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情绪起伏不定

情绪起伏不定

2015-12-25 11:04:0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情绪起伏不定篇一《情绪心理学》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情绪起伏不定》,供大家学习参考。

情绪起伏不定篇一
《情绪心理学》

情绪起伏不定篇二
《起伏不定》

《起伏不定》 街上的霓虹。指尖的冰凉。我一边码字一边看大街上来往的路人,突然间就觉得我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昏暗的灯光。浑浊的空气。我看着屏幕上自己与自己一个人的对话框,眼前就模糊起来了。泪流满面。 好多情绪在我胸腔内起伏不宁,好多画面在我脑海中不断播放。 身体,像是要被撕裂般的疼痛。四周,像是有四堵无形的墙一样,压抑。 热闹的寂寞,安静的人群。不肯愈合的伤口。 起风了,刮到玻璃上是无比的嘈杂声响。带着碎裂一般的声音。 我想,所谓的正常,只不过是把情绪藏得谁都看不见而已。任它腐烂了,发臭了。 回眸间,很多事情都已模糊。只是偶尔的想起,他们的话关切的眼神。还有那些真挚的叮咛,如涓涓温泉。细抚我的心田,让我在这个寒冷的初冬有了些暖意。没有谁见过,那一次真正美丽的微笑。 不想抛弃的过去就是现在,想抛弃的现在也是过去的。所以别说大话,别再给自己打麻醉剂。 过去总是过不去,现在总是不在现在,是谁让时间错乱。比的只是谁的心更加坚硬,谁的感情比较泛滥。 爱来爱去,忘记了爱的本意,其实只是给自己的心找份安慰。其实只是把心里空缺的大洞填满,其实那个人不是谁都可以。

情绪起伏不定篇三
《情绪 心理论文》

浅谈中学生情绪心理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 情绪 心理健康 成因 解决对策

论文摘要:了解中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征和规律,了解常见情绪问题的表现与形成原因,可以帮助他们正确把握和认识自己的情绪,矫正自身的不良情绪。中学生常会遇事武断,行为固执,不听劝告,我行我素,来得急而强烈,去得快也迅速,教师应该把中学生的情绪心理特点归纳,分析成因并解决。

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虽然如此定义,但心理健康的标准却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具体精确和绝对,因为心理健康与否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和提高,所以判断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相当困难的。尤其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自己的特征,作为教师,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及根源,改变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提高他们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与成长,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本文就从中学生的情绪入手,对其情绪心理的成因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一孔之见,抛砖引玉罢了。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四条,其中第一条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权威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的10条心理健康标准中,第八条亦为“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结合中学生的特征,其“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无疑是判断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之一。

一、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

1.中学生情绪活动具有丰富性。情绪,是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它与认识活动不同,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展现形式和独特的生理基础。中学生随着身体的发育、认知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人际交往的增多,情绪进一步发展起来。了解中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征和规律,了解常见情绪问题的表现与形成原因,可以帮助他们正确把握和认识自己的情绪,矫正自身的不良情绪,从而使心理健康更趋完备。 一项调查显示,中学生在情绪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及程度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情绪方面存在问题的中学生大致占百分之十。情绪是心理发展是否健康的主要指标,它影响广泛持久,若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调节,则很容体导致心理患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让我们对中学生的情绪活动和变化作一些概要认识吧。

在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不断产生着各种新的需要,而且需要的程度也在不断地增加,使中学生在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上,形成了如自尊、自信、自强、自力等,以及友谊等方面的多种情绪体验。其表现为情绪带上了纹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面部表情不再是内心世界的显示器。比如说,此时对某一件事感到厌烦,但出于某种原因,既可以表现得不在意,也可以表现出热心;对一个人明明有好感,愿意接近,却由于自尊的原因,会有意表现出冷淡的态度,这就是中学生情绪活动的丰富性。

中学生情绪激荡,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这种冲动性与他们的生理发育,特别是神经活动的兴奋性强,抑制过程弱有一定关系。他们喜欢感情用事,于是好激动,对自己认为不良的现象深恶痛绝,对弱者则多加恻隐之心。他们对外部刺激反应迅速、敏感,高兴时欢呼雀跃,甚至唯我独尊,失败时则极端苦闷,悲观失望。有时为一点小事,或是动怒怄气与人争吵,或是转向反面变得悲观、绝望。在强烈的感情冲动下,他们会遇事武断,行为固执,不听劝告,我行我素。正因为中学生的情绪起伏不定,动荡多变,情景性强,感染性大,来得急而强烈,去得快也迅速,所以,他们既可以表现出惊人的豪壮行为,也能因为狂热、愤怒、不冷静,而盲目做出一些追悔莫及的事,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这就是中学生情绪体验的跌宕性。

2.中学生的情绪在实践上比小学生有更长的延续性。一件事情引起的反应能够较长时间留在心头,这种拉长了的情绪状态则会转为较稳定的心境。在愉快的心境下,心情舒畅,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会感到满意,干什么事都有劲,甚至对平时不感兴趣的活动也津津乐道;相反,若心境不好,则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在一段时间内,他们或欢乐愉快,或安乐宁静,或抑郁低沉,高兴的情绪会延续成良好的心境,苦恼的心境也会延续成闷闷不乐的心境,而这种不良心境的延续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这就是中学生情绪活动的心境化。

中学生的情绪内容日趋复杂,但其高级情感体验上存在一定的简单性。中学生的情绪有时十分的强烈,有时又温和细腻;有时大起大落,波动性强,有时又相对稳定,不易改变;有时袒露率直,有时又文饰内隐甚至封闭内心情绪,这就使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二、把中学生的情绪心理特点归纳,分析成因并解决

1.沮丧。是由消极的情绪感受或对生活的不满意,或是经常受挫折引起的。沮丧如同感冒一样会影响生活的乐趣。对沮丧放任不管,会使其进一步恶化,还极有可能转化为慢性抑郁症。其对策是:加强锻炼,从爱好兴趣中寻求活动;增进社交;思想乐观;突出自己的优势;不背思想包袱;增加愉快想象;语言暗示;增强自信;乐于助人;到大自然中去。

2.紧张。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就处在各种刺激之中,每个人都会调动机体和各种功能对不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是一种适应过程。如果客观刺激与机体的适应能力不平衡时心理上就会出现紧张。紧张心理的产生在于动员机体所有的潜力,应付异常情况。一般情况下,当造成紧张的外内部刺激消失后,紧张就会消除,机体就会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但如果某些刺激相当强烈,而且频繁地作用于机体,使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有朝一日机体的职能就会消耗殆尽,机体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发生障碍,导致身心疾病。紧张就是这样一种典型的多读紧张引起的心理疾病。其消除方法如下:向同学、家人或朋友讲述、发泄并从他们那里获得安慰;暂避一时,不钻牛角尖,心平气和时再思考解决问题;有计划、有步骤,量力而行,不急于求成;适当宣泄以使心理恢复平静,如痛苦一番;转移到其它活动来调节情绪,使紧张心理得到松弛;请求别人帮助或者主动帮助别人,以求得心理安慰或使自己得到快乐,从而减轻紧张心理。

3.消沉。消沉是一个人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不相协调的反应,使人们对待周围世界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它是一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会使一个人斗志降低,才华埋没,失去爱和交往的能力,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使生命失去光泽。消沉的产生既有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也许我们无法消除引起消沉的外部因素,但却可以塑造一颗坚强的心,走出消沉的泥潭。消沉的情绪可能源于精神的空虚,不知自己为什么而生活,也许还没有仔细考虑过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目标就能走出平庸,走出消沉,把无所事事变成造福人类的快乐和行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生活充实完美。消沉也可以源于自我封闭,与外界交往太少。这就需要重新开始生活,向别人伸出真诚之手,同时也接受别人的真诚相待,这样就会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真诚和热情。消沉可能源于过去的挫折经验。这时就要明白,人不是为回忆而活着,而是为今天而生活。不必盯着过去的伤疤,不必停留在过去的不快中,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重要的是想着今天,展望明天,使今后的每一天更有意义。同时,要学会看事物积极的一面,多增加愉快的生活经验,使消沉不再与我们相伴。

4.急躁。急躁会使人心神不安。经常在惴惴不安中生活,长此以往就会打破内心的和谐与宁静,甚至会出现情绪上的紊乱状态。控制急躁情绪,首先要加强办事的计划性,避免毛手毛脚,慢慢养成稳定的习惯。其次要加强素质训练,因为急躁往往和个性密切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了习惯。因此可以通过下棋、练书法、钓鱼、小制作等来磨练耐性和柔韧性,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不急躁的习惯。再次,办事前先作自我暗示,如默念三十遍“冷静”、“莫慌”等,慢开口,后动手,缓缓行事,不急不躁。最后,切记做事情要善始善终,不要虎头蛇尾,这也是克服急躁的重要措施。

5.冷漠。冷漠的形成,既有生理原因又有心理原因。在青春期由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短暂失调,容易给人带来较大的情感波动,并使人处于情感低潮,就使得一些性格内向、感情细腻的人产生冷漠和抑郁。而在心理上,一般来说,当人们失去亲友、事业不顺或健康不佳时会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动力,这时冷漠就可能产生。就会感受到绝望与徒然,就会觉得生命无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冷漠是源于一种观念上的狭隘和过高的成就动机。那么如何克服冷漠呢?第一副良药是多交流,第二副是多接触大自然,第三幅是多欣赏艺术,让艺术

的魔力去消除冷漠。三副药吃完,再配合物理疗法,一是原感疗法,通过尖叫或惊恐痛苦来释放压抑的情绪,从心理上得到一定的治疗。二是幽隔疗法,把一个冷漠的人放在幽隔室里,与外界彻底隔绝,使其心理活动在不受任何约束的情况下轻松自由地进行,从而释放内心矛盾,激发交际需求,从而消除冷漠。

6.愤怒。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冲动较为明显。进入高中后,一般能够根据情境来支配自己的情绪表现,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冲动性逐渐下降。但愤怒发脾气依然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不管这种现象是否正常,但它绝对是一种有害的情绪状态,如不加控制,则会失去理智,甚至引发犯罪。因此如何控制愤怒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其方法有甲、乙、丙、丁四种。甲曰情境转移法,当想发火时,不妨来个“三十六计,走为上”,换个地方听听音乐谈谈心,就会平静下来。乙曰理智控制法,可采用前述的自我暗示方法控制自己,用理智战胜感情。丙曰时间推移法,想一想有时为某事发怒,过后觉得“不值得”,这次会不会又是那样?既然如此,不如不怒。丁曰目标升华法,把怒气这种强大的心理能量升华为好好学习、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不为区区小事斤斤计较,从大局从长远考虑问题,度量就会大起来,怒气就会降下来。

7.厌倦。中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来自家长、学校、社会的直接和间接的压力,青春期特有的敏感,社会对这些“小大人”一系列的“不允许”,使得他们在仅有的喘息间隙开始迷惑:“我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于是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由此产生,对以往所存在的压力充满敌视,从而厌倦学习和生活。其对策有三:寻找适合自己的情绪发泄方式进行发泄;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寻求有效帮助;培养自己辩证思维的习惯,学会在任何情况下寻找有利因素,从而战胜困难,克服厌倦。

8.忧愁。当遇到使你忧郁的刺激时,要想方设法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你忧愁。我们没有必要钻到忧愁里去使它扩展,也没有必要过多重视它,以很大的精力去驱赶它,应该把这种忧郁的刺激当作是一种正常现象,尽可能不去想它,而把精力集中于你当前做的事,形成你在工作学习上的注意中心。随着这种注意中心的形成和巩固,忧愁就会慢慢淡化,不知不觉被忘掉。要正确对待使你忧愁的信息,这种信息可能来自于你本人,也可能来自于外界,只要对自己有信心,以积极态度来对待来自他人的致忧信息,这样就不会被他人的消极情绪所左右。也不要给自己虚构忧愁,而要抓住现在,一步步地做好了,积累经验,就会更好地建设将来。另外,消除忧愁还需要加强个性锻炼,培养自己乐观态度和博大胸怀以及高雅的气量,微笑对待生活和学习,这样才会更自信,更有胆量迎接生活的挑战。 综上所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教师,一定要积极帮助和辅导中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问题,注意调节方法,努力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使他们精神愉快、充满希望;同时注意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清扫灰暗色彩,使他们从萎靡不振中振作起来,真正让他们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如是则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光荣的称誉。

情绪起伏不定篇四
《第七章_中学生情绪心理咨询》

第七章 中学生情绪心理咨询

□一天下午,班主任老师走到初二一班的教室里宣布,当天下午集体观看电影《凤凰琴》,话音刚落,掌声雷鸣,有的学生竟高兴得跳了起来。中学生的情感是怎么样的呢?

□赵旭,一名初三男生,在一次考试中他考了班级第一名,他兴奋得一夜睡不着。可是在另一次考试中他考砸了,同样,又是一夜没睡好,不同的是不是兴奋而是苦恼。赵旭的情绪表现说明了什么?

□有的中学生为了“哥们义气”,常会不顾大局,做出一些“傻”事来。他们太感情用事了。做老师的该怎么办呢?

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它与认识活动不同,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生理基础。中学生随着身体的发育、认知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人际交往的增多,情绪进一步发展起来。了解中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征和规律,了解常见情绪问题的表现及咨询要点,可以帮助他们正确把握和认识自己的情绪,矫正自身的不良情绪。

第一节 中学生情绪发展特点

中学生的情绪是在活动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教育、机体发育及环境等诸多条件的影响下,情绪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内抑制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中学生的情绪反应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情绪正日趋丰富而强烈。

一、情绪活动的丰富性

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不断产生各种新的需要,而且需要的强度也在不断增加。由于新的需要不断涌现,中学生在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上,形成了如自尊、自信、自我、自负等,以及友谊等方面的多种情绪体验。情绪活动的丰富性,也导致了中学生情绪更加趋于复杂化,其表现为情绪带上了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面部表情不再是内心世界的显示器。如此时对某件事感到厌烦,但出于某种原因,既可以表现得不在意,也可以表现出热心;对一个人明明有好感,愿意接近,却由于自尊心或其他原因,会有意表现出冷淡的态度。

二、情绪体验的跌宕性

中学生情绪激荡,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这种冲动性与他们的生理发育,特别是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抑制过程弱有一定关系。他们喜欢感情用事,遇事好激动,对自己认为不良的现象动辄深恶痛绝,对罹难者则多加恻隐之心。他们对外部刺激反应迅速、敏感,高兴时欢呼雀跃,甚至惟我独尊,失败时则极端苦闷,悲观失望,有时为一点小事,或是动怒呕气,与人争吵,或是转向反面,变得泄气、绝望。在强烈的感情冲击下,他们可能会遇事武断,行为固执,不听劝告,我行我素。正因为中学生的情绪起伏不定、动荡多变、情景

性强、感染性大、来得急而强烈、去得快而迅速,所以,他们既可以表现出惊人的豪壮行为也能因为狂热愤怒和不冷静,而盲目做出一些追悔莫及的事,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三、情绪活动的心境化

中学生的情绪在时间上比小学生有更长的延续性,一件事情引起的反应能够较长时间的留在心头,这种拉长了的情绪状态则会转为较稳定的心境。在愉快的心境下,心情舒畅,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会感到满意,干什么事都有劲,甚至对平时不感兴趣的活动也津津乐道;相反,若心境不佳,则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由于情绪延续性的增加,他们不再出现破涕为笑的现象,在一段时间内,或是欢乐愉快,或是安乐宁静,或是抑郁低沉。他们在某一方面得到快乐和高兴的情绪,会延续成为良好的心境;由于挫折或失败引起的不快或苦恼的情绪,也会延续较长的时间,而成为闷闷不乐的不良心境。这种不良心境如果延续下去,不仅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具体表现为:

1. 复杂与简单共存

进入中学以后,随着环境的改变,视野的扩大,知识的增多,中学生的情绪领域也在不断拓宽。情绪内容日趋复杂,其范围已经发展为对学习、生活、友谊等的体验,以及对一切所热衷的事物的体验。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中学生的所有情绪体验,尤其是高级情感体验尚存在一定的简单性,如有的中学生对理想的追求仅仅是因为兴趣深厚,对学习的热情仅仅是为了荣誉,把友谊理解为“义气”等。

2. 强与弱共存

中学生的情绪十分强烈,为一件小事或暴跳如雷,或欣喜若狂,或欢呼雀跃,或垂头丧气的现象屡见不鲜。与此同时,他们的情绪还有着温和细腻的一面,在与知心朋友、所敬重的师长交往时,他们也会表现出温文尔雅、和颜悦色的形象,即使有令人不快的事情发生,有时也会冷静理智地对待和处理。

3. 波动和稳定共存

中学生的情绪波动性表现为情绪的大起大落,往往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顺利时晴空万里,受挫时愁云满天,今天对某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明天又觉得不屑一顾。与波动性相对的是稳定性,中学生在形成一种看法后,有时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坚持性,不易改变。

4. 微妙的隐蔽性

中学生的情绪不再像儿童那样天真直露、心口如一,其表现具有文饰、内隐的性质,有时会把自己真实的内心情绪世界封闭起来,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或真实情绪,是否予以表现也时常依时间、对象、场合而转移。但中学生毕竟阅历较浅,涉世未深,内心深处存在希

望被理解的强烈愿望,依然比较坦露、率直,当意志不能完全控制情绪时,也会锋芒毕露,遇到知己时,也会倾诉真情,所以,情绪的隐蔽性是相对而言的。

〔案例分析〕

驾驭情绪之舟

读高中二年级的文雯很烦恼:“我曾梦想长大后当一名出色的法官,并为这个梦想努力着。但事实证明,我只是自己心中的英雄。学习时非常情绪化,高兴时学习效率很高,情绪消极时,什么也不想做,导致成绩大起大落。与周围同学、朋友、亲人交往也是一样。我该怎么办?”

从文雯同学的自述,可以看出她的这一情绪特点,反映出了大多数中学生的情绪特征。 中学阶段,是人的情绪充分发展的时期,中学生的情绪世界,早已不再是风平浪静的港湾,面对的是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中学生,则像是一叶小小扁舟,在波峰与波谷之间寻找新的平衡。虽然这时他们已有了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但情绪的浪潮依然时起时落,依然没有摆脱两极性的特点,烦躁和不安仍然是其情绪的主旋律。波动不定的情绪又会对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当你春风满面、意气风发时,学习就积极、效果就好,反之则差;外表乐观活泼,内心却很烦别人的打扰;希望别人理解、接纳,但行为上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样子……所有这些,都是情绪不稳定的表现,也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

〔操作指导〕

教师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情绪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努力帮助和指导他们做一个情绪健康的人。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一个善于调节情绪的人,往往是一个情绪健康的人,他们经常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在他们身上,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行为特点:

1. 他们承认自己的行为要对别人负责,在社会中能起一定的作用。

2. 他们是自我信任的,能独立地解决问题,创造新的工作方法。

3. 他们能成功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紧张状态,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一些对他们的健康和幸福有益的事情。

4. 他们能现实地看待别人,而不是被过去的经验所约束,他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相信自己,也尊重别人。

5. 他们能按照社会的要求去行动。

6. 他们能摆脱偏见。

7. 他们独自一人时,不会感到很孤独。

8. 他们能不断地从生活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他们感到花是美丽的。

9. 他们能经常从别人身上学习良好的东西,能礼貌待人,尊敬有特长的人。

10. 他们能区分目的和手段,能有效地寻找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

11. 他们有一种善意的幽默感,不讥笑别人的不幸,也不会通过伤害别人而引起人们发笑,而且,他们的幽默是自发多于有计划的。

12. 他们所体验到的情绪是合适的。

13. 他们能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感到许多社交和业余消遣是值得花时间的。

14. 他们有能力去接受别人的爱,也能给予别人爱。

15. 他们的情绪是稳定的。

第二节 中学生情绪问题咨询

人类的情绪,不论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始终都存在于中学生的生活中,影响着他们学习和活动的效率。情绪既可以起到增强的作用,让人精神焕发、欢悦愉快,感到生活中充满阳光,未来充满希望;也可以起到减弱的作用,让人垂头丧气,萎靡不振,给生活蒙上一层灰暗的色彩,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关键在于如何加以调节和利用,如果调节利用得好,就可以成为一笔精神财富,一种经常存在的心理动力;如果调节、利用得不好,就可能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因此,要帮助和指导中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问题,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努力培养积极的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向积极的方面转化,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一、沮 丧

1. 表 现

灰心丧气、长吁短叹,慨叹命运的不公和时运的不济;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整天无精打采;封闭自己,给自己构筑一个小天地,在那里责备自己,怨恨自己,自信心下降,疏于与外界沟通,孤寂、悲观;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总想逃避现实,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观念固执,自我品尝苦果。

沮丧作为轻微发作的抑制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心境悲哀、冷漠;(2)自我意象消极,时常自怨自艾;(3)有回避他人的愿望;

(4)食欲下降,常出现失眠;(5)觉得自己比平时更敏感、更爱掉眼泪等;(6)嗜睡懒动。

2. 咨询要点

沮丧是由消极的情绪感受或对生活的不满意,或是经常受挫折引起的。沮丧如同感冒一样会影响生活的乐趣。对沮丧放任不管,会使其进一步恶化,还极有可能转化为慢性抑郁症。下面提出十条对策:

(1)加强锻炼。任何一种体育都有助于克服沮丧。缺乏锻炼会产生恶性循环,运动越少就越不想运动,这必然对身体有害无益。

(2)忙而不乱的生活锻炼固然非常重要,其他一些活动也能预防沮丧。建议你记录下各种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如果休息时间过长就应增加活动时间。从爱好兴趣中寻求活动,会使你精神振奋,避免消极地生活下去。

(3)增进社交技能。愉快的社交活动对人们情绪的影响是任何一项奖赏都不能比拟的。当人们掌握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后,自重感增加,同时也减轻了沮丧。如果你为了避免沮丧而不愿出去与人交往,就难以找到新的快乐和满足,甚至不能摆脱那些本身并不严重的悲痛,还会愈陷愈深,难以自拔。

(4)思想乐观。人们都经历过一些小的失意,当人遇到失意时,觉得一切都不如人意,忧虑不安,悲观自怜,以致失去了幸福和欢乐,结果更加失意。因为他们用消极的态度来对待不幸之事,很难阻止这种循环。正确思想应是寻找产生沮丧的原因,一旦找到并能作出答复,就可能翻然醒悟,得以解脱。

(5)突出自己的优势。改变消极思想的一个办法是,避免老是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应重视自己的优势。你可以使用“思想终止法”,即当思绪沉浸在失意的时候,要对自己说一声“停”!再重新开始对过去美好情景的回忆。你会发现随着你积极思维的增加,消极思维就自然地减少了。

(6)不背失败包袱。突出优势的另一方面是最大限度地削弱失败的影响。尽管无法避免偶尔的失败,但是可以控制失败对自己的影响,承认失败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会使自己情绪好一些。过分强调失败,只会降低自信,使自己处于沮丧之中。

(7)增加愉快想象。在工作和家庭环境没有改变的时候,“积极想象法”会使你对生活更乐观。你可以想象自己做了一些想做的事,或度过一段非常愉快美好的日子。要知道,任何事情在想象中都是可能的,它能增强你的自信。

(8)语言暗示诱导。当你打算参加某项活动而又心存恐惧,就对自己说:“我能做好这件事,我比别人更善于控制自己的生活。”对自己所说的话语往往能影响你的自我感觉,明显改变沮丧情绪。

(9)乐于助人。多数沮丧者对未来担忧,为自己建立越来越窄、有限的世界,假如你做些与他人合作的工作,受到他人的约束,你就得考虑自己以外的事情,生活也就出现新的意义。

(10)扑进大自然。一个沮丧的人老呆在屋子里,便会产生禁锢的感觉。然而,当他离开屋子,漫步在林阴大道,就会给心绪突然带来阵阵快意。

情绪起伏不定篇五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六)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基本的情绪分类可以将情绪分为四种,下列哪一个不是基本的情绪分类?( )

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嫉妒

2.催眠诱导常会使个体出现的心理状况是( )。

A.主动的放松

B.反应性降低

C.注意范围变广

D.幻觉减少

3.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 )赫兹。

A.20~2000

B.200~2000

C.20~20000

D.200~20000

4.最早提出环境决定论的是行为主义创始人( )。

A.弗洛伊德

B.斯金纳

C.华生

D.维果茨基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

A.感觉适应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秒钟。

A.1~2

B.20~30

C.60~70

D.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 )的需要。

A.归属和爱

B.自我实现

C.尊重

D.生理

9.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的知识称为( )。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描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10.有的学生平时易受暗示、屈从于权威、按照他人的意见办事、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这类学生的性格类型属于( )。

A.场依存型占优势

B.场独立型占优势

C.情感型

D.内倾型

11.智商的计算公式是( )。

A.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B.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C.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l00%

D.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 -100

12.在( )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A.可控制的意识

B.白日梦

C.自动化的意识

D.睡眠

13.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A.知识迁移

B.知识运用

C.知识提取

D.知识巩固

14.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

A.顺向负迁移

B.逆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顺向正迁移

15.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的演示,属于( )。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经验直观

二、名词解释(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 分。)

1.意识

2.演绎推理

3.创造性

4.教师焦虑

三、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2.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

3.简要回答发现教学的阶段及其原则。

4.简述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有人建议在教育实践中,“要多使用奖励,而尽量少用惩罚”。请简要阐述你对这种建议的看法。

五、案例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2分,共24分。)

1.王强是一所中学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人很聪明,但不好好学习,成绩不好。现在他自己有点想改变,但学习中情绪起伏不定,时而自我感觉还好,时而又感觉很差。 问题:请你根据有关理论思考和叙述,应该怎样具体帮助他。

2.某教研员到一所中学去进行教育达标验收工作时,听了一节“培智班”的语文课。教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师讲课期间总有一位学生未经教师许可就离开座位跑到讲台上领读、表演,甚至跑到教室后面的饮水处去喝水。事后了解到,这位学生是“培智班”中相对聪明的学生,是同班学生中识字多、发音准、吐字清楚的一位。该任课教师也对该生的这种行为进行过多次教育。却无济于事。

问题:试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并帮助这位任课教师解决这一班级教育现象。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关于情绪的类别,长期以来说法不一。我国古代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说,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切克(Plutchik)提出了八种基本情绪:悲痛、恐惧、惊奇、接受、

狂喜、狂怒、警惕、憎恨。还有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九种类别。虽然类别很多,但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2.B[解析]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就称为催眠诱导。催眠诱导是一个系统程序,它会引起人们被动的放松,反应性降低,注意范围变得狭窄和幻觉增强。

3.C[解析]略

4.C [解析]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他最早提出环境决定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5.A[解析]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受性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在视觉、肤觉和嗅觉中最为明显。

6.B[解析]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20~30秒,短时记忆中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

7.B [解析]前摄干扰是指先前学习的资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干扰是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8.B[解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9.D[解析]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的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

10.A[解析]场依存型认知风格是指对事物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11.B[解析]IQ的计算公式为: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

12.A[解析]只有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里,人才能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13.C[解析]知识学习包括三个阶段: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

14.D[解析]“温故而知新”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促进作用,属于顺向正迁移。

15.B[解析]模象直观指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均属模拟性形象。

二、名词解释

1.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的变化的知觉。

2.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4.教师焦虑:指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2.[参考答案]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3.[参考答案]

(1)发现教学经过四个阶段:①创造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②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③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④根据实际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2)发现教学的四项原则:①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②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③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④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4.[参考答案]

认知派是美国教育心理学中与联结派相对立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从学习的内部过程着眼,对学习做出了与联结派完全不同的解释。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

(1)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的;

(3)学习不仅依赖于当前的刺激情境,而且也依赖于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

四、论述题

[参考答案]

我认为奖比罚好,原因如下:

(1)惩罚传递不该怎么做的信息,奖励传递该怎么做的信息。

(2)必要的惩罚是需要的。学习是有纪律的活动,必要的约束与惩罚是为了维持秩序。惩罚不应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与求知欲。

(3)奖与罚应及时、公正,才能真正提高一个人的积极性。对该表扬的行为不及时进行表扬等于是批评这种行为;对做错的同学不进行批评等于是表扬了这种行为;一网打尽对内向孩子的作用大于对外向孩子的作用;表扬对女生的作用大于对男生的作用;师生关系紧张时的批评,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造成双方关系的对立;失去公正性的表扬与批评不起作用;过于频繁地表扬某一个人会造成其在同学中的孤立。

(4)进行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个性差异。表扬与批评的作用在于个体对表扬与批评的认识,不应伤害到其他方面的积极性。

情绪起伏不定篇六
《第六章 青少年情绪调节指导》

第六章 青少年情绪调节的指导

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表现形式和生理基础。同时,情绪与认知、意志等心理活动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情绪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重要因素,情绪调控能力和水平也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什么是情绪调节? 青少年情绪发展有哪些特征? 焦虑、抑郁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如何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

第一节 青少年情绪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的情绪是在活动和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教育、机体发育及环境等调节的影响下,情绪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内抑制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青少年的情绪反应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情绪正日趋丰富而强烈。了解青少年情绪发展的一般特征和规律,可以帮助他们正确把握和认识自己的情绪,促进情绪的健康发展。

【案例】

王强,初中二年级学生。由于远离父母,寄居在他人家里,没有父母的照顾,每天还要接送上小学的弟弟。长期以来,他便产生了焦虑、易怒、情绪不稳等心理特点,行为上表现为爱使用暴力胁迫他人服从并与老师对抗,破坏力很大,是令班主任相当头疼的一个学生。

一、情绪活动的丰富性

人们一般认为,人的情绪是从最初的几种基本情绪,如愉快、愤怒、悲伤、厌恶等逐渐发展和分化而来的。青少年的情绪经过不断的分化,逐步形成了复杂的情绪,如爱、恨、羞耻等。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能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把不同的情绪成分联结在一起,形成稳定的情绪结构。在青少年的学习活动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不断产生各种新的需要,而且需要的强度也在不断增加。由于新的需要不断涌现,青少年在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上,形成了如自尊、自信、自负,以及友谊等方面的多种情绪体验。情绪活动的丰富性,也导致青少年情绪更加复杂化,主要表现为情绪带上了文饰的、内隐的和曲折的性质,面部表情不再是内心世界的显示器。譬如,受了委屈明明心里难过,却在众人场合装得若无其事;受到表扬后明明心里高兴、得意,却故意显得满不在乎。青少年男女交往中更是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微妙的现象:明明对某异性充满了爱慕,非常渴望去接近,但由于自尊或客观情境的限制,总是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无动于衷,或者做出庄重的、回避的姿态。这就是情绪克制,即情绪表现服从于社会要求。青少年情绪的文饰性主要在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意志力的增强,他们已意识到自己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适当表达情绪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青少年开始关注情绪的社会适应性问题。比如,他们不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捧腹大笑,也不会因事与愿违而大发雷霆。相反,他们更善于用意志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在更符合社会期望的前提下满足自己的需要。

二、情绪体验的跌宕性

在青少年初期,当已经意识到自己“像个大人”之后,他们的情绪与一种特殊的积极性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要求参加成人的生活,企望获得成人的能力、权利和品质,因而对各项活动表现出特有的热情。有时,当他们迷上了某一门知识和活动后,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由于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易犯忽冷忽热的毛病,热情不易持久,尤其是碰到困难和挫折后,他们很容易泄气。青少年的热情还表现为过度的兴奋、不易自控、不让步、甚至态度粗暴,尤其是在别人的评价涉及到他们的品性、品质和行为,涉及对他们观点的肯定或否定时,最容易冲动。

青少年情绪激荡,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这种冲动性与他们的生理发育,特别是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抑制过程弱有一定的关系。他们喜欢感情用事,遇事好激动,对自己认为不良的现象深恶痛绝,对罹难者多加恻隐之心。他们对外部刺激反应迅速、敏感,高兴时欢呼雀跃,甚至惟我独尊;失败时则极端苦闷,悲观失望,有时为一点小事,或是动怒怄气,与人争吵,或是转向反面,变得泄气、绝望。在强烈的感情冲击下,青少年可能会遇事武断,行为固执,不听劝告,我行我素。正因为青少年的情绪起伏不定、动荡多变、情景性强、感染性大、来得急而强烈、去得快而迅速,所以,他们既可以表现出惊人的豪壮行为,也能因为狂热愤怒和不冷静而盲目做出一些追悔莫及的事,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王强的情绪变化可以说是非常的跌宕,对周围的同学,尤其是他自己看不惯的同学会表现出极端的情绪,甚至是暴力倾向,这就与他的心理上的自我控制和抑制力弱有关系。而对于自己的弟弟却又是时刻显出兄长的温情。

三、情绪活动的心境化

无论是外显的情绪反应,还是内心的情绪体验,青少年与儿童在情绪的持续时间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总的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情绪持续时间会逐渐延长。在儿童时期,情绪表现虽然强烈,但持续时间却很短暂,而且是爆发性的,情绪来得快、消失得也快,情绪反应的频率往往也比较高。但到了青春期以后,情绪爆发次数就减少了,情绪持续时间的增加和延长,同时也就出现了一种新的心理气候——心境。心境作为一种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心境化就是情绪反应相对持久,情绪反应时间明显延长的情绪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延长反应过程,如有的青少年在受到批评之后,事后会为此而感到闷闷不乐好几天。另一方面,表现为延迟做出反应,如一位学生在和同学玩扑克牌时与人发生争执并被嘲笑,当时闷声没有发作,晚上睡在床上,却越想越生气,于是半夜里起床与那位同学理论,最后发生了严重的事故。

青少年的情绪既具有易激动、易兴奋等特点,同时又具有心境化的特征,这似乎是矛盾的,但也正是其情绪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表现。青少年在摆脱儿童时期情绪反应快、转变快、缺乏心境化状态特点的同时,逐渐发展了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强烈的情绪反应得到一定的调节,转化为心境状态。心境是与意识相联系而体验到的情感状态,不像情绪那样激烈,也不易在短时间内消失。儿童几乎没有连续的心境体验,情绪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而青少年却能够体验到某种心境,并沉浸于其中。但青少年的心境也还不是很稳定持久。一般来说,女孩的心境体验比男孩多,男孩较多地体验到振奋的心境,女孩这较多体验到伤感的心境。这种心境在青少年时期是迅速交替的,也是非常常见的;到了青少年后期,心境体验逐渐趋于稳定和持久。

四、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青少年情绪结构的发展,还出现了两极的复杂化情感。具体表现为:

(一)复杂与简单共存

进入青少年期候,随着环境的改变,视野的扩大,知识的增多,青少年的情绪领域也在不断拓宽。情绪内容日益复杂,其范围已经发展为对学习、生活、友谊等的体验,以及对一切所热衷的事物的体验。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青少年所有的情绪体验,尤其是高级情感体验尚比较简单,如有的青少年对理想的追求仅仅是因为兴趣深厚,对学习的热情仅仅是为了荣誉,把友谊理解为“义气”等。

(二)强与弱共存

青少年的情绪十分强烈,为了一件小事或暴跳如雷,或欣喜若狂,或欢呼雀跃,或垂头丧气的现象屡见不鲜。与此同时,他们的情绪还有着温和细腻的一面,在与知心朋友、所敬重的师长交往时,会表现出温文尔雅、和颜悦色的形象,即使有令人不快的事情发生,有时也会冷静理智地处理和对待。

王强的情绪问题就是强和弱的极端对立。他由于缺少关爱而变得对周围的同学、老师产生强烈的对立、对抗,甚至是暴力的情绪行为;而当他在面对自己的弟弟时,却又显现出哥哥特有的关爱之情,不再像一个态度强硬的“刺头”。

(三)波动与稳定共存

青少年的情绪波动性表现为情绪的大起大落,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顺利时晴空万里,受挫时愁云满天,今天对某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明天又觉得不屑一顾。与波动相对的是稳定性,青少年在形成一种看法以后,有时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坚持性,不易改变。整体上来说,青少年的情绪就是波动性和稳定性的共存。

(四)微妙的隐蔽性

青少年的情绪不再像儿童那样天真直露,他们的情绪表现出了文饰、内隐的性质,有时会把自己真实的内心情绪世界封闭起来,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或真实情绪,是否予以表现也时常依时间、对象、场合而转移。但青少年毕竟阅历较浅,涉世未深,内心深处存在希望被理解的强烈愿望,依然比较袒露、直率,当意志不能完全控制情绪时,也会锋芒毕露,遇到知己时,也会诉真情,所以,情绪的隐蔽性是相对而言的。

第二节 青少年焦虑的调节

焦虑是一种普遍现象,在神经症、精神病和正常人身上均有焦虑的体验。学生在考试前、即将登台演讲、向异性表达爱慕时都可能伴有焦虑体验。对于青少年来说,焦虑与他们息息相关,焦虑情绪的调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案例】

小可,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

自述一年多之前,其父患上肝癌住院治疗,在住院期间受到一些医护人员的冷遇,心中不免感到世态炎凉。不久,其父病逝,由于与父亲感情较深,她的许多事情都是由父亲代办或安排好的,养成了对父亲的依赖性。父亲的去世使她一下子失去了依靠,再加上因为分遗产的事与亲友们发生了很大的纠纷,就更加觉得人世间似乎一点儿爱和人情味都没有了,常有一种末日来临的感觉,遇到一点小事就会控制不住地大发脾气,或不由自主地浑身发抖,甚至当着亲友们的面随意砸坏室内的家具或其他物品。近来常做恶梦,心烦意乱,有一种强烈的报复心理,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千

方百计想逃脱痛苦,有时真想一死了之。

听完她的陈述之后,咨询人员指出:①这次遇到的这些事件乃是人生所能遇到的最大的打击之一;②在遭受到这样大的打击之后,人们都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创伤,并经历一段情绪低落期,但重要的是要尽快地摆脱这些痛苦的情绪,尽早得到恢复;③可重新布置一下家庭内的环境,如家具的摆设等,将父亲用过的物品收藏起来,以免触景生情;④对遗产的处理等,只是生气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可以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借助法律手段解决;⑤要真正懂得目前的不利状况都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己的主动应付,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听了以后表示理解,一周后前来告之,情况已大有好转。

一、焦虑及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焦虑的概念

焦虑(anxiety)是一种情绪状态,是由于情境或外界阻碍而威胁到个人的自我概念,产生冲突、挫折的内在感受。焦虑的产生会使人的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焦虑并非来自真实的危险情境,而是一种心理反应。这种反应可看作是带有不愉快情绪色调的正常适应行为,但当其程度严重时,则可能变为惊恐。焦虑也是一种内心的紧张,预感到即将发生的事件时的心境。一般人产生焦虑情绪后,会有一些明显的心理变化。如出现注意困难、记忆不良、对声音敏感和易激惹等心理特征,同时还出现心率加快、皮肤出汗、面色苍白、呼吸加快等身体的变化。

(二)焦虑的分类

大多数学者认为焦虑有两大类:特质焦虑(trait anxiety)和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特质焦虑是表现在人格中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焦虑则是在特定条件中产生的焦虑反应。这里我们根据青少年活动的实际情况,将焦虑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学习焦虑

学习焦虑是指青少年在学习活动中由于达不到预期目标或难以克服学习障碍,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挫折,失败感、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这是青少年群体中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通常情况下,这类青少年对自己要求严格,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也较高。但过度的焦虑却影响到了他们的正常学习活动。

2.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主要是指青少年害怕与人相处,尤其是与陌生人接触的情绪状态。通常情况下,这类青少年一到社交场合就紧张、恐惧、害羞,害怕自己成为众人注意的目标,焦躁不安使他们极力回避现实,由于在社会交往中常表现出退缩、依赖性强、做事优柔寡断,因而他们不受同伴欢迎。

3.环境焦虑

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不良的家庭氛围与子女焦虑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父母自己焦虑,向孩子诉说不满,会给孩子“模范性”影响,孩子就易于出现焦虑情绪。家长、学校对青少年的期望值过高,不断给他们加压,他们在压力之下,就容易出现焦虑情绪,陷入焦虑困境。

4.境遇焦虑

一些不可预见的事情的发生会给青少年带来焦虑情绪。如亲友死亡、父母离异、意外事故等都会使青少年脆弱的心理难以承受。一般情况下,这类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然消失,但也有少数性格内向的青少年难以摆脱焦虑情绪,以至影响自己的一生。

(三)焦虑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正常的焦虑可以提升青少年的行为效率,过度的焦虑则对其心理健康有严重的影响。

1.对青少年学习行为的影响

考试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当学生意识到考试情境对自己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时,就会产生这种紧张的内心体验。考试焦虑是青少年身上表现最明显的一类焦虑行为,它会引起学生情绪紧张、心慌意乱、极易卡壳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重大的考试更是如此。严重的考试焦虑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行为,也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研究发现(梁加义,1987),中小学考试焦虑障碍的患病率约为3.8%。当然,焦虑影响也会由于情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萨拉森(Sarason)等人请大学生做被试,先用一套问卷将他们分为高焦虑和低焦虑两组,再要求他们都做5次迷津实验。对一半学生采用“自我卷入”情境,引起情绪紧张的条件是告诉他们这是一次重要的智力测验,是入学考试的复查。对另一半学生则用“非自我卷入”的情境,并告诉他们不考查其实验结果。研究结果发现,在中性情境下被试得分一般总是中等的;但在“自我卷入”情境中,紧张刺激对低焦虑组产生有利的作用,而对高焦虑者则产生相反的后果。

2.对青少年认知过程和速度的影响

人们发现神经质或神经质倾向与认知速度有关系。中等倾向神经质的被试作业最快。这里的神经质倾向指的是神经质的人格特质,其特征是情绪性过高,伴有长时间而强烈的自主性反应,极易紧张并具有心理、生理机能的不稳定性。一般说神经症患者内驱力高于正常人,他们的焦虑也比正常人更显著。据沃特豪斯(Waterhouse)等人的研究发现,当刺激强度增加时,焦虑被试的反应速度也随之加快,比非焦虑的被试加快得更加明显。又如:采用伴随干扰和无干扰的两种情境,让被试做各种作业。高焦虑者感到额外刺激打扰了自己,他们的作业效果很差;低焦虑被试并不觉得受到了干扰,他们的作业成绩优于前者。后来人们研究发现,认知速度与焦虑呈倒U字形关系。低焦虑时认知速度居中,轻度焦虑时认知速度最快,高焦虑时认知速度最慢,因此焦虑可以作为内驱力来理解。

3.与抑郁等负性情绪相联系

精神分析家认为焦虑是个人心理不平衡的表现,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对焦虑和紧张的处理中,往往把情绪疏泄看作重要的对付方法。国外的学者,如迪利(Dealy,1981)等报告认为,焦虑患者常伴有抑郁的心境,其人数达到焦虑患者的34~65%。我国学者左成业(1984)认为焦虑与抑郁都是负性情绪,两者常常同时出现;江开达(1986)也发现焦虑情绪严重者,抑郁情绪也较明显,一般而言,约有半数的焦虑患者,后来也会伴随产生抑郁情绪;王极盛(1998)也发现,抑郁和焦虑也是相互伴随发生。

二、青少年焦虑的心理剖析

导致青少年焦虑的原因非常多,除了某些遗传和生理原因之外,心理教育因素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一)不良的家庭氛围和不当的教育方式

青少年个人的理想、情操、道德、性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的影响。因此家庭也是青少年产生焦虑情绪的第一个源头。父母的病态心理常常会引发子女心理问题,父母不健康也成为家庭不安定的潜在因素。如果夫妻关系恶劣、亲子关系不融洽、家庭氛围紧张,都会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缺乏安全感,痛苦不堪,这些都会导致青少年焦虑情绪的产生。

另外,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导致青少年焦虑的重要因素。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父母的一切希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他们提

情绪起伏不定篇七
《情绪调试和挫折应对(三、五章)》

情绪起伏不定篇八
《高三高考心理调适讲座4.30》

情绪起伏不定篇九
《有厌学情绪》

初中生厌学辅导个案

偏执、焦虑、敌对、敏感、抑郁、记忆力下降、厌倦学习、有自杀倾向......现在的中学生中,32%有心理问题。高中生有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初中生有初中生的心理障碍,甚至连小学生也有了厌学、焦虑、抑郁方面的不良症状了。本案例着重讲述如何对一名厌学的中学生进行辅导及分析。

一、厌学的表现

以我校为例,学生厌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常旷课、迟到,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充耳不闻,甚至顶撞老师。

2、经常找各种借口请假不上课。

3、上课时,虽然不做任何小动作,但是不看黑板,不看书,不做笔记,老师提问时是一脸的茫然,有些同学甚至根本不知道老师提的什么问题。

4、上课时故意破坏纪律,扰乱课堂秩序,不服从老师的管教。

5、上课就睡觉,下课铃一打立即精神抖擞,生龙活虎。

6、时有抄袭、拖拉作业或者干脆不做作业的现象,从来不复习或预习功课。

二、厌学的影响

学生厌学看似属于个人行为,但是如果不加以纠正,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令人担忧。

1、一个学生的厌学情绪很有可能会蔓延到整个班级乃至全校,影响班级或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和教学秩序的稳定。

2、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过多,心里想到的就是“玩”,结果是越玩越不想好好学习,导致恶性循环。

3、厌学的学生大多与社会接触过多,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所诱惑,讲吃穿,图享受,攀比成风,错误不断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个案基本情况:

1.个人情况

小李,男,初二年级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上课不是扒在桌子上睡觉就是思想开小差,或者小动作不断,经常忘带书本和作业,而且情绪大起大落,变化不定。提醒、批评、警告等均收效甚微。由于老师经常批评该同学,其他同学极少与他交往,而且普遍讨厌他,仅有个别其他班学生与之为友。常伴有自暴自弃的心态:“我就是读不好书了,我就这样了。”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想发火,时有逃学去打电脑游戏。

2.家庭情况

父母在外打工多年,长年与外公一起生活,外公只对其生活温暖关心,不关心学习情况,成绩不理想时便打骂孩子。

四、分析与诊断

1、问题诊断

根据小李的表现,我初步诊断为学习无动力,无兴趣,不认真,不努力。学习习惯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没有预习复习习惯,作业拖拉等。对学习有明显的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的心理、行为。其实质就是厌学。

2、原因分析

从家庭方面来看,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塑造子女心灵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对学习的态度,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小李的父母长年不在家,无人管教,染上了不良习气;同时缺乏父母的关爱,情绪起伏不定,性格执拗又很自卑,对自己评价较低。

从他本人来看,小李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自信和勇气,环境关系和人际关系导致他产生心理困扰。在学校他认为老师同学都不喜欢,故意与他作对,从而导致厌学,甚至逃学。

五、具体措施

首先让小李在心理上接受我,认可我。这样才能使他消除心理戒备,坦诚相告,推心置腹,从而达到教育效果。

1、从赏识开始,进入心理辅导

小李厌学,但电脑游戏很精通,第一次咨询就从电脑游戏开始: 师:“听说你电脑游戏很精通,是玩游戏的高手,跟谁学的?” 小李:“我自己上网玩得多了就会了。”

师流露出赞赏的神态,点头说:“哦,原来你这么聪明呀。”

师:“以后老师不懂的你能教我吗?”

小李显得有点疑惑,问:“真的?” 师看着他,认真地点头说:“真的。”

小李这时显得有点兴奋,话匣子就打开了,从各类游戏讲到家庭环境,从而更了解到他的家长只要一听到学习成绩不好或他在学校出事情,就不问青红皂白地打他。老师用手摸摸他表示同情,又用语言安慰他。

师又问:“那你是怎么看待学习的?”

小李:“我觉得学习没劲,要做很多作业,还要考试,很苦很累,再说我不做作业有时候也能考出好成绩,还不如有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

师:“你说读书很苦很累,你能说得更具体些吗?”

小李:“我也说不出,反正就觉得苦,觉得累。”

老师用一些身边的实例来开导小李,让其思考问题所在——学习觉得苦累是因为长期不认真学习,沉迷于游戏,对学习失去兴趣,造成了厌学。通过分析客观事实,使小李形成新的正确的认知和情感。后来又继续询问了他和老师同学间的关系。

通过这次交谈,使我了解到家长的简单教育不但没能使他明辨是非,反而使他与老师、学校产生了对立的情绪。这次谈话让他也意识到自己存在一些非理性信念,只有改变自己的不合理想法并代之以新的想法,才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所以辅导的重点是放在对不合理信念的识别、领悟方面,学会区分理性与非理性信念,逐步建立良性

认知模式。

2、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家长走出家教的误区。

3、与其他老师沟通。

与班主任及其他老师联系,在班级中挑选两个读书好的学生跟他做朋友,在学习上帮助他,使他感到同学的可亲,集体的温暖,从而进一步去除他的厌学心理。

六、反馈信息

通过各方的努力,小李虽然有时还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发生的频率有所下降,不交作业现象渐渐少了,在家里也会复习功课了。到目前为止,他都在很努力地改变学习态度,很努力地表现出自己好的一面,并且开始渐渐的学着与同学和平相处。

七、反思

1、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家庭环境和构建学习型家庭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

2、父母要尽可能多与子女接触,尽可能多教会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对他们的学习要多关心,尽量做到每天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让孩子心理上有种紧迫感。如果发现孩子成绩有所下降或是出现违纪现象,不能简单粗暴的斥责或打骂他们,而应耐心与他们交谈,帮助他们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和违纪的严重后果,使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危害。平时多与学校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时的学习生活情况,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

其实现在中学生中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的问

相关热词搜索:关于人生起伏不定 那起伏不定的高耸酥胸 起伏不定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情绪起伏不定”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情绪起伏不定"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8370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