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北师大版初二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初二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2016-01-10 15:54:3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北师大版初二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篇一: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北师大版初二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希望能帮助到你。

北师大版初二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篇一: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19世纪西方头号工业强国是英国。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广州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结果:《南京条约》: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割地(香港岛)、赔款、关税。影响: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课 劫难中的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签订《北京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制造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沙俄趁机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最多一次1858年《瑷珲条约》。

★太平军痛打洋枪队: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1853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1862年在太仓激战中,活捉洋枪队副领队。不久在浙江慈溪战斗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左宗棠收复新疆:19世纪60年代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俄国出兵侵占伊犁。1876年左宗棠采取“缓进急战”的战术打败阿古柏,

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广大地区。1881年中国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

第三课 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对华战争。历史上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牺牲。此战后,清军主帅李鸿章采取“避战保船”战术。1895年日军发动威海卫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1895年李鸿章同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内容: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款、通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开厂。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赔款数量增大,割地范围扩大,开放通商口岸深入内地,并增开厂一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第四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世纪末,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直隶兴起。

1900年6月,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英国西摩尔。

《辛丑条约》:1901年9月,李鸿章。经济上,4.5亿两赔款将使清政府完全受制于列强;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侵略者可以长驱直入到清王朝的中心地带,中国在军事上也失去了自主权;政治上,清政府保

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它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外交上,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完全被列强控制,使馆区成为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公开场所。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主权遭到空前破坏,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帝国主义完成了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六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自强——求富。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人才。

影响: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之一。1880年天津电报总局。

1880年,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中国开始拥有自己的铁路。1893年东西延长后成为当时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

1909年,詹天佑京张铁路通车,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状元实业家张謇。

第七课 维新变法运动

★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没达到目的,但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严复《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1898年6月,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 变法内容:发展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第八课 辛亥革命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894年,檀香山,兴中会,“振兴中华”。 1905年8月,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总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思想——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精神: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大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

★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采用公元

纪年(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换算加减1911,如民国三十八年为38+1911=1949即公元1949年)

辛亥革命意义:推翻了清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第九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新文化运动

开始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不久迁到北京。

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将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

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旗帜:“民主”“科学”

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意义: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惟一成果。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北师大版初二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篇二: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15--24课)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第15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共产党只有进行武装抵抗。

一、八一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2、时间: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

3、领导: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

4、结果:起义胜利后,在转战中失败。

5、意义:(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二、1927年8月7日,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论断。

三、革命摇篮井冈山

1、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在湖南起义。

过程:长沙受挫—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井冈山

文家市决策:向农村进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意义: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胜利会师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三、红军长征

(1)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根本原因:党内“左倾”错误

(2)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937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遵义会议(1935年1月)

①内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意义: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共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5)长征胜利意义:①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②保存了中共和红军的精华;

③广泛播下了革命火种;

④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给我们留

下了红军长征精神。

(6)长征精神: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严守纪律,不怕牺牲,坚定信念等

(7)长征经历的大山:五岭、 乌蒙山、岷山 大河:金沙江、大渡河

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得到的教训: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星火燎原的源头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X k b 1 . c o m

第四单元 抗日战争(1937.7——1945.8)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

1、概括:1931.9.18,日本诬陷中国军队炸毁柳条湖段铁路,炮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

占沈阳城。

2、结果: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半年内东北三省沦陷。

(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保存实力,剿共。)

3、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残酷统治的史实:1933年,日军在东北扶持清末皇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日本七三一细菌部队等。

4、中国军民的反抗:东北抗日义勇军(马占山)——嫩江桥抗战

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东北地区抗日中坚力量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

————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局部抗战阶段

二、不朽的民族战歌

1、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电影《风云儿女》片尾曲,田汉作词。)

2、除此之外,还有《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等,

3、作用: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集中代表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悲壮历史和顽强的抗争精神,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三、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1、事件: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

发表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称为“西安事变”。

2、直接原因:张、杨多次劝蒋抗日,无果;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结果: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力主和平解决)

4、影响(意义):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5、评价张杨二人:他们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不计个人的得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6、在西安事变的发生至和平解决,反映出了怎么样的精神,有何意义?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全面抗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地点:北平卢沟桥

3、经过:日本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4、人物:佟麟阁、赵登禹等

5、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与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态度有何不同?

九一八事变后——不抵抗政策;七七事变之后——坚决抵抗。

6、影响:标志着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战。

7、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二次合作正式实现,抗日民族正式统一战线建立。

二、共赴国难

共产党:(敌后战场)

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华北地区——朱德、彭德怀

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新四军——长江南北地区——叶挺、项英

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日军

二、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持续六周)

2、手段: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等

3、目的:耀扬国威,灭亡中国

4、结果: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主要的表现:杀人竞赛

5、影响: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之一。

6、面对日本侵略者否认历史的表现,我们应该怎么做?

(1)、我们要居安思危,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奋发图强,为建设富强的中国而努力;

(2)、我们还要正视历史,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他们都体现出了怎么样的民族精神?

热爱祖国、积极投身民族救亡运动,不畏艰难、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等

总结:

国民党——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

共产党——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全民族抗战

人民大众——洗星海、徐悲鸿、侯德榜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共七大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2、时间:1945年4月; 地点:陕西延安;

3、内容:(1)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2)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人民战争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

4、历史意义:(1)使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以“团结的大

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

(2)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1、加速日本投降的事件:①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了两枚原子弹;

②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③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

④八路军、新四军等展开大反攻。

2、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区:侵华司令官冈村宁次在南京递交投降书

3、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雪洗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百年国耻,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4、抗日战争的胜利

(1)原因:①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主要原因) ②中国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道多助;

③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2)从抗日战争得到的启示:反对战争,珍惜和平; 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等

5、中日甲午战争为何会失败,而抗日战争中国会取得胜利?

(1)清朝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2)同第4题第1小点。

6、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1945年10月25日——当时的中国政府:中华民国

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半个世纪之久处于日本的奴役之下。

第五单元 解放战争的胜利(1945.8——1949.9)

第22课全面内战爆发

一、重庆谈判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家面临何种前途

(2)时间:1945.8 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3)目的: 国民党: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4)结果:1945.10.10,国共双方签订《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的新中国。未能达成协议。

蒋介石被迫同意和平建国,若发动内战则会陷入被动。

二、列举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证据(蒋介石加快内战步伐的表现):

1、印发《剿匪手本》,动员剿共;

2、在美国的帮助下运送军队,抢占战略要地;

3、接收大量日军的武器装备,收编大量伪军;

4、制造南京“下关惨案”等,迫害爱国民主人士。

三、全面内战爆发

1、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爆发的原因: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2、中共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中共作战战术:运动战(蘑菇战术)。

4、结果:歼灭了国民党大部分兵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5、内战性质: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一场反共反人民的战争

知识拓展:历史上国共关系走过了哪些历程?

1924—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 第一次国共合作 十年内战 第二次国共合作(八年抗战) 四年解放战争 创黄埔军校,北伐胜利 给日本侵略可乘之机 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造成台海对峙 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战争指挥损害中华民族的利益,只有和平、团结才是出路;两党应当为了民族利益,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再次合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在粉碎国民党对我解放区全面进攻之后,蒋介石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一、面对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1、时间:1947年3月

2、中共方针:诱敌深入

3、主动撤离延安的原因: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主动撤离延安,能够保存实力,伺机反攻。

4、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意义: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

4、人物: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央转战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作战。

5、结果: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等领导下,经过五个多月的作战,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面对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等领导下,经过孟良崮战役,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X|k |b| 1 . c|o |m

1、时间:1947年3月

2、孟良崮战役

陈毅借用《三国演义》中的历史典故,将孟良崮战役称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时间:1947年6月—8月,

2、人物:刘伯承、邓小平

3、作战部队:晋冀鲁豫野战军

4

5

6、思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共产党为什么能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①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②战略战术得当;③人民群众的支持;④国民党不得人心;

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北师大版初二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篇三: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15--24课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第15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共产党只有进行武装抵抗。

一、八一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2、时间: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

3、领导: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

4、结果:起义胜利后,在转战中失败。

5、意义:(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二、1927年8月7日,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论断。

三、革命摇篮井冈山

1、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在湖南起义。

过程:长沙受挫—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井冈山

文家市决策:向农村进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意义: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胜利会师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三、红军长征

(1)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根本原因:党内“左倾”错误

(2)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

1937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4)遵义会议(1935年1月)

①内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意义: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共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5)长征胜利意义:①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②保存了中共和红军的精华;

③广泛播下了革命火种;

④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给我们留

下了红军长征精神。

(6)长征精神: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严守纪律,不怕牺牲,坚定信念等

(7)长征经历的大山:五岭、 乌蒙山、岷山 大河:金沙江、大渡河

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得到的教训: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星火燎原的源头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X k b 1 . c o m

第四单元 抗日战争(1937.7——1945.8)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

1、概括:1931.9.18,日本诬陷中国军队炸毁柳条湖段铁路,炮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

占沈阳城。

2、结果: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半年内东北三省沦陷。

(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保存实力,剿共。)

3、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残酷统治的史实:1933年,日军在东北扶持清末皇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日本七三一细菌部队等。

4、中国军民的反抗:东北抗日义勇军(马占山)——嫩江桥抗战

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东北地区抗日中坚力量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

————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局部抗战阶段

二、不朽的民族战歌

1、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电影《风云儿女》片尾曲,田汉作词。)

2、除此之外,还有《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等,

3、作用: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集中代表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悲壮历史和顽强的抗争精神,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三、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1、事件: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

发表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称为“西安事变”。

2、直接原因:张、杨多次劝蒋抗日,无果;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结果: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力主和平解决)

4、影响(意义):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5、评价张杨二人:他们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不计个人的得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6、在西安事变的发生至和平解决,反映出了怎么样的精神,有何意义?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一、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全面抗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地点:北平卢沟桥

3、经过:日本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4、人物:佟麟阁、赵登禹等

5、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与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态度有何不同?

九一八事变后——不抵抗政策;七七事变之后——坚决抵抗。

6、影响:标志着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战。

7、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二次合作正式实现,抗日民族正式统一战线建立。

二、共赴国难

共产党:(敌后战场)

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华北地区——朱德、彭德怀

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新四军——长江南北地区——叶挺、项英

国民党:正面战场抗击日军

二、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持续六周)

2、手段: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等

3、目的:耀扬国威,灭亡中国

4、结果: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 ——主要的表现:杀人竞赛

5、影响: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之一。

6、面对日本侵略者否认历史的表现,我们应该怎么做?

(1)、我们要居安思危,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奋发图强,为建设富强的中国而努力;

(2)、我们还要正视历史,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他们都体现出了怎么样的民族精神?

热爱祖国、积极投身民族救亡运动,不畏艰难、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等

总结:

国民党——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

共产党——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全民族抗战

人民大众——洗星海、徐悲鸿、侯德榜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共七大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2、时间:1945年4月; 地点:陕西延安;

3、内容:(1)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2)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人民战争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

(4)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历史意义:(1)使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以“团结的大

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

(2)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1、加速日本投降的事件:①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了两枚原子弹;

②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③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

④八路军、新四军等展开大反攻。

2、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区:侵华司令官冈村宁次在南京递交投降书

3、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雪洗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百年国耻,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4、抗日战争的胜利

(1)原因:①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主要原因) ②中国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道多助;

③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

(2)从抗日战争得到的启示:反对战争,珍惜和平; 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等

5、中日甲午战争为何会失败,而抗日战争中国会取得胜利?

(1)清朝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2)同第4题第1小点。

6、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1945年10月25日——当时的中国政府:中华民国

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半个世纪之久处于日本的奴役之下。

第五单元 解放战争的胜利(1945.8——1949.9)

第22课全面内战爆发

一、重庆谈判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家面临何种前途

(2)时间:1945.8 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3)目的: 国民党: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4)结果:1945.10.10,国共双方签订《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的新中国。未能达成协议。

影响:中共表明了和平的诚意,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

蒋介石被迫同意和平建国,若发动内战则会陷入被动。

二、列举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证据(蒋介石加快内战步伐的表现):

1、印发《剿匪手本》,动员剿共;

2、在美国的帮助下运送军队,抢占战略要地;

3、接收大量日军的武器装备,收编大量伪军;

4、制造南京“下关惨案”等,迫害爱国民主人士。

三、全面内战爆发

1、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爆发的原因: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2、中共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中共作战战术:运动战(蘑菇战术)。

4、结果:歼灭了国民党大部分兵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5、内战性质: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一场反共反人民的战争

知识拓展:历史上国共关系走过了哪些历程?

1924—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 第一次国共合作 十年内战 第二次国共合作(八年抗战) 四年解放战争 创黄埔军校,北伐胜利 给日本侵略可乘之机 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造成台海对峙 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战争指挥损害中华民族的利益,只有和平、团结才是出路;两党应当为了民族利益,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再次合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在粉碎国民党对我解放区全面进攻之后,蒋介石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一、面对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1、时间:1947年3月

2、中共方针:诱敌深入

3、主动撤离延安的原因: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主动撤离延安,能够保存实力,伺机反攻。

4、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意义: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

4、人物: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央转战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作战。

5、结果: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等领导下,经过五个多月的作战,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面对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等领导下,经过孟良崮战役,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X|k |b| 1 . c|o |m

1、时间:1947年3月

2、孟良崮战役

陈毅借用《三国演义》中的历史典故,将孟良崮战役称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时间:1947年6月—8月,

2、人物:刘伯承、邓小平

3、作战部队:晋冀鲁豫野战军

4

5

6、思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共产党为什么能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①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②战略战术得当;③人民群众的支持;④国民党不得人心;

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北师大版初二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篇四: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全册)

七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复习学案(一)

★公元前,公元后。1世纪=100年。1年代=10年。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长江流域。日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 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

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使用天然火

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

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

已经能够人工取火;掌握 磨制和钻孔技术;爱美意识;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 距今约6000多年种植粟

陕西西安半坡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黄河流域陶器(彩陶)是主要用具

河姆渡聚落:干栏式房屋

(距今约7000年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种植水稻

长江流域)陶器(黑陶)是主要用具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二者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不同点:1.二者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而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

2.房屋结构不同:

半坡聚落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防风保暖,适应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 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具有通风、防潮性能,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

3.半坡聚落主要种粟,而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水稻。

4.半坡聚落制作彩陶;而河姆渡聚落制作的是黑陶。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和炎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

的创始人。 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

算术和音乐; 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的技术。

炎黄战蚩尤,阪泉之野,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

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发展而来的。 尧舜禹“禅让”——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

大禹治水(方法)——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建立东周,迁都洛邑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荒淫无道,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第六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西周的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1、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2、内容:(1)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

(2) 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

国,保卫周王。因此,他们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

3、作用及影响: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

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西周的等级制(按血缘亲疏关系区分):贵族(周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 士)、

平民、奴隶。

★统治人民的手段:军队、刑法、礼仪教化。

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1、齐桓公称霸原因:(1)东方大国,齐国地近渤海,拥有山海鱼盐之利的优越条件;

(2)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

(3)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

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2、晋楚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庄王问鼎中原邲之战。

3、吴越争霸:勾践卧薪尝胆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 (三家分晋:韩、赵、魏)

合纵(公孙衍):六国南北联合共同抗秦。

连横(张仪):秦利用六国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朝秦暮楚)。

★★★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铁器牛耕(战国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魏—李悝;楚—吴起;韩—申不害;齐—邹忌

★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

(2)目的:富国强兵

(3) 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2.奖励生产;3.奖励军功;

4.承认土地私有(对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关键作用);

5.推行县制(对后代乃至当代都产生重要影响的行政管理制度);

6.统一度量衡;(其中1、5、6属加强中央集权;富国:2、4;强兵:3)

(4) 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败:一场改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最后被处死了,但变法取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意义)。

启发:改革措施要正确、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等。(背:互动83页材料解析26题)

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甲骨文: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

开始。

★青铜器:铜、锡、铅的合金。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家:思想主要是“仁”和“礼”两部分;政治方面提倡为政以德。 教育家: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因材施教。

★百家争鸣:儒家: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民贵”“君轻”。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道家:庄子,主张“道法自然”。提倡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治”,加强中央集权。

★出现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损害公物/治理班级: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能及时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方法;说服教育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惩罚不是万能的,只是解决问题的辅助手段。三者都有合理的成分,但都不是绝对有效的,不应该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对象,不同阶段不同方法发挥的作用不同。

★韩非的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有用: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和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在这种形势下,韩非子提出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必胜今;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治”等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秦统一前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岷江流域。由“分水鱼嘴”(分为内江、外江两部分,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 “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

★编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战国编钟

观察下列两幅图片

请回答:

⑴他们分别是我国什么居民的房屋?

图一:半坡居民 图二:河姆渡居民

⑵他们的房屋有什么区别?分析一下产生差异的原因。

图一是半地穴式房屋,图二是干栏式房屋

原因:主要是由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的差异。半坡聚落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防风保暖,适应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 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具有通风、防潮性能,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

七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复习学案(二)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秦统一背景:⑴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⑵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⑶秦采用了有效的军事策略——连横破了六国的合纵。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 抵御秦的攻势。

⑷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秦的统一:公元前230—221年,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21年,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城(咸阳。) ★秦统一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秦的灭亡:(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 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1)时间:公元前209年夏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经过:建立张楚政权

(4)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公元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取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202年,楚汉之争。

★(刘邦)建立(汉朝),都城(长安)。西汉开始。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央设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太尉(掌管军事)、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 ⑴政治上:废分封,立郡县:创立中央集权制,自称皇帝,

措施:⑵经济文化上;“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⑶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 统一文字:小篆—后推广(隶书);货币标准样式:圆形方孔钱

★ 长城的起至点: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背景(了解):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带来了经济繁荣,雄厚的物质基础是客观条件;

武帝的雄才大略是主观条件;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是其实现大一统的政治基础。

北师大版初二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篇五:北师大版初二历史上总复习(强烈推荐)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鸦片战争:

英国走私鸦片:清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经济形态抵制英国工业品倾销 1、林则徐禁烟 鸦片的危害: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禁烟措施:令外商交出鸦片;不禁止正当贸易;1839年6月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变为英国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鸦片战争 开始:1840年6月侵入中国广东海面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

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杰出代表。 4、魏源与《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作用: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1月

原因:英不满足即得利益,扩大侵略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 侵略者:英国、法国

1、列强入侵 罪恶:火烧圆园明

1858年《瑷珲条约》:60万多

俄国侵占的领土: 1860年《北京条约》:40万多 1864年戡分西北界约记:44万多 年中俄改订条约等:7万多

2、抗争: 1、战况:

2、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1、战况

2、《辛丑条约》

※补充:1.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1 2、

3、爱国知识分子

1、维新变法的兴起和发展

詹天佑:京张铁路(1909年通车)

二、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良运动)

揭开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

(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康有为、梁启超 发展:严复《天演论》“进化论学说”——中国西学第一。

张謇:状元实业家;大生纱厂。实业救国。

2、

百\戊 日\戌 维\变 新\法

1、孙中山

2、武昌起义:1911年

3、中华民国的成立:

1、基本情况

1、文化教育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一、伟大的开端

1

2

二、国民革命的洪流

1

2

3

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2 3、长征

北师大版初二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篇六: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12单元

班级 姓名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二单元)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背景: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的时候,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鸦片输入的危害: 伤害身体、白银大量外流、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虎门销烟。(民族英雄)

禁烟措施:缉拿烟贩、交出鸦片、保证以后不再走私鸦片、允许和外商有正当贸易。

虎门销烟的意义:表明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二、中英《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工业原料。 2、时间:1842年

3、内容:①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②关: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③割:割香港岛给英国

④赔: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4、影响:①《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②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③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魏源与《海国图志》

1、魏源是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的代表; 2、著作:《海国图志》,主要的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3、魏源的这种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时间: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起因: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结果: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劫难①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②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2、俄国趁火打劫③《瑷珲条约》 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是割占土地最多的一个条约

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击毙洋枪队首领抗争华尔。

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歼灭阿古柏,收回伊犁,清政府1884年设立行省巩固了西北边防,捍卫了国家主

权和领土完整。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①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殉国。 1、黄海海战②威海卫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马关条约》的内容:

①时间:1895年春 ②中方代表:李鸿章;日方代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条约 ③《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3、《马关条约》的影响

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不平等的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4、《马关条约》之后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

1、 战争的起因:镇压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兴起) 2、 八国是指:俄、英、美、日、德、法、意、奥 3、 《辛丑条约》(1901) 内容:(1)赔款4.5亿两白银

(2)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影响:(1)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6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

①时间: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 ②代表人物:奕(中央),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 ③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

④主要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派遣留学生,创办近代新式海军(筹建了北洋、

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2、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军事工业: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上海);左宗棠:福州船政局(福州)

民用企业:李鸿章: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张之洞:湖北织布官局,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1872年创办于上海);唐胥铁路(全长11千米,中国开始拥有自己的铁路);天津电报总局(电报业在中国出现) 3、评价洋务运动。

积极方面: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不足之处:它只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没有触及封建的思想和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4、张謇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创办了大生纱厂。

5、詹天佑:1905年,京张铁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代表人物: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资产阶级改良派) 揭开序幕:1895年春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的序幕。 运动的发展: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是中国西学之第一人。

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②内容:经济:发展农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

的衙门和废除无用的官职。文化教育:创办报刊,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③作用: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④失败原因: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力量强大。

1

第8课 辛亥革命

1、 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①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②性质: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③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④革命目标: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⑤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①概况: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 ②结果:首先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取得胜利

2、武昌起义③武昌起义胜利之后,仅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形成了席卷

全国的革命浪潮。

3、中国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号,孙中山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 (2)中国民国成立的意义:

①推翻了满清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②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标志——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 . 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影响:

性质: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封建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影响: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 二、中国近代化历程

史学界普遍认为,在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请列举这三个阶段中的重大事件。

1、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军事生产技术

2、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维新变法,宣传维新思想;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3、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和科学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和教育

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1)1898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

(2)梁启超起草京师大学堂的学堂章程,其办学原则:以中国的传统学科为主体,引进一些西方学科,构成中西结合的课程内容。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二、废科举、兴学堂

1、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2、1905 三、《申报》的创办

《申报》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报道大量的社会新闻,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四、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1897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1、照相术: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19世纪晚期在宫廷中流行 2、电影:1905年《定军山》,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二、剪发辫、改称呼

剪发辫:1912.3 孙中山颁布

改称呼: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 变服饰:西服、中山装、旗袍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1、 五四运动

时间:1919年5月4日;

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遭到和会拒绝。)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结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6.10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职务,6.28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释放被捕的学生。)

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

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等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中共一大的意义: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2

北师大版初二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篇七: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345单元)

班级 姓名

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三、四、五单元)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一、黄埔军校的创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1、时间:1924年5月 2、创立者:孙中山 3、地点:广州黄埔岛

4、目的: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5、性质:国共合作后创立的一所革命军校。

6、领导机构: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7、特点: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8、作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北伐战争

1、时间:1926年7月 2

3、目的: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4、战略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

先向湖南湖北进军,消灭吴佩孚;然后向东,消灭孙传芳;最后北上,消灭张作霖。

5、先锋:叶挺独立团

6、结果: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随后,国民党在各地“清共”,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第15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八一南昌起义

1、时间:1927年8

月1日(八一建军节) 2、领导: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 3、结果:胜利后,在转战中失败。

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二、革命摇篮井冈山

1、秋收起义:1927年9月 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在湖南起义。 2

意义: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井冈山会师:1928年4

三、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

2、性质: 战略大转移。

3、经过: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4、遵义会议(1935年1月)

①内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

的转折点。 5、长征胜利意义: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6 长征经历的大山:五岭、 乌蒙山、岷山 大河:金沙江、大渡河

第四单元 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了局部侵华战争。 23000万同胞过着亡国奴生活。使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不朽的民族战歌

人民音乐家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成为不朽的民族战歌。 三、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1

、主要原因是:

①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满。 ②蒋介石还强令张杨两人进攻陕北的红军。

2、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称为“西安事变”。 3、目的:逼蒋抗日

4、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

蒋介石最终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5、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6、影响:成为扭转时局势局的关键,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8

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一、 1

、时间:1937年7月7日 2、地点:北京宛平城

3

4 二、南京大屠杀

1、1937年12月,日本占领南京,屠杀了中国军民 2、日本在甲午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期间都曾大肆屠杀中国人民。

※阅读下列材料:

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一直否认其存在,并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把“侵略”该为“进入”,把南京大屠杀改写成南京事件。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东史郎把他战时日记公布于世,却引起一场官司败诉。 请回答:(1)说出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及屠杀的人数? 1937年12月 30万

(2)日本政府为什么要修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为战争推卸责任,转移人民视线

(3)东史郎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历史不能篡改,日本侵华历史不能掩盖;人民是正视历史、勇于承担责任的

1

(4)由此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不忘国耻,认真学习,建设我们的国家,使国家强大。

1

2、时间:1945年8月 3

4、目的(三次电邀毛泽东):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毛泽东敢于赴重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5、结果:1945年10月10日,签订《会谈纪要》。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一、血战台儿庄(国民党领导)

1、

2、意义: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二、百团大战(中国共产党领导) 1、目的:为了粉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2、时间:8

3、其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4、影响:抗战以来抗战胜利的信心。

徐悲鸿:《愚公移山》表达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

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共七大

1、背景:抗战胜利前夕; 2、时间:1945年4月; 3

4

②政治路线:人民战争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共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

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指导思想

④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党内在组织上空前团结。

5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1、加速日本投降的事件:①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两枚原子弹;②苏联出兵中国东北;③毛泽东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八路军、新四军等展开大反攻。 23、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 从抗日战争得到的启示:反对战争,珍惜和平;勿忘国耻,发奋图强;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

-1949年9月)

第22课全面内战爆发

一、重庆谈判

6、意义:揭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向全国人民表明了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团结和教育了广大人民。 二、全面内战爆发

1

2、中共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中共作战战术:运动战。 4、结果:粉碎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蘑菇战术)

1、1947年3。

2、中共方针:诱敌深入

3,指挥全国各战场作战。 4 二、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6 12、人民解放军把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原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

1、在中,解放区人民全力支援前线,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2 3、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主要原因) (2)广大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 (3)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4)国民党统治腐败,土气低落

4、启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得民心者,得天下)

2

北师大版初二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篇八: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甘浚中学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英国走私鸦片:清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经济形态抵制英国工业品倾销

1、林则徐禁烟 鸦片的危害: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禁烟措施:令外商交出鸦片;不禁止正当贸易;1839年6月虎门销烟。

借口:中国禁烟

原因: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变为英国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鸦片战争

开始:

1840年6月侵入中国广东海面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香

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杰出代表。

4、魏源与《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作用: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1月

原因:英不满足即得利益,扩大侵略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 侵略者:英国、法国

1、列强入侵 罪恶:火烧圆园明

年《瑷珲条约》:60万多

1860年《北京条约》:40万多

1864年戡分西北界约记:44万多

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等:7万多

2

1、战况

2、

义和团兴起:山东、直隶 1900年

1、战况

2、《辛丑条约》

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将领、国家 抗击联军的地点:廓坊、杨村、东交民巷、西什库教堂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一、近代化的兴起

1、洋务运动

2、

3、爱国知识分子

1、维新变法的兴起和发展

2、百

日维

新(戊

戌变

法)

1、孙中山 张謇:状元实业家;大生纱厂。实业救国。 詹天佑:京张铁路(1909年通车) 二、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良运动) 揭开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康有为、梁启超 发展:严复《天演论》“进化论学说”——中国西学第一。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3、中华民国的成立: 1、基本情况

1、文化教育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919年---1937年)

一、伟大的开端

1

2

1

2、北伐战争

3

1、南昌起义

2

3、长征

第四单元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局部抗战的开始

2、

西

1、九一八事变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1、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2、永远记住-----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用六周的时间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三、全民族抗战的表现

1、国民党---台儿庄战役:1938年 徐州会战 李宗仁 抗战以来重大胜利

2、共产党---

3

1、中共七大

本 投 降 2、

第五单元 解放战争(1946年---1949年)

1、重庆谈判

2、全面内战的爆发

二、走向战略进攻

1

北师大版初二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篇九: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提纲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1、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到广州禁烟.

2、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3、1840年6月,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4、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有(1)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2)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3)割让香港岛给英国;(4)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5.爱国知识分子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师夷就是向外国学习,长技就是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制夷就是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1.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2.1860年10月,英法联军 闯入北京西效的圆明园 ,大肆抢劫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

3.1851年,农民领袖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起义。

4.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共割占我国150多万 领土。

5.19世纪六七十年代,侵略新疆后被左宗堂打败的中亚封建主是阿古柏。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6.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的战役发生在浙江慈溪。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的“甲午”是指1894年。

2.1895年4月,李鸿章 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内容)

3.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4.在黄海大战中英勇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邓世昌。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900年6月,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个国家共率领2000多人,从大沽向北京进犯。

2.1901年9月,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与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

3.《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工具”。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1.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有奕,在地方的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2.洋务运动的前期提出“自强”的口号创办军用工业,筹建新式陆海军,洋务运动的后期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3、1881年,中国开始拥有自己的铁路唐胥铁路,这是当时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

4、1909年,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通车。

5、状元实业家张謇弃官从商,工程师詹天佑巧建京张铁路。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1、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揭开了维新变法运的动的序幕,史称“公车上书”。

2、严复,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详述了《天演论》,用进化论学说解释变法,他主张不但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1898年6月,光绪帝在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宣布变法,主要内容有:(1)政治方面,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2)经济方面,发展农工商业;(3)军事方面,训练新式陆海军;(4)文化教育方面,创办报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废除八股文。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4、1898年9月,由于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地主阶级的代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变法脱离广大群众,资产阶级本身力量软弱。谭嗣同为变法牺牲的

第8课辛亥革命

1、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的纲领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

2、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史称“辛亥革命”。

3、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独立,清朝统治崩溃,清帝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但是封建专制并未结束。

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1、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儒家思想。

2、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之后,陈独秀明确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3、1918年,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将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并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1、1898年,光绪帝颁布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惟一成果。

2、1904年,清王朝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1905年,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废除。

3、《申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第13课伟大的开端

1、1919年初,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被拒绝,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2、1919年5月4日,学生在北京发起“五四运动”,后期,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运动主力变为工人。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1.1924年5月,黄埔军校创建。黄埔军校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后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2.黄埔军校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3.1926年7月,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股军阀势力。

4.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重点归类: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1-5课)

一、主要的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道光帝时) 时间:1840-1842年

背景:鸦片输入目的――英为了改变中英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禁烟运动――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虎门销烟

结果: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时) 时间:1856-1860年

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结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甲午中日战争(光绪帝时) 时间:1894-1895年

背景:1894年日本出兵占领汉城

经过:1894年在朝鲜开战,邓世昌在黄海之战中牺牲

罪行: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1895年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结果: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台湾爱国志士徐骧、刘永福打击日军,反对割台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光绪帝时) 时间:1900-1901年

背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威胁帝国主义在华权益

经过:1900年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八国联军从天津攻入北京

结果:1901年清与英俄德美日法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在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签订的主要条约

条约名称 签订时间 战争、签订双方 内容 影响

《南京条约》 1842年 鸦片战争、中英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 、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 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 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俄、德、美、日、法、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个国家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做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反帝反封) 1851-1864年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3月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影响达18个省,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因此,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重要战役:李秀成在青浦大胜洋枪队;浙江宁波战斗中击毙洋枪队的头目华尔,这是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典型事例。

2、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 1898-1900年

1898在山东兴起;1900年与八国联军在廊坊交战,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最终遭到中外反对势力的联合绞杀。

四、左宗棠收复新疆

经过: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疆,仅半年时间就收复了北疆;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中、俄两国签订条约,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巩固了中国的西北边疆。捍卫了中国的领土及主权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6-9课)

一、洋务运动(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中央是奕欣,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内容:1、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和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洋务运动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

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评价:进步性(积极作用)-1、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了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价人才,对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启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局限性(消极作用)-没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因而成效不大,没使中国富强起来。

二.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改革)

兴起: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1898年6月-9月开始变法 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反败,谭嗣同被杀

意义:既是一声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三、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的革命)

简介: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

2、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选举为总理。它的成立,大大的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3、孙中山在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其后各省纷纷独立,后称为“辛亥革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定都南京。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

辛亥革命意义: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评价:成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没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四、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

简介:1915年兴起,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旗帜“民主和科学”;《新青年》杂志是主要阵地;后期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意义: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前期是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具有无产阶级性质。 进步性-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不足-新文化运动中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北师大版初二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篇十:北师大版初二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背景: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的时候,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鸦片输入的危害: 伤害身体、白银大量外流、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虎门销烟。(民族英雄) 禁烟措施:缉拿烟贩、交出鸦片、保证以后不再走私鸦片、允许和外商有正当贸易。 虎门销烟的意义:表明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2.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工业原料。

(2)直接原因(借口):运动。

(3)结果:结果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4)战败原因:清朝的腐朽落后(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3 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丧失)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 )

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严重危害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3)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4)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魏源《海国图志》

(1)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2)“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向外国学习。制夷:抵抗外国侵略,使中国富强。

(3)“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义:开启向西方学习的先河,对洋务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课 劫难中的抗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修约遭拒。

(2)参战国家:英、法联军为主凶。

(3)主要经过:10月英、法发动,1860年,英、法军队进攻北京,

火烧圆明园, ... 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5)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2、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 金田村 洪秀全。1853年占领南京(天京),建立起与清朝对,1862 合进攻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

继续:(1)根本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产品,掠夺工业原料

(2)性 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扩大:(1)侵略的国家:主要是英国(英法)

(2)侵略的时间:2年(4年)

(3)开放的通商口岸:南方沿海(东南沿海并深入内地)

(4)签订的条约:英、法、美(英、法、美、俄共7个条约)

第三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起因: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经过:1894

18954

(3)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2亿两; (4国的民族危机,

二、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中国给日本白银3000万两)

(2)俄国在中国取得了铁路修筑权、矿山开采

(3)英国如何完全占领香港

①《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②《北京条约》割九龙 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

第四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义和团运动

(1)背景: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兴起:参加者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进行反清活动,1900年打出“扶

清灭洋”的旗号

2、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

在廊坊、杨村阻击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1)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共9.8亿两

(2)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

(4)在北京东郊民巷设立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4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攻占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战争性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四次战争的比较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北师大版初二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初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生物复习提纲 初二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北师大版初二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北师大版初二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keben/12014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