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女同性恋添

女同性恋添

2015-12-26 07:07:2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女同性恋添篇一《揭秘女同性恋真实生活状态》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女同性恋添》,供大家学习参考。

女同性恋添篇一
《揭秘女同性恋真实生活状态》

Xin

灵橱窗

lingchuchuang

揭秘女同性恋真实生活状态

有些代价是必然的,就像时间和生命都是无法逃避的东西,爱也和痛一起,终将把我们握在掌心。想想那些爱过恨过的人吧,想想那些寒过暖过的日子吧,不如此,我们又怎样去记忆穿梭而过的时间呢?

安洁热线:

口述人:袁杰,女,23岁,房产销售记录人:安洁

中国现在同性恋者的群体仍然被形象地称为“柜中人”,作为一个长期游走在传统道德边缘的弱势族群,他们只能躲在黑暗中与沉默相伴。但是,无论我们是憎恨、抗拒或是不喜欢,同性之爱不是病,只是一种他们自己都不得不接受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必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回避不如正视。

她坐在床沿,背对着窗。已经是凌晨了,有一丝丝的亮光从窗外投射进来,在她的脸上,身上形成了斑斑点点的阴影。窗外是灰白的天空,床头是整整一缸的烟灰。

早晨的味道夹杂着一点青草的气息悠悠地钻进鼻息,就如同是蕤身上的味道,柔软而恬静。她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了,她又打了蕤。这一次,她一巴掌狠狠地打在了蕤的脸上。蕤倒在了地上,手捂着脸,泪珠从指缝里慢慢渗出来。然后,离开。她知道终究有一天蕤会离开,因为蕤终究是和她不一样的女人,蕤是个纯粹的女人。虽然,她们曾经那样那样地相爱。

失去了蕤,她的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她忽然知道了那就叫做疼痛。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她遇见蕤是在蕤的店里。那天,她从徐州到上海来寻找一份工作。其实,这一次离家更多的是和

父亲一次情感的较量,如果没有那次歇斯底里的争吵,也许,她还在徐州学习武术,体育。

二十三岁上,她有了太多其他女孩没有的倔强、勇毅和反叛。有时,她曾想如果她不是一个女孩而是一个男孩子也许更好。是的,男孩。

她踏进蕤的店的时候,蕤正和她的丈夫在一起。蕤垂着头整理着柜上的账目,不时用手撸一下颈边遗落的细碎的头发,月白的衣衫在夏日的凉风中轻轻舞动。在抬头的那一刹那蕤的眼睛里似乎还隐藏着一种欲说还休的幽怨。这是一种只有少妇才有的幽怨。在那一瞬间,她能肯定,这个长她十岁的女人婚姻生活并不幸福。

仅仅是因为蕤的原因,她留了下来。她喜欢这个女人,一个有女人味的女人,她要去征服蕤。从来,她对自己的欲望都是这样的直接,并且充满信心。

在蕤的店里她做了一名售货员。为了能接触蕤,她申请住在店里,早晚都和蕤在一起。

蕤是一个需要倾诉的女人,婚姻生活里的隔膜与压抑使她需要一个情感的出口。在那个时候她出现在蕤的左右,成了蕤可以信任的知己。

一周后,她带着蕤去了酒吧。她带蕤去喝酒,在嘈杂的JAZZ里喝啤酒。不需要语言只要宣泄。她了解蕤,这个柔软的女人情感不堪一击。蕤在酒精里沉醉。眼神迷离。

她带蕤离开,在昏暗的角落里,她吻了蕤。如同是一阵暴风雨的来袭,蕤挣扎着,辗转着,痛苦着,迷茫着,在暴风雨里开出诡异柔顺的花朵。

这是她和蕤的开始。

尔后,蕤成了她的女人。她主动约出蕤的丈夫,摊牌。那个男人说:你不正常。她说:我爱她。男人说:你能爱多久?她说:蕤想要的时间。

她和蕤的丈夫打过两次架,一起被关进看守所,她不在乎。为了她想要得到的女人,她愿意去征服。

终于蕤离婚了,带来了100万的家产和女儿。

在罗秀路蕤租了一间两室一厅的房子。她辞去了工作。

无数个温柔的夜里,整夜缠绵。蕤说:你给了我做女人从未有过的幸福。

二、两生花

很多时候她觉得自己是不健

心理探

Xinlitan

的,暴戾的脾气和多变的性格。常常她会不知道自己的终点在哪里,但又仿佛终点离自己很近,在这尘世里她仿佛只是为了不断的征服,不断的记忆和不断的伤痛而来。

蕤是一个善良而温暖的女人,在蕤的身上她看到了自己的阴暗。

她和蕤生活在一起。

每天早晨,蕤会做好早餐再叫她起床,在房间里总是飘荡着淡淡的音乐和百合的芬芳。蕤的脸上总是荡漾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清新可人。

常常她会想,女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当你俘虏了她之后,她会全心全意地对你,偎依在你的身旁。而她呢?究竟是真正的爱蕤吗,还是仅仅只是征服和占有?有时,她自己也弄不清楚,有时,面对蕤她会感到内疚。

她想她应该好好地对待这个女人。这个为她抛弃了家庭和正常生活的女人,更何况现在她还靠蕤在维持正常的生活。

但是,她又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得到了蕤之后,她觉得自己就如同是在登一座山,而现在就是站在了山顶她可以歇歇了。对待蕤她没有了以前的耐心,甚至抑制不住用了暴力。

第一次动手打蕤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夜。

她是北方人,一直不习惯上海的饮食。在那晚上,她忽然觉得饥饿,她对蕤说,蕤,我想吃馒头。手工做的那种。

深夜的上海,哪里能买得到手工馒头,蕤只能起来自己做。

蕤做好了馒头,她吃了一口便掀翻在地,一个馒头击在蕤的腿上,嚷嚷道:这是人可以吃的馒头吗?蕤在那天晚上,坐在地上哭了一夜。清晨,她捧起蕤的脸,那一张泪水还未干的脸。她一遍遍地责怪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蕤,对待一个爱她的对她好的女人。

为了向蕤赎罪,她可以把自己关

头。

她开车。蕤去为她买了保险,并且去浦东看了一处房子,想买下来就此定居。

她觉得,如果在开始是她排解了蕤的忧伤,那么现在蕤正在一点一滴地照顾她的生活、情绪。这种水滴石穿的女性的温存正深入她的骨髓。

她觉得她要开始重新学习怎样能在房间里不吃不喝。她不知道怎样才能去疼惜这个大她十岁的女人,不知道怎样才能给她正常的生活。蕤在她的怀里哭成泪人。

她知道,蕤为了她隐忍了很多。和她在一起,蕤的母亲、弟弟都不再接纳蕤,他们说蕤是个疯子。是的。蕤现在就是一个疯子。除了和她在一起蕤还有别的选择吗?蕤也在世俗里把自己煎熬到精疲力尽。但记忆中也是有快乐的时光。

天气好的时候,吃过晚饭她带着蕤一起开车出去兜风,到上海的小弄堂里去吃小吃。周末接回蕤的女儿,三个人一起去逛街。这些都是她从未想过的温馨的日子,在她的记忆里如风般温暖。她不知道,究竟是她改变了蕤还是蕤改变了她。

但是,更多的时候她都觉得生命是一场幻觉,和蕤在一起时间越长她就越害怕失去她,这种害怕往往就变成了一种武力。

她开始常有情绪失常的时候,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她就会冲蕤发火,有时会朝蕤扔东西,有时会直接对蕤踢上一脚。尔后又是痛苦的忏悔。

蕤开始越来越沉默,即使是在她们欢愉的时候,蕤也越来越少再有笑容。但是,蕤从没说过离开。依然在每个清晨蕤会给鲜花浇上水,给她做好早餐,只是不会再微笑着看着她吃完。

蕤有时独自出去。回来后看着她就会默默地流泪。她只知道蕤不开心,但她不懂得蕤。

蕤对她说:我们开家小店好不好?这样你也有份工作也许能好些。她点

有稳定、正常、温暖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占有和征服。

三、生命是一场幻觉

也许是命里的注定。她终究不可能真正拥有这样一个完整纯粹而善良的女人。

那天,她开车出去,看见蕤和前夫

mi

在一起。蕤坐在他的对面不停地流泪。

她觉得在刹那自己有一种强烈的受骗感。她一直认为蕤是爱她的,仅仅是因为爱才和她在一起。

回家。她坐在桌前不停地喝酒,她大声地质问蕤。

蕤只是轻轻说,他们是一个简单的见面,仅仅是简单的见面而已。她暴怒不已,一巴掌打在蕤的脸上。蕤一个眩晕,倒在地上。

瞬间,她有些不忍了,但想到蕤的泪同时为别人而流,她随即离开。等她在回家时,蕤已经离开。桌上是蕤留下的字条:

我走了,并且不会再回来。终于明白我们始终不是一类人,你爱的只是你自己。我只是你证明自己成功的一个战利品,其他什么都不是。

我曾对你真心付出,也曾想去超越世俗,只要你对我珍惜。但,你不是。我只是一个女人,一个真正的女人,需要爱和关怀。你曾有很多机会但不曾给予……

在明白失去蕤的那一刹那,她的心有一种被揉皱的感觉,她明白那是疼痛。

她知道蕤的柔软,也知道蕤的决绝。蕤不会再回来。

其实,蕤什么都没失去。蕤的爱还是那样的完整,只是她失去了蕤的爱。永远地失去。

她的心一直在疼痛,疼到不会流血,疼到麻木。她用刀把自己的腕划开,有一种冰凉的快感。在那时,她明白,生命是一场幻觉,但她需要蕤的存在。

———东北新闻网

女同性恋添篇二
《女同性恋》

中国女同性恋群体调查

4年以前,TONY从来没想过有这么多人和自己一样。身为职业摄影师的她,面容清秀,戴着棒球帽,身穿男式黑T恤和男式牛仔裤,牵着女朋友坐在酒吧的沙发角落里。她认真地对记者强调她名字的拼写,不是T-O-N-I,是T-O-N-Y,“这是男孩子的名字”。

这是一家位于北京工人体育场附近的不起眼的酒吧。每周六下午两点至六点,这里都有她们的固定聚会包场。聚会的组织者安可保证,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注意到在这个时段

这里只有女性出入。事实上,所有不请自来的男访客都会被严格挡在门外。

8月20日的聚会现场看起来有点冷清,酒吧中间拼起来的一张长桌周围坐着十多个人,另有几个熟识的朋友在小桌子私人聊天,角落处的电视机在放映《费城故事》———一部关于同性恋的电影,只有两个观众在看。

从今年4月份开始,31岁的TONY成为这家酒吧的常客。她们是这个社会的少数派,一般认为仅占人口总数的1%—3%,不过她们认为实际比率应该更大一些。“有问题的她们”开始找到组织

TONY出生在山东威海,在她的少女时代,一个最为亲近的同性朋友引起了她初恋的情感,现在回忆起来,TONY越发肯定自己一开始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到大一的时候,她与同寝室的同学发生了精神与身体上的持续联系。即使在这个过程之中,她们也彼此回避这种关系的实质,绝不敢承认这就是她们的爱情。她们彼此提醒对方,应该交一个男朋友,建立另外一种显然更为正常的感情。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TONY真的有了一个男朋友,但在与男性身体接触的时候,TONY没有激动和慌张,相反,她对此充满了排斥感,她喜欢的仍然是那个女同学。1994年大学毕业的时候,TONY已经肯定自己是一个“有问题的人”。 此后TONY接受了各种心理辅导和治疗,而她在大学的女伴不久之后就结婚了。

2001年TONY来到北京,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她从网上接触到了北京的“拉拉”群体。在安可的帮助下,她融入了酒吧举行的女同性恋聚会。

每周六来到这里参加聚会的“拉拉”,很多人都有与TONY相似的故事。一位现在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的聚会者告诉记者,她们中的不少人曾经认为自己何等不幸,竟然成为那种传说中的怪物,而她们在这个聚会当中首先得到的是一种鼓励:“你并不孤独。”

聚会的组织者安可对聚会寄予的期望显然还要更高。

安可,39岁,来自教育行业,另一个并不公开的身份是在拉拉圈内颇有影响力的“北京拉拉沙龙”活动的组织者。在去年11月,她组织了这个被她称为“成熟拉拉专场”的活动,同时相应的网站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北京“拉拉”的聚集地。

像每一个聚会来客一样,安可并不轻易透露自己的经历,但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早在高中的时候,安可就喜欢一位女同学,那时的她已经含糊地听说过同性恋这个说法,但却从来没有把自己的行为和“同性恋”联系起来,似乎只有在喜欢的人不接受自己的时候,她才会去想想社会压力的存在。安可认为,有些女孩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然后为之焦虑万分。然而这种焦虑和空想,并不能帮助自己对这件事情有任何更多了解,而社会强加在每一个同性恋者身上的罪恶感,并不能够减少同性恋的产生,只是对同性恋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而已。

接受记者采访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认为自己曾经被先天性的少数人身份所苦恼,一直希望得到一个可以和同类人交流的机会。

2004年9月,安可经朋友介绍认识了留学回来的小闲,讨论中觉得以前以表演为主的晚场活动太吵太闹,于是产生了给一些年龄大一点的朋友做一个专场活动的想法,初衷是希望每周有个时间坐在一起聊聊,这样可以帮助交友,交流心情,看看电影,有个一起放松的地方。

安可是组织者,小闲则作为讨论活动的主持人。经历十年的组织化过程

和TONY一样,小闲有过青春期爱慕的同性对象,但在大学里才开始与同性拥有实质性的爱人关系。因为“同性恋恐惧”(惧怕自己成为同性恋,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她曾经尝试进入“正常的”生活,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她的改变是在1997年去美国留学以后,大学里的同性恋学生小组以及本地的同性恋报刊,使她开始不再回避自己的性取向。

按小闲的看法,目前所知中国大陆最早的女同性恋公开活动,可以追溯到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期间。少数与国外有联系的北京“拉拉”,在世妇会讨论女同性恋问题的相关单元,有过一次聚会,算是大陆女同性恋活动的初试啼声。此后至1998年期间,似乎只有一名在京的30岁英国女人苏茜和友人,在自己家里举办过一些秘密的小型聚会和交友沙龙。

1998年夏,一些男性同性恋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同性恋秘密会议,在30多名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参加者中,有不足10名女性同性恋者。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关于组织化的问题。

两个月后,有30余人参加的女同性恋会议在北京召开,主要讨论如何成立组织和展开活动。“北京姐妹小组”是这次会议的结果,它的活动时间是在1998年底至2001年5月。小组有自己的办公室,每个月召开一到两次讨论会,并开通了大陆第一条女同性恋热线,做了一份名为《天空》的女同性恋杂志。这份不幸的杂志在小组存在的三年中一共做了4期。在得到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以后,小组计划在2001年4月至5月召开首届女同志文化节,这个离经叛道的活动经过两个月的策划,在开幕前夜被取缔,原来准备的影视观摩、舞台剧、时装表演和文化讨论,也仅仅出现在计划书上。

2004年小闲回国之后,在2005年初组织成立“同语”,这是一个由志愿者组成的公益性小组。在“同语”的宣传册扉页上,写着她们的宗旨“平等,多元,和谐”。

现在的“同语”有两条女同志热线,在每个周日下午2点至5点开通,保持着每月30个以上电话的访问量。小组中的妇科学生为“拉拉”提供医学帮助,收集和翻译国外的“拉拉”保健资料,做健康讲座。“同语”从一开始就受到不小的关注,已经在北京大学和“博客中国”参与过特邀沙龙,并接受过DR丹麦国家广播电台、BBC英国广播电台和《南华早报》等媒体的采访。脚踏实地争取权利

假如从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的活动开始算起,大陆的同性恋组织化和公开化进程已逾10年,相对于数十个半公开的男性同性恋组织,和学界对男性同性恋的广泛关注,总体来说,“拉拉”组织到今天仍然基本处于沉默和尴尬的境地。

小闲总结以前的教训认为,或许是因为大家太理想主义,与激进女权主义等观念相联系,所以遭到较大社会阻力。小闲认为,必须采取更为妥协的方式,不必急于要求结婚等权利的一步到位,而应先去了解现实的处境和社会的态度,并渐进地反映自己的需求,直到最终“浮出历史地表”,达到社会观念的改变。

而小闲则向记者澄清一个长期的误解:似乎同性恋者的性都是放纵的。她说,事实上同性恋者之间的感情和异性恋者并没有什么区别,很多同性恋者甚至觉得自己更加专一,更加希望找到天长地久的伴侣。

小闲认为中国内地对同性恋的关注太少,而且基本都集中于艾滋病的预防方面。由于“拉拉”群体没有男同性恋有那么强的艾滋病压力,所以得到的关注便更为稀少。说到此,小闲流露出对媒体的复杂心态:一方面她希望媒体对此做出报道,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她们;另一方面又害怕报道以偏盖全,反而使人们更增加对“拉拉”的认识误差。

小闲建议记者不要提及她曾经就读的大学和所学的专业,因为她的父母一直为她的生活方式忧虑。

“所以我说,”小闲笑笑说,“我也是在帮助我自己。”(文中所提到女同性恋者名字均为在圈内的称呼)(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文/孙冉)

进入大学课堂的同性恋研究

2005年9月的新学期,复旦大学本科生公选课中将会出现《同性恋研究》这门新开设的课程。据开课老师、社会学系孙中欣博士介绍,这个既定名额为100名学生的课程,选课伊始就被选满了,很多学生因为选不上课而惋惜。两年前复旦公共卫生学院曾开设另一门与同性恋相关的课程《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该课程虽然只是面向4名硕士生的,却在两年内吸引了1745名学生来旁听。

2003年,当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燕宁教授开设《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时,本意是为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同时也想给医学院的学生补补人文和社会科学课。

在第一节课上,高燕宁教授曾问学生,如果从同性恋的角度来预防艾滋病,你知道同性恋在哪里吗?你知道如何和他们打交道吗?你知道怎么说服他们用避孕套吗?“如果医学上连这个都不知道再谈预防艾滋病,实际上是被架空的,所以我想让医学院的学生对同性恋这个群体增加了解,这样才能在他们日后的工作里更好地做好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大部分的学生在上课之前从来没见过同性恋,这对他们来说是个活生生的感受,很多学生听完课变得更宽容了,这是我们开课前也没有预料到的。”想到当初为了开设这门课,复旦研究生院和公共卫生学院考虑再三都无法决定、上报到学校党委才获得特批通过的艰难,如今这个变化令高燕宁教授感到非常欣慰。

如今,随着《同性恋研究》课程的开设,这一涉及性取向和性别研究的课程将会介绍给更多的学生,“即使学生是出于好奇来选择这门课程,也并不是坏事,如果因为好奇而能让更多的学生投入这个研究领域,对学术是非常有好处的。”孙中欣博士告诉记者,“我并不担心一百人的大课上同学们展开激烈的争论,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在争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听到别人的声音,这也是一种学习和进步。”(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文/郑楚)新闻来源:新消息报 责任编辑:马江 田丽 实习生:马彦娜

女同性恋添篇三
《同性恋资料》

1、概念

同性恋(homosexuality)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同性恋(homosexuality)这个词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Plummer,1984)。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

女同性恋称呼为:拉拉,LES,LESBIAN,百合(其中又分T,P,H); 男同性恋称呼为:同志,GAY,QUEER,断背,断袖(其中又分1,0,0.5等)。

2、同性恋是一个西方的概念嘛?

同性恋并非西方独有的概念。西方历史中不乏有过同性关系的历史人物,包括苏格拉底、爱德华二世、恺撒、米开朗琪罗和亚历山大大帝。中日两国的历史文献中也有对同性爱情和同性关系的描述。研究美洲土著居民和非洲部落的历史学家同样发现在一些地区有着男性之间结成婚姻的传统。

3、古希腊人的性与情

女同性恋:女同性恋”在希腊词汇中是比较普遍的一个词。罗马人常常用这个词指代具有同性恋特质的女人。莱斯博斯岛是女同性恋性行为普遍发生的地方,甚至今天“女同性爱恋”(Lesbian love)和“女同志”(Lesbianism)的说法依然流行。萨福堪称女同性恋的皇后,萨福的生活和诗歌都是以同性爱为主题的,她是迄今为止最早身体力行“女同性爱”的人。 男同性恋:为了更好地理解古希腊人对少年的爱恋,我们来看看他们眼中理想的美。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被男性主宰,女性多以母亲或管家婆的形象出现,只有男性才是文化生活的主角。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女孩的培养和成长总是令人惊讶地被忽视。但在另一方面,当时少年接受教育的时间却比现在要晚。按照我们的理解,这其中最独特的一个风俗就是,每个男人都会将一个少年或年轻男子吸引到身边,并成为他的监护人和朋友,为他出谋划策,督促他培养男性应有的美德。这一风俗在多利安诸国尤其盛行,以至于如果一个男人的身边没有年幼的少年相伴,那就是他的失职,而如果一个少年没有年长男子的友爱关怀,可算是他的耻辱。年长者应对年幼者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举止负责,并和他荣辱与共。 希腊语中专门有个词来表达理想中的完美男性,意为既美好又美丽,或“身心皆美”。如是,少年的身体发育便至关重要,不可忽视。毫不夸张地说,古希腊少年每天四分之三的时间都耗在角力场或健身房以强身健体。在所有健身锻炼中,他们都赤身裸体。

在古希腊,成年男子常常同已经度过青春期但尚未进入成熟期的少年发生热恋,尤其喜爱12岁到16岁之间的少年。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这200年间,希腊人把同性恋视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当一个少年接受完传统的基本教育之后,即被置于一个年长男子的羽翼之下,这个成人被称为“爱者”;少年被称为“被爱者”。这个成年人通常三十出头,负责少年的道德与身心发展教育,以仁慈、理解、温暖及纯粹的爱对待少年,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这少年道德上的完美。在战争中,他们并肩作战;如果少年儿子错,这成人要替少年受罚。少年长大成人后,或者结婚,或者成为另一个少年的保护人即“爱者”。 在战场上,同性之爱也得到赞赏。在不少战役中,斯巴的军队都因士兵的这种“同性之爱”而赢得了战争。柏拉图对此曾做过如下评论:“一小群彼此相爱的士兵并肩作战,可以击溃一支庞大的军队。每个士兵都不愿被他的‘爱人’看到自己脱离队伍或丢下武器,他们宁可战死也不愿受此耻辱„„在这种情况下,最差劲的懦夫受到爱神的鼓舞,也会表现出男人天赋的勇敢。”

总之,希腊人认为男性是近乎完美的造物,因而是更加理想的爱情对象,对于那些有文化修养、兴趣高雅的男人来说尤其如此。他们将精神上的投契作为爱情追求的一部分。尚未成熟的英俊少年比异性情侣更能燃气他们炽烈的感情之火,他们有着姑娘式的腼腆,精力旺盛,朝气蓬勃,男子汉的气质正处于含苞待放之中,。

这种爱远远超出了纯生理的范畴,成为一种高雅的、具有美学意义的情趣。柏拉图甚至认为,“神圣之爱”只存在于男人之间。在他的著作中是这样赞扬男子之间的爱情的:“通过对男孩子的夜晚之爱,一个男子在起床之时开始看到美的真谛。”斯特拉顿则说:“12岁的男孩惹人喜爱;但是他长到13岁就变得更美了;14岁时少年的爱之花更加芬芳馥郁;而15岁更增添不少魅力;16岁则是尽善尽美的年纪。”

4、中世纪与工业革命时代的欧洲

在Benkert创造同性恋这个医学名词之前,同性性行为被基督教会谴责为罪恶,并在一些欧洲国家,包括英国,被定为违法。在某些情况下,男人会因为介入同性性行为受到监禁,比如一百年前英国的奥斯卡·王尔德的著名案例。

奥斯卡·王尔德,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艺术家。1895年,昆斯贝理侯爵因儿子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别名“波西”)与王尔德交往而导致父子不和,并公然斥责王尔德是一个鸡奸者(当时尚未诞生“同性恋”这个名词)。

对此,愤怒的阿尔弗莱德叫王尔德立刻上诉,告侯爵败坏他的名誉。结果王尔德上诉失败,更被反告曾“与其他男性发生有伤风化的行为”。根据当时英国1855年苛刻的刑事法修正案第11部分,王尔德被判有罪,在瑞丁和本顿维尔监狱服了两年苦役。20世纪末,在遭到毁誉近一个世纪以后,英国终于给了王尔德树立雕像的荣誉。1998年11月30日,由麦姬·汉姆林雕塑的王尔德雕像在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附近的阿德莱德街揭幕。雕像的标题为“与奥斯卡·王尔德的对话”,同时刻有王尔德常被引用的语录:“我们都处在沟中,但是其中一些人在仰望着天空中的星星。”(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基督教之所以反对同性恋,原因之一是由于它不能生殖后代。基督教认为它是既存价值观的威胁,会损害婚姻和家庭的繁衍功能。

在十九世纪末期,在欧洲和美国,作为这种历史势力会聚的结果,同性性倾向被认为是一种医学上的诊断单位,同时也被当做是罪恶的和违法的行为。经济压迫迫使许多男人失去工作,从而复苏了对异性恋阳刚之气的强调,这可能是出现对同性恋不宽容的一个原因。

5、苹果电脑标志的来历

“我代表英国政府,代表所有因为他的努力而能自由生活的人们,说一声抱歉:‘对你的贡献我们未能偿还,你反而受到如此非人的待遇。’”这是英国首相戈登·布朗最近发表的公开声明,向艾伦·图灵生前所遭受的“完全不公平”的对待,表示歉意。

图灵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也是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二战爆发后,英国对德国宣战,图灵入伍,

开始在情报中心服役,主要任务是破译德军密码。他破译的情报在诺曼底登陆等重要军事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使二战提前两年结束。图灵因此获得国家荣誉“不列颠帝国勋章”。 但图灵是一名同性恋者,1931年考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后,他便与两个著名同性恋者——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小说家E.M.福斯特关系极好。1952年的一个傍晚,图灵在电影院门口遇到19岁青年阿诺德·穆雷,对他一见如故,并约他到家中过夜。 可不曾想,穆雷却抓住了图灵是同性恋者这个把柄,企图敲诈。因为根据英国1855年刑法修正案,“男性与男性发生有伤风化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然而面对警察,图灵坦陈自己就是同性恋,但不认为这有任何错,因此被控“严重猥亵罪”,被迫接受“化学阉割”,即女性荷尔蒙注射,令其性欲消减。这也正是布朗在道歉声明中所指的“非人待遇”。 被“阉割”后的第二年,42岁的图灵不堪其辱,吃下在有剧毒的氰化钾中泡过的毒苹果愤然自尽。后来,苹果电脑公司为纪念他,才将缺了一口的苹果图案作为其商标。

6、公众对同性恋态度的改变 在人们对同性恋态度的变化过程中,一个值得特别加以讨论的事件,是“第三性”概念的提出。它是在20世纪初年,由德国性学家赫兹菲尔首先提出的。他创造这一概念,旨在将同性恋者置于与男女两性相等第三性的位置上,使之受到法律的保护,享有与男女两性相等的权利,至少不至于被视为罪犯。他的观点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重视,例如弗洛伊德就曾关注过这一新概念。

对于如何看待同性恋现象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第二人当推弗洛伊德。他在否定了同性恋是罪犯和不道德的观点之后,进一步提出了同性恋不是疾病的观点。虽然弗洛伊德没有像当代人那样,认为同性恋只不过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而坚持认为它是一种性角色认同的“倒错”;但却是他率先提出:医院是治不了同性恋的,因为它不是精神疾病。

迟至1973年,弗洛伊德关于同性恋不是疾病的观点才终于被多数精神病医生所接受,其标志是,美国精神病协会在1973年以压倒多数票将同性恋者从精神病患者的队伍中分离了出去。在此之前,同性恋一直被列在《美国精神病诊疗手册》上。这一事件极大地影响了一般公众对同性恋的看法。关于同性恋是否为疾病这一问题,目前不少国家采取了一个既不认定是病也不认定非病的折衷方案,即对那些自我认定有病的同性恋者就认为有病,对那些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适者则被认定为无病。

在人们对待同性恋态度的变迁史中有过重大影响的第三个人是金赛。他的理论特色在于从统计学角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同性恋现象的新视角。为了使人们对同性恋现象有一个客观的了解,金赛创造了性关系连续体的理论。他认为,世界上的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现实社会在一切方面都呈现为连续体。他的理论将绝对异型性行为行为者到绝对同性性行为者的中间过渡状态分为七个等级:

0级:绝对异型性行为;

1级:偶有一两次同性性行为,而且绝对没有异型性行为中那样的感受和心理反应;

2级:同性性行为稍多些,也能不甚明确地感受到其中的刺激;

3级:在肉体和心理反应上两种行为基本相等,一般两者都能接受和享用,无明显偏爱; 4级:在肉体和心理反应上,同性性行为多于异性性行为,但仍有相当多的后者,还能模糊地感受到后者的刺激;

5级:只是偶然的有异型性行为及其感受;

6级:绝对同性性行为。

金赛的性倾向连续体有助于人们改变同性恋异性恋二者非黑即白的传统观念,用间色的思想使人们注意到两级间的各种过渡状态。

在对待同性恋态度上影响最大的第四位人物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他的影响在我们看来,又是所有四位人物当中最为深刻的。马尔库塞在同性恋问题上的观点,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基调在于批判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蔑视爱欲和摧残人性,无情地揭示出现代工业社会中的人们丧失了完整的美感和爱欲这一事实。马尔库塞的主要论点是主张使整个身体而不仅仅是生殖器官成为性感的主体和目标,所以他不但不反对同性恋,而且指出:同性恋是性欲讨厌服从生殖秩序而发出的抗议,是性欲对保障生殖秩序的制度提出的抗议。

总而言之,自从以上述各位大思想家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运动兴起之后,一种对同性恋的全新的观点迅速在公众中传播开来,即认为同性恋不伤害他人,对社会的影响也不直接,就像酗酒或自由恋爱一样。它既不是犯罪和邪恶,也不是心理疾病,而是一种属于少数人所有的生活方式。人们对于这种有异于常人的少数人的行为方式有了更大的宽容度。

7、以美国的历史为视角

自二十世纪初开始,美国主要的大城市就出现了为同性恋者见面提供空间的餐馆、酒吧、舞厅和其他营业场所。同时,一些同性恋者组织了自己的社交俱乐部。舞蹈团体、节庆等活动。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他(她)们组织了更加丰富的社区生活,其中包括同性恋合唱团、体育运动队、剧场、书店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及“二战”之后对同性恋者的敌意日益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大萧条期间,数百万男性失业,无法养家糊口,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和不和谐。此后又有许多人被迫离家参军,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两个因素均使家庭生活蒙受特别压力。同性恋者被视为不顾家庭、逃避家庭责任的个体,因而受到众人的敌视。于是政府官员开始攻击同性恋者,认为他们是对美国社会的一种威胁,不可靠,甚至不值得信赖,同性恋公务员更是如此。1950年,美国参议员的一个委员会就引用上述观点建议禁止雇佣同性恋者就任公职,无论是文职还是军职。数千名同性恋者或“疑似”同性恋者被解雇。政府还通过立法禁止餐馆、酒吧和舞厅服务同性恋者。在许多城市,警察开始逮捕大量同性恋者并查封他们聚会的场所。

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同性恋者仍被视为社会和谐的威胁,受到相当大的歧视。有鉴于此,过去五十年中对待同性恋者态度的巨大变化就显得十分惊人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间,实施与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的大多数歧视性政策都被废止,出现了许多对同性恋者的积极概念。譬如政府不再怀疑或者歧视同性恋公务员。事实上自九十年代起,联邦政府禁止联邦机构歧视同性恋雇员。许多州的政府也禁止私企和房东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在许多城市和地区,同性恋者受到的公众支持日益增长,许多选民选出公开身份的同性恋候选人出任公职。

同性恋者如此巨大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同性恋生活的变化始终与更广泛的社会变化过程相联系。其中三个变化尤为突出,值得一提。

第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女权和黑人民权运动对同性恋者的社会地位产生了直接影响。

“二战”后美国黑人为了实现完全公民权、完全平等、完全人格尊严的斗争对美国战后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涉及包括同性恋者在内的每个美国人。通过倡导少数族裔的平等权利,黑人运动使得一些人开始把同性恋者视为“性少数人群”,认为他们享有同其他少数族裔一样的平等和尊严。在法院中,许多美国黑人赢得的重要案件的胜利,也为同性恋者诉讼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先例。譬如2004年,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推翻禁止白人和黑人通婚的法律,改裁决的一部分依据是四十年前美国最高法院推翻禁止白人和黑人通婚的法律先例。法院认为个人的性取向、种族和肤色都不应影响其婚姻权。

第二,同样重要的是黑人运动和女权运动激励了新一代的同性恋者追求平等和尊严。他们的努力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最终,改变他人态度最有力的方式可能就是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身份公开标志着同过去隐瞒身份的做法彻底决裂。以前,美国几乎所有的同性恋者都对身份保密,仅仅向自己的同性恋朋友公开。要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并不困难。因为,如果同性恋者公开身份,他们就会面临巨大的风险。他们可能会丢掉工作、失去尊严、无法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上世纪七十年代,许多同性恋者毅然公开身份,这却引发了同性恋者群体内部讨论采取这种冒险举动是否理智。

但是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选择迈出这一步。他们认为隐藏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人格和尊严的侮辱。他们决心争取和其他异性恋婚姻一样的同等对待。从历史的角度看,关于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界限的观念的更广泛的文化变化强化了,并且激发了他们公开身份的决心,此外,他们同辈中,包括同性恋者在内的许多人接受了新出现的个人诚信的道德观,这也强化了他们的决心。

第三,同性恋者对自己的身份变得越来越坦然。五十年前,许多美国人害怕同性恋者是因为他们相信后者分离于家庭之外,威胁家庭稳定。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公开身份,异性恋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原来就是同性恋,同时也让美国人越来越熟悉同性恋生活的真实情况。许多异性恋者意识到很多同性恋者建立了稳定的爱情关系。同性恋伴侣同样养育子女,同样非常希望给对方以及孩子提供安全和稳定。

8、石墙事件,美国

石墙骚乱是指发生在纽约的一次同性恋者和警察间的一系列暴力冲突。

这次骚乱开始于

女同性恋添篇四
《关于女同性恋的故事》

女同性恋 一同性恋定义

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自疾病分类系统去除。 2001年4月20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在诊断标准中对同性恋的定义非常详细,同性恋的性活动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但在传统的意义上仍被看作是性心理障碍。[1]

二同性恋文化

同性恋其实也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象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样简单。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这个隐秘和世界,而又由于不了解导致了误解乃至憎恶都是很正常的。

其实,任何现象的存在必定是有其原因的,同性恋也不例外。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自然,而不是什么心理变态,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所认同,同性恋不仅在人类存在,在动物界也被观察到过,并非人的专利,也许,性对象的取向本身就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常把同性恋看作精神病,性变态,性倒错,其实他们的心智是完全正常的,远的不说,当代也有一些诸如洛加尼斯,范思哲等在各自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同性恋者。 同性恋在世界上亘古以来就有,中国也不例外。在中国古代的小说《金瓶梅》与《红楼梦》等名著里都有同性恋人物或同性恋行为的描写。冯梦龙所著的《情史》里有一章“情外篇”就是专门描写同性恋的。其处理态度与异性恋并无两异。而且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也到处可以看到有同性恋的痕迹。其中也不乏经典的故事(断袖、贻桃)和著名的人物(汉哀帝),还有其它研究也表明,中国古代对同性恋的态度比西方同时期要开明。 同性恋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性行为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但是直到一个世纪之前,同性恋一直被认为是邪恶的“行为”,而不是一种“状态”。同性性行为被基督教会谴责为罪恶,并在一些欧洲国家,包括英国,被定为违法。

有关同性恋的第一例案例研究1879年在美国发表,它把这一话题视为全新的,好像同性恋在此之前从来就不存在似的。把同性恋者视为一个几乎不同的人种,将同性恋定为一种精神的错乱,这一观点在当时是很令人吃惊的。而用今天的术语来表达,医疗专家们已经认为“性行为”和“性倾向”或“性取向”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指某个人“做”了什么,而后者是指某个人“是”什么。

今天,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不同类型的“性倾向”,其定义是:“持久的对某一特定性别成员在性爱,感情或幻觉上的吸引”;因此,同性恋指的是“对自身性别成员基本的或绝对的吸引”

然而,同性恋者毕竟是属于性倾向的少数者,其性对象悖于异性恋者。当法律与社会约俗反映多数人或统治者的意志与意向时,对同性恋者的歧视与迫害成为必然。所以,要消除公众对同性恋者的歧视,主要靠普及的教育,其中既要有感性的关怀,也要有理性的判断。

三中国古代女同 自有文明以来,书写权利为男性独有,因此

中国历史上,男风不绝于书,而相对的“女风”则至为罕见。此等情形,不独中国为然,直到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主政之时,尚不信世间有女同性恋一事,以至于当时的大臣无法立法。

其实男性或者女性的同性恋现象,都各有其相当深刻的社会原因。清代的女同性恋情形可谓至为激烈,张心泰《粤游小志》说:“广州女子多以拜盟结姊妹,名金兰会,女出嫁后,归家恒不返夫家,若促之过甚,则众姊妹相约自尽……尽十余年风气又复一变,则竟以姊妹花为连理枝矣。且二女同居,必有一女俨若藁砧(丈夫)者。”

这些金兰会的姊妹又称自梳女。凡经“梳起”的女子,一切婚约均属无效,男家不得强娶。她们互相结盟,滴血为约,永不外嫁;她们结拜为姐妹,亲如夫妇,祸福与共,终生不渝。她们的住房称“姑婆屋”,她们死后埋在“姑婆山”,生死不落夫家。

另梁绍壬所著的《两般秋雨盦随笔》卷四《金兰会》中则有这样的记载:

《自梳女》油画

广东顺德村落女子,多以拜盟结姐妹,名金兰,女出嫁后归宁,恒不返夫家,至有未成夫妇礼,必俟同盟姊妹嫁毕,然后各返夫家,若促之过甚,则众姐妹相约自尽,此等弊习,虽贤有司弗禁也。李铁桥廉使令顺德时,素如此风,凡女子不返夫家者,以朱涂父兄,且鸣金号众,亲押女归以辱之,有自尽者,悉置不理,风稍戢矣。

两相印证,不难看出,女性为了赢得自己的自主之权,刚烈到用自己的生命去见证自己的“爱情”。以至于儒家知识分子大为震恐,动用政权和族权的力量来加以惩罚。 “磨镜党”

我们还可以从光绪年间的《永明县志》找到这样一条资料:“桃州……其母亦为女计消遣,访他家之女年貌相若者,使其女结为内交。桃州谓之行客。相处以切磋针凿其间,即无他虑,而有用之年华已消磨于不觉。”显然,最初“行客”之兴起,乃由家族主导,为了防止女子起“淫心”、犯“淫行”,因此安排女性结对,使之安稳闺中消磨岁月。

然而当女子之间有真正的“爱情”产生,转变成了纯粹的女同性恋之时,便会激发巨变。有些行客在全意阻止密友出嫁未遂的情况下,甚至闯进婚礼,持刃刺伤密友的新郎。 到了清末,商埠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风气所开,居然出现所谓“磨镜党”的组织,顾名思义便可知晓这是一个纯粹的女同性恋者团体。《清稗类钞》第三十八卷《洪奶奶与妇女昵》记载甚为详备———

上海妓女中有一位号称洪奶奶的人,她住在公共租界之恩庆里,为上海八怪之一……她所喜欢的男子很少,基本上相处的都是女性,她们所组成的团体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磨镜

党”。洪奶奶是这个团体组织的魁首,在这个团体中,两个女人相爱较之异性恋更为激烈,往往因嫉妒而起纷争,这种事情常常发生,甚至到了性命相搏的地步。每当这个时候,

就由洪奶奶出面调解。只要是“磨镜党”的成员,没有一个敢不听从的。

有一位叫做金赛玉的妓女,已经嫁人了,她也是一个同性恋者,因此拿了一大笔钱离开家庭,改姓为陈,就住在九江里,与洪奶奶对门相望,在洪奶奶的引诱之下,资财散尽,差点连自己的生活能力都失去。

洪奶奶的衣食无不以奢华为能事,可谓是挥金如土,她的资财虽然来自于所交好的女子,但是她也把这些钱用在“磨镜党”这一组织的成员上。

和洪奶奶相好的最初是青楼女子,久而久之,大家闺秀、巨富妾女也纷纷加入“磨镜党”,一进入这个组织,很快就把天下的男人看成是最可憎的厌物。

怜香伴

清代女同性恋的风气在当时文艺作品中也不无反映,这里不妨以李渔的《笠翁十种曲·怜香伴》为例。此戏剧又名《美人香》,写的是一夫二妻的俗套,不过情节不由男女之情入手,跳脱窠臼,不局限于传统才子佳人的恋爱模式,而由两位佳人之间彼此惺惺相惜的情感入手。

范生之夫人崔笺云到佛堂进香,忽闻风中传来女子奇香。崔循香觅见寄住庵中的少女曹语花,两人一见如故,诗文赓和,竟至于难舍难分,于是相约同事一夫,曹甘为侧室。崔归家之后告之丈夫,范生自然乐得享齐人之福,于是请崔之表兄前去曹家做媒。谁知同窗探知,心生嫉妒从中作梗,向曹父泄露了她们的密谋。曹父大怒,拒绝说媒之外更进言任职学正的朋友,革落了范生的头巾,随后携女上京。范生夫妇只好返乡改名换姓重新应举,上京后得知曹父正为高官,范生只好悲叹与曹女无缘。

曹语花为腻友思念成病。曹父认为女儿只是因为缺少闺友,只要自己收几个女徒弟来跟她谈诗论文就会好了,因此贴出招生榜。笺云借机报考,两女一见,语花之病不药而愈。曹父大喜之下,将笺云收为义女。

昆曲《怜香伴》剧照

那边范生已改名中举,正好在曹父门下,曹父赏识,便将女儿许配。语花先过门,次日笺云又假称自己是范生的原聘妻子,定要与妹妹同嫁,曹父一向古板拘谨,认为人伦攸关,

不嫁不行,于是又隆重给笺云发嫁。婚毕两女才向曹父说明一切的欺骗情事,老人只好一笑接受。

这个故事一切刻骨相思、为求相聚的苦心绸缪,都从笺云和语花身上发生,写的自然是最纯正不过的女同性恋。曹父和范生都能接受两女的这种关系,是因为男人要管住一个妻妾成群的家庭,与其让女人彼此争风吃醋,倒不如让她们互相爱恋,达成所谓的“宵同梦,晓同妆,镜里花容并蒂芳。深闺步步相随唱,也是夫妻样”这般完整和长久的同性夫妻之道。

《怜香伴》被说成是开中国女同性恋描写之先河。这样的故事更进一步就有《聊斋志异·封三娘》,文中的范十一娘为了把封三娘留在身边,居然灌醉了她让丈夫奸污她。

女同性恋添篇五
《同性恋》

为同性恋领养孩子权利奋斗的莫尔·弗尔肯(Mo?l Volken)向swissinfo.ch透露,瑞士在这方面即落后于时代又落后于其它国家。

弗尔肯是家庭机会联合会(Family Chances)的发言人,该会刚刚向议会提交了一份请愿书,呼吁向同性恋伴侣赋予与异性婚姻伴侣同等的领养孩子的权利。

他表示有大约6000名儿童生活在彩虹家庭(即由同性恋伴侣收养小孩组成的家庭)中。但目前注册登记的同性恋伴侣是不允许收养孩子的,而伴侣中即使一方有小孩,另一方也无权领养。

这份呼吁修改法律的请愿书已收集到19390个签名,现正由一个议会委员会进行审议。

swissinfo.ch:法律的修改会怎样影响实际的操作?

莫尔·弗尔肯:举例来说,我有一位有个婴儿的朋友。她希望我在她万一去世的情况下照顾她的孩子。但现在的情形是:如果她去世,只有在我没有注册伴侣关系的条件下,我才能领养这个孩子。如果我已经注册了,就必须先取消才行。这对谁都不利,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

我们的委员会里有一对伴侣,两人都是女性,各有一个孩子。她们是注册伴侣,两人也希望能成为对方孩子的母亲,但目前这根本不可能。这意味着若其中一人去世,就有一个孩子会成为孤儿。我们不能保证这孩子可以留在兄弟或[另一位]母亲身边成长,因为法律不承认[注册伴侣的]家长地位,他们被当作是陌生人。

当人们谈论到同性恋伴侣、彩虹家庭和领养孩子时,总会想到去其它地方弄个孩子来的男同性恋伴侣。这并不是请愿书的目的所在。

swissinfo.ch:如此说来,您的想法是要规范现有局面,并给予注册伴侣更多的平等权利? 莫·弗:这是要赋予在注册伴侣家庭中成长的儿童与在正常婚姻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同等的机遇。每年的这类收养案例件数不会很多,在10至20起左右。而且情形总是差不多-如果只有少部分人毫无理由地被否定某些权利,那么就需要改变这种状况。

swissinfo.ch:与其它国家相比,瑞士是怎样一种情况?

莫·弗:我喜欢西班牙的例子。西班牙与瑞士在同一个月里通过了伴侣注册法规,允许同性恋结婚,颁布两周后[包括领养权在内的]法规即行生效。

在瑞士这则不算真正的结婚,不但意义更小,还去掉了领养权的部分,从出台到生效更是历时两年。我把这一情形与妇女投票权相比,我们[比其它国家]晚了50年,似乎瑞士在同性伴侣及其子女问题上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如果你看看英国、瑞典和荷兰,欧洲大多数具有类似文化的国家都已通过同性恋者领养法,这甚至包括一向与同性婚姻保持距离的地中海国家之一的西班牙。而在瑞士,基督民主人民党(CVP)和自由民主党(FDP)这类大党派都不敢谈论这一话题。他们宁可顾左右而言其它。

莫尔·弗尔肯曾领导同性恋者权益组织“粉色十字”。 (Keystone Archive)

swissinfo.ch:由同性恋组织委托进行的调查发现,瑞士的大部分人口支持同性恋者领养孩子。

莫·弗:调查结果是86.3%的人口赞同应对瑞士的立法状况作出有利于彩虹家庭的修改,这令人难以置信。更有53%的人宣称赞成或完全支持这种领养权。

swissinfo.ch:这是一种态度的转变吗?

莫·弗:是的,因为我之前见到的是2001或2002年的数据,只有36%的人支持领养小孩。注册伴侣是转变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瑞士媒体近3年来对彩虹家庭和同性恋领养儿童作了广泛报道...他们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比瑞士同性恋运动反应要迅速很多。

swissinfo.ch:这次请愿遇到一些反对意见。福音派人民党(EVP)发表声明,称每一个儿童都有拥有父亲与母亲的权利。

莫·弗:我不知道儿童怎样才算有拥有父亲与母亲的权利。如果这真是种权利,那我想打个比方,应该禁止离婚。事实是,出于某种原因,许多孩子在单亲家庭或拼组家庭中长大...我们应该确保每个儿童能找到一个安全、美好的栖身之所,而这也可能是由同性伴侣组成的家庭。

swissinfo.ch:该党还宣称同性恋领养孩子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害。

莫·弗:我同意他们的儿童最好能在亲生父母身边成长的看法,但我还是要回到我的观点,在发生离婚或意外时该怎么办?那些被异性伴侣领养的儿童不是也没有在亲生父母身边成长吗?

最重要的是抚养孩子的人真正爱他们...而且不同的科学研究发现,伴侣的性别构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并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性恋者请愿的问题:

同性伴侣应享有与异性夫妇同等的父母权益与领养权。

在注册伴侣家庭中成长的儿童享有与在正常婚姻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同等的权利。

领养法应该考虑儿童的权益与福利,而不是希望收养儿童的个人或伴侣的婚姻状况或性取向。

这项请愿将由一个议会委员会进行审议。莫尔·弗尔肯透露,该委员会有权决定仅“听取”该请愿,从而终止处理过程,或建议由议会讨论。两名议员也正在就此问题草拟动议。

请愿组织人将问题的处理权交由议会决定。

据估计,瑞士大约有6000名儿童与同性恋父母生活在一起,其中大多数有两位母亲。

这些儿童的半数以上是其父/母之前异性婚姻或关系所生子女。其他儿童则是借助人工受孕,或是在女性同性恋与异性或男性同性恋朋友之间达成协议后,出生在彩虹家庭中的。

莫尔·弗尔肯希望通过修改领养法,使每年有10至20起同性恋伴侣领养儿童的案例。 澳洲关于同性恋问题:有权收养小孩

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首席部长乔恩·斯坦霍普近日宣布,首都直辖区将就男女同性恋者、两性人变性人和阴阳人问题进行第二步法律改革,使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享受应有的权利。 去年12月,直辖区政府就此类法律改革问题提出了两步方案。第一步是修改有关法律语

言,删除39项法律条款中对同性恋者、两性人、变性人和阴阳人等的歧视性词语。这一步于今年3月份由直辖区议会通过;第二步迈得比较大,将废止歧视同性恋者、两性人、变性人和阴阳人的所有法律条款,并允许同性恋者收养子女。但收养对象主要限于同性恋者以前与配偶,或伴侣所生的子女。法律将承认他(她)们为孩子的父亲或母亲。以人工授孕方式生孩子的女同性恋者将被视为孩子的合法母亲。法律修正案中还增订新的条款,诽谤、谩骂同性恋者、两性人、变性人、阴阳人和艾滋病患者为非法行为。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斯坦霍普公布这一消息后,首都直辖区各界立即作出强烈反应。毫无疑问,最为开心的是这一法律改革的直接受益者。29岁的琳迪·爱德华兹和30岁的周乔因在听到斯坦霍普的讲话后,兴奋不已,乐得合不上嘴。她们说,政府的决定将给她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尤其是在面对社会压力和收养孩子方面。她们希望政府的法律改革能更加深入,使她们的结合合法化。爱德华兹和周乔因都是首都直辖区的居民。3年前,她们在前往墨尔本的路上一见钟情。

除了直接受益者外,支持者也很多。民主党人士罗斯琳·邓德斯女士说,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向前迈进是一件好事,将给同性恋者和特殊性别者的生活增添光彩。但在同性恋者合法结合方面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同性恋者得到法律承认,并全面享受首都地区的所有法律权利是非常重要的。她认为,修改法律不足以彻底解决对同性恋者、两性人、变性人和阴阳人的歧视问题,政府必须动员社会力量来解决他们之所需。

绿党议员凯丽·塔克对政府的举动表示祝贺。她说,虽然有些人可能反对那些同性恋者和性别不同的人享有更多的权利,但是立法者有责任保证所有人享受充分的权利。首都地区社会服务委员会会长丹尼尔·斯达为直辖区政府的决定大声喝彩。他说,这是斯坦霍普首席部长迄今表现出的最感人的领导才华。首都直辖区政府目前处于澳大利亚解决这一法律问题的最前沿。

但是,反对者也不是没有。澳大利亚基督教会发言人迪恩·罗根质疑道:“难道这就是澳大利亚所追求的现实?澳大利亚人应该问一问自己——这就是我们要选择的道路?我们的先驱者为国奋斗,总不是要看我们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吧?”他说:“基督教会下属的338个机构中有90%反对这一法案。如果允许同性恋社群收养儿童,这不符合儿童的最大利益。他们需要一个爸爸,一个妈妈。”

然而,不管人们对同性恋者收养孩子持支持态度,还是持反对态度,他(她)们收养孩子早已成为社会现实。目前,澳大利亚有88000名女同性恋者和少数男同性恋者养育子女。但是,那些孩子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保护,也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享受应有的权利。在孩子生病时,收养他们的同性恋者无权作为父母授权医生为他们看病,因为法律不承认他(她)们是孩子的父母。

面对现实,斯坦霍普认为,政府必须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政府正就第二步修正案广泛征求各社区的意见,拟于11月份将最终修正案提交议会辩论,可望年底前由议会通过。 关于同性恋者结合的合法性问题,斯坦霍普说,他仍在努力,目前主要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考虑,比如同性恋的结合是否与婚姻同样对待、最低年龄规定等。另外还有,婚姻是由宪法规定的,这就超出首都直辖区的法律范围,需要与联邦议会协调。

中国法律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

第六条 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无子女;

(二)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

(三)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四)年满三十周岁。

第九条 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四十周岁以上。(我觉得这条对同性恋收养者来说简直就是多余)

另外,楼上几位。

同性恋不是传染病,不会像病菌扩散似地肆虐波及的。

否则早就要把这些同性恋给关起来或隔离了。

性取向是天生的,不是说谁影响谁,谁带坏谁。

如果说你们有朋友是同性恋,哦,那他(她)又是被谁“传染”的呢?

禁止同性恋收养小孩的弊端?时间:2006-03-13 来源:迈阿密先驱论坛关键词: 同性恋?收养小孩?作者观点:应该立法允许同性恋夫妇的收养

??? 最近佛罗里达立法机关准备推行一项法律,准许同性通婚的夫妇收养儿童。这项法律顺应潮流,我们应该拍手叫好。该法例由民主党参议员南·瑞奇,和共和党众议员舍利·麦肯维尔共同提出。对于该项法律,白宫和参议院均未发表声明。但是估计立法机关会倾向于接受主流民众的意见:以孩子的幸福为依归。

?

??? 在佛州的法例下,同性恋父母无权就孩子的抚养权提起诉讼。这使该州成了唯一禁止同性恋父母收养儿童的州。反而密西西比和犹他州有可行的法例。但是在美国47个州允许同性恋父母的收养,这成为了主流民意。而且,同性恋父母有甘愿收养高度残疾、感染艾滋病以及接近成年的儿童的美誉。

?

??? 根据美国儿童及家庭署的数字,符合收养标准的儿童有3544名,80%正在处理中,而剩下的709名儿童则需要永久的居所。而佛州的法律却禁止所有的同性恋夫妻收养儿童。他们只可以有养育权而没有收养权,即使是合乎条件的夫妇,使上述儿童蒙受不公的待遇,批评者指责本地政府没有把儿童的福祉置于最高地位,并指出当地政府虽然极度渴望有夫妇可以收养儿童,但却歧视同性恋夫妇,进而残忍地剥夺了那些不幸的孩子对永久的、有爱护的家庭的渴望。

?

??? 随着民众的呼声日益高涨,参议员瑞奇计划在争取到更多支持后将法案提交投票。而该法案的通过与否取决于众议员比尔·嘎佛努,家庭委员会的主席,不过他也准备为该法案提起投票。

?

??? 众议员麦肯维尔说,即使不能通过法案,她也对该法案充满信心。因为法案已经得到了公众和有关当局的注意。作为一个资深众议员,她深知通过某些法案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也坚信,爱心无价,无论是异性恋夫妇还是同性恋夫妇。所以,立法机关应该尽心尽力,以免愧对充满爱心的同性恋夫妇。网友的看法

美国争论应否禁止同性恋领养小孩

中评社温哥华4月5日电/ 美国一些州已经或正在考虑制订法律禁止同性恋者收养孩子。关于同性恋者是否有权收养小孩的问题在美国争论不休,支援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辞。早在2004年大选时,美国就围绕着同性恋者的婚姻问题展开过一场激烈的争论,而现在同性恋伴侣收养孩子的权利问题再次成为争论焦点。

据VOA News报道,俄亥俄、密西根和犹他州等11个州在2004年修改了州宪法,禁止同性婚姻。俄亥俄州的保守派组织“家庭网路”的葛列格。昆兰说:“如今我们已经对婚姻家庭下了定义,下一步我们应该把孩子放到符合定义的家庭关系中。”

*若干州明令或实际禁止或限制*

自从1977年以来,佛罗里达州一直禁止同性恋伴侣收养孩子。密西西比州也明确规定禁止同性恋伴侣收养小孩,但允许单身同性恋者收养。犹他州则禁止所有没有结婚的同居者收养。包括内布拉斯加、密苏里和阿肯色州在内的几个州事实上有政策或法律限制同性恋者收养或养育孩子。

另外,美国有7个州去年推出法案,将制止同性恋者收养。美国有16个州正在草拟或讨论类似的议案。例如,亚利桑那州的一项法案将给予结婚的夫妇优先收养权。俄亥俄州正在考虑的议案将规定同性恋者无权收养或抚养小孩。美国皮尤公众与媒体研究中心的主任安德鲁。寇哈特表示,虽然同性恋者收养孩子的权利确实是一个有分歧的问题,但是关于它的争论并不像同性婚姻那么激烈。

*调查:六成公众有条件赞同*

美国“人权运动”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乔治亚、俄亥俄和密苏里州,62%的被调查者说,他们赞同同性恋者在某种情况下收养孩子,33%的人表示他们将绝不赞同。“人权运动”的法律事务主任卡莉。伊万斯说,这其实是孩子的权利问题。一些支援同性恋者有权收养小孩的人指出,虽然政府希望有夫妇可以收养儿童,但却歧视同样充满爱心的同性恋伴侣,进而残忍地剥夺了那些不幸的孩子对温暖家庭的渴望。

*竞选总统者加入争论*

俄亥俄州众议院议长拒绝支援该州拟议中的禁止同性恋者收养孩子的议案。已经宣布参加2008年总统竞选的马萨诸塞州前州长米特。罗姆尼最近也表示,同性恋伴侣拥有收养小孩的合法权益。反对同性恋者收养孩子的人士认为,同性恋者对他们抚养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不良影响。一些专家指出,由同性恋者养大的孩子因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他们对性别差异的认识更加模糊,同时自己产生同性恋倾向的可能性也会更大。美国着名的家庭服务机构“关注家庭”的比尔。迈尔表示,孩子应该在异性婚姻家庭中成长。

澳洲维省鼓励同性恋领养儿童

面对越来越少的传统家庭愿意领养一些无家可归的儿童,维省正在积极鼓励同性恋伴侣收养儿童,希望以新的渠道,挽回连年下跌的领养家庭数量。

维省领养协会(FOSTER CARE ASSOCIATION OF VICTORIA)发言人克林内(SANDRA CREANER)肯定了同性恋伴侣可以领养儿童。她表示维省是一个多元的社会,目前,待领养儿童数目远大于申领儿童家庭的数目。为了让孩子得到最好的生活,协会正在考虑吸纳同性恋伴侣为领养家庭的决定。她表示,协会希望各种社会阶层的人士都可以献出爱心成为领养者,为这部分无家可归的孩子撑起一片天空。

同时,维省领养协会的这项决定也遭到了部分家庭事务专家的抨击。澳洲家庭协会(AUSTRALIAN FAMILY ASSOCIATION)的副主席穆棱伯格(BILL MUEHLENBERG)表示,维省短缺儿童领养家庭的现状不能靠同性恋伴侣来解决。他强调,吸纳同性恋伴侣作为儿童的领养家庭,是对孩子社会权利的不负责任。他表示,让孩子有两个母亲或是两个父亲,都有悖于自然界的观念。孩子应该有权利要一个完满的家庭。

据政府部门的报告显示,维省近年来领养儿童的家庭锐减了40%,并且在下一个十年中,这种下滑趋势会越来越明显。维省同性恋权利事务召集人(CONVENER OF THE VICTORIAN GAY AND LESBIAN RIGHTS LOBBY)迪龙(PETE DILLON)表示,没有证据显示同性恋家庭收养的儿童比其它传统家庭收养的儿童要处于劣势。

人民特稿:澳大利亚同性恋者将有权收养孩子

人民网驻澳大利亚记者??李景卫

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首席部长乔恩?斯坦霍普近日宣布,首都直辖区将就男女同性恋者、两性人、变性人和阴阳人问题进行第二步法律改革,使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享受应有的权利。

女同性恋添篇六
《女同性恋交友APP的不速之客》

女同性恋交友APP的不速之客

一些开发人员发现,越来越多的直男活跃在女同性恋的交友平台上,这个问题让开发商感到十分头痛。

在线约会APP目前在英国非常受欢迎,目前这个产业也正处于朝阳阶段,但一些开发人员发现,越来越多的直男(那些只喜欢异性的男性)活跃在女同性恋的交友平台上,这个问题让开发商感到十分头痛。

某女同性恋APP创始人罗宾埃克斯顿表示,这些在线交友社区注册的人中估计有1/10是男性,女同性恋用户很难确定聊天对象的真实身份,这些直男的行为损害了平台的形象,使得他们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导致了用户流失。

直男的麻烦事

这种“捣乱”现象事实上自这些APP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随着移动应用程序和社交媒体的增长要求,开发商也开始采取了一些筛检措施来辨别用户的真实性别。

FindHrr正是这样的一款应运而生的应用,自今年2月推出以来,深受女同志们的喜爱,已拥有超过 8000 个用户。该款应用可以通过连接到Facebook的交友验证程序,确保用户能够认识怎正的同性恋朋友。

目前,FindHrr覆盖了超过150个城市的信息,是成众多女同性恋者最佳的旅游伴侣,可以帮用户在到达旅游目的地前安排好行程,如搜索附近同性恋酒吧、俱乐、美食地方,也可以搜查附近的同性恋人群来结识新朋友,用户最多可以添加5个自定义头像,不过广告或者裸体广告是被禁止的。

FindHrr采用的核心技术是地理位置跟踪,它既可以让用户找到附近的其他志趣相投朋友,也为创始人Chubb和Paisis跟踪这些人提供了可能。当用户下载了这款应用后,申请人的照片和电子邮件将会被检查,后台系统稍后就会进行初步分析,疑似男性帐户的成员将会转入人工搜查程序。

负责搜查这些“嫌疑人”的Chubb表示,从 GPS信号来看,这些直男绝大多数是来自中东和泰国。Chubb笑称在轮值这块工作时,他经常向他的伙伴开“今天谁负责这些阴茎?”这样的玩笑。

Chubb也坦言称,这些筛查工作占用不少他们管理工作的时间,相信这也是众多女多同性恋应用开发商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动机不良

对于为什么喜欢“扮演”女同性恋角色,有些直男表示仅仅是因为好玩而已,但真的是这样吗?有心理专家指出,无论出于好奇、无聊还是怨恨等等心理,活跃在女同性恋的在线交友社区的直男们,很大部分是想通过假扮女同性恋来了解女性的心理。

为什么男人会假扮为女同性恋者的看法众说纷纭,有学者指出,男性除了想了解自身性吸引力和性实力以外,当中不乏是对女生身份发生转换的幻想和双性恋的妇女好奇心。

一名来自伦敦斯托克韦尔24岁男子,曾经伪装成女同志潜入在线女同性恋网站,他表示这样做是只是为了自娱。“现在觉得很愚蠢,但无聊的时候,我还是会去这些聊天网站寻找刺激的。”

Chubb认为,这种现象是源于男人们某种程度的天真和幻想,他们只是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当然,也有些人时怀有色情的念头,以为会遇到衣着暴露的女性,但当他们发现我们的成员都只是日常的妇女,他们应该会很失望的。

国外一同性恋和双性恋慈善机构的副行政总裁Ruth Hunt表示,男性渴望认识女同志由来已久,只不过现在是他们在互联网上找到了新的做法而已,这些现象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我们无法阻止这种行为,奉劝人们小心使用互联网交友,并尽量在公众地方约会见面。

因为这些女同性恋者约会APP拥有巨大潜在用户群,它们已被众多商家盯上。根据Hunt的搜索结果表示,有6%的英国人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女同性恋或双性恋,专门为男同性恋者而设计的Grindr播放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目前该APP已找到了不错的商业模式。

我们知道,有些东西仍然是根深蒂固的,例如不少人还认为网上约会是男人女人们寻求刺激的东西。如果FindHrr这类应用程序能够有效地根除骗子的话,谁还敢说这些女同性恋APP的发展已到了临界点?

女同性恋添篇七
《同性恋及其成因》

同性恋及其成因

论文关键字:同性恋 生物学成因 影响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同性恋群体和文化日益展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像同志吧、同志网站、同性恋文学(丹美文学)以及同性恋题材的影视作品(如2006年最有影响的影片《断背山》),成为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 说“熟悉”,是因为古今中外都有不少关于同性恋的记载。我国史书上所载的“龙阳”、“分桃”、“断袖”之典故和“娈童”、“比顽童”、“相公”、“象姑”、“兔子”等都是有关同性恋的记述。2008年5月1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法院宣判同性结婚合法。这是继2004年马萨诸塞州承认同性婚姻合法后美国第二个认可同性婚姻合法的州,迅速成为互联网上的一大热点话题。在此之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有荷兰(2001)、比利时(2003)、加拿大(2005)和南非(2006);同性同居合法化的国家有丹麦(1989)、挪威(1993)、瑞典(1994)、冰岛(1996)以及德、芬、法、西、新西兰、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如今,维护性少数人群的基本权利,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和民主进程的一大趋势。 “陌生”,是由于尽管2001年4月我国已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里删除,但仍把在性别上有认同困难的人看作病态。不少人开口闭口“同性恋”(言下之意是“变态”),言语里充斥着对同性恋的偏见和歧视。对导致同性恋性倾向的根本原因多数人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真正理解同性恋现象。 关于同性恋的成因:

1.遗传基因:性取向可能来自遗传的看法自中世纪以来就一直存在。1916年遗传学家理查德・古兹薛米特提出同性恋可能与性染色体有关,曾为当时不同的思想家们广为接受。到1950年,此观点曾一度被认为有误。近年来,相关研究再次显示同性恋与遗传基因的关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生物学家丁・汉默(Dean Hamer)教授的研究。

2004年10月,意大利心理学家卡普里奥-西亚尼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大规模的同性恋调查基础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报告。研究人员共对98名同性恋男子和100名异性恋

男子,以及4600多名他们的亲属进行了详尽的问卷调查,认为人类基因组成中的X染色体部分是由母亲一方直接传递到下一代基因体系中。这个结论不谋而合地支持了汉默的论点。西亚尼教授说:“现在至少可认为同性恋遗传因素与X染色体相关,但这并不说明同性恋基因仅此而已,一定还有其它一些基因,即使它们存在于其它染色体中也同样重要。”

2.性激素因素:一些科学家曾将寻找同性恋的成因集中在血液中的荷尔蒙及性腺和尿液上。他们宣称,女同性恋者的睾丸素比女异性恋者高,而雌激素比之低,男同性恋者的睾丸素比男异性恋者低而雌激素较之高。19世纪末,医学专家们就相信同性恋在性腺结构及其分泌物上与异性恋者有所不同,并试图用各种外科手术和荷尔蒙治疗(去势和睾丸移植等)以矫治同性恋。尽管没有成功的实例,在北美和欧洲这种矫治法却一直沿用至上个世纪70年代。

近年来,科学家对仓鼠的实验发现了性荷尔蒙对性倾向的影响,因而推测性荷尔蒙对人类有影响。目前的研究结果只能说明同性恋与性激素水平有关,还无法确定:是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同性恋还是同性恋的心理及行为引起性激素水平的变化?

总之,同性恋是颇为复杂的现象,其成因亦非固定单一的,不只受某一基因的调控,且基因层次的组成亦不同,如同“贫血”症状可能由不同的基因缺陷或环境影响而造成。不少研究者力主后天因素对同性恋的影响,如童年受性虐待、或青春期受到性骚扰,或是因为从事卖淫,或是因为家长养育方式不当而造成性别角色混乱等心理和社会的因素,尤其强调最初的性经验与性行为方式以及性别角色认同之间的关系。如此种种,均有其一定道理。然我相信,后天说或许适用于解释非素质性同性恋的形成,但不宜解释素质性同性恋的成因。

3.源自脑部结构――性中枢系统:一般认为,人类的下丘脑控制性冲动的产生。上个世纪末以来,研究者通过实验比较男性/女性与男同性恋者之间下丘脑前端(又称丘脑下部,anterior hypothalamus,脑部相当小的一个区域,比高尔夫球还小)的差异。1991年美国盐业研究所(研究盐对人的生理、心理的影响)神经解剖专家西蒙・利瓦伊发表了有关丘脑下部特殊细胞群体的研究。该研究把下丘脑前端的间核分为四个区,发现其中三个区的体积并不因性别而显出差异,只是第三区的体积大小不同:异性恋男性的是同性恋男性的两倍。尽管目前还无法断定是这个差异导致同性恋、还是成为同性恋后才形成如此差异,但可以确定男同性恋与异性恋者的脑部结构的确有所不同。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动物学领域的资深教授弗莱德・斯托姆沙克博士参与的有关研究,也为同性恋是先天还是后天形成的论争增添了新证据。始于1995年爱达荷州的联邦羊群研究站的研究发现,一些公羊不愿意与母羊交配,反而更喜欢选择其它公羊。为了保证让牧民买到的是异性恋公羊,研究者们努力探究决定动物性倾向的方法。其中的研究结果显示,同性恋公羊和异性恋公羊在脑部结构和性荷尔蒙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为研究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的脑结构差异提供了新证据。

不论是同性恋人群或支持立法维护同性恋权利的人,还是反对同性恋的团体,都很关注性倾向的成因问题。因为前者期望生物科学上的解释能够增强对抗对同性恋的歧视;后者则希望研究结果可以支持他们一贯的说辞,即同性恋不是先天形成、而是后天习得且自我抉择的行为,不值得立法保护。近年来,国际上同性恋人权团体已取得一个共识:个人性取向的成因与个人的公民权、政治权和人权是两码事,同性恋享有平等权利不需要什么科学解释,过多地强调“成因”意味着不公。深入研究和科学地解释同性恋现象,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同性恋,以消除对它的各种歧视和偏见。在这里,不存在倡导与张扬同性恋的问题。不是素质性同性恋的人,逼他/她与同性相恋相爱亦不成。异性恋者可选择同性恋常用的性行为方式,但选择不了性倾向。

我国实现同性婚姻立法的目的,犹如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博士第三次向全国两会提交同性婚姻立法提案时所言,是因为这些人群有“与众不同的性取向,有特殊的需求,也比较容易受到歧视”。是因为同性恋性倾向遭到歧视和排斥才需要立法保护,而不是其它带有功利的政治目的。有人说,立法承认同性婚姻,让少数性别人群也能与多数人一样,尊严而自由地生活,是21世纪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同性恋亚文化》李银河

《同性恋的生物学成因》王继玥陈历儒刘浩荣(湖南农业大学

《同性恋是天生的?》万延海

女同性恋添篇八
《浅谈女同性恋的发展》

浅谈女同性恋的发展

社会发展并不是非进即退,它存在停滞态,也需要过渡态。人类的性向并不是简单机械地一分为二、非此即彼,而是存在很多连续的渐变的中间状态。在每一社会阶段,人类衍生出对性的不同渴求。社会大环境保证了男女交往繁衍后代的稳定性,小环境催生了又或者说压迫产生了特殊的一群人。

同性恋者,权威方给出的定义是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古来自有分桃断袖,磨镜对食之事。可见虽然在古代,性压迫和性禁锢相当严酷,但抗拒不了人类发自本性的自然需求。同性恋,和普通伦理观中的男女恋一样,是自然的产物。

古来对男同性恋的记载大大多过女同性恋,受课题所限,仅谈对女同性恋发展以及其社会根源的一点浅层看法吧。

古代女性必须严格遵守“男女授受不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制度,她们之中很大一部分得不到满足。 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一诗,充分地描绘了古代女性“一生遂向空房宿”的寂寞。《清稗类钞》书中记载了清末民初的上海的一个女同性恋的团体,即“磨镜党”组织。女同性恋这种奇妙的存在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还是有着很大的诱惑力的。雍容著文说:“女性同性恋,本质上是一种性反抗。” 凭什么男人可以三妻四妾风流成性女人就必须三从四德以夫为天?这就抛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女权问题。暂且搁置不论。

古代女性磨镜一事,应该只是缓解一时之饥渴,还没有上升到反抗传统的层面。宫女,小妾,甚至道姑,她们深知自己的行为触犯禁忌,也不可能做得心安理得。得到了短暂的快乐后,必须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怕一日走火,后患无穷。而这之中要分得清楚,又有很多非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者。有女人深谙"远水解不了近火",缺少异性的安慰,也就"死马当活马医",把同性当成自己发泄的工具,有人也乐得配合,灯一灭,帘一垂,管你是男是女。而另外一些,则萌生了一种对同性发自内心的好感,也许能称之为爱情。无法用准确的词来形容这种感情,那是属于诗的范畴:深沉却又单纯、激烈却又克制、细节充满喜剧情节却又满溢哀伤。

给我一双手,对你依赖。

给我一双眼,看你离开。

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

没有谁忍心责怪。

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

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

在诗上面看来很美,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最后除了悲哀和绝望,什么也得不到,甚至有的还会受到伤害。所谓同性之恋,切肤之爱。这爱爱得辛苦而卓绝。

在当下社会,女同性恋者依然为大多数国人所不容,她们依然被贴着异类的标签。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实在是很有道理。本来可以很单纯、很美好的关系,因为贴上了同性恋的标签,就马上变得变态下流。而那些讽刺挖苦,恨不得唾沫三尺淹断背的人,你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批判社会中的非主流人群的“不正常之爱”玷污了纯洁之人的明眸?也许我带有过多的个人情绪,但是我赞同李安的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只是有人将它发掘了出来,有人让它沉睡了一辈子。再套用一句很俗的话,爱情本没有界限。同性恋只是爱情小小的一种。是一件衣服、一双鞋子,只是对于某些人来说,更加贴身或合脚而已。你如果不喜欢,换一件(双)就是了。虽然开始可能会不习惯,但是穿久了,也会感到舒服。这没什么大不了。

诸多同性之爱,追本溯源出自社会环境。往大了说是这个社会曾经根深蒂固如今仍难以完全摆脱的男权主义,往小了说是家庭环境的不健康。大多数同性恋者都有着家庭方面的原因,如:单亲家庭,家庭暴力,教育缺失。同伴方面的原因:受到不良同伴的引诱甚至性侵犯,以及其他不幸。我相信鲜有天生的同性恋者。而后天形成的同性恋又源于生活中的诸多不幸。所以,不是她们想变成同性恋,是社会逼得她们变成同性恋。而对她们颐指气使的人,也许此刻正叉着腰指着她们的鼻子骂变态。这是可笑,还是可悲?

据说,在东南亚的某个国度,对同性恋相当开放,一个同性恋者可以毫无顾忌地问他遇见和爱上的任何一个人:我喜欢你,请问你也是同性恋者么?

这实在太理想了。

而当下,有理由让我们感到乐观的是,社会已经对同性恋者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宽容和理解。在很多发达国家,或者对同性恋开放国家的一些城市,都有同性恋者聚居的社区。而在将来的中国,也有它存在的可能性。至少在法律上面,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对这个可能会有更大的阻碍。我们最初的生存方式,是家族式的生存,整个家族祖祖辈辈固定在某一个地方聚居。到现在,家族的力量(包括邻里关系)虽然有所削弱,但是,一些基本的元素仍然有强大的制约力,比如,在现在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老人的抚养一般是由子女来承担的。所以,要让同性恋者撇开血缘亲情去组建只属于同性恋群体的社区,人们首先想到的,这不是人权,不是自由,而是对骨肉亲情的背叛。

但是,从长远来看,同性恋社区仍然还是会慢慢出现的。比如在若干年后,像重庆那样的城市的某些社区,可能会慢慢有同性恋者慕名来定居。在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很多的例子了(比如柏林等地)。同性恋社区是对同性恋者幸福的一个巨大保证。现在只是需要社会进步的步伐把对这些路障慢慢清除掉。

在同性恋群体和谐地回到正常社会生活轨道上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用哲学教材上的话来说,就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总有一天,整个社会会完全接受性别自由的生活方式。但是这要靠同性恋者努力去争取,在将来是这样,在现在更是这样。只是说,现在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广告1002 朱雨时

女同性恋添篇九
《中国女同性恋历史》

女同性恋添篇十
《中国古代女同性恋》

在中国古代,女同性恋多称为“磨镜”,双方相互以厮磨或抚摩对方身体得到一定的性满足,由于双方有同样的身体结构,似乎在中间放置了一面镜子而在厮磨,故称“磨镜。一、宫女同性恋“宫花寂寞红”,这五个字多么深刻地描述了几千年来千千万万的女性在深宫中青春之花寂寞地开放又枯萎。性是人类的一种自然需求,在正常情况下,无论男人和女人都渴求爱情、婚姻与性的幸福,可是宫女们的这种人生权利被残酷地剥夺了。在后宫,宫女们接触的男人只有皇帝和太监,太监是没有性能力的,而皇帝只有一个,在宫廷女性中能得到皇帝宠幸的又有几个呢?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一诗,充分地描绘了“一生遂向空房宿”的性寂寞和性: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鸳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在这种性寂寞与性苦闷的情况下,宫廷女性怎么办呢?有人逃走了,如古人笔记中曾记载有一年正月望日,唐中宗和皇后微服出宫,在市上徜徉游览,一批宫女“皆银y奔而不返”。还有女性自叹薄命,以自杀了此余生,如隋炀帝时的侯夫人。但是以上这些情况毕竟是极少数,而多数宫女是默默忍受,有时也寻求一些方法进行性的宣泄。性宣泄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是和太监结成挂名夫妻,借以得到感情上的安慰,这称“对食”或“菜户”;二是以手或工具进行“自慰”;三是搞同性恋。二、女尼和道姑的同性恋中国的女尼和道姑,自汉、唐以后开始多了起来,但是在社会上一般对女尼和道姑都无好感,因为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中,人们总认为女子应在家中侍夫育儿,而出家总是“不守妇道”。在中国古代,“三姑六婆”素来没有好名声,《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四里就说:“我说那三姑六婆是再要不得的!”尼姑和道姑居“三姑”之首,更是古代社会中的男子攻击、诬蔑的对象,在许多古代小说中,尼姑庵、女道观向来被描绘成养汉银y乱的场所,人们通常认为尼姑、道姑进入一般人家的闺房,不是送**,就是拉皮条,或是搞同性恋。有首诗说:“断俗入禅林,身清心不清。夜来风雨过,疑是叩门声。”就是说女出家人与人私通的情况。“三言两拍”是明代最有影响的拟话本小说,它反映了宋元以来市井阶层的生活状况、思想观念和欣赏情趣,其中有些内容描绘了尼姑、道姑偷汉的“银y行”。例如冯梦龙的《醒世恒言》第十

五卷《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凌初的《拍案惊奇》卷三十回《闻人生野战翠浮庵》都描述了男子进入尼庵,被一群尼姑拖住不放,日夜宣银y,轮番大战,最后虚脱而死的事情。还有不少民歌民谣,都有嘲笑和尚、尼姑私通以及女尼和道姑性混乱的内容。实际上,对上述状况应具体分析。古代女子削发为尼或为道姑有许多不同的原因:一种人是真心皈依教门,恪守戒律,了此一生,这是多数。另一种是为生活所迫,以尼庵、道观作为一个归宿或一时的栖身之地,如有些妓女年老色衰,或为人所弃,无路可走,就去做尼姑、道姑了。第三种女人不过是把出家入尼庵、道观作为一种实行“性开放”、“性自由”的手段而已。唐宋之时,贵族女子出家为尼为女冠的特别多,其中浓妆艳抹、喜交宾客、放荡佻达的不在少数。《湘山野录》载:“中国长公主为尼,掖廷随出者二十余人。诏两禁送至寺,赐传斋。传旨令多赋诗,唯文僖公彭乔年尚有记者云。”又《柳亭诗话》也记载道:“李义山诗《碧城》三首,盖咏公主入道事也。唐之公主,多请出家。义山同时,如文安、浔阳、平梁、邵阳、永嘉、永安、义昌、安康(诸公主)先后乞为女道士,筑观于外,颇失防闲。”这“筑观于外,颇失防闲”几个字点明了问题的实质。公主们住在宫里,搞“性自由”毕竟不方便,在宫外当女冠,情况就不同了。唐玄宗私儿媳杨玉环,开始时为掩人耳目,也把她送进道观当女道士,道号“玉真”,他们在道观频频幽会。此外,女尼、女冠们广游全国,出入宫禁与民家都比较自由、方便,与女子接触更不受限制,这都给她们的性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有些女尼、女冠自不能免,像鱼玄机这样的风流女道士绝非个别。除了搞异性恋之外,搞同性恋的更多,而社会对搞女同性恋更为宽容,因为这不破坏婚姻家庭,不算“失节”,也不影响子女的血统。当然,也不会被认为是什么“好事”,元代的陶宗仪就认为女尼、女冠等不能随意进入女子的闺房,以防生乱,其主要寓意也是防止女同性恋的发生。三、民间妇女的同性恋汉、唐以后开始如果说,宫廷女性、女尼、女冠等由于接触男性的机会少,因而以搞同性恋作为一种性宣泄,那么这实际上是受了男女两性交往的限制,女同性恋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就是现代性科学所谓“境遇性同性恋”,如果环境允许她们和男性广泛接触,她们还会“从良”、“还俗”、“择偶而嫁”的。可是有些民间妇女的同性恋,是受心理变化、传统风俗的影响,完全是自愿而为之,这

种同性恋就稳固得多了。例如,正如明、清的男风盛行一样,广东顺德也有许多蚕女不嫁,愿终生为处女的风俗。她们被称为“老姑婆”,同住一起,居住的地方叫“姑婆屋”。由于传统上养蚕丝之地被视为圣洁之所,男子是不可进入的,因而“姑婆屋”也不准男子进入。这些蚕女互相结盟,滴血为约,永不外嫁;她们结拜为姐妹,亲如夫妇,祸福与共,终生不渝。她们结盟的仪式称为“梳起”。举行这种仪式时,像新嫁娘出嫁一样,将做姑娘时常留的大辫子梳成别的发型,到寺内神前,当众杀公鸡喝血,拜神发誓,凡是经过“梳起”的女子,一切婚约均属无效,而男家也不能强娶,但男家可以索取与要求赔偿聘金和重新订婚的费用,这费用就由那对结拜姐妹共同负担。清代梁绍壬所著的《两般秋雨盦随笔》卷四《金兰会》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广东顺德村落女子,多以拜盟结姐妹,名金兰,女出嫁后归宁,恒不返夫家,至有未成夫妇礼,必俟同盟姊妹嫁毕,然后各返夫家,若促之过甚,则众姐妹相约自尽,此等弊习,虽贤有司弗禁也。李铁桥廉使令顺德时,素如此风,凡女子不返夫家者,以朱涂父兄,且鸣金号众,亲押女归以辱之,有自尽者,悉置不理,风稍戢矣。以上是说有些女子虽然勉强“出嫁”,但是事实上和丈夫没有发生关系,而主要是同性相恋。有个官吏以行政命令强禁这种风俗,其真正效果是值得怀疑的。世界上有许多事情不是仅靠强迫命令、行政处罚就能解决的。《清稗类钞》中还记载了清末民初的上海有所谓“磨镜党”的组织,这是一个女同性恋的团体,该书第三十八卷《洪奶奶与妇女昵》云:沪妓有洪奶奶者,佚其名,居公共租界之恩庆里,为上海八怪之一……所狎之男子绝少,而妇女与之昵,俗所谓磨镜党者是也。洪为之魁,两女相爱,较男女之狎昵为甚;因妒而争之事时有之,且或以性命相博,乃由洪为之判断,党员唯唯从命,不敢违。有妓曰金赛玉者,适人矣,与洪有同病,遂挟巨资出,易姓曰陈,居九江里,与洪衡宇相望,为洪所惑,尽丧其资斧,几不能自存,洪之服御奢靡,挥霍甚豪,固皆取给于所欢之妇女,而得于洪者尤多也。与洪昵者,初仅为北里中人,久之而巨室之妾女,亦纷纷入其党,自是而即视男子为厌物矣。从以上这篇论述中可以看到,女同性恋具有多么大的诱惑力,在当时号称“十里洋场”的上海,女同性恋者似乎还有相当大的力量。与男风相同,女同性恋也是古代小说、尤其是性小说的内容之一。这是因为,小说是反映现实生活的

,而女同性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例如明代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与同朝代丁耀亢所著的《隔帘花影》都不仅有女同性恋的叙述,而且后者还有女子鞭打女子,直至身浴血花又剪去头发而感到性满足的描写,这是女同性恋加上“性虐待狂”了。此外,明末清初李渔所著《怜香伴》中的雀笺云和曹语花、清代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蔷官和薇官、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封三娘和范十一娘,都是对女同性恋的描写。从古代形形色色的同性恋看来,其原因和表现是十分复杂的。许多王公贵族、达商富贾的同性恋,大部分算不上什么“恋”,而是一种银y乱,他们对异性玩弄腻了,就去玩弄同性;有一些人的同性恋,是十足的性变态;而多数人的同性恋,则出自一些心理的变化、民俗与环境的影响,他们是真正的“恋”,是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感情和生活方式并不是什么罪过——对古代这形形色色的同性恋一概斥之为“银y乱”、“秽行”、“变态”是错误的,当然,如果一概加以肯定也不对。察古是为了知今,我们研究古代的同性恋是为了说明,社会上的这一性现象具有很远的历史源流,它的原因复杂,有些成因(如统治阶级的银y乱与性压迫)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而有些成因现代和古代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对我们研究与认识现代社会中的同性恋是有帮助的。

相关热词搜索:女同性恋热吻搜狐 女同性恋热吻优酷视频 女同性恋热吻高清视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女同性恋添”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女同性恋添"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8701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