一)薛稷写的诗毕竟以应制诗为多,这些诗大多无生命力,而像《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早春鱼亭山》这样优秀的诗篇数量不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的诗名一直为其书名、画名所掩,这也削弱了其诗对后世的影响。(二)他的书法虽然独立成家,但创造性和艺术个性还不够强烈,还没有完全跳出褚遂良的书法樊篱。凡艺术创作都有这么一条规律:其成就高低和影响大小

薛稷秋日还京篇三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薛稷秋日还京篇四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卷(一)语文试题》

百校大联考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一)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11)题—第(12)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画像对世俗生活的痴迷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所记述的那些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 全面,以至于它对当时人们生活娱乐、工业制作、出仕做官、拜谒觐见和狩猎战斗等内容的记述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并起到文字资料所不 可替代的形象作用。显然,汉代人在创作这些图像资料时并未将之作为幻想材料加以处理,而 是采取了 “彻底的写实主义”态度。正是这些逼真、准确、精细的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 画像的精神世界,后者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而且这一主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如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生动、翔实而全面地记录了一对墓主人夫妇进食时的热闹繁忙景象。作为整个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幅画像所记录的正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 它几乎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之一。由此,这块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亦具有不同寻常 的意义:墓葬的设计者似乎要将自己现世的生活完全带入死后世界;换言之,在他的思想观念中,死后的世界实际上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于是,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 活的意义和作用,日常生活由此被无限延展而获得永恒性。通过对各种文献和资料的考查,我们 可以发现,在有汉一代,人们一直在倾其所有、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这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山东沂南出土的这块汉画像石仅展现了汉代人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更多的同类图像资料证 明,他们不仅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而且还将生活中所

能使用到的 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入墓葬。显然,这种方式在两汉时期已逐渐发展成 为一种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习俗。除了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外,没有任何原因能解释 汉代人这种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日食生活用具的行为。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 到世间作祟,“设计这样的措施是为了阻止魂魄在身体一旦被埋葬之后便离开其中”,“所有想法 设法要死者的灵魂能够心满意足地住在坟墓中”。即使类似的观点有同一时期的图像榜题和文 字记栽作为证据,而且这种心理至今在中国各民族的习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留存,但这不足以 完整解释汉代人的上述行为。因为坟墓的建造者不仅是墓主本人(此前或当时的礼仪还规定皇 帝即位一年后即要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而且大多数是死者的亲友或子孙,他们有朝一日同样要走进坟墓,能给他们死后生活带来安定感、安全感的同样是他们世俗生活中的各种所有和价 值观念。而且,对于死者来说,贸然进入生者的领域就像生者无意间进入死者的领域一样,并不 是充满乐趣的事情,而更多地是受到伤害。

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的表征,是以往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逐渐被人们 的日常生活用具所取代。器具用途的变迁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日常生活因素参与建构 了人们的仪式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世俗化。在这种经济形态基础上所形成的这样一个自给自足 而相对封闭的世俗生活和情感世界是其他生活乐趣所不能取代的。

(节选自王怀义《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的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汉画像记述的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所以它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 研究资料而进人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

B.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而汉画像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 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C.“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它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 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D.通过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可知,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构成了汉 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记录的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此类场景构成了 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

B.因为墓葬的设计者认为死后的世界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所以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 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C.在整个汉代,人们为了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利用了很多种的手 段和途径。

D.除了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外,汉代人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 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人墓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人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的日常生活用具,是因为他们对日常世俗生活 的极端迷恋。

B.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 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C.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 来到世间作祟,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D.直到汉代,日常生活用具才出现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且逐渐取代以往占有重要地位的 器具,这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金,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 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 所取,惟栽书数千卷而还。

太杆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賑养困饿,收其 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 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拜.少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 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 节度使。天德元养,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 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 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 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 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①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唐]薛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②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 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 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 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典故写蜀道的开通,运用这个典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骗子

徐常愉

寒风凛冽的大街上,我架着双拐艰难地向前挪动着步子。

此时的我身无分文,肚子咕咕直叫,身体瑟瑟发抖。不过我的脑子还算清醒,我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尽快弄到食物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否则,我恐怕熬不过接下来的这个夜晚了。

怎样弄到食物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直接向过往的行人伸出乞讨的手。这一点,我心里非 常清楚。可我又觉得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不能使用这个方法。这是不是我心里仅存的一点儿自尊在作怪?我一时还无暇思考这个问题。而除此之外,我惟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卖掉我身上惟一值钱的东西——皮大衣。别看我身上这件皮大衣看上去肮脏不堪,可它是山羊皮做 的.我想它至少值20美元,不过为了尽快出手,我决定10美元就卖了它。

于是,我停下来,脱下皮大衣。寒风立刻刺透我的脊背,我狠狠地打了一个寒战。没办法,我只能暂且忍受寒冷了。我撤出一条拐杖,把皮大衣挂在上面,开始向过往的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

开始的时候,我在叫卖,而且声音还算洪亮:“卖皮大衣啦,只要10美元!”可是没过多久,我意识到,必须保存自己仅存的一点点体力了。我环顾四周,找来了一块硬纸板和一根炭木棍,制作了一个广告牌挂在了皮大衣上。做完这一切,我已经抖作一团。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

幸好,一位先生在我面前停住了。那位先生看了看广告牌和皮大衣,又看了看我的脸,从兜 里掏出10美元,递给了我。我难以掩饰内心的兴奋,急忙伸手接过了钱,正要把皮大衣从拐杖上摘下来给他,那位先生却转身走了。我急忙喊道,先生,您的皮大衣!那位先生边走边回过头 来冲我摆了摆手。我明白了,他并不屑于要我的皮大衣。虽然,这让我感到有些尴尬,但我的心 里还是充满了对那个人的感激。我发誓,我一定会在上帝面前替他祈祷的。

10美元,足够让我三天不挨饿了。我重新穿上皮大衣,向一家食品店走去...... 然而,因了那10美元,时间似乎突然变快了。我还没有做好迎接第四天的准备,三天的时 间就匆匆过去了。当我再次饥肠辘辘地流浪在大街上时,我不得不再次脱下我的皮大衣,向过往的行人出售。

我的运气还算不错!当又一位先生给了我10美元而且仍然没有拿走我的皮大衣时,我不 得不这样认为。

然而,没想到,我的好运气三天后却离我而去了。当我第三次向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时,我遇到了麻烦。我发现许多人远远地瞅着我,一边指点着我,一边匆匆地走开,目光中似乎还有一丝愤怒。

人们这是怎么了?我正迷惑,见两个年轻人向我走过来,我暗自庆幸终于有人来买我的皮 大衣了。没想到,他们却让我好失望。这两个年轻人并没有像头两位先生那样从兜里掏出10 美元给我,他们其中的一位一把揪住了我的脖领子,大声呵斥我是一个骗子。我很害怕,但又觉得委屈,便小心地申辩道,我不是骗子。那人恶狠狠地说,你还敢说你不是骗子?我明明看见你 在这里卖了一个星期皮大衣了,怎么至今没有卖掉?怕是在用皮大衣做诱饵来骗取人们的同情 心和钱财吧! *

我幡然醒悟。虽然自己被误会了,但是,我觉得他们是有权利而且有充足的理由这样

薛稷秋日还京篇五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卷(一)》

百校大联考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一)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11)题—第(12)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画像对世俗生活的痴迷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所记述的那些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以至于它对当时人们生活娱乐、工业制作、出仕做官、拜谒觐见和狩猎战斗等内容的记述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并起到文字资料所不可替代的形象作用。显然,汉代人在创作这些图像资料时并未将之作为幻想材料加以处理,而是采取了“彻底的写实主义”态度。正是这些逼真、准确、精细的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后者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而且这一主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如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生动、翔实而全面地记录了一对墓主人夫妇进食时的热闹繁忙景象。作为整个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幅画像所记录的正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它几乎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之一。由此,这块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亦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墓葬的设计者似乎要将自己现世的生活完全带入死后世界;换言之,在他的思想观念中,死后的世界实际上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于是,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日常生活由此被无限延展而获得永恒性。通过对各种文献和资料的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有汉一代,人们一直在倾其所有、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这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山东沂南出土的这块汉画像石仅展现了汉代人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更多的同类图像资料证明,他们不仅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而且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入墓葬。显然,这种方式在两汉时期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习俗。除了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外,没有任何原因能解释汉代人这种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日食生活用具的行为。在汉

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到世间作祟,“设计这样的措施是为了阻止魂魄在身体一旦被埋葬之后便离开其中”,“所有想法设法要死者的灵魂能够心满意足地住在坟墓中”。即使类似的观点有同一时期的图像榜题和文字记栽作为证据,而且这种心理至今在中国各民族的习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留存,但这不足以完整解释汉代人的上述行为。因为坟墓的建造者不仅是墓主本人(此前或当时的礼仪还规定皇帝即位一年后即要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而且大多数是死者的亲友或子孙,他们有朝一日同样要走进坟墓,能给他们死后生活带来安定感、安全感的同样是他们世俗生活中的各种所有和价值观念。而且,对于死者来说,贸然进入生者的领域就像生者无意间进入死者的领域一样,并不是充满乐趣的事情,而更多地是受到伤害。

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的表征,是以往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逐渐被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所取代。器具用途的变迁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日常生活因素参与建构了人们的仪式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世俗化。在这种经济形态基础上所形成的这样一个自给自足而相对封闭的世俗生活和情感世界是其他生活乐趣所不能取代的。

(节选自王怀义《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的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汉画像记述的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所以它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人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

B.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而汉画像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C.“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它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D.通过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可知,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记录的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此类场景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

B.因为墓葬的设计者认为死后的世界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所以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C.在整个汉代,人们为了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利用了很多种的手段和途径。

D.除了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外,汉代人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人墓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人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的日常生活用具,是因为他们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

B.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C.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到世间作祟,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D.直到汉代,日常生活用具才出现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且逐渐取代以往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这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金,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 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 所取,惟栽书数千卷而还。 太杆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賑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亡抚存璋之职 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节度使。天德元养,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

[唐]薛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②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③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 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典故写蜀道的开通,运用这个典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骗子

徐常愉

寒风凛冽的大街上,我架着双拐艰难地向前挪动着步子。

此时的我身无分文,肚子咕咕直叫,身体瑟瑟发抖。不过我的脑子还算清醒,我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尽快弄到食物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否则,我恐怕熬不过接下来的这个夜晚了。

怎样弄到食物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直接向过往的行人伸出乞讨的手。这一点,我心里非常清楚。可我又觉得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不能使用这个方法。这是不是我心里仅存的一点儿自尊在作怪?我一时还无暇思考这个问题。而除此之外,我惟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卖掉我身上惟一值钱的东西——皮大衣。别看我身上这件皮大衣看上去肮脏不堪,可它是山羊皮做的。我想它至少值20美元,不过为了尽快出手,我决定10美元就卖了它。

于是,我停下来,脱下皮大衣。寒风立刻刺透我的脊背,我狠狠地打了一个寒战。没办法,我只能暂且忍受寒冷了。我撤出一条拐杖,把皮大衣挂在上面,开始向过往的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

开始的时候,我在叫卖,而且声音还算洪亮:“卖皮大衣啦,只要10美元!”可是没过多久,我意识到,必须保存自己仅存的一点点体力了。我环顾四周,找来了一块硬纸板和一根炭木棍,制作了一个广告牌挂在了皮大衣上。做完这一切,我已经抖作一团。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

幸好,一位先生在我面前停住了。那位先生看了看广告牌和皮大衣,又看了看我的脸,从兜里掏出10美元,递给了我。我难以掩饰内心的兴奋,急忙伸手接过了钱,正要把皮大衣从拐杖上摘下来给他,那位先生却转身走了。我急忙喊道,先生,您的皮大衣!那位先生边走边回过头来冲我摆了摆手。我明白了,他并不屑于要我的皮大衣。虽然,这让我感到有些尴尬,但我的心里还是充满了对那个人的感激。我发誓,我一定会在上帝面前替他祈祷的。

10美元,足够让我三天不挨饿了。我重新穿上皮大衣,向一家食品店走去...... 然而,因了那10美元,时间似乎突然变快了。我还没有做好迎接第四天的准备,三天的时间就匆匆过去了。当我再次饥肠辘辘地流浪在大街上时,我不得不再次脱下我的皮大衣,向过往的行人出售。

我的运气还算不错!当又一位先生给了我10美元而且仍然没有拿走我的皮大衣时,我不 得不这样认为。

然而,没想到,我的好运气三天后却离我而去了。当我第三次向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时,我遇到了麻烦。我发现许多人远远地瞅着我,一边指点着我,一边匆匆地走开,目光中似乎还有一丝愤怒。

人们这是怎么了?我正迷惑,见两个年轻人向我走过来,我暗自庆幸终于有人来买我的皮大衣了。没想到,他们却让我好失望。这两个年轻人并没有像头两位先生那样从兜里掏出10 美元给我,他们其中的一位一把揪住了我的脖领子,大声呵斥我是一个骗子。我很

薛稷秋日还京篇六
《名校联考 (3)》

2016届高三语文试卷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画像对世俗生活的痴迷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所记述的那些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以至于它对当时人们生活娱乐、工业制作、出仕做官、拜谒觐见和狩猎战斗等内容的记述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并起到文字资料所不可替代的形象作用。显然,汉代人在创作这些图像资料时并未将之作为幻想材料加以处理,而是采取了 “彻底的写实主义”态度。正是这些逼真、准确、精细的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后者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而且这一主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如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生动、翔实而全面地记录了一对墓主人夫妇进食时的热闹繁忙景象。作为整个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幅画像所记录的正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它几乎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之一。由此,这块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亦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墓葬的设计者似乎要将自己现世的生活完全带入死后世界;换言之,在他的思想观念中,死后的世界实际上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于是,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日常生活由此被无限延展而获得永恒性。通过对各种文献和资料的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有汉一代,人们一直在倾其所有、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这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山东沂南出土的这块汉画像石仅展现了汉代人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更多的同类图像资料证明,他们不仅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而且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入墓葬。显然,这种方式在两汉时期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习俗。除了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外,没有任何原因能解释汉代人这种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日食生活用具的行为。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到世间作祟,“设计这样的措施是为了阻止魂魄在身体一旦被埋葬之后便离开其中”,“所有想法设法要死者的灵魂能够心满意足地住在坟墓中”。即使类似的观点有同一时期的图像榜题和文字记载作为证据,而且这种心理至今在中国各民族的习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留存,但这不足以完整解释汉代人的上述行为。因为坟墓的建造者不仅是墓主本人(此前或当时的礼仪还规定皇帝即位一年后即要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而且大多数是死者的亲友或子孙,他们有朝一日同样要走进坟墓,能给他们死后生活带来安定感、安全感的同样是他们世俗生活中的各种所有和价值观念。而且,对于死者来说,贸然进入生者的领域就像生者无意间进入死者的领域一样,并不是充满乐趣的事情,而更多地是受到伤害。

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的表征,是以往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逐渐被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所取代。器具用途的变迁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日常生活因素参与建构了人们的仪式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世俗化。在这种经济形态基础上所形成的这样一个自给自足而相对封闭的世俗生活和情感世界是其他生活乐趣所不能取代的。

(节选自王怀义《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的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汉画像记述的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所以它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

而进人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

B.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而汉画像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

C.“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它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

D.通过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可知,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记录的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此类场景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

B.因为墓葬的设计者认为死后的世界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所以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C.在整个汉代,人们为了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利用了很多种的手段和途径。

D.除了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外,汉代人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人墓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人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的日常生活用具,是因为他们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

B.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

C.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到世间作祟,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D.直到汉代,日常生活用具才出现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且逐渐取代以往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这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

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夔,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太行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

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拜少大夫,知潞州事。百.

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节度使。天德元养,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

[唐]薛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

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②途,日暮忧思多。

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③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

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相传为商

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典故写蜀道的开通,运用这个典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 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骗子

徐常愉

寒风凛冽的大街上,我架着双拐艰难地向前挪动着步子。

此时的我身无分文,肚子咕咕直叫,身体瑟瑟发抖。不过我的脑子还算清醒,我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尽快弄到食物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否则,我恐怕熬不过接下来的这个夜晚了。

怎样弄到食物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直接向过往的行人伸出乞讨的手。这一点,我心里非常清楚。可我又觉得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不能使用这个方法。这是不是我心里仅存的一点儿自尊在作怪?我一时还无暇思考这个问题。而除此之外,我惟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卖掉我身上惟一值钱的东西——皮大衣。别看我身上这件皮大衣看上去肮脏不堪,可它是山羊皮做的.我想它至少值20美元,不过为了尽快出手,我决定10美元就卖了它。

于是,我停下来,脱下皮大衣。寒风立刻刺透我的脊背,我狠狠地打了一个寒战。没办法,我只能暂且忍受寒冷了。我撤出一条拐杖,把皮大衣挂在上面,开始向过往的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

开始的时候,我在叫卖,而且声音还算洪亮:“卖皮大衣啦,只要10美元!”可是没过多久,我意识到,必须保存自己仅存的一点点体力了。我环顾四周,找来了一块硬纸板和一根炭木棍,制作了一个广告牌挂在了皮大衣上。做完这一切,我已经抖作一团。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

幸好,一位先生在我面前停住了。那位先生看了看广告牌和皮大衣,又看了看我的脸,从兜里掏出10美元,递给了我。我难以掩饰内心的兴奋,急忙伸手接过了钱,正要把皮大衣从拐杖上摘下来给他,那位先生却转身走了。我急忙喊道,先生,您的皮大衣!那位先生边走边回过头来冲我摆了摆手。我明白了,他并不屑于要我的皮大衣。虽然,这让我感到有些尴尬,但我的心里还是充满了对那个人的感激。我发誓,我一定会在上帝面前替他祈祷的。

10美元,足够让我三天不挨饿了。我重新穿上皮大衣,向一家食品店走去......

然而,因了那10美元,时间似乎突然变快了。我还没有做好迎接第四天的准备,三天的时间就匆匆过去了。当我再次饥肠辘辘地流浪在大街上时,我不得不再次脱下我的皮大衣,向过往的行人出

售。

我的运气还算不错!当又一位先生给了我10美元而且仍然没有拿走我的皮大衣时,我不得不这样认为。

然而,没想到,我的好运气三天后却离我而去了。当我第三次向行人出售我的皮大衣时,我遇到了麻烦。我发现许多人远远地瞅着我,一边指点着我,一边匆匆地走开,目光中似乎还有一丝愤怒。

人们这是怎么了?我正迷惑,见两个年轻人向我走过来,我暗自庆幸终于有人来买我的皮大衣了。没想到,他们却让我好失望。这两个年轻人并没有像头两位先生那样从兜里掏出10 美元给我,他们其中的一位一把揪住了我的脖领子,大声呵斥我是一个骗子。我很害怕,但又觉得委屈,便小心地申辩道,我不是骗子。那人恶狠狠地说,你还敢说你不是骗子?我明明看见你在这里卖了一个星期皮大衣了,怎么至今没有卖掉?怕是在用皮大衣做诱饵来骗取人们的同情心和钱财吧!

我幡然醒悟。虽然自己被误会了,但是,我觉得他们是有权利而且有充足的理由这样想的。于是,我没有继续申辩下去。那个揪我脖领子的年轻人以为戳穿了我肮脏的伎俩,摆出一副大义凛然为民除害的姿态,恶狠狠地从嘴里吐出一个字——滚!其实,他不这样说,我也是要离开这里的。因为我已经意识到,我必须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寻找生机了。

于是,整个冬天,我辗转于整个城市的各条街道。然而,每一条街道,我最多只能待上一个星期,因为人们的洞察力似乎越来越敏锐了,他们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我判断成一个骗子。不过,我还是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运气一直是不错的。因为我总能在饥肠辘轆时得到10美元,而且不失去我的皮大衣。

哦,或许这样说对于那些掏钱的人不够公平,应该说,是那些掏了钱的好心人又把他们的皮大衣施舍给了我。为此,我时刻提醒自己绝对不能真的变成骗子。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曾不止一次试图让那些掏了钱的人把我的皮大衣拿走,可是,我一直是个失败者。无奈,我只得采取另外一个办法:我坚持三天才卖一次皮大衣,而且只接受一位好心人的钱。

尽管如此,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我还是被迫要到另外一座城市去了。因为几乎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认识了我——用皮大衣来骗钱的骗子。他们已经把戳穿我骗人的把戏当作十足的乐趣了。

(节选自《天池小小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开头“寒风凛冽的大街上”的环境描写,为故事提供了背景及发生的地点,另外有渲染悲凉凄清气氛的作用。

B.小说讲述了“我”沦落为骗子的故事,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高大的人物形象,但是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

C.“我”无偿得到10美元后,向一家食品店走去,看出其有惰性,“我”在别人不断地怜悯和施舍中失去底线与自尊。

D.小说结尾“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巧妙呼应了开头内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春天”意在指“我”的人生迎来转机。

E.作者的笔调冷静客观,只用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可在平静的表面下,却翻腾着感情的巨浪,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2)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写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这种写法的妙处。(6分)

(3)请简述小说中“我”的形象特点。(6分)

(4)对于本文的主题,有人说小说鲜明地呈现一个人堕落的过程,有人说小说是对社会人情淡薄的批

薛稷秋日还京篇七
《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含解析)》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第一次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问的气象

袁行霈

作诗讲究气象。诗之有气象如山峦之有云烟,江海之有波涛,夺魂摄魄或在于此。气象以 雄浑飘逸为上,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俱怀选兴壮思飞,欲上 青天揽明月”,皆以其超凡的气象而传诵千古。

做学问也讲究气象。学问的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宏,清远雅正。不强 服人而人自服,毋庸标榜而下自成蹊。

仅以中国近现代的学者为例,其中即不乏具有大家气象的人物。归纳他们的特点大概有以 下这些:

学术的格局和视野开阔,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处处显示出总揽全局的能力。这倒不在研究 题目的大小,题目大的如粱启超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题目小的如陈寅恪先生的《柳如 是别传》,气象都不凡。在他们的手里,资料的采用和组织灵活而有规矩,出神而又入化,犹如魔 方的组合,而不像积木的堆垛。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宋代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其下 阙有日:“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气象何等恢宏!如果借用来形容学问,“尽挹西 江”可以说是把有关的资料全部搜集起来;“细斟北斗”可以说是把有关的材料细细地加以辨析; “万象为宾客”可以说是把相关学科都用来为自己的研究服务。学问能到这一步,也就不是常人 所能及的了。

有气象的学问必有开山之功,开拓新领域,建立新学科,发凡起例,为后人树立典范。陈寅 恪先生所撰《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说:“自昔大师钜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 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速。故其著作可以 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对王国维先生的开创之功,陈寅恪先生讲了三点:取地下 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故有之 材料互相参证。王国维先生的这三点已经被治文史的学者奉为圭臬了。

中国历来是道德学问并重,学问的气象实有赖于道德的高尚。为人正直、诚实、刚强,方能 不随波逐流,而勇于坚持真理。如果叉能虚怀若谷,富有宽容精神,气象就更加不同了。读余嘉 锡先生的《四库提要辨证》,十分佩服其渊博与精审。余先生积毕生之力,指出纪晓岚多处疏漏 舛误,但在《序录》中却有这样一段话:“然而纪氏之为提要也难,而余之为辩证也易,何者?无期 限之促迫,无考成之顾忌故也。……易地以处,纪氏必优于作辨证,而余之不能为提要决也。”这 段话在宽容中透出恢宏的气象,令人敬佩!对后进晚辈爱护提携不遗余力,也是大家气象的表 现!偶读《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收有蔡元培先生手迹六件.其中四件是介绍别人 出版著作的,而且有三件讲到版税问题。其措辞如:某君“寒士,版税实缓不济急”;“如贵书局能 与预玎发行”。使某君“不必再分心于经济问题,则深为感荷”;“寒士打算,殊为可悯”;等等。我 一边看他的手迹一边想象他的心肠,感动之余曼增加了几分钦佩。

1.下列关于“气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诗讲究气象,这个气象以诗的风格雄浑飘逸为上,气势恢宏。有气象的诗境界高远。

B.傲学问也讲究气象。学问的气象是指学问的格局与境界。学问有气象则自能使人

信服。

C.做学问者也要有气象。这个气象指做学问者的学术视野与格局,也指做学问者的品质。

D.学问气象的形成取决于学问者的个人道德修养。道德高尚者其学问自然精深且有

气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用”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米形容做学问,是指收集材料、辨析材料,融会贯 通,尽为己用,

B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开山之功,并总结了王国维的三大功绩,认为其著作转移一时之风

气.而示来者以轨则。

C.余嘉锡认为纪晓岚会编纂《四库全书》,但不会辨证舛误,仍比自己强得多。自己虽会辨 证,却不能为其提要。

I).蔡元培的手迹中多次讲到版税问题,希望出版方能及时发放版税,这显示了蔡元培作为 一个学者的气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问的气象不在于研究题目的大小,题目小的也能气象非凡,如陈寅恪的《柳如是别

传》。但题目大的更容易有气象。

B.有大家气象的学者做学问时,总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并处处显示出总揽全局的能力, 且能做到“万象为宾客”。

C.有大家气象的学者往往能开山立派,确立规则,发凡起例,树立典范。王国维先生的治 学三规则已成治文史着的圭臬。

D.有大家气象的学者为人正直、诚实、刚强,具有这样的品质方能坚持真理及做学问的方 向,这样的学者宽容而悲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金,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栽书数千卷而还。 太杆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賑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拜少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节度使。天德元养,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

[唐]薛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成阳②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③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 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成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 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 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

(2)季百‘醑《蜀道难》中,引用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典故写蜀道的开通,运用这个典故的诗句是 “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 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老作家是在生命的最后当做“收山之作”来写那部长篇小说的。闭门谢客,十年磨砺,当六卷本二百多万字的小说最后封笔的时候,他想想自己的生命之灯是否也快熄了。想一想,十年来,天天忙于写书,犹如与世隔绝,竟再也没有踏上街道。出版社的人拿走书稿后,老作家决定出去走走。

一位年轻的爸爸,带着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先是说问他一下路,而后就说自己是来这座城市工作的,把工作的地址丢了,一天下来钱也花完了,小孩子很饿没吃饭。

老作家当即拿出十元钱让他们去吃饭。

没有走出六十米,老作家就看到一个脖子下挂着牌子的孩子,站在街边,说父母有病,自己没钱上学,求好心人相帮。

老作家的老眼竟泛起一层潮雾,他没想到在这儿竟与自己作品中的人物相遇了。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五十元钱给了这个孩子。

想着那个失学的孩子,他的心里不好受,一边走还一边喃喃自语。突然,一个穿着很不错的青年女子挡在他面前。女子一副为难而不好意思的表情,老作家瞧着她问有什么事。她似乎犹豫再三才下了决心说似的,原来,她去别的地方办事,转车到这儿,没想到钱丢了,没办法回去,看老作家能否帮帮她,有个车票钱就行,还让他留下地址,回家后就把钱寄来,只是“借”。

也是的,出门不容易,一分钱困倒英雄汉的事多了。老作家一问原来需要四十多元钱,好吧,老作家就拿出五十元给了这女子。

老作家遇到了一位因交通事故死了儿子来城市告状的老人,背着脏兮兮的行李卷,一副走到哪儿就住到哪儿的样子……遇到一个残疾儿童没有饭吃了,或是要看病了什么的……与一位穿着很体面的小伙子相遇,小伙子手里拿了一封已经写好的电报,说是来这儿办事,钱丢了,想找他帮忙就是十多元的电报钱。

老作家没想到,在他一个个遭遇这些人的时候,手里的钱早已送完。这时,老作家身上嘟嘟地发出声响来。原来他写作时养成了每天在自己的小院里散步的习惯。老伴儿怕他出事,就专门为他买了个传呼机,也只有老伴儿和两个儿子知道号码,平时几乎没响过,老作家甚至都忘记了还有这个玩意。老作家拿出传呼机一看就急了,原来老伴儿发病住院。这可怎么办?他急忙返身才发现早走出很远的街道,至少乘公交车也有五六站了。

他一边摸钱一边拦的士,可是他发现自己分文皆无。当然,出租车仅仅开出去不到五十米,司机就让他下车,并说,没钱坐什么车呀。再想解释什么时,出租车早一溜烟开走了。

老作家跑步赶到公交车站牌下,要先投币,他无奈地站在车门口说自己的钱刚才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现在他要坐车回家,家里……他的话没说完,公交车的门便“咣”的一声关了。他好像还听见司机说了一句,这种人见得多了……

老作家想用公用电话只花几角钱打个电话……老作家拦了一个蹬三轮车的老年人……老作家拦了一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老作家与刚才他给过拍电报钱的人相遇,那人还在那儿向别人要拍电报钱……

老作家的额头上早就汗流如雨。他开始跑步……

急跑不足一百米,加上刚才的一系列遭遇,他开始感到头晕眼花,五脏翻滚,只好一下子就蹲下来。可是没有谁问他一声,最多是回头多看他几眼。

当那个手拿一串红红的糖葫芦的小女孩,跟着爸爸从老作家面前走过时,她问了一声:“老爷爷,你怎么了?”可是,她的话没说完,爸爸已严厉地训斥她了:“不要跟陌生人乱讲话,瞧他那样,也是个骗子。”老作家的心里似刀剜一样地痛。而后他的眼睛望着天空,他想象不出,现在的人为什么都成了这样?那一刻他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词,那就是“听天由命”吧。

“老爷爷,你是饿了吧?给你吃串糖葫芦吧……”

一个童声打断了他的思维。老作家看着那个漂亮的小女孩,她一定是偷偷地或是强行挣脱了爸爸的手跑回来了。老作家眼里放出了亮光,流下两行热泪。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那种想象中的东西了……

(选自小说集《最后一颗子弹》,有删减)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第三人称讲述了老作家上街的遭遇和他的心灵世界,同时也揭示下层市民既可恶又可怜的生 存现状,并暴露了他们虚伪丑恶的灵魂。

B.小说开头交代老作家为完成“收山之作”十年“没有踏上街道”,暗示作家对外界的变化缺少了解, 同时也为后面写他接连受骗作铺垫。

C.老作家帮助了“父母有病,自己没钱上学”的“一个脖子下挂着牌子的孩子”,这一情节既表现了

作 家的美德,也顺带揭露了社会的不公。

D.小说写公交车司机拒绝帮助老作家后说“这种人见得多了”,这一细节透露出司机的冷漠麻木,也

暗示了作家之前接连受骗的必然性。

E.“瞧他那样,也是个骗子”这句话给了老作家心灵沉重的打击,他对人性的沦落已经彻底绝望,只

好“听天由命”,不再作无谓的追寻。

(2)小说中老作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三处简要分析。(6分)

答:

(4)小说以小女孩给老作家糖葫芦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8

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我的文学生涯

陈忠实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直到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公社)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 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 直到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判断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 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几乎同时决定,干脆归老 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我的经历大致如此。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 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 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 片。这种复活和验证在幼稚的心灵引起的惊讶、欣喜和浮动是带有本性的。我随之把赵树理已 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这时候的赵树理在我心目中已经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我人生 历程中所发生的第一次崇拜就在这时候,就是赵树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 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我这一生的全部有幸和不幸,就是从阅读《三里湾》和这篇小说的写作开 始的。

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 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这小小的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的精神里似

薛稷秋日还京篇八
《高三自测学生版7》

15~16年许昌县三高高三年级上期质量检测试题(七)

语 文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和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臵,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翼,所以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

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B. 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巢父、许由这两

位大隐士算是中国最早的隐士。

C.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

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

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许昌县三高语文教研组 第1页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

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

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胡世宁通晓军事。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

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疾恶如仇。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

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C.胡世宁不畏权贵。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

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胡世宁举贤荐才。即使他举荐的人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他还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

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 [唐] 薛 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②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③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

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针对当时士族阶层崇尚虚无、混淆生死、不思进取的现实,明确指出

“ , ”,要思考生命的意义,珍惜时间。

(2)杜甫《蜀相》中“ , ”两句表达了对理想的君臣际遇

关系的肯定与憧憬。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见赠》诗中“ , ”两句包含了事物

新陈代谢的哲理。

乙 选考题(2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冬天里的秘密

弗兰茨是个孤苦伶仃的老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了亲人。他在医院住了两年多了,是洛里安大夫的病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位。

冬天来临的时候,他已经连路都走不动了,还要靠人喂饭,洗脸。夜里他总是做噩梦,大声地说胡话,医生把他安排在了顶楼的小房间里,房间的窗户朝着一条寂静的横街,这意味着,他开始默默地等待死神的降临。

但是圣诞节到了,新年到了,死神却一直没到顶楼房间里来找他,洛里安大夫也不明白这老人为什么看上去好像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却还有强烈的活下去的愿望。凭大夫多年的经验,使弗兰茨活下来的不是药物,而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他相信,这老人的心中一定有个秘密。

这天傍晚,洛里安大夫推开弗兰茨的门,却发现他正朝窗外张望。看到大夫进来,他立即把脑袋缩了回去。大夫说:‚您应该静静地躺着休息,为什么总往窗外张望?‛弗兰茨先生想了一会儿,对洛里安大夫说:‚请您走到柜子后面去,不要露面,要不就不灵了。‛

于是大夫就走到柜子后面去。弗兰茨先生坐起来,关掉床头柜上的灯,这时小房间里一片昏暗。接着他又开了灯,又关掉,又开灯。突然,在他们对面横街的一间亮着灯的顶楼窗户里出现一个姑娘。这是个可爱的小姑娘,大眼睛,黑头发,她笑着并朝这儿招手示意,弗兰茨先生也向她招手示意。小姑娘在对面鼓掌,然后把各式各样的东西摆在窗台上,她自己站在窗台后面。窗台上摆的尽是玩具,有乔木,灌木,有一个教堂,还有许多洋娃娃,只要用手插进洋娃娃的衣服里面,它的形态就能不断变化,像活的一样。

小姑娘在她的窗口表演了一场真正的木偶戏!表演完毕,小姑娘鞠了一个躬。

弗兰茨先生笑了,这可是大夫几个月以来第一次看到他笑,于是情不自禁地往前走了两步。这时,在小姑娘半明半暗的房间里出现了一个妇人,当她意外地发现弗兰茨先生和医生时,她惊呆了,赶紧拉上窗帘,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对不起,是我妨碍了演出!‛洛里安大夫沮丧地说。弗兰茨先生躺在床上喘了会儿气,终于开口了:‚我认识这个小姑娘五个星期了,纯粹是偶然,一天,我想转身到另一侧,当我抬起头时,看到了她,她就把那些洋娃娃指给我看,并开始表演起来。为我表演!

‚从那时开始,她每天给我表演节目,而且总是新的,感谢上帝,让我的眼睛还看得到东西。我每天都在焦急地等待傍晚来临,这个时间我们用信号约好了,灯一闪,她的演出就开始。‛

接下来的整个冬天,洛里安大夫每天给弗兰茨先生检查身体,每天都关切地问同一个问题:‚您一定又往窗外看了吧?‛

老人总是轻松地回答:‚是的!‛雪融化了,弗兰茨先生竟然已经能够坐在桌旁吃饭,能够自己洗澡了。3月份的时候,他可以自己走路了,所有的人都不敢相信这个奇迹。

4月初的一天,弗兰茨先生惊慌失措地对洛里安大夫说:‚大夫先生,大夫先生,昨天小姑娘不见了!要是她出了什么事……‛

接下来的整整一个星期都不见小姑娘的踪影,可怜的弗兰茨先生完全失去了常态,他甚至有点旧病复发。但是洛里安大夫对此似乎完全不当一回事,直到第八天,他对弗兰茨先生说:

‚请您穿好衣服,有人邀请我们。‛ ‚有人邀请?在什么地方?‛

许昌县三高语文教研组 第2页

‚那个为你表演的小姑娘的父母亲邀请我们去吃午饭。您动作快一点,要不我们就迟到了。‛

弗兰茨先生穿衣服还从来没有那么快过!洛里安大夫想搀扶他过马路,但他走得比大夫还快,老人踉踉跄跄地径直上了对面那幢房子的顶层。

大夫似乎熟悉这里的房门,他在一道门牌上写着‚维德曼‛的门上按了电铃。一位女士开了门,这位女士就是老人曾经在小姑娘的房间里常常看到的那个,在她后面站着一位先生,当他们看到弗兰茨先生时,脸上马上泛起了笑容,一起说:‚非常欢迎,亲爱的弗兰茨先生。‛

看到弗兰茨先生困惑不解的样子,小姑娘的父亲解释道:‚不久前,洛里安大夫拜访过我们,谈起了您的情况。‛

弗兰茨突然明白了大夫的良苦用心,他感激地看着洛里安大夫,急切地问小姑娘现在在哪里?

小姑娘的父亲领着弗兰茨走过了客厅,在一道门前站住:‚我的女儿玛利亚就在这里面,这门应该由您来推开。‛弗兰茨双手颤抖着推开门,这是一间装饰得很漂亮的儿童房间,玛利亚,他的小朋友,大眼睛,黑头发,她正躺在靠窗的小床上,被子滑落下来,弗兰茨先生看到玛利亚的右腿从脚趾到膝盖绑着石膏绷带。

‚太好了,您终于来了!‛玛利亚兴奋地喊道。

维德曼太太说:‚我的女儿6个月前患了严重的骨髓炎。她必须卧床,老是卧床。我们请了最好的医生,用了最好的药物,但是毫无用处。我们非常担心玛利亚会终身残疾。可前段时间,玛利亚的病情突然好多了,起先我们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我们才知道,她每天为您演出……上一周的检查出现了奇迹。检查表明现在她只有局部发炎,医生说很快就能康复了。‛

玛利亚向弗兰茨伸出一只手,他也伸手握住了她的小手。

‚您和玛利亚有一个秘密,正是您和这个秘密使她得到了健康,我们将永远感谢您!‛小姑娘的父亲嗓音沙哑地说。

洛里安大夫意味深长地说:‚不,有两个秘密:一个是你们之间的小秘密,还有一个是能够影响健康,能够驱赶孤单,能够创造奇迹的秘密。‛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质朴却饱含深情的笔调讲述了一个通过爱来挽救生命的感人故事,令人感觉到了人间的温暖,表

达了作者对坚韧的生命力的赞颂。

B.作品从冬天写起,既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也暗示小说结局的悲剧色彩;“雪融化了”不仅推进情节发展,

也暗示弗兰茨的病情出现转机。

C.小说多处运用伏笔,如开灯关灯的约定;对小姑娘的消失,洛里安大夫“对此似乎完全不当一回事”等,

这些伏笔和后文的照应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D.小说设置维德曼太太这个人物增加了作品的戏剧性,由于她始终不明白事情的底细,所以她的出场就使

故事发展有了悬念,情节一波三折。

E.小说叙事时表面上看似不符合生活逻辑,其实恰恰表现了生活的规律;表面上看似波澜不惊,其实冲突

极为剧烈。

(2) 作品中的小姑娘玛利亚有什么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洛里安大夫说弗兰茨和玛利亚之间有两个秘密,这“两个秘密”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果这篇小说的结局还有一种悲剧设计:当弗兰茨知道真相时,玛利亚已经离开了人世。你认为和本文相

比,哪种设计更合理?请阐释理由。(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万启盈:鲐背之年坦荡行 (曹玲娟)

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一间朴素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与印刷史相关的书籍与材料.谈起七八十年前的人与事,老人声如洪钟、思维清晰,那段投身革命烘炉的激情岁月,依旧历历在目。

万启盈,93岁,从他1933年进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开始接触印刷算 起,迄今已有80年。

‚咱们还是同行,我当过几天记者。‛一见面,万老笑着回忆。1920年5月4日出生的万启盈,本在北平市第四中学读书,为实现当‚无冕之王‛的理想,1933年转学到以‚手脑并用‛为校训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在那里,万启盈接受了社会科学和包括印刷课在内的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系统教育。

80年后,老人出版了一部《中国近代印刷工业史》。不是挂名,也不为‚钓誉‛,一字一句都由老人亲笔写出后由助手整理,他有时一天伏案七八个小时。近年来,老人听力减弱很多,他自嘲:‚我现在是‘半个废物’ 。‛不过他仍在坚持,偶尔也会担忧,‚后面续篇还有50万字,不知道能不能写完‛ 。

真正与印刷结缘,是在1937年。那年,这位热血青年千里迢迢赶赴山西临汾八路军总部,又转去延安。按中央组织部的安排,一心想进抗大继续学习的万启盈因为懂得印刷技术,被分配到党报委员会领导的中央印刷厂。 在延安清凉山脚的万佛洞,万启盈排过字,拼过版,管过工务,当过厂长,甚至还书生挎枪当连长,在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时率领工人游击支队在延安附近打游击。延安时代,万老同其他青年一样,全心全意投入革命事业中,‚没有一丝一毫私心杂念,纯洁得像清水,透明得像玻璃‛。 已是鲐背之年,老人仍然关心很多事情,也对时事了如指掌。老人对如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很是心痛,他说,经常听到各种消息,‚现在本位主义问题仍然很严重,思想和观念的问题不解决,有些事情上不去‛。 老人骄傲地说,新中国成立后,工作担子比过去重了,也经受住了考验。他自我评价是:‚热爱专业,敢挑担子,廉洁清正,不徇私情,正派向上。‛

1954年,万启盈被任命为华东行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主管印刷、科研、教育、物资等,周恩来总理签的任命状他珍藏至今。被称为中国印刷事业奠基人之一的万启盈,于1953年创办了上海印刷学校,对中国印刷工业影响至今。首届学员没有现成教材,万启盈只能边编写讲义边授课。‚上海有人提出停办,北京有人提出撤销学校的实习工厂。为此,我曾很不冷静地拍桌子瞪眼睛。‛万启盈回忆。 万启盈的坚持,令上海印刷学校顺利起步并办学至今,而同样是这份 坚持,成为他后来的一条罪行。1957年,因为在如何接管、改造上海文化单位的问题上和领导意见不一致,万启盈被打成右派,直接下放到印刷厂劳动,后调到上海印刷研究所工作。

‚文革‛中,他又成了专政对象,干脆就被发配当了木匠。但万启盈只要有空就摸索第一代照相排字机的排版工艺,调整修理好一台废旧的日本照排机。他居然摸出门道,把过去仅用来制作地图文字的照排机用于书刊文字排版,摸索出第一代照排书刊胶印印书的新路子。老人说,自己耿直的脾性,一辈子都改不了。他曾在自述中写道:‚难移的执着直言的秉性,曾碰得我头破血流,也有过看事片面说话不审慎之处。团结了人,也得罪过人。‛ 但老人更是一个乐观的人。他爽朗地笑,说自己‚尽管家散了,官没了‛,但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对我是好处太大了。可以说,这是我最出成绩的20年,很多事情都是这时候做的‛ 。1985年后,万启盈致力于编写专业书籍和整理印刷史料,参与了《辞海》的编纂修订工作,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印刷学科部分的主编。1997年,老人荣获毕昇奖。

在《中国近代印刷工业史》里,老人特意使用了九个繁体字,希望以此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和重视。早在2004年,老人就一字字写下《时代呼吁书同文》,希望海峡两岸能够互相交流,各自挑选出几个字来改变,大陆使用繁体,港澳台使用简 体,以此达到一种‚书同文‛的文化默契。

‚我这辈子就是这么个人,一辈子讲真话,屡教不改。‛93岁的万启盈,依旧声如洪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许昌县三高语文教研组 第3页

A.本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文笔简洁,描写细腻,形象地刻画了万启盈老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形

象,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

B.第八段中万启盈老人的自我评价,充分表现了他对自己一生品行的肯定,他很为自己言谈举止、为人处事

上没有失误而感到自豪。

C.在延安工作时,万启盈毫无私心杂念,一心一意干革命。排字,拼版,当厂长,当连长打游击,做过多种

工作。

D.万启盈不仅热爱专业,而且关注国事。他了解时事,心痛于社会不良现象,他希望海峡两岸开展交流,达

到“书同文”的文化默契。

E.第四段写万启盈自嘲:“我现在是‘半个废物’。”这句话是说他现在岁数大了,有些工作没有精力去做

了,比如书稿须交给助手整理。

(2)作为中国印刷事业奠基人之一的万启盈,在印刷方面做出过哪些重大贡献?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万启盈先生有哪些个性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万启盈的奋斗历程中,“坚持”二字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你认同他的“坚持”吗?为什么?请结合文

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脑活动绘图”计划将历时10年,耗资约30

亿美元,其目的旨在探索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为脑活动绘制

全图。

B.学习方 法是否有效往往因人而异,但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和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却是每个想取得学业 成功的

学生必须具备的。

C.频繁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不仅让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而且让多名无辜孩子的生命离我们远去,影响了社

会的和谐稳定,成为当前安全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

D. 长期的睡眠不足,会使人体的生物钟功能失调,正常的生活节奏变得紊乱,从而促人早衰和引发某些疾病。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 。 。 。 : 。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⑤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

A.①③②⑤④ B.④⑤③②① C.④①⑤③② D.①⑤④③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

字。(6分)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②____________________,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____________________。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请仔细观察,说明标识的构图要素并简析标识的寓意。(5分) (1)标识的构图要素 (2)标识的寓意

六、写作(60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 农民科学种田,工人不断 创新,科技工作者致力于科研,各行各业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就‚中

国梦‛ 。

② 2014年11月29日,第51届‚金马奖‛颁奖礼上,喜剧电影《一个勺子》剧组在京召开答谢会。金马奖最

佳新 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奖得主陈建斌感谢8年来爱人的 ,不离不弃。

③ 家具市场产品 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网购平台上售卖仿冒名品家具的卖家也越来越多,有关部

门有必要展开一轮彻查严打的行动了。

A.添砖加瓦 竭尽全力 鱼目混珠 B.添砖加瓦 鼎力相助 鱼目混珠 C.添枝加叶 竭尽全力 良莠不齐 D.添枝加叶 鼎力相助 良莠不齐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许昌县三高语文教研组 第4页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随着各种自拍神器的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美图秀秀等自拍软件的神效,矮穷矬、黑穷丑能瞬间变为高富帅、白富美,这满足了不少男女的爱美之心,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

近日有一款‚反美颜‛应用软件问世。该软件号称能消除美图效果,将‚美丽‛瞬间‚打回原形‛。不少人坦言,上社交网站再也不用担心被欺骗了,但也有人认为将真实的生活美化一下又有何妨?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B.‚巢父、许由是中国最早的隐士‛说法不正确,文中只是说‚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C.中

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不是由孔子的‚道‛发展来的。D.庄子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而不是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2.C(“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说法错误。)

3.B(此项有两处错误。第一处,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依据原文,‚有力地反对封建

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效果,而非主观目的;第二处,‚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表述错误。) 4.A 5.D(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6.B(“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错,应是‚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

7.(1)(胡世宁)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他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道:取

道,经过;急:猛烈;驰:骑马快跑;画:策划;计:方法。每点1分,通顺1分)

(2)(胡世宁)与人说话,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常常切中要害。(呐:说话迟钝,

嘴笨;具:写;援据:援引;洞中:切中,窾会:空处,引申为要害。每点1分)

8.“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

苦和飘忽无定。(3分)“顾”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留念之情。(2分)

9.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倩;(2分)借家乡名山的典故,

写已无傅岩、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政治的隐优;(2分)最后,诗人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像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2分)

10.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11.(1)(5分) 选A 3分,C2分,E1分。(B‚暗示小说结局的悲剧色彩‛错,D‚始终不明白事情的底细‛错,

E‚冲突极为剧烈‛用语夸大)

(2)(6分)①可爱单纯:她“笑着朝我挥手示意”,热情地为弗兰茨表演木偶戏,表演完毕,还不忘鞠躬致谢。

②热情友善:对从不相识的甚至无法交往的孤苦老人,却用自己的表演为他送去温暖。③乐观坚强:身染重病,却依然“笑”着,并顽强地战胜疾病。 (每点2分,共6分)

(3)(6分)①寄寓作品主题:“能够影响健康,能够驱赶孤单,能够创造奇迹的秘密”即爱与信任。②串联文章

内容:全文围绕着玛利亚偷偷为弗兰茨表演,互相鼓励的秘密展开,“秘密”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③吸引读者兴趣:文章围绕二人的秘密,层层设悬,推进情节发展,吸引读者。(每点2分,共6分)

(4)(8分)悲剧式结尾更好。①从小说内容上,以表演木偶戏的方法治愈双方疾病的设计是不合常理的;②单纯

善良乐观的玛利亚突然消失,整整一个星期不见踪影,除了悲剧结局没有其他的合理理由;③悲剧式结尾可以引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颤,加强主题的感人力量。

喜剧式结尾更好。①有弗兰茨老人的关注与鼓舞,有父母和洛里安大夫的关心与照顾,玛利亚的康复是情理之中的;②玛利亚单纯善良,表演时十分可爱天真,玛利亚康复更符合对人物形象的塑造;③喜剧式结尾可以满足读者的美好期望,褒爱扬善的主题表达效果更为强烈。

12.(1)D(3分)C(2分)E(1分)试题分析: A项是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错在“描写细腻,形象地刻画”。

B项错在“没有失误”,它与第十二段中“也有过看事片面说话不审慎之处”相矛盾。E项是对传主语言的

分析,所谓“半个废物”,是传主自谦的说法,是说他自己在工作上不如过去那样有精力了。书稿的整理,交给助手去做,可能是由于精力不足,也可能不是。

(2)①出版了一部《中国近代印刷工业史》。②创办了上海印刷学校,对中国印刷工业影响至今。③摸索出第一代

照排书刊胶印印书的新路子。④整理印刷史料,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印刷学科部分。 (3)①热爱专业,敢挑担子。鲐背之年依然积极工作,有时一天伏案七八个小时。②耿直敢言,正派向上。他“一

辈子讲真话,屡教不改”。③爱国,关心时事。老人对如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很是痛心,并进行批评。④乐观开朗,他对自己身处困境并不放在心上。(每点给2分,答对3分可给满分)

(4)示例一:认同。(2分)理由:①万启盈的坚持,是对美好的思想与品格的守护,而这不应改变。②万启盈的

坚持,是对事业的执着,这使他冲破阻挠,克服困难,在事业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③万启盈的坚持,对于我们所有人都是有力的鞭策,能激励我们走向成功。(理由每点给2分)

示例二:不认同。(2分)理由:①万启盈的坚持,使他被打成右派,被下放,既影响了生活,又影响了事业的发

展。②万启盈的坚持,有时就成了固执,使他有时说话片面,不审慎,得罪人,造成与人关系的不和谐。③为人处世,有原则性地灵活一些,也是可以的,不必过于较真儿。(理由每点给2分)

13.B(添砖加瓦:喻为宏伟的事业做一点小小的贡献。‚中国梦‛是宏伟的事业,每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可以称

作上是‚添砖加瓦‛。添枝加叶:形容叙述事情和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鼎力相助:敬辞,不能用在自己表态帮助别人的情况,此处符合语境。竭尽全力:使出全部力气;鱼目混珠:喻以假冒真,以次充好,符合语境。良莠不齐:比喻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对象不合适。) 14. D ( A.句式杂糅,‚其目的‛与‚旨在‛杂糅。B.成分残缺,‚学习时间‛后面应该加上‚的良好习惯‛。

C项,语序不当,应把‚不仅让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而且让多名无辜孩子的生命离我们远去‛改为‚不仅让多名无辜孩子的生命离我们远去,而且让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

15.C (整段文字都在谈父亲教育的职责,先用母亲的比喻加以区分,然后依次写父亲教育的内涵,冒号连缀③②,

②是对③的解说。 )

16.①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 ②他不仅爱好美食 ③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每写出一句给2分,意思答

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 构图要素:该标识以数字“70”符号,时间“1945-2015”,和平鸽,组成“V”字的长城图案为设计元素。

(2分)标识的寓意:数字“70”与时间“1945-2015” 共同组成的标志性符号,衬以长城图案组成展现胜利的“V”字,体现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庆祝,亦代表中华民族组成的钢铁长城,共同抗敌。图案上方为五只象征和平与希望的和平鸽由远及近展翅飞翔,表现对历史的纪念、对和平的向往,也象征五大洲人民团结一心,在血与火的洗礼后重生,携手前行,共创美好未来。飞翔的和平鸽也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飞向未来。(三点,答出其中2点即可3分) 18.立意方面: A.由“自拍美颜”悦己悦人,延伸到“善意地适度美化真相(真实)而不伤害他人或公众利益”,从可见或不可见角

度去选材行文。B.由材料延伸探讨“形象与美”,围绕“追求美的形象不能脱离真实(真相)”去立意,从可见或不可见角度去选材行文。如脱离材料中自拍美颜与反美颜的社会现象,单谈“真实、真相、虚假与真相”为基本符合题意类;脱离材料中自拍美颜与反美颜的社会现象,单谈“容貌美丑、以貌取人、外在与内在”为偏离题意类。

参考译文:

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弘治六年(1493)榜进士。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懂得军事。开始他做德州推官。歧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世宁制裁了他们。

他又升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世宁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捕捉了他。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三年守孝完后又赴京候补去。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世宁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打不下来,才撤退走了。

他升任江西副使。这个时候,宁王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的意图,但是没人敢说起此事。世宁恼火极了,正德九年(1514)三月就上书说‚: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就罗列了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世宁不可。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江西来。潘鹏把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世宁。李承勋当时是浙江按察使,暗中保护了他。世宁于是逃出,去到北京,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在监狱中他三次上书陈述宸濠大逆不道的罪状,最后无人理会。关押了一年多,谏

许昌县三高语文教研组 第5页

薛稷秋日还京篇九
《甘肃省天水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 语文》

甘肃省天水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 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 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

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股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

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

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金,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 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 所取,惟栽书数千卷而还。

太杆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賑养困饿,收其 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 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拜.少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 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 节度使。天德元养,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

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 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 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 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 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唐]薛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 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 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 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阳时的心理状态是“ , ”。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是“ , ”。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来委婉地劝诫唐王朝统治者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乙 选考题

三、四题为选做题,请在两大题中选做一题,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所选大题后的方框涂黑,再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人影

许锋

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

他每天被母亲安置在一个摇篮里。母亲把摇篮悬空挂好,就去做工了。摇篮是温暖的,还能摇摆,像一叶小舟。那时,他父亲在部队当兵,一年能回来两次。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摇篮很小,刚好容下他。房子也很小,一个土炕,一排柜子,一床被子。到了冬天,满屋子都②③①

薛稷秋日还京篇十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 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 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

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股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

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

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金,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 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 所取,惟栽书数千卷而还。

太杆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賑养困饿,收其 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军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曰: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拜.少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 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 节度使。天德元养,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 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 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 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 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的说这是我的职责。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 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 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2)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唐]薛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 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 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 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阳时的心理状态是“ , ”。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是“ , ”。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来委婉地劝诫唐王朝统治者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乙 选考题

三、四题为选做题,请在两大题中选做一题,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所选大题后的方框涂黑,再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人影

许锋

他的祖上是农民。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 ②③①


薛稷秋日还京相关热词搜索: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秋日还京 薛稷书法欣赏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薛稷秋日还京”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薛稷秋日还京"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8091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