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关于信任的语言

关于信任的语言

2016-01-02 02:46:5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于信任的语言篇一《爱是信任的语言》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关于信任的语言》,希望能帮助到你。

关于信任的语言篇一
《爱是信任的语言》

爱是信任的语言

教师在孩子特别是低年级孩子的心中是高高在上的长者,她们对教师有着依赖和崇拜,凡事总爱拿“老师说的”来征得别人的遵从。孩子这样的信任我们,我们对他们也要给予充分的信任。信任是建立在心灵相通的基础上的,只有你爱孩子,懂孩子,才能静下心来听他们的诉说,才能真正的信任她们。爱孩子母鸡都会,可教育孩子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从事低年级教学多年,在工作中总免不了这样那样的告状。哪怕是谁不小心碰了谁一下,都要告诉老师,老师在他们的眼里就是公正的法官。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往往是安慰一下,说老师批评他,或者道个歉就行了。因为我知道,一会她们就会一起玩起来,就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其实这也是值得我们大人学习的地方,她们能够对一些事情很快就释怀。

然而有一些事情也很令人头痛。总有孩子或孩子的家长说孩子的东西丢了,某某偷了谁的东西。每当听到这些,我就很忌讳“偷”这个字眼,我知道,孩子小,意识不到那是怎样的行为,有时只是一时喜欢,或者并没有意识到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如果给一个幼小的孩子冠上小偷的名义,那对于他长大后在同学心目中的印象将永远改变不了了。所以每当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极力阻止孩子或家长用偷这个字眼。最初当有孩子说某某拿了他的东西时,我会在孩子读书或写字的不经意间,悄悄地翻一下被怀疑人的书包,如果没有,其他孩子也不会发现,如果有,我变找合适的机会和孩子谈话。记得那次张小被我发现真的拿了别人的铅笔,下课时,我借故让他帮我拿作业本,把他请到了办公室。我问:“你看见某某的铅笔了吗?”孩子摇摇头。“老师看见你的书包里好像多了一枝笔。”见事情瞒不住了,张小说“是我在地上捡的。”无论是拿的还是捡的,我不想揭穿孩子。我对他说:“你知道捡到东西怎么办吗?”“谁丢的给谁。”“你真聪明,那你能悄悄地送回去吗?”孩子明白了我的意思,便悄悄送了回去。

其实在班级中也有一些孩子是由于喜欢别人的东西而拿。张志是我班的一个单亲孩子,平时就少笔少本的,对于水彩笔,削笔器那样的“贵重物品”更是喜欢。一天,他偷偷地拿了前座同学的削笔器,我说:“你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喜欢叫爸爸买。”他抬头看着我说:“这么贵他才不给我买呢。”我知道他的家庭不富裕,听着孩子的话内心有一种酸楚,我告诉他如果想要和老师说,老师给你买。

后来我把女儿用剩下的削笔器给了他,他特别高兴,还给他买了水彩笔,从那以后,再喜欢的东西他也不会去拿了。

进入二年级,男孩子特别喜欢玩溜溜球,课上也想摸摸。一次我课上没收了一个放在桌子上,本打算第二天教育一下还给孩子,可晚上忘记拿到办公室,第二天溜溜球居然不翼而飞。我当时真的有些生气,老师的东西都敢拿,真胆大。可事情都过了一个晚上,我想东西应该在孩子的家里。怎么办呢?第二天班会,我对孩子说了这件事,我说:“谁拿走了溜溜球,你有三个选择:第一悄悄地还回来,老师就当你借去玩了。第二,如果坏了,请你买个新的还回来。第三,老师替你给人家8元钱,就当老师借给你的,但你将来长大挣钱了,一定想着还给老师。”听我说完,孩子你看我我看你,都在猜想。第二天有孩子告诉我,老师吕晨把溜溜球还回来了,弄坏了。我本不想让孩子知道是谁拿走的,可现在事情办砸了,怎么收场能不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呢?我找来吕晨。他主动承认错误,说明天一定买个一样的赔上。事情是瞒不住了,不如表扬他的诚实吧,讲个伟人列宁去姑妈家打破花瓶,后来主动承认错误的故事。伟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我们平凡的人呢。犯错后能主动承认就是好孩子,我们要学习他的诚实,做个诚实的孩子。吕晨听了我的一番话,心情一下轻松了。

其实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她们都很纯洁,即便有时犯下一点点小错误,我想也是无心的行为。作为老师,我们要用善意的眼光看待她们,信任她们,相信她们的善良与单纯。只要我们用爱的语言去引导,用爱的行动去帮助,她们会走出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

关于信任的语言篇二
《信任_溯源与定义》

信任:溯源与定义

郑也夫

  在思想和价值观同商品和消费一样日益多样化的世界上,企盼定义的统一,几近于说梦。但正因为多样化和多元化了,大家使用“信任”等词汇时的主观意味,往往并不相同或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在从事一项较具规模的研究前,最好先给个定义。人们并不要求你的定义与他们相同,明白你讨论的是哪一桩事物和误会。,。社会过的行为或频繁打过交道的事物,它所以能成为一项研究,是因为当代社会生活的独特压力刺激我们对之投以学术的关注。很多研究对象还是前辈学者已经涉猎过,甚至定义过的。检点前人对该事物的称谓、叙述、认识、论说和界定,是建立自己的定义的基础。而这一梳理过程无疑使定义工作具备了又一重价值。

为什么很多事物早就发生和存在着,却刚刚成为专门研究的对象,除了变迁的社会生活所给予的刺激外,还在于当代学者获得的新的理论视角。因此,定义既是他们学术研究的起点,更是他们已做出若干思考后的结晶。一个好的定义既促进了理论思考,又在相当程度上是理论的投射。这是定义的更高价值。

本文要完成哪一水准的定义呢?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风下矣。笔者但求尽己所能,从梳理语源学、中西方典籍、社会流行语言和古典社会学大师以及当代学者的论述中,认识和界定自己的信任定义。

—118—

11中国语源与古代典籍中

的“信任”

  语言是活的历史,录,。

中,“信”从人言。耐人寻味的是,“信”字被列在《说文》的“言”部,而非“人”部。我们或许可以认为,汉代以前的人们认为,与“信”直接相关的是“言”。而这里暗含着言与行分离的可能性。在辞典中“信”的意义甚多:(1)书信、消息,(2)使者(发信臣),(3)凭据、符契,(4)诚实,(5)信用,(

6)相信,(7)信任,(8)的确,(9)任凭、听凭。辞典中辞义的排列是根据词义使用频率,而我们的上述排列却是根据主观判定的辞义逻辑意义,即从有形到无形,抽象的意思中的序列是:诚实,信用,相信,信任。在古代汉语中一个“信”可包办这些意思,读者可在整体语境中体会是哪一种“信”。在现代汉语中,则要使用不同的词汇去应付这些微小的差别。诚实和信用属于被观察者的属性,而相信和信任属于主体。从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表达主体性的词汇的掌握晚于表达客体性的词汇。而诚实要比信用的范畴宽,且包括信用,信用是一种特定的诚实,它强调的是守约重诺。相信与信任的关系与之相仿佛。“信用与信任”的意思从“诚实和相信”中分开(虽然古人仍然使用一个“信”字)并可以在语境中被识别,表明了中国古人异常早熟地洞悉了这种人际

信任:溯源与定义

关系。信用与信任互为表里:信用是名词,表达静态的属性,即可信任的;信任多为动词,出发点是主体,即判定对方有信用与否;说个人某项品德——是否重承诺,多用信用;说社会这方面的道德程度,多用信任,因为社会行为是互动的,一旦包含了主体的态度和判定,使用信任更恰当。

辞典中的“任”字有以下意思:官职,保举,承担(如诗经小雅:我任我辇),堪,信任,听凭。

《辞源》中没有“信任”一词,说明在先秦时代没有这一词汇。《论语》中“信”字出现38次。在同类字眼中属于频率很高的。

下面我们将分析,《于上述“诚实、。很难确认的使用专指诚实而非信用(或信任),而似乎兼容了诚实和信用处却甚多,如下:

道(即治理)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115)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116)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惮改。(118,91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125)亦有多处可以确认为专指信用,即重承诺,而非一般意义的诚实,如下: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所守的约符合义,说的话便能兑现)。(1113)

好信与不好学,其蔽也贼(守信却不好学,会盲目地做不好的事)。(17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18)如前所述,“相信”与“信任”也是既相通亦有别。《论语》中确有少数“信”意指“相信”而非“信任”。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

为有,焉能为亡。(1912)但有多处意指“信任”是确凿无疑的: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该是。(

5110)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126)《论语》中孔子以不同的字眼表示君子对待不同身份者的态度。,对兄弟曰悌,,,,朋友的关系,这之中的道德才堪称“信”。这种用法说明,孔子“信”中的一个重要含义正是现代汉语中的“信任”。除了上面这段引文,论述信与朋友《论语》中还有两处: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14)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117)

孔子讲述我们称之为信任的那个信时,或指君子,或指作人的道理,较少直指社会和政治。但仍然有一句话鲜明地反映了孔子对信任与社会关系的看法: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17)

这无疑不再是谈个体,要么是说政府要取信于民,要么是说社会不能缺少信任。

我们已经说了很多“信”,“信”与“任”是何时、怎样系结在一起的呢?或许也是《论语》的作用——这是《论语》在信任问题上给

—119—

北京社会科学 1999年第4期

予我们的又一点启示: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辱,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1716)敏则有功,惠则足一使人。”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

公则说。(2011)

综上所述,重承诺守约定的观念在我国远古时代已经产生。孔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谈论和倡导它,将之看作一个人之可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君子之成败(信以成之),一个政府与社会之存亡(自古人皆死,民无信不立)所系。大,成为仁义礼知信—之一,,的主要思想注入到。

界限和空隙处的处理态度。此外还有很多说法。因汉语中并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和问题,我们对此不作更多的评介。

与《论语》对应的西方古代典籍是《圣经》。《圣经》中使用信任(trust或confidence)达几十次之多。比如:

你当依靠耶和华而行善事,以他的信实为粮。(诗篇

2017)他纪念他的约,直到永远,他所吩咐的话,直到千代,,向,说我必将迦南,。(10518—10)你们当信耶和华直到永远,因为耶和华是永远的磐石。(以赛亚书2614)我们又打发一位弟兄同去,这人的热心,我们在许多事上,屡次试验过,现在他因为深信你们,就更加热心了。(哥林多后书8122)

我们辛苦劳动,正是为此;因为我们的指望在乎永生的上帝;他是万人的救主,更是信徒的救主。(提摩太前书419)

提摩太啊,你要保卫所托付你的。(提摩太前书6120)

西域的另一部宗教典籍是《古兰经》。《古兰经》中也留下了两条关于信任的论述:安拉命令你们把托管物归还给它们的原主(4158)

有信仰的人啊,你们不要背叛安拉和他的使者,也不要故意不忠于(背叛)你们(所受)的信任(8127)。

浸淫于宗教文化中的西方近代学者认为信任的一大特征是“无条件”,它只能产生于人与上帝的关系中。洛克认为,保证诺言和契约的完成要靠约定双方之外的第三方的力量,人们是因为惧怕作为第三方的上帝的愤

怒,才履行诺言。

21西方语源和古代典籍中

的“信任”

  在西方学术界日益成为显学的信任研究

就是对trust的研究。《牛津英trust在第二版

(TheOxfordEnglishDictongary)语辞典》

中有如下含义:(1)对某个人、某个事物的品质和属性或某个陈述的真实性的相信或依赖。(2)对某事物的怀有自信的期待。(3)义务、忠诚和可依赖性。(4)对于一个买者拿现

(5)对寄货而将来付钱的能力和意向的信心。托某人具有信心的状况,或被托付某事物的

(6)状况。〈法律〉将财产的合法所有权信托给某人,由他去为了另一人的利益掌握和使用这笔财产。(7)商业托拉斯。

trust与confidence是英语世界中的信任研究者们努力区分的同义词。有学者认为,二者的主要差别是程度,前者的信任程度更

①强。还有一些学者认为,confidence指对一个制度的信任,而trust是指对一个制度的

—120—

信任:溯源与定义

即使在西方信任产生于宗教,它也不可能不走进世俗生活和世俗语言中。在基督教产生不久的时代中,罗马人的语言中表达信任的一词是fede,其中含有非理性和不能计

算的意思。

从西方的语源和典籍中我们看到,与中国的人文传统不同,西方的信任观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拉丁文的词义透露出,西方人早就意识到,信任不是纯理性行为。英语信任的含义中更显示出经济行为的进入,无疑这是西方社会生活所使然的。

成一个个成语、俗话,汇入语言的汪洋大海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两套观点或价值观截然对立的话语,共存在民族的语言系统中。请看下面这些对立的俗语: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留得青山

在,不怕没柴烧

三思后行——当机立断未雨绸缪——摸着石头过河

好男儿志在四方——父母在不远游龙生龙,凤生凤,—,。我们可。却很难找到鼓吹不守信用的俗话。勉强找到几句:  久病床前无孝子。  墙倒众人推。

却只是讲述状况的,并非与上述强化信任的俗话针锋相对。为什么在社会生活中背信弃义的事情屡见不鲜,在语言中却并不对称,缺乏强化信任与鼓吹背叛的两套词汇。这道理耐人寻味。也可能这恰恰是一种对称和均衡。在语言产生的时代,朋友间的背叛屡发不止,信守诺言才是稀缺。虽然以后信任稍事多了

一些。但语言的底子毕竟都是早年打下的。并且信是比仁义礼智更普遍需要的。朱子说:“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火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只要有两个人共事,就会有畏惧背叛的心理。即使他实际上可能背叛,却未必愿意鼓吹背叛。

31俗话中的信任

我们说,方式的记录,俗话是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然诺则千金不易。人无信不可交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出日头。

《从中世坎菲尔德(J.D.Canfield)在其

纪到复辟时期的英国文学中作为约束力的言语》一书中说:“政治和性的忠诚是最基本的,

它们不仅靠刀剑而且靠语言来加强”。信哉斯言,因为这是两个风险很大的领域,还因为语言从来不是消极的东西。在汉语中完全可以印证坎氏的论点。

但仅此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语言同一部典籍是大不相同的。某一词汇在一部典籍中出现的频率,反映出该作品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甚至倾向性。语言则不同。语言是工具性的,是为社会所有成员使用的,社会所有成员都可能在创造性的使用中为语言增添着词汇。这种普适的工具性,要求它是中性的,包容的,甚至机会的。任何一种观点、见解、道理、价值观,都会经千百次表达而凝聚

41理论家所说的信任

以洛克、霍布斯为代表的启蒙学者,和以

韦伯、杜尔凯姆为代表的古典社会学家们,兴趣广博,视野宽阔,他们的研究关联到信任问题,甚至提到信任这一概念,但他们几乎都没有对此作过专门的论述。

—121—

北京社会科学 1999年第4期

但齐美尔是个例外。齐美尔说:信任是

“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没有人们相互间享有的普遍的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几乎没有一种关系是完全建立在对他人的确切了解之上的。如果信任不能象理性证据或亲自观察一样,或更为强有力,几乎一切关系都不能持久。”靠着信任的功能,“个体的、起伏不定的内部生活现实地采取了固定的、牢靠之特征的关系方式。”“现代生活在远比通常了解的更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他人诚实

的信任之上。”齐美尔不仅论述了一般意义上的信任,在其1900年出版的《货币哲学》中从信任的视角对金钱—作出深刻的透视。他说,够兑现的许诺(p,人都不会利用对方的易受攻击性的相互信

(1993)⑨心。”经济学家阿罗认为,信任是经济交换的

κβ

有效的润滑剂。他说:“世界上很多经济落

λβ

后可以通过缺少相互信任来解释。”经济学家赫希认为,信任是很多经济交易所必须的

µβ

公共品德(publicgood)。这些无疑是由经济学家为主体的理性选择学派的思想。他们努力以这种思想方法解答一切现象,自然也包括信任。。,;νβ

。维特根斯坦以他特有的智慧谈论着信任和确定性。“既定同样的证据,一个人完全相信,一个人却不能。我们并不以无力解释和判定而将其中一个排除在社会之外。”“如果我信任他,我的心智能进入他的思想中吗?如果我不信任他,我说,我不知道他的想法。但是如果我信任他,

οβ

我不能说我知道他的想法。”“我们的问题和我们的怀疑依赖于一些不受怀疑的命题,它们像枢纽一样,其他的东西围绕它们转

πβ

动。”

社会学家们终于捡起了齐美尔的话头。以色列社会学家爱森斯塔德在其《保护人、被

(1984)中说:“社会学创建大保护人与朋友》

师们强烈地感到社会分工组织与权力合法性调节及其与信任结构和意义结构的巨大冲突,对这一冲突的强调或许是古典社会学理论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遗产。”

谈到现代社会,他说:“扩展信任,将之与更广阔的工具权力以及更广阔的意义结合起来,变得至关重θβ

要。”德国社会学家卢曼在《信任与权力》(1979)中提出,信任是简化复杂性的机制之ρβ一。这一见解对信任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吉丁斯则将信任定义为“对其它人的

。”齐美尔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隔代影响。

自齐美尔去世后,信任的研究几乎被遗忘,半个世纪后这一视角才被多家学科重新发现。

心理学家多依奇(M.Deutsch)是第一个使用囚徒困境方法的学者,也是较早的从探讨冲突的解决中开始思考信任问题的人。他执著于心理学的微观实验的方法,可惜未能产生理论上的影响。他说:“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发生具有信任是指,他期待这件事的出现,并且相应地采取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与他的预期相反是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大于与预期相符时所带来的正面心理影响。”(1958)此后,一批心理学家在研究信任。赖兹曼说(L.Wrightsman):“信任是个体特有的对他人的诚意、善意及可信任的普遍可靠性

(1974)罗特说(J.Rotter):“信任是的信念。”

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及口头或书面

(1967)萨的陈述的可靠性的一般性的期望。”

波尔(C.Sabel)说:“信任是交往双方对于两

—122—

关于信任的语言篇三
《口语交际中语言的诱导功能》

第31卷第11期2010年1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Vol.31No.11

Nov.2010

口语交际中语言的诱导功能

于景超

(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系,安徽

蚌埠233030)

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交流。说和听的互动是基于彼此对自己和对对方的认知而做出摘要:

的一系列反馈。在口语交际中,说话人的语言表达会诱导听话人的思维方向。看似相近的语义内容,说话人使用不同的句式会对听话人的思维产生不同的诱导,从而取得可能迥异的交际效果。就听话人而言,其思维也不是完全被动的,经过思维调节,听话人也可以作出理性的回答。

关键词:口语交际;表达方式;思维;诱导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0)11-0115-03

增。原因是,第一种问法容易得到否定回答,而后一种提问是选择问句,多数情况下,顾客会选择一种[1]。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众说不一。20世纪50年代,沃尔夫假说提出“语言决定思维”的假设,引起学界的不断争议。在讲授口才课过程中,笔者很深刻地感受到语言特别是语言的表达方式对思维的诱导作用。

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在双方都全神贯注的情况下,说和听的互动交流是基于彼此对自己和对对方的认知而做出的一系列反馈。

在口语交际中,说话人的语言表达会诱导听话听话人所接收的不仅是对方传递过人的思维方向。

来的信息,还有传递信息的方式、情绪等副信息。副信息会干扰听话人对信息内容本身的理解。

说话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会有意或无意地诱导听话人的思维。听话人只有认清语言的诱导机制,经过自己思维的调节,排除这些副信息的干扰,才能作出较客观理性的回馈。

本文主要探讨语言表达方式对大脑思维的诱导作用以及思维的调节与反馈。

一、句式诱导

选择问句对人的思维有诱导的作用。选择问句“喝咖啡其实已经隐含了一个肯定的预设。上例中还是牛奶”的提问,其实已经隐含了“您一定会喝饮料”的语义。服务员在提问的时候,引导顾客思考的不是“喝不喝”的问题,而是“喝哪一种”的问题。现实中可能我们什么都不需要,但是在接收到这样的提问时,通常情况下人的思维惯性是会在两个选项中选择其一的。

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蕴涵了不同的语义内容,这样的差别是语言本身潜在的机制,而这种机制在日常的会话中通常是被一般人所忽视的。我们的思维常常在不自觉中受到对方语言的牵引。早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弗斯就曾说过“每一个人要说的话基本上是对方所期望他要说的……你的话将对方所能运用的大部分语言都给排除掉了,

[2]

把他能做的回答局限在有限的范围。”

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句式的选择会对交际对象的思维有一定的诱导作用,选择不同的句式可能会直接影响具体的交际效果。

(一)选择问句对思维的诱导

选择问句的例子启示我们,语言的表达方式在诱导着我们思维的方向。口语交际中,说话人的语言形式承载着语义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方的思维内容。有时我们所做的回答是在对方设定的框架里做出的既定回答,只是这种设定是我们自己并没有感觉到的。

(二)一般疑问句对思维的诱导

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商场休息室里经营咖啡和牛奶。刚开始服务员总是问顾客:“先生,喝咖啡吗?”或者“先生,喝牛奶吗?”其销售额平平。后来,领导要求服务员换一种问法:“先生,喝咖啡还是牛奶?”结果其销售额大

一般疑问句对思维的诱导作用呈现出不同的程度。例如:

-115-

a你去吗?b你去不去?c你不去吗?

d难度你不去吗?

作为口语交际中的用语,a句是最中性的提问,它倾向于让听话人根据自己的思考作出理性冷静的回答。b句则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感情,不去也没什么,建议对方还是去。c句带有说话人的感情色彩,期望对方做出肯定的回答。d句的主观感情色彩更浓,对对方做出肯定的回答很有把握。可以看出以上问句形式一个比一个更倾向于得到肯定的回答。

上例中c句和d句都是反问句。反问句有很强的感情色彩,表达的肯定语义不容置疑,对对方思维的诱导性强烈、霸气。在辩论赛中,或者是激励某人的时候,反问句是经常使用的很有力度的句式。

(三)正反语序对思维的诱导

有这样一个事例:

一位教徒问神父:“我可以在祈祷时抽烟吗?”他的请求遭到了神父的严厉斥责。而另一位教徒也去问神父:“我可以吸烟时祈祷吗?”后一个教徒的请求却得到允许[3]。

很多人都认为两种说法的语义内容相近,只是由于语序不同,取得的结果才截然相反。其实,不仅仅是因为语序的原因,而是因为不同的语序描述出迥然不同的两幅情景。前者“祈祷时抽烟”给人直接的理解是:在庄重的祈祷仪式中边完成神圣的仪式边进行抽烟动作,这的确是不可接受的一件事。后者

“吸烟时祈祷”则不然,表述的情景是:在个人休闲时光的吸烟过程中依然不忘记祈祷,这当然可以理解,并值得认同。由不同语序所描述的这两幅迥异的情景模式对听话人的思维产生了不同的诱导作用,从而影响到了具体的交际效果。

这两种说法的语义内容看似相近,实则不同。如果借此相近表象,执行却时偷换概念,当然可以起到文字游戏的作用。这样的表述常常在不经意间引导我们思维的方向。

(四)肯定句和否定句对思维的诱导

肯定句式和否定句式对思维的诱导作用与情感因素有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肯定。肯定句和否定句给人的感受很不相同。肯定句使人愉悦,充满信心和希望。否定句容易让人感到消极、自卑甚至逆反。在和人谈话时,特别是批评人时,尽量选用肯定句,少用否定句,减少情感

-116-

的刺激性,会更易于对方接受,取得较好的交际效果。例如: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没有批评他,却送了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的接过了糖果。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王友迷惑不解的接过了糖。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听到这里,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的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的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王友:“为你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待王友接过糖,陶行知说:“我的糖给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校长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错误行为的时候没有使用否定性或者责备性的句子。他在分析王友自身行为的时候没有使用一个否定句,而是用4块糖的奖励和4段充满信任、肯定和鼓励的话语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逐渐感化和消除了学生抵抗和戒备的心理,使学生敢于面对和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有了改正的勇气。

这是运用肯定句的成功事例,肯定的表达直接表述为好,给人正面确定的褒扬,让对方心中踏实,对自己充满信心。

否定句的运用则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因为直截的否定常常是尴尬的,否定力度过大还可能激起对方的逆反心理。

否定句式运用得当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特定的场合,否定句式的诱导可以达到肯定句式无法达到的效果。否定激将法等就是不从正面开导,而是从反面去激励,使对方改变原有状态的一种说服方法。《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擅长使用“激将法”,为了联吴抗曹,他智激孙权、周瑜就是著名的事例。

否定激将法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语言技巧在于用反话来激励交际对象,使其下定决心。通常否定激将法的语言运用特点是先造势再激励。造势的

过程就是极力渲染目标对象,或者扬他人之长,或者扬对方过往之长等等。在造势的过程中,通过一种暗含的对比让对方深切感受到自己与目标对象的悬殊,但是又不能认输,一定要努力去比一比。激励时并不直接说出对方的弱点,而是旁敲侧击,故意表现出对对方缺少信心,以激起对方的斗志。

二、思维的调节与反馈

在正式的会话中,双方都会对对方传递过来的信息进行分析,这就是思维的调节过程。思维调节是听话人对对方传递过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要尽量主动排除对方的语言表达方式等副信息的干扰,对对方传递过来的信息本体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反馈。

语言表达方式对思维的诱导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有意识的也有无意识的。通常情况下,语言表达方式对思维的诱导作用是潜在的,说话人的用语是自发的,并没有刻意选择可能诱导对方思维的句式,而听话人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是被对方所引导的。如下:

甲:要钱要脸?乙:我要老伴!

这是2010年央视春节晚会小品《捐款》中的台词。甲提问用的是选择问句,这时人的惯性思维倾向于二者选一,观众看到这里的心理期待也是如此。但是乙的回答却突破了这种惯性思维,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做出了理性的答复,而且这种答复是瞬间的。这和观众的惯性心理期待形成强烈而合理的反差,因此形成了幽默的效果。

以上是说话人语言表达方式对听话人思维的无意诱导。

但是,在口语交际中,有的人故意利用语言表达方式的诱导作用混乱听者的思维,把一些不真实的信息作为语句的假设前提,而把听话人的思维焦点引向其他的信息。如下:

甲:你是什么时候火烧圆明园的?

乙:什么时候?就去年……什么?我从来没有火

烧圆明园!

反馈是听话人基于自己的认知对说话人传递的信息所做出的回馈。甲的提问已经为对方的回答设置了陷阱。乙顺着甲的提问思维回答,答出“去年……”,这时乙是不加思索的。然后,乙才注意到这个提问的荒谬预设———“火烧圆明园”这个罪恶的行为。回答“去年”意味着自己做过这个行为,因此这时回答的焦点不应是具体的时间,而应该是否定这个荒谬的预设前提。

在口语交际中,作为听话人,只有认清语言对思维的诱导机制,排除语言表达方式对思维方向的引导,才可能做出客观冷静的反馈。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个很有争议的课题。沃尔夫假说的魅力也许正在于它的先见性和现实性。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说话人的语言表达方式确实在诱导着听话人思维的方向。语言诱导思维,思维又牵动着逻辑,由此引起的语义冲突尤其如此。由语言引领的思维混乱和纠葛发展到极致会极大地混淆和妨碍人们正常的口语交际。很多相声、小品等都集中反映了生活中语言的诱导与思维的反诱导之间的冲突和对立。

语言只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但是语言表情达意的方式却可以千变万化。语言引领着我们的思维和情感,同时也受到我们认知的限制。认识口语表达中语言对思维的诱导机制,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语言的表达规律,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更轻松地享受语言带给我们的快乐。———————————————————

参考文献:

〔1〕〔3〕杨忠慧.实用口才[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

版社,2005.231.

〔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2002.222.

(责任编辑

王文江)

-117-

关于信任的语言篇四
《语言表达简明》

关于信任的语言篇五
《关于语言沟通技巧和培训技巧》

关于信任的语言篇六
《对等网环境下信任管理语言及安全凭证链查找方法》

关于信任的语言篇七
《“语言陷阱”泛滥侵蚀社会信任》

关于信任的语言篇八
《《信任》教案设计、说课、反思》

《信任》

官厅中心校 :孙明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积累“沁人心脾、馋涎欲滴、幽默、朴

实而真诚”等好词佳句。

2、学习课文,感受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美好情感。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知道公路边的告示不仅把人们引向

果林,采摘到丰富的果实,也使人们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

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2、学习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信任”一词的含义。

(相信而敢于托付)生活中你最信任谁?对陌生人你信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信任陌生人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流利。

2、 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我”和丈夫在一块有

趣的告示的指引下来到一片无人看管的桃林,自己摘桃子,感

到十分欢愉,并自觉付钱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在有价值的地方做批注。(你知道了什么和你

想知道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重点问题:桃园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热

情、勤劳、细致、友善、信任)从哪看出来的?(共四处)结尾

一句话的含义?(从告示牌、留言、猫狗方面体会到了人与人之

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课后题。

3、 教师小结。(内容上和写作方法上)

四、作业

学生抄写生字,并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抄写在积累本上。

说课材料

官厅中心校 :孙明霞

一、说教材分析:

《信任》一课是新教材第十册的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只要是告诉学生“与美的结伴,和文明同行”。《信任》这篇课文就是以故事形式呈现,写我的一次奇妙的购物经历。靠着一块简单的告示牌指路来到果园,带路去桃林的是狗,在摘了两篮鲜桃以后交钱时,发现躺在钱箱旁的是一只大花猫。

二、说教学思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积累、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与“文以载道“的人文教化功能的和谐统一应该是一位语文老师毕生孜孜不倦的追求。“万丈高楼平地起”字词积累,抓住双基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着力点。阅读是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能力,也是语文学习的最主要的方法,是语文知识学习、多种形式语言运用、理解能力的形成的根本途径,所以一节好的语文课也应当是书声琅琅、多种方式朗读贯穿始终,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机会。

三、说教学过程:

1、感受“有趣”,理解“信任”

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较浅显,学生一读就能明白文章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人与人之间需要信任,被信任是喜悦的。但是仔细推敲一番,其实“信任”这个词很抽象,学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什么是真正的信任?为什么被信任是喜悦的?„„”这一连串的问题其

实学生没有读懂。于是在教学中我从文中“有趣”一词入手,让学生

感受有趣在哪?这样通过对文本的层层推进,步步理解,学生明白了。

2、简要概述,练习表达

针对课文语言文字表达较为浅显的特点,我把简要概述作为此堂课的训练重点。在学生逐步体会“有趣”的购物经历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边交流边概述,并进行板书,为复述课文做准备。从告示板引入,在复述时回到告示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借助板书,学生对课文内容复述就有了凭借,表达起来也有了条理。这样这个难点也就突破了。

3、感悟理解,感情朗读

总以为在处理句子朗读时,应先理解句子,再反复指导读。但这次是个改进,词语句子也是先理解,不同就在于把理解词语与句子相互捏合起来,理解一段读一段,理解一句读一句。把指导朗读的过程与理解句子的过程结合起来。使指导的过程更清晰地展现出来。

《信任》教学反思

官厅中心校 :孙明霞

《信任》是语文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我”的一次奇妙的购物经历。

文章选取的是生活中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以平淡的手法进行描述,语句很朴实,没有运用任何华丽的辞藻煽情的语句,但人物刻画却十分细致,字里行间洋溢着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根据本课特点,在教学中我采取了抓细节、悟真情的方法。《信任》一课上完后,感觉有收获。首先,对于本节课的思路自己还比较满意。我紧紧抓住课文的最后一段的内容,让学生到全文中去找首先让学生从整体入手,初步感受桃林的特点---充满信任。其次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深入理解,让学生在文中体会语言文字的意义,品味感悟桃林主人对客人的信任。最后让学生感受作者被信任的喜悦。在完成这一目标我除了引导学生从纸条、猫、狗、红色的箭头这些侧面描写中去感受主人的信任外;从“沉甸甸”“小心翼翼”等词中去体会“我们”在收获果实的同时,也收获了主人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在珍视亲手采摘的果实的同时,更珍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还在自己付款这一环节让学生猜测桃林主人是怎么想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走进人物内心,从而更深刻地感受主人的信任之情。 总的来看整节课上,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且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自己的体会,悟出了文中的含义,最终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关于信任的语言篇九
《《论语》中关于诚信和信任的语录》

《论语》中关于“信”的语录

学而篇第一 1巧言令色,鲜仁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1乎。传不习乎。(交友)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2,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治国治民)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3,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言行谨慎)

5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4。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交友)

6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5,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7有子曰:信6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言行一致) 为政篇第二

1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治学态度) 3子曰:人而无信7,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里仁第四

1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言行谨慎)

2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3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言行谨慎)

公冶长第五

1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表里一致)

2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8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3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9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10之,少者怀之。

雍也篇第六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述而篇第七

1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9。(教育内容)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4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5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泰伯篇第八

1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2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10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

豆之事,则有司存。

3子曰:笃信11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4狂而不直, 侗而不愿,而不信12, 吾不知之矣。

子罕篇第九 1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2子曰:主忠信13,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颜渊篇十二 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14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15不立。

2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3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4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16,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5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子路篇第十三

1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17,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治国治民)

2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3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18,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宪问篇第十四

1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2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19,抑亦先觉者,是贤乎。(不能随便华裔和盲目信任) 3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君臣相处)

4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5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卫灵公十五

1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20,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2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21以成之,君子哉。

季氏篇十六

1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2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诚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

柔,友便佞,损矣。(交友)

阳货篇十七 1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22、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23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治理国家)

2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24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加强学习)

子张篇十九

1子张曰:执德不弘,信25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子夏曰:君子信26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治国治民)

尧日二十

1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27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治国治民)

《中庸》中关于“诚”的语录

1诚之者,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2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

《大学》中关于“诚”的论述

1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论语》中关于“诚”的语句

1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论语》中关于“忠”的论述

1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篇》3.19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5,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篇第一》

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8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4主忠信, 徙义, 崇德也。颜渊篇:

5主忠信, 毋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子罕! 篇:

6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篇)

7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20,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8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1乎。传不习乎。

1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9。(教育内容)

12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学而篇第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参读森,舆,骖也,参亦可读骖。孔子尝曰:「参也鲁」。然勤能补拙,人一能之己百之。夫子之道,终由曾子一以贯之。

此章叙曾子为学之工夫,每日以三事省察自身。一省为人办事是否尽忠。忠者尽其全力也。二省与朋友交是否言而有信。信即不欺朋友,亦即不欺自心。三省传习,受师之传,行之也否?传授生徒,先自温习否?忠信传习三事不阙,方能安心就寝。传不习乎之习字,与前章学而时习相映。忠信是学习之要点。

【雪公讲义】

【考证】礼大学篇: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本篇: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述而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按】道德仁义礼乐,以及修齐治平诸端,均须以忠信为主施行之。具此笃纯始得其成。学亦如之。仍与崇仁求学互映。至「日」字、「三」字,各注纷然,要在省身,余不拘泥求异。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此说国家大事。道,包咸注作治字讲。乘,音胜,兵车也。古时能出千辆兵车,谓之大国。治大国有五种要道。敬事者,事为国事,敬为谨慎。信者诚信。为国者必须举事敬慎,与民诚信。财物出自民间,必须节用。大学云:「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此为理财之要。爱人者,知民之疾苦,爱养之也。使民以时者,农工商民各有忙时,不在其忙时使之也。敬事而信,则民悦服。节用物力则足食。爱人、使民以时,则足兵。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具此五者,方能治国。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求学之人,学必有师,故称弟子。所求之学有其先后。孔子以四科施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首为德育,先正其心也。后为文学,游于艺也。

入则孝。此说在家庭必须孝养父母,身心俱安,而养心尤为重要,贫士菽水承欢,即是

尽孝。

出则弟。弟亦作悌。读替音,又读第音。出外求学,或作他事,则行弟道。皇疏:「善兄为悌。」邢疏:「弟,顺也。」在家能孝,自能善事兄长,敬顺兄长,以顺亲心。是谓之弟。出外,推此事兄之道,以待年长于己者是为出则弟。

谨而信。行为谨慎,言而有信。竹氏会笺引周易乾文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以证信属言,谨属行。

泛爱众。博爱众人也。与众人交往,注重博爱,以养其平等容众之德,是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亲仁。择仁者而亲近之。泛爱众,无选择。此从仁者学习,故须选择。

行有余力二句。行是实行孝弟等五事。行此五事以外,即是余力。弟子求学,当先以此五事为本。行此五事,非无余力学文,是言学文先求其本,无本之文不可取。故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文,马融注:「文者,古之遗文。」邢昺疏:「注言古之遗文者,则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也。」

【雪公讲义】

【考证】程子曰: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

张南轩曰:非谓行此数事有余力而后学文也;言当以是数者为本,以其余力学文也。

【按】张语较程语义达,可遵也。陆陇其松阳讲义,载于论语集释,可参考之,则知今之教育与今之学风矣。

(陆陇其松阳讲义:大抵人之气禀虽有不同,然亦差不多;只是从小便习坏了。气禀不好的,固愈习愈坏,即气禀好的,亦同归于坏。童蒙之时,根脚既不曾正得,到得长大时,便如性成一般,即能回头改悔,发愤自新,也费尽气力;况改悔发愤者甚少,此人才所以日衰,皆由蒙养之道失也。后世为父兄者,有弟子而不教,固无论矣;即有能教者,又都从利禄起见,束发受书,即便以利禄诱之,不期其为大圣大贤,而但愿其享高官厚禄;这个念头横于胸中,念头既差,工夫必不能精实,只求掩饰于外,可以悦人而已。教学如此,人才安得而不坏哉。为人父兄者,胡不一思,而甘使子弟为俗人也。)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此章说伦常之义。伦者五伦,常者不变也。此为人伦之学,时代有变迁,此学不能变。

关于信任的语言篇十
《关于语言美行为美的讲话》

关于语言美行为美的讲话

今天,我要给大家聊聊老话题,关于<语言美行为美>的话题。在说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说说我们的校园,现在我们拥有一个环境优美校园,你看我们的校园里:塑胶的操场红绿相间分外的显眼,四周围绿树草皮话烂漫,教学楼宽敞又气派,同学们穿着校服精神又漂亮,外面还有绿水青山来拥抱,谁敢说我们的校园不美吗啊?可是今天,我要实话实说:我们的校园里还有美中的不足,还存在着"丑"的东西。

那么这些"丑"到底藏在哪里呢?

我先说第一个"丑"就藏在一些同学的嘴巴里。课间在教学楼里随处可以听到我校同学出口的脏话,这些脏话不仅在高年级的男同学中听到,现在连一些女同学也脏话连篇,他们在同学间这样说,已成习惯,连在老师办公室前、甚至当面也能顺口说出来。我深思过,孩子们为什么能把一句再正常不过的话前面要加上这样的脏话,我思考了一个晚上,现在我的回答是很肯定的,刚开始大家是对这样的脏话好奇,随口学一两句来玩玩,没想到一学越学越多,尽成了习惯,有些同学是心中无词,有些时候有些事情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借助这些脏话来拖延时间,给自己思考的空间,还有些人是怀着坏心眼,他们别有用心,想让更多的人跟着学坏。打个比方,他们已经落水了,快要淹死了,还想多找几个人下水陪他们一起淹死,这就是他们的目的。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小心啊!古人说:"言为心声",就是说,一个人的语言直接反映了他的思想。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说,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什么样的语言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想做一个文明的学生,首先应该从学会说文明的语言开始。

校园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校园应该是一个美丽而纯洁的地方,所以我们绝不允许此类不文明语言来玷污我们美丽纯洁的校园,毒害同学们纯洁美丽的心灵,大家说,对吗?让我们行动起来,自觉地抵制这些不文明语言的传播。

说话文明,举止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如果能够出口成章,滔滔不绝,语重心长又能催人奋发,就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化功底,更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素养.当有人不小心碰到了你,他一个劲地说对不起,你还能生气吗 相反的,如果他说一句:"不就是碰了你一下吗,有什么了不起 "“就你会叫”你肯定会很生气.你帮了别人,他对你说谢谢,你心里肯定甜滋滋的.得理让人,失

理道歉,真诚地与人相处,与人为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你会发现一声"你好"给别人带去一天的好心情,一句"谢谢"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一声"对不起"能化解剑拔弩张的冲突,一个"不要紧"等于给人吹去阵阵温润的春风.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再说说我校的另一个“丑”,行为“丑”,不信请大家观察一下,在课间时分,你是否看见随地丢的纸屑,是否看见同学们用脚踢门,是否看见学校随处可见的口香糖,是否看见课间时分在教学楼间打闹,在老师办公室门前吵闹的现象,大家一定会说“见过、见过”,这样的现象在我们学校随处可见,难道同学们不知道这些是不文明行为吗?我想不会,大家都知道,可就是无法控制自己,无法管住自己,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你将手中无用的纸屑丢到垃圾箱里累吗?你一定回答不累。你在家中也用脚踢门吗?你一定回答不会,在家里你也将吃过的口香糖吐在你家客厅或是房间里吗?你一定回答不会,在家中父母在房里工作,你也在门口吵闹吗?你一定回答不会,那为什么在学校你会呢?唯一的理由就是在你的心里学校不是你的家,我经常到班级里上课,会让同学们看看座位旁边的纸屑,看看班级纸篓外的纸屑,一说完很多同学都能红着脸拾起他们身边的纸屑,为什么会红着脸呢,因为他知道这是不文明的行为,那为什么你不能管管你自己这顺手的习惯,看见班级和校园里的纸屑弯下腰来捡起来,让自己有一个更洁净更舒适的环境不好吗?进教室用手推门不好吗?用脚踢不仅会将班级的门踢坏,同时也会伤着你的脚,你需要将一个小小的推门动作搞得这样大,让全班的同学关注你,让老师关注你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师们在上班时间,办公桌上都堆放着三座大山,都是你们的作业,平均每位老师每天要批改一百多本的作业,写好百字的教案,查一个多小时的资料,老师们刚下课回到办公室,正准备喝口水休息一下,你忍心在他们办公室门前吵闹吗?

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文明礼貌并非是个人生活的小事,而是一个国家社会风尚的真实反映,是一个民族道德素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同学们,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让"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这些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拒绝脏话,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用友好,诚恳的态度待人,用热情,大方的举止处事,给他人带来愉快和谐,让校园充满爱的温馨,让文明礼貌之花在我们的校园竞相绽放吧!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信任的语言》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信任的语言 关于信任的名言 关于信任的议论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信任的语言”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信任的语言"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10252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