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山中送别王维阅读答案

山中送别王维阅读答案

2015-12-26 03:25:5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山中送别王维阅读答案篇一《山中送别 王维》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山中送别王维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你。

山中送别王维阅读答案篇一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山中送别王维阅读答案篇二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送别王维阅读答案篇三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山中送别王维阅读答案篇四
《王维——《山中送别》》

王维——《山中送别》〖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收藏到: QQ 百度 雅虎〗〖在线字典〗 -【年代】:唐【作者】:王维——《山中送别》【内容】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

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陈邦炎)

山中送别王维阅读答案篇五
《《山中送别》王维》

山中送别山中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 一作:年年)参考翻译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⑴掩:关闭。柴扉:柴门。⑵明年:一作“年年”。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参考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作者介绍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1 -

山中送别王维阅读答案篇六
《《山中送别》王维》

山中送别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 一作:年年)

参考翻译

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⑴掩:关闭。柴扉:柴门。⑵明年:一作“年年”。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参考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1 -

山中送别王维阅读答案篇七
《山中送别王维》

積累與感興 —— 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試用)

山中送別 王維

山中相送罷1,日暮2掩3柴扉4。春草明年綠,王孫5歸不歸?

一 作者簡介

王維(公元692?—761),字摩詰,太原祁縣(今山西省祁縣)人,後遷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唐玄宗開元九年(公元721)進士,早年在政治上有進取心。其後遇上安史之亂,安祿山攻下長安,王維被迫在他手下作官。亂平之後,王維被問罪降職,此後他不再熱衷仕途,天寶年間先後在終南山(在長安之南的武功縣)和輞川(在藍田縣)隱居,一邊在朝做官,一邊求隱皈佛,摩詰正是佛經中一位居士的名字,晚年過恬靜閒適的生活。卒時約七十歲。

王維的詩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藝術性很高,其中尤以山水田園詩的成就最為突出。他在繪畫、音樂、書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二 注釋

1. 罷:完了。

2. 日暮:黃昏。

3. 掩:關閉。

4. 柴扉:柴門,即用樹枝編紮而成的簡陋門扇。

粵[非],[fei1];○漢[fēi]。 扉:○

94

積累與感興 —— 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試用)

5. 王孫:古時貴族子弟的通稱,此指有身份的友人。

三 賞析重點

這首詩是王維隱居山林時所作,抒發送別友人之後的情思。

在山中送別了遠道而來的朋友,已是黃昏時分,詩人和往常一樣,關上了柴門。回到屋內,一股異樣的寂寞和惆悵襲上了心頭,和友人今天分別,何時再會重逢呢?不知明年春天能否再見?

這首詩和常見的送別詩不同,詩人並沒有寫執手揮淚的送別場面,而是從別後的情緒筆。第一句就從「送罷」寫起。一個「罷」字,即將別前、別時種種情景全部略去,而且語氣平淡,彷彿並不

以眼前離別為意。第二句接寫送別之後回家寂寞之情。黃昏時輕掩柴門,本是山居人家的生活習慣,閒閒道來,卻又不難令人感受到詩人送友歸來的寂寞和惆悵。遠客到訪,暫時打破了山林的寧靜,送別以後一切又恢復往日的冷寂,而在此時離愁就會不期然襲上心頭。

詩的後兩句,直接抒發別後對友人的思念。《楚辭‧招隱士》其中兩句:「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寫因見春草茂盛而懷念離開了很久而還未回來的朋友。「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即由此轉化而來。這兩句詩點明此時正值春天,春草吐綠,由此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然而友人明年能否再來,卻不一定。「歸不歸」的疑問中,既有與友人重聚的憧憬和希望,也有設問不知友人何時再來探訪的心思。

這首詩只寥寥二十字,字句並不深奧,卻無論抒情寫景,都能緊扣「山中送別」的主題,而且感情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

95

積累與感興 —— 小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試用)

【跟進活動】

觀賞錄影帶:

《詩詞之旅‧陶淵明、孟浩然、王維》,台北:光國視聽文教有限公司,1990-1999。

【想一想】

1. 你與朋友在家中歡聚後,送客出門返回家中,會不會有「捨不

得」的感覺湧上心頭?試細味一下。

2. 如果有親戚朋友在外地,你會希望他們回港探望你嗎?為甚

麼?

3. 你和朋友一起騎腳踏車,玩至黃昏,無法不回家了,你想想當

時的心情會是怎樣的?你會相約再會嗎?為甚麼?

96

山中送别王维阅读答案篇八
《山中送别》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

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

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王维是盛唐

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

《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

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赏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

温馨提示:朗诵时要做到声音清晰、响亮。前两句以低沉、舒缓的语气,读出寂寞之情。后两句语速稍快,询问友人能否早点回来,读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山中送别王维阅读答案篇九
《2013 年雅安中考语文及答案解析》

雅安市二○一三年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

语 文

第Ⅰ卷 (选择题 20分)

一、选择题 (2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阔绰(chuî) 疟疾(nüâ) 荫庇(yīn) 苦心孤诣(yì)

B.窈窕(tiǎo) 阴晦(huì) 阴霾(mái) 鲜为人知(xiǎn)

C.哺育(bǔ) 干涸(hã) 狙击(zǔ) 深恶痛疾(wù)

D.脊梁(jí) 狭隘(ài) 真谛(dì) 相形见绌(ch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相辅相成 触目伤怀 义愤填膺 变换莫测

B.哎声叹气 猝然长逝 人声鼎沸 粗制滥造

C.委曲求全 莫衷一是 孜孜不倦 不可名状

D.油光可鉴 娓娓到来 脍炙人口 明辨是非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生活中,面对别人的困难,有的人总是一副 的姿态。殊不知,自私导致自伤, 没有一个人能够 到一生不会遇到任何困难,如果大家都 别人的困难,那么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又能指望谁来帮助呢?切记,助人即是自助。

A.事不关己 因为 幸运 漠视

B.心安理得 因为 幸福 漠视

C.心安理得 所以 幸运 无视

D.事不关己 所以 幸福 无视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毕业了,初三(1)班的同学欢聚一堂,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

B.看着4岁半的小侄女模仿《甄嬛传》中人物的表演,全家人都忍俊不禁地笑了。 ....

C.假酒销售团伙气焰嚣张,锐不可当,但在我市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这些团伙被彻底粉碎了。 ....

D.老师常常给我们讲民族英雄的故事,我们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 ....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需要采集大约 50 万朵左右的花。

B.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C.农民工返乡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D.由于林书豪在篮球上的杰出表现,被大家冠以“林旋风”的称号。

6.下列对联与文化名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极,合诗书礼易春秋集大成。

②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③翁去千余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④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A.①孟子 ②诸葛亮 ③欧阳修 ④“三苏”

B.①孔子 ②诸葛亮 ③欧阳修 ④“三苏”

C.①孟子 ②诸葛亮 ③范仲淹 ④“三苏”

D.①庄子 ②刘备 ③王安石 ④ “三苏”

7.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准确的一项是( )

①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④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⑤如果能够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A. ②①④③⑤ B. ②①③④⑤ C. ②③①④⑤ D. ②③①⑤④

8.下列语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老李对父亲刚去世三天就来上班的老张说:“家父刚过世,你还是在家里多休息几天吧。”

B.小马老师参加工作刚一年,她对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老师说:“教学上我有许多不懂之处,请您多多指教。”

C.王老师高兴地对我说:“你此次夺冠,为班级增了光,你真是我的高足呀!”

D.小兰在刚开张的小店里买到了她心仪已久的音乐盒,兴奋地对店主说:“下次我还会光临贵店,多多惠顾贵店的。”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都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B.《皇帝的新装》和《丑小鸭》都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其中《丑小鸭》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成才。

C.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诗人,代表作有《哈姆雷特》《奥赛罗》《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0.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A.从此诗的题 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句字数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五言诗。

B.诗的一、二句叙写送别后的情景,三、四句是对朋友的询问和期待。

C.此诗拾取生活中的平凡素材,详细叙述了一次送别过程,表达了深厚真挚的感情。

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诗语言不作任何雕琢,显得朴素自然,平淡中蕴涵着深意。

二、现代文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6题。(13分)

蔷薇几度花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爬着。我把它当做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青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 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人买的是记忆,有的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待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是五十多年。他是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手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因喜欢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11“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12“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13“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14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证,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了。又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吧。

11.第⑨段的记叙顺序是 。(1分)

12.第⑥段中“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2分)

“记忆”指 。

“稀奇”指 。

13.结合上下文,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 2 分)

①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②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14.文中的“我”对挑糖担老人是怎样评价的?(2分)

15.“蔷薇”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3分)

16.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而有人认为“努力,拼搏,追求”才是人生的最好状态,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17.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1题。(10分)

①从天而降的片片雪花给人们带来欢乐,同时也给人们带来 了无须额外投入的清洁能源。

②专家推算,10万吨雪换算成等量制冰所需能耗,相当于1.2万吨石油。如果用来进行存雪制冷,节约的燃油为数十分可观。现在,无能耗的“雪能源”正在北半球北方市民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入冬以后,人们随时把降雪积存起来,集中保管在专用的雪库里。来年夏天,把它循环往复地送入各户以达到制冷的目的。据报道,在某市最近出现了一座以存雪为制冷剂的6层空调住宅楼,这一奇特方式目前尚属世界首例。虽然一个夏天的用雪量为数不小,但该市每年的降雪量很大,一个冬天郊外地面积雪可厚达2米。一间雪库可积存100吨,足以满足夏天需要。

③除了制冷以外,雪还可以用于空气净化。雪的晶粒结构非常复杂,即使攥成雪团,内部的微孔仍可保持足够的空间,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的空气从中经过,这些化学成分就会吸附在上面,把空气流量调整至适当程度,可滤除90%以上的甲醛等有害成分。

④雪水,经过蒸发后会重新凝结,成为冰状水。它是一种超软水。它不含钾、钠等矿物。它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因此,对人体有着奇妙的保健作用。对治疗红眼病、皮肤烫伤、冻伤都有效果,尤其对于轻患者,只需每三四个小时涂洗一次,可不用其他药物,45天就能痊愈。常用雪水洗澡,可以增强皮肤的抵抗力,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疾病。清纯的雪水还是一种美妙的天然饮料。研究表明,雪水中所含酶化合物比普通水多,所以当今医学界普遍认为,每天饮12杯雪水,可使血

中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能防治动脉硬化症。俄罗斯的医学专家还提醒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冰结构水会日显不足,从而加速人的衰老,所以上了年纪的人喝雪水更有好处,可以延年益寿。

⑤目前已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表明,户外4米高的雪堆,盖上30厘米厚的木屑、树叶等,到8月份仍可保持2.5米高度。同样方法,如果将雪堆改为半地下方式,按照高25米,边长100米规模堆放,可存雪20万立方米左右,夏天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取用,在空调或粮库恒温系统中发挥作用。来自大自然生态环境的雪,回过头来又开始为保护生态做贡献。

17.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1分)

18.本文介绍了“雪”的哪些功能?(2分)

19.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2分)

20.请围绕“雪水”,用一句话对第④段划线部分的句子加以整合。(3分)

2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 2 分)

A.雪内部的微孔结构可保持足够空间,甲醛等有害成分可滤除90% 左右。

B.雪水对人体有奇妙的保健作用,对所有患者都有很好效果。

C.目前已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表明,将雪堆改为半地下方式,按照高25米,边长100米规模堆放,可存雪20万立方米左右,夏天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取用,在空调或粮库恒温系统中发挥作用。

D.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冰结构水日益不足,加速人的衰老。俄罗斯医学专家认为上了年纪的人喝雪水有好处,可延年益寿。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2—26题。(12分)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比读文学写就的书就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伞悄悄地先走了。 ① 。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述像流淌一条清凉、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的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 ② 。因为凡是以虚伪的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难的,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的回归和自省吧。

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 ③ 。因为有人肯于分享你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保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地,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着虚伪,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 ④ 。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的真正的人生价值。对于庸俗的人,你可以反观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读别人,其实也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为人。

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与大度,才能读出一些有益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欢乐和幸福。

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方面去阅读。

22.①本文采用的论证方式是 ,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和 。(2分)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1分)

23.以下四个句子是从原文中①②③④处抽取出来的,且顺序已被打乱,请将正确的顺序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只填代号) (2分)

A.你读他时,千万别反感他 B.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

C.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 D.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

24.“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 3 分)

25.给本文拟一个标题。(5字以内) ( 2 分)

26.请你围绕本文的中心,补写一则事实论据。( 2 分)

三、文言文(15分)

27.按要求默写古诗。( 3 分)

①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② ,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③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怀念故人,感慨世事变迁的情感的诗句是: , 。

28.联系所学课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2 分)

①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 《岳阳楼记》

②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 《桃花源记》

③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 《陈涉世家》

④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 《曹刿论战》

阅读文言语段,完成29—32题。(10分)

管仲夷吾者,颍上①人也。少时尝与鲍叔牙游②,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③,管仲事公子纠④,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⑤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颍上:地名。②游:交游,交往。③小白:齐桓公的名字,他是“春秋五霸”之一。④纠:小白的异母哥哥。⑤见逐:被赶走。

29.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2分)

A.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B.任政于齐。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0.结合句意,解释句中加点词。( 2 分)

①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

②尝与鲍叔贾。( )

③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

山中送别王维阅读答案篇十
《2013年四川雅安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雅安市二○一三年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 选择题) 和第Ⅱ卷( 非选择题) 两部分。第Ⅰ卷1 至3 页, 第Ⅱ卷3 至8 页。全卷满分120 分, 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20 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 5 毫米的黑色墨迹签字笔填写在答 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 选择题使用2B 铅笔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位置上; 非选择题用0. 5 毫米黑色墨迹 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 无效。

3. 考试结束后, 将试卷和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 20 分, 每小题2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阔绰( chuî) 疟疾( nüâ) 荫庇( yīn) 苦心孤诣( yì)

B. 窈窕( tiǎo) 阴晦( huì) 阴霾( mái) 鲜为人知( xiǎn)

C. 哺育( bǔ) 干涸( hã) 狙击( zǔ) 深恶痛疾( wù)

D. 脊梁( jí) 狭隘( ài) 真谛( dì) 相形见绌( chù)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相辅相成触目伤怀义愤填膺变换莫测

B. 哎声叹气猝然长逝人声鼎沸粗制滥造

C. 委曲求全莫衷一是孜孜不倦不可名状

D. 油光可鉴娓娓到来脍炙人口明辨是非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 恰当的一组是

生活中, 面对别人的困难, 有的人总是一副的姿态。殊不知, 自私导致自

伤, 没有一个人能够到一生不会遇到任何困难, 如果大家都

别人的困难, 那么当自己遇到困难时, 又能指望谁来帮助呢? 切记, 助人即

是自助。

A. 事不关己因为幸运漠视

B. 心安理得因为幸福漠视

C. 心安理得所以幸运无视

D. 事不关己所以幸福无视

4. 下列各项中, 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毕业了, 初三( 1) 班的同学欢聚一堂, 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B. 看着4 岁半的小侄女模仿《甄嬛传》中人物的表演, 全家人都忍俊不禁地笑了。

C. 假酒销售团伙气焰嚣张, 锐不可当, 但在我市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 这些团伙被 彻底粉碎了。

D. 老师常常给我们讲民族英雄的故事, 我们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

5. 下列各项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据科学家统计, 蜜蜂每酿造一斤蜜, 需要采集大约50 万朵左右的花。

B. 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 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 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C. 农民工返乡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D. 由于林书豪在篮球上的杰出表现, 被大家冠以“林旋风” 的称号。

6. 下列对联与文化名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极, 合诗书礼易春秋集大成。

②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③翁去千余载, 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 亭影不孤。

④萃父子兄弟于一门, 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 千变纵横识共源。

A. ①孟子②诸葛亮③欧阳修④ “三苏”

B. ①孔子②诸葛亮③欧阳修④ “三苏”

C. ①孟子②诸葛亮③范仲淹④ “三苏”

D. ①庄子②刘备③王安石④ “三苏”

7. 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准确的一项是

①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 不断积累知识。

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 相信它的价值, 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④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而去探求新思路, 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⑤如果能够做到这些, 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A. ②①④③⑤ B. ②①③④⑤ C. ②③①④⑤ D. ②③①⑤④

8. 下列语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老李对父亲刚去世三天就来上班的老张说: “家父刚过世, 你还是在家里多休息几 天吧。”

B. 小马老师参加工作刚一年, 她对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老师说: “教学上我有许多不懂 之处, 请您多多指教。”

C. 王老师高兴地对我说: “你此次夺冠, 为班级增了光, 你真是我的高足呀! ”

D. 小兰在刚开张的小店里买到了她心仪已久的音乐盒, 兴奋地对店主说: “下次我还 会光临贵店, 多多惠顾贵店的。”

9.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 都抒发 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B. 皇帝的新装》和《丑小鸭》都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 其中《丑小鸭》告 诉我们: 只要心怀梦想, 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成才。

C. 莎士比亚,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诗人, 代表作有《哈姆雷特》《奥赛罗》《威 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全书一百三十篇, 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 之离骚”。

10. 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A. 从此诗的题目可以看出,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句字数可以看出, 这是一首五言 诗。

B. 诗的一、二句叙写送别后的情景, 三、四句是对朋友的询问和期待。

C. 此诗拾取生活中的平凡素材, 详细叙述了一次送别过程, 表达了深厚真挚的感情。

D.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此诗语言不作任何雕琢, 显得朴素自然, 平淡中蕴涵 着深意。

第Ⅱ卷( 非选择题100 分)

说明: 第Ⅱ卷所有答案必须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处。

二、现代文阅读理解。( 35 分)

( 一) 阅读下面文段, 完成11—16 题。( 13 分)

蔷薇几度花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 在人家的院墙上, 爬着。我把它当做大自然赠予我们的 花, 每每在阳台上站定, 目光稍一落下, 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 花开了。起先只是不 眼的一两朵, 躲在绿叶间, 素素妆, 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 欢喜地叫起来, 呀! 蔷薇 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 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 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 有些人走得从容, 有些人只是 路过, 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 有一些人, 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青的衣, 瘦小, 皮肤黑, 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 也绝对像幅旧画: 担子两头各置一匾

子, 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 边走边敲, 当当, 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 音去寻, 寻见了, 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 一声惊呼, 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 正是灶糖。奶黄的, 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 它是 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 挑糖担的货郎, 走村串户, 诱惑着孩子们, 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 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 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 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 是些破铜烂 铁、废纸旧鞋的, 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 小心舔, 那掌上的甜, 是一丝一缕把 心填满的。

⑥现在, 每日午后, 老人的糖担儿, 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 男 的女的, 老的少的, 有的人买的是记忆, 有的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 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 午饭后, 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 一半为的是看蔷薇, 一半为的是等 待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 当当当———好, 来了! 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 我也会飞奔下 楼, 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 买上五块钱的灶糖, 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 ” 我这样叫他, 他不生气, 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 我追都追 不上了。” 我跑过那丛蔷薇花, 立定在他的糖担前, 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 “别处, 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 他从十四岁做起, 一做就是五十多年。他是天生的 残疾———断指, 两只手加起来, 只有四根半手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 他的女人因喜欢吃他

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 女儿不做灶糖, 女儿做裁缝, 女儿出嫁了。 ⑩ “这灶糖啊, 就快没了。” 老人说, 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哦, 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我这样一说, 老人呵呵笑起来, 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 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 当当, 当当当。敲得人的心, 蔷薇花朵般地, 开了。

一日, 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 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 我要求道:

“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 老人一愣, 笑看我, 说: “长这么大, 除了拍身份证, 还真没拍过照片呢。” 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 站着, 他的身后, 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 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 笑了。又举起手上的棒槌, 当当, 当当当,

这样

敲着, 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 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 无风花自飞。” 诗里的蔷薇花, 我自轻盈我自香, 随性自然, 不奢望, 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 也当如此吧。

11. 第⑨段的记叙顺序是。( 1 分)

12. 第⑥段中“记忆” 和“稀奇” 分别指什么? ( 2 分)

“记忆” 指。“稀奇” 指。

13. 结合上下文, 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 2 分)

①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 躲在绿叶间, 素素妆, 淡淡笑。

②哦, 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14. 文中的“我” 对挑糖担老人是怎样评价的? ( 2 分)

15. “蔷薇” 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 3 分)

16. 作者认为,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随性自然, 不奢望, 不强求”, 而有人认为“努力, 拼 搏, 追求” 才是人生的最好状态, 请谈谈你的看法。( 3 分)

( 二) 阅读下面文段, 完成17—21 题。( 10 分)

①从天而降的片片雪花给人们带来欢乐, 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无须额外投入的清洁能 源。

②专家推算, 10 万吨雪换算成等量制冰所需能耗, 相当于1. 2 万吨石油。如果用来进 行存雪制冷, 节约的燃油为数十分可观。现在, 无能耗的“雪能源” 正在北半球北方市民 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入冬以后, 人们随时把降雪积存起来, 集中保管在专用的雪 库里。来年夏天, 把它循环往复地送入各户以达到制冷的目的。据报道, 在某市最近出现了 一座以存雪为制冷剂的6 层空调住宅楼, 这一奇特方式目前尚属世界首例。虽然一个夏天的 用雪量为数不小, 但该市每年的降雪量很大, 一个冬天郊外地面积雪可厚达2 米。一间雪库 可积存100 吨, 足以满足夏天需要。

③除了制冷以外, 雪还可以用于空气净化。雪的晶粒结构非常复杂, 即使攥成雪团, 内 部的微孔仍可保持足够的空间, 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的空气从中经过, 这些化学成分就会吸

附在上面, 把空气流量调整至适当程度, 可滤除90% 以上的甲醛等有害成分。

④雪水, 经过蒸发后会重新凝结, 成为冰状水。它是一种超软水。它不含钾、钠等矿物 。它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因此, 对人体有着奇妙的保健作用。对治疗红眼病、皮肤烫伤、 冻伤都有效果, 尤其对于轻患者, 只需每三四个小时涂洗一次, 可不用其他药物, 45 天就 能痊愈。常用雪水洗澡, 可以增强皮肤的抵抗力, 促进血液循环, 减少疾病。清纯的雪水还 是一种美妙的天然饮料。研究表明, 雪水中所含酶化合物比普通水多, 所以当今医学界普遍 认为, 每天饮12 杯雪水, 可使血中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 能防治动脉硬化症。俄罗斯的医 学专家还提醒人们, 随着年龄的增长, 体内冰结构水会日显不足, 从而加速人的衰老, 所以

上了年纪的人喝雪水更有好处, 可以延年益寿。

⑤目前已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表明, 户外4 米高的雪堆, 盖上30 厘米厚的木屑、树叶等, 到8 月份仍可保持2. 5 米高度。同样方法, 如果将雪堆改为半地下方式, 按照高25 米, 边 长100 米规模堆放, 可存雪20 万立方米左右, 夏天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取用, 在空调或粮 库恒温系统中发挥作用。来自大自然生态环境的雪, 回过头来又开始为保护生态做贡献。

17.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1 分)

18. 本文介绍了“雪” 的哪些功能? ( 2 分)

19. 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分别有什么作用? ( 2 分)

20. 请围绕“雪水”, 用一句话对第④段划线部分的句子加以整合。( 3 分)

21. 下列理解和分析, 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2 分)

A. 雪内部的微孔结构可保持足够空间, 甲醛等有害成分可滤除90% 左右。

B. 雪水对人体有奇妙的保健作用, 对所有患者都有很好效果。

C. 目前已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表明, 将雪堆改为半地下方式, 按照高25 米, 边长100 米 规模堆放, 可存雪20 万立方米左右, 夏天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取用, 在空调或粮库恒温系统中发挥作用。

D. 随着年龄增长, 人体内冰结构水日益不足, 加速人的衰老。俄罗斯医学专家认为上 了年纪的人喝雪水有好处, 可延年益寿。

( 三) 阅读下面文段, 完成22—26 题。( 12 分)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 比读文学写就的书就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 读了大半辈子, 至今还没有读懂这 本“人之书”。

有的人,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 而下雨的时候, 他却打伞悄悄地先走 了。① 。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 况且是人家的伞) , 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 你能说什么呢? 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有的人, 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 语言的表述像流淌一条清凉、甜美的大河, 而在河 床的底下, 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② 。因为凡是以虚伪的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 人 前人后活得也挺难的, 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 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 待他的人性的回归和自省吧。

有的人, 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 他袖手旁观, 不肯洒一滴汗水, 而当你收获的时候, 他 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③ 。因为有人肯于分享你丰收的甜蜜, 不管 他怀着什么样的心理, 都应该保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 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 欲, 慢慢地, 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有的人, 注重外表的修饰, 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 而内心深处却充满着虚伪, 充满了 无知和愚昧, 那种文化的形态, 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④ 。因为他不懂 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 仅仅是货币的标志, 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 却是一个人的真正 的人生价值。对于庸俗的人, 你可以反观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读别人, 其实也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 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 也读 美丽背后的丑恶, 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 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为人。

读人, 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 读人时, 要学会宽容与大度, 才能读出一些有益的东西, 才能读出高尚、欢乐和 幸福。

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 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方面去阅读。

22. ① 本文采用的论证方式是, 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和

。( 2 分)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1 分)

23. 以下四个句子是从原文中①②③④处抽取出来的, 且顺序已被打乱, 请将正确的顺序填

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只填代号) ( 2 分)

A. 你读他时, 千万别反感他B. 你读他时, 千万别憎恨他

C. 你读他时, 千万别鄙视他D. 你读他时, 千万别埋怨他

24. “读人, 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 3 分)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山中送别王维阅读答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山中送别阅读答案 山中王维阅读答案 送别王维阅读答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山中送别王维阅读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山中送别王维阅读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8584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