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春秋左传全文译文

春秋左传全文译文

2015-12-28 00:24:3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春秋左传全文译文篇一《春秋左传集解释翻译》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春秋左传全文译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春秋左传全文译文篇一
《春秋左传集解释翻译》

《春秋左传集解释要》翻译

隐公第一

隐公元年

秋七月,周平王派宰咺来赠送惠公、仲子助丧之物。惠公葬得晚,并且子氏还没有死,所以才这样说。天子死后停尸到第七月下葬,所有的诸侯国都得来参加葬礼;诸侯死后停尸到第五月下葬,四岳之内的同盟国一定得来参加葬礼;大夫死后停尸到第三月下葬,同为大夫的人要来参加葬礼;士死后停尸一月后下葬,赴吊以葬节远近为差。赠送助丧之物没有等到下葬,向生者吊丧没有赶上葬后的安神礼。预兆着有凶事,不合礼制。

冬十月,郑国发生了公叔段之乱,公孙滑逃奔卫国。卫国人为他讨伐郑国,夺取廪延。郑人率领周天子的军队、虢国的军队进攻卫国的南部的边邑。郑国向邾国请求军队,邾子派人私下向公子豫请师,豫请求前往,隐公没有答应,于是公子豫就自己走了,与邾人、郑人在翼结盟。《春秋》没有记载,因为不是隐公的命令。

隐公三年

宋穆公得了重病,召见大司马孔父而嘱托立殇公,说:“先君放弃与夷而立我,我不敢忘记恩德。我能够死后得个全尸,如果先君问起与夷,我该用什么话来回答他啊?请你们侍奉他,来主持国家大事,我即使死了,也觉得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孔父回答说:“群臣希望侍奉公子冯。”穆公说:“不可以。先君认为

我贤能,让我来主持社稷,如果放弃贤德不让给与夷君位,这是废先君举贤的原则,怎么能说是贤能呢?发扬昭显先君的美德,怎么能不做呢?你们还是不要废弃先君的功德吧!”让公子冯离开去郑国避居。八月庚辰,宋穆公死。宋殇公即位。君子说:“宋宣公可以说是了解人啊。立了兄弟穆公,他的儿子能得以继承了君位,这是他的遗命出于道义的缘故。《商颂》说‘殷王传授天命都合于道义,所以承受了各种福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秋,诸侯再次去讨伐郑国。宋公派使者来请师,隐公拒绝了他们。羽父请求率领军队去会师,隐公不答应,坚决请求而行。所以书上说“翚率领军队”,是厌恶他。诸侯的军队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夺取禾然后撤军。

隐公五年

九月,仲子的庙落成,打算执羽跳舞庆祝。隐公问众仲执羽人数。回答说:“天子用八八六十四人,诸侯用六六三十六人,大夫用四四一十六人,士用二二四人。舞是用来调八音顺八风的,所以用从八以下的数字。”隐公听从他。于是就献六羽,开始用六行舞人。

宋人夺取邾田。邾人告诉郑说:“请您攻打宋国,报仇雪恨,我们作为引导。”郑人率领王师会合。讨伐宋,攻入宋国的郛,以报复去年东门之战。宋人派使者呈策书以君命来求援。隐公听说郑攻入郛地,打算救援。问使者说:“军队到达哪里了?”使者欺骗他说:“还没有到国度。”隐公大怒,于是停止出兵,拒绝

使者说:“君王命令我一起为宋国的危难忧虑,现在问使者,回答说:‘军队还没有到达国都’,这不是我所敢知道的。” 隐公八年

郑伯请求解除对泰山的祭祀,而去祭祀周公,用泰山的祊地换鲁国在许地的土地。三月,郑伯派宛来致送祊地,表示不再去祭祀泰山。

四月甲辰,郑公子忽到陈国迎娶妻子妫氏。辛亥,领着妫氏回国。甲寅,回到郑国。陈鍼子送女儿。公子忽先成婚然后才去祭告祖庙。鍼子说:“这不能算夫妇。欺骗他的祖先,不符合礼制,怎么能够生育呢?”

隐公十一年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见鲁国,争夺行礼的先后。薛侯说:“我先受封。”滕侯说:“我,是周室的卜官之长;薛,是庶姓,我不能在他的后面。”公派羽父向薛侯商量说:“您和滕君来问候我,周谚里有这样的话:‘山上有木,工匠就加以整治;宾客有礼仪,主人才会选择他。’周的宗族盟会,异姓在后。我如果去薛朝见,不敢和任姓诸侯并列。您如果允许我,那么我愿意替您向滕君请求。”薛侯答应了,于是奉滕侯为长。

夏,公和郑伯在邾相会,谋划讨伐许国。郑伯打算讨伐许国,五月甲辰,在太祖庙颁发兵器。公孙阏和颖考叔争夺兵车,颖考叔驱车逃跑,子都拔戟追,追到大路上,没有追上,子都很愤怒。

秋七月,公与齐侯、郑伯会合讨伐许。庚辰,登上许城。颖

考叔拿着郑伯的旗蝥弧先登上城墙。子都从下面向他射箭,从上面掉下来死了。瑕叔盈又打着旗蝥弧登上城墙,向四周挥动旗帜喊道:“君王已经登上了!”郑国军队全都登上城墙。壬午,于是占领许城。许庄公逃奔卫。

齐侯把许国让给隐公。公说:“君王说许国不缴纳贡品,所以才跟从您讨伐它。许国已经服罪,虽然您有这样的好意,我还是不敢听从你的。”于是把他给郑人。

郑伯派徐大夫百里侍奉许叔居住在许的东部边境,说:“上天要惩罚许国,鬼神确实不满意许君,而借我们的手惩罚他。我连一两个父老兄弟都不能相安,难道敢把讨伐许国作为自己的功劳?”我有弟弟,不能够和他和谐相处,而使他四方求食,我难道还能长久占据许国?你应当帮助许叔来安抚这里的老百姓,我打算派公孙獲去辅佐您。如果我能够寿终于此地,上天因为礼而撤去对许的惩罚,让许公恢复管理社稷,但愿那时候只要我郑国对许国有所请求,可能还是会像对待老亲戚一样降格而同意的。不要让其他人来逼近这里,来和我郑国争夺这里的土地。我子孙挽救危亡时刻尚无暇顾及,哪里能够祭祀许国的山川呢?我派你在这里管理,不只是为了许国,也是姑且为了巩固我的边疆。”

于是派公孙獲住在许国的西部边境,说:“凡是你的器用财物,都不要放在许国,如果我死了,你就要迅速离开。我先君封地在这里,王室已经开始衰微了,我们这些周朝的子孙也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事业。许国,是四岳的后代,上天既然已经厌弃周

的德行,我们怎么能和许国争夺呢?”

君子说:“郑庄公在这件事情上是合乎礼节的。所谓礼,就是治理国家,安定社稷,使百姓有序,对后代子孙有利的工具。许国违背法度,而庄公讨伐他们,服罪就要宽恕他们,度德而做,量力而行,观察时机而行动,不牵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

郑庄公让一百名士兵拿出一头公猪,二十五人拿出一只狗和鸡,来诅咒射杀颖考叔的凶手。君子说:“郑庄公在政刑方面有失。政是用来统治人民的,刑是用来纠正邪恶的,既没有清明的政治,又没有威严的刑罚,所以才发生邪恶的事。已经发生邪恶的事就加以诅咒,这有什么好处呢?”

郑国和息国因为言语相互怨恨,息国讨伐郑国。郑伯和息国在国境内交战,息师大败而归。君子由此知道息国将要灭亡了。认为不忖度德行,不估量力量,不亲同姓国,不明辨是非,不明察罪行,犯了五个错误而去讨伐别人,最后失败,不也是很合适吗?

冬十月,郑伯率领虢师讨伐宋国。壬戌,大败宋师,来报宋国曾经入侵郑国之仇。宋国没有派人来告诉这件大事,所以没有记录在《春秋》上。凡诸侯有大事政令,前来报告就书写上,不告就不写。出兵的顺利或者不顺利也是这样。即使国家被灭亡,被灭的不报告战败,胜了却不报告胜利,也不记载在简策上。 桓公第二

桓公元年

春秋左传全文译文篇二
《春秋左传学》

春秋左传全文译文篇三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翻译》

《春秋》的人,鲁国史书的名字了。记事的人,以事系天,以太阳系月,以月系时,因为当时系年,用来纪念远近、别同异的。所以史书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季,所以错举认为所记的名字啊。

《周礼》有史官,负责全国各地的事,通达四方的志向。各国诸侯也都各自有自己的国史。大事记在策略,小事情纸张而已。孟子说:“楚国的《梼杌》说,晋国的《乘》说,而鲁国的《春秋》说,其实是一回事。”

韩宣子到鲁国,见易象与鲁《春秋》,说:“《周礼》都在鲁国了。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德行,与周国称王天下。韩非所见”,这周的旧典礼经的。

周朝衰落,官员失去职守。上的人不能使春秋光明,去告诉策书,所有记注,多次违反规定。孔子在鲁策书成文,考辨其真伪,而志在典礼。上以遵循周公的制,下面来说明系统的方法。他教的地方,文章的损害,而正是改变的,以表示劝诫,其他的就都是使用旧史。史有文化,言辞有详有略,不一定要改啊。所以《左传》说:“他的善心。“又问:“不是圣人,谁能修的。”这是周公的志向,孔子从而明亮的。

左丘明接受经向孔子,认为经典的不可磨灭的作用。所以传或先经以开始工作,有人后来经过始终以义,或者按照经以辩理,有人错经以合不同,随着义而发。他的例子是重要的,旧史遗文,略不尽举,不是圣人所修的主要原因。身为国史,亲自阅览书籍,一定要记清楚而详细的广。他的文章缓,所寓含的旨意深远,要让学者考察始终,不久它的枝叶,仔细研究一下。优而温柔的,让自己去的,吃饱了就够了,让他们自己去的。如果海水的浸泡,滋润的润,涣然冰融化,怡然理顺,然后是不对的。

他的头发凡是以言体例,都是治国的常制,周公的垂法,史书的规定。孔子从而修建的,以形成一个经典的全身。其微显阐幽,裁成类别的,都据惯例而发义,指示行事以正褒贬。这些称之为“书”、“不信”、“先写”和“为什么写”、“不说”、“不说”和“写”之类的,都是用从新、旧,从大道理,对不同的例子。

但也有史所不信,就任命他为义的人。这是《春秋》新意,所以传不说凡是,曲而流畅的了。其经没有体例,因行事说,那么传说直言其主旨而已,不是例子。

所以发传的体例有三,而作为例子的情况有五。一是微而显。文章出现在这里,而起义在那。称为族,你父亲使;除了家族,尊夫人。梁灭亡、城缘陵之类的。二是志而隐藏。简单的话表示制,推来了解规则,参会不地,商量说以及之类的。三是婉转而成章。曲从义训,以显示运行,所有名辟,璧玉借许地之类的。四是充分而不受污染。直书其事,把文章看,丹间刻人物,天王要车,齐献捷之类的。五是惩罚而劝人行善。追求名声而死亡,要盖而章,记载齐豹盗贼,三个叛逆的名字之类的。

从这五份,以寻经传。触动类推而增长,依附于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王的正道,人类的记录准备了。

有人说:《春秋》以交错形式含义,如果如你所说,是经会有事情同文不同,而没有这个意思。先儒所传,都不这样。他回答说:《春秋》虽然是以一个字为褒贬,但都需要几句以成言,不是像八卦的卦,可裁剪为六十四卦,固然应当依照解释为断。

古今说《左氏春秋》的人太多了。现在他的遗文可以见到的十几家,大体转相仿效,进不成为错综经文以尽其变化,退不守左丘明的传。在《左传》的传记有所不通,都被淹没而不高兴,而另外皮肤引《公羊传》、《谷梁》,恰好从混乱。

参加今天的不同,专门研究《左传》的传来解释经。经典的条款,一定要出自传;传的体例,总归诸凡。推算正褒贬体例来,简二传而去异端,左丘明的意思。他有疑错,那么完备论而缺少的,以等待后代的贤人。然而刘子骏创通晓大义,贾景伯父子,答应我你,都是先儒的美的东西。最后有颖子严厉的,虽然浅近,又称为家。所以特别推荐人、商人、许昌、颍川的违背,以表现不同。分别经过的年与传的年龄相符合,比其类别,根据可解的,名为《经传集解》。

又别集案例,当地名、谱系、经历了,相互为部,凡四十部,十五卷。都显的异同,从而放弃的,名为释例。要让学生观察他们所聚集,不同的解释,详细的的释例。

有人说:《春秋》的作者,《左传》和《谷梁》没有明文。论者认为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修订过的《春秋》,立素王,左丘明为一向我。对《公羊传》的人,也说被周王鲁,,危险行为言语,以逃避当时的危害,所以有些文章,隐藏的含义。《公羊传》经停获麟,而《左氏》经终孔丘去世。请问您怎么?他回答说:不同于我所听到。孔子回答说:“文王去世,文章不都在我这里吗!“这个制度的本意啊。感叹说:“凤凰不来,黄河不出图,我已了那!”因为受伤时王的措施。麟凤五灵,帝王的祥瑞呢。现在麒麟出现不是时候,那些响应而失去其归,这就是圣人所要感谢的。断笔在获麟的一句的,所感而起,本来是为最终的。

说:然而《春秋》又开始于鲁隐公?他回答说:周平王,东周开始王了;隐公,让国家的贤君啊。考察它们时就相连接,说在其位的是列国,根据其开始是周公的后嗣的。如果平王能祈求上天长命,袁绍开中兴;隐公能弘扬祖宗大业,光大王室,是西周的美可以找到,周文王、周武王的痕迹不队。所以根据它经历了,依附他们的事迹,采周的旧,以与成王义,垂法将来。所写的王,就是平王的;所用的历,即全面正确的;所称的公,是鲁隐公的。在哪里它被周而王鲁吗?你说:“如果有人用我的,我为东周吗?”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写的文章,所用文章去考来,情感表现语言,说高则旨远,辞约义微就,这是常理,不是隐瞒的了。圣人包裹全身的防御,已制作的后,当再隐瞒以避开祸患,不是我听说过的事。子路要让学生为我,孔子认为欺骗上天。而说孔子素王,左丘明一向我,又不是通说的。 先儒认为制作三年,文章造成麟。既然已经妖术,又引经以到孔子去世,也最近又诬陷。《公羊》经停获麟,而《左氏》小邾射不在三个叛逆的数,所以我认为有感于获麟而作作起获麟,文章便停在起源,为符合实际。至于反袖擦脸,称赞我的路走到尽头,也没有什么可取之处。

春秋左传全文译文篇四
《左传 文档》

 春秋左传 目录  郑伯克段于鄢  ——多行不义必自毙石腊大义灭亲  ——让自然本能服从于道义 --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左传》)  曹刿论战  ——两军交战智者胜   桓公伐楚  ——智慧是弱者的盾牌  宫之奇谏假道  ——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 晋国骊姬之乱  ——最能适应者为强者 子鱼论战  晋公子重耳之亡  ——磨难是一笔财富  展喜犒齐师  ——依靠智慧和实力才能无畏  晋楚城濮之战  ——仗越打越精  烛之武退秦师  ——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  蹇叔哭师  ——利令智昏必遭惩罚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  ——光明与黑暗的抗争  王孙满对楚子(宣公三年《左传》)  宋及楚平   ——尔虞我诈不会绝迹  晋鞌之战(成公二年)  ——勇斗须在关键时  楚归晋知蓥(成公三年)  ——国家利益重于个人恩怨  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  ——有关说客的是与非  晋楚鄢陵之站(成公十六年)  ——对外扩张治不了政治病   祁奚举贤(襄公三年)   ——不偏不党的滋味师旷论卫人出其君(襄公十四年)  ——百姓也可以为国君上课祁奚请免叔向(襄公二十一年《左传》)子产告范宣子轻币(襄公二十四年《左传》)晏子不死君难(襄公二十五年《左传》)  伯州犁问囚(襄公二十六年)  ——一上下其手最可恨  蔡声子论晋用楚村(襄公二十六年)  ——人才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  ——听乐观舞论德政  子产坏晋馆垣(襄公三十一年)  ——对傲慢无礼还以颜色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  ——民心可疏导不可左右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昭公元年《左传》)  子产论为政宽猛  ——胡萝卜和大棒都不可少   晏婴叔向论楚晋季世  ——末世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伍员奔吴  ——奸佞小人如耗子屎  晏婴论和与同  ——和是万物人事的最高境界  鱄设诸刺吴王僚   ——刺客的赌博游戏  申包胥如秦乞师  ——为臣以尽忠为天职  齐鲁夹谷之会  ——圣人知礼而有勇   伍员谏许越平  ——穷寇不可不猛追   楚国白公之乱  ——宫廷之争难说清   ------------------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原文】   初①,郑武公娶于申② ,日武姜③。生庄公及共叔段④。庄公寤生⑤,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⑥。爱共叔段,欲立之,亟 请于武公⑦

,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⑧。公曰:“制,岩邑 也⑨, 虢叔死焉⑩,伦邑唯命⑾。”请京⑿,使居之,谓之“京城大 叔”。  祭仲曰⒀:“都,城过百雉⒁,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 过参国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 将不堪⒃。”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⒅? 不如早为之所⒆,无使滋蔓。蔓,难图也⒇”。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公子吕曰(23):“国不堪贰,君 将若之何(24)。?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子 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0)。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 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37)。   ------------------  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  —— 让自然本能服从于道义  【原文】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①,曰庄姜②,美而无子,卫人所 为赋《硕人》也③。又娶于陈①,曰厉妫(5)。生孝伯,早死。其娣戴 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①,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石碏谏曰③;“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 泆(10),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 犹未也,阶之为祸(11)”。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12),降而不憾”,憾而 能昣者(14),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 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 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15)。君人者(16),将祸是务去,而 速之,无乃不可乎即”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 公立,乃老(18)。(以上隐公三年)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21)。”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 使请(22),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蜡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 (24),老夫耄矣(25)“,无能

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陈人执之,而请涖于卫(26).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石 碏使其宰孺羊肩涖杀石厚于陈(27).  君子曰:“石腊,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28).‘大义灭亲’,其 是之谓乎!”       --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左传》)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两军交战智者胜  【原文】  十年春,齐帅伐我①。公将战(2),曹刿请见(3)。其乡人曰(4):“肉食者谋之⑤,又何间焉(6)?”刿曰:“肉食者鄙③,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③,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⑤, 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15),战于长勺(16)。公将鼓之(17),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18)。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③,登轼而望之(20),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间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21),再而衰(22),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3),故逐之。”    ------------------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  ——智慧是弱者的盾牌  【原文】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日(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 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 我先君大公曰(6):‘五候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赐我先 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

陵,北至于无隶。尔贡 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 复,寡人是问(15)。”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 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19)。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 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 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候(23),准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25)。     ------------------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年、五年)  ——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  【原文】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1)。公曰(2): “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3)。”对曰:“宫之奇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不为道(4),入自颠柃(5),伐溟三门(6)。冀之既病(7),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 于逆旅(8),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9)”虞公许之, 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 会虞师,伐虢(10),灭下阳(11)。(以上僖公二年)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12)。 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13),寇不可玩(14)。一之谓甚(15)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16), 其虞、虢之谓也。”公曰: “晋,吾宗也(17),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19),是以不嗣(20)。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21);为文王卿士(22), 勋在王室,藏于盟府(23),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24),神必据我(25)。”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26): ‘皇天无亲(27),惟德是辅(28)。’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29)。’又曰: ‘民不易物,惟德繁物(30)。’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 冯依(31),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32),神其吐之乎(33)?” 弗

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34),曰:“虞不腊矣(35)。在此行也, 晋不更举矣(36)。”   冬,十二月丙子朔(37)。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38)。师还,馆于 虞(39),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40),而修 虞祀(41),且归其职贡于王(42)。   晋国骊姬之乱(僖公四、五,六年)   ——最能适应者为强者  【原文】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1),卜之(2),不吉;筮之(3),吉。公 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4),不如从长。且其繇曰(5):“专 之渝(6),攘公之羭(7)。一薰一莸(8),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 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9)。姬谓大子曰(10):“君梦齐姜(11), 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12),归胙于公(13)。公田,姬置诸宫六日。 公至,毒而献之(14)。公祭之地,地坟(15);与犬,犬毙;与小臣(16),小 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17)。”大子奔新城(18)。公杀其傅杜原款。  或谓大子:“子辞(19),君必辩焉(20)。”大子日:“君非姬氏,居不 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 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21),人准纳我(22)?” 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23)。  姬遂谮二公于曰(24):“皆知之。”重耳奔蒲(25),夷吾奔屈(26).   (以上僖公四年)  初,晋侯使土为二公子筑蒲与屈(27),不慎,置薪焉。夷吾诉 之。公使让之。士为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28),忧必仇 焉(29)。无戎而城,仇必保焉(30)。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31), 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诗》云:‘怀德 惟宁,宗子惟城(32)。’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 焉(33),焉用慎?”退而赋日:“狐裘尨茸(34),一国三公,吾谁适从(35)?”  及难(36),公使寺人披伐蒲(37)。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38)。”乃徇 曰(39):“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祛(40),遂出奔翟(41)。   (以上僖公五年)  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42)。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将奔狄, 卻芮曰(43):“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44)。粱近秦而幸焉(45)。”乃之粱。  (以上僖公六年)    子鱼论战《左 传》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宋公:宋襄公,名兹父。泓:泓水,在今河

春秋左传全文译文篇五
《左传 翻译与注释》

《左转·郑伯克段于鄢》

课文及翻译:

初, 郑武公娶于申, 曰 武姜,生 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名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 惊姜氏,故 名 曰 寤生, 遂 恶 之。爱 共叔段,欲立之。

惊吓了姜氏,所以起名叫"寤生",于是厌恶他。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姜氏) 亟请于武公, 公 弗许。

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

及 庄公即位, 为之 请 制。 公 曰:“制, 岩 邑也,

等到庄公即位,(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制地作为封邑,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 虢叔死焉, 他邑 唯命。”请 京, 使 居之, 谓之

虢叔死在那里,别的城市唯命是从。”(姜氏)请求京地,(庄公)叫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 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 城 过 百 雉, 国 之害 也。

“京城太叔”。祭仲说:“都邑城墙的长度超过一百雉,是国家的祸害了。 先王之 制, 大都不 过 参国之一; 中, 五之一; 小,九

先王的制度,大城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五分之一,小的九分之一。现在京城不合规定,违背

之一。 今 京 不 度 非制也,君将不 堪。”公 曰:“姜氏欲之, 焉 辟 害?” 对 曰:“姜氏

先王的制度,您将无法忍受。”庄公说:“姜氏想这样,怎能避开祸害?”回答说:“姜氏有 何厌之有?不如早 为 之 所, 无 使 滋 蔓。 蔓, 难图也。

什么满足?不如早点安排他一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滋长蔓延,蔓延了,难对付了。 蔓 草 犹 不可除, 况 君之宠 弟 乎?”公 曰:“多行不义 必

蔓延的野草尚且不易铲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 自 毙, 子姑 待 之。”

自己垮台。您姑且等着它吧。”

既而大叔 命 西鄙 北鄙 贰 于己。 公子吕曰:“国 不 堪 贰;

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边邑两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有两属的情况, 君将若之何? 欲 与 大叔,臣 请 事 之。若 弗与, 则 请除 之,无 您将对它怎么办?想把国家让给太叔,我就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就请除掉他,不 无生民 心。”公 曰:“无庸,将 自 及。”大叔又收 贰 为 己

要使老百姓生二心。”庄公说:“不用,将会自己赶上遭殃。”大叔又收取两属的地方作为自 邑, 至于廪延。子封 曰:“可 矣,厚 将 得 众。”公 曰:“不

己的封邑,一直到廪延。 公子吕说:“可以啦!再扩大,将会得到民众。”庄公说:“对君 义 不昵,厚 将崩。”

不义对兄长不亲,再扩大就将崩溃。”

大叔 完 聚, 缮 甲 兵, 具 卒 乘, 将袭 郑。

太叔段修缮城廓,聚集民众,整理盔甲和武器,准备士兵和战车,将偷袭郑国国都。 夫人将启 之。 公 闻 其 期, 曰:“可 矣。”命子封帅 车

姜氏将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听到了他们的日期,便说:“可以动手了。”派子封率领战 车二百乘以伐 京。 京 叛 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 大叔 车二百辆去攻打京邑。京城背叛共叔段,段逃到鄢。庄公到鄢地讨伐他。五月辛丑,大叔

出 奔 共。

出城逃亡到共。

遂 置 姜氏于城颖,而誓 之曰:“不及黄泉,无 相见也。”既 而 悔 之。

于是安置姜氏到城颖,并发誓对她说:“不到黄泉,不要相见了。”但不久就后悔这件事。 颖考叔为 颖谷封人,闻 之, 有 献于公。 公 赐 之食, 食 舍 肉。

颖考叔担任颖谷封人,听到这件事,有礼物献给庄公。庄公赏赐他吃饭,吃时故意舍弃肉。 公 问之,对 曰:“小人 有母, 皆尝 小人之食矣, 未 尝 君 之羹,

庄公问他,回答说:“小人家中有老母,都尝遍我 的食物,但没有吃过国君赏赐的食物, 请 以 遗 之。”公 曰:“尔 有母 遗, 翳 我独无?” 颖考叔

请允许我把这些肉带回去送给她。”庄公道:“你倒有母亲可以送,偏偏我就没有!”颖考叔 曰:“敢 问何谓 也?”公 语 之故, 且 告 之 悔。 对 曰:“君

说:“冒昧地问说什么呢?”庄公告诉他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很后悔。回答说:“君王对它

何 患焉? 若 阙地及 泉, 隧 而相见,其 谁 曰 不 然?”

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如果掘地见到泉水,在隧道中相见,那又有谁能说不是这样呢?”庄 公从 之。公 入而赋:“大隧 之中,其乐也 融融!”姜 出而赋:“大隧 之外, 公听从了他。庄公走进赋诗:“大隧道之中,快乐呀乐融融!”姜氏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 其乐也 泄泄!”遂 为 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 孝也,爱其 母,

快乐呀多畅快!”于是作为母子像从前一样。君子说:“颖考叔是真正的孝子,爱他的母亲, 施 及 庄公。诗 曰:‘孝子不 匮。 永 锡 尔 类。’ 其是之

并推广到了庄公。《诗经》说:,孝子不会缺乏,(上天)永久地赐给你的同类。'大概说的就

谓乎?”(宾语前置三)

是这个人吧?”

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攻即位,其弟公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字词句式:

本文需要掌握的词语:

(1) 遂恶之:恶:动词,厌恶,不喜欢。译“于是姜氏就厌恶他”。

(2)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制:地名。岩邑:险要的城邑。焉:兼词,兼有介词“于”和

代词“之”的作用,译为“在那里”。译“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

(3)姜氏欲之,焉辟害:焉:疑问词,怎么能。辟:通“避”,躲避。译“姜氏要这样,怎么能避开这祸害呢”。

(4)其谁曰不然: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译“论又能说您做的不合誓言呢”。

(5)永锡尔类:锡:同“赐”,赐给。译“永久地把它赐给你同类的人”。

本文需要掌握的特殊句式:

(1)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姜氏有何厌”。厌:通“餍”,满足。译“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2)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犹„„况„„乎”是固定句式,表示递进关系,译“蔓生的野草都不能够除去,更何况你的宠弟呢”。

(3)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敢问谓何也”,译“能问一下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4)君何患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君患何焉”,译“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5)其是之谓乎:宾语前置句,应该是“其谓是乎”。其:句首语气词,表示猜测,大概。是:代词,这件事。译“大概说的就是这件事吧”。

主题:

本文通过郑庄公与其弟公叔段争斗并取胜,与其母姜氏反目而后和好的过程的生动记叙,展现了郑国王室内部为争夺最高权力而勾心斗角以至兵戎相见的情况,揭露了春秋时期统治者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的丑恶面目,对我们今天了解奴隶社会的后期情况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层次结构:

全文共5段,分4个部分:

一、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公叔段。从而交待了庄公母子不合,兄弟争斗的原因。(矛盾的开端)

二、写公叔段不断扩张势力,而郑庄公虚伪应对,实怀杀机。(矛盾的激化)

1、公叔段得到京地作封邑。

2、公叔段在京地建城,公然超过先王制定的规格。

3、公叔段逐步将西部和北部的边邑据为己有。

三、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矛盾的解决)

四、庄共幽禁姜氏及母子和好如初。(矛盾的解决)

1、颖考叔设法为庄公排忧解难。

2、姜氏、庄公“遂而相见”的经过。

3、作者托名君子的评论。

春秋左传全文译文篇六
《左传》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庄公寤(wù)【通.啎wǔ】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爱共(gōng)叔段,欲立之。亟( qì )请于武公,公弗(fú)许。

及庄公即(jí)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tā )【通.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通.太】叔。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 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通避bì】害?”对曰:“姜氏何厌【通餍yàn 】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通毋】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yān)。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旧读gōng】。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通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通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wèi)之。”公曰:“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在这里读yù】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通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yì)。”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曰:„孝子不匮(kuì),永锡【通赐】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释

①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郑伯,指郑庄公。郑属伯爵,所以称郑伯。郑,春秋时国名,姬姓,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克,战胜。段,郑庄公之弟。鄢(yān),郑地名,在现在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②〔初〕当初。《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 ③〔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④〔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北。后为楚所灭。 ⑤〔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⑥〔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失败后出奔共,因此又称“共叔段”。共,春秋时国名,在现在河南省辉县。叔,排行在末的兄弟。 ⑦〔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寤,通“啎”,逆,倒着。

⑧〔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

⑨〔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于,介词,向。

⑩〔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⑾〔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⑿〔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⒀〔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⒁〔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焉,相当于“于是”“于此”。

⒂〔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⒃〔京〕地名,在现在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⒄(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同三。

⒅〔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

⒆〔都城〕都邑的城墙。

⒇〔雉(zhì)〕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1〔国〕国家。

22〔制〕制度。

2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城的三分之一。参,同“三”(因繁体作“叁”)。国,国都。

24〔不度〕不合制度。

25〔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

26〔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的意思,

译文

从前,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将要不能控制。”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趋灭亡,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暗中归自己控制。公子吕说:“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国君的统治,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

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更多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也终将崩溃。”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聚集人民,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

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意为大哥),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隐含责难郑伯逼走共叔段的意思。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特意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颍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您违背了誓言(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孝子而说的吧?”

评析

此文作为编年体史书《左传》的一个片段,却俨然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文章把发生在两千七百多年前的“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历史事件,具体可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仿佛真的进入了时间隧道,面对面地聆听历史老人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一事件的缘起、发生、发展和最后结局。从而,不仅让我们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而感悟到郑国最高统治者内部夺权斗争的尖锐性和残酷性。

此文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记叙得法。此文并不平铺直叙地记述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紧紧抓住相关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及其言行展开记述。这样,不仅使我们

清楚地看到,正是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决定着事件的发展和结局;同时又使我们在事件的发展和结局中,更清楚地看到了相关人物的固有个性。

通过此文,我们还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传》的一种总体行文特点,即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这种手法,也正是《春秋》一书所用的手法。即后来常说的“春秋笔法”。即如我们所说的郑庄公阴险狡诈、姜氏偏心溺爱、共叔段贪得无厌,并非作者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通过他们各自的言行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好的叙事体作品,作者的倾向是在真实而客观地叙述和描写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的。《左传》作者对“郑伯克段于鄢”这一事件的政治倾向和思想倾向不也是这样显现出来的吗?

当然本文还有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简洁等特点,这属于具体的表达技巧的问题,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

-----智慧是弱者的盾牌

【原文】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日(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6):„五候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19)。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齐侯曰:

春秋左传全文译文篇七
《左传》

左 传

10历本 邓余佳 10105214105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 《左传》是中国一部伟大的历史作品,而从它的文学价值讲,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文。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从《左传》中,我们看到春秋时期,即纪元前八世纪的后期到前五世纪的初期,中国民族已经是一个积蓄了丰富史料的民族,而我们有这样辉煌的文化遗产是一种莫大的光荣

在此,特选取《左传》中两个有趣的小故事作为此篇论文的大概。

勾践灭吴

昭公三十二年,即公元前510年夏季,吴国首次进攻越国。而史墨说:“不到四十年,越国大概要占有吴国吧!越国得到岁星的照临而

吴国进攻它。必然受到岁星降下的灾祸。”到了定公五年,越国人攻入吴国,而这时,吴国军队正在楚国。在定公十四年,吴国又重新进攻越国。越王勾践率军抵御吴军,吴军在槜李摆开了阵势,勾践利用计策大败吴军,灵姑浮用戈攻击吴王阖庐,阖庐的足大指受了伤,死在了撤回的路上,阖庐的儿子夫差派人站在庭院里,只要自己出入于此,都一定要让他自己说:“夫差,你忘了越国人杀了你父亲吗?”夫差回答说:“是,不敢忘记。”于是夫差三年后就向越国人报了仇,吴王夫差在夫椒击败越国军队,报了槜李之战的仇,于是吴军就侵入越国。越王带着披甲持盾的士兵五千人坚守在会稽山,派大夫文种通过吴国太守向吴国求和。吴王夫差打算答应越国的请求。伍员用了少康的例子来劝诫吴王,吴王不肯听,伍员于是说:“越国用十年的时间生民聚财,用十年的时间教育训练,二十年后,吴国的宫殿恐怕要变成池沼了吧。”三月,越国和吴国讲和。哀公元年,即公元前494年,吴国军队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都感到了惧怕,但子西认为夫差生活奢侈,远比不上他的父亲来的勤勉俭朴。到了哀公九年的秋季,吴王在邗地筑城开掘邗沟贯通了长江和淮水。到了哀公十一年,吴国准备进攻齐国,越王率领他的部众前去朝见,吴王和他的臣下都获得了赠礼。吴国人很高兴。唯独伍子胥感到忧惧,他认为越国人是在引诱吴国人,就劝诫吴王夫差要对越国早点下手,但吴王夫差不肯听从,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改姓为王孙氏,吴王因为这件事将伍子胥赐死。伍子胥临死前说:“在我的坟墓上种植檟树,檟树的木材可以用,吴国大概就要灭亡了吧。”到了哀公十

二年六月十二日,越王勾践进攻吴国,兵分两路。在六月二十三日攻入吴到了国国都,吴国人向吴王报告战败,吴王深恐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亲自把七个报信的吴国人杀死在帐幕里边,到了哀公十三年,吴王才回国。冬季,吴越讲和,而到了哀公十七年,七月,越王勾践进攻吴国,吴王夫差在笠泽抵御越军,随着河流摆阵势,越王将越军编成左右两支队伍,让他们随着夜色忽左忽右,击鼓呐喊着进军,吴军分兵抵御,越王带领三军的精锐部队偷偷渡河灭了吴国,越王想让吴王住在甫东,吴王辞谢后,上吊自杀了,越国人就带着他的尸体回国了。吴国从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先进的国家,邗沟的完成,不但证明其对于航运的认识,同样也证明了吴国有强大的组织力量,但可惜的是,内部的团结不够,同时又因为统治者的野心,无限制的向外发展,和四周的楚,越,宋,齐都结下仇恨,又准备和晋人争霸,过度的扩张,形成内部的崩溃,终于走向灭亡,所以吴的灭亡,不是由于勾践之乘机,而是由于多年的对外作战,把国内的民力财力消耗殆尽,以致即使强敌压境,也无从集中国力作最后的挣扎。

郑庄恕母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迎娶妻室,名叫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是姜氏睡着的时候出生的,这使姜氏很受惊。所以就取名寤生,因此姜氏就不喜欢这个儿子,喜欢公叔段,想让他作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同意,等到庄公即位,姜氏便为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为封邑,庄公说:”制是一个险要的城邑,如果选择其他地方的城邑,我一定按照你说的办。”姜氏又请求京这个地方,让共叔段作为封邑,

称作京城太叔.但太叔把自己的大城城墙造的过了三百丈,祭仲便来向庄公报告.庄公说:姜氏要这么做,我能有什么办法呢?”祭仲便说“:姜氏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打算,不要使事态进一步滋生蔓延,蔓延开来的杂草都很难除尽,何况您那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不义的事情做得太多,必然自食其果,你姑且等着看吧。”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地区既听命于庄公又听命于自己。公子吕便向庄公报告这件事情,庄公回答说:“用不着,他将自食其果。”太叔又接纳了两个城作为自己的封邑,已经扩展到了稟延。子封说:“可以采取行动了。势力大了就会得到民心。”庄公回答说:“做不义的事情就不能使人亲近,势力再大都会崩溃。”太叔修筑了城郭,聚集了人民和粮食,修缮了铠甲和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车乘,将要来袭击郑国的国都,姜氏准备作为内应,庄公知道了举事的日期,说:“可以采取行动了。”命令子封率战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百姓反叛共叔段,太叔段逃到鄢邑,五月辛丑,太叔段逃亡到共国,庄公把姜氏安置在城颍,然后发誓说:“不到黄泉,就决不相见。”说好之后又开始反悔。颍考叔是颍谷地区的封人官,听闻了这个情况,有计策献给庄公,庄公赐他美事,颍考公享用美食时并没有吃肉,庄公就问他原因。颍考公回答说:“小人有个老母亲,平日都是吃小人供奉的食物,从来没有吃过君主的食物,我请求把这个肉给我母亲吃!”庄公慨叹:“你有母亲可以赠与,而我却独独没有!”颍考公说:“敢问这是什么意思?”庄公告诉他原因,并且告诉他原因,而且还说自己很后悔,颍考公回答说:“您有什么可以忧虑的呢?如果掘地到涌出黄泉,在挖的地道

里相见,有谁会说您违背誓言呢?”庄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庄公进入地道后赋诗说:“在这个诺大的地道之中,真是其乐融融啊!”姜氏走出地道后也赋诗说:“在这个诺大的地道之外,快乐的如此舒畅。”于是就恢复了母子关系。时人君子说:“颍考叔,真是个孝子阿,爱自己的母亲,又影响到庄公。”《诗》里面说:孝子之心,不至匮乏,永远赐及你的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吧。

以上就是我选取的《左传》中两个有趣的小故事。

总之,《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春秋左传全文译文篇八
《《春秋左传》经典名句选编61句》

《春秋左传》经典名句选编61句

《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春秋”本来是春秋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那时不少诸侯国都有自己按年代记录下的国史。到战国末年,各国史书先后失传,只有鲁国的《春秋》传了下来。它虽然用了鲁国的纪年,却记录了各国的事,实际上是一部通史。

《春秋》的作者是鲁国历代的史官,后来经过孔子编辑、修订。它的记事年代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为止,一共二百四十二年。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旧闻。后来,儒家学者把《春秋》尊为 “经”,列入“五经”当中,称为《春秋经》。

流传到现在的《春秋》有三种,即《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汉代学者认为它们都是讲解《春秋》的著作。这三传的内容大体相同,最主要的差异是《左传》用秦以前的古文写成;公羊传》和《谷梁传》则用汉代的今文写成,《公羊》和《谷规两传记事只到鲁哀公十四年,《左传》则到鲁哀公十六年; 《公羊传》和〈谷梁传》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记了“孔子 生”,而《左传》中却没有。

在“讲解”《春秋》的三传中,《左传》被认为较重要,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按照鲁国从隐公到哀公一共

十二个 国君的顺序,记载了春秋时代二百五十四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者在记述史实的同时,也透露出了自己的观点。理想和情感态度,记事写人具有相当的艺术性,运用了不少巧妙的文学手法,儿其是写战争和外交辞令,成为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因此,《左传》不仅是一部杰出的编年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

有关《左传》的作者,至今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唐代以前,人们大多相信作者是与孔子同时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但是这一税法存在很多矛盾,唐以后不断有人提出怀疑,有人认为作者是一位不知名的史学家,也有人认为作者不止一人。不过,大多数人认为,《左传》的编定成书是在战国初年。

选编名言如下:

1、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yì):下棋。耦:(ǒu偶):对手。这两句大意是:下棋的人拿着棋子而决定不了下在什么地方,这样的人必定胜不了对手。现在多引用“举棋不定”形容优柔寡断的人遇到问题犹豫不决,拿不定注意。

2、从善如流。

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从:跟随。善:正确的。如流:如顺流而下,比喻快。本句大意是:听从正确的意见象流水一样快。这句已成习见的成语,在生活中使用率高,比喻能很快地接受别人好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3、好学而不贰。

喜欢学习而专心一志。 注:论语里有“不贰过”

4、风马牛不相及。

见《左传〃僖公四年》。风:指牲畜发情时雌雄追逐相诱。本句大意是:马与牛不同类,即使它们发情时也不会引诱追逐,碰在一起。据《左传》记载:齐桓公带领诸侯之兵攻打楚国,楚国派外交使节见齐桓公说:你们齐国在北方,我们楚国在南方,两地相距很远,~,没想到你们竞入侵我们的国土,这是为什么呢?楚国使者以~为喻,说明齐、楚两国了无瓜葛,毫不相干,何以兵戎相见,发动侵略?这句话现在已成日常成语,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没有任何共同点和相联系之处。

5、吃一堑,长一智。

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堑(qiàn欠)壕淘,引申为挫折。这两句大意是:遭受一敬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左传》的原文是:“卫侯来献其乘马,日启服,堑而死”。“堑而死”是堕入淘中而死的意思。~告诉我们:受到一次跌落沟中的教训,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起来,变失败为胜利,

增长了才智。明代王阳明《与薛尚谦》:“经一蹶者长一智”,与此意相近。~现巳成为精辟的格言,教育人们树立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使失败也变成知识、智慧和财富。

6、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作不合情理的事,必然自己垮台

7、不以一眚掩大德。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眚(shěng省):眼病,引申为过失。本句大意是:不能因为一次过失而掩盖了平紊的高尚品德和过去的功绩。公元前六二七年,孟明、西乞、白乙奉秦穆公之命,劳师袭远,攻打郑国,归途中被晋军在崤山打得大败,三人被俘。后被放回,秦穆公到郊外迎接他们,深责自己的罪过,并说:“且吾~”,也没有解除孟明三人的职务。这句话现在常用以说明要全面地、历史地看人,不能因为某人一时一事的过错,就抹杀、否定他的全部功绩。

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语。文:文采。行:流传。这两句大意是:言辞没有文采,流行得不会很远。写诗作文,虽然内容是很重要的,务必力求充实,但语言也是不可忽视的,语言过于浅俗,或者板滞、艰涩、缺乏文采,人们就不乐于诵读,也不会流传久远。这两句可供论述文学创作应力求语言生动传神时引用。

9、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皮已经不存在,毛又依附在哪里?

10、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见《左传〃宣公十五年》。无:不要。尔:你。虞:欺骗。这两句大意是:我不诈骗你,你不欺骗我。楚国围困宋国国都达数月之久,攻打不下。宋国派华元夜间潜入楚军主将子反的卧室与他谈判,如果楚军后退三十里,宋国愿意同楚订立盟约。楚国同意朱国提出的条件,实现了和平。后来两国共盟,楚国在盟约上写道:“~”,意思是真诚相待,互不欺诈。现在人们常常反其意而用之,把这两句演化成成语“尔虞我诈”或“尔诈我虞”,意思是:你欺骗我,我暗算你,彼此间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玩弄阴谋手段,欺诈坑骗。

11、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辅:指面颊骨。车:指牙床。这两句大意是:面颊骨和牙床互相依靠,紧密相连;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公元前六五八年,晋国收买了虞国,军队顺利地通过虞国去攻打虢国。三年后,晋国又提出要求,要晋军越过虞国国境再次攻打虢国。大臣宫子奇劝谏虞国国君说:虞、虢两国是近邻,美系密切,就像谚语所说的~一样,一旦虢国灭亡了,虞国就会直接受到威胁。后人多引用此名句说明两个邻近国家(或政党、团体)利害相关、互相依存的关系。

春秋左传全文译文篇九
《春秋左传目录》

春秋左传全文译文篇十
《浅析春秋_左传_之礼》

中国校外教育教 研 探 索

浅析春秋《左传》之礼

唐月英◆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安

)

在世界文明史上,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在我国古代社会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礼”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形成具有

重要的作用。礼制从先秦以来就极为发达,并在我国文化起源中的首要地位被肯定,对我国文化因礼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拟从春秋历史的主要史籍《左传》之礼,作一初步系统的探索

春秋《左传》礼建构影响

春秋时期,传统的礼制不断被更新和扬弃,人们对礼的重视和娴熟,较之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荀儒家礼学思想。其中记载了大量有关礼的史实,其礼学思想在我国礼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

一、《左传》中礼的建构

从大致上说,春秋时期是礼的崩坏时期,但也是礼的重新建构时期。从《左传》中大量有关礼的论断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礼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但更加深刻地揭示了隐藏于礼仪背后的礼的精神,也是人们面对新的社会变迁之后对礼的反思、重建。

第一,重视礼的内在精神。

春秋时代,随着王室的衰微和诸侯称霸局面的形成,仪的现象普遍发生。如晋文有请楼之举,。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春秋时期,“礼”被普遍地政治化,“礼”被视为政治的工具。在《左传》中体现礼的政治意义的言语特别多,

()“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桓公二年》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嘻公)“十一年》礼,政之舆也;政,身之守也。怠礼,失政,不立,是以乱也。”()“(《襄公二十一年》礼,所以守其国,”《昭公五)“(),礼的政年》礼,”《()“书,同时也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上承二代之礼,下接孔、孟、“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一年》夫名以制

,,礼以庇身”。《昭公七年》孟嘻子说:“礼,人之。”当权者以礼治国,君子士人也以礼约束自己。在当时

面下,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礼”“礼”成为判断一个人命运的标准。如单成公与韩宣子格会“视下徐言”,举单子其将死乎!”这是首先从外在的与“”的分离。止稍微不合礼仪规定,叔向就推断说:“可见,“礼”,礼”与“仪”。在这个区分中,“《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日:‘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间何谓礼?’”并引用子产的话认为真正的礼乃是天地之经纬,生民之准则,行礼能够协于天地之性。

在《左传》中也有很多宣扬礼仪的地方。《昭公九年》:“服以族礼,礼《定公十五年》:“邹隐公来朝。子贡观焉。郑子执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心已亡矣。嘉事不体,何以能久?高、仰,骄也:卑、俯,替也;骄近乱,替近疾,君为主,其先亡乎!”,足见礼仪关乎礼义者大。子大叔等人严于礼、仪之别,并不是要抛弃礼仪而是说如果不明白礼之大义,“而屑屑焉习仪以鱼”,不能用之守其国,行其政令而为民之则,那么礼就不过是一些流于空文的仪节。

第二,强调礼的政治伦理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礼”由礼乐文明的体系愈来愈被强调为政治的合理性秩序,强调为伦理的原则和规范。晋女叔齐批评鲁侯“不知礼”,其核心是在变动的社会中强调保持稳定不变的政治秩序,强调礼所规定的政治秩序和政治关系才是“礼”的根本要义。用女叔齐的话说当时鲁国内忧外患,这些都是失礼的表现。这样礼乐文化保留得再多,也仍然是守其礼仪而不

礼仪来约束人的行为。“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子大叔指出学礼求礼达至礼的过程即是成就人之为人的过程:“人之能自曲直义赴礼者,谓之成人。”为了达到“以礼庇身”的目的,《左传》中还提出了“孝”、“让”、“忠”、“信”、“敬”、“恕”等标准来充实礼的内涵。如《嘻公三十一年》:“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昭公二年》:“忠信,礼之器也。卑让,礼之宗也。”《隐公十一年》:“恕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四,强调法的辅助作用。

“礼”在我国古代包含了各种各样社会秩序,本身就具有法的规定性意义。当“礼”的观念涵盖了全部社会生活,并以自然法则为依据的时候,“礼”就获得了自然法的性质。从《昭公二十五年》子产的一段话中我们就能看出古人对“礼”与自然法关系的认识,“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可见“礼”是以自然法则为依据的,是人类取法自然、效法自然所形成的社会准则和规范。从礼与自然法的关系来说,古代先哲重视的“法”是以“自然法”为依据的。从史籍记载来看我国古代制定法的历史是很久远的。《昭公六年》叔向语:“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可见作为具体法的刑法已经比较早地以成文法的行成规定下来了。三代之礼具有法律功能,礼内在地包括赏罚。西周以来,统治者倡导敬德保民,礼又包括德教。春秋时期,法、德等从礼中分离出来。而春秋时期的礼是西周礼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西周实行礼乐制度,是将礼乐

”这样礼就具有了明显的道德化倾向,使人们以行事,事有其物,物有其容。今君之容,非是物也;而女不见,是不明也。”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

知礼的根本。子大叔又把这个意思以更加理论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即“礼”包括在德治中,作为德治的一个部分。其要义是“以德配天”,即人间一切主要不是指揖让进退的仪式仪节,而是指“君臣上下、夫妇内外、父子兄弟、都由天意来决定,统治者只有弘扬天之美德,明德保民,天才会赋予其统治甥舅姻亚”的政治伦理规范。其实若按照传统范畴体系的一种分类标准,礼仪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从萌芽之时起,它就与其它诸多的文化要素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礼乐刑政四者的关系很密切。如《礼记・乐记》:“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

民众德使命,其统治也才能长久。可见西周早期的礼乐文化含有浓厚的宗教意味。周公以后周人对礼乐制度进行整合,使西周礼乐制度文明化和人性化,发生了伦理性的变化。礼乐除了作为治国安邦的手段外,它也成为君子士人培养道德修养,立身社会的根本。经过春秋时期思想家的弘扬,礼乐文化更向人文理性化的方向发展,宗教色彩逐步淡出,人文价值得到

22

08/2009

中国校外教育

凸现。作为安邦治国的理论基础,它直接作用于现实社会,成为治理国家的准则。而作为个人修养,它获得了广泛的人学意义,成为个人立身成命的准绳。众所周知,原始儒家思想最基本的和最有价值的内核就是培养遵从礼制的君子人格,并期望能让具有此种人格的人实现仁政。这一理想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从先秦到清代儒者的共同理想。从这一点来说春秋时期礼的发展可以说奠定了中国文化后来发展的基本走向。

二、“礼”的发展对春秋时期社会风貌的影响

虽然春秋时期处于“礼崩乐坏”的时期,但是随着“礼”的发展,对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一,“礼”的发展变化给春秋时期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精神风貌、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等带来极大的影响。“周礼”在春秋时期己如日薄西山,列国诸侯对平王东迁以后“王室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的状况可谓喜忧参半。在霸权迭兴的列国竞争中,在宗法分封制不可遏制的继续破坏中,在对“礼崩乐坏”的不断反思中,整个社会陷入相对无序的状态。但在这种无序中产生的新兴士阶层的崛起,学术的下移,又营造出一个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大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上层社会因为政治斗争的需要渴望贤才,重贤,求贤,提出“唯其任也,何贱之有?”的择贤观念,并为贤才提供了可以供其施展的天地。面对无序的社会现状,不少有志之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如何才能重建社会秩序,开启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先河。

第二,“礼”的发展变化对社会观念的变迁产生着深远影响,大大提高了人的价值。重民轻天、重人轻神的观念逐渐兴起。随国的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郑国的申糯说:“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宋国的子鱼说:“民,神之主也。”等等这些言论虽然没有否定天、神的存在,但人的地位却大大提高。人价值的提高,不仅表现在其与天神的关系上,而且表现置。各国统治者如果依礼行事,使民以时,,否则就会受到谴责。,,言“孰杀子产,:“我有子弟,

()子产诲之,我有田畴,,?”《襄公三十年》

教 研 探 索

发生了重大转型。政治上迅速崛起的各国诸侯,急于在文化上找到与自己政治地位相应的礼乐文化。于是,诸侯僭用天子礼乐以享来宾的礼仪场景变得越来越普遍。诸侯国之间日益频繁的政治、外交活动,不仅讲求礼仪形式的等级和规格,更增加了对言语辞令的审美追求,以显示出温文尔雅的君子风度和贵族气质。春秋赋诗正是在这种礼乐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赋诗的活动涉及宗教祭祀、外交往来、礼仪道德、生活教育等各个方面,扩大了《诗》的功用和传播范围。随着礼制的变化,《诗》走出了王朝礼典,扩展到诸侯、公卿大夫的宴飨、会盟和其他政治外交领域,成为特殊的政治外交工具和思想交流的媒介。《诗》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这对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有帮助的。赋诗使《诗经》的传播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保存了对《诗经》意义的理解和阐释。赋诗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赋诗使各国兴起了研究《诗》礼的热潮,影响了《诗经》的解读方式,促进了以礼为核心的诗歌解释系统的形成。文学的《诗》承载着政治、伦理和道德意义的礼,诗与礼相结合,绘出了《诗》学史上最具灵性的一幕。

第二,“礼”与《左传》辞令。

春秋时期,各国间的争斗已不可避免,群雄逐鹿、大国争霸成为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在这种王权旁落、大国争霸、小国图存的形势下,诸侯国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朝聘盟会等外交活动逐渐增多。“行人”这支主外交的群体便逐渐形成,并发挥出举足轻重的力量。“行人”辞令作为传统外交礼节的一部分,在彰显语言的魅力和“行人”,承载了扶危救倾的历史使命。在“礼”,“行人,同时产《行人”辞令。刘知几《史通“寻《》,,其文典而美,其,。”又说其“言近而旨远,,”杜预《春秋序》也称美《左传》行人:,其旨远,将令学者原其始要终,寻其枝叶,穷其所穷。”“行人”辞令的这些特点与“礼”的影响是不可分的。借助于崇礼的传统,《左传》辞令的语言高贵典雅,委婉含蓄,在不卑不亢间显示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

四、结束语

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的变革促进了“礼”的发展,反过来对“礼”的反思和重建也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创造了一个思想相对活跃解放的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又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诞生,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而这种开明、开放的时代气息对《左传》一书恢宏阔大的整体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夏继先.谈《左传》中的礼[J].沧桑,2009.

[2]杨茂义.《左传》之礼与孔子之礼[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

又如,《文公十三年》:“:‘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邻子曰:‘苟利于民,孤之礼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之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郑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随着“礼”的发展,使当时的社会舆论认为,掌权者应为民事而兢兢业业,否则就不会有好结果,即“民

()主偷,必死。”《文公十七年》

三、“礼”的发展对文学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文学与其他的社会文化往往是混同在一起的,并没有象我们今天这样明确的学科分类。“礼”作为整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为文学的孕育发展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并直接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了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的全过程。

第一,“礼”与《左传》赋诗。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政治文化体制

报,2007.

[3]彭战果.就《左传》看春秋时期礼的解体与转型[J].重庆文理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上接第37页)体验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种新颖有效的教育形式。如我院根据实际,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社团组织服务社区、青年志愿者活动、实习实训、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体验工作的辛劳和劳动的光荣,通过具体的岗位职责,了解社会对人才责任感素质的要求,养成敬业诚信、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质。学院组织喝)生存一天。挑战活动自举办以来,深受大学生的欢迎,而且每一次挑战任,懂得了珍惜和感恩。最大的收获是实践证明勇于挑战就能生存,从而信心倍增。

硅湖学院创办十年,将大批处于同期高考中的后进学生培养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自觉承担了社会所赋予的使命,作为一个硅湖人,笔者倍感荣誉和骄傲。

我院举办的读书节、文化艺术节、12・9大合唱等传统活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可谓是轰轰烈烈。学生处利用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了责任体验教育,如读书节中开展了“国家兴亡我有责”和“今天我以硅湖为荣,明日硅自我认知、自我提高的过程中体验了对自己对国家对学校的责任意识。去学生们列队操场,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听着嘹亮的国歌,无一不心潮澎湃,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5.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责任意识

湖以我为荣”作主题的征文和演讲比赛,学生通过亲历亲为,在自我感悟、的校外生存挑战活动,要求学生在身无分文的条件下,有质量的(有吃有年以来,为了更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处每周进行一次升国旗仪式。都获得了圆满成功。学生最深的感受是工作难找,钱难挣,明确了学习的责

丰富的社会实践是指导学生发展、成才的基础,是实现知行统一的主要场所,责任感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08/2009

23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春秋左传全文译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春秋左传全文译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9096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