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读离骚有感800字

读离骚有感800字

2016-01-04 05:23:4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读离骚有感800字篇一《读离骚有感》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读离骚有感800字》,希望能帮助到你。

读离骚有感800字篇一
《读离骚有感》

读离骚有感

李白用“屈平词赋悬日月”、余光中用“蓝墨水的源头在汩罗”来赞誉屈原的诗歌,有“词赋之祖”之称的中国第一抒情长诗《离骚》,就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怀着对《离骚》的崇拜,在这次重庆市小学师生“爱祖国,读经典”活动中,我再次拜读了《离骚》。

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然而,屈原的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激情与对祖国的忠诚!“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之情。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理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百折不挠追求理想 ;作为人民教师,我们理应“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作为中共党员,我们理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读着《离骚》,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那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没读《离骚》之前始终认为屈原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他的爱国,读了他的著作才在耸然动容中彻底改观。屈原九死不悔的执着意志、深沉的忧患意识,自我完善的高洁精神,坎坷多舛的悲剧生涯,恢宏瑰丽的锦绣文章,化作一缕永恒的精神血脉,穿越时空,涌动在历代文人心中。

欣赏着《离骚》的铿锵音调、瑰丽词藻,感悟着屈原的气节、风

骨和炽烈的爱国情操。我有太多的感触。回想自己的人生,暗暗的对自己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离骚有感800字篇二
《读离骚有感》

读《离骚》有感

高一(7)班 贺爱娥

《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虽已读完了《离骚》,但耳边似乎还回响着

屈原对楚怀王的怨恨:“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在那个社会,准则可

以随意歪曲,小人们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当作法度。但屈原说到:“宁溘然以流

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说很容易,做到却很难,常人也许会放弃这个国家,

也许会屈服于这个歪曲的社会,但他却“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愿”。这

是怎样的高尚情操!

我怜屈原虽“修跨以羁羁,但朝谇而夕替”。我更敬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

屈原因自己从善爱美,小人投机追曲;“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而自

己“不忍为此态”,不愿同流合污,而遭受贬黜。这让我深深的憎恶楚怀王与众

小人,我对屈原感到同情。

但是到后来,我发现了屈原并不需要同情。因为他写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所惩?”这让我明白屈原是一个强者,他可以让人民尊敬甚至是责骂,

但他不需要同情。因为同情是人们对弱者的专属词,需要同情的是楚怀王与众小

人,他们永远也解脱不了罪恶的枷锁。有人认为屈原是懦弱的,因为他放弃了自

己的生命。但我永远尊敬他,他的正直、善良让我们感到羞愧。如果现在的大官

们都有屈原那高尚的情操和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中国的政治思想、军事、经济

等应该发展的更快更好吧。如果百姓们都有屈原的忧国忧民,中国不会出现染色

馒头、地沟油等事件。

屈原虽然已死,但他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读离骚有感800字篇三
《《离骚》读后感》

楚辞目录

离骚 九歌 天问 九章 远游 卜居 渔父 九辩 招魂 大招 惜誓 招隐士 七谏 哀时命 九怀 九思

屈子丹心怀故楚,偏遭宵小暗谗伤。

经霜竹叶绿尤翠,耐霜梅花艳更香。

博得芳名传万古,赢来清誉遍千邦。

当年报国捐躯日,长使后人吊讧江。

长风起处是潇湘,翠竹情怀梦亦香。

兰蕊今宵深梦里,心花一瓣为谁扬?

阴霾迷雾暗潇湘,兰菊高洁空自香。

屈子忠节憾万里,千秋流芳天风扬。

《离骚》读后感

端午节已过去好几天了,可我一直还沉浸在屈原的楚辞中,赞叹他的文才,敬佩他的人格。在当今社会为正义直言那柬的人还有几何?自古以来忠言逆耳,想在官场上青云直上,就得阿谀奉承唯命是从,赶上改朝换代看风使舵才能明哲保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了理想和正义而终身求索的有几人?金钱物质美女的诱惑,使多少有志之士随波逐流而同流合污,不禁哀叹当官难啊,难的是不丢人格不做糊涂官,在那尔诈我虞的官场又有多少人不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而苟且偷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创作于楚怀王时期屈原遭谗被疏之时,是楚辞影响最大的作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唐勒等人都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2年)楚国人,他们作品的语言和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楚地特色,因此被称为《楚辞》。

关于「离骚」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

一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解释:「离骚者,犹离忧也。」离,是遭受的意思。离骚就是遭受忧愁。

二是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的说法:「离,别也。骚,愁也。」将「离骚」解释为别愁。

二说都说得通,也都点出《离骚》即诗人抒写愁怨之作。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这种用「香草美人」托物寄兴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可谓泽被深远,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屈骚美学意象和审美模式。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离骚》读后感

如余秋雨所说,世上所多者为小人,且令人防不胜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小人从你对他极微小的利益冲突着眼,越害你越不能不害你,直到你死,小人绝不会起“留人一条生路”之想。何况屈原比较出众,枪打出头鸟的规律不会改。

打倒小人的办法只有以毒攻毒,你也去变成小人,看谁做得更狠、更毒、更下流。这办法在屈原身上没用,“宁溘死以流亡”也“不忍为此态”,这就只有一条死路了。

再不然,设法不和小人起利益冲突,退出庙堂隐居山野。问题是屈原就算去国离家,也会“忽观睨夫旧乡”,舍不得走。

所以屈原一定会死。

屈原具有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性格。这种性格多以悲剧收尾,至少拥有这种性格的人多不快乐,一片污浊他就偏作莲花,春有春恨秋有秋愁,隐居山野时会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选上当官了又说“忙日苦多闲日少”,流放了他马上恨“云横秦岭家何在”,离家在外还得“望极天涯不见家”,就算什么都圆满他还得“一向年光有限身”,怨到人生太短上头

去了。(真不如拉一天板车回家喝大碗茶不识半个字的好。)他们清高、孤独、敏感,像寄居蟹。他们可以选择壮烈地死去,却不能承受艰辛屈辱的生活。前者是一种理想化的民族精神,是梦化诗化的,而后者才是民族生存强大的基础。试想作为一国最上层最优秀最具希望的知识分子,遇到打击就缩回去“梅妻鹤子”,要不就“士可杀而不可辱”,这叫什么事儿呢?从社会角度看,真是自私脆弱的表现。

所以屈原又不该死。

对屈原的崇拜,是不完全正确的。当然,在今天,有传统文人既刚烈又脆弱的性格的人已经很少,但谁能在歌颂传统文化的同时,向我们指明传统文人的人格弱点?谁能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说明性格孤傲自闭的坏处?谁能在鄙薄轻视中国文化和盲目崇拜中国文化的两极之间,找到一个中间点,认识它、理解它、爱它?

屈原的死,既是一种精神,更是一个错误。

他的形象是美的;芳泽杂糅时,昭质未亏。“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字里行间,手指抚弄那时飞扬的冠带明灭的灯火竖排的书卷清朗的陈词和浩然的长叹,以及冰冷的江水和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想最后笑一笑的时候已经泪下。

《离骚》读后感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所作“离骚”是现存第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诗人思想的灿烂光芒闪耀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屈原在二十六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势趋富强,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经过这一系列的政治实践,认清了楚国的发展前途,在于富强与独立,这就是他所谓的美政。他希望楚国能够沿着这条理想的道路走下去,达到最终的强大。

屈原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但现实世界的黑暗使他只得把自己不能实现的“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寄咏于诗。美政理想的崇高目标是实现大一统,诗中所描述的上下求索,四方神游的所在,几乎包括神话传说中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土和广大空间,这正是作者向往一统天下的形象表现。

同时他又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余既滋兰于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他设想一个圣君贤陈相结合的政治局面“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已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了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

他对混沌的政治局面加以斥责,不顾遭到更严峻的迫害。“亦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而转念一想,,又何必死呢。不如“及行迷之未远”,“退将修复吾初服”。但屈原毕竟是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无法面对混浊不堪的局势退而独善其身。朝廷中没有同道之人,就连自己最贴心的女伴也劝自己明哲保身。现实中他是如此孤独,无处申诉内心的忧愁和痛苦,无奈之下,“就重华而陈词”。他的心绪仍不见平静,他仍旧一再抽泣,“沾余襟之浪浪”。这泪是一个充满理想抱负的男人在理想破灭之时,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遗弃之时流下的泪水。“念天

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泪又拭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了楚国建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怒吼的滔滔江水。

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咽。

历史并不为一个悲愤文人的死而有所改变,但屈原在满怀绝望投江的刹那,心中是否有一丝解脱,是否闪现过一丝希望的火光呢?

[眼中屈原]《离骚》读后感

写《离骚》读后感对我来说是件很头痛的事情,因为我根本就没有读懂。通读的工作一共做了三次,当读完第三次,发觉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感触基本和读第一次没什么差别时,我选择了放弃。而我又总想通过对细节一一品味理解之后再做出某种概括,不习惯带着先入为主的思想去读书,也不想在交作业的时候还给老师一些他的思想,这就使写读后感的工作对我来说显得很尴尬。但最终我还是决定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写,写一些仅读三遍之后浅薄的感想。

读了三遍《离骚》,总体的感觉是这是一部充满幻想和浪漫主义的神话诗篇。虽然看参考书中对第一段的“余”有非常多的考证,也由此而推测了屈原的名、字和出生年月,但我总认为《离骚》中的“我”并不是屈原的“本我”。换句话说,《离骚》在我看来不是抒情诗,而是一部诗歌体裁的小说,屈原塑造了一个能代表自己意志的“我”的神话形象,来驾驭自己梦想中的神话世界。屈原把这个“我”极度地完美化了,不仅是从人格、外貌、家世,甚至连出生年月也是寅年寅月寅日,这个“我”的一切都完美无缺,高贵正统。这也许正是屈原内心自我的完美形象,但如果以此来推断屈原本人,我便总是怀疑其真实性。

读《离骚》,经常会有些语句让人深有感触甚至被推为至理名言。像“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等。这些语句表现了屈原的怀才不遇、忧国忧民、舍生取义以及对国家的忠贞不渝,这不仅仅是屈原的意志品质,更是千百年来一代代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和境遇。屈原是他们的代表,他们的楷模,更是他们的精神领袖。《离骚》中我最为欣赏的一句是“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这句和其它句相比写得格外倔强而有气势,不再是那种“怨而不怒”的含蓄的表白,而是近乎于呐喊的对黑暗现实的鄙夷。与其它让后世极为推崇的名句相比,这句更像是屈原内心深处的独白,是他高傲不羁不落世俗的真实写照。

《离骚》中的神话场景写得格外精彩。从“驷玉虬以桀鹥兮”到“蜷局顾而不行”,读来颇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飘飘然之感。其中出现了大量的神话人物和事物,“我”的形象也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文中的“我”芰荷为衣,芙蓉为裳,高冠岌岌,长佩陆离;朝引木兰之坠露,夕残秋菊之落英;饮马于咸池,总辔于扶桑;驷玉虬以桀鹥,溘埃风而上征;前望舒使先驱,后飞廉使奔属。从这些形容看来这无疑是一个神的形象,至少也是一个具有神的力量之人。此人能够在人神间进行沟通,既能够驾驭神物,也能聚集贤才。但这样一个神通广大的能人却被小人谗言所害,却被朝野上下所抛弃,却只全心全意地为了一个楚

怀王而高丘求女、上下求索,唯恐“皇舆败绩”。这样就造成了我读《离骚》后有了很大的心理落差,甚至觉得屈原有点儿眼高手低,为了如此完美的形象,他完全可以给他更高的追求和理想。而且如果《离骚》中的“余”真的代表了屈原对自己的认识,那也会觉得写得太过了,让人想起:“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同时也联想到,屈原最终自尽也可能同他的这种自我认知程度过高有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同,这也许才是屈原痛苦的根源,绝望的理由。

带着些许遗憾去谈谈我对<<离骚>>的看法吧,因为还没读完,读懂了就更少了......

屈原,是个伟大的人,也是个悲剧性人物。他具有中国文人的典型性格,具有这种性格的文人心情多为不快,结局也多为悲惨。也不知道用“悲惨”一过不过分。他的孤独,无奈,清高,敏感,也是中国历代文人所共有的,这些就注定了他们的命运是坎坷的。他是忠臣,这是公认的,有人说他是愚忠,说他的死不值......但我要说的是,他的死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历代文人身上也多有体现。我们看待屈原的死我想应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看,屈原在面对自己君王“不可理喻”,那么多的“小人”,自己的“怀才不遇”等等,他的内心上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对他来说,死可能是作好的解脱。当然,我们对他的忠深表怨愤,我连《离骚》都没读透,又怎能读懂屈原的内心世界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着多少现代人奋发向前,也是我的座右铭。他的执着,不羁,让我钦佩!他的不容世俗,让我惊叹!他就像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矗立在我的面前,一座永远也无法翻越的山峰.....

<<离骚>>在中华民族文学发展星光灿烂的银河里足以和<<诗经>>媲美,它就像一颗流星划破夜空,绽放出独有的光芒!它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可以说,屈原是位浪漫主义诗人,纯洁高大的诗人。

通过这篇富有个性的诗篇,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

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洁人格的庄严而伟大的诗人形象!我想,从《离骚》中去认识屈原的人格才是重要的。

《离骚》读后感

当年学《渔夫》,颇不以为然。书打油诗云:“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共醉同浊又何如,人生不过一浮萍。”

前几日费数小时细读《离骚》,更觉得与屈原方枘圆凿,格格不入。我若怀才而不遇,则必若隐士“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或尊灵氛言“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而去。据说杨子云说:“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也蛮和我胃口。绝不会“顾而不行”或尊“同姓事君,有死而已,无相去之意”之制。对于国家前途,我会更重视自己的志趣吧。不会“心犹豫而狐疑”,君既无德,以洁身事君,如鲜花事牛粪,固以身之察察收蒙蒙埃尘矣,无谓且无益。既事无德之君,君不纳正谏,则吾德已亏矣,不但自讨没趣,还自作下贱。屈平所谓飘风云霓,鹈鸲鸩鸠者,众芳芜秽,而屈平独自洁身处于间,三番五次想将王事揽于正途。明知无益无效,而不停不更愚行,是原自己未悟也。他是真想在浊世徘徊,故而不去;其自放,更多是为了威胁威胁楚王且待时机而再谏吧。屈原至死不明,他身世之可悲,是所托非人,更是他消极地把前途命运掌握在他人手里,虽讥之为萧艾,却无可奈何!况且他虽只是消极之极端,郁郁而自沉,却从未越线矣。

读离骚有感800字篇四
《读《离骚》有感》

读《离骚》有感

读《离骚》,除了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为人熟知的经典名言,还有有些语句也让人深有感触:“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等。这些语句表现了屈原的怀才不遇、忧国忧民、以及对国家的忠贞不渝。在小人当道的残酷现实里,屈原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样高洁,又向优雅高贵的天鹅一般被一群自以为是的丑小鸭排挤、奚落。

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不言而喻,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阴霾迷雾暗潇湘,兰菊高洁空自香。屈子忠节憾万里,千秋流芳天风扬。”他的坚贞不屈和一腔的爱国热情千古流传,以至人们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用包粽子、赛龙舟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之士。

屈原二十六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势趋于富强,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所做的一切和他所坚持的一切,用今天的观点来看,也是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这个高度负责里面既包括了“担当天下,以我为先”的勇气,也隐藏了牺牲奉献精神。他之所以在遭遇流放,生活在条件及其恶劣的环境中仍不忘考虑楚国的前途命运,可以说是把爱国主义情操融入了自己的事业当中。这一点是现代人尤为值得学

习和借鉴的。工作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就要带着一份高度负责的精神,不能以“差不多”的心态敷衍了事。

《离骚》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是被屈原的高风亮节、不畏谗言的无畏所感动,更是因为里面的神话场景写得格外精彩。从“驷玉虬以桀鹥兮”到“蜷局顾而不行”,其中出现了大量的神话人物和事物,文中的“我”芰荷为衣,芙蓉为裳,高冠岌岌,长佩陆离;朝引木兰之坠露,夕残秋菊之落英;饮马于咸池,总辔于扶桑;驷玉虬以桀鹥,溘埃风而上征;前望舒使先驱,后飞廉使奔属。这种大胆新奇的想象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远离尘世、不惹尘埃的人间仙境。这种唯美的画面让我们暂时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忘却了人世间的凡尘俗世,心灵仿佛被清澈的泉水涤荡过一般,变得格外澄净起来。虽然这无益于改变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处境,无益于解决实际问题,但它带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让我们感受到超凡脱俗的美妙。屈原神奇唯美的想象堪称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开端。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可以看出,他和屈原的想象如出一辙,给人以飘飘然的感觉。

楚辞并不是一种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它里面有太多的方言、想象和神话传说,《离骚》只是我们了解这一“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伟大作品的一个窗口。

读离骚有感800字篇五
《离骚读后感》

《离骚》读后感2

端午节已过去好几天了,可我一直还沉浸在屈原的楚辞中,赞叹

他的文才,敬佩他的人格。在当今社会为正义直言那柬的人还有几

何?自古以来忠言逆耳,想在官场上青云直上,就得阿谀奉承唯命是

从,赶上改朝换代看风使舵才能明哲保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了理想和正义而终身求索的有几人?金钱物质美女的诱惑,使多

少有志之士随波逐流而同流合污,不禁哀叹当官难啊,难的是不丢人

格不做糊涂官,在那尔诈我虞的官场又有多少人不是违背了自己的誓

言而苟且偷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创作于楚怀王时期屈原遭

谗被疏之时,是楚辞影响最大的作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

唐勒等人都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2年)楚国人,他们

作品的语言和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楚地特色,因此被称为《楚辞》。

关于「离骚」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

一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

解释:「离骚者,犹离忧也。」离,是遭受的意思。离骚就是遭受忧愁。

二是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的说法:「离,别也。骚,

愁也。」将「离骚」解释为别愁。

二说都说得通,也都点出《离骚》即诗人抒写愁怨之作。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

的发展。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

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

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这种用「香草美人」托物寄兴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可谓泽被深远,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屈骚美学意象和审美模式。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读离骚有感800字篇六
《离骚读后感》

《离骚》读后感

已经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的离骚,了解的屈原。小的时候,过端午节,只知道吃粽子,图乐趣。什么赛龙舟之类的,而对于屈原,相知甚少。大约在初中的时候,终于对与这位爱国伟人有了些许了解,但可能最多也只是老师的一笔带过。在高中,课本中的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意境,让我开始对屈原有了同情。到了大学,终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了解了这位先知和他伟大的著作《离骚》。

屈原所著的《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

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诗人最后自投汩罗江,是他的一种解脱,他人虽死,但他的作品,他伟大的人格,他坚毅的品质却永远地留了下来,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读离骚有感800字篇七
《离骚读后感》

《离骚》精神的研究及与后世之影响

伟大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骚,即《离骚》。这是怎样一种天人的魅力,又是何等一种辉煌的奇葩,竟能让人推崇至斯,让人沉吟至今。形形色色的人读罢离骚,会在心中临摹出光怪陆离的画面,却无人不抚膝喟然叹曰:“此非天人之作哉,若夫何至感人至此耶!” 失败的作品,其失败的原因大多雷同,而成功的作品,其成功的原因却各有各自的故事。对于离骚,却也适合。

自古病已入肓,国危如墙者,该如何处置乎?人们从离骚中感受到的是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满腔愤慨和对自己伤感飘零身世的自怜自艾。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不得不说是离骚的一种极好的见解。古往开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为民,毁家纾难,在所不惜。只因为那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那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侠之大者,为国为名。杜甫茅庐破而思天下疾苦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何足道哉。郭靖困守襄阳城,本可萧然而去,深藏功与名,却选择了与将士同身共死的慷慨决绝。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下,去留肝胆两昆仑,用鲜血为垂垂朽矣的大清帝国灌输最后一缕新鲜的脉搏。他们都如屈平一样,为国为民,九死未悔。贫贱现益友,危国出烈士。

自古昏君当权,佞臣当道者,该如何处置乎?屈原慷慨陈词道: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太史公曰: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见信而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古人云,苛政猛于虎。却不道乱政崩如山。即便如此,屈原亦虽九死其犹未悔。虽然别人未了解兮,愿继承彭咸遗风。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美政”是屈子一生的杠杆,以翘起中兴楚国的重任。生命是如此的辉煌,生命是如此的精彩。但若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是一种何等超然的处世态度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强国固,二者皆可抛。头可断,血可流。即使敌人那残忍的刺刀已经深深地戳入我的胸口,

即使我的喉咙以呼唤不出最后一声呐喊,即使我的肉身已成为皑皑白骨长眠青山,甚至挫骨扬灰随风而逝,但我的精神永不磨灭,我的灵魂将与世长存,屈子的一生正是如此。即使在一千年以后,世界早已没有你,却有千千万万个粽子包裹着我的相思,寄与着我对你的思念;却有岁岁年年的龙舟承载着你的旧容,于病树前头争渡着你的风骨。或许哪天遇见你,我也能对你说道: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暴,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自古世风日浊,阴云蔽天者,该如何处置乎?也许随波逐流,成为行尸走肉,就可以什么都不用想,少了许多烦恼;或许像蒲公英一般,任风而动,看似自由,却实则身不由己。屈子的答案却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宋周敦颐曾说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此非后人对屈原的精神写照么?即使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我亦宁肯暴死抛尸兮,也不肯如此歹毒。我的生涯一片无悔,我想起那天夕阳下的渔甫,和那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誓言,那是我逝去的汨罗。滚滚江水一东逝,默默容颜长太息。汨罗江头的屈平,转身回眸,留下千年遗憾;纵身一跃,洗尽万古铅华。只盼我这一跃,能带走世间不幸的绾光;只盼我这一死,能唤醒沉醉千年的绿芒。

传说你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你的真身。为保护你圣洁的躯身,百姓们纷纷投下食物以供鱼群饱食,灌下雄黄酒以麻醉巨蟒兽。从今以往,五月初五,凭江酹酒,益复相思。

读离骚有感800字篇八
《《离骚》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

冬去春来,今天是个阳光和煦的日子。我坐在公园树下的板凳上,享受着温暖的阳光,品读起古文佳作。

一个下午下来,最震撼我心的作品非《离骚》莫属。《离骚》写于战国时期,作者是楚国诗人屈原。 对于屈原这位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想必大家已是耳熟能详了,而他的代表作《离骚》更是震古烁今,广为人知。

关于《离骚》命题之意有多种说法,但最为人所接受的说法是:“离”为别离,“骚”为忧愤。屈原在再次被逐,报国无门之际,写下了这篇回顾生平奋斗历程的自传性诗作。该诗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受“楚巫文化”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离骚》有一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话似乎是屈原一生的写照。自古以来忠言逆耳,想在官场上青云直上的人无不对君主阿谀奉承唯命是从,而遇上君王改朝换代更是要见缝使舵。但屈原却为了自己理想和正义而终身求索。他不受金钱、美女的诱惑,更没有为苟且偷生而违背自己的誓言! 全篇诗歌无不映射出屈原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

我从《离骚》这篇诗歌中学会了如何坚守自己的理想,以及如何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我想它不仅影响我这一个,更会影响千千万万华夏子孙!

读离骚有感800字篇九
《离骚读后感》

离骚读后感

端午节已过去好几天了,可我一直还沉浸在屈原的楚辞中,赞叹他的文才,敬佩他的人格。在当今社会为正义直言那柬的人还有几何?自古以来忠言逆耳,想在官场上青云直上,就得阿谀奉承唯命是从,赶上改朝换代看风使舵才能明哲保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了理想和正义而终身求索的有几人?金钱物质美女的诱惑,使多少有志之士随波逐流而同流合污,不禁哀叹当官难啊,难的是不丢人格不做糊涂官,在那尔诈我虞的官场又有多少人不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而苟且偷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创作于楚怀王时期屈原遭谗被疏之时,是楚辞影响最大的作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唐勒等人都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2年)楚国人,他们作品的语言和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楚地特色,因此被称为《楚辞》。

关于「离骚」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 一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解释:「离骚者,犹离忧也。」离,是遭受的意思。离骚就是遭受忧愁。

二是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的说法:「离,别也。骚,愁也。」将「离骚」解释为别愁。

二说都说得通,也都点出《离骚》即诗人抒写愁怨之作。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

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这种用「香草美人」托物寄兴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可谓泽被深远,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屈骚美学意象和审美模式。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读离骚有感800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离骚有感800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离骚有感800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10787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