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怎样成为终身学习者

怎样成为终身学习者

2017-05-31 21:33:52 编辑:hongyaping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怎样成为终身学习者  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也是新世纪生存的概念,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的需要,是教育 ...

 怎样成为终身学习者

  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也是新世纪生存的概念,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求。下面是www.chinazhaokao.com中国招生考试网小编整理的怎样成为终身学习者,供大家参考!

  按照美国学者芭芭拉·布诺汉姆(Barbara J.Braham, 2000)的说法,任何一个组织内都有三种类型的学习者:第一类是不愿学习者。他们的座右铭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拒绝学习任何新生事物,不求上进,每天延续同样的做法。这些人可能会成为企业的负担,也有可能在企业面临经营萎缩、陷入困境时,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而被解雇。第二类是悠闲学习者。他们的座右铭是“一切都会过去”。他们为满足现实的需要而按要求参加培训,认为这样已经足够了,不主动为将来的需要进行储备,不愿主动承担新的任务,或者主动请求参加培训。这些人可能适应现时环境的需要,但明天无法预料,今天不努力,明天就会成为冬天的“寒号鸟”。最后一类是终身学习者。他们的座右铭是“永远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坚持学习,积极参加集体学习活动,关注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试验新的观念、实践新的方法,为未来发展准备好自我。

  迈向“终身学习者”的四个阶段

  从以上三种分类可以看出,终身学习者具备持续学习的“内驱力”,永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提高自己的目标,并锐意创新、管理自己的学习。毫无疑问,在当今时代,面临信息爆炸、大数据、十倍速变化、颠覆性创新,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成为终身学习者。组织也应该大力培养和扶持这些终身学习者。他们是学习型组织的中流砥柱,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基于我个人的学习经历和思考、心得,我认为,从“不愿学习者”成长为“终身学习者”可能需要经历“石、沙、土、林”四个阶段,掌握三项核心能力,并要时时刻刻防范“退 化”的风险。

  这四个阶段(或状态)可以用“石”、“沙”、“土”、“林”这四种事物作为隐喻。各个阶段上的特征简述如表1所述。怎样成为终身学习者

 

  如上表所述,在从“不愿学习者”到“终身学习者”的演进过程中,有三次阶段跃升;每一次跃升都是一次学习力的提升,需要具备相应的关键能力。

  能力1:打开心扉(碎“石”为“沙”)

  任何学习从本质上都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需要打开心扉。如果没有打开心门,心智模式是僵化、封闭的,就像一块石头,虽然也会接受到外界的一些新信息或新观点,但就像石头被淋上雨水,只是湿了表皮,没有办法渗透到内心、被接纳,再过一段时间,雨水会被蒸发掉,只留下一点痕迹。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学习也与此相似,去参加了一次培训或者了解到一些新的做法、经验,当时感觉很好,有所触动或启发,但是由于没有学习的动力,未对这些新信息深入探究,致使这些新信息没有进入到学习者的知识体系里,回到工作岗位以后自然也难以应用,时间一久,大部分消息就消失了。这是个人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是一种“非学习者”的状态。

  要想打破这种状态,踏上终身学习之旅,必须始于打开心门,就像一块石头破碎为沙,愿意打开自己的心智模式,放下一些成见,去接纳新的事物、信息和观点。这是一道“分水岭 ”,是一种质的转变 。

  能力2:聚焦并积累知识基础(固“沙”造“土”)

  在有了学习动力之后,个人就会产生学习需求,之后就可以从各种途径和渠道广泛获取自己所需信息,并将这些新信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连接,对其进行解读、赋予意义,之后做出决策,付诸行动;通过观察行动的结果,验证自己是否真的学习到了新东西。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美国学者考夫曼将其划分为“观 察、解 读、决策、实施”四个过程,并以这四个阶段的英文首字母将其称为个体学习的“OADI”循环(Kofman, 1992)。

  由OADI模式可知,个人学习离不开知识基础的构建。事实上,有研究指出,新手和专家在学习方面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背景知识的差异,正如古语所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外行”或“新手”来说,没有那么多知识基础,就没办法去深入观察、了解特定情境的含义;而对于“内行”或“专家”来说,因为已经具备了广泛而深厚的知识基础,如果他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处于学习状态,就能看到其中的异同,不仅能有效应对,也可以从中学到新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知识基础越多,学习能力就越强。

  随着学习之旅的展开,个人会逐渐从一个“新手”成长为某些领域的“专家”。一开始,对一般人来讲,都是从“新手”起步的,虽然可能通过入职前培训或自学一些“碎片化”内容,但是还没有在关键知识点上有深入的探究和实践,也没有在各个知识点之间形成清晰而明确的联系。我将这种状态比喻为“沙”,也就是说,个人尚未形成稳固的知识基础,对于信息的接受能力也较为薄弱。今天听到一个东西觉得不错,明天看到另一个东西认为好像也有道理,就像沙子一样,被吹来吹去,摇摆不定。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按照“沙”和“土”的隐喻,我认为要“固沙”并播下“种子”、悉心培育,使其逐渐结成有一定营养成分、不散也不板结的块状物,即“土”。“有一定营养成分”指的是相关成分配比适当、能支撑作物的成长;“不散”指的是有一定的结构和关联;“不板结”指的是不封闭。用在个人学习方面,也就是说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那就是你的“种子”),确定下自己想要发展的知识领域,然后围绕这个点从各个方面获取知识,慢慢进行积累和培育,逐渐搞清楚这一领域内的关键知识及其相互连接。

  能力3:学以致用并持续更新(积“土”成“林”)

  一旦形成了“土”,“种子”开始发芽、生长,就会启动一个良性成长的循环——土壤质量越好,植物成长得越快,根越扎越深,从而形成更多的土壤,改善墒情和土壤质量。包括长出来的植物,也会逐渐壮大并扩展开来。就这样,慢慢扩大,最终形成茂密的森林。怎样成为终身学习者

  在这个隐喻中,“植物”是对知识的应用,也是创造和产出。在我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是维系终身学习状态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提高人们的行动效能;另一方面,应用也是最好的促进学习的方式;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纠正偏差的最终标准。因此,在我看来,只有进入森林的状态,才是一种理想的“终身学习”境界。

  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既有自己核心的专长领域,又有足够宽广的知识面和延展性,就像森林有足够的土壤,可以广泛地吸收各方面的营养。这里面会有高大的树木——那可能是你的核心知识领域,或者成就,也有一些小树苗、草丛和灌木——那可能是与核心知识领域相关的支撑领域,也可能孕育着新的潜能。

  更重要的是,森林的存在和更新离不开一个健全的生态体系,包含着一系列学以致用、动态更新的循环机制:通过“学 ”,不 断 吸收雨水和养分,滋养这个生态,促进应用与产出;与此同时,“用”也能进一步促进“学”,并改善、维系整个生态的运作。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有的树木枯萎了,但是另外一些地方又长出了茁壮的新乔木。这是一个自然的演进过程,它不会自我封闭,不会抗拒、排挤,已经形成了一种持续学习、更新、成长的习惯,可以适应各种挑战,轻松而和谐,生生不息 。

  时刻防范“退化”的风险

  虽然我们通过努力,可以从“沙”到“土”、由“土”成“ 林 ”,但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时刻都面临“退 化”的风险。举例来说,知识基础对于学习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容易让人滋生骄傲自满情绪或自以为是,从而导致心智模式趋于僵化或封闭,就像“沙”或“土”又开始板结,形成了一层硬壳,退回到了“石头”的状态,削弱了学习力。同样,森林也有可能遭遇虫灾或山火,甚至因为自身构成的失衡而导致退化、水土流失。因此,真正的终身学习者必须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时时刻刻防范“退化”的风险,这是实践终身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13年第10期 作者:邱昭良 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学习型组织研修中心、中国学习型组织网创始人 转载请注明来源


怎样成为终身学习者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怎样成为终身学习者”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怎样成为终身学习者"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82719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