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015-12-30 10:58:2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篇一《《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篇一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篇二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原文及译文》

原文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全优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译文

看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其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满地乱滚。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朝迁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字如马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了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颤我一定在军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篇三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篇四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ppt4》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篇五
《公开课: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课题】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授课人】莱西市城关中学 解凤霞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翻阅工具书,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对诗句的赏析,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鉴赏诗歌的角度和方法。

3.体会诗人慷慨激昂,充满自信的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赏析,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鉴赏诗歌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以学生展示为主,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新课,预习展示

预习展示: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3.文体常识: 边塞诗

二、初读感知,通文意,了解内容

1.齐读题目。看标题,你从标题读出了哪些信息?

地点是在走马川,事件是送封常清出师西征。

岑参的诗,意奇语奇,多描写奇异壮丽的边塞风景,表达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他的诗或清新俊逸,或雄浑豪壮,根据了解你觉得这首诗属于哪种风格呢?

那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

2.同桌对读。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3.个人去掉标点、节奏标记读。

4.齐读。

5.利用手中的工具书,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概括诗的主要内容。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写出师的环境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写出师的原因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写寒夜行军的情况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写出师的结果(虚写)

三、再读赏析,品语言,体会情感 请同学们用豪迈奔放,高亢激昂的语调读这首诗,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大声读出来,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并选取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友情提示:品析语言可从修辞、用词、写作手法的运用等不同角度展开。

第一句描写了空旷辽远,狂风怒吼,黄沙弥漫,遮天蔽日的画面。“黄入天”形象的写出了风势之凶猛。

第二句描写了夜间狂风怒吼,一块块大石头被狂风吹的满地滚动的奇异画面。“吼”写出了风的猛烈,强大。“乱”写出了风的狂暴。(比喻、夸张)

第三句写了一群匈奴人,骑着剽悍肥壮的骏马,在绿色的平原上奔驰,所到之处卷起一片片尘土。“烟尘飞”写出了敌人来势凶猛。(反衬)

第四句描写了将士们夜晚在军营中休息,连铁甲都不脱,随时待命,严阵以待。 半夜在凛冽的寒风中,将士们军容整齐的前进,他们的兵器互相碰撞,发出咔咔的响声,寒风像锋利的刀刃一样,吹在将士们的脸上,让人感觉疼痛难忍。(比喻)

第五句描写奔腾的战马身上沾着的雪和汗水冻在一起,在马毛上结起了冰,军营中的墨水也因为寒冷而凝结成冰。细节描写,以马的斗风傲雪,衬托战士的意气风发。

第六句描写了敌军看到我军战士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锐不可当的气势,吓得破胆而逃,诗人带领着一班人马,高举着胜利的旗帜,在车师西门外,迎接我军的胜利归来,远远的,将士们疾驰而归,他们脸上挂着胜利的微笑。(想象)

刚才大家从不同角度品析了这首诗的语言,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又有了新的理解,从诗歌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通过对险恶环境和行军过程的描写,热情歌颂了出征将士不畏艰苦,勇于征战的顽强精神和爱国思想,并对出征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请你带着新的理解再读这首诗,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四、学以致用,赏佳作,小试牛刀

刚才我们共同赏析了这首雄奇豪壮,满怀豪情的边塞诗,通过学习,你认为赏析一首古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3.内容理解 4.思想感情 5.佳句赏析6.写作技巧7.反复诵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方面鉴赏岑参的另一篇名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齐读。

2.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方面加以赏析。

3.小组展示。

4.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以“春天”为主题,充分发挥想象,选用比喻、夸张、对比、衬托等手法,写一两句诗,描绘你眼中的春天。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超市:(任选一项完成)

1.背诵并默写《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改写为一篇写景叙事散文。

3.推荐阅读赏析:王昌龄的《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篇六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篇七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体裁:七古

出处: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199_11

【注释】:

走马川: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车尔成河。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县境。军师:似应为车师。蘅塘退士本作军师。车师为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鲁番县。

1、金山:即阿尔泰山。

2、汉家:这里实借汉以指唐。

3、连钱:马身上的斑纹。

【简析】:

诗中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韵译】:

你难道不曾看见,

辽阔的走马川,紧连雪海边,

浩瀚的沙漠,黄沙滚滚接蓝天。

轮台九月的秋风,日夜在狂吼,

走马川的碎石,一块块大如斗。

随着狂风席卷,满地乱石飞走。

匈奴草场变黄,正是秋高马肥,

金山西面胡骑乱边,烟尘乱飞,

汉家的大将军,奉命率兵西征。

将军身著铠甲,日日夜夜不脱,

半夜行军,战士戈矛互相撞拨,

凛冽寒风吹来,人面有如刀割。

马背上雪花,被汗气熏化蒸发,

五花马的斑纹,旋即就结成冰,

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也冻凝。

匈奴骑兵,个个闻风心惊胆战,

早就料到,他们不敢短兵相接,

只在车师西门,等待献俘报捷。

【评析】:

��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

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鉴赏】:

这一首也是许多选本都选取的名作,走马川不见于地理书,大约在轮台附近。在走马川送封常清出师西征,因此做一首描写走马川的诗,带便写进了送行之意。题目没有说明送谁出师西征,但岑参另外有一首《轮台歌

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可知这一首也是送封常清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把这首诗也题为《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虽然大概不错,但总是没有根据的随意添改。

川,本义是河流。沿着河流两岸的平原,称为“川原”,也简称为川。“行”是歌行的行,不是行走的行。《走马川行》是这首诗的正题,是歌曲名;《奉送出师西征》是副题,是诗题。

这首诗的第一句,各个版本均有不同。《唐诗纪事》作“君不见走马沧海边”,显然漏掉一个川字。《唐音》、《全唐诗》、《唐诗别裁》都作“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显然多了一个行字。这首诗是每三句一韵,如果依照上面两种句法,则第一韵少了一句。现在我们把它写作:

君不见走马川,

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句法韵法就与全诗统一了。“川”字也是韵,而且是起韵,下面“边”、“天”二字是跟着“川”字协韵的。沧海的“沧”字肯定是错的,现在定作雪海。岑参《轮台歌》有一句“四边伐鼓雪海涌”,可以为证。 《白雪歌》描写的是雪,这首诗描写的是风。“轮台九月"三句描写沙漠里的大风,设想和造句,极为雄健。下面三句就转到副题上去,“汉家大将西出师”尤其是一个关健性诗句。金山不知现在是什么山,注释者都引用《嘉庆一统志》,说是“在陕西永昌卫城北”。这样,反而在轮台之东,而且是内地了。《轮台歌》一开头就说“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这两首诗写的是同一件事,可知金山必在轮台之西。烟尘是烽火的烟尘,是敌人入侵的警报。

“将军金甲”三句写军容之盛,但仍然联系着风。不过“风头如刀面如割”这一句却大有语病。从语法的角度看,既然头面对举,那么这一句的散文结构,就应该是“风头如刀,风面如割”。但作者的意思似乎是。风头如刀,吹在人面上犹如被割裂了一样”。那么,这句诗实在是不合语法了。(问题在这个“头”字用得不好.)“马毛带雪”三句,都写寒冷,前二句写奔驰的战马,汗气从身上的积雪下蒸发出来,随即凝结为冰。“五花”、“连钱”是马毛的纹饰,此处用来作马鬣的代用词。第三句联系到自己,在幕府中起草文书,砚水也结冰了。 最后三句是颂扬封常清的,也是奉送出征的礼貌语。敌人听到你的大军出动,一定恐慌万分。估计他们决不敢和我军短兵相接,肯定会投降的。那时我们当在车师西门迎接你凯旋归来。车师是古代匈奴部旗名,也是他们居住的地名,在今新疆吐鲁香奇台一带。从地形来看,应在轮台东北。如果封常清从轮台向西出师,则敌人不可能在其东北。因此,这里所谓车师,或者是用一个历史名词,以代替轮台,反正这一带都是汉代匈奴的车师前后王庭所在地。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

韩愈【2】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一)赋诗缘起

唐朝凤翔县法门寺有佛塔一座,藏释迦牟尼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塔,谣传开塔之年,必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而元和十四年正值开塔之期,唐宪宗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入宫禁之内”,“令诸寺递迎供养”,据《新唐书·韩愈传》载:“王公士人奔走膜呗,至灼体肤,委珍贝,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论佛骨表》谏诤,皇帝陛下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与“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韩愈左迁【3】至距离京师“八千里”之遥的岭南道潮阳郡,即将远行上任,有司以罪人家不得拘留京师为由,迫使其立即遣走,由于事出仓促,家室不及从,当行至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峣关【4】附近时,与赶到的侄孙韩湘【5】相聚,韩愈喜出望外,慷慨激昂地写下这篇千古之作。

(二)“一封朝奏九重天【9】,夕贬潮州路八千”

首联开门见山地陈述“获罪贬黜”的缘由,气势雄浑,高屋建瓴,一笔直下,直接陈述“一封朝奏”“夕贬潮州”惨痛的谏诤事件的结局,无一丝拖泥带水。

“一封”“九重天”“路八千”的“一”“九”“八”,数字性的顺然呈现,霎时于纸上形成鲜明对比,阐明“朝奏”“夕贬”之获罪迅速,表达韩愈“朝”“夕”角色转换差距性的悲痛心境,但“与其他迁客之无端怨悱,大异其趣”,“两者有舒噪和怨之不同”(章士钊语)。纵观一纸《论佛骨表》,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历陈迎佛骨事件之荒诞不羁,指责佛教徒的“背宗弃祖”,破斥“释迦牟尼”夷狄身份,“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发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八《论佛骨表》),一句“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豪迈悲壮,慷慨激昂,忠魂烈胆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流露韩愈出“卫道献身”的坚定执着。

(三)“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10】衰朽惜残年”

颔联直接陈述此次上书诤谏的缘由是“欲为圣明除弊事”,此所谓“弊事”从表面看,特指“迎佛骨事件”,即所谓“浮屠猖獗闹京师”,但从深层次来看,并非那么简单,问题可能更加复杂。韩愈在此时只是想借此次“辟佛”遭贬,抒发内心对“佛道猖獗”“藩镇割据”“儒学衰落”等一系列问题的担忧,但核心问题依然是“圣明”之学的衰落。

韩愈是宋明道学的先驱,首次提出“道统论”。但何谓“道”?何谓“统”?何谓“道统”呢?“道统”的缘起是什么呢?“道统”与“辟佛老”到底是什么关系呢?韩愈所谓“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强烈的国家民族使命感到底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或韩愈所有的“诗文”的思想前提是什么呢?我下面将一一进行尝试性的解答。

何谓“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知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原道》)由此可知,韩愈所谓“道”乃是“仁义”,所谓“仁”乃是“博爱”,所谓“义”乃是“行而宜之”,这是韩愈对“道”的阐释。

何谓“统”呢?韩愈借鉴佛教的“师承传统”,创制儒家的“统”的延续,所谓儒家的“道统”,韩愈指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原道》),至于“圣贤”之学“不得其传”的原因,韩愈的解释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朝经师偏重考据训诂”,忽略对“圣贤之道”义理层面的挖掘,导致佛老趁虚而入,儒道开始衰落败坏。韩愈自诩为“道统”的继承者,高举“兴儒学,辟佛老”的旗帜,“虽灭死,万万无恨!”这正是韩愈思想的出发点或前提,韩愈所作的一切工作,包括倡导复兴古文运动,均是源于此。

而此联“欲为圣明除弊事”更是出于韩愈强烈的儒家道统意识与强烈的民族文化责任意识,不仅仅是简单地为“皇帝陛下”“除弊事”,而是为了在更深一步的意义上“复兴儒家之道”,实现“修齐治平”的远大理想,虽然如今已是“衰朽【11】”“残年”,韩愈也在所不“惜”【12】,毅然奔赴“卫道”的疆场。

(四)“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14】蓝关马不前”

颈联“情”“景”“事”跃然呈现,浑然融合。“事”之“悲”,“情”之“切”,“景”之“壮”,在韩愈笔下,仅仅通过十三字,便已将读者带入与“他”的“情感世界”之中,笔法之高明,被历朝文人墨客赞誉。

特别是“云横秦岭”的“横”与“雪拥蓝关”的“拥”两字,甚是独到奇巧,仿佛是“云”故意横贯秦岭,阻隔望家的视线;仿佛是“雪”故意拥聚到蓝关【15】,加重路途的艰难程度。“横”与“拥”,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建构了“为我之境”,并将此事的“情”“景”“事”熔铸进此“境”,这的确妙不可言。

关于“家何在”一词,韩愈曾言“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遣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当日接到“夕贬潮州”的谕旨,仓促告别家庭亲人的悲痛;但更悲痛的是“圣贤”之“道”隐没不显,佛老荒诞之学日益猖獗,而所谓的“睿圣文武皇帝陛下”并非“神圣英武”,而是迷信沉溺于仙寿长生之术,难以履行“天”之“子”的神圣的职责。韩愈大声疾呼“家何在”,乃是对苍天鬼神的质问,乃是对圣贤明君的呼唤,更是对“道”的命运的担忧。

“马不前【16】”三字,出自《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韩愈行至蓝关,遭受“雪拥”的困境,“马”都难以前行,此时英雄失势之悲痛之心更是强烈。

(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17】

岭南道潮阳郡远在“八千里”之遥的“瘴疠之地”,道路艰难漫长,强盗土匪叛军猖獗,随时都可能面临生命的危险,而且这次获罪贬谪,不知何日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归期甚是难测!联想至此,韩愈遂嘱咐远道而来的侄孙韩湘,他日“好收吾骨瘴江边”,这真是“沉郁顿挫”(何焯语)“悲壮豪迈”!诗人的“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昭然可见(《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等撰写)。

从纯粹思想性的角度看,此诗虽然与《论佛骨表》联系紧密,但此表只是此诗的导火索或缘起点,而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此诗则与《原道》《原性》《与孟尚书书》《进学解》《师说》等能突显韩愈主题思想的篇章相辅相成,况且在英雄失路之时所赋之作更能体现自诩为“道统”的“继承者”的心境与情感。

从纯粹诗歌艺术性的角度看,全篇气势磅礴,如排山倒海,雄浑壮阔,既完美展现诗人的“沉郁顿挫”“悲壮慷慨”的心境,又独创性地实现了“诗之律”与“文之法”的巧妙结合,堪称诗文合璧的典范之作;此诗在纯粹平面性的陈述“朝奏”“夕贬”“除弊事”等事件的层面上,恰有杜甫遗风,而“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更有“李白”的影子,能做到如此,实属不易。全篇精妙之处,可圈可点,真不愧为韩诗七律中的佳作。

注释:

【1】日本享和三年本《又玄集》题作“贬官潮州出关作”。

【2】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人(今河南孟县西人),因先辈居昌黎(辽宁义县),故世称韩昌黎。韩愈是唐朝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诗人,出生于庶族官僚家庭,三岁父母双亡,养于兄韩会家,由嫂郑氏抚养成人;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92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阳山令、河南令、考功郎中、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刑部侍郎、潮州刺史等,穆宗长庆时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韩愈一生经历德宗时期的四镇之乱、泾源兵变、汴州兵变,顺宗时期的王叔文集团的改革运动,宪宗时期的刘辟、吴元济藩镇叛乱等事件,着有《昌黎先生集》,今有标点本《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3】 降职迁谪。方世举注:《史记·周昌传》“吾极知其左迁”。《索隐》曰:韦昭以为左犹下也,地道尊右,右贵左贱,故谓贬秩为左迁。

【4】唐朝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关。《元和郡县志》载“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关在县南九十里,即峣关也。”《地理志》曰:“京兆府蓝田县有蓝田关。”

【5】 韩愈侄孙韩湘。《宰相世系列表》曰:“湘,老成子,登长庆三年第,大理丞。”关于韩湘的逸闻轶事与历朝学者的考证研究如下:

段成式云:韩文公愈,有疎从子侄自江淮来,年甚少,韩令学院中伴子弟,子弟悉为凌辱。韩知,遂送街西僧院中,令读书。经旬,寺主纲复诉其狂率。韩遽令归,旦责曰:“市肆贱类,营衣食尚有一事长处。汝所为如此,竟作何物?”侄拜谢,徐曰:“某有一艺,恨叔不知。”因指阶前牡丹曰:“叔要此花青紫黄赤唯命也。”韩大奇之,遂给所须试之。乃坚箔曲尽遮牡丹丛,不令人窥。掘棵四面深及其根,宽容人坐,唯赍紫鑛轻粉朱红旦暮治其根。凡七日,遂掩坑白其叔曰:“恨校迟一月。”时东初也,牡丹本紫,及花发。色黄红历绿,每朵有一联诗,字色紫分明,乃是韩公出关时诗。头一韵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十四字。韩大惊异。遂乃辞归江淮,竟不愿仕;《太平广记》引《仙传拾遗》与《诗话总龟》引刘斧《青琐集》均信此为韩愈侄孙韩湘之事,愈贬潮州时,至商山与此甥聚会,赋遂此诗。而《道缘汇録》记载韩愈有此侄孙,蓝关遇雪时二人相见,但“辗转附会为神仙故事,怪诞不可究诘”;明朝蒋之翘曾注云:“翘尝考之,公从子老成,生子二,曰湘,曰滂。湘登进士第,为大理丞。滂未仕而死。初公南谪时,湘年二十七,滂年十九,皆从公以行。观公《宿曾口示湘诗》及在袁州作《滂志墓》可见。而此诗末句所谓远来者,盖公既行而湘追及于此,此深有意之言,亦不过感欢之意焉耳,窃意或者因是言,又见世所传仙人有韩湘子者,遂传会而为此说欤?抑主异教者,阴欲破公正论,

而故为此以张大其事欤?况公之贬在宪宗元和己亥,又四年为穆宗长庆癸卯。湘始登第。”如此则韩湘“修仙”与“出仕”在同时,故所谓神仙之事荒诞不经,难以稽考,“史传无载”。清朝方世举注亦言“此等记载”“幼妄可鄙”“诗语有事实当考者,又皆昧昧无言”,朱彝尊亦曰:“云雪一联,世传以为湘先示先兆,似出附会”,当时秦岭蓝关,是京畿近处,韩愈谪迁途中,偶遇风雪,有感而发,赋作此诗,自然之理,谣言是韩湘示兆,似乎无此必要。韩愈曾作《女挐圹铭》云:“愈黜之潮州,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则“此诗喜湘远来,盖其时仓促,家室不及从,而后乃追及,公尚未知,故以将来归骨。委之以相”。(《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唐韩愈着,钱仲联集释。)

【6】皇宫。《楚辞·九辩》:“君之门以九重。”

【7】《新唐书·地理志》:“潮州潮阳郡,属岭南道。”韩愈留韶州所作《泷吏》言:“下此三千里,有州始名潮。”《旧唐书·地理志》:“韶州至京师四千九百三十二里。”合计约八千里。《文集》卷三十《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神道碑》亦言潮州据京师八千里。(《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唐韩愈着,钱仲联集释。)但关于“夕贬潮州路八千”的“潮州”一词,宋朝祝充、魏怀忠注本,日本享和三年本《又玄集》,《太平广记》引《仙传拾遗》,《诗话总龟》引《青琐集》与《苕溪渔隐丛话》引《艺苑雌黄》中“州”均作“阳”。

【8】日本享和三年本《又玄集》,《太平广记》引《仙传拾遗》,《诗话总龟》引《青琐集》与《苕溪渔隐丛话》引《艺苑雌黄》中“欲”均作“本”;宋朝朱熹《考异》言“欲,或作本。”

【9】《太平广记》引《仙传拾遗》与祝充本中“明”作“朝”。

【10】“肯将”一词,朱熹《考异》言“肯将,或作岂将”,方崧如《举正》作“岂于”;“肯”字,祝充、魏怀忠本,日本享和三年本《又玄集》,《太平广记》引《仙传拾遗》,《诗话总龟》引《青琐集》均作“岂”,廖莹中、王伯大本作“肯”;“将”字,《诗话总龟》引《青琐集》作“于”;张相言“肯,犹将也”。

【11】“朽”字,方崧如《举正》阁本与《文録》作“暮”。

【12】“惜”字,祝充与魏怀忠本作“计”,廖莹中与王伯大本作“惜”,此年韩愈五十二岁。

【13】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蓝田县:秦岭在县东南。即南山别出之岭。凡入商洛、汉中者,必越岭而后达”。《通典》曰:“在蓝田界。”

【14】 方崧如《举正》作“雪揜”,朱熹《考异》:“拥,方作揜”。

【15】“马不前”三字,曾季貍云:韩退之“雪拥蓝关马不前”三字,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16】“应”字,《诗话总龟》引《青琐集》作“须”。

【17】“好收吾骨瘴江边”一句,何焯《义门读书记》云“结句即是不肯自毁以从于邪之意,非怨怼,亦非悲伤也”,程学恂曰“时未离秦境,而语已及此,其感深矣”。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奏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论佛骨表》)的精神,则虽遭获严谴亦无怨悔。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篇八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篇九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ppt教学课件02》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篇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相关热词搜索: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9754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