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失败的帝国》读后感

《失败的帝国》读后感

2016-01-09 13:50:08 编辑:lin13459411179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这个月我选择读两本书并写两篇读后感,一本书是薛兆丰先生的《经济学通识》,一本就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史教授、冷战史专家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的《失败的帝国》一书。我之所以选...

《失败的帝国》读后感

  这个月我选择读两本书并写两篇读后感,一本书是薛兆丰先生的《经济学通识》,一本就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史教授、冷战史专家弗拉季斯拉夫·祖博克的《失败的帝国》一书。我之所以选择后面这本书完全出自于最近我对历史题材的一种偏爱,对于苏联这个在儿时被称为“社会主义老大哥”的国家是如何走向崩溃的原因是我一直想去探求的话题。读完了手头上这本书之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书中描述了苏联从斯大林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苏联帝国霸权,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的历史过程,我在作者的带领下一同探索了苏联帝国倒塌的根本原因。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最起码他的立场和角度就很新颖、很立体,我在其中受益良多。而且读完这本书对于我看待当前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新威权主义”政治理念有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于很多国人所说的俄罗斯就是一个“见利忘义”的民族似乎有了一点自己的感悟。其实看了这本书之后你也会发现,今天俄罗斯的“新威权主义”政治特征正是苏联这个庞大帝国轰然倒塌之后留下的后遗症之一。

  苏联为了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经过官方调查,人员损失数量达到2660万,其中穿制服人员约866万。二战结束之后,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领导人认为,赢得胜利后的苏联理应成为一个新的“帝国”,大国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倾向成为克里姆林宫的领袖与苏联精英之间的一条共同的纽带。苏联大肆扩张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并最终建成一系列社会主义卫星国。在斯大林统治期间,苏联划定了“社会主义帝国”的基本蓝图。冷战局面的形成除了与二战后苏联意图建立“帝国”霸权的新世界格局有关之外,苏联与英美之间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的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震惊了世界,在苏联看来这是一种用武力震慑别国的“原子外交”,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对斯大林和苏联在欧洲的扩张行为进行批评和警告,而苏联这时却更坚定地选择了一种陈旧的安全观———你得到的领土越多,你就越安全。斯大林动员全国开始“备战备荒为人民”,为了备战,苏联继续增加税收,战前的生活水平已经很低,但到1946年看来,却像是无法企及的梦想。而二战时打开国门的苏联军队发现了自己祖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斯大林塑造的神话正在人民心中悄悄瓦解。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在赫鲁晓夫领导下开始“新”对外政策,试图打开莫斯科在冷战前拥有的外交空间。战争和革命阶段必然到来的斯大林主义命题让位于一个新命题:资本主义体系与共产主义体系长期的“和平共处”和非武力竞争。尽管赫鲁晓夫开始了与西方对话,但并没有放松军备,反而与美国开始了核武器的军备竞赛,成立一个新兵种———战略火箭部队。他还多次承诺,要赢得与美国的经济竞赛并使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有大幅度提高,然而事实证明,既要生产枪炮又要生产黄油的承诺,要比赫鲁晓夫想象的要困难。“古巴导弹危机”成为了美苏军备竞赛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苏联从冷战的强势一方逐渐滑向弱势一方的标志性事件。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开始奉行“缓和”的外交政策,努力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达成和解,避免再次出现类似“古巴导弹危机”那种事件,尽最大力量避免战争是勃列日涅夫外交政策的目标,美苏之间的核对决成为勃列日涅夫拼上性命也要避免的噩梦。虽然在此期间美苏两大集团达成了多个限制军备的条约、协定,军备竞赛终于可以缓口气了,而实际上苏联的国内经济也渐渐无法承受军备竞赛所需要的巨大开支。以苏联的经济实力和计划经济体制,在军备竞赛中追赶美国是一种自杀倾向。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起,苏联每年有超过四分之一的G D P被用于扩军的经费。“这一政权通常都是靠挪用人民的储蓄、出售伏特加和暗中积累预算赤字来填补漏洞。”苏联的经济利益要求削减给中欧各国的如此慷慨的援助,但“社会主义帝国”的利益以及集团内部的义务却要求加大援助的力度。最后,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大权终于从斯大林主义的受益者那里旁落到新的、相对没有经验的领导人手中。他在外交政策中首次提出了“新思维”,并很快成为彻底重估意识形态的同义语。像戈尔巴乔夫这样带有理想主义和天真气质的政治家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大概只有我国历史上的王安石和日本历史上的平清盛可以跟他相提并论吧?戈尔巴乔夫宣布放弃全球性的权力游戏,承认苏联的安全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是不可分割的,也是可以部分共存的。他计划彻底改变苏联的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体制,并使苏联真正地对外开放。

  对于苏联的解体,作者在《失败的帝国》一书中认为,戈尔巴乔夫负有最主要的责任,他认为苏联失败的原因有三:一是,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没有计划和步骤,行为缺乏连贯性,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戈尔巴乔夫则是希望一蹴而就地转变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二是,激进的改革使苏联社会内部制造出种种失控的政治离心力。在戈尔巴乔夫领导下,苏联国内经济与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当时的学者和政治家都认为不废除苏联的旧制度,就没有办法进行改革,但这种激烈的“休克”疗法的后遗症是非常巨大的,在叶利钦执政的时候,共产党的书记和部长们摇身一变,成了银行家和富有的寡头。三是,苏联领导层内部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从赫鲁晓夫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开始的。作者说:“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本来就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一体两面,没有社会主义的福利制度如何克服资本主义天生的残酷和不平等的缺陷?没有市场调节的经济和民主、法制的保障也注定社会主义不能长治久安。祖博克认为西欧成功之处在于,“将市场的好处与社会规划结合起来。在经济一体化以及最终在政治一体化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做得也比苏联集团的国家成功得多”。

  我的观点与本文的作者略有些不同,我认为苏联的解体不仅与戈尔巴乔夫的失败的改革有关,而且还与当时苏联政权中已经无处不在的腐败有着直接的关系。与其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苏联帝国的崩塌,还不如说是“腐败”从内部悄无声息地耗尽了这个庞大帝国的“精气神”,是特权与腐败的泛滥最终使一个横跨欧亚大陆不可一世的社会主义苏联在一夜之间不复存在了。

  一个社会中,如果普通人通过努力,通过正常的上升途径获得高位,那么从某种角度上看,这个社会还算是公平的。但在苏联,随着特权阶层的兴起,固化和自我封闭,普通人升迁之路几乎被堵死了,使民众从此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尤其是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普通民众与特权阶层的距离越来越远。在苏联社会中,一般大众自称“我们”,而把特权者称为“他们”。“他们”有着明显的特征:1、裙带关系:苏联特权阶级的产生。在斯大林时代,党对干部的要求总体上是严格的,并没有形成特权阶层。但由于前苏联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结构,领导人的亲属和那些能接近领导人的人,往往就成了大权在握、作威作福的人。斯大林的次子瓦西里毕业于航空学院,卫国战争爆发时,他只是个20岁的上尉,但是到了4年后战争结束时,他竟然被提拔成中将。尽管谁都知道他是个“酒鬼”,可是1947年从东德调回莫斯科后,立即就当上了莫斯科军区的空军首脑。据斯大林的妻子阿利卢耶娃回忆,“他无所不为,肆无忌惮地利用在其父斯大林身边的机会”,“没有什么是他得不到的。他可以想怎么就怎么,可以要啥有啥。”不仅如此,那些斯大林身边的工作人员,诸如警卫长之类的人物,也在生活待遇上享有很大的特权。阿利卢耶娃在《致友人的二十封信》中谈到,斯大林身边的警卫人员尽管没有什么文化,却成了在“幕后操纵大权的人”。他们全都为自己修建了乡村别墅,坐着政府的汽车,像政府部长甚至像政治局委员那样生活。据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说,斯大林的厨师和专为他的厨房采办食品的人员中,有的当上了陆军少将,有的当上了陆军中将,并且还不断被授予各种勋章。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这种任人唯亲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以勃列日涅夫为例,他的女儿加琳娜生性风流,平均每两年就要更换一任丈夫,她最后一任丈夫邱尔巴诺夫不学无术,可当他进入勃列日涅夫家后,就仰仗岳父的权势,扶摇直上,仅仅10年时间就从默默无闻的克格勃上尉升任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并获得上将军衔。勃列日涅夫的儿子尤利更是个纨绔子弟,年纪轻轻就凭借勃列日涅夫的权势而平步青云,当上了被人们称为“肥缺”的苏联外贸部副部长。其他高层人物的子女也很自然地进人特权阶层,米高扬的儿子快速升迁为《拉丁美洲》杂志的主编,葛罗米柯的儿子在苏联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工作一段时间后,突然成为苏联驻华盛顿的公使衔参赞,后又被任命为苏联科学院非洲研究所所长。就连倾向于改革的赫鲁晓夫当权期间,也曾让女婿当上苏共中央报纸《消息报》的总编,并“掌管了赫鲁晓夫的新闻局”,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在地方上,各共和国的科学院,都“变成了塞满亲属和以地方领导为靠山的人谋求高薪和清闲职位的地方”。不仅是领导干部的子女亲属获得巨大的特权,只要和领导干部有了亲密的关系就能获得极大的好处。酷爱打猎的勃列日涅夫,晚年已无力手握猎枪,但对打猎的兴趣未减,便改为由他指挥,别人射击。他特别看重伺候他打猎的职业猎手,居然授予猎手将军军衔和新设立的所有三个等级的“为祖国服务”勋章。大概他认为,为他服务就是为祖国服务。

  2、自我封闭:社会流动的丧失。为了遏制腐败,在赫鲁晓夫上台后曾经实行了特殊的干部政策。根据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党章第25条规定,党员干部要经常更替,基层党组织选举时,每年有大批领导由于任期届满而被更换,更换率高达60%。但是,这一政策触及了一大批高级干部的利益。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进行了反制。1966年4月,苏共二十三大对党章第25条进行修改。勃列日涅夫特别推崇长期主持意识形态工作的苏斯洛夫的一句话:“干部队伍的稳定是成功的保障。”由于这种思想的指导,苏共领导层组成人员几乎长期原封不动,逐渐形成事实上的领导干部终身制。在苏共二十三大上,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二十五大时,除已经过世的中央委员,连任率竟高达90%,有的任期竟长达25年。勃列日涅夫、苏斯洛夫等高级干部都是在他们的职位上寿终正寝的。领导干部的终身制,使得上层阶级有机会互相庇护,互相提携,逐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特权阶层,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圈子。 这一时期特权阶层的人数不断增长,但出身于普通人的只是少数,通过文、体等领域进人特权阶层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数是通过特权阶层的自身繁殖产生,到了1970-1980年代,国家的高层精英人物实际上已经停止从下面补充人员了。从70年代开始,特权阶层逐渐脱离群众,“他们孤立地生活、治疗、休养,在这个阶层中往往形成自己的家族、氏族关系,须知这个阶层的子女们在一起度过时光,互相认识,往往通婚。”不仅如此,在停滞年代,特权阶层迈出了下述合乎逻辑的一步:试图建立交权制度,或者叫做特权继承制度。也就是通过建立专收这些子弟的学校,然后通过一套任命和提升职务的制度来达到继承权力的目的。具体来说,特权阶层的子女可以凭着父母的特权地位轻易地进人好的大学,如进人外交官摇篮的国际关系学院,然后被公派出国,回国后就可以得到一份前途无量的位置,为进人特权阶层铺好阶梯,一段时间后他们便成为特权阶层中的一员。3、任人唯亲:送礼之风愈演愈烈。既然通过辛勤的工作和杰出的才能已经无法获得升迁,那么各级干部们就开始依靠给领导送礼、讨好上级,谋得更高的官位,获得更大的权力。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勃列日涅夫到阿塞拜疆访问,该共和国共产党第一书记阿利耶夫竟然送给他一座用纯金制作的、价值连城的半身像。之后,阿利耶夫便很快被调到莫斯科任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并成为政治局委员。“上有所好,下必盛焉。”在这一时期,苏共的许多书记、州委书记、边疆区委书记、中央委员都卷入了肮脏勾当。一到节日前夕,机要通讯部门就忙得不可开交,分发从各方各地区寄给总书记和政治局委员的“盒子”,许多干部养成了行贿送礼、阿谀奉承的坏习惯。许多地方和部门早已不是按能力和贡献的大小来选拔任用干部,而是任人唯亲,拉帮结派。因此,想做官或者升迁,必须讨好或贿赂有关领导,职务也因此有了价格。某些地区就连党委书记都明码标价,在1969年,阿塞拜疆一个区委第一书记就“价值”20万卢布,第二书记是10万卢布。这些靠着溜须拍马、行贿上来的官员,毫无政治理想,他们当官完全是为了私利,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他们反对任何涉及自己特权的改革,更不可能主动地遏制蔓延全党、全社会的腐败。1976年勃列日涅夫70岁寿辰时,出现了一个给他送礼的高潮。曾在苏共中央机关工作过的博尔金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他说:“外国使团知道总书记的嗜好,纷纷向他赠送厚礼。地方领导人也不甘落后。无须把他们赠送的字画、手表、各种纪念杯、高档电器等礼品一一列举出来,我也不可能知道得一清二楚。”他着重讲了其中的一件礼品——雅库特人赠送的一只喝马奶用的巧伦杯。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杯子,而是一件富于民族特色的贵重艺术品。他们用罕见的特大象牙磨制出一只杯子,镶上带有银托的各种钻石和珍宝。由于工艺复杂,镶嵌和装饰工作由莫斯科首饰厂承担。这件礼品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耗费巨大,历时数月才完成,由当地领导人亲自送给勃列日涅夫。据说,在礼品展览时没有见过这只杯子,勃列日涅夫把它拿回家去了。当时,军工企业送的是刻有他名字的手枪,高加索地区送的是带压花的宝剑。苏联航空航天研究中心1973年送给勃列日涅夫一个精致的烟盒作为生日礼物,盒盖上刻有几枚核弹头。勃列日涅夫的妻子维多利亚在莫斯科弄了一套房子,专门存放丈夫在各类场合中收受的礼物。闲暇时,她最大的爱好便是到那里欣赏琳琅满目的收藏,顺便带过去新的礼品。这种风气甚至影响到了外国,当外国人得知勃列日涅夫喜爱豪华轿车后,他们便一辆接一辆地送上门来:德国的梅塞德斯牌、英国的罗尔斯一罗伊斯牌、法国的雪铁龙牌、美国的林肯牌等等。1963年7月苏联和英国签署了一项禁止在空中和水下进行核试验的文件,英国首相麦克米伦送给赫鲁晓夫一个象征着“和平与繁荣”的水晶花瓶。伊拉克前领导人萨达姆没当上总统之前,曾送给勃列日涅夫一把刀鞘上镀着一层黄金,上面还镶嵌着宝石的军刀。

  就连以能言善辩、思维敏捷、能力出众著称的戈尔巴乔夫也是通过巴结领导得到升迁的,当初,戈尔巴乔夫任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书记,那里有许多国家级的疗养院,苏斯洛夫、安德罗波夫等高级领导人常到那里休假,戈尔巴乔夫有机会和他们接触,利用各种机会讨好他们,这为他以后的升迁提供了方便。上行下效,请客送礼达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到了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这种风气仍然十分严重。许多外国人给戈尔巴乔夫寄来纪念品、家传宝物、钱或贵重物品。各国为了表示对他锐意改革的敬意,纷纷制作金、银、白金纪念章和纪念币。戈尔巴乔夫收下了很多东西,并沾沾自喜。博尔金在《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中描述过,戈尔巴乔夫在国外得到许多奖金、奖品和稿费,个人户头上已有超过100万美元的资产。有一次戈尔巴乔夫从韩国归来,从皮包里拿出一个装有10万美元的信封,是韩国总统卢泰愚送给他的。4.固步自封:自我纠错能力彻底丧失。由于领导干部终身制和任人唯亲的用人原则。到勃列日涅夫的后期,已产生一系列严重恶果。机构臃肿、官僚作风、思想僵化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到80年代初,苏联部长会议所属已有64个部,20多个国家委员会和其他一些直属机关。这些部委正副部长级干部就有800多人。各级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文牍主义和形式主义大大发展,党政机构和人员编制大大增加。他们之间互相推诿、互相扯皮之风日盛。遇事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成为常事。据俄罗斯社会学研究所提供的材料,当时苏党政领导机构作的决议能得到执行的充其量不到十分之一。到70年代末,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和他的助手起草了一份关于经济改革的报告,引起了部分官僚特权阶层的不满和抵制。勃列日涅夫对改革冷言冷语:“改什么呀,把工作做好就行了。”结果,柯西金的助手被撤职。至此,苏共内部自我更新、自我纠错的能力彻底丧失了。到了这个时候,特权阶层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考虑的不是国家的发展大计,而是本阶层、本人的利益,他们只关心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事情,其他事情要么敷衍了事,要么高高挂起,要么搪塞推诿,“对于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所追求的,用他的行话来说,就是尽快把问题推开,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申诉人像皮球一样踢走。”有一个典型的事例,1972年8月初,莫斯科东部60英里一带燃起大火,烟雾甚至笼罩了莫斯科市区,而特权者则出于自己的需要封锁信息,不准报纸对此报道和解释。而对灾害性事件不加报道的基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粉饰太平。 5.从腐败到自杀:苏联败亡之因。如果说腐败在世界上任何角落都存在,那苏共的败亡和腐败究竟有何关联?诚如苏共《真理报》总编辑阿法纳西耶在《真理报总编辑沉浮录》一书中写道:苏共中央向大会所做的报告,其起草的方式、方法和顺序早就定型了:开头,永远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第二部分:国内情况,始终是“巨大成就”和“个别缺点”,他还回忆说:为勃列日涅夫起草文件,并不要求有什么“新思想”,更不要说有什么“独到的思想”了。只要你善于把那些早已陈旧、无人感兴趣的思想换上新的形式,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应当说就已经体现出十分卓越的“创造性”了。“我们就这样一天一天地、一周一周地、一月一月地写作、炮制、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作为一个正直的人,“当你看到、感到美好的理想、崇高的言词和信誓旦旦的许诺与事实不符,你就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痛苦”。正是由于苏联建国之初的合法性来自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当苏共背离了这些支持他政权存在的原则时,便比其他任何政权更容易失去人心。一方面,当人民看到官场上贿赂公行,官员们生活腐化,而新闻里却天天大谈一些毫无实际的陈词滥调时,失望之情油然而生。另一方面,特权阶层的自我封闭,使得普通百姓失去了上升的可能,大批精英被无情阻隔在了政权阶层之外,使那些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与此同时,统治阶层的封闭必然造成近亲繁殖,越来越多的干部子弟进入权力核心,他们从能力上根本不能胜任那些重要的岗位,因此,苏共上层成为一个在体力和智力上逐渐衰落的阶层,这直接导致了苏共的执政能力和统治基础则不断下降。更糟糕的是,通过裙带关系获得高位的人,完全失去了信仰,脱离群众、自我封闭、思想僵化、官僚作风,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当这些人发现有更好办法将个人私利最大化时,竟然抛弃了自己的政权,改弦易辙,彻底的放弃了挂在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公然将国家财富占为己有,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失败的帝国》读后感 相关热词搜索:帝国 读后感

1、可能在一般人看来,离我们那么遥远的过去,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很落伍,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很陌生?不过,在我看来,书中描述的情景和今天的情景还是有那么几分相似。《光电帝国》读后感(2015-09-30)

2、近年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贝尔斯登倒闭,雷曼兄弟破产,大批金融机构陷入危机,高盛在当年转型为银行控股金融公司,如今依然坚挺于世,从这本书中我逐渐找到了答案。在《高盛帝国》读后感 (2015-09-30)

3、随着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辛亥革命的轰烈开展,1911年中华民国的建立,大清王朝终于彻底走向覆灭,而随之轰然倒塌,还有那存在了2000多年的帝国制度。《帝国的终结》读后感 (2015-11-21)

4、第三帝国的兴亡读后感篇一《第三帝国的兴亡》 第三帝国的兴亡读后感(2015-12-21)

5、英国学者爱德华·吉本撰写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共六卷,3200多页。记述了罗马从公元2世纪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的历史。罗马帝国衰亡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0年至《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2015-12-23)

6、1 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读后感篇一《第一讲 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 1.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读后感(2016-02-08)

7、第三帝国读后感(一)《读后感》 纳粹? 第三帝国读后感(2016-02-27)

8、大秦帝国读后感3000字(共5篇)读大秦帝国有感读大秦帝国有感读完《大秦帝国》感触良多。看着一个秦国从偏处一隅的没落小国到强盛的秦帝国再到迅速灭亡心里总是有些没落的,回首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战争,一个个雄才大略的君臣还有那句慷慨激昂“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总是让人为之激扬澎湃。可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帝国却在建立后短短十几年灰飞烟灭怎么能不大秦帝国读后感3000字(2016-03-12)

9、  《大秦帝国》是一部描述秦兴亡生灭过程的长卷历史小说。中国招生考试网www chinazhaokao com 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读后感《大秦帝国》 读后感《大秦帝国》第一部(2016-04-28)

10、  一直以来,人们对恐龙着迷不已:它们居住在哪里,它们以什么为食,它们是什么模样的,以及它们最终是怎么绝迹的。这本书从历史和科学两 代恐龙帝国的秘密读后感800(2017-04-25)

11、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 chinazhaokao com 分享的《大秦帝国》第一册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大秦帝国》第一册读后感  一、 《大秦帝国》第一册读后感(2017-09-22)

12、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 chinazhaokao com 分享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 ,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2018-01-17)

13、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 chinazhaokao com 分享的读后感——大秦帝国,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读后感——大秦帝国  至上周末,由孙 读后感——大秦帝国(2018-01-29)

14、【第一篇】:四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年级语文暑假作业(2015 7 7)1 、参考家长建议,制定一份详尽的暑假计划(包括作息、学习、活动安排及完 吃狼奶的羊读后感(共5篇)(2015-08-30)

15、【第一篇】:读《兔王圆点点》有感《兔王圆点点》有感兔子,一直被人视为懦弱的象征,我也不例外。但谁又会想到,这亘古不变的歧视却被我手 兔王圆点点读后感(共8篇)(2015-08-30)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失败的帝国》读后感 ”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失败的帝国》读后感 "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11980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