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2015-12-27 01:41:3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篇一《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读邓小平时代有感》,希望能帮助到你。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篇一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坚守理想信念,力争创新有为

——读傅高义先生《邓小平时代》有感

当年,一曲《春天的故事》,形象地表达了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前夕,有这样一本关于邓小平的书——《邓小平时代》,被誉为邓小平研究“纪念碑式”的著作,这本书由哈佛大学退休教授、曾任哈佛费正清东亚中心主任的傅高义花费十年创作而出。《人民日报》曾比较罕见地在2版推荐即将出版的《邓小平时代》一书,赞扬此书“对邓小平一生和中国改革开放之路进行了全景式描写,英文版因其独特视角、翔实资料而广受好评”。比尔〃盖茨曾说,要想通过一本书了解中国,那这本书就是《邓小平时代》。

在市委办公室领导的推荐下,我利用业余时间仔细研读了这本64.3万字、754页的“厚重”之作。全书人物、事件众多,既有对人物关系的细致解读,又有对当年重大事件和决策的深入分析,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国内外重要的研究成果、档案资料和为数众多的独家访谈为基础,对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全景展现了小平同志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支撑下,以出色的政治智慧、过人的胆识和人格魅力,领导中国走过艰难的改革历程,开创了一个改变中国人命运

的时代,创造了一个二十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奇迹。

读史可以医愚、清心,可以明兴亡、知更替。小平同志虽然已经离开我们17年了,但我们依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邓小平时代》这本书,在坚守信念、磨练意志、创新有为等方面给了我们年轻干部诸多启示。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像毛泽东和周恩来一样,邓小平对党和国家有着虔诚的忠诚,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小平同志身经百战,历受磨难,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邓小平生活的中心”。他晚年曾深情地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纵观小平同志的一生,他对人对事不带偏见,不存私心;伸张正义,从不整人,看到有同志蒙冤,就挺身而出说公道话;他虽三起三落,但不趋炎附势,不溜须拍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直言不讳。他虚怀若谷,把个人的作用和集体的作用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以身作则带头退居“二线”,不搞终身制,打破了领导职务的“铁饭碗”,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家长制、个人崇拜,有利于保持党的干部队伍和国家的生气与活力。他那著名的“猫论”以及他支持和领导“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敲碎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并为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开辟了道路。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从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中走出,到2012年,GDP总量增长142倍,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12元跃至24565元,增长59倍。邓小平时代卓越的成就,不仅仅是靠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更靠他卓越的领导水平和管理才能。

小平同志聪明灵敏,大事当前喜欢独自一人静静思索,无论什么环境,他坚持每天读报读书,就算被放逐江西,他依旧保持着睡前读书的习惯,毛泽东称他为会走路的百科全书。改革之初,他高瞻远瞩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并说“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他不仅倡导全党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提出了坚实而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还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设计出了新经济体制和新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小平同志善于加强团结、减少分歧:包产到户体现了他团结群众、推行政策的能力,平反文革冤假错案体现了他团结干部、营造气氛的能力。处理问题时,他总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扼住要害以解决问题。1992年“南巡”期间,邓小平针对改革争论果断地说:“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谁不改革谁下台”。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

重走“南巡”之路,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表明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李克强总理上任前后多次强调,目前中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是,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

鄂州,是全省综合改革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作为一名鄂州的年轻干部,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小平同志的机智、坦率、风度和自信,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牢记“两个务必”,直面“四种考验”、化解“四种危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藩篱,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做好工作,按照“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向人民报告、让人民满意”的价值导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挑重担、破难题,将个人的价值、家乡的发展融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谱写出壮丽的青春篇章。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篇二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没有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像他这样,领导自己的国家转型,从贫穷落后到温饱;没有一个国家领导人像他一样,经历了“三起三落”,还能踌躇满志,领导人民改革开放……他就是邓小平。

最近拜读了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的权威巨著《邓小平时代》,它是一部逾八十高龄的作者倾十年之心力而完成的具有权威性的传记,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进行了全景式描述。邓小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每一当代中国人的命运。读《邓小平时代》这本巨著,我的感想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上下求索,改革开放

回首历史,追溯古今。岁月的车轮辗转至1978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伟大日子,举国上下欢声雀跃,神州大地热血沸腾,就在这一年的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的红手印拉开了农村对内改革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伟大举措,如同一阵春风一般吹醒了思想僵化的人们,为神州大地送上新的生机。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也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富了起来,逐步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局面,这种富足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对思想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冲击了从前的半僵化,僵化思想,从“两个凡是”中走了出来,思想更加活跃开放,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记得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句至理名言不仅仅能运用在国家改革当中,给我们当代大学生也敲醒了警钟,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不应只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不能思想僵化,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求索意识,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着重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这些对我们今后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他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的创造者。创造性的提出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的伟大构想,“一国”是“两制”前提。认同“一国两制”首先必须认同“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国家的主体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方针已经使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得到解决,正在有力地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中共十三大的政治报告指出: 历史将证明,按“一国两制”实现国家统一的构想和实践,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的伟大创造,具有强大生命力。“一国两制”也为世界上仍在分裂中的民族和国家实现和平统一,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而这一伟大的构想,同样给我们当代大学生颇多启示,我们在谋求自身发展时,不可照搬照抄他人的经验,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地为自己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

(三)三起三落,永不言弃

他传奇式的“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不仅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有深邃而独到的理解,而且铸就了他的崇高品格和风范。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需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在三起三落时 他从不消沉, 始终相信党,相信人民,相信科学,始终坚定自己心中的信仰。继续学习和探索马列主义, 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并总是由此更加深刻地思索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新的作为。这使他能够顺应历史和时势的要求,在经历逆境之后重新起来担当重任。特别是

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起落,更引起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从而使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定的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他尊重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别国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新新办法,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我们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花儿一般的年纪,风华正茂。同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逐渐走向成熟,但对未来的迷茫以及涉世不深加上各方面都还不是很稳定,思想很容易出现偏差,邓小平同志的“三起三落”,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和启示,1.每个人都要有远大目标,并为之孜孜追求,人生在世希望一帆风顺那是不现实的,目标越是远大,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往往也越大,这时候需要用顽强地毅力去克服困难和挫折。2.时机总是偶尔闪现,而不是天天来找你。当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要为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做积极的准备,一旦时机来临,才有可能更有把握的抓住机会,不让它溜走。天上不会掉馅饼,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3.目标应该藏在心里而不是挂在嘴上,行动才会有成绩,空谈到老也一无所成。而且,当我们有所成就的时候也不能为此沾沾自喜,就此停止前进的步伐。邓小平曾说过“国家发展了,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这句话平平淡淡,却把国家和个人、事业和个人的关系说得很透,他为国家鞠躬尽瘁,为改革开放做了那么大的贡献,却丝毫没有居功的表现,这就是风度,荣辱不惊,他是我们的骄傲,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端正态度,为之奋斗!

首先,我对邓小平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是一个坚强执着的人。经历过“三起三落”的邓小平。从未动摇过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热爱。他曾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最大光荣。这无不体现他的爱国爱党之心。我想这既是他对全国人民的希望,更是他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他为中国事业奋斗终身,一切只为了让我们的国家更强大,他从未想过要成为“神”一样的领导人,他想做的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篇三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苦难——人生的垫脚石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都说时势造英雄,但英雄又何尝不可造时势?如果说毛泽东是建国时的英雄,那邓小平则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开辟者。曾经,我眼中的邓小平一直停留在改革开放开创者的印象上,却不曾想过他那曲折坎坷、苦辣酸甜的人生;三起三落,悲欢离合,在他那矮小的身躯里究竟隐藏着多大的力量使他挺身走过,并且开创了今天的新时代?傅高义所著的《邓小平时代》一书,可以说是邓小平的个人传记,也可以说是记载中国近代革命到改革开放的备忘录。读完它,让我真正认识到了邓小平,其中,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他的思想、理论和开创的伟业则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邓小平的感情挫折贯穿了他个人的一生。了解邓小平的人都说他“三落三起”,但实际上,何止三难。政治上的失意最终可以从新再来,可是感情上的遗憾和伤疤,却是永远都弥补不了和挽救不回的,那才是最大的痛楚,这从他女儿毛毛说“父亲十分悲痛”就可以看出,从那以后邓小平就从别人眼中爱说爱笑的川哥变成了不苟言笑的硬汉。邓小平一生三任妻子。第一任是张锡媛,1926年莫斯科中山大学同学,1928年结婚,当时邓为了领导广西左右江起义,张怀孕不能照顾,难产时束手无策,母子双亡后无暇安葬。可以说不能安葬爱妻,是他一生的痛。直到1949年,他率领部队进入上海,第一时间找到爱妻的墓,并把浸在水里的遗骸取出重新好好安葬,这也许是能对爱妻最后的弥补和照顾吧。第二任是金维映,1931年结婚,却在33年邓小平受打击时离开。都说患难见真情,不能共患难是邓小平后来回忆时最遗憾的事情。第三任是卓琳,39年结婚,并相伴终生,和邓小平走过了一路的风风雨雨。这三任妻子中,他最爱张,最遗憾金,最感激蒲。没有过不去的坎坷,邓小平一步步坚强的走了过来,熬成了硬汉,撑起了一个家庭,最后更承担了整个国家。也许没有情感的坎坷,他不会熬到最后,也许没有卓琳的一生陪伴和默默支持,他没有精力奋斗出中华的新时代。幸运的是,苦难成就了他,而不是击垮,是他的坚韧让苦难成了垫脚石。

邓小平政治上的起起落落串起的是中国的历史道路。他既是革命时代的伟大革命者,又是新时代的政治家。他怀着一颗对党忠实的心,对祖国热爱的心,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也正是因为这样,虽几度沉浮,却总是将困难迎刃而解。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这是邓小平人生中的“第一落”,也是他坚守真理的开始。同年六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这是他人生的“第一起”;1966年文革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是为邓小平人生“第二落”。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是他“第二起”;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这是邓小平“第三落”。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是他的“第三起”。纵观他一生,失意时间有时长达7年之久,可他仍不以为意,对人对事不带偏见,不存私心,伸张正义,从不整人,看到有同志蒙冤,就挺身而出说公道话。他虽三落三起,但不趋炎附势,不溜须拍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直言不讳。他虚怀若谷,敢于开拓创新,把个人作用和集体作用联系了起来,把文革后的烂摊子,从新整合,打开国门改革开放,从而走进了新时代,这不仅是他苦难生活后缔造的传奇,也是中华历尽波折后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奇。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邓小平在家庭中,是一位好父亲,珍惜家庭,爱护家人,在国家中,他是负责的领导人。在我看来,这何尝不是他的经历造就的。没有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像他这样,领导自己的国家转型,从贫穷落后难得温饱,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在自己的国家名声不佳,在其他国家,却高度评价。他牺牲了自己,换的整个国家的腾飞,换的无悔,名垂青史!

读完这本书,邓小平的苦难使我明白,生活中,苦难挫折在所难免,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应对,“卧薪尝胆”也好,“胯下之辱”也罢,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坚持下来挺过去,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只要不放弃希望,总会有美好未来!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篇四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前段时间读了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的《邓小平时代》一书,灯下掩卷,感慨颇深。全书完整地回顾了邓小平同志的一生,全景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之路,客观全面地讲述了邓小平同志如何在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支撑下,以其出色的政治智慧、过人的胆识和人格魅力,领导中国走过艰难的改革路程,深入分析了邓小平个人性格及其执政风格,深度解读了中美建交、对越反击、创办特区、沿海开放、“一国两制”解决香港问题等重大事件。

邓小平同志是个信仰坚定,为党和国家的事业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从1919年,年仅14岁的他走上四川广安街头示威,到最后辞去职务、退出政治舞台。邓小平同志始终有着本能的爱国主义和为党献身的精神,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他的一生都在为着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而奋斗,在一生“三起三落”的起伏中,从未动摇过对党的信仰。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他一生充满曲折与挑战,但对党的坚定信仰从未动摇,他对祖国对人民充满无限热爱。从《邓小平时代》一书中,我汲取到了信仰的力量,看到了一个伟人跌宕起伏的一生,看到了一个伟人面对复杂局势的淡定和从容。我也意识到爱党爱国不是空话,不是口号式的自我标榜,每个人的梦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要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必须继续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工作,投身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成就,举世瞩目。短短30多年,中国从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中走出,GDP总量增长142倍,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倍,这些辉煌的背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功不可没,这其中靠的不仅是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更靠他富有远见的战略思考、卓越的领导水平和管理才能,开创性地设计中国未来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建设中国的道路上,以独特的洞察力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建设中,他抓住了经济发展的本质,找出了正确的方法,更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

沿海经济开发区,到沿海城市,再到内地,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深刻地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方法。

他高瞻远瞩,目标明确,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明确把实现“四个现代化”表述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改革之初,他又战略性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并说“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全国人民在他的指引下,奋发努力,走入了一个春意盎然的新时代,描绘了一个无比美丽的“春天的故事”

邓小平同志虽然已经逝世十六载,但很大程度上,我们依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生活在这个美好的时代,年青一代干事创业要有远大的抱负,长远的规划和设计。

读完了《邓小平时代》,掩卷而思,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作为一名在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共产党员,此书算作是对我平生成长时代的一个全新启发和深刻认知。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篇五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2130401181 电气37陈绍天

在老师的推荐下,耐心地读完了《邓小平时代》这本书,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感慨非常深刻深。这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傅高义先生倾力打造的一本作品,总共花了十年,文中作者也并不是一味地赞美,,充分尊重事实,书中比较客观全面的完整的回顾了邓小平的一生,全景式地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之路,深入分析了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剖析中美建交、试水改革、提出“一国两制”等大事件,回顾了邓小平时代的开创、发展及挑战,把邓小平一生中最重要的几十年讲述的淋漓尽致,深刻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个人政治魅力与人格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邓小平和生活中的邓小平,也对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有细致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让我深深体会到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敏锐的眼光和惊人的洞察力。《邓小平时代》这本书不仅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更加了解邓小平所处的时代和邓小平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革和推动。 本文的作者傅作义先生,美国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哈佛大学荣休教授,不仅阅读了大量的当代中国档案,特别是中国过去十五年公开的历史材料,而且由于其人脉关系得以深入广泛地访谈了邓小平子女以及诸多不同背景的中国高层及其子女、秘书等。作者曾在多届美国政府担任东亚事务顾问,并曾以学者身分在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任职,这些经验使得他对《邓小平传》的写作既有社会学学者的专精,又能超越学院的限制,而从政治经验、政治智慧的角度理解邓小平的政治实践。

作为真正的中国通,他对邓小平的把握既能入乎其中,又能站在中立、客观的学术立场上而出乎其外,让读者全面而深度地把握邓小平及其整个改革开放时代。

书中重中之重的部分当然是“邓小平时代”。作者以几乎五分之四的篇幅重点研究和描述了1978-1992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邓小平在第三次复出后致力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对当今中国、中华民族乃至对全世界发展进步所产生的深远而巨大的促进和影响。这些历史和资料虽然此前大多都曾阅读过或者听到过,但今天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击节感叹、思绪万端。邓小平一生从来没有担任过中国共产党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职务,但他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大陆在1978年至1992年间的实际最高领导人,直到去世时他仍保持着影响力。

读完后感受最深的就是小平同志不计个人得失,毕生以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利益为重,矢志不渝为中国发展和崛起不懈努力的精神、品行,他是一位我个人非常敬佩的人,他的睿智,他的个人魅力都是我们民族的典范。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就这样评价过小平同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邓小平,邓小平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邓小平1904年出生于四川广安,他一生极富传奇性。 少年时期留学法国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直到建国前,邓小平基本一直担任着党内的高级职务,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而他最具传奇性的经历是他的三起三落,虽然邓小平自己很少谈论这些,但是正是曲折的政治生涯尤其是建国后的两次起落,对他的性格及后期的执政方针影响巨大。小平同志大局观强,高瞻远瞩,视野开阔;意志力

强,凡事首先考虑党和国家的利益;性格坚忍不拔,一旦拿定主意,他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正是在他最后一次下放到江西劳动改造的那段经历,使他真正意识到中国的真正问题所在,并在心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设想.。我们很难想象,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变革最初只是在那么一个简陋的环境中形成的,不得不说这其中邓小平坚韧不拔的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

邓小平也并不是一番风顺,小平同志的一生曾三次打压,又三次坚强地崛起。可以这样说,他的每一次被打压,都是由于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事业的忠诚和坚贞。尤其是1975年的第三次被打压书中写得较为详尽,在当时左倾路线乌云压顶、生死攸关的关头,邓小平再一次为了马列主义真理、为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计个人得失荣辱,毅然坚守真理阵地,以自己的“钢铁公司”(毛泽东评邓小平语)坚强抵制、抗击“四人帮”的进攻。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还能为人民所拥护,对人民还有强大的号召力,正是因为共产党内还存在着、保留着象邓小平这样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为民请命的优秀党员。如果没有这样的人,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都要重写”。

当时正值文革刚刚结束,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为纲、“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路线不仅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脑子里还根深蒂固,即使在中央高层还有着相当大的势力和范围。要把国家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中心从错误的阶级斗争的老路上转移到经济建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宏图大业上来,没有相当强大的理论勇气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工作技巧是绝对难以胜任、实现和完成的。但邓小平努力打开改革开放大门、致力开

创改革开放宏图伟业,指明了方向就勇往直前,在当时能够对体制问题进行大刀阔斧改革。邓小平这种令人赞叹和钦佩的工作方式方法——面对强大的阻力,不去硬顶,而是采取迂回的、侧面的、实验的、试点的战术和方法,先在小范围取得“突破”,然后用鲜活的实际效果来教育干部、教育大众,从而争得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和拥护。

此外,邓小平深知积贫积弱太久,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各种物资都要凭票限量供应,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周边邻国发展迅速,压迫较大,正是基于这些事实,具有国际视野的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促成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达成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共识。小平同志在政策上愿意放手让地方同志大胆尝试,同时对缺乏经验的重大改革措施保持高度谨慎的态度,最后决定“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南方谈话后,深圳经济特区迈出了“先富”的第一步,从此中国开始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邓小平认为“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市场与计划都是经济手段,不存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提出世纪末让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这是小平同志出访日本,求证世界银行专家,基于国内实际情况,制定的经济目标。今天我们回头来看,他所发动的改革开放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至少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总体上是非常成功的,如果用翻两番这个目标来衡量,甚至大大超额完成了任务。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功不可没。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使我们广大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正是他的坚持与坚韧,完美的诠释了“发展就是硬道理”,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大幅

增强。

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国家繁荣富强,家庭温馨和睦,都应该衷心感谢邓小平,如果没有邓小平,我们这一代人今天会是什么样?让你放下你手中的iPhone6?让你放下你的车钥匙?让你放下你的旅行计划?去在日当午时去锄着玉米,去焦虑着大食堂何时能吃饱,更有可能在战乱纷飞的地方饱受饥寒,是他给了我们稳定,是他给了我们生活的方向。 看看我们今天的生活,住楼房、看电视、玩电脑、打手机、洗淋浴、烧煤气„„,出门乘飞机、坐高铁,甚至走出国门去旅游,这一切与文革期间的生活相比岂止是天壤之别!我们必须衷心感谢邓小平,感谢他为中国人民带来这场伟大的变革,感谢他把中国重又带回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今天的幸福小康生活!

就像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说的那样,《邓小平时代》对中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部书能够告诉读者中国发展道路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帮助读者理解中国改革的昨天和今天。”接下来我们做的就是要沿着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未来的“邓小平时代”,中国和中国人民必将会有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篇六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阅读是一个人的立学修身之本。正所谓“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读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而在浩瀚书海中我尤偏爱于选择名人传记作为阅读的对象,这是因为既可从中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可品味其主人公的人格魅力,习得其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

近期我有幸阅读了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的《邓小平时代》。此书为美国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其中文大陆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13年1月出版。这部著作以丰富的史料、国内外重要的研究成果、档案资料和为数众多的独家访谈为基础,对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被评论者称为研究邓小平的“纪念碑式”著作。通过深入阅读这一著作,我深入领会了邓小平同志如何在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支撑下,以其出色的政治智慧、过人的胆识和人格魅力,领导中国走过艰难的改革路程,在中国创造了一个“20世纪人类社会最了不起的成就”——邓小平时代,并藉此阅读获得了做人、做事和承担家庭角色等方方面面的启示。

一、做一个有忠实信仰的人

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邓小平同志对党和国家有着出于本能的忠诚,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1919年,他年仅14岁,就参加了作为五四青年运动一部分的示威活动。5年后,他去法国留学,分派给华人的苦力活和求学前景的落空让他大失所望。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法国支部。“当邓小平在21岁那年离开法国时,他已经成了立场坚定、富有经验的革命领导人”。此后的70年,小平同志身经百战,历受磨难,几度沉浮,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邓小平生活的中心”。在邓小平退出政治舞台时,他给全体政治局成员的信中写到:“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他一生历经患难,但多年以后回忆往事,他仍然深情地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胸中有信仰,心中有人民,所以在逆境面前选择坚定,在是非面前秉持正义,在风浪面前淡定从容,在高压面前无畏抗争。

在当下,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加之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这时就更需要我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具体来说,在当下中国就应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信仰,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作风,继续埋头苦干、顽强拼搏。

二、做一个敢于开拓创新的人

从1978年到2012年,短短30多年中国从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中走出,GDP总量增长142倍,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12元跃至24565元,增长59倍,成就举世瞩目。邓小平时代的卓越成就,不仅仅是靠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更靠他卓越的领导水平和管理才能。

他高瞻远瞩,目标明确。我国的改革开放尽管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在邓小平的心中,改革的大目标十分明确。早在1978年10月,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就明确把实现“四个现代化”表述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 改革之初,他高瞻远瞩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并说“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他不仅倡导全党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提出了坚实而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还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设计出了新经济体制和新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全国人民在他的指引下,奋发努力,走入了一个春意盎然的新时代。他敢闯果断,善抓重点。他把改革比作一场场“试验”,强调“试验”必须要有一种敢冒风险、敢闯的精神。邓小平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当然,“闯”和“冒”要从实际出发,讲科学性。邓小平说,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看准了的”是前提条件,就是实事求是,注意科学性。在有了一定把握的基础上,就要大胆实施,所以胆子要大,步子一定要稳,工作一定要细,作风一定要实。他曾对谷牧讲,不管是哪一级的领导,不能总是怕这怕那,干部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怕”字当头,不敢摸老虎屁股。1992年“南巡”期间,邓小平针对改革争论果断地说:“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谁不改革谁下台”。处理问题时,他总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扼住要害以解决问题。他的同事评价邓小平,头脑清醒,有条理,只抓大事,具体工作留给别人去做。他强调管理,重视人才。邓小平认为,组织一个有效率的国家政府的关键是为各级单位配备一个领导班子,交给他们实权。从组织的可靠性上说,一个领导班子要优于一名领导人,不管后者多么能干。理想领导班子成员不但能提供必要的全面领导,而且能掌握各自分管领域的专业知识。谈到领导如何开展工作时,他提出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活动空间,只要他们能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即可。党的十一大闭幕后,邓小平亲自抓科技教育,他的计划中写道:要从科技系统中挑选出几千名尖子人才,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做研究工作。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加强团结,减少分

歧。这里的团结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团结群众,推行政策。比如,当时引起保守派激烈反对的解散农村人民公社,实行包产到户政策,邓小平就是靠大力宣传饥饿农民如何因“包产到户”使产量大幅提高,赢得群众对尚未实行的政策拥护,最后顺利推行的;二是团结干部,营造气氛。邓小平接手全局工作后,为缓和内部矛盾,全力支持清理文革冤假错案,常说“不争论”,鼓励干部加强团结,专心工作。另外,由于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邓小平每每在提出重大决策之前,会想方设法争取其他干部的合作,如果做不到这点,他会推迟采取坚定的立场,直到气氛变得更加有利。在李光耀看来,邓小平在面对令人不快的事实时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他坚持锻炼,精力充沛。邓小平一直坚持锻炼,从青年时代起,养成了坚持健身的好习惯,如散步、洗冷水浴、爬山、游泳,后来又喜欢打桥牌和台球。晚年行动不便,但仍坚持散步,每天在自家的院子里来回走18圈,大约2500米,伸伸臂踢踢腿,活动活动筋骨,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健康的体魄使他精力充沛,头脑敏捷,工作效率极高。

邓小平同志对待工作的态度启示我们,在面对实际工作时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聚合各种积极进取的正能量,敢于开拓创新和善于分析现实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作为领导干部要真正在工作中做到挑重担、破难题、作示范;同时,必须加强锻炼,保证有一个好的身体,只有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更长远的工作和生活。

三、做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

1992年1月27日,邓小平视察珠海,在谈到人才和创新问题的同时,出人意料地谈到了家庭问题。他说,家庭是个好东西„„孔夫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这段话看似信口说来,但读过《邓小平时代》后不难发现,他其实是有感而发的。书中用专门一小章节“家人相濡以沫”来描述邓小平的家庭生活,尤其是在江西下放时他与家人互相扶持,互相关心的点滴,引起我无限共鸣。

他珍惜家庭,爱护家人。邓小平少小离家,南征北战,四海漂泊,但对自己的家庭却特别珍惜,对自己的亲人总是牵挂在心,从吃饭这件小事就可见一斑。吃饭时,总要等到人到齐才开饭,如果有人回来晚了,他总是坚持要等。他认为在饭桌上,全家人可以交流信息,增添感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最困难的那几年,邓小平在江西写的大多数信件都是为了请求允许孩子回家探亲,安排他们在南昌附近工作,让邓朴方得到必要的治疗。他的女儿邓榕说,他一生中除了为孩子以外,从来没有写过这么多信。他也享受亲情,汲取力量。文革受迫害后,孩子们同舟共济,他们坚信父亲的清白从未有过动摇,坚信一家人要相濡以沫,共度时艰。晚年,孙儿绕膝,同看电视,每年儿女们齐心准

备的生日礼物都让他十分开心。他坚持原则,家庭工作两相宜。他以身作则,对孩子们说:“你们生一个孩子,我管。„„中国人口这么多,你们每家只能生一个小孩。”每天在饭桌上,他很享受听子孙们聊天的时刻,自己比较少发言且从不泄露国家和党的秘密。

当下社会充满着各种诱惑,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淡漠、道德滑坡、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甚至最终不顾家庭亲情,以致家破人散。伟人的风范已启示我们,欲成有益于社会的人,我们首先应是一个富有家庭责任感的人。面对现时代,我们无疑应重拾我们儒家文化中重家庭、重伦理的道德观,对父母,竭尽孝道;与爱人,相濡以沫;对孩子,尊重呵护,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我相信,当我们真正学会为家庭付出爱时,我们也才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我们这个社会也将为此充满爱。

这就是美国著名学者傅高义先生以十年之力为我们呈现的《邓小平时代》,其客观全面的把邓小平一生中最重要的几十年讲述的淋漓尽致,深刻的刻画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光辉,也为我们重温了那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2013年的春天,我掩卷沉思,深感获益匪浅,更认识到我们应努力去追寻伟人开辟的道路,并为这一时代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篇七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读《邓小平时代》

一提到邓小平,就不由得想起改革开放。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生心系党和国家,一生为国家和人民奋斗,是他使得中国人民富裕起来。相信很多同学和我一样,受限于接受传统的正统教育,对于邓小平以及改革开放的认识仅限于历史教科书。

《邓小平时代》引用了大量的档案材料,主要讲述了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的过程,客观的分析了邓小平的个人性格和执政风格。此书,让我了解了改革开放的历史,了解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艰难与挑战,对邓小平本人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莫过于邓小平本人在改革开放道路中所表现的各项优良的品质以及他中流砥柱的作用。

谈到邓小平的个人魅力,我认为最鲜明的莫过于它的爱国主义精神,从青年时期开始,邓小平便投身于探索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事业中,从不在乎自己的名与利。自始至终,没有为自己及朋友争取过任何利益,建国后他一直全身心的投入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从不在乎名与利。在主政期间,名义上,他并不是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小平不在乎自己是主席还是副主席,一心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殚精竭虑。

其二,邓小平身上的乐观主义和坚韧的精神让我深感佩服。“三起三落”是邓小平从政生涯的概括。我相信,任何经历大起大落的人,都可能萎靡不振。邓小平正是有着乐观、坚韧的精神,在文革后被打倒下放到江西期间,坚信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再次复出,再次为党和国家做点事。邓小平的情绪很快地恢复平静,连服用多年的安眠药也不用了。在这三年期间,他不断地思索着中国现在的问题出在哪里,如何应对,以及如何处理毛的遗产,如何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长期思考,使得邓小平在复出之后能够采取果断有效的一系列措施。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的长期思考,是不可能如此熟练的处理问题。能屈能伸,是邓小平的本色。

其三,务实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思想。引用一下邓小平的原话,“不干白猫还是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不争论,争论浪费时间!”邓小平推行改革开放之时,遇到保守派的阻力巨大的,但邓小平总是避开与其争论,根据政治气氛的变化,以能够让多数人接受的方式推行试验,如果试验在小范围内取得成功,积极宣传,营造有利于改革的气氛,积极争取人们的支持,大力推广,再推进改革。这种做法有效的避开了矛盾,以务实的方法曲线的推进改革,非常巧妙。邓小平同时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这一理论,先后进行了个体经营户的放开和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以务实的行动推进改革。不仅仅在改革开放上,在对待“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上,同样实事求

是。一方面,否定这些错误的路线和方针,“大跃进”给全国人名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灾难,另一方面,也不推卸自己的责任,承认这是领导集体的错误,也包括自己。

这本书让我深入地理解邓小平和那个濒临崩溃的时代,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果断地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迅速地扭转了形势。

在小平执政期间,中国在经济、外交和科学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经济上,中国经济由崩溃的边缘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也由不足10亿美元发展为3.5万亿美元,这一切都得益于邓小平及其推行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外交上,邓小平积极改善与美国、日本、欧盟和东南亚等国家的关系,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大环境;科学教育方面,邓小平恢复高考,是教育走上正轨,通过选派留学生,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科技教育,使得我国的科学教育快速发展,为现代化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决策虽是经过深思熟虑,但他对改革的未来也没有明晰的设计,也不可能有,他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转型期间,邓小平把握全局,给予地方领导相当大的灵活性,留给他们发挥的空间。他一方面要采取有力的措施维护党和国家的稳定,为改革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也总结和吸纳基层领导的经验教训,再予以推动。这种做法充分发挥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以前,我常常以为,邓小平的改革仅仅是他自己主导实施的,没想到会遇到如此巨大的阻力。在改革过程中也必不可少地犯了一些错误,比如在80年代中后期,邓小平操之过急,仓促实行市场价格政策,直接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使保守人士趁机阻挠改革,改革一度停滞。邓小平一直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并不断的推进。

邓小平成功引导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与他的个人品质、丰富的政治经验是分不开的。邓小平将中国从一个混乱无序的农业社会转变成一个富强稳定的工业社会,并且重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我们都是改革的受益者,我们都非常感激邓小平。如果没有邓小平,现代的中国会是怎样,我们谁也无法回答,但是改革开放给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福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没有邓小平,就没有富裕强大的中国!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的改革更加深入也更加艰难。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妨从邓小平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多多学习多多思考,汲取经验。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篇八
《邓小平的坚忍与刚强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邓小平的坚忍与刚强  邓小平为国人所崇敬、为世界所熟知最大的原因莫过于改革开放。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将中国带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真正走向了“四个现代化”。无怪乎美国《时代》用“改变了世界,功绩史无前例”来形容他的贡献。不同的人物性格决定了不同的处世方式,也铺设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斯大林与毛泽东以极具威严的领袖风范统领自己的国家,丘吉尔和罗斯福以柔中带刚驾驭着自己国家历史的马车。而邓小平,以自己独有的坚忍与刚强向世界展示“三起三落 傲立不倒”的处世哲学。  1933年2月,初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的邓小平因拥护毛泽东的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称为“毛派头子”斗争、撤职、下放,是为邓小平生平“三起三落”中的“第一落”。1966年“文革”开始后,因为派出工作组稳定局势而被批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失去一切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落”。1976年,因为过于系统地纠正文革错误被毛泽东撤销职务,保留党籍,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落”。  和许多被打倒的领导人不同(比如刘少奇),邓小平没有被打倒所难倒,可以说并没有被一棒子打死。当然,这与毛泽东的保护分不开(多数人认为这与邓当初被称为毛派头子及邓一直支持毛有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毛批邓为走资派但坚决否定了江青开除邓党籍的建议),但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自身的坚忍。被流放江西“牛棚”、被软禁东郊民巷、子女被批判、最疼爱的儿子受迫害致残似乎都没能让邓小平对世界愤恨、对前途绝望,反而愈加坚定了他复出之后拨乱反正的决心。他,在等待机会。  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之后,邓小平通过汪东兴向毛泽东表达了忠诚与重新工作的渴望。不久,邓小平获准回到北京担任副总理。毛泽东将邓称为“德才兼备,军政皆优,一个能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非凡帅才”,他曾经对基辛格大赞邓小平,足可见邓在他心中的地位。也许如果不是邓小平在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上与毛泽东产生难以弥合的分歧,不愿意承认文化大革命的积极意义,毛泽东将更倾向于他为自己的接班人。但邓极力避免书面承认这一点,即使这样做有悖于自己“坚忍”的处世原则,因为他早已意识到在毛身后自己必须要对文革做出平反,所以他必须“刚强”,甚至不惜被再次打倒。  我们似乎可以用“外强内柔”这个词来形容邓小平的处世原则。在对待党内纷争时,邓小平往往展示出超乎常人的忍耐,即使在毛泽东身后,在与华国锋、汪东兴的周旋中,邓小平也采取更

为循序渐进的方法,避免党内出现动荡。“内柔”是为稳定内部。而在对外方面,他显示出与对待内部问题截然不同的“果决与刚强”。1963年邓小平率团出访苏联,同苏共会谈,坚决维护中共的独立原则,直斥苏联为苏修。在毛泽东眼里,周恩来在外交上显得过于软弱,是以邓小平获得了更多机会。1974年,邓小平率团前往纽约,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在会上系统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论断。作为第一位在联合国舞台上展示的新中国高官,邓小平赚足眼球,而在会上的发言也让人充分了解邓的刚强。他强调,各国的事务应当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发展中国家人民有权自行选择和决定他们自己的社会、经济制度。邓小平的讲话,博得了与会各国代表团特别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代表团和世界舆论的赞扬与好评。发言结束后,许多国家的代表纷纷与邓小平握手致意,世界各大报刊和电台也纷纷报道邓小平的发言。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成为了党的实际领导人。然而即使到这时,邓仍然奉行着对内“坚忍”的从政信条。他极度渴望中国的快速发展,但是面对陈云的经济稳定政策仍然选择了“让事实说话”的方式。客观地说,陈云的经济调节为后来中国经济起飞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是邓“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最佳体现。在这时,他“强忍”住了自己思考已久的“中国梦”,他不掩饰自己的急切,但同时也没有被急切冲昏了头脑。  中美建交和香港回归又是邓小平的刚强秀。  中美建交最大的问题是台湾问题,过程很复杂,谈判很持久,而最后的结果就能说明邓的手段。1978年12月16日凌晨,美国政府致电蒋经国,美国决定于“次日”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并与“中国民国”政府断交。  香港回归似乎更具戏剧性,乘着马岛一战胜利的余晖,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来到中国和邓小平交锋。然而,“炼钢厂”邓小平让“铁娘子”铩羽而归,在面对记者时的失足摔跤成为了中英香港问题的标志画面。我们无从知道他们谈了什么内容,但是从被誉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的举动来看,邓小平似乎更胜一筹。  不过,无论是谁与邓小平交手后都会不禁称赞,那种称赞与毛泽东不同,与丘吉尔不同,与罗斯福不同,那是邓小平的赞誉,“直率,让人乐于与其打交道。”  李嘉诚评价邓小平有创见、有远见。的确,他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等实体,为中国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个有利于”等重要思想。而他的创见与远见,还

有他的“坚忍”与“刚强”,都服务于中国的发展与复兴。“对中国的责任,我已经交卷了”。他的一生,坚忍或刚强,都为践行这句话。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篇九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邓小平时代》书评

经管学院 经25班 曾 兴 2012012542

去年寒假期间,开始阅读《邓小平时代》;开学之初,发现《邓小平时代》也正是本课的推荐阅读材料之一,欣然决定,利用这次机会,认认真真的研读这一鸿篇巨著。本书作者是美国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先生,他本人是一个中国问题专家,作为一个“局外人”,以审慎的眼光、严谨的态度、详实的材料和相对客观的分析,向全世界介绍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划时代的中国伟人。而《邓小平时代》一书,在介绍了邓小平的一生传奇之外,重点介绍了属于邓小平的时代:1978—1992年这一段近20年的时间,邓小平在他第三次复出之后,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历程。在这个属于他的时代里,邓小平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出了“文革”,开创了改革;他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创了中国有史以来的对外开放的鼎盛时期;他带领着中国进入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可以说,他是中华复兴梦的支撑者。毫无疑问,尽管邓小平已经去世多年,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完全被邓小平的人格魅力所打动了。在我看来,邓小平有三大个人魅力,是他能够站在同时代人的前列的重要原因。第一,邓小平在遭遇了种种困难之后,依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任何时候都不放弃、不绝望;第二,邓小平敢于坚持真理,不因外在压迫、个人利欲而改变自己的原则;第三,邓小平坚持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务实主义道路,少谈主义,多解决问题。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面对着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的混乱局面,这些品质都是时代所需要的,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因此,时代将邓小平推向了历史前台,创造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

邓小平先生是一个“打不倒的矮个子”。纵观其一生,邓小平经历了重重苦难,从小离家求学,赴法留学时是整个团队中年龄最小的——年仅16岁。不管是在国外的生活经历,还是回国之后的革命斗争,他都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而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三起三落的经历了。如果要我在《邓小平时代》中选一个我最喜欢的段落,事实上既不是邓小平在法国留学期间的成长,也不是解放战争时代邓小平的纵横捭阖,更不是邓小平在78年重新掌权之后带领庞大的中国走向世界的高瞻远瞩,而恰恰是邓小平在第二次被打倒时生活在江西的这一段时间。处于文革的风口浪尖上,邓小平作为党内“二号修正主义者”,被下放到江西;此时,全国范围内的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邓小

平全家也受到了迫害,大儿子被逼跳楼,导致半身不遂;一家人也被迫分散在全国各地。不少人在这个过程中难以忍受强大的落差,选择了回避痛苦,丧失希望甚至采取极端的措施。而这一时间段的邓小平呢?不仅没有抱怨生活,反而利用这一段时间,以60岁的高龄,仍然坚持学习,保持对生活的乐观。正是由于在人生低峰期仍然能够保持平常心,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坚持学习,锻炼身体,最终为他再次掌权并且决定中国何去何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亦何欢,死亦何惧”,邓小平用他的个人经历告诉我们的,是他不惧艰险,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强大心灵力量。而在这种不惧苦难的背后,我坚信,是他内心对于国家、对于民族、对于人民的热爱,给了他强大的信念,支撑了他那矮小的身躯,成全了他的伟岸形象。

在面对险阻时,邓小平能够坚持自己的真心,以民族利益为重;当他再次回到权利中心,面对着权力和原则的选择时,他又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原则问题上毫不妥协。可以说,他的每一次被打倒,都是由于他对真理的坚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事业的忠诚和坚贞。尤其是1975年的第三次被打倒——书中写得较为详尽,在当时左倾路线乌云压顶、生死攸关的关头,邓小平再一次为了马列主义真理、为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计个人得失荣辱,毅然坚守真理阵地,以自己的“钢铁公司”(毛泽东评邓小平语)坚强抵制、抗击“四人帮”的进攻。历史上,邓小平的威望之所以超越了周恩来、陈云、薄一波等人,能够在文革之后迅速回到权力中心,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就在于他是一个敢于开“钢铁公司”的人。他从不对毛(泽东)的错误路线随声附和,更不俯首称是,他不像某些人一样为保住自己的官位、自己的性命或是违心地认错、或者消极地应付,甚至做为虎添翼的事。尤其在1975年这段艰难岁月,他如果愿意稍稍退让一步,那么他不仅不会第三次被打倒,或许他就可以顺顺当当地成为“红色接班人”;但他不。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还能为人民所拥护,对人民还有强大的号召力,正是因为共产党内还存在着、保留着像邓小平这样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为民请命的优秀党员。如果没有这样的人,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都要重写。

在精神上,邓小平能够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险阻,任大风肆虐,保持真心不变;在面对诱惑时,他又能坚持原则,不倒退,不违背自己的初衷。但仅仅有这些,也许邓小平能够成为一位党的优秀领导人,但绝不可能成为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也绝不可能有足够的能力带领着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走向现代化之路。但庆幸的是,邓小平还拥有另外一种重要的品质——务实,正是由于他的这一品质,才让历史最终选择了他。现在我们对于“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样的口号早已耳熟能详,而这些通俗易懂的口号正是邓小平当年那些高明而又实用的工作方式方法的高度概括

和真实总结。其实,在这些朴素的口号和做法中,都蕴含着丰富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精髓,这就是邓小平同志始终强调的一句话——“实事求是”。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党在各个时期之所以取得成功和胜利的法宝,而每当我们脱离或丢掉这一法宝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会遭遇挫折和失败,十年文革动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邓小平是务实的。他是“问题型”的领导人:少谈主义,多解决问题。他一生中除了应对权力游戏之外,都是在一个又一个地解决“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他提出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做法。他曾说:不管是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当中国进行经济建设时,因为经验的不足,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即使这样,邓小平并没有退缩,而是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发展的经济道路。在经济建设中,他抓住了经济发展的本质,找出了正确的方法,更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沿海经济开发区,到沿海城市,再到内地,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深刻的体现了邓小平用全面、发展的眼观看待问题的方法。正是因为有了邓小平明智的决定,宏伟的目光,才有了深圳的崛起,才有了沿边城市的繁荣,内地的发展。

面对险阻时保持初心,面对权力诱惑时坚持原则,面对工作时实事求是,这就是邓小平,这就是带领我们走向了繁荣昌盛之路的改革总设计师。而这一切的动力,正是来自于他的爱民,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为着人民的生活而顽强拼搏。他曾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最大光荣。这无不体现他的爱国爱党爱人民的赤子之心。我想这既是他对全国人民的希望,更是他一生追求的真实写照,他为中国事业奋斗终身,不顾个人呢得失,敢于直面一切险阻,在人生最低谷依然坚持学习和锻炼身体,一切只为了让我们的国家更强大,他从未想过要成为“神”一样的领导人,他想做的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邓小平是时代的选择,时代的需要让他站在了历史的最前沿,人民的需要让他成就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让中华民族再次以开放的心态走向了世界。当然,时代的局限性也会在他的一生奉献中留下污点。在我看来,邓小平时代最大的缺陷,来源于制度和规范的缺失。邓小平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在于权力约束的缺乏,对个人的盲目崇拜,但是,带领全国人民走出文化大革命,走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他,也正是通过强大的个人魅力和全国范围内人民对他的个人崇拜而开展的。此外,在党内民主、国家领导人的权利界限和国家大事的决策方面,邓小平都是一人独断,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管理制度。

当然,这并不能说是邓小平个人的缺陷,而是时代的局限和时代的需要。在文革刚刚结束之时,中国到底该走向何方,连当时的高层领导人都不知道,如果

放任所有人参与决策,必然是一片混乱;也只有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让幅员辽阔的中国真正摆脱过去几十年的封闭状态,进行现代化建设。后人经常以民主问题为由,来诟病邓小平。然而,我认为,这并不是邓小平的个人问题,而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在文革之后那么一个百废俱兴的时代转折点,他必须实行有限的民主和适当的集中制。他在恢复权力后,马上放松了对思想的管制,允许相当程度上的言论自由。青年学生及文学艺术界人士对此表示热烈地拥护。但是对自由的界定,双方的立场是有差别的。当“西单民主墙”事件出现后,邓小平便开始思考在中国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民主问题,是彻底的西方自由主义呢,还是有限自由的民主集中制。当然,他选择的是后者,也只能选择后者。这一立场也在八九年的政治运动风波中体现无疑。自此,中国文学艺术界也默认了这一限度。我们不应诟病个人,更多的应该从时代大背景去考虑。

总之,邓小平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更是一个伟大的具备国际视野的战略家,一个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又不断思考总结的智者。当今的我们,生活水平较之三十年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目前国内的问题重重,人们在各方面的抱怨诸多,但我们所拥有的,都或多或少受惠于邓小平。

当然,傅高义这本书带给我们的,还不仅仅是对邓小平个人的描述,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思维训练。这本书共700多页,主要内容占600多页,除去书中的一些省略号,主要内容连贯流畅、可读性很强,作者观点也很明确。相对而言,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问题的根源、政策的起点等,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而作者不温不火的观点和表述,尤其适合普通国人理性看待历史。

传记性的书籍读过很多,尤其是进入大学以来,古今中外,均有所涉及,但是其中真正能够吸引人的并不多,尤其是不以故事性开展的。傅雷先生翻译的《巨人三传》扉页上写着,“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但是书中的内容我早已忘记多半了。过去,一直是伴着感情色彩读传记,最后在内心深处只剩下一些优美的辞藻。最近才慢慢的悟出一些小道,一本传记如果让人泪流满面、激动不已,多半不是一本好的传记,情感太盛或者用力过猛,给人的影响必然是短暂的。好的传记,必然是文字隽永、道理公正、分析理性,才能让人信服。傅高义的这本书,很少有这类问题。在多数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邓小平遇到了什么问题,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手段去解决,或者是希望达到何种目标,因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或者采取特定的措施。作者很少给出武断的结论,在模糊的情况下,作者也一定

会表明是个人推测。然而,在这些白描般的写法中,读者却又能够完全理解邓小平的个人魅力,感受到邓小平内心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在这本书中,对历史的描述也是非常的客观公正,透过历史的迷雾,给我们重现了一个真实的邓小平和邓小平时代。

重视历史,直视历史,正视历史,《邓小平时代》这本巨著,值得所有人一读。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篇十
《邓小平时代有感》

一个人的改变,

一代人的福祉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姓名:

专业:

班级:

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里,中国经历了从国家面貌到人的意识形态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处在一个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二十世纪中叶,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建立起了一个人民民主国家,摆脱了一百年来积弱的国势,走上了自强的道路;二十世纪末,改革开放让中国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并让我们看到了复兴的曙光。因此,在这个世纪初出生的人,会经历到其他时代的人所经历不到的落后与自强,屈辱和奋发。看一个人,要放在这个大环境下来看,才能看得更透彻。邓小平正是一个出生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人,他的一生,就像这个时代一样,起伏跌宕。很多人在读他,写他,不过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带有自己的主观理解。这次读《邓小平时代》,我们是从一个外国人的眼中来看他,会见识到很多新的观点。不过我还是要努力做到不人云亦云,从海量的信息中,还原出一个我心中的邓小平。

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邓小平的理解。机遇,性格,环境。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机遇。我有一种观点,一个人的很多潜力是隐藏在基因中的的,这里说的潜力不是指学习能力,而是你将来要去做什么的强烈渴望。这种潜力在长大后的某一个时间才会被自己发现,比如我上了大学发现我喜欢学经济,但我已经学了工科,就只能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后来的轨迹。邓小平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家庭,在中国的传统礼教中长大,但是他很幸运的在十六岁时获得了赴法留学的机会,他的潜力在这一阶段就被发掘了,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信

仰和很强的宣传组织能力,从此以后他便走上了一个革命者的道路。这无疑是值得庆幸的,如果他在30岁才走出广安,可能也会接触并信仰马克思主义,但那样他就会少了十年的革命经验。越早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就会有越多的时间去干。后来的历史也向我们证明了,他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在这本书中,我也读到了隐忍,乐观。关于邓小平的性格,我从读到的资料中,看到了这样的一个人,他个子不高,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博闻强识,见解独到,办事高效,操着一口四川口音,和蔼又平易近人。不过我觉得,他的性格中最闪光的还是一点:隐忍。邓小平一生“三起三落”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他的隐忍,厚积薄发,同时也让我想到了一个人:明代的王阳明。明武宗正德元年,王阳明因仗义执言反对宦官刘瑾对正义之士的打压,被廷杖、流放贵州龙场。一路上被追杀,遭遇海难,生命受尽践踏。但这一切并没有熄灭王阳明心中的那盏灯,他自强不息,于龙场悟得“知行合一”的大道,在绝境中完成自救。最后在蛰伏十二年后的正德十三年重新被起用,并在后来的宁王叛乱中发兵勤王,救大明于危难之中。之前读书的时候就知道了这个人,现在看来,邓小平的人生经历,和王阳明是如此的相似,别人问邓小平怎么度过最艰难的日子,他总是两个字———“忍耐”;1973年从江西回来见到毛泽东,毛泽东问他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他也只说了两个字: “等待”。可见,隐忍这两个字,其实已经

贯穿在邓小平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了。

在逆境中,邓小平还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他说过:“乐观是我的法宝,天天发愁的日子怎么过啊?”在他的孩子们小时候,相互之间有时候闹点小别扭,邓小平每次只说一句话: “要吵,你们出去吵。”妻子问他怎么不管一管,他说:“管什么?早晚都会过去的。”这一句“早晚都会过去”道出了真谛。孩子们闹别扭是这样,政治生活中遭遇的矛盾、压力和挫折,多少也会如此。邓小平乐观地相信未来并不是无凭无据的,背后是对待矛盾、对待生活和对待历史的唯物辩证法,那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说到环境,我想谈谈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内的情况。《邓小平时代》最吸引人的,还在于它没有回避敏感事件,如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重大事件有几十页的叙述,使我们对该事件如何发展、决策有个相对清晰的轮廓。对于二十几年前的事情,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在我们长大以后,从官方获得到的信息也基本为零。我在香港的时候,看到过一些明显带有色彩的评论,自己就非常希望能对当时的情况有有个客观的所了解。这段历史,总是要被传承下去,与其在偏见中延续,不如坦诚相见,让更多的事实流传下去,后人自会有客观的论断。这本书的出版,给我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读了相关的章节之后,我发现其实当时的情况真的不像流传的那样。胡耀邦的逝世,国内物价的飞涨,国外势力的煽动以及很多不可复杂因素共同促成了那场悲剧的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读邓小平时代有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邓小平时代有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8828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