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2016-01-08 08:38:2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篇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篇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关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支持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等政策精神,在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更高要求上实现全县“率先、创新、绿色、和谐”发展,大步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迈进,根据省、市“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结合县情实际,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锐意进取,戮力同心、玉汝于成,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成为历次“五年规划”发展速度最快,改革开放程度和县情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十二五”以来,全县经济发展总体呈现总量扩强速加、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预计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高、两增、两降、六个翻番”。 “两

高”:增速高于“十五”实际增长,高于“十二五”规划目标。GDP(含油田)年均增长21.1%,较“十五”实际增速提高8.9个百分点,较“十二五”规划增速提高17.5个百分点。 “两增”:粮食总产量由7.4万吨增加到11.1万吨,增长49.2%,年均增长

8.3%,农民人均产粮达到1620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90元增加到3073元,增长81.8%,年均增长12.7%。 “两降”:贫困面由25.6%下降到21.1%;单位GDP能耗由8.2%下降到6.6%。 “六个翻番”:地方生产总值由4.6亿元增加到11.37亿元,增长147%,年均增长19.82%,比“十五”末翻1.3番;财政大口径收入由5740万元增加到1.55亿元,增长170%,年均增长21.99%,比“十五”末翻了1.4番;地方财政收入由3834万元增加到1亿元,增长160.9%,年均增长21.1%,比“十五”末翻了1.4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9亿元增加到32.72亿元,增长738.8%,年均增长53%,比“十五”末翻了3.1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52元增加到12840元,增长112.2%,年均增长16.2%,比“十五”末翻了1.1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3亿元增加到5.16亿元,增长154%,年均增长21%,比“十五”末翻了

1.4番。

——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二五”期间,全县共有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县城供水等583个项目得到国家、省、市批复立项,落实国投资金17.4亿元。五年来,累计实施各类建设项目781个,完成投资96.4亿元,其中招商引资及启动民资47.4

亿元,实施项目354个,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全县修建油路13条378.25公里,砂砾路56条553.99公里,公路总里程由440.43公里增加到1263公里,实现了乡乡通等级油路、村村通等级砂砾路目标。县城南部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同步推进,县城规模快速增大,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城镇品位得到有效提升。悦乐、南梁、元城、五蛟等小城镇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城镇化率由“十五”末的20%提高到28.5%,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电入户率达到98.8%,电话普及率达到36部/百人,农民人均水平梯田达到3.2亩,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89%和90%,50%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1.73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特色产业发展有了重大突破。绿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草畜主导产业地位凸显。畜牧业总收入从“十五”末的0.71亿元达到1.2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草畜产业不断壮大。全县瓜菜、洋芋、小杂粮、白瓜籽四大产业开发总面积达到60万亩、总产量达到22.68万吨、总产值达到6.19亿元、为农民提供人均现金收入1997.1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倍、9.1倍、

2.6倍和2.8倍。优势资源开发形成规模。原油产量由“十五”末的70万吨增加到150万吨,增长114.3%,约占全市原油总产量的40%,相当于全国十六大油田中江汉、江苏、冀东等小型油田的

年产量。红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开通红色旅游油路4条118公里,建成以南梁革命历史陈列馆为主的“一大四小”展馆5处,景点配套设施明显改善,参观瞻仰人数急剧增加,游客年接待量由“十五”末的3.65万人,增加到19万人,旅游收入由220万元提高到1580万元。

——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民生问题有了较大改善。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320人,实现再就业11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年均控制在4%以内。教育资源配臵不断优化。撤并中小学校72所,新建寄宿制学校9所,累计向大专以上高等院校输送新生4000余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十五”末的60%提高至80%。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大病救助能力有所提高,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28%,农村低保覆盖面达到16.7%,城乡低收入居民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性住房加快实施,普惠教育和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十二五”末,全县造林面积达到60万亩(封山育林面积3.88万亩,人工造林56.12万亩),保存率为91.2%,森林覆盖率达到26.8%。“十二五”期间每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0平方公里以上,以油区、林区、水源地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有所加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基本理顺;农村税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试

点等涉农领域改革卓有成效;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文化教育和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开放合作继续扩大,成功举办了首届****南梁红色旅游文化节、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南梁政府)成立75周年纪念活动,国家西北部旱作农业、全省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全省农民工技能培训、全国红办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推介及全省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等10多次(场)现场会议,与延安、井岗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定友好合作协议,与中非八国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验交流,这些亮点工作提升了**知名度。

(二)“十三五”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我县发展有着千载难逢,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一是全球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回升向好,我国经过抗击金融危机后,已进入经济稳定增长期,国际国内有利形势为我县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二是国家支持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和国家领导人心系南梁革命中心,将会大大提高我县革命老区政治地位,得到国家更大更多的政策支持。三是我县作为陇东油田核心、陕甘边革命中心、国办2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赋予的建设陇东“大型石化工业基地”、“红色旅游胜地”,将给我县石油资源大开发、红色旅游产业大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四是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国家把优惠政策、扶持资金更多地倾向“老少边”地区,将对我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篇二
《精品文档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

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我市在新一轮发展和竞争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赢得新优势,加快打造XX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发展回顾

“十二五”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69.8亿元,年均增长14.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3.5亿元,年均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0.7亿元,年均增长2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2亿元,年均增长18.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8.5:55.5:

36。培植起了无公害蔬菜、皮草、优质果品、中药材等十大农业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省农产

品出口安全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快骨干企业膨胀,汽车及零部件、机电工具、家纺制革三大产业集群实力显著增强,全部跨入全省百亿产业集群行列。以休闲养生旅游和商贸物流为重点的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引进建设了XX温泉、XX温泉、家家悦农副产品交易中心、韩国之窗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服务业大项目,荣获“全省重点服务业城区先进单位”称号。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6家,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达到49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到33.8%,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

发展空间全面拓展。高起点、高标准启动XX新区建设,规划控制面积16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90平方公里,目前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0亿元,“十通一平”配套设施基本到位,70多个过亿元产业大项目落地建设,被确定为XX人居奖优秀示范新区、XX最佳创意经济示范区、XX最佳投资开发园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XX经济规划和“十三五”规划重点发展园区,展现出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经济开发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0多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0平方公里,区划面积达到145平方公里,成为高端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载体,被确定为XX国际项目示范园区、全省首批科学发展示范园区。城市文化商务区建设快速推进,发展框架达到34平方公里,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XXX公园、XXX公园、XX公园、职教中

心建成使用,体育公园、市民文化中心、博展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公用设施加快建设,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火车站、机场改扩建、XX高速改造、XX路、XX路、XX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完成,XX新港快速建设,220kVXX变电站、500kVXX变电站投入使用,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组织实施了农村公路改造、农村自来水、水库除险加固、XX河综合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农村重点工程,启动55个村居住工程,实施112个村环境综合整治,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0处,通过了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验收,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外开放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引进过亿元内外资大项目200多个,XX风电科技、XX风电、XX医药园、XX工具、XX洗涤增效剂、XX重工等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年均增长26.7%;累计实际利用内资287.6亿元,年均增长12.8%。进出口总额累计56.4亿美元,其中出口39.8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7.1%和

6.8%,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启动,围绕对日韩深层次开放、新型工业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被确定为全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得到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进一步完

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镇村集中议事经验在全省推广。XX曲轴成功上市,东安XX、XX电机、XX工具等挂优靠强取得重大突破。机构改革顺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得到完善,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分配制度、社会保障、财税金融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累计降低22%和20%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4.5%和19.3%,提前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了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垃圾处理场扩建以及镇级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等工程,创建市级以上绿色学校19所、绿色社区10处、生态文明村208个,12个镇荣获“国家级生态镇”称号,国家生态市建设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验收,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市”称号。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以“十有”民生工程为抓手,以增进百姓福祉为目标,实施重点民生项目87个,累计安排资金14亿元。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万元,年均分别增长11.71%和11.72%,荣获“XX长寿之乡”称号。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9%,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被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免费义务教育得到落实,高中及职业教育水平大幅提升。

城乡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文化建设卓有成效,建成了覆盖城乡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作出京剧《XXX》等一批文化精品,被确定为XX历史文化名城。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计生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平安XX建设成效显著,荣获XX平安建设先进市称号。民政双拥、广播电视、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档案史志、气象等各项社会事业也都取得长足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十三五”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二是大力转变发展方式,通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水平。三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民生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构建和谐社会。四是进一步突出环境建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清理解决行政管理服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切实提高行政效能,为企业发展、全民创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高效的政务环境。

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还应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层次较低,服务业发展滞后,转方式、调结构压力较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篇三
《十三五纲要》

锦州市松山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是松山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振兴的攻坚时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松山新区发展得好不好不仅关系到松山15万人的福祉,更关系到锦州建设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全面打造渤海名城的步伐。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促进松山新区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基础与条件

2007年,经市政府批准,凌南新区与南站新区正式合并成立松山新区,成为锦州市五个城区之一。两区合并后,人口增加到 15万人,土地面积增加到220平方公里。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区管委会团结带领全区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预计“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将如期完成。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8.9亿元,年均增长9.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累计实现44.9亿元,年均增长2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实现320亿元,年均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实现69.4亿元,年均增

长3%,;域外招商引资累计实现293亿元,年均增长9%;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实现50006万美元,年均增长22.5%;出口创汇累计实现82918万美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实现108.5亿元,年均增长20%;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累计实现58.67亿元,年均增长15%。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预计2015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1亿元,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8.67亿元,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年均递增15 %;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加到13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30%。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拥有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9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4个,新区获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和国家火炬锦州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创业服务中心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孵化面积达到32200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240家,累计毕业及搬出企业133家,创利税近40亿元,解决就业人数6000余人。

对外开放实现跨越。预计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3200万美元,累计实现实际利用外资50006万美元,年均递增22.5 %;出口创汇实现24200万美元,累计实现出口创汇82918万美元,年均递增 15%;累计实现域外招商引资293亿元。出台了促进招商引资和高新技术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外交往更加广泛,有针对

性的招商引资活动不断增多,促进了经贸往来和招商引资工作健康发展。

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0亿元,新建亿元以上重点项目47个,其中10亿元以重点项目8个。世界五百强企业百威〃英博啤酒集团投资12亿元建设年产80万吨啤酒厂项目已经正式生产运营;投资12亿元的奥鸿药业生物制药基地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投入生产运营;投资18亿元的亿隆国际项目和投资15亿元的名购广场项目已竣工,亿隆国际广场里的兴隆大家庭已正式营业,填补了城南地区没有大型购物商场的空白;投资22亿元的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项目,建设以红星美凯龙为主体,集家具市场、装饰材料市场、写字楼、公寓为一体的购物广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3719万元,完成松山新区实验小学二期工程,新建巧鸟九年一贯制学校,将原贺家小学改建成松山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开设丝网花、航模、软陶等课程;完成对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进行改扩建;为全区各校配臵了图书、微机等教学设施。完成松山中心小学、南站第二小学、南站第三小学、南站第五小学以及第二十一中学五所学校校舍维修工作。投资600万元,成立了松山新区实验幼儿园,该园是松山新区政府按照省级示范幼儿园标准打造的一所公办幼儿园,是松山新区第一所公办

幼儿园,填补了松山新区学前教育的空白。“十二五”期间,共投入48万元,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广场9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增加到81个,截止目前两家乡镇卫生院、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6家村卫生室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确保了一个村有一个村卫生室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药品零差价销售。实现了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确保居民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区。新农合筹资标准逐年提高,2014年新农合筹资标准以已提高到400元/人/年,贫困人口参合率100%。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初步预计,到“十二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1417元和19600元,比2010年增加15797元和11000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有效推进,安臵城镇实名制就业24624人,完成计划的10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2%,在计划4%以内;发放个人小额担保贷款695万元;失业保险参保2563人,基金累计426万元。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全覆盖,目前参保共计18813人,其中达龄享受待遇6803人,基金累计结余695万元;全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12115人,完成计划的101%;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统筹12989万元,个人账户9432万元;吉祥地区参保人员3000人,享受政府补贴2900人;南站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已有350人参加了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享受政府补贴182万元;目前,劳动合同实际签订率达到

95%;无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进京进省信访案件,完成目标的100%;受理农民工举报投诉立案率达100%,结案率100%。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

今后五年,我们将面临着更加复杂、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发展环境。

从大环境上看,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实体经济进入新的调整期,给发展中国家以及经济后发地区带来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风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注重民生和环境保护是近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主要趋势。同时,产业政策将更加严格,地方融资平台整顿,国家房地产政策持续调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篇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纯文字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新华社北京2011年3月16日发布

广西大学 覃安基 整理

2011/4/20

目 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 4

第一章 发展环境 ............................................................................................................................................. 4

第二章 指导思想 ............................................................................................................................................. 5

第三章 主要目标 ............................................................................................................................................. 6

第四章 政策导向 ............................................................................................................................................. 8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9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 9

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 10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 11

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 12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 13

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业 ............................................................................................................................... 13

第十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15

第十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16

第十二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17

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 18

第十四章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 18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 19

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 19

第十六章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 20

第十七章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21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 22

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 22

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 24

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 25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6

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 26

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 27

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28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 29

第二十五章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 30

第二十六章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31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32

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 32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 33

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5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 35

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 36

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 36

第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 37

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 38

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 39

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 40

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 41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 42

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 43

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43

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 44

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 44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 45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46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 47

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 ........................................................................................................................... 47

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48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9

第四十五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 49

第四十六章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 50

第四十七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 51

第四十八章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 52

第四十九章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 53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54

第五十章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 54

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 55

第五十二章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 55

第五十三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 56

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57

第五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57

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 57

第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 57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 58

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58

第五十八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 59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60

第五十九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60

第六十章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 60

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 61

第六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 61

第六十二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 6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活力不断显现。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水平提升,境外投资明显加快,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第二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篇五
《县十三五规划纲要》

xxx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xxx人民政府

2010年12月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 3

第一节 发展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 3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 .............................. 8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 .............. 9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9

第二节 发展原则 ............................... 10

第三节 战略定位 ............................... 11

第四节 总体目标 ............................... 12

第三章 产业发展重点 .................................................................. 13

第一节 夯实基础,发展现代农牧业 ............... 13

第二节 壮大总量,推进工业优化升级 ............. 15

第三节 集聚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 ............... 19

第四章 统筹城乡发展 .................................................................. 22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 ............................. 22

第二节 城镇化建设 ............................. 24

第五章 基础设施建设 .................................................................. 26

第一节 交通 ................................... 26

第二节 水利 ................................... 27

第三节 信息基础设施 ........................... 28

第六章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 29

第一节 加强环境保护 ........................... 30

第二节 加强生态建设 ........................... 32

第七章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 34

第一节 努力扩大就业 .......................... 35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 ........................... 35

第三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 36

第四节 推动科技事业发展 ....................... 36

第五节 健全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 37

第六节 繁荣城乡文化体育事业 ................... 37

第七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 38

第八节 加强社会管理与服务 ..................... 39 第九节 加大人民防空工作力度................... 40

第八章 保障措施 ......................................................................... 40

第一节 保持投资增长 ........................... 40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 41

第三节 加强开放合作 ........................... 42

第四节 增强组织保障,促进规划实施 ............. 43

“十三五”时期是全盟实现到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接近全区平均水平、2020年与全区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阶段,也是我县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经济跨越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根据国家、自治区、兴安盟“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县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综合经济指标顺利完成。“十三五”期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8.74亿元,年均递增15.5%,比“十五”期末增长105.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5.76亿元,年均递增13.4%,比“十五”期末增长87.6%;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3.93亿元,年均递增1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9亿元,年均递增11.5%),比“十五”期末增长130.2%;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05亿元,年均递增15.6%,比“十五”期末增长106.6%。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五”期末44.6:32.1:23.3调整到40.7:36.0:23.3。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37.0亿元,年均递

增37.2%,比“十五”期末增长386.8%,累计完成投资93.83亿元。财政收入实现8617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10510元,年均增加813.6元,年均递增10.3%,比“十五”期末增长63.1%,农牧民纯收入实现3388元,年均增加246.6元,年均递增9.5%,比“十五”期末增长57.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36亿元,年均递增19.4%,比“十五”期末增长142.9%。

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立足“农畜产品、矿产、风能”三种资源,培育风电、矿产开发、农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链,架构新型工业框架。风电产业方面,引进了龙源、华能、大唐、和风、天洁等国内重点风电企业,累计并网发电10万千瓦。风机设备制造项目正式投产;矿产开发产业方面,两铜企业的尾矿回收项目建成投产,外围探矿进展顺利,实现提质增效。三家煤矿整合技改正式投产。长春岭铅锌矿选矿厂正在积极建设中。蛇纹岩综合开发项目已与鄂尔多斯乌兰煤炭集团签定开发协议;农畜产品加工产业方面,引进江苏雨润、吉林安大等国内知名龙头企业,安达牧业“一企四厂”全面运营,福润禽业3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项目建成投产。泰达纸业、华泰酒业等一批老企业改造盘活。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增至2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09亿元,同比增长24.2%,招商引资2010年完成26.5亿元,增长30.5%,年均递增15.6%,“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76亿元。

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现代农业破题起步,“禽类养殖、设施农业、脱水蔬菜”三大产业初具规模。五年来,新建肉鸡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篇六
《十三五规划全文(含目录排版纲要一目了然)》

十三五规划建议发布

目录

十三五规划建议发布 .............................................................................................................................. 1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指导思想 ................................................................... 3

(一)“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 3

(二)“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 ............................................................ 4

(三)“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 .................................................................... 5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 ........................................................... 7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 7

(二)完善发展理念。 .................................................................................................. 8

三、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 10

(一)培育发展新动力。 ............................................................................................ 10

(二)拓展发展新空间。 ............................................................................................ 10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2

(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 13

(五)构建产业新体系。 ............................................................................................ 14

(六)构建发展新体制。 ............................................................................................ 15

(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 17

四、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 18

(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 18

(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 18

(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 19

(四)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 20

五、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 21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21

(二)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 22

(三)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 23

(四)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 24

(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 25

(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 25

六、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 26

(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 26

(二)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 .................................................................................... 27

(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 28

(四)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 ............................................. 28

(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 29

(六)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 29

七、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 30

(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 30

(二)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 31

(三)提高教育质量。 ................................................................................................ 32

(四)促进就业创业。 ................................................................................................ 33

(五)缩小收入差距。 ................................................................................................ 33

(六)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 34

(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 35

(八)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 36

八、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 36

(一)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 ..................................................... 36

(二)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 ................................................................................ 37

(三)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 38

(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 ............................................................. 38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39

(六)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 40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必须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全会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指导思想 (一)“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我们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十三亿多人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七千八百美元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农业连续增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五,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共服

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我国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成就显著,强军兴军迈出新步伐。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赢得了党心民心。“十二五”规划目标即将胜利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二)“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不平衡、不

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三)“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篇七
《xx省“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xx省“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 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十二五”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全省大力实施“创新推动”战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xx时关于“应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建设创新型xx的总体部署,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全省科技工作进入了快速跃升期。

1.自主创新加速推进。从部省共创奇瑞名牌,合肥成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到建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合芜蚌试验区”),再到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我省自主创新范围逐步拓宽,内涵不断深化,形式日益多样,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xx特色的区域创新之路,全省上下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自主创新已成为支撑引领xx发展的一面旗帜、一大特色和一个品牌。

2.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 —1—

产业总产值5968亿元、增加值1623亿元,均是“十五”末的

4.8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末的6.3%提高到13.2%,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新认定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5家,高新技术企业1313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组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13家。合肥高新区成为国家创新型园区,芜湖、蚌埠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新建铜陵、马鞍山、池州、淮南(筹)4家省级高新区。

3.综合实力大幅跃升。2010年,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37780、16012件,分别是“十五”末的10.7倍和8.3倍,在全国的位次前移了11位和7位。技术市场成交额年均递增26.5%,在全国的位次前移了4位。五年来,共有40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是“十五”的3.1倍。一批科技成果在神舟七号、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等国家重大工程中成功应用。新增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34家。共有36个县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村科技信息化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4.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在全国的位次分别上升了3位和18位。合芜蚌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皖江示范区”)自主创新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引导设立创业投资基金13支,总规 —2—

模达40.2亿元。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全省7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专利申请数和省级科技成果来自企业。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我省技术市场已连续7年“进大于出”。

第二节 “十三五”科技发展形势分析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各国都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试图通过重大技术突破,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后危机时代竞争的制高点。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从区域竞争看,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我省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凸显,各种政策效应加速释放。同时面临发达地区在人才、技术、市场方面的激烈争夺和挤压,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竞争新优势。

从xx省情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工业和资源型工业比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比重低,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xx全面转型、加速崛起的根本途径。

从建设创新型xx的目标看,我省自主创新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自主创新发展不够平衡,高层次人才匮乏等。“十三五”期间, —3—

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迎难而上,力争自主创新有更大作为。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合芜蚌试验区为主抓手,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坚持“高端引领、产业提升、机制创新、开放融合、辐射带动、支撑转型”,力争取得一批产业、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为全面建设创新型xx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高端引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抢占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在一些重点领域,适度超前部署,引领产业结构向高端攀升。

坚持产业提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详见附件),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优势产业,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质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机制创新。加强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协调互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在强化“三体”(企业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建设、科技金融结合、股权激励、自主创新考核评价等方面率先突破。

坚持开放融合。打造科技成果研发交易转化服务平台,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坚持辐射带动。加快推进合芜蚌试验区建设,通过发展战 —4—

略性新兴产业直接带动、创新体制机制示范带动、建立创新服务平台共享带动,在全省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局面。

坚持支撑转型。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为实现“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具有xx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力量。实现“五个翻番、三个突破”: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数、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交易额、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20%,较“十二五”末翻一番以上,科技总体实力处于中部前列。重点在以下三方面聚焦突破:

1.合芜蚌试验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合芜蚌试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发明专利授权数、技术合同交易额占全省70%以上,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极、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引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区域创新品牌。

2.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培育5~6个千亿元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10个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3.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建设实现新突破。 —5—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篇八
《镇十三五规划纲要》

xxx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纲 要

“十三五”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区委十届十一次会议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幸福美好新五接”为目标,继续坚持“特色、共享”两大原则,全力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持续推进转型发展、绿色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在XX乃至XX率先建设“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基本现代化先行区”。

(二)发展思路

充分利用沪通高速、沪通铁路大桥开工建设和横港沙开发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五大片区、五大产业”临江产业布局,即打造纺织原料和新材料产业片区、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片区、港口物流产业片区、滨江商务片区、现代农业片区;发展纺织原料和新材料产业、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港口物流业、生态

旅游业、现代高效农业。

(三)目标任务

1.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5%;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

2.全镇地区生产总产值年均增长15%;

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6.主要污染源排放减少率10%。

三、工作措施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发展工业经济

1.扶持大产业。一是鼓励产、学、研联合,支持具有一定实力的科研院所与造船企业组建科技型企业;二是积极与国外设计公司合资合作,引进产品开发和制造技术;三是支持大型船舶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强化企业主体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开发投入,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加快新船型开发步伐,增强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高技术产值比重达到25%以上,船舶海洋工程及装备产业配套率达到30%,海洋工程建造技术和船舶造修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纺织新材料产业。积极推进差别化纤维、食品级纳米聚酯瓶片等纺织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重点推进海旺石化、恒汉化纤等项目建设,培育全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打造全国纺织原料和新材料生产基地。

2.打造大园区。按照产业立园和特色兴园,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以大企业集团为主体,以重大项目为支撑,着力做大规模、做长链条、做强技术、做优品牌,全力打造纺织原料和新材料产业园、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园,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配套能力强、市场影响大、创新活动强的特色园区,打造产业优化升级的先导区、创新创优的引领区、集聚集约的示范区、低碳发展的先行区。到“十二五”期末,将我镇建成千亿级产业园区,成为XX区及XX市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

长极。

3.培育大企业。积极争取省、市、区的政策支持,努力打造一批基地型、龙头型、旗舰型企业集团。组织精干力量,举全镇之力服务拟建、在建、已建重特大项目的开工、投产、转型,不断提高大企业经济运行质态。积极支持XX恒力集团项目形成500亿产能;支持韩通重工、明德重工建成百亿级企业集团;支持蛟龙集团建成50亿级企业集团;支持格雷特科技建成20亿级企业集团。加快镇内企业上市步伐,实现2家企业成功上市、2家企业进入上市轨道。抢抓沪通通道建设和

横港沙开发的契机,瞄准世界500强、“中字头”、“国字号”和国内著名民营企业,加大项目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二)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1.加快发展优势农业。充分发挥兴五养殖合作社、水之秀渔业合作社、开沙岛南山养殖专业合作社、润五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开沙岛志娟桃枣种植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特色水产、园艺等产业向特色化、品牌化、高效化发展,形成绿色食品品牌3个以上。重点发展休闲渔业、网箱养殖等规模养殖,叫响“开沙岛”水产品品牌。围绕“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经营规模化、产出高效化、服务社会化、土地股份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提升传统农业、培育生态农业、发展设施农业,形成具有五接特色的高效多能农业体系,初步形成特色明显、生态优美的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新格局。

2.发展农业外延项目。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积极鼓励和扶持现代农业企业的发展,发展精深加工,提升竞争力,提高附加值,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以上。整合区域优势、特色园艺、农耕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科普、体验、生产于一体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把农业产品、文化、旅游和资源结合起来,加快开发创意农产品,培育一批创意农产品品牌,形成

现代农业新亮点。

3.加强支撑体系建设。一是农业投入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继续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农业质量支撑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三是科技支撑体系。实施农业新

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装备)“四新工程”,大力推广设施栽培和生态健康养殖等新技术、高效种养新模式、农业新机械(装备),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农业服务支撑体系。强化农业专业化服

务,及时为农民提供有效的需求信息和市场信息服务。

(三)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1. 全力推进开沙岛旅游度假区建设。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编制开沙岛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规,进一步提高控制性详规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强化对开沙岛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挖掘,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围绕开沙岛的江岛特色,突出水资源,打造“水”文化,特别做好“生态休闲、体育运动”等特色文章,注重产业要素配置,提高综合效益,努力建设一个以休闲度假、观光游览、商务会展、农家生活为主导,特色鲜明、形象突出、功能完整的崭新旅游目的地,确保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通过良好的自然生态、滨江风貌、江鲜美食为主要吸引要素,大力营绿造景,形成沿江生态旅游岛,成为滨江度假胜地。“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四星级以上酒店、大型主题生态公园等旅游设施。“十二五”期末,开沙岛旅游度假区旅游接待20万人次。

2.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产业。高起点科学规划滨江新区布局,加快开发泓北沙、东沙,把横港沙建成XX港新型组合港。在“十二五”期间,建成一批长江中深水码头,为发展新材料、大物流、船舶海工产业奠定基础。依托空港、江港和铁路、高速公路,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积极推进制造企业物流服务外包,促进企业物流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把我镇建设成为长三角水陆中转、水水中转、水空中转、水铁中转重要的物流基地。

3.努力打造滨江商务区。随着沿江开发的深入推进和沪通大桥的开工

建设,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我镇,滨江商务区建设的时机已成熟。抓住沿江开发契机,努力打造区域性商业、行政办公、金融服务、娱乐休闲、优质生活等配套服务功能区。加快发展研发、保险、贸易、信息、咨询等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部分,从而提升商务区凝聚力和综合竞争力,将滨江商务区建成以研发、商务、商业、居住、娱乐、办公、会议、酒店等为主的城市综合体,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四)提高村镇建设水平

1.提升城镇规划水平。大力推进新镇区建设,完善教育、医疗、文化、通信、网络、供电、供排水等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滨江新城的节点作用、辐射功能和集聚效应。切实做好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的有机融合和衔接,科学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城镇产业布局和发展空间。充分发挥我镇在吸纳人口、发展产业、集聚资源、活跃市场、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新镇区成为农民变市民、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有序推进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民主、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和谐的农村新社区。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路网建设,统筹考虑水、电、通信、绿化等建设,使之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功能更加完善。逐步完善镇区给水管网,形成安全可靠的给水系统。加强骨干排水工程建设,建立以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提高镇区的综合承载能力。保障五接垃圾转运站、污水处理站高效运转,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3.创新城镇管理服务。创新镇区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升镇区管理与服务水平,让老百姓走平坦路、住安全房、喝干净水、用卫生厕、做文明人,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积极探索社区管理新机制,强化社区管理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大土地挂钩整理力度,促进耕地占补平衡。

(五)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1.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发展农村连锁超市、社区便民超市等市场网点,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篇九
《兴林镇“十三五”规划纲要》

兴林镇“十三五”规划纲要 “十三五”期间,将是兴林镇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美好乡镇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我们将按照十八大报告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经济工作中心,审时度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知难而进,推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兴林镇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红色旅游产业为主导,突出服务业升级,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大美好镇村建设,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消除贫困,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十三五"规划时期主要预期目标

力争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267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达到6428万元;第二产业产值达到11011万元;第三产业产值达到523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5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9139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60万元。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根据十二五增长10%)

三、“十三五”时期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思

路和重点项目建设

(一)拓展招商引资途径,着力推进红色旅游业招商引资进程

紧紧围绕红色旅游产业,加大以“红”引资力度,迅速完成红色主题乡镇建设,打造红色旅游业为乡镇新型支柱型产业。紧抓从实际出发特色种养殖产业之路不放松,从食用菌种植、返魂草种植、灵芝种植、林蛙加工入手,打造兴林镇支柱产业的第二条腿。在具体方法上,争取内引、外联、招商等措施,把外出老板招回,把本土资金盘活。进一步转变招商引资的思路,丰富招商引资的内容,引导外商办企业。通过上述措施,加快项目发展步伐,争取全镇企业有突破性进展。

解放思想编制项目,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踏踏实实实施项目,努力实现项目立镇。结合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实际,谋划长远,引进规划完整、配套完善、科学环保的精品项目,增加项目科技含量,提升项目整体品位。

(二)推动全民创业,建立百花齐放创业新局面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宽政策、改善环境。加快构建平等竞争、充满生机活力的创业机制,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支持服务体系。结合我镇实际,鼓励支持广大农民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各种非农产业创业致富。对从事返魂草种植、灵芝种植、木耳种植和蛤蟆油加工等经济作物种植、农产品加工的,按有关规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创业,鼓励民营企业扩张创业,从而营造出全镇上下强烈

的创业热情与氛围,将全民创业活动全面开展起来。

(三)加快与世界并轨速度,大力推进科技立镇

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幅度提高食用菌种植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根据兴林镇经济发展的特点,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强化城镇管理。突出重点,健全机制,坚持不懈地抓好镇驻地和各村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规划,精心组织,增强其承载功能,提高集聚力和辐射力。到2020年,力争镇区人口达到4000人。完善集镇功能,按亮化、绿化、净化的要求,进一步发展兴林镇镇区。

扎实开展村庄整治工作。以农村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结合村庄布局调整,扎实推进中心村建设,尽快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及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城镇功能。以发展第三产业为突破口,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市场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镇政府驻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周边群众向城镇集中,以人口和产业聚集带动小城镇发展。

(五)以民为本,拓宽农村增收渠道

以农民生产生活“两个转变”为重点,逐步加快农村增收步伐。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持续增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

重农民的主人翁地位,不断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持曲柳川村建设成特色景观旅游村。全力推进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加大红色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传递红色力量、畅想湿地田园”为主题,打造“一核两带”旅游布局(一核即滨水休闲文化核,两带即道东为文化展示带、道西为生态休闲带),进一步完善镇区抗联文化广场。建立河里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设立红色展馆观摩区、会议培训接待区、自然生态观赏区、休闲娱乐服务区。打造兴林镇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乡镇。

(六)统筹发展,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化政府对教育的保障责任,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水平提高,巩固义务教育的成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缩小城镇义务教育差距。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争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全面完成县下达我镇的扩面征缴任务。做好新农合工作,力争实现参合率稳中有升。认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倡导并形成新的生育观念,保持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切实抓好特困群众、特殊群体的社会救济、救助工作;加强村级卫生室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

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供水事业,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困难户住房条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编制兴林镇“十三五”规划是在全镇范围内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时间长,任务重,涉及面广。为保证“十三五”规划的协调性、衔接性、可操作性和规划编制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镇党委政府成立兴林镇“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韩继忠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全镇相关单位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党政办,主任由党委副书记丁崇智负责,具体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二)落实规划经费。根据县发改局“十三五”规划纲要部署,各地编制规划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解决。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11540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