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有关传统文化的素材

有关传统文化的素材

2015-12-26 06:08:1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有关传统文化的素材篇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及相关素材专题展》 ...

有关传统文化的素材篇一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及相关素材专题展》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及相关素材专题展

[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及相关素材专题展

日前,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消息一出,引发热议。中小学如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怎么教?各地会有哪些举措?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我国中高考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全文)

教育部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答记者问

《纲要》要点

出台背景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内容

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学段教育目标及任务

1.小学低年级初步感受汉字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家乡习俗、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

2.小学高年级熟练书写正楷字,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

3.初中阶段要临摹名家书法,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

4.高中阶段要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信;

5.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透露,正在启动的高中阶段课标修订将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修订内容,小学至初中阶段的课标修订工作,也会按照时间进度安排适时启动。此外,还将在全国高校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

多管齐下推进大中小学生接受更多、更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详细)

首先,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

其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

第三, 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

第四,充分发挥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微博)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

媒体热议

让优秀传统文化入“考”更要入脑

传统文化教育重“知”更重“行”

传统文化教育要教得起来用得出去

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止于“进课堂”

中国教育缺的不是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完善之路

传统文化教育应做到五个字

各地举措:书法、经典诵读、传统体育项目进中小学校

杭州:实施“五和”教育 弘扬传统文化

中高考或增传统文化比重 郑州一小学都吹葫芦丝

沈阳明年中考增加传统文化比重 开设书法国学课

南京中考已增加“书写分值”

中小学开设书法课,但真正开设者并不多

传统体育进校园,场地和时间都要有调整

诗文诵读——温州市已将其作为地方课程

京体育中考加试足球,你咋看? 足球水准水涨船高?

创建“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学校三年规划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当前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台湾传统文化教育观感

高考要增加传统文化比重? 看重庆中小学如何应对

传统文化教育专题素材展

教材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

古代蒙学教育教材

大语文校本教材:《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汉字之美

传统节日

清明节文化专题

端午节文化密码 七夕节文化专题

中秋节文化专题

重阳节文化专题 春节文化专题

人物风采

走进诸子

唐代四大女诗人 民国女作家

毛泽东诗词、故事、书法 历代文学大家、国学大师 诗词经典

中华各类经典诗词名句欣赏 国学教育,从吟诵开始 历代名篇名著解读

历史素养

从中国回到中国 中国孝道思想的形成 中国传统与五四运动

连环画的发展历程:萌芽至明清时期

国学试题集锦

历史典故赏析

有关传统文化的素材篇二
《【积累 文化】作文素材——中国传统文化》

【积累 文化】作文素材——中国传统文化

1. 《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样的诗句,掩卷而思,是一幅极其凄美的画面。我们今天的一切情感,古人都已经感受到了,也都替我们描绘出来了。而这一切的源头,是这本略显古奥的《诗经》。

2. 《楚辞》 屈原、宋玉等著

《楚辞》代表了中国文人文学最早的辉煌成就,对于中国美学及中国文人的思想有持续的巨大的影响。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文义诗人,其《天问》中的反复追问,对于我们今天的航天和天文工仍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3.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季羡林说:“二十一世纪是儒家思想的世纪不管怎么说,它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不读它就永远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生活。

4. 《老子》 李聃 著

老子五千言,字字玄机,渗透了无上的智慧,也道出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倾 向。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著作。

据说,当代学者提出“宇宙的大爆炸说”时,他们在老子的“道”的思想中找到了哲学依据。

5. 《庄子》 庄周 著

这是我全文抄录和诵读过的为数不多的书之一。先不说其生死达观的思想,光是那汪洋恣肆、丰瞻华美的文字,就值得我们击节叩赏。每当我背诵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这样的语句,我仿佛触摸到了中国散文的源头。

6. 《史记》 司马迁 著

鲁迅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的“世家”和“列传”,是全书的精华。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史记》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本文学著作。读这本书之前读一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许会体会到史记中所倾注的深深情感。

7.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所反映的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很奇特的现象,而这种风度成了一 代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我一直把这本书当成古代的“微型小说集”来读。

8. 《颜氏家训》 [北朝]颜之推 著

耕读世家治家的金科玉律,但对于今天的中国人并非没有启迪。

9. 《唐诗三百首》

识字的中国人,谁没有读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的诗句呢。而这样的诗句,因为你的反复诵读而失去韵味了吗?没有,这就是唐诗的魅力。

10. 《宋词选》

从风花雪月的儿女情长到兴国安邦的豪情壮志,宋词中有一个极为广阔的文学天地和思想境界。宋词是适合于大声朗读的,不要为应付任何考试,去读读宋词吧!

11. 《元曲选》

元代散曲与杂剧是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开创了中国戏剧的新局面,使中国戏剧与希腊古典悲剧、文艺复兴戏剧站到了同一高度。

12. 《菜根谭》 [明]洪应明 著

俗语云:“咬得菜根,百事可作”,这是这本书得名的由来。这不是一部逻辑严密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谈论修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格言集。“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

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在一个浮躁的年代,读一读这样的句子有好处。

13. 《古文观止》

有关传统文化的素材篇三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素材(精选)》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素材(精选)

《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样的诗句,掩卷而思,是一幅极其凄美的画面。我们今天的一切情感,古人都已经感

受到了,也都替我们描绘出来了。而这一切的源头,是这本略显古奥的《诗经》。

2. 《楚辞》 屈原、宋玉等著

《楚辞》代表了中国文人文学最早的辉煌成就,对于中国美学及中国文人的思想有持续

的巨大的影响。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文义诗人,其《天问》中的反复追

问,对于我们今天的航天和天文工作者仍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3.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季羡林说:“二十一世纪是儒家思想的世纪”。 不管怎么说,它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不读它就永远无法了解中国古代

生活。

4. 《老子》 李聃 著

老子五千言,字字玄机,渗透了无上的智慧,也道出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倾

向。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著作。

据说,当代学者提出“宇宙的大爆炸说”时,他们在老子的“道”的思想中找到了哲学

依据。

5. 《庄子》 庄周 著

这是我全文抄录和诵读过的为数不多的书之一。先不说其生死达观的思想,光是那汪洋

恣肆、丰瞻华美的文字,就值得我们击节叩赏。每当我背诵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庄子·逍遥游)这样的语句,我仿佛触摸到了中国散文的源头。

6. 《史记》 司马迁 著

鲁迅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的“世家”和“列传”,是全书的

精华。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史记》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本文

学著作。读这本书之前读一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许会体会到史记中作者所倾注

的深深情感。

7.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所反映的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很奇特的现象,而这种风度成了一

代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我一直把这本书当成古代的“微型小说集”来读。

8. 《颜氏家训》 [北朝]颜之推 著

耕读世家治家的金科玉律,但对于今天的中国人并非没有启迪。

9. 《唐诗三百首》

识字的中国人,谁没有读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

这样的诗句呢。而这样的诗句,因为你的反复诵读而失去韵味了吗? 没有,这就是唐诗的魅力。

10. 《宋词选》

从风花雪月的儿女情长到兴国安邦的豪情壮志,宋词中有一个极为广阔的文学天地和思

想境界。宋词是适合于大声朗读的,不要为应付任何考试,去读读宋词吧!

11. 《元曲选》

元代散曲与杂剧是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它开创了中国戏剧的新局面,使中国戏剧与

希腊古典悲剧、文艺复兴戏剧站到了同一高度。

12. 《菜根谭》 [明]洪应明 著

俗语云:“咬得菜根,百事可作”,这是这本书得名的由来。这不是一部逻辑严密的学

术著作,而是一部谈论修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格言集。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

受一时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在一个浮躁的年代,读一读这样的句子有好处。

13. 《古文观止》

上大学是我外公送给我的《古文观止》,至今仍放在我案头触手可及的地方。

外公送书给我的初衷是希望我能够学会写文言文,他固执地认为,这是大学生应掌握的

基本技巧。虽然我至今也没有学会,但我却从这本书中窥探到了一个博大的世

14. 《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 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即使有了电视电影,也有些书是不能取代的,比如说《三国》。

15. 《水浒传》 [明]施耐庵 著

小时候,有多少人曾经可以完整地背下一百零八将的座次与外号?

16. 《西游记》 [明]吴承恩 著

相信不会没有人没看过这本书吧。如果看过,再看一遍。

17. 《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 著

历史的另一种解读方法。

18. 《红楼梦》[清]曹雪芹 著

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没读过《红楼梦》的中国人,不能说你曾经读过书。

19. 《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著

很优美的文字,很奇诡的想象,很缠绵的故事。

20.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 著

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最高成就。

第二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

21. 《鲁迅选集》 鲁迅 著

在中学课本中,鲁迅的文章是选得最多的,有太多的理由这样做。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我们能拥有鲁迅是幸运的,他的文章永远值得一读再读。

22. 《家》 巴金 著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的第一部,同时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揭示了封建旧

家庭的败落和青年一代对光明自由的追求和探索。

23. 《骆驼祥子》 老舍 著

老舍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我喜欢他幽默亲切的语言,朴素自然的风格,也伤痛他的

遭遇。祥子从一个勤劳壮实的劳动人民最终堕落到吃喝嫖赌的过程也许要归因于他的那

个社会,但在现实当中,如何面对一次又一次梦想的破灭,是放弃还是坚持,却是我们

读这本书可以思考的问题。

此外,老舍的散文是现代作家中最具可读性的散文之一。

24. 《边城》 沈从文 著

沈从文是中国作家中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位。

我认为,沈从文是中国的川端康成,沈从文的湘西就象川端康成的伊豆,你可以说它原

始,可以说它野蛮,但你也不得不承认,它很美。

25. 《雷雨》 曹禺 著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其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迄今为止无法逾越的高

峰。如果说,戏剧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冲突”的话,那么,这种“冲突”在《雷雨》中

达到了极致。两个家庭8个人在一天内发生的事情,却包含了过去的恩怨,不但

有关传统文化的素材篇四
《中国文化素材系列》

国人为何对传统文化失去自信?

◆本报记者张春燕

中国环境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为什么现在失去了文化的自信?

楼宇烈: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以文化来立国的国家,是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国家,因此它才能包容我们56个民族。但是,为什么说现今失去了文化自信呢?

我想大概主要是在19世纪末开始,我们接触到西方文化以后,开始对中国的文化进行反思。当时有一种思潮,觉得中国没有宗教、没有哲学、没有科学、没有艺术,在这样一个认识下,怎么可能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呢?甚至我们还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清算,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主体部分——儒家思想进行了清算,把儒家的主体文化礼教说成是吃人的礼教。

到了上世纪30年代,有学者提出来全盘西化的口号,认为传统文化都不如西方。当然,他提出这个口号的时候,也有很多学者是不赞同的。有10位教授联名发表了中国本位文化宣言,但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主张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立场的力量依然微薄。

中国环境报: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认知产生了误区?

楼宇烈:这来自于一个问题,我们怎样认识文化?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文化看做是一个历史进展的过程,注重文化的历史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的文化是递进的。这样一来,后一个时期产生的文化,一定比前一个时期的文化先进。因此,总觉得西方工业文明产生的文化一定比农业文明的文化进步。而中国的文化,恰恰是农业文明时期为主产生的文化。到了近代,世界迈入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的落后性就凸现出来了。我们要赶上世界的潮流,要与世界同步,势必要批判传统的农业文明。

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有一部电视剧叫做《河殇》,讲中国文化是黄土地的文化,简称黄色文化,它的特点是保守、缺乏创造性、缺乏更新机制。相对应的是西方的文化、海洋文化,海洋是蓝色的,简称为蓝色文化,它的特点是开放、创新、不断地进步。电视剧的结论让我们抛弃黄色文化,拥抱蓝色文化,我想经过那个时期的人应该印象很深。可是,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我们还是应该主张自己的文化传统,在这个基础之上走向未来。

所以,文化不仅是时代性的,更是超越时代的,并不是说农耕文化只适于农业社会,应该看到文化的传承性。再一个,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特色,而这种差异性,恰恰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文化都一样,那就无法彼此相互推动发展了。

中国环境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哪里?

楼宇烈:上世纪80年代,世界性的文化就出现一个问题,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地方文化的特色在消亡,尤其是那些口述的非物质文化。于是有人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口号:“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觉得这个口号非常重要。简单来说,中国的文化更注重于人的向内自觉性,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向外部追求,他靠一个外部的力量来规范,这就很需要相互来补充。

举一个例子,在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一位军事专家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访问,会见了大使馆的武官。美国的军事专家问,你们学孙子兵法吗?回答说学过。美国人问,你们觉得孙子兵法怎么样?中国武官说,孙子兵法已经过了时,那是几千年前的东西,我们现在要学的是你们国家军事专家的理论。

美国军事专家说,你们错了。孙子兵法与西方军事学理论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孙子兵法所体现出来的现实主义中庸之道更有意义,比如“不战而胜”。

我前面提到我们国人对文化认知的误区,那么现在的人是不是有这样的自觉了呢?我觉得还没有。很大原因是在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由于缺乏自信,又缺乏对它的尊重;由于缺乏尊重,又对它没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而这种没有认同感就让他对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这样一种意识也就越来越淡薄。因而,我们要树立起一种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这是不容易做的。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让我们的民众很好地了解文化传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财富,而且能够对它有所鉴别。有了了解,才会真正地认同。有了认同,才会去尊重它,然后才会有一个自信。

中国环境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主体精神是什么?

楼宇烈:是人文。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中还包含着更深层的意义,人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部分不能离开整体,人应该不断向天地万物学习,顺从自然的发展,而不是让天地万物来顺从人的意愿。

西周打败了殷纣王以后,总结夏商为什么会灭亡,认为君主有道义的上天就保佑,君主荒淫暴虐,谁也不会保佑。大禹治水,为百姓带来福祉,舜顺从民意,把帝位传给他,后来建立了夏朝。夏的最后一位君主桀,是一位十分暴虐的人,商部落的领袖成汤带领百姓推翻了他,建立起了商王朝。商的最后一位君主纣,又是一位荒淫暴虐的人,周部落的文王、武王带领百姓起来推翻纣王的统治。纣王是一个十分信天命的人,《史记》里记载,武王的部队已经打到殷纣王的城墙下了,他居然还说:“我生不有命在天,周人其奈何我。”我不怕,我的命是祖先老天爷给的,周人能把我怎么样?结果武王的部队攻进来,纣王被流放,后来自杀了。西周就总结出来“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历史经验教训。

作为每个人来说一样,只有修好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用“以史为鉴”总结出来的。中国人还有一个说法是:以天为则,处处要效仿天,道家的思想最突出,“道法自然”。

儒家也有同样思想,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儒家说天人合一,就是人道和天道合一,人道要以天道为准则。圣人要向天学习,自然无为。不是控制改造自然,而是顺其自然。人要顺应、尊重自然,向自然学习。一方面强调人的主动性,一方面又不让人凌驾于天地万物之上。究竟是让人去适应天地,还是让天地适应人?无论是西方科学、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强调人不仅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这是我们的口号。但是再这样改造下去,人自己就要被改造掉了。人应该怎么样去顺应,我想是要按照规律办事,推动自然的发展。

中国环境报:儒家文化和环境文化有没有联系?

楼宇烈:当然有。儒家认为,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在内的自然界,自然界是有生命的自然界,它是一个生命整体。儒家倡导“畏天命”,要求人们敬畏自然,对自然界不能随心所欲,对自身的行为要保持警觉。春天是万物发芽的时节,夏天万物生长,即春生夏长。而现时代的人偏要违背自然规律,不顾季节秩序恣意砍伐,随意捕捞,是对自然的破坏。

环境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知状况和水平的群体性反映样态,是一个新文化,也是一种大文化。有人定义环境文化是一种新观念,涉及很多方面。但我以为,本质依然是以人为本,为了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以人的生存和生命质量为核心的文化。

儒家文化和环境文化的联系是内在核心的联系。儒家说,仁者要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把融入大自然视为最大的快乐、人生追求的最高志趣。儒家倡导“知天命”,要求人们去认识、掌握自然的规律,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只有认识了天人关系,才能倾听自然界的呼声,从而达到“不逾矩”的境界。这难道和环境文化的本质不是一脉贯通的吗?

中国环境报:今天我们重提复兴儒家文化,对环境保护工作的促进意义在哪里?

楼宇烈:促进的意义在于教育和倡导,对现代人观念的转变。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天定胜人观”,人们以勤勉的态度对待自然,但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人定胜天观”,认为自然是能征服的。表现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缺乏敬畏,要与天斗、与地斗。长此以往,“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占据了我们的头脑。

现在,是时候反思时代的局限性了。今天重提儒家文化,既要区别天定胜人的观念,也要扭转人定胜天的误区。其实,中国哲学家早在多年前,就提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大约2300年前,孟子就说过,人类活动会对周围自然界造成影响。孟子日:“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重提儒学,是在整个社会的精神层面再建一种基于儒家价值观的人文主义:孟子在提醒我们,文化是有继承性的,老祖宗的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既有精神层面的,也有环境层面的。

重提儒学,将会促使人们行动起来。最重要的是,这会催生看待自然界的方法论,有可能对治理雾霾、受污染的江河以及人们的拥有欲、创造欲和自身状态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

中国文化夜郎自大举例1

有人戏称如果从空中腑视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就是由大大小小的围墙圈起来的国家,离开了围墙,简直就不叫中国。围墙如此发达,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有形的围墙多,无形的围墙也多,中国文化可称之为围墙文化。这一发现让人觉得找到了长期落后的原因,特别是近些年出洋开了眼界的新锐,不仅看到欧洲美国极少围墙,即使到了东洋的日本韩国也不多见,更感觉问题严重,“围墙文化”立即遭到口诛笔伐。

当中国人的围墙或圈子缩小到家庭的时候,就会出现“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一盘散沙现象,如果进一步缩小到个人利益至上的时候,中国人就会成为最自私最冷漠的群体。中国围墙文化深入心灵,封闭导致夜郎自大。

中国文化夜郎自大举例2

我们读到易经,我们又会惊呼,你看,我们的老祖宗其实在几千年前都发明了计算机语言了,这阴和阳不就是计算机语言的0和1吗?这世界万物的规律都被我们老祖宗的易经给收录之内了。我们看到历史上说,宋人在弓箭上绑上火药,以来攻击敌人,我们就又会惊呼,你看,我们老祖宗早就发明了火箭了。这比国外又要领先了多少年。。。

我们应该把我们这种无畏的自大统统摧残掉,我们的自信是应该建立在往日的自大崩溃之后的废墟之上。 中国文化夜郎自大举例3

文化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是在交流中激发出创造力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要保持平等、谦和的态度,尊重外国同行,虚心学习外国文化,避免文化上的自傲、自大。

文化部长孙家正日前在全国政协举行的“以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软实力建设”专题协商会上说。 除季羡林先生外,中国在20世纪中叶以来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国学大师。

中国文化夜郎自大举例4

自大狂派可以康熙作为一个起点。在中西的礼仪之争中(1720年),他在圣旨中写道:“中国道理无穷,文义深奥,非尔西洋人所可妄论„„”(《中国基督教史》)这是比较早、比较正规的民族主义的表述。结合历史事实,可以说康熙有点自大狂,不过还不到极端的地步。但是到了洋务运动时期的李鸿章就有点临床症状了。他在《总理衙门原函》中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到了邵作舟,就开始“决然”了:“中国之道德、学问、制度、文章,是决然出于万国之上,莫能及之也。” (《邵氏危言》)

中国文化夜郎自大举例4

这一派的发展到孙中山的时候,就比较严重了:

“中国从前的忠孝仁爱信义种种的旧道德,固然是驾乎外国人,说到和平的道德,更是驾乎外国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四讲、第六讲,《孙中山全集》)

新儒家牟宗三说:“辨章华梵,弘扬儒道„„华族文化生命之圆融通透„„盖有非任何歧出者之所能企及也。”(《认识心之批判》序言)

大陆新儒家王达三叫道:“即使中国文化被打败了,也是败在它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上。”(《“中国本位文化论”之重提与新诠》)

以上所选,都是自大狂派的典型。有了这种自大狂之后,就会做一些荒唐的蠢事,吹一些比较低级的牛皮。像什么“西方:你的启蒙老师是中国”啦、“笛

子的音律比钢琴好听”啦、“中医比西医辩证”啦,等等等等

中国文化夜郎自大举例5

对外国文化不稀罕。他们的招牌话语是“哼,你们的东西虽然好,但我就是不稀罕。”

此派鼻祖首推杨光先。杨光先一生的终极目标乃是:“祖尧舜,法周孔,接周公孔子之道统”(《不得已》卷下)。他认为汤若望的历法荒谬,蛊惑人心,于是愤愤地说道:“„„光先之愚见,宁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不得已》,卷下)

杨光先可谓“吾道不孤”,乾隆时期,英使臣马戛尔尼向大学士福康安提出,让随身卫队给他表演火器

操练时,福康安的回答是:“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种军器操法,量也没有什么稀奇。”(《乾隆英使觐见记》卷中)

中国文化夜郎自大举例6

奢侈骄傲自大

我在上海遇到一位旧日文友,在饭桌上,他冲着我说了一通“号称西方富国,其实最小气”等等的话。例子:他与一个洋人吃饭,结束时对方竟然提议“ AA制”平摊付账牎我本人从来没有在西方听说过这个词,只听说过 Let’s So Dutch——按荷兰方式分账。旧友说那话是在饭桌上,我当然不会再有胆量建议平摊付账,就伸手取了账单,朋友照例来抢夺一番,这次我绝对不能松手,他就松了手。

中国文化夜郎自大举例7

《卧虎藏龙》在奥斯卡上的成功,使中国的武侠文化得到了西方的青睐。但紧随此风的众多武侠大片却在国内外都饱受质疑。

不管电影“冲奥”,还是孔子学院,抑或世界遗产申报,都寄托了中国文化输出的宏愿。但“文化赤字”现状却无法让人乐观:图书进出口贸易比例10:1,对欧美逆差高达100:1。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出口影片屈指可数。

最近,余秋雨就中国文化输出情况发言,驳斥了季羡林“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这一说法。

撒切尔夫人曾言: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此中意蕴,国人是否应该深思?

中国文化夜郎自大举例7

余秋雨:京剧也不会征服世界,《红楼梦》也不会征服世界。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从经济发展中作出这种奇怪判断的,但在文化上我敢肯定:不会。我在国内大学演讲时常常要回答学生们提出的这类问题,去年在美国哈佛、耶鲁演讲时也遇到了。我回答说,如果哪一天,南非、冰岛、拉丁美洲的学校中都被迫响起了背诵楚辞和唐诗的朗朗书声,那么,屈原和李白在天之灵也会痛哭失声。因为这对中国文化来说,也绝非吉兆。

文化以差异并存为美,以消除差异为丑。

中国文化夜郎自大举例8

据调查,在京沪等大城市买一张座位较好的歌剧、交响乐的门票需五百到八百元,相当于一般教授收入的十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中国内地目前剧场演出票价普遍比发达国家高出十倍以上„„

从文化史发展来看,文化产生以后,起初的确是少数特权阶层的活动,只有少数人拥有享受文化的权利,就像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中所说,“谁能看戏、谁能听音乐是一开始就有所限制的,限制主要是就教育程度而言的,但接受教育的先决条件又是各种经济和社会特权。”

中国文化夜郎自大举例9

幼时的偶像如雷锋、赖宁,已经在当代拜金主义的大潮中模糊远去,而我们生长的改革开放的时代,使我们对领袖和革命先驱也没有了的虚伪的热情。我们的偶像在哪里?早期的港台明星,八十年代的几位先锋诗人,国际上的体育巨星,影视大腕,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一一数来,又有几个真正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真正能扛得起中国青年一代狂热的激情和梦想,有几个能指明我们成长的方向?我们急切地需要崇拜什么,但是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崇拜?

中国文化夜郎自大举例10

各省都有自己的自大对象,也有自大心态的不同表现形式。现在,各省社会科学界中有许多先觉者都已经意识到本省(市)的“盆地意识”、“山民意识”、“市镇意识”、“内陆意识”、“半岛意识”等对发展经济、走向21世纪的制约性。说穿了,这些所谓的“意识”,不正是封闭性的自大心态的集中体现吗?一叶障目,夜郎自大,把自己本地区、本省看作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地方,由此出发去批评别人、藐视别人。

与“低俗文化”有关的素材1

有一个叫“凤姐家世”的段子,整篇都以污损和践踏一个相貌丑陋矮个子的女孩为乐。

比如说她的照片贴门上辟邪,贴床上避孕;香港回归那天,街道干部不让她出门,怕英国人看了就不给香港回归了;还有,这位丑女夜里被流氓强暴后,还满街找流氓,希望别人再给她个流氓,说这是福利;最后,她被最没人性的犯罪团伙绑票之后,还赖着和这些罪犯结婚,结果这些罪犯们宁死不从。

这位教授对我说,这种以侮辱人格、侮辱妇女为主题的丑陋表演,在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不可能受到大众追捧的。

与“低俗文化”有关的素材2

无论在《水浒传》还是在《金瓶梅》里,都是一个地痞恶棍形象的西门庆,眼下却成了“红人”。 最近,山东临清市推出“金瓶梅文化旅游区”招商项目,“西门庆院落”是重点内容之一;山东阳谷县即将向游人开放的狮子楼旅游城扩建工程中,“西门庆府院”也成为一大看点。一个古代小说中塑造的丑恶人物,竟然被一些地方政府争着拿来做文化旅游招牌,再次引发人们对“低俗文化”危害社会的担忧。 与“低俗文化”有关的素材3

●2010年以来,在社会上议论比较大的还是各类相亲节目,无论是在节目制作方、主持人、嘉宾之间,还是在观众、社会大众及管理者之间,围绕相亲类电视节目,引发了一波又一波争议。而一些拜金的语言,比如,“宁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肯坐在自行车上笑”,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更大的争议。

●2010年6月初,新浪微博上一张寻找西湖边最美女子的帖子被众多网民转载,6月4日,浙江当地报纸抛出《西湖边最美女子,全国人民都想见见你》的报道,一时间,大家都被一张18年前的老照片中朴素、纯真的女孩所吸引。在这个审丑当道的浮躁社会,表达了众人不一样的观点。

●2010年5月11日晚,北京朝阳区天上人间等4家夜总会在北京市警方的突查下,因涉嫌进行有偿色情陪侍活动而被勒令暂停营业6个月。7月9日,在北京全市召开的“规范文化娱乐场所经营秩序大会”上指出“对黄赌毒要继续保持高压打击态势。”

与“低俗文化”有关的素材4

近日,号称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本“年轻态”红学著作的新书《非常品红楼》一出版就引起舆论哗然。作者在书中提出“花瓶红学”的概念,以调侃的笔触抛出了“黛玉宝钗原型本是男儿身”、“黛玉原是女首富”、“黛玉适合进入娱乐圈”等另类观点。

联想到不久前“李白是蛊惑仔”、“李清照好色”、“大禹也有婚外情”等等惊人之语,当下蔓延的一股学术“八卦”与文化低俗风气,引起了不少专家的忧虑。

近年来,“国学热”、“读史热”的兴起,也带来了一股“麻辣学术”之风。从“关公好色”到“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虚伪的男人”,再到“雍正皇帝是被曹雪芹毒杀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源于婚外情”,这些频频亮相的“考证”新说,极大地颠覆了民众对历史人物的认知。

与“低俗文化”有关的素材5

诸如流行歌曲《那一夜》、《狼爱上羊》等,让77岁的老作曲家阎肃气愤地说:“这些音乐简直就是对音乐、对人心灵的一种亵渎和糟蹋”。无怪乎有人这样评价低俗文化: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

与“低俗文化”有关的素材6

美国《新闻周刊》点名小沈阳:最低俗的中国人 小沈阳以男扮女装及低俗喜剧为卖点,两年前突然爆红,如今成为娱乐圈人气明星。但美国《新闻周刊》日前刊登文章,却指点名小沈阳是“最低俗的中国人”。 与“低俗文化”有关的素材7

艳照门、兽兽门等艳俗“门”大开

2008年新年伊始,网友“奇拿”在天涯社区发布了一系列照片,涉及香港艺人陈冠希及一些女艺人之间的床上裸露照片,造成极大影响,被称为“艳照门”。今年1月,网络流传超级模特、足球宝贝兽兽与前男友的性爱视频,称为“兽兽门”。

有关传统文化的素材篇五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剪纸与民俗

中华大地,流淌了五千年的文明血脉,华夏民俗,钤记着老祖先的生生不息,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

民俗是我们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以及凝聚力的载体,剪纸是中国最古老民间习俗、

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朴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的、精湛的手工技艺都融入到薄薄的

纸片上,灵巧的双手,一剪一刻一琢磨,便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代代传承的剪纸艺术,反映出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

现在过新年,贴窗花仍是中国某些农村的重要民俗。因为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剪纸保留了大量古老风俗和文化。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花卉、草虫鱼兽,喜庆图、门窗花饰、灯彩花、龙船花丰富多彩,百般变化,寓意多端,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民俗的某些观念决定了剪纸的内容取向和表现形态,形成了民间剪纸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剪纸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祖先赋予我们的历史精神。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 一民俗艺术来自于民间,造福于民间,繁荣于民间。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日渐被大家认可、 喜欢并使用着,当一年又一年的隆重节日开始时,它为我们增添更多的节日气氛和浓郁的喜气,美丽的剪纸在节日里闪亮起来。

“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纸艺术苍茫几千年,与民间习俗密不可分,代 代承传延续至今,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度和深邃底蕴。小小剪刀剪出了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剪出了民族精神之魂,剪出了绵绵不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行走轨迹。

剪纸——中国民俗文化中永远的风景。

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簧”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粗犷威猛的男人,别称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由来的几种说法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几种:

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压岁钱”的由来

春节拜年,一般是按辈数大小互相拜的。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拜年的儿童“压岁钱”。压岁钱,相传是由宋代的“压岁盘”演变而来的。

据说,在历史上,旧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赠送,这就是“压岁盘”。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压岁盘”,这就是现在付给压岁钱的方式。

清代,压岁钱带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这里,是指带方孔的铜制钱。自纸币代替金属制钱以来,便改用红纸包封之以示吉利。清代曾有人写诗描绘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心情:“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锡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百家姓起源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魏、蒋沈韩杨”许多华人都对这四字谣感到熟悉。即使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也听说过百家姓。

姓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个人特征,是一个家族的印记。它与社会学、历史和传统有密切的联系。

众所周知的《百家姓》是一本非常好的阅读材料,读者可从中了解百家姓的起源与其深远影响。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十世纪北宋朝代起在中国广为流传。

是谁创造了《百家姓》?它何时初具规模?又何时出版?这些问题直到今天还是个迷。根据明清朝代有文字记载的学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处吴、越地区(现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学者将其编辑、装订成册。

南宋(公元1125-1210年)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最早在他的诗-- 《秋日小雨》中提到百家姓。诗人在注释中指明他的灵感源自两本书,一本是《扎子》,另一本就是《百家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开始流传了。 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的一位学者相信‘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划对应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了444个单姓,60个复姓,结束语为“百家姓序”。

现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每页上方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属家族外,旁边还有他的图像;每页下半部是由四个字或姓氏组成的短句,读起来很像古时的四句诗词

过去,《百家姓》有几种修订版,如:明朝末年修订的“黄周姓”,清朝康熙年间修订的“御指百家姓”,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由丁延修订的“百家姓三编”。这些修改后的百家姓在表现格式上花了很多功夫,每本都各具特色。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无法取代原稿,这体现了原稿对后来创作的深远影响。

风筝的起源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 宋朝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一线则顺着“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元代在中国为官十七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归国后,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

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艺人。清代,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潍县志》也记载着:“清明,小儿女作纸鸯,秋千之戏,纸鸯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清末,潍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全国各地许多商贾都来潍坊购买风筝,一时间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涌现出了一大批手艺高超的风筝艺人。

潍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从很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y”,字形飞行的“哪吒闹海”,乃千变万化、奇巧百出。

潍坊的长串风筝除蜈蚣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题材。如“梁山一百单八将”是把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做得个个形态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队,各持兵刃,随风飘动,这时你也许会隐约地感到有战鼓催阵,好像他们正要出发,去打下大宋朝庭„„

1984年4月,在潍坊的北海滩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头高4米,长4米,腰节直径1.2米,这个风筝共长320米,当时在全国是最大的了。现在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

有关传统文化的素材篇六
《弘扬传统文化小报素材》

最 好 是 红 的!

节日的发展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 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 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 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 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 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 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 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 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节日的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春 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释义: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也叫“大年初一”。 起源:春节的来历,在中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中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英文:Lantern Festival

释义: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形成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

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

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产物,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

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

,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

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有关传统文化的素材篇七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

传统文化 介绍

积累素材,增长见识,提高素养,健全人格,服务考试,面向未来。

请从下面传统文化的内容中,选出你特别感兴趣的一项或两项,搜集相关资料,或主要观点、学术成就、行为事迹,或活动内容、重要特点、主要影响,等等,做成幻灯片,介绍给同学。 推介时间3分钟为宜,不可超过5分钟,否则不能评为每周一星。期末在每周一星的基础上,评选最具收获奖、最强解说奖、男女最佳风度奖;然后上交所有幻灯片,评选最佳图片奖、最佳文字奖、最有趣味奖、最有深度奖。

1、诸子百家:(选择一家介绍)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四书)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李斯)

名家(邓析、惠施) 阴阳家(邹衍,五行学说)

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杂家(吕不韦)

兵家(孙膑、孙武、岳飞)

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2、宗教思想:(选择一派或一人介绍)

佛教的流派:

佛教十宗——大乘佛教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及净土宗,小乘佛教的俱舍,成实二宗;藏传佛教;佛教四大圣地——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

佛教禅宗六祖:始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道教的诸天神(三清四御,诸天星辰之神,三官,玉皇大帝,文昌帝君等),流派(按学理、按地区、按人、按道门划分、五大宗、四大派、道家四大圣地)

回教(穆斯林)

3、其他中外哲学家、思想家

中国:董仲舒、王弼、王充、周敦颐、朱熹、李贽、王守仁、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曾国藩、魏源、严复、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邹容、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毛泽东、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等

外国:释迦牟尼、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耶稣、伏尔泰、笛卡尔、蒙田、康德、培根、马克思、黑格尔、尼采、卢梭、叔本华等

二、艺术类:

3、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京胡、古筝、萧、鼓、古琴、扬琴、琵琶、马头琴„„

民族乐曲《茉莉花》„„

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

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

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国画、山水画、写意画;

敦煌壁画;

八骏图、太极图(太极)、八卦„„

4、中国戏剧

粤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京戏脸谱 。

京剧角色:生、旦、净、丑

“戏曲”“四大声腔”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

5、汉字汉语

汉字、汉语、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对联趣话

三、文学类:

6、传统文学

传说神话: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诗词曲赋:《诗经》、《汉乐府》、、《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小说传奇:东汉干宝《搜神记》、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唐代传奇《霍小玉传》、《李娃传》等;明清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7、中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

四、民俗类:

8、民间工艺

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湘绣、蜀绣、苏绣)、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9、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 。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 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10、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如苏州园林)、寺院(白马寺、南华寺、少林寺等)、钟、塔、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西关大屋)、秦砖汉瓦、兵马俑 、故宫、四合院、石库门、骑楼、船屋、福建围屋、开平碉楼、广东四大名园······

敦煌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等

11、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望闻问切的方法

12、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13、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荆楚文化、江南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塞北风光、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

14、民风民俗

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婚嫁:凤冠霞披、大花轿

数字:8、6、4

15、衣冠服饰

汉服(汉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满族)、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唐装(汉族盘领袍)、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丝绸:丝绸种种称谓;各地的绣法(蜀绣、湘绣、粤绣„„)

古代官员(文官武官)穿的服饰

17、四大雅戏

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斗鸡、斗蛐蛐儿„„

18、动物植物

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

【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调,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花中四君子】梅竹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

19、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

20、饮食厨艺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酒文化(竹林七贤)、茶道(陆羽) 名菜:佛跳墙、宫保鸡丁、东坡肉、毛氏红烧肉、臭豆腐、满汉全席等等

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

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粽子、筷子;鱼翅、熊掌...

21、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鬼怪、幽灵、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

22、文化典故

【琴瑟】【螟蛉】【鸿雁】【梨园】【神器】【月老】【陶朱】【祝融】【秋水】【连理】【孔方兄】【青梅竹马】【问鼎】【见背】【逐鹿】【三尺】【鸿鹄】【秦晋】【彭祖】【谢家】【鸡肋】【婵娟】【献芹】【执牛耳】【作壁上观】【虞美人】【杜鹃】【红豆】【豆蔻】【精卫】【比翼鸟】等

23、广东名人:

张九龄、袁崇焕、邓世昌、洪秀全、容闳、康有为、梁启超、苏曼殊、黄飞鸿、孙中山、朱执信、胡汉民、宋庆龄、廖仲恺、何香凝、蔡廷锴、蒋光鼐、谢晋元、汪精卫、许崇智、叶挺、阮玲玉、叶剑英、廖承志、澎湃、恽代英、陈炯明、詹天佑、吴大猷、薛岳、冼星海、梁思成、马思聪、胡蝶、红线女、林风眠、关山月、秦牧、彭加木、钟南山、饶宗颐、丘成桐、杜维明、马化腾、黄光裕等

有关传统文化的素材篇八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 ”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著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以作者的堂名、室名等作集名,古代士大夫除了住室之外,还有专为进行读书、藏书的处所,多以堂、室、斋、居、轩、亭、庵、馆

为名,讲究点儿的称楼称阁,便以此给自己的文集取名。如明代汤显祖家有玉茗堂,集名《玉茗堂全集》;清代袁枚居处筑有随园,集名《随园诗话》。

以成书年代作集名,如唐代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文集编于穆宗长庆年间,集名《白氏长庆集》、《元氏长庆集》。

以上几种命名方法,有时交互使用,这就造成了同书异名的现象。

中国史学八大家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著有《左传》,编年体史书创始人。 司马迁西汉人,作《史记》,首创正史纪传体。

班固东汉人,著《汉书》,开创断代史体例。

刘知几唐代人,编著《史通》,我国第一个史学批评家。

杜佑唐代人,著有《通典》,为我国第一个记叙典章制度的通史。 司马光北宋人,编成《资治通鉴》,为编年史第一部巨著。 袁枢宋代人,著《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纪事本末的体裁。

顾炎武明清学者,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竹林七贤”是那些人?

“竹林七贤”指魏晋期间的七个文人名士。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魏氏春秋》说,这七个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竹林七贤”中,值得注意的作家是嵇康、阮籍。其他五人,只有山涛、向秀、刘伶有作品留至现今,而且数量很少,成就远不及嵇、阮。嵇康、阮籍两入神交契合。他们在思想领域和文学领域上的业绩,都与对司马氏的政治斗争密切关联。

嵇康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他的著名散文之一。阮籍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他有《咏怀诗》82首。嵇、阮在作品中,着意宣扬老庄的虚无思想。

“笔”之十八种

提笔撰文叫“命笔”;

自己写的文字叫“亲笔”;

写作中断叫“辍笔”;

有关传统文化的素材篇九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剪纸与民俗

中华大地,流淌了五千年的文明血脉,华夏民俗,钤记着老祖先的生生不息,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

民俗是我们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以及凝聚力的载体,剪纸是中国最古老民间习俗、

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朴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的、精湛的手工技艺都融入到薄薄的

纸片上,灵巧的双手,一剪一刻一琢磨,便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代代传承的剪纸艺术,反映出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

现在过新年,贴窗花仍是中国某些农村的重要民俗。因为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剪纸保留了大量古老风俗和文化。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花卉、草虫鱼兽,喜庆图、门窗花饰、灯彩花、龙船花丰富多彩,百般变化,寓意多端,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民俗的某些观念决定了剪纸的内容取向和表现形态,形成了民间剪纸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剪纸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祖先赋予我们的历史精神。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 一民俗艺术来自于民间,造福于民间,繁荣于民间。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日渐被大家认可、 喜欢并使用着,当一年又一年的隆重节日开始时,它为我们增添更多的节日气氛和浓郁的喜气,美丽的剪纸在节日里闪亮起来。

“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纸艺术苍茫几千年,与民间习俗密不可分,代 代承传延续至今,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度和深邃底蕴。小小剪刀剪出了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剪出了民族精神之魂,剪出了绵绵不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行走轨迹。

剪纸——中国民俗文化中永远的风景。

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簧”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粗犷威猛的男人,别称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由来的几种说法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几种:

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压岁钱”的由来

春节拜年,一般是按辈数大小互相拜的。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拜年的儿童“压岁钱”。压岁钱,相传是由宋代的“压岁盘”演变而来的。

据说,在历史上,旧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赠送,这就是“压岁盘”。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压岁盘”,这就是现在付给压岁钱的方式。

清代,压岁钱带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这里,是指带方孔的铜制钱。自纸币代替金属制钱以来,便改用红纸包封之以示吉利。清代曾有人写诗描绘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心情:“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锡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百家姓起源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魏、蒋沈韩杨”许多华人都对这四字谣感到熟悉。即使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也听说过百家姓。

姓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个人特征,是一个家族的印记。它与社会学、历史和传统有密切的联系。

众所周知的《百家姓》是一本非常好的阅读材料,读者可从中了解百家姓的起源与其深远影响。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十世纪北宋朝代起在中国广为流传。

是谁创造了《百家姓》?它何时初具规模?又何时出版?这些问题直到今天

还是个迷。根据明清朝代有文字记载的学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处吴、越地区(现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学者将其编辑、装订成册。

南宋(公元1125-1210年)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最早在他的诗-- 《秋日小雨》中提到百家姓。诗人在注释中指明他的灵感源自两本书,一本是《扎子》,另一本就是《百家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开始流传了。 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的一位学者相信‘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划对应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了444个单姓,60个复姓,结束语为“百家姓序”。

现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每页上方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属家族外,旁边还有他的图像;每页下半部是由四个字或姓氏组成的短句,读起来很像古时的四句诗词。

风筝的起源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 宋朝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一线则顺着“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元代在中国为官十七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归国后,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

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艺人。清代,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潍县志》也记载着:“清明,小儿女作纸鸯,秋千之戏,纸鸯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清末,潍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全国各地许多商贾都来潍坊购买风筝,一时间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涌现出了一大批手艺高超的风筝艺人。 潍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从很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

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y”,字形飞行的“哪吒闹海”,乃千变万化、奇巧百出。

潍坊的长串风筝除蜈蚣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题材。如“梁山一百单八将”是把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做得个个形态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队,各持兵刃,随风飘动,这时你也许会隐约地感到有战鼓催阵,好像他们正要出发,去打下大宋朝庭„„

1984年4月,在潍坊的北海滩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头高4米,长4米,腰节直径1.2米,这个风筝共长320米,当时在全国是最大的了。现在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

春节贴福字由来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福”字。“福”字,代表福气、福运和幸福,是祈求喜庆吉利,福运到来的意思。

关于春节贴“福”字的来历,我国民间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传说,春节贴“福”字源于周朝的姜子牙(即姜太公)。姜子牙封神时,他老婆也来讨封。姜子牙说:“你嫁到我家,让我穷了一辈子,看来你是个穷命,就封你为穷神吧!”姜子牙的老婆不高兴了,说:“封我为穷神,叫我蹲在啥地方呀?”姜子牙说:“有福的地方都不能去。”这事传了出去,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写了“福”字贴到门窗上,用以驱赶穷神。从此,贴“福”字便成了一种传统的习俗。据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中云:“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后又讲到不论大家小户,都贴“春牌”。这里讲的“春牌”,就是在朱红纸上写的“福”字。民间还有把“福”字倒贴于门上的习俗,以取“福到家门”之意。

“福”字倒贴据说源于清代。每到春节,皇帝都要亲书“福”字,颁赐后妃、近侍与王公大臣,以示皇帝的恩宠。皇上书字前,奏事处要拟好一封受赐人的名笺呈上,由皇帝朱笔圈定后,将受赐人召入。这时,皇帝在乾清宫西暖阁升座。懋勤殿太临将御案、笔、墨备齐,受赐人跪在御案前,皇帝这才“亲挥宸翰,书福龙笺”。有一年正值春节除夕,恭亲王府的大门上竟将“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那个目不识丁的贴字人。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怕福晋怪罪下来,慌忙跪倒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如今福真的到了!吉语千遍,金银增万贯,没学问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种招式呢?”福晋听罢,转怒为喜,遂赏管家和那个家丁各50两银子,后来,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有关传统文化的素材篇十
《中国传统文化(重点)》

中国传统文化

一、 填空题

(一) 上古原始社会的婚姻礼俗

一、血族婚(也称族内婚)是原始社会人类的第一种婚姻形式。即在氏族内排斥父子辈之间的通婚,只允许同辈男女(兄弟姐妹)的婚配关系。

二、亚血族婚:本氏族的兄弟或姐妹必须在相互通婚的对方氏族中的女子或男子中寻找配偶。

三、对偶婚:异姓的同辈男女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对偶同居。

四、单偶制:即一夫一妻的个体婚。

五、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过渡的斗争。

1、从夫居与从妻居的斗争。

2、抢婚与逃婚的斗争。

3、子女血缘从夫系与从母系的斗争。

(二) 三教的创始人

佛教:释迦牟尼是众佛之首。

道教:创建者是张道陵。

伊斯兰教:七世纪初由阿拉伯半岛人穆罕默德创立

(三) 原始道教的分支

1、五斗米道(天师道):创建者是张道陵。

2、太平道:创建者是于吉。

(四) 文化的结构

1、物质生产文化(人与自然)

2、制度行为文化(人与社会)

3、精神心理文化(人与自我)

(五) 文化的功能

1、记录功能:起源于口头文化

2、认知功能:与科技发展同步

3、传播功能

4、教化功能:教育

5、凝聚功能:抗异

6、调控功能:求同存异

(六)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恭:谦逊有礼;宽:宽宏大度;性:性情;敏:敏捷;惠:仁爱。

四心(孟子):恻隐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

(七) 广义狭义文化的含义

文化及自然的人化。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全体,与人类的“文明”同义。 狭义的文化则专指人类的精神文化,与政治、经济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支柱。

二、 名词解释

(一) 文人画:

1.定义:文人画是相对于当时工匠画而言的参与者多为文人士大夫。

2.发展历史:

1、 五代两宋时期文人画兴起,代表画家有苏轼《枯山怪石图》、文同《墨竹图》、米芾《春山瑞松图》。

2、 到了辽金元文人化的倡导者为钱选(花鸟画)和赵孟頫。墨竹墨梅名家:王冕《墨梅图》诗画辉映。

3、 到了明代,文人画全面占领画坛,成为主流,传统绘画的“成教化,促人伦”的社会作用观念逐渐被“怡情适性”、“寄兴自娱”所代替,因而使水墨写意的山水、花鸟画获得特别的发展,工笔画和人物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4、 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四僧”,以八大山人、石涛最为突出。

(二) 文化

1.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讲为文字、文籍、文章、文学之义。

2. “化”的本义是指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引申讲为造化,并由自然万物的生成、变易引申出伦理德行的化成。

3. “文、化”合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4.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全体,与人类的“文明”同义。狭义的文化则专指人类的精神文化,与政治、经济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支柱。

(三) 算筹

算筹,即用一些粗细、长短一样的小棍表示数目,有两种形式,即纵式和横式

纵式代表个、百、万的数,横式代表十、千的数,遇零则用空位表示。使用十进制。

(四) 九章算术

中国古代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该书大约成书于公元一世纪中叶,是集战国和秦汉数学成就之大全的著名古算书。含246个生活数学题。在数学上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它是一本①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②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③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五) 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

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六) 书院

宋代官学不太景气,出现了新型学校书院。书院不仅对形成各种思想流派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代表了社会良知,担当着社会道义,成为批判现实社会黑暗腐朽势力的一股力量。宋代最著名的有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

明清时期,虽然出现了国子监(相当于大学),书院也仍在发展,还出现了私塾。

(七) 民间秘密宗教及特点

1、 定义:指在民间秘密流行而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禁止和镇压的宗教。

2、 这些宗教大多具有三教(儒释道)合一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3、 宋元社会矛盾严重,农民反抗多打着宗教旗帜。

白莲教:南宋茅子元所创立(陶渊明)。摩尼教:公元三世纪,摩尼所创立。(佛+基督教)罗教:明代山东人罗清所所创立(漕运)。八卦教:清代山东人刘佐臣所创立(义和团最初组织形式)。

(八) 和亲

和亲是民族之间实行通婚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指中原王朝以宗室女和边疆少数民族首领所缔结的婚姻关系。始于汉代刘邦。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

(九) 书法

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其中篆书、隶书 、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定型。

三、 简述题

(一) 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1、综合观:中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礼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2、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中国古代教育家强调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孔子“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3、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启发每一个人的内心自觉,提出一套“做人”的道理,表现出人的崇高的精神追求。

(二) 唐代的绘画情况

1、初唐人物画家阎氏兄弟:立德和立本,代表作《步辇图》

2、画圣吴道子及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大足石刻的地狱变相图,莫高窟遗风

3、山水画家李思训父子和王维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王摩羯《辋川图》、〈伏生授经图〉、〈雪溪图〉

4、盛唐韩干《牧马图》

(三) 唐代的文化特征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也是中国文化走向成熟的黄金时代。科学技术、宗教文艺、学术思想、建筑雕塑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

一、文学艺术的辉煌成就

唐诗内容广泛、艺术精纯、数量巨大,是我国诗歌史的最高峰。唐宋散文达到了先秦后又一高峰。绘画成就登峰造极。

二、儒佛斗争与理学兴起

传统的儒学以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唐时遭遇了异域思辨精密的佛学的严峻挑战。几经交锋,走出了一条贯通儒佛的新路子-----理学,这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中国传统文

化从思辨的角度看最为严谨的成果。

三、唐的科学技术

唐代科技发展平稳而全面。工商贸易较前有了长足进展

(四) 简述论天三家基本特点

盖天说:该观点出自西汉中期成书的《周髀算经》,天、地均为拱形,天在上,地在下,天比地高出八万里。该学派东汉以后日趋衰微。

浑天说:代表人物是张衡。认为,天和地都是圆球形的,天在外,地在内,天比地大得多,天包裹着地。

宣夜说:代表人是郄萌。观点是,天是广袤的空间,并在气的作用下悬浮不动或是运动不息(仅停留在思辨)

(五)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1.上帝论

2.三位一体论:圣父、生子、圣灵,统一在一个实体中

3.道成肉身

4.原罪论 人性论:性本恶

权力上:自比神明,为所欲为

道德上:自以为善,自我称义

认识上:唯我独尊、固步自封

5.赎罪论:自我牺牲是献给上帝的终极祭品,人类靠信仰基督得到救赎

6.末世论:人类及世界的最终命运,世界的终结、末日的审判,历史的结局、世人的归宿

7.圣灵论

8.圣母玛丽亚

(六) 唐代天文学基本情况

一行:1、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测出子午线长度;

2、大衍历,该历法结构合理,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后世历法大都因袭之,成

为历法体例的楷模。

四、 论述题

(一) 分析说明中国古代诗歌与佛教的关系

⑴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宗教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其发展对中国艺术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⑵具体表现在:

① 提供丰富的素材(大量佛教题材作品)

② 开拓了文学的审美意境:

诗歌方面:印度声明学影响了诗歌的格律;一切皆空的思想影响了诗歌的意境。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病老/唯有学无生

(二)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一、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只有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这样才能融会贯通。

三、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于急躁。

《孟子》:“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孔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予一以贯之。”

四、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这是《礼记》提出来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五、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荀子言:“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三) 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

一、仁爱孝悌

这是中华民族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的象征。其核心是“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二、谦和好礼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是治国安邦的根本。礼之运作包含有“谦和”之意

三、诚信知报

“诚”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

四、精忠爱国

五、克己奉公

“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谓公。”

六、修己慎独

孔子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不怨天,不尤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七、见利思义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

八、勤俭廉正

孔子主张把“温、良、恭、俭、让”作为重要的德目。

老子提出为人处事的“三宝”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要求“去甚、去奢、去泰。”

九、笃实宽厚

老子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孔子: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当“訥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之过其行。”

十、勇毅力行

三达德:知、仁、勇


有关传统文化的素材相关热词搜索:传统文化作文素材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素材 传统文化素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有关传统文化的素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有关传统文化的素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8668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