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男女两情相悦的诗句

男女两情相悦的诗句

2016-04-14 12:26:1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男女两情相悦的诗句(共5篇)古典诗词里的爱情《诗经》中的女子形象 陈艳芳古代社会对女性的价值标准和审美取舍, 不只注重外在美,更重要的是看她们的品德修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外在美与内心善的结合, 因此,《诗经》爱情诗中纯洁善良的女性人物无形中带着宝贵的内在美。(一)大胆、真挚、热情若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男女两情相悦的诗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古典诗词里的爱情》

《诗经》中的女子形象 陈艳芳

古代社会对女性的价值标准和审美取舍, 不只注重外在美,更重要的是看她们的品德修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外在美与内心善的结合, 因此,《诗经》爱情诗中纯洁善良的女性人物无形中带着宝贵的内在美。

(一)大胆、真挚、热情

若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历代女性,《诗经》中的女性可谓是当之无愧。最原始的便是最天然的,诗经时代最接近原始,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女性具备着人类最原始的良好品质和美丽。在那个少有封建约束的时代,她们的身心沐浴在大自然下,随心随性地活着,思想甚是纯洁、真挚。面对爱情,《唐风·有杕之杜》中的少女呼出自己的渴望,不扭捏不羞涩。《卫风· 木瓜》中的少女面对馈赠的定情信物,更是当场回赠,并唱出“匪报也,永以为好。”的承诺,足以显示她的热情真挚的一面。

(二)善良、勤劳、贤惠

善良是最美的品质,温柔善良之于女性则更是美丽的。《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周身都散发着善良的气息。《诗经》开篇《关雎》中让君子“寤寐思服”的“窈窕淑女”即具备这样善良的品质。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方言》: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再有“淑”,善,好。可见诗中让君子“寤寐思服”的女子是一位内心纯洁善良的女性。《邶风· 静女》中活泼可爱的“静女”也同样善良,其情人歌唱她时称其为“静”。“静”,善也。这样可爱又善良的女子,男子怎么会不喜欢呢?勤劳,是上古社会对女性的基本要求,之前提到的《关雎》是君子追求采荇少女的诗,“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君子眼中劳动的少女不停歇地随着水流采集荇菜,正是其勤劳的表现。弃妇诗《氓》中的妇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日夜操劳,努力劳作,任劳任怨,足见她的勤劳之处。《卷耳》中的妇女亦是在劳作时思念未归的丈夫。贤惠的女性亦可见于《鸡鸣》《君子于役》《谷风》等解说中。善良、勤劳、贤惠不仅仅是当时女性所具备的品德,亦是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

(三)情感坚定、专一

通观《诗经》中的爱情诗,这群女性提到感情时多情意绵绵,深情坚定,令人敬佩。专一感情,是人之常情,专一中才会见真情。《王风· 大车》中的女子因某些原因暂时未能与情人在一起,她对着情人发誓“活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这句话暗示大家,女子定要嫁给文中的男子,即使无法与情人在一起,女子也不会另嫁他人,可见文中女子对爱情的忠贞和专一。她们的形象犹如田野中的蒲公英,率性自然,敢爱敢恨,在文学的天空下绽放自己纯真个性,成为后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典范。

《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节选) 鄂川秀

一、主动求爱化为曲折求生

《诗经》时代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时期, 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小农经济形式使人们仅仅局限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之中, 但男女在劳动和生活中, 平等友爱, 互信互助。/对爱、自由与正义的崇奉, 是一部《诗经》最为突出的主题。《诗经》中的爱情诗, 基调健康、积极, 带有强烈的个性自主意识, 主观抒情的作品占绝大多数。《静女》的女主人公活泼、诙谐, 设“小计”对心上人加以考验,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竟急得小伙子“搔首踟躇”, 这和李白《长干行》中那个“ 低头向暗壁, 千唤不一回”的少妇简直是天壤之别。可以说, 《诗经》中的很多女性, 其思想是开放的, 其性格是泼辣的, 其行为是主动的。

如果说《诗经》中的女性是主动求爱、大胆开放的火红玫瑰, 那么汉乐府民歌中的女性就是曲折求生、忍辱负重的荒芥草藤。到了汉代,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男子已逐渐能够独立完成耕种等一系列农业劳动,妇女由室外劳动逐渐转向室内劳动, 妇女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下降了, 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男子在生产生活中的统治地位。汉儒认为: “ 阳刚而阴柔, 乾健而坤顺, 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乃天之道, 是人类不得不遵守的自然法则”, 妇女在被幽禁于闺阁的同时也就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汉乐府民歌中, 女性的性格在长期受压迫中逐渐发生扭曲, 越来越趋于委曲求全, 象《上邪》中那样惊天地、泣

鬼神的女子形象实为屈指可数。低下的地位使她们泯灭了天性, 丧失了人格。“时代的弃妇”已成了汉乐府时期爱情诗里吟唱的主人公, 不论是《有所思》中初起果断、继而忧伤失望以致无奈的少妇, 还是《上邪》中惊世骇俗、气指天地的大胆女子, 抑或是《白头吟》中毅然决然、发誓“愿得一心人, 白头不相离”的女子,以及“举身赴清池”、以死抗拒封建家长制的刘兰芝, 都难逃弃妇的命运。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迫已使妇女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能在长期沉默中忍受痛苦的折磨。

从《长恨歌》到《长生殿》(节选) 谢柏梁

从悲剧的角度来看,《长恨歌》的戏剧冲突主要集中在事件冲突和情感冲突两方面。 „„

在情感冲突方面, 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开始, 皇帝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茫茫的无奈之中。从此, 恩情常在而美人不再、风景尚在而物是人非,“未亡人”尚在而人鬼永隔, 都成为老皇帝情感冲突的诸多波澜。马嵬坡下的泥土不语, 皇宫中的池苑依旧, 太液宫如面的芙蓉, 未央宫如眉的柳叶, 一土一池, 一花一草, 哪一样不见证着妃子的娇态, 哪一样不伴随着昔日的合欢? 哪一处没有留下帝妃俩携手双行的足迹? 昔日的回眸一笑在哪里? 华清池凝脂娇飞在哪里? 春宵苦短日高起的酣睡不醒又在哪里? 承欢侍宴无闲暇的热闹繁华, 何处可以寻觅?

眼下, 只有寂寞相伴, 只有失眠长随;“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长夜既然如此落寞, 人间既然如此孤寂, 那就拜托道士神仙们到天上去寻找爱妃的魂魄去吧。

最为美妙的结局, 不仅在于找到了爱妃的下落,还获知其“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 一别音容两渺茫”, 两地相思, 一样的孤寂, 从此便有了踏实些的牵挂。这一牵挂又以钿合金钗作为依托的信物, 寄寓着“天上人间会相见”的美好明天。

当然最为美妙的是爱情的永恒, 美好瞬间的定格, 幻化无穷的相伴相依, 比天地还要长久的情感遗恨。“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一浪漫主义的情感升华, 使得全诗的情感冲突, 有了绵延不断的高潮, 也具备了悲剧的崇高、圣洁和穿越时空的大美。男女两情相悦的诗句

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极写了命运对天子的挟持和凌逼。唐明皇在与杨贵妃的朝歌暮舞中, 竟又把会跳胡旋舞的安禄山收为干儿, 且演出了一段洗儿会“私事”。此事终于引起了国舅杨国忠的警觉, 奏请皇帝遣派安禄山为渔阳节度使。当唐明皇与贵妃在长生殿乞巧盟誓, 两下里情浓意浓,“愿世世生生, 共为夫妇, 永不相离”之后, 于御花园中赏玩秋色之时, 渔阳鼙鼓却敲动起来, 惊破了皇帝与贵妃的美梦。他们亲手培植下的祸害根芽终于结下了恶果, 安禄山兵临城下, 唐明皇仓皇逃窜。马嵬坡前, 唐明皇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 着妃子自缢以谢天下。事虽如此, 皇上却如何经受得了

这生离死别的惨痛:

他是朵娇滴滴海棠花, 怎做得闹荒荒亡国祸根芽? 再不将曲弯弯远山眉儿画,乱松松鬓堆鸦。怎下的碜磕磕马蹄儿脸上踏, 则将细袅袅咽喉掐, 早把条长搀搀素白练安排下。他那里一身受死, 我痛煞煞独力难加!

大敌当前, 杨贵妃确实怨不得唐明皇的绝情。噩运临头, 唐天子的王位比皇妃的红颜贵重, 唐王朝的命运比长生殿的盟誓金贵。就国势言, 明皇无法挽救; 就军情论, 玄宗亦难于控制。杨李之间的爱情悲剧, 体现出现实的严酷性。国将不国, 君将不君,何暇去顾及帝妃间的儿女之情?

自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元代白朴的《梧桐雨》之后, 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最负盛名的李杨爱情题材的代表作, 当然得数清代洪昇的《长生殿》传奇。就写生死不渝的纯粹爱情而言, 洪昇作品的影响当然还要大得多。

一部《长生殿》, 大抵在“情”字上做文章。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情爱, 固然因纵欲侈心而酿就了安史之乱的苦果, 引出了“呈侈心而穷人欲, 祸败随之”的山河易代和国破人亡的兴亡之感, 但剧本并没有停留在这里。下半部《长生殿》, 仍然浓墨重彩地渲染了李杨情的变化和发展。从人鬼之恋到人仙相会,虽然处处不脱血泊离乱的阴影, 但也时时显出两情弥坚、哀感天宇的光彩。最后连神仙也为他们执着的情感所动, 使唐明皇和杨贵妃同赴忉利天宫。一点真情两心同, 死生幽明的界限都能于顷刻打破; 为爱情而生死相系, 最终获得了永不分离的权利, 这正是《长生殿》与《牡丹亭》异曲同工的地方。

举动自专由 ——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原因探析 陈灿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这首诗记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妻的悲情故事。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自古以来, 有情人难成眷属。一曲曲爱情悲歌激荡人心, 感人肺腑。南宋时, 陆游与唐婉情投意合却好景不长, 劳燕分飞; 东晋时, 梁山伯与祝英台两情相悦却有缘无分, 演绎了双双化蝶的悲歌; 汉末建安中, 刘兰芝与焦仲卿夫妻恩爱却不能长相守, 黄泉路上一起同归。历来人们都认为, 这些爱情悲剧的原因都在于封建礼教, 是罪恶的封建家长制破坏了青年男女的幸福生活。这种说法, 对于前两对, 笔者比较认同, 但若把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原因也仅仅归结于封建礼教, 似乎缺乏说服力。此外, 对于焦仲卿、刘兰芝殉情而死的悲剧原因, 还有“门第说”、“无子说”、“情爱说”等观点。持“门第说”的人认为, 既然焦仲卿是“大家子”, 且“仕宦于台阁”, 有地位和身份, 而刘兰芝不过是“生小出野里”的村姑, 与焦仲卿贵贱差距很大。因此“两家的婚姻是门不当户不对”, 因而焦母就要坚决反对这桩婚事。主张“无子说”的人认为,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封建社会, 对父母最大的“不孝”就是“无后”, 断了宗族的“香火”。刘兰芝嫁到焦家, 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也就失去了在焦家存在的意义。无子被休, 也是名正言顺的。主张“情爱说”的人则根据《礼记·内则》中的“子甚宜其妻, 父母不悦, 出”的说法, 认为刘兰芝的不为焦母所容, 是由于焦仲卿“甚宜其妻”, 把以前对母亲的感情转移到了妻子身上, 因而引起了焦母的失落

感、不满情绪。以上种种说法笔者还是不敢苟同。不可否认, 这些原因也都是造成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前提, 单人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个重要因素, 那就是刘兰芝的“举

动自专由”, 这才是导致其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

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 播下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也恰恰在于此: 即刘兰芝的性格与行为所致。焦母为何执意要“遣”兰芝? 从诗中我们可以找出答案, 那就是“此妇无礼节, 举动自专由”。婆婆为何说她“无礼节”? 恐怕“自专由”就是其依据。诗中尽管刘兰芝也一再强调: “奉事循公母, 进止敢自专? ”“ 处处适兄意, 那得自任专! ”然而, 她做事真的没有“自专由”或者说是“自任专”吗? 我们先来看一下文章开篇之处刘兰芝的自诉:男女两情相悦的诗句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 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 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 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 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

从这段自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 刘兰芝是满腹怨气。她自视才高, 心灵手巧, 却事事不顺心。心中常苦悲的原因有二: 一是夫妻分离, 不能长相守; 二是辛勤劳作, 婆婆却不满意。由此可见, 婆媳间确实存在着矛盾, 但还没有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婆婆也没有说要休她。然而, 刘兰芝却忍受不了了: 君家妇难为! 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她自作主张, 主动请“遣”。对于焦仲卿来说, 他可以理解妻子的苦衷, 但对于婆婆来说, 却是极大的羞辱: 自己还没说什么, 媳妇却要回娘家, 是媳妇不愿再跟她儿子过日子了。在她看来, 刘兰芝这样做, 简直是大逆不道! 因为在封建社会里, 婆婆对于儿媳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是说一不二的。对婆婆的话, 不管对错, 媳妇都要绝对服从, 这样方显家长的权威。而刘兰芝却不是一个能忍的人, 她不是那种“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的人, 她骨子里有种叛逆的刚性, 正是这种刚性让婆婆大为不满。刘兰芝深深地爱着焦仲卿, 但因为婆母对自己不满, 于是不等对方开口就主动请“遣”, 这一举动的结果是彻底激怒了婆婆, 坚定了婆婆驱逐她的决心: 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 此妇无礼节, 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 汝岂得自由! 东家有贤女, 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 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 遣去慎莫留! 显然, 刘兰芝的这次“自专由”才是遭“遣”的导火线。主动请“遣”, 是其“自专由”的表现之一。再看刘兰芝回到娘家后的情况: 还家十余日, 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 窈窕世无双, 年始十八九, 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 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答: 兰芝初还时, 府吏见丁宁, 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 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 徐徐更谓之。

有人上门提亲, 对方条件相当不错, 母亲也满意。但刘兰芝并没有按照母亲的意愿去应允, 而是一心想着府吏, 想着二人之间的誓言、约定, 所以不嫁的态度很坚决: 自可断来信, 徐徐更谓之。婉言拒婚是其“自专由”的表现之二。

过了不久, 又有人来提亲。从文中可以推断, 兰芝起初并不同意。这时:阿兄得闻之, 怅然心中烦, 举言谓阿妹: 作事何不量! 先嫁得府吏, 后嫁得郎君, 否泰如天地, 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 其往欲何云? 本不想嫁人, 当哥哥说出“不嫁义郎体, 其往欲何云”时, 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刘兰芝的灵魂, 那种凛然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 所以她“仰头”回答, 很快应允了:

兰芝仰头答: 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 中道还家门。处分适兄意, 那得自任专! 虽与府吏要, 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 便可作婚姻。

从允婚的过程看, 兰芝确实受到了来自兄长的压力。但也并不像她对府吏所说的那样: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长, 以我应他人。其实, 嫁与不嫁, 还是她自个说了算。因

为母亲始终顺着她的意思: 第一次回绝媒人时说: 贫贱有此女, 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 岂合令郎君? 幸可广问讯, 不得便相许。第二次回绝媒人时, 态度更坚决, 话语更果断: 女子先有誓, 老姥岂敢言! 由此可见, 母亲并没逼她。再看兄长的一番话,虽有怨言、怒气, 但没有恶意, 他是为她的将来着想。刘兰芝自己也认为兄长说的有道理, “理实如兄言”。所以, 兄长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丑恶, 他虽然性格粗暴, 但也并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他并没有逼着妹妹非嫁不可, 而只是在劝嫁, 只不过是态度强硬些罢了。其实, 刘兰芝答不答应这门婚事, 主要还是在自

己。在这种情况下, 她还是可以推托, 可以委曲求全的。但是, 在未与府吏沟通的情况下, 在府吏浑然不知的情况下, 在自尊心的强烈驱使下, 她作出了嫁人的决定。赌气允婚是其“自专由”的表现之三。

再看故事的高潮部分: 二人双双徇情。徇情的决定出自谁? 是焦仲卿还是刘兰芝? 看一看二人相见时的对话及死时的情形便可明白。相见时, 焦仲卿对刘兰芝说: 贺卿得高迁! 磐石方且厚, 可以卒千年; 蒲苇一时纫, 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 吾独向黄泉! 刘兰芝对焦仲卿说: 何意出此言! 同是被逼迫, 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 勿违今日言!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焦仲卿说的“吾独向黄泉! ”显然是气话, 他并不是真想死, 只是在跟刘兰芝赌气。面对焦仲卿的冷嘲热讽, 刘兰芝因负言而羞愧难当, 在自尊心的驱使下, 她想一死了之, 她说的“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显然是发自内心, 她说得干脆, 态度坚决。自杀时, 刘兰芝是“揽裙脱丝履, 举身赴清池”。死时, 她毫不迟疑; 而焦仲卿则是“心知长别离, 徘徊庭树下, 自挂东南枝”。其中“徘徊”二字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临死之时, 他内心极不平静, 还在犹豫不决。他并不是真心想死, 只是无奈。所以说, 二人殉情的决定也是刘兰芝最后作出的。面对兄长她曾说过: /处分随兄意, 那得自任专! 但结果又如何呢? 她并没有按兄长的意愿嫁人过日子, 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赴黄泉。由此可知, 果断徇情是其“自专由”的表现之四。

综上, 导致刘兰芝、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并非是封建礼教或其他因素, 而在于其本人刚强而自尊的性格以及与此紧密相连的“自专由”的举动。在诗中, 尽管作者也极力写刘兰芝的善良和温顺, 但在善良与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

这种刚性广泛地体现于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 与刚性紧密相连的是自尊, 二者结合, 便有了“自专由”的举动。而这种“自专由”既是造成婆媳矛盾的根本原因,也是她人生悲剧的内在因素。

篇二:《枕前发尽千般愿 ——古诗词里的爱情誓言》

枕前发尽千般愿

——古诗词里的爱情誓言

■崔长平 河南遂平一高(463100)男女两情相悦的诗句

两情缱绻、如胶似漆、难割难舍时,深挚爱情的撕心裂肺、刻骨铭心之感就会以山盟海誓的语言方式来表述,有些柔肠千转、低婉倾诉,恰似燕语莺声、余韵悠长;有些情不自禁、缠绵悱恻,恍如风扬雨润、令人销魂;有些烈焰滚腾、激情奔放,正像山崩地裂、岩浆喷涌、一泻千里„„在上下五千年的诗词歌赋、民风陌谣里,有三首真率自然、不假雕饰、火辣撩人、铿锵作响的曲赋歌辞,堪称爱情誓言的椎轮大辂、经典杰作,以致于历代传诵、经久不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一)指天为誓、忠贞不渝、生死相依的《上邪》

《上邪》乃《铙歌十八曲》之一,属汉乐府《鼓吹曲辞》,是最早见之竹帛的一首民间情歌,也是一首平白如话、气势雄放、泼辣大胆、新颖生动的爱情诗: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其大意是:苍天啊!我要与君相知相爱、陪伴终老,一生一世比翼双飞、不离不弃。哪怕是高山夷为平地、沧海变成桑田;滔滔江河干涸枯竭,凛冽寒冬电闪雷鸣;天塌地陷、鸿蒙重开,我也不会与君伯劳分飞、恩断义绝!

这首民歌,以一位心直口快、秉性刚正、情感炽烈的北方少女之自述口吻,向心仪的男子倾诉了她对爱情坚贞不渝、矢志不二的满腔情愫,体现了她对甜美爱情的热烈向往和对幸福婚姻的无所顾忌地追求。 这首民歌的最大特点是不加铺排、直抒胸臆、干净利落、逐次推进。女主人公以自己酣畅淋漓、奇特怪诞的想象力,表达了心中积存已久的挚爱痴情。首开三句,声情激昂、气势迸发、摄人心魂,指天发誓,指地为证,一如火山喷发、撼动天地。“长命无绝衰”五字,发自肺腑、掷地有声,把女主人公的情感渐次推向高潮。情思无绊无羁,心性纯净刚毅。一个质朴无暇、刚柔兼具、热烈大胆的汉代村姑形象跃然眼前。 紧随其后,女主人公的情感一发而不可收拾,用一个接一个出人意料、难以想象的比喻,表白了自己身心相托、誓死相依的心迹。“山无陵,江水竭,冬雷震,天地合”,这几种几乎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反证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样的逆向思维既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又增加了诗歌非凡的艺术感染力。本诗言简意赅、诗短情长;节奏短促、层层递进;激情四射、势不可遏,的确夺人心魄。清代王先谦曾说:“五者皆必无之事,则我之不能绝君明矣。”这种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爱情表达方式,不能不谓之千古绝唱。 结句“乃敢与君绝”,前后照应、统揽全诗,正是情感奔涌、纵横驰骋之际戛然而止,给人一种情由心生、心潮起伏、风行水上、一气呵成的感觉。无怪乎胡应麟先生曾说:“上邪言情,短章中神品”。 清人张玉榖在《古诗赏析》卷五中评价此诗说:“首三,正说,意言已尽。后五,反面竭力申说。如此,然后敢绝,是终不可绝也。迭用五事,两就地维说,两就天时说,直说到天地混合,一气赶落,不见堆垛,局奇笔横。”

二)泼辣直露、热情似火、撼天动地的《菩萨蛮》

二十世纪初,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亦称千佛洞)发现了大量的五代写本,由此,诸多唐五代民间词曲重见天日、大放异彩。这些词曲又称为敦煌曲子词或敦煌歌辞,而敦煌遗书斯4332号,正是一首极富特色的民间爱情词——《菩萨蛮》。在敦煌曲子词十八首《菩萨蛮》中,它,不啻为一株不同流俗、卓然而立的词坛仙葩: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这首词开篇点题,设誓发愿于“枕前”,可见他们已是喜结连理,伉俪相得、琴瑟甚和。红绡帐里、鸳鸯枕上,男欢女爱,两情相悦,激情燃烧之时,“枕前发尽千般愿”。枕前发愿而至“尽”和“千般”,足以想见他们相拥而卧、水乳交融、恩爱非常。这位沉醉于“洞房花烛夜”的新娘,既贪恋巫山云雨之欢爱,

又不能不担心现实生活中女子常遭遗弃之不幸,喜忧参半、互为矛盾的心理,将她推向山盟海誓的巅峰。

这首曲子词,落笔惊风、造势遒迈,且没有文士词幽婉曲折的风致与含蓄蕴藉的神韵,完全是情思所致、任意挥洒,恰似长河东流、浩浩汤汤。首句切入正题,起着提纲挈领、总揽全篇的作用,以下七句所列举六种自然景物和非现实现象(青山、水面、黄河、参辰、北斗、日头),便是从首句“发愿”这一源头上飞流直下而形成的一条绵延不绝的情感河流。她时而指譬日月星辰(“白日参辰见”、“北斗回南面”、“三更见日头”),时而引喻山川河流(“青山烂”、“黄河枯”),时而又从生活中信手拈来实例(“水面上秤锤浮”)。六种罗列现象无一例外都是绝无可能的自然现象。这种博喻手法的运用,更能反衬出她对坚贞不渝的甜蜜爱情的渴盼和美满家庭生活的向往。从第一个“休”字引出五个比喻之后,语气略微一顿,以“休即未能休”一句以进为退,即便上述五种假设都成为现实,要想遗弃“我”也是办不到的,从而更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设喻——“且待三更见日头”!

这首曲子词的想象是宏阔而丰富的,想象的空间由地及天,想象的对象由山河到星日,以世间最雄伟的景物来比拟爱情,把爱情鲜活的生命与永恒的天地日月相提并论,形成一种奇妙而合理的类比推理:青山不会烂,水面上浮不起秤锤,黄河不会干枯,参星和辰星不会在白昼出现,北斗不会转到南面,三更半夜不会见到日头,爱情也因此绵绵无绝期。作者从反面下笔,如此类推,可谓悖理而合情、无理而曼妙,从而收到与《上邪》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效果。

正如陈志明先生所言:“民间歌谣独特的风情格调的形成,是由于心有所感,以口写心。这大概也是这首《菩萨蛮》语浅情深、似拙而巧、成为一首好词的奥秘吧。”

三)平白如话、婉转倾诉、情深意笃的《我侬词》

元代著名的江南大才子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宗室,乃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声名赫赫的“八千岁”秦王赵德芳之后),是中国历史上继苏东坡之后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全才。他能诗文、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存有《松雪斋文集》,特别在书法和绘画两方面彪炳青史。他勇开先河、独树一帜,引领有元一代新画风,被誉为“元人冠冕”。 他还擅于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他的楷书被冠之以“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对明清两代的书坛影响甚大。

赵孟頫生于南宋末年,作为皇孙帝胄、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经程钜夫推荐,以前朝遗轶身份出仕元朝。对此,他在当时和历史上屡遭诟病,留下诸多非议。身处宦海的赵孟頫四十载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官刑部主事,后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主持翰林院),晋封为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1317年(延祐四年),元仁宗册封其魏国公,辞世后谥文敏。赵孟頫夫人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一字瑶姬,别号栖贤山人,先后被封为吴兴郡夫人、魏国夫人,世称“管夫人”,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家,独擅梅、兰、竹、山水、佛像等,著有《墨竹谱》遗世,对后人学画竹子大有裨益。她在我国古代女书法家中仅次于东晋女书法家卫烁(卫夫人,师承钟繇,尤善楷书,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史称“书坛两夫人”。 从艺术造诣上讲,尽管她被人赞誉为“翰墨词章,不学而能”,但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成就远远高于诗词方面的成就,其《秋深帖》、《墨竹》等皆为传世经典之作。

元代至元年间,赵孟頫与年近而立的管道升喜结连理,两位旷世奇才互为倾慕、终成眷属。婚后,他们情投意合、志趣相同、相敬如宾、恩爱有加。在诗词书画方面,夫妻二人既独技专擅、各有千秋,同时又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他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切磋、不断砥砺。在家庭生活方面,管道升还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赵孟頫曾称赞她“处家事,内外整然,岁时奉祖先祭礼,非有疾必齐明盛服。躬致其严。夫族有失身于人者,必赎出之。遇人有不足,必周给之无所吝,至于待宾客,应世事,无不中礼合度”。可见管道升平素也是一位知书达理、温良贤淑、谨守妇道、相夫教子的合乎封建礼教标准的贤内助。

赵孟頫夫妇刚到元大都(今北京)不久,因担心“为人所忌”而“力请外补”,到外地去任职,于是先后出牧济南等地,后来又发行江浙等外儒学提举,主管地方学庠,致力于教育事业。古人云:“江南佳丽地,金陵霸王州”,锦绣江南历来就是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独守空帏的管瑶姬想到夫君在江南已淹留两年有余而迟迟不归,凭着敏锐的直觉,顿感情形不妙。于是她研墨画竹,寄与郎君,其上书曰:“夫君去日竹新栽,竹子成林夫未来;容貌一衰难再好,不如花落又花开。”

二十余载夫唱妻随、鸾凤和鸣的婚姻生活之后,赵孟頫已到了知天命之年,而夫人管道升业已年逾四十。

当是时,社会上名士多有纳妾、渐为风尚,赵孟頫也不甘寂寞、心潮难耐。尽管他早已心有所仪,然而又不好意思向夫人公开言明,于是便填了一首曲子词表明心迹:“我学士,尔夫人。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也无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这首曲子词的大意为:我为学士,你是夫人。难道你没有听说过陶学士(一说王学士,因为晋代王献之有妾桃叶、桃根两姐妹)身边有桃叶、桃根两位侍妾,而苏东坡大学士也有朝云、暮云两位美姬吗?我便多娶几位吴娃越女也不算过分吧。你已年过不惑,身为正房元配,当好家庭主妇足矣。

管夫人读后,顿时知晓一切,心下大为不悦,悲戚怨愤之情油然而生,但碍于礼数和良好教养,又不便直面规劝与责难,继而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怀着无限的忧伤和怅惘,以坚定执着的意念,填了一首别致的《我侬词》: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这首用吴侬软语填就的《我侬词》,既平白简练、浅显易懂又入情入理、回环跌宕,尽管不足百字,但言真意切、情深意长。尤其是结句“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表达出管瑶姬对男女爱情排他性的誓死坚守,这正是忠贞不二、不离不弃、矢志不渝、与子偕老的最佳注解。这首《我侬词》,于俗凡处见奇警,于细琐处见至理,于托喻处见恩爱,于平淡处见真情,于绵软处见机锋,柔中带刚,不留凿痕;卒读之余,怦然心动。

话说赵孟頫读后,深为感动,面有愧色,沉思良久,妄念自消。自此后,夫妻二人和好如初、亲密无间、相携白首。感人肺腑、叹为观止的《我侬词》,遂成一段爱情佳话。

篇三:《浅谈《诗经》中的恋爱诗》男女两情相悦的诗句

浅析《诗经》中的恋爱诗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开启了中国爱情文学的传统。其中风诗中着墨描写了男女之间的婚姻恋爱。这一类婚恋诗表达的内容、形象各异,较全面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男女的恋爱生活。有劳动人民真挚、纯洁、愉快的爱情,有男女间的漫漫相思,有幽期密会的甜蜜;有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强烈反抗,也有嗟叹弃妇的哀怨。通过对爱情的描写,表现了古代人们对于感情生活的淳朴、热烈,及对幸福生活的大胆追求和爱情自由的向往。本文将根据阅读过的相关恋爱诗,阐释个人对《诗经》恋爱诗内容上的理解。

关键词:诗经;恋爱诗;爱情;思想内容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其所编辑的是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作。其精华则是民歌部分(国风和小雅中一些诗歌)。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由此可见国风中的大量诗歌是以男女恋爱作为题材的,且艺术价值极高。《诗经》中的恋爱诗各言其情,有男女间两情相悦的欢乐、有幽期密会的甜蜜、有男女间苦苦的相思、有虚无缥缈的若即若离的爱慕、也有为爱反抗的刚烈,弃妇无言的哀怨。下面就大致对上述方面结合具体的诗歌进行赏析。

爱情,是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沟通,狭义上表现为男女之间的纯洁的心灵融合。《诗经》里描绘的每一首恋爱诗,都是一幅动人画卷。其动人之处在于将感人至深的情感融汇于富有韵律感的短短几句里,却情真意切,给人以灵魂深处的触动。

如《召南·野有死麕》中描绘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郊外互表爱情,男女相悦的情景。文中以“野有死麕”开头,“吉士”英勇善猎,并将战利品作为向女子求爱的礼物,“女子怀春,吉士诱之”,最后“吉士”凭借勇敢和才能获得了女子的青睐。诗并没有重点描写男女的深情,而是将读者置身于野外林间,以女子温婉的话结尾:“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表现男女的亲昵,一场喜剧悄悄展现。

读《邶风·静女》,则会因细腻而形象的幽会而怦然心动,诗中用另一种表现形式描写了男女相悦佳期密会的情景,形象而细腻地刻画了恋人热恋中特有的

心理活动。幽会,对于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来说,是多么富有神秘色彩和诱惑力,并且女子既“姝”又“娈”,本就迫不及待,但是诗人却宕开一笔,女子“爱而不见”藏了起来,男子焦急地“搔首踟躇”,文章曲折跌宕,最后等到女子“贻我彤管”才让人会心一笑,女子无意间赠送的朴素的茅草,被男子感慨“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可见物因人美,青年男女间互相爱慕之情更加浓郁、纯洁,堪称天籁。

男女间情意浓浓固然让人欣喜祝福,虽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因现实的阻隔分离而生的相思苦楚却令人倍加煎熬,于是便有了漫长的等待与无尽的相思。《郑风·子衿》描绘的就是一种几近心碎的相思之苦。“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好一个一日不见如隔三月!女子苦苦思念翘盼男子的音讯,在城阙上踱来踱去,眺望远方,迟迟等不到男子。于是陷入无尽的相思,想起男子的衣襟,只因一日不见,便思念入骨。女子的悠悠相思情,让人读后余味无穷。

思念太苦,但爱情本是不易,唯有经得起考验的爱情才能幸福。如《周南·关雎》,《诗经》中的第一篇,也算是我国最古老的情歌。全诗以男子的口吻,歌颂了其对一采荇女子深切的爱慕之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幅淑女采荇图在我们面前悠悠展开,女子灵巧的双手,优雅的身姿拨动着男子的情弦。男子深情地凝视着女子“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毛之”,继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夜夜不能眠。但女子是那样的美好,引得男子愿与其琴瑟和鸣、钟鼓欢腾。全诗痛苦与欢乐交织,波澜起伏将男子求爱之不易描绘得淋漓尽致,更表现了男子对女子感情的真挚及对爱情的执着,难怪在过去的时代里,此诗常作庆贺新婚的乐歌伴奏了!

比起《关雎》中的“辗转反侧”,《秦风·蒹葭》中的男子面对虚无缥缈的思慕,怕要苦恼得多了。因为男子对伊人苦苦执着追求,却始终可望而不可即。全诗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形式上一叠三唱,全诗开头给人以清冷的感觉,塑造了神秘飘渺的意境,也为男子对伊人上下求索而始终不得的迷离恍惚铺垫,男子几经“溯洄”“溯游”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似隐若现,可无论如何努力都到达不了伊人身边,欲索而不得的苦恼心情跃然于纸上,韵味无穷。

读《诗经》中的恋爱诗,让人的心情时而欣喜时而焦躁,如《郑风·将仲子》中的女子,因为封建礼教而心生畏惧,不敢大胆地表露自己对爱人的心态,让读者为其捏了一把汗。诗中的女子含蓄地表达了另一种对待爱情的态度:男女相爱,却因封建礼教而产生既爱又恨的矛盾、苦恼。诗以女子独白的方式,将其矛盾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诗开头是情意深长的祈使句,女子细心告诫仲子不要“逾墙”、“逾里”,不要折“我树杞”,只因人言可畏,“畏我父母”、“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古代女子婚嫁都需要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齐风·南山》中即说:"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诗中女子既爱又畏,但是爱还是占了上风,她表白“仲可怀也”,鼓励仲子“逾墙”、“逾里”,在矛盾面前,女子为爱做了悄无声息的反抗。

相比于《郑风·将仲子》的含蓄矛盾苦恼,《鄘风·柏舟》中描绘的女子却来得直率简单。诗中的女子将爱情自由看得极重要,坚决地为爱反抗,为捍卫自己爱情婚姻自由的权利,勇敢地与封建礼教抗争,为爱宁肯以死殉情,也不愿意遗憾终生。女子决绝说道: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即便是遭受到父母的反对,女子并没有屈服,反而更加顽强地向往那纯洁的爱情、自由的婚姻,一个勇敢地女汉子形象油然而生,在当时的时代已是罕见,令人佩服万分。

恋爱诗各种各样,有缠绵悱恻的爱情,便会有哀怨悲伤的爱情。《卫风·氓》便是典型的哀怨诗的代表,是弃妇诗中的经典。《氓》的开篇一二章即写了男女从初恋到结婚的经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男子老老实实地与女子商量婚期,女子倾心相爱,并不介意“子无良媒”,决定“秋以为期”嫁给男子。男子就凭借女子的痴情骗取了她的感情与钱财。至第三章起,便以“桑之未落”与“桑之落矣”起兴,用桑树从茂盛到凋零,一荣一枯,一盛一衰的对比,象征着女子婚后生活的憔悴与痛苦。女子的青春在像桑树那样"其黄而陨"之后,她的丈夫竟然抛弃她,于是女子在男尊女卑、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礼教下,女子发出了无奈的感慨“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同时也在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易交付真心,以免遇到负心汉。原本期待的白头偕老到最后皆是空话,加之社会的舆论、封建家族的压力,使得女子痛苦不堪怨中有怒,但她大胆地向吃人的封建礼教宣战,喊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了她的坚强,可见其决绝!

让人读来为之动容。

读《诗经》中的恋爱诗,我认为现代人的恋爱观大概是古代人恋爱观的延伸,现代人敢爱敢恨,不畏惧流言,只为恋爱自由,恪守心中那一片纯洁的净土和纯洁的情意。古代亦然,无论是缠绵悱恻的相爱,苦苦的单相思,还是弃妇的哀叹悲愁,它们都是恋人发自肺腑的恋歌,表达了古人对待爱情的真挚、执着、专一,以及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黄素芬选析,秦似审订.《诗经》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

[2]刘立志.汉代<<诗经>>学史论.中华书局,2004.

[3]刘立志.<<诗经>>研究.中华书局,2011.

[4]程俊英 《诗经译注》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2月第1版.

篇四:《形容两情相悦的优美诗句》

1、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2、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4、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形容两情相悦的优美诗句。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5、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6、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7、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8、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9、结发为夫妻,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11、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12、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13、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4、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15、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16、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1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8、月暂晦,星常明,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

19、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20、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21、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22、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23、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24、有很多词中,单句很美,全词拎出来就过凄凉了。

2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6、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曰不见兮,思之如狂。

2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篇五:《形容两情相悦的诗句 思郎恨郎郎不知》

1、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2、月暂晦,星常明,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
3、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形容两情相悦的诗句 思郎恨郎郎不知
4、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曰不见兮,思之如狂。
5、有很多词中,单句很美,全词拎出来就过凄凉了。
6、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7、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8、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9、投我以木桃,思郎恨郎郎不知。
11、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12、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13、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14、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15、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相关热词搜索:形容两情相悦的诗句 描写两情相悦的诗句
  • 1、关于两情相悦的诗句(2016-01-26)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男女两情相悦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男女两情相悦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35629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