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孔子的大学之道

孔子的大学之道

2015-12-26 08:14:3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孔子的大学之道篇一《鲍鹏山《说孔子——大学之道》》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孔子的大学之道》,供大家学习参考。

孔子的大学之道篇一
《鲍鹏山《说孔子——大学之道》》

鲍鹏山:《说孔子》

第四章 大学之道

孔子对于中华民族的一个巨大的贡献,就是他的教育事业。他是中国的历史上最早开办私学的人,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领略一下他作为教育家的风采。

一、孔子的私学教什么?

孔子所办的这个学校,我们现在把它称之为私学,实际上,就他教育的方法、目的而言,那是真正“大学”。“大学”这个词最早的来源,我们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很早的一本书,就是四书的第一本:《大学》。我们今天“大学”这个名称就来自于此。那么,这个“大学”的名称包含着什么样的含义?大学里面到底学习什么?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大学》一开头就讲到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学习,它的目的是要弘扬一个人伟大的高尚的德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完人,每一个人内心里面都有美好的德行,如果通过大学的教育,我们可以把这个德行发挥出来,弘扬出来,培养出来,这叫明明德。这样的教育一旦普及全国的老百姓,那人民的整体面貌就会焕然一新,所谓“在亲民”,就是“在新民”。现在上海的《新民晚报》“新民”两个字的最早的来源也就是从《大学》来的。“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学习学到什么时候为止?达到我们最高的

善,最终的善,到那个时候才停止,“止于至善”,止步于最高的善,而最高的善往往是无止境的,所以,大学的学习实际上是无止境的。

这是对“大学”内涵的最早阐述,从这个阐释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大学”的内涵至少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对于技术的学习,而是提高德行,是养**格,然后改造社会,这才是大学的最根本的含义。

后来,在《学记》里面,对于大学里学的知识做了具体的说明。它认为大学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内圣阶段,一个是外王阶段。所谓的内圣阶段就是修养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变成圣人,这叫内圣。让自己变成圣人以后,把自己的德行、才能发挥出来,去改造社会,为人民谋福利,这叫外王。

大学分成这两个阶段。

内圣阶段又分成两个阶段:小成阶段和大成阶段。小成阶段总共要学7年,每两年考一次试。第一次考试,考断句。因为古代的文字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考一考你能不能把这个标点符号标出来,能不能疏通句义,读懂它。三年级考你如何对待学业,你对学业是不是认真,能不能和同学搞好关系了,合群。然后到五年级的考试,考你知识是不是已经比较广博了,再考一考你是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这是五年级。到了七年级考什么呢?考你对学问的见解。因为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7年了,你已经读了很多的书了,我们现在的7年级可能还真的没读过什么书。但是以前的私塾7年下来,像《五经》《四书》基本上就读了。这个时候考你什么呢?考你对学问的见解,考你在日常生活里面怎么选择朋友,怎么交友,可以考察你的趣味,考察你的

志向。

从一到七是小成阶段,还没有真正地进入“大学”的阶段,是为“大学”打基础的。九年级开始考什么呢?就考你对事物的分类。能不能给这个复杂的世界分类,能不能了解不同事物的规则,能不能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的规律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同时,还考一考你是否有坚定的信念,有坚定的道德修养,并且这种道德修养,这种坚定的信念不会再由于其他的诱惑而产生反复。这是大成阶段。

比年入学(每年新生入学),中年考校(每一年考核一次)。一年视(考查)离经辨志(断句与文句理解),三年视敬业乐群(严肃对待学业及与同学友好相处),五年视博习亲师(知识的广博和敬爱师长),七年视论学取友(学问的见解和选择朋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分类与类推,掌握规律法则,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强立而不反(树立坚定的道德信仰,不再反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学记》)

《学记》:《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所以,“大学”学的是什么?是一个人的判断力。要学会对这个世界上的纷纭复杂的事物做判断,同时养成自己的人格,这才是大学。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今天的大学,更多注重的是技术的教育,而不是人格的培养,甚至不是判断力的培养。这是个问题。

对“大学”性质的理解,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

从内容上来看:

首先,“大学”就是“学大”。汉语很有意思,有很多的词,如果你不理解,你把它颠倒过来理解,你就能明白了,大学就是学大,什么叫学大?学大的东西,不学小的东西。樊迟到孔子那个地方问孔子怎么种庄稼?孔子很生气,骂他是小人。为什么?因为樊迟去学小的东西,而不去学大的东西,他去学技术性的东西,去学谋生的东西,而不是学一些价值判断的东西,不是学一些人生的东西。所以孔子说你这个人志向不大。所以大学的第一个内涵是学大。

第二个内涵,“大学”,是“大之学”,让你怎么样变大起来,让自己养成一种大的胸襟,大的眼光,大的境界。变成大人,大人就是君子,相反就是小人。这是第二个内涵。

第三个内涵,大学,就是学者之大。学习的人在这个地方所学的是大的东西,而不是小的东西,是我们一辈子所学知识中最大最重要的部分。知识里面是有大和小的区别的,前面一到七学的都是小的部分,后面的八到九那个部分是大的部分。有很多知识是很琐碎,甚至是很无聊的。你不能说它没有用,但对于提高我们的修养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比如说,大家读过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孔乙己在那个柜台上,手上蘸着酒对那个小伙计说,“茴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吗?”他很得意。一个人如果把茴字有四样写法这样的知识当做他最重要的东西来学习,这样的人的志向也就很小。但在我们今天的考试里,这一类无聊的,不能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东西太多了,无聊的标准答案也太多了。这些所谓知识性的东西,这些刻板的标准答案,往往是不能提高学生学问的,这些都是属于小的部分,不是大学应该教的。

所以,从内容上讲,大学有三个内涵,一个是学大,一个是大之学,一个是知识中的大的部分,而不是小的部分。

那么,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大学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大人之学,就是学完了以后要变成一个大人,而不是一个小人。这个大人,当然最终可能会体现在你的社会地位、威望中,但是一开始,它体现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志向、趣味,是一个大人的东西,而不是小人的东西。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大学是什么?大成之学。学了一门技术,学了一门手艺,会使用一个软件了,这些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都是小成。大成是什么?人格、境界、价值判断力。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也是大学培养的最终目标。

那么我们综合一下上面提到的大学的内容和目的,我们看大学的内涵有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是**之学,成大人之学。你读完大学你应该就**了,而且你成大人了。其次通过大学的学习,我们大起来了。我们有大眼光、有大胸襟、有大志向、有大境界了,成为一个高贵的人,这才是大学的真正内涵。今天的大学只是教授学生一门技术、学一门专业知识,然后凭着这个专业知识找一份工作。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很多人有了知识、有了技术、但是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文化的,那就是大学的基本使命没有完成。

那么让一个人成为高贵的大人,从志趣上讲,就是摆脱庸人的理想与趣味。庸人有两种,一种是平庸的人,一种就是庸俗的人。庸人

孔子的大学之道篇二
《孔子的大学之道》

孔子的大学之道篇三
《大学之道_浅析孔子治学思想_李磊》

大学之道

——浅析孔子治学思想

李磊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摘

要】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他通过毕生的教育实践,

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事业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一些教育理念至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本文就孔子治学之道、教育纲领、大学人才培养的程序和教育之道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希望能唤起人们对大学之道的思考,使当今大学能够在社会的急功近利中始终坚守其道。

【关键词】治学之道;教育纲领;人才培养之道;教育之道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83(2009)02-0038-04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自23岁起就开始招收门徒,毕其一生精力,培养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通过一生的教育理论倡导和实践,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治学之道、治学纲领等教育理念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孔子有哪些治学理念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在本文中,笔者将以简要介绍孔子大学之道的形式予以简单探讨。

一治学有道

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始终以自己的治学之道作为教人育己之本。可以说,他的教育事

[1]

业的杰出成就首先在于他治学有道。”孔子在终身教育当中,留下了很多有益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理论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他系统化的治学之道。

1治学与育人相结合

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处处体出现了治学、教己与育人的思想。《论语》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说明他不仅把治学、教己当作了人生的一大乐事,并且,就其看来,治学与育人也是相通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及其弟子颜回盛赞“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子罕》)等因材施教的绝招,都验证了孔子不但乐学,而且乐教,在他教己、育人中隐藏了一种治学之道。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孔子不但把治学与育人看作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而且在教学中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

庸》)就指出,天下的道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关心,就可以获得。倘若脱离实际专门去寻找的话,可能会一无所获,这样孔子就把教育理论与实践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在生活与教学中,孔子也时常有感而发,注重训练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比方说,一次,孔子站在宽阔、奔腾而下的河流旁边,在微风中谈笑风生,指点江山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他借滚滚而逝的河水,感叹时光一去不复返,从而引发出了一种时间的紧迫感,由此鼓励学生珍惜光阴,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述而》)、“子入大庙,每事问”《(八佾》)等等,完全把学、教和生活结成了三位一体的治学理念。这种随时可学、可做的教学方法,“广开了智慧之源,即使在现在也是十分先进的

[2]

治学与教育思想。”3有教无类的育人风格

“有教无类”(《卫灵公》)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意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

[3]

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子曾经说过:“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束修”也就是捆起来的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意思是说:“只要拿上腊肉之礼,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孔

[4]

子是不会拒绝的。”孔子这种不分社会地位培养人才的教育风格,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对等级森严的教育特权也是有力的冲击,体现了平民教育、公平教育的思想。虽然孔子并“没有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但是,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所从事的教育实践却处处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理

第2期李磊:大学之道——浅析孔子治学思想·39·

[5]

想。”

4近乎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

在《大学》中,孔子从做人的根本道理出发,一直讲述到如何治国平天下,最早比较全面的论述了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一般来讲,最能反映孔子近乎全面育人教育目标的则是他的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今天来看,礼是孔子对社会成员日常行为规范的阐述,所谓“克己复礼为仁”(《颜渊》),也就是说,礼是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则是美学的范畴,孔子学音乐时,曾经“三月不知肉味”(《述而》),可见孔子对美育陶冶人们情操的重视;射、御是一种体育训练,是和当时社会要求相符合的一种体育教育形式;书、数则是智育教育,是人们掌握知识,认识世界,修身的重要工具。由此来看,这些内容基本体现了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是一种近乎全面的教育目标。但是,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孔子的教育目标中没有体现“劳”的要求,因此,“孔子的培养目

[6]

标还不能称之为全面发展。”5教学与创新相结合

孔子非常注重自己和弟子在治学与学习中研究新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孔子自身在教学中的创新。“他顺应时代潮流,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革新了教育制度;他‘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把‘六经’作为教育的主要材料,革新了教学内容;他首倡分科教学,主张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他在教学实践中,提出

[7]

了许多有创见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和方法……”其二,孔子对学生学习和创新的要求。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也就是要能够举一反三,可见孔子对弟子学习中的创新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另外,孔子还要求弟子能够“闻一以知十”(《公冶长》)“,‘闻一’是学,‘知十’是研究创新。孔子把教育与知识创新紧密地联系起来,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具有研究新

[8]

问题的能力。”

6远离名利的治学态度

孔子认为在治学和学习中,要能够摆脱名利的干扰,默默无闻地做学问;要能够摆正心态,不求名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的榜样告诉学生要在学习中远离名利的干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以其为知识而知识,为知识而修身,为知识而终身学习的身体力行信这也是孔子喜欢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原因之所在(《雍也》)。

二教育纲领

《大学》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是有关政治、哲理和教育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在此书中,开篇就全面介绍了孔子的教育“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在明明德

第一个“明”为使动用词,使……显明之意;第二个“明”为形容词,意为清明的,光明的。从这三个字可以明确看出,孔子把德育当作了教育的根本;这三个字也清楚地表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之一就在于通过对学生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身素养的提高,达到自身美德显明于天下的目的。2在亲民

这是孔子三大教育纲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由这一纲领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对象在“民”,不再是官,体现了孔子平民教育的特色思想;第二,这里的“亲”是“新”的意思,有图新、革新之意。这说明孔子革新老百姓的心理,启发民智,目的在于改变人民大众的思想风貌,在于引导群众勇于探索,开拓创新。这正是大学在于创新文化,引导社会潮流的一种古代释义,对于今天的大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3在止于至善

至善,顾名思义,就是指最好的思想境界,善的最高地步,也就是完美无缺的意思。然而怎么达到至善?孔子有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也就是说,至善的境界在于个人与他人交往中各种素质的有效提高,在于在各种交往中要求自身的精益求精,从而通过不断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以实现人生的尽善尽美。

三大学人才培养之道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由此孔子奠定了培养人才之道:循序渐进的育人之道。除此之外,孔子就培养人才的程序进行了阐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现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大学》),这样孔子就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习程序。并且这个育人程序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既重德育,也重智育,德智并举

《大学》开篇之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指出了人生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使这种明德显露于世,所以孔子重视德育理所当然。另外,由以上孔子培养人才的“八条目”可以看出,德育的显露是格物致知的一种结果,也就是说“明德”的外显在于不断地学习,所以孔子教育注重德智结合。2要想正人,必先正己,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个人素质

子曰:“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这句话真切的表明了孔子提高个人素质,正人先正己的思想。孔子也曾经主张个人在道德修养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即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要有宽以待人的胸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凡事要反躬自问,严格要求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3治家是治国的基础

一个人要想治理好国家,首先要能治理好家庭,一个人如果连家庭都治理不好,又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明儿显之,治家是治国的基础。正如孔子之言:“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大学》)。这点与我们经常探讨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养成“每事问”(《八佾》)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掌握

真知识,进行创新性学习,达到“闻一知十”的学习目的。3慎思之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心下》),因此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主张教育与学习中要学会反思,学思结合也是孔子教育之道的一个重要特色。4明辨之

学习中有了思考,就要明辨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从而去伪存真,完成对真理的认识和把握。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要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有选择性的学习,批判性的学习。5笃行之

孔子是非常重视教学中知行结合的,他提出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事”(《里仁》)、“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三思而后行”(《公冶长》)等,都是其注重弟子学习中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后佐证。

由孔子教育之道,我们知道无论是在学习中探索求知、积极思考,还是明辨真假、举一反三,其施动者都是学生,而非教师。由此可见,孔子教学最大的特色是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点类似今天“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四教育之道

教育之道是孔子教育方法的具体体现,是孔子教育学生所具有的一种教育技巧,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1博学之

博学是个人修身养性,培养德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起点,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开始,所以孔子要求学生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2审问之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这样才能“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注释及参考文献:

五结语

孔子大学之道,对于现在来说也是具有重要借

鉴意义的,孔子很多的教育理念即使在今天我们也不一定能完全做到,孔子在几千年前可能还在一些方面走在我们的前面。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这一议题进行了讨论,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就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尤其对于我们当今的大学来说,就怎样保持其道,应该向孔子躬身请教。比方说孔子远离名利的治学之道,值得当今急功近利的大学好好研摩,以至能够在清净和急躁的社会之间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始终彰显其道。

[1][2][8]张家诚.东方的智慧:75位诺贝尔奖得主共识的启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119,120,122.

第2期李磊:大学之道——浅析孔子治学思想·41·

[4][6]费洪根.孔子的教育创新(一)[J].东疆学刊.2008,1.[7]张乐群.试论孔子的教育革新思想[J].皖西学院学报.2007,6.

TheUniversityIdeology

——OnConfucius’EducationThoughts

LILei

(EducationCollege,Shanghai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34)

Abstract:AsthefounderofConfucianism,Confucius,angreateducatorandthinker,hasveryhighstatusin

Chineseeducationhistory.Throughhislifetimeresearchingandteachingpractice,hehasmadecrucialcontributiontotheeducationofChinaaswellastotheworld.Someofhiswell-knowneducationalideasarestillhighlyvaluedbypeoplenowadays.BygivingbriefdiscussiononConfucius’teachingdoctrinesandguidingprinciplesandcultivatingproceduresofintellectsinuniversities,thispaperaimstoprovokepeople’sthinkingonuniversityideologysothatuniversitiesareabletosticktotheiroriginalideaswhilethesocietyisseekingimmediatesuccessandbenefits.

Keywords:TeachingDoctrines;EducationalGuidingPrinciples;IdeaofIntellects’Cultivation;EducationalDoctrines

(责任编辑:李进)

相关热词搜索:大学之道是谁写的 大学之道谁写的 古代的大学之道
  • 1、大学之道的启示(2015-12-22)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孔子的大学之道”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孔子的大学之道"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8737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