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资源 > 高考答案 > 原阳县2016高二语文期末考试答案

原阳县2016高二语文期末考试答案

2016-07-30 09:47:5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原阳县2016高二语文期末考试答案(共5篇)2016届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霍山文峰学校2014年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命题人:管昌玲 审题人:江龙军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一般论述类文本(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原阳县2016高二语文期末考试答案(一)
2016届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霍山文峰学校2014年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人:管昌玲 审题人:江龙军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一般论述类文本(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2014年01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

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 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二、古诗文阅读(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 愈

①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

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②③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王勃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修滕王阁记》。后两作已失传。②言事:指上《论佛骨表》被贬斥揭阳。③大号:年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壮其文辞 壮:以„„为壮,认为„„壮美 .

B.以为当得躬诣大府 诣:拜访 .

C.傥得一至其处 傥:或许 .

D.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 槛:栏杆 .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 B.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 ..

但以刘日薄西山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C.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 D.子其为我记之 ..

置杯焉则胶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

极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

B.因为有壮美之辞的“序、赋、记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却自己的烦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并未能如愿前去观赏。

C.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作者在叙事之外,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

D. 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倾诉心向往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勾起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 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7分)

访城西友人别墅

【唐】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8.诗歌描绘了友人别墅的哪些特点?(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9.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平凡的幸福

〔俄罗斯〕列伊拉·米勒佐耶娃

车驶上大路的时候,穆拉德想趁绿灯亮着的时候,把车开过去,所以就朝着信号灯猛地向前冲了过去。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就谁也不知道了。卡米拉只感到自己被什么东西重重地砸了一下,她听到一声玻璃破碎的声音,然后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也不知道汽车是掉到排水沟里翻了。

接下来是医院、来来往往的医生和亲人们的哭叫声。还算万幸,一切都过去了。她睁开双眼时,穆拉德就在身边,拉着她的手,朝她温柔地微笑着。

卡米拉出院后,双方亲友立刻为他们准备婚礼。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非常理想。期待已久的大喜日子终于到了,他们从举行婚礼的豪华饭店回到自己的房子里,这是穆拉德父亲送给新婚夫妇的礼物。卡米拉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了。

卡米拉回头看了看,发现自己已经是一个年轻的女人了,她有了三个健康可爱的孩子。 卡米拉的日子过得非常幸福,她所有的梦想都出乎意料地变成了现实。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有自己的工作,而且她工作的地方正是她一直梦想的地方。她唯一要做的就是感谢命运对她的厚爱!

生活真是太美妙了!卡米拉的心里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穆拉德是个既懂得爱又感情专一的好丈夫,也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一切都像卡米拉希望的那样。

孩子们在一天天长大,有时候也有一些小问题,有时候问题还很大。但这才是生活,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健全的生活。卡米拉也明白,在别人眼里,她所谓的这种幸福对一个女人来说可能是再普通、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她认为自己的幸福一点都不平凡,充满了神奇,难遇难求,那是上天对她的偏爱。

卡米拉有很多美好动人的经历。丈夫还像从前一样浪漫,他们全家一起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他们哪儿都去过,什么都看过!

幸福的日子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和与一大群朋友的亲密交往中飞过。朋友们的聚会、孩子们的调皮为生活增添了无限色彩。

他们先嫁了女儿,然后两个儿子也结了婚。小儿子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卡米拉又该照看孙子了。命运真是特别眷顾卡米拉,送给她一大群孙子。卡米拉一次又一次地感谢上帝对她的恩赐。

明亮的灯光,浓浓的艾蒿的芳香„„透过一层薄雾她看见一扇打开的窗户和悬在她身体上方的一盏明亮的灯,还有一张张正俯在她身上的脸。

“她醒过来了。真是奇迹!”一个陌生的声音说。

几天后,卡米拉已经能自己从床上坐起来了。这个地方很陌生,周围的人也都不认识。

“穆拉德在哪儿?”她问,可她的声音她自己都听不出来了,“我的孩子们在哪儿?我的孙子们呢?我这是在哪儿?你们是谁?”

终于,来了一个女人,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

“我的亲人们都哪儿去了?” 卡米拉央求着问。

“我可以把一切都告诉您,”这个女人痛苦地说。“但您一定要坚强„„您昏迷了四十年了。”

“什么?”

“您睡了四十年了„„”

卡米拉沉默了好一会,她觉得即使想再问点什么,她的舌头也不听使唤了。终于,她还是说出来了:“我丈夫呢?”

那个女人沉思了一会后,声音低低地说:“出车祸时,您还没结婚呢。”

卡米拉像傻了似的,目光落在床头柜的照片上,

就是奥利娅在那次聚会上拍的。照片上是一张张神采奕奕的脸庞。卡米拉的目光注视着正在幸福地微笑的穆拉德,注视着自己,注视着已经永远消失了的朋友们。

卡米拉后来打听到,车祸中穆拉德只是受了点轻伤,他等不及卡米拉醒来就和别人结了婚,搬走了。他现在是否健在,不得而知;但他的家人现在还住在西方的某个国家。

卡米拉一直在思考着自己的这一生,最后她终于明白了: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当她艰难地把身子挪到镜子前的时候,镜子里出现了一张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的脸。她凝视着自己的眼睛,企图弄明白上天给予她的这份神奇的、难得的恩赐的意义„„命运真是对她不薄,让她做了一辈子梦。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一开始简单地介绍了车祸发生的情况,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张本,也为下文中 叙写穆拉德在车祸之后离开卡米拉做了铺垫。

B.小说对卡米拉的梦境与幻想的描绘是不真实的,结婚生子、甚至还照看自己的孙 子等都是虚构的。

C.作者对卡米拉的梦境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尤其是对穆拉德的“既懂得爱又感情专 一”以及“还像从前一样浪漫”等的描述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D.作者借助卡米拉的梦境与现实,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生本 来就是一场梦”,因此没有必要为暂时的不幸而懊恼不已。

E.作者借助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实际上是在讲述自己的生活遭遇,写出了自己 的悲剧命运,这恰恰验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14.如何理解小说最后一句“命运真是对她不薄,让她做了一辈子梦”的含意,请结合 文本分析探究。(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原阳县2016高二语文期末考试答案(二)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语文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语 文 试 题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

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

1.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

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

“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

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原阳县2016高二语文期末考试答案】

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

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

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

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

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

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

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

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

儿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 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3分)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

杀敌、 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

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客。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

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

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8.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5分)

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面对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作者羡慕万物,感叹人生短暂和仓促的两句是 , 。

(2)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阐述了他所认为的逍遥境界 , 。

(3)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告诫后人如果不知以亡秦为诫,仍要重蹈覆辙。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 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題,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噪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倚,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 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 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 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 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 :“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去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 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乳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趔集市,买人几棵葱。 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嫁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

原阳县2016高二语文期末考试答案(三)
2015-2016年度高二上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字是不要本钱的,喝一杯滋味好的酒,你称赞它“美”,看见一朵颜色很鲜明的花,你称赞它“美”,碰见一位年轻姑娘,你称赞她“美”,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座雕像,你也还是称赞它“美”。这些经验显然不尽是一致的。究竟怎样才算“美”呢?一般人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美”,但是都知道什么样就是愉快。拿一幅画给一个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人看,征求他的意见,他总是说“很好看”。如果追问他“它何以好看呢?”他不外是回答说:“我欢喜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

不仅是普通人如此,许多声名煊赫的文艺批评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英国十九世纪有一位学者叫做罗斯金,就曾经很坦白地告诉人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从愉快的标准看,血色鲜丽的姑娘的引诱力自然是比女神雕像的大;但是你觉得一位姑娘“美”和你觉得一座女神雕像“美”时是否相同呢?《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想来不一定有什么风韵,在艺术上却仍不失其为美。英国姑娘的“美”和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罗斯金的错误在把英国姑娘的引诱性做“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

美感和快感究竟有什么分别呢?有些人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替它们勉强定一个分别来,却又往往不符事实。英国有一派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就是如此。他们所见到的分别彼此又不一致。有人说耳、目是“高等感官”,其余鼻、舌、皮肤、筋肉等等都是“低等感官”,只有“高等感官”可以尝到美感而“低等感官”则只能尝到快感。有人说引起美感的东西可以同时引起许多人的美感,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对于那个人或引起不快感。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这些学说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影响,如果分析起来,都是一钱不值。拿什么标准说耳、目是“高等感官”?耳、目得来的有些是美感,有些也只是快感,我们如何去分别?“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是否与“低等感官”不能得美感之说相容?至于普遍不普遍的话更不足为凭。口腹有同嗜而艺术趣味却往往随人而异。陈年花雕是吃酒的人大半都称赞它美的,一般人却不能欣赏后期印象派的图画。

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于味感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饱食暖衣的快感同为实用的,并不是起于“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去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自己觉得快感,我便

是由直觉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失去了。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

(选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也许没有什么风韵,但在艺术上具有审美价值,能唤起读者的审美体验,是具有美感的艺术形象。

B.有的美学家认为只有像耳、目等“高等感官”可以尝到美感,而鼻、舌、皮肤、筋肉等等“低等感官”则不能。

C.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是起于“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喝水、腹饥时吃饭得到快感,喝美酒则是追求美感。

D.作者借用“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是为了质疑有些美学家“低等感官”不能得美感的观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罗斯金认为“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不及“希腊女神雕像”的一半美,可见他衡量艺术作品时把快感当作了“美”的标准。

B.最易引起快感的东西也不一定就美,“享乐主义”美学是我们要摒弃的错误的美学观念。 C.口腹有同嗜而艺术趣味却往往随人而异,这说明“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 D.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往往要在专注于审美对象的状态中忘去自我才能获得。

3.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美感”的一项是( )(3分)

A.陈强在大型歌剧《白毛女》中演黄世仁,演出时,在台下看戏的一位战士对剧中的“黄世仁”恨得咬牙切齿,遂用枪瞄准黄世仁准备开枪打死他。

B. 当人生失意、仕途不顺,心情苦闷时,许多文人常借酒浇愁,酒后写出许多诗篇,留传后世。

C.梁任公演讲时讲到《桃花扇》“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D.金圣叹读到《水浒传》中林冲山神庙杀敌时情不自禁地大呼:“杀的快活,杀的快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改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

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臵。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 B.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 C.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 D.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古代,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因此,对人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如称司马迁为子长,称苏轼为子瞻。

B.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官办教育机构,为历代统治者培养出了大批官员和学者。

C.改秩:“改”是更改的意思;“秩”,指的是古代官职级别。“改秩”,就是改变官吏的职位或品级。

D.古代朝廷会根据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功过给予他们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叫谥或者谥号。诸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等皆是谥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光恪守孝道。父亲去世之时,他悲哀得像成人一样;下葬时,礼节非常合乎法度。

B. 李光长于策略。对于溃将邵青采用招抚劝说并赠送大米的方法,致使邵青秋毫无犯。 C.李光颇具声望。秦桧想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皇上不想用李光,秦桧劝说才用他。

D. 李光不畏强权。李光当面斥责秦桧,高宗对李光说,“秦桧正要把你当作心腹,为什么要触犯他而离开呢?”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5分) (2)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次韵①王定国扬州见寄

黄庭坚

清洛②思君昼夜流,北归何日片帆收? 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佐州!③ 飞雪堆盘脍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④ 平生行乐自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

注释:①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也叫步韵。②洛:洛河,可通扬州。③垂:将要。元丰年间,王定国受苏轼牵连也被贬。元祐初期,苏轼还京,荐他为宗正丞,不久又遭贬谪,出为扬州通判。④鸡头:芡实,俗称鸡头米。

8.简要赏析诗中“清洛思君昼夜流”一句的表达技巧和作用效果。(5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结尾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覆辙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从11、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卖厨刀

早晨有雾,淡淡的。

桐庐镇优雅的轮廓,在薄纱般的晨雾中显露出来。奔流不息的富春江和天目溪交叉着从镇前的岩石下缓缓流过,背后是若隐若现的青山翠岭。远远望去,水傍青山,雾缭古城,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托着颗晶莹闪烁的露珠。

正是起早赶露水集的时候。来赶年前最后一个集市的乡民们,肩上挑着柴禾,手里提着鸡婆,绳头串着蘑菇,盆里盛着活鱼,从四面八方涌入这个小镇。

桐庐镇仅有的这条直街上热闹起来了,热闹得就像一锅正在滚动着的粥。卖韭菜的放开嗓子直着吼叫:“多水嫩的韭菜,六角八一斤,便宜过草!”卖金针木耳的吆喝起来顿挫抑扬,如同唱戏文一般:“黄针——木耳,蘑菇——生姜!”卖藤条锅刷的吆喝声很有些特别,前声十二分地拖长,而到后半部分却喊得出奇的短:“卖藤——条!”卖葱煎包子的把平底锅沿敲得梆梆响;卖鸡的鼓圆腮帮吹开鸡婆的尾毛,两指捺着滚圆的鸡屁股直伸到买主的鼻尖,正和买主作激烈持久的讨价还价。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

唯有市场西边的一根电线杆子下,一个穿黑袄的汉子一声不响地蹲着,跟前放着二十多把厨刀。汉子抬起胡子拉碴的脸朝喧闹的人群望了一眼,从他兜里摸出一块砚台大小的铁块和一团筷子粗的铁丝放在地下,捡起一把厨刀,低下头,“咔咔咔”砍起铁丝来了。

“是在变戏法儿吗?”外圈的人只想往里面挤。 “他怎么不说话?”里圈的人直纳闷。

见人多了,黑袄汉子从他兜里摸出一张红纸,上面写着一行工工整整的柳体大字:自家打的厨刀,每把两元。

“哼,店里张小泉剪刀厂出的厨刀也只卖一块六。”有人摇着头冷言冷语。 “不过,这厨刀的刚火倒是硬碰硬的。”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

黑袄汉子一声不响,低着头又砍起铁丝来。“咔咔咔”铁丝都断成了一厘米长短的小段。

“嘿,这厨刀砍铁丝就像切粉丝一样,我买一把!”有人把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慢!”一个工人模样的青年挤到黑袄汉子跟前,从地上另捡起一把厨刀:“你换一把砍砍看。”众人都投来赞佩的眼光。

黑袄汉子好像没听见,依旧埋头只顾自己砍。

“唔——?是个哑巴?”工人模样的青年把厨刀递到黑袄汉子的手里,比比划划做了一阵手势。

黑袄汉子接过厨刀,“咔咔咔”,一气砍了三十几下。青烟飘起,火星四溅,砍断的铁丝飞了一地。

工人模样的青年夺过刀来,仔细地瞄了瞄闪着寒光的锋口,扔下两元钱,心满意足地走了。 人群哄地一下炸了。“我买一把!”“我买一把!”几十只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砍得硬的厨刀不一定切得软!”刚才说风凉话的人又不阴不阳地插了一句。 众人迟疑了,有几只捏着钞票的手缩了回去。

黑袄汉子慢慢站起身来,高眉脊下那双明亮的眸子里,射出两道光来,直瞪着说风凉话的人的脸。瞪着瞪着,一言不发的黑袄汉子猛一抬臂,将厨刀举在了脖子跟前。

众人吓了个大跳,哗地撒开了个大圈。只见黑袄汉子不慌不忙举刀在下巴上刮了几下。“嚓嚓嚓”,胡须纷纷落地,只留一片青青的胡茬儿。

说风凉话的人嗫嚅着,似乎还想说几句什么,但人们一拥而上,早把他挤出了人圈。黑袄汉子的二十多把厨刀顷刻卖完。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搭上搭兜,走到卖葱煎包子的摊前:“喂,买四个葱煎包子。”

两个刚买了厨刀的人听见他说话,大感惊讶: “咦,他会说话,他不是哑巴!”

“他会说话,做买卖为什么硬是一声也不吆喝?”

太阳升高了,晨露散尽了,桐庐镇幽雅的轮廓清楚地显露出来了。前面是奔流的江水,背后是兀立的青山,好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卷。黑袄汉子背着搭兜,手里托着四个刚出锅的葱煎包子,大踏步地走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开头描写桐庐镇景色时,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桐庐镇比做鲜嫩碧绿的荷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桐庐镇的勃勃生机。

B.作者讲究叙事技巧,情节设计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人们开始以为有人在变戏法,后来才发现是卖刀;开始怀疑菜刀有假,后来又争抢买刀。

C.“瞪着瞪着,一言不发的黑袄汉子猛一抬臂,将厨刀举在了脖子跟前”,听见有人说风凉话,卖刀人很生气,以此警告那人不要胡言乱语。

D.小说结尾描绘桐庐镇的古朴淡雅,蕴含着作者对纯厚质朴的民风的向往,也照应了开头,使小说首尾呼应,结构更加完整。

E.小说语言雅致朴实,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看似普通但又与众不同的“黑袄汉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说第4段详细描写集市上的各种叫卖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黑袄汉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厨刀卖完后,黑袄汉子买包子时开口讲话,人们发现他不是哑巴,作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一情节?请结合全文探究设计该情节的用意。(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张元济:不可再现的高度

这是中国文化史乃至中国现代史上悲壮的一幕:

冬日上海,阴霾的天空下,“飞灰满天,残纸堕地”。商务印书馆所印书籍、商务印书馆所设立的东方图书馆及涵芬楼之藏书,顷刻间化为灰烬,焚余纸灰飞达十数里外。时人回忆,“空中的纸灰像白蝴蝶一样随风飞舞”。

时间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商务印书馆被日机投弹焚毁,东方图书馆遭日本浪

人纵火。

纸灰飘到与商务印书馆隔了半个上海的张元济寓所,这位商务的董事长望着长空,不禁潸然泪下。

后来,张元济编纂《涵芬楼烬余书录》,在序中表示,取“烬余”两字,意在“志痛”。 敌人的言行证明了商务印书馆的价值。侵华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盐泽幸一曾经说:“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

然而,张元济在给胡适的信中明确传递了商务复兴的决心:“商务印书馆诚如来书,未必不可恢复。平地尚可为山,况所覆者尤不止于一篑。设竟从此澌灭,未免太为日本人所轻。”

事实是,创建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无论是在遭此劫难之前,还是经过劫后复兴,一直是近代中国最大最重要的出版文化机构。由张元济建立的涵芬楼发展而成的向公众开放的东方图书馆,藏书逾50万册,为当时全国图书馆藏书量之冠,涵芬楼更是藏有大量善本珍籍,。商务印书馆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更如同现代学术史上的北京大学一般。

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在某种意义上说,几乎可以画等号。从1902年进入商务起,从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到董事长,正如叶圣陶所评价的,张元济“把商务看成是他的终生事业”。

张元济与商务创始人之一夏瑞芳约定,“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并曾在诗中写道:“昌明教育生平愿,故向书林努力来”。他的这一抱负,使得商务印书馆成为1949年之前中国最重要的教材出版机构,并且是奠定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主要力量之一。

康有为赞誉“译才并世数严林”,而严复的译著(包括《天演论》再版)和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大多是在张元济主持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完成了工程浩大的古籍整理工作,得到民国学术界、出版界的极高推崇。《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等,都是由他亲自选择版本、整理校勘后付印的。

张元济的人生可谓传奇。他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点为翰林。1898年,朝中大臣保荐,称康有为、张元济等为“维新救时之才”,光绪帝遂在颐和园召见了二人。

1949年9月,毛泽东邀张元济同游天坛。当晚,他对儿子张树年说:“我活到耄耋之年,见过光绪,见过袁世凯,见过孙中山,见过蒋介石,今天又见了毛泽东。”

由于被认定是“大老板”,张元济在1927年曾被一伙绑匪劫持了整整6天。6天中,他陆续作了10首绝句,脱险后编定为《盗窟十诗》,分送友朋。其中写到“邻家笑语”、“池塘鸭

子”,自认为是在“领略天趣”。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商务印书馆老编辑、对馆史素有研究的陈应年慨叹:“今天中国的出版界,没有一家能跟当年的商务相比!”

一位对中国出版史研究颇深的学者,参观建在海盐的张元济图书馆后留言:“张元济不可追。” 相关链接

①商务印书馆创办时只是一个以印刷业务为主的小作坊„„在张元济手中,商务印书馆迅速地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出版企业。(《传统与现代的交汇——论张元济时期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理念与中国近代文化转向》)

②张元济在自己给商务馆确定的“在商言商”的道路上,执著地走了整整半个世纪。作为舵手,他小心翼翼地驾驶商务馆这条船绕开政治漩涡。(《民国时执掌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 ③张元济是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辑校整理古书,钩沉、整理进而维系着中华文化的命脉„„但商务毕竟是企业,搜集、编校古籍毕竟需要巨大的成本,所以张元济的做法难免遭人反对。有股东指责张元济收购古籍是“徇一人之嗜好”。文弱儒雅的张元济拍案而起:“此事决不使公司于营业上有损!”„„《四部丛刊》初编出版以后,光这套书就赚了100多万。经营上的成功,为他后来能够持续地做这件事情,提供了很大的保障。(辉文《中国出版第一人》)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张元济志在“昌明教育”,使商务印书馆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教材出版机构和奠定新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

B. 在张元济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的严复翻译的著作和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对此康有为大加赞誉。

C.张元济一生见过中国五个“第一号人物”,其地位和声望使商务印书馆在政权更迭的年代里能够很好地生存。

D.张元济所写的《盗窟十诗》中“邻家笑语”“池塘鸭子”等诗句,表现了他被绑架时身历险境而不畏惧的镇定自若。

E.张元济以出版推动教育,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嗜书、寻书、藏书、编书、出书,写就了他“不可追”的一生。

(2)文章开头对“悲壮一幕”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3)“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在某种意义上说,几乎可以画等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张元济对商务印书馆的贡献。(6分)

答:

(4)张元济在经营商务印书馆时是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的?这种做法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探究。(8分)

答: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A股尚未完成由熊转牛,最近的涨势只是熊市反弹的表现,今年A股涨至3500点的可能性极小,这种期望无异于 。

②在现行高考、中考制度没有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任何给学生减负的举措都只能是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③通过加宽道路、限号出行等方式解决城市的拥堵固然有效,但是毕竞只是权宜之计,与其 ,不如来个釜底抽薪。

A.隔靴搔痒 画饼充饥 扬汤止沸 B.扬汤止沸 画饼充饥 隔靴搔痒 C.画饼充饥 隔靴搔痒 扬汤止沸 D.隔靴搔痒 扬汤止沸 画饼充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新加坡是中国重要的友好邻邦,李光耀先生是中新关系的缔造者和奠基人,为中新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李光耀先生的辞世对于中国,是沉痛哀悼的,中方向新加坡政府表示诚挚慰问。

原阳县2016高二语文期末考试答案(四)
2015-2016年度高二上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15-2016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字是不要本钱的,喝一杯滋味好的酒,你称赞它“美”,看见一朵颜色很鲜明的花,你称赞它“美”,碰见一位年轻姑娘,你称赞她“美”,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座雕像,你也还是称赞它“美”。这些经验显然不尽是一致的。究竟怎样才算“美”呢?一般人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美”,但是都知道什么样就是愉快。拿一幅画给一个小孩子或是未受艺术教育的人看,征求他的意见,他总是说“很好看”。如果追问他“它何以好看呢?”他不外是回答说:“我欢喜看它,看了它就觉得很愉快。”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

不仅是普通人如此,许多声名煊赫的文艺批评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英国十九世纪有一位学者叫做罗斯金,就曾经很坦白地告诉人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从愉快的标准看,血色鲜丽的姑娘的引诱力自然是比女神雕像的大;但是你觉得一位姑娘“美”和你觉得一座女神雕像“美”时是否相同呢?《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想来不一定有什么风韵,在艺术上却仍不失其为美。英国姑娘的“美”和希腊女神雕像的“美”显然是两件事,一个是只能引起快感的,一个是只能引起美感的。罗斯金的错误在把英国姑娘的引诱性做“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

美感和快感究竟有什么分别呢?有些人见到快感不尽是美感,替它们勉强定一个分别来,却又往往不符事实。英国有一派主张“享乐主义”的美学家就是如此。他们所见到的分别彼此又不一致。有人说耳、目是“高等感官”,其余鼻、舌、皮肤、筋肉等等都是“低等感官”,只有“高等感官”可以尝到美感而“低等感官”则只能尝到快感。有人说引起美感的东西可以同时引起许多人的美感,引起快感的东西则对于这个人引起快感,对于那个人或引起不快感。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这些学说在历史上都发生过影响,如果分析起来,都是一钱不值。拿什么标准说耳、目是“高等感官”?耳、目得来的有些是美感,有些也只是快感,我们如何去分别?“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是否与“低等感官”不能得美感之说相容?至于普遍不普遍的话更不足为凭。口腹有同嗜而艺术趣味却往往随人而异。陈年花雕是吃酒的人大半都称赞它美的,一般人却不能欣赏后期印象派的图画。

美感和快感是很容易分别的。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于味感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饱食暖衣的快感同为实用的,并不是起于“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去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自己觉得快感,我便

是由直觉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失去了。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

(选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也许没有什么风韵,但在艺术上具有审美价值,能唤起读者的审美体验,是具有美感的艺术形象。

B.有的美学家认为只有像耳、目等“高等感官”可以尝到美感,而鼻、舌、皮肤、筋肉等等“低等感官”则不能。

C.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是起于“无所为而为”的形象的观赏。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口渴时喝水、腹饥时吃饭得到快感,喝美酒则是追求美感。

D.作者借用“客去茶香余舌本”,“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等名句是为了质疑有些美学家“低等感官”不能得美感的观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罗斯金认为“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不及“希腊女神雕像”的一半美,可见他衡量艺术作品时把快感当作了“美”的标准。

B.最易引起快感的东西也不一定就美,“享乐主义”美学是我们要摒弃的错误的美学观念。 C.口腹有同嗜而艺术趣味却往往随人而异,这说明“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 D.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往往要在专注于审美对象的状态中忘去自我才能获得。

3.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美感”的一项是( )(3分)

A.陈强在大型歌剧《白毛女》中演黄世仁,演出时,在台下看戏的一位战士对剧中的“黄世仁”恨得咬牙切齿,遂用枪瞄准黄世仁准备开枪打死他。

B. 当人生失意、仕途不顺,心情苦闷时,许多文人常借酒浇愁,酒后写出许多诗篇,留传后世。

C.梁任公演讲时讲到《桃花扇》“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D.金圣叹读到《水浒传》中林冲山神庙杀敌时情不自禁地大呼:“杀的快活,杀的快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改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

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臵。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 B.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 C.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 D.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古代,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因此,对人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如称司马迁为子长,称苏轼为子瞻。

B.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官办教育机构,为历代统治者培养出了大批官员和学者。

C.改秩:“改”是更改的意思;“秩”,指的是古代官职级别。“改秩”,就是改变官吏的职位或品级。

D.古代朝廷会根据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功过给予他们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叫谥或者谥号。诸如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等皆是谥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光恪守孝道。父亲去世之时,他悲哀得像成人一样;下葬时,礼节非常合乎法度。

B. 李光长于策略。对于溃将邵青采用招抚劝说并赠送大米的方法,致使邵青秋毫无犯。 C.李光颇具声望。秦桧想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皇上不想用李光,秦桧劝说才用他。

D. 李光不畏强权。李光当面斥责秦桧,高宗对李光说,“秦桧正要把你当作心腹,为什么要触犯他而离开呢?”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5分) (2)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次韵①王定国扬州见寄

黄庭坚

清洛②思君昼夜流,北归何日片帆收? 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佐州!③ 飞雪堆盘脍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④ 平生行乐自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

注释:①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也叫步韵。②洛:洛河,可通扬州。③垂:将要。元丰年间,王定国受苏轼牵连也被贬。元祐初期,苏轼还京,荐他为宗正丞,不久又遭贬谪,出为扬州通判。④鸡头:芡实,俗称鸡头米。

8.简要赏析诗中“清洛思君昼夜流”一句的表达技巧和作用效果。(5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结尾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覆辙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从11、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卖厨刀

早晨有雾,淡淡的。

桐庐镇优雅的轮廓,在薄纱般的晨雾中显露出来。奔流不息的富春江和天目溪交叉着从镇前的岩石下缓缓流过,背后是若隐若现的青山翠岭。远远望去,水傍青山,雾缭古城,宛如一张鲜嫩碧绿的荷叶,托着颗晶莹闪烁的露珠。【原阳县2016高二语文期末考试答案】

正是起早赶露水集的时候。来赶年前最后一个集市的乡民们,肩上挑着柴禾,手里提着鸡婆,绳头串着蘑菇,盆里盛着活鱼,从四面八方涌入这个小镇。

桐庐镇仅有的这条直街上热闹起来了,热闹得就像一锅正在滚动着的粥。卖韭菜的放开嗓子直着吼叫:“多水嫩的韭菜,六角八一斤,便宜过草!”卖金针木耳的吆喝起来顿挫抑扬,如同唱戏文一般:“黄针——木耳,蘑菇——生姜!”卖藤条锅刷的吆喝声很有些特别,前声十二分地拖长,而到后半部分却喊得出奇的短:“卖藤——条!”卖葱煎包子的把平底锅沿敲得梆梆响;卖鸡的鼓圆腮帮吹开鸡婆的尾毛,两指捺着滚圆的鸡屁股直伸到买主的鼻尖,正和买主作激烈持久的讨价还价。人们仿佛不是来赶集,而是来比声音的。

唯有市场西边的一根电线杆子下,一个穿黑袄的汉子一声不响地蹲着,跟前放着二十多把厨刀。汉子抬起胡子拉碴的脸朝喧闹的人群望了一眼,从他兜里摸出一块砚台大小的铁块和一团筷子粗的铁丝放在地下,捡起一把厨刀,低下头,“咔咔咔”砍起铁丝来了。

“是在变戏法儿吗?”外圈的人只想往里面挤。 “他怎么不说话?”里圈的人直纳闷。

见人多了,黑袄汉子从他兜里摸出一张红纸,上面写着一行工工整整的柳体大字:自家打的厨刀,每把两元。

“哼,店里张小泉剪刀厂出的厨刀也只卖一块六。”有人摇着头冷言冷语。 “不过,这厨刀的刚火倒是硬碰硬的。”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

黑袄汉子一声不响,低着头又砍起铁丝来。“咔咔咔”铁丝都断成了一厘米长短的小段。

“嘿,这厨刀砍铁丝就像切粉丝一样,我买一把!”有人把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慢!”一个工人模样的青年挤到黑袄汉子跟前,从地上另捡起一把厨刀:“你换一把砍砍看。”众人都投来赞佩的眼光。

黑袄汉子好像没听见,依旧埋头只顾自己砍。

“唔——?是个哑巴?”工人模样的青年把厨刀递到黑袄汉子的手里,比比划划做了一阵手势。

黑袄汉子接过厨刀,“咔咔咔”,一气砍了三十几下。青烟飘起,火星四溅,砍断的铁丝飞了一地。

工人模样的青年夺过刀来,仔细地瞄了瞄闪着寒光的锋口,扔下两元钱,心满意足地走了。 人群哄地一下炸了。“我买一把!”“我买一把!”几十只捏着钞票的手伸了过来。 “砍得硬的厨刀不一定切得软!”刚才说风凉话的人又不阴不阳地插了一句。 众人迟疑了,有几只捏着钞票的手缩了回去。

黑袄汉子慢慢站起身来,高眉脊下那双明亮的眸子里,射出两道光来,直瞪着说风凉话的人的脸。瞪着瞪着,一言不发的黑袄汉子猛一抬臂,将厨刀举在了脖子跟前。

众人吓了个大跳,哗地撒开了个大圈。只见黑袄汉子不慌不忙举刀在下巴上刮了几下。“嚓嚓嚓”,胡须纷纷落地,只留一片青青的胡茬儿。

说风凉话的人嗫嚅着,似乎还想说几句什么,但人们一拥而上,早把他挤出了人圈。黑袄汉子的二十多把厨刀顷刻卖完。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搭上搭兜,走到卖葱煎包子的摊前:“喂,买四个葱煎包子。”

两个刚买了厨刀的人听见他说话,大感惊讶: “咦,他会说话,他不是哑巴!”

“他会说话,做买卖为什么硬是一声也不吆喝?”

太阳升高了,晨露散尽了,桐庐镇幽雅的轮廓清楚地显露出来了。前面是奔流的江水,背后是兀立的青山,好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卷。黑袄汉子背着搭兜,手里托着四个刚出锅的葱煎包子,大踏步地走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开头描写桐庐镇景色时,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桐庐镇比做鲜嫩碧绿的荷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桐庐镇的勃勃生机。

B.作者讲究叙事技巧,情节设计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人们开始以为有人在变戏法,后来才发现是卖刀;开始怀疑菜刀有假,后来又争抢买刀。

C.“瞪着瞪着,一言不发的黑袄汉子猛一抬臂,将厨刀举在了脖子跟前”,听见有人说风凉话,卖刀人很生气,以此警告那人不要胡言乱语。

D.小说结尾描绘桐庐镇的古朴淡雅,蕴含着作者对纯厚质朴的民风的向往,也照应了开头,使小说首尾呼应,结构更加完整。

E.小说语言雅致朴实,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看似普通但又与众不同的“黑袄汉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说第4段详细描写集市上的各种叫卖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黑袄汉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原阳县2016高二语文期末考试答案】

(4)小说结尾厨刀卖完后,黑袄汉子买包子时开口讲话,人们发现他不是哑巴,作者为什么要设计这一情节?请结合全文探究设计该情节的用意。(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张元济:不可再现的高度

这是中国文化史乃至中国现代史上悲壮的一幕:

冬日上海,阴霾的天空下,“飞灰满天,残纸堕地”。商务印书馆所印书籍、商务印书馆所设立的东方图书馆及涵芬楼之藏书,顷刻间化为灰烬,焚余纸灰飞达十数里外。时人回忆,“空中的纸灰像白蝴蝶一样随风飞舞”。

时间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商务印书馆被日机投弹焚毁,东方图书馆遭日本浪

人纵火。

纸灰飘到与商务印书馆隔了半个上海的张元济寓所,这位商务的董事长望着长空,不禁潸然泪下。

后来,张元济编纂《涵芬楼烬余书录》,在序中表示,取“烬余”两字,意在“志痛”。 敌人的言行证明了商务印书馆的价值。侵华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盐泽幸一曾经说:“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

然而,张元济在给胡适的信中明确传递了商务复兴的决心:“商务印书馆诚如来书,未必不可恢复。平地尚可为山,况所覆者尤不止于一篑。设竟从此澌灭,未免太为日本人所轻。”

事实是,创建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无论是在遭此劫难之前,还是经过劫后复兴,一直是近代中国最大最重要的出版文化机构。由张元济建立的涵芬楼发展而成的向公众开放的东方图书馆,藏书逾50万册,为当时全国图书馆藏书量之冠,涵芬楼更是藏有大量善本珍籍,。商务印书馆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更如同现代学术史上的北京大学一般。

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在某种意义上说,几乎可以画等号。从1902年进入商务起,从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到董事长,正如叶圣陶所评价的,张元济“把商务看成是他的终生事业”。

张元济与商务创始人之一夏瑞芳约定,“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并曾在诗中写道:“昌明教育生平愿,故向书林努力来”。他的这一抱负,使得商务印书馆成为1949年之前中国最重要的教材出版机构,并且是奠定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主要力量之一。

康有为赞誉“译才并世数严林”,而严复的译著(包括《天演论》再版)和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大多是在张元济主持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完成了工程浩大的古籍整理工作,得到民国学术界、出版界的极高推崇。《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等,都是由他亲自选择版本、整理校勘后付印的。

张元济的人生可谓传奇。他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点为翰林。1898年,朝中大臣保荐,称康有为、张元济等为“维新救时之才”,光绪帝遂在颐和园召见了二人。

1949年9月,毛泽东邀张元济同游天坛。当晚,他对儿子张树年说:“我活到耄耋之年,见过光绪,见过袁世凯,见过孙中山,见过蒋介石,今天又见了毛泽东。”

由于被认定是“大老板”,张元济在1927年曾被一伙绑匪劫持了整整6天。6天中,他陆续作了10首绝句,脱险后编定为《盗窟十诗》,分送友朋。其中写到“邻家笑语”、“池塘鸭

子”,自认为是在“领略天趣”。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商务印书馆老编辑、对馆史素有研究的陈应年慨叹:“今天中国的出版界,没有一家能跟当年的商务相比!”

一位对中国出版史研究颇深的学者,参观建在海盐的张元济图书馆后留言:“张元济不可追。” 相关链接

①商务印书馆创办时只是一个以印刷业务为主的小作坊„„在张元济手中,商务印书馆迅速地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出版企业。(《传统与现代的交汇——论张元济时期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理念与中国近代文化转向》)

②张元济在自己给商务馆确定的“在商言商”的道路上,执著地走了整整半个世纪。作为舵手,他小心翼翼地驾驶商务馆这条船绕开政治漩涡。(《民国时执掌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 ③张元济是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辑校整理古书,钩沉、整理进而维系着中华文化的命脉„„但商务毕竟是企业,搜集、编校古籍毕竟需要巨大的成本,所以张元济的做法难免遭人反对。有股东指责张元济收购古籍是“徇一人之嗜好”。文弱儒雅的张元济拍案而起:“此事决不使公司于营业上有损!”„„《四部丛刊》初编出版以后,光这套书就赚了100多万。经营上的成功,为他后来能够持续地做这件事情,提供了很大的保障。(辉文《中国出版第一人》)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张元济志在“昌明教育”,使商务印书馆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教材出版机构和奠定新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

B. 在张元济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的严复翻译的著作和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对此康有为大加赞誉。

C.张元济一生见过中国五个“第一号人物”,其地位和声望使商务印书馆在政权更迭的年代里能够很好地生存。

D.张元济所写的《盗窟十诗》中“邻家笑语”“池塘鸭子”等诗句,表现了他被绑架时身历险境而不畏惧的镇定自若。

E.张元济以出版推动教育,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嗜书、寻书、藏书、编书、出书,写就了他“不可追”的一生。

(2)文章开头对“悲壮一幕”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3)“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在某种意义上说,几乎可以画等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张元济对商务印书馆的贡献。(6分)

答:

(4)张元济在经营商务印书馆时是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的?这种做法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探究。(8分)

答: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A股尚未完成由熊转牛,最近的涨势只是熊市反弹的表现,今年A股涨至3500点的可能性极小,这种期望无异于 。

②在现行高考、中考制度没有根本性改变的前提下,任何给学生减负的举措都只能是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③通过加宽道路、限号出行等方式解决城市的拥堵固然有效,但是毕竞只是权宜之计,与其 ,不如来个釜底抽薪。

A.隔靴搔痒 画饼充饥 扬汤止沸 B.扬汤止沸 画饼充饥 隔靴搔痒 C.画饼充饥 隔靴搔痒 扬汤止沸 D.隔靴搔痒 扬汤止沸 画饼充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新加坡是中国重要的友好邻邦,李光耀先生是中新关系的缔造者和奠基人,为中新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李光耀先生的辞世对于中国,是沉痛哀悼的,中方向新加坡政府表示诚挚慰问。

原阳县2016高二语文期末考试答案(五)
2016年濮阳期末高二语文期末考试参考答案(B)(2016.1)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2016.1

1.(3分)C ( C项“人们都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以及塑面花等”这是以前的过年方式。)

2.(3分)D (D项,“个人主义”不等于“极端个人主义”,另外,“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远不如民间艺术”说法于文无据。)

3.(3分)B (不是“心理”,而是“春节习俗”。)

4. C (3分) (数:数落)

5. D(3分)

6. B (3分) (“揭发了赵王”和“未显达时所受侮辱”文中无据。)

7. (10分)(1)他带的钱财用度已经用光,留在长安已经很久,诸侯的宾客们都很讨厌他,于是他向皇帝上书。(译对“资”、“乃”、“阙下”各1分,大意对2分,共5分。)

(2)当年我贫穷的时候,兄弟不给我衣食,宾客不让我进门;现在我作了齐相,诸君中有人到千里以外去迎接我。(译对“始”“昆弟”“内”各1分,大意对2分,共5分。)

8.(5分)意象有:双飞的燕子、珊珊的小雨、帘外的海棠。(1分)其中,成双成对的燕子飞来飞去,引得思妇想念郎君,更衬托出思妇的孤独与凄凉;雨中的海棠寂寞地开着,水珠如同年轻女子的泪光,烘托出女主人公内心的迷惘与愁绪。(4分)

9. (6分)本词结尾采用了以景结情的写法,以景语收住全篇。(2分)远处传来杜鹃的啼叫,思妇登楼远眺,看不见心上人的踪迹,只看见平林外的一抹青山,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就不但暗示郎君已然远去,也将女主人公相思之苦、离别之恨寓于画面之中,产生了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合理说法亦酌情给分)

10. (6分)依次为: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 安能行叹复坐愁 举杯断绝歌路难 消溽暑 侵晓窥檐语 (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11.(20分)(1)(6分)作者通过诗情画意的描绘赞美了这个边关小村环境的洁净、宁静和优美,讴歌了边民生活的淳朴悠闲、安逸无忧以及社会的和平、安宁。

(2)(6分) 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禾木河的纯美、恬静和自在;②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归家的牛羊尽享生活安宁美好的情状;③使用叠词,既描摹出禾木河的形态神情,又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

(3)(8分) 作者描写边村夜晚的狗叫声、流水声和哨兵换岗的脚步声,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2分)反衬出边关小村夜晚的宁静与祥和,(2分)增添了边关小村的生活气息,(2分)从而多角度展现了边关小村夜晚的美丽和魅力。(2分)

12.(25分)(1)(6分) 一方面借老师和同学与邻居的不同看法突出杨直的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另一方面使不同的看法形成对比,并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解疑的内容。

(2)(8分)① 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杨直在恶劣环境中对自我的清醒认识,表现了他对理想和内心充实的执着追求。 ②通过典型细节描写,写出了杨

直和吴爷爷之间的心灵交流,两人从对望中看到了希望、肯定和期许,看到了美好理想和未来的寄托。

(3)(6分) “不染”是指杨直出淤泥而不染,不随波逐流,即杨直虽然生活在“麻将室”,但不受影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人生方向。(2分)“染”的环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父母把打麻将看得比参加儿子的家长会更重要;父母语言不文明,丝毫不顾忌可能对儿子产生的不良影响;父母不仅设赌局,而且抽红,赚昧心钱,混日子;父母不关心儿子,连早饭都不给儿子做。(4分)

(4)(5分) 杨直主要靠的是: ①在生活的困境中,要做到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②树立远大理想,并坚持不懈地努力。(2分)我受到的启发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选择家庭,不能选择生存的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可以始终坚守自己的目标,可以通过努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3分)

13. (60分)作文评分请参考2015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主父偃是齐地临淄人。他游学齐国,与许多读书人有交往,但没有谁肯厚待他。齐国众读书人共同排斥他,他不被齐国接纳。他家生活贫困,向人家借贷也借不到,就到北方的燕、赵、中山游学,各地都没人厚待他,做客很难。孝武帝元光元年,他认为各诸侯国都不值得去游学,就西入函谷关,去见大将军卫青。卫青大将军屡次向皇上推荐他,皇上不肯召见。他带的钱财用度已经用光,留在长安已经很久,诸侯的宾客们都很讨厌他,于是他向皇帝上书。早晨进呈奏书,傍晚时皇帝就召见了他,任命他为郎中。主父偃屡次进见皇帝,上疏陈说政事。皇帝下令任命他为谒者,又升为中大夫。一年当中,四次提升主父偃的职务。

主父偃向皇上劝说道:“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强弱的形势很容易控制。如今的诸侯有的竟然拥有相连的几十个城市,土地方圆上千里,天下形势宽缓时,则容易骄傲奢侈,做出淫乱的事情;形势急迫时,则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现在如果用法律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他们反叛的事就会产生,前些时候晁错的做法就出现这种情况。如今,诸侯的子弟有的竟是十几个,而只有嫡长子世世代代相继承,其余的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却无尺寸之地的封国,那么仁爱孝亲之道就得不到显示。希望陛下命令诸侯可以推广恩德,把他的土地分割给子弟,封他们为侯。那些子弟人人高兴地实现了他们的愿望,皇上用这种办法施以恩德,实际上却分割了诸侯王的国土,不必削减他们的封地,却削弱了他们的势力。” 于是皇上听从了他的计策。

尊立卫子夫当皇后以及揭发燕王刘定国的阴私之事,主父偃是有功的。大臣们都畏惧主父偃的口,贿赂和赠送给他的钱,累计有千金之多。有人劝说主父偃说:“你太横行了。”主父偃说:“我从束发游学以来己四十余年,自己的志向得不到实现,父母不把我当儿子看,兄弟们不肯收留我,宾客抛弃我,我穷困的时日已很久了。况且大丈夫活着,如不能列五鼎而食,那么死时就受五鼎烹煮的刑罚好了。我已到日暮途远之时,所以要倒行逆施,横暴行事。”

元朔二年,皇上任命他当了齐相。主父偃到了齐国,把他的兄弟和宾客都召来,散发五百金给他们,数落他们说“当年我贫穷的时候,兄弟不给我衣食,宾客不让我进门;如今我作了齐相,诸君中有人到千里以外去迎接我。我同诸君绝交了,请不要再进我主父偃的家门!”于是他就派人用齐王与其姐姐通奸的事来触动齐王,齐王以为终究不能逃脱罪责,就自杀了。

主父偃开始当平民百姓时,曾经游历燕地和赵地,等到他当了大官后,就揭

发了燕王的阴私之事。赵王害怕他成为赵国的祸患,想要上书皇帝讲述他的阴私之事,因为主父偃在朝中,不敢揭发。等到他当了齐相,走出函谷关,赵王就派人上书,告发主父偃接受诸侯的贿赂,因此,诸侯子弟中有很多因为这个原因而被封侯。等到齐王自杀了,皇上听到后,大怒,认为是主父偃威胁了那个国王使其自杀的,就把主父偃及其家族的人都杀了。


原阳县2016高二语文期末考试答案相关热词搜索:2016高二期末考试答案 2016原阳二中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原阳县2016高二语文期末考试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原阳县2016高二语文期末考试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gaokao/gaokaodaan/52366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