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代悲白头翁

代悲白头翁

2015-12-27 00:27:4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代悲白头翁篇一《代悲白头翁》 ...

代悲白头翁篇一
《代悲白头翁》

代悲白头翁篇二
《代悲白头翁》

代悲白头翁篇三
《赏析代悲白头翁》

赏析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刘希夷本人和写这首诗的背景及这首诗的大致意思。刘希夷,唐代诗人。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汝州(今河南临汝)人。上元(674-676)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代悲白头翁》(一作《代白头吟》)。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死时年未三十。 这首诗的体裁,名为“七言歌行”。 歌行是诗,不是乐府曲辞了。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舞,飞来飞去却不知落入了谁家?洛阳城中女子怜惜这花娇艳的颜色,一遇到飘落的桃李花就长久的叹息。今年桃花李花凋零了,颜色衰减了,明年花开的时候不知还有谁能在这欣赏花开的胜况?已经看见了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

桑田几度变成了汪洋大海。年老的人现在已经不再回到洛

阳城东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摧花的风叹息。年年岁岁繁

花依旧依旧盛开,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盛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这白发老人真是可怜,他从前也是一位风流倜傥的俊美少年。这白头老翁当年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吟赏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亦曾像东汉光禄勋马防那样以锦绣装饰池台,又如贵戚梁冀在府第楼阁中到处涂画云气神仙。白头老翁已卧病在床,没有相识之人了,往昔的三春行乐的自在生活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而美人的青春娇颜又能保持多久?须臾之间,已是白发苍苍,人老朱黄。只见那古往今来的歌舞享乐之地,只有在黄昏的时候鸟雀在空自悲啼。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诗的开头两句描绘洛阳城东暮春景色。洛阳是唐代的东都十分繁华。这两句是诗的起兴。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下文表达的对桃李,青春易逝的感伤和惋惜都是由此生发开来的。“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洛阳女儿所感伤的实际上是由大自然的变化而联想到美的短暂和人的生命的有限。惜颜色也有两重意思:惜花之颜色;惜自己的容貌。“今年花落颜色

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用反问的语气道出了花开花落会有时,人却只有一次青春,转瞬即逝。“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出自《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典出《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这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世事变化很大。用典故更加突出强点了世事变化无常,时光流逝飞快。“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一代人已作古了,又有一代人接替,接续悲叹那落花与秋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是千古名句,工整,优美、流畅,“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排沓回荡,音韵优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花的盛衰只是轮回,人的盛衰确是无法回复的。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概括以下十句。那年轻的人认识不到青春的易逝,所以要告诫他们,警醒他们。“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这几句描绘了白头翁的往昔生活。他也曾是红颜子,他也曾寻欢作乐无闲暇,赏花看舞纵情戏。马防在汉章帝时拜光禄勋,生活很奢侈。文锦绣:指以锦绣装饰池台中物。东汉贵戚梁冀,他曾为大将军。《后汉书·梁冀传》载:梁冀大兴土木,建造府宅。以古时权贵作比,写出了

代悲白头翁篇四
《代悲白头翁》

代悲白头翁

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 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 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 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 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 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 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 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 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 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 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 惟有黄昏鸟雀悲。

注释:

⑴松柏摧为薪:松柏被砍伐作柴薪。《古诗十九首》:“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⑵桑田变成海:《神仙传》:“麻姑谓王方平曰:‘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⑶“公子”两句说,白头翁年轻时曾和公子王孙在树下花前共赏清歌妙舞。 ⑷光禄:光禄勋。用东汉马援之子马防的典故。《后汉书·马援传》(附马防传)载:马防在汉章帝时拜光禄勋,生活很奢侈。文锦绣:指以锦绣装饰池台中物。文又作“开”、或“丈”,皆误。将军:指东汉贵戚梁冀,他曾为大将军。《后汉书·梁冀传》载:梁冀大兴土木,建造府宅。这两句说白头翁昔年曾出入权势之家,过豪华的生活。

⑸宛转蛾眉:本为年轻女子的面部画妆,此代指青春年华。

作者:(约651-?)唐代诗人。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汝州(今河南临汝)人。上元(674-676)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代悲白头翁》(一作《代白头吟》)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已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死时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传。 鉴赏: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题又作《代白头吟》。《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女子毅然与负心男子决裂。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

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具体命运加以典型化,表现出这是一大群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提出应该同病相怜,具有“醒世”的作用。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也许,因此产生了不少关于这诗的附会传说。如《大唐新语》、《本事诗》所云:诗人自己也觉得这两句诗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即所谓“诗谶”,一年后,诗人果然被害。这类无稽之谈的产生与流传,既反映人们爱惜诗人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这诗情调也过于伤感了。

此诗融会汉魏歌行、南朝近体及梁、陈宫体的艺术经验,而自成一种清丽婉转的风格。它还汲取乐府诗的叙事间发议论、古诗的以叙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能巧妙交织运用各种对比,发挥对偶、用典的长处,是这诗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刘希夷生前似未成名,而在死后,孙季良编选《正声集》,“以刘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人所称”(《大唐新语》)。可见他一生遭遇压抑,是他产生消极感伤情绪的思想根源。这诗浓厚的感伤情绪,反映了封建制度束缚戕害人才的事实。

《代悲白头翁》是一首拟古乐府,题又作《代白头吟》,是唐代诗人刘希夷的诗作。《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女子毅然与负心男子决裂。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这首诗的题目,各个选本都有不同。《唐音》、《唐诗归》、《唐诗品汇》、《全唐诗》,均作《代悲白头翁》。《文苑英华》、《乐府诗集》,《韵语阳秋》作《白头吟》。尤袤《全唐诗话》作《白头翁咏》。“代”是“拟”的意思,《白头吟》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楚调曲》,古辞写一个女子向遗弃她的情人表示决绝。刘希夷这首诗虽然是拟古乐府,但构思精妙,开拓了全新的意境。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诗的开头两句,描绘洛阳城东暮春景色。洛阳是唐代的东都,十分繁华;繁华的都市盛开着艳丽的鲜花,满城春色,生气勃勃,令人心醉神往。然而时光易逝,此时的洛阳已是落花季节,桃李纷飞,不知飘向何处。 这两句是诗的起兴。下文表达的对大好春光、妙龄红颜的憧憬和留恋,对桃李花落、青春易逝的感伤和惋惜,都是由此生发开来的。

“洛阳女儿好颜色”以下十句,写年轻的洛阳女儿面对漫天飞舞的落花生出无限感慨。洛阳女儿所感伤的,实际上是由大自然的变化而联想到美的短暂和人的生命的有限。“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表现的是因为春光的流逝而感叹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心理。“松柏摧为薪”句,出自《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桑田变成海”,指陆地变成海洋,典出《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这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世事变化很大。“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则揭示人生易逝、宇宙永恒的客观规律。“年年岁岁花

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以优美、流畅、工整的对句集中地表现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富于诗的意境,且具有哲理性,历来广为传诵。

“寄言全盛红颜子”以下十句,概括叙述白头翁一生的经历。白头老翁曾是一个美貌少年,从前他也常和公子王孙一起,在树下花前歌舞游乐。“光禄池台文锦绣”两句,以历史上权臣贵戚的豪华奢侈,表现白头翁曾经历过的一段富贵生活。然而,一旦生病衰老,就无人理睬,三春行乐只好让给别人了。这一段通过描写白头翁从红颜到老病、从游乐到孤苦的生活,不仅表示了诗人对青春红颜、清歌妙舞的眷恋、向往,对垂老白头翁的怜悯、同情,同时进一步抒发了对美的短暂和生命的有限的感慨,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哲理性。

结尾四句点明主旨,收束全诗。“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两句感叹美貌的少女转眼之间将化作白发的老妇,惋惜青春难驻。“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两句,一切都如同过眼云烟,迅速消失了!往日繁华热闹的游乐场所,如今只有几只离群的鸟雀在清冷的暮蔼中发出几声凄苦的悲鸣。

鸟尚且如此,人何以堪。末句的最后一个“悲”字,是此诗的基调。

诗人在《代悲白头翁》中表现的感情虽然是悲伤的,但并不颓废,因为诗人在认真地思考着人生,眷恋和憧憬着生活中的美。[1]

刘希夷与宋之问

宋之问有一个外甥名叫刘希夷,与宋之问年龄相仿,中过进士但无心仕途,也是一位诗人。有一次,刘希夷写了一首题为《代悲白头翁》的诗,诗云:“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生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宋之问看到外甥这首尚未公之于众的诗后,赞不绝口,尤其喜爱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宋之问请求外甥将这首诗让给自己,刘希夷起初答应了,可不久又反悔,因为他实在难以割爱。宋之问恼羞成怒,为了将此诗据为己有,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压死,可怜才华横溢的诗人刘希夷去世时还不到30岁。于是在《全唐诗》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刘希夷名下,收录了这首诗,题为《代悲白头翁》;在宋之问名下,也收录了这首诗,只是改了一下标题,将“洛阳女儿惜颜色”一句中的“洛阳”二字改成了“幽闺”,其余诗句一模一样。

代悲白头翁篇五
《代悲白头翁》

代悲白头翁篇六
《代悲白头翁 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篇七
《代悲白头翁》

代悲白头翁篇八
《春江花月夜和代悲白头翁两首诗的对比》

赏《春江花月夜》与《代悲白头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高中时第一次吟诵《春江花月夜》的全篇,我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了。虽然她不是必背篇目,但我仍然经常拿出来诵读。

《代悲白头翁》虽是第一次接触,但给我的感触也很深。两首诗都以时间为主线,通过今夕对比,来表达人生的悲欢,但内容并不完全相同,所要传达的思想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且各有千秋。

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在开篇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面。围绕着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诗人带着我们走入了那幅梦幻般的美景中。春天的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与潮水共同升起。月光照耀在水面上,滟滟地随着江波跳跃到远方。江水温柔地绕着芳丛,月光下,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有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悬挂在空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首八句写景,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静谧之下,同时也泛动着盈盈的活力。

在《代悲白头翁》中,也是同样的以景起兴。“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洛阳城东得暮春景色。繁华的洛阳城到处都盛开着艳丽的鲜花,满城春色,生气勃勃,令人心醉神往。但两者描绘的场景是不同的,氛围基调不同,触发感叹的事物也不同。《春江花月夜》的氛围是静谧的,也是壮阔的,置身在那样触及心灵的清明澄彻的美景中,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人的身心都处于无限空灵的状态,仿佛与自然融合在了一起,这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春江花月夜》中,触发诗人感叹的,是澄澈的空中那皎皎的一轮孤月。而《代悲白头翁》的环境是热闹的、动感的,但在热闹中夹着丝丝暮春花落的寂寥。“洛阳女儿好颜色”,面对着漫天飞舞的落花才生出了那许多的感慨。

洛阳女儿所感伤的,实际上是由大自然的变化而联想到的美的短暂和人的生命的有限。“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落花,逝去的是花的颜色,还是青春的红颜?今年赏花的是青春的我,明年赏花的又会是谁呢?花落了,还会再开,人老了,青春还会重来么?所叹的,是春光的流逝,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悲凉。《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我们无从知晓。月亮亘古不变一直在那,他经历了什么,遇见过谁,在时间的长河里,人短暂的生命似乎都不足为道。但在如此美妙的景色中,空有悲情岂不太煞风景!虽然,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但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

望相似”,人类的存在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也算是诗人从这清灵的景色中感悟到的豁达与欣慰吧!因此,《春江花月夜》较之《代悲白头翁》,就更多了一份豁达乐观和清新之感。但《代悲白头翁》中也毫不逊色。“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松柏已被砍伐干枯成了柴薪,桑田变成了汪洋大海。这两个比喻,形象地展示了世事变化的必然性。物是人非,“古人”早已“无复洛城东”,而“今人”还在“落花风”中叹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宇宙永恒,而青春易老,人生易逝。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以优美、流畅、工整的对句集中地表现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富于诗的意境,且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这十句诗,概括叙述了白头翁一生的经历。白头老翁曾经也是一伟翩翩美少年,那时的他也是锦衣玉食,常常和公子王孙们一起,在树下花前歌舞游乐。然而,当他一旦生病衰老,就再无人理睬,三春行乐也不再是他所能拥有的生活。这一段通过描写白头翁从红颜到老病、从游乐到孤苦的生活,不仅表示了诗人对青春红颜、清歌妙舞生活的眷恋、向往,也传达了对垂老白头翁的怜悯、同情,同时进一步抒发了对美的短暂和生命的有限的感慨,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哲理性。

结尾四句,点明主旨,收束全诗。“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两句,感叹美貌的少女转眼之间便将化作白发的老妇,惋惜青春难驻。“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一切都如同过眼云烟,往日繁华热闹的游乐场所,如今也只有几只离群的鸟雀在清冷的暮蔼中发出几声凄苦的悲鸣。鸟尚且如此,人何以堪。

这段对白头翁人生经历的描写与感叹,不禁让我联想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的老人们。如今白发苍苍,皮肤干皱,步履蹒跚的老人们,也曾有过意气风发的年少时光。他们也曾是谦谦君子,翩翩少年,也曾是清甜可人,身姿曼妙的少女;他们也曾奋斗在追梦的路上,也曾反叛过长辈的束缚„„他们也曾有过孩童时代,也曾拥有青春年华,他们也曾与现在的我们一样,是一个时代的创造者、建设者、守护者。如今,他们衰老、退化,成为了新的年轻一代中的弱者,属于他们的繁华一去不复返。而正值青春的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老人,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在时间的长河中重复着一代代老去的规律。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到老人身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尊重他们,就像他们曾经爱着孩子那样回爱着他们。那么,青春易逝,这自然规律又何须悲叹?爱若无限,生命有限又何须唏嘘?对老人尊、爱、敬,又哪来的白头翁之悲呢? 再回到《春江花月夜》上。诗的接下来是“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江月年年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在等待着什么人,却一直未能如愿。月光下,只

有大江奔腾远去。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的景色转到了人生之景,引出了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两句,总体写出了游子与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游子就像那飘忽不定的白云,一去不知在何处停留,只留下青枫浦上思妇愁肠百转。谁家的游子正在外漂泊?谁家的亲人在楼中念思?有多少人正经受着这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啊。“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八句承接着“何处相思明月楼”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诗篇把“月”拟人化,那“月”不正是楼上孤独的思妇吗?“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因浮云游动,月亮的光影明灭不定,似乎含着愁情;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折磨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却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写完了思妇,诗人又对在外的游子进行了一番描写。“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逝,亲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孤寂凄苦之情。沉沉的海雾遮隐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间的道路是多么的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着,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着这月光归到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中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和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的景物诗、哲理诗和爱情诗。诗人为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他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了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风景画,尽情地赞叹着大自然的奇丽景色;他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整首诗篇仿佛都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蒙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去感受其中美的真谛。

这两首诗都为世人所推崇,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从诗中传达出来的那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代悲白头翁》的基调是悲伤的,但并不颓废,因为诗人在认真地思考着人生,眷恋和憧憬着生活中的美。《春江花月夜》中有愁有叹,但却充斥着乐观豁达,亲情爱情的温暖和对美好的追求。或许,这两首诗都想告诉我们,珍惜时光,珍惜现在,珍惜所爱之人,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同时不忘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

代悲白头翁篇九
《2代悲白头翁》

代悲白头翁篇十
《T1—2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代悲白头翁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代悲白头翁”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代悲白头翁"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8788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