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上海最新课程改革标准

上海最新课程改革标准

2016-12-14 09:49:1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上海最新课程改革标准(共9篇)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改革综述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改革综述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王厥轩1.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以下简称二期课改)是在1997年开始的。它是在一期课改(1986年~1997年)的基础上开展的。有人会提出:为什么刚刚开展了一期课改,接着又要进行二期课改呢?它可能有几方面因素促成:一是国家...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上海最新课程改革标准》,供大家学习参考。

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改革综述
上海最新课程改革标准 第一篇

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改革综述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王厥轩

1.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以下简称二期课改)是在1997年开始的。它是在一期课改(1986年~1997年)的基础上开展的。有人会提出:为什么刚刚开展了一期课改,接着又要进行二期课改呢?

它可能有几方面因素促成:

一是国家教育部加快了课程改革的进度。教育部自1997年开始了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荟集了全国范围的几百名专家学者。在2001年3月率先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方案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接着又出版了一系列的教材。并且选择全国50个地区(县)进行了课程改革的试点。最近又加快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制订。从教育部课改的一系列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看,在课程观、教育目标观、课程内容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学习观、德育观、评价观等方面,有一系列非常重大的突破,在理念上有非常多的创新,给上海的二期课改有非常多的启示和借鉴之处。

二是进入21世纪初以来,各国从提高综合国力的高度,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差不多是每隔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比如2002年日本实施的新课程,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其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①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②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③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④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四、八、十二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布什总统一上台就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英国在1988年颁布了《教育改革法》,1999年英国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了“四项发展目标”和“六项基本技能”。“四项发展目标”包括:精神方面的发展、道德方面的发展、社会方面的发展、文化方面的发展。“六项基本技能”是:交往、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 从上述列举的几个国家课程改革目标和内容可看出,他们所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正是我们所关注和碰到的问题。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上海城市功能的发展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黄菊书记在2000年9月25日在对上海市教育调研时指出,上海已经进入后工业化和信息化间隔这样一个历史时代,从教育发展思考,它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也就是教育必须超越工业时代。而现行教育恰恰更多地适应工业时代,比如:在体制上仍然是划一化、标准化、同步化,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基本是“一个模子塑造出来”,按照教育家吕型伟的话,仿佛“天安门仪仗队式的人物”,他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但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从课程和教学的基本格局分析,现行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主导型,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论”依然一统天下。从学生接受学习的方式而言,如果我们把学生学习分成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那末,接受式学习依然一统天下。从现行培养目标来看,比较少的关注学生素质的

提高,也就是比较少的考虑怎样从“一个学校的人”培养成为“一个社会的人”,而更多地关心学生的成绩、分数、升学率,学生的品行、道德、操守、信念、自信心、积极的情感体验、社会责任感等等,都摆在了退而求其次的位置。从培养目标看,注重共性,忽视个性,注重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一部分升学无望的学生,等等。可见,现行的教育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需要进行体制创新、制度创新。

2.那末,二期课改与一期课改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点。

应该看到:①从一期课改到二期课改,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改革必须与教育观念的更新结合起来,课程改革必须与教材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因此,课程改革要均衡各方面因素,不能走极端。②课程改革是一个有继承有发展的工程,它既是一个渐进过程,又必须酝酿重大突破与创新。③课程改革是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改革教育技术的过程,因此,它不仅要体现理念上的改革,更要有具体内容和实际操作的改革。

二期课改与一期课改在做法上有所不同:一期课改是整体启动,一批完成,试点学校滚动推出,在声势上比较大,行政推动起了较大作用;而二期课改是“成熟一门,推出一门”,强调改革的互动,比如强调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的互动;基地学校的课改与课改办之间的互动;教材编写小组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互动;教材推出之后,基地学校的反馈与专家小组的调研互动。二期课改可能更强调学校的实践、反思,强调理念先行,并不断转化为教师的实际操作过程。 二期课改在一期课改的基础上,在许多方面有重大突破:

(1)从培养目标上看,一期课改提出了“提高素质,发展个性”,这在全国是比较早提出的;二期课改提出了“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正是从这一思考出发,二期课改提出教育要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学生五种学习经历,突出“六大能力的培养”,酝酿着重大突破。 (2)从课程理论上看,一期课改提出从社会——学科——学生的三角型“素质核心”论;二期课改发展到三棱锥的“学生发展”论,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它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更强调课程要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对于学力观念的理解,也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一期课改提出了“基础学力”;二期课改提出了“总学力系统”,即构成了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和 创造性学力。

(4)在课程结构上,一期课改提出了“三大板块”,即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二期课改在此基础上提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其目的是加强综合性、选择性、拓展性和开放性。

(5)在学科设置上,整体设置了十二年一贯的体系,以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和学习过程的共同特征为依据,建立了八大学习领域,即:语言文学领域(包括语文、外语);数学领域(数学);自然科学领域(包括小学自然、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学科);社会科学领域(包括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中学社会等);技术领域(包括信息科技、劳动技术等);艺术领域(音乐、唱游、美术、艺术等);体育与健身领域(体育与健身);综

合实践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

(6)在教材体系上,从以往教材注重完整和系统地反映过去,而现在更注重重新整合教材,使教材更多地面向未来,面向学生发展。从教材的形式上,也由过去教材加辅助软件,到形成包含书本、音像制品、光盘等一体化的教材。 (7)在教学评价上,一期课改比较多的是从认知、情感、操作三个领域,发展到二期课改更多地从素质、个性、人格的全面评价。比如:改变过去单一的结果评价体系,转变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统一,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推进了包括招生考试在内的各种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有利于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小学评价机制。 3.如果说从1997年到2001年上海的二期课改尚处于单项性试验阶段,那末从2002年秋季起,进入了整体性试验阶段。上海二期课改有哪些重大影响,它可能是长远地影响着上海的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进展。主要是:

(1)提出了“为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

相当长时期来,我们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校长、教师和社会各界更多地关心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学生在训练方式上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知识被赋予“神圣”的特征,而这种知识内容,又有相当多的是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脱离高新科技,学生所接受的这种“外在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知识”本质上是面向过去的。教育最后变成了追求成绩、分数、升学率。学生在“成绩和分数”面前,只能拼命地适应。这样,教育的本质就变成了学生要适应教育,学生要适应课程。

提出为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就是要把原先的思路倒过来。让教育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习经历是学习目标、过程、内容和环境的综合体,是学生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键。学习经历中当然包括知识内容,但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让学生从学校、社会和各种学习渠道,不断地使自己的学习经验形成、积累和建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学习经历也关注“知识与技能”,但更关注知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更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经历也关注“成绩、分数、升学率”,但更关注怎样把一个“学校的人”培养成“社会的人”。 (2)提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

长期来教师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应该说,我国在这一教学模式中积累了深厚的传承文化,为国际教育界公认。

问题是,怎样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奇心与求知欲,怎样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从而获得经验,进而获得一种学习经历,怎样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二期课改提出: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使学生学会选择。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时空,又提出社会的科技馆、博物馆和各种青少年教育基地都应该进入课程,研究型学

习也进入课程,课内课外结合,让学生可以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相信,当这一领域完全拓展之际,学生就有了更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他们的学习更主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3)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21世纪信息技术将会深刻地影响人的生活,包括人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起来,使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和认知的工具,将使课堂教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拓展,视野更加开阔,用更简捷的方式了解和认识高新技术。可以预言,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取得突破之际,实施素质教育才得以真正的落实。

(4)在课程管理方面,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国家教育部要求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管理。同时赋予上海课程教材改革的自主权及高考自主权,这就使得上海的教育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有了更为宽松的环境与氛围。上海二期课改在课程管理上,按照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更多地赋予学校课程自主权,鼓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鼓励学校结合实际设计个性化的学校课程实施计划,上海这次实施的课程教学计划是,国家管住93~94%的课程计划,学校有6~7%的计划实施权,同时,上海二期课改又要求每所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制度,倡导和鼓励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性发展,使更多的教师不仅成为课程教材的执行者,而且成为课程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它对于创办富有特色和个性化的学校,无疑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长远的意义。

上海新课程标准
上海最新课程改革标准 第二篇

《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说明

(社会版)

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已经全面推进。外语学科的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发展。外语课程的性质、地位、功能,外语教育和教学的理念、目标、内容、要求、模式、手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师训、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倍受关注。现就外语界和社会上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切磋。

1.一期课改的英语教材已基本熟悉,为什么要进行二期课改? 从1988年开始启动、历时十年的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第一期工程,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英语教学改变了培养听不懂、不会讲的“聋哑外语学生”为最终结果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知识和能力并重”的教学理念。

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实际上我们原先心目中的“能”,还是局限在课堂和学校范围以内的、用于应付书面考试为主的技能,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在学以致用上得到充分体现。

因此,我们必须从上海的城市定位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英语的需求这样的高度来重新思考上海的外语教育。这就是从“一期课改”进入“二期课改”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通过进入“二期课改”多年多来的研究、探索和思考,我们至少明确了外语课程是集知识性、工具性、交际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基础课程,当前要特别突出外语课程的应用性,真正把外语作为交际的工具来教和学,提倡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现在有许多学生利用假期到国外学习、探亲或旅游的机会越来越大越多,按学生自己的体会,他们觉得课堂所学的东西在实践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因为课本中不但学了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而且也教了怎样填写登记表等生活常识,学生们不但能够独立交流,而且可以充当父母的翻译。

2.英语新教材有什么明显特点?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工具课程,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载体,处理信息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因此,《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规定了各学段语言知识的同时,强调学习素材和其呈现形式的优化。英语教材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同样加强了主题、素材、活动的设计。如以城市与国家、生活环境,、运动、 社会交际、自然世界、交通运输、 个人信息、 假日与节日、 兴趣和爱好、职业、 疾病、 饮食等学习主题为主线,通过对话、 游戏、 信件、 语篇、歌曲、 故事、 调查等活动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

3.如何看待外语课程的重要性?

语言(包括母语和外语)是人类社会交际不可或缺的一种特殊工具,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工具。可能有人会问,在信息社会的今天,难道电脑只不过是一般性的工具吗?(问得好)电脑本名叫计算机,当初科学界的先驱发明计算机是为了代替人类对大量繁琐复杂的数字或算式进行快速高效精确的计算。后来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改进,其功能也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异化:人们更多地用计算机进行语言文字(即信息)的处理,而不仅是数值的计算。“信息高速公路”、“网络语言”等新名字也应运而生。换句话说,计算机的语言功能已远远超越了计算功能。与其叫它计算机,倒不如称呼它为“语言学习/交流机”、“信息传递机”更为妥帖。计算机功能这一有趣的变化,足以作为语言重要性的有力佐证。

上海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决定了其外语教育必须达到世界一流的先进水平。英语已是上海的第一外语,近年来上海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以一流外语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然而又不能慢慢地走,必须急起直追。重视外语、强化外语,不仅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我国进入世贸组织前后,准备工作千头万绪,其中最迫切、最重要的不是别的,恰恰是外语的准备。2008年奥运会、2010世博会等重大国际项目将在中国举行,现在的中小学生将是数年后的志愿者、工作者中不可缺少的主力军。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可以说,外语的重要性、加强外语的迫切性再强调也不为过。

4.重视外语会不会影响母语的学习?

说起影响或干扰,最敏感的学习阶段是小学起始年级。本市从1999年起在部分小学一年级进行外语教学的试验(以听说活动为主),至今所有小学的一年级都开设了外语课。学校、学生、家长的积极性都很高,效果也不错,也没有影响干扰母语学习的现象产生。不少专家指出孩子十岁以前习得的外语是以母语的形式记忆、內化的。世界上也尚无外语学习成功而母语学习反而失败的、符合统计标准规范样本的实例。反之,外语和母语双赢的双语成功者倒不乏其人。

5.“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是否定得太高了?

“一门外语过关”是简略的说法。所谓一门外语过关,是指上海市在二期课改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公布实施以后,高中毕业生一门外语(目前主要指英语)听说读写的交际运用能力,基本上过关。这一培养目标,正是针对以前外语教学的弊端,为强化外语的工具性而制定的。否则,苦苦学习好几年,最终却“修炼”成不能用的“聋哑英语、文盲英语”,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一门外语过关的目标是应该达到的起码要求。问题不是现在的目标高不高,而是过去的培养目标太低也太偏了。

6.二期课改英语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二期课改的总目标要求高中毕业生英语基本过关,即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四要素均衡发展)能满足学习、工作、生活三大基本需求。其中语言知识包括语法、词汇量、视听量、阅读量、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等;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语言交际技能;策略和情感包括兴趣、积极性、毅力、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能力,以及跨文化的意识和学用英语的心理素质等。同时,还分阶段提出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阶段目标。

小学启蒙和起始阶段应以培养听说能力为主,兼顾读写能力的培养; 初中基础和发展阶段应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高中提高和过关阶段应适当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兼顾听、说和写的能力的提高,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比如:从语言能力看,要求小学毕业生具有用简单的英语进行问答与描述的能力;能够在教师及直观媒体的帮助下听懂、读懂简短的语句或语段;能够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听懂常用指令和要求,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句子。要求初中毕业生能初步具备英语语言能力,侧重听说能力;能在设定的情景中进行问答 ;能就熟悉的话题同他人(包括英语国家人士)进行简单交流;能阅读基本无生词的短文,理解大意,获取关键信息;能书写一般文体的短文,进行简单描述和表达个人喜好,拼写和标点正确。高中毕业生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具备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从广播、电视、电影、书刊和网络等多种媒体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能比较自如、准确地描述事物或表达意见;能写出意思连贯、结构比较完整的短文。

从策略情感看,要求小学毕业生对英语学习表现出兴趣和爱好,对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外国文化习俗有求知欲,学习注意力集中,乐于参与实践,与他人合作,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初中毕业生具有使用英语进行初步交际的意识并能参与实践;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般困难;能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具有接受外来文化的意识,能初步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高中毕业生要具有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和自信,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评价自己学习效果、总结有效学习方法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乐于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具有明确的文化意识,了解中外生活方式的异同,尊重异国文化,具有民族自尊心。

7.什么叫“外语教学一条龙”?

上海市的中小学英语课程向学生提供了为期12年的学习经历。各学段的划分极其性质如下:

小学(一至五年级) : 启蒙和起始阶段;

初中(六至九年级) : 基础和发展阶段;

高中(十至十二年级): 提高和过关阶段。

三个阶段要齐心协力,目标一致:为“学以致用、一门过关”这一最终目标的达成而共同努力。不管身处哪一学段,每个英语教师都要树立外语教学的整体

观、全局观,而不能像以前那样,互不相干。小学和初中段“出厂”的“成品”越好,初中和高中段的“原料”质量就越高,达标就越有保证。另一方面,对前一段的教学情况越了解,本学段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就越有把握。近年来,高、初中教师、中小学教师互相听课学习交流已经渐成风气。这是个可喜的现象。总之,三个阶段一条龙,分工不分家,合力保成功。

8.过分强调外语能力的培养,是否会影响知识的掌握?

前面曾提到过,外语知识和能力,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像是一对孪生胎,同生共长,相辅相成。有人说,书上不都是分开写的吗?不错,是分开的,但那是为了编写和教学的方便起见。应该说,所有的知识都应该是能力化了的知识;所有的能力都是以相关的知识为基础的。当前侧重强调外语能力的培养,实为矫枉过正之举,而非“过分”。问题是以前太偏重知识,曾一度普遍认为,传授知识,尤其是书面知识,是“硬任务”,而培养能力是“软任务”,可有可无。其结果是众所周知的,教训是够深刻的。现在即便“过分”强调能力,知识也不会被偏废。因为知识的重要性早已在不少外语教师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重视知识的传授几乎已成为他们的“全自动”功能了。正因为“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践”的惯性如此巨大,现阶段略有“矫枉过正”就显得十分必要,无可非议了。

9.坚持外语教学的“激励性原则”,是否会宠坏学生?

我们都已认同要确立新的学生观,要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但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激励性原则”的有效实施。

“激励性原则”的实施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外语的浓厚兴趣、持久高昂的积极性、充分的自信心和培养良好学习心理素质的催化剂;是将“良师益友”理念付诸实践的有效手段;是“以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发展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把含金量如此高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束之高阁,实在可惜。再回头看看教学现状: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表扬鼓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不恰当的纠错批评倒是太多了。因为批评不当,会造成个别学生逆反心理,厌学甚至弃学。在语言的学习训练中,我们应提倡“口、笔有别”的纠错原则,即“口头从宽、笔头从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全文)
上海最新课程改革标准 第三篇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的精神,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的要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的精神,根据上海城市发展需要和时代特点,特制订《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确立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方案》旨在依托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理念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爱好、个性与特长等发展特点。

●树立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观念,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建构和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2.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

●丰富德育内涵,在重视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弘扬上海“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海纳百川、崇尚科学”的城市精神,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生命意识,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改进德育方式,拓宽德育渠道,突出各学习领域的德育作用,加强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活动,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德育功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重视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意识、习惯和能力。通过多种途径,

包括各类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和班团队活动等,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挥积极的情感对“优教促学”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3.拓展基础内涵,加强课程整合

●重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可发展性,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拓宽基础内涵,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脱离学生实际的现状,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

●加强普通中小学各阶段课程的衔接,整体设计十二年的中小学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基础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课程结构。

●重视各学习领域的合理配置,加强各学习领域及各科目间的联系,注重科目内学科、活动、专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模块或主题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认知的工具和管理的手段,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提高课程的信息化水平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4.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

●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倡导合理灵活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加强学校、社会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同步建设,重视课内课外多种学习途径的结合,重视学校课程和更广泛的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5.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主权,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学校在遵循课程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设计有特色的学校课程计划。

●重视校长、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鼓励教师成为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形成校长、教师和学生积极创新与实践的课程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学校的课程研究、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

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民主与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2.阶段目标

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

小学阶段课程要着重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能:

(1)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2)自觉遵守学校和社会的各项规章制度,爱护公共财物,惜时守信,诚实正直,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乐于参加公益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3)掌握语言、运算、社会和自然常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和运算能力;具有基本的观察、比较、辨别和概括能力;具有探究意识和动手操作的习惯;富于想象和好奇心,敢于质疑;学会倾听,乐于分享;能感受美、欣赏美。

(4)喜爱体育活动,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身习惯,开朗自信,具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

初中阶段课程要着重帮助学生掌握有利于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和健康的个性。学生能:

(1)了解基本的国情国策。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

(2)了解公民基本的权利与义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乐观自信,关心他人,诚信负责。自觉参加公益活动,具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3)掌握语言、数学、人文社会和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阅读、表达和运算能力;具有基本的分类、推理、归纳、演绎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具有实验动手能力和基本的和科学探究能力;具有反思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团队观念和基本的合作交流能力;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4)珍惜生命,了解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 高中阶段(十至十二年级)

高中阶段课程要着重为学生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能:

(1)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初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理解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善于汲取多元文化的优秀成果。

(2)具有民主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3)掌握适应时代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有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研究

能力、实践能力和选择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反思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合作交流能力;具有环境意识;具有基本的审美鉴赏能力。

(4)关爱生命,认识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与个性。

(5)具有基本的独立生存能力和人生规划能力。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

三、课程结构

1.课程结构

上海市十二年一贯普通中小学课程体系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1)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自主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拓展型课程由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两部分组成:

――限定拓展课程主要由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的学校文化活动与班团队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国家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自主拓展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

●研究型课程是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其内容可以从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经验出发,也可以从学科出发,实施时可以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研究型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

说明: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基础型课程由国家统一开发和组织实施,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主要由国家及学校负责开发和实施,也可以由通过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社会教育机构、团体负责设计和实施。

(2)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或主题

●学习领域:以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和学习过程的共同特征为依据设置学习领域,以便于从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两方面,为实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多样性创造条件。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设置语言文学、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体育与健身、艺术、综合实践八个学习领域。

●科目:包括涉及各学习领域的18个学科以及兴趣活动、社团活动、课题(项目)研究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和各类专题教育。18个学科具体为:语文、外语(英语等)、数学、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社会、历史、地理、科学(包括小学自然、初中科学和高中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劳动技术、信息科技、体育与健身、音乐(唱游)、美术、艺术。

●模块或主题:各科目由内容相对独立而具内在逻辑联系的模块或主题组成。一个模块可以包含若干主题。模块或主题应具备以下特征:具有核心概念,反映学习过程,体现教育价值。学科课程标准中确定的模块或主题,应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建议。

2.课程结构的基本特点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结构强调基础性和整体性。高中阶段提倡以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

(1)基础性

●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础。各类课程以及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或主题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能力和方法,注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的养成。

●精简共同基础要求,增加可选择的不同基础要求,设置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基础型课程和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注重共同基础的形成;高中阶段,注重形成和发展不同基础。

(2)整体性

●整体设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重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课程的衔接,保证十二年中小学课程的连贯性。

【上海最新课程改革标准】

●整体设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三个学习领域的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合分一体,充分发挥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各自的优势。

●整体协调学科课程中学科性与活动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的关系,加强各学习领域、学

上海市信息课程标准
上海最新课程改革标准 第四篇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试用稿)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最新课程改革标准】

一.导言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传媒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将为学生提供更为充足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是将信息技术融入所有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作为课程方案的宗旨,提出了要“依托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因此,对全体学生进行信息科技教育是落实新课程方案的重要保障之一。上海市的中小学已经全面普及了信息科技课程和基本实现“校校通”,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被广泛引入学科教学之中,信息科技课程已经进行了多种思路的改革试验,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改革就是在上述背景和基础上进行的。

为了进一步发挥信息科技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的作用,鼓励和规范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各种有益的试验,努力吸收当今世界上信息科技教育的新理念,在信息科技课程的理念、体系、内容、实施等方面探索新的突破,构建具有国际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符合上海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全新的信息科技课程体系,特制订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为目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本载体,以学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懂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一起学为基本学习过程,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重要的基础课程。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既承担着让中小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信息科技的基础

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任务,又承担着通过学习,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真实、开放问题能力的任务,同时,它还承担为学生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任务。

学生通过对信息科技的学习、实践、应用和探究,要掌握信息科技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能够正确理解、正确选择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研究、交流的效率,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培养对信息科技和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2.课程理念

(1)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主要目标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信息素养的主渠道,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必要的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信息科技的基本知识和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对信息收集、处理、传输、表达的技能;正确理解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作用和原理;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并有效地使用;对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所完成的作品进行有主见的正确评价等。

第二,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运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即: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提出并分析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和进行决策;能在信息化环境中主动探索、研究新知识和新技术,在实践和体验中建构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认知结构;能充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分工合作,创作、发表成果。

第三,重要的德育因素。主要包括: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自律能力和个人对信息社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即: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进行个人自律;明确在信息社会中个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备在信息社会中学习、工作、生活的习惯和规范;具有为社会服务并贡献社会的强烈意识。

(2) 以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实现课程目标

信息科技课程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 12 年整体考虑,构建新颖的、科学的、具有上海特色的信息科技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种类型的课程。这三类课程中,除了信息科技的知识、技能内容外,还包含与其它学科学习相联系的,能体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要求的,形式多样的课题、项目或活

动,并将信息科技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融入多种形式的的课题、项目或活动。既要注意形成明确的知识与技能序,更要注重形成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12年一贯和连续的能力培养序列和道德发展序列,并使之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对常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掌握,除了一些最基本的操作进行专门学习外,主要通过在课题、项目、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步掌握和提高。课题、项目、活动的设计,应具有信息科技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内容,能反映学习过程和体现信息科技课程的教育价值,具有实施要求和学习建议;同时,课题、项目、活动的设计应能激发学生兴趣,并且包含为实现课程目标而安排的隐性要求,特别是能力培养和德育的要求,要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悟和领会,并自然地内化为能力和自觉地形成行为规范。

信息科技课程的内容选择不能片面注重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技能,应把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与能力培养、德育要求综合起来。由于信息科技本身的飞速发展,可供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选用的知识、工具和技能非常丰富,但淘汰、更新的情形也不可避免。因此,在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应注重让学生学习信息科技领域中联系生活的、可体验和实践的和联系学科学习的最基础的知识,学会掌握各种工具操作技能的规律,在应用实践中形成能力。在课程内容和工具的选择、编排过程中,需要选取有典型意义的内容、工具和平台,进行精心的组织和编排。课程内容、编排方式、工具选择、学习形式、评价方法等可以多样化,具有各自的特征,确保学校有自主的选择权和充分的选择空间,学生有自主个性发展的空间,个人兴趣和特长能得到充分发展和展示的机会。

(3) 为学生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的学习创造条件

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两个途径来实施,一个途径是让学生通过在规定的年级或时段中开设的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了解信息科技基本知识,学会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方法,形成应用信息技术的初步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基础;另一个途径是引导学生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各种学科学习和应用,在学习、应用过程中培养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化学习平台上的学习,是让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所有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在一个能提供大量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撑的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知识建构、实践体验、探索研究和合作交流,也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能获得必要的信息科技的支持,能将信息科技的运用融合到自己的学习、实践、探究、合作和建构过程中,并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强化信息化意识,形成新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形成适应开放的信息社会需要的、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使学生真正做到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且思维开放,思路活跃,能适应环

境,健康成长。

为了让学生适应信息化平台上的学习,必须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进行各种学科学习的能力,因此,信息科技课程需要创导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方式,既把“用技术”融合在“学技术”的过程中,又在“用技术”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和探究,深化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同时,可以采用“以项目(或活动)带动学习”的策略,在精心设计的、有各种学科背景的项目(或活动)的引领下,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学习的伙伴,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技术,学会方法,提高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知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4)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进行自主探索研究,构建认知结构,发展各种能力的学习环境。提供生动真实的学习情景,设计灵活开放的学习活动,多方位开辟信息来源,充分提供应用工具,随时获得必要的指导,有利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形态,自主确定活动的评价指标,是形成这种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教师角色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练和学习伙伴,是形成这种学习环境的重要保证;评价原则的改革,从单纯统一测试给出鉴定性结果评价转变为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是形成这种学习环境的重要措施。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决定了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技能的掌握依靠联系和应用,能力的形成依靠感悟和内化。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充分自主发展的机会,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选择有效的技术、工具、软件或平台,获取必要的信息、支持或帮助,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5)建立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信息科技课程评价体系的功能不只是甄别、选拔和评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励和导向,通过评价体系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合理地设计、调整教学环节。

评价体系是课程目标能否落实的重要保证,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的设计围绕课程的目标展开。信息科技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信息素养,其中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因此,信息科技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也从这三个纬度展开。评价体系的作用范围涵盖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既有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也有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既评估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也评估学生所掌握的方法、形成的能力和养成的行为习惯。对学习

过程的评价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对若干阶段学习结果评价,而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规范等方面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不同具体目标的学习行为具有不同的特点,可用于测量的评价手段也不同,因此,在构建信息科技课程评价体系时不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评价模式,可根据不同的需求灵活地和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评价手段,以求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3.设计思路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既是信息科技专业领域的基础,又是学生在信息化社会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因此,必须始终围绕课程目标,从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出发,进行课程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基本信息素养。

在信息科技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基本学会和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包括工具操作方法,图形界面软件和常用工具软件的基本操作等。其中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要求学生开始熟悉、正确操作和简单应用;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要求学生比较熟练、掌握规律和自主应用。考虑到工具、软件的多样性、更新变化快、课时有限等情况,对具体选用的工具和软件不作统一规定,而只对工具、软件的功能要求作统一要求,例如:文字输入、版面编辑、图片处理、对象修饰、数据处理、表格处理、多媒体处理等,这就要求选用的工具或软件具有代表性,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举一反三,互相迁移。

在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了解和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工作规范。其中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要求学生开始知道解决问题的各个步骤和问题解决过程中需注意的环节,例如:理解问题、制订计划、收集信息、分工合作、处理信息、展示交流、反思小结等;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要求学生熟练解决问题的各个步骤,并根据需要自觉完成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在德育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体会信息科技对社会的生活、学习、文化等产生的影响,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具有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中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要求学生开始知道相关的是非标准,并按正确的方向努力;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要求学生开始明确相关的法律法规、道德准则,并自觉遵守,养成习惯。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上海最新课程改革标准】

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自主探究和灵活应用工具、软件的操作要求,根据学生今后不同发展需要,设立不同模块供学生选学,主要设立“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库”和“设计与创作”三个模块,使学生不同个性有发展空间。

2017上海高考改革政策全文
上海最新课程改革标准 第五篇

【上海最新课程改革标准】

上海高考改革方案全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支撑服务国家和上海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结合上海实际,现就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为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和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其权威性、公正性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在此过程中,本市按照国家总体部署,进行了积极探索。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多样化高素质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公平和多样的教育提出更高期盼。本市现行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在评价标准、选拔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学生选择性不够和过度偏科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以有利于促

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为基本出发点,按照国家总体要求,通过深化改革,构建更加公平公正、更加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支撑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素质教育导向。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通过优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功能,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会、更大舞台。

2.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以考分为依据的基础上,实施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追求更高水平的公平。健全制度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程序公开、结果公正、监督有力。

3.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遵循科学的人才选拔与培养规律,逐步建立多元多维评价体系,充分体现学生全面发展导向,科学评估学生综合素质状况,更多展示学生个性特长。增强高等学校与学生相互选择的多样性和匹配度,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促使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注重系统综合改革。正确处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循序渐进、稳妥实施,为未来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综合改革筑牢基础、拓展空间。正确处理教育综合改革整体设计与考试招生改革重点突破的关系,做好各项教育改革的衔接配套工作。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考试与招生、招生与管理等关系,强化考试招生改革与人才培养

的协同性。

(三)改革目标

2014年启动本市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2017年整体实施。到2020年,初步建立符合教育规律、顺应时代要求、具有上海特点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调整统一高考科目,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程序透明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1.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设置。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设置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身、艺术、劳动技术13门科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过度偏科。

2.实行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合格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基础型课程要求为依据,考试成绩合格是高中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等级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要求为依据。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科目设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

高中学生在完成基础型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学习其中3门科目并参加相应的等级性考试。上述6门科目的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由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确保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

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仅设合格性考试,参加统一高考的学生,可以用统一高考科目考试替代相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信息科技科目目前仅设合格性考试。

体育与健身、艺术、劳动技术3门科目仅设合格性考试,根据本市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平时表现,综合测评并确定其合格性成绩。通过专项督导和社会监督,依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动态监控教学过程和结果。

3.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各科目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随教随考随清,为普通高中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展教学改革、办出学校特色创造条件。

各科目的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高中生只能参加一次。逐步探索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向不同年级学生开放、提供两次及以上考试机会的可行性。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允许社会考生参加。

4.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呈现方式。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等级性考试成绩以合格性考试成绩合格为基础,按照等第呈现为A、B、C、D、E五等,分别占15%、30%、30%、20%和5%。

(二)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上海最新课程改革标准】

1.构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要突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客观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整体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修习课程及其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信息、兴趣爱好与个人特长等。启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建立客观、真实、准确记录信息的监督机制。

2.积极稳妥推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2017年起,推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自主招生等环节中开始使用。高等学校应提前公布具体使用办法,使用情况必须规范、公开。

(三)深化统一高考考试科目改革

1.调整统一高考科目。2017年起,本市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考试时间安排在每年6月;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另外一次安排在每年1月。

2.深化外语考试改革。外语考试包括笔试和听说测试,引导外语教学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高中生最多参加两次外语考试,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建设外语标准化考试题库和标准化考场。外语考试要为今后其他科目逐步推行标准化考试积累经验。

2015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上海最新课程改革标准 第六篇

第1篇: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XXX“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上海市正在推进的二期课改精神,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发展为目标,立足校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各种教育资源,以教育科研引路,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转变教学方式,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逐步调整课程设置,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努力完善课程结构,扎扎实实推进课程改革。

二、目标与任务

1、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为核心内容,采取立足校本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教育、教学骨干课程培训活动,另一方面认真组织校本培训,请专家来校作课程改革专题报告,到课程改革先走一步的学校考察学习,系统地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改理论著作。

2、提倡“有意义”教学,打造“绿色课堂”。 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准确把握和全面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优化基础型课程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立足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构建,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不断完善学校课程结构,开发建设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拓展学习时空,加强学科间的延伸拓展与交叉融通,实现课程的校本统整,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4、做好以新课程的实施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修,以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大力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能力,确保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5、加强与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教师综合考绩档案,将教师的考核与校本研修、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职务评聘相结合,形成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对学生实行“学分制”评价制度,使教师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学业评价的正确方式,促进全体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6、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障课改计划有效实施。新课程实施势必对学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学生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产生冲击,为此,教务处、教科室、各年级组、教研组要积极探索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建立和健全适应新课程实施需要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学生学习评价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以保障学校课改计划的有效实施。

三、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

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要求,以及学校发展的现有条件,目前,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基础型课程——17门课程(严格按课程计划实施);拓展型课程——学科类拓展共31门课程,本学期正在实施的有19门(其中一门是外教课),活动类拓展20多门,兴趣讲座每学期10场,还有专题教育、班团队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另外,探究型课程若干门(根据学生探究情况而定)。

校本课程结构体系如下:

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的构建,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经验,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的能力,有助于实现专业发展;更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第2篇: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本学年,我校课程改革工作将围绕“课程改革是重心,教育科研抓创新”的总体工作思路,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区基础教育工作精神,本着“稳中求进、适度发展、扎实工作、务求实效”的原则,推进“教育强县”发展工程;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统领,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育人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倡导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教学评价制度,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1、成立课改实验领导小组,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由校长张俭任组长,副校长纪少良、李永孝任副组长,李保贤、勉力俊、金忠、陈毅、马成国、金存荣、金录杰、李允昌为成员,具体领导实验工作。

2、加强宣传推广工作。要在全校师生中积极营造实施新课程的氛围,召开家长会议,争取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形成全社会支持课改的良好实验环境。

1、培训内容: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重点,进一步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学理念、改革目标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等;学习和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重点学习和研究所教课程的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和评估要求等;学习和研究所教课程的新编教材,了解掌握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内容、课程功能、课程评价、价值取向和要求等方面的特点。

2、培训形式:我校的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要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要以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为依托,以校本培训为主阵地,以培训者和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以实现全员培训为目标。培训要坚持集中培训、教研培训、校本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培训与广大教师的实践反思相结合的原则;典型示范和全面推动相结合的原则。

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规定,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按照课表进行教学。突出抓好教学程序管理、教学环节管理、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评价管理、教研与教改管理。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人。加强检查和评价工作,通过情况分析、问题研究、修改完善,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以常规为本,向教学常规管理要质量。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深入探讨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目标,以研究过程为主线,以质疑问难为标志,以教学民主化为保证,全面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培养创新人才而施教,要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堂上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答案让学生找、结论规律让学生说;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给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用信息技术来整合教学、用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注重学生动手实验、实践操作。努力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感交流、健康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协调发展。积极开展教学基本功大赛和课堂教学大赛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积极开展实验学科的教学达标课、探索课和示范课活动,努力培养学科骨干和课改带头人,对骨干教师进行动态管理,严格把好师德关。

我校首先抓好科研队伍建设,加强科研骨干教师的培训与指导,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大力开展教科研活动,走科研兴校之路,通过研讨、公开课、教材培训等形式,加强对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和指导,明确教材改革的内涵及教学操作的方法和策略。精心选题,科学论证,积极进行课改实验研究,要认真积累第一手材料,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实验中本着“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以研促教、以研促改。行政、教研、科研紧密配合,齐抓共管。

第3篇: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落实宝坻区教育局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具有大钟特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为每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我镇按照宝坻区教育课程改革的步骤和实施办法,特制定大钟庄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如下:

一、实验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创造性地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验证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在我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实践依据,探索课程实验的规律和方法,深入研究和有效解决课程实验中的实际问题,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为构建具有大钟特色的现代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奠定基础,推动教育教学现代化进程。

(二)具体目标

1、验证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检验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在大钟地区的适用性,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材资源开发提供建设性意见,为国家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提供依据和建议。

2、构建适应大钟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新课程体系,在完善国家课程的同时,总结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和管理的经验,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

3、总结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提高干部教师整体素质的经验,加强对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的培训,改进培训内容和形式,切实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现代课程意识的干部教师队伍,形成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新的教师培训体制。

4、探索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小班化教育”教学策略和模式,改变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大钟学习的现状,建立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5、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改变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作用。

6、建立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机制。

7、创设全社会(或社区)共同关心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良好环境,形成家长和社区公民理解、支持并主动参与教育改革,积极为课程改革提供条件的和谐环境。

二、实验的主要内容

1、一年级对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性实验。对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进行系统、完整的研究。实施并验证课程设置方案,验证并修订各科课程标准,为国家正式颁发各学科课程标准及相关文件做好准备。

2、加入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研究力度。以英语,信息技术、心理健康和形体等方面的教育为主要内容,以逐步加大对选修课的开发与研究为重点,稳步推进并不断完善地方和学校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形成具有大钟特色的课程与教材体系。

3、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小班化教教学”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研究。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树立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探索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式,研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等教学模式,研究充分体现新课程三个基本目标的教学策略,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途径,实现教学的深刻变革。

4、与课程改革同步的教学评价与考试改革。开展学生学业评价研究,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更要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视成长过程,形成不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能够客观反映学生发展状况,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评价方式。改变单纯以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教师教学水平的做法,逐步形成内容多元,形式多样,引导分析和反思,激励教师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教学水平的教师评价体系。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学校教学评价办法。

5、在课程改革中提高干部教师素质研究。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改革并不断完善教研和培训工作的内容、方式与方法,探索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以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为基础,以参与式为重要形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的干部教师培训模式。

6、适应新课程的学校教学管理研究。新的课程设置,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的实施,将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学校将从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教师将从教材使用者成为教材完善者,由此带来的教学管理、教师管理与学生管理等新问题,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解决方法,因此课程改革过程也是学校建立与现代教育观念相适应的、着眼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新的管理体制的过程。

三、实验的主要保障措施

1、成立组织,加强管理。

组长:田德久

副组长:陈庆英、齐德山、曹锡英

组员:郑云兴、岳树明、郑春雨、程国兴、刘文奇、刘建东、芮义、、常贺平、陈维康、马少跃。

2、加强过程管理。

统计、积累新课程改革执行标准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每月进行实验情况总结,每学期总结出阶段性实验成果等。

3、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研究、交流制度。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每两周组织一次课程改革实验的专题教研活动。年级组、备课组、每周实行集体备课研究制。

4、加强宣传,扩大参与面,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机制,积极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宣传,让社会了解、关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引导社会各界参与讨论课程改革,倾听社会各界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意见和建议,为课程改革实验提供各方面的参考。

5、制订并实施实验教师培训的管理制度。

实行实验教师持证上岗,对课程改革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学习出勤有记录、教学情况有反馈、实验成果有评价。

6、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

通过举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理论讲座,开设课程改革专题教学研究活动,组织骨干实验教师赴其他课程改革实验区参观学习,开辟课程改革网站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四、实验步骤

本试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8月)

(1)起草实验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呈报实验方案。

(2)成立组织机构。

(3)广泛宣传,开展新课程实验的社会动员,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

(4)组建实验队伍,制定培训计划,对教育行政人员、校长、教研员和实验年级全体教师进行有计划的通识与专业培训。

(5)实验教师熟悉新课程标准,通读新教材,集体备课。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一20XX年12月)

(1)小学一年级各学科全面及时地进入新课程标准的试用和新教材的试教。

(2)邀请课程专家,针对新课程和新教材实验进行系列专题讲座和针对性的指导。

(3)每月组织一次实验教师的研讨会

(4)及时检测、记录、反映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实验的情况。

(5)深入开展新教材的教与学、新标准及新教材与学生认知规律等研究。

(6)每学年组织一次阶段性实验成果评估和展示活动。

3,实验测计及总结推广阶段

(1)完成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实验报告,提出完善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建设性意见。

(2)总结实验区教学改革、区域课程管理改革和教师培训的经验,展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各项教学研究成果和科研成果。

(3)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构建新课程体系下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及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劳动技能教育)的研究结果和学生素质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五、实验的成果形式

1、实验报告。

2、校本课程教材的形成。

3、新课程相关教辅资料(教学改革案例,学科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及策略,音像、CAI、教具、学具等)。

第4篇: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教育的“三个面向”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搞好新课程改革工作对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深远意义,从而真正实现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这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具体工作措施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组教学”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以合作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充分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该模式中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在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和分类指导下实现的。

(2)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

2015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上海最新课程改革标准 第七篇

方案一:天水市实验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课改为载体,在学校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二、学校课程实施的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2.教师发展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学校课程实施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

人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2.整体性原则

学校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学校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3.发展性原则

学校课程开发的发展性原则是针对学校课程的价值而出台的,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4.科学性原则

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检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边实验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学校课程实施的方法措施

1.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体现参与性。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坚持校本化。

3.仔细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保证学校课程开发的方向性与探究性。

4.制定学校课程开设计划,将学校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教师每学期应根据学校制定的计划,撰写教案。

5.课程的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如表演、竞赛、参观、讲故事、游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学校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五、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

1.成立学校课程评价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的检查评价。

2.对学校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

4.对于参加学校课程开发的教师学校将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师资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学校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七、资源包的开发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课程的资源包必不可少,因此,要求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开发资源包,学校进行资助,保证学校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八、配套措施

1.教导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教科所领导来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计入教师工作量,按工作实绩进行奖励。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方案二: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我校于20xx年秋季与全区中小学一样全面使用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两纲”教育精神和市区上级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有效推进我校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以不断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一、学校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强调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服从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设计上,侧重要学什么?怎样学?学的效果如何?是否严格发挥教学五环节的作用?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展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根本,树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思想,致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幸福指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强调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

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广泛开展以“享受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活动,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构建愉快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既面向全体,又分层实施,注重对学困生的有效帮助。以博爱的精神熏陶人,以博学的追求激励人,以博乐的心情谐和人,主张立德树人,乐学创新。

三、学校课程实施的具体行动

(一)树立基本的课程理念

1、围绕义务教育课程目标,以学生为本,以“享受教育”为主题,培育具有博爱之思想、博学之追求、博乐之心态,营造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追求教育民主与公平,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保障基础性课程的实施,强调多元性、选择性的拓展探究课程实施,体现德、智、体、美、劳诸育的统整性与渗透性、以满足学生主动发展的多样与和谐的需求。

(二)制订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1、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逐步完善学校课程的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立足于“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的研究,逐步构建并完善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学校课程结构,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较为理想的课程环境。

3、实行多元评价方式,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重激励促进元素,丰富和完善“享受教育”主题。

(三)学校课程的基本结构

(四)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举措

1、成立由校长负责之下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2、规范和指导教师执行和开发学校课程的程序与管理,加大对教师课程开展能力的培养。

3、有计划、有重点研发拓展型课程、基础型体验性学习课程和拓展兴趣型团队合作学习课程,为学生提供选择学习的平台。

4、建立学校课程评价制度,强化课程管理,确保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高质量。

四、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1、组织学习课程标准,认真组织学校全体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用校本教研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以教学质量标准为基准,规范日常教学行为。

2、明确教研组、备课组、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的教学任务。

3、发挥教师潜能,倡导校本化与个人化相结合的实践与创新。

4、加大贯彻教学管理制度的力度,重视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建设。

方案三:凤凰小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一、为了落实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规定,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落实国家课程方针并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三、课程实施

(一)国家课程

1、除综合实践活动课外,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安排传统活动、运动会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2、晨会、班队活动等每周至少安排一课时,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少先队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由班主任教师自行安排。

3、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已经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同地方和学校课程统筹安排。

4、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并在六年级进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

5、学校开设英语课,起始年级为三年级。

6、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二)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1、根据国家与省规定,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时与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型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课时统筹安排与综合使用原则。

2、地方课程从《山东省地方课程选用指南》中选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作为地方课程,从一至六年级全部开设。

3、因学校现状不能开设信息技术课,根据传统教育方针,在三、五年级开设珠算课。珠算课的开设不但能成为数学课的第二课堂,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心智得到良好的开发。

4、结合教委印制的乡土教材《我爱冬枣,我爱下洼》,在四年级开展民间传统文化的学习,包括戏曲、手工等。

5、国学大师郭沫若曾就写字要求提出: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求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对养成习惯有好处,能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但要养成书法家,那是另有一套专门的练习步骤的,不能作为对于中小学生的普遍要求,因此在各年级开设写字课的基础上,三、五年级加设毛笔书法课。

四、制度保障

(一)目标管理及任课情况安排原则

1、为促进国家课程方案的实施,落实课程管理,音体美设专职教师同时要求音乐教师每两周教会学生一首歌,并能做到站队唱歌放学,每学年至少举行四次大型文艺活动。体育每周须有班级比赛活动,每学期不少于四次由全体师生参加的体育比赛活动。美术每周举办一次学生书画展览。音乐、体育教师可根据情况上合堂。

2、任课教师考试科目备课每周不超过10课时,上课不超过15课时。所上科目备课共计不超过16课时。

3、为保证地方与学校课程及国家课程非考试科目的实施,尽量跨年级交叉安排教师任课。

4、为加强低年级数学教学及学生管理使学生尽早养成良好习惯,由四、二年级专任数学教师同时分任一年级两班班主任,并分任数学课。

5、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薄弱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并由校长兼任三、五年级的珠算课、书法课。

6、每天下午上课前20分钟为各年级写字时间。

(二)、校本教研

为加强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实施,安排任课教师语文每周一、三,数学每周二、四,其他学科周五开展学习教研、听评课活动,并由教研组长写出活动记录。

(三)、目标管理

1、所有科目均须备课并体现书面教案再上课,可参考其他教师已有的教案,但必须体现其使用性。【上海最新课程改革标准】

2、备课时数以一学期应有课时计算,各种作业布置合计不少于上课时数。但语文、数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非考试科目不留书面作业,品德与社会、科学、英语、不留课下书面作业。

3、以上措施通过教师评估考核实施。

五、课程计划实施

1、学校总课时数共计270课时,任课教师人均15课时。

2、附:凤凰小学教师任课情况

方案四: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积极发掘本土人力、物力、文化等教育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确立“健康第一”的发展理念,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发掘具有“乡土”与“航运”特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共荣的校本课程体系,文化立校、文化育人,努力践行“让每一位孩子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设置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优化整合校园素质教育因素,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推动学生积极、自主、持久的学习内驱力。

(三)自主性原则:根据国家提供的课程科目和课时的比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课程计划,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三、课程目标:

(一)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会学习、会合作、会健身”能力的,能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珍爱生命、并具有较强思维力的和发展潜能的合格毕业生。内涵解读:会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善于探究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运用网络等手段进行自主学习。拓展学习领域,在培养良好的读写表达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学有特长。会合作——从小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依存关系;在尊重与维护自己的同时尊重他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追求群体共同发展。会健身——依托广播操、乡土游戏、校园足球以及“体育与健身”课程等资源,每位学生每学期学习不少于2项的健身技能,每天参与锻炼得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懂得劳逸结合、健康第一等道理,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以现代课程理论为依据,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新课程目标、任务的认识,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科研为手段,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

四、实施保障

(一)完善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网络,明确职责,保障学校课程管理的顺利进行。 组 长:曲保华 副组长:张荣义

组 员:朱海石、杨宝霞、冯丹丹、信超男、任丽丽等 校长负责有关学校课程的决策问题。中层组织主要负责执行问题。基层组织主要负责具体实施。

校长室明确各部门在课程执行力上的监管分工。对各部门在课程管理流程进行监管。各部门不定期地向校长室进行课程执行情况汇报,以便校长室能及时了解课程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不足和亮点经验。

教导处(德育处)主(兼)管三类课程的日常管理。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安排好学校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按照学校课程计划,编制班级课表,根据师资情况合理安排教师任职任课安排。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作息时间。

(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常规管理

1、以教学质量承诺制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以聚焦课堂为主线,关注教学五环节,落实各环节的达标标准,争创优质标准。

2、以校本研修为突破口,开展合作共荣团队的创建,通过课题引领,主题研究,同伴互助,落实三类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五、课程评价

以发展性评价为引导,建立、完善以教师、学生为主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课程的目标。

(一)学生评价

1、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学习成绩等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须努力”、记录,提倡鼓励性评价。

2、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最后以不同形式呈现学生学习的情况。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获得者可在学生成长记录册的收获园内做记载。

(二)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导处(德育处)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考核。

4、任课教师设计“过程评价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以“优良,合格”作为最后的评价结果,登录《学生成长记录手册》。

5、鼓励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注意积累,开展研究,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性、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总之,学校课程方案是学校工作的起点与基点,更加重要的是实施,我们将积累经验,逐年完善与积淀,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校课程,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学校的科学和谐发展。

2015小学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工作汇报
上海最新课程改革标准 第八篇

乘课改东风 创教改名校

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已经实施五年了。五年来,湖北省、襄樊市教育科研部门的有关领导时时关注我校的新课改动向,经常来我校进行调研。宜城市教体局的领导和教研室领导、教研员经常深入到备课组,深入课堂与我校领导和教师一起研究新课标,共同听课、评课,为我校课改工作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在这里向那些关心、指导、帮助过我校课改工作的领导和教科研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没有他们的悉心指导,就不会有今天的课改成果。下面就把我校进行新课改实验的做法和体会向各位领导和老师进行汇报,以促进我校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加强领导、转变观念、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实验能否在学校实施,关键看领导的教育理念是否先进,对课改的认识是否到位,为了使我校领导班子成员首先接受新课程、了解新课标,尽快转变观念。课改初,校长亲自组织班子成员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走进新课程》、《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等书籍,领导班子带头树立了新课改观念,在校内构筑了新课程改革的平台,这个平台的构筑,是学校课改的第一要素,体现在“五高”上。一是校长的办学思想高起点,与“三个面向”、“三个代表”国家教育方针高度一致,与新课程改革体系高度合拍;二是管理的高层次,营造一个人文化的管理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课改氛围;三是课改经费的高投入。我们在课改的一年多时间里,在教育、教学、科研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现在的投入资金比过去翻番还拐弯;四是软硬件环境的高品位,为了配合课改工作专辟了课改橱窗,创办了校刊——《课改之窗》,学校的育人环境有了彻底的改观;五是教师的高素质,校本研训的力度加大、研训的方式丰富多彩,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得以大幅度提高。使大家明确了课改的目的、意义,树立了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质量观,提高了新课改的积极性、自觉性,为进入新课程实施做好了思想理念上的准备。

为了保证课改工作有组织、有步骤、有指导的开展好,我校特别组建了课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亲自担任,实验指导小组组长由主抓教学的副校长担任,指导小组成员由学校中层干部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备课组长担任。课改领导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承担着研究新教材,帮助实验教师理解新课标,积极解决教学中遇到实际问题。

加强师资培训,使教者首先走进新课程,接受新课程。我校116名任课教师在课改启动前全部参加了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新课程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教师首先接触了新的教育理念,学习了新课标。回到学校以后,我校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新课标的强化理解。重点是(1)明确所教学科的具体目标,深化课程功能的理解,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维的价值取向;(2)要弄清所教学科的内容、框架,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3)注意对教学评价的理解,对学生要有发展性的多元评价。教师上课前的学习、培训为实施课改实验做好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为了让领导和教师更直接、更具体的感受课改,我校先后派多名领导与教师去安徽、武汉、成都、上海等地学习课改经验,把外面的新思想、新理念、好经验带给教师,把最直接的感受带给实验教师。使领导和老师打开了眼界,开阔了思路,丰富了头脑,转变了观念,为我校课改工作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确定课改实验方案,明确课改目标

校长王祖涛带领领导班子成员共同研究课改实验方案,明确课改实验的理念、目标和原则。对课改实验的内容和进行的阶段做了详细的安排,对课改实验的保障措施做了细致的研究。课改实验方案出台以后,与实验指导小组成员和实验教师共同讨论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得到一致认可后,各学科组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确定了学科组课改实施方案。课改方案使我校的科研目标、教育目标更加明确,使课改实验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课改中具有哪些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怎么把握?怎么课改?课改将把我们带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实验之初,我们对这些问题也是茫然的,但我们学校从校长到教师抱着一个信念,做到了三个坚持:坚持学习,坚持研究,坚持课改。学习中,走出去接受培养,请进专家名师到学校办讲座,还请出校内先学一步,理念领先的教师“现身说法”;研究中,把课改理念与教育教学中的个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加深理解,提高教师的把握课改理念的能力。如: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时,过去是怎么做的——教师为中心,现在要怎么做——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研究会上,各人讲出过去和现在的教育教学案例。如此细化案例研究,在教师的心目中形成一个崭新的、丰富的、具有时代性的先进课改理念;课改中,我校形成了“五新”的课改局面。即:把握新理念,深钻新课标,用好新教材,构建新关系,走进新课堂。当前的教师都能围绕“五新”做比较系统的阐述,并在课改实践中有所体现。

三、校本研训随课改而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新课改实验中,我们紧紧抓住这个主阵地开展研究。

(一)重视集体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分学科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学期初制计划,把教材内容划分为几块,每块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执笔人),在教学本内容之前,同学科几位实验教师在一起共同探讨教法学法,达成共识后由中心发言人执笔写出教学预案。然后再发给每位教师,教师再结合本班实际进行修改,最后进入课堂。除了这种集中式的集体备课活动外,我们的实验教师还不拘形式地自发地开展了一些研讨活动。如同学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总是及时向并列班的教师通报,共同研讨,寻找对策,并在实践中去验证。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新课程实验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二)抓好“三同课”活动

有对比才知有差距,有对比才会产生动力。课改实验以来,我们开展了同年级、同学科、同内容的“三同课竞赛活动”。一种形式是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开展。各学科备课组长牵头确定课题内容,每人自行备一节课,在本班进行讲授,其他教师随班听课,每位教师讲完后再在一起交流探讨,汲取精华,查找不足,这样的活动我们要求各备课组每学期至少要开展3—5次。另一种形式是由教导处牵头,组织部分年轻教师、实验教师开展这项活动。首先播放一节名师的录像课,或让校内走在课改前列的骨干教师讲一节示范课,然后要求青年教师再讲同一节课,让他们在一起相互借鉴交流、切磋教技。

(三)组织“课堂教学开放月”活动

我们把每年的4月和10月定为“课堂教学开放月”。在课堂教学开放月里,我们开展以下两个活动。一是在有经验的教师、骨干教师中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要求讲课的教师在教学展示月里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随时接纳其他教师进班观摩、学习,不得拒绝。同时要求年轻教师在当月听课不得少于15节,听完每一节课后,必须向讲课教师说看法、谈感受,听课笔记上必须要有讲课教师的签名。二是在年轻教师中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要求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在这个月里扎扎实实备好课、上好课、随时接纳其他教师进班听课,不得拒讲。同时,要求每个讲课教师在当月邀请学校领导、骨干教师进班指导10—15节课,做好交流记录。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把上好课的要求化为了教师的自觉行动。

(四)开展评课活动

新型课堂教学怎样实施,三维目标怎样落实,不少教师感到茫然;听完一节课改实验课,也不知如何评价。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开展了评课活动。一是组织教师自评,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实验初,我们就邀请宜城市各学科教研员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进行辅导讲座,并把“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表”印发给每一位教师,组织教师逐条进行了学习讨论。接着利用课改达标课竞赛活动的时机,将50多名教师的课逐节录制下来,播放给本人看,要求教师自己对照标准进行自评、互评,并与评委评估情况进行对照,查找不足,提高认识。二是开展评课竞赛活动。学校分学科组织教师集体观摩两节课改实验优质课录像,当场限时撰写评课稿。比赛结束后,再播放授课教师说课和专家评课部分,让教师进行自我对比,查找差距。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教师的评课水平,授课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四、课题研究与新课改共同发展

(一)课题研究解决了课改中的一些重要的“瓶颈”问题。

课题研究决不是为研究而研究,我们结合课改实践,从揭露弊端开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今天,新课程改革迅猛发展,过去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学工作现在变得日新月异,我们平时甚至每天都会遇到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和新矛盾,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严重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从对某个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找出它的症结所在,然后考虑究竟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措施和策略,一步步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

每位教师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当你取得一定业绩和成果以后,要想再向前走往往会有“欲进不能”的感觉,这也就是一种“高原现象”。怎么办?有效的措施是边反思,边学习(所谓“充电”),边实践。在课改工作实践中遇到困惑,联系个人实际反复思考: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该从何处入手,采取什么策略加以突破?为了寻找理论支撑,组织学习理论报刊和书籍,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然后你再找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商量,做一个专题研究。我校如此立项的有14个课题,还有校级课题、个人研究课题。每个课题组都联系着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每位成员都会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随时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记下各种数据、个案及一切有价值的素材,这期间有时会产生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这正好是课题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契机。在个人刻苦钻研(带着问题到理论著作和相关课题中找答案)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课题组通过专题研讨和“科研沙龙”进行集体攻关。攻克了一个个难题,解决了一个个矛盾,课题研究上了一个台阶。教学活动都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教学效率自然不断提高。正是在这种“学习——实践——总结——提升”的反复循环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境界就获得一步步的发展和升华。许多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三)课题研究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就是学生,所以,我们在新课改中牢牢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观念。我们的课题研究虽然主要由教师操作,但最终是为了促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如《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这就必须涉及到师生间的彼此互动,事实上许多课题在实施的过程中,都有学生的参与,很多时候是师生互动,共同开发。例如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或者综合性实践活动,这些都少不了学生的直接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与学生打成一片,很自然地将学生引进课题,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某些环节的任务,师生一起成长。教师有了发展,学生有了发展,学校和教育事业得到了发展。由此,学校跻身为襄樊市十佳教育科研基地。

五、构建课改背景下的新型课堂。

为了使新教法、新课标、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发挥其杠杆的作用,学校领导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诊课。评课时,把教学过程中的“四生”即“生本、生成、生活、生动”作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看教师是否给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看教师是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敢于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教师是否摆脱了教材的束缚,让学生积极的实践,主动的探索。看教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再发现”产生新的知识。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重视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注重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从而构建起课改背景下的和谐的新型的课堂。

1、以生为本、注重发展。

要正确全面实施新课标,转变教师角色是保证。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本,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这样极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去比较、归纳,获取新的规律,主动构建新的知识,体验创新,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处理教材时,我们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眼光认识、改造、重组教材。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如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领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能量”,从而产生“我会学数学”、“我能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在备教材时,结合学生实际,备课的过程中不仅钻研教材,更注重“备人”。了解教学对象,明确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有哪些经验,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对象,安排教学步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状况来检验自己教学设计的正确性、合理性。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能不断的冲破自身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避免教师一厢情愿的精心设计,学生却启而不发、毫无反应的现象。使自己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贴近了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得心应手地驾驭好每一堂课,全方位的把握整个教学过程。

再则: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构建知识,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用割补法推导公式的基本思路,接着提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呢?学生利用上述方法,分组进行剪、拼、操作等活动,有的拼成长方形,有的拼成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锐角三角形,有的拼成钝角三角形等等,最后同学们自主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让学生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抽象这一认知规律,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从而达到了对整个知识的构建。

2、精心“预设”,即时“生成”。

新课程改革激活了课堂教学的春风,呼唤生成的课堂。而所谓“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教学程序进行调整,进而灵活地据情施教,达到最好的教学效益。生成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多元性的特点;生成具有很丰富的内涵:从认知发展角度看,它是新旧知识之间融合贯通;从思维发展角度看,它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能力发展角度讲,它是由“不会”向“学会”,从“生疏”到“熟练”的提升;从情感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文本情感的认同与共鸣;从个性发展角度看,它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价值观的形成。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观点看待数学课堂教学。而数学课堂教学正是要引导学生浓缩地经历当初人们探究这些知识的历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着不同理解能力的孩子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们互相砥砺和启迪、互相沟通、互相补充、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形成一个动态生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摈弃“预设”。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精心“预设”通过预测“学情”,预想“可能”,突出教学重点,简化头绪,使之目标集中,成效明现,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如:我校教师徐金荣对《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就是一种为生成的预设:

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估计学生的问题有:(1)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2)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3)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4)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机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之间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引导学生自主释疑。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寻求答案,组织学生汇报,在随机汇报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以下几点:(1)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2)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3)为什么人们要随意毁坏地球资源?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引导点拨,集中到对课文的感悟上去:从向地球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地球,我亲爱的母亲 !

正是教师在预设过程中尽可能的进行多种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敏锐地捕捉到这生成的契机,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新观念,新问题。因此,教师要确立课堂中的课程开发意识,把“精心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捕捉教学中的“即时生成”,据此调节教学行为,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

3、在“生活”中学习

“生活”为源泉,展现情境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若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我们就得到了教学成功的第一把钥匙。但是,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引起的。

许多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多媒体“投其所好”地安排一个开头。或用一个别出心裁的问题设计、或一个小小的试验、或一个精巧的小故事……去营造吸引人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多媒体“声、色、光、形”互动的氛围里,产生了新奇的心理体验,有惊奇、有疑问,进而生成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激励着学生去学习新知、探求其中的奥秘。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采取动画的形式开头,让学生跟着动画角色走进学习: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决定休息一下,孙悟空、猪八戒各自去找食物。猪八戒走着走着摔了一跤,找到了两个大西瓜。这可难住了猪八戒,他想:两个西瓜4个人怎么分,不如先吃掉一个。于是,他偷偷吃了一个,但是还不过瘾。又想:这个西瓜分4份,我先把自己的那一份吃掉吧!于是,他把西瓜不平均地分成了4份,吃了最大的那份,然后才捧着剩下的西瓜往回走。 提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该怎样做?“一半”用数字怎样表示?从而引出“分数”这一课题。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们通过多媒体设置的疑问,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让学生产生了认识冲突。他们在心理上感到迷茫,探索的兴趣顿时而生。这,为学生渴望获得数学知识和积极参与奠定了意向基础。同时,多媒体也就轻松地将学生带入到了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之中。

再如通过表演,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学生最怕写作文,因为他们总感到无话可说。如果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能为学生创造一些口头表达,肢体表达,情感表达等方面才能表演的机会,那么它的作用,不仅在于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更重要的还为学生提供极其可贵的,最直接的生活体验。有了体验学生就有了作文的素材,而且学生还可以在彼此的表演中受到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对事物,对生活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作文最大的毛病就是写不细致,也就写不出真情实感。因此我常常采取表演,再现生活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时自己亲自表演。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演过程老师或者同学的一举手一投足和丰富的表情变化,体会内心情感。然后让学生口头表达,再动笔去写。学生在这种训练逐步掌握写作技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4、让课堂更“生动”。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有人把课堂描述为:课堂应当是“一个充满着许多生灵喜怒哀乐的地方,一个从灵魂深处氤氲着丝丝甘泉滋润精神家园的地方”。一句话,课堂成为了当今师生向往的舞台,这就彻底的改变了过去那种仅把课堂看作是课本知识传授与习得学的场所,把课堂教学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走到今天的课改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讲的辛苦,学生听的乏味的状况,使课堂成为了学生向往的课堂。针对当代学生好表现,敢演讲的心理特征,学科之间相互兼容,在课堂教学形式上进行了改变。如理科学科也安排一定的时间,结合本课的内容,开设学生“讲故事”栏目。开始时,老师布置学生预习,准备故事材料,学生整理材料进行讲述。而后,变成了学生预习后,大家提出一个感兴趣的中心,分工合作准备故事材料进行故事讲述。通过“讲故事”时间,大家一起讨论得失,整堂课学生表现的很激动,每双眼睛都那么明亮,充满期待和兴奋。“讲故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学生自己整理资料,处理信息,得到自己观点的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经过大家的交流,学生逐步认识到了遇事要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活了起来,即使是一些乏味的课也逐渐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

再如语文学科中,许多作作品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表演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生动,更形象,更直接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在教学时,让学生读通课文后,不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表演人物的动作、姿态、神情等。并且让学生评价他们表演的是否理想,还要说明理由,通过学生的评价、指导,表演者表演的越来越形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刻,让学生轻松理解课文,记忆更加深刻。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有效性。语文教材中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为我们实施情境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例如小说、童话、寓言、戏剧、诗歌、散文等很多作品都为我们塑造可以触摸人物灵魂地形象。或是再现情境的表演,或是想象补充性的表演,一旦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整个课堂就会更加亮堂起来。

六、秉持校本特色,办好《课改之窗》

课改之初,我校从学校领导到教师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疑惑问题,尤为突出的是怎么改?改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全体教师反复学习,深入研究,总结出了前面讲到的课改中的“五新”,梳理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创办了校刊——《课改之窗》,现已出了40多期。

我们的《课改之窗》明确一个宗旨: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教师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推动学校课改的深入发展。

突出五个特点:

1、紧随课改的步伐。在课改的通识性培训阶段,我们引导教师把握课改理念,在课改实施过程,适时地指导教师把握教育教学中的环节变革,校刊的内容具有连续性和层次性。

2、注重案例研究。刊登了教师大量的课改感受,既有操作过程,又有反思后的醒悟。

3、每期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全校教师围绕该期的主题谈论,如怎样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用评价激励学生等等。

4、紧密地结合校情。针对课改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研究。如:课改中课堂教学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我们专门编排在14——16期中,进行着重探讨,收效甚好。

5、整体互动,广泛参与。除规定每名教师在一学年中必须有一篇文章刊载于《课改之窗》之外,我们还充分地抓住机遇,广泛地利用了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家长、学生参与课改研究活动的机会。先后有省教研室副主任史绍典、襄樊市教研室副主任肖兴汉、宜城市教研室副主任罗运生、闵祖成及教研员骆崇泉、马仁森、朱万清等及一部分家长、学生都参与了办刊。

五年来,《课改之窗》已成为我校教师的良师益友,是老师们学习新课程的园地,是教师总结交流实施新课程经验的平台,体验成功的舞台。有力地推动了新课程的发展。2015年3月,襄樊市课改会上交流了我们的部分校刊,受到襄樊市教育局及兄弟教育局领导、教师的高度赞誉。

七、开发校本课程 彰显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是本次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校紧紧围绕地域文化特色积极开发了校本课资源。学校在上学期和本学期为全体任课教师编印了《开发校本课程教案》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教师走向社会,走进社区,广泛地挖掘地方课程资源。五年来我们共搜集校本课程教案2500余篇,目前我们还组织人力精选、修改,按《指南》分类编印,供以后参考作进一步的完善。

书画苑里花常开:

我们把艺教课程中的《书画》校本课程设置为书法与美术:1、书法。书法分软笔书法与硬笔书法。2、美术。美术分为儿童画、素描、色彩、中国画、手工等几项。

广泛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借鉴已有的课程资源,针对学校、学生实际,有选择的选取一些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目前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三个部分,一是订阅三种杂志与报刊:《少儿书画》、《中国钢笔书法》、《青少年书法》;二是省编义务教材《美术》1~12册与《中小学生字帖》;三是从书店购买的或学校图书馆借用各类书画指导书籍中选取合适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抓好组织过程。

1、对于初学书画的学生,先采用临摹作品为练习,看谁摹仿最像,坚持练好基本功。学生每次作业全部放在一起比较,评出优、良、中让学生自己找出作业的长处,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评,讲评时鼓励、表扬为主,增进学习书画的兴趣。

2、有一定书画基础的学生,同层次分组进行比赛练习,看谁进步得快,进步快的学生上台表演练习,每一个月评比一次,评比三名进步快的学生,老师奖励《少儿书画》杂志和写字用具,调动学生学习书画的兴趣。

3、书画较好的学生,他们的作品采取竞争上学校书画专栏和学校校刊《课改之窗》上发表,激发学生进取意识,推动学生学习书画的热潮。

4、让学生走向社会,借助社会活动教育和各类书画比赛的检验,培养一批书画新苗。A、参观书画展览,加强学生学习的动力。B、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书法比赛,加速书画新苗的培养。C、结合重大节日,至少每年将举办一次学校书画大型的竞赛,从中发现与选拔人才。

5、举行书画现场表演,举办康乐杯学生书画作品展览。

6、召开校本课程研讨会。邀请各级领导、老师、学生家长到会参加探讨,不断地完善校本课程,形成一套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

7、营造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

一年一届的“康乐杯”书画赛开展得有声有色;书画培训抓得有滋有味。美育的苤芽在这里萌发,审美的情趣在这里培育。

美术室、书法室、艺术欣赏室、作品琳朗满目,师生的优秀作品获奖成果,名人名作,透露着师生的情趣品味。

一次次的电化展示,将学生带入艺术的殿堂,艺术素养在这里得到启蒙。

学校的每一个橱窗,每一块墙面,为师生提供展示心智的舞台。俏立于枝头的花鸟,雄浑秀丽的山水,端庄潇脱的书法,优美而流畅的体艺线条,无一处不在蕴孕百年南小的校园文化的内涵。

走出去,请进来。在精彩的艺术世界中认识艺术,在名师的指点中提高艺术,在参观展览中理解艺术的灿烂,明确人生需要怎样的艺术文化。

从发表作品参与竞赛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每学期向各级报刊推荐学生作品,在本校书画比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各类书画大赛。师生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书画院举办的“我与电视”、“小星星杯”东方少儿美术书法摄影大奖赛、第一届手拉手“珠穆朗玛杯”少儿书画大赛、“小画家杯”——走进长江三峡中外学生美术作品比赛……获奖师生达1200多人次。有8名师生被吸收为湖北省书法协会会员,有47名学生被吸收为宜城市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学校被评为“宜城市快乐校园工程示范学校”、“襄樊市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先进学校”、“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这些成果不仅是南小的财富,更是南小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美丽风景。

文艺舞台放异彩:

我校“五百队”独领风骚。学校成立百人的电子琴队、百人鼓号队、百人民乐队、百人舞蹈队、百人合唱队,拉开了艺术教育的序幕。星移斗转,年复一年,“五百队”代代相传,永葆青春,而今是独领风骚,名闻遐迩。仅2000年到2015年,“五百队”在市级重大庆典、会演活动中演出60场次,学校鼓号队在襄樊市第一届鼓号队礼仪展演中一举夺得桂冠。数以万计的观众领略了南小少年儿童的风采。他们为鼓号队整齐华一的表演鼓掌,为民乐队和谐、美妙的演奏而陶醉,为舞蹈队、合唱队精湛的演技而喝彩!

我校教师连续8年参加教育系统文艺调演获团体第一名。市团委妇联举办的卡拉OK小歌手大赛中,我校赵婷宇同学获第一名,广播电视局、文化馆举办的电子琴大赛中,我校3名同学获一等奖,团委、妇联举办的歌咏比赛中,我校合唱队几次获得第一名,市委宣传部每次举办的晚会上几乎都有我校的节目。

收获不仅需要播种,更重要的是辛勤的耕耘和培育。在艺术教育工作中,我们的指导教师充分发扬了红烛精神。他们一心扑在教学上,指导排练的文艺节目屡获大奖,《汉江雏鹰》、《妞妞看戏》、《楚都娃》、《青娃与顽童》、《春风杨柳》等先后在第四、五、六届“魅力校园——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中获奖,在湖北省黄鹤美育节中先后获一、二、三等奖。并被邀请赴韩国演出。有3名小演员被评为优秀演员。在宜城市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上,更是大显身手,现已连夺八年桂冠。其它在市级以上获一等奖的节目达20余个,获奖学生不胜枚举,仅在省级以上获奖的学生就达100余人次,舞蹈演员于安琪、王春阳、李瑞同学在她们精心培育下,在“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风采展示大赛”中荣获舞蹈专业组金奖。今年我校在宜城市艺术节上荣获第一名的舞蹈节目《托起盲童心中的太阳》再一次参加了湖北省艺术节演出,并荣获一等奖。

八、沐五年课改春风雨露,尽显百年南小课改风采

五年来,南街小学乘借新课程改革的东风,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五年间,学校在中央教科所、省市教研室、教科所申报立项了14个研究课题,填补了百年南小无国家、省研究课题的空白,国家级研究课题——《小学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的研究》已圆满结题;省级课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获省教研室颁发的“优秀课题研究”奖;《非智力因素对儿童学习与品格形成的影响及对策》获襄樊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五年间,两次接受省教研室组织的课改调研,受到了省教研室副主任史绍典的高度评价;2015年为襄樊市教育局召开的课改工作会议提供交流材料五份,两名教师为大会作课,其中校长陈圣友的《围绕课改抓教研,抓好教研促课改》先后被《襄樊教育》、《走进实验区》刊载;五年间,学校先后摘取了“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湖北省教改名校”、“襄樊市示范学校”、“襄樊市十佳教育科研基地”、“襄樊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的奖牌;五年间,有一名教师获中央教科所颁发的“课改先进个人”奖,2名教师获湖北省“教改先进个人”奖,二十多人次获襄樊市、宜城市教改、教研奖;有226人次的课改论文、案例、教案在国家省、市级发表、交流或获奖;五年间,学生有200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

五年风雨五年歌。经过五年的努力,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领导教师树立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学生、教师、学校得到了充分地发展。省教研室副主任史绍典来校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调研活动时,在听了我校课改工作汇报和教师的作课后讲到:“这里所开启的是学生的心灵,所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所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所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生动体现。而且老师自身也完善了自己,实现了自我角色的转换,获得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这对我校的课改工作给予了充分地肯定,也为我们今后的课改工作增添了信心。

2015初级党校学习小结
上海最新课程改革标准 第九篇

总结一:初级党校学习小结

经过一段时期的初级党校学习,我的心境自然澎湃而又亢奋。其实,无论是谁,这种难得的熏陶刚过,思想上和认识上都会大有一吐为快的强烈之欲望。这对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一个最先进的党、最伟大的党,始终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楷模,也始终是勤奋学习、善于思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等等,以及正确选择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学习,我对我们的党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有它的阶级性,人民性,先进性。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党的先进性。而工人阶级之所以具有先进性是因为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赋予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等越来越发达,因此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具有新的内涵、新的标准和新的特征,做到与时俱进。党的先进性还体现在将“三个代表”写入了新的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先进性作了富有时代特征的界定,具体地、明确地揭示出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和内涵,深化了我们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通过学习我进一步端正了自己的入党动机。入党动机是指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是推动人们争取入党的一种精神力量。真正正确的入党动机应该是能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我要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一个人在组织上的入党一生只有一次,而思想上的入党是一生一世的,所以,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必须坚定信念,用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不断地深化自己的行动。

再次,我懂得了入党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考验的过程,不是你随便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时时刻刻用党员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听了几位优秀学生党员的入党经历,学到了我们不仅要在组织上积极要求入党。把党和人民放在第一位,用自己的行动来展现一位入党积极分子的作风,时时刻刻,用党的标准提醒自己,什么要积极主动的去做,什么要积极同违背党标准的做斗争。入党的过程,便是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便是升华自己的过程。

当然,我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融为一体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由巨大的反作用。

通过这次的学习, 我不仅加深了对党的基本知识的了解,也更加明确了入党动机,优秀党员决不是套在自己头上用于炫耀的光环,而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所应该达到的目标,组织上的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的入党一生一世。在学习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恰恰印证了这一点。看着那些面对党旗宣誓的共产党员,我感动了,我感到了作为共产党员的骄傲,也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我也一定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时刻谨记党的教诲,时刻以党员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 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自觉的加强自己,争取得到更大的提高。

总结二:初级党校学习小结

20xx年4月2日3日两天,我在上海市委党校参加了由上海市教委组织的市二期课改初中起始年级培训者专题培训活动。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我分别听取了徐淀芳同志关于《二期课改背景下区县教研工作的职能与策略》、顾志跃同志关于《二期课改的评价改革》、孙元清同志关于《二期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及徐阿根同志《新教材编写思路和基本特点解读》的专题报告。通过两天的学习,我进一步认识了教研工作在二期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及所应具有的职能和策略运用,了解了教学评价的历史和评价改革的方向。特别是市北初级中学校长徐阿根老师的讲座,结合了近几年试点学校的很多案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让我感觉深受启发。

在二期课改新形势下,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教育观念有了新的变化,“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以往如何将理念具体贯彻到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自己做得还有很大不足。

通过学习,我觉得徐老师为我们指出了许多方法和途径。

通过学习,我觉得对新课程的理解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要适应课堂和学生生活的变化,不断创新。

通过学习,我觉得对回去后如何联系区内其他体育教师进行新教材的学习培训,制定出符合校情的实施方案,都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

在此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我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新教材的实施添砖加瓦。

总结三:初级党校学习小结

一、继续解放思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更了解我国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的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并明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面对人类生存环境所欠缺的新的关于社会发展的哲学思考。科学发展观所关心的问题是有普遍性和人类性,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发展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展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去共同实现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并提出未来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概念,肯定了发展必要性。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前人的探索和思想,又根据新世纪、新阶级、新形势、新任务在发展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全局性突出问题的背景下进行了理论创新的成果。它反映了我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十个结合”是对改革开放经验总结后一次是有很重政治分量和很深理论内涵的概括和集大成之作,生动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怎样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怎样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怎样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集中体现了我我们党新时期在探索。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上的理论觉醒和实践创造“十个结合”的重要思想,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都将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以后的实践中被反复借鉴,并得到创造性的发挥。

三、红色之旅是我们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

在市委党校精心安排下,顺利完成对湘赣两省一周红色之旅。实地参观了庐山,考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革命圣地。实际感受了一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干革命,打江山的艰难困苦;真正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使我们懂得了井冈山精神的真正含义,真正能够领会:弘扬井冈山精神,牢固确立发展必胜信念;弘扬井冈山精神,就要实事求是,大胆创新,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弘扬井冈山精神,就要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努力营造一种干事业的氛围;弘扬井冈山精神,就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井冈山精神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魂宝,它集中体现了共产主义精神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继承这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使这发扬光大,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对本市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介绍及怎样发挥高科技人才作用

在当今世界,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我,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及理论,解放思想。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拓思路、勇于创新为保证科研生产任务的完成保驾护航。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队伍中不可欠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中的骨干。面对新形势迫切需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高技能队伍人才。以下是我对高级人才培养几点建议:

1、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要形成领导重视,建立合理的培训体系。

2、完善高技能培养机制。制定高技能人才使用考核规范化,制度化,公平性。

3、开展多种形式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促进高科技人才岗位成才,激发广大员工学技术钻研的热情和积极性。

4、加强激励力度,完善高技能聘任机制,制定津贴发放规定。实行待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

5、激励和完善“名师带徒”制度,充分发挥帮带作用。对优秀师徒进行表彰奖励。激励技术工人立足本岗,爱岗敬业,为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二周党校高技能人才研修班学习生活体会

两个星期的学习生活使我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可亲,学员们相互帮助相互沟通交流。从老师和各位学员身上我学到了更多的社会知识、工作方法、为人态度和处事原则,那些有形和无形的有益方面影响了我、熏陶着我,使我在理论上得到了充实和提高,知识上得到了补充,思想上更加成熟。使我体验到了大家庭的快乐和温馨,并和各位学员建立了深厚感情和友谊。这将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成为我今后工作生活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动力。

两个星期的学习生活时间虽短,但使我学到很多,将成为我记忆中的永恒,我会永远珍惜和怀念这段时光!对于我们每一位学员来说,今后的路还长,还有很多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做,我们要以此次学习为契机,用学到的新知识去指导工作实践,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为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和型号任务的完成贡献智慧和力量。

总结四:初级党校学习小结

5月7日至5月10日,学校集体组织了共六讲的二级党校理论课学习,接下来我们自学了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宗旨路线等课题。并分别于5月13日晚和5月20日晚进行了主题讨论会。虽然这次学习的时间很短,但是授课内容却极其丰富,需要我们在课后细细品味、慢慢消化。

当然,通过这次集中学习,我认为自己在思想上又上了一个台阶,离党的标准也越来越近。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逐步对一些事情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期望在思想上“更进一层楼”、在行动上“身先士卒”。

党课的理论教程我就不说了,实际上,在整个党课学习中,我认为最有意义、我也受益匪浅的是每次课堂上的纪录片《伟大的历程》,很多次都被感动的热泪盈眶。当然,首集讲的就是教育,即1997年恢复高考制度的一波三折,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数百万人在短短的三个月复习高考时的韧劲。甚至有父子同在一考室的。实际上,这里我已经不能用感动来形容,我只能说“好”!从中,邓小平的许多理论,许多高瞻远瞩的思想,我们都只能说敬佩!比如,邓小平一出来就说要科教兴国,这个“三步走”战略比六十年的“三年赶英,五年超美”口号现实得多,也确实是一个伟大的蓝图,一个真正实现大国的梦想。

当然,邓老前辈给我们设计了这么个路线,我们一定不能辜负了他老人家的期望,一定要想着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贡献点什么(不论贡献大小,总之,不能拖社会的后腿)。要怎么做,才能对得起人民,才能配得上“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我觉得从这一点想,并且把它彻底想透彻了,我觉得在思想上就配得上党员的标准了。

参加党校学习,我觉得最主要还是思想上的学习,思想上保持先进了,才能说行动。不是吗?那句广告词说的好: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思想是行动的先决条件。

当然,我很坦诚承认我思想并不是足够先进,比如:当得最高纲领,我认为它很遥远、很空洞。我是一个现实的人,我认为在达到最高理想之前应该先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党内存在的极少数党员腐败,不正之风现象。我不会拿高标准高要求来教导他们,我只会很简单地说一句:你要怎样做才能对得起人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才能不辱没作为党员的荣誉称号。很简单,我们都是从群众过来的,都是无产阶级,都有过穷苦的经历,我觉得用这一点去说服他们会更现实些。

所以,回到前面,我认为要作为一个党员,不仅是思想上要起到先进作用,对这个社会,对这个民族还得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次党校学习,我在这方面有了质的转变,以前我是认为个人发展了,

相关热词搜索:上海语文课程标准 上海法官工资改革标准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上海最新课程改革标准”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上海最新课程改革标准"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keben/77403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