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2015-12-28 06:44:2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篇一《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希望能帮助到你。

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篇一
《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定的经济运行形式及经济体制,总是依托一定的所有制结构而存在。市场经济的不同社会形式,是由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也必然依托一定的所有制结构作为经济运行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中的构成状态,以及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所有制结构是由生产力的水平和结构决定的。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应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来决定,凡是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能够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所有制形式都应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构建,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运行的效率和方向。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如下:

1、它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化大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力系统中处于基本的和主要的地位,从而为公有制经济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而,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物质基础,保证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保证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相反,如果没有公有制经济及其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保证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水平的多样性决定的。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呈多层次、不平衡的结构状态,经济发展必然长期受到 人口 多、消费需求大、就业负担重、资源相对短缺等种种矛盾的制约。这种状况,客观上限制了人们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统一支配生产力的能力。因而,只有建立起多种所有制经济合理配置、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才能调动起国内外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使各种经济成分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有利于解决经济建设中的矛盾,满足现实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可见,现阶段我国非常复杂而又呈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状况,是导致我国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针对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种种弊端,我们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积极探索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各种非公有制经济。通过积极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努力创办“三资”企业,来发展社会的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它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各个经济主体在市场上围绕经济利益展开激烈的竞争,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发展目标。实现市场 投资 主体的多元化,则有利于形成充分的公平竞争 环境 。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打破传统经济体制下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的格局,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培育多元化的相互竞争的独立经济主体。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篇二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教案》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范围;公有制经济的含义、范围及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基础地位、实现形式;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理解我国为什么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能举例说明我国存在的主要经济成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各种经济成分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运用: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区分出各种经济成分,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能理解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基本经济制度,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从而加深学生爱党爱国,拥护党制定的基本路线。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3、股份制作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本框题内容理论性较强,和学生的认识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及股份制,非公有制作用等知识,比较难以理解掌握,应加以强化学习。

五、教学方法

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阅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范围;公有制经济的含义、范围及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基础地位、实现形式;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

2.教师的教学准备:收集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有关时政材料、新闻图片,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制作教学课件。课前预习本框导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情境导入:

中学生张丽周末回到家中,刚进屋,一家亲戚就围坐在一起,畅谈幸福生活......。

爸爸: “我在村上开的小旅馆规模又扩大了,请了18个员工,国庆节之前就有旅客用电话预定房间了。” 妈妈:“我们那个果汁原料加工厂是乡镇企业,特别注重科技研发,厂里还经常组织我们外出学习。今年又引进了一套先进生产流水线,光是税收就上缴了30万元。”

表哥王强:“我们铁路运输部门每到逢年过节就特别忙碌。瞧,国庆节没过完我就得赶回去上班了。”表姐王芳:“我自己开的油茶店生意好得不得了,有时候客人来晚了还找不到座位。” 请你结合材料内容,简单介绍一下张丽一家从事的各个行业的情况,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略

教师归纳:从中大致可以反映出我国有私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等经济成分。

这些形形色色的经济成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互相竞争、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繁荣、昌盛,从而构成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那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引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 公有制为主体

1、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地位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注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前者是公有制, 后者包括公有制和非公有制)

2、 公有制经济的组成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说出公有制经济组成、含义、地位、作用、国家态度。

(1)国有经济

①含义:国有经济是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是与我国较高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多媒体展示材料)

“5.12”汶川地震中,四川省的公路、电力、通信、燃气及自来水管网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中央在川企业和省属企业,以最快的速度调配技术设备和技术抢险人员奔赴重灾区,充分发挥了国有企业在设备、技术、人才、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中石油、中石化公司采取定点加油站、流动加油站,24小时不间断加油,保证抢险车辆的油料需求。省水电集团等企业抓紧抢修设备,迅速恢复电力供应保障。全省通信企业采取派出通信车、空投通讯设备等措施为灾区群众、抢险人员提供服务,尽最大努力保障灾区应急通讯铁路、航空、公交等企业集结运力,在运输灾区急需物资 (如:帐篷、日常生活用品„„

探究:(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是不是要求国有经济应当覆盖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在各行业、各领域都占支配地位?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得出结论

教师归纳:

②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或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③作用: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联系材料说明)。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第一,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第二,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占支配地位。

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并不是要求国有经济应当覆盖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在各行业、各领域都占支配地位。因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这也就是说,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对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控制力上,而 不是国有资产的面面俱到。 对

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其他领域则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质量。这也就是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国有经济需要从过于广泛的竞 争性行业逐步,集中力量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便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又如:只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并不会削弱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而不必要求国有经济在一切领域和一切行业中都占数量上的优势。 因此,它的发展壮大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 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意义) 播放影片剪辑,让学生观看完后谈谈自己的体会。

(2)集体经济

教材32页:有个街道办的食品厂,原来不景气。后来实行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既是劳动者和投资者,企业的重大决策都要经过员工股东大会的批准,职工的收入既与自己的劳动贡献挂钩,又与出资数量挂钩。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工厂办得红红火火。

探究:这家食品厂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列举自己身边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说说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得出结论

教师归纳:

①含义:集体经济是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②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形式:农村主要是集体经济,城乡的工业、服务业有很多是集体经济,如: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县、乡镇、村办)集体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等。

④作用:第一,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第二,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第三,缓解就业压力;第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因而,发展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

(3)混合所有制经济

探究: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由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等六家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注册总资本为90.11亿元人民币,国有资金占80%,民间投资占20%。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的组建,充分体现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引导力和带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能力。

(1)这家企业是什么性质的企业?

(2)这家公司中的国家股和集体股属于什么性质?

(3)从性质上看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

学生甲:不能笼统地说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关键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从图中可以知道,该企业中国有和集体股份占59%,是绝对控股。所以从性质上看是公有的性质。 学生乙: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如果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不一定需要50%以上的股份,照样能够实现控股权,比如30%,甚至20%,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注意:不是把两种不同的所有制联合在一起,就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把公有制和私有制结合起来的新的所有制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 3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性

(1)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其中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 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4、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区别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要注意两点:一是这种优势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上可能有差别,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分布上的优势;二是这种优势,指的是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要注意对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理解。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同时要强调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不仅要有数量上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即使国有经济比重减小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会削弱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

区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内涵不一样:“主体地位”不仅有质的要求,也从量上要求;“主导地位”主要指方向上的引导。

外延不一样:公有制经济包含三个: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而国有经济只是公有制经济的一种。

5、如何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

议一议:国有企业如何改革,才能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讨论

教师归纳:为了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二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师:现场询问学生日常学习用品的从何处购买;让学生介绍临清的特产,如临清酱菜、狮猫、李家烧鸡、武德奎肉饼等,让学生了解个体、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作用。 这一目内容比较简单,主要由学生自主讨论完成下表,老师稍做补充深化.

1、多种所有制经济

含义 特点 作用 国家态度:

(主要是让学生从中得出为何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2、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为什么?

教师引导: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生产关系状况是有什么决定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因而,根本原因:由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

教师引导: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什么决定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教师引导: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发展不平衡,多层次性。

因而,具体原因: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另外也符

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教师引导:那么,基本经济制度的实施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意义)

(2)怎么办?

学生回答: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误区警示】

1、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注意:公有制是基础,国有经济是主导。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注意:应该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3、公有资产占优势,主要是看量的优势。

注意: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4、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

注意: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

5、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 注意: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混同;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不是主要力量。

6、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都占有支配地位。

注意: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有支配地位。

7、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相同的

注意: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有支配地位。

8、外资经济都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

注意:在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三种形式中,都有外资经济,但外商独资企业不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知道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形式,以及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在学习中应该结合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充分认识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和重要意义。

利用学案及时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们日常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是如何产生的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企业与劳动者的内容。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阅读我国公司的形式与经营策略,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

1、 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组成和作用

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篇三
《我国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过程和根本优势》

2007年3月

中州学刊

Mar.,2007

第2期(总第158期)

Academic

JournalofZhongzhou

No.2

【经济理论与实践】

我国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过程和根本优势

(求是杂志社,北京100727)

摘要:我国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之所以具有根本优势,是因为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客观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我国人民发展的客观愿望和要求。在进一步巩固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重大问题上,需要妥善把握和正确处理三个问题:一是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两食“毫不动摇”;二是公有制经济要进一步巩固、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更加

规范;三是要以马克思主义舆论正确引导、宣传和支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国情;公有制;非公有制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2—0023—07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的最重要指标,从这两个指标的变化,可以大体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在马克思主出社会发展的总体面貌。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把时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立足于中国间放长一些,将建国后57年的发展速度与建国前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200年、300年、500年、1000年四个时期分别作比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我较。建国前200年以1820年为代表。1840年发生国繁荣、发展、强大的保证。我们要十分珍视并进一鸦片战争,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进入半封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建半殖民社会,是中国最为苦难深重的时期。300步巩固它,就要研究它的优势所在,研究它之所以呈年前以1700年为代表。1700年是清朝最兴盛的时现出巨大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原因,研究它需要解决期。康熙在位61年(1662--1722年),乾隆在位60的问题和矛盾。这里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

年(1736--1795年),经济发展较快。据长期研究世一、我国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

界经济史的英国著名学者安格斯・麦迪森计算,这一阶段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生机活力表现在l/4—1/3,①居世界首位。500年前和1000年前以多个方面,主要表现是它能够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1000—1500年为代表。1500年是宋真宗3年,1500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年是明孝宗弘治13年,是北宋经元到明的过渡时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明显改善。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期,在隋唐以后,经五代十国,我国封建社会已经完里先做两种数量方面的比较分析。

全成熟,内部矛盾重重,农民起义不断,开始走向停一是建国后与建国前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国内滞衰败,但经济总量仍居世界前列。(1000年中国生产总值的比较分析。这是两个衡量社会发展状况

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22.7%,1500年占世界的

收稿日期:2007—一o】—旬5

作者简介:宗寒,男,求是杂志社编审。

23

中州学刊2007年第2期

25%②。)这四个时期,有衰,有盛,距离1949年建国当于1000--1500年期间66.6年的增长速度。建国时都不算太长,具有可比性。

前的1000年中,我国经济有两个增长较快的时期,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从1949年一是1500--1820年,年平均增长0.41%;二是的358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8.23万亿元,年平1870—1913年,年平均增长0.56%,也不到1%,这均增长11.5%,是近千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这57样的增长速度几乎近于零增长,或者说是处于基本年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比1500--1820年的年平均停滞发展状态;而相当长的时期不但没有增长,而且增长速度高27倍,比1820--1870年的年平均增长是下降的,其中1820--1870年每年平均下降速度高30倍,比1000--1500年平均增长速度高0.37%,1913--1949年平均每年下降0.02%。旧制66.6倍。换句话说,建国后我国平均每一年经济增度阻碍经济发展的状态跃然纸上,推翻了IHN度,建长的速度,相当于1820--1870年间30年的增长速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我国的经济才快速发展起来。

度,相当于1500--1820年期间27年的增长速度,相

表1

我国建国前后经济发展速度的对比

单位:1000--1949为百万国际元,1949--2005为人民币亿元

年份

o()o1500160017001820187019131949195719782005

(一)绝对数国内生产总值26550618009600082800228600189740241344239903908

362418320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50

600

600

600

600

530

552

439

142

379

10561+

年份期间

1000~15001500~18201820~18701820~19131913~19501949~20051978~2005

(二)年平均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O.170.41—O.370.56一O.0211.59.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0.06

0.oo

—0.25

0.1

一O.62

13.9

21.2

%为2004年数据。

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9_263页;《中国统计年鉴》(2004),第53页;《中国统计摘要》(2005),第17、19页。

建国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平均速度的高速增长,怎么能不衰败,人民怎么能不贫困呢?

带来了我国经济总规模和总体实力的增长以及人均二是把建国后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放到国际范围拥有经济总量的增长。目前我国按可比价格计算的作比较。仍把时间放长一些,将1000--2005年分几国民生产总值约比1950年增长15.1(按国际元计个阶段作比较。

为18)倍(其中1986年比1952年增长7.8倍,2003表2告诉我们,从国际范围看,在1820年前,我年比1986年增长7.3倍,比1978年增长8.3国经济增长速度还是比较高的。10一15世纪,我国倍⑨),比90年前的1913年增长18倍,比185年前封建制度早已十分成熟,欧美大陆还处于古典封建的1820年增长19.9倍,比300年前的1700年增长主义阶段,许多国家还盛行奴隶制;我国的农业、手54倍,比500年前的1500年增长73倍,比1000年工业和科学技术已有相当大的发展,欧美许多地区增长171倍。建国后50多年的经济增长总量和规还相当落后。16世纪以前,在影响人类发展的300模比建国前1000多年中增长的总和规模还大。建项大科技发明中,我国发明的有175项;欧洲的造国以来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平均13.9%的船、冶铁、印刷等技术远不如中国,欧洲的许多伟大速度增长,这样的增长速度在我国历史上是没有过技术是经丝绸之路从中国学到的。但之后情况就不的。从表1可以看出,在建国前500年前的1000—同了。14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6世纪地1500年的500年中,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理大发现后,英国、意大利等国出现规模较大的工厂仅增长0.06%,在135年前的1820--1870年的50手工业,尔后产生第一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摧毁封年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仅增长0.1%,其余建教主的统治,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尔后在北美得时间不是零增长,就是负增长。在建国前的1000年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一方面通过贩卖奴隶和毒中,按人口平均拥有的生产力和经济总量基本处于品,用武力侵占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进停滞并不断萎缩下降的状态。这样一种状况,国家

行残酷剥削掠夺,积累起巨额资本;同时注重技术进

24

我国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过程和根本优势

步,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而我国却不仅继续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而且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进入灾

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受到巨大破坏,经济社会日益衰落破败。

表2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国际比较

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

国别

1000~1500~1820,1870~1500182018701913

0.15

经济增长量(倍)

1995

2003

1950/

100044.6※※136.8

1950/1998/150019502.0632.530.5

5.3

3.73.9

2003/19980.260.29O.59O.520.370.130.43

31.7122.519.2

4.52,14.2

0.10O.4lO.1l

913~19501.851.160.9~2.6一O.022.842.210.31.19

1.15

1950~19734.914.65

4.4~

1973。1981~1965~1993~19981985199920023,Ol2,032.7—5.414.5

9.82.4

4.02.31.31.7

1.1

世界平均欧洲12国

0.30

O,320.410.931.71

2.2l2.14

3,33.24.2S,I34.13.22.22,7

3.53.35.49.9

4.33.9

发展中国家

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

).06~)1.6~).52~1.4~0.13O.291.373.4O.17O.4l一O.37O,56

O.86

0.31O.37O,80O.39

4.20.4l2.012.051.27

3.94

5.17.3

10.52.31.52.91.92.82.1

9.33.12.71.7—0.12.3O.2

8.032.81818.819.9

】5,1

(5.02)

0.18

(6.8)

2.992.971.762.1

(9.1)

3.30.93.31.42.82.0

50.6

(18)

2.“

2.831.91.63

3.939.295.682.932.05

15.0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经济千年史》,第260、263页;《世界发展指标》(2001),第24页;《国际统计年鉴》(2002),第6页;《世界经济统计简编》(2000),第48、49页;《中国统计年鉴》(2004),第1003页计算。

※指法、德、意、英、荷兰、挪威、瑞典、瑞士、丹麦、比利时、奥地利、芬兰。※※为西欧国家数字。

具体说来,在建国前1500--1949年的500年中,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不是负增长,就是增长不到1%,大大落后于欧美日等国,也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1820

1870年的50年间,

我国是年年负增长(一0.37%),而美国年平均增长是4.2%,德国是2.0l%,英国是2.05%,法国是1.27%,意大利是+1.24%,欧洲12国平均是.1.7%,世界平均水平是0.93%,都高于我国l—5个百分点;连印度、墨西哥也高于我国。在1870—1913年的44年间,美国年平均增长3.9%,IEt本为2.44%,德国为2,83%,英国为1.9%,法国为t,63%,意大利为1.94%,欧洲12国平均为2.14%,世界平均为2.21%,我国仅略有增长(0.56%),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比我国高l一3倍到8倍,分别高l一

后来我国的增长速度下降,就逐步落后了。将1950年与1500年间因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引起的经济增长倍数相比较,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在建国前的500年内,我国经济总量增加了2.8倍,而美国增加了1818.8倍,日本增加了19.9倍,德国增加了31.7倍,欧洲增加了122.5倍,世界总和增加了20,6倍;与建国前950年前的1000年相比较,我国经济总量增长了8.03倍,而西欧诸国增长了136.8倍,日本增长50.6倍,整个世界增长了44.6倍。因此,到全国解放前夕,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落后到只相当于

美国的16%,欧沸f12国的18.6%,西欧诸国的

17.1%,拉丁美洲的56.6%,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的比重下降为4.4%。⑨

建国以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1949--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5%,其中多数年份增长高于8%,最低时1950--1973年增长也高达7.3%,而世界平均水平仅年增长3%左右,最高时不过4.91%。与工业发达国家比,我国年平均增长速度相对更高。只举两个阶段的例子:1965—1999年,我国年平均增长8.1%,美国为3%,Et本为4.1%,加拿大为3.2%;英国为2.2%,德国为2.7%,意大利为2.8%,欧洲12国为3.2%。1993--2002年,我国年平均增长9.9%,美国为3.3%,Ft本为0.9%,加拿大为3.3%,德国为t.4%,英国为2.8%,法国为2%,意太利为1,7%.欧洲12国为3.3%,世界平均为3.5%。我国经济

25

5个百分点。在1913——1949年的37年中,美、日

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2%,英法意高于1%,世界平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5%,欧洲12国年平均增长1.16%。我国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是年平均下降

0.02%。

经济增长速度不同,自然会带来不同的经济规模和生产力水平。500年前(1500年),我国经济总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当时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618亿国际元,是欧洲12国总和的1.61倍,西欧各国总和的1.39倍,东欧各国的9.9倍,美国的76.2倍,日本的7倍,整个拉丁美洲的7.4倍,整个非洲的2.3倍,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1/4④。但由于

中州学刊2007年第2期

增长的速度大大高于这些国家。

增长速度不同,经济规模马上出现了巨大变化。1998年与1950年比,我国经济总量增加了15.1倍,而美国仅增加了4倍,德国为4.5倍,英国为2.1倍,法国为4.2倍,意大利为5.2倍,欧洲12国为3.7倍,世界平均为5.3倍。这一阶段日本的增长倍数与我国差不多,增长了15倍,但此后其增长速度又大大慢于我国,2003年我国经济总量比1998年增长了52%,日本仅增长了13%,德国为10%,法国为11%,意大利为26%,英国为4l%,美国为37%,世界平均水平为26%,都大大低于我国。因而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的第4位,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由建国初的4%上升为11.5%一13%以上。⑨由于经济增长,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不到3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5.1倍,人均国内生产总产增长了6.1倍(1998年比1950年),从而使全国居民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76元上升到2004年的4556元,人民生活实现了初步小康。人民多少年来所梦寐以求的愿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初步实现。

二、为什么我国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根本优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之所以能够促进我国迅速发展和全面进步,是因为它具有自己的本质优越性,即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客观规律,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人民发展的愿望、意志和要求。

生产资料所有制在任何社会都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根本的东西。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结构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这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旧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根本原因是政权和经济命脉掌握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手中,广大人民遭受剥削和压迫,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束缚和压制。生产资料的解放是生产力解放的前提。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长期被束缚压抑的生产力得到解放,社会生产力就迅速发展起来。居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生产关系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结束了旧制度下生产资料与创造使用生产资料的广大劳动者彻

26

底分离的状态,消除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使劳动者的地位及其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生产资料掌握在地主资本家手里,是资本榨取和束缚劳动、攫取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和剩余价值的手段。现在,基本生产资料回到创造者手中,由他们共同所有,按照他们的利益和意志共同支配和使用,成为为他们的共同利益和需要服务的手段。劳动者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是联合劳动,分工合作,按劳分配,共同致富的关系,而不再是多数人受少数人盘剥,资本攫取多数人创造的财富和剩余价值的关系。劳动者从根本意义上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国家、社会和企业的主人,他们不仅决定生产资料使用方向和使用方式,决定生产交换过程,决定产品和收入分配方式和使用途径,而且管理国家和社会,决定国家大事、企业大事。这就必然产生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条件下所没有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种新的前所未有的个人生产和集体生产力。

广大群众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生产关系把过去被束缚的最广大劳动者的这种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解脱出来,生产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得到解放,社会生产力就会源源不断地飞速发展。

公有制主体地位产生了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在宏观范围自觉地科学配置资源的条件。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劳动者把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掌握在自己手中,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在私有制下按追求利润的需要配置资源的本性,能够根据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来配置生产力,集中力量发展关系全局的最重要的生产力;有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考虑市场各个方面的需要和利益关系,从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相结合;抓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统筹兼顾,顾全大局,表现出了私有制条件下所不具有的巨大优越性。建国以来,正是由于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充分发挥了这种优越性,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的要求进行了不间断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智力建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才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在公有制经济集中力量发展的社会事业中,有三项特别重要:一是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重要

桥梁建设,公用水和电力生产供应,重点森林防护、大江大河的治理,以及基础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事业,主要由国有经济承担。它投资大,收效时间长,承担企业也要讲究经济核算,但社会效益远大于企业效益,长期效益远大于短期效益,有时企业亏损也必须干,其效益是不能用企业盈亏多少来衡量的。设企业投资为1,企业短期经济效益往往是一l,而社会效益则>1,通常1元的投资要带来大于四五倍的产值。例如经济发展要求道路先行。铁路运输具有全天候、能力大、成本低的特点,公路运输则机动灵活,辐射性强。客运量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弹性系

数为0.8珈.9,货运量为0.45珈.55。正是由于我

国这些年来国有交通运输业投资和运输量的增长,才保证了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5%的速度。25年来如果不是货运总量增长5.3倍,客运量增长lO多倍,国民生产总值决不会增长8.4倍。3万公里高速公路建设总投资不到3万亿元,为周围地区带来的效益少说也有3万亿×2=6万亿元,即至少比投资大l倍,而且可以在相当长时期内有这样的收益。二是基础工业。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重要矿山开采、钢铁工业、重要化学原料工业、重要劳动手段制造业、重要电器元器研制业等,是为下游产业提供基础性原材料、劳动手段和服务的,这些企业自负盈亏,一般有较高的收益,但其社会效益更大。其产品质量、水平和规模决定整个国民经济的水平和建设进程。这些企业不仅要不断以优异的产品和服务贡献社会,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而且常常必须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市场,使所有下游部门受惠。如果企业投资为1,企业效益一般为1.2,社会效益至少为1.2×2或1.2×3,也郎社会效益要比企业效

益大1q倍,并长期受益。三是高新技术。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国有经济力量雄厚,有条件也必须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投资大,风险大,一般短期内看不出效益,而一旦研究成功,则会千万倍地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整个社会受益。其投资为1,短期收益一般<l,长期则文1。公有制经济在保证国家政治独立和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就更不用说了。

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重要功能。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是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公有制为主体制度的建立使我们具备了从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

我国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过程和根本优势

大局出发,自觉地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在社会范围内保持总量基本平衡的条件。国家通过制定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指明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国家通过国家银行的货币发行、利率信贷关系和财政金融政策,调节经济运行;国有大中型企业掌握经济命脉,通过投资规模、投资方向和生产方向调节国民经济结构,支持和引导国民经济发展;国家通过国家和地方预算及财政税收政策,控制投资方向,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等等。这些都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并主要依靠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为载体进行调节。

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具有生机活力的另一重要原因。由于我国人口多,总体生产力水平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具有不同的水平和层次,社会需求复杂多样,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具有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把它作为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加以贯彻执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投资建设的积极性,扩大了资金来源和生产力规模;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扩大了就业,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有活力的群体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全国私有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6.1%,上升到2004年的16.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所占的比重由27.4%上升到31.4%;两者合计由33.5%上升到超过2/3。2003年个体私营企业的税收贡献为12.2%,三资企业为21.4%。1993--2005年以年平均22,3%和,35.4%的速度增加。非公有制经济使沿海经济越来越活,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阵地。目前城镇中约2/3的就业岗位是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非公有制经济就业方式比较灵活,又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劳动力多,群众就业问题是一件头等大事。容纳较多就业人口,使劳动与生产得到不同形式的结合,使大量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和劳动者收入提高的重要源泉,这对促进我国发展是极为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日益

27

47.9%。加上个体企业,在工业总产值占的比重已

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篇四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篇五
《2014新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篇六
《4-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篇七
《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一、坚持和完善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现有五种类型的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前两种属于公有制或社会主义经济,后三种属于私有制或非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是劳动者的私有制,既不姓“社”,也不姓“资”。私营经济是境内资本主义私有制,外资经济属于境外资本主义私有制。进一步概括,我国当前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个体所有制。 我国确立并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来之不易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宪法》规定的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或所有制结构。其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居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居辅体地位。我国确立并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来之不易。新中国建立初期,国有经济曾作出重大的历史性贡献,它不仅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稳定,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然而,在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的较长时期中,我们脱离生产力的实际状况,片面追求所有制结构的公有化和高级化。1975年,在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占81.1%,集体所有制工业占18.9%;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全民所有制商业占55.7%,集体所有制商业占42.2%,个体商业仅占0.1%。这种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妨碍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所有制结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化。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从公有制经济扩展到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从个体经济扩展到私营和外资经济,其地位和作用从“必要补充”上升到“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方针”提升到“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我们党依据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客观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理论的重大发展。

现阶段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与理论依据

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确立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或所有制结构?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说,这是我国现阶段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性质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根本标准,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总的指导方针,也是我国确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理论依据。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其核心是生产力标准,但决不囿于生产力标准。在“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中,生产力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综合国力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内在地包含了坚持社会主义社会基本性质的客观要求。综观“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贯穿和体现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价值标准。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以服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与“三个有利于”根本标准的实质是完全一致的。

用“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来衡量,我国现阶段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既有与之一致的方面,也有与之矛盾的方面。首先考察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是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一般是与生产社会化程度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其采取有效实现形式的条件下,

与我国现阶段主体生产力状况是相适应的,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资金、技术、管理、劳动力安置等方面还不能将国内外可以利用的生产要素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实现形式上也存在某些缺陷,与“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存在一定的矛盾。其次考察非公有制经济。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生产、促进技术进步、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与“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有一致的方面。但另一方面,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固有的矛盾并未消除,其唯利是图、剥削劳动者以及由个体经济的分散性、狭隘性、盲目性等导致的负面经济效应也显而易见,外资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后对我国经济安全和基本经济制度也构成某种威胁,因而又与“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存在着矛盾。

妥善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现阶段,如何在所有制结构总体上兴利除弊,最大限度地体现“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如何妥善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的基本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奠定基础,进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

其次,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也是支配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决定性条件。

再其次,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要探索、发展和完善既能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又能与市场经济对接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多样化的实现形式,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需要在国内外激烈的经济竞争中,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来逐步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上妥善处理了所有制结构中主体与辅体的相互关系,逐步确立并实行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探索并初步采用了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1979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9.7%。目前,我国经济总量(GDP)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至2007年的41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增至2007年的13786元。实践证明,坚持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现阶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不能忽视或排斥辅体,否则会犯“左”的错误,也不能放弃或颠倒主体,否则会犯右的错误。苏东剧变后一些国家在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出现的历史大倒退,其根本的经济制度原因就在于放弃或改变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行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我国极少数人受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公开或变相散布种种私有化观点,其目的是误导我国所有制结构改革,企图将社会主义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这不仅违背我国现阶段主体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违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使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丧失了经济基础,是绝对不能得逞的。我们要像胡锦涛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作为辅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在今后世界格局长期处于“西强东弱”和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有迅速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的格局下,在国内外某些人打着“改革”的旗号以形形色色的私有化观点误导我国所有制结构改革并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下,真正实现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坚持和加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和更应着力完成的艰巨任务。从经济层面分析,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

关键,是我国能否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我们能否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

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

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

策。 新农村建设:“三农”工作的总思路和总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不

是最近才提出来的。有关文献资料表明,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发展“二五”

和“三五”计划时,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2

年、1983年和1984年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

中都出现过这一提法或基本相同的提法。但必须看到,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其背景和内涵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非同寻常的

重大意义。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应该说政府把握得很好,是在财政相对增收,

达到20%的比例,有一定的财政能力的情况之下,我们开始推进新农村建设,来化解农村公

共品开支不足的问题。现阶段提出建设新农村,首先应该看到这是国家战略的一个具体体现。

不光是我们提出,欧洲国家,只要是有小农场的,比如像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等,

这些欧洲国家的农场,相对来讲规模较小,而且原来传统的村庄还存在,都有一个新农村建

设的客观需要。从粮食安全角度来说,我们也需要在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来

为国家的经济安全提供一个起码的基础。因此我们说,现在提出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与时

俱进的表现,是我们政策上实事求是的表现。 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绝不仅

仅是一般性的村容村貌整治(当然包括这方面的内容),而是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

求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

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内容非常

丰富。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涵盖了当前“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包括了农业和农

村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能够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农村全

面工作的“龙头”和“主线”。抓住了这个“龙头”,就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把握

了这个“主线”,就把握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因此,我们应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为新阶段统领“三农”工作的总思路和总要求。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 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议》中的亮点之一,被认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那么,新农村究竟“新”在哪?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新”在农村生产发展、生活

宽裕。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农村为城市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而各

级政府通过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农业稳定、农民增收、广大农村的生产

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其次“新”在城市中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

村中逐步建立起来,农民可以享受到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事业发展的成果,不必因此背

井离乡;三是“新”在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农民生活和缓,

有较强的幸福感,甚至于出现城市人由于渴望返璞归真,开始向农村回流的“逆城市化”现

象。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当前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工业

化与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统筹城乡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议》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描述一共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

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

村社会事业的内容;既有农村综合改革的内容,又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新农村

建设紧扣科学发展时代命题 从党的十六大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矛盾条件下如何实现城

乡统筹,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经变成国家战略。从2003年中央明确强调“三农”问

题重中之重以来,连续强调了四次。现在又进一步提出一个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

综合的,具有统管全局的指导思想,它恰恰符合最近所强调的科学发展观。 2002年前

党中央就明确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现在看来,要从根本上遏

制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就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

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

落后面貌。这也是一些欧洲有小农场的发达国家以及东亚小农经济国家实现稳定发展的必由

之路。 另一方面,建设新农村不是无源之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上

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直到1997年之前,农村财政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到只有10%左右,

在这种比较低的财政比例情况下,完全由财政来承担农村的公共品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而

到2004年,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加总,已经占到GDP的近20%,加上预算外财政,整个财政

规模占GDP的比重近30%。一般来说,这一水平已经具备了由国家财政主导来提供农村公共

品开支的条件。 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好,关键在于如何在实际行动中为它增墨添彩

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建设,提

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鼓励和引导农民发

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文化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

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设,基本建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

设。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有序

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尤其应该重视的是,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阻碍。关键是要突出科学发展

观和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抓好地县两级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各级各部门贯彻执政党新的

执政理念的认识;改变单纯追求GDP、盲目招商引资的行为惯性。只有各地区、各部门切实

做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规划,注重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才能确保

全国新农村建设能够准确落实党中央的指示,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三、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关于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特点及其建议

一、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涵容我们整个社会的精神生产,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渗透在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之中。

从总体上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而在全部工作中,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心环节。这是因为——

(一)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

每一个时代、每一种社会都有自己的精神文明。这些精神文明归根到底,是受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与其他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区别,归根到底是由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区别体现在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从本质上来说,它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刻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8页)由此不难理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道德尽管形态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那就是极力维护私有制,维护以私有制为核心的经济基础,维护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全部上层建筑。因此,不管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卫道士是鼓吹“仁义礼智信”,还是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他们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巩固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在那样的制度下,“文明时代愈是向前发展,它就愈是不得不给它所必然产生的坏事披上爱的外衣,不得不粉饰它们,或者否认它们,——一句话,是实行习惯性的伪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4页)正是这种“伪善”的思想道德渗透在一切精神文化领域,决定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性质。尽管这些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中也含有一些民主性的精华和积极的因素,值得后人重视和借鉴,但是从总体上说,它们并不构成剥削制度下的思想道德文化的主流,也不可能改变这种思想道德文化的本质。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情况则迥然不同。我们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我们的社会主体,是“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体的利益,必然要求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来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并在全社会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这种崭新的思想和道德是我们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的核心。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就决定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思想道德建设为我们整个民族树立坚实的精神支柱,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的、足以成为广大社会成员进行价值判断的出发点和归属的观念系统,构成这个社会的精神支柱,并由此而产生社会活动的精神动力。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为例,在那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信条,它以庄严的法律形式出现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同时又以不容置辩的公理形式镌刻在人们心中;以此为核心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念系统,成为社会的精神支柱。在这种价值观念下,人们的精神动力就是追求个人发财致富。这样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必然带来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形形色色的精神危机、人格扭曲和心理失衡。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只能求助于宗教(在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来化解矛盾,用关于天国的幻想来抚慰那些在现实中受到伤害或感到焦虑的心灵。

社会主义的中国需要另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正在全面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要求全民族树立一种崇高的理想和为这种理想努力奋斗的精神,要求确立一整套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体系,要求社会成员自觉地遵守纪律和道德规范。其中理想是核心,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之源,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

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篇八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PPT》

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篇九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篇十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课件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我国社会的分配制度是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9290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