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李嘉诚垄断香港

李嘉诚垄断香港

2015-12-27 09:41:0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李嘉诚垄断香港篇一《宗庆后:李嘉诚垄断香港多个行业损害港人利益》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李嘉诚垄断香港》,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李嘉诚垄断香港篇一
《宗庆后:李嘉诚垄断香港多个行业损害港人利益》

宗庆后:李嘉诚垄断香港多个行业损害港人利益

“李嘉诚的行为实际上是垄断,这造成了香港人民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在问及对自己的商业偶像的看法时,宗庆后这样告诉《中国慈善家》记者。

宗庆后曾立志要成为“杭州的李嘉诚”。对此,宗庆后信心十足,一向谦逊的他“狂妄”地称“李嘉诚前20年的成绩,还没有我宗庆后15年做的大。”

在宗庆后看来,李嘉诚对香港的天然气、水、电力、港口、零售业等行业的垄断,极大地损害了香港地区消费者的利益。

然而,李嘉诚对自己的垄断行为却几无反思。今年3月,在面对多个社会团体的抗议,要求政府创设“李嘉诚税”(即资产增值税、股息税和累进利得税),通过财富再分配解决香港贫富悬殊的问题时,李嘉诚一笑置之。称这正是他多年来加大海外投资的原因,树大招风,引起社会仇富很正常。既然大家不愿意看到他垄断香港,那他就去欧洲、去北美、去内地投资。

宗庆后亦对传统中国商人顶礼膜拜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表示不屑,认为胡雪岩只会钻研官商勾结,通过占据政府资源达到垄断的目的。

对于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宗庆后有清醒的认识。“我和政府的交道打得不是太多,我也从来不去贿赂政府官员。”宗庆后自豪地说,“我是当地的利税大户,我帮他们解决就业,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他们肯定喜欢我。”他到外地跑市场,都是当地政府官员请他吃饭。宗庆后不喜欢应酬,除非外地官员来杭州,他才会尽地主之谊。“来了不接待一下也不好,他们知道我不喝酒,也不干什么。”

全文:平民首富宗庆后

“带动一大批人富裕起来,才会受人尊敬。”宗庆后告诉《中国慈善家》。

他靠一瓶一瓶饮料卖出了820亿身家,他凭借对中国社会的深刻领悟,占领了中国每一个城乡小店,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他日子过得如苦行僧般清苦,年近七旬依然每天拼命工作16小时,他还决定再奋斗20年,这一切,源于他内心对社会怀有的一种朴素却宏大的愿景

宗庆后手腕上戴着一只价值20多万元人民币的名表,脚上却穿着一双10元钱的布鞋,上

身着一件不到30元的娃哈哈工装衬衫。这种着装上的反差不能说明他是一个奢侈的人格分裂者。那只手表是女儿宗馥莉为尽孝心,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它还不如我以前戴的电子表好用。”在他的办公室里,他抬起手表,这样告诉我们。

位于杭州下城区清泰街160号的娃哈哈集团总部,只是一座6层小楼,外表朴素无华,院子里停了六七辆汽车后,便已很局促。与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相比,它显得寒碜。它也缺乏清净,附近高架桥上的汽车噪音不时侵扰着这座小楼。

而这座小楼的主人,宗庆后,在2010年、2012年、2013年,四年间三次问鼎中国内地富豪榜首富宝座,个人身家达820亿元。

小楼内部装修也堪称简陋。《中国慈善家》摄影师在为宗庆后拍照时,甚至找不到一把稍微高档一点的椅子让他坐。

7月13日上午8点,宗庆后与《中国慈善家》记者之间的交流开始。此前他已经在办公室工作了一个多小时。这是近两年内,宗庆后第三次接受本刊专访。

巨额财富只是一张大钞票

“820亿对我来说不过是一张大钞票。”宗庆后调侃道。他认为,企业家的最高境界是履行社会责任。

虽然顶着首富的桂冠,但宗庆后是走在大街上就会被淹没在人堆里的那种人。有一次,他趁候机之际,拐进机场精品店了解奢侈品销售情况,服务员对眼前这位衣着朴素的老汉态度相当轻慢。提及此事,一位随行人员至今仍情绪激动,说自己当时恨不得就冲上去告诉对方:“你们眼前这位朴素的老者,是中国最有购买力的人!”

宗庆后出差很少带随从人员,经常是一个人拖上行李箱就出发了。前几年,他坚持不坐飞机头等舱,不住高档酒店。“这几年,因为腰不太好了,他也就不再坚持。”娃哈哈总部的一名员工告诉记者。

只要不外出,宗庆后基本上一日三餐都在公司餐厅解决,喜欢吃素菜。他从不专门抽出时间锻炼身体,但平时走路健步如飞,身边的年轻人都很难追赶上他。

采访开始前,有医生带着血压计来给宗庆后量血压,68岁的宗庆后熟练地伸出右手,沉默不语。采访中,他说:“我的员工和客户都希望我多活几年,帮他们多干几年。现在身体还很好,工作强度还没减少,我打算再干上20年。”

宗庆后每天的日常生活,像钟表一样精准地运转。除非出去跑市场或出国交流,每天早上7点左右,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娃哈哈总部。大约下午6点时,他的司机就会把奔驰S650开到楼下,等他下班,但经常要等到夜里11点。

宗庆后的办公桌上没有电脑,所有工作几乎都是自己亲自动手完成。宗庆后没有保镖。前不久,一位来拜访宗庆后的韩国作家得知宗庆后没有保镖后,连连摇头表示不可思议,“在我们韩国,有钱人都是需要保镖的。”他对娃哈哈一位接待他的主任说。

宗庆后自称“没有业余生活”。 “从早干到晚,还有什么业余生活?年轻的时候比较穷,也不可能培养什么业余爱好。”他唯一的休息方式,是在办公室用DVD播放机看电影——他从不去电影院,或是在车上听歌、看电影。

“我是在为员工打工。”娃哈哈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卢东对宗庆后说的这句话记忆深刻。 “为员工打工”,是宗庆后深谙中国传统人情文化的结果。宗庆后认为,管理企业必须以人为本,从内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打造家文化、为员工盖房等,正是宗庆后“以人为本”管理哲学的直观反映。

很多娃哈哈员工把宗庆后描述为“大家长”,不过,在他们眼中,宗庆后少了传统“大家长”的严厉专制,多了几分柔情细腻。娃哈哈集团总部的员工经常能在电梯里碰到宗庆后,他会主动与员工打招呼,问他们去几楼,然后帮他们按下电梯按钮。

几年前,每到夏天,宗庆后会亲自给集团总部员工发放冰棒和其他冷饮。“据说这是自娃哈哈成立之初就延续下来的传统。”娃哈哈集团对外联络办公室员工连芳回忆道。

每年春节,宗庆后都会来到娃哈哈生产一线,给每一名外地青年员工敬酒、发放红包,并与他们一起合唱《团结就是力量》—这是宗庆后最喜欢的歌曲,逢公司重要活动,他必指挥大家一起高唱此曲,雄壮的旋律瞬间将娃哈哈员工的热情燃至沸点。

创业26年来,宗庆后几乎没有开除过一名员工。女儿宗馥莉刚从国外回来的时候,运用西方公司管理规范,开除了几名员工,宗庆后因此批评了女儿,认为她还未理解中国的人情社会。宗庆后深谙中西方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差异。“在美国,我是老板,你是员工,我给你多少钱,你就干多少活,不行就把你解雇。但这在中国行不通。在中国,只有员工真正服你,他才会听你的。依仗权势让人服膺只是暂时的,他会背地里跟你搞鬼。”宗庆后说,“我们这个民族太聪明了,比西方人难管。”

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业都基本废弃分配房屋制度的今天,娃哈哈却多年来坚持为员工分

房。娃哈哈方面提供给《中国慈善家》的数据显示,公司成立至今,娃哈哈集团总共为员工分配房屋1553套。卢东透露,宗庆后现在正与政府协商,计划把娃哈哈持有的一块土地用于建设员工住房。本来,这是块工业规划用地,但宗庆后表示:“我们作为大企业,要带头为员工解决住房问题,这块地要给我们的员工。”

“很多人都是在企业家的领导下工作的,如果企业家把企业做稳定了,员工的生活水平就会不断提高,这样,整个社会就会更加稳定。”宗庆后说。

在宗庆后看来,个人财富超过一定界限的部分,实际上是属于国家的。宗庆后有个判断,现在民营企业家已经到了回报社会的阶段,“这能体现人生价值,获得民众的尊重,同时,也可以消除公众的仇富情绪。”

2010年,当宗庆后得知自己被评为首富时,内心很平静,觉得这没什么,“就是感觉以后可以省点广告费了。”

打造利益共同体

2012年,娃哈哈集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36.31亿元,实现净利润80.58亿元,同比增长16.93%。当问及商业成功的秘诀时,宗庆后吐出一口烟圈,笑了笑,轻松地抛出了两个字,“双赢”。

娃哈哈的员工,是宗庆后“双赢”商业理念最直接的受益者。

宗庆后认为,把员工的利益与企业捆绑在一起,打造利益共同体,他们会更加努力,企业的效率也将大大提高。

从1993年开始,宗庆后就在娃哈哈实行全员持股,这在中国的民营企业里极为罕见。现在,近2万名员工持有娃哈哈的股份。在娃哈哈工作满一年,通过考核的员工,都可以购买一定数量的娃哈哈股份,每股1元,回报率在50%〜70%之间,每年分红,很多员工的分红比工资还要高。据娃哈哈一中层管理人员透露,她每年的分红达几十万元。

宗庆后是这项策略的最大赢家。2012年,他个人持有娃哈哈逾80%的股份,每年分红数以十亿计。

在2011年“两会”上,针对国有企业股权改革,宗庆后提出了一项颇为引人瞩目的提案,即建议国企员工都可持股,并按贡献大小定期调整持股额。国资委认为宗庆后的提案很好,却囿于现实阻力,觉得难以推行。对此,决断力超强的宗庆后觉得有些失望,“这有什么困难的?”

宗庆后一直有个朴素的财富分享理念:有钱人应该创造平台,帮助未富人群共同富裕。 作为一家年产销值达数百亿的饮料巨头,现在,娃哈哈在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有70多家生产基地、170家子公司,绝大多数位于老少边穷地区。直接吸纳了近3万名员工就业,其中来自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员工占80%以上。在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2008、2009年,娃哈哈不仅没有裁员,还在全国投资60多亿元,增加了大量生产线,增加了上万个工作岗位,并通过在全国各地建厂,间接带动了原材料、包装材料、水电、运输等相关行业150万人的就业。时下,在整体经济大势萎靡的情况下,宗庆后却表示要跟着市场走,继续扩大规模。

宗庆后乐于和政府合作,从而达到扩张企业、帮助未富人群共同富裕的目的。在娃哈哈总部大厅西北角,摆放着一座宁夏自治区吴忠市政府为祝贺娃哈哈成立二十一周年而赠送的雕塑:两只大手在空中呈腾飞状,有力地紧握在一起,底座上写着“强强联手”四个大字。

宗庆后与政府的“强强联手”,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

1994年,娃哈哈响应国家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号召,初始投资4000万元,在重庆涪陵地区兼并了三家位于库区、濒临破产的糖果厂、罐头厂和酒厂,成立了其第一家外地分公司,使千余名工人免遭下岗厄运。

当然,宗庆后在与政府合作时运用“双赢”的商业经营哲学,往往会获得丰厚回报。 1995年,涪陵当地政府免除了娃哈哈涪陵公司的所得税,上缴的国地两税实行目标责任制。此外,政府还以每亩不超过5万元的优惠价格,向涪陵公司提供迁建项目所需用地,并负责落实娃哈哈集团派驻人员的住房。2001年7月,涪陵地方政府更是将手中持有的杭州娃哈哈集团涪陵有限责任公司50%、价值近1.5亿元的股份无偿转让给了宗庆后。

此后,与政府合作、进行“扶贫式开发”的投资策略,成了娃哈哈集团在大江南北开疆拓土的利器,无往不胜。这个过程中,当地政府招到了优质企业发展本地经济,同时吸纳了大量当地人口就业和带动了农产品[-3.08% 资金研报]销售。当然,娃哈哈也获得了高额利润。

“扶贫式开发”,在包括全国布局娃欧商场的娃哈哈未来商业多元化格局中,宗庆后表示“要继续扩大”。

经销商也从宗庆后的“双赢”商业哲学中获益颇丰。

凭借强大的“联销体”渠道管理体系,宗庆后编织了一张遍及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包括8000多个一级批发商和三四万个二级、三级批发商。在这一体系下,每年年底,娃哈哈与

李嘉诚垄断香港篇二
《李嘉诚等大财团们扼杀了香港经济吗?》

李嘉诚等大财团们扼杀了香港经济吗? 从住宅到生活用品,从电力能源到道路交通,从购物商城到电讯网络,港人警觉“衣食住行”无不在几大财团的势力范围之中。随着香港营商环境的日益恶化,“垄断”成了近年来香港社会批判中的一个关键词,不少人批评,是大财团的垄断扼杀了香港经济的活力和未来。垄断如何伤害了香港经济?香港又为什么不限制垄断呢?

香港主要的财团所控制、入股的企业品牌,从住宅到生活用品,从电力能源到道路交通,从购物商城到电讯网络,港人惊觉“衣食住行”无不在几大财团的势力范围之中。

不久前,一张名为“香港人,你有多少选择”的图在香港Facebook、网上社区广泛流传起来。经过众多网友、媒体的添补和改进,列出了香港主要的财团所控制、入股的企业品牌,从住宅到生活用品,从电力能源到道路交通,从购物商城到电讯网络,港人惊觉“衣食住行”无不在几大财团的势力范围之中。

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华人首富李嘉诚,有一句跟他名字谐音有关的俗语

——“香港,是李家的城”。住在长实旗下住宅的笔者对此深有感触,除了每个月将一半收入贡献给房贷外,家中安装的电话网络是李家和记黄埔的,看电视和听电台是他儿子李泽楷电信盈科的,在日常消费的楼下商场,买菜要走进百佳超市,生活用品要去屈臣氏,买手机上台要去“3”……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消费,全部流进了李家的钱包。

随着香港营商环境的日益恶化,“垄断”成了近年来香港社会批判中的一个关键词,不少人批评,是大财团的垄断扼杀了香港经济的活力和未来。

香港被垄断了多久?

说到垄断,大家从经验出发认为一定与权力和腐败相关,在香港也有不少人这么觉得,但与事实却有一点距离。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香港的经济尚未启动时,财团垄断情况已经非常严重,英资四大行怡和、太古、和黄(当时还不属于李嘉诚)、会德丰几乎垄断香港经济的方方面面,汇丰银行更支配着香港经济命脉。

到了七八十年代,做实业起家的本地华资富豪船王包玉刚、“塑胶花大王”李嘉诚等频频发起收购战,将香港电灯、九龙仓码头等重要资产收入麾下,甚至成功吞并了和黄与会德丰。

随着香港经济腾飞,土地资源越来越珍贵,地产业也越来越有利可图,因此不少制造业出身的富豪都跟随包玉刚、李嘉诚投入地产,甚至卖珠宝盈利不菲的郑裕彤也加入其中。才智过人的霍英东、郭德胜(新鸿基地产创始人)、李兆基(恒基地产主席)则靠创意取胜,以旧楼翻新、分期付款、卖“楼花”等方式,迅速在地产战国中崛起。到了八十年代,这些财团已经全面进驻香港公用事业、交通、电信、零售等各个行业。

所以说“李嘉诚们扼杀了香港经济”当然并不准确,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财团垄断至少在过去并没有“扼杀”香港经济,甚至一直伴随着香港的经济腾飞。其实,财团垄断在资本主义市场是如此普遍,仅仅在美国,从上世纪的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汽车巨头通用,到今日新生代熟悉的微软、苹果,无不曾被批评垄断,甚至因此面对不少诉讼。

垄断如何伤害香港?

不过,如果因此就自我安慰,认为财团垄断并不影响香港经济,那显然也是自欺欺人。

尽管与市民最切身相关的垄断恶果,例如联手操纵物价等尚未明显浮现,但香港中小企业尤其是新生的企业处境艰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在人声喧嚣的商业区,两三年前开始最地道、声名远播的港式小吃已经不断消失,各类分类信息特色店铺纷纷难敌贵租。有经营外卖小吃店的老板为笔者算过一笔账,最小型的外卖店铺平均每天卖一百多份外卖,以每位顾客消费三十元计算,月营业额十多万元,算上水电煤气、店员工资等成本,大多只能接受一、两万港元每月的铺租,而商业区铺租动辄十余万乃至数十万,小商家只能望洋兴叹。

更为惊人的是,在过去一两年中,除了各种街坊特色小店铺销声匿迹外,连电影院、大型酒楼、传统百货商场也纷纷从铜锣湾、尖沙咀等核心商业区撤退,以奢侈品为主的商铺几乎“一统天下”。

毕竟,几十年前的经济腾飞期早就过去,香港已是今非昔比。随着其内地“门户”地位下滑,“自由行”过度输血副作用不断,香港多种产业早已利润微薄,生存艰难,产业的多元化程度急剧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地价推动铺租畸形地居高不下,渐渐地,只有以地产为核心的大财团旗下的企业才有“活路”。

香港政府为什么不限制垄断?

说到底,昂贵的租金才是伤害经济的关键。这与地产商当然不无关系,地产巨头早年囤积大量廉价地皮,同时垄断了大小商场出租铺位,成为了地价上升中的主要受益者,并且令新竞争者难以进入。

但高租金的根源,还是在于政府长期以来的高地价政策与土地供应不足。自半个世纪以前,港英政府为了统一规划土地,并且为建设城市筹集资金,就通过各种手段占据了香港大多数土地所有权,并且通过“卖地”(实质是仅有一定使用年限的批租)来获得了巨额资金。

自港英政府时代起,土地买卖占政府收入一度高达30%,到近年来最低也占约5%,仍是香港得以维持低税率的一大支柱。要改变这一状况,意味着必须开征新的税项才能维持收支,即便今日的特区政府也“骑虎难下”。再加上曾荫权时代对楼市暴跌过度恐惧,卖地速度与需求脱节越来越大,土地供不应求,价格进一步上升。

许多人或许也有疑问,即便高地价一时难以改变,香港政府为何不能对垄断作出一定限制呢?

如上文所述,香港的垄断由来已久,其实从1997年回归前开始,就“反垄断”立法的呼声一直就没有停过。香港政府从英国殖民时代开始,一直坚持英国古典派经济学中的自由经济理念,坚持“大市场,小政府”,对市场尽可能不加干预,甚至在经历了多次金融风暴的冲击后,依然几乎没有宏观调控工具,而“反垄断”作为政府对经济额外施加的限制,一直未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香港近期连续第二十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从学界到商界,多数人依然认为香港经济的自由度是香港最重要的竞争力,如果引入反垄断法等等限制措施,势必令许多大型外资对进入香港市场却步,而在政府干预下的产业发展,也未必就能随心所愿。

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香港过往的优势逐渐消失,简单低税率、自由的市场则成为了今天香港不能失去的“核心优势”,也是与新加坡、上海等新晋金融中心竞争时最被强调的特点。新一届香港政府一边面对着要维持香港自由经济的优势,另一边又必须矫治高地价和产业集中的痼疾,提出政府要从“无为而治”走向“适度有为”,这个“适度”如何把握,真的不是一个容易的抉择。

李嘉诚垄断香港篇三
《李嘉诚的“抛售大戏”》

李嘉诚的“抛售大戏”

日前,和记黄埔公开承认,成功以32.68亿港元出售西城都荟广场,这是李嘉诚继传闻出售百佳超市及上海陆家嘴写字楼后的又一重磅举措。一时间,有“商界领袖人物”之称、被誉为“超人”的李嘉诚李嘉诚,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有人说,李嘉诚嫌弃内地市场爱欧洲;有人说,李嘉诚玩不转未来的政治;还有人说,李嘉诚开始资产大转移„„“脱港入欧”,李嘉诚要抛弃的究竟是什么?

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企业帝国缔造者之一的李嘉诚的发家史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从最早的“塑胶花大王”到“铺王”,再到香港人人称之的“超人”,李嘉诚演绎传奇人生。 李嘉诚以难民身份来到香港,高中时被迫辍学,20岁刚出头就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塑料产品生产厂。而后凭借李嘉诚的两家上市公司长江实业以及和记黄埔,李嘉诚在香港、中国内地和欧洲市场均占有一席之地。

但这个被誉为“超人”的李嘉诚,近期却因系列减持中资项目引来外界诸多猜测,8月29日,记黄埔公开承认成功以32.68亿港元出售西城都荟广场,这是李嘉诚继传闻出售百佳超市及上海陆家嘴写字楼后的又一重磅举措。一时间,有“商界领袖人物”之称、被誉为“超人”的李嘉诚李嘉诚,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有人说,李嘉诚嫌弃内地市场爱欧洲;有人说,李嘉诚玩不转未来的政治;还有人说,李嘉诚开始资产大转移„„“脱港入欧”,李嘉诚要抛弃的究竟是什么? “超人”频繁出售资产

首先引发市场震动的是“超人”拟出售旗下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百佳超市。

伴随着李嘉诚在香港兴建的物业而发展起来的百佳超市,排名香港同业第二,占有超过30%的市场份额,与屈臣氏一道成为李超人在零售行业的代表作,8月传出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正在积极兜售百佳,目标价40亿美金左右,约合310亿港元。此举也被认为是李嘉诚看淡香港前景的最大证据。

数据显示,和记黄埔的零售业务税前利润增长率已从2010年的最高点38%下跌至2012的8%。百佳超市在2012年营业额虽高达217亿港元,但毛利也仅2%至3%,仅占和黄集团整体收入的5%。

虽然百佳的业绩逐渐走下坡路,但却不乏一些零售业巨头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日前,华润、家乐福、泰国卜峰莲花、香港利富、日本永旺、中粮集团均有意拿下百佳。已设定8月16日为第一回合竞购截止日,其估值最高达40亿美元(约310亿港元)。

在百佳出售消息没多久,李嘉诚计划以60亿元人民币(约75亿港元)底价叫卖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OFC写字楼的消息不胫而走,此消息一直未得到长江实业正面回复。有消息人士称,潜在接盘的投资者或为中资银行。

东方汇经中心OFC毗邻上海中心,紧邻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和记黄埔年报铺路,东方汇经中心OFC占比面积9298平方米,总楼面面积约8万平方米。

在李嘉诚叫价60亿元出售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OFC写字楼短短几天后,8月29日,和黄、长实各自发出公告称,将各自的子公司分别持有的西城都荟广场各50%股权出手,买家为离岸公司GCREFAcquisitions22Lim-ited;预计这两项交易将于11月29日完成,总交易金额达32.68亿港元。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易主说法”源于西城都荟的经营困境。理由是此项目虽是地铁上盖物业,离上下九商圈近在咫尺,但经营似乎不尽如人意。据分析,试营业时4层共260间商铺出租率逾75%,但经营半年来,除了连接地铁的负一层和一楼基本开业外,二、三楼不少铺面仍空着。中国商业精英联盟轮值主席、楚睿商业策划营运机构董事长黄文杰认为,目前包括广州在内的各个城市商业地产开发出现了明显的供过于求,使得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会面临相当大的压力。而这次所出售的西城都荟,经营状况不太理想。

除了抛售大陆资产,李嘉诚又被曝出通过“左手倒右手”的方式,继续变相减持在港资产。日前,置富产业信托发布公告称,打算出价58.49亿港元,向李嘉诚控制的长江实业收购天水围发展有限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据业内猜测,通过此次资本运作,长江实业变相减持嘉湖银座近70%的股权。

李嘉诚在英国的“强大实力”

李嘉诚这边在出售内地、香港资产的同时,却大举在欧洲收购资产,仅2013年上半年就完成四宗海外并购共耗资248.7亿港币。而英国媒体更称,李嘉诚要并购“整个英国”。

实际上,李氏家族作为一代“香港梦”的代表,一直具有相当浓厚的“欧洲情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李嘉诚旗下的长和系斥资数十亿美元大举进军欧洲“抄底”,先后购入欧洲多项基建和电讯资产,其中包括以1550亿港元收购英国电网、水务、燃气资产,以13亿欧元收购奥地利3G通讯业务,以7.18亿港元收购加拿大电厂资产,以及以97亿港元购入荷兰能源公司等。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以来,长和系总共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以外完成了11笔收购,涉及金额约1868亿港元。

目前,李嘉诚旗下的公司正为英国1/4的人口提供配气服务,并掌控英国30%的电力供应,同时为超过7%的英国人口提供食水。

8月1日,和记黄埔最新公布的中期业绩证明,李嘉诚家族的投资重心仍在不断西移。受惠于英国天然气供应商WWU首次入账收益和欧洲电讯业务持续改善,和记黄埔纯利润为124亿港元。欧洲业务贡献了集团35%的利润,比香港和内地的利润总和还要高出7个百分点。

频频布局欧洲让李嘉诚家族尝到了“甜头”,而在香港和内地相对薄利和已达到顶峰的超市业务成为其抛售的对象。据高盛此前的预计,和黄集团今后3年将可能调动500亿港元进行并购,而成功出售百佳超市,至少可套现30亿美元现金流,这对其重组欧洲的3G业务以及购买欧洲基建资产和电信资产将带来现金支持。

出售资产的背后

作为对市场反应最为敏感的商人,李嘉诚是转向最快的。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李嘉诚就认定当时的欧洲如同1967年的香港,因而借机在欧洲积极布局,谋求更高的投资回报。

有业内人士指出,李嘉诚“离开”香港,其实主要原因是香港资产价格已过高,而欧洲资产价格正处于低位。但这个纯粹的商业行动同时可以成为狙击政治对手的利器。从大的外部环境看,香港盈利增长缓慢,受制于过度竞争、人工和租金成本飙升等多重因素;另外,欧元区经济复苏,资产价格处于历史低位,抄底欧洲正当时。

除了基于对未来经济形势的考虑,市场上也有不少人认为,李嘉诚的举措有对政治以及舆论的考量。

的确,商业与政治在香港密不可分。近年来,香港商业政策环境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经过十几年的争论,打击市场垄断行为的《香港竞争法》于去年7月在香港立法会获得通过,

虽然这部法律未明确具体的实施时间,但有消息称,今年5月香港竞争事务委员会已开始招聘人员,进入组建阶段,这意味着离法律正式实施又近了一步。

而近年来,李嘉诚家族由于长期垄断着香港电力、通讯等基础领域,使得有香港人戏称香港其实是李嘉诚的“李家城”。而在上年香港特首选举中,李嘉诚曾经表示支持商人出身、有大财团背景的唐英年,但最终获胜的却是草根出身、推动改革的梁振英。

有业内人士表示,李嘉诚判断自己处于垄断地位的商业王国,在未来的政经版图中将不能再占据主要位置。目前的形势与内地改革开放初期大量民企涌现并蓬勃发展的形势不同,当下内地最赚钱的都是垄断性行业,而这些行业里的巨头几乎全部都是国企。

或许是巧合,梁振英一上任便对楼市开刀,出额外印花税打击楼市。而前不久李嘉诚的长实计划拆售香港雍澄轩酒店全部360个房间,开创香港拆售酒店房间先例,但受到政府阻止,最后计划被迫取消。

而李嘉诚在如今港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已经从早年的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励志典型,逐渐转变为大财团、大资本家的负面形象。今年3月,和记黄埔旗下的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爆发大规模罢工潮,便在某种程度上集中反映了民众对其的不满情绪。

今年3月26日,在长和系2012年业绩发布会举行前,就有多个社会团体在长江实业总部大楼内抗议李嘉诚的合理避税。对于群众的抗议,李嘉诚在发布会上笑着向媒体表示,“这正是我多年来加大海外投资的原因,树大招风,引起社会仇富很正常。既然大家不愿意看到我垄断香港,那我就去欧洲、去北美、去内地投资。”

与内地改革开放初期大量民企涌现并蓬勃发展的形势不同,当下内地最赚钱的都是垄断性行业,而这些行业里的巨头全部“国”字号。毋庸多言的是,香港回归后,这些“国”字号资本都希望进占香港市场。李嘉诚应该明白,站在内地的角度看,作为华资商人的他不过是个民营企业家。五星旗下,国企要进占的阵地,民营企业家的去向都有着清晰的轨迹。在这样的格局下回顾去年的特首选举,将不难明白梁唐之争不过是两个板块在香港的一次先礼后兵式的接触,连较量都算不上。改朝换代风雨欲来,李氏父子定下的欧洲策略,当属上策。

对“超人”来说,香港乃至整个大中华经济圈曾经是他发家之地,但无奈随着时间推移,这片土地留给他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少。

结语

有经济学家指出,在区域发展受限的背景下,近期李嘉诚密集减持中港资产,或正是为跳出大中华区这个“围城”,所以未来不排除还有类似的动作。

如果李嘉诚的部署,在香港传统华商中有代表性的话,那么不难预见香港政经版图将出现剧变。今天李嘉诚出售资产,看起来有点像九七前英资怡和退出香港。过去二十几年,香港的经济命脉先从英资转到华资手上,未来很可能再从华资交到国企。英资交棒华资时期曾伴随着大规模的形式移民——九七前不少香港企业更换注册国家继续经营,很多港人换个国籍拿本护照后再回流香港,实质上只是买个政治保险,并未真的移居他国。持加拿大护照的李嘉诚如今在香港套现资金,转攻欧洲市场,似乎将远甚于一种形式。

李嘉诚是香港华资商人的代表,在内地与香港的政商界均有深厚人脉。但即使如此,他的集团仍要在回归十六年后定下“脱港入欧”的发展策略,这似乎显示,他判断自己处于垄断地位的商业王国,在未来的政经版图中将不能再占据主要位置,如果迟早要离场,不如早点趁价位高抛弃资产。

李嘉诚曾说过,“喜欢投资在有法律保障地方”,是为商业失利找理由也好,是真的反映其心意也罢,无论如何,对于香港,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李嘉诚垄断香港篇四
《李嘉诚逃离香港》

李嘉诚逃离香港揭秘

2013年11月07日 南方周末 陈新焱 徐庭芳

在香港的腾飞期,李嘉诚白手起家创立了一个庞大商业帝国,成为凭借自己的奋斗实现‚香港梦‛的典型代表,深受敬仰。但随着香港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掌控着港岛经济命脉并且深深影响公共政策的财团广受抨击,李嘉诚首当其冲。

李嘉诚们与香港,曾经互相成就,现在却开始彼此折磨。更糟糕的是,就在这个多年被称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的地方,这种折磨,还看不到尽头。

华人首富的一举一动,万众瞩目。更何况,最近一两个月来,85岁的李嘉诚罕见地动作频频,不仅事涉数百亿资产跨洋变动,而且关系到是否要撤离其发家与繁荣之地:香港。

1940年从广东潮州逃难到香港的李嘉诚,白手起家创立了一个旗下公司市值约1万亿港元的商业王国。爱他的人,视其为‚超人‛;而讨厌他的人,则将他称为‚奸商‛、‚吸血鬼‛、‚万恶的资本家‛。

他曾经坚称‚爱国、爱港,永不迁册‛(香港人将公司迁移注册地简称为‚迁册‛),但2013年7月底,李旗下和记黄埔发布公告出售百佳超市——百佳陪伴了香港人40年,

是他们最为熟悉的超市。不过,10月18日,和黄再次公告暂停出售。

10月9日,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已将香港嘉湖银座商场,以58.5亿港元的总价整体出售;国庆长假前,李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电能实业宣布,拆售旗下的香港电灯有限公司;在内地,他以60亿元人民币的底价叫卖其在上海陆家嘴开发的首个写字楼项目‚东方汇经OFC‛,同时宣布抛售位于广州的西城都荟广场。

故事的另一面,则是李家在欧洲的频频收购:

从2000年至今,李家父子布局‚购买英国‛——他们已经或者即将控制英国天然气近三成的市场,约四分之一的电力分销市场,以及约5%的供水市场。此外,港口、机场与金融市场业务也在李氏收购范围之内。

在欧洲大陆上,李嘉诚还分别以13亿欧元和97亿港元的巨额出资,拿下了奥地利3G通讯业务,以及荷兰最大废物转化能源公司AVR35%的股权。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以来,长和系总共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以外完成了11笔收购,涉及金额约1868亿港元。这其中,欧洲地区占比高达96.75%。

根据李家旗下主要平台和记黄埔2010年中报,公司息税前利润中来自香港的部分占到了36%,总额高达65.5亿港元;到2013年中报,香港资产贡献的利润却只占其中的17%,总额下降到49.8亿元。

一买一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180度转弯

作为一代‚香港梦‛的代表,李嘉诚曾是万人敬仰的偶像。

李嘉诚12岁跟随父亲逃避战乱,来到香港。此后,他打过工,跑过堂,靠塑胶花生意发家,打造了一个市值约1万亿港元、分支机构遍布53个国家、关联公司超过90家、拥有逾23万雇员的巨型商业王国。

‚那个年代,香港是来者不拒——李嘉诚、包玉刚等,就是在这时候来的香港。‛中原地产创始人施永青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说。施祖籍宁波,3岁时来到香港,现在是地产界领袖之一。二战后的这些新移民,支撑起了香港经济的腾飞。

这一代企业家与香港之间,互相成就了彼此。也正因如此,他们与香港之间的感情异常深厚。

就在2012年8月的中期业绩会上,李嘉诚还表白说:‚我对这片土地有特别的感情,自己身为中国人,永远都是中国人。我绝对不会从香港撤资,我说话很少那么坚定。‛

但仅仅一年之后,李就开始售卖香港资产。是什么原因,使他出现了180度的大拐弯?

2013年初的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罢工事件,被普遍认为是一根导火索。据港媒报道,3月28日,一批葵涌货柜码头外

判商工人(非正式工人),不满工资15年来有减无增,发起罢工,前后历时40天,成为香港二战后最长的一次工人运动。

世界上最大的这个私营货柜码头,隶属和记黄埔港口集团,码头工人大多受雇于外判商——从某种程度上说,李嘉诚并不是工人们的直接雇佣方,也非谈判对象。然而,工人们却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他。他们在位于中环的长实总部门前拉起横幅:‚全球华人首富,剥削工人致富‛;‚养起李,养不起家‛。并将李嘉诚的大头像画成青面獠牙的‚吸血鬼‛模样,五一劳动节时,甚至在门前举行为李嘉诚‚招魂‛的仪式。

不仅如此,罢工工人们还前往李嘉诚位于深水湾的私人住所示威。并且发起‚罢买行动‛,在李嘉诚旗下商铺‚屈臣氏‛、‚丰泽‛、‚百佳‛等门前堵塞行人,呼吁市民罢买长和系的所有商品。更有学生志愿者越过保安人员,进入长江中心7楼举行董事会的会议室。

长江中心自此之后封闭底层通道,只剩一个狭窄的通道作为入口。这种情形,至今依然没变——2013年10月15日,南方周末记者在长实集团门前看到,每个门口都有两个保安把守,需要亮牌才能进出。

‚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施永青说,他也经常参加各种游行示威,但大家都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表达诉求,

而这一次,工人们似乎有些‚过‛了,‚争取权益可以,但不能搞人身攻击‛。

而李嘉诚的副手霍建宁更是对媒体直指,这是‚‘文革’的搞法‛。

外界很难知晓这一事件对李嘉诚的真正影响,只能看到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他一改20年来的习惯,罕见地缺席了2013年的中期业绩会。

过去,李嘉诚在集团发布中期业绩和全年业绩,以及周年股东会时,都会见传媒。《信报》的一位财经编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是全港大事,其盛况甚至超过新特首就职。记者会召开前几天,媒体就需向集团的公关预约,凭预约获得媒体标志贴,才能有资格去电梯口排队。

往年发布会上,真正涉及长和系公司的问题其实凤毛麟角,大多数都是询问李嘉诚对香港各种事情的看法,比如楼价会不会涨,比如该不该修第三条机场跑道。这种感觉,就好像迷茫的人们求万能的神明指点明路。以至于港人都戏称,其一年三次的记者会就犹如一年三次的‚港情咨文‛。

然而,李嘉诚2013年却缺席了这一盛会。

直至9月17日,李嘉诚突然出现在一个传媒饭局上。据香港《明报》报道,该饭局原本是长实执行董事赵国雄邀约的传媒午宴,临近结束时临时加座,打着蓝色领带的李嘉诚现身,满脸笑容,和媒体聊了一个多小时,‚无所不可问,

李嘉诚垄断香港篇五
《李嘉诚:香港是宠坏的孩子 五六年就面目全非》

李嘉诚:香港是宠坏的孩子 五六年就面目全非 

85岁李嘉诚为香港恢复活力开药方:回到过去,回归香港的自由市场立身之本;面向未来,前进到创新驱动的经济与社会

财新记者 胡舒立 王烁 特派香港记者 王端

亮相

二三月之交,和记黄埔(00013.HK)年报公布之际,85岁的李嘉诚再度成为媒体聚焦人物。他在香港中环长江中心9层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旗下零售连锁屈臣氏两地上市的安排,并强调:“香港一定是其中一个上市地点。”他希望外界能以平常心看待其家族的投资。

自宣布将“长和系”交棒给长子李泽钜之后,已经连续一年没有现身集团记者会的李嘉诚突然现身,引发了到场近百家中外媒体的关注。 “我现在完全没有退休的打算。”他向在场记者表示。

完全没有退休打算的李嘉诚,虽几十年来一直处于注目的焦点,但连月来,正置身于猛烈的舆论漩涡之中:2013年7月,李氏财团旗下和黄公告称正在考虑出售百佳,香港随即哗然,批评李氏撤资的舆论随即充斥整个大中华地区。2013年11月,他接受了内地南方系四家媒体的采访,围绕所谓撤资做出澄请,但舆情依旧。人们想知道得更多。因为李嘉诚的言与行,引发对香港各种问题的大争论。

2013年岁尾,财新记者对李嘉诚进行了两次访谈。此后数月间,又作过多次补充,最新一次补充在3月4日。李嘉诚谈香港然后谈自己,谈其商业决策依据和全球化战略思路。这正是我们关注的重心。

自辩

李氏过人之处,在于狠准出手与柔性身段兼具。李氏资产重配置动作未有一刻稍停,陆续公布出售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等物业,又将香港电灯和屈臣氏拆分上市。巨鲸掉头方向已明。同时,李嘉诚也时时作回应解说。现在终于说清楚了。李嘉诚说不撤资没错,而舆论的担心也没有全错。

“说‘长和系’撤资是一个大笑话。”李嘉诚说过。对财新记者,他的这话又说了数次。在商言商,价高就卖,价低就买。如果有什么是不卖的,在香港中环长江中心70层上,李嘉诚指着窗外脚下的座座高楼告诉财新记者:这个是不会卖的,那个是不会卖的,在香港的这几百亿收租物业,“永远不会卖”!

买与卖都是商业判断。至于长江实业与和黄集团两家李氏旗下核心企业,李嘉诚承诺,绝不会改变注册地。

李嘉诚这位香港骄子,也有今天。过往多年,李嘉诚一直以谦卑示人,但什么时候,须得如此耐心自辩?

变迁

质疑与自辩之间,香港的一个时代过去了。现在,李嘉诚不再能轻易在香港人中激起曾经的共鸣。谈起少年穷苦,香港人不再感同身受;讲到人人都有机会,香港人不再有“彼可取而代之”的奢望。香港的社会流动性,在香港人自己的眼中,急剧下降。

香港从来重视商业强调个人努力,在竞争中出头是主流价值观,但近年社会情绪已出现由“崇商”转向“仇商”的激流。一名出租车司机在车上对财新记者感慨,十几年前大家提到李嘉诚,会伸出大拇指赞叹“李超人”,现在就不同。基层民众眼中,李家“垄断”了香港人生活的周遭。从香港电灯、百佳超市、丰泽电器,再到房地产。香港人现今最喜欢用的词是“地产霸权”,而他们生活在以李嘉诚为首的霸主阴影之下。

其实,李嘉诚掌握这些企业,以及他所代表的豪富阶层在香港的控制力,已有数十年;“霸权”云云,所指的状态远不自今日始,只是今天民众的观感不同,心态有变。一位普通港人描述自己的草根逆袭:“我不得不去李嘉诚的百佳超市和丰泽电器买东西,但即使只花一块钱我也要刷卡,让他承担点手续费。”

香港人有一股无明火。这股火苗,在一场香港自回归以来历时最久的工人罢工表达到极致。一年前,和黄旗下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的码头外判工人罢工,抗议15年来工资有减无增。随着工潮发展,罢工者移师到长江中心外,李嘉诚被指“奸商”,头像被打扮成“青面獠牙”的魔鬼形象。工潮最终以工人接受加薪结束。

“尽管把我扮成魔鬼模样,但看到那张照片我还是笑的。”与财新记者谈到此节,李嘉诚呷了一口茶。楼上人再好的心态,面对楼下人真切的激愤,也需要耐心消化。

竞争力何来

香港对商人的社会情绪变迁并不惟一。正如香港政府一名前高官对财新记者所说,民粹情绪抬头是全球现象,对贫富差距不满表达的方式也日趋激烈,香港也不例外。成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是因为经济出了问题。

香港经济与十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过去,香港领着内地走,现在要背靠内地,对中央“礼包”的贪恋渐有沉迷。不论港资在内地的竞争力,还是香港的国际竞争力,均不复当年之勇。以GDP而论,香港在“亚洲四小龙”地位已敬陪末坐。1997年,香港和新加坡的GDP差不多。今天,新加坡的GDP高于香港最少三分之一。

正如曾任香港证监会中国顾问的财新专栏作家叶翔所说,近年香港社会反富豪和排斥内地的声音渐强,核心原因在于香港与内地关系日益密切,但各阶层从中获益程度相差极大,贫富分化进一步拉开,中下层的生活水平反而有所下降。

“过去香港的发展是建立在内地的不发展、不开放的基础上。但现在情况大不同了。”一名熟悉内地和香港政府圈的人士指出。

无资源无纵深,香港从来不缺危机感。30年来,香港对新加坡、台湾、内地城市等的竞争,都有危机感,惜乎这种危机感没有化成对经济社会改善的动力,反而变成冲击性的力量,且不断升级,对政府不满,对财富阶层不满。

处身楼顶的李嘉诚,看法与此相近而有不同,警惕成分更多一些:“新加坡是先天不足,香港则是宠坏了的孩子。香港近来民粹主义升腾,照这样下去,用不了五六年就会面目全非。”

有一点是无争议的共识:香港最重要的还是发展经济。正如一名香港政府前高官指出,纲举目张,香港的纲要,是在内地持续开放下可以立足且有贡献,“香港不要做负债”。

如此“超人”

意识到香港难局的,并非只是政商界人士,香港“不得不求变”已成社会主流意识。问题是朝何处变?

今年春节前,一部名为《遇上1941的女孩》的音乐剧在港颇受欢迎。故事讲述大学生亚平面对2014年深感气馁、迷惘,机缘巧合之下,他回到了1941年的香港,邂逅了饱受困难仍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亚彩以及身处战乱却自强不息的一群香港人。他的一生因此改变。

回归香港的基本价值观,重温自强不息人人都有机会的那个时代,是香港人的共同记忆,既在舞台激起共鸣,在街市引发回响,同样也是那个时代最大受益者李嘉诚本人为香港未来所开出的药方。

“我也当过穷人,很明白天天要担忧生活的感受,滋生民粹乃是人之常情,但社会的重点是如何解决问题,而不要停滞在愤怒情绪的阶段。”李嘉诚说,贫富差距扩大对任何政府来说,都是大困扰,但切忌“情绪政策化”。

李嘉诚本人鼎力慈善,视李嘉诚基金会为大儿子李泽钜、小儿子李泽楷之外的第三个儿子,共享李家财势,但他并不认同由政府主导的福利模式。他的主张,一是回到过去,回归香港的自由市场立身之本,二是面向未来,前进到创新驱动的经济与社会。

采访中,李嘉诚拿出一块花花绿绿的电路板,左折几下,右折几下,变成一只灯泡。“改变世界,就如此灯般简单。”

“这是他的本周最爱。”周凯旋女士在旁说。这灯泡出自李嘉诚前不久投资的Nanoleaf技术,“这是一个纳米LED灯泡,可以取代传统灯泡和一般LED灯泡,是多伦多大学两个年轻人的发明。”

每周都会有一批有可能带来巨大改变的小玩意儿送到长江中心70层,包围李嘉诚的很大一部分生活。李对他们显然有着由衷的兴趣。介绍Nanoleaf电灯泡的功用时,他的神态热切有如传教。他让人把当场叠好的灯泡通电,到采访结束时,特地让记者过去手摸灯泡。果然,灯泡只是发热,并不烫手,足见能耗之低。

李嘉诚的名义财富有时被香港其他富豪暂时超越,但对香港和港人的影响力,并无对手。他有“超人”之称,过去几十年几个最大的机会,他场场不落:香港地产,全球化投资,中国内地爆发式增长。而下一个机遇,李嘉诚说,在创新与新技术革命;而香港要鼓励科技创新,则必须增加教育和培训投入,这才是解决问题之源。

“人是非常难以满足的动物;增加竞争力才是根本。”他说。

这看法本身并不新奇,有此见解的人已如恒河沙数,但李嘉诚一面固守最稳建行业如城市基建、公用事业,一面实实在在地浸淫于新技术最前沿,如同80多岁老人与20多岁年轻人共处一身。赞叹之余,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种难得的奢侈。

******

李嘉诚垄断香港篇六
《李嘉诚:香港是被宠坏的孩子》

李嘉诚:香港是被宠坏的孩子

85岁李嘉诚为香港恢复活力开药方:回到过去,回归香港的自由市场立身之本;面向未来,前进到创新驱动的经济与社会

亮相

二三月之交,和记黄埔(00013.HK)年报公布之际,85岁的李嘉诚再度成为媒体聚焦人物。他在香港中环长江中心9层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旗下零售连锁屈臣氏两地上市的安排,并强调:“香港一定是其中一个上市地点。”他希望外界能以平常心看待其家族的投资。

自宣布将“长和系”交棒给长子李泽钜之后,已经连续一年没有现身集团记者会的李嘉诚突然现身,引发了到场近百家中外媒体的关注。

“我现在完全没有退休的打算。”他向在场记者表示。

完全没有退休打算的李嘉诚,虽几十年来一直处于注目的焦点,但连月来,正置身于猛烈的舆论漩涡之中:2013年7月,李氏财团旗下和黄公告称正在考虑出售百佳,香港随即哗然,批评李氏撤资的舆论随即充斥整个大中华地区。2013年11月,他接受了内地南方系四家媒体的采访,围绕所谓撤资做出澄请,但舆情依旧。人们想知道得更多。因为李嘉诚的言与行,引发对香港各种问题的大争论。

2013年岁尾,财新记者对李嘉诚进行了两次访谈。此后数月间,又作过多次补充,最新一次补充在3月4日。李嘉诚谈香港然后谈自己,谈其商业决策依据和全球化战略思路。这正是我们关注的重心。

自辩

李氏过人之处,在于狠准出手与柔性身段兼具。李氏资产重配置动作未有一刻稍停,陆续公布出售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等物业,又将香港电灯和屈臣氏拆分上市。巨鲸掉头方向已明。同时,李嘉诚也时时作回应解说。现在终于说清楚了。李嘉诚说不撤资没错,而舆论的担心也没有全错。

“说‘长和系’撤资是一个大笑话。”李嘉诚说过。对财新记者,他的这话又说了数次。在商言商,价高就卖,价低就买。如果有什么是不卖的,在香港中环长江中心70层上,李嘉诚指着窗外脚下的座座高楼告诉财新记者:这个是不会卖的,那个是不会卖的,在香港的这几百亿收租物业,“永远不会卖”!

买与卖都是商业判断。至于长江实业与和黄集团两家李氏旗下核心企业,李嘉诚承诺,绝不会改变注册地。

李嘉诚这位香港骄子,也有今天。过往多年,李嘉诚一直以谦卑示人,但什么时候,须得如此耐心自辩?

变迁

质疑与自辩之间,香港的一个时代过去了。现在,李嘉诚不再能轻易在香港人中激起曾经的共鸣。谈起少年穷苦,香港人不再感同身受;讲到人人都有机会,香港人不再有“彼可取而代之”的奢望。香港的社会流动性,在香港人自己的眼中,急剧下降。

香港从来重视商业强调个人努力,在竞争中出头是主流价值观,但近年社会情绪已出现由“崇商”转向“仇商”的激流。一名出租车司机在车上对财新记者感慨,十几年前大家提到李嘉诚,会伸出大拇指赞叹“李超人”,现在就不同。基层民众眼中,李家“垄断”了香港人生活的周遭。从香港电灯、百佳超市、丰泽电器,再到房地产。香港人现今最喜欢用的词是“地产霸权”,而他们生活在以李嘉诚为首的霸主阴影之下。

其实,李嘉诚掌握这些企业,以及他所代表的豪富阶层在香港的控制力,已有数十年;“霸权”云云,所指的状态远不自今日始,只是今天民众的观感不同,心态有变。一位普通港人描述自己的草根逆袭:“我不得不去李嘉诚的百佳超市和丰泽电器买东西,但即使只花一块钱我也要刷卡,让他承担点手续费。”

香港人有一股无明火。这股火苗,在一场香港自回归以来历时最久的工人罢工表达到极致。一年前,和黄旗下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的码头外判工人罢工,抗议15年来工资有减无增。随着工潮发展,罢工者移师到长江中心外,李嘉诚被指“奸商”,头像被打扮成“青面獠牙”的魔鬼形象。工潮最终以工人接受加薪结束。

“尽管把我扮成魔鬼模样,但看到那张照片我还是笑的。”与财新记者谈到此节,李嘉诚呷了一口茶。楼上人再好的心态,面对楼下人真切的激愤,也需要耐心消化。

竞争力何来

香港对商人的社会情绪变迁并不惟一。正如香港政府一名前高官对财新记者所说,民粹情绪抬头是全球现象,对贫富差距不满表达的方式也日趋激烈,香港也不例外。成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是因为经济出了问题。

香港经济与十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过去,香港领着内地走,现在要背靠内地,对中央“礼包”的贪恋渐有沉迷。不论港资在内地的竞争力,还是香港的国际竞争力,均不复当年之勇。以GDP而论,香港在“亚洲四小龙”地位已敬陪末坐。1997年,香港和新加坡的GDP差不多。今天,新加坡的GDP高于香港最少三分之一。

正如曾任香港证监会中国顾问的财新专栏作家叶翔所说,近年香港社会反富豪和排斥内地的声音渐强,核心原因在于香港与内地关系日益密切,但各阶层从中获益程度相差极大,贫富分化进一步拉开,中下层的生活水平反而有所下降。

“过去香港的发展是建立在内地的不发展、不开放的基础上。但现在情况大不同了。”一名熟悉内地和香港政府圈的人士指出。

无资源无纵深,香港从来不缺危机感。30年来,香港对新加坡、台湾、内地城市等的竞争,都有危机感,惜乎这种危机感没有化成对经济社会改善的动力,反而变成冲击性的力量,且不断升级,对政府不满,对财富阶层不满。

处身楼顶的李嘉诚,看法与此相近而有不同,警惕成分更多一些:“新加坡是先天不足,香港则是宠坏了的孩子。香港近来民粹主义升腾,照这样下去,用不了五六年就会面目全非。”

有一点是无争议的共识:香港最重要的还是发展经济。正如一名香港政府前高官指出,纲举目张,香港的纲要,是在内地持续开放下可以立足且有贡献,“香港不要做负债”。

如此“超人”

意识到香港难局的,并非只是政商界人士,香港“不得不求变”已成社会主流意识。问题是朝何处变?

今年春节前,一部名为《遇上1941的女孩》的音乐剧在港颇受欢迎。故事讲述大学生亚平面对2014年深感气馁、迷惘,机缘巧合之下,他回到了1941年的香港,邂逅了饱受困难仍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亚彩以及身处战乱却自强不息的一群香港人。他的一生因此改变。

李嘉诚垄断香港篇七
《李嘉诚为何要撤出香港》

李嘉诚为何要撤出香港 随着长江基建集团通过换股方式与电能实业合并,香港大富豪李嘉诚旗下的所有商业帝国长和,长地,长建等十家上市公司的注册地全部迁出了香港,这是继撤资大陆之后,李超人又一重大商业影响的惊人之举;而就在去年,李嘉诚还拍着胸脯说“自己爱港爱国,永不迁册”。 李嘉诚撤资一方面基于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判断,大量抛售在香港和大陆的资产;另一方面,趁欧债危机抄底扩张,积极开拓欧洲的基础设施领域,业务涉及燃气、电力、水务、移动通讯、药店连锁、列车制造等方方面面。

回首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李嘉诚是第一批打入中国大陆市场的港资商人,风头红火一时无二。但近些年风向标大转。2014年以来,李嘉诚通过资产转让等方式陆续套现,加上今年7月对上海陆家嘴在建综合体世纪汇的转让意向,总计或超千亿;与此对应,李嘉诚下属公司连续三年都没在大陆拍地。

其实,抛开外界盛传的政治因素,单就纯粹的商业角度进行考量,有一个关键不容忽视:中国房地产市场前景堪忧——李嘉诚在大陆抛售的大多是商业楼盘和相关物业。因为投资周期长,物业开发收益直接受经营环境的影响,一旦经济有变,物业受冲击首当其冲。

近期虽经政策引导,国内房市回稳,但对中国房地产未来的预期已变:过去粗放掠夺式的投机模式已经结束,圈地盖房就能挣大钱的日子到头了。

从逃难入港到白手创业,伴随上世纪香港经济的腾飞,李嘉诚作为“香港梦”的代表,创造了“超人”神话,很长时间都是被追捧的符号。

而这期间的香港,也一直被视作自由市场的典范,无论发展模式还是治理体系都是内地学习的标杆。但随着李嘉诚摇身成为地产大亨,以李氏财团为代表的各大家族开始逐渐垄断港岛的经济民生——富可敌国的大佬,财富流失的中产阶级,出头无望的底层草根……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深藏在民众心中的积怨终于爆发。

2013年初,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的罢工事件,被认为是抗议的导火索。李嘉诚被塑以剥削资本家甚至“吸血鬼”的形象。人们除了示威还发起“罢买行动”,矛头直指百佳、丰泽、屈臣氏等李氏旗下的商业体。面对香港人的寒意,“李超人”对现状处处显出悲观焦虑。谈及彼时正热的“占中”,李嘉诚以“好靓的玻璃”为喻大摇其头——现时撤资似乎成了必然之选。 在香港,电力、煤气、公交、商超,几乎所有民生都被财阀把控。《李家的城》是一篇流传甚广的香港中学生作文,文中写到:“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们的上帝,万物都是他创造的……他们付出那么多,只是希望我们可以准时上班,不准时下班,这都是诚

哥的伟大”。此文一出引来众多港人共鸣,“港岛居民就连在家,足不出户都要付钱给李家,灯总要开吧,电费总要给吧,李家的城啊”。

可以说,以李嘉诚为代表的大地产商,由地产垄断推高房价,继而影响其他行业的自由竞争和均衡发展;居高临下的地产大佬再借势控制民生百业,修成旱涝保收的家族财团,这正是港岛社会经济弊病的根源。及至新届政府施政,旨在打破上述困疾,最大限度地激活中小企业发展显然与之前的路数相违,“超人”的安全感丢失也自在情理之中。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世时曾为中国经济转型支招,指出仅靠地产支撑会面临危险,关键还是发展品牌经济;提及李嘉诚,遂以不屑的语气反问:“他可有制造一件行销世界的商品?李嘉诚投资地产、港口、电力公司全靠和垄断结盟。弹丸之地新加坡却有虎牌啤酒、星展银行、新加坡航空、悦榕庄酒店……”言外之意这人靠不住。无独有偶,早在2005年,李嘉诚以首善之躯承诺向香港大学捐赠10亿元,校方为表感谢便将校医学院冠名为李嘉诚医学院。不料此事遭杯葛,港大医学院校友联署抗议。

据统计,2009年香港人均GDP为4.3万美元,大体与瑞士相当;但同期基尼系数高达0.434,仅次于中非共和国的0.436,2012年更是达到0.537,远超0.4的国际警戒线。香港特区政府2013年9月公布:香港贫困人口约占当地总人口的19.6%。

贫富差距过大,仇富自然“势在必行”。《地产霸权》的作者潘慧娴撰文指出:香港整体被垄断财团全方位绑架,平等的机会和竞争仅是纸上谈兵。这种绑架之所以成行,实则与土地垄断密不可分。从港英时代到特区时代,港府的土地政策基本上一边倒,只有大财团大地产商才可能拿地、囤地,进而凭借垄断的土地资源大幅抬高房价。

长期以来,“积极不干预”的策略使香港的经济活动与土地政策脱钩;土地使用和规划只看眼前利益,地产商在利益最大化的诱导下专攻利润丰厚的零售商贸,缺乏平衡监管,地产霸权比于丛林;租金高昂、恶性循环导致多元发展疲弱……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背离市场经济,香港的经济模式由此朝空心化方向发展。相比内地城市,香港更依赖特殊政策的扶持,甚至只有资金支持才有可能保持繁荣。特别需指出的是,该书作者曾任新鸿基地产创办人郭德胜私人助理八年之久,后在嘉里建设负责土地及物业估价与收购。作为圈内资深人士,其对行业现状的梳理反思,权威可见一斑。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在自传中说道:当既得利益把利己政策与社会体制融为一体,实现转变只有改革或绕过体制,若改革失败则社会衰败。于此,摒弃短视的功利主义,切实解决中低收入阶层最迫切的生活需求,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培养“涓滴效应”应为正途。

李嘉诚垄断香港篇八
《深度:香港与李嘉诚:一个失败的制度和一个成功的商人》

深度:香港与李嘉诚:一个失败的制度和一个成功的

商人

最近我写了《强权特首的回归与李嘉诚的出走》的文章,把“占中”爆发的根源归结为香港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还说中央要以“强权特首”推动政改,必然会触动以李嘉诚为代表的香港大富豪的利益,这也正是李嘉诚把注册地迁出香港的原因。

看起来,我好像对香港首富李嘉诚先生有很大的意见。也有人在回复里面问我:是不是李嘉诚才是“占中”运动的幕后黑手?

我的回复是:几乎不可能。

“占中”运动所暴露出来的经济社会问题,不是李嘉诚等少数富豪的个人品质出了什么问题、或者在背后搞了什么阴谋,

而是香港政治经

济制度的基本缺陷导致的。对此,我们须有更清醒、更深入的认识。

(1)

从利益分析的角度来说,以李嘉诚为代表的香港富豪们肯定是希望“占中”运动取得胜利的。如果香港真的搞不受限制的普选,大资本就会如鱼得水,更好的操纵特首选举,获得更多、更大的政治资源。

但是,以李的智慧,不太可能做出支持“占中”这么愚蠢的事。在中国,商人主动挑战中央政府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如果连这都不知道,那他根本就成不了华人首富。只有以报道桃色新闻著称的二流小报《苹果日报》老板黎智英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李嘉诚不会跟黎这样的人在一个层面上思考问题。

从可公开查实的记录来看,李并不是阴谋家,而是一个具有非凡智慧的、人格上也比较完善的商业领袖。他始终保持一种“在商言商”的务实作风,与政治保持着合理的距离。他会巧妙的利用政治资源来为自己的商业帝国服务,但始终不会跨过商业界限去直接参与政治斗争。

1982年,李嘉诚获得了邓小平的接见,此后江总和胡总都单独接见过他。这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和政治资源,成为他积累财富的重要依靠。但他并未像霍英东那样,到中央政府谋个政协副主席这样的一

官半职,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政治活动中去。

他始终以一个商人的身份来恭恭敬敬的处理和政治家们的关系,“闷声发大财”,绝不越雷池半步。由于对商业活动的专注,让他最终在财富上远远的把霍英东甩在了后面。

此外,我们也没有听说过李氏家族有雇佣黑社会解决商业问题的历史——在这方面他比大部分华人富豪的记录都要干净。相反,倒是他自己的儿子有过被黑社会绑架的记录,最后也是被迫交了巨额赎金才救出来的。

甚至在私生活问题上,李嘉诚也几乎没有任何丑闻、绯闻爆出来过。他跟结发妻子庄月明感情甚笃,相伴数十年,直到她58岁去世。此后也一直没有再婚。虽然后来有一个公开的感情伴侣周凯旋,但这个周也是一个年龄偏大的女商人,不是什么年轻漂亮的模特明星。

在为人处世上,他温和而又友善,即使是对无名小卒,也一视同仁,没有居高临下的傲气。

他的两个儿子家教甚严,没有多少纨绔子弟的气息,冷静低调的耕耘着乃父建立的商业帝国。

总之,至少从公开资料看,李嘉诚的成功,并非来自于阴谋和贪婪,是一个商业智慧、政治智慧、专注、低调和完善的人格修养结合的典范。

所以,对李嘉诚先生,我们不应该因为经济社会问题的分析,而加之以一些无凭无据的恶名。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也不能因为他卓越的商业智慧和良好的个人修养,而对他所代表的的大资本集团的势力,以及支撑这个集团背后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产生错误的好感。

(2)

通过合理的商业活动挣钱,原本是很正常的事。它会激发企业家的创造力,驱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但究竟挣怎么的钱才算是合理,却是众说纷纭。我觉得,有一条原则应该被广泛遵循:一个人的财富,应该是他为社会创造的价值的回报,而不是去劫掠别人创造的财富。

李嘉诚的财富,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并不符合这个基本原则:

第一,是土地增值的收入。这是李嘉诚在香港赚钱的第一大来源。

在土地上盖上房子,建筑成本并不很高,如果只是赚一点规划设计和建设维护的利润,那李嘉诚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建材厂老板的收入水平。香港天价的房子,价格里面最大头不是建筑而是在于土地的价值。而这个土地的价值,并非李嘉诚或者任何一个富商创造出来的。它是由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以及全体香港人的努力创造出来的。占着某一块地,把它新增的价值变成钱放到自己包里,就是是不合理的收入。

香港回归后,为了实现“香港明天会更好”的承诺,中央提供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像这个“自由行”,大量的内地游客到香港去购物旅游消费,就可以让本地的商家挣更多的钱。

比如卖奶茶的,原来一天能卖3000元的奶茶出去,扣除成本能挣1000块。大陆游客多了以后,能卖5000块钱出去,可以多挣1000块钱。

但是,商业繁荣很快就会带动租金上涨。如果店面租金涨个1000块钱,就把新增的全部利润抵消了。结果就是卖奶茶的店主比以前更忙,但是挣的钱还是跟以前一样多。

那么,这新增的1000块钱本来是大陆游客带来的消费,也是奶茶店主的辛苦努力创造出来的财富,却被谁拿走了呢?就是被土地房屋的所有者拿走了。所有者其实啥也没有干,投资成本加利息也早收回去

李嘉诚垄断香港篇九
《李嘉诚家族财富西移 华人首富或脱港入欧》

2013-08-09

李嘉诚再减持香港资产 华人首富或脱港入欧

过去3年,华人首富李嘉诚的投资逻辑很好诠释了一句话:大中华区好似一个商业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而城里的人却想逃出来。

要点

Talk 1短短24个月内,长江集团一跃成为英国最大的单一海外投资者;历史投资总额超过3720亿港元。Talk 2“李超人”的称呼开始不再被人们提及。在今年的4月,在持续了四十多天的李嘉诚旗下香港码头的罢工潮中,这个称呼被“李老板”、“奸商”代替。

Talk 3过去,该地区最富有的人受到众人的反射性敬意,如今,香港公众更加怀疑政府与势力强大的商界在相互勾结,无论这些是事实,还是只是人们的观感。

李嘉诚与长子李泽钜

“我1940年到香港,对这片土地有特别的感情,自己身为中国人,永远都是中国人。我绝对不会从香港撤资,我说话很少那么坚定。”在去年8月在中期业绩会上,一向低调寡言的香港首富李嘉诚罕有的表白。

但资本诉说的故事却颇有出入。自2010年始,由李嘉诚长子掌管的长江基建、电能实业和李嘉诚基金会联手击败了由澳大利亚麦格理、阿布扎比投资局和加拿大养老金组成的财团,斥资约700亿港元从法国电力公司手中买下了英国电网业务。不到1年,长江基建再次出手,花费290亿港元收购了英国

水务公司。又等了10个月,长江基建高调出击, 77亿港元收购英国配气网络WWU。三项业务的企业价值合共超过1550亿港元。

短短24个月内,长江集团一跃成为英国最大的单一海外投资者;历史投资总额超过3720亿港元。 或许以李氏家族今时今日的财力与规模而言,现在说李氏家族从香港撤资还有捕风捉影的嫌疑,然而李氏家族这棵参天大树的树根已经从香港这块弹丸之地伸向了前景更为辽阔的西方却是不争的事实。

过去3年,华人首富李嘉诚的投资逻辑很好诠释了一句话:大中华区好似一个商业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而城里的人却想逃出来。

变质的“香港梦”?

李嘉诚旗下香港码头的工人罢工潮

一个评论学者说过:“1997年回归前的香港人,在政治上是二等公民,向上问鼎政治无望,但由于经济不断向上,加上相对公平、制度化的社会环境,任何人都可以凭着学习和勤奋(再加上机会)出人头地,相应地,也有了香港梦。”

多位香港富人,都是在几十年间谱写了各种传奇的发达故事,李氏勤俭发家的故事更是无数香港普通人的行动指南。李嘉诚曾经回忆,几十年前做塑胶花厂时,每星期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晚上还要自修,加上工厂人手不够,自己要身兼买货、接单等工作,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以两个闹钟起床,可说是每天最难过的时刻。

香港经济经历了十年冲击,金融风暴、SARS、禽流感、9•11……,每一次风波都直接冲击其最重要的贸易、金融和旅游业,香港的经济指标到近两年才开始复苏。不过李嘉诚旗下的长实、和黄等集团的资产在内地多路出击,抢占阵地,逆市上升。在香港本土,李嘉诚的生意也呈扩张之势,“百佳”、“屈臣氏”,几乎就是香港零售业的标志,而在其它地产、码头、信息产业、金融等各个产业,都可以见到李氏王国的身影。李嘉诚在香港实际上家喻户晓,人们将其名字与香港结合,称香港为“李家城市”。

李嘉诚,这位屹立不倒的香港首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被香港人看做“香港梦”的最典型代表,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李超人”。

然而,随着李氏家族的财富日益膨胀,多种矛盾纠纷开始频频出现。“李超人”的称呼开始不再被人们提及。在今年的4月,在持续了四十多天的李嘉诚旗下香港码头的罢工潮中,这个称呼被“李老板”、“奸商”代替。

这些码头工人中间有不少是怀揣着李嘉诚式的“香港梦”的外来移民,被别人嘲讽是“水皮”仍然期盼着“在这个地方,如果你勤奋、努力,上天会很公平地让你一定能赚到钱,过上好的生活。”

对于他们而言,每个月能拉的货柜,再勤奋也在逐渐减少,生意似乎越来越难做。日益遥远的“香港梦“让他们怀疑:“香港码头是李嘉诚的,深圳码头也是李嘉诚的。对于大财团来说,当然是把船拉到收费更便宜的深圳卸货更划算,对他们是赚了,但对我们,越来越不容易了。”

香港是乐土还是“围城”?

香港繁华的商业街

完成收购WWU后,长江基建集团董事总经理甘庆林说:“英国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完善和成熟的法律、财务及受规管业务制度,集团视英国为最理想的投资地点之一。”但当记者在业绩会上让李嘉诚谈论香港的营商环境时,他却笑着说:“商人不谈政治。”

而近日传出的李嘉诚欲出售和黄旗下的百佳超市似乎是这次避而不谈所表示态度的一个有力佐证。百佳超市在2007~2012年期间的纯利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2%,被业内机构鉴定为高增长企业。如此势头之下,执意卖盘被解读为李氏欲从香港撤资。

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昨日联合发布的2013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香港营商环境仅次于新加坡居全球第二。而支撑这一排名的要素主要包括自由的市场经济、低税收以及廉洁的政府。

然而这座曾引起已故诺奖得主弗里德曼惊呼是“良好经济政策的持久样板”的城市同时却是发达经济体中一个贫富差距最大(基尼系数0.5左右)的地区。

一位人脉甚广的房地产高管表示:香港在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的排名中经常领先。不过,此类排名往往反映的是,香港对富人课税极其低、甚至完全不征税这样一个事实。在香港,工资税和企业营业税的上限分别为17%和16.5%,而资本利得税和遗产税则完全免除。

当地的企业大亨们常常夸耀自己从公司中拿很少的报酬,甚至不取分文,但他们经常从免税的红利中得到巨额收入。他们积累的财富——尤其是来自房地产开发的财富——使他们能够将触角伸向当地经济的方方面面。

“香港在过去的35年发展得如此迅猛,各个既得利益集团如今都根深蒂固。”不过,在香港作为企业大亨的难度在逐渐加大。过去,该地区最富有的人受到众人的反射性敬意,如今,香港公众更加怀疑政府与势力强大的商界在相互勾结,无论这些是事实,还是只是人们的观感。

资产西移路径

李嘉诚与家人

2013年3月,多个社会团体手举横幅和标语在长实集团大楼内,抗议李嘉诚年赚逾67亿港元,却合理避税缴纳零元所得税;要求政府创设“李嘉诚税”,即资产增值税、股息税和累进利得税,通过财富再分配解决香港贫富悬殊的问题

李嘉诚对此一笑置之。“这正是我多年来加大海外投资的原因,树大招风,引起社会仇富很正常。既然大家不愿意看到我垄断香港,那我就去欧洲、去北美、去内地投资。”

根据和黄提供的公开资料,自2010年以来,长和系总共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以外完成了10笔收购,涉及金额约1445亿港元。包括基建投资1241亿港元和214亿港元的电讯并购。这其中,欧洲地区占比高达97.1%。相比之下,在香港,李嘉诚3年内仅有两次参与并购。2010年,和黄从华润集团手中耗费57亿港元增持国际货柜码头的权益

今年3月7日,和记港口信托再次支付39亿港元收购亚洲货柜码头股权的所有权益。2010年欧洲业务息税前利润(EBIT)占集团EBIT总额仅17%,香港占比30%,中国内地以28%位居次席。而截至今年6月30日,欧洲EBIT占比已升至31%,香港和内地分别降至17%和18%。若扣除资产折旧,欧洲上半年EBITDA录得158亿港元,是香港的2.4倍。

若计算资产和负债,欧洲总资产为3516亿港元,占比44.5%。单一欧洲3集团负债累计1251亿港元,若加上基建、港口和零售业务,欧洲债务总量超过集团总负债的一半。

中国银盛财富管理首席策略师郭家耀分析,资本开支的高低决定了公司资源投放的优先顺序,李嘉诚宁可忍受连续8年的亏损(2003年-2011年)也要继续投资欧洲3G业务,这本身已充分证明了欧洲在他心中的地位。

几乎买下整个英国?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接见李嘉诚爵士,由剑桥大学副校长Alison Richard教授陪同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刘励和撰文称李嘉诚有浓厚的“英联邦情结”。李嘉诚热衷收购英国资产的理由很简单:英国的法律法规与香港相似——香港仍保留着英联邦普通法体系;而且,这些资产的运营状况通常会受到监管,收益稳定。

李泽钜掌控的长江基建,在英国的基础设施领域大展拳脚,激进扩张。在2010年、2011年对于英国电网和供水网络的进行两笔大收购,使得英国大约四分之一的电力分销市场以及约5%的供水市场都是李家的资产。英国媒体称李嘉诚家族几乎买下整个英国。

与此同时,李氏家族亦开始积极结交英国政界名流,为立足英国打牢基础。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葬礼于4月17日举行,李嘉诚就在受邀之列。此外,香港首位受英国政府册封的女男爵邓莲如、慈善家陈蕉琴、富商何鸿章以及传媒大亨默多克的妻子邓文迪,都在受邀宾客名单之列。

报道称,李嘉诚此次受邀,主要是对其向英国保守党捐款的感谢。1991年,李嘉诚曾向保守党捐赠10万英镑作为竞选费用。

结语

有分析师说:“商人永远只会看重投资的回报率,香港盈利增长缓慢受制于过度竞争、人工和租金成本飙升等多重因素。欧洲经济低迷,资产价格处于历史低位,李嘉诚已逐渐将投资重心西移。”一语

李嘉诚垄断香港篇十
《真实的李嘉诚,并非白手起家》

真实的李嘉诚,并非白手起家 李嘉诚并非“白手起家”,是凭借妻子和岳父一家起步的

李嘉诚只从他自己的公司拿点象征性的工资,但他每年却有上亿元的分红,在香港的法律下,分红是不用缴税的。

李嘉诚总喜欢说自己是教师的儿子,其父1940年身无分文来到了香港。长江集团官网声称:“为了扛起维持家庭生计的责任,李先生不到15岁就缀学……每天工作16小时。”事实上,李嘉诚的舅舅从事钟表行业,李嘉诚后来成为一个大亨,事业不断发展,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因为他娶了老板的女儿。李的已故妻子庄月明,是他的表妹,那位有钱舅舅的女儿。李嘉诚所经营的企业事实上是属于他岳父的,李嘉诚只是进一步发展了企业。据一位老友透露,李的岳母也给了他额外的经济支持。

小儿子心中的英雄不是父亲李嘉诚,而是李光耀

东南亚大亨都极力追求慈祥教父的形象,李嘉诚经常把自己描述成“友好的狮子”。但在家里,尤其在公司里,经常使用自己的权威震慑别人。李嘉诚的孩子步入中年后,依然害怕他们的父亲发怒。李嘉诚的执行官回忆起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有一次在会议中打盹儿,被其父亲的尖叫声惊醒,好像遭到了电击一般。

一家之主的绝对权威以及他们对权力的滥用,对家庭关系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李嘉诚的小儿子李泽楷就是半主动反叛的一个罕见例子。李

12岁被送往寄宿学校,他和母亲关系密切(香港人普遍认为他母亲是自杀的)。他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在未告知父亲的情况下接管了香港电信。他心目中的英雄是李光耀而不是他的父亲李嘉诚。这对父子的关系并不和谐。

媒体敢说我坏话?撤你广告!

李嘉诚的公众形象是沉默寡言,他每天早上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报纸,有中文报纸,也有专门为他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报纸。他的办公室保存了关于他的文章,当读到批评他的人的名字,他喜欢用荧光笔在空白处作记录。据香港报纸的管理者们说,任何李先生坚决反对的事都会转化成他公司广告开支的削减。《壹周刊》及它的姐妹版《苹果日报》调查了李嘉诚妻子的死亡事件后,李嘉诚的所有公司都停止在《壹周刊》和《苹果日报》上做广告。《南华早报》在2003年11月提到了1986年李嘉诚被指内线交易一事,李嘉诚的公司立刻撤销了与该报纸的广告合同。

竞争对手的送货车根本进不了李嘉诚控制的地盘

香港没有竞争法,因此大亨们得以从服务业中收取高额费用。香港港口集装箱的终端运输费是世界上最高的,尽管劳动成本极低。中国大陆小型制造企业及托运人,多年来一直开展反香港的港口垄断活动,但都没有成功。主宰集装箱终端运输公司的股东都是房地产大亨。李嘉诚的香港和黄拥有香港24个停泊港中的14个泊位,成为港口终端运输业的领

袖。多年来李嘉诚从港口中获取的现金流量使他得以在房地产市场投机。投资银行认为,若没有香港和黄的港口收入,他早就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房地产风暴中破产了。

李嘉诚的百佳连锁超市和香港怡和集团的惠康超市约占了百货贸易的70%。李嘉诚旗下屈臣氏集团和怡和控股的万宁公司也几乎占了药材销售的70%。在过去几十年里,法国零售商家乐福和一家当地开办的资金充足的苹果速销商,曾努力去打破这两个日用品亿万巨头的垄断,可都失败了。这些拥有巨额财富的教父,拥有香港重要零售商店,并向供货商申明如果与新的竞争者合作,将断绝与他们的生意来往。马克西蒙亏损了1.2亿美元之后,停止了苹果速销的营业。据他说,苹果速销的送货车根本进不了由李嘉诚控制的居民住宅区和办公大楼。

李嘉诚还是香港电力生产的双寡头之一。

“要提防郑裕彤这些人”

西蒙莫瑞在香港首富得到香港和记后,被李嘉诚聘请来管理这个原英国商行。他任职后不久,收到新世界集团董事长、亿万富翁郑裕彤的邀请函,请他见面随便聊聊。因为郑裕彤和李嘉诚是有名的高尔夫球和桥牌上的伙伴,这一切看似非常正常。但莫瑞向李嘉诚提及郑裕彤的邀请时,李嘉诚的反应却令他感到很惊讶。他回忆道,李嘉诚严肃警告他:“要

提防这些人,他们几乎与我们一样聪明。”莫瑞解释道:“从理论上说,他们是朋友。”

“超人”其实有许多商业投资的失败……

来自非自由市场的核心现金流量让大亨们富了起来,那些现金流量也掩盖了许多商业上的失败。垄断港口的现金收入源源不断地流入他的腰包,使他摆脱了困境。1982年至1983年,全球经济衰退,同时伴随香港回归中国谈判的震荡,楼价大幅下滑,李嘉诚的核心房地产开发公司长江实业的收入也大幅下滑。更糟的是,有传言说李嘉诚的私人公司严重亏损,而李嘉诚曾保证这些公司购买的房地产有最低回报。但随着他从港口利润中拿到大头,他还是获救了。

在他的投资事业中,既有不合时宜的买卖,也有经过长期痛苦的努力才能赢利的收购来的企业。20世纪90年代早期,他在英国、澳大利亚及许多亚洲国家的移动电话及传呼机市场的投资上遭受了严重损失,但20世纪90年代末,他的橙子电话公司使他大发横财。后来李嘉诚又投资3G,但3G至今亏损严重。1987年的一项石油投资也带来连续几年的亏损和账面价值的降低。

在这些投资过程中,来自港口、零售、电业以及其他香港垄断业务的核心现金流量保障了李嘉诚的各种扩张。这个地区的最佳投资者经历说明了为什么只有少数竞争者能生存下来。

他一天工作16小时究竟是怎么回事

李嘉诚的一天是这么度过的:早上6点前起床,从香港岛南部深水湾道的家出发,下山去附近的九洞高尔夫球场并确保能在7点以前打出第一杆。他可能和住在香港高尔夫俱乐部附近的亿万富翁一起打球,也可能和他公司里的某个高级管理人员打球,亦可能和一个他想作出判断的新生意伙伴打球。

10点李嘉诚到达办公室。自从位于中心商务区的70层高的长江中心落成之后,他的办公室就一直在那座用铬与玻璃建成的塔的顶部,那儿几乎被一个顶部缩进的游泳池占满了。李嘉诚做的第一件事是查阅报刊,看看有没有和他或他的公司相关的报道。

他用英语和别人交谈,但喜欢阅读中文,因此,英文报刊中的有关部分在他到达之前就已经翻译成了中文。李嘉诚也很关注经纪业对他公司的评价,那些激起他怒火的撰稿人将接到他助手的电话或是收到他的律师函。哪家报纸使他难看,他就会撤销在那儿的广告。李嘉诚会拿着文件、信件,打电话给数个高层管理人员或者直接召他们前来商谈。公司里的电话系统让这些人知道这是大老板的电话。

上午11:30,李嘉诚开始做按摩。此后,还要去处理更多的管理事务,13:00吃午餐,当然是工作餐。午饭后,李嘉诚在办公室里工作两个小时,16:00回家。在17:00,他很可能再做一次按摩,之后,也许会在18:30与生意伙伴玩纸牌。最终,商务晚宴后,于22:00就寝。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李嘉诚垄断香港》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李嘉诚遭反垄断 李嘉诚遭反垄断调查 李嘉诚英国反垄断调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李嘉诚垄断香港”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李嘉诚垄断香港"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9078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