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潜规则-中国历史上真

潜规则-中国历史上真

2015-12-27 01:09:0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潜规则-中国历史上真篇一《《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主要讲什么》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潜规则-中国历史上真》,希望能帮助到你。

潜规则-中国历史上真篇一
《《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主要讲什么》

《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讲的是什么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是一部结构层次分明的著作,吴思在这本著作当中所述的潜规则与易中天的一些权谋描述看似相似,但他们却有着本质的差异。吴思对潜规则本身持有批判的态度,而易中天则似在暗中包含着一种赞美的意向,两人的价值取向有着根本差别。而且吴思堪称是一位非常关心现实问题的中国历史思想家,他善于运用中国历史上众多真实的故事剖析一个个令人深思的道理,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精通萃取概念,这几点由吴思自己在《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所写的序就能够窥斑见豹。

该书的前三篇分别是《身怀利器》、《老百姓是个冤大头》,《第二等公平》,讲的是官吏与老百姓的关系。文章的题目是作者吴思经过精心的提炼萃取而得,通过这几个题目我们便可大概得知文章所讲的内容。即便如此,我认为还是有精度文章的必要,因为这些文章都分别围绕一个中心——官吏与百姓关系阐述了几个道理,且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作者就是通过这些信手拈来的史实作为其论据,进行了有力的论证,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文章之中,几乎都是夹叙夹议的,先是对历史事件进行精心的描绘,进而剖析个中缘由,最后做出总结性的话语。而不同的便是每篇文章的视角都不一样,例如第一

—1—

篇《身怀利器》是从不同等级官吏的“合法伤害权”的角度出发论述的,而第二篇《老百姓是个冤大头》则是从老百姓天生软弱的绵羊本性进行阐述,论证冤大头是贪官污吏的温床的,第三篇则是从公平的标准来讲述古代官场的潜规则。无论从哪个角度,这几篇文章都很好地讲述了古代老百姓和官吏之间的利害关系以及存在的每个人都践行的趋利避害的潜规则。

该书的第二个层次便是讲官吏与上级领导包括皇上的关系,也分别有三篇文章:《当贪官的理由》、《恶政是一面筛子》、《皇上也是冤大头》。或许应该说吴思的高明不在于他善于运用足够多的史例来佐证他的论点,而在于能够巧妙地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他所感所知的中国古代官场潜规则。既然是讲述古代官场潜规则,那么官吏自然成为主角,而受尽管理鱼肉的老百姓自然脱不了干系,由上便是官吏们的领导了。若说老百姓的绵羊性格是滋生潜规则的温床,那么冤大头式的领导便要为潜规则的产生负主要责任。在讲到官吏和领导之间的关系时,吴思分别从经济方面讲述了清官难当、贪官当道的原因,从恶政方面讲述了利益集团不断膨胀自己所需要遵守的游戏规则,从古代官场的终极领导——皇帝的责任论述了冤大头造就了潜规则。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的剖析论述是一个由浅及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每个阶段的论述,所举的故事事例也恰到好处。在讲完官与民、官与帝之间 —2—

的微妙关系之后,作者又从复杂的官场内部关系开始讲述官场的潜规则。吴思给予读者的更多是引人思考,而不是给出解决方法。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真实故事颇具有中国特色,一针见血,有的放矢。或许他所讲的东西是古代官场的,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很多都是仍旧存在的,不可不引人深思。特别是作为初入社会或是即将踏入社会的“菜鸟”们,该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即便某些道理十分浅显,但是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倘若只是一味顾着欣赏故事,发出感慨,而不能做到联系实际生活当中的职场和官场的生存之道,那么阅读此书就变得毫无意味了。

前三层可看作本书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最令我佩服的是作者在运用如此之多的史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之时,居然都能做到前面只做不偏不倚的叙,不夹带任何个人观点,在经过不带私人感情的描述后才作出观点鲜明的议。或许这是经过作者的精心布局,但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点就是:这种布局比起夹杂个人感情的叙议,更能让读者接受,况且故事性的论据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其实这一部分作者向读者展示的潜规则说白了就是一种生存相处之道,对这本书的喜好厌恶完全取决于不同的人所在的不同的位置所积累的知识程度。但是不管位置高低,在现实社会依旧无法改变某些潜规则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应该清楚自己的身份,是吃人还是被吃。倘若不满现实,你可以抱怨投错胎,但是一定要接受现实,好好适应。

该书的第二部分是作者的一些短篇论文,有关于儒家思想 —3—

和周易的,有关于现代社会的现实问题的、也有关于道德和人格的。这个部分看起来貌似和本书的主题“潜规则”不太搭边,用作者的原话说就是:“写多了这种东西(潜规则),人也容易显得“陋”,满脑袋利害计算,算的还都是陈年老账,全不知今夕何夕,更不知道精神和理想为何物,不想给读者留下这种印象,希望本书和作者的模样丰满一些,便加了几篇杂七杂八的文章,其中还谈到雷锋和人格理想。”虽然这一部分的某些引用较为浅显,但是从作者所写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实生活问题的关注程度,他对现代中国美好社会的形成的热切期待。正如作者本人所说的:“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让更多的现代人下功夫找到更多关于官场运作实况的潜规则知识,只要学习好了便能更有效地扬汤止沸,甚至彻底改良土壤,免蹈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王朝都绕不开的覆辙。”

说实话,本人对吴思不甚了解,初读《《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之时,的确觉得此书过于“腐”,也对吴思产生了误解,曾一度认为他和某些迂腐的作者一样对潜规则持赞美的态度,再加上由于未经历真实社会的洗礼,心中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发现,吴思堪称是一名真正的中国历史政治想想家。他希望读者能看到他所看到的,感觉到他所感觉到的,用心去寻找现实生活中的潜规则,接受现实,摆正自己的位置,有能力者更要扬汤止沸、彻底改变我们生活的土壤。这本书也从侧面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情商 —4—

从古至今都是谋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人的能力不管多强,倘若情商过低,必将被利益集团所抛弃,在这个人人趋利避害的社会当中,情商已然成为个人生存发展的硬件。这也是我想赞美吴思的地方。

即便有些读者认为吴思先生在书中的论述极为浅显,不够接近现实,有些地方论述有所顾虑,但只要细读此书就会发现,浅显的文字阐述的理论不一定浅显,虽说大部分文章是关于古代官场的描述,但很多相同的事件却在今天不断地重演,怎可谓不够接近现实?此书从曾一度被列为禁书,书中言论自然稍稍隐晦,但是字里行间却依旧能清晰表达出官场的潜规则状况以及作者本人对潜规则所持的批判态度,对于该书实在无可厚非。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书。

—5—

潜规则-中国历史上真篇二
《【马基作业】《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心得体会》

读书报告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07城规 莫子丰 0716030004

最近读了一本书。由于马克斯的课程需要,要求写一篇读书报告,于是就上网找书看了。要求是有关政治的。我找了几页,看到了“潜规则”一词,就有了兴趣。

潜规则在任何地方都很普遍。暴光最多的最近应该算是娱乐圈了,香港的,韩国的。我不关心这些。倒是对中国官场之间的潜规则有兴趣。要骂,也想了解好了再骂。

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潜规则处处有。国外有,国内有。奈何国人骂起自家人来就特别狠。往死里骂,都不想想自己祖宗一哪里人。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瞒上欺下,巧取豪夺……是很不该,我认为这本书分析的是挺中肯的。

吴思先生说他这本《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不是历史著作,或许是一种自谦。我读它的兴味,远比时下某些专著要浓得多。它不但让我们对历史上那些腐败有所了解,而且还能加深我们对现实生活的了解。

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瞒上欺下,巧取豪夺……这些现象统称为腐败,历史上许多人都揭露过和批判过。只是那些批判的着眼点是当权官僚的个人品质,认为这是儒家道德规范与实际行为分离的结果,

用一句常见的话说就是“礼崩乐坏”。因而这种泛道德主义的批判,变成了对封建道德的修补和强化。王阳明的“知行和一”学说,在历史上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这些批判和修补通常体现为体制内官僚们的进谏,他们从所谓“民为邦本”的角度,指出腐败会危及统治政权的根基。这样的说教,皇上听了,也许会出一身冷汗,却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最拿手的办法不过是动用国家暴力,搞几次“严打”。往好了说这不过是扬汤止沸,若往坏了想,严打还能给贪官污吏清除异己提供机会。 在中国历史上的帝国时代,官吏集团极为引人注目。这个社会集团垄断了暴力,掌握着法律,控制了巨额的人力物力,它的所作所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命运。

对于这个擅长舞文弄墨的集团,要撇开它的自我吹嘘和堂皇表白,才能发现其本来面目。在仔细揣摩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之后,我发现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 西,经常与他们宣称遵循的那些原则相去甚远。例如仁义道德,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等等。真正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非常现实的利害计算。 这种利害计算的结果和趋利避害的抉择,这种结果和抉择的反复出现和长期稳定性,分明构成了一套潜在的规矩,形成了许多本集团内部和各集团之间在打交道的时 候长期遵循的潜规则。这是一些未必成文却很有约束力的规矩。我找不到合适的名词,姑且称之为潜规则

明朝也流传着一些官场笑话,《万历野获编·补遗》中就记载了有关钱能的两条。

钱能是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的著名太监,奉成化

皇帝之命镇守云南。镇守太监这个岗位是明初的洪熙皇帝设立的。皇上不放心下边的官 员,就派那些经常在自己身边工作的太监下去盯着。应该承认,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明朝的官员经常糊弄皇上,皇上也建立过一些监督制度,譬如派遣监察御史下 去巡查,奈何这些御史也可能被收买,甚至会逼着人家掏钱收买,然后和被监察者一起糊弄皇上。所以,派遣家奴们下去替皇上盯着,这已经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式博弈的第三回合了。皇上被逼无奈,到此亮出了最后的武器。试想,再不派他还能派谁?而且仔细想来,太监不好色,没有老婆孩子,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 应该比一般官员的私欲少些。设身处地替皇上想想,我们不能不敬佩皇上选贤任能的良苦用心。

总之,无论是批判的武器还是武器的批判,都没有从制度层面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因而,即使像民众造反那样激烈的行动,也不能有效地遏止腐败。如果造反成功了,可能腐败更甚,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就是最好的一例。

和以往那些对腐败的批判不同,吴思先生把两千多年来各种腐败的现象,解释为一种“潜规则”。这是官方“红头文件”找不着,与主流文化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不是游离于主流文化的一种外接式的社会现象。实际它是由主流文化所衍生,毋宁说就是主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因为它是“潜”形的,用不着堂皇的包装,或者说主流文化就是它的包装。剥离了这层包装,甚至不用剥离而只将主流文化说教翻个过儿,它就原形毕露了。当年戴震批判的“以理杀人”,就揭示了主流文化的这种两面性。同时,因为它已“规则”化,就有了普遍性,

任何进入官场的人都无法逃避,谁要是拒绝它,反倒被认为是“迂”是“怪”,甚而被当作异类。历史上那些“清官”就是这样的异类。尽管他们生前死后有许多人颂扬,但他们的实际境遇却极悲凉。吴思讲的“淘汰清官”,就是对他们的厄运的最好概括。

吴思通过一个个历史事例,对“潜规则”从各个角度作了论述,从这些论述中,我们明白了“潜规则”的存在与蔓延,是专制集权制度和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政权运作所必需的润滑剂。所以,历史上许多先贤对腐败无比痛恨,可是他们“反腐倡廉”的目的还是要维护专制集权制度,结果只能是扬汤止沸。有些似乎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也只能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清除腐败的土壤,“潜规则”依旧生长蔓延。

《潜规则》一书讲的是历史,可是读了它却会感到,这一页历史并没有揭过去。作者讲的形形色色的官场陋习,没有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时下腐败已经成了民众最痛恨也深感无奈的社会病了,人们从各种媒体不断曝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腐败的不断升级,恶果也越来越严重。“潜规则”已经撩开了那层历史的薄纱,大摇大摆地横行当今了。

有人总爱说,我们有几千年的传统,发扬这个传统是我们当仁不让的职责。遗憾的是,传统中人文精神的根芽未见成长,倒是潜规则的传统,用不着谁来发扬就自动光大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还是作者讲的好,这是由于潜规则的根基还在,“有了这种根基,没有名词可以发明名词,没有经验可以摸索经验,没有传统可以创造传统。”

这个根基是什么?就是两千多年的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所以作者讲他写这本书的用心,是希望来一个“釜底抽薪,彻底改良土壤,”从而“免蹈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王朝都绕不开的覆辙。”

潜规则-中国历史上真篇三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修订版)》》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修订版)》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作者是发现和系统研究中国历史“潜规则”的第一人。用作者的话来说,他当初(十年前)发现“潜规则”概念时,“心中窃喜”!没想到的是,他的这种因长期潜心研究而豁然开朗的重大发现,不仅在作者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波澜,也让中外历史文化研究者及广大读者倍感震惊!从此,“潜规则”一词,便滥觞于各大媒体的显要版面,也让数百万乃至数亿读者耳熟能详。为此,有媒体称作者的惊人发现,成就了中国“21世纪第一词”,作者也荣膺“潜规则概念之父”的桂冠。

五年前我脱离了官方单位,可以比较自由地支配时间了,便重新拣起了这个念头,不久就开始读明史。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读过《史记》,就好像看小说一样,遇到没故事的"表"和"志"便跳过去。当记者后啃过《汉书》和《后汉书》,完全被乱七八糟的人名和事件淹没了,感觉昏昏欲睡。我还赶时髦读过《资治通鉴》,读到后汉时就痛苦不堪,半途而废了。出乎意料的是,心里存了个“潜规则”的念头,再读起历史来居然津津有味,满目混沌忽然眉目清楚,我也一发而不可收拾。于是就跟朋友鼓吹读史心得,又被朋友撺掇着写下了这些文章,随写随发,渐渐也有了一本小书的篇幅。我明白,不同动物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透过不同眼镜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这些文章描绘的就是我戴上潜规则的眼镜后看到的中国官场及其传统。这些随笔大体都在讲“淘汰清官”,解释清官为何难以像公开宣称的那样得志得势,为何经常遭遇被淘汰的命运,以至青天大老爷竟成为我们民族梦的一部分。“淘汰清官”只是我能排列出来的官场潜规则之一,其下层有许多小一号的潜规则的支撑。“淘汰清官”的上下左右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潜规则,那是我以后要继续写的。回头看去,现有的这十一篇随笔,可以整理出如下结构:讲官吏与老百姓的关系:《身怀利器》、《老百姓是个冤大头》、《第二等公平》。讲官吏与上级领导包括皇上的关系:《当贪官的理由》、《恶政是一面筛子》、《皇上也是冤大头》。讲官场内部的关系:《摆平违规者》、《论资排辈也是好东西》。把几种关系混在一起讲:《新官堕落定律》、《正义的边界总要老》、《官场传统的心传》、《晏氏转型》。总结:《崇祯死弯——帝国潜规则的一个总结》。目录就是按照这个结构排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还附了几篇潜规则之外的文章。潜规则在明朝的一个近义词是“陋规”,写多了这种东西,人也容易显得“陋”,满脑袋利害计算,算的还都是陈年老账,全不知今夕何夕,更不知道精神和理想为何物。我不想给读者留下这种印象,希望本书和作者的模样丰满一些,便加了几篇杂七杂八的文章,其中还谈到雷锋和人格理想。谈人格理想的文章写得比较早,如果现在动笔,用冯友兰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标准衡量,自以为还能高明一些,关于造化和迷信的那两篇文章可以提供一点佐证。

吴思 1957年生于北京。1978~198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后分配到《农民日报》,先后任总编室副主任、群工部副主任、机动记者组记者。1993年,出任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桥》杂志社副社长兼中文版主编。1997年至今,供职于《炎黄春秋》杂志,先后任执行主编、副社长、总编辑。著述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影响。曾获评为《新周刊》2004新锐榜“年度知道分子”。

修订本出版说明自序:关于“潜规则”和这本书

正编

身怀利器老百姓是个冤大头第二等公平当贪官的理由恶政是一面筛子皇上也是冤大头摆平违规者论资排辈也是好东西新官堕落定律正义的边界总要老官场传统的心传晏氏转型崇祯死弯

——帝国潜规则的一个总结有关潜规则的定义

杂编

笑话天道古今中外的假货我们的人格理想理解“迷信”

代后记:农民与帝国

附录《新周刊》:潜规则十周年专访“潜规则概念之父”吴思吴思《洋人的“权利”,我们的“分”》(提要)

潜规则-中国历史上真篇四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读书笔记》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读书笔记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作者吴思,通过大量史实的研究,发现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被广泛认可的规矩,作者称之为“潜规则”。读了这篇文章,笔者感触良多。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中有这么一段:

张居正是明朝很能干的一位大臣。他深知官场上的种种弊端和权谋,他曾讲述这样一个大官怕小吏的官场故事:军队将校升官、论功行赏,取决于首级的数量。一颗一级,规定得清清楚楚。从前有个兵部(国防部)的小吏,故意把报告上的一字洗去,再填上一字,然后拿着报告让兵部的官员看,说字有涂改,按规定必须严查。等到将校们的贿赂上来了,这位吏又说,字虽然有涂改,仔细检查贴黄,发现原是一字,并无作弊。于是兵部官员也就不再追究。张居正问道:将校们是升是降,权力全在这个小吏的手里,你不贿赂他能行吗? 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当时将校们很少有不冒功的。号称斩首多少多少,其中多有假冒。追究起来,他们砍下来的很可能是当地老百姓的脑袋,所谓滥杀无辜。如果没人较真,这些脑袋就是战功,大家升官发财,万事大吉。如果有人较真,这些脑袋就可能成为罪证,这帮将校罪过不小。所以,将校的命运确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掌握在那位小吏的手里,尽管他的官未必及得上人家将校手下的一个排长。

张居正总结说:人们怕那些吏,一定要贿赂那些吏,并不是指望从他们手里捞点好处,而是怕他们祸害自己 。合法地祸害别人的能力,乃是官吏们的看家本领。这是一门真正的艺术,种种资源和财富正要据此分肥并重新调整。

笔记:在这里最精彩的是张居正总结的那段话:人们怕那些吏,一定要贿赂那些吏,并不是指望从他们手里捞点好处,而是怕他们祸害自己 。我们不是常说“县官不如现管”么?我们不是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官职不高的实权人物吗?甚至有“局长不如处长、处长不如科长、科长不如经办” 之说?。

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民主不是万能的,有些民主的国家,如印度、菲律宾同样免不了腐败,原因只因为造成恶性潜规则的土壤没有变,恶性潜规则如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等现象自然就不变。由此可见,所谓什么民主选举、多党制度不是解决恶性潜规则的办法,至少不是根本的办法,也不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办法。

政治清明的关键问题,并不是“官”,而是“吏”,是那些不由选举产生的“吏”博弈产生了恶性潜规则,“官”反而是这些规则的跟随者,如同《红楼梦》中的那个门子开导贾雨村一样。其实潜规则存在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不单单是政府部门如此,各行各业都一样,只要“当事双方承担的成本或风险极

不对称”,潜规则就会产生,例如以前北京面的拒载“潜规则”,医院“收红包”潜规则,都不是政府行为,而是民间行为,原因就在于“当事双方承担的成本或风险极不对称”。

每个当权者都会掌握一个职权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当权者怎么做都是合法的,并不违规,如果在这个职权范围内当权者总是依照最不利于当事人的那一头来执行,就可能在当事人那边产生蝴蝶效应,造成巨大损失。例如,邮政寄信可以在2~7天内寄到,邮局偏偏要在第7天寄到;你来到不熟悉的城市,出租车可以走最便利的路线,把你又快又好的送到目的地,也可以欺负你外地口音,就是拉你绕着城市七转八转,然后收你一笔不菲的车费;在餐馆吃饭,点了条鱼,餐馆可以用最新鲜的鱼,也可以用不新鲜但没臭的鱼;你的领导在讨论你的提拔任用问题时,可以说一句“小李这个同志不错嘛”,也可以说一句“小李这个同志嘛···哈哈哈,大家说说,大家说说”。这两个说法对他来说只是嘴皮子一碰的问题,传递的信息却截然不同,你能说他有什么错?你什么都说不出来。这是什么?这就是告诉你得乖乖懂事,领导不会傻到来跟你索要好处的,你应该自己想方设法主动孝敬过去,而且你还要考虑到其他竞争对手同样会讨好领导,领导的标准会一涨再涨,你得有绝活才行。

潜规则并非只能是恶性,也完全可以是善性潜规则。善性潜规则是什么,很简单,就是和上面相反的。邮政寄信可以在1~7天内寄到,邮局总是尽快的跑,通常第2、3天就送到你手里;你来到不熟悉的城市,出租车总是挑最便利的路线,把你又快又好的送到目的地;在餐馆吃饭,餐馆总是用最新鲜的鱼;你的领导在讨论你的提拔任用问题时,上来就说“小李这个同志不错嘛,大家看还有什么意见没有,没有就这么决定了”。

吴思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中的“新官堕落定律”,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朱元璋当皇帝到了第十八个年头,感慨道“我效法古人任命官员,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当官当久了,就变得又奸又贪。我严格执法,绝不轻饶,结果能善始善终干到底的人很少,身灭家破的很多”。看了“新官堕落定律”,笔者总有一种感觉:好像书中所写的就是当今官场一些官员。你看,现实中不少的人没做官时是一个好人能人,有过骄人的政绩,但为官后便在权力的漩涡中一步步迷失,逐步变成坏人罪人,如张晓霞,辽宁省本溪市第十二中学校长——这位“曾经得过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省优秀教师、市科技拔尖人才、市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本溪市功勋校长等荣誉称号”,但就任领导后,成了“贪污、受贿一千多万”的罪犯。 天下难治,非民也,官也。透过纷繁复杂的的社会历史现象,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客观事实:除了生产力低下

和自然灾害之外,劳动人民的巨大灾难和痛苦,都说官僚同治集团造成的;对国家政权的最大危害,不是来自民众,而是来自官吏的权力滥用、胡作非为、营私舞弊、贪污腐败。恩格斯也说无产阶级胜利之后,国家权力也仍然是个祸害。

现在不少的官员,都经历了——平民到模范,模范到领导,领导到罪犯的人生过程。其实,这是一个相信并自觉从为人民服务,到地淡忘为人民服务,再到不信为人民服务并走上了违纪违法的道路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自觉接受监督,到不自觉接受监督,再到可以摆脱监督的一个过程。

有人说一个政府最大的危险是“吏治腐败”,笔者认同。但笔者认为应该这样说,最大危险是政府知道了“腐败”,但还无法去遏制,腐败不断滋生、蔓延和扩展。上个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中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但如何踏上这条“新路”,这是执政的共产党一个不能回避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是洁身自好,还是顺势而为?这问题我回答不了。但有点可以肯定,了解潜规则的存在,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了解工作。深刻的理解社会,我们才可能做出自己的判断。生活在潜规则中的我们,必需给出我们的选择,然后让生活告诉我们结果!

潜规则-中国历史上真篇五
《中国历史潜规则 读后感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读后感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一书主要描绘的是明清官场中百姓、官员、皇帝之间各种复杂的内部章程、潜在规定。但这里所说的潜规则是相对正式规则而言的,隐藏在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则之下,表象上谁都看不见,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结果。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合法伤害权’’。 每当民间发生盗窃案件,州县地方官接到报案后,官吏衙役不作任何调查,先把被盗人家周围的富户指为窝赃户。既然认定嫌疑犯是官吏们的合法权力,关押嫌疑犯也是他们的合法权力,他们这么做当然没什么风险。那些被指为窝赃户的人家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里无人做官,没有后台。于是官府放心大胆地把他们拘押起来敲诈勒索,每报一案,往往牵连数家,"贼开花"由此得名。那些被指为窝赃的富户,特别害怕坐牢,只能自认倒霉,拿出大把的钱来贿赂官吏,打点差役。官吏捞足了钱,才把这些富户放出来,并宣布他们没有窝赃。在术语里这叫"洗贼名"。

合法伤害权在监狱里表现得最为充分。在狱中,各种刑法弄得犯人苦不堪言,然后再让其亲戚花重金将其赎出去,甚至会倾家荡产。即将处决的死刑犯应该是最难敲诈的了,但是吏胥们依然有办法,他们可以在行刑和捆绑的方式上做交易。即将执行死刑的时候,行刑者先在门外等候,让他的同伙入狱谈判,索要财物。当时的术语叫"斯罗"。如果犯人富裕,就找他们的亲戚谈。如果犯人穷,就找他们本人谈。他们对凌迟处死的犯人说:顺我,就先刺心,否则把你胳膊腿都卸光了,心还不死。对绞刑犯则说:顺我,一上来就让你断气。否则就缢你三次,再加上别的手段,然后才让你死。总之,合法伤害权是很值钱的。有了这种权力,没有钱可以有钱,没有敛钱的规矩可以创造出规矩。

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人们对潜规则情有独钟,人们往往将这种规则称为惯例。在这里潜规则并没有贬义,而是中性的,正如《有关潜规则的定义》一文中所说的:“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可以使互动各方的冲突减少,交易成本降低”。

在《潜规则》中有句话说的好:“这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道德善恶问题,我面对的是大多数人处于一种利害格局中寻常或者叫正常的行为,它基于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趋利避害的现实计算。”可以说,中国古代官场的真实历史就是潜规则的历史。而几千年潜规则的积累沉淀将其中一些精华融入了我们民族的特性之中,演变发展成了我今天所说的民族的“潜”性。

潜规则-中国历史上真篇六
《吴思:中国历史演进中的官家主义和潜规则》

吴思:中国历史演进中的官家主义和潜规则

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

时 间:2007年7月14日上午

地 点: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广东省科技图书馆报告厅

主 题:中国历史演进中的官家主义和潜规则

主讲人:吴思

主持人:龙科

主持人:大家上午好!非常欢迎大家在周末前来参加我们的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我是南方都市报评论部评论员龙科,非常荣幸担当今天这场演讲的主持人。今天的演讲大家一定非常期待,今天的主讲人是读书的朋友都非常熟知的很有思想的吴思先生,大家欢迎他。吴思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其后在《农民日报》工作多年,目前担任非常重量级的理论前沿杂志《炎黄春秋》杂志执行主编、副社长。吴思先生所在的杂志刊发了谢韬先生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的文章,掀起了一场思想交锋,同时也开始了又一场中国往何处去的大讨论。在此之前,大家对吴思先生熟知的就是他两本书,2001年出版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和2003年出版的《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这两本书中,吴思先生通过对官、民、贼等中国历史上的身份集团的生存分析,提出了潜规则、血酬这样的概念,读过吴先生书的人都会觉得好像挠到了中国人的痒处、中国专制痒处。吴先生看中国看的透、说的准,但是没有告诉我们,今天大家如何走出潜规则、走出血酬的规则。我在网上还看到有人推荐推荐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说这是兼具实用性和大众性的书。我相信吴先生一定有他自己的看法,在后面自由提问的阶段,希望大家踊跃的向吴先生发难,不要放过他非常精彩的见解。下面把时间交给吴先生,大家欢迎他。

吴思:大家好!感谢大家周末来听我的讲座。

这个讲座的主办者刁难我,说你最好不讲潜规则,也不讲血酬定律,很多人都看过了。省委宣传部的朋友也刁难我,说你把中国历史描绘得那么黑暗,最后应该给大家一个光明的尾巴。所以我今天要在夹缝里讲,主要不谈潜规则,也不谈血酬定律,但也难免要捎带一些。我把重点放在今天的题目上,“中国历史演讲中的官家主义和潜规则”,我把自己分析中国历史的理论框架给大家勾勒一下,这些想法很不成熟,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第一部分 暴力集团的收益及其分配

1、广汉土匪的故事

我先讲一个故事。从一个案例开始,分析暴力集团的收入来源和他们的分配方式。

四川省广汉县位于川陕大道上。1913年,县里有五帮土匪,他们在大道上拦路抢劫,几乎没有人能够平安走过这段路,即使小股的武装部队都可能被土匪包围缴械。结果大道没有人走了,土匪也没得抢了。这五帮土匪开了一个会,达成一个协议,五帮土匪,比如说那一段路有一百里,每一帮土匪负责20里,在入口处立一个收费站,收费之后,这20里之内的安全由你负责,保证不重复收费。第二第三一直到第五个收费站都如此办理。收费多少呢?空手客收5毛钱,包袱客,就是小商小贩,带货物的,收一块钱。当时的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35块钱人民币,空手客收第七八块钱,跟现在高速公路的收费标准差不多。很快这些政策就见了成效,川陕大道渐渐有人走了,土匪也有了一笔稳定的收入。

土匪们又把这个政策推广到广汉全县。广汉县境内由于连年军阀混战和土匪抢劫,没有什么人烟了。如果农民种的庄稼会被抢走,甚至连人一块被人绑票,那就没人再种地了。于是土匪们推出一个政策,请农民们回来种地,保证一亩地只收一斗谷。当时的产量,在成都平原上大概每亩可以有两石。一斗谷意味着只收5%的税。制止乱收费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土匪做到了,就收5%。收费之后,土匪负责这一带的治安,如果有外来的土匪,他们负责把他们打走。如果土匪内部有人敲诈勒索,土匪头子承诺严肃处理。果然,有的土匪敲诈勒索,村长就找土匪头子告状,土匪头子果然把这个小喽罗毙了。于是,四川广汉县建立起一种安定的秩序,土匪们也有了稳定的收入。2、血酬定律

现在我们讨论这个故事。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土匪们吃的是什么?地主吃的是地租,资本家吃的是利润,劳动者吃的是工资,土匪吃的是什么?土匪自己怎么说的呢?山东土匪说,我们吃的这个钱叫红钱。江湖黑话“春典”中,把钱称为血。钱多就叫血旺。每天给警察好处费叫上日血、每个月给好处费叫上月血。他们用红钱和血来描述他们的收入。我借用这种思路,杜撰了一个词“血酬”。血酬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呢?比如说抢银行,被抓住就会被枪毙,甚至可能被当场击毙,这是玩命。命值多少钱?银行里如果有一百万,血酬就是一百万,如果银行里只有五块钱,血酬就是五块钱。不会因为你冒了生命危险就价值高。当然,要是知道银行里只有五块钱,他们也不会去玩这个命。不管怎么说,血酬的价值,最终由抢劫对象的价值决定,不由你冒多大险决定。3、血酬定律的推论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但是我们顺着这个逻辑可以推出很多有意思的结论。

比如说,民国时期河南绑票的赎金是二百现大洋,相当于现在的七千块钱。后来土匪遍地,见人就绑,赎金的价格急剧下降,最后是一百个鸡蛋就可以赎一条命。一百个鸡蛋不过四五十块钱的人民币吧。抢劫对象的价值越来越低,血酬越来越低,低到一定的程度,土匪这个行业就会消失,还不如结伙找块地种,或者是打打野兔子。这就是大乱走向大治的一个转折点,即抢劫收入不如种地的那一点。同样这个道理推出来,如果农民的日子过不下去了,粮食被政府大量征走,剩下的不够吃,他就会考虑改行了。比如说民国期间东三省当土匪的死亡率是38%,如果饥民的死亡率是50%,那他是忍饥捱饿还是当土匪?政府为了追求短期血酬的最大化,也会杀鸡取蛋。四川军阀预征税费数十年,竟然预征到2011年。他不这么搜刮,下个月可能就被别的军阀打走了,这只鸡就可能让别人吃了。这时候,军阀政府还不如土匪。反过来,土匪为了追求长期血酬最大化,宁可养鸡生蛋,降低收费,每年只收5%。血酬定律可以推算出来,什么时候老百姓变成土匪、什么时候土匪变成老百姓、什么时候政府变成土匪、什么时候土匪变成政府。4、法酬是一个好概念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土匪建起了收费站,建立了制度,不再刀刀见血了,靠制度和法规吃饭了,这时他们吃的还是血酬吗?这时候我杜撰了一个新词:“法酬”。法酬这个词,我觉得是解释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词汇,它仍然是血酬,但转化为一种高级形式。这个概念在很多理论体系里都没有,历史唯物论里没有,现代西方的经济学和财政理论里也没有。但实际社会中有这个东西。比如说,从老百姓那儿征来了一百万,按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扣除必要的工资和管理成本,一百万都应该花在老百姓的身上,即公共税收等于公共开支,这两个应该相等。但是,如果公共税收来了一百万,对老百姓的公共服务只花了十万,中间我扣下九十万自肥,这九十万叫什么?怎么称呼这么大的一笔剩余?甚至我连十万都不必花在老百姓身上。我什么都不管,只管收费征税。你到我这儿来告状,

说有强盗,我说你们自己搞联防去吧。我用收来的税费盖我们家房子、包二奶、包三奶。这些钱,从算术角度看,就是公共税收减去公共开支的剩余,这笔被统治者侵吞的剩余就是法酬,它是血酬的转化形式,就好比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一样。5、暴力集团内部如何分配利益

现在我来分析一下暴力集团内部的关系,从内部关系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法酬是什么,血酬又是怎么分配的。诸位知道梁山好汉是怎么分配的吗?想象起来,好象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实际上不是这样。《水浒》上讲,宋江上了梁山,下面有人来报,有一百多辆车从山下经过,问抢不抢?宋江说抢,注意别伤人。过一会儿说抢来了,怎么分呢?梁山好汉将这些财物分为均等的两部分,一部分入公库,另外一部分当场就分。所有的头领,梁山好汉的108将分一半,剩下的,所有的喽罗分另外一半,并不是平均分配。我原来以为这是中国特色。去年我看到一本《魔鬼经济学》,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得到了黑手党的帐本,详细记录了美国黑帮是怎么分配的。这个黑帮是个贩毒团伙,团伙老大每个月是8500美元,老二、老三、老四,三位助手合起来,一个月才2100美元,人均700美元。还有50多个喽罗,合起来分7400美元,人均148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100多块钱的人民币,可能比各位的工资都低。这就是美国黑帮的分配方式。一个黑帮老大的收入几乎顶他的副手和喽罗合起来的总收入,可见其内部贫富差距极大。这种收入方式对整个大区都是适用的。这个黑帮团伙有分区经理有120个,120个顶级黑帮,分得所有的黑色收入的一半,5300个喽罗分另一半,收入差距是1:44。6、暴力集团与工商集团的类比

我们用中美黑帮的内部分配方式来类比一下我们熟悉的工商业。工商业有老板和工人,暴力集团内部也有老板和工人,就是军阀和士兵,匪首和喽罗。暴力集团的老板怎么赚钱呢?掏一笔钱招兵买马,买一些武器,我们可以把这笔钱看作血本。叫血本不叫资本,因为它买的是人命和武器,不是劳动和机器。组织起队伍之后,打下一块地盘,搜刮所得就是血酬,暴力要素换取的收入。这笔收入减去血本,就是支付军饷和购买武器弹药的那些钱,剩下就是纯收入,这在商业上叫利润,在暴力集团内部应该叫血利。血酬扣除血本之后就是血利。更准确地说,法酬便等于血利。暴力集团内部的分配方式和工商集团内部的分配方式是一样的。流血流汗最多的人,未必是赚钱最多的。在暴力集团内部处于高级位置的人,比如说皇帝、大军阀,他们的确是在玩命,但是玩的是士兵和低级军官的命,而不是自己的命。他们自己反而很安全。血本家和资本家都是吃剩余的。7、从暴力角度看历史

从暴力的角度观察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有两种社会形态,一是封建主义形态,一是官家主义形态。这两种形态是暴力集团统治的不同形式,但暴力分布的格局不同,这两种形式有重大差别。我想请大家注意,按照我们最熟悉的方式——历史唯物主义方式——分析中国历史,就要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可我强调的是破坏力或者叫暴力。中国两千年来虽然有很多生产力方面的进步,但进步有限,不足以解释中国历史的纷纭变化。历史唯物主义很了不起,但加入新的解释要素之后,可以更贴切地解释中国历史。第二部分 封建主义:暴力集团打天下

1、环境中的暴力浓度

我看过一个电视片,讲黑猩猩之间的战争。一个黑猩猩团伙在这块地盘,另一个黑猩猩团伙

在另外一块地盘。这帮黑猩猩的食物不多了,就想抢另外一帮黑猩猩的。他们组织入侵,黑猩猩这里一队,那边一队,悄悄向对方的地盘行进,突然大喊起来,冲向另外一帮黑猩猩。那帮黑猩猩正在树上抓虱子呢。结果它们四散逃亡,一两个没逃掉的黑猩猩被打死了,撕碎吃掉了。它们的地盘自然也被强者占领了。我们祖先生活的环境就是这种充满暴力的环境。在生产行为出现之前,已经出现了暴力抢劫。暴力行为不需要建立在生产行为的基础上,这是非常原始的生存策略。作为任何理论的起点,在设定初始的自然状态的时候,都应该包含暴力要素。 2、适应高浓度暴力环境的社会组织

在高浓度的暴力环境中,人们怎么适应、怎么生活、怎么能够不被对方杀掉,反过来还能战胜对方?适应这种高浓度的暴力环境的社会组织形式,就是亲属集团——家族和宗族,或者叫族群。我们都知道有一句谚语,“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你的父兄不退,打仗时你敢先逃吗?即使你逃回家了,还会有好日子过吗?为了获得强大的战斗力,就要依赖亲属关系。如果真实的亲属关系不够用,人们还会发明虚拟的亲属关系。《三国演义》里的结拜兄弟就是虚拟的血缘关系。有了这种关系,就会有更强的战斗力。从朱元璋到蒋介石,他们都利用这种虚拟的血缘关系,建立起远远超出一般社会关系的稳固而密切的的社会联系。凭着这样的关系,建立坚强的团结,密切合作,谁也不敢临阵脱逃。总之,在暴力高浓度的环境里,亲属和模拟亲属组织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很好的社会组织方式。因此,作为暴力集团统治形式之一的封建主义,具有鲜明的亲属色彩,这种亲属色彩的浓度与环境中的暴力浓度是成正比的。3、作为暴力激励机制的封建主义

不管是虚拟的血缘组织,还是真的血缘组织,内部都要建立一种机制,激励人们勇敢地冲锋陷阵,激励人们卖命。即使在没有血缘关系的暴力组织之中,也有必要建立这样的激励机制。古代中国有一种军功封侯制度,例如商鞅在秦国建立的制度,他把爵位分成二十级,每个人都可以一级一级往上升,条件是要有战功,斩敌方一个首级就可以升一级,为公士,奖给你一百亩土地,五亩宅基地。如此类推,斩首五个,就是五百亩,外加25亩宅基地。再往上就开始食税。砍了九个脑袋,可以吃三百家的税,一直到第20级封侯。这就是商鞅建立的暴力激励机制,一种军功封侯制度。这种制度发挥了什么作用?当时的人描绘秦国进入战争的情景。突然听说要打仗了,大街上小伙子蹦着、跳着,像过节一样,嚷嚷着要打仗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有机会发达了。只要砍下一个敌人的脑袋,就可以从贫民变成小地主,再砍一个就变成中地主,再砍一个就是大地主了。壮汉和小伙子们像期待节日一样期待着战争。这些士兵上了阵,脱光了膀子,蹦着、跳着向敌人冲过去,秦国的士兵腰带上挂着脑袋,胳膊下夹着一个,还在疯狂追杀敌人。这种暴力激励机制,使秦国具有了统一中国、灭六国的制度基础。军功封侯制度发展下去就是封建制度。你有战功就给你土地,功劳越大给得越多,论功行赏,最后建立的就是根据暴力进行资源分配的制度。欧洲的封建制度也是这样建立的。罗马帝国解体后,欧洲四面都是敌人。东面是匈牙利人,南面是阿拉伯人,北面和东边的大海有维京人,四面强敌,内部还自相残杀。暴力浓度如此之高,人们如何生活?弱者就要投靠强者,强者也要拉拢追随者和附庸,结成一个团伙,这就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由来。在法语中,封建主义的词根是采邑,领主接纳一位附庸,一位骑士,赠给他一块地,就叫采邑,这块地就是骑士向领主提供暴力服务的报酬。欧洲的封建制度,跟中国的封建制度一样,都是一种对暴力的激励制度,都是根据暴力服务分配资源的制度。4、封建制度的第一大弊病

封建主义有很多弊病。第一个弊病就是一代不如一代。老子打仗很英勇,儿子差一点,孙子整个就是纨绔子弟。不仅才能越来越差,与领主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忠诚度越来越差。那些有权封侯的人,在没有战争的时候把财富分给谁呢?墨子当时责备说,“王公大人未知以尚贤使能为政”。“亲戚则使之,”没有功劳也让你富贵起来,像这样任人唯亲,这个国家的管理者尽是一些无能的人,不是竞争筛选出来有才干的人,就会逐步衰落。5、封建制度的第二大弊病

封建主义的第二大弊病就是暴力失衡。

每个贵族都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骑士,都在自己的地盘上建立税收和行政组织。如果大家势均力敌,还能彼此相安。一旦我发现你的实力不如我,暴力的均势一旦破坏,强者就可能吞并弱者,造成遍地战争。我们看中国历史,周天子的实力镇不住了,就会有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汉朝那些姓刘的王强大起来,例如吴王刘濞,就忍不住要造反。朱元璋一死,燕王朱棣就带着军队杀向南京,夺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一直到民国,袁世凯势力一弱,马上就是军阀混战,只要暴力均衡的格局稍有变动,就很容易出现战争。封建制度的最大弊病,就是战争不断。

第三部分 官家主义:暴力集团坐江山

1、废封建,立郡县

为了解决封建主义造成的问题,我们的祖先前赴后继,想了很多办法。

一是收兵权,各地诸侯无权调动军队。

二是收行政权,虽然你是这个地盘的老大,但是皇帝给你派一个相,负责日常行政事务。皇帝派去的人当然听皇帝的,这样在行政上就把贵族架空了。三是收立法权,各地必须奉行中央的法令,不能另搞一套。

四是限制继承权,这一辈子你可以安享荣华富贵,下一代就要降一级,一般是五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出了五服就跟平民一样了。 第五个办法,收你的征税权,你自己不能派人收各种税,中央派人收,然后像发工资一样发给你。

第六个办法,人和封地隔离,就让贵族在首都过日子,免得搞什么阴谋诡计。法国建凡尔赛宫也有这种作用,给每一个贵族一套房子,用上流社会生活吸引他们,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封地。 第七个办法,就是压缩你的地盘。只要你的地盘小了,你再想反,实力也不够,你翻不了天。 为了实施这些办法,真所谓前赴后继,许多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商鞅变法就禁止无功继承,没有军功不许继承贵族爵位,结果商鞅得罪了太子党,国王一死商鞅就被五马分尸。在继承权上打主意的人,第二个著名的牺牲者是吴起,他发现楚国的封建势力非常强大,就出台了一个新政策,说往下传只能传三代,于是又得罪了太子党,国王一死就追杀吴起,将他乱箭射死。汉朝的晁错提出削藩策,削减藩王的地盘,政策一出,各地马上就反了,打出的旗号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结果皇帝将晁错腰斩。如何稳健和平地削减诸侯的地盘?我看到的最聪明的办法,叫就是汉武帝的推恩令。皇帝下诏说,各诸侯可以把封地传给每个儿子,不必搞嫡长子继承。大家想,如果你的父亲是王,皇帝说各兄弟可以平分,老大要想一个人独吞,你会干吗?如果你父亲偏向老大,家庭内部肯定会掐成一团,自己互相杀起来。推恩令一出,强大的王国马上支离破碎,形成了中央对地方诸侯的压倒优势。这是利用对手的内部矛盾解决问题好办法。总而言之,我们的祖先费尽心机,很多人流血牺牲,要解决封建制度的两大问题,暴力失衡问题和一代不如一代问题。于是,一个新制度诞生了。这个制度叫什么?我称之为官家主义。

潜规则-中国历史上真篇七
《潜规则的来由读吴思_潜规则_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_赵世瑜》

潜规则-中国历史上真篇八
《中国股市潜规则》

中国股市潜规则 五个方面体现出利害格局中行为 _理想新闻2004-12-6 证券市场红周刊 “这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道德善恶问题,我面对的是大多数人处于一种利害格局中的寻常或者叫正常的行为,它基于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趋势避害的现实计算。”——吴思 编者按: 吴思说“潜规则”概念未必适用于中国股市,因为所谓的“潜”一定是相对于“正”或者“明”来说的。吴思曾经炒过股票,他甚至看不清这里存在的“明规则”。不过,中国股市仍然一定是依某种规则来运行的。支配着股市各方行为的规则,在我看来,也很适合吴思对潜规则的描述:“这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道德善恶问题,我面对的是大多数人处于一种利害格局中的寻常或者叫正常的行为,它基于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趋势避害的现实计算。”   《潜规则》一书的开篇曾有提示,在分析中国历代帝国时代的官吏集团的行为规则前,一定要撇开它的自我吹嘘和堂皇表白,才能发现其本来面目。吴思发现,“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经常与他们宣称要遵循的那些原则相去甚远”。分析中国股市的潜规则,同样需要抛开那些令人眩目的口号,虽然这类口号通常会令小股民们听起来很舒服。   我们现在便戴上“潜规则”的眼镜,看看中国股市运行在“明规则”之下其他的一些内容。   吴思说他读通了历史,于是便有这了这本《潜规则:中国历史上的真实游戏》。时任《炎黄春秋》杂志副社长的他,被公认为黄仁宇之后最富创见的历史写作家。《潜规则》一书为我们揭开了中国社会表面现象下的真实面目,以及掩藏在表面规则后的终极规则。《博览群书》评价说,“吴思的著作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创造了大量有‘本土特色’的新概念,如潜规则,合法伤害权,血酬……这些早已存在于我们心里的东西,一经命名,立即就凸现出来,变得可以研究,也容易研究了。” 潜规则之一   股民是个冤大头 “这就是说,在进行官场谋划,努力摆平各种利害关系的时候,无须考虑老百姓的压力,他们根本就不能构成一个压力集团,甚至连一个舆论集团也不是,不过是一盘散沙——难道某粒沙子还能跑到吏部去为你争肥缺或者砸饭碗么?如果不能,考虑他们岂不是多余?”   ——摘自《潜规则:中国历史上的真实游戏》 “老百姓是个冤大头”是《潜规则》一书所论述的第一个规则。既然把“老百姓是个冤大头”当做了一个规则,那么吴思一定是在研究了中国历代

帝国老百姓的生活后,得出了“老百姓受到不公待遇一定是必然的”这样一个结论。 提到“冤大头”,可能许多股民都会感到亲切,中国股市上九成以上的投资者都会觉得自己是个“冤大头”。那么,能将一个阶层整体变成“冤大头”的规则是什么样的?它会显现出哪些明显特征呢? 吴思说,中国的投资者习惯称自己是股民而非股东,正是这一字之差反映了其实质地位的差异。投资者买入股票成为股东,按照权重对上市公司发号施令——这是投资者应该享受到的权力。中国股市却通过一系列的技术设计让一个股“东”变成了股“民”,让发号施令成了上市公司不可动摇的特权。 虽然历代统治者谁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轻视“民”的分量,孟子更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然而,甲骨文中“民”字就是一只被刺瞎的眼睛,《词源》上民字的来历便饱含着被欺压和蒙蔽的意味。如果是股东便完全不同了,中国古代北主君,南主臣,东为主席,西为客席。股民成不了股东,投资者便终究逃脱不了成为冤大头的命运。 不管是老百姓还是股民,既是“冤大头”则一定有冤可诉。吴思说,古代的冤大头们一般不会为一些不大的“冤情”而挣个鱼死网破,其原因同样适用于现代证券版的“冤大头”:“这种局势,对老百姓而言,首先就不值得为了那点乱收费而用几个月的时间,跑几千里路去告状。告状花的钱,打发一辈子的乱收费也有富余,告状必定是亏本的买卖。其次,贪官污吏准备付出更大的代价打掉出头鸟。一旦坏了规矩,他们的损失将极其巨大。因此出头鸟很可能赔上身家性命。第三,在付出上述重大代价之后,告状者的成功概率不过千百之一二。” 股市上的“冤大头”们虽然不会为“平冤昭雪”赔上身家性命,但鸣冤之路显然也很不平坦且成本极高。上市公司造假者多多,蒙冤者何止千万,但得到赔偿的至今也只有大庆联谊案的98人。从地方经济的“总体利益”,到法院院长的任免升降,所有的考虑都是要放弃投资者的利益。“冤大头”们经过利害算计,于是也只剩下一个忍气吞声、过往不咎,继续让人家吸血。 但“冤大头”们的低眉顺目却培育了做恶者的温床。中国古代,“在冤大头们低眉顺眼的培育下,贪官污吏的风险很小,麻烦很少,收益却特别高,因此想挤进来的人也特别多,他们的队伍迅速壮大。”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最终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好像狼群在羊群的养育下迅速扩大一样,大到一定的程度,羊群生长繁殖的速度就供不上狼吃了,羊群被吃得缩小以致消亡了。这时

候,狼的末日也就不远了。“这竟是双输的结局。”吴思说。 在应用“潜规则”研究中国股市时,惟一比较明确地看到“潜规则”正在被改变的就是98位投资者在大庆联谊案中胜诉。 古代的老百姓,当今的投资者,成为“冤大头”几乎是同一种宿命。按照马克思的比喻,他们就好像是一麻袋毫无组织的土豆。而缺乏组织的土豆,一麻袋也好,一火车也好,在土豆进行利害算计的时候,损益得失无异于一个土豆,并不像通常想像的那样是所有的土豆之和。大庆联谊案说明这些土豆正在改变以往的散沙结构为团粒结构,实力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到“潜规则”的运行,虽然这种改变尚不足以推翻它。 潜规则之二   第二等公平 “对官府强加的第二等公平,中国百姓好像存在着不分时间地点的广泛认可。如果打一个富于现代色彩的比喻,这很像是对某种垄断价格及相关的隐性支出的接受。 以鲁迅“想当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为标准,我们不妨把第一等公平称为臣民级的公平,把第二等公平称为奴隶级的公平。”   ——摘自《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看了“第二等公平”的说法,我们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吴思说,中国历代帝国中的百姓生活可能面临三种公平标准,第一种是按照正式规定的公平,第二种是“民习安之”的公平。按这等公平的标准,百姓要为完成交易接受某种程度的勒索。这是一种交易双方都认可但却又不是“明规则”规定的公平;如果强势一方得寸进尺,想让老百姓在认可第二等公平之后,再认可需要接受更多勒索的第三等公平时,第二等公平的潜规则运行下的秩序将被打破。 第一等公平的标准接近市场上等价交换的标准,而市场交易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双方平等,拥有参加或退出交易的自由,谁也不能强迫谁。在吴思研究的中国古代政体中存在的第二等公平里,官府并不是老百姓的平等交易伙伴,官府是有权收费的。老百姓们都很明了,抗粮、抗税或抗拒苛捐杂费,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很显然,在股市中股民拥有自由退出的权力,但仍然不能说股民就能够拥有第一等公平。 和讯首席分析师文国庆先生曾仔细研读过《潜规则》一书,对股市的公平等级有着极为精辟的理解。他认为,股市的第一等公平是最基本的,正式条文所规定的公平,其中包括:一、信息披露的公平,即上市公司的所有信息对所有投资者都是无差别的、同一时间的;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作为代理人能够充分地、无保

留地执行大多数股东的意见。 “显然,实践表明这第一等公平是无法实现的。于是投资者转而追求第二等公平,即交易中的公平。”虽然不能和嗜血的公司、掌握信息优势的庄家交易,但一般投资者认为,自己和股市中其他的芸芸众生却是平等的,这也是股市上“民习安之”的公平。在弱小的股民们看来,内幕交易是天经地义的,只要买卖是自愿、无人强迫,不要买入的股票被盗卖了或者挪到别人的账户上就成。 于是,在上市公司和股市大鳄分食完蛋糕中最大的一块后,中小投资者开始为剩下的蛋糕渣血拼。 吴思说,这其实体现了中国股市强大的赌场特征。在没有强迫和垄断的前提下,交易的一方很难让另一方接受非公平条件,但在中国股市上,正是“赌”的诱惑,让千百万投资“欣慰”地忍受了第一等公平的缺失而接受了第二等公平。 “我就是被第二类公平淘汰出来的。”吴思说。他1996年进入股市,头几年都还赢利,后来却栽在了鲁北化工上:“当时舆论一片向好,连经济学家也发表文章赞扬,我看了公开材料,未来前景好得惊人,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于是就买了。”不料买入后没多久就开始下跌,从当初的27块一直跌到现在的5、6块钱,好在他跑得快,损失并不是太重。 “显然我是被骗了,但骗了也就骗了,我有能力去追究吗?追究的成本太高,我只能认赌服输。” 潜规则之三   筛子标准决定清官和贪官的比例 更明白地说,一个变质的制度,一个剥削性越来越强,服务性越来越弱的制度,自然也需要变质的官员,需要他们泯灭良心,心狠手辣,否则就要请你走人。   ——摘自《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明朝万历皇帝为修复被烧毁的坤宁宫,大派宦官到各地开矿征税。吴思在研究了这些宦官的行为后产生了一点疑问:“在我的生活常识里,纯粹的恶棍就像纯粹的圣人一样罕见,怎么皇上派下去的那些宦官竟然是清一色的坏蛋?”研究结果验证了伟人的那句话:“好的制度能把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把好人变坏”,“恶政是一面筛子”——吴思一语道破天机。 勿需忌讳的是,股市政策方面确实存在很多昏招,因此类似的疑问存在于许多投资者的心中:“握有品牌和资金优势的上市公司变为垃圾的速度为何如此之快?” 著名经济学家宋国青教授基于对中国经济总体形势的判断曾经认为,中国股市1500点应该是大底。不过,在一项更为细致的研究之后,他改变了看法。研究结果表明,除2003年上市的公司以外,其他年份的上市公司净资产

收益率均低于该行业的社会平均值。数据显示,中国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正在“垃圾化”的进程中运行,这一进程在公司上市4-5年时显现,6-7年时加快,7年之后呈现明显的“垃圾化”特征。 研究人员分析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公司上市之初便大肆包装,与庄配合,经过4-5年后,公司做为庄壳的价值已基本丧失,于是走上价值还原之路;二是公司圈到钱后,进行了大规模的资产置换,置入垃圾资产,置出优质资产。 《潜规则》一书认为,官场中清官和恶棍的混合比例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定向选择的结果。恶政好比是一面筛子,淘汰清官,选择恶棍。那么,造成上市公司“垃圾化”也是定向选择的结果吗?让大多数上市公司最终成为“恶霸”的制度又是什么呢? 吴思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股市中的制度设计让“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不需要有良心,甚至不需要尽责经营”。剥去纷繁复杂的表象,诸多事件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本源特征:中国的上市公司掌握在经营决策者手中,而决定经营者升迁任免、财富收入、功过评价的权力却不在投资者手中。假如经营者谋求流通股股东利益和谋求自己及周围代理人的利益一致,这将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一旦冲突,首先被放弃的将是投资者的利益,这便是定向选择的结果。 古代清官之所以能流芳百世,而数千年来能为世人记住的仅区区数人,实在是因为选择做“清官”其实是选择了一条很辛苦的路,非常人所能。清如海瑞者,生前官至省部级干部,身后却连丧葬费都凑不齐,有诗曰:“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菜根。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 虽然这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守法经营,为流通股股东谋利益的公司,但感觉起来他们就像古代官场上的清官一样稀有而难得,因为实际上,他们不必如此就可以使自己及周围的利益群体过得很舒服。相反,照顾了投资者的利益,势必就“侵害”了其他集团的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经营者如果选择了站在投资者利益的一方,便多多少少选择了与其周边利益集团为“敌”的立场:从维系领导关系的支出,到如何对待上下级的吃拿占用,甚至补贴职工福利…… 正是由于这样的一面筛子,筛走了“清官”,留下了“恶霸”。 实际上,决定筛子标准的人的利益,最终决定了上市公司定向选择的结果。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这是一面根本不希望国有企业漏下的筛子,那么不管国有企业是清官还是恶霸,它最终都会被留下。 潜规则之四   皇上也是冤大头 在无数信息之中

潜规则-中国历史上真篇九
《影响中国人的历史潜规则全集》

第一章 掌控人生主动激励士气,哀兵必胜不该仁义时就要凶狠将欲擒之,先予纵之抓刀要抓刀柄,制人要拿把柄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炒作”得体,事半功倍毛遂自荐,“秀”出自己 收放结合,才能把人牢牢制住摸透底细,该出手时再出手控制强者,确保政局稳定遇事不乱,主动出击先声夺人,反客为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瞒天过海,造就不透风的墙本章小结 第二章 洞悉生存方略谨小慎微,提防小人作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容人之过,为自己留后路脚踩两船,有备无患深谋远虑,消弭祸患于萧墙不识诡诈,必陷入他人的奸谋勿触禁忌,维护他人面子对于小人,多留几个心眼要有保全自己的“心计” 不姑息迁就,痛打落水狗‘在树大招风之前全身而退本章小结第三章 悟懂成长智慧永远不要轻视他人练就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人格是不容商量的事忠奸分明,不给小人搬弄是非的机会不必迷信前人的经验达到宠辱不惊的境界为人切莫太聪明做人不能太单纯善于心领神会,替人遮掩难言之隐祸从口出,别为自己找麻烦屈身求全,寻找制胜之机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用韬晦计谋正确运用韬晦策略居功自傲,无异于自取灭亡忍一时之气,换来有利的局势能忍小失,才不会大失三年不飞,一飞冲天装疯卖傻,以图大计文饰不如情饰隐藏智慧是智者的明智选择不善养晦,大祸就在眼前掩藏真实意图,容易得到想要的一切 防微杜渐,在小事上做文章大智若愚,还要守愚保持低姿态以保全自己恃才傲物,祸从天降弱时韬晦,强时显能百忍方能成真金故作不知,难得糊涂自负其高,自取其祸深藏不露,出其不意 本章小结第五章 驾驭进退规则功高盖主,让名远害 飞鸟尽,良弓藏 有进有退,方为成事之道与人无争,无人能与之争退而不隐,强而不显知止是一种人生智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退避三舍,后发制人该进则进,当退则退做事有度,别把马屁拍到老虎屁股上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知晓方圆之策学会绕圈子,是一种圆熟之道未出头时,能而有度淡泊处之,沉浮自如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软硬兼施,厚黑并用处世圆融,灵活变通虚与委蛇,方圆并用物朴乃存,器华招损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八面玲珑,巧于变通“和”能拉近天下人小事糊

涂,大事精明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修习机变之道挽回错失,免去杀身之祸遭到攻击时,需要冷静J 麻痹对手,抢得先机’审时度势,把握良机一石三鸟,摆脱困境灵活应对别人的恶意诬陷 巧言保护自己的利益善用“欺骗”之举,无往不利不露声色,把危机消弭于无形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临危不乱,以“诈”赢得先机让对手窝里斗本章小结 第八章 赢取成功心法眼光有多远,就能走多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施计弄巧,创造成功条件以己之长,攻人之短找最佳的角度解决难题绕远路可能先抵达终点 ‘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足够了 患得患失不是成事之道本章小结 第九章 搞定人心只需几招杀鸡给猴看,震慑人心实现“野心”要名正言顺让人心服,而非征服民心所向,善用者王 别在道义上失去正义的力量得民心者得天下彰显“君子之德”,最大化影响力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说得好不如哭得妙适时成全别人的好胜心 本章小结第十章 博弈的最高哲学隔岸观火,坐收渔翁之利知人之欲,智者善使败德之人实施“苦肉计”,制伏狡猾的对手在复杂的环境中保全自己拉大旗做虎皮,借他人之势抬高身价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点到为止,让对方无从选择出手要快,看人要准假扮受害者,反戈一击看破别人的心思也不要点破本章小结第十一章 历史中的加减法要善于洞察事物表象背后的本质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紧随变化,重估一切价值该放则放,不必事事躬亲“养虎”不可纵其为患深藏不露,不可藏过了头弃暗投明,择良木而栖当仁不让也是一种高明 阴术阳取,善于暗中下工夫有柔有刚,不可偏执一端本章小结第十二章 人舍我取的财富潜规则富贵如霜刃,切勿贪恋过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失意中期待柳暗花明 放长线,钓大鱼学会与他人分享名利吃得眼前亏也是福平时冷庙烧香,急时才能抱佛脚手脑并用,不给对手后悔的余地 重视小人物的作用让别人需要你,而不是感激你 善用人脉,朋友多了路好走本章小结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潜规则-中国历史上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潜规则-中国历史上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潜规则-中国历史上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8810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