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屠呦呦传》读后感

《屠呦呦传》读后感

2016-01-07 16:49:30 编辑:lin13459411179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最近我看了《屠呦呦传》,领略了一代女科学家的心路历程,她的求真务实、艰苦探索、勇于创新、服务大众、济世救人的情怀令人敬仰,也蛮励志滴。以下是我喜欢的部分章节摘录与大家...

《屠呦呦传》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屠呦呦传》,领略了一代女科学家的心路历程,她的求真务实、艰苦探索、勇于创新、服务大众、济世救人的情怀令人敬仰,也蛮励志滴。以下是我喜欢的部分章节摘录与大家一起分享。

  呦呦初鸣,向医而行

  屠呦呦出生在宁波,哭声呦呦,犹如鹿鸣。当初父亲随口吟诵出《诗经》中著名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之后又对仗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似乎这才是哲理,这才完美。

  屠呦呦从小接受了完整的教育,只是屠呦呦的学生生涯,从1946年开始中断了两年多。这一年,16岁的屠呦呦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她不幸患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此时,经历了战乱洗礼的屠家,生活已变得十分拮据。得了肺结核,对这个小女孩的考验可想而知。所幸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这段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

  屠呦呦就读宁波中学时的班主任曾给她写下鼓励的评语:“不要只贪念生活的宁静,应该有面对暴风雨的勇气。”在高考前填报志愿时,素来喜欢自己拿主意的屠呦呦大笔一挥,给自己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当时,国内开设药学系的大学尚寥寥无几,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更是其中翘楚。但在并无医学家传的屠家,屠呦呦的选择显得颇有个性。其实,高中时患病治愈的经历,已让屠呦呦对医学心向往之。为何要学药?则是因为她觉得,用药正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1951年,屠呦呦考取了北京大学药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工作初期,她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1959年,参加工作4年后,屠呦呦成为卫生部组织的“中医研究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第三期”学员,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医药知识。在持续两年半的脱产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根据自己的专业,屠呦呦还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中药炮制经验总结,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道地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感性认识。正因为有这样的一次极具开创性的脱产培训,屠呦呦真正开始熟练掌握拥有能阅读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语言的能力,并能够了解各自的历史和理念差异,进而将传统医学经验知识和现代生物医学最高水平联系在一起,为今后青蒿素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屠呦呦与中学同学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她们两口子的共同主题,实际上只有两个字——奉献。“交给你任务,当时对我们来说,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只要有任务,孩子一扔,就走了。”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了托儿所的全托班,以至于“大女儿当时接回来的时候都不愿叫爸妈”。小女儿第一次对母亲有清晰印象,已是3岁多。这些做法,在现在人眼里好像这些不那么近乎人情,但是在那个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缺医少药,国药领域人才严重匮乏,那时的人们都想着只要是国家需要的,就是要坚决完成的。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啊!

  矢志寻蒿

  1969年1月21日屠呦呦迎来了科研人生的重要转折——全国“523”任务。“523”办公室负责人专程来到中医研究院,开诚布公地说:“中药抗疟已做了好多工作,到流行地调查,曾收集验秘方来试验,有的有一定效果但不满意,用法、制剂等方面也存在问题。方子拿了不少,很多是大复方,这么多药怎么办,哪个方子好,什么起主要作用,我们经验少,办法少,希望你们能参加此项任务。“疟疾,发起病来一会高烧焚身,一会如坠冰窟,颤抖不止。在人类与疟疾的战斗史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来自金鸡纳树。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随后,二战期间科学家又发明了奎宁替代物——氯喹。氯喹曾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是,引发疟疾的疟原虫在被氯喹克制了近200年后,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特别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程度。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我国又大范围爆发疟疾。疟疾问题已属于”内忧外患“,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至1969年筛选的化合物和包括青蒿素在内的中草药有万余种,但未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当“523”课题组的重任交给屠呦呦的时候,在最初阶段,她只是“光杆司令”,只有她一个人孤独的踏上了寻药之路。先从本草研究入手,屠呦呦开始广泛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查阅群众献方,请教老中医专家。仅用3个月的时间,她就收集了包括内服、外用,植物、动物、矿物药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在此基础上精选编辑了包含640个方药的《疟疾单秘验方集》,于1969年4月送交“523”办公室,并开始转送相关单位参考。这其中,其实就包括后来提取出青蒿素的青蒿。寻药之旅蛮曲折的。

  波折一: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当时,配伍解决常山碱致呕吐的副作用问题,才是屠呦呦工作的重点。而最好的组合也只是对鸽子的呕吐模型较为有效,对猫呕吐模型基本无效。

  波折二:1969年5月起,她开始纸杯中药水提物、乙醇提取物送军事医学科学院进行抗疟药筛选,至6月底送样品50余个。其中,发现胡椒提取物对鼠疟模型疟原虫抑制率达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改善疟状,灭虫效果却非常不理想。

  波折三:1969年7月,时值“523”任务下海南疟区现场季节。临床观察中发现,胡椒和辣椒加明矾的多种制备样品对鼠疟抑制率达80%以上,但对疟疾病人只能改善症状,并不能使患者的疟原虫转阴。

  波折四:1970年2月至9月,先后送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测试胡椒等各种提取物和混合物样品120余个。经效价测定,发现胡椒经分离提取后,不能提高效价;调节成分比例,虽能提高效价,但远不如氯喹。直至1971年9月初,筛选了100余种中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200余个。但结果令人失望——筛选过的中药里,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高的也只有40%左右。

  难道史书上记载不可信?难道实验方案不合理?难道在中医药这个宝库中就发掘不出宝来?“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从《神农本草经》到《圣济总录》再到《温病条辨》……厚厚的一摞医书被翻得书角微卷。直到有一天,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代替水火酒精来提取青蒿。这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在反复研读文献过程中,《肘后备急方》关于青蒿的描述给了屠呦呦新的启迪。古方上说:“青蒿一握,以水而生渍,绞取汁,尽服之。”然而,真实的实验确是繁复而冗杂的。在屠呦呦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她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书中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

  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为什么古人用“绞汁”?既往的提取研究,一般中药常用水煎煮或者用乙醇提取,但结果都不好,难道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忌高温或酶的影响?再有青蒿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绞出“汁”来,只有嫩的枝叶才会绞出汁来,这是否还涉及药用部分以及采收季节的问题?经过周密的思考,屠呦呦重新设计了研究方案。对一些重点关注的药物,还设计了多个方案。如青蒿就设计了用低温提取,控制温度在60摄氏度以下;用水、醇、乙醚等多种溶剂分别提取;将茎秆与叶子分开提取等。又是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证实青蒿乙醚提取物效果最好!曙光初现,经历了上百次失败的团队再度振奋起来。提取物中的酸性部分具较强毒性又无效,而保留下来的中性部分才是抗疟药效集中的有效部分。在一个个不眠之夜后,这个关键的新发现,让屠呦呦感到一丝兴奋。当时屠呦呦的家就在研究所里,步行2分钟就能到达实验室,即使是每天晚饭过后,她也要回到实验室里,和大家一起忙碌到九十点钟。1971年10月初,屠呦呦带领课题组正在试验室紧张忙碌着。这是在190次的失败后,大家再一次严格按照流程进行着筛选。10月4日,一双双眼睛,都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尽管,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以身试药 发现青蒿素

  要深入临床研究,就必须先制备大量的青蒿乙醚提取物,进行临床前的毒性试验和制备临床观察用药。短时间内提取大量的青蒿提取物,困难重重。“文化大革命”期间业务工作都停了,根本没有药厂可配合。回忆那段攻坚期,屠呦呦的丈夫很心疼妻子:“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回家满身都是酒精、乙醚等有机溶剂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乙醚等有机溶媒对身体有危害,当时设备设施都比较简陋,没有通风系统,更没有实验防护,大家顶多戴个纱布口罩。”日复一日,科研人员除了头晕眼胀,还出现鼻子出血、皮肤过敏等反应。

  乙醚提取物有了,但在进行临床试验时,却出现了问题,在各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了疑似的毒副作用。因为疟疾这种传染病有季节性,实在不想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否则就要再等上一年。为了让青蒿乙醚提取物尽快应用于临床试验,综合分析青蒿古代的用法并结合动物试验的结果,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当年,屠呦呦的表态令很多人惊叹:这位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江南女子竟然又这样的胆识和气魄。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说:”在当时环境下做这样的工作一定极其艰难,科学家用自己来做实验,这是一种献身精神。“ 最终在试药观察情况良好,1972年8-10月,屠呦呦亲自携药赴海南昌江疟区,克服高温酷暑,跋山涉水,抢时间找病人。最终疗效观察结果均令人满意。

  阶段性胜利,没有让屠呦呦放慢脚步。很快,大家开始进行对青蒿乙醚提取物中有效成分的纯化与分离工作。在客观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课题组坚持竭尽所能的努力抗疟有效的单体结晶。终于,在11月8日分离得到的晶体有显效。这是首次以药效证实,从青蒿中获得的单一化合物,具有抗疟活性。

  首次临床观察出师不利

  青蒿素的动物及人体的安全性试验已经通过,意味着新一代抗疟药即将诞生。大家都对临床验证翘首以望。然而,青蒿素的临床验证却是一波三折。青蒿素片剂被送到海南现场后,由已经在那里工作的针灸所的医生负责临床观察。1973年9月22日前,观察了青蒿素治疗外来人口恶性疟疾5例,结果仅1例有效,2例血中疟原虫数量有所降低,因患者心率有期前收缩而停药,2例无效。效果不够理想。消息经电话传回北京,大家都十分意外,一连串的疑问困扰着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大家开始查找原因。青蒿素纯度没问题,动物实验的数据没问题,问题难道出在剂型上吗?随机,请在海南做临床实验的人员把片剂寄回北京。当检查剩余的药片时,大家感觉药片很硬,用乳钵都难以将片子碾碎,发现原来是崩解度出了问题,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屠呦呦决定,用青蒿素单体原粉直接装胶囊。赶在海南疟区现场观察季节结束前抓紧验证,以明确青蒿素是否有临床疗效。于是,屠呦呦亲自动手,将该青蒿素装入胶囊,时任中药所副所长章国镇身负重任,携青蒿素胶囊付海南,9月29日抵达疫区现场,观察里3例外来人口间日疟,结果表明,药后平均31小时内体温复常,18.5小时血疟原虫转阴,全部有效,未见明显副作用。但因海南疟区现场观察季节结束,未能继续验证。这是青蒿素的首次临床试用,说明屠呦呦课题组所得到的青蒿素就是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

  举国大协作的奇迹

  2011年,作为“医学界的诺贝尔奖”的拉斯克奖之所以花落屠呦呦,评委会所依据的是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试验。获奖之后,与众人欣喜难言相比,屠呦呦显得淡定平静,她多次强调:“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这并非客套话——举国大协作创造的奇迹,在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已被屡次证明。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说:“青蒿素就是几十家科研机构,几百位科学家共同奋斗的历程。举国体制在当年困难的条件下发挥了极大作用,这种团队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整个“523”任务中,高虐区现场工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场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危重病例救治以及药物临床观察等。高虐区多是偏远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在那些地区开展为期数月的工作,参与人员需要吃苦耐劳,克服诸多困难。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末,上海派出40人的现场工作组到达海南岛。当时岛上条件极差,工作中需要翻山越岭、涉水渡河。工作组闯过了“生活关”“爬山关”“怕蛇关”等各类困难。那个时期的科研工作中,一直非常强调“献身精神”。在各个专业组中,也都能看到这种“献身精神”。“523”研究规划将雷式按蚊的饲养与繁殖研究工作分配给上海的的科研单位。当时国际上开展按蚊的交配繁殖研究,都要求有恒温恒湿的椭圆形饲养室等一些较高的科研条件。但是国内的研究条件非常艰苦。科研人员在狭小闷热的饲养室里工作,甚至长期用自己双手供蚊子允吸,成功地培育出实验用蚊。上海第二制药厂研制某种气味趋避剂时,需要开展模拟实用观察。有26位解放军战士自愿参加。他们在双脚踝部和枪带上固定固定趋避剂后,于晚上伏卧于蚊虫密集的河滩草地中,统计被蚊虫的叮咬次数,以验证驱蚊效果。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研条件还十分艰苦。在当时大协作的背景下,很多人甚至未能在学术论文中留下名字。他们对科研的这份执着和热情,源自一个朴素的想法:这是国家的需要。那些我们知道和不知道姓名的人们,如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小草。他们的贡献,都值得被历史铭记。

  青蒿济世

  疟疾,与艾滋病和癌症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之一。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感染和死亡者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很多病人死亡,只是因为他们用不起昂贵的传统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问世,成为当之无愧的“救命药”。在疟疾重灾区非洲,青蒿素已经拯救了上百万生命。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津巴布韦自2008年开始推广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本世纪初,津巴布韦疟疾患病率为15%,到2013年这一比率已下降至2.2%,青蒿素抗疟药物的普及和推广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南非的夸祖鲁纳塔尔省,中国的复方蒿甲醚使疟疾患病人数减少了78%,死亡人数下降了88%;在西非的贝宁,当地民众都把中国医疗队给他们使用的这种疗效明显、价格便宜的中国药成为“来自遥远东方的神药“……

  1995年,在肯尼亚的疟疾重灾区奇苏姆省,有位怀孕的妈妈得了疟疾。如果用传统的奎宁或者氯喹治疗,即使母亲能活下来,胎儿也很容易流产或致畸。在用了中国的青蒿素抗疟药之一“科泰新”治疗后,奇迹出现了,不仅妈妈平安无事,孩子也健康地生了下来!妈妈一遍一遍亲吻孩子,并给她取名“科泰新”,让她永远不忘记中国药的救命之恩。科泰新的诞生,正是源于1973年9月下旬屠呦呦开展的青蒿素衍生物实验。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全球有20多亿人生活在疟疾高发地区--非洲、东南亚、南亚和南美。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古老的“中国小草”正释放着令世界惊叹的力量。

  屠呦呦和她的学生

  中药研究所2001年申报中药学博士点成功后,她于2002年又招收了博士生王满元。王满元现任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药剂学系主任,他第一次”认识“自己的导师屠呦呦,是通过一个笔记本。这个32开深绿色的笔记本,记载着她年轻时对中药中各大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一些信息。2002年,王满元刚刚入学时,屠呦呦将这本笔记郑重赠与弟子,让他对植物化学有所了解,在当时的王满元看来,这本写满了中药化学属性的笔记“依旧不过时”。王满元说,透过泛黄的扉页,仿佛看到了一位严谨笃行的学术前辈每日伏案的瞬间。这本扉页上写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笔记,成稿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屠呦呦刚刚接手中国抗疟疾药物研发的“523”项目,在科研资料不易得的情况下,很多中药信息只能从各地学校“革委会”的传阅材料中收集。每每获得,她就抄录其中,纤毫必录。2002年,屠呦呦承接“中药标准及相关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专项中有关青蒿的子项目,当时,唯一的组员杨岚研究员将要去日本进修。因为缺人手,当时刚刚成为屠呦呦博士生的王满元,就被要求进组。彼时,72岁的屠呦呦每个月都会打车到实验室,指导王满元开展相关研究。“屠老师究竟算西医还是中医呢?”王满元记得,每次有人这么问她,屠呦呦都不作回答。作为她的弟子,王满元知道,中医西医之争,屠呦呦并不关心。“屠老师一辈子做科研的奔头儿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探索中药更好的疗效,她对我的培养也是坚持这个信念。”在他攻读博士期间,屠呦呦还出资让他去北大医学部、协和医科大学学习中草药化学、波普解析等课程。“屠老师是一个特别执着、坚定、事业心特别重的人,心无旁骛。”令王满元印象深刻的是,屠呦呦平时有做剪报的习惯,尤其关注健康卫生领域的重大事件和新闻,经常让王满元寻找相关资料补充知识。在非典期间,她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合作,研究青蒿素类药物对非典疫情可能的治疗效果。王满元说:“他们这一辈科学家,有着很强的国家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也有着很坚定和朴素的科学信仰。她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做科研,在找到你关注的方向后,就要坚定地走完科研道路。”

  2011年度,屠呦呦喜获拉斯克等国际大奖。相比青蒿素的抗疟能力,屠呦呦在得奖后,尤为关注的,还有这个奖对于中医药学的意义。在颁奖典礼上,屠呦呦表情平静地讲述完青蒿素的研发历程后,她才颇有些激动地说:”要呼吁进一步发掘传统中医药,继承发扬、继承提高、继承创新。中医药是伟大宝库,对世界人民健康的潜力还有待继续发掘。我们老祖宗替我们保留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我们找到了青蒿素,解决了全球迫切想解决的问题。类似的传统药还有很多。”

  为什么是屠呦呦

  从1955年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60年里,屠呦呦很少离开自己的办公场地。她始终专注于那种神奇的“中国小草”,与之相关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都出自这里。在发现青蒿素后,屠呦呦并未就此止步,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让她开始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在1973年,屠呦呦成功合成双氧青蒿素,以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她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后来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有强得多。从1973年9月青蒿素胶囊3例首次临床初试全部有效,到1986年青蒿素类制剂首次被批准正式上市,用了近13个年头!

  屠呦呦自己虽然没有显赫的头衔,但这丝毫不妨碍她全身心地投入医学领域,并最终斩获诺奖。屠呦呦说:“因为做了一辈子,希望青蒿素能够物尽其用,也希望有新的激励机制,让中医药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更好地发挥保佑人类健康的作用。”在屠呦呦看来,发现青蒿素的奥秘,对于自己的意义在于:“把老祖宗的精华通过现代科学给发掘出来,这是我最感欣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就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创造和积累,是一个大宝库,需要被传承。中医药的存续守护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健康,可以说中医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世界上超一流的医学。神医扁鹊,华佗再世,都反映了特定历史时代中医的辉煌。如今屠呦呦获奖,再次肯定了中医药的潜力。将中医药传承下去,势在必行。

  如今,85岁的屠呦呦依然执着于中医药事业。她从未把自己纳入退休行列。这不仅因为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担任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更重要的是她个人的兴趣从未转移:那就是她从大学开始始终为之奉献的医药学事业。就在青蒿素越来越受到青睐并得到广泛使用时,屠呦呦的关注点却已转移到青蒿素被滥用以及疟原虫耐药性问题上。她很早就注意到,在一些科学文献和新闻报道中提及,原本作为特效药的青蒿素,杀灭疟原虫的周期正渐渐变长,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的疟原虫,已经出现在一些疟疾发病区。屠呦呦说,像这一领域内的其他研究人员一样,对最近一些报告中提到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疟原虫的出现,她深感忧虑。她进一步提到,一些地区大规模使用青蒿素预防疟疾的做法,是产生药物抗药性的一种潜在因素,希望国际社会规范疟疾治疗方法,停止对青蒿素的药物滥用。

  回顾这位八十多岁老人曾经做出的诸多重大决定与选择,我们都可以找到报效国家这一决定性因素。为能承担起青蒿素研究任务,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两个女儿骨肉分离之苦;为彻底了解青蒿素的毒副作用,她冒着生命危险主动以身试药。她和丈夫都是充满爱国情怀的人,抗美援朝期间,不仅她的丈夫提出过要参军,当年读大学的屠呦呦也曾提出要到朝鲜战场去。只要是国家需要,她都会尽自己的所有努力去完成、去拼搏。对祖国的挚爱是她心中最珍爱的东西。就连这次决定去瑞典领取诺贝尔奖也是如此。本来屠呦呦年事已高,身体有病加上近年腰不好,对于是否去领奖她是犹豫的,她最初在接受《纽约时报》等媒体采访时也已明确表达了这一态度。但当单位相关同事劝她说,获得诺奖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也是国家的荣誉,如果可能还是要去的时候,她就马上决定奔赴瑞典。她的丈夫说,一说到国家需要,她就不会再选择别的。她一辈子都是这样。

  ……

  我想,屠老师这种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大爱之举,就是菩提行愿吧。人生总是会遇到各种无常的考验,比如身病、情伤、贫苦等等。但是我经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把一时的困难当成了永久的困难,不是执着常就是执着断,不开心,然而就像大自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像人类的生长壮老已一样,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不安的是我追逐漂泊的心。像屠老师这样在病苦的考验面前,不但没有被打败,还立志要救治更多同样病苦的人们,这让我也想起了师父广济老人也经常说“要立公心于天地,要活命于国人”他们都心怀济世之志,满满都是正能量,值得我们学习啊!在逆境中与其郁郁寡欢一辈子,不如振奋起来,转小爱为大爱,为了帮助更多苦难的众生离苦得乐而学习无量法门。汉雪师姐的文章里也曾提到,“一切人生道上的挫折打击,都会教给我们一些东西。佛陀说过:“在有智慧的人看来,并没有所谓‘不好’的事情。只要知道怎样运用,人生各种事情都是成长的阶梯。”只有无我利他的人才能快乐。顺境逆境都转为道途,正用,才是大智慧,才能利益他人啊!”

  不过,读完全文后,还有一点我也在思考的就是屠老师忧虑的抗药性问题,历经13载研制出的青蒿素制剂目前对于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青蒿素的抗药性,在之前《汉科公观屠呦呦诺贝尔奖演讲全文有感》也有提到的:

  相信再过几十年,抗疟疾药物慢慢不断产生抗药性之后,大家就会踏踏实实回来研究中医的辨证体系了。毕竟,真理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永远存在。疟原虫产生抗药性了,这时候,一定又有某些药物能起到作用。如何找到这些药物,这就需要中医的辩证体系了。要把最完善的药物,献给世界人民,你就必须懂得中医的藏象学。中医谨遵的是藏象学,中药本身就是取象。你得回到取象的方法,才能找到这些能治病的药物,这样才能永远解决药物一直产生抗药性的问题。只要辩证准确,哪有什么抗药性的问题。唯有中医的辩证体系,才能真正解救全人类,才能真正对付疟原虫产生抗药性的问题,才能面对未来不断出现的新的疾病谱。汉科公相信青蒿素的发现不会是中医界的奇耻大辱,相反的,她是向全世界打开中医殿堂的大门,以及,引导全世界科学家来重新认识中医辨证体系的一道强而有力的曙光。

  ……

  我的感想是,如果更多的人们懂得运用中医的辨证思维,就地取材,那么可能会挽救更多的生命吧。我也经常在思考人为什么会生病呢?有没有自然疗法可以有效的治愈疾病呢?如何能不生病呢?一直在看王凤仪老人的文章很受益,凤仪先生说:”忧愁时才生黑气,为难时就生暗气,这些气有毒就容易生病。医生治病,只知药力,而不知道病人的境遇和心性。吃药虽然也有效果,但愈病不一定完全彻底。因为病像贼似的,药像兵似的,身体像民户似的,兵力大能把贼杀尽,当然是了祸啦。然而若只能把贼撵走,兵不能索给民户看家,兵走了,贼又回来啦,这时贼祸必然更大。所以病轻的,药力能胜它固然可以好,但不好的病,必越发厉害。我主张化性养神,神足则病自然就好了。”这是凤仪先生通过性理疗病实践,对心理——躯体——精神三者互相制约及疾病变化的经验总结。恨怨恼怒烦多了,则阴气必盛,阴气盛则身体必病,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必须学会锻炼自己的心灵,化除阴浊气质。否则,服用再好的药物,病体恢复的再好,经一场暴怒便毁于一旦。(以上摘自于网络,感恩作者)

  我想身体上的疾病只是外在反应吧,提醒我们性格当中的“过”该改改了,单靠药物的纠偏,调理阴阳,也不是长久之计。保持平常心真的有需要的啊!但是要做到还真不容易的,因为久远以来的烦恼习气不容易去除,我再想办法让自己每天多升起利益他人的善念,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并提醒自己“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这是我想的自我激励方子,还在试验阶段。回想起我经常身体不好,多亏了好多大夫的治疗才走到今天,真的很感恩,而他们都是那么平凡的默默治病救人。我也要像她们学习,真希望将来我也能找到安全、有效、无后患的疗愈众生身心苦疾的方法,悬壶济世,令众生身心安乐,早日趣向菩提。我常看那蜗牛,一步一步慢慢的爬,听友人说,蜗牛象征着努力、奋进、积极向上的意思。我也要像蜗牛那样乐观进取,虽然慢是慢了一点儿,可是它却一直在努力向上……

  感恩师父、感恩汉雪师姐,感恩善知识老师们。祈愿师父广济老人、汉雪师姐、海云继梦法师、索达吉堪布上师、尼玛措上师长久住世,弘法利生顺利,吉祥圆满。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此福愿获遍知果,

  摧毁一切过患敌,

  救度众生皆摆脱,

  生老病死三有海,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屠呦呦传》读后感 相关热词搜索:读后感

1、【第一篇】:四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年级语文暑假作业(2015 7 7)1 、参考家长建议,制定一份详尽的暑假计划(包括作息、学习、活动安排及完 吃狼奶的羊读后感(共5篇)(2015-08-30)

2、【第一篇】:读《兔王圆点点》有感《兔王圆点点》有感兔子,一直被人视为懦弱的象征,我也不例外。但谁又会想到,这亘古不变的歧视却被我手 兔王圆点点读后感(共8篇)(2015-08-30)

3、【第一篇】:四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年级语文暑假作业(2015 7 7)1 、参考家长建议,制定一份详尽的暑假计划(包括作息、学习、活动安排及完 吃狼奶的羊 读后感(共3篇)(2015-08-30)

4、【第一篇】:也说狼奶人奶与中国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年 4月 2日 第002版观察 也说狼奶人奶与中国史 周国全求是杂志社原秘书长 狼奶 吃狼奶的羊读后感600字(共9篇)(2015-08-30)

5、【第一篇】:90后的青春,没吃狼奶长大的一代源期刊网 http: www qikan com cn90后的青春,没吃狼奶长大的一代作者:裴 钰来源:《南方 吃狼奶的羊 读后感(共2篇)(2015-08-30)

6、【第一篇】: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十四个个性迥异的孤儿乘坐“孤儿列车”去寻找“家”。有的孩子会找到属于自己的 向着明亮远方读后感(共8篇)(2015-08-30)

7、【第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良乡中学田秋丽****************************************************************最难战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共8篇)(2015-08-30)

8、【第一篇】:母狼的智慧 读后感母狼的智慧》读后感这篇文章很早以前便已经略读过,但在学完了蒲松龄的《狼》以后,在善与恶之间,我对文章 母狼读后感(共7篇)(2015-08-30)

9、【第一篇】:四年级法治护航 伴我成长治护航 快乐成长法律是保护我们快乐成长生活的大旗。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我们是生长在法律 法治护航快乐成长读后感1200字(共9篇)(2015-08-30)

10、【第一篇】:读后感怎么写后感的写作方法 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 读后感怎么写(共9篇)(2015-08-31)

11、【第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读后感800字当我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时,我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心中仿佛有数千个波涛在一浪接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800字(共10篇)(2015-08-31)

12、【第一篇】:关爱成长 法治护航关爱成长 法治护航”主题读书等系列活动方案为了贯彻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文件《关于开展“关爱成长 法制护 关爱成长 法治护航读后感1000字(共9篇)(2015-08-31)

13、【第一篇】:四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年级语文暑假作业(2015 7 7)1 、参考家长建议,制定一份详尽的暑假计划(包括作息、学习、活动安排及完 吃狼奶的羊读后感800(共9篇)(2015-08-31)

14、【第一篇】: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十四个个性迥异的孤儿乘坐“孤儿列车”去寻找“家”。有的孩子会找到属于自己的 向着明亮远方读后感600字(共7篇)(2015-08-31)

15、【第一篇】:四年级法治护航 伴我成长治护航 快乐成长法律是保护我们快乐成长生活的大旗。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我们是生长在法律 法治护航快乐成长读后感500字(共9篇)(2015-08-31)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屠呦呦传》读后感 ”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屠呦呦传》读后感 "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11494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