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考试失意诗句

考试失意诗句

2016-02-04 12:52:2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考试失意诗句篇一《期末考试古诗理解》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考试失意诗句》,希望能帮助到你。

考试失意诗句篇一
《期末考试古诗理解》

期末考试古诗理解

《观沧海》

(三国)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庆幸 歌:歌吟 咏志:及表达心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会当:应当,定要 凌:登上

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豪情壮志。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水光潋滟晴方好,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正显得美

山色空濛雨亦奇。

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

欲把西湖比西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大自然美景的沉醉。

《暮江吟》

( 唐)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瑟瑟:原义为碧色珍宝,此指碧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

怜:爱

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盈盈:形容水的清浅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

这首诗通过描绘传说中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互相倾诉衷情的痛苦,抒写了男女

离别之情,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女子在爱情上所遭受的折磨和痛苦。

《蝉》

(唐)虞世南(字伯施,是唐初宫廷文人的领袖,唐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

垂緌饮清露,

緌:本指帽子或旗杆顶上的缨子 ,这里指蝉首触须

流响出疏桐。

流响:形容声音传得很远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藉:凭借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

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

篱笆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劝 学》

(唐)颜真卿(字清臣,中国唐代书法家。)

三更灯火五更鸡,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方悔读书迟。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这首诗告诉我们要勤奋读书。

《东栏梨花 》

(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雪:梨花

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

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考试失意诗句篇二
《古诗词试题》

考试失意诗句篇三
《考前诗词10》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反馈训练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回首向来萧洒处 ..

⑵夜来幽梦忽还乡 ..

⑶明月夜,短松冈 ...⑷也无人惜从教坠 ...⑸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

⑹漏断人初静 ..

答案:⑴寒风冷雨吹打树林的声音⑵梦境隐约⑶长着小松树的山岗⑷任凭杨花飘荡、坠落⑸形容细长而宛转的柳条⑹漏壶里的水已经滴尽,表示夜深

2.苏轼,字 ,一字和仲,号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谥文忠。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多面手天才,他在诗、词、文里所表现出来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超逸的艺术风格是欧阳修、梅尧臣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进一步发展的成果,表现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苏文今存四千余篇,体裁多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苏词今存三百六十余首,成为 词派的开创者。

答案:子瞻 东坡居士 豪放

3.补出下列横线处的诗句。

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⑵ ,尘满面,鬓如霜。

⑶ ,明月夜,短松冈。

⑷萦损柔肠, ,欲开还闭。

⑸春色三分, , 。

⑹缺月挂疏桐, 。

⑺ ,寂寞沙洲冷。

答案:⑴一蓑烟雨任平生⑵纵使相逢应不识⑶料得年年断肠处⑷困酣娇眼⑸二分尘土,一分流水⑹漏断人初静⑺拣尽寒枝不肯栖

二、课文诗词赏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5-6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5.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 “何妨”更小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

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6.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参考答案:风雨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和象征人生的坎坷。 在常人所认为的悲喜之中,作者却认为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为虚无。这恰恰反映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态度。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二)阅读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完成7-9题。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请回答:

7.作者在这首词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对亡妻的深切悼念,以及对自己仕途坎坷、天涯沦落的感伤。

8.这首词抒写的线索是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展开? 参考答案:抒写线索是“记梦”,按照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展开。

9.“小轩窗”两句艺术地再现了什么情景? 参考答案:当年夫妻恩爱的情景。

(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 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10. 对这首词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题目中的“次”是次序的意思。“次韵”指和别人的诗词并依原诗词用韵的先后次序写诗词。“杨花”指柳絮。

B. “从教坠”中的“从”是任、听凭的意思。“抛家”是说杨花离开柳枝。

C. “困酣”的“困”是艰难、窘迫的意思。“娇眼”的“娇”有柔嫩、美好、可爱的意思。

D. “落红”指落花。“难缀”中的“缀”是连缀的意思。“落红难缀”是说春事衰残,难以收拾。

解析:“困”是缠绕的意思,“娇眼”形容柳叶。

答案:C

11.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似花”两句以虚摹写意的笔致写出柳絮的特性与命运,并用“无人惜”反衬作者为柳花之冷落深致悲戚与怜惜的情意。

B.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与韩愈“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一样,都是说杨花无情。

C. “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把杨花比喻为伤春的思妇形象,用美的“娇眼”比喻柳眼。

D. “春色三分”三句中“二分尘土”与“抛家傍路”照应,“一分流水”与“一池萍碎”照应。

解析:“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说杨花看似无情,却也有意。

答案:B

(四)阅读苏轼这首词,完成12—13题。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12.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表达了作者___ ____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______ ___。

参考答案:幽独凄清 作者自己

13.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__ __的修辞方法和___ __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_________ _______,但实际上却用孤鸿自比,表现了作者自己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拟人 虚实结合(或类比) 孤鸿不愿选择寒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 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三、东坡词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14-17题。

浣溪沙

苏 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14.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图画。 参考答案:示例:“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15.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如哲理,即人可以青春长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如作者的情感,则要考虑词的写作背景:作者当时正是政治上失意处于逆境之中,本词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

16.从所积累的古诗曲的名句中(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示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7.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阅读下面苏轼的一首词,完成18—19题。

临江仙

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保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谪居之所所作。

18.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方面的原因。 参考答案:处于谪居之时,抱负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索。(或答为“理想不能实现,心为物役”等,意思对即可。)

19.“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一语双关,既写夜深风平浪静这一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平静心境。(或答为“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20-21题。

蝶 恋 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0.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在这首词中,作者把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请你结合此词上阕的内容作简要的赏析。

参考答案:此词的上阕用旷达之语写暮春景色和伤春情绪。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反映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给人几分悲凉之感;二三两句把视线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自然舒畅;四五句先一跌,后一扬,絮飞花落令人伤感,但结句又是何等的旷达。(意思相近即可)

21.作者平时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请你结合此词下阕的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

参考答案:词的下阕运用“顶真格”使词意一气呵成。一二句的“墙外”与三四句的“笑”首尾相连。

(四)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完成后面25-26题。

鹧 鸪 天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25.这首词在景物描写上很有特色:①从 、 、 等角度描写,有远山 ,有池塘,有乱蝉,有花香;② , ,既有鸟翻飞,也有草、塘、蕖;既有白鸟,也有红蕖。

参考答案:视觉、听觉、嗅觉(答“远眺近观、仰视俯视”亦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26.总观全词,上阕写景,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透露了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的心境;下阕 。上下结合,一个 的人物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 参考答案:写人,直接描写人物,通过肖像、行动和心理描写,表现诗人得过且过、消磨时光而又无可奈何的抑郁之情;抑郁不得志

四、高考拓展延伸

10.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观别

元好问

旗亭谁唱渭城诗?酒盈卮,两相思。万古垂杨,都是折残枝。旧见青山青似染。缘底事,淡无姿。

情缘不到木肠儿。鬓成丝,更须辞。只恨芙蓉、秋露冷胭脂。为问世间离别泪,何日是、滴休时?

(1)“旧见青山青似染。缘底事,淡无姿。”一句颇妙,它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试简析。(5分)

(2)李渔《窥词管见》中说:“作词料不过情景二字„„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试据此简要分析这首词。(6分)

【答案】(1)拟人手法,因为诗人之情感伤,故其笔下之景也就失色(淡无姿)了;比喻手法,说原来青山的青色仿佛是被染上去一样;衬托手法,哀情(离别的痛苦)与哀景(无姿青山)相互映衬。(5 份)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解析】回答表达技巧题,要考虑修辞、表达方式(古诗一般是描写、抒情)、表现手法,

考试失意诗句篇四
《人生,诗意还是失意》

《人生,诗意还是失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些琅琅上口的诗句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人们能作出这么优美的诗句,这些美丽的景观可就如意了,而不被赞美到的呢,它们就一再地感到失意。当然,在当今社会上,人生的诗意和失意也都在不停地互相交换着。其实,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诗意和失意可是一对亲兄弟,他们长得一模一样,是神仙。但多数时候他们是在人间停留的,只是我们人类是看不见的罢了。他们在人间干什么呢?他们可不是来玩的,要知道,他们的工作可是不容易做的。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吧!诗意呢是弟弟,如果这是一个好人,那么诗意就会把这个人的资料记录在一本魔法本子里(这里面是记录所有的好人好事的),然后让他一生都生活在诗意的生活里。但是,如果这个人后来又干了坏事,那么诗意的哥哥失意就要出场了,他也有一本魔法本子(但是里面是专门记录某人干了什么坏事的),然后将其资料记录下来,让他的人生落入失意的境地,而这时候弟弟诗意那边的魔法本子里就会自动删除掉这个人的资料。就这样,每个人的命运在这两本魔法本子里交换着。这两本魔法本子里还有一个功能哦!那就是,这里面记着所有学生的名字,诗意和失意两兄弟每天都会以最快的速度看一下世界上的每一位学生(要不怎么说他们的工作不容易做的呢),他们边看便记录着学生们的资料。用功的学生呢,他们的资料就会被记在弟弟诗意的魔法本子里,这样,弟弟诗意就会让他们在考试时考出一个好成绩,然后让他们以后的生活过得诗意;还有些不学习只顾玩的学生呢,他们的生活由哥哥失意管着呢!当他们的资料被记录在哥哥失意的魔法本子里时,他们的命运可就不好了,考试考不出,生活也就过得十分失意。所以,生活的诗意和失意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并不能简简单单地说这个人的生活诗意,而那个人的生活失意;也不能就说“我想过诗意的生活”或者说“我不想过失意的生活”。当然,要想过怎样的生活,也是由你来决定的,只是多了一个步骤罢了,那就是——行动。要知道,只有付出行动了,弟弟诗意才会喜欢你,才会在他的魔法本子里接纳你哦! 

考试失意诗句篇五
《诗歌》

考试失意诗句篇六
《宋词二首诗歌鉴赏答案》

(09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解析】 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解题格式:形象:身份+性格 + (形象意义)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答题步骤: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思路分析:提问及变式:①“╳╳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是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答: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解析】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构思的分析与评价。

解题格式 ①手法+表达作用 ②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③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④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思路分析 题目类型: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答题步骤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 主旨和思想倾向。

答题要点 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出:“‘休对’老朋友说什么思乡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4分)

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生出了思乡之情。这是一首“因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词。

【评分细则】

(1)题考查理解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苦闷”“郁闷”等,写出同义词可以得2分,理解为春日的惆怅,可得1分,理解为抒发豪情不得分。第二个问题能结合诗人的具体行为,如“咨嗟”“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等进行分析可得2分,分析不到位,不贴切,酌情给分。

(2)题答出“春未老之景”,或具体写出景物的都可得1分。词描绘了一个迷茫的画面,寓有思乡之情,采用了寓情于景之法(答情景交融也对),答出“思乡”“情景交融”各得1分;从上片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抒写思乡之情,从下片的动作、情态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抒写思乡而不得归的惆怅、无奈,答出“无奈”“愁怅”都可得1分。

【考生误答】

(1)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愁,但生性旷达的苏轼却在煮茶、喝酒中找到了摆托苦恼的办法,获得了超然物外的心情。

(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写思乡之情。

【原因剖析】

(1)理解作者的情感时出现了错误,原因是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只机械地解读了个别词语,如标题中的“超然”等,而没有抓住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词。

【答题技巧】

考生答题前,一定要读懂诗歌大意,然后才可通过把握关键词,如本词中的“柳斜斜”“烟雨暗”“思故国”等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没有分析出“景”与“情”的关系,缺少关键词,如“因景生情”“情景交融”等。

【答题技巧】

考生必须明白,分析“景”与“情”必须揭示二者的关系。

【评卷感受】

1.分析情感要抓住关键词。

考生要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从关键词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例如,上题除题干中列举的“咨嗟”“休对”“且将”几个词外,“思故国”“诗酒”等也明显地昭示了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苦涩之情。

2.分析景物要注意情与景的关系。

考生答题时要关注诗人写了什么景。例如,上题上片通过写暮春之景——“风细柳斜”“春水花城”“千家烟雨”,给人创设了一种迷茫之感,进而寄寓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后情景交融。

【赏析】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上任,其时,当地“比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超然台记》)。经过他一年尽心竭力的治理,局面趋于安定。为了调节“济世”与“归隐”的矛盾心境,他于熙宁八年底修葺园北田台而成超然亭,由其弟弟苏辙命名,点出其超然物外,优游自乐的情性。这首词便是次年春登超然亭而作。词题一作“暮春”。词调《望江南》即《忆江南》,本为单词,宋人将其重复一遍,成为一种双调新格体。

词的上片写密州春景。词前两句写登台前所见春色——“春未老”,以拟人的手法写仲春的富盛,含意亲切;“风细柳斜斜”,似一特写镜头,细腻地描绘出季节的特征。“斜斜”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柳条垂垂,随风摇荡的风姿。后三句再写登亭后眺望的景色,词人为眼前的春色所触动,情兴盎然地登上超然亭去欣赏全城的春景,只见“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壕”,指护城河,半沟碧绿的春水环城绕墙,满城娇红的鲜花相映绽放,好一幅艳丽夺目的春光图!“烟雨暗千家”,进一步勾画出千家万户笼罩在烟雨迷蒙之中的朦胧意境,既紧紧扣住春天特有的景象,又暗伏着深沉的意蕴,为下片抒情作好铺垫。

下片抒乡思之情。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眼前花红柳绿满全城、轻烟细雨暗千家的景象,寒食、清明时节的传统风俗,勾起了词人思乡的情思,强化了欲归不得归的感慨和叹息。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相传春秋时,晋文公为哀悼不愿出山而被烧死的介子推,下令举国禁火三日,故称寒食节。古人寒食、清明,又有扫墓的传统风俗。寒食节后,重新生火,谓之“新火”。“咨嗟”,叹息。酒醒后,词人为远在千里之外,不能归乡探亲、扫墓而叹息,为仕途失意、抱负未展却又不得归隐山林而叹息。但苏轼是一位豁达超然的人物,此时未泯灭“致君尧舜”的宏愿,故而结尾三句笔锋一转,抒发了特有的随缘自适、自我解慰的旷达胸怀。面对着来自家乡的“故人”,词人说,让我避而不谈思念家乡的愁肠,而悠然自得地生起新火煎烹新焙制的茶,邀客人一道美美地品尝吧,趁着自己年富力强的美好时光,赋诗饮酒、享受人生、超然物外、忘却世间一切愁思苦闷吧!

全词写登超然亭所见的春景及由此牵动的羁留异乡的乡愁,又以“超然”的情怀贯穿其中,情景相融,天衣无缝。写景抓住时节特征,诗意盎然,为抒情制造气氛,抒情出自肺腑,情真词显,又紧扣季节景

物,上下呼应。其谋篇布局,章法韵格,乃天设地造,无懈可击,显示了苏轼按谱填词的过人技巧,堪称双调《望江南》的典范之作。

考试失意诗句篇七
《八年级下册期末考试重点古诗词

八年级下册期末考试重点古诗词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返回自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他把这一理想落实在“人境”,于朴素的田园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完满,宅心玄虚却不轻忽人事,精神高迈而不废人生“车马喧”意谓奔走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这里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系自赋身处人境,不废衣食,犹能免于世俗的困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以“君”自指,自问自答,言语之间自豪而自足“尔”,作如此、如是解,概指前面二句“心远”谓心境高远,有此一心境遂能免于“车马喧”,其地得以自偏陶渊明身居田园,一面亲就自然,一面又能在人文陶冶中,成就了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涵养了一个自由、高迈、充沛的心灵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陶家庭院东边有一道篱笆,篱下种着菊花因为陶渊明爱菊、咏菊,寄托着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会想起陶渊明连带着“东篱”这个词也有了一种象征的意义,象征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南山”即庐山庐山拥山川之灵异,历来为高士逸民栖居之地,陶渊明亦常往来之又《归园田居》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山气日夕佳”紧承上句“悠然见南山”而来,是南山的暮景傍晚,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陶诗的自然意趣常常寄托在对于飞鸟的吟咏之中飞鸟翩然来归,既可以看作是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艺术的化身,又是诗人感兴悟会的物态天趣人应当返回自然,摆脱礼教的各种约束和世俗的各种机巧与虚伪,回到质朴的状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陶渊明从飞鸟悟出返朴归真的人生真谛,不胜欣慰他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谓“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

1 。

2

3、“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4、“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 。

5、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 “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B “问君何能尔”,,罢了

C “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 “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描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

B 诗中的采菊、山气、夕阳、飞鸟,包含了无限诗情画意,它既不能用言语形容,又无须用言语形容,体现了作者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C 诗的语言婉曲含蓄,虽说“此中有真意”,又说“欲辩已忘言”,其实,“真意”就在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追求的“心远地自偏”的意境中。【“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中所体悟到了自然之趣】

D 这首诗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哲理兼具的意境,既表达了作者的清高思想和恬静愉快的心情,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1、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A B C

2、停 、投、拔、顾 。

3、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高昂乐观 思想感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题本身就很有趣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什么还要“歌诗一首”?是什么牵动了诗人的诗情呢?

诗以描述开篇,完全是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的挂在了树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得较为平静,甚至还有几分耐心去欣赏它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它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是那样率真与其说他是在和孩子们生气,不如说他是在和自己生气他恨自己老迈年高,生活无依,一事无成,于国于家都没什么用了也许还深责自己缺乏修养,和小孩子们一般计较总之,焦灼之后,他转为沉静,渐而苦苦地思索。

大风过后,黑云涌来,不用说,秋雨是不请自来的了诗人收回自己的视线,不再关注大自然的风云变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贫困,多年的流离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铁的被子,也让睡觉不老实的孩子蹬破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却不管不顾地下个不停这是怎样的生活啊!长夜漫漫,诗人失眠了而“自经丧乱”,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

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1、

2、“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宵。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思想

5、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 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 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 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成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

全诗共十八句,正如诗题所示,按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开头两句,突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一个“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接着,诗人发挥神奇的想像,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下面两句诗仍追逐着雪花来写,不过情景一转,由户外写到室内雪花飘进珠帘,沾湿罗帷,轻柔而浪漫,还真有几分梨花的神韵但“狐裘不暖锦衾薄”的严酷现实也提醒人们,伴随着雪花的到来,寒冷也悄悄地跟进,在考验人们的毅力和耐心后面两句诗就接着写到:“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是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将军不能弯弓,不能披战衣,怎么带兵打仗呢?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显得这样的无助和无奈。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下面写送别的场面,简略而有情味“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天色已晚,暮雪纷纷,红旗不卷,“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但诗人却抛开了离愁别绪,以高昂的格调收束全篇结尾四句,形成顶针,内容接续,如行云流水,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1”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送别 (填2字)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5、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

——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而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zu颍汁i(s?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学者共有《己亥杂诗》315首,多咏怀和讽刺之作,写于已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 这首诗是龚自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时的愁绪,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赴天涯,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句既有抒情,又有叙事,诗人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了豪放洒脱的气概,感慨的是离别之忧伤;洒脱的是终于逃脱了令人窒息的官场樊笼,可以轻松愉快地到外面的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夕阳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是诗人当时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诗的后两句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的心境,用“落红”来比喻自己虽年事已高,告老还乡,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仍要做些于国于民有益的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历来为人们传颂的经典名句,它一方面是诗人的抒怀言志,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真实写照,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诗人以“白日斜”来烘托离愁,以“吟鞭东指即天涯”抒写退出官场事故纷争后的洒脱豪放,以“落红”暗示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进亦忧,退亦忧”的忧国忧民情怀,可见诗人辞官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也是极其痛苦的全诗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1、“落红”在这里比喻 诗人以“落红”自比 。

2 。

3、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 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 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考试失意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失意的诗句 人生失意的诗句 仕途失意的诗句
  • 1、表示失意的诗句(2016-01-03)
  • 2、表达失意的诗句(2016-02-04)
  • 3、失意诗句(2016-02-13)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考试失意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考试失意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0847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