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周国平一个人分两半

周国平一个人分两半

2015-12-24 14:33:2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周国平一个人分两半篇一《周国平经典语录》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周国平一个人分两半》,供大家学习参考。

周国平一个人分两半篇一
《周国平经典语录》

周国平经典语录

1、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2、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谁敢说自己已经贯通一切歧路和绝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寻找了?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

3、肖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4、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们最不了解的。

5、可以没有爱情,但如果没有对爱情的憧憬,哪里还有青春?可以没有理解,但如果没有对理解的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没有等待,哪里还有人生?

6、人生唯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待是那必然到来的死亡。但是,人们都似乎忘了这一点而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7、在神话时代,神替人解释一切,安排一切。神话衰落,哲学兴起,人要自己来解释和安排一切了,他几乎在踌躇满志的同时发现了自己力不从心。面对动物或动物般生活着的芸芸众生,觉醒的智慧感觉到一种神性的快乐。面对宇宙,它却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得不承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人失去了神,自己却并不能成为一个神,或者用爱默生的话说,只是一个破败中的神。

8、西来者人一再强调,智慧不是知识,不是博学。在博学的人,他所拥有的也只是对于有限和暂时事物的知识,而智慧确是要把握无限和永恒。由于人本身的局限,这个目标永远不可能真正达到。

9、尽管人的智慧有其局限,爱智慧却并不因此就属于徒劳。智慧的果实似乎是否定性的:理论上——“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实践上——“我需要我一无所需”。然而,达到了这个境界,在谦虚和淡泊的哲人胸中,智慧的痛苦和快乐业已消融为了一种和谐的宁静了。

10、浩渺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一个生灵与另一个生灵的相遇总是千载一瞬,分别确实万劫不复。说到底,谁和谁不同是这空空世界里的天涯沦落人?

11、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经习惯了和你所爱的人的相处,仿佛日子会这样无限的延续下去。忽然有一天,你心头一惊想,起时光在飞快流逝。正无可挽回的把你、你所爱的人以及你们共同拥有的一切带走。于是,你心中升起一种柔情,想要保护你的爱人免遭时光的劫掠。你还深刻感到,平凡生活中这些最简单的幸福也是多么宝贵,有着稍纵即逝的惊人的美„„

12、就像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的一口水井,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13、一创始人的口吻宣说陈词滥调,以发明家的身份公布道听途说。

14、如果男人和女人之间不再信任和关心彼此的灵魂,肉体徒然亲近,灵魂终是陌生,他们就真正成了大地上无家可归的孤魂了。如果亚当和夏娃互相不再有真情甚至不再指望真情,他们才是真正被逐出了伊甸园。

15、许多东西,今当我们没有它们也能对付时,我们才发现它们原来是多么不必要的东西。我们过去一直使用着它们,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它们。

16、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倘若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精神贵族”,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质的清贫,我相信他就必定不是为了虚荣,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贵和诚实。

17、名人时写下了名著或立下了别的卓越功绩因而青史留名的人,判断的权力在历史;明星则是在公众面前频频露面因而为公众所熟悉的人,判断的权力在公众。

18、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亚里士多德

19、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反过来说,不善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20一个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既不太聪明,也不太傻。这种介于聪明和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

21、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仁者更仁,暴者更暴,智者更智,愚者更愚。

22、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练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这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

23、佛的智慧把爱当作痛苦得根源加以弃绝,扼杀生命的意志;人的智慧应把痛苦当作爱的必然结果加以接受,化为生命的财富。

24、幽默是一种轻松的深刻。面对严肃的肤浅,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

25、对于一颗高傲的心来说,莫大的屈辱不是遭人嫉妒,而是嫉妒别人,因为这种情绪向他暴露了一个他最不愿承认的事实:他自卑了。

26、沉默的原因有所不同:一位不让说而不说,那是顺从或者愤懑;因为不敢说而不说,那是畏怯或者怨恨;因为不便说而不说,那是礼貌或者虚伪;因为不该说而不说,那是审慎或者世故;因为不必说而不说,那是默契或者隔膜;因为不屑说而不说,那是骄傲或者超脱。

27、月亏了能再盈,花谢了能再开。可是,人别了,能否再见却未可知。开谢盈亏,花月依旧,几度离合,人却老了。人生之所以最苦别离,就因为别离最使人感受到人生无常。

28、忘掉你曾经拥有的一切,忘掉你所遭受的损失,就当你是赤裸裸的刚来到这个世界,你对自己说:“让我从头开始吧!”你不是坐在废墟上哭泣,而是拍拍屁股,朝前走去,来到一块空地,动手重建。你甚至不是重建那失去的东西,因为那样你还惦记着你的损失,你仍然把你的心留在了废墟上。你要带着你的心一起朝前走,你虽破产却仍是一个创业者,你虽失恋却仍是一个初恋者,真正把你此刻孑然一身所站立的地方当作了你人生的起点。

29、偶尔真诚一下,进入了真诚角色的人,最容易被自己的真诚感动。

30、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

31、我对任何出众的才华无法不持欣赏的态度,哪怕它是在我的敌人身上。

32、谎言重复十遍未必成为真理,真理重复十遍就肯定成为废话。

33、谁老了,世界,还是我?

34、白昼不会消失,因为它藏在夜的心里。

35、一个成熟的人是不会去刻意寻求外在的奖赏,以为故意做作的奖赏对人有时是一种愚弄。

36、目光如水,但比水更清彻透明;

目光如海,但比海更宽广无极。

仿佛他眼内的世界,要比眼外的世界深邃得多,幽远得多。

37、真正的悟者能够从看破红尘获得一种眼光和智慧,使他身在红尘却不被红尘所惑,入世人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38、对于一个洋溢着生命热情的人来说,幸福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穷尽人间各种可能性,其中包括困境和逆境。“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依照自

己的真性情痛快地活。“圣人者,常人而肯安心者也”

39、谁的经历不是平凡而又平凡?内心经历的不同才在人与人之间铺设了巨大的鸿沟。

40、在人生画面上,梦幻也是真实的一笔。

41、一切最高的奖励和惩罚都不是外加的,而是行为者本身给行为者造成的精神后果. 高尚是对高尚者的最高奖励,卑劣是对卑劣者的最大惩罚.

42、天性健康者容易彼此理解;天生病态者之间往往互相隔膜.

43、 利益常借信仰之名交战.

44、在自由竞争状态,自然选择淘汰了劣者;在专制状态,人工选择淘汰了优者.惟有平庸者永远幸免,有最耐久的生命力.

45、大智慧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大骄傲者往往谦逊平和.有巨大成就感的人,必定也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

小智者咄咄逼人,小善者斤斤计较,小骄傲才露出不可一世的傲慢脸相.

46、 幽默是受伤的心灵发出的健康机智宽容的微笑.

有超脱才有幽默.

最深刻的幽默是一颗受了致命伤的心灵发出的微笑.

47、自嘲就是居高临下地看待自己的弱点.

自嘲混合了优越感和无奈感.

自嘲使自嘲者居于自己之上.

聪明者嘲笑自己的失误.

48、在较量中,情绪激动的一方必居于劣势.

种种强烈的情绪,愤怒或痛苦的姿态,如果没有观众在场,其中有多少能坚持下去.

49、一个人只要不讨厌自己,是不该怕无聊的.不读别的书,正好仔细读自己的灵魂这本书.

50、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就无严肃可言.

平庸就是最大的不严肃.

最高的严肃往往貌似玩世不恭,在嬉笑中做成别人严肃认真地做的事,这是最高的智慧.

51、给人最大快乐的是人,给人最大痛苦的也是人..

52、智慧无国籍.全人类共同创造了各民族历史上的优秀文化遗产.

53、优秀灵魂的自爱其实源于对人类精神的泛爱.

54、每一个问题至少有两个相反的答案.

55、"邦无道"时,能逃就逃,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会装傻则更妙.

56、 怀疑来自过分认真.

57、毁谤的根源是懒惰和嫉妒.因为懒惰自己不能优秀;因为嫉妒而怕别人优秀.

58、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59、一切伟大的作品在本质上是永远未完成的.

60、最动人心魄的爱情似乎都没有圆满的结局,爱情也是因未完成而成其完美的. “像一个有死者那样去看待事物,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奥斯留

61、 疾病会使人变得更人性一些,更轻功利,也更重人情。对爱和友谊的体味更细腻。

62、有尊严地正视死亡是人生最后的一项光荣。

63、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相爱的人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

64、一个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于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

65、表白是理解的死亡证书。

66、一切交往都有不可逾越的最后界限(包括爱情、亲情、友情等)。

67、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68、对于一个高尚的心来说,莫大的屈辱是嫉妒别人。这种情绪向他暴露了一个他不愿承认的事实——他自卑了。

69、嫉贤妒能的实质是嫉名妒利。超脱者因其恬淡于名利而远离了嫉妒——既不妒人,也不招妒。万一被妒也不在乎。如果在乎,说明还是太牵挂名利。

70、适世是出世者的入世法。怀着大化的超脱心境享受人生。(凡间仙、世间佛)

71、两种人最自信:无所不知者和一无所知者。

72、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点。

73、没有一个人性的弱点是我所不能原谅的,但有的是出于同情,有的是出于鄙夷。

74、 凡是被信任和宽容毁坏的,猜疑和苛求也决计挽救不了,那就让该毁掉的毁掉吧。

75、健康的全部价值是使我们愉快地享受人生。其最主要的享受方式就是做我们真正喜欢做的事。

76、唯一的大事是把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做好,顺应自己的天性。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76、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人与人之间最深刻的区分不在职业而在心灵。

77、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万有皆逝,惟有精神永存。

78、信仰是对人生根本目标的确信。

79、一个不能融入现代潮流的人是一个落伍者,一个无所坚守的人是一个随波逐流者。

80、比成功更宝贵的是追求本身。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软弱的,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浅薄的,它显示了深度的有限。

周国平一个人分两半篇二
《周国平论人生》

周国平论人生之语录

1.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活,实质上都不应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伤不了。

2.聪明的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寻找幸福,两者都不承认现实中有幸福。看来,一个人要想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既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和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

3.人生有两大幸福,一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得让自己满意,另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给他(她)们带来快乐。

4.苦与乐不但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苦与乐的数量取决于他的遭遇,苦与乐的品质取决于他的灵魂。

5.可以把生活分为三个部分:肉体生活,不外乎饮食男女;社会生活,包括在社会上做事以及与他人交往;灵魂的生活,即心灵对生命意义的沉思与体验。

6.你的身体尽可以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以在红尘中起伏,关键在于你的精神中一定要有一个宁静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你就能够成为你的奔波身体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了。

7.一个人能否成为优秀的人,基本上是可以自己做主的,能否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则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运气。所以,应

该把成功看作优秀的副产品,不妨在优秀的基础上争取它,得到了最好,得不到也没什么。在根本意义上,作为一个人,优秀就已经是成功。

8.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至多是一种浅薄的优越感,也谈不上幸福感。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然为生活的空虚苦恼时,他听到的正是他的灵魂的叹息。

9.真正的享受必定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包含所谓“灵魂的愉悦和升华”的因素。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实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的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受。

10.我们平时斤斤计较于事情的对错,道理的多寡,感情的厚薄,在一位天神的眼里,这种认真必定是很可笑的。

11.外在的遭遇受制于外在的因素,非自己所能支配,所以不应该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真正能支配的唯有对一切外在遭际态度。内在生活充实的人仿佛有另一个更高的自我,能与身外遭遇保持距离,对变故和挫折保持适当的态度,心境不受尘世祸福沉浮的扰乱。

12.为别人对你的好感、承认、报偿做的事,如果别人不承认,便等于零。为自己的良心、才能、生命做的事,即使没有一个人承认,也丝毫无损。

13.有两种自信:一种是人格上的独立自主,藐视世俗的舆论和功利;一种是理智上的狂妄自大,永远自以为是,自我感觉好极了。

14.和太强的人在一起,我会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和太弱的人在一起,我会只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和强弱相当的人在一起,我才同时感觉到两个人的存在。

15.思考死亡:有意义的徒劳。死亡和太阳一样不可以直视。许多时候,琐碎的日常生活分散了我们的心思,是我们无暇想及死亡,我们还可以用消遣和娱乐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事业和理想是我们的又一救主,我们把它悬在前方,如同美丽的晚霞一样遮盖住我们不得不奔赴的那座悬崖,于是放心向深渊走去。雪莱在一篇散文中说道:没有时间、空间、年龄、预见可以使我们免于一死。让我们不去想死亡,或者只是把它当作一件平凡的事来想吧。

16. 没有死,就没有爱和激情,没有冒险和悲剧,没有欢乐和痛苦,没有生命的魅力。总之,没有死,就没有了生的意义。永生是荒谬的,但这仍然不能证明死的合理,承认永生和寂灭皆荒谬,前者不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后者不合生命本能的逻辑。死是个体的绝对毁灭,倘非自欺欺人,从中绝不可能发掘出正面的价值来。但是思考死亡对于生却是有价值的,他是我们能以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遭际,其中包括作为生活事件的现实中的死,如此看来,对死的思考尽管

徒劳,却并非没有意义。

17.回首往事,多少事想做而未作。瞻望前程,还有多少事情准备做。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如果一个人感觉活在世上已经无事可做,她的人生恐怕就要打上句号了。当然,如果一个人在为完成的心态中和死亡照面,他又会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死不瞑目。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无论死亡何时到来,人生永远未完成,那么,我们就会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上与死亡达成和解,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也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18.既然一切美好的价值都会成为过去,我们就必须承认过去的权利,过去不是空无,而是一切美好价值存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

19.在深重的苦难中,没有呻吟,没有哭泣。沉默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在最可怕的屈辱中,没有诅咒,没有叹息。沉默是复仇者最高的蔑视。

20.真正打动人的感情总是朴实无华的,它不出声,不张扬,埋得很深。沉默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当一切喧嚣静息下来后,它仍然在工作着,穿透可见或不可见的间隔,直达人心的最深处。

21.极其自信者多半浅薄。对于那些在言行中表现出大使命感的人,我怀有本能的反感,一律敬而远之。据我分析,他们基本上属于两类人,一是尚未得逞的精神暴君,另一是有强

烈角色感的社会戏子。和他们打交道,只会使我感到疲劳和无聊。在我看来,真正的使命感无非是对自己选定并且正从事的工作的一种热爱罢了。遇见这样的人,我的血缘本能就会把他们认作我的亲兄弟。

22.自卑者多是两个极端。其一的确是弱者,并且知道自己的弱,于是自卑。这种人至少有自知之明,因而值得我们尊重。其二是具有某种异常天赋的人,他隐约感到却不敢相信自己有这样的天赋,于是自卑。这种人往往极其敏感,容易受挫乃至夭折,其幸运儿则会成为成功的天才。

23.一切成功的天才之内心都隐藏着某种自卑。我信任每一个怀疑自己的人,我怀疑每一个过于自信的人。

24.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在某方面——例如权力、财产、知识、相貌等——处于弱势状态时,常常也会产生自卑心理。但是,只要你拥有做人的基本自信,你就比较容易克服这类局部的自卑,依然坦荡地站立在世界上。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又不陷入孤独,这怎么可能呢?然而,尽管注定孤独,仍然会感觉到可怕和难以忍受。上帝给了他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却又赋予他与普通人一样的对于人间温暖的需要,这正是悲剧之所在。

25.孤僻属于弱者,孤独属于强者。两者都不合群,但前者是因为受到伤害,后者是因为精神上的超群卓绝。孤独是因为内容独特而不能交流,孤僻却并无独特的内容,只是因为性

周国平一个人分两半篇三
《周国平谈爱情 -周国平》

周国平谈爱情 -周国平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21日 10:12  主讲人简介: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博士。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于永恒》,散文集《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迷者的悟》、《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纪世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等。  内容简介:一个人感到幸福不幸福,实际上和自己在性、爱情、婚姻这个问题上的遭遇有很大的关系。爱情和婚姻这个问题也是人人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年轻人。但是其实一样,一个人一辈子都会关心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自己一生的经历,真正是给自己带来极大快乐的事情恐怕就是爱情,但是往往也是这个问题给自己带来最大的苦恼。  爱情可以使人极乐,也可以使人极悲,实际上有很多人间的悲剧也都是发生在爱情、婚姻这个领域里,有些人就是因为爱情看破红尘了,对人世都看淡了,譬如说贾宝玉,贾宝玉就是实际上他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导致他最后就遁入空门,当和尚去了。为了爱情而自杀的人,恐怕比什么事都多,有的是殉情,两个人相爱,但是就是不能结合,结果就一起去死吧,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写的这个故事,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也是时常听到。还有的人可能就是因为爱情中间的那种遭遇吧,就变得玩世不恭了,反正我看破了红尘,没有什么爱情可说,那我就不要爱情吧,我就要性。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文学作品里有很多描写,就是爱情对人的这种情感的牵扯,使人大喜大悲,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从理论上来分析,性,是肉体生活,遵循的是快乐原则;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的是理想原则;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的是现实原则,爱情是以性本能性欲为生理基础的,没有性本能就不可能对异性感兴趣,就谈不上会发展成爱情。  (全文)  一个人感到幸福不幸福,实际上和自己在性、爱情、婚姻这个问题上的遭遇有很大的关系。爱情和婚姻这个问题也是人人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年轻人。但是其实一样,一个人一辈子都会关心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自己一生的经历,真正是给自己带来极大快乐的事情恐怕就是爱情,但是往往也是这个问题给自己带来最大的苦恼。爱情可以使人极乐,也可以使人极悲,实际上有很多人间的悲剧也都是发生在爱情、婚姻这个领域里,

有些人就是因为爱情看破红尘了,对人世都看淡了,譬如说贾宝玉,贾宝玉就是实际上他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导致他最后就遁入空门,当和尚去了。为了爱情而自杀的人,恐怕比什么事都多,有的是殉情,两个人相爱,但是就是不能结合,结果就一起去死吧,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写的这个故事,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也是时常听到。  还有的人可能就是因为爱情中间的那种遭遇吧,就变得玩世不恭了,反正我看破了红尘,没有什么爱情可说,那我就不要爱情吧,我就要性。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文学作品里有很多描写,就是爱情对人的这种情感的牵扯,使人大喜大悲,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所以这个问题是值得想一想,值得思考一下。但是这个问题很难谈,实际上我们对于爱情、婚姻的看法,每一个人往往都和自己的经历是有关的,经历的好一点,就比较乐观,觉得爱情还是存在的,还是很可爱的,经历比较坎坷,或者经历比较不好的,曲折的,就可能对爱情的评价就比较低,甚至对异性的评价就比较低,对整个异性就感到失望了,世界上没有好男人,完全就灰心了,这种现象也很普遍,所以爱情往往就是和自己的那种经历就分不开的,今天让我来谈,恐怕我也很可能就是会加入我自己的这种因素,很难是客观的、理性的去考虑,但是我想既然是讲座,我尽量做到客观和理性。  从人性的角度上来看,性、爱情、婚姻它们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就表现在,譬如说如果没有性的话,爱情和婚姻都谈不上,如果没有性别之分的话,爱情、婚姻当然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就不可能产生,爱情和婚姻都是建立在性的基础上的,这是它的一个共同的生理基础,当然爱情和婚姻之间也会有联系。尤其我们现在对于婚姻的要求应该是在性的基础上发生爱情,在爱情的基础上才有婚姻,性,是肉体生活,遵循的是快乐原则;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的是理想原则;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的是现实原则,所以它是有联系的,但是也有冲突,因为这是三个不同的东西,尤其是爱情,有了爱情冲突就会更大,为什么呢?  因为实际上性的指向可能是广泛的,爱情它是专一的,这样就会发生冲突。有了爱情、婚姻和爱情之间也会发生冲突。如果你不讲爱情的话,那婚姻也很好办,你或者是按照传统的伦理道德维护它,英国王室他们都是这样的,都是要门当户对,而且有政治上的目的。我们普通人也一样,如果我们仅仅是从利益出发的话,譬如说是家族利益,或者是经济利益,也比较简单,找到两个比较门当户对的,比较富的,富

人跟富人通婚就行了,穷人跟穷人通婚就行了,就是没有那么复杂的考虑,但是你一旦追求爱情,这个爱情和婚姻之间就会发生冲突,往往爱情的冲突实际上是情和欲的冲突,情和欲的纠缠,首先一个问题你这个界限怎么划,往往实际上就是我们有时候很难分清楚,譬如说我对这个异性,我产生一个好感,到底是欲望支配我呢?还是我对她真有感情,这个界限怎么划?  同样,一个人别人在追求你的时候,你也会有这个问题,尤其是女孩子,他在追求我,他到底是真的爱我呢?还是其实不爱我,就想得到我,她其实也会有这样一个考虑,所以这个界限到底怎么划?情和欲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从理论上来分析,爱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爱情是以性本能性欲为生理基础的,没有性本能就不可能对异性感兴趣,就谈不上会发展成爱情,所以这是一个前提。有的人就说两个人就是没有这种欲望,也可以发生爱情,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完全是精神上的爱情,其实这种说法我觉得是对柏拉图的误解,柏拉图没有主张过这种爱情。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大的哲学家,也是最早从哲学上去分析爱情的一个哲学家,他有一本书叫做《会饮》,那么在这本书里面,实际上他也没有否认爱情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有肉欲的方面,有身体的方面;另一方面有精神的方面。当然他认为精神方面是更崇高的,爱情的目标应该从肉欲的爱,身体的爱,上升到精神的爱,但是他并不否认有肉欲的爱。  第二步,如果说第一步是它的生理基础的话,第二步就是爱情的进一步就是审美情感。但是这种审美的情感,我觉得是很可贵的,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在青春期的时候都有这样的感觉。突然一个世界打开了,一个异性的世界,那个时候你会开始注意异性的美,女孩子注意男孩子的美,男孩子注意女孩子的美,互相开始吸引,对这种美开始敏感了。而这个时候,你的心里面真是会发生一个变化,那个时候真觉得世界太美好了,太充满诱惑力了,生活真是太美好了,真是会有这么一种感觉,所以这种美感实际上正是性本能开始成熟的时候,会伴随着这种美感强烈地体现出来了,那个时候人就会开始求爱了,开始会注意自己会爱什么人了。  那么再往下一步,我觉得就是到了我称它为道德情感,但是这个道德是广义的道德,不是指我们道德品质,是精神上的一种情感了,一种精神上的吸引了。如果说生理基础是两性相吸,到审美是两情相悦的话,那么到了道德情感,就应该说是两情相契,两情互相契合,心心相印,应该到了这样一步了。  那

么再前进一步,从审美情感到道德情感。到了两个人好得不得了的时候,就类似于宗教情感。有的人真的,天下有这样的爱情,两个人就感觉好像在一丝一丝地轮回中就在互相寻找,终于找到了,找到了以后,不但是一见钟情,一见倾心,而且是终生依恋,真的觉得分不开了,生生死死分不开。生死相依这种感情,这种爱情真有一点宗教色彩了,就好像是命定的,命定的姻缘一样。实际上按照我的看法,世界上没有命定的姻缘,谁和谁之间是注定一定要结合的,不存在这样的姻缘,实际上每个人可选择的对象应该说是有一定范围的,当然不会太多的。  但是从宗教的角度来说,它是要求爱情,它真是要有这样的特点,一种宗教性。你看婚姻,西方基督教,他结婚都要到教堂去结婚,等于在上帝面前宣誓,你是不是愿意接受这个女人做你的妻子,你是不是愿意接受这个男人做你的丈夫,你要宣誓:我愿意,愿意就意味着我对她永远负责任了。  中国也是这样的,他要拜天地,要在天地面前来确认你们之间的相爱关系,它带有一种宗教性的,因为婚姻这种事情,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神圣的事情,是一件大事,它是关系到人类最重要的事情,人类的延续问题,所以它确实是非常神圣的。所以爱情到了一定的程度,我觉得是应该具有这样的一种神圣性的,但是这是一个理想的目标。  这个理论上的分析我觉得是不能解决多少问题,下面我来谈一谈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到底怎么来区分情和欲,这个界限到底怎么划?我喜欢上一个人了,我对她到底是不是一种爱情,有人在追求我,她对我到底是不是真的爱,有时候界限很难分清,到底用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样的尺度区分呢?当然我也提供不出一个普遍适用的这样的尺度,不可能有这样的尺度,但是我可以提一些看法,就是一些参考的依据,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去判断一下,到底我是不是真爱了她,她是不是真爱我,就是说这里面占主导地位的到底是欲还是情。  那么我想真正的爱情,真爱应该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个应该是我觉得真正的爱情,它里面有一种最重要的激情是一种给予的激情,而不是一种占有的激情,这一点说起来好像很道学,但是你仔细想想,真正的爱情应该是这样的,是一种给予,一种给予的激情。如果说光想占有,没有给予的激情,我觉得那恐怕主要是情欲,而不是爱情了,爱,本质上应该是给予,真的是一种奉献的激情,这种奉献的激情不是处于观念,不是处于伦理道德,不是处于责任,就是处于感情。我就是想我真爱上她

的话,我真是想为她做什么,让她快乐,真是有这样一种强烈地要求,这样一种强烈的愿望,而其实真是不求回报的。  当然我觉得在相爱的时候,有一种人他可能是永远不会给予的,那是一种自私的人,他跟谁都这样,并不是说他不是特别爱你,他跟别人也会这样,他特别爱一个人,他也就这样了,他是不太关心人的这样的人,比较自私的人,你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人,遇到这样人的话,当然如果你接受了也就接受了,但是你要判断一下,这样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人他缺乏爱的能力,因为如果说永远没有给予激情的话,这种人真是没有爱的能力。  但是还有一个情况,就是说他是个正常人,他不是那么自私的人,他有给予的能力,他愿意给予的,但是他见到你,没有这种给予的冲动,他不想为你做什么,这个时候,我觉得就可以判断出来,他并不是真正爱情,他没有真爱上你,这个应该说是可以判断出来的,我觉得两人在相爱中,这种互相给予,有这种给予的激情,互相疼,你疼他,他也疼你,这很重要,每个人都是想被人疼的,我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强到这种地步,他不想被人疼,我就说过,我说人人都是孤儿,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是孤儿,你生下来的时候都是赤条条来的,都是无中生有的,最后你还要回到无中去。当你遭到真正重大灾难的时候,没有一个父母能够保护你,你想天下多少孩子得了绝症,他父母无可奈何。那么实际上你长大了以后,还不是一样的吗?你长大了以后,你遇到那种天灾人祸,谁能保护你呀,没有办法的,所以我就说实际上人人都是孤独的呀,人人都是孤儿,人人都是需要有人疼的,所以在相爱的过程中,我觉得一种正常的关系,就是你也疼他,他也疼你。如果说一个人他对另一个人不太疼,我觉得这里面就有问题,可能就是爱得不够,所以这里面经常有人问这个问题,就是说在两个人相爱的时候,到底爱重要还是被爱重要,譬如说我跟她交朋友了,我非常爱她,她有一点爱我,但是不太爱我,但是我非常爱她,这个时候我就要做个决定了,我到底跟不跟她好,如果我看重的是我爱她,我不太看重我是不是被爱,那我可以决定我跟她好。但是如果我觉得被爱也很重要,那我就要考虑考虑,我是不是要跟她好下去了。那么到底这个爱和被爱哪个更重要一点呢?我的看法是都重要,实际上两个都不能缺的。当然我们有时候不得不妥协,找不到我更爱的人,我很爱她了,她爱我爱得不够也就算了,这是没有办法,这是一种妥协,但是在有更多选择的时候,不应该有这样的妥协,还应该继续寻找,我

周国平一个人分两半篇四
《阅读与精神生活周国平》

后来我想了一下,我把自己的读书经验、我的读书方法和方式,做了一个归纳,有三个“不”,我说叫“三不主义。

第一个“不”,就是不务正业,博览群书。这个我是高中开始,一直到大学都是这样的。课内花的时间非常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读课外书。我大学是学哲学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我读的大部分书,都是文学书,小说诗歌。说博览群书也是一个好听的说话了,就是说不受自己的专业的限制,文史哲都读,这么一个特点。而且可以说,这样一个习惯保持了一辈子。后来我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作哲学研究的工作,实际上我的大量时间,也是读各种不同的书,而且我写的东西也是这样。我不光是写哲学专著、哲学论文,我写了所谓的哲理散文。所以我们所里面,也给我这样一个评价:“说周国平不务正业”。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我是一个人,我没有必要说受我的专业的限制。我从事什么专业,这完全是偶然的。我很可能不是从事哲学专业,不是做这个工作。但是我是一个人,这是必然的,是基本的,那么我就要作为一个人来生活。从读书来说,那你就没有必要受你那个偶然的,你的专业限制。全世界的好书,好的精神营养,你都应该汲取,没有必要受那个限制。所以我就说,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从精神生活的角度来说,没有专业的限制。这是我的第一个“不”—不务正业,博览群书。

第二个“不”,就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就是说我基本上是这样的。因为现在书太多了,你怎么办,怎么去选择真正的好书?我主要是读那些已经有了历史的定评的,那些最会读书的人,他们说这是好书,我相信他们的评价,我主要从这个范围内,去选择读物,要读的书。我觉得这个实际上是一条捷径,走向精神殿堂的一条捷径。

那么,第三个特点,就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你读那些经典的作品,那些大师的作品,不是为了做学问,你是为了自己的精神成长。所以没有必要你去死抠那里的含义,是为了自己的精神上的生长。你自己的精神在成长,越来越丰满了,越来越深刻了,那就行了,你要的就是这个结果。所以我的主要的经验,主要的读书的习惯,我归纳出这三条。

那么今天呢,我实际上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讲。实际上第一条,“不务正业,博览群书”是讲的为什么要读书?读书不为了所谓的某一个正业,也就是你的职业,你的专业,不是为了这个,你是为了你的精神生活,是讲的为什么读书。第二条呢,讲的是读什么。作为精神生活来说,你就应该选最好的读物,那就是那些经典著作。应该以这些书为主,当然别的书也可以读,但是有一个比例问题。第三点呢,实际上讲的是怎么读,怎么读实际上就是为了自己的成长,为我所用。所以下面,我就从这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读?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只要是有文化的,或多或少都在读书。但是据我分析,读书有三种目的。一种目的,我称它为实用目的,是为了有用,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用。譬如说学生,你要读那些教科书,读那些教辅,或者到了大学,你还读那些参考书。如果你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将来就业,那这样的读书目的就是实用目的,和精神生活是没关系的。你包括从学校生活出来以后,走上社会,有了一个职业以后,你为了职业,和你的职业有关的书你去读,那也是一种实用的读书。就像我们这种搞研究的,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做研究工作。那么据我所见,其实很多高研究的也好,搞大学教书的也好,很大的一个成分,他的读书也是实用的。他读那些书,做一个课题,是为了拿到课题经费,为了能够评职称,为了自己的前途。如果他不是真正喜欢这个东西,仅仅是为了这些实用目的,那他仍然是停留在实用的层面上,仍然是和精神生活无关的。像这种为了实用而读书,我认识不属于我要所讲的这个阅读范围。一个人仅仅是为了实用而读书的话,我不承认他是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一个真正有阅读生活的人,那么这是一种。还有一种就是消遣的读书。工作之余,看看闲书,看看报纸,上上网,看看信息,这样来休息休息,来消磨时

光。像这样的读书,我称之为是消遣的读书。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我也不认为他是一个有阅读生活的人。那么,我认为一个真正有阅读生活的人,应该有什么样的阅读呢?就是第三种,阅读作为精神生活。你通过读书,得到精神上的愉悦,精神上的启迪,精神上的提高,你真的是通过读书在过一种精神生活。我觉得这样一种阅读,才算是真正的有阅读生活的,本来意义上的阅读。当然,这三种阅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我觉得尤其有一点,如果你是从事文化工作的,其实完全可以把它们统一起来。我自己就是这样,我觉得我自己特别幸运,对于我来说,这三种阅读就是统一的。我读那些文史哲作品,同时也是在从事我的专业,同时也是最好的休息—很轻松,很愉快,也是一种消遣,但同时又是一种精神生活,我觉得最理想的就是把它们统一起来。当然,我们不可能都是从事这样一种工作。所以我说,你没有这样一个幸运的机会的话,你仍然要给自己保留一块真正做为精神生活的阅读。不能把你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为了职业去奋斗,去读一点东西。那么人作为精神生活的阅读为什么这么重要,人为什么要过精神生活呢?我说就是因为,你是一个人,人之为人的特点,就在于他是有精神生活的,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

你说人生,什么样的人生是一个理想的人生?怎么样过,才是作为一个人来生活?人生最值得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我想了一下,无非是两个东西。一个是优秀,要做一个优秀的人,不要做一个平庸的人;另外一个,就是幸福,要有一个幸福的人生。那么怎样人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呢?所谓的优秀,无非就是说,你把老天给人的,特殊的给了人了,没给其他的生物的这些属性,就是人的精神属性,你让它们生长的好,发展的好。你有很好的精神素质,那就是优秀。你的精神生活质量是高的,那就是优秀。那么所谓的幸福,我觉得很大的一部分,其实也是以优秀为前提的。做人的幸福,实际上就是你享受一种精神生活,享受自己的精神属性。这样一种快乐,是做人的幸福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觉得,把自己的精神属性发展好,把自己的精神品质发展好,过一种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才不枉来这个世界上,做一次人,这一生才是值得的。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精神素质发展的好?怎么样才能够一种高质量的生活呢?我觉得阅读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一种方式、一个途径。当然过精神生活,你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包括欣赏艺术,你听音乐,看绘画,参观博物馆„„都是精神生活。但是我觉得,有一个方式不能缺的,就是阅读。我认为阅读是其中最重要,最不能缺少的方式。为什么呢?因为人类的精神生活,是有一个传统的。从自古以来。我们祖祖辈辈一代一代的人,他/她都有精神追求。那么这种精神追求的成果,主要是以书籍的形式记录下来的,主要保存在书籍里面,是人们精神生活成果保存的一个主要方式和主要载体。所以,你真正要过高质量的精神生活,你必须进入到这个传统中去,就是通过读书。实际上,一个人是不可能有自发的精神生活的。作为个体来说,你说我什么书也不读,什么音乐也不欣赏,你自己就产生精神生活,我觉得是不可能的。人是社会的动物,处在社会的这种精神的熏陶之下,才会有精神生活的。所以你必须进入到人类生活——精神生活这个传统之中去,你才能真正拥有精神生活。那么这个主要的方式就是阅读。

那么,通过阅读,我们会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呢?那我想就是大体的、相对的区分一下,就是根据人的精神属性,可以区分为三个方面:一个就是智力生活。人是有头脑的,有理性的,有思维能力的,那么人就要过智力生活。第二个就是情感。人不光是有智力,而且有情感,要过情感生活。第三个方面,人不光是有情感,而且是有我们儒家说的“义”,也就是道德的。西方哲学家强调人是有意志的,人对自己的行为是能够支配的,人有道德上的追求。所以,可以说是道德生活和信仰生活。所以,我觉得精神生活可以相对的区分为:智力生活、情感生活和信仰生活。当然,这个区分是很相对的,很难决然分开。我们经常说真善美,其实真善美就对应于这三种精神生活:智力生活它是追求真,追求真理、情感生活它是体验美,是对美的体验;道德和信仰生活,它是对善的追求和实践。实际上对应这三种生活。那么一个智力生活质量高的人,实际上他/她的智力是非常活跃的,他/她有一个自由的

头脑;一个情感生活丰富的人,他/她有丰富的心灵;一个道德和信仰生活质量高的人,他/她有高贵的灵魂。所以我说实际上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去拥有一个自由的头脑,一个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这是读书的目标。

从智力生活来说,我们通过阅读,可以获取知识,可以激活我们的理性。获取知识很重要,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话大家都知道。人类依靠知识,可以改变世界的面貌,增进人类的福利;个人通过知识,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在社会上立足。但是我觉得从智力生活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还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激活你的理性、激活你的理性能力、激活你的智力。我始终认为人的智力生活、人的智力品质,最重要因素其实是两个:一个是好奇心,就是对知识的这种热情,那种浓厚的兴趣;另外一个,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说是对真理的认真,好奇心是对知识的热情。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对真理的认真,对知识,对世界充满着兴趣;同时对于你感兴趣的那个方面,你要自己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来寻求答案。这样一种东西,把它归纳起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智力活动中的习惯。所以我说智力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要让你养成一个智力活动的习惯,让你的头脑始终处在一个活跃的状态——这个东西是最重要的。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就说过,教育的目标就是智力活动的习惯,就是让你养成智力活动的习惯。他说“什么叫教育?等你把在课堂上学的东西都忘记了,把你为考试背诵的东西都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如果一个学生,把课堂上学的、考试之前背的,就是知识嘛,你把知识都忘记了,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那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智力活动的习惯,就是你的理性被激活了,你养成了一个思考的兴趣和习惯—这个东西实际上就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知识分子啊?我并不认为一个人得了文凭了,从大学毕业了,研究生毕业了,就是知识分子了。结果我看到知识分子不能缺这一点,就是说他/她真正尝到了智力活动的快乐,从此就养成了智力活动的习惯,一辈子也改不了了,这样的人才叫做知识分子。你让他/她不学习、不思考、不研究,他/她就难受,这样的人就是知识分子。我觉得我们的学校,就应该培养这样的人。所以我一直强调,我就说在学校里面,学生啊,我相信在座还是有一些学生,其实你们在学校里面最重要的东西,是学什么。当然,专业知识你要学。但是你光是这个的话,你还是没有完成你的教育。最重要的东西,我觉得是两种能力:一个是快乐学习的能力,一个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你学习本身是一个快乐的事情,尝到它的甜头了,你喜欢学习,同时你应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安排自己的学习—自主学习。不要跟着老师跑,不要跟着课程跑,那是最没出息的。哪怕你那个成绩很优秀,我认为你其实也不是一个好学生。我在北京大学上学的时候,说实话,我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我基本上是大课都逃课。大课都是三百人左右的,什么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那些个阶梯教室坐了一教室,逃课谁也不知道。但小课就不行了,我们班25个人,谁缺席,一看就知道。所以,我基本上小课我不敢逃,因为旷课24节就要被开除的,我可不愿意被开除。所以小课,基本上就是老师在上面讲,我就在下面看自己的书。有时候看着看着来劲了,都忘了在教室里面,老师提问,“周国平,你给我站起来,干什么?”老师特生气,然后看了我一眼,“坐下”,然后让另一个同学起来,同学开始回答问题。“哦”,我才知道,原来是问问题,提问了。当然,我不是主张你们都这样。我是讲,你上学的时候,在大学里面,你一定要当自己学习的主人,不要跟着老师跑,自己去选择。一个爱学习的人,你就应该有自己的兴趣和方向,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向,自己去选择自己要看的书,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能力。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啊,人后来才体会到,大学里看的那些书算什么?大量的书都是后来看的。但是,大学里面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啊?如果你有这种自学的能力,喜欢学习了,你会安排自己的学习了,这个东西是一辈子受用的。所以,我觉得其实跟着老师跑的人,我们当时学习也是这样,上课的时候,大部分同学使劲记笔记,然后下了课互相对笔记,然后整理笔记,把时间都花在这上

面了。考试的时候就背笔记,背完了以后全部忘记。基本上是这样一个过程,我真的觉得他们其实很可怜的,他们完全可以不这样做。英国作家萧伯纳就说过“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佳肴、精神的美味,可是我们的学生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看来这是一个全世界,世界性的现象。所以我说,你要对这种情况有警惕,要自己做主,不要跟着跑。你要知道这个生命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学校里,这个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你要让它发挥最高的效力。这个最高的效力,并不是把课程学好了就行了,你要打好底子。有一个哲学家说过,他说其实对于那些聪明的学生来说,可以既不要考试,也不要老师,就让他们在图书馆自由的涉猎,自由的去找自己喜欢的书看。最好的大学在哪里?在图书馆里。对于真正能够自主学习的学生来说,我觉得他/她最需要的东西是两样。当然,有一个非常好的老师给他/她引路,也是非常好。但是这样的运气,你不一定能碰上,现在有多少是好老师呀?(掌声)

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是两样东西。一个是自由时间,就是你的时间可以自己支配;另外一个就是图书馆。有自由时间,有图书馆,够了。你就有充分的时间,到图书馆找那些真正的老师,真正的大师,向他们学习,这样一定能学出来。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实际上,你要知道,你过一种智力生活,你要有一种高质量的智力生活,里面最重要的东西,你要自己掌握,你要自主学习,去读书。那么,从激活人的理性来说,我相信所有伟大的书,优秀的书,都包含这个因素。但是从分类来说,主要就是哲学和科学。这个哲学,一大块,其中一大部分是对世界的一种思考,所谓的形而上学的沉思,去想那些个大问题、根本问题。当然,哲学里面很多令人思味的那种艺术,包含逻辑学之类的。另外,科学也是很重要的一块。我有时候也会看一些科学方面的书,虽然我是搞人文方面的。像爱因斯坦、牛顿„„,他们的著作我也会读。我就感觉这种自然科学的大师,他们实际上也是哲学家。他们不仅仅是在解释某些具体的现象,像这种大科学家,他们的目标是什么?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推动这些大科学家、科学家在那里工作的最伟大的动力,是一种宇宙宗教的感情,这是他用的词“宇宙宗教”。什么意思呢?就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假如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那么作为科学家,就要弄清楚上帝是怎么造这个世界的。他要给这个世界,描绘出来它这个完整的图画,尽可能准确的描绘出来。实际上,你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包括霍金的《大爆炸理论》也好,其实都是假说,都是没有办法用实验来证明的,但是它可能能够最的来解释这个宇宙的现象,实际上这是一种哲学。我想这是一个方面,智力生活。

第二个方面呢,就是情感生活。情感生活呢,我们通过阅读,体验情感,感悟生命。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我们是带着感情生活的,我们有痛苦有快乐、有爱有恨„„像这种东西,都是人的一种很宝贵的财富。在我看来,人的这种经历,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当然我们都不愿意痛苦,但从心理的角度来说,它们都是正面的财富。你去体验它,你更了解人生。那么通过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那些大文豪,我认为他们都是心灵的大师、情感的大师。他们善于去体验这种情感,而且善于去观察、去分析。所以,我们通过阅读,我们自己的情感体验,可以从书本里面得到印证,可以加深,这是另外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道德和信仰生活。道德和信仰生活,我觉得最重要的书籍,一个就是哲学,人生哲学,包括伦理学;另外就是宗教,宗教著作。我不是教徒,但是我很喜欢看圣经,我也会看一些佛教的书。其实通过那些书,你去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问题。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对人生的终极意义的一种追问,一种信念。那么,实际上通过阅读宗教书籍,你是作一种最深层次的思考。当然还有一些社会科学的著作,包括法学、政治学„„实际上都牵涉到社会道德问题。社会科学的灵魂是什么?我觉得就是道德。你看柏拉图,把善这个概念,就是Good、好,把它看成是哲学中的最高的概念。他认为哲学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什么是好?什么是好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好人,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一个好的社会?我们对道德的理解要宽泛一点,也要深刻一点。实际上,道德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什么样的人是

好人?人应该怎么样去做,才是一个好人?什么样的社会是一个好的社会?所以它最后讨论的是一个价值问题,一些基本的价值问题。从道德来说,我自己从个体来看,最重要的是道德是什么?其实不光是我自己感觉到,包括我看很多哲学家的书,包括那些文学家,像歌德这样一些大师,他们的作品里面,他们强调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他们强调的道德品质,无非是两个东西:一个是善良,一个是高贵。善良,你对生命要有同情心;高贵,要有做人的尊严。最后都是强调这两个东西,一个心地善良。灵魂高贵的人,就是好人。那么从信仰来说,不管你信不信宗教,信仰不光是以宗教的形式存在。其实哲学里面,它也一直在讨论还这个问题。其实你从人生哲学和宗教,它最后要解决的问题,无非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人有一个灵魂又有一个肉体,怎么样处理这个关系,到底灵魂重要还是肉体重要;还有就是生和死的问题,怎么样面对死亡。其实最后都是要面对这两个问题,它最后就是要让你想明白这两个问题,摆脱肉体对灵魂的支配,也就是灵魂能够自己支配自己,照顾好你的灵魂,因而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最后都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从而获得一种内心的安宁。我想这都是我们面对的很大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呢,其实你通过阅读宗教的、哲学的书,你可以更好的去想这些问题。能不能想明白这些问题,我不知道,其实我还没有想明白呢。但想这种问题的人,和不想这种问题的人,我觉得生活格调是不一样的。你经常想这些问题样,实际上你不会把一些物质的、社会的一些表面的东西,看得太重的,你会比较超脱的。

这是讲的为什么要阅读。当然,我这里面讲到的哲学的、科学的、文学的、宗教的书,还有一大块是历史的。我是很喜欢读历史的书的,包括古希腊、古罗马的那些历史学家写的书,当然也包括司马迁写的《史记》之类的。其实,读历史特别好。这个历史是综合的,我讲的这个智力、情感、道德和信仰,实际上里面都会反映出来。当然还有一些分类的历史,比如你说哲学史,文学史。读这些历史,实际上你是把人类精神生活的历史,浏览了一遍。或者换种说法就是,人类精神的地图,你把它勘察了一番,知道了一个大概,你心里面有数了。然后,你知道你的位置怎么摆了,我觉得这个特别好,这种感觉特别好。因为我觉得还有一种书,很值得读的,就是伟人的,那些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大政治家,甚至大企业家,像美国的钢铁大王卡耐基,他们的自传和传记。这是他们给你呈现的一个个伟大的个体,伟大的灵魂,他的精神生活。

那么一个人通过阅读,从智力生活方面来说,他/她获取知识,激活理性,拥有一个聪明、自由的头脑;从情感生活来说,他/她体验情感、感悟生命,拥有一个丰富的心灵;从道德和信仰生活来说,他/她树立道德和信仰,成为一个灵魂高贵的人。我觉得做到这一点,他/她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一个优秀的人,就是一个头脑自由、心灵丰富、灵魂善良高贵的人。我自己认为,在树立人生目标的时候,一个人应该把优秀树立在第一位。你不要太看重表面的外在的成功,应该把成功放在第二位,作为第二目标,作为优秀的副产品。你首先去得到优秀,一定要得到优秀,然后因为优秀而给你带来成功,也很好。如果有一段时间,没有带来,我也无所谓,你最重要的东西已经得到了.你很优秀,你活着是有意义的。

我们经常喜欢说一句话“阅读改变人生”。我觉得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涵义来理解:读那些有用的书,所谓有用的书,就是那些知识性的书、专业的书、职业的书,可以改变你的外在的命运,在社会上立足。我也不反对,我也觉得应该的。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涵义,“阅读改变人生”,就是改变你的内心世界,让你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改变你的人生的格调、人生的境界,我觉得这是更重要的。那么做到了这一点,实际上它给你带来的是真正的成功,不是那种小成功、表面的,是大成功、你自己认可的那种成功。一个人养成阅读习惯很重要,据我观察,各行各业,那些真正的优秀者,大多数,我称他们为终生阅读者。就是一辈子在读书的人,爱读书的人。对读书的这种爱好,这种习惯,我觉得一个很关键的时期,就是青少年时期。引导青少年爱上阅读,我觉得特别重要。我自己的情况,我想就是这样:我发现

周国平一个人分两半篇五
《周国平图书介绍》

周国平一个人分两半篇六
《周国平谈爱情》

周国平谈爱情

一个人感到幸福不幸福,实际上和自己在性、爱情、婚姻这个问题上的遭遇有很大的关系。爱情和婚姻这个问题也是人人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年轻人。但是其实一样,一个人一辈子都会关心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自己一生的经历,真正是给自己带来极大快乐的事情恐怕就是爱情,但是往往也是这个问题给自己带来最大的苦恼。爱情可以使人极乐,也可以使人极悲,实际上有很多人间的悲剧也都是发生在爱情、婚姻这个领域里,有些人就是因为爱情看破红尘了,对人世都看淡了,譬如说贾宝玉,贾宝玉就是实际上他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导致他最后就遁入空门,当和尚去了。为了爱情而自杀的人,恐怕比什么事都多,有的是殉情,两个人相爱,但是就是不能结合,结果就一起去死吧,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写的这个故事,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也是时常听到。

还有的人可能就是因为爱情中间的那种遭遇吧,就变得玩世不恭了,反正我看破了红尘,没有什么爱情可说,那我就不要爱情吧,我就要性。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文学作品里有很多描写,就是爱情对人的这种情感的牵扯,使人大喜大悲,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所以这个问题是值得想一想,值得思考一下。但是这个问题很难谈,实际上我们对于爱情、婚姻的看法,每一个人往往都和自己的经历是有关的,经历的好一点,就比较乐观,觉得爱情还是存在的,还是很可爱的,经历比较坎坷,或者经历比较不好的,曲折的,就可能对爱情的评价就比较低,甚至对异性的评价就比较低,对整个异性就感到失望了,世界上没有好男人,完全就灰心了,这种现象也很普遍,所以爱情往往就是和自己的那种经历就分不开的,今天让我来谈,恐怕我也很可能就是会加入我自己的这种因素,很难是客观的、理性的去考虑,但是我想既然是讲座,我尽量做到客观和理性。 从人性的角度上来看,性、爱情、婚姻它们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就表现在,譬如说如果没有性的话,爱情和婚姻都谈不上,如果没有性别之分的话,爱情、婚姻当然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就不可能产生,爱情和婚姻都是建立在性的基础上的,这是它的一个共同的生理基础,当然爱情和婚姻之间也会有联系。尤其我们现在对于婚姻的要求应该是在性的基础上发生爱情,在爱情的基础上才有婚姻,性,是肉体生活,遵循的是快乐原则;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的是理想原则;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的是现实原则,所以它是有联系的,但是也有冲突,因为这是三个不同的东西,尤其是爱情,有了爱情冲突就会更大,为什么呢?

因为实际上性的指向可能是广泛的,爱情它是专一的,这样就会发生冲突。有了爱情、婚姻和爱情之间也会发生冲突。如果你不讲爱情的话,那婚姻也很好办,你或者是按照传统的伦理道德维护它,英国王室他们都是这样的,都是要门当户对,而且有政治上的目的。我们普通人也一样,如果我们仅仅是从利益出发的话,譬如说是家族利益,或者是经济利益,也比较简单,找到两个比较门当户对的,比较富的,富人跟富人通婚就行了,穷人跟穷人通婚就行了,就是没有那么复杂的考虑,但是你一旦追求爱情,这

个爱情和婚姻之间就会发生冲突,往往爱情的冲突实际上是情和欲的冲突,情和欲的纠缠,首先一个问题你这个界限怎么划,往往实际上就是我们有时候很难分清楚,譬如说我对这个异性,我产生一个好感,到底是欲望支配我呢?还是我对她真有感情,这个界限怎么划?

同样,一个人别人在追求你的时候,你也会有这个问题,尤其是女孩子,他在追求我,他到底是真的爱我呢?还是其实不爱我,就想得到我,她其实也会有这样一个考虑,所以这个界限到底怎么划?情和欲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从理论上来分析,爱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爱情是以性本能性欲为生理基础的,没有性本能就不可能对异性感兴趣,就谈不上会发展成爱情,所以这是一个前提。有的人就说两个人就是没有这种欲望,也可以发生爱情,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完全是精神上的爱情,其实这种说法我觉得是对柏拉图的误解,柏拉图没有主张过这种爱情。

柏拉图是古希腊最大的哲学家,也是最早从哲学上去分析爱情的一个哲学家,他有一本书叫做《会饮》,那么在这本书里面,实际上他也没有否认爱情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有肉欲的方面,有身体的方面;另一方面有精神的方面。当然他认为精神方面是更崇高的,爱情的目标应该从肉欲的爱,身体的爱,上升到精神的爱,但是他并不否认有肉欲的爱。

第二步,如果说第一步是它的生理基础的话,第二步就是爱情的进一步就是审美情感。但是这种审美的情感,我觉得是很可贵的,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在青春期的时候都有这样的感觉。突然一个世界打开了,一个异性的世界,那个时候你会开始注意异性的美,女孩子注意男孩子的美,男孩子注意女孩子的美,互相开始吸引,对这种美开始敏感了。而这个时候,你的心里面真是会发生一个变化,那个时候真觉得世界太美好了,太充满诱惑力了,生活真是太美好了,真是会有这么一种感觉,所以这种美感实际上正是性本能开始成熟的时候,会伴随着这种美感强烈地体现出来了,那个时候人就会开始求爱了,开始会注意自己会爱什么人了。

那么再往下一步,我觉得就是到了我称它为道德情感,但是这个道德是广义的道德,不是指我们道德品质,是精神上的一种情感了,一种精神上的吸引了。如果说生理基础是两性相吸,到审美是两情相悦的话,那么到了道德情感,就应该说是两情相契,两情互相契合,心心相印,应该到了这样一步了。

那么再前进一步,从审美情感到道德情感。到了两个人好得不得了的时候,就类似于宗教情感。有的人真的,天下有这样的爱情,两个人就感觉好像在一丝一丝地轮回中就在互相寻找,终于找到了,找到了以后,不但是一见钟情,一见倾心,而且是终生依恋,真的觉得分不开了,生生死死分不开。生死相依这种感情,这种爱情真有一点宗教色彩了,就好像是命定的,命定的姻缘一样。实际上按照我的看法,世界上没有命定的

姻缘,谁和谁之间是注定一定要结合的,不存在这样的姻缘,实际上每个人可选择的对象应该说是有一定范围的,当然不会太多的。

但是从宗教的角度来说,它是要求爱情,它真是要有这样的特点,一种宗教性。你看婚姻,西方基督教,他结婚都要到教堂去结婚,等于在上帝面前宣誓,你是不是愿意接受这个女人做你的妻子,你是不是愿意接受这个男人做你的丈夫,你要宣誓:我愿意,愿意就意味着我对她永远负责任了。

中国也是这样的,他要拜天地,要在天地面前来确认你们之间的相爱关系,它带有一种宗教性的,因为婚姻这种事情,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神圣的事情,是一件大事,它是关系到人类最重要的事情,人类的延续问题,所以它确实是非常神圣的。所以爱情到了一定的程度,我觉得是应该具有这样的一种神圣性的,但是这是一个理想的目标。

这个理论上的分析我觉得是不能解决多少问题,下面我来谈一谈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到底怎么来区分情和欲,这个界限到底怎么划?我喜欢上一个人了,我对她到底是不是一种爱情,有人在追求我,她对我到底是不是真的爱,有时候界限很难分清,到底用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样的尺度区分呢?当然我也提供不出一个普遍适用的这样的尺度,不可能有这样的尺度,但是我可以提一些看法,就是一些参考的依据,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去判断一下,到底我是不是真爱了她,她是不是真爱我,就是说这里面占主导地位的到底是欲还是情。

那么我想真正的爱情,真爱应该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个应该是我觉得真正的爱情,它里面有一种最重要的激情是一种给予的激情,而不是一种占有的激情,这一点说起来好像很道学,但是你仔细想想,真正的爱情应该是这样的,是一种给予,一种给予的激情。如果说光想占有,没有给予的激情,我觉得那恐怕主要是情欲,而不是爱情了,爱,本质上应该是给予,真的是一种奉献的激情,这种奉献的激情不是处于观念,不是处于伦理道德,不是处于责任,就是处于感情。我就是想我真爱上她的话,我真是想为她做什么,让她快乐,真是有这样一种强烈地要求,这样一种强烈的愿望,而其实真是不求回报的。

当然我觉得在相爱的时候,有一种人他可能是永远不会给予的,那是一种自私的人,他跟谁都这样,并不是说他不是特别爱你,他跟别人也会这样,他特别爱一个人,他也就这样了,他是不太关心人的这样的人,比较自私的人,你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人,遇到这样人的话,当然如果你接受了也就接受了,但是你要判断一下,这样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人他缺乏爱的能力,因为如果说永远没有给予激情的话,这种人真是没有爱的能力。

但是还有一个情况,就是说他是个正常人,他不是那么自私的人,他有给予的能力,他愿意给予的,但是他见到你,没有这种给予的冲动,他不想为你做什么,这个时候,我觉得就可以判断出来,他并不是真正爱情,他没有真爱上你,这个应该说是可以判断

出来的,我觉得两人在相爱中,这种互相给予,有这种给予的激情,互相疼,你疼他,他也疼你,这很重要,每个人都是想被人疼的,我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强到这种地步,他不想被人疼,我就说过,我说人人都是孤儿,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是孤儿,你生下来的时候都是赤条条来的,都是无中生有的,最后你还要回到无中去。当你遭到真正重大灾难的时候,没有一个父母能够保护你,你想天下多少孩子得了绝症,他父母无可奈何。那么实际上你长大了以后,还不是一样的吗?你长大了以后,你遇到那种天灾人祸,谁能保护你呀,没有办法的,所以我就说实际上人人都是孤独的呀,人人都是孤儿,人人都是需要有人疼的,所以在相爱的过程中,我觉得一种正常的关系,就是你也疼他,他也疼你。如果说一个人他对另一个人不太疼,我觉得这里面就有问题,可能就是爱得不够,所以这里面经常有人问这个问题,就是说在两个人相爱的时候,到底爱重要还是被爱重要,譬如说我跟她交朋友了,我非常爱她,她有一点爱我,但是不太爱我,但是我非常爱她,这个时候我就要做个决定了,我到底跟不跟她好,如果我看重的是我爱她,我不太看重我是不是被爱,那我可以决定我跟她好。但是如果我觉得被爱也很重要,那我就要考虑考虑,我是不是要跟她好下去了。那么到底这个爱和被爱哪个更重要一点呢?我的看法是都重要,实际上两个都不能缺的。当然我们有时候不得不妥协,找不到我更爱的人,我很爱她了,她爱我爱得不够也就算了,这是没有办法,这是一种妥协,但是在有更多选择的时候,不应该有这样的妥协,还应该继续寻找,我觉得爱和被爱是同样重要的。

另外一点我觉得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我觉得爱情应该是比较持久的,比较短暂的爱情,我觉得就是一时的迷恋,那可能就是欲望。你可能喜欢一个人,一看这个人能让你特别来电,但是很快又过去了,明天就把他忘记了,那当然还不是爱情了。两个人互相之间也可能都来电了,但是呢,也是时间不长就过去了,你能说是爱情吗?我觉得还够不上爱情,就是说一个爱情它生存的时间,应该有一个限度,一个最低的限度,这是爱情之所以为爱情一个质的保证,如果没有这个限度,时间很短,那只能说是一时的迷恋,不能算是爱情,这个道理我想比较简单。

就是我觉得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专一的,而不是多向的,同时爱几个人,我觉得这不可能,同时对几个人有好感是可能的,但同时爱几个人是不太可能的,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觉得爱情里面最大的冲突在这个地方。有时候就是说我是很爱她,我最爱她,但是我也喜欢别人怎么办,这种情况实际上会经常发生的。你爱上了一个人以后,你还可能完全对别人产生好感,别人对你还有吸引力,这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在爱情能不能专一这个问题上,我觉得这是最集中体现了情和欲的冲突。

我们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就是譬如说你的爱人,在爱你的同时,你的情人也好,你的配偶也好,你们两个是相爱的,但是她在爱你的同时,对别的男人或者女人动情,你是不是允许,我想回答基本是否定的,都不会允许的,这个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你要求爱情应该是专一的,如果不是专一的话,你就觉得她不是真爱你了。

但是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你跟你的爱人,你的情人也好,你的妻子、丈夫也好,你们很相爱,你也确实很爱她,你在很爱她的同时,你能不能保证你不对别的男人、女人动情,你能不能保证?我说如果你诚实的话,你的回答也是否定的,你也做不到,这里面就有冲突了,每一个人实际上他都要求对方爱自己是专一的,因为他认为爱情应该是专一的,确实也有道理,如果说她是专一的爱你,但是同时也对别人动情的话,那动情和爱情之间这个界限到底怎么分?这个界限是很模糊的,而且世界上所有的爱情都是从动情开始的,你怎么能保证她这个动情不发生爱情呢,所以这个东西就很没底了,心里就觉得没底了。所以你担心,你不允许她对别人动情,我觉得这也很理解,我们要求爱情是专一的,不管你是不是结了婚,不管你是不是有了情人,我想人还是有这种自然倾向的,就是你在和异性接触的时候,你会有和同性接触的时候所不具有的那种不愉快的感受,有时候这种愉快的感受还比较强烈。所谓强烈就是动情了嘛,这个东西是人的自然倾向,这种自然倾向,并不会因为你有了情人,或者结了婚,这个倾向就没了,就停止了,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冲突,我就说爱情的本性要求是专一的。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花心男女的专一爱情,我说世界上的男女本质上都是花心的,所谓的花心就是说他看到可爱的异性,他都会喜欢的,这是人的本性。

我记得《荷马史诗》里面就描写过一个场面,古希腊最有名的美女海伦,当海伦在特洛伊的宫廷里面出现的时候,所有在场的男人不管是国王,还是大臣,全都呆住了,全都激动起来了,我觉得这就是人的本性,一看到美,看到美的异性,看到可爱的异性,你那个喜欢,你那个动情产生一种喜悦的感情,这是一种本性,这是人的本性,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男女都是花心的。但是花心男女仍然可能有专一的爱情,为什么呢?因为人是有两种倾向的,一方面,他会对不同的人产生好感,但是另一方面,他就是要求爱情是专一的。当爱情不专一的时候,他就感觉受到了伤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说两种倾向的情况下,你就是为了专一,你要得到专一的爱情,每个人都想得到专一的爱情,你就要克制自己那种天生的自然倾向。

有人也讨论一个问题,就是说爱情能不能两全。一方面有专一的爱情,我们互相非常爱,你也最爱我,我也最爱你;另一方面照顾人的本性,每个人都可以有多向的那种动情吧,性的那种兴趣可以是多向的,可以有几个性伙伴,你可以跟不同的人发生关系,但是同时我们之间互相是最爱的,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这个问题,实际上很多哲学家都讨论过,譬如说罗素,英国哲学家罗素就讨论过,他认为可以,他说实际上爱的本能人有两种本能:一种是爱的本能,一种是嫉妒的本能,爱的本能是更光明的,是更正面的,嫉妒本能是比较负面的,所以我们应该为了那个爱的本能去克制我们的嫉妒本能。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实际上你可能对很多异性发生好感的,这个时候如果说你们两人相爱,你对别人发生好感,她就会嫉妒,那么我们互相都克制我们的嫉妒本能吧,我们互相相爱,但是我们谁也不要管谁,互相之间还有自由去跟别的异性进行交往,都可以,他是主张这样,他有一本书叫做《婚姻革命》,就是谈这个问题的。但是这实践上能不能行得通,反正据我所知,罗素自己就离了四次婚,结了五次婚,看来他也没做成功,

周国平一个人分两半篇七
《周国平谈三次婚姻》

周国平,国内著名的尼采研究专家,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除了学术成就外,他的三段婚姻曾经引发过各种各样的猜测。经历了两度离婚,甚至是失去女儿的大悲大痛后,平静下来的周国平曾出版过《周国平谈婚姻》、《岁月与性情》等书,对婚姻作了哲学式的思考。他认为,“婚姻必须是高质量的,真正以爱情为基础。” “她跟我是她的一种不幸” 到广西三年之后,周国平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婚姻生活。在周国平书里被称为敏子的姑娘,当时在西藏工作,但空间的距离并没有成为他们之间的障碍,也许是因为农村生活太寂寞,她成为当时28岁的周国平在婚姻上的唯一选择。 鲁豫(以下称鲁):结婚的时候你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吗? 周国平(以下称周):嗯,反正折腾了很长时间,总在动摇。 鲁:你们是在哪儿认识的? 周:其实我们是在北京认识的,但是就匆匆地见过一面。我们有几个同学一起被分到广西的,所以都是一起出发的,而我有两个同学跟她认识。 鲁:后来是怎么联系的? 周:我到农场后,她开始跟我通信。 鲁:她一开始就很喜欢你? 周:我觉得她可能是这样,后来她自己也是这么说的。 鲁:现在的人无法想象谈恋爱靠四年通信。 周:对啊,中间还有反复,最终却能坚持下来。我就觉得她跟我是她的一种不幸,我想如果她换一个理工科的知识分子的话,对她可能会特别好特别合适。当然,如果不像我这样的文科知识分子也可能会不错,所以我老觉得这个问题在我身上,因为我觉得我还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人。 鲁:其实很简单,就是你不够爱她。 周:之所以不够爱她,我觉得还是因为我特殊了一点,我觉得换一个人可能会挺爱她的,会比较满意的。因为她确实是一个贤妻良母,她对自己的丈夫会照顾得非常好,另外从交流来说,她的水平也并不低,但是我的要求太高了一点。 鲁:那段时候又在县委工作,一个自己很讨厌的工作,同时又在这样一个婚姻关系中,你当时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周: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有一段比较平静的时期。因为刚从那个农场出来,农场更枯燥,更单调,没有任何跟外面的那种交往。所以刚到一个县里以后,相形之下还是自由的,有一种新鲜感,但是随后就开始感到一种焦虑了。我在那里一共待了八年半,大概四年以后,我就觉得好一些了,比较能够适应这种状态了,所以又开始比较平静了。我只能在这样一种

前提下尽量按我自己的心愿来生活。 初恋降临,被敏感的妻子察觉 在湖南和广西生活的这十年多时间,被周国平看作几乎是停止的岁月。正当他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深感无望时,恢复高考的消息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1978年3月,研究生招生开始报名,33岁的周国平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苏联当代哲学专业。 鲁:你对生活没抱希望的时候,恰恰希望来了? 周:对,这可能是环境里对我的生活产生改变的因素,考研无疑是一个改变现状的最好机会。 鲁:你太太那时候支持你吗? 周:其实我首先是支持她,当时我就想让她考,而且她本来应该考上的,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没考上。后来那个硕士招生时我就报考了,她应该是支持的,但是我想她当时就已经…… 鲁:有预感了? 周:我想还是会有隐隐的忧虑吧。 鲁:1978年9月14日,周国平收到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录取通知书。他离开了广西资源县,离开了心事重重的结发妻子。两年之后,1980年的春天,一段恋情再度降临,在周国平的眼里,这才是自己的第一次初恋。 鲁:你把它称作是你的初恋? 周:对,从情感那种强烈和真实程度来说就是这样。 鲁:她是你的同学吗? 周:不是我的同学,当时我是研究生,她是大学生,当时是北师大的学生。而且那个时候我也把这些事情都跟在广西的敏子说了。 鲁:这个事儿好像是早晚的。 周:我想她肯定会有预感的,而且比我更早地有预感。比如说我那个信里面谈到我对性、爱情、婚姻的比较通达的看法时,她就会反应比较激烈。或者是谈到我跟哪个女孩子来往的时候,她也会反应比较激烈。其实后来真正有了动情的恋情以后,反而是不敢再写了。 鲁:这个事儿你没有写给她吗? 周:在发生这个事情以后,我去广西探亲了,她也很敏感,从我的态度里面明显感觉到了,所以她就不断地猜。 鲁:怎么猜的?猜你是不是在北京认识谁了?是不是有人了? 周:对,所以后来我就承认了,然后她又猜是谁,也猜到了。 鲁:她认识? 周:曾经见过。她猜到了,我也承认了。而且因为以前我刚和雨儿认识的时候就写信告诉过她,毕竟那时候觉得没什么事儿嘛。当时她反应就比较强烈,因为我信里面写那个雨儿,怎么可爱之类的,我觉得我写这些是因为觉得自己心里面没鬼嘛。但是她听了以后就都听到心里面去了。 鲁:可是你心目当中理想的爱情不是一见钟情吗?这次真正的“恋爱”难道是一见钟情吗?

周:当时我第一眼一看就特别喜欢她,特别喜欢,但是当时我自己这种条件好像觉得她不大可能会喜欢我。离婚那天,妻子没有跟我说一句抱怨的话 很显然,周国平是一个善于用笔来说话的人,而且人总是在文字里比在用嘴说出的语言里面更大胆,因为人会觉得自己躲在文字后边是很安全的,所以当周国平面对我们的镜头谈到自己的感情时,显然比他写书的时候要有所保留。就在与雨儿相恋之后,周国平度过了一段北京的雨儿和广西的敏子共存的日子。 鲁:那雨儿能够接受这一切吗?她能够接受这个人跟我在一起,但他是不能离婚,也不能跟我结婚的? 周:当我们真正开始恋爱以后,她在一开始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能接受的。因为我觉得雨儿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人,她当时也没有把结婚看得很重要。而且她也觉得敏子挺可怜,她跟我说过,她说她只有你和大山,如果没有了你,那她就只剩下大山了。 鲁:因为这种恋爱关系你当时的单位是不是还对你进行了批评教育? 周:对,被知道了以后,当时我们所长就跟我谈话了,就认为你应该是“糟糠之妻不下堂”,就这样跟我谈了一次话。 鲁:这时候你们结婚已经多长时间了? 周:1973年结婚的,到1987年,已经十四年了。 鲁:这个时候你跟雨儿谈恋爱谈了多长时间? 周:六年,我们1982年开始谈的。我当时是想,把敏子调到北京来以后才会跟她分开,要不然她太可怜了。而且跟敏子也谈过这个问题,好像就是说我们迟早是要分开的,没想到她当时反应比较激烈,说要分开就现在分,我说现在不能分。实际上她是不愿意跟我分的,哪怕不愿意有那样的“前途”,说是调到北京如何,所以就为调动这个事情其实折腾了很长时间。她原本可以更早调来,因为我早就给她找好工作了,而且那工作要比后来好得多,但她当时就是不来。 鲁:她很明白,调来以后就要跟他分开。 周:对,她不愿意这样,所以她是本能地把这个日期再往后拖。等到她真正来了以后,确实度过了一段比较痛苦的时期。我想那时候她已经看清楚了,分开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结局。 鲁:就像你书里面说的,最后她那种处理方式是让你这一辈子都会很尊敬她的? 周:对,她那天确实是非常平静的,我觉得那种表情都有一种尊严在里面,真的。她跟我一起去办了手续,然后我去游泳,她又陪我去游泳。但前后没有跟我说一句抱怨的话,更没有说一句难过的话,始终保持很平静,我当然知道她心里面其实挺难过的。 幼女夭折,第二

段婚姻出现危机 在结束了第一次婚姻的一年之后,雨儿真正走进了周国平的生活。很快,他们就有了爱情的结晶,雨儿给43岁的周国平带来了一位可爱的女儿,喜出望外的父亲给这个新诞生的生命取名为“妞妞”。但在出生之后差三天满月的时候,妞妞就被发现患有恶性眼底肿瘤。1991年11月7日的下午,一岁半的妞妞在爸爸妈妈的怀里停止了微笑。为了纪念女儿,周国平写了他生平的第一部纪实文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怀念他和女儿的这段仅仅维持了不到五百天的缘分。 鲁:妞妞不在了,是促使你跟雨儿分开的一个挺大的因素吧?很多家庭在经历这样一个剧变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周:它不是一个直接的原因,但是我想是一个潜在原因。事实上,即便妞妞不在以后,我也从来没想过我们两个以后会分离。但是妞妞的事情发生后,确实使得那种氛围很压抑。 鲁:你们俩都不能谈这个话题吗? 周:不能谈,实际上要谈是没有什么可谈的。 鲁:但能在一起哭啊?也许就发泄出来了。 周:她想起来了就会哭,我就会劝她。 鲁:你会哭吗? 周:我当然也会哭,但是主要是她哭我可以劝她,而我哭是不需要人劝的。这一点上写作确实是帮了我的大忙,我难受我可以写,写了以后就感觉好一些。 鲁:没想过再要一个孩子吗? 周:想啊,是想要的,但是还没有来得及要就发生了其他事情了,所以就有了变化。 鲁:为了安抚雨儿的悲伤情绪,周国平一直劝说妻子出去结交一些朋友,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妻子竟产生了新的感情,而这段婚外情的另一当事人也与自己熟识。 她的变化对你的打击大吗? 周:公平地说,这个应该是我们两个人的变化,我想是这样的。因为一开始她根本没有想到要跟我分手,她还是觉得跟我是最好的,只是开始有出轨的行为了。那么我呢,其实也觉得我不能跟她分开,但是我发现了这个以后确实挺难受的,应该说打击还是很大的。当然我自己也有责任,因为我当时觉得她那种情况下,情绪那么压抑,我还是希望她能够去跟别人玩一玩。她要有朋友,包括男朋友,我觉得这都挺好的,当时我真觉得只有她是最最重要的,能够让她渡过这个难关是最重要的。所以最后发生这些情况我想也和我的鼓励有关系,但是最后我确实不能接受她有出格的行为。但是我在书里面没有写这个具体情节,我不能写,现在我也不能说这个事儿,因为毕竟是朋友圈里的事儿,所以我不愿意说。事实上,她还是不愿意分开的,但是发生

了这样的事情以后我就很受压抑了,所以我在这种难受的情形下才发生了我后面的恋爱。如果说我跟她一直没有这种致命裂痕的话,我觉得我就不会走那条路。 62岁,过上今生最适合他的生活 不久,两人就协议离婚,周国平就此结束了他的第二次婚姻生活。因为有爱而生活在一起,这是周国平和雨儿携手婚姻的初衷;当这段感情最终无奈地结束时,在周国平的眼里,他和雨儿的种种过往、段段记忆也就成了无人收留的孤儿。这时,红出现在了他的生活里。 鲁:那时候你的生活状态是跟雨儿已经分开了吗? 周:那时候还没分开。形式上实际还是在一起的,但是已经是心有芥蒂了,我心里面已经是很难过了,而雨儿的事情也恰恰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所以后来我记得和红第一次见面,我就觉得我挺喜欢她的,觉得她挺可爱的,一方面因为当时我自己的心情很压抑,所以突然感到一下子有一束光进来了。事情就这样开始了,但不是马上开始的,还是过了一段时间。 鲁:起因是她来采访你是吧? 周:实际上是替一个报社来完成的,属于别人委托她的。因为她本身是没有采访任务的,她就是我们社科院的研究生,哪里来的采访任务,完全属于非常偶然的一件事情。 鲁:采访得好吗? 周:采访得很好,就是什么都没写出来。 鲁:1997年10月,52岁的周国平与比他小22岁的红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婚姻生活,并在其后有了他的第二个女儿——啾啾。如今,十年过去了,已过62岁的周国平说,他过着今生今世最适合他的生活,一种平静而又充实的生活。 你现在已经度过那种蝶变期了吧?就是包括所有的一切动荡挫折? 周:所有的一切我可不能打保票,但是我觉得至少现在我能肯定的一点就是我不愿意有什么大的变化了,我觉得眼下这种比较稳定、比较安定的生活特别好。 人物名片 周国平, 1945年生,上海人。196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68年毕业后到湖南农场劳动。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以其怀念夭折女儿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而闻名,并被列入畅销书排行榜。现为国内著名的尼采哲学研究专家,出版各类著作20余种。此外,还著有《周国平文集》,并和摇滚歌手崔健合著《自由风格》。

周国平一个人分两半篇八
《周国平论爱情》

我不相信人一生只能爱一次,也不相信人一生必须爱很多次。

爱情不论短暂或长久,都是美好的。甚至陌生异性之间毫无结果的好感,定睛的一瞥,朦胧的激动,莫名的惆怅,也是美好的。因为,能够感受这一切的那颗心毕竟是年轻的。

生活中若没有邂逅以及对邂逅的期待,未免太乏味了。人生魅力的前提之一是,新的爱情的可能性始终向你敞开着,哪怕你并不去实现它们。如果爱情的天空注定不再有新的云朵飘过,异性世界不再对你有任何新的诱惑,人生岂不太乏味了?

不要以成败论人生,也不要以成败论爱情。

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多半是失败的,不是败于难成眷属的无奈,就是败于终成眷属的厌倦。

对灵魂的相知来说,最重要的是两颗灵魂本身的丰富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吸引,而绝非彼此的熟稔乃至明察秋毫。

一个完全不爱异性的人不可能爱人生。

未经失恋的人不懂爱情,未经失意的人不懂人生。

看两个人是否相爱,一个可靠尺度是看他们是否相互玩味和欣赏。两个相爱者之间必定是常常相互玩味的,而且是不由自主地要玩,越玩越觉得有味。如果有一天觉得索然无味,毫无玩兴,爱就荡然无存了。

初恋的感情最单纯也最强烈,但同时也最缺乏内涵。因此,尽管人们难以忘怀自己的初恋经历,却又往往发现可供回忆的东西很少。

情种爱得热烈,但不专一。君子爱的专一,但不热烈。此事古难全。不过,偶有爱的专一的情种,却注定没有爱的热烈的君子。

好的爱情有韧性,拉得开,但又扯不断。

相爱时互不束缚对方,是他们对爱情有信心的表现。谁也不限制谁,到头来仍然是谁也离不开谁,这才是真爱。

爱一个人,就是心疼一个人。爱得深了,潜在的父性或母性必定会参加进来。只是迷恋,并不心疼,这样的爱还只是停留在感官上,没有深入到心窝里,往往不能持久。-

爱就是心疼。可以喜欢许多人,但真正心疼的只有一个。

可以不爱,不可无情。

恋爱是青春的确证。一个人不管年龄多大,只要还能恋爱,就证明他并不老。

我不知道什么叫做爱情。我只知道,如果那张脸庞还没有使你感觉到一种甜蜜的惆怅,一种依恋的哀愁,那你肯定还没有爱。

心灵相通,在实际生活中又保持距离,最能使彼此的吸引力持久。

人大约都是这样:自己所爱的人,如果一定要失去,宁愿给上帝或魔鬼,也不愿给他人。

不纯净的美使人迷乱,纯净的美使人安静。 一个男人真正需要的只是自然和女人。其余的一切,诸如功名之类,都是奢侈品。

好女人能刺激男人的野心,最好的女人还能抚平男人的野心。

放荡和贞洁各有各的魅力,但更有魅力的是二者的混合:荡妇的贞洁,或贞女的放荡。

一个真正有魅力的女人,她的魅力不但能征服男人,而且也能征服女人。因为她身上既有性的魅力,又有人的魅力。好的女人是性的魅力和人的魅力的统一。

在男人心目中,那种既痴情又知趣的女人才是理想的情人。痴情,他得到了爱。知趣,他得到了自由。可见男人多么自私。

我要躲开两种人:浅薄的哲学家和深刻的女人。-

你占有一个女人的肉体乃是一种无礼,以后你不再去占有却是一种更可怕的无礼。前者只是侵犯了她的羞耻心,后者却侵犯了她的自尊心。

女人是男人永恒的话题。

只用色情眼光看女人,近乎无耻。但身为男人,看女人的眼光就不可能完全不含色情。我想不出在滤尽色情的中性男人眼里,女人该是什么样子。

多情和专一未必相互排斥。

男人总是看透了集合的女人,又不断地受个别女人的魅惑。

男人凭理智思考,凭感情行动。女人凭感情思考,凭理智行动。所以,在思考时,男人指导女人,在行动时,女人支配男人。

男人通过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女人通过征服男人而征服世界。

我最厌恶的缺点,在男人身上是懦弱和吝啬,在女人身上是粗鲁和庸俗。

周国平一个人分两半篇九
《周国平》

他既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散文家。出版过著作二十余种。 主要代表作有:《尼采与形而上学》(专著)、《只有一个人生》(专著)、《人与永恒》(专著)、《博士论丛》(合编)、《胡塞尔的意义理论》(论文)。其中《周国平文集》中的两则寓言《白兔和月亮》被选入了初中预备年级教材,选入时略有改动。《落难的王子》被选入了初中一年级教材,以及《家》这篇散文被选入了初三教材。著译过《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人与永恒》、《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哲学著名翻译

除了哲学著名作品和翻译,周国平还写了大量的散文随笔与童话之类的作品,并产生了广泛的重大影响。其散文常用于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义、性格与品质、自我的价值、灵魂与超越的重大作用等,虔诚的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言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而他的散文随笔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美丽,融理性格和品质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意义深刻。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理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花季少年还是苍季老人,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智与美的启迪、启发。他的《人生寓言》(节选)被编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

1、哲学的核心是思辩,能真正领悟透周国平作品的恐怕不在多数,也许只看到其形而难得其神,偶二十岁左右读他的书,直到现在对他的思想才有一个基础的理解,或许偶天生愚笨。

2、读高中时,我就喜欢周国平。自认为能读懂,所以以此为豪。有人说,一个国家的领袖必须先是一个哲学家,我觉得此话有道理。最爱周国平。

3、的确 现在很多人(大学生)的心灵已经被电脑榨干了

关于灵魂不知为何物 读周先生的书人起码有一个没有枯萎的灵魂

4、恩,都是同道中人啊!一个字:爽!

其实我谈不上喜欢周国平,也谈不上喜欢哲学,如26楼所说,说哲学有点严肃了,怎么说呢,我是一个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在所有不感兴趣的当中,才对本性哲学感兴趣吧……

5、人生难得知己哦。。。共同努力。。

就为了争口气,叫那些白痴们看看究竟谁活的滋润。

6、我与周的共鸣几乎在一个频率上

7、周国平的文章几乎都看过,常被折服.稍有不满的是那句:女人研究哲学对哲学是种伤害,同时对女人也是种伤害.更睿智的女人难道不好吗?

8、当我接触到周国平的书的时候,几乎是手不释卷,不想断开来读,一气喝成地读完了他的《安静》,我当时就深深的感觉到他把我想的全说了,共鸣很大!!

9、后来每当我身边有“烦心事”(基本上正经事没有,全是情啊爱的)的人我总是会向他们推荐周国平的书去读读…唉~~可惜啊!没人问津过,他们宁可抱守愚昧,无病呻吟也不愿去领略下真正的智慧!

10、恩,说的好。同感。很早接触周国平的书,如你描述的那样,是走了许多路来到了这位大家的门前,而且在著作的字里行间总能感到强烈的共鸣,甚至许多都是曾经切切实实的想法和做法,只是我不曾表达,不会表达,因为毕竟没那么透彻。

11、他的书能为我思考不明白的问题给出答案,所以非常喜欢他的书

12、"希望能与志同道合的人继续走属于少数人的精神之路、生命之路。”谢谢说了我想说的。

13、其实 ,周国平的哲学是关于尼采的.我专门找来看过,可惜达不到水平,很难懂.周国平的很多书算人生哲学,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爱,怎么对待生活.让灵魂找到一个可以洗涤的地方.

14、本人十九岁,觉得周国平的书是我读过的最有智慧的哲学散文.

15、周老师的书,让我对自我,对生活,对自己的过去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超脱。更豁达。 更重要的是,他让我明白了,人的一生要自己把握。

16、原来,我不用做被别人看法摆布的人!对我,对一个从小就压抑着自己服从别人观念的人来说,就像是从不见天日的牢房里看到了阳光!

谢谢!如果我的人生从此改变。那一定是因为他。

17、我是经历很多之后,才偶然间发现周国平的文字!忽然间猛然间醒悟了: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了,知道自己该怎样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18、可谓强烈的共鸣,真正第一次认识到精神的世界存在,哲学也可以是这么平易近人的,有些话真的很经典,写进了心底,触动的,唏哩哗啦…

19、我很早就读过他的文章,但是一直都没机会读他的书。最近重读白话文,才感觉有必要读读周国平 有同道者 。

20、读周的书 让我第一次那么欣喜地感到自己在精神上并不孤单 有一个作家 真诚的思考着 用美丽的语言表达出我内心深处表达不出的思想与情感 这种感觉非一句幸福可形容 我相信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 都是心灵的朝圣者 我们也许素未谋面 各自过着不同的生活 可是我们在某一个思考的瞬间 在读周的书产生共鸣的瞬间 我们的心是

相通的 高贵的朝圣者们 永远祝福你们

21、总感觉读周国平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一种安静的共鸣。我对哲学有一种痴迷,虽然我不是哲学专业,虽然我是女孩子…所以跟周围的女生几乎很少共同语言,朋友很多,但没有知己,没有所谓的志同道合。我也不上QQ等,觉得有难掩的空虚,只会给我带来浮躁。我不是圣哲,只想安静的与自己在一起…

22、20年前开始读周国平的书,一读如故.书中的哲学思维与其人生观都是我欣赏和赞成的.

周老师的书以成为我的精神支柱,亲切普素又极富哲理的语言常常说到我内心深处,我敬仰周老师的做人之道,更佩服他的学识和才华.

23、同感,读他的书,给人以安静的力量,但不知是否适合当今的现实啊?有时读完之后,我会静静的坐在那里,啥也不想,有点悲哀现实的浮躁。很幸运有这么多朋友有共同的爱好,多交流啊

24、做了母亲以后我才真正读懂《妞妞》,读懂周国平!

25、最近才找到周老师的 觉得读他文章会有相契的感觉~

26、没有什么原因,只是读到他的文字的时候心里会感觉特亲切~恩,于是乎,我也会傻傻地进行着哲学思考(自己觉得啦),思考着有或没有的那些情节~

27、我也喜欢周国平的书…越单纯的人应该越能理解…这个社会的复杂性让人不再那么有安静的心态

28、我也很喜欢读周国平的书 很有内涵

29、喜欢在夜晚轻捧周国平的书籍,细细品读。周国平的书像夜晚一般沉静却又充满希望。在黑夜中寻一点星光,在迷茫中寻一个方向。

30、斜倚床头 看周国平的书

心就像到了码头 静静停泊 可以随着文字理理自己的心绪

31、不知道怎么就读到了周国平。很多作家都是这样。真是美丽的邂逅。并且迫不及待的盼望接下来的相遇。世上好多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思想。我很愿意静心领会。

32、五年前偶然与周相遇,那时我是大学一年级,从此我的人生改变了,读书成了我生活的必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上,坚守着自己独立的精神追求

33、周国平的文章要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并苦闷过的人,理解得更透彻。并从中能找到一些安慰,和从不解中释然,从而朝前看,大踏步地往前走。

34、文字思想可以感染充实一个人的内心。只可惜厚厚的一本大部分有时仅仅是暂时温暖自己,无法深入骨髓,融入进自己的生活中,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小自责下自己作为中的很多的不应该..

35、“眷恋生命,执著人生,但同时也要像蒙田说的那样,收拾好行装,随时准备和人生告别。”我觉得周老师还算不上真正的哲学家,但他绝对是一个用哲学书写情感的好作者,

他的文字使我我明白,人生如水,一切终归于平静。

36、高三开始接触的周国平 很有共鸣 好像他的文字是从我自己心里挤出来的一样 不知道到底会有多少人度过他的文字后会有这样的感觉

37、我喜欢周国平,就是他的妞妞感动了我

38、平静而淡雅 淡雅而脱俗

深邃而理性 理性而超脱

39、从一句 “教育要常识化” 就吸引我

我想周和喜欢周的人都是喜欢思考的人吧,在人生这个天问之中,我们都寻到了一些答案。。但是,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不同的人合适不同的答案。有哪一条道理可以实践到一切皆准呢?

40、走到了最大疑问的边缘,就总是转圈圈,我希望,回归生活,把我们巨人般的空想放低一点,把可以让生活更美好的事情做好一点,勤劳一点,处世正直简单一点,对这个世界认识多一点。

41、偶然间看到他的一篇文章,有共鸣有启迪,灵敏的嗅觉告诉我,他会是我很好的朋友,后来就找来了他的散文,越看越想抱着书哭泣,一直忍受着精神上的孤独,终于找到了一个共鸣者。知道自己是个孤独的孩子,有时候和周围人思想的差异让我觉得自己像个疯子

42、喜欢周。我发现 我好像还没有真正的读懂他,不过隐隐有一些感觉变了。很好很好,很安宁,很幸福,我觉得看了他的书,我知道自己的灵魂在追寻什么了。不再总是茫然,不再伤春悲秋。 哲学,确实是一门智慧之学,这条路太长了。我们大家一起走下去吧

43、周国平是我和尼采间的桥梁

哲学?还是一知半解,或者只是半知四分之一解,不求和人交流,只是坚守自己心中的那份纯粹 但是对生命对了一层更深更高的理解,我感感谢周国平

44、一直以来,感觉对周先生的批评都是难觅其踪,其实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都似乎不是一个好现象,何况对于一个著书立说的作家,作为读者也应该保持一种理性的崇拜,这值得深思。

45、在实习期间,我思考了很多,无意中看了周国平的《人与永恒》,因为是随笔,所以真实,所以纯真,所以简单。虽然只看了前两章,但我明显体会到与周国平的思考产生共鸣的愉悦,我是个不善言辞的人,并不能准确表达我的意图,但周国平的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在精神上似乎我们是同一个人。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感受更是与周国平如出一辙。因为热爱生命,才会对生活进行思考,因为人的神性,才会对自然进行思考,因为人的动物性,才会对人的本性进行思考。喜欢周国平作品的朋友们,相信你们一定也喜欢班得瑞的音乐。

46、文采和智慧往往不是语言能表现的,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吧!

47、喜欢他的散文,那种味道,他总是能用最简单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我们内心最深层次的感受。他让我们开始回归人性的最初...

48、周国平虽然早期是在中国社科院研究所,但是,他所研究的基本是存在主义的哲学家,而这些西方的哲学家都基本是诗人哲学家。所以,换一句话说,周国平写出这样具有韵思的文章我一点不意外,反而感觉是如此的亲切,看着就是用心在写,前不久出的《宝贝,宝贝》更是写出了对于子女的爱和教导,而女儿的聪明和慧颖也只有在文字中领略,喜欢自然不要多说。

49、对于学问的东西,看不懂也不是坏事,至少以后会留心注意,好东西总是看得很慢,反复的咀嚼、沉淀、感悟以后,我们才觉得它好,(思考过后的吸收是真正的属于自己)

50、他的书让我获得了内心的一种安定,化为一种力量支持着我去理解,去接受,去改变。抛开了太多的束缚和牵绊,追寻真实的自己,去探求生命的本质。

51、我也是听我朋友说才知道中国还有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他写的《妞妞》我都看哭了(不好意思,嘿嘿嘿…)最近在看《守望的距离》,本人才疏学浅 有些内容都不很看懂额 但还是会一直喜欢他!!

52、周的作品让我感到平静

53、恩,喜欢周国平的句子,简洁凝练,大气,有深度,陪我独孤咯高中的学习,青春的叛逆

54、感觉周的思想很悲观。原本我是个半吊子诗人,在找不到出路的时候读了他的《守望的距离》,很有收获——终于不再写诗了。不知是否该庆幸...但那种精神上的邂逅很美,让我一度如痴如醉。

然后带你来到一座美丽的花园前,双手一摊,居心叵测地告诉你:对不起,钥匙你必须自己去找! 天啊!!!

55、嗯,高中被他的文字深深吸引,简单而深刻…寥寥几字,却有拨开云雾见月明的作用。他的句子让我灵魂安宁…

56、妞妞,这本书让我感觉到现代的中国人还尚存着一丝我们曾经幻想中才能出现的爱啊!妞妞,你的一年半的时间证明了光的存在,你是光之子。妞妞,期望一年半后的凤凰涅磐!

57、国平先生的文字是一种生命,神奇的是他却也在诠释着生命。第一次我看了国平先生的书时它让我从一个低谷走了出来。知道现在看国平先生的文字已经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很感动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默默的感受着真实的自己、真实的人生。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当以同坏事之~

58、真正的有灵魂的人——周国平

59、他是一个真正的哲人,有血有肉。

60、好久前去书展买了他的一本散文集,当时买主要是因为喜欢那本书的名字,叫《守望的距离》,放在家里好久了,只是偶尔拿出来翻一下,也就看几行字,从来没有看进去过,最近这几天突然开始狂迷恋看他文字的那种感觉,让我更认识我自己,也让我更懂得生活,喜欢喜欢喜欢!

61、周国平,性情中人。很有才情的一个学者,诗人,哲学家。他用文学的笔调散谈哲学,将哲学和文学融为一体,文章写的很美。

62、喜欢周老师对生活,爱情,人生的理解。喜欢他的人都是比较纯粹的人,愿意追求精神的深刻的人。

63、不管你们说啥,仿佛始终还是难以进入我的心中,毕竟是不需要似是而非的同伴。周国平老师不也这样说吗“真理重复事变就肯定成为废话”。

他还说“世上的事,只有用不着争的,另一种是争不清楚的。”

所以还是静下心来,再好好消化一下他的忠告。

(我说这些,似乎本身就是一种亵渎)

周国平一个人分两半篇十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精找》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精找.txt每天早上起床都要看一遍“福布斯”富翁排行榜,如果上面没有我的名字,我就去上班。谈钱不伤感情,谈感情最他妈伤钱。我诅咒你一辈子买方便面没有调料包。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为了金钱、名声之类。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比成功和幸福都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必须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一颗饱满的灵魂,它决定了一个人争取成功和体验幸福的能力。 “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情”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读书、写作以及享受爱情、亲情和友情是天下最快乐的事情。 “定力”不是修炼出来的,它直接来自所做的事情对你的吸引力。 人生有两大幸运,一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另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自古以来,一切圣贤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以便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事实上,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属于奢侈品。它们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强求服务,反而成了一种奴役。 现代人是活得愈来愈复杂了,结果得到许多享受,却并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 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 人活在世上,有时难免要有求于人和唯心做事。但是,我相信,一个人只要肯约束自己的贪欲,满足于过比较简单的生活,就可以把这些减少到最低限度。远离这些麻烦的交际和成功,实在算不得什么损失,反而受益无穷。我们因此获得了好心情和好光阴,可以把它们奉献给自己真正喜欢的人,真正感兴趣

的事,而首先是奉献给自己。 对于一个满足于过简单生活的人,生命的疆域是更加宽阔的。许多东西,我们之所以觉得必需,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拥有它们。当我们清理自己的居室时,我们会觉得每一样东西都有用处,都舍不得扔掉。可是,倘若我们必须搬到一个小屋去住,只允许保留很少的东西,我们就会判断出什么东西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了。那么,我们即使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用只有一间小屋的标准来限定必需的物品,从而为美化居室留出更多的自由空间? 许多事情,我们之所以认为必须做,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把它们列入了日程。如果让我们凭空从其中删除某一些,我们会难做取舍。可是,倘若我们知道自己已经来日不多,只能做成一件事情,我们就会判断出什么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了。那么,我们即使还能活很久,又何妨用来日不多的标准来限定必做的事情,从而为享受生活留出更多的自由时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云烟,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反而和我们的真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实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得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是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我们把事物据为己有,便以为占有了它的意义。可是,意义是不可占有的,一旦你试图占有,它就不存在了。无论我们和一个女人多么亲近,他的美始终在我们之外。不是在占有中,而是在男人的欣赏和倾倒中,女人的美便有了意义。 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 “无穷天

地,那驼儿用你精细。”张养浩此言可送天下精细人做座右铭。 数学常识:当分母无穷大时,不论分子为几,其值均等于零。而你仍在分子上精细,岂不可笑?我们总是活得那样匆忙,顾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我们总是活在眼前,忘掉了永恒和无限。我们已经不再懂得土地的痛苦和渴望,不再能欣赏土地的悲壮和美丽。 人与人的碰撞只能触发生活的精明,人与自然的交流才能开启生命的智慧。 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里,觅得一粒柳芽,一朵鲜花,一刻清静,人会由衷的快乐。在杳无人烟的荒野上,发现一星灯火,一缕炊烟,一点人迹,人也会由衷地快乐。自然和文明,人皆需要,二者不可缺一。 现代人只能从一杯新茶中品味春天的田野。 寄旅和漫游深化了我们对人生的体悟:我们无家可归,但我们有永恒的归宿。 人及其产品把我和自然隔离开来了,这是一种寂寞。千古如斯的自然把我和历史隔离开来了,这是又一种寂寞。前者是生命本身的寂寞,后者是野心的寂寞。那种两相权衡终于承受不了前一种寂寞的人,最后会选择归隐。现代人对两种寂寞都体味甚浅又都急于逃避,旅游业因之兴旺。 我是一个直接面对自然和生命的人。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节。相对于生命,历史不过是细节。善待一切生命,从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到一头羚羊,一只昆虫,一棵树,从心底里产生万物同源的亲近感。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创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们把它称作神还是大自然。 生命是我们最珍爱的东西,它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的前提,失去了它,我们就失去了一切。生命又是我们最忽略的东西,我们对于自己拥有它实在太习以为常了,而一切习惯了的东西都容易被我们忘记。因此,人们在道理上都知道生命的宝贵,实际上却常常做一些损害生命的事情,抽烟,酗酒,纵欲,不讲卫生,超负荷工作,等等。因此,人们为虚名浮利而忙碌,却舍不得花时间来让生命本身感到愉快,来做一些实现生命本身的价值的事情。往往是当我们的生命真正收到威胁的时候,我们才幡然醒悟,生命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才突现在我们的眼前。但是,有时候醒悟已经为时太晚,损失已经不可挽回。 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足以保证它不可战胜了。它为了逃避单调必须丰富自己,不在乎结局是否徒劳。我们真正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真正值得我们坚持的精神原则都是十分有限的,在单纯的生活中包含着人生的真谛。 凡心灵空间的被占据,往往是出于逼迫。如果说穷人和悲惨的人是受了贫穷和苦难的

逼迫,那么,忙人则是受了名利和责任的逼迫。 一个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 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唯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如果没有这个空间,你永远忙碌,你的心灵永远被与事业相关的各种事务所充塞,那么,不管你在事业上取得了怎样的外在成功,你都只是损耗了你的生命而没有品尝到它的果实。外在遭遇受制于外在因素,非自己所能支配,所以不应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真正能支配的唯有对一切外在遭际的态度。内在生活充实的人仿佛有另一个更高的自我,能与身外遭遇保持距离,对变故和挫折持适当态度,心境不受尘世祸福沉浮的扰乱。 “距离说”对艺术家和哲学家是同样适用的。理解与欣赏一样,必须同对象保持相当的距离,然后才能观其大体。不在某种程度上超脱,就决不能对人生有深刻见解。 人一看重机会,就难免被机会支配。 纷纷扰扰,全是身外事。我能够站在一定的距离外来看待我的遭遇了。我是我,遭遇是遭遇。惊浪拍岸,卷起千堆雪。可是岸仍然是岸,它淡然观望着变幻不定地海洋。 当我们在诗和哲学的天地中悠游和寻求着的时候,偶尔会听见来自尘世的新闻:某某高升了,某某出名了,某某发财了…… 你有什么感想? 我的朋友答道:各得其所。人必须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你诚然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攀援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你要自己在生命的土壤中扎根。你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自己的锚。 世事的无常使得古来许多贤哲主张退隐自守,清静无为,无动于衷。我厌恶这种哲学。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堕入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不要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属于你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用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如果你经常读好书、沉思、欣赏艺术等等,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你就一定会感觉到,在你身上确实还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是你的人生路上的坚贞不渝的精神密友。 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安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

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 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记住回家的路”就是: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记住从世界回到上帝的路。 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那心中既有幻想又有精神目标的人,他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 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也没有冤枉他。 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的自我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一个人怎样才算拥有“自我”呢?我认为有两个可靠的标志。 一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兴趣,亦即自己安身立命的事业,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感到内在的愉快和充实。如果有,便表明他正在实现“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他的个性,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 二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信念,亦即自己处世做人的原则,那是他的精神上的坐标轴,使他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如果有,便表明他拥有“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他的灵魂,一个坚定的精神核心。 这两种意义上的“自我”都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拥有的,而是在人生过程中不断选择和创造的结果。正因为此,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成为怎样的人负责。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力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性格是与生俱来、伴随终身的,永远不可摆脱,如同不可摆脱命运一样;二,性格决定了一个在此生此世的命运。 一个人应该认清自己的天性,过最适合于他的天性的生活,而对他而言这就是最好的生活。 为别人对你的好感、承认、报偿做的事,如果别人不承认,便等于零。为自己的良心、才能、生命做的事,即使没有一个人承认,也丝毫无损。 耶稣说:“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真正的救世主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便是那个清明宁静的自我。这个自我即是我们身上的神性,只要我们能守住它,就差不多可以说上帝和我们同在了。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然

相关热词搜索:只有一个人生周国平 周国平散文分类 周国平哲学是分身术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周国平一个人分两半”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周国平一个人分两半"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8304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