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关山月徐陵翻译

关山月徐陵翻译

2015-12-25 12:42:5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山月徐陵翻译篇一《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关山月》徐陵》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关山月徐陵翻译》,供大家学习参考。

关山月徐陵翻译篇一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关山月》徐陵》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关山月》徐陵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关山月》徐陵蔷薇-静语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万历五年,由札部右侍郎改吏部。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蕴藉不立崖异,居正安之。

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及居正卒,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务为宽大。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朝论多称之。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尝言前阁臣专恣者四事,请帝永禁革之,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以科场事论及时行子用懋,贬官。给事中邹元标劾罢时行姻徐学谟,时行假他疏逐之去。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冬得毋废。世以此称时行长者。评事雒于仁进《酒色财气四箴》,帝大怒,召时行等条分析之,将重谴。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岁,而郑贵妃有宠,生皇三子常洵,颇萌夺嫡意。时行率同列再请建储,不听。廷臣以贵妃故,多指斥宫闱,触帝怒,被严谴。

十八年,帝召皇长子、皇三子,令时行入见毓德宫。时行拜贺,请亟定大计。帝犹豫久之,下诏日:“朕不喜激聒。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册立,否则俟皇长子十五岁举行。”时行因戒延臣毋激扰。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责。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诏驰驿归。四十二年,时行年八十,帝遣行人存问。诏书至门而卒。诏赠太师,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申时行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

广:扩充

B.

异己者率逐去之

率:统率

C.有德不谙大计

谙:懂得

D.帝遣行人存问

存:慰问

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申时行“柄政宽大”的一组是

(3分)

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

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

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人得毋废。

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

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

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

A.

B.

C.

D.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申时行因为文采与书法受到张居正赏识,又因为为人含蓄宽容不标新立异,让张居正很放心,但申时行的为政风格却与张居正有很大的不同。

B.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后,依次召回被张居正贬黜的有经验的臣子,让他们担任各种适宜的职位,这样的做法得到了朝廷上下舆论的称赞。

C.给事中邹元标弹劾请求罢免申时行,罪名是他和徐学谟结为儿女亲家。后来申时行还是借其他的奏章罢免驱逐了邹元标。

D.为了向万历皇帝施加压力,次辅许国在建议立太子的奏章中把当时休假的申时行的名字列在最前面。申时行密上奏章说明实情,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造成他最终被弹劾罢免。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5分)

(2)于是给事中罗大绂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释】星旗:星名。

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

云阵:军队。

11、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12、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6分)

7.(3分)B(率:全、都)

8.(3分)C(只是陈述事实,并不能表现什么。表现得是申时行偏狭的一面。表现申时行迫于形势,自求罢免。)

9.(3分)C(“罪名是他和徐学谟结为儿女亲家”错误,邹元标弹劾罢免的是申时行的亲家徐学谟。)

10.(10分)

(1)(5分)

申时行请求皇帝不要将他的奏章发下去,而(暗示)劝告雒于仁自己辞职,雒于仁由此幸免于惩罚。

(“下”、“讽”、“引”“赖之”补充各1分,大意1分。)

(2)(5分)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弹劾申时行,认为他表面上附和群臣的建议请求册立皇储,而暗地里延缓这件事而和内宫相交结。(“阳”、“附”、“阴”各l分,整句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得进士第一名。万历五年由礼部右侍郎改任吏部职。申时行因为文采与书法而受到张居正赏识,含蓄宽容不标新立异,张居正很放心他。 万历六年三月,张居正准备回家安葬父亲,奏请扩竞内阁大臣,(他)便以左侍郎兼东阁

大学士的身份入阁参与机要事务。张居正揽权很久,操纵部下如同拧去温水,异己之人全部驱除。等到张居正去世,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实行宽大政策。依次召收老练成熟之人,安排在各个职位,朝廷的议论大都称赞此举。张四维服丧回乡,申时行任首辅。万历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曾谏言以前的内阁大臣的四件专横恣意的事,奏请皇帝永远将其禁革,申时行上奏申辩,皇帝认为很对,摒弃张文熙的提议不采用。当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因为科场的事论及申时行的儿子中用懋,被贬官。给事中邹元标弹劾罢免了申时行的姻亲徐学谟,申时行就借别的奏疏将他驱逐了。不久,他观察众情,稍稍提升了三个人的官职,三个人得以不被废黜。世人因此称赞申时行是宽厚的人。评事雒于仁呈献《酒色财气四箴》,皇帝大怒,召见中时行等人逐条分析,准备从严责罚。申时行建议皇帝不要将他的奏章发下去,而(暗示)劝告雒于仁自己辞职,雒于仁由此幸免于惩罚。万历十四年正月,先宗(朱常洛)五岁,而郑贵妃受到宠爱,生下了皇帝的第三子朱常淘,颇有萌生争夺嫡宗的心思。申时行率领同僚再三请求建立储宫,皇帝不听。朝廷大臣因为贵妃的缘故,大都指责宫闱之事,触怒了皇帝。被严厉训责。

万历十八年,皇帝召集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指令申时行等人到毓德宫觐见。申时行跪拜祝贺,请求皇帝赶紧决定大计。皇帝犹豫了很久,下诏书说:“我不喜欢激动、喧扰。如果明年朝廷大臣不再轻慢滋扰,定当在后年册立皇储,否则就等皇长子十五岁时举行册封。”申时行于是劝告朝廷大臣不要烦扰皇上。第二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奏请准备册立仪式的礼节制度。皇帝恼怒,命令延期一年。而内阁中也有奏章呈送进去。当时申时行正在假期,次辅许国把申时行的名字排在第一位。申时行暗中呈上加封的奏章。进言说:“臣正在假期,起初事前并不知道。册立太子这件事,圣上的意思已经明确。张有德不懂得犬计,希望皇上亲自裁决,不要因为小臣而妨碍了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弹劾申时行,认为他表面上附和群臣的建议,请求册立皇储,而暗地里延缓这件事而和内宫相交结。中书黄正宾又论说申时行排斥陷害同僚,巧妙地避开首犯的罪责。两人都被罢黜官职。御史邹德泳又上奏,申时行极力请求退职。诏令他乘驿车回乡。万历四十二年,申时行八十岁。皇帝派遣使者慰问他。诏书到他家门口,他就死了。令赠封他为太师,谥号文定。

11.思念家乡亲人。(3分)厌倦战争,渴望回家团聚。(2分)

12.虚实结合。关山客子思念家乡是实写,思妇夜间未眠当窗远眺丈夫是虚写。【或答想象,客子身处边塞想象妻子深夜不眠的情景;或从对方写起(衬托),用家中思妇的不眠衬托军中客子的思乡,均可得分。】手法3分,说明3分。

关山月徐陵翻译篇二
《河北省唐山市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

河北省唐山市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竺可桢指出,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的手段,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已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后来上已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

上,曰洗滩被除去宿垢病为大洁。”上巳春嬉,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梁录》卷二“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筋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天节日的共同特征。

到了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春节之后,大好春季只剩了一个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虽然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又很不幸地刚好处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结果可变的文化节日让位给了不可变的时间符号。当然,两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一是“催护新生”却并没有消亡,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清明扫墓与踏青,虽是两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对冲”,而是一种互补关系。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部分与西方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摘编自《北京日报》

1.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是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春分之后,有关清明这一节气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

B.清明最初与其他节气一样,只是一个补充辅助阴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C.清明节由一个时间符号转化成文化节日,其祭祀、踏青等节日活动是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的结果。

D.清明处在寒食后一天或两天,寒食禁火,而清明允许取火,一阴一阳,一息一生,表面看二者对立,实际上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到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但这两个节日的文化意义——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却沉淀在清明节里。

B.清明本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因而是不可变的,而处在它周围的寒食、上巳则是文化节日,是可以变迁的。

C.清明的节俗扫墓和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补充,前者是为怀旧焯亡,后者是为摆脱痛苦。

D.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与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和孝道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体现了一种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在寒食节人们往往要禁火、吃冷食、墓祭等。在唐朝,朝廷还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

B.古代在上已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类似西方的“情人节”,魏晋之后上巳节定在农历三月三日

C.明清之前,清明节取火、求新护生,上巳节人们洗濯除垢、踏青嬉戏,二者都体现了人们在美好的春日祈盼除旧迎新的文化心理。

D.清明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清明节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殷,字长盛,新兴人也。高祖陵,汉光禄大夫。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曾见齿。时人嘉其至性,竞以谷帛遗之。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

弱冠,博通经史,综核群言,文章诗赋靡不该览,性倜傥,有济世之志,俭而不陋,清而不介,望之①颓然而不可侵也。乡党亲族莫不称之。郡命主簿,州辟从事,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司空、齐王攸辟为掾,征南将军羊祜召参军事,皆以疾辞。同郡张宣子,识达之士也,劝殷就征。殷曰:“当今二公,有晋之栋楹也。吾方希达如榱椽耳,不凭之,岂能立乎!吾今②王母在堂,既应他命,无容不竭尽臣礼,使不得就养。” 宣子曰:“如子所言,岂庸人所识哉!而今而后,吾子当为吾师矣。”遂以女妻之。宣子者,并州豪族也,家富于财,其妻怒曰:“我女年始十四。姿识如此,何虑不得为公侯妃,而遽以妻刘殷乎!”宣子曰:“非尔所及也。”诫其女曰:“刘殷至孝,兼才识

超世,此人终当远达,为世名公,汝其谨事之。”张氏性亦婉顺,事王母以孝闻,奉殷如君父焉。及王氏卒,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 太傅杨骏辅政,备礼聘殷,殷以母老固辞。骏于是表之,优诏遂其高志,听终养,敕所在供其衣食,蠲其徭赋,赐帛二百匹,谷五百斛。赵王伦纂位,孙秀重殷名,以散骑常侍征之,殷逃奔雁门。及齐王冏辅政,辟为大司马军谘祭酒。既至,谓殷曰;“先王虚心召君,君不至。今孤辟君,君何能屈也?”殷曰:“今殿下以神武睿姿,除残反政,故不敢不至也。”冏奇之,转拜新兴太守,明刑旌善,甚有政能。 属永嘉之乱,没于刘聪。聪奇其才而擢任之,累至侍中、太保、录尚书事。竟以寿终。

《晋书•列传第五十八》

注:①【颓然】恭雕的样子 ②【王母】曾祖母王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而不介 介:孤高

B.骏于是表之 表:上表举荐

C.优诏遂其高志 遂:于是

D.明刑旌善 旌:表扬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刘殷至孝”的一组是(3分)

A.①服丧三年,未曾见齿 ②望之颓然而不可侵也

B.①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 ②事王母以孝闻

C.①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无容不竭尽臣礼,使不得就养

关山月徐陵翻译篇三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4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 语文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4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 语文试题

Ⅰ卷(27分)

一、基础知识 (共9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

A.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勤政爱民,廉洁自律,提高自身修养,增强抵御腐败的能力,否则,难免到时像陈希同一样对簿公堂,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B.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并要他赶快请客。

C.一年前歌星臧天朔带头签署了《演艺人社会责任自律宣言》,但墨迹未干,他却因“涉恶”嫌疑被警方带走,前后判若云泥,真是不可思议。

D. 令人忧虑的是,有的出版社出了不好的作品还不置可否,听不进群众的批评。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人的个体和谐又是自然和谐的产物。

B.些同学读书迷信权威,对文本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对文本深悟、慢泡、细嚼的基础上,而是轻松地做了权威的奴隶。

C.专家指出,绕月成功后,嫦娥三号的“刹车”时间是否合适、远近距离是否准确、能否在指定区域落下来,都是完成此次发射任务的技术难点和关键。

D.据悉,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考公平性,2014年高考全国将针对贫困地区提供较2013年更多的招生名额走进高校,保证他们有机会实现“大学梦”。

3、请将下列语句重新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②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

③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④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种高帽子、空头大话。

⑤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特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⑥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A.②⑥①④⑤③ B.④②①⑤③⑥ C.②⑥③①⑤④ D.②③⑥④⑤①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袁济喜

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襟”、“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襟超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气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魏晋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第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汉魏以来,围绕着人生的意义主题,各种哲学纷纷出现。中国古代的人生境界论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

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因此,谈到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谈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人生境界论。唐宋时期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人生境界论成熟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正因为对生活的终极意义的无法确定,对人生目标的迷茫,所以苏轼认为生活的意义只能在不断的进程中来确定,这一点与禅宗的思想颇为相似。因而苏轼的人格相对于老庄与魏晋间的阮籍、嵇康来说,外表似乎没有他们那么高远超离,而从内在意义来说,却是更为超脱,独立性也更强了,并演化成一种新型的人生境界论,对于现代人生境界论影响很大,“五四”时的许多新派作家对此都予以关注,比如语丝派的林语堂专门写过一本《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种人生观与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学”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它的最高指向是诗化人生。

4.下列有关“境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境界”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人的思想道德的层次高下,或者说是人在某件事物中的处境。

B. 人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超脱世俗利益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

C. 作者认为,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

D. 古来成大事业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举“竹林七贤”中王戎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人生品味和趣味相关,人生品味和趣味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

B. 因为对人生目标的迷茫,苏轼确实表现出时而消极,时而旷达积极面对人生的漂流心态。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其外。

C. 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达到了与天地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一种有着坚定意志能力境界,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

D. 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源于儒道两家人格彼此之间的互补,它们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格局形成。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④段中引用孔子的话,是对人生境界层次的有力说明。这三种道德境界是递进关系,其中“乐之者”这种境界达到了心灵修养的最高境界。

B. 中国魏晋以后的人生境界论是由儒、道、佛多元思想组成的,这些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也可以相通。

C. 作者认为,苏轼受调和的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思想影响很深,中国历史上的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一直出入于佛老思想。

D. 中国古代哲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其坚毅厚重等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三、古诗文阅读(选择题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万历五年,由札部右侍郎改吏部。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蕴藉不立崖异,居正安之。

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及居正卒,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务为宽大。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朝论多称之。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尝言前阁臣专恣者四事,请帝永禁革之,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以科场事论及时行子用懋,贬官。给事中邹元标劾罢时行姻徐学谟,时行假他疏逐之去。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冬得毋废。世以此称时行长者。评事雒于仁进《酒色财气四箴》,帝大怒,召时行等条分析之,将重谴。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岁,而郑贵妃有宠,生皇三子常洵,颇萌夺嫡意。时行率同列再请建储,不听。廷臣以贵妃故,多指斥宫闱,触帝怒,被严谴。十八年,帝召皇长子、皇三子,令时行入见毓德宫。时行拜贺,请亟定大计。帝犹豫久之,下诏日:“朕不喜激聒。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册立,否则俟

皇长子十五岁举行。”时行因戒延臣毋激扰。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责。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诏驰驿归。四十二年,时行年八十,帝遣行人存问。诏书至门而卒。诏赠太师,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申时行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 广:扩充

B. 异己者率逐去之 率:统率

C.有德不谙大计 谙:懂得

D.帝遣行人存问 存:慰问

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申时行“柄政宽大”的一组是 (3分) ①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

②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

③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人得毋废。

④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

⑤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

⑥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申时行因为文采与书法受到张居正赏识,又因为为人含蓄宽容不标新立异,让张居正很放心,但申时行的为政风格却与张居正有很大的不同。

B.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后,依次召回被张居正贬黜的有经验的臣子,让他们担任各种适宜的职位,这样的做法得到了朝廷上下舆论的称赞。

C.给事中邹元标弹劾请求罢免申时行,罪名是他和徐学谟结为儿女亲家。后来申时行还是借其他的奏章罢免驱逐了邹元标。

关山月徐陵翻译篇四
《高二月考一语文试题》

高二月考一语文试题 (含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

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共72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

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

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

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

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

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

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

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

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

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

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

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

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

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

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

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

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

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

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

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

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

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

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

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

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

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

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

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

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

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

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C.“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

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魏晋时的“吟啸”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

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C.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

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

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

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

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

陶渊明《归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

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

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

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

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泰州

逮治。至泰,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

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穆公赦孟明;

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

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也?"对曰:

“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

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緡。”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

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

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

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

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汉将。元光元年设谋于雁门马邑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

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

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

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

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

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

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

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

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

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

曰不禄,庶人曰 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

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

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

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

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7.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1) 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5分)

(2)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关山月

(南朝)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①映疏勒②,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①星旗:星名,指参旗九星。②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之名。

云阵:军队。

8、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9、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归去来兮辞》中写作者昼夜兼程,恨路程之长,急切盼归心情的句

子是 , 。

(2)《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一色、秋霞绚烂,孤鸟高飞的秋景的句子是: , 。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

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 。

(4)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表明自己志趣的句子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

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坳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坳里望。那片竹林

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

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

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

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

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儿。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儿,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坳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吹,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着,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出打工,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B. 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C. 小说除塑造老木这一形象外,还直接通过老木的言行刻画了一个与老木形影不离的阿黄的形象。

D. 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时代变迁的感叹。

E. 小说主要叙写了老木的所见所忆所感,情节起伏,语言朴实,主题鲜明。

(2)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加以简要概括。(6分)

(3)小说以“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着,老木也是,指导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结尾有什么好处?(6分)

(4)本文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来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的城镇化事实。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8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78分)

关山月徐陵翻译篇五
《徐陵边塞乐府的艺术特色及其成因》

徐陵边塞乐府的艺术

特色及其成因

摘要:徐陵现存诗歌中,内容和艺术风格较为突出的是他的一组边塞乐府。主题上,徐陵的边塞诗歌对前人的成果作了极好得融合。和同时代文人相比,徐陵的边塞诗显示出了融合南北文风的重要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箱箧气。这得益于徐陵在南朝担任军职,出使北朝的重要经历,也是徐陵吸收北方文学思想的结果。

关键词:徐陵;边塞乐府;主题;艺术风格;成因。作为梁代文坛的后起之秀,陈朝文坛泰斗,梁、陈文风代表,徐陵在其时的南北文坛享有盛名。徐诗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一组边塞题材拟乐府,作品有:《陇头水》二首、《关山月》二首、《骢马驱》、《出自蓟北门行》、《长相思》二首。边塞乐府的兴起,尤其是以横吹曲作边塞诗是梁陈文坛较为突出的现象,梁、陈主要的边塞诗作者有萧纲、吴均、张正见、江总、陈后主,徐陵亦为其中一员。徐陵的边塞乐府和同时期文人相比,不但数量较多,且质量较高。

徐陵边塞诗的主题主要有三:

其一,游子征人漂泊的艰辛。代表作为《陇头水》:别途耸千仞,离川悬百丈。攒荆夏不通,积雪冬难上。枝交陇底暗,石石疑波前响。回首咸阳中,唯言梦时往。

今存较早的歌辞应是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的《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歌辞》,歌辞描写游子边地漂泊的苦辛。徐陵《陇头水》二首是沿袭原题、原意之作。作者摹写了征途中的山高岭峻、树密涧深、石险水急,诗人用路途的艰险崎岖衬托出了游子畏惧征途坎坷、人世险恶时的忐忑、踌躇心态。

其二,通过描写战争场面,表达战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徐陵《关山月》即主要描写临战时的紧张场面。诗曰:

月出柳城东,微云掩复通。苍茫萦白晕,萧瑟带长风。羌兵烧上郡,胡骑猎云中。将军拥节起,战士夜鸣弓。

而《出自蓟北门行》则表达了将士渴望建立功业的志向:

蓟北聊长望,黄昏心独愁。燕山对古刹,代郡隐城

楼。屡战桥恒断,长冰堑不流。天云如地阵,汉月带胡秋。请土泥函谷,挼绳缚凉州。生平燕颔相,会自得封侯。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固然心怀悲秋之情、思乡之苦,仍然以功业自勉。南朝诗歌之群体弊病是少真意而重华缛,多软媚而少风骨,这是南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风气所决定的。南朝门阀制度决定了士人可以凭借其门第轻易谋得望空署白之职,以致平流进取、坐致公

卿,这无疑决定了梁朝士人避世情深、匡时意少的心态。而徐诗能抒慷慨之志,这在辞气卑弱的梁、陈文坛实属难得。

其三,征人怨妇之情。代表作有《长相思》二首:长相思,望归难,传闻更使戍楼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长相思,好春节,梦里恒啼悲不泄。帐中起,窗前咽。柳絮飞还聚,游丝断复结。欲见洛阳花,如君陇头雪。

此题首作于宋吴迈远《长相思》,吴诗的体裁、主题都步趋《古诗》,写游子思妇之情。长短句形式的《长相思》源于张率:“长相思,久离别,美人之远如雨绝。独延伫,心中结。望云云去远,望鸟鸟飞灭。空望终若斯,珠泪不能雪。”显然,陈后主、江总、徐陵等陈代文人似乎更偏爱张率节奏错落、情思回环的杂言体。

其四,游侠题材。曹植《名都篇》、《白马篇》最早将游侠题材与战争题材结合起来,塑造了武艺高强、报国捐躯的游侠形象。徐陵《紫骝马》就塑造了一位游侠形

象,诗曰:

玉镫绣缠鬃,金鞍锦覆幪。风惊尘未起,草浅埒犹空。角弓穿两兔,珠弹落双鸿。日斜驰逐罢,连翩还上东。

许逸民认为徐陵此诗是表现战争场景。而笔者以为,与其说表现战争,倒不如说徐陵此诗是描写贵族的游猎。初春日暮,一位弓服精美、武艺高强的少年骏马驰骋,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据笔者上文推测,《骢马驱》作于梁朝,而诗作中意气风发的主人公形象应该说带有年轻徐陵自我形象写照的意味。和建安诗人,以及唐人诗作中驰骋疆场、怀抱功业的侠士相比,徐诗中的游侠形象还是稍显富贵有余、刚毅不足。

徐陵边塞乐府的成就首先体现在主题的完善。边塞题材至鲍照笔下正式确立,其主题经过数世积累逐渐定型,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类:描写边地风光和战阵之上的紧张气氛;揭露战争对社会民生的摧残;表现战士军旅生活的艰辛;征夫怨妇之情;表达作者建功立业的情怀。从上述分析来看,徐陵对其时边塞诗的主题并无开拓,但却使已有主题在其诗作中实现了更好的融合。

2011.1下半月

\181

·

唐·诗宋·词明清小·

付江李

琛等

古典文学漫步

第一,闺怨与战争的完美融合。写美人、抒闺情是《诗经》、《楚辞》、《古诗》中就早已确立的文学传统,鲍照《拟古》、《拟行路难》最早尝试将闺怨与战争结合,其《拟行路难》曰: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报干云霄。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忽见过客问何我,宁知我家在南城。答云我曾居君乡,知自蓟北门行》,“天云如地阵”从大处泼墨,写出了北地秋天的阴沉压抑和风沙气;“汉月带胡秋”从细处落笔,由月光之凄冷凸显边塞秋天的萧飒。徐陵写景注意到了远近、高低,整体、细节,动静、清浊各个方面的对比。如此萧条、残败的景色与战争的肃杀气氛正相呼应;而征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愿在此环境的衬托下愈发显得悲壮慷慨。可见,徐陵边塞诗中的景物描写本身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起着烘托战争场面,表现主人公情绪的重要作用,是边塞风光描写与其它主题的有效gudianwenxueman君游宦在此城。我行离邑已万里,今方羁役去远征。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亦云悲朝泣闲房,又bu

闻暮思泪沾裳。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见此令人有馀悲,当愿君怀不暂忘。

全诗采用叙事手法,将征人和闺妇的生活分开描写;采用问答形式,借第三人之口写出了闺妇对征人的思念。

萧纲虽为宫体诗人之代表,善写闺怨闺情,但此诗结尾关于思妇的两句添得牵强,与蛇足无异。与鲍照、萧纲边塞诗相比,徐诗要圆熟许多。如其《关山月》首句“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即点出主题之“月”,写征夫见三五月圆,更兴思乡之念。作者以一轮圆月,将现实境遇的苍凉与想象世界的柔情纯净结合,将征人的辛酸与闺妇的哀怨穿越时空同时呈现在读者眼前。《长相思》二首则以女子口吻叙述,以声情流利的笔触渲染了含蓄缠绵的情思,并从侧面叙述了征人流离辗转、久戍不归的艰辛。柳絮、花、雪等意象营造了迷蒙的氛围,使得所写之情更显纯净低徊。鲍照、萧纲仅仅试图通过嫁接以揉合两个题材,这样的尝试是不成功的;而徐陵通过表现手法的改变(略于叙事、着重抒情),视角的切换(以一人的视角为主),意象的提炼(注意景物的地域性特点),较好得融汇了两个题材。

第二,描写边地风光与其他主题的结合。较早在诗歌中表现北国边塞风光的应是毌丘俭,其《在幽州诗》仅两句,曰:“芒山邈悠悠,但见胡地埃。”鲍照、吴均边塞乐府中景物描写的成分略有增加,如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代陈思王白马篇》:“薄暮塞云起,飞沙被远松”,吴均“天山已半出,龙城无片云”。此二人边塞乐府中的景色描写较魏晋诗人生色不少,但也只是起到承接叙事、点缀篇章的作用。倒是刘宋王僧达《和琅琊王依古》中的几句:“仲秋边风起,孤蓬卷霜根。白日无精景,黄沙千里昏。”语句和意境都十分完整,可抵一篇绝妙的边塞诗。

徐陵边塞诗基本上是写景→抒情,或写景→叙事→抒情的结构,以物色、物感起笔引领全诗。如《关山月》开头四句曰:“月出柳城东,微云掩复通。苍茫萦白晕,萧瑟带长风。”此诗开头四句紧扣“月”来写,这为全诗营造出了静谧、清冷的氛围,并对后四句羌兵扰攘、胡骑奔腾的激烈战争场景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又如《出

182/2011.1

下半月

融合。

徐陵边塞诗的成就还表现为创造了融合南北文学之长的美学风格。徐陵现存诗歌大多是狎风月、怜池苑、咏美人的题材,总体风格轻浅明丽,正是典型的梁、陈文风。而徐陵边塞乐府能从众作中脱颖而出,正得益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南朝文风的软媚窠臼,兼容了北朝文学刚健慷慨的风尚。若将徐陵《关山月》与梁、陈诗人的同题之作加以比较,会有直观、深切的理解:

月出柳城东,微云掩复通。苍茫萦白晕,萧瑟带长风。羌兵烧上郡,胡骑猎云中。将军拥节起,战士夜鸣弓。(徐陵《关山月》)

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台。月中含桂树,流影自徘徊。寒沙逐风起,春花犯雪开。夜长无与晤,衣单谁为裁?(萧绎《关山月》)

兔月半轮明,狐关一路平。无期从此别,复欲几年行。映光书汉秦,分影照胡兵。流落今如此,长戍受降城。(江总《关山月》)

徐诗着力于刻画我军战士的紧张备战。全诗未有一语抒情,但将士戍守的艰辛、积极卫国杀敌的斗志已蕴含在场景之中;且全诗无一赘语,写景与叙事连接紧密,“情旨深,节奏老”。萧绎《关山月》所用意象是“桂树”、“春花”、“白雪”,这都是南朝咏物、游宴题材中惯常使用的琐碎景物,不具备北方特质。萧绎以精工雕琢的笔法刻画北地风光,导致全诗精致有余、粗犷不足。而陆琼、陈后主等人的同题之作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陈后主诗曰:“带树还添桂,衔峰乍似弦。”陆琼:“团团婕妤扇,纤纤秦女钩。”张正见:“岩间度月华,流彩映山斜。……唐蓂遥合影,秦桂远分花。”都是南朝诗坛写景、咏物诗的纤华格调。江总之作虽不杂箱箧气,但感情格调沦于消沉感伤,全诗缺乏浑融的气象,终不如徐作。

文学的地域性差异是南北朝学术文化的重要特征,关于这点,钱穆、刘师培、陈寅恪等大师都已有精辟的论述。晋宋以来,随着南北分裂局面的形成,由于地理条件、学术文化传统、统治者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南北文学沿着不同的线路发展。南朝文学重抒情、

重文学表现技巧,文风“明丽轻清”;而北朝文学沿着两汉重政教、尚质实的思路发展,文风质朴苍劲。南北文学各存利弊,南方文学丽而偏艳,北方文学质而稍野,总体来说南朝文学成就较高。南北学术文化的隔膜在南北朝后期被逐渐打破,南北文学交流日渐频繁,这主要得益于文人的流动与迁移,徐陵的人生也为这一时代潮流驱使。

对徐陵边塞诗创作起决定性影响的应是其出使北朝的经历。徐陵于梁武帝太清二年出使东魏,后因侯景之乱滞留北齐七年。直至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已经四十九岁的徐陵才得以返回江南。徐陵在北朝生活七年,对北国的自然风物、民情风俗必然有着直观的体认;同时,徐陵在北朝不仅仅亲历了东魏、北齐的禅代,也一定会见证北齐、北周之间的军事冲突,对于北地的战争情况应有着深刻的感受。北方七年的生活,与北方文人的交往在潜移默化中对徐陵的文学思想和创作起到了影响,这成为了促使其自身文风改变的重要契机。《与李那书》是徐陵晚年的作品,他在书中表述自己对文章风格的看法道:“至如披文相质,意致纵横,才壮风云,意深渊海。”徐陵《答李颙之书》中称自己的文章:“文艳质寡,何似上林;华而不实,将同桂树。”二书都是徐陵入陈后的作品。晚年的徐陵认为,好的文章应该内容充沛,意气纵横,才思洋溢,还应该文、质兼备,这是徐陵对其早期过于追求文学技巧的自我矫正。应该说,此一文学观念的提出是徐陵接受北方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而边塞诗正是这一思潮下的创作成果。

徐陵对拟边塞乐府的热衷还与鼓角横吹曲在梁、陈之风靡密切相关。“鼓角横吹”之名最早见于《南齐书》卷七《东昏侯传》:“每三四更中,鼓声四出,幡戟横路,百姓喧走相随,士庶莫辨。出辄不言定所,东西南北,无处不驱人。高障之内,设部伍羽仪。复有数部,皆奏鼓吹羌胡伎,鼓角横吹。夜出昼反,火光照天。”???最早记录《梁鼓角横吹曲》的应该是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此书亡佚,但它对梁鼓角横吹曲的记载幸赖《乐府诗集》得以保存。目前学界公认的是,“梁鼓角横吹曲”是梁朝乐府机构搜集整理的,刘宋自萧齐以来传入南方的北狄民歌,其歌辞数十首,大多数是北方歌曲,并多出自少数民族。刘宋至梁陈,以鼓角横吹为代表的北朝少数民族音乐形式在南方统治阶层中十分流行。《南史》卷三《宋本纪下》曰:“(元徽五年)七月戊子,帝(宋后废帝)微行出北湖,单马先走,羽仪不及。左右张五儿马坠湖,帝怒自驰骑,刺马屠割之与左右作羌胡伎为乐。”《南史》卷五《齐本纪下》亦载东昏侯萧宝卷事:“自江祐、始安王遥光等诛后,无所忌惮,日夜于后堂戏马,鼓噪为乐。合夕,便击金鼓吹角,令左右数百人叫,杂以羌胡横吹诸伎。”“壬午,诏遣羽林兵征雍州,中外纂严。始内横吹五部于殿内,昼夜奏之。……自江祏、始安王遥光等诛后,无所忌惮。日夜于后堂戏马、鼓噪为乐,合夕

便击金鼓、吹角,令左右数百人叫,杂以羌胡横吹诸伎。”鼓角横吹曲在梁、陈二朝流行的最有力证据就是《乐府诗集》收录的《梁鼓角横吹曲》,这六十六曲横吹乐由梁朝音乐机构搜集;在陈代智匠《古今乐录》中被首次整理、记录,并命以“梁鼓角横吹”之名。这是鼓角横吹曲从实际运用到理论总结的过程,这说明北曲和北朝民歌到了陈朝有被归纳、整理、运用的需要,这一过程的出现恰恰证明鼓角横吹曲辞在南朝的兴盛。某种文学样式的兴起虽然深刻体现着一代作家的文风与文学主张,但文学的样式、题材、主题都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作者选择的文学形式反过来也能对作家的创作起到影响。梁鼓角横吹曲辞作为北方的音乐文学样式,其本身所具备的属性在客观上也成为了改造梁、陈诗风,开启唐诗新风尚的艺术媒介。梁陈作家选择了拟横吹曲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选择了边塞题材,这同时也迫使他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舍弃旖旎柔媚的格调,而转师豪放悲健的风格。

平心而论,徐陵边塞诗因多以征夫怨妇之情为表现对象,所以主题略显单一,缺乏对现实社会民生的深度表现;且仍然存在着深情婉转有余、刚健雄迈不足之弊,气象不够开阔。但徐作无疑已经迈出了吸取北朝文学之长的重要一步,是融合了南朝文学的清丽深情,与北朝文学刚健苍凉的优秀作品。徐陵的边塞诗创作不仅仅预示着南北文学合流的发生,也对唐人边塞诗的创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徐陵是南朝文坛最为优秀的边塞诗人之一,他的边塞乐府感情真挚充沛,风格兼具南朝诗风之婉转流丽与北朝诗风之开爽健朗,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南朝绮媚之弊。其创作对边塞诗的形式·体裁、语言风格、艺术表现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颇有唐成效的探索,是六朝边塞乐府到唐代边塞诗流派形成·诗壮大之间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家。

宋·

词参考文献:

明[1]本文中所引用的徐陵诗文俱出自许逸民《徐陵

清集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8。

小[2]文中所引六朝文人诗歌俱参阅逯钦立《先秦汉

·

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付[3]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江[4]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8。

李[5]罗总强:《魏晋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

局2006。

琛[6]王永平:《中古文人迁移与文化交流》[J],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8]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2011.1下半月

\183

关山月徐陵翻译篇六
《河北省衡水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 语文试题》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一调考试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共9个单项选择题,在答题卡上按题号填涂。

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3、细致、认真。为假期自主复习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祝你成功!

Ⅰ卷(27分)

一、基础知识 (共9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

A.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勤政爱民,廉洁自律,提高自身修养,增强抵御腐败的能力,否则,难免到时像陈希同一样对簿公堂,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

B.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并要他赶快请客。

C.一年前歌星臧天朔带头签署了《演艺人社会责任自律宣言》,但墨迹未干,他却因“涉恶”嫌疑被警方带走,前后判若云泥,真是不可思议。 ....

D. 令人忧虑的是,有的出版社出了不好的作品还不置可否,听不进群众的批评。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人的个体和谐又是自然和谐的产物。

B.些同学读书迷信权威,对文本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对文本深悟、慢泡、细嚼的基础上,而是轻松地做了权威的奴隶。

C.专家指出,绕月成功后,嫦娥三号的“刹车”时间是否合适、远近距离是否准确、能否在指定区域落下来,都是完成此次发射任务的技术难点和关键。

D.据悉,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考公平性,2014年高考全国将针对贫困地区提供较2013年更多的招生名额走进高校,保证他们有机会实现“大学梦”。

3、请将下列语句重新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②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

③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④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种高帽子、空头大话。 ⑤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特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⑥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A.②⑥①④⑤③ B.④②①⑤③⑥ C.②⑥③①⑤④ D.②③⑥④⑤①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袁济喜

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襟‛、‚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襟超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气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魏晋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第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汉魏以来,围绕着人生的意义主题,各种哲学纷纷出现。中国古代的人生境界论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

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设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因此,谈到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谈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人生境界论。唐宋时期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人生境界论成熟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寡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亦玩物丧志,不足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正因为对生活的终极意义的无法确定,对人生目标的迷茫,所以苏轼认为生活的意义只能在不断的进程中来确定,这一点与禅宗的思想颇为相似。因而苏轼的人格相对于老庄与魏晋间的阮籍、嵇康来说,外表似乎没有他们那么高远超离,而从内在意义来说,却是更为超脱,独立性也更强了,并演化成一种新型的人生境界论,对于现代人生境界论影响很大,‚五四‛时的许多新派作家对此都予以关注,比如语丝派的林语堂专门写过一本《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种人生观与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学‛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它的最高指向是诗化人生。

4.下列有关“境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境界”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人的思想道德的层次高下,或者说是人在某件事物中的处境。

B. 人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超脱世俗利益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

C. 作者认为,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

D. 古来成大事业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举“竹林七贤”中王戎的例子,目的是为了论证人生品味和趣味相关,人生品味和趣味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

B. 因为对人生目标的迷茫,苏轼确实表现出时而消极,时而旷达积极面对人生的漂流心态。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其外。

C. 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达到了与天地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一种有着坚定意志能力境界,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

D. 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源于儒道两家人格彼此之间的互补,它们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格局形成。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④段中引用孔子的话,是对人生境界层次的有力说明。这三种道德境界是递进关系,其中“乐之者”这种境界达到了心灵修养的最高境界。

B. 中国魏晋以后的人生境界论是由儒、道、佛多元思想组成的,这些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也可以相通。

C. 作者认为,苏轼受调和的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思想影响很深,中国历史上的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一直出入于佛老思想。

D. 中国古代哲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其坚毅厚重等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三、古诗文阅读(选择题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万历五年,由札部右侍郎改吏部。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蕴藉不立崖异,居正安之。

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及居正卒,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务为宽大。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朝论多称之。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尝言前阁臣专恣者四事,请帝永禁革之,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以科场事论及时行子用懋,贬官。给事中邹元标劾罢时行姻徐学谟,时行假他疏逐之去。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冬得毋废。世以此称时行长者。评事雒于仁进《酒色财气四箴》,帝大怒,召时行等条分析之,将重谴。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岁,而郑贵妃有宠,生皇三子常洵,颇萌夺嫡意。时行率同列再请建储,不听。廷臣以贵妃故,多指斥宫闱,触帝怒,被严谴。十八年,帝召皇长子、皇三子,令时行入见毓德宫。时行拜贺,请亟定大计。帝犹豫久之,下诏日:‚朕不喜激聒。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册立,否则俟皇长子十五岁举行。‛时行因戒延臣毋激扰。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责。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诏驰驿归。四十二年,时行年八十,帝遣行人存问。诏书至门而卒。诏赠太师,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申时行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 广:扩充 .

B. 异己者率逐去之 率:统率 .

C.有德不谙大计 谙:懂得 .

D.帝遣行人存问 存:慰问 .

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申时行“柄政宽大”的一组是 (3分)

①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

②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

关山月徐陵翻译篇七
《肥城六中高一语文段考试题》

肥城六中高一语文段考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 1—12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3—23题写在答卷纸上。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泥淖(nào) 窈窕(tiǎo) 杀一儆(jǐng)百 终鲜(xiān)兄弟 ....

B.着(zhuó)陆 忖(cǔn)度 信手拈(niān)来 过蒙拔擢(zhuó) ....

C.讪(shàn)笑 模(mó)具 力能扛(gāng)鼎 窸窸窣窣(sū) ....

D.晕(yùn)车 栏楯(shǔn) 殒(yùn)身不恤 呱(gū)呱而泣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辩论双方唇枪舌箭,针锋相对,相持不下,后来正方二辩出其不意地抛出三个论据,令反方措手不及,只好甘拜下风。

B.这位专家关于城镇化建设要防止落入“五大陷井”的说法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认同,不少人对他的真知灼见竖起了大拇指。

C.在“中国情结”绘画大奖赛中,作品《瑞雪兆丰年》创造性地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最终拔得头筹。

D.初次登陆电子邮箱、微博或使用银行卡、会员卡时都须输入密码,而不同的密码容易混淆,这给人们平添了许多烦恼。

3.下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欢庆的锣鼓敲起来,喜庆的鞭炮响起来,缤纷的花灯挂起来,市民顾不得严寒料峭,就算..是零下20摄氏度的气温,也要出来闹元宵。

B.在当前物价温和上涨的形势下,价格调整要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秩序,安排好出台..

改革措施的节奏,把握好价格改革的力度。

C.“十一”长假期间,开车自驾游的市民特别多,有很多家庭倾巢而出,离开繁华喧嚣的都....

市,尽情享受天造地设的自然美景。

D.陈先生与他只谈了一个小时的话,就发现他才思敏捷,卓尔不群,当即决定他免试入学,....

作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增长高峰,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中国将逐步进入老龄社会。

B.从“梨花体”“羊羔体”,到博客诗歌,微诗歌、“废话体”„„等,网络诗歌以狂欢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挑战着人们诗歌阅读的底线。

C.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新生代农民弃农现象日趋突出,谁来种地、靠谁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等问题令人担忧。

D.人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遵循道德规范:行医要讲医德,经商要讲商德,从政要讲政德。正所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尽管很多网友对“土豪”这个词潜藏着对人的讽刺等负面情绪提出了种种质疑,但并不能阻止它在全国的流行。

B.淘宝网传来消息,12月12日将推出本年度继双十一之后最大型的网购盛宴,并继续开展去年的“全民疯抢”活动。

C.抽样调查发现,北上广深四城市室内空气样本中均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和溴化阻燃剂等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

D.《爸爸去哪儿》节目的火爆源于人们对在长期“女主内、男主外”文化中存在的“父亲角色失位”现象的重新审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通过读书——仕进而成为官僚士大夫,这是自汉代以来形成的重要的中国文化传统.汉代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了是整个社会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要求外,与汉代儒生的自我改造也是密不可分的.客观上讲,由于先秦的儒生以学习六经、传授知识为主,在秦汉官僚政治社会里是缺少从政的技能与本领的.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走向仕途,他们就必须进行自我改造。以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改造过程,实际上从汉初就已经开始.当时的几位著名儒生,如陆贾、叔孙通、贾谊、晁错、公孙弘,其思想和政治主张,已超出儒家学派的界域.汉武帝为儒生们开启了一条通向仕途之路,这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件大事,这为儒生们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儒生们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社会理想化,其处世或议论常不免宏阔迂腐:而统治者则需要的是务实的治国人才.因此,一个儒生如何才能把自己通过经书学习而得到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智慧,是对他们的一个严峻考验.汉武帝在当时虽号称重儒,所重视的也不是那些腐儒,而是像董仲舒、公孙弘、兄宽那样“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治”的儒家.

儒生和文吏在汉初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儒生有时侯可以称之为“文学”,而文吏之俗称则为“刀笔吏”.由王充在《论衡.程材》可知,即便是在东汉,世俗仍有轻儒生而高文吏的习气.王充为此而为儒生抱不平,但在客观上也说明,儒生在事功方面确有不如文吏之处,他们在走入仕途时必须要改造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的同时,一定要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真正由读书出身而在政治上又居高位的优秀官僚,必须是二者的结合.据《宋书·百官下》:“汉武帝纳董仲舒之言,元光元年,始令郡国举孝廉„„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这四科当中,前两项是对文化修养与道德操守的要求,后两项是对管理才能的考量。事实也是如此,自汉以后的儒生在中国的政治领域之所以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经过了这样的改造,符合以上四科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一改造的过程也是与文吏融合的过程。

在汉代政治舞台的较量中,经过自我改造的儒生最终打败了文吏.之所以如此,除了汉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之外,文吏们缺少崇高的人文关怀是其最为致命的缺陷。文吏们以商鞅、韩非的法家理论治国,排斥礼义、仁爱、孝悌等人文道德关怀,严刑峻法,刻薄少恩。

由此而反观儒生之从政,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他们经过自我改造后也具备了吏治之才干,而在于他们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管理当中。一个真正优秀的儒家出身的官吏,不仅要使其民能够“安居乐业”,而且还能够做到“移风易俗”,其代表人物就是蜀守文翁。文翁的意义,不仅在于使蜀地人民安居乐业、移风易俗,为汉代树立了一个儒生出身的官吏的正面形象,而且还在于他的事迹从深层次上说明了儒家士大夫政治所以优于法家文吏政治之处。它使得这个社会的官僚体系不是仅仅停留在事功的层面上,而是把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深深地融注其中,使这个士大夫官僚体系具有高尚的道德价值取向,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道器相通的政治文化模式。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19期,有删改)

6.对汉代“儒生打败文吏”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吏们虽在事功方面比儒生强,但缺少崇高的人文关怀。

B.朝廷令郡国限四科举孝廉,引导了儒生自我改造的方向。

C.统治者需要的是务实的治国人才,文吏未通过严峻考验。

D.儒生们能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管理当中。

7.下列关于汉初儒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生在有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操守的同时,还要具备优秀的管理能力。

B.儒生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社会理想化,处世或议论常不免宏阔迂腐。

C.儒生属于与文吏有着严格区别的社会群体,世俗有轻儒生高文吏的习气。

D.很多儒生缺少把自己通过经书学习而得到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智慧的能力。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社会原因外,儒生自我改造是根本原因。

B.称儒生为“文学”,称文吏为“刀笔吏”,表明了儒生地位高于文吏。

C.到汉代,儒家士大夫政治终于取代法家文吏政治,形成官僚士大夫体系。

D.蜀守文翁,做到了“安居乐业”“移风易俗”,是儒家士大夫的代表。

三、(一)文言文(12分,每小题3分)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10、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晚有儿息.:子女 形影相吊.:安慰

B、逮.奉圣朝:等到 未曾废.离:停止

C、听.臣微志:听从 除.臣洗马:授与官职

D、刘病日笃.:病重 夙婴.疾病:被...缠着

11、下列各句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优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 ⑥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12.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译:到了侍奉圣朝之时,我受到清明的政治教化的熏陶。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译:先是太守逵察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举荐我为秀才,我因祖母无人供养,都表示辞谢,没有前往赴命。

C.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译: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朝廷的恩宠,不让我再给太子洗马。

D.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凭我这样的微贱之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我即使肝脑涂地,也无法报答皇上的恩宠。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3分)

(2)、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3分)

(3)、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①映疏勒②,云阵③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释】①星旗:星名。 ②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 ③云阵:军队。

(1)、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2)、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旬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__________________,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_________________。

(2)人穷则反本,__________________,未尝不呼天也;__________________,未尝不呼父母也。

(3) 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___,二三其德。

五、(12分)

16.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4分) ①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②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

③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④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

⑤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⑥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瑜伽”开头,把这段文字压缩成一个单句。(要求保留主要信息,不超过60个字)(4分)

古代印度有一套帮助人类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健身体系。五千年前,古印度高僧们从观察生物中体悟了不少大自然法则,验证到人的身上,竟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人们开始进行自身健康的维护和调理。经过长期的钻研与归纳,一套完整、实用的养生健身体系诞生了,这就是瑜伽。

瑜伽

18.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4分)

6个字。(2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节选)

冯 至

①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他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

②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关山月徐陵翻译篇八
《高二月考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二月考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

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共72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

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

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

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

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

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

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

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

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

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

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

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

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

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

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

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

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

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

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

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

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

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

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

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

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

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

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

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

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

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

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C.“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

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魏晋时的“吟啸”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

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C.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

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

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

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

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

陶渊明《归去来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

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

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

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

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泰州

逮治。至泰,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

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穆公赦孟明;

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

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也?"对曰:

“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

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緡。”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

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

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

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

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汉将。元光元年设谋于雁门马邑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

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

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

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

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

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

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

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

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

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

曰不禄,庶人曰 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

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

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

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

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7.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1) 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5分)

(2)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关山月

(南朝)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①映疏勒②,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①星旗:星名,指参旗九星。②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之名。

云阵:军队。

8、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9、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归去来兮辞》中写作者昼夜兼程,恨路程之长,急切盼归心情的句

子是 , 。

(2)《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一色、秋霞绚烂,孤鸟高飞的秋景的句子是: , 。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

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 。

(4)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表明自己志趣的句子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

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坳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坳里望。那片竹林

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

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

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

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

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儿。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儿,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坳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吹,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着,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出打工,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B. 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C. 小说除塑造老木这一形象外,还直接通过老木的言行刻画了一个与老木形影不离的阿黄的形象。

D. 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时代变迁的感叹。

E. 小说主要叙写了老木的所见所忆所感,情节起伏,语言朴实,主题鲜明。

(2)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加以简要概括。(6分)

(3)小说以“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着,老木也是,指导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结尾有什么好处?(6分)

(4)本文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来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的城镇化事实。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8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78分)

关山月徐陵翻译篇九
《语文备考2》

关山月徐陵翻译篇十
《月之美》

相关热词搜索:关山月徐陵 关山月翻译 关山月陆游翻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山月徐陵翻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山月徐陵翻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8420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