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金刚般若

金刚般若

2015-12-31 09:21:2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金刚般若篇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金刚般若篇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

法會因由分第一【白話註解】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白話註解】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大乘正宗分第三【白話註解】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妙行無住分第四【白話註解】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如理實見分第五【白話註解】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正信希有分第六【白話註解】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無得無說分第七【白話註解】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依法出生分第八【白話註解】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無相分第九【白話註解】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

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莊嚴淨土分第十【白話註解】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白話註解】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

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白話註解】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白話註解】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

金刚般若篇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释1》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译文]这部经,我阿难亲耳听闻佛所讲。(或译为“我闻如是”,我阿难听佛这样说。)那时,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时,世尊到日头近午的吃饭时分,身穿袈裟,拿着食钵,进入舍卫大城乞食。在城内挨家挨户要饭完毕,然后返回住处。吃完饭,收拾好袈裟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位就开始打坐。[点评]释迦牟尼佛有十个圣号, “佛”、“世尊”、“如来”都是其中的一个,但三者是有区别的:《金刚经》里的“佛”,一般是指佛的报身、肉身;“世尊”,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而“如来”,代表形而上的道体,一切众生同于诸佛菩萨的心性之体,就是生命的根源。《金刚经》中对须菩提也有三处不同称法:“善现须菩提”、“慧命须菩提”及“长老须菩提”。这三处是三个不同程序,指其所理解的、所悟到的程度不同,称呼也就不同。经文开头所展示的是释迦和他的弟子们的日常生活图景,透露出佛法与人间生活的关联,本经中记载的佛,照样要化缘、吃饭、收拾衣钵、洗脚、敷座、打坐,是那么的平常。平常就是道,佛是平常心。这是一幅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的古印度文明的图景。在轴心时代(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三世纪),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和列子等诸子百家;在古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并且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在古希腊,出现了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伟大的哲学家。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译文]这时有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佛旁的众比丘中离座站起,袒露右肩,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十向佛礼敬,并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如来善于护持、惦念身旁的各位菩

萨,又善于嘱咐、托付身旁的各位菩萨。世尊啊,那些善男子和善女人,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觉悟心,请问世尊,怎样才能守护住心念,才能排除杂念的干扰呢?”佛回答道:“好啊,好啊,你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如来善于护持、惦念身旁的各位菩萨,又善于嘱咐、托付身旁的各位菩萨。你等现在仔细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子和善女人,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觉悟心,应该像这样守护住心念,像这样排除杂念的干扰。”须菩提说:“是的,世尊,我乐意聆听您的话。”[点评]住:本意为“停留”、“停住”、“守住”,此品中“云何应住”和“应如是住”中的“住”意为“安住”、“守护住”。此经后面的“应无所住”、“不住”、“无住”等中的“住”意为“执著”(“住著”、“执而不舍”)。此品(章)中须菩提问释迦牟尼佛: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在此品中答道:“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时间、心念如行云流水,《金刚经》教我们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不需要住。住即不住(“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不住即住;无所住,即是住。人生修养到这个境界,心如明镜,没有主观、成见,物来则应、事来则应、事去则休,就是所谓如来。同样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需要降。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恼等杂念的自性本来是空的,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候,一切都没有了,永远拉不回来了。“云何应住”和“云何降伏其心”这两个问题,就像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一样,其实是一个问题,排除了杂念的干扰自然也就守护住了心念,守护住了心念也就自然没有了杂念,这谓之两只金刚眼。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译文]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杂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无论其是卵生的,还是胎生的;无论是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还是其他物质衍变而成的;无论是欲界色界中一切有物质形体的生命,还是无色界中没有物质形体的生命;无论是有思想、感觉,有心识活动的众生,还是没有思想、感觉,无心识活动的众生,以及一切说不上有无心识活动的众生,所有这些众生,我

都要让他们达到脱离生死轮回的涅磐境界,灭除他们的烦恼,使他们非常彻底地度脱。虽然像这样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其实并没有众生是被我灭度的。因为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了。”[点评]佛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那么什么是众生呢?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谓之众生,包括人、鬼、动物等,并不只是指人,人只是众生的一种。但要注意的是,众生有意识,所以称“有情”,称“含识生命”;植物、矿物没有意识,不属于有情类,不属于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并且,有情识的生物和无情识的植物在佛教中也有严格的区别。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不住于相布施。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四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否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译文]“再者(其次),须菩提,菩萨对于法应该无所执著,以不执著来进行布施。不执著于色相、声音、气味、味道、触觉、意识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不执著于相而布施。因为什么缘故呢?如果菩萨不执著于相而布施,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是不可思议和估量的。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你认为东、南、西、北等四方,东南、西南、西北、东北等四维以及上方、下方的虚空,可以想像和度量吗?”须菩提答道:“世尊,我认为不可以。”佛说:“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相作布施,其福德也就像十方虚空那样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应依照我教的不执著于相(布施)的道理来守护住其心念。”[点评]这里并不是以虚空的广大,形容福德的广大;而是以虚空的无所有、不可住(住:执著)、不可说边际数量,形容不住相布施的自性不可得。菩萨是应该这样的安住,这样的行施,所以如来说:菩萨但应如所教住!为得到善报而去进行布施做善事者,绝不是真菩萨,而仍然是痴迷无明的人。菩萨行有六种,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此品中说布施一种,是以布施以例其余也。若具足说,应为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行于持戒,行于忍辱,行于精进,行于禅定,行于般若。此品中佛陀阐明无住的道理,阐明无住的道理,即是对须菩提前面提的“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这一问题

的答复。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可凭身相见如来否?”“否也,世尊。不可凭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译文]佛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可以依据佛的身体相状来认识如来的真实体性(即实相法身)吗?”须菩提答道:“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依据佛的身体相状来认识如来的真实体性。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身体相状,并不就是真实的身体相状。”佛告诉须菩提:“凡世间所有一切色相(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而不实、妄而不真、无常的。若是识破了诸般色相,都是非真实相,那就可以见到如来的法身了(就悟透了佛法)。”[点评]佛有三十二身相,但这只是其肉身相,其法身是无相的,所以“不可凭身相得见如来”。“佛”代表的是一种精神境界,超感觉的理念境界,并非一种凝固的、静止的、可见的物质形象。所以在《金刚经》中说:“不可凭身相得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以及“佛性本空”、“理佛无相”等等。并且不但佛不可以得,人世间一切相也不可著。随时不著相,就可以见到如来,见到自己自性的法身。但是以佛、菩萨接引往生西方,绝对是有相的,既是有相,则属虚妄,既是虚妄,为什么愿求往生呢?因为如不往生净土,在恶多善少的秽土这种恶劣的环境中难保不造恶业;而往生净土后,则有了一个永不退转的向上的环境。这是一种方便法门。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否?”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取法相或非法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译文]须菩提问佛说:“世尊,芸芸众生,听到你刚才所说的这些内容及道理,能够产生坚定的信念和真实的信心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你不必有这样的担心。在我灭度后第五个五百年(即进入末法时期的第一个五百年),会有修持戒律、修集福德的人,他们会

从这些话语章句中产生信心,以此为真实的教法。应当知道,这些人不只是在一位佛、两位佛、三四五位佛处种下了善根前缘,而是从无量千万佛处所种来了一切善根。因此,只需听到这些经文章句,就会在一念之间产生真正的信仰。须菩提,我完全确知确信,这些众生将会有不可估量的福德。因为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这些众生已经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分别执著,也不再有法相和非法相的分别执著了。因为什么缘故呢?如果众生心念中执著于色相(身相)、法相或非法相,也就执著于我、人、众生、寿者这四种幻相的存在而为这四相所羁了。所以,众生不应该执取“法相”而执著有,也不应执取“非法相”而执空,连不著相的道理也不要执著。正因为如此,如来才经常强调说:你们这些比丘,应该知道我所说的佛法对你们的修行证悟成佛来说,就好像渡河的筏,过了河登上彼岸就要舍弃。对佛的正法尚且不能执著,度脱开悟后就应舍弃,何况对那些非佛法呢?”[点评]一旦过了河登上彼岸,我们就不可能还愚蠢地背着筏,所以切不可执著。龙树菩萨说:“执‘常’或‘有’,就如畜生一样愚昧,因宇宙万物本是因缘假合,生生灭灭;但执‘空’或‘无’,否定一切,则更愚昧。”《金刚经》强调“无相”,是有无并破,不落两边,是以般若智慧彻底超越世俗知见。从相对论来看,空观属于无的一边,假观属于有的一边,观空时不去执著空,观假时不去执著假,离开空假两边,心中无依无着,洞然光明,这叫做“中观”。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译文]佛又问须菩提:“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来真的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了吗?如来真的说过一定的法吗?”须菩提回答道:“根据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没有一种固定的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固定的法如来可以说。因为什么缘故呢?因为如来所说的法,都不可执著,也不能用言语来讲说、表达,它既不是法(不可执著),又不是非法(又不可执著于不执著)。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切圣贤都是用这个无为法证得正果,都明了无为法无生无灭、清净平等之后,才从随俗的角度而谈差别的,或者只是因根性有利有钝,悟有速迟,得道有深浅,而在理解、体认上有深浅程度的略微

金刚般若篇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音版)》

— 1 —

— 2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 譯

(注音版)

— 3 —

jīngāngbōrěbōluómìjīng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炉香赞

炉香乍爇 法界蒙薰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jìngshēnyèzhēnyán

xiūmólīnāmóběnshīshìjiāmóunífónāmóxiāngyúngàipúsàmóhēsàsuíchùjiéxiángyúnchéngyìfāngyīnzhūfóxiànquánshēnlúxiāngzhàruòfǎjièméngxūnzhūfóhǎihuìxīyáowén lúxiāngzàn净身业真言 唵 修哆唎 修哆唎 修摩唎

修摩唎 萨婆诃 xiūmólīsàpóhēōngxiūduōlīxiūduōlī

净口业真言

唵 修唎修唎 摩诃修唎 修修唎 萨婆诃 ōngxiūlīxiūlīmóhēxiūlīxiūxiūlīsàpóhējìngkǒuyèzhēnyán

净意业真言

ōngjìngyìyèzhēnyán唵 嚩日啰怛 诃贺斛

wārìlàdáhēhèhōng— 4 —

净三业真言

唵 娑嚩婆嚩秫驮 娑嚩达摩娑嚩 婆嚩秫度憾

námópówāshúdùhànōngsuōwāpówāshútuósuōwādámósuōwājìngsānyèzhēnyán安土地真言 南无 三满哆 母驮喃 唵 度噜度噜 地尾 娑婆诃

ōngyéyénángdìwěisuōpóhēsānmǎnduōmǔtuónánōngdùlūdùlūāntǔdìzhēnyán普供养真言 唵 誐誐曩 三婆嚩 韈日囉斛

fèngqǐngbājīngāngsānpówāwāzīlàhōngpǔgòngyǎngzhēnyán奉請八金刚

qīngchúzāijīngāng

pìdújīngāngfèngqǐngfèngqǐng

fèngqǐng

fèngqǐng

fèngqǐng奉請 青除灾金刚 奉請 辟毒金刚 奉請 黄随求金刚 奉請 白净水金刚 奉請 赤声火金刚

— 5 — chìshēnghuǒjīngāngbáijìngshuǐjīngānghuángsuíqiújīngāng

金刚般若篇四
《金刚经浅释》

金刚经浅释

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宣化上人于一九六八年十一月至一九六九年四月,讲于旧金山佛教讲堂 今天开始讲金刚经,这部经属于般若部。在五时八教中,这一部经是第四般若时说的。在八教中,属于别教。佛说般若经六百卷,金刚经是其中一卷。这个般若部,总共说了二十二年,最后,佛预言般若经将大兴于震旦,震旦即中国,从中国又再推行到世界每一个国家去。

唐朝玄奘大师,在高宗皇帝的支持下,奉诏翻译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梵本总共有二十万颂,法师广翻,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不敢删略。从唐显庆五年(六六O年)至龙朔三年(六六三年),仅在短短的四年期间内,于玉华寺完成大任。当时全国最有名的高位大德,同莅译场协助翻译、润文等工作,圆满中国佛教翻译史上一辉煌燦灿之巨献。

大品般若经翻译的那一年,曾感“桃开六度”,即是桃花在一年内开了六次,此足以证明这部经典的重要,能使诸花、草、树木神等,都来拥护,赞叹现瑞。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我初来美国(一九六二年),取名为“墓中僧”,即是坟墓里的出家人,意谓不与人争。今年(一九六八年)夏,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有数十位学者及学生,不惜千里而来求法。我被他们真诚所感动,故举办了为期九十六天的暑假精修班,讲了一部楞严经。现在有人请讲金刚经,所有七种立题,五重玄义都不讲,就分三部份来讲,一、总释名题。

二、译人。三、别解文义。

第一 总释名题

“金刚”,什么叫金刚?就是金刚心,也就是金刚性,也就是金刚的般若。金刚心也就是金刚的性,金刚的性也就是金刚的般若,说出来这么多的名字,合而言之只是一个。

金刚怎么说是“自性”呢?这个自性是永远不坏的,这个金刚自性也就是金刚心,金刚心也是永远不坏的。这个金刚般若也就是实相般若,实相般若也是永远不坏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经的名字,金刚是比喻,般若波罗蜜是法。故此经在七种立题里是法喻立名,以金刚比喻般若。这个讲法固然是对,可是不如我说它是金刚心,金刚性,金刚般若。这个般若就是金刚,不用比喻。这个心也就是金刚,不用比喻。这个性也就是金刚,不用比喻。

这种讲法很少人这么讲,一般法师都作法喻立名解,我现在也是用法喻立名,可是我把它合成一个。法也就是喻,喻也就是法,法喻是一个。分而言之,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合而言之,也就是金刚经,所以一般中国人叫它金刚经,省略了般若波罗蜜,亦可以说是般若波罗蜜经。

关于“法”,我常常对你们讲,要讲活了,不要把它讲得死板板的,所以把它讲成一个也可以,讲成两个也可以,甚至于三个、四个都可以。法无定法,所以金刚经说:“无有定法,是名般若波罗蜜多。”

金刚具有三义:坚固、光明、锋利。

金刚的本体是坚固不坏的,它不为一切所坏,而它能坏一切物,故能降伏天魔,制诸外道。天魔外道的邪知邪见,本来不容易制伏,可是你若有金刚体,就能把天魔外道都制伏了。

金刚的相是光明的,能破世间一切黑暗,因为要破除黑暗,才能得到光明,把邪法都破了,正法才能久住。邪法不破,正法就不能久住。金刚的相是破除一切黑暗。

金刚的用是锐利,也就是锋利。甚么叫锋利?就像刀刃能切金断玉,削铁如泥,是坚无不摧,形无不灭的。

讲到金刚心,不要误会以为是我们胸膛里的心。人体内这个心是肉团心,肉团心是没有什么用的。肉团的形相犹如倒掛莲花,白天开了,晚上就合起来。为什么?心里边有孔,孔窍白天开了,晚上睡觉时,孔窍就合上。这个肉团心,没有什么用,这是第一种心。

还有一个心叫妄想心,这个妄想心又叫第六意识。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其识,身有身识,意有意识,耳有耳识,鼻有鼻识,舌有舌识,身有身识,意有意识。在第六意识中,一般人以为肉团心是他的心,这是第一个错误。第二个错误又以为妄想心是其真心。楞严经上说:“佛告阿难,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这段经文是很重要的。这就是说第六意识尽打妄想,故佛为阿难破此妄识。

妄想心的神通广大,打这个妄想,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忽上忽下,不用坐火箭就到月球去了。

阿难认为这妄想心就是他的心,但是佛说:“这个不是你的心,那是什么呢?是一种尘相,虚妄相想,这虚妄的相是由你的妄想生出来的,把你自己的真性都迷惑了。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你都认为它是心,认贼作子,把你自己本来的珍宝都丢了,却将原有的常住不变的宝觉明心丢了,所以就在六道轮回里,头出头没,无有了期。”这一段是说妄想心。

第三是什么呢?是真如心。真如心就是实相般若,也就是实相。真如心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你说它大,没有再比它大,你说小嘛,也没有比它再小。这个心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心,心有以上这三种。

金刚这两个字已经讲了一个大概。现在讲般若,什么是般若?“翠竹黄花,无非般若”。绿的竹,黄的花都是般若。般若是印度语,在五种不翻之中属于“多含不翻”,因为译成中文只可以一个意思,而不能解释出原有的多种意思,所以不翻。

般若有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及实相般若。般若翻译成中文就是智慧。但智慧只有一种意思,不能完全译出般若的含意,所以就保留原来的梵语,尊重这个般若而不翻。

般若经有多少呢?本来说是有八部,但是详细分析起来有十类。

第一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以前不是讲过吗?玄奘大师翻译大般若经的时候,桃开六度,桃花在一年之中开了六次。第二是放光般若,佛放光而说般若中有三十卷。第三是摩诃般若,意思是大般若,但这叫摩诃般若,和大般

若的的名称不同,也有三十卷。第四叫光赞般若,由佛放光而赞叹说般若。第五叫道行般若。第六是学品般若。合起来三十卷,加上前面所说,合共六百九十卷。第七胜天王般若,有七卷。第八是仁王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有两卷。第九实相般若有一卷。第十文殊般若亦是一卷,合起来是七百零一卷。

般若经说了四处,十六个法会。第一处是在王舍城东北室罗筏城灵鹫山,说了七会,第二是在祇树给孤独园说了七会,第三是在他化自在天摩尼宝藏殿说了一会,第四是在竹林园百鹿池边说了一会,合起来是四个地方说了十六个法会。

这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在第二处第三会所说的一部经,在大般若经六百卷中,这一部经是第五百七十七卷,这就是金刚经的来源和历史。

由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达到实相般若。什么叫文字般若?就是我们看的经文,你若没有观察的智慧,单有文字,看来看去也是不懂的,不懂就是没有般若,没有般若就是没有生出智慧,这智慧本来是你本有的,但是你没有栽培灌溉,所以它就不生出来,故说没有观照的智慧。没有观照的般若,就不明白实相般若。必须要有观照的般若,才能达到最后的目的----实相般若,这是般若大概的意思。

波罗蜜,有的人说波罗蜜是甜的,但是这个波罗蜜不单是甜的,而且是甜中甜,怎么说呢?它是离苦得乐。为什么叫波罗蜜?波罗蜜是印度语,在印度,事情做好,做完了就说“波罗蜜”。波罗蜜翻译成中文叫“到彼岸”,什么 叫“到彼岸”呢?我们现在在三藩市要到柏克莱,需从桥上走过或坐船过去,从这一边到那一边,这叫波罗蜜,即是到彼岸。又如读小学,小学毕业了,得到文凭,这是波罗蜜。中学念完了,得到毕业证书,这也叫波罗蜜。再把大学读完了,这也叫波罗蜜。乃至学士、硕士及博士每个阶段都读完了,都叫波罗蜜。

我们现在由什么地方到彼岸呢?由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到涅槃的彼岸,这也叫波罗蜜。这个波罗蜜说起来,什么都可以说波罗蜜。你现在开始坐禅没有开悟,等到开了悟,这是波罗蜜。总而言之,把什么事情做圆满了,都叫波罗蜜。我们现在修佛法,一开始是难懂的,所以有些人听一次,感觉没兴趣就不来了。学佛法的人,必定要有善根,又要有忍耐心,要把佛法看做比任何事情

都重要,如果不明白佛法,就好像没有吃饱饭一样,一一要去听经闻法,这比到餐馆去吃最好的东西还要紧,若能怀着这样的欢喜心来听经,听完了也是波罗蜜。

经的意思已经讲过很多次,经者径也,即修行的一条路径,由生死的路走到没有生死的路,也就是从凡夫地到达圣人和佛的境界。

“经”又有一个意思。叫“出生”,出就是出来了,从佛口生出来的一切法,名之为“经”。

又有一个意思,就是“显耀”,经典能把世界都照得光明。

“经”还有一意思叫“常”;无论古往今来,经典是不变动的,一字不可减,一字不可加,不增不减,古今不变曰“常”。

“经”又有“贯”的意思;贯就是连贯所说的意思,这一行一行的经文,从开始到最终,把其义理连贯圆满。

也有“摄”的意思;“摄”就好像磁石,把所有的众生都吸到磁石上,就是令众生完全明白佛法,摄所化机。

又有“法”的意思,法就是所有人都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共同遵守的法则。

此外“经”还包含法本、微发、湧泉、绳墨、结鬘等意。这仅是简单解释“经”的意思。

第二 译人

这部经是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在姚秦时候翻译的;但是除了鸠摩罗什法师外,还有其他五位法师在不同时代先后翻译过此经,故这部经的流通本有数种。

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这部经取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二位翻译者是元魏时期,这位叫菩提流支法师,第三位翻译者是南北朝的真谛法师。这三位法师所翻译的这部经,名字都相同,皆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在隋朝,有一位笈多法师也翻译了这一部经,名字就不同了,叫“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在原有经名上加上“能断”两个字。

金刚般若篇五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xiānɡzàn

香赞

lúxiānɡzhàruî

suíchùjiãxiánɡyúnfǎjiâmãnɡxūnzhūfïhǎihuìxīyáowãnzhūfïxiànquánshēn炉香乍爇,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 chãnɡyìfānɡyīn

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námïxiānɡyúnɡàipúsàmïhēsà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námïběnshīshìjiāmïunífï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jìnɡkǒuyâzhēnyán

净口业真言

ōngxiūlīxiūlīmïhēxiūlīxiūxiūlīsàpïhē

唵 修唎修唎 摩诃修唎 修修唎 萨婆诃

jìnɡsānyâzhēnyán

净三业真言

ōngsuōwǎpïwǎshúdùsuōwǎdámósuōwǎpïwǎshúdùhàn

唵 娑嚩婆嚩秫度 娑嚩达摩 娑嚩婆嚩秫度憾

āntǔdìzhēnyán

安土地真言

námïsānmǎnduōmǔtuïnánōngdùlūdùlūdìwěisuōpïhē

南无三满哆 母驮喃 唵 度噜度噜 地尾 娑婆诃

pǔɡōnɡyǎnɡzhēnyán

普供养真言

ōngyãyãnánɡsānpówǎwárìlàhōng

唵 誐誐曩 三婆嚩 韈日啰斛

fânɡqǐnɡbājīnɡānɡ

奉请八金刚

fânɡqǐnɡqīnɡchúzāijīnɡānɡfânɡqǐnɡpìdújīnɡānɡ

奉请青除灾金刚 奉请辟毒金刚

fânɡqǐnɡhuánɡsuíqiújīnɡānɡfânɡqǐnɡbáijìnɡshuǐjīnɡānɡ

奉请黄随求金刚 奉请白净水金刚

fânɡqǐnɡchìshēnɡhuǒjīnɡānɡfânɡqǐnɡdìnɡchízāijīnɡānɡ

奉请赤声火金刚 奉请定持灾金刚

fânɡqǐnɡzǐxiánjīnɡānɡfânɡqǐnɡdàshãnjīnɡānɡ

奉请紫贤金刚 奉请大神金刚

fânɡqǐnɡsìpúsà

奉请四菩萨

fânɡqǐnɡjīnɡānɡjuànpúsàfânɡqǐnɡjīnɡānɡsuǒpúsà

奉请金刚眷菩萨 奉请金刚索菩萨

fânɡqǐnɡjīnɡānɡàipúsàfânɡqǐnɡjīnɡānɡyǔpúsà

奉请金刚爱菩萨 奉请金刚语菩萨

fāyuànwãn

发愿文

qǐshǒusānjiâzūnɡuīyīshífānɡfï

稽首三界尊 归依十方佛

wǒjīnfāhïnɡyuànchícǐjīnɡānɡjīnɡ

我今发宏愿 持此金刚经

shànɡbàosìchïnɡēnxiàjìsāntúkǔ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ruîyǒujiànwãnzhěxīfāpútíxīn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jìncǐyíbàoshēntïnɡshēnɡjílâɡuï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yúnhãfàn

云何梵

yúnhãdãchánɡshîujīnɡānɡbúhuàishēn

云何得长寿 金刚不坏身

fùyǐhãyīnyuándãdàjiānɡùlì

复以何因缘 得大坚固力

yúnhãyúcǐjīnɡjiūjìnɡdàobǐàn

云何于此经 究竟到彼岸

yuànfïkāiwēimìɡuǎnɡwâizhînɡshēnɡshuō

愿佛开微密 广为众

kāijīnɡjì生说

开经偈

wúshànɡshânshēnwēimiàofǎbǎiqiānwànjiãnánzāoyù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wǒjīnjiànwãndãshîuchíyuànjiěrúláizhēnshíyì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jīnɡānɡbōrěbōluïmìjīnɡ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áoqínsānzànɡfǎshījiūmïluïshíyì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fǎhuìyīnyïufēndìyī

法会因由分第一

rúshìwǒwãnyīshífïzàishâwâiɡuïqíshùjǐɡūdúyuányǔdàbìqiūzhînɡ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qiānârbǎiwǔshírãnjūěrshíshìzūnshíshízhuïyīchíbōrùshâwâidàchãnɡqǐ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shíyúqíchãnɡzhōnɡcìdìqǐyǐhuánzhìběnchùfànshíqìshōuyībōxǐzú食。于其城

yǐfūzuîãrzuî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

已,敷座而坐。

shànxiànqǐqǐnɡfēndìâr

善现启请分第二

shízhǎnɡlǎoxūpútízàidàzhînɡzhōnɡjícïnɡzuîqǐpiāntǎnyîujiānyîu

rúláishànhùniànzhū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xīzhuïdì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hãzhǎnɡɡōnɡjìnɡãrbïfïyánxīyǒushìzūn

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púsàshànfùzhǔzhūpúsàshìzūnshànnánzǐshànnǚrãnfāānîuduōluïsānmiǎo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sānpútíxīnyīnɡyúnhãzhùyúnhãxiánɡfúqíxīn

rúrǔsuǒshuōrúláishànhùniànzhūpú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fïyánshànzāishànzāixūpútí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sàshànfùzhǔzhūpúsàrǔjīndìtīnɡdānɡwâirǔshuōshànnánzǐshànnǚrãn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fāānîuduōluïsānmiǎosānpútíxīnyīnɡrúshìzhù

ránshìzūnyuànyàoyùwãn

dàshânɡzhânɡzōnɡfēndìsānrúshìxiánɡfúqíxīnwěi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大乘

fïɡàoxūpútí正宗分第三 suǒyǒuyíqiâzhūpúsàmïhēsàyīnɡrúshìxiánɡfúqíxīn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zhînɡshēnɡzhīlâiruîluǎnshēnɡruîtāishēnɡruîshīshēnɡruîhuàshēnɡruî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

ruîyǒuxiǎnɡruîwúxiǎnɡruîfēiyǒuxiǎnɡfēiwúxiǎnɡwǒ

rúshìmiâdùwúliànɡwúshùwúbiānzhînɡyǒusâruîwúsâ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jiēlìnɡrùwúyúniâpánãrmiâdùzhī

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

shēnɡshíwúzhînɡshēnɡdãmiâdùzhěhãyǐɡù众xūpútíruîpúsàyǒuwǒxiànɡ

jífēipúsà生,实无众rãnxiànɡ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shîuzhěxiànɡzhînɡshēnɡxiànɡ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miàohãnɡwúzhùfēndìsì

妙行无住分第四

fùcì

sâbùshī

bùshīxūpútípúsàyúfǎyīnɡwúsuǒzhùxínɡyúbùshīxūpútísuǒwâibúzhù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búzhùshēnɡxiānɡwâichùbúzhùyúxiànɡhãyǐɡùfǎbùshīpúsàyīnɡrúshìqífúdãbùkěsī

fúyěshìzūn

fúyěshìzūn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ruîpúsàbúzhùxiànɡbùshī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liánɡxūpútíyúyìyúnhãdōnɡfānɡxūkōnɡkěsīliánɡfǒu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xūpútínánxīběifānɡsìwãishànɡxiàxūkōnɡkěsīliánɡfǒu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xūpútípúsàwúzhùxiànɡbùshīfúdãyìfùrúshìbùkěsīliánɡxūpútípúsà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dànyīnɡrúsuǒjiàozhù

但应如所教住。

rúlǐshíjiànfēndìwǔ

如理实见分第五

xūpútíyúyìyúnhãkěyǐshēnxiànɡjiànrúláifǒu

hãyǐɡùfúyěshìzūnbùkě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yǐshēnxiànɡdãjiànrúlái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rúláisuǒshuōshēnxiànɡjífēishēnxiànɡ

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jífïɡàoxūpútí

xiànrúláifánsuǒyǒuxiànɡjiēshìxūwànɡruîjiànzhūxiànɡfēixiànɡ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

见如来。

zhânɡxìnxīyǒufēndìliù

正信希有分第六

xūpútíbïfïyánshìzūnpōyǒuzhînɡshēnɡdãwãnrúshìyánshuōzhānɡjù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

shēnɡshíxìnfǒufïɡàoxūpútí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mîzuîshìshuōrúláimiâhîuhîuwǔbǎisuì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金刚般若篇六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线装竖排版》

金刚般若篇七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及完整仪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及完整仪轨.txt

【金刚经仪轨】

香赞: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净口业真言:

唵。修利修利。摩诃修利。修修利。萨婆诃。

净三业真言:

唵。娑嚩(wa)婆嚩秫(su)驮。娑嚩达摩。娑嚩婆嚩秫度憾。

安土地真言:

南无三满多。母驮喃。唵。度噜度噜。地尾娑婆诃。

普供养真言:

唵。誐(ye)誐曩(nang)。三婆嚩 韈(fa)日啰斛(hong)。

奉请八金刚:

奉请 青除灾金刚 奉请 辟毒金刚

奉请 黄随求金刚 奉请 白净水金刚

奉请 赤声火金刚 奉请 定持灾金刚

奉请 紫贤金刚 奉请 大神金刚

奉请四菩萨:

奉请 金刚眷菩萨 奉请 金刚索菩萨

奉请 金刚爱菩萨 奉请 金刚语菩萨

发愿文:

稽首三界尊 皈依十方佛

我今发宏愿 持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云何梵:

云何得长寿 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 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 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 广为众生说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由乾隆大藏经网站校对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金刚般若篇八
《金刚经-原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分段贯释

金刚经为一切凡圣悟心之门,了悟无明妄心,即是妙慧真心,二心同体,故曰 悟心。三界以心为主,心名为地,能印心者,究竟解脱,故又名一切凡夫入如来地 顿悟法门。惟经义深邃,倘不解如来所说义,则心地莫由证入,此读诵讲解之不可 忽也。震旦人具有大乘根性,于此经最有缘,独苦不解其义,讲者每多依文解字, 此是释字,非属解义,闻者复杂参我见,附会邪说,于心地法门,远之又远。

金刚经者,如来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凡未证三昧见实相者,无从测知 其微妙,今不得已而依文释义,说者当提空说,听者亦当提空观,经云不可取不可 说,从知此经以无住为宗而精义显焉。

此经以无住为宗,无住者,非无所住也,乃不着于住也。

以金刚经分三十二分,梁昭明太子之功德也,惜其义未明,兹改判为二十分, 因前后经句,文同而义异,学者每苦于不明经义之所在,故每分加以说明,以清眼 目。又金刚经论,流传中国,在梁后数百年,古人有未及见者,注述是以不同,又 讲经与随说及开示法不同:对人开示,应以人为主,相机而酬,可就听者之程度而 深浅之;若讲经则普对大众,应以经为主,极度难普及于听众。如说大乘了义经, 只可就决定了义说,视座下听者,一切皆大阿罗汉,住于八地者然,不当稍事迁就,

以为不可教授而改其经义也。故讲经只可为已修证者说,在近世毕竟当机者少,若 并经文亦未研究,骤聆法要,则领会更不易矣。

金刚经乃入大学之教科书,但无论初修久学,内道外道,男女老幼,识字或不 识字,无不喜读此经。则知因缘之不可思议矣,其夙世必读诵此经,然则学佛又岂 可以今世论,视为初学而轻视之哉!彼死执三大阿僧祇者,可以悟矣。

般若放光分第一

【分义】诸佛说法,本无定相,以诸法空相故,既随处是法,不离坐卧行住, 应机而启,何须言语音声,在在般若,处处放光,岂肉眼可得而见哉!自食时至敷 座而坐一段,即以六波罗蜜行化,如乞食者,教布施也;著衣持钵者,教持戒也; 次第乞者,教忍辱也;收衣钵洗足者,教精进也;敷座者,教禅定也。一切皆般若 也,此乃世尊不开口之说法,放如是光而人不见,独须菩提知机而启请,机者,乃 在座诸众恰到当机之时,如闻此法,必可领悟,正法会之因由也。又此经所说,偏 重金刚般若之用,故开首一段,即是表用,虽然,用随体立,体由用显,言用则体 在其中矣。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

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 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注释】此经以无住为宗,正显般若智用之相貌,故以降伏为纲宗。但般若无 相,惟藉行住坐卧以显,显者,领会之意尔。会则处处风光,在在般若,翠竹黄花,

尽通人意,不会则越说越糊涂。试观世尊于说法前,匆忙此一段,依事而论,究与 本文何关。不知六波罗蜜门,尽已释入,放此无相之光,见此光者,即证得金刚如 幻三昧。是世尊已说真如般若竟,更何必再启言说。夫般若者,乃用于恰恰当机之 处。眉言目语,本无声音,对方亦不必以目见,不必以耳闻。接此机者,其先一须 菩提乎!但说法者为度众生,闻法者亦不忘众生,须菩提虽已明悟世尊之旨,而普 利群众,仍待启请。明知无法法,且说不可说,正不妨一说耳。

应机缘起分第二

【分义】须菩提因机而启请,世尊喜其知机而赞许之,彼此原已心领神会,故 曰唯然,但目的还在度众,以大众尚未达意,愿再以言语启发之,彼大众固愿乐欲 闻也。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 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 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注释】须菩提问意,谓般若以无住为宗,并不住于住,斯名正住,然必如何 而为究竟住乎:请佛为诸菩萨决定之。盖世人迷惘,在心之疑惑不定,不名降伏, 初念非不趋善,徒因知见烦恼,疑而不决,为多生习气所冲动,现前习俗所引诱, 不觉入于邪道。及已修行,悟道未彻,法障仍在,所知又起,此微细疑即无明惑, 非佛不能为之决定也。行者当问自己之知见,果能无着否?果能廓然无疑也否?若 得究竟住者,即能降伏其心,即名证得无上菩提也。降伏者,非压伏六识如凡夫修 也,亦非断灭七识如二乘修也,乃起八识心田微细习气,以般若扫荡之,转识为智,

如化敌为友,化恶人为良民也,故曰降伏。虽然,岂易言哉!降伏二字,乃用在已

发心之后,虽发心而取舍进退莫决,因而生疑,心遂惑荡,若不将此妄心降伏,必 不能安住于大乘。故不依有住而住,亦不依无住而住,如是而住,是真降伏。惟诸 菩萨大根者,根已成熟,请护念之,为决定可耳;小根者,根未成熟,请付嘱之, 令之增长可耳。云何者,请示其办法也,实重于事修也。佛故许其知机,赞叹而印 可之,又曰如是住,如是降伏,即暗指乞食一段,如是妙用而已。若利根人,一闻 于耳,即已彻了如是妙谛,通达诸法如义之旨矣,然小根人尚复茫然,故再铺陈, 所谓如是法者如下云云。须菩提答言,唯然者,表自己已明悟如是之旨也。愿乐欲 闻者,愿佛再伸说如是法以示大众也。

凡读此等经,当作四面观:一观佛,二观请问法要者,三观听众,四观自己。 身入其境而圆化之,于微细处体察之,方有少分相应处。

资粮分第三

【分义】凡事必赖资粮以成就,况学佛乎!世无众生,依何成佛,佛度众生, 众生亦度佛也。所言发菩提心者,发亲证菩提心之心也,故先降伏其心,似若利己 而非关度众矣,不知自他不二。外众生者,各类众生也,内众生者,我未降之妄心 烦恼也,不独我人如是,即各类众生,莫不一一如是。世尊为一切众生说,愿其自 度度他,皆证到无余涅槃。无余涅槃者,人法双空,了无挂碍,方名无余。如有能 度之我,即名我相;有所度之众,即名人相;我和众生,具此因缘,即生功德胜劣 成就烦恼等法见,名众生相;此念不除,坚执如寿命,即名寿者相;然则诸相不空,

众生何由而度?佛何由而成哉?今以度众生为成佛资粮,更以破四相为度众资粮, 入菩萨位,以为基础,我皆令入一句,为示行者发广大慈悲愿力,摄受众生主因。 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句,又为破四相之总法,言无住于能度所度之愿,则四相自 然不立,但如何而能臻此无上境界耶?曰当行波罗蜜,以布施为首,即代表六度万 行一切波罗蜜诸法行相,言皆不应有所取著。先把自心放大,尽量外放,即同十方 虚空之无尽,我之法性,即遍满无尽,由此所成就之福德性,亦如是广大无尽,不 可思量。以毫不执我,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我之所谓我者,又将何从执取,我 既不立,人又安在?惟此独妙法门,慧眼人更不必再加思索,但应照我世尊所教而 住可矣,此乃成佛资粮,无上微妙,简捷了当,干净畅达,不事犹豫。此世尊开口 说法已竞,然座上仍复茫然,故下再呼须菩提而告之。此一段,又若为全经之总题,

以下尽是文章,用以分释此义者,故无著判为资粮位。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 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 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注释】佛视众生各各皆本来成佛,以本具佛性故,惟因众生念念迷而不觉, 间或有觉,忽又复迷。原由众生只知执我,愈执愈小,愈难成就,由小发大,必先 无我,而无我之层次甚多。一明我,明我自己究是何物,以四大幻身为我耶?根尘 幻合为我耶?层层开释,则知真我者非此,独我常恒不变之如来藏性,乃属真我, 但我何故而入于迷醉耶。二法我,所谓法我者,即我本性中所起之幻心幻法是也。 既因幻心而由觉入迷,亦必藉幻心以出述入觉,诸法本空;正用时,亦不宜偏废 也。我既如是,众生自亦如是,既属同体,则推己及人之起念矣,志公所谓以我身 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此即是修。人果能同体大悲,则执我之见日小,利众 之心日大,至普遍广大,冤亲平等时,即离一切诸相,是名无我。无我者,佛也, 故发大心度众,必扫除我人四相。应如是三字,乃决定不疑之辞,舍此更无别法。 一切众生之类,表其众也。我皆令入者,发心也。无余涅槃者,使彼皆究竟成觉如 我一体不二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有三义:一言实无能度所度诸相也,有能度, 即立我人四相矣。二言众生本来成佛,不必定由我度而成,如《圆觉经》所说义, 但我不可无此宏愿耳。三言众生者,即内烦恼也,此内众生,正由四相起。自己之 烦恼众生,何时度尽,即何时成佛,一切众生之类,亦皆如是,亦各各有其内烦恼 众生也。然以大心无相故,了知本来不有,徒因执我而起,若有我人众生相对者, 即是根本烦恼,何得成佛。此处是总破四相,能如是,乃降心唯一办法,成佛第一 资粮。佛说法岂仅对在座听众已哉,凡卵生胎生以至非非想众生,佛无不平等护念 付嘱,必如是观,大心乃可启发耳。我相者,立可能之爱见也;人相者,由执我而 及所执者也;众生相者,我人互执以相成也;寿者相者,执持此相如命根也,此乃 入生死之总根。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 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 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 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 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注释】上言度众生以为成佛资粮,而破四相,又即度众生之资粮也。凡度众 生与无四相,一切皆属于法,是又立我人四相也,著于有矣。若不取于法,是亦立 我人四相也,又著于空矣。惟取法而无住,不著二边,则取舍自在。所言法者,自 布施起,至六度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助道品,乃至八十一科,无一非法,言皆不可 着也。此菩萨以行六度波罗蜜为住处,菩萨虽行六度,而不执取六度之相,于第一 义不动故,能施之我,所施之彼,以及中间布施之物,三轮皆空。以诸相不生故, 根尘脱落故,然此正复不易,必先明心见性,证得法身。观此性量,本来广大,如

十方虚空,不可测量,而此无相之福德性,亦复如是不可思量,福慧齐圆,不偏枯 也。然则明心性之广大者,又即破一切法之资粮也。故此分为资粮位,菩萨但应如 所教住,言即如是住可矣。此世尊开口说法,至此已竟,以下所说者,皆本此资粮 而发挥之也。

明法身分第四

【分义】度众生者,应先明以何而得度,了解度义,方名成佛。度者破众生知 见,开佛智慧是也。众生执于有相,抟取色身,遂为情欲所蔽,首当破之。故如来 者,法身实相也。即如来今日应化示相,亦属幻躯,尚不可取,况世间一切诸相也 耶!诸相都属幻化非实,了达此义,实相始证,此惟以慧见了知,即名得度。惟法 身虽无相,仍不能离于言说。法身亦非如来独有,即末世众生亦可证到,彼之能生 信心者,已于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已成就如是无量福德,不以其生于末世而轻之,

或自弃也。是诸众生,不但能不取于相,并已能不取乎法,以法亦幻相,借以得度,

度则法亦无用。如过江必用筏,到岸不须船,此惟无四相者为能,何可疑也。故曰 莫作是说,尔惟以无上菩提为归止,至所谓无上菩提者,乃圣凡同体不二之大悲也,

乃不可得之大觉妙净心也。如来证得者,证此不可得也,以毕竟不可得故,乃亦无 名可名,无说可说,说者既不可执取于说,闻者又安可执取于法乎。故曰如来所说 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所言不可取者,亦不是不取法也。以证此智相法身者,虽同 此无为一门,却有分证全证之别,故曰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虽然法身 无相,其福德性则不无,不可以世间有相福德为比而论多寡,若以三千七宝布施, 尚不如一行偈之究竟与无量,以诸佛诸法,无不依此而出也,无不证得智相福相法 身而成就也。但又不可执取实有佛法,以所谓佛法者,如来为证者说,如已证得, 即非佛法矣。今姑留此假名,用以流布后末世耳。此分极言开佛知见,以为根本, 是以般若称为佛母,而所谓此经者,则又非此五千言之金刚经也,行者试一参之。 此分无著判为加行位。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 非相,即见如来。

【注释】前云破相见性而成佛,于因地既属无相,则果地亦不应有相矣,然则 佛何故又取此身相耶?佛言此身相者,不因圣凡而有异同,一切幻化非实,如来者,

金刚般若篇九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介及注音)》

一、《金刚经》简介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现存于大英图书馆。

《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

金刚经属于《大正新修大藏经》中般若部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由于该经旨在论述成道境界,即无上正等正觉,在佛教中亦为“不可说境界”,故尽管经文篇幅短小,其文字结构仍然晦涩复杂。经文中强调“真理”本身的不合逻辑,必须躬亲体验才能感悟,而无法透过文字和简单逻辑推理而得。由于其精神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念相契合,《金刚经》在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后的禅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也随之源远流长。

问:怎么读诵金刚经?

答:一要有心,二要根据读诵仪轨。

问:金刚经要每天读诵吗?

答:随喜诵读,要有心。

问:读诵金刚经,用读梵文还是中文?

答:不要有分别心,,二者皆可,不精通梵文者推荐用中文。不懂的字可查阅 金刚经注音。

问:读金刚经之前要什么准备?

答:清净心,慈悲心,菩提心。

问:看金刚经和读金刚经的区别?

答:金刚经不是单纯用来读的,而是要用心去“读”去领 悟的,更重要的要去在生活中修证金刚经 ,不要有分别心。

问:读金刚经有什么作用?

答:给您善缘福德,智慧力量。

问:读诵金刚经,普通话不准有关系吗?

答:心诚则灵。

问:什么时候读金刚经好?

答:不分时候,分心境。

问:读金刚经怎么回向?

答:回向应该先大后小 先回向广大的法界众生离苦得乐, 再回向自己的事情。也可以只有大方向或小方向,随缘随分即可。下面举两个例文:

大方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小方向:愿以此功德,消除宿业障,怨债悉解脱,福慧安康留。

步骤一:香赞

lú xiāng zhà râ fǎ jiâ mãng xūn

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zhū fó hǎi huì xī yáo wãn

诸佛海会悉遥闻

步骤二:净口业真言,净身业真言,

suí chù jiã xiáng yún chãng yì fāng yīn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zhū fó xiàn quán shēn 诸佛现全身 nā mó xiāng yún gài pú sà mó hē sà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三称) 净意业真言,安土地真言,普供养真言 净口业真言 wēng xiū lìxiū lì mó hē xiū lì xiū xiū lì 嗡 修利修利 摩诃修利 修修利 净身业真言 wēng xiū duō lìxiū duō lì xiūmólì xiūmó lì 嗡 修哆利 修哆利 修摩利 修摩利净意业真言 wēng kǒu fù rì luō dá hē hâ hōng 嗡 口缚日啰怛诃贺吽 安土地真言 nā mó sān mǎn duō mǔ tuó nán wēng suō hā 梭哈 梭哈 suō hā

南无三满哆 母驮喃 嗡

dù lū dù lū dì wěi suō hā

度噜度噜地尾 梭哈

普供养真言

wēng yē yē nǎng sān pó kǒu fù fá rì luō hōng 嗡 耶耶曩 三婆口缚伐日啰吽

步骤三:奉请八金刚

步骤四:奉请四菩萨

步骤五:发愿文

nán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ù ní fó 南摩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奉请青除灾金刚 奉请辟毒金刚 奉请黄随求金刚 奉请白净水金刚 奉请赤声火金刚 奉请定持灾金刚 奉请紫贤金刚 奉请大神金刚 奉请金刚眷菩萨 奉请金刚索菩萨 奉请金刚爱菩萨 奉请金刚语菩萨 稽首三界尊 皈依十方佛 我今发宏愿 持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云何梵 云何得长寿 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 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 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 广为众生说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步骤六: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祗园会上佛菩萨(三称)

步骤七:《金刚经》原文

步骤八:金刚经咒

那摩把嘎瓦帝,八喇(二合)佳那(二合)八喇密答耶,嗡 那答帝答,依礼悉,依礼悉,米礼悉,米礼悉,彼那阳, 彼那阳。那摩把嘎瓦帝,八喇(二合)达地阳(二合)八 喇(二合)帝,依哩帝,依哩帝,密哩帝,密哩帝,舒哩 帝,舒哩帝,乌舒哩乌舒哩,部育耶,部育耶,莎哈。 步骤九:补缺真言,补缺圆满真言,普回向真言

补缺真言

nā mó hē luō dá nà duō luō yâ yē qū luō qū luō 南无喝啰怛那 多啰夜耶 佉啰佉啰

jù zhù jù zhù mó luō mó luō hǔ luō hōng hâ hâ 俱住俱住 摩啰摩啰虎啰 吽贺贺 sū dá nà hōng pō mǒ ná suō pó hē

苏怛那 吽 泼抹拏 娑婆诃

补缺圆满真言

wēng hū lū hū lū shâ yâ mù qì shā hē

嗡 呼噜呼噜社曳穆契 莎诃

金刚般若篇十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


金刚般若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金刚般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金刚般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9802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