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谢亭送别古诗阅读答案

谢亭送别古诗阅读答案

2016-01-16 11:58:4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谢亭送别古诗阅读答案篇一《谢亭送别,古诗鉴赏》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谢亭送别古诗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你。

谢亭送别古诗阅读答案篇一
《谢亭送别,古诗鉴赏》

谢亭送别古诗阅读答案篇二
《20道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菩萨蛮·塞上秋望——(清)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3分)

(2)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直抒胸臆的句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下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个诗句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5分)共同点是:(2分)两句诗是:(1分)末句感情:(2分)

3.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8分)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6分)

看叶-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

诗人所说的“意味长”,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如何表现的?

答: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灵澈上人①-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②-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灵澈上人是中唐时一位著名诗僧。②刘长卿,唐代诗人,曾登进士第,但终不得志。 这两首诗均为送别诗,但其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感情又有区别,请简要分析作答。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歌-(宋)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注】《商歌》是一个古老的诗歌题式。春秋时的宁戚就曾唱过两首自鸣不平的《商歌》。“商”是我国古代五音中象征萧瑟秋天的,所以“商歌”属秋,可是罗与之的《商歌》,讲的却是春天里的事。

(1)作者巧妙地运用传统诗题作反面文章,诗言春,而题却言秋,请简要说明作者的用意。(3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 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3分)

(2)诗歌第八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4分)

8.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每小题4分)

馆娃宫①怀古(其一) 吴宫怀古②

皮日休 陆龟蒙

绮客飘香下太湖, 香径长洲尽棘丛③,

乱兵侵晓上姑苏。 奢云艳雨只悲风。

越王大有堪羞处, 吴王事事堪亡国,

只有西施赚得吴。 未必西施胜六宫。

①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造的行宫。②吴宫:吴王夫差昔日的寝宫。③香径,长洲:采香烃,长洲苑,昔日吴宫里的处所。

(1)同样是写吴官,两位诗人笔下的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理解皮诗中,将吴灭亡的原因说成“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4分)

(2)同题材的怀古诗,两位诗人却运用了不同的写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4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答:

(2)诗的二、四句写景,其作用有什么不同?(4分)

答: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分)

答: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简要分析这两联的写作手法。(4分)

答:

1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村夜-(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有什么不同之处?

(2)两首诗均写了秋色秋味,又表现了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

1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黄词想象奇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13.阅读下面这首曲,做后面两小题(6分)

[双调] 沉醉东风 秋景 (元)卢挚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① 这支曲子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态情绪?

②请自行选定一个角度,简要赏析曲子写作上局部的或整体的特点(不超过60个字)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杂诗三首(其三)-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①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②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1) 请分析颔联中“月”的意象在表达上的作用。

谢亭送别古诗阅读答案篇三
《2013年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练--古诗文阅读1)》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古诗文阅读(3)

1.(2011年河南开封统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 ①雉雊(ɡòu):野鸡鸣叫。②《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反衬手法。如:“穷巷牛羊归”“田夫荷锄至”,以动物、人皆有所归,归得惬意,反衬自己独无所归,归隐太迟的惆怅。或:运用白描手法。如:“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不加渲染地描绘出老人等候牧童回家的画面,亲切质朴。

2.(2011年豫南九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寒[注]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津津细雨中。

【注】 本诗作于宋高宗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

3.(2011年海南嘉积中学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相见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 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诸子登岘首①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②,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③,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④。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 ①岘首:岘山主峰麓延伸至汉江边的小山,在襄阳城南凤林关北端,位于群岘(襄阳西南群山)之首,故名。唐宋时岘山、岘首山可互称。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与好友到此山。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称“羊公碑”为“堕泪碑”。②代谢:交替,轮换。③胜迹,指羊公碑。④鱼梁,鱼梁洲。梦泽,云梦泽,古泽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陆一带。

有人评说孟浩然的这首诗的开篇“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见的”。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尾联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尚”字,十分有力,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在晋初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名垂千古,令人敬仰。而孟浩然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此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形象。他客居旅馆,思念家乡,倍感孤单凄凉。

6.(2011年惠州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唐)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何青春!

幽独空林色,朱蕤②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②蕤(ruí):花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们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7.(2011年临川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试分析诗中的“敌”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8.(2011年深圳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四首选一)

杨万里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

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世称杨万里的诗歌风格除了新鲜奇特外,还有更主要的特色就是诙谐幽默。试以这首诗为例,简析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题是写行人登山,极平淡的一件事,不说人登山之难,而说山与人争高,要写山高,却先说山低;要写山上,先写山下;要写登山难,先写望山易;先是人看山,后是山与人赛,最后是登山,山胜人。脚高山更高,这实际是暗示登山者急于翻山的迫切心情,叫人读后忍俊不禁,表现出一种幽默诙谐、轻巧俏皮的艺术风格。

9.(2011年浙江温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折桂令 过多景楼

(元)周文质

滔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树渺禽幽。

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

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

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哀情在结尾处才涌出,看似突然,其实合情合理,请结合全诗从景与情的角度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本曲开篇便极力展现春天的美景,但当低下头来细想时才发现这一切都和自己形成了对比,乐景写哀情,更触发了他的思念之情、离愁之苦。(2)前面的“渡口”“江头”已透出别情,渡口、江头古来就是送别的场所。(白居易也有“浔阳江头夜送客”的诗句)

10.(2011年天津塘沽模拟)在下面的诗、词中任选一篇,阅读后做题。

西陵夜居

(唐)吴融

寒潮落远汀,螟色入柴扁。

漏永沉沉静,灯孤的的青。

林风移宿鸟,池雨定流萤。

尽夜成愁绝,啼蛩莫近庭。

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夜”的哪两个特点?试简述之。诗中哪个字最能传达诗人暗夜中的情绪,堪称“诗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出了“静”与“暗”两个特点,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潮音、池雨、夜漏和晚风林鸟、啼蛩以衬夜之“静”,写孤灯“的的青”则以衬夜之“暗”。诗眼是“愁”字。

好事近·梦中作

(宋)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舞龙蛇,天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 此词作于词人贬监处州酒税时。

本词主要用何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何种心态、情绪?试简述之。词中哪个字最能传达出这种心态,可称“词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渲染梦中的春雨春花、溪流黄鹂、春色的烂漫反衬词人心境的忧郁、消沉。词作表现了词人借酒解愁,忘却世事,对现实的消极逃避。“醉”字是词眼。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月上瓜洲

南徐①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 ①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 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落 花①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 ①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闲居永乐期间。

刘熙载《艺概》中提出咏物诗应该做到“不离不即”,就是既要切合于物,又要在咏物中表现作者的情思。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阐述这首诗是如何体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一首借落花隐喻自己现实处境的诗。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无私地奉献出自己

的一片芳心,最终却落得个凋零残破、沾人衣裾的凄凉结局。诗人素怀壮志,极欲见用于世,却屡遭挫折,报效无门,最后只有悲苦失望,泪落沾衣而已。诗人在体贴物情的同时,委婉曲折地透露心迹,表现自己的情思。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作此诗。

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引”有“带走”的意思,说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情趣盎然。“雁别秋江去”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引”字较好表达了作者流放途中遇赦的喜悦心情。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 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请你分析第二句“红叶青山”四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因为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 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描述了木芙蓉开花耐寒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吕诗描写的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范诗写的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谢亭送别古诗阅读答案篇四
《2013年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练--古诗文阅读1)》

201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古诗文阅读(3)

1.(2011年河南开封统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 ①雉雊(ɡòu):野鸡鸣叫。②《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反衬手法。如:“穷巷牛羊归”“田夫荷锄至”,以动物、人皆有所归,归得惬意,反衬自己独无所归,归隐太迟的惆怅。或:运用白描手法。如:“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不加渲染地描绘出老人等候牧童回家的画面,亲切质朴。

2.(2011年豫南九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寒[注]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津津细雨中。

【注】 本诗作于宋高宗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

3.(2011年海南嘉积中学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相见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 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诸子登岘首①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②,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③,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④。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 ①岘首:岘山主峰麓延伸至汉江边的小山,在襄阳城南凤林关北端,位于群岘(襄阳西南群山)之首,故名。唐宋时岘山、岘首山可互称。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与好友到此山。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称“羊公碑”为“堕泪碑”。②代谢:交替,轮换。③胜迹,指羊公碑。④鱼梁,鱼梁洲。梦泽,云梦泽,古泽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陆一带。

有人评说孟浩然的这首诗的开篇“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见的”。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尾联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尚”字,十分有力,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在晋初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名垂千古,令人敬仰。而孟浩然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此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形象。他客居旅馆,思念家乡,倍感孤单凄凉。

6.(2011年惠州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唐)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何青春!

幽独空林色,朱蕤②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②蕤(ruí):花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们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7.(2011年临川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试分析诗中的“敌”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8.(2011年深圳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四首选一)

杨万里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

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世称杨万里的诗歌风格除了新鲜奇特外,还有更主要的特色就是诙谐幽默。试以这首诗为例,简析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题是写行人登山,极平淡的一件事,不说人登山之难,而说山与人争高,要写山高,却先说山低;要写山上,先写山下;要写登山难,先写望山易;先是人看山,后是山与人赛,最后是登山,山胜人。脚高山更高,这实际是暗示登山者急于翻山的迫切心情,叫人读后忍俊不禁,表现出一种幽默诙谐、轻巧俏皮的艺术风格。

9.(2011年浙江温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折桂令 过多景楼

(元)周文质

滔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树渺禽幽。

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

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

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何处离愁?人别层楼,我宿孤舟。”哀情在结尾处才涌出,看似突然,其实合情合理,请结合全诗从景与情的角度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本曲开篇便极力展现春天的美景,但当低下头来细想时才发现这一切都和自己形成了对比,乐景写哀情,更触发了他的思念之情、离愁之苦。(2)前面的“渡口”“江头”已透出别情,渡口、江头古来就是送别的场所。(白居易也有“浔阳江头夜送客”的诗句)

10.(2011年天津塘沽模拟)在下面的诗、词中任选一篇,阅读后做题。

西陵夜居

(唐)吴融

寒潮落远汀,螟色入柴扁。

漏永沉沉静,灯孤的的青。

林风移宿鸟,池雨定流萤。

尽夜成愁绝,啼蛩莫近庭。

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夜”的哪两个特点?试简述之。诗中哪个字最能传达诗人暗夜中的情绪,堪称“诗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出了“静”与“暗”两个特点,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潮音、池雨、夜漏和晚风林鸟、啼蛩以衬夜之“静”,写孤灯“的的青”则以衬夜之“暗”。诗眼是“愁”字。

好事近·梦中作

(宋)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舞龙蛇,天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 此词作于词人贬监处州酒税时。

本词主要用何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何种心态、情绪?试简述之。词中哪个字最能传达出这种心态,可称“词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渲染梦中的春雨春花、溪流黄鹂、春色的烂漫反衬词人心境的忧郁、消沉。词作表现了词人借酒解愁,忘却世事,对现实的消极逃避。“醉”字是词眼。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月上瓜洲

南徐①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 ①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 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落 花①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 ①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闲居永乐期间。

刘熙载《艺概》中提出咏物诗应该做到“不离不即”,就是既要切合于物,又要在咏物中表现作者的情思。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阐述这首诗是如何体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一首借落花隐喻自己现实处境的诗。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无私地奉献出自己

的一片芳心,最终却落得个凋零残破、沾人衣裾的凄凉结局。诗人素怀壮志,极欲见用于世,却屡遭挫折,报效无门,最后只有悲苦失望,泪落沾衣而已。诗人在体贴物情的同时,委婉曲折地透露心迹,表现自己的情思。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作此诗。

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引”有“带走”的意思,说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情趣盎然。“雁别秋江去”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引”字较好表达了作者流放途中遇赦的喜悦心情。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 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请你分析第二句“红叶青山”四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因为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 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描述了木芙蓉开花耐寒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吕诗描写的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范诗写的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谢亭送别古诗阅读答案篇五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 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

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

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

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1. 江村即事 唐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

2. 雨过山村 唐 ·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

2.诗中的“妇姑”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3.. 四时田园杂兴 宋 ·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社 日 唐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5. 宿甘露寺 宋 ·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枕中云气”与“床底松声”的描写,作用有二,它们是2.“银山”是比喻的说法,它是指

3.全诗写景有什么特色?饱含作者怎样的情怀?

6. 春山夜月 唐 ·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7. 淮中晚泊犊头 宋 ·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的是春天晚暮之景,由于天色阴沉,所以这一景

的特点是 的,孤舟夜泊,反映出诗人的心情是 的,这就是景情相生的道理。

8. 鄂州南楼书事 宋 ·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1.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无人管”?

2.全诗将脾的芰荷香味与作者所在的南楼一起化成优美无比的清凉意境。可见其时作者的心情是 。

9. 过分水岭 唐·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爰一夜声。

1. 全诗描写的对象是而“”一词总领全诗,堪为“诗眼”。

2 .试说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自己真切感受的?

10.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

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 11. 夏 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 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 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12.次北固山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急切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写出诗中表现这种心情的意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试简述这句诗的内涵。

13.鹿 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的作用。

2.第三句中的“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的传神之处。

14.题君山 唐〃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云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注:麻姑即仙姑

本诗是怎样表现君山神奇和灵秀的?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附录两首同题材诗

望洞庭湖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浑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 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5.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篙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村有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即事”是个饶有情趣的小故事,试简述之。“去却关”又写出了什么呢?

谢亭送别古诗阅读答案篇六
《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

1、欣赏首句“饮”的作用。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明确:第一句“下马饮君酒”的“饮”字应理解成使动,君准备行走,邀请君下马喝酒,然后才发生了那番对话。

2、欣赏颔联中的“咽”和“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明确:“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均是使动用法。而上联还是倒装句式,应调整成“危石咽泉声”,意思是高大的石头,使泉水发出呜咽的声音。

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

3、读诗答题。

蝶恋花 【宋】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进行分析。

2、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1

【参考答案】 答1:“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伫倚”的结果却是“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草色烟光”之景却与“无言谁会”之情结为一体,徒自凭栏、希望成空。 答2:(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 (2)从 “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

4、读诗答题。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

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答1: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伤,酒醒以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

答2:前者描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乐景衬哀情,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5、读诗答题。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1)答案提示: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答案提示: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三句写实,后一句是想象。

6、读诗答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7、读诗答题。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阅读上面两首诗,说说两诗在内容和表达技法上的异同。

2

答:两首诗都是咏史诗。《汴河曲》借咏史来抒发昔盛今衰之情,通过古今对比的景物描写,曾经“无限春”,而今“已成尘”,满堤的杨柳让回顾昔日繁盛的行人满腹愁绪。《汴河怀古》借咏史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诗歌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如果排除隋炀帝南巡的奢华行为,单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8、读诗答题。

鹧鸪天〃桂花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词,试分析词中是如何刻画桂花的形象特征并表达作者的志向的?

【参考答案】提示:

1、首句形神兼备地直接描绘出桂花的独特风韵:外表并不艳丽,但体性温柔、香留天地;第二句作者直接议论,强调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突出桂花色淡香浓、迹远品高,冠绝群花;下片先借梅和菊来侧面烘托桂花“冠中秋”;然后借对先贤屈原遍赞群花、唯独没提及桂花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爱。经过层层议论,“情疏迹远”但品格高洁的桂花形象就鲜明而突出了。

2、作者借咏颂桂花来表现自己对这种“情疏迹远”但香浓品高的品格的真爱和赏识,这也是作者对这种独特高尚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9、读诗答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这首词是南宋沦亡之后,作者隐居山林所作。

这是一首亡国的悲歌。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春感”的?

提示:1、以虚写实:上片写对故都凄凉情景的想象,下片回顾故国情景。2、今昔对照:上下片的情景对比;3、化用与用典。“春感”:对南宋故国表达深沉的怀念,对元统治者表示切齿的痛恨,抒发了亡国的深哀巨痛。

10、读诗答题。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 *若个:哪一个 表达主旨: 表达技巧: 明确:

表达主旨:投笔从戎、矢志报国的决心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慨。 表达技巧:反衬,直抒胸臆。

11、读诗答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用轻松地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细读这首词,说说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

提示:这首词写眼前之景,寄寓心中之事。从习以为常的生活小事中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即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这也体现了作者藐视祸患、达观自信的胸襟。

12、读诗答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3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13、读诗答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参考答案】

(1)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14、读诗答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这首诗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②写出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

①答: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②提示:一二句视觉与嗅觉相结合。三四句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15、读诗答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评价鉴赏:

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1)陈述对象或态度:是“拳”和“退” (2)解释含义:“拳”是“蜷缩”的意思,这里是栖息意; “退”是“越飞越远”的意思。

(3)描述景象:鹭鸟在沙滩上蜷缩着栖息,鸿鸟在天空中越飞越远 (4)指出用法:形象别致生动而又准确的动词

(5)点明作用: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16、读诗答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4

【答题思路与步骤】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 山环水绕,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清幽恬静。 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闲适自得。 【答案提纲】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表现了作者闲适自得的雅致情怀。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17、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III)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动”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题思路(1)】

①判断并指出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②具体分析运用了该表达技巧的诗句。以“淡磨明镜” 来比喻“平静的水面”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来反衬“东风忽起”之前的水面的平静。 ③分析该表达技巧运用的效果。题目不作要求,可略。 【答题思路(2)】

①判断并指出诗歌中的表达技巧。本诗从“动静结合”的的角度刻画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②具体分析运用了该表达技巧的诗句。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③分析该表达技巧运用的效果。全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答案提纲】

(1)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以“淡磨明镜” 来比喻“平静的水面”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来反衬“东风忽起”之前的水面的平静。(2)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案提纲】

诗歌开头“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山前珠翠绕”“ 殿里笙歌作”,描绘了中原昔日繁盛境况,而如今“荒烟外,许多城郭”“ 铁骑满郊畿,风尘恶”,一片狼烟,满目风尘;昔盛今衰的悲慨中表达出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而结尾“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则表达了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则是想象“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5

谢亭送别古诗阅读答案篇七
《六年级下册古诗文练习及答案》

1、《少年闰士》的作者是(鲁迅)节选自(《故乡》),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时》)《坟》《热风》等。《少年闰土》刻画了一个(见多识广、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 2、《我的老师》作者是(魏巍)。原名(红杨树)作者回忆了和老师相处的七件事(假装发怒、教跳舞、观察蜜蜂、教读诗、模仿写字、排除纠纷、梦里寻师),其中(模仿写字、梦里寻师)说明学生爱老师。 3、《小橘灯》的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文中刻画了一个(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的形象。 4、《客是作》的作者是李白,这首诗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 5、〈〈黄果树听瀑〉〉作者是(杨国民),课文应用(移步换景)的顺序写的,文中中抓住了瀑布的(声音和形态)来写。黄果树瀑布是我同最大的瀑布,它位于贵州省。徐霞客是这样描绘黄果树瀑布的(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 6、《 竹枝词》的作者是(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了(杨柳青青江水平),听到了(闻郎江是唱歌声)应用双关的手法写出了少女期盼又难耐的复杂的心理的诗句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望洞庭》这首诗中应用比喻的手法的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7、《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杜牧)他和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诗中写自然景观的诗句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人文景观的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作者描绘了(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还慨叹了(南朝的覆灭)流露出(对南北朝时盛行佛教的讽刺),寄托了(讽喻之情)。 8、(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潘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9(凡尔赛宫)中法国著名的宫殿,进化论的奠基人是(达尔文)。 10、《养花》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猫》、《草原》。 11、《张潇洒》有作者是(秦文君)选自《调皮的日子》。文中的张潇洒是一个(敢想敢做,天真活泼)的人。 12、《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张志和)其中“渔歌子”是词牌名,我知道我词牌名有(清平乐、西江月、卜算子、蝶恋花)这首词描写了(江南秀丽的水光山色,反映了作者高远、悠然脱俗的意趣)。诗中(斜风细雨不须归)表现了渔人的悠闲自得。 13、《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李清照)词人回忆了(与朋友去郊游的情景,表现了词人对生活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无限怀念)。(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了夏日荷塘深处的奇异风光。词中一个(兴)字写出了词人的愉悦心情。 1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真诚,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受到人们的敬佩)。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李广),我们还学过关于赞颂他的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5、《乌衣巷》的作者是(刘禹锡)这首诗表现了(对苍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无限沉思与感慨)。能表明中心的诗句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6、“赣”(是江西的简称)。“湘”是(湖南)的简称。“鄂”(是湖北)的简称。

《赣南游击词》的作者是(陈毅)写于(1936年夏天),描写了艰苦生活( )、群众的支持( )四个总分的内容,赞颂了游击队员(坚忍不拔的顽强斗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7、《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史铁生),文是刻画了一个(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

18、被称为“一字师”是的(唐代郑谷)。 19、《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20、《景阳冈》的作者是(明代施耐庵),武松是一个(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人)本文按(喝酒、上冈,打虎、下冈)的顺序写的。21、《将想和》一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文中的“将”是指(蔺相如),“相”是指(廉颇),“和”是(和好)的意思。本文分为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识大体的人),廉颇是一个(英勇善战、知错就改的人)。 22、《黛玉初进荣国府》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高鹗),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末启笑先闻,是对(王熙凤)的描写。,她的性格特点是(爽快,泼辣)。 23、“哗哗的瀑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万贝司在奏鸣),作者从(视觉的角度)用(比喻)的用法,表现了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 2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唐代“诗圣”杜甫作诗的追求,他和李白并称为“大李杜”。

25、统治者如果不勤政爱民,再好的基业也将会飞灰烟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正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吗? 26、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告诉我们要谨慎交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也是同一个道理。 27、即使身处逆境,我们也不能许诺希望,正如英国雪莱说的(如果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8、李白一生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诗句(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充充分体现了他豪放不羁的个性。

29、当面对灰心丧气的朋友时,我们可以用莎士比亚的名句(黑夜无论怎样漫长,白昼总会到来。)来开导他。 30、只觉得自己的(胸臆在扩展),似山谷(张开),那瀑布(直漱而进),挟来(生生不息)的活力,荡起天地间(纯净清澈)的音响。

31、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振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 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32、(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是蚕一生真实的写照。人们也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颂老师默默奉献的精神。 33、(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

(1)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灭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诗的第一句写了( )( )( )这三种景物,表现了这三者和谐亲密的一个字是( )。

2、诗中的“雪衣公子”是指( )。

3、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 观祈雨 唐代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犹恐: 注音:咽( )

2、写出祈雨的原因的诗句是( )。

3、这首诗应用了( )的写作手法,把( )和( )作比较,前者( ),后者( )反差强烈。 4、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的( )。和对不来现实的( )。

(3)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题中(“ ”)点明了时间,(“ ”)点明了了事情。 2、读第一二句诗,“( )”点明了故山草堂所在地,(“ ”)照应了“暮春”二字。而(“ ”)(“ ”)(“ ”)三字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痕迹的调零空寂的气氛。 3、作者抓住了(“ ”)(“ ”)(“ ”)三种花写春之将尽,而幽竹却依然(“ ”),让我产生了(“ ”)竹之情。

(4)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复: 怯; 2、(“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的贬谪生活不仅( )而且( )。 3、后两句中(“ ”)和(“ ”)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近乡”的心理,比其它思乡诗的感情复杂得多。 4、你能再写两句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吗?

(5)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来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这是一首描绘西湖( )(季节)景的上乘之作,诗的前两句抓住( )、( )、( )、( )四种景物描写了一幅( )、( )(用两个成语)的图画, 你能用自己的话写下所描绘的景吗?

( )。

2、后两名由写( )转为写( )描绘了人们热闹的春游图(“ ”)

直接写出了人们的心情是( )。

3、第一句诗中“乱”字用得传神,它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6)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1、这是一首( ),诗的第一句抓住( )、( )两种景物描写了环境的( ),第二句(“ ”)写出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更见行军的( )。 2、这首诗表达了戍边战士( )之情,情作者用(“ ”)和(“ ”)这两个貌不真实的数字描写来突出这种情感的。 3、我们也学过不少这种题材的古诗,请写两句。

(7)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诗题中(“ ”)点明送别的地点,(“ ”)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 2、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望见的江上景致,( )、( )、( )三种景物,色彩( ),美景和离别之情形成鲜明的( ),这种写法叫做( )。

3、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从(“ ”)一句可以看出,全诗表达了( )。 (8)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上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解词:排:( )碧宵( ) 2、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节),这个季节本来给人有感觉是( ),从( )这句诗可以看出,但作者却要说( )(季节)比( )(季节)更美,从诗句( )可以看出。

3、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4、描写秋天的古诗很多,请写两句。

(9)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诗中照应题目“不遇”的诗句是( )

2、诗的五六句运用了( )的修辞用法。这两句的意思是( )。

3、诗人去访戴天山道士是( )季节的( )时候,从( )可以看出。

4、全诗表达了( )。

谢亭送别古诗阅读答案篇八
《写景诗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写景诗鉴赏练习题

宋兴树 2010-8-1

一、 社 日

唐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二、 过分水岭

唐·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爰一夜声。

1. 全诗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一词总领全诗,堪为“诗眼”。

2 .试说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自己真切感受的?

三、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四、 夏 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述。

(2).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四、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人写桃花溪借用《桃花源记》的典故,使之富有神秘色彩,说说末句一问透视了诗人怎样的意趣?

五、 水槛遣心

唐·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此诗写景最传神的是哪一联?联系全诗试作评说。

六、 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诗人崇尚的是什么?

八、. 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道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人山中留客的理由有几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九、 次北固山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急切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写出诗中表现这种心情的意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试简述这句诗的内涵。

十、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第二句的“水急流”与上下句哪两处相关联?有何作用?

(2).古人写景常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请联系此诗作简要解说。三、四句的写法与宋代送别诗歌中哪一句极为相似。

十一、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解: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十二、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十三、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这首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的看法吗?“送别”二字应该如何理解?

(2)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四、 十五夜望月

唐·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诗题中“十五夜”应指什么时间?何以见得?

(2) .世称此诗结句妙绝,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解说其妙处。

十五、 夜 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作于诗人在九江任职时。

(1).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这种写法在艺术上称之为什么?

(2)论家皆评此诗“看似写雪,实为写人。”说说你对此评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答案

一、.《社日》这两个细节分别是:春社延续的时间很长,到傍晚才散;其二是农民们兴高采烈,开怀畅饮,大醉而归。

二、.《过分水岭》. 1.溪水 有情 2.从溪水“三日得同行”的“行”与“惜别一夜声”的“声”两方面来表现溪水与人情真意切,诗人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写得细腻别致,意味绵长。

三、.《江南春》不同意。1.诗作应题而来,“江南春”非一处一地之景,而是整个江南春色的巨幅画卷;

2.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理想是讲究虚实相应,作“十里”显然过“实”则无味,不如“千里”更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盎然意趣。

四、.《夏意》 1.最大特点是清幽。庭院深,远离闹市;夏席清,舒适宜人;树阴满地,更添几分幽静与清凉;石榴花的明艳与黄莺的鸣叫又使清幽的环境增添了恬淡的生活情趣。这些又从诗人昼寝的美梦中流露出来。2.恬淡闲适的情趣。

五、.《桃花溪》问洞在何处,即意在寻“桃源”所在,透视出诗人厌恶现实,如同陶渊明追求理想社会的心态。

谢亭送别古诗阅读答案篇九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 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

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

《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

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

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

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

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

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

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

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

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

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

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

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

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

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

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

《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

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

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

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

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

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

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

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

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

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

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

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

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1. 江村即事 唐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写

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

2. 雨过山村 唐 ·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

(限60字)

2.诗中的“妇姑”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简说此句描写

的意义。

3.. 四时田园杂兴 宋 ·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

指 。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

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社 日 唐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

举两例分析。

5. 宿甘露寺 宋 ·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枕中云气”与“床底松声”的描写,作用有二,它们

2.“银山”是比喻的说法,它是指

3.全诗写景有什么特色?饱含作者怎样的情怀?

6. 春山夜月 唐 ·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

是 ;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

妙处。

7. 淮中晚泊犊头 宋 ·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的是春天晚暮之景,由于天色阴沉,

所以这一景的特点是 的,孤舟夜泊,反映出诗人的心

情是 的,这就是景情相生的道理。

8. 鄂州南楼书事 宋 ·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1.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无人管”?

2.全诗将四种自然

景色及沁人心脾的芰荷香味与作者所在的南楼一起化成优美无比

的清凉意境。可见其时作者的心情

9. 过分水岭 唐·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爰一夜声。

1. 全诗描写的对象是“一词总领全诗,

堪为“诗眼”。

2 .试说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自己真切感受的?

10.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

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

见解。

. 11. 夏 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 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 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12.次北固山 唐〃王湾

谢亭送别古诗阅读答案篇十
《写景诗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写景诗鉴赏练习题

宋兴树 2010-8-1

一、 社 日

唐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二、 过分水岭

唐·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爰一夜声。

1. 全诗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一词总领全诗,堪为“诗眼”。

2 .试说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自己真切感受的?

三、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四、 夏 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述。

(2).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四、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人写桃花溪借用《桃花源记》的典故,使之富有神秘色彩,说说末句一问透视了诗人怎样的意趣?

五、 水槛遣心

唐·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此诗写景最传神的是哪一联?联系全诗试作评说。

六、 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从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看全诗,诗人陶醉的“碧山”是怎样的世界?从中看出诗人崇尚的是什么?

八、. 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道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人山中留客的理由有几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九、 次北固山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人身在江南旅途而神驰洛阳故里,急切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写出诗中表现这种心情的意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试简述这句诗的内涵。

十、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第二句的“水急流”与上下句哪两处相关联?有何作用?

(2).古人写景常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请联系此诗作简要解说。三、四句的写法与宋代送别诗歌中哪一句极为相似。

十一、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解: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十二、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十三、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这首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的看法吗?“送别”二字应该如何理解?

(2)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四、 十五夜望月

唐·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诗题中“十五夜”应指什么时间?何以见得?

(2) .世称此诗结句妙绝,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解说其妙处。

十五、 夜 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作于诗人在九江任职时。

(1).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这种写法在艺术上称之为什么?

(2)论家皆评此诗“看似写雪,实为写人。”说说你对此评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答案

一、.《社日》这两个细节分别是:春社延续的时间很长,到傍晚才散;其二是农民们兴高采烈,开怀畅饮,大醉而归。

二、.《过分水岭》. 1.溪水 有情 2.从溪水“三日得同行”的“行”与“惜别一夜声”的“声”两方面来表现溪水与人情真意切,诗人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写得细腻别致,意味绵长。

三、.《江南春》不同意。1.诗作应题而来,“江南春”非一处一地之景,而是整个江南春色的巨幅画卷;

2.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理想是讲究虚实相应,作“十里”显然过“实”则无味,不如“千里”更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盎然意趣。

四、.《夏意》 1.最大特点是清幽。庭院深,远离闹市;夏席清,舒适宜人;树阴满地,更添几分幽静与清凉;石榴花的明艳与黄莺的鸣叫又使清幽的环境增添了恬淡的生活情趣。这些又从诗人昼寝的美梦中流露出来。2.恬淡闲适的情趣。

五、.《桃花溪》问洞在何处,即意在寻“桃源”所在,透视出诗人厌恶现实,如同陶渊明追求理想社会的心态。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谢亭送别古诗阅读答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谢亭送别阅读答案 谢亭送别答案 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谢亭送别古诗阅读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谢亭送别古诗阅读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4260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