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如何理解尊重为本

如何理解尊重为本

2016-01-01 09:44:27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如何理解尊重为本篇一《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 ...

如何理解尊重为本篇一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

如何理解以学生为本? 答:教师在实施教育时要切实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要充分相信学生的价值和实力,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多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认识到成长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主动提高自己,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

理解是相互交流的前提,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把学生的一些异于常人的行为当成是理所当然情理使然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浇树要浇根,根系丰发,始能长成参天大树;育人要育心,执教者德操高尚,始能育栋梁之材。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主体,是教育工作的合作者。因此,作为教育者,既要严格要求学生,更要尊重和理解学生,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伴随年龄增长,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理论知识的增多,社会认知水平明显提高,判断事物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有所发展,意志品质中的自我意识和目的性增强。同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他们普遍追求自主性和充分的学习自由。主体自身的不完全成熟与强烈追求自主性之间的矛盾需要教育者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并且积极引导修正,以帮助他们正确地选择和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首先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尊重,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深入学生,积极发现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掘其闪光点。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教育者,应该真正从内心接纳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使学生感受到人与人的平等,以及被关注、被理解的温暖。特别是针对处于弱势的所谓“差生”的人格尊严更应维护,差生长期形成的自卑心理,很容易使内心的自尊之花凋落,而自尊心恰恰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教育者决不能冷落、歧视“后进生”,而应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更大的关注。

素质教育强调给学生提供“全面性”的教育机遇,当然这就不等于要求每个学生必须 “面面俱优”。相反,这 “全面性”的教育机遇恰恰是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辟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某个学生在这一方面缺乏“天赋 ”,而另一方面却可能极具“潜能”。

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特点。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同样,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必然存在差异,教育者的责任就是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能力、智力的差异应采取不同的措施、途径和方法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发现特点,并把特点发展成特长,从尊重学生的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树立学生自信心出发,让更多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为有效、合理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一定发展。

三、信任学生的价值能力

信任,就是要相信每一个人的力量、价值。信任:是指相信而敢于托付。《出师表》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从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中为我们提供了信任对象的品格。

花朵因为有春天的信任,才绽放得争奇斗艳;高山因为有大地的信任,才屹立得巍峨壮观;小溪因为有大海的信任;才获得更广阔的生命。学生有老师的信任,才能信心百倍,激情洋溢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学生的智慧、才能的发展需要有一种环境、机会和条件,作为教育者要通过各种方方面面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让学生认识到目标价值和个人经过努力完全有能力去实现目标价值。教育者就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发展,给学生各种表现的机会。就算是“差生”也要信任他们,让他们懂得自身的力量和价值,知道自己也有闪光的机会,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心理。

学生在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使其产生一种责任感和取得成就的欲望,他自然就求进步了。当然,这是始终离不了老师对学生的信任。信任,是尊重和理解的集中表现,只有相信一个人,才会谈得上对他有所尊重和理解;否则,一切都会落空。

四、激发学生的潜能特长

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个个体的潜能。正是这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使得整个世界都在不断反思现实,进行教育改革,探索更好的道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各国教育人士的高度评价。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前,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曾经画过一幅漫画,讽刺教育工作者总是用单一标准要求学生,就像园丁拿着剪刀剪切冬青一样。教师常常就是这样武断地把学生剪切得整齐划一。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运用赏识教育,个性化教学。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意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欣赏和肯定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教育是个体化的教育,教师更为主体、自觉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能特点,促进其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者经过长时间与学生们的相处,就不难发现学生的素质不一,性格各异,也自然会发现学生们的长处、短处和与众不同之处。这时候,我们就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激励,而且是热情的激励。如果别人说这孩子没有优点,那么我们就要去发掘他潜在的优点,看一看孩子有什么进步,就算是点滴进步也有激励的价值;或者给孩子制造一个表现优点的机会。

激励不仅是要表扬、也不止是物质奖励,更重要的是和学生们共同分享成功、胜利、进步甚至是失败。让学生们感受到你因为他而快乐,而自豪,和他们共同承担痛苦,这会是学生们受到的最大激励。

古语云:“爱人者人恒爱之”,倘若教育者做到事事处处主动关心学生,对他们宽容与耐心,并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鼓励、宽容他们,那么学生才会在你的行动中受到启迪、感染,从而达到如期的教育效果。

学生们是有理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个体。他们渴求知识,渴望关爱,具有潜在的创造力,各人生活经历也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经验,不同的性格气

质,不同的兴趣爱好,因而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端正态度,教育时应该诚心诚意地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在教育导行时应该随时随地地激励、宽容、提醒学生们。只要做到时时以学生为核心,处处以学生为本,就能使所有的学生快乐成长,就能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

如何理解尊重为本篇二
《商务礼仪以尊重为本(一)》

主持人:各位观众,听了金教授的介绍,我们知道商务礼仪在商务中的重要性。下面请金教授给我们介绍一下,学习商务礼仪最需要重视的是什么问题。

金正昆:各位好。这个问题,用我们专业的话来讲,就是要讲商务礼仪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要强调商务礼仪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基本理念是现在比较时尚的一个词,根据我庸俗的理解,大概就跟学中学、小学老师讲的主题思想差不多,就是基础要求,我们学商务礼仪,掌握商务礼仪最重要的是什么?应该讲是四个字,尊重为本。商务交往尊重当先,当然我们要知道,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做,那个问题怎么做,这个应该是说的,应该是了解的,但是,更高的层次,更高的要求,是要懂得尊重人。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前天我到一个单位开会,完了以后,公司的人请我们吃饭,点人数,后来我批评他了,他不单点人数,他还这么点,一、二、三、一、二、三,不能这么点的,用我们比较专业的讲法讲,掌心向下,表示傲慢之意,一个手指点别人,有教训之感,所以经过专业训练的人,点人数是掌心向上的,掌心向上,表示谦恭,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这是比较友善的做法,你也可以跟我说,你不懂,你也可以这么说, 我们习惯这儿做,没那回事,关键是你心里有没有概念,懂不懂得尊重人。

当然,懂得尊重人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了解人,不了解人,谈何尊重?比如我们开个玩笑,招呼人,请远方的一个人过来,咱们请他过来,中国人是这样,老王,过来过来,中国人喜欢掌心向上,但

是对欧美客人打交道,比方我说导游,我是翻译,我是外办的同志,经过训练的人知道,不能这么招呼的。对欧美人来讲,掌心向下招呼人,不是叫人,叫的是动物,是四个腿跑的时候,翘小尾巴的那个,当然招呼欧美人也不能这么招呼,尤其不能这样招呼,那是要练练,所以你要了解人。

再开一个玩笑,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都有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事,当然我们可以从家庭伦理的角度来讲,夫妻之间要相知相爱,无所不谈。那是从伦理道德部分的角度讲的,是必要的但是那里的相知是一个宏观的说法,其实从人际关系处理,从商务礼仪方面看的,不是对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的,甚至包括你们家那口子在内,在座的各位,我们的电视观众,你什么事都会跟你那口子说吗?金教授跟各位交代,我有两句话就不敢说,我的经验告诉我,说了白说,说了不得好报,说了不得不说,打死也不说。当然有些同志可能多一点,有的同志可能少一点,第一句话不能跟你们家那口子说的,如果你是个先生,不能跟太太说的那句话,说实话,这是个庸俗的社会经验,就是你跟她好之前,跟别人的女人好过没有,这个不能说。有时候两口子谈恋爱,会说实话,咱俩好了,无所不谈,你跟我好以前,跟别人好过没有,有经验的人不说,除非他知道,说了他记恨你一辈子,时不时拉出来遛遛,你找谁谁谁去吧。

实际上我们有经验的男人,包括正在热恋的,或者已经姻过去的同志,有句话不能跟你太太说的,这句话就是别的女人漂亮。男人成熟不成熟,说不说这句话是个标尺,有经验的人不在老婆面前说别的

女人漂亮,不在女朋友面前说别的女人漂亮,甚至不在女同事面前说别的女人漂亮。因为女性有一个特点,善于比较。她比较比较,她绝对要比较。不比较同性不是女人。所以不管你老婆漂亮,但是不能说别的女人漂亮,你说别的女人漂亮,就等于侮辱她不漂亮,是可忍孰不可忍。不相信你今天晚上你回去看看,你没好饭吃的。你说她妹妹漂亮都不行,你说她妹妹漂亮,你将一年之内,见不着她妹妹,她不给你机会。

说起来是个笑话,但是了解人有时候也有用。我给你谈个庸俗,前几天是看世界杯,我们家里就发生了电视争夺战了,我们家的那口子爱看肥皂剧,我记得又演什么,风暴法庭,又演一个也不放过,她就看的如痴如醉,有一天我想看那个四分之一决赛,我好不容易有这个机会,我坐那儿想看了,她在那儿看那个风暴法庭,我有我的绝活,正好那个女主角是宁静,宁静在那儿一出来,在那儿一表演,我就自言自语,我不跟她说,跟她说,她感觉有意,我自言自语,我说你看人家宁静怎么长的,人家咋就这么年轻呢,那人家都两个孩子了,人家怎么不像生孩子的样子,你看人家的那个眼神多迷人,她,啪,就把频道给我换了,我让你看,看球吧你。

商务交往是更高层面的问题了,从更高层面的问题来处理人际关系,也要了解人的形成,我打个比方,赠送礼品,私人关系也好,企业行为问题,在尊重社会规范法律伦理的道德的情况下,从纪念宣传的意义上讲,互赠礼品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赠送礼品,就要考虑一个对象化问题,你得知道他喜欢什么,但是这个不一般能做到,你说金

教授,你喜欢什么,我送你点什么,咱们也是有身份的人咱们不会说,但是你可以根据一般的知识、教养,社会地位去做推测,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比如说,除了他喜欢什么之外,你换一个角度,用我们来讲,基层的角度,保底的角度,不赔本的角度,你要明白他不喜欢什么,他喜欢什么不容易做到,但是你要确保他不喜欢的东西不能送。这很重要。

我有一次到西北的省份去,那个地方穆斯林聚集地方比较多,我去讲课去了,大概搞接待的同志是临时来的,没有经验,走的时候给我讲,说我们民族地区热情好客,说教授给你带点民族特产回去,我说算了,坐飞机不方便,他说你带吧,不带就是看不起民族兄弟,给我上升到民族政策的角度上来讲了,我说那就带吧,我说你送我一个你们民族的小帽子吧,他们民族的小花帽很好看,我还跟他们套近乎,我用了专业词,送一顶卡帕吧,他们把那小帽子叫卡帕,我说你送一顶卡帕,第二天拿来了,帽子从包里一拿来,在场的同志都用幸灾乐祸的眼神窥视我,你知道为什么?那位同志送了我一顶绿帽子。当然我理解他,我搞这项工作,我对民俗有研究,刚才讲了你处于俗话的礼,我知道。他那个民族,穆斯林的,穆斯林是以绿色为吉祥色,所以买买提,阿凡提带绿帽子非常普遍,但是我们这种人,怎么能戴绿帽子,是可忍孰不可忍,不过我也刚才讲了,我也理解他,所以没有办法跟他翻脸,我不仅不不翻脸,而且还戴着他的帽子,跟他在一起合影留念。同志们对我那副照片的评论说,跟哭一样,

所以尊重的问题是比较重要,尊重人丛专业的讲法,从学理的角

度讲,注意两个侧面,第一个层面是我们大多数人比较容易忽略的,第一层面是要讲自尊,作为一个商务人员,要考虑到自身素质,企业形象,所以在大型活动之前,你要讲自尊,你没有自尊自爱,人家不会把你当回事,你自己都不把你当回事,谁会把你当回事,自尊是尊重的出发点,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在商务交往中,没有自尊自爱的人,是没有尊严的。是没有地位的。是没有形象可谈的。当然我们这里讲的商务交往中的自尊是通过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穿着打扮,方方面面表现出来的。

比如,说个最基本的,我们光强调自尊,要注意一个着装的问题,要强调一个着装的问题比如我们说个女同志的例子,现在职业妇女社会地位很好,男女平等,我们在城市里这个问题解决了不错,而且大家的经济地位提高了以后,形象上也非常重视,哪个女同志还不戴几件首饰,谁都会戴几件首饰,但是商务交往中对职业妇女佩戴首饰有讲究。基本的讲究有两个,叫做符合身份,以少为佳。首先你在商务交往中,佩戴首饰不能太多,不能喧宾夺主,要像上班个样子,要表现你爱岗敬业,不能抖搂你们家家财,说句不好听的,你比顾客打扮的还漂亮,谁伺候谁,谁为谁服务,所以要摆正位置,以少为佳。另外还要强调符合身份,用我的话讲,商务人员有些首饰是不能戴。我想请在场的同志配合一下,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女同志,我给你一分钟时间,然后请主持人点两位同志发个言。你认为女同志在工作交往中,在商务交往中,有哪些首饰是不能够戴的。一分钟时间给各位,如果愿意的话,我们再场的男同志也可以对女同志指手划脚,有时候旁观

如何理解尊重为本篇三
《以幼儿发展为本,尊重和理解儿童》

以幼儿发展为本,尊重和理解儿童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教育不断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必然要求幼儿教师要有不断增进专业化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不断出现的、新的教育问题与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所以,我们幼儿教师应该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成长, 才能促孩子发展,才能为孩子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如今的教师,随着随着对教育教学的重新定位,其角色、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承担着巨大的社会重任,肩负着家长、幼儿园的重托,怎样做才不辜负这些责任呢?我认为,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都要有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工作负责,否则将一事无成。事业心干一行爱一行,做幼儿教师首先要爱孩子,爱本职工作,有了“爱”就一定会付出。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是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对孩子对事业的真诚。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年龄尚 小的幼儿,他们不谙世事,生理、心理都不成熟、不稳定。因此他们需要的不仅是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以爱为本,尊重理解幼儿。入园离园时,一声声问候与道别,能让幼儿感到亲切;日常活动中,教师的微笑,抚摸,能让幼儿体验一种积极的、高尚的情感。我班有位女孩年龄偏小,性格内向、胆子甚小、不愿与他人交往,于是我便有意地接近她,与她说话时总是搂着她或拉着她的手,挑一些她喜欢的话题;特意安排能力强的幼儿与她交往,使她消除不安的心理。慢慢地她变得活泼起来,能主动与他人交往,对我也产生了特别的依恋„„我想这便是师爱的力量——使她更自信。师爱对幼儿的成长和进步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尊重幼儿是建立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和重要前提;尊重幼儿就是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允许他们在思想、情感或行为中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为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

教师的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手势能给幼儿带来安慰和鼓舞,幽默更能增加师生间的感情。幽默使人快乐,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在师生交流中,教师的幽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早锻炼中,幼儿因贪玩经常把自己搞得满头大汗,这时我故意上来一句:“呦,你头上怎么下大雨了?”孩子们一听往往会边笑着边擦去头上的汗。日久天长,幼儿与幼儿之间也学会了幽默。自由活动时,拉着我,抱着我,跟我开玩笑,还会叫我的名字,我从不介意,师生情深,这正是我所希望的,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件快乐幸福的事。 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我相信:只有一个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教师,一个真心爱着幼儿的教师,一个关注幼儿幸福的教师,才会成为一位真正的好幼儿教师!我将关注孩子的行为、能力、情感、态度的激发与培养、注重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关注孩子的自主建构和主动发展等等,与此同时,真正地学会关注孩子发展的寻常时刻、倾听孩子的心声,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和顺应身边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需求,促进孩子的和谐、全面的发展,体现以孩子为本的教育理念。 是的,和谐就是关心,和谐就是尊重,和谐就是平等,和谐更是幸福,在领导的关心和爱护下,我们将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踏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建立和谐的商务厅幼儿园而贡献力量,为商务厅幼儿园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追求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增砖添瓦。

如何理解尊重为本篇四
《以人为本:尊重 理解 信任》

以人为本:尊重·理解·信任

——班主任管理之管见

两院院士、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谈到未来教育的目标时曾指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培育人才,在于培育德育、智育、体育、能力、美育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时代、科学与教育的未来》,《新华文摘》2000年第1期)这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尤其是对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在现实教育过程中,有许多教师、家长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用自己过去陈旧的一套去要求学生,从来不从学生实际出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学生之所做。比如,学生喜欢快乐的童年,要独立自主,而教师、家长都一味地要求学习,管头管脚,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一头驯服的羔羊。但结果呢,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做班主任以来,在班级管理中我一直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我的管理中去。对学生的管理建立在“尊重,理解,信任”的基础上。自认为效果还不错,因此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应该注重人权,关注人的一切权利。对于我们老师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而不是高高在上,把学生当作我们的对立面,或者附属。从我们教师的角度看,好学生的优点很容易被发现,也就很容易被尊重和肯定。作为班主任我想更多的应该关心和维护那些处于弱势的所谓“差生”的人格尊严。他们因为学习不好,受到老师的漠视,同学的歧视,因此时间长了,就会在心理上产生自卑的心理。而自卑又使得他们失去信心,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导致他们学习更差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所以我们班主任绝对不能冷落、歧视“后进生”,而应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更大的关注。真正从内心接纳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使学生感受到人与人的平等,以及被关注、被理解的温暖。因为我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造之材,所以我在班里提出一个口号:“我允许你学不会,但不允许你不学”。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学生之间是存在智力差异的,很多所谓的差生并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在智商上已经输了,而这并非是孩子本身的原因。对于这部分孩子我充满了同情和爱,只要他们努力学习,我就把最高的赞美送给他们。让他们切实感到被理解,被关注!从而奋发向上!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因放弃学习,以至于精力过剩去走歪路。

尊重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坚持发挥学生的特长,扬长避短,使其主要方面能够“大有所为”。此话说来简单,做起来却很不容易。一个班有四五十个孩子,要想真正的“因材施教”谈何容易?但是我们却必须这样做。因为一个学生在这一方面缺乏“天赋 ”,

有可能在另一方面极具“潜能”。这就要我们在实施教育时培养学生的“个性化 ”,或者说是发展学生的“多样化”。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我有一个叫李瑭的学生,是个十分文静乖巧的女孩子。学习成绩从小学就一直不是很好。在班里少言寡语,从不引人注意,学习也是马马虎虎。和她妈妈谈话,反映她在家很活泼,话也很多,但是有一点,她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笨学生。学不好是天经地义的。因此不作任何努力。可是同学们反映她十分喜欢画画,而且水平还挺高。我就抓住她这一点,任命她为板报组组长,让她带领两三个学生设计班里的办报。她干得又仔细又认真。我对她大加赞扬,让全班同学一起欣赏她办的办报,并且让她自己给同学们介绍办报的设计思路。当她说完时,全班同学都给予她热烈的掌声!我还让她为班里运动会设计班级标示牌,而她干得也很出色,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肯定和赞赏。而这一切唤醒了她内心的上进心,焕发了她学习的动力。我抓紧这个契机,鼓励她学好文化知识,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奠下坚实的基础。从此,她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上课认真了,学习专心了,开始主动学习了。家长和老师们都感到欣慰。能够“十全十美”的学生是极少数的,而“一无是处”的学生也是极少数的。只要教育得法,引导得力,给学生提供发挥所长,获得成功发展的机会,大多学生都会成为有用之才的。

二.以人为本,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以人为本,还要善于理解学生理解,就是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中,我们应当善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应当对任何人都不要求全责备。对学生来说,我们必须首先把他看作有思想有个性的独立的人,只有这样,才会理解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才不至于鸡蛋里挑骨头。对于每一个学生,他的内心都是一心向善向美的。尤其是他们很注重自己在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所以我们应该深入的了解并理解他们。

记得有一个炎热的下午,我上作文课。正在讲评的时候,门突然被推开了,一个学生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闯进了教室。我一看是离家很近的连承浩同学。“老师,我睡过头了„„”他怯生生地看着我,有些不安地说。我赶紧说:“没关系,赶紧坐下吧!”我想就凭他在那么热的天气里能拼命使劲往学校跑,就知道他并不是故意的要迟到。不管是因为睡过了还是因为别的原因,我认为作为老师都应该予以谅解。而后来他爸爸打来电话证明孩子确实是因为睡过头了。课下我又和孩子谈心,告诉他迟到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睡过头等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再也没有迟到过。可见当我们的学生犯错的时候不要一味的批评。更重要的是给他一份理解,给他一个方法,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

再比如我们老师家长对学生说的很多一句话就是“不许什么”,可“允许”什么就很少。 像不许吃零食,不许踢足球,不许看电视,不许看漫画,

不许打游戏机,不许上网等等。但是我们却没有太多的耐心告诉他们为什么“不许”。我们的教育应该注重引导,而不是严禁,这样,学生才会容易接受。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会致使学生有反感的情绪,结果适得其反。记得有一段时间我们班很多同学迷上了漫画,尤其是日本的漫画,像什么《足球小子》 、《乌龙院》等,很多同学竟然连上课都忍不住要看。我发现后觉得有必要管一管,可是怎么管呢?我很苦恼,后来,我亲自买了一本漫画书,自己看了一遍,心里总算有底了。接着我就在班里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辩论会“漫画的好与坏”,正反双方各出代表五名,一方列举漫画的好处,一方指出它的缺点。而结果是使学生们真正的了解了漫画的好与坏,记得印象比较深的一个学生说的话和我内心的想法是完全一样的:“漫画的语言过于简单,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句子,对于我们学语言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还有一个同学讲到:“看书要有选择,而且要分时候,上课看漫画,那是舍大求小,试想连最基础的东西都学不会,将来想当个漫画家也是不可能。”说真的,学生们的发言几次都让我忍不住带头为他们鼓掌。更为重要的是,这次辩论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了解了漫画的优缺点,同时让他们真正的明确了娱乐和学习的辩证关系。我想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远远要比我们的说教来的更有说服力。

因此当发现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时我们做老师的一定不要一棍子打死,而是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告诉他们事情的后果,让他们自己选择,相信孩子们会有正确的选择。我想这也是体现我们老师在管理的时候采用人性化的一种表现。

二.以人为本,信任学生的力量和价值

以人为本,不仅仅局限在把学生当作人,当作一个独特的个体看待。更重要的是要信任他们,就是要相信他们作为一个人的能力、价值。学生聪明才智的发展需要有一种环境、机会和条件,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经过努力完全有能力去实现目标价值。

我们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创造条件,给学生各种表现的机会。就算是“差生”也要信任他们,让他们懂得自身的力量和价值,知道自己也有闪光的机会,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心理。我们班的李超同学,来自外国语小学,小学的基础相当差,而且也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他是我们班有名的上课纪律差,又调皮又捣蛋,学习自然是跟不上。但经过观察,我发现这个孩子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在家自理能力很强,心地也很善良,非常热心肠,不管哪个同学有困难,他总是慷慨解囊。于是我抓住这几点经常表扬他,树立他在班里的威信,这大大增强了他的信心。我抓紧时机让他树立学习目标,要求他上课先安静听讲,把字写好。而且找了个很有威信且纪律特别好的同学做他的同位,效果特别好。最近他已经能安静的

听课,不再影响别人,字也写得越来越好。因此,我们一定要让我们的学生在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别人的认可。只有这样他才会不断的修正自己从而努力向上。我想这一点主要来自班主任及其老师同学的信任。

学生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理想,有情感,有个性。他们渴求知识,具有潜在的创造力,各人生活经历也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的知识经验,不同的性格气质,不同的兴趣爱好,因而作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必须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千万不能错误地认为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是老师恩赐给他们的,其实这是他们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作为老师,我们更要端正每个人的态度:教育时应该诚心诚意地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只要做到时时以学生为核心,处处以“学生”这个“人”为本,就能使所有的孩子快乐成长,就能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

如何理解尊重为本篇五
《尊重人、理解人是做好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

尊重人、理解人是做好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

农村科 梁森汉

近日,拜读了朱小丹同志《尊重人 理解人》一文,深有体会、感慨良多。这篇成文于1996年的文章,作者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阐述了尊重人和理解人的重要意义和工作方法。文章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尤其是当好领导干部,干好新时期的科技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一、尊重人理解人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其最基本的内涵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以人为本”从来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是抽象的、凝固的。把握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内涵,既要确定“人”的含义,还要理解“本”的含义。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主要是以人民为本,但又不能把以人为本仅仅理解为就是以人民为本,“人”比“人民”的外延更宽泛,内涵更丰富,更具包容性。“本”字,则一般是指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以人为本”不是一个存在论和认识论的命题,而是一个价值观命题。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赋予了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明确的价值内涵, 一方面强调作为市场主体的人的价值,另一方面针对市场经济存在“物化”现象,提出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政治、文化及其他社会事业,本身都

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人的生存、发展、幸福才是目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充分地尊重人和理解人,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尊重人理解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必要素养。

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人在与别人交往中,如果能很好的理解别人、尊重别人,那么他一定会得到别人百倍的理解和尊重。 懂得尊重,是做人最起码的一种道德要求。做到了尊重别人,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美德。这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是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同时,亦是赢得他人对自己尊重的基础,自身的自尊方能得以周全。所谓尊人尊自己,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懂得和学会尊重别人。

对于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尊重人、理解人则更是其必要的政治素养。要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人民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理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多为人民办实事。正如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所说的:“共产党人是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他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了自己,他们一方面要用无情的手段对付人民的敌人,另一方面绝不使用这种手段去对待劳动阶级的兄弟和向志。他们把对付敌人的态度和手段,同对待自己同志和朋友的态度和方法,截然分开.他们

对于自己阶级中的兄弟和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具有伟大而忠诚的友爱、热情和同情心,具有伟大的互助精神,牢固的团结精神,真正的平等精神。他们根本反对任何人有任何特权,认为自己不应该有任何特权的思想,他们认为在人民内部居于特权地位,对于自己说来,是不可思议的,是一种侮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要坚持党的宗旨,发扬党对人民的“伟大而忠诚的友爱、热情和同情心”、“伟大的互助精神”、“牢固的团结精神”、“真正的平等精神”。这正是我们懂得尊重人民、理解人民的要义所在。

三、尊重人理解人要体现在具体行动上。

尊重人理解人的传统美德自古有之,也是我党我军的一贯工作作风。朱小丹同志为什么在时隔10多年后再重新将《尊重人 理解人》一文发表借以与同志们共勉?不可否认,我们有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时还未能真正做到充分地尊重人和理解人。主要体现在对人对事的判别未能客观全面,工作方式简单粗暴,自私自利漠顾他人,对待同事未能坦诚相待,甚至倚权仗势、居高临下、拒人于千里之外。所有这些错误的工作方式和行为素养都是与当前的形势不相称的。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尊重人理解人的传统美德要在全社会加以宣传和弘扬,要让全体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予以发扬和实践。当前,我市科技系统正在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我们要借助这个契机,通过学习朱小丹同志的文章,将尊重人理解人的工作落实在具体行动上,进一步营造和谐共融,奋发向上的干事创业氛围。不断深化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执行力,进一步做好科技工作。

如何理解尊重为本篇六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

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

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

1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

【是什么】即“以人为本”的涵义。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利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重要论述表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含义。【必背】

【怎么看】“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形态或理想状态,它包括各种能力(劳动能力和其他方面实践活动的能力)充分而全面发展,包括社会关系(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的高度丰富和全面完善,以及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充分满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彻底实现必须以人类解放的实现为前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即“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其丰富内涵是:①是“两大原则”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服从于以人为本的目的,充分体现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②是“两个尺度”的结合。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即历史的尺度),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即人的尺度)。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以人为本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 ③是“三个角度”的体现。A、作为历史观,它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B、作为价值观,它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C、作为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既要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

【怎么办】即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①要做到“五个着力”(详答)A、着力于加快经济发展,尽快提高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B、着力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条件;

C、着力于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着力于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E、着力于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②要做到“五个统一”(答题第二思路)A、把支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和保障全体人民“各得其所”统一起来;B、把服务人民群众和提高人民群众统一起来。首先,把执政公民的理念体现在为群众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上。其次,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人的素质,这是发展快慢、大小、好坏的决定性因素。C、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统一起来;D、把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人民群众眼前利益统一起来。E、把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统一起来。

如何理解尊重为本篇七
《关爱 理解 尊重》

关爱· 尊重· 理解

—— 谈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

姓 名: 钱 彤

邮编:325000 电话:13857792567

关爱· 尊重· 理解

——谈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

摘 要:近几年,传统的德育因其习惯于采用自上而下硬性灌输的教育模式和而遭到批评,它缺少对学生人性化的尊重和关怀,不利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自立自强、公平公正、进取创新的道德人格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学生对道德教育不感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就不难发现,我们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在情感上是否接受。而缺乏情感体验,就无法进一步理解道德知识,使之转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并支持自己的道德行为。因此,我们应该倡导用人文精神做德育工作。

关键词:以人为本 关爱 尊重 理解

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德育工作采取诸如开设思想品德课、制定学校规章制度、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灌输,使学生能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懂得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鞭策自己,追求自身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完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赋予德育新的内涵。笔者认为,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应与时俱进,要树立新的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倡导用人文精神来做德育工作,强调关爱、尊重、理解学生。

一. 关爱学生

由于班主任工作繁忙,我总忽视对女儿的关心,所以平时很少与她进行沟通。一天读初二的女儿回家很郁闷,问原委,才知道今天他们班的班主任要求同学之间进行互评,当轮到我女儿时,班级里竟没有一个同学能说出她的优点和缺点。她感到很失落,并告诉我,哪怕今天同学都讲她的缺点,也总比没有优缺点好。这说明她是个没有特点的人,引起不了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我知道,女儿在小学是班级的优等生,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关注,可上了初中以后,充其量在班级里只能算一个中等生,自然受老师关注的程度会降低。这件事对我的感触挺大。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动机和人格》一书中认为,人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即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样我们的学生也有多种多样的需求,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被人关注、被人爱、被人尊重,特别是自我价值的需要尤为突出。我们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眼光过多关注的是那些优等生和后进生,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等生则很少去关注。他们也渴望被人关注,渴望得 到老师平等的关心和爱护,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平时工作中所疏忽的。听说当母亲抱起啼哭不止的婴儿,哭声便会嘎然而止,这是他潜意识中希望得到母亲的关爱。学生也一样,他们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在生理、气质、智力、学习方面是有差别的,教师必须承认和尊重这种个体的差别,对每个学生都要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

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用爱心去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还有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要偏心眼,要追求大面积丰收。要学会赏识每一个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少一点责备,多一些赞美,让尊重、关怀如阳光一样照耀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和谐共振。

带着爱心的教育是讲究方法的教育,是因地制宜的教育,爱会让老师自觉运用恰当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而不会流于粗暴;爱会让老师真心实意地去探究学生的内心,成为他们的朋友,将学生引向正确的方向;爱会让老师充分信任学生,发掘他们的潜力,鼓励他们不断前进。

二.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人是世界万物中最重要的生命,也是改造世界的第一因素。现代教育理论中,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正是趋于人的重要性。在现行的素质教育中,其三大要义都围绕人来阐述。即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美、体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教育好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我们知道,随着人生理上的迅速发育成长,青少年学生在心理上也处于一个激烈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国外有的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性断乳”。他们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要求独立自主,自尊心很强,要求别人把他们当着成人一样对待。这种“心理性断乳”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与尊重,青少年就容易发生心理反常。所以首先要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自尊的需求是人的天性,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仅仅是给他一个所谓的面子,给予更多的是鼓励。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作和自己地位平等的人,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感。充分理解、信任、欣赏,呵护学生的创造潜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对学生施教时,要以朋友谈话的方式进行。讲道理要言简意赅,就事论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不是指责他们,而是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要正确看待学生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学会赏识自己的教育对象,真诚地赞扬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除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外,还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到文明教学。过去当学生调 皮不听话时,老师总喜欢以体罚的方式以示惩戒,以威严换取尊严。但事实证明,这种所谓尊严,不过虚有其表。只有当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时,以无微不至的关怀打动学生时,其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和真诚的情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和敬意。还要创造开放、公平的教学环境,做到平等教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成为教学的主体之一,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独立意识,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均等的机会,齐头并进。

三.理解学生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给弟子讲学,常与弟子席地而坐,一问一答或相互交流,

体现出师徒之间的尊重。所以才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询询教导,也才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胸怀和宽容。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理解学生,还要学会倾听学生心声,做到爱心教学。

学生年龄小,心理不稳定,思想不成熟,再加上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展,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都“扑”向学生,所以师生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上有非常大的差异。教师处理问题时要充分理解学生,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原则,注意倾听学生的言论,师生间要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假如看见一男生与一女生单独在一起时,具有多从正面理解学生这种思维方式的教师得出的结论恐怕不是“他们在谈恋爱”。假如主观去断定“他们在谈恋爱”,那么他们也许会被老师“撮合”在一起。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个性的人。人与人不可能完全一样,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教师在多从正面理解学生的同时,要仔细地分析这些不同个体的长处和优势,并尽最大可能去发挥他们的长处和优势。“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年龄使然,对此,我们要“蹲下来看孩子”,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教育“严”字当头无可非议,但严格不是苛刻待人,而是充分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如学习落后、人际关系不好、早恋等情况,不能横加干涉,粗暴指责,而是应该善于做个倾听者、疏导者,和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履行自己作为指导者的任务。如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我们要化解这些矛盾,但学生的心理又是复杂多样的,有时他们讲的与想的、说的与做的并不一致。这时,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其真实的思想状况,并给予充分的理解,才能与他们进行思想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应该看到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差异,多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想问题,少批评指责,多表扬鼓励,从而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鼓足前进的勇气。只有理解,师生间才能更好地沟通,才能营造出师生共同探讨、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和教育氛围。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任何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尊重和理解。关爱、 尊重和理解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内动力。如果我们能牢牢把握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体验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展示与众不同的个性。我相信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决不再是成批的产品,而是一个个不仅能关爱、尊重、理解别人的人,而且是更会欣赏别人的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决不能靠学校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而应该提高德育主体的认知能力,注意道德的内化,使学生自觉地做到从他律——自律转化,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

参考资料: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

(2)伊海:《改变思想观念 协调师生关系》,载《班主任》2001年第9期

(3)贺喜红:《尊重学生的个性 健全学生的人格》,载《班主任》2001年第10期

(4)关爱学生在于尊重和理解 载《光明日报》

如何理解尊重为本篇八
《尊重学生 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1-0074-01

摘要:管理班级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只有尊重学生,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有一个最基本的指导理念至关重要,那就是要尊重学生,以人为本。具体包括:1.师生间进行角色换位。2.善于运用教育机智与教育技巧。3.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主人翁责任感。

关键词:班级管理 以人为本 角色换位 教育技巧 集体主义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天然禀赋及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给他们一个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管理班级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学生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一个最基本的指导理念至关重要,那就是要尊重学生,以人为本。

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师生间进行角色换位,以加深彼此间的沟通了解,努力创造出新颖、独特的“导”的教育艺术。

老师与学生因其角色不同,导致看人、处事的方法不同,这给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作为一名班级管理者,要把自己置于学生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看待和处理班上的人和事,这样既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师生之间,因其角色不同,学生很自然地在心理上对老师筑起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这很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用亲切的语言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戒备。如在布置工作任务或总结情况时说“我们、我们班”,学生会感觉到老师与他们是同一阵线的;在说明活动的原因、目的时说“根据、考虑”,学生听起来觉得很安全,不象听到“针对”那样紧张、充满火药味;在请学生帮忙前说“请、能否”,干完活后说“谢谢、辛苦了”,学生会倍感亲切。教师若能做到始终把自己当作班集体普通的一员,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作为榜样示范,会对学生有着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学生对老师的心理防线也会慢慢地消失了。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还要用心来赢得学生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句短短的问候,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2.要善于运用教育机智与教育技巧,改变批评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类型的学生,合理引导,区别对待。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理解、信任、尊重基础上师生之间交流沟通,就是用教师的语言唤起学生的爱,用教师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

每次在与学生谈话前我们都要认真做好调研工作,要对谈话对象的问题的原因以及社会、家庭、学习生活环境等,要做到心中有数。交谈中可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诱导,或叙经历、谈感受,或树观点、辨是非,或引典设喻、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做到忠言顺耳,使学生心悦诚服。比如对于脾气急躁、易冲动的学生,易采用商讨式批评;对于自尊心强、固执己见的学生,易采用渐进式批评;对于依赖性强、试探性心理较突出的学生,易采用能动式批评。批评时要考虑学生的处境及态度,一时不能接受的,可以转换话题,缓和气氛,采取冷处理的办法。应沉着冷静,分析缘由,全面考虑,恰当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技巧,恰当处理。

3.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举权,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主人翁责任感。

比如关于班干部的民主选举工作,我们就可以这样进行。首先让大家讨论班干部人选的基本条件,动员并鼓励有个性、有特长的学生积极参选,这样同学们的积极性就会非常高,经过一番经心的准备之后,就能很自信地在台上进行竞选的演讲,对自己的能力和班级工作的开展做了大胆的设想。然后可以以无记名投票选举的方式

选出各个岗位的班干部。这样做,班干部当然都很珍惜这次机会,对工作认真负责,在各自的舞台各展其能,班级工作一定会开展得有条不紊。

在教育方法上,也要力求避免使用传统的命令、要求、任务等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公众评价、公众道德管理、公众群体心理形成等手段来达到目标,树立起群体价值观,使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每个人是群体的一部分,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关系着这个班级。

教师在工作中要广泛听取学生并及时采纳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当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得到老师的肯定并得以实施时,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就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这样可以使管理学生的方式从“控制型”转向“参与型”。如可以让学生参与制订班级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及规章制度,使规章制度具有群众性,形成共识而共同遵守。

班级的一切活动也是学生形成集体主义观念的良好途径,要让学生懂得辨别美丑善恶是非的道理,并把这种道理转化为植根于心灵的道德信念。在集体舆论健康的班级里,至少大多数学生的道德评价、是非判断与教师是一致的。教师也正因为如此而坦然自若地尊重学生们的选举权。表面上看,教师对学生的选举“放任自流”,而实际上教师已通过平时的教育引导不露痕迹地决定了学生们的正确选择——教育者的理智与艺术正在于此!对班干部、优秀学生的选举,决不仅仅是让少数学生感到一种荣誉,而是让每一位投票者感到自己对集体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到作为集体主人翁的神圣

与自豪!

总而言之,渴望认同、渴望赏识,是每一个人深层的精神需要,赏识是个人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它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赏识”理念下的教育强调的是接纳、宽容、和谐和幸福。要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要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到被接纳、被信任。真正有尊严的教师,是那些懂得自尊与尊重学生的人。让学生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确立做人的尊严与自信。

如何理解尊重为本篇九
《对四个尊重的认识》

谈对“四个尊重”的认识及贯彻“四个尊重”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此观点发展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对四个尊重的认识

“四个尊重”的方针,继承和坚持了邓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光辉思想,进而上升到普遍地“尊重劳动”,并增列了尊重创造性的劳动,反映了全党对各种形式的社会劳动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加完整的评价,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也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个尊重”的基础和根本,是居于“四个尊重”之首的“尊重劳动”。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劳动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人类“永恒的必然性”。劳动创造了世界,甚至创造了人类本身。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国亿万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去辛勤创造。因此,“尊重劳动”就是尊重劳动人民,就是尊重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体地位,就是尊重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尊重劳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是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实践要求。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与“尊重劳动”具有内在的、本质上的一致性,是“尊重劳动”的必然要求,尤其是现代社会劳动的必然要求。因为,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和现代化,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当今社会,知识、人才和创造等因素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提升。所以,“尊重劳动”的最迫切要求,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更迅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更有利于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的进步。故而,如果说“尊重劳动”体现了社会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话,那么,在这个基础上进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则是更加鲜明而集中地体现了劳动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和时代性。 知识与人才密不可分,社会需要的人才,都是了解并掌握先进知识的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华民族也历来有爱才、惜才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国以人兴,政以才治”、“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与人才有关格言名句广为传颂。鲍叔牙荐贤举管仲、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等有关人才的故事,为后人津津乐道,也为我们在育才、用才方面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才工作非常重视。毛泽东讲过,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才大军。人才难得。邓小平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我最关心的是人才,科技体制改革,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江泽民同志指出,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战略资源、第一资源。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贯彻“四个尊重”意义

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来看,提倡“四个尊重”,有利于激发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活力,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服务于人民和造福于社会;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加快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然而,如果仅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来理解和贯彻“四个尊重”,我们就可能背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仅在把握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上失之偏颇,而且在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方针上也不可能真正达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的实际效果。在新的世纪、新的阶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推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指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四个尊重”的核心在于对人的尊重。劳动的主体是人,知识为人所掌握,创造是知识与劳动相结合的人的实践,人才是勤于劳动和勇于创造的人群。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归根到底就是尊重人。而尊重人,就不能仅限于言表而不深入到内在的德性修养,也不能流于形式而不转化为到社会的伦理要求。可以说,对于人或者其它对象采取尊重的态度,不仅是实现执政党自身政治目标的方式,同时也通向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道德状态的途径。尊重什么对象,不仅反映着执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立场、观点、利益、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和社会文明的标尺。

如何贯彻“四个尊重”

要在全社会进一步采取切实的举措,以形成“四个尊重”的主流价值导向和社会风尚。要积极营造致富光荣的社会氛围,鼓励投资创业的社会氛围,营造资源合理流动的社会氛围,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在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无疑应当努力在发展社会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则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要通过舆论宣传、各种示范效应(尤其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和激励措施等全方位的努力,进一步在全社会提倡热爱劳动,尊重知识和人才,崇尚创造性劳动的主流价值意识和社会风尚;大力表彰和积极引导这种健康进取的价值追求,以抑制和逐步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以及那种好逸恶劳、醉生梦死的人生哲学。

现在大多数单位都很重视抓落实的工作,但有些单位一般号召多,对本单位人才队伍是否稳定、创新机制是否健全心中无数,更谈不上制定抓落实的具体措施;有的勤于发文件,疏于抓落实,为应付上级检查,临时组织所谓“人才方阵 ”,凑合创新成果;有的甚至以“武大郎开店”方式选人用人,真正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凡此种种,都与落实的要求相差很远。落实是决策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不落实,再好的政策都没有任何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抓好落实,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尊重”。

欲成其事,必尽其心。把“四个尊重”落到实处,必须增强“尊重”的意识。“四个尊重”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发展,也是我们党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制定的重大方针。广大官兵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应该站在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贯彻“四个尊重”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发文件、开会议、订措施等等都是十分必要的,但关键是尽心尽力抓好落实。现在有的单位往往是上级重视起来抓一阵子,“风头”一过依然照旧,说到底还是因为尊重的意识不强。这种状况要注意防止和纠正。

把“四个尊重”落到实处,还要建立长效机制。政策制度带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四个尊重”作为一个方针,固然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但毕竟是一个原则要求,需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把它转化为一些可操作的东西。否则,“四个尊重”只能停留在口号上,很难落到实处。

党的十六大要求把“四个尊重”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实质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社会财富是技术、人才、劳动、资本、管理等多种

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下共同创造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鼓励人们积极投资、搞科技发明、开发产品、开拓市场,鼓励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创业活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如何理解尊重为本篇十
《尊重人、理解人》

尊重人 理解人

作者的话

1996年1月,我应中央党校沈冲、张绪文两位导师之约,为她们主编的《论领导主体——献给走向21世纪的中青年领导干部》一书写了这篇文章。此后10多年的实践,使我更加深切地感到,维护队伍团结、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是做好一切工作最重要的前提之一。为此,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更加懂得尊重人,更加善于理解人。我想以这篇文章与一起合作共事多年的广州的同志们共勉。由于文章是10多年前写的,没有改动,更由于个人认识的局限,难免有写得不对的地方,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朱 小 丹

2010年4月9日

(作者系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一、领导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

‚领导是干什么的?‛或者说领导的责任是什么?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回答过:‚第一是出主意,第二是用干部。‛也就是说,决策和用人是领导者肩上的一副担子。

一副担子只在一头使劲是挑不起来的,决策和用人不是相互孤立的两件事。正确的决策从哪里来?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领导者个人的头脑里长出来。不论领导者如何优秀,正确的决策也只能来自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来自集体的智慧。因为领导者个人的实践、经验和智慧都是有限的,只有群众的创造、集体的智慧才是无限的。正确的决策付诸实施更是离不开人,不是靠一个或是少数几个领导者,而是靠大家,靠集体,靠群众,如果

没有多数人的积极性,再好的主意也难实现,再好的事情也难办成。

因此,在领导者想事、办事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在领导者承担的各种责任中,调动人的积极性是摆在首位的;在领导者的各种素质中,以共产党人应有的胸怀、气度、修养和风格看人、待人、用人,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说,领导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只有那些自觉地臵身于集体、同志和群众之中,善于团结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他们共同奋斗、并肩前进的领导者,才有可能胜任领导工作;而那些孤家寡人式的领导,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领导,倚权仗势、居高临下的领导,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的领导,必定是不称职的领导,不但办不成什么事,而且常常会把事情办糟。

对于领导者来说,对于领导工作来说,要学会做人的工作,必须首先懂得尊重人、理解人,因为这是团结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前提,是领导者最起码的品质,也是领导科学中最重要的学问之一。

二、我们队伍的一个好传统

我参观过德国一家大企业,从80年代末开始,他们花费上亿马克,把原来产品生产的大流水线,改变为许多小流水线,使工人从长期固定在一道工序上,改变为一个人看管一条小流水线,从事产品生产所有工序的作业。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说,他们在实验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让工人多管几道工序,他们的劳动兴趣要比长期重复一个技术动作高得多。

高明的西方企业家尚且能够抛弃见物不见人的旧管理思想,提出以人为本的新管理概念,何况我们呢?

我们共产党人一贯真心实意地奉行这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也只有在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制度下,以人为本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我们各级领导都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办事、为人民谋利益的。懂得尊重人、理解人,首先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对于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尊重人、理解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就是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人民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就是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理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多为人民办实事。正如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所说的:‚共产党人是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他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了自己,他们一方面要用无情的手段对付人民的敌人,另一方面绝不使用这种手段去对待劳动阶级的兄弟和同志。他们把对付敌人的态度和手段,同对待自己同志和朋友的态度和方法,截然分开。他们对于自己阶级中的兄弟和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具有伟大而忠诚的友爱、热情和同情心,具有伟大的互助精神,牢固的团结精神,真正的平等精神。他们根本反对任何人有任何特权,认为自己不应该有任何特权的思想,他们认为在人民内部居于特权地位,对于自己说来,是不可思议的,是一种侮辱。‛(1)和刘少奇同志讲这番话时的情况不同,我们党早已是执政党了,在现阶段,更面临着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双重考验,更要坚持党的宗旨,发扬党对人民的‚伟大而忠诚的友爱、热情和同情心‛、‚伟大的互助精神‛、‚牢固的团结精神‛、‚真正的平等精神‛。这正是我们懂得尊重人民、理解人民的要义所在。

懂得理解人、尊重人,又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把‚现在需要全国的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把我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作风很好地恢复起来,坚持下去‛(2)的任务郑重地提到全党面前。他说:‚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过去是很好的。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每个地方、每个单位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主动向群众宣传和解释,做好工作,要注意听取群众的呼声,同群众商量办事,共同克服困难。‛他还特

别举例说:‚有的学校学生提出生活问题,说厨房没有人管,菠菜就切这么一下,连沙子都煮到锅里面去了。你切细一点,把沙子淘干净,这总可以办得到吧,这并不要增加经费。可是,工作不深入,不跟群众接近,不跟下面干部接近,就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现在发生的许多问题,有许多群众上访,往往是由于我们工作跟不上,没有做好工作引起的。‛(3)这些语重心长的话语不正告诉我们,要取得群众的同情和理解,使群众和我们同心同德共同奋斗,那么,我们就要首先做到尊重群众、理解群众、关心群众,所谓‚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任何一级领导,好比是舟,群众好比是水,不重民意、不解民意、不顺民意,势必翻船。这方面的教训实在太多太深,刚上来的干部更要吸取。

懂得尊重人、理解人,也是正确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要求。我们党实行的是集体领导的制度。在一个领导班子里,你是班长的,你就要第一个学会尊重和理解这个集体,尊重和理解这个集体的每个成员。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个班子不可能有民主,也根本集中不起来。邓小平同志说过:‚班子要搞好,关键是要形成集体领导。‛‚要相互容忍,相互谦让,相互帮助,相互补充,包括相互克服错误和缺点。‛(4)很难想象,一个领导集体的各个成员之间,缺乏真诚的尊重和理解,如何能够做到小平同志要求的这‚五个相互‛,如何能够形成一个好的、团结的、坚强有力的集体领导。我们常说,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党内的团结,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把同志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看得比什么都宝贵。

懂得尊重人、理解人还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队伍团结的需要。党在创建红军的时候,就创造了‚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形成了区别于旧军队的军事民主、政治民主和官兵一致的新型关系。毛泽东同志在战争年代就说过:‚处在伟大斗争面前的中国共产党,要求整个党的领导机关,全党的党员

和干部,高度地发挥其积极性,才能取得胜利。‛‚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武器。‛(5)今天,我们从事的现代化建设,是千百万人的伟大事业,更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只有在尊重人、理解人的基础上,做好人的工作,才能达到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目的,使各方面工作都出现生动活跃、胜任愉快、齐心协力、奋发向上的局面。

综上所述,尊重人、理解人,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走上领导岗位的中青年干部,要继承和发扬这个好传统,并以此作为自身党性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一个厂长和他的三个‚承认‛

广州有一家素质和效益俱佳的大企业,人们问起厂长的治厂之道,厂长说,没有秘诀,就是‚三个承认‛:第一,承认人的价值;第二,承认人的需要;第三,承认人的差别。可以说,这位厂长是真正懂得尊重人的人。

首先,尊重人,就要承认人的价值。厂长的主要责任是管好生产,生产里面有计划调度问题、原材物料问题、资金周转问题、成本核算问题、产品质量和销售问题,等等,但最重要的还是生产者问题。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就是生产者本身。一个厂长离开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就解决不了生产上的任何实际问题。人和机器是有区别的,人不是机器,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人是主观能动的创造力所在。这就是人的价值、生产者的价值。是否承认人的价值,是否尊重生产者,是否懂得发挥生产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是见物先见人,还是见物不见人,实在是区分高明的厂长和愚蠢的厂长的根本界线。前面提到的那位厂长是高明的,因为他承认人的价值,尊重生产者,懂得用人所长,所以职工拥护他,说话有人听,指挥生产得心应手。这位厂长的治厂之道大可以推而广之。任何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


如何理解尊重为本相关热词搜索:如何理解自由与尊重 如何理解尊重 理解与尊重主题班会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如何理解尊重为本”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如何理解尊重为本"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9904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