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

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

2016-01-08 08:40:0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篇一《四个全面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

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篇一
《四个全面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阐述四个全面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重大意义:“四个全面”,是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在坚定中国自信、发展中国道路、优化中国模式、总结中国经验,带领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出来的,既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又是实践创新的巨大飞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 开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 确立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总方略。

 开启接续打造“中国优势”的新篇章。

(2)内涵: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 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3)逻辑关系:“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的关系,具有“总分总”的逻辑结构。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

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为支撑,共同支撑和推动奋斗目标的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关键一招、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方式和可靠保障。

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只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我们党坚强起来,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因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前三个全面的坚强保证。

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篇二
《“四个全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个全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整体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 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关联递进,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改革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径,党的领导则是实现改革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向。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必须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必须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唯有这样,才能绘就全面小康的宏图。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一个强大动力。因为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

精神内核。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是贯穿始终的不变逻辑,也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具体历史实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根本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驾护航。法治是框架和轨道,也是理念和方法。依法治国首先要依规治党,依规治党才能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一致、辩证统一。

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与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之魂、战略中军帐之帅。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就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政治保证,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篇三
《论述“四个全面”有机统一关系》

论述“四个全面”有机统一关系

近日,由人民日报社评论部撰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个全面”学习读本》正式发行。该书对“四个全面”进行了深入解读,对“四个全面”之间有机统一关系进行了论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确立了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纲。昨日,人民日报社评论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春节后,人民日报发表了五篇评论员文章,迅速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四个全面’成为中心议题,中央领导在谈、代表委员在谈、媒体也在谈……但‘四个全面’究竟怎么理解?想必还有人没想深、没想透”。

这位负责人介绍,“四个全面”系列评论员文章,每篇都有2000字左右,相比一般评论员文章,已属于超规格,但由于每一个“全面”都有非常系统而深刻的内容,仍然难以在如此篇幅内展开,很多很好的观点和论述只能“按下不表、忍痛割爱”。“请原作者趁热打铁,在评论员文章的基础上扩充撰写深入解读性文字,做到‘原汤化原食’,出版一本带有辅导性的小册子,可以让读者更加全面细致地理解这一战略布局。”他说。

记者从目录中看到,全书分为五个部分,除“总论”外,四个“全面”各单独为一部分,每部分包括“深入解读”和“文献摘编”。该负责人介绍,五位执笔人在十余天时间里,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涉及“四个全面”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再次进行了系统梳理,撰写了五篇解读文字,每篇约八九千字。“此书绝不是此前见报文章的‘未删节版’,大部分内容是为此书重新撰写的”。

几位作者在为撰写评论员文章准备的资料的基础上,搜寻、研读了近千万字的“原始资料”,数易其稿,做到了“为你揭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什么如此重要”,“未来若干年中国大势走向,你都能在书中看出端倪”。

除了文字,书中还配有制图,以便读者清晰明了地把握“四个全面”的基本内涵、内在逻辑,“四个全面”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分别起到强保证、给保障、添动力的作用。

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篇四
《四个全面逻辑关系》

四个全面”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015-03-06 14:47 来源:光明网 作者:韩振峰 责任编辑:马玉琴

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的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展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布局和建设重点的新思路。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策,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战略部署,这是一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全局谋划和战略部署。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要目标。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都要有一个统一的奋斗目标来统领,这个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目标。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战略目标。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坚决破除束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彻底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的强大动力。

第三,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用法治手段来巩固改革成果,引导改革创新,推动改革深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无论哪一条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来提供保障。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和从严治

党顺利进行,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最后,全面从严治党是重要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需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因为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根本不可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因为改革开放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只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并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确保改革开放事业的正确方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样需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因为“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总之,“四个全面”表面看来是四项不同的战略任务,但从根本上来说它们有机统一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过程

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篇五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四个全面”的三大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四个全面”的三大辩证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的引领民族复兴的宏大战略布局。“四个全面”背后,是一以贯之的“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是高瞻远瞩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和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把握其战略思维,对深刻认识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个全面”是全局与重点的辩证统一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治国理政需要有大视野、大思路、大战略布局。尤其是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有无科学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至关紧要。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正确,就能够把国家引向兴旺发达的未来,否则,就会把国家领错方向,甚至导致灾难性后果。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所作出的引领民族复兴的宏大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的总纲,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框架、总抓手、总遵循。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四个全面”是党中央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从全局出发所作出的总的战略性决策。“四个全面”所涉猎的全局,包括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国内大局中,既包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历史性战略大局,也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一阶段性战略大局,还包括着眼前面几个大局,全方位、立体性地展开布局,迈开步伐,协调推进的这一具体性工作大局。其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总的战略大局。为了这一总的战略大局,几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艰苦探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曾提出过引领中国发展的战略构想和施政方略,如“五年规划”、“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等都是服务这一总的战略大局的生动词汇。如今,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手中。“四个全面”的提出,不仅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总的战略大局,俯视当下国际国内大局,从实际出发所做出的英明决策,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目光远大,追求高远,矢志不移,立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写照。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战略思维的党,也是一个具有驾驭全局能力的党。在纵论国际国内大势、描绘改革发展蓝图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有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战略思维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法。战略思维的本质性特征是全局性,即思维内容上的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和前瞻性,思维空间上的广阔性,思维结构上的立体性,思维过程的超前性。战略思维展示的是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四个全面”正是我们党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以科学的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面对如何执政、如何治国、如何引领国家走向未来的重大问题,总揽全局,总体谋划,勾画出的宏伟巨制。毫无疑问,它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大思路和大蓝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大战略、大手笔和宏观驾驭全局的大智慧。 “四个全面”不是从宏观到宏观,从全局到全局的高、大、全,而是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是宏观与微观、全局与重点的有机统一。“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2015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阐述,也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哲学基础的揭示。“四个全面”既注重从战略性、全局性高度整体谋划,使“四个全面”成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同时,还注

重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注重从改革、法治、从严治党等影响中国发展大局的重点领域、重点工作入手,研究制定具体目标、标准、措施,使“四个全面”既具有全局战略高度,又具有重点抓手,不仅给世人展现了一幅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画卷,给人以振奋,也向国人展现了一幅具体工作布局图,明确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及标准要求和举措,每个目标、每项要求都清晰可见。“为何干?干什么?怎么干?”一目了然,给人以信心和鼓舞,规避了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抽象的倡导,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性。可见,“四个全面”还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四个全面”是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辩证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四个全面”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哲学理念。“四个全面”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相得益彰的顶层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得到迅猛发展,创造了诸多中国奇迹。但毋庸讳言,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协调、不和谐的因素。如:改革进入深水区,难度、阻力增大;法治体系不完善,国人依法办事、官员依法行政尚未形成新常态;社会不公、腐败严重、环境污染等,引发民怨,增添发展负能量。如何协调发展与治理的关系,如何由大向强创造中国新奇迹,开创中国发展新境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导,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以整体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协调性思维,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全篇谋划,形成“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当今中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彼此关联、相互牵扯,牵一发而动全身,那种单兵突进、剑走偏锋的决策只会捉襟见肘。因此,提出“四个全面”,正是应对时代新挑战,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主动的战略选择。

“四个全面”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它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统一于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统一于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各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印证、互为支撑,不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而且还构成了一个互为贯通的体系,这就是“一个目标系统、三个支撑系统”:全面小康是目标系统,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系统,全面依法治国是治理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是领导系统,后三者都是支撑系统。“四个全面”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系统紧密相连,是总布局与总方略、社会结构与社会动力、现代化道路与中国道路、制度建设与政党建设、治党治国与强军兴军的有机统一。

在“四个全面”系统中,每一个“全面”,都有其特定的定位,特殊的作用,共同促成这一系统的良性运行。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基础。宏伟目标要靠切实可行的科学举措来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二者共同成为助推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全面从严治党”与其他三个“全面”相提并论,是实现前三个“全面”的根本保证。“四个全面”环环相扣,互相嵌入,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是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有机统一。这四个“全面”,如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棋盘”上的战略“四着”,着着都下得好、下到位,方能互为犄角、满盘皆活。哪一个“全面”出问题、不协调或滞后,都将有碍于“四个全面”的整体发展。“四个全面”宛如相辅相成的四足鼎立,共同支撑治国理政的宏图伟业。

“四个全面”是历史现实未来的辩证统一 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任何一项重大治国战略的形成与出台,也往往基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统一。“四个全面”也是如此,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现实基础和对未来科学研判的积淀,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辩证统一。从“四个全面”形成的过程也可以领略

其所内含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的智慧。从全面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从深化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从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都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历史的传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和务实精神。

“全面”二字体现继往开来,表明我们在新的起点上,要开创一个全新的格局。“全面”彰显一种延续性,表明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以往方向、路线的一脉相承。“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尊重历史,沿着历史进步的逻辑前进;立足现实,以问题为导向,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实际问题;面向未来,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从时代变革的大趋势中把握走势。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经验的基础上,运筹帷幄、全篇谋划、顶层设计所提出的。可见,“四个全面”并非是一味求新、求特的产物,而是基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逻辑基础之上提出的。这一战略思想没有割断历史,更没有否定历史,而是以历史为前提和基础的。“四个全面”之新,并非另起炉灶之新,而是它面临的时代之新、问题之新、挑战之新和将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度融合之新。“四个全面”是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的战略布局,契合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因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彰显出致力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主动作为和思维智慧。

“四个全面”不是固定时,而是运动时、发展时。这就是说,“四个全面”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历史—现实—未来,是“四个全面”与时俱进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关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由一成不变的事物构成的,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既然是过程,就有历史、现实和未来三种状态的存在。“四个全面”也是如此。从“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中点”,在“四个全面”中起着目标导向作用,它本身就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其他三个“全面”都是着眼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立足现实的具体举措,它们如三驾马车,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四个“全面”必将与时俱进,动态更新,呈现出历史、现实、未来的辩证统一。

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篇六
《读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内在逻辑关系》

2014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首次提出的“四个全面”,是其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是中国复兴伟业的战略路线图。“四个全面”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有着很强的学理支持和经验支撑。理解“四个全面”,是读懂中国故事,读懂中国复兴的重要窗口。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现代国家转型的必要前提

由习近平担任起草组组长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确定了时间表,即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古籍上就有“小康”的说法,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今天,中国执政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中国未来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考量。

“小康社会”,有学者认为,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特色的“中产社会”。在国际上,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已成为共识。无论是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还是政治学家李普赛特,都强调中产

阶层的壮大对于社会民主、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中产阶层最讲究“理性”,而“理性”则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无论英美等西方国家,还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都是中产社会,这种社会呈现出更加稳定的形态。从社会结构上说,与其说美国等西方社会的稳定源于民主,不如说源自中产阶层的崛起。反观中东和南亚、拉美的一些国家,中产阶层弱小、穷人众多,不仅社会不稳、经济不稳,还会出现政治危机和政治失序状态。这些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稳定的民主社会,首先是一个中产社会。有中产的民主才是好民主、优质社会,没有中产的民主往往是坏民主、劣质社会。

因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首先是一个“小康”之国,即中产之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使中产阶层普遍化,成为社会阶层的主流。

比较政治学研究表明,中产阶层是最维护现行体制的因素和力量,是现代国家转型的重要润滑剂。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中产阶层与民主政治相关联。但是,如果西方寄望中国出现挑战中共执政权威和导向西式民主的中产阶层,则会贻笑大方。《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作者巴林顿·摩尔依据大量历史事实,严重质疑资本主义和西方民主是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唯一通道和最终归宿,认为西方民主只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结出的果实,

而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道路和与之适应的政体形态是形形色色的。也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建立中国的中产社会,只会支撑中国执政党的正当性,提升中国复兴的进程,而不是其他。

2“全面深化改革”:

破除分利集团的有力武器

在中共党史上,十一大以来的历次三中全会均被赋予了改革色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议,正是在向外界宣示,习近平引领下的中国将是一个空前改革的时代,一个负起历史担当的时代。中共的成功、中国道路的成功,最大的密钥便是保持改革的常态。

30多年来,改革开放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改革是我们党、国家和人民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习近平用言简意赅的两个“关键一招”加以概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最强音,那么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鲜明的特征。

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对国家衰落的原因作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一般性解释,即大量分利集团、分利联盟的存在。他认为,在边界不变的稳定社会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出现大量的集体行动组织或集团。这种特殊的利益组织或集团,不仅降低经济效率,而且加剧政治生活中的分歧。更为严重的是,分利集团一旦大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排他性组织,尽力限制或分散社会其他成员的收入和价值。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政治经济系统里形成了一些分利集团,寻租腐败、贫富分化、缺乏正义都与此相关。然而,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阻止分利集团的蚕食,必须打破体制机制的羁绊,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需要指出的是,分利集团在很多个国家都是存在的,包括英美等发达国家。破除利益集团需要一场革命,然而这样的革命在西方是举步维艰的。西方政党政治内耗严重,日益沦为“否决政治”,并且政党竞争严重依赖分利集团,公共政策被挟持现象严重。中国的全面深改,却是一场全方位的革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揽子改革举措,在世界改革史上都是罕见的。中国执政党内部相继成立多个工作小组,并由高层领导人担任组长,便是保持国家的相对自主性,使公共决策既不受分利集团的影响,也不为非理性选民所左右。美国经济学家布赖恩·卡普兰在《理性选民的神话:为何民主制度选择不良政策》里提出,美国人引以为豪的民主制度其实纵容了选民的胡闹,导致不良政策大行其道。可见,中共党内成立多个议事协调小组的做法是多么

的睿智。此举可以保持中央决策的相对自主性,不受利益集团和非理性选民的干扰。

改革必然触及利益,势必会遭到特殊利益集团的阻碍。那么,改革的动力来自哪里?无疑,来自人民的力量,来自实现中国复兴的力量。突破既得利益,让改革落地,需要有决心、有担当。无论是十八大以来的铁腕反腐,还是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利益再分配,都显出中国执政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坚定决心,以及最高领导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个人担当。

3“全面依法治国”:

良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是中共党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纵观人类政治文明史,法治和人治问题是每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者弗朗西斯·福山最近提出,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需要三个构成要素:强政府、法治和民主负责制。而且,三者之间有着严格的时间顺序。民主并不是第一位,强政府才是。尚未

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篇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引发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热议。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许耀桐分析认为,这是习近平首次在正式讲话场合集中阐述四者关系,宣示了“四个全面”已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

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习近平在开班仪式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他谈到,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习近平在论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篇八
《正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曲青山:正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2015-03-26 07:35 宣讲家 曲青山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教授

字号:核心提示:2014年12月,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为更加深入地了解习近平同志“四个全面”重要思想,宣讲家网站特别邀请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教授,为我们带来精彩解读。讲座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四个全面”的理论定位;第二,“四个全面”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第三,“四个全面”的辩证统一关系。

曲青山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同志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来到这里与大家学习交流“四个全面”的心得体会!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正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围绕这个题目,我准备讲三个问题:第一,“四个全面”的理论定位;第二,“四个全面”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第三,“四个全面”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这三个问题我想回答“四个全面”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它起什么样的作用?它是什么?“四个全面”是怎样提出和形成的?具有什么样的科学内涵?“四个全面”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他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四个全面”的理论定位

“四个全面”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的时候首先提出的,当时新华社发的电讯通稿是这样写的,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的时候强调指出,要全面的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以后,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他在其他不同的场合在讲话中涉及这一问题,共有十三次之多,

我估计以后还会讲到还会涉及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以后,在党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前不久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三次会议,“四个全面”成为两会讨论和议论的热门话题或者热词。李克强总理在所做的政府报告中,张德江委员长在所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中、俞正声主席在所做的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当中,都提到了“四个全面”。

近一个时期以来,国内的各大媒体和一些刊物都组织发表了一批宣传阐释理论解读和学术研究的文章。那么在这里我想需要特别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人民日报》在春节以后连续发表了五篇评论员文章,这五篇文章新华社都发了通稿,全国各媒体都给予刊发和转载。这五篇当中的首篇是一个综合篇,《人民日报》在发的时候,发在了当天的头版头条,前一个晚上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对这一组文章的刊发专门播发了消息;对“四个全面”的宣传报道,国外的媒体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对国外媒体的关注和评论《参考信息》有一篇在头版上用了大半个版,又转到了第二版,给予了转载和报道。

到目前为止,对“四个全面”是如何进行理论宣传的呢?国外媒体的说法是说“四个全面”的提出和形成标志着习氏理论呼之欲出,国外媒体是这样说的。这是外国人的推断和猜测,我认为不足为凭。那么我们自己是怎么说的,尤其是我们党的最高领导人和党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是怎么说的,我认为他们的说法是最权威的说法,也是最可靠最重要的出处。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的十多次重要的讲话和论述中,有一次十分重要,那么这一次讲话是迄今为止我所见到的唯一的一次谈到的对“四个全面”的理论定位,这是哪一次讲话呢?就是今年的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专题研讨会的开班式的重要讲话当中讲的。这一次讲话他在讲到全面依法治国重要性的时候,讲到了全面依法治国在“四个全面”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他论述了“四个全面”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是这样说的,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

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当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将“四个全面”定位在我们党在新的形势和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的位置,这应该是最权威、最准确的理论定位了。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张德江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中,俞正声主席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当中,也都是按照这一定位来进行表述和论述的。《人民日报》发表的系列评论员文章对“四个全面”的论述我看了以后,感到文章除了按照战略布局这一定位进行论述以外,又进行了拓展,进一步做了发挥。

文章中使用了这样几个概念和提法,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他使用了几个什么概念和提法呢?《人民日报》的系列评论员文章提出“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那么这里文章使用了新飞跃、最新成果、新创造、战略抓手这样一些概念和提法,我们应该将这几个概念和提法与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战略布局、战略目标、战略举措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和思考。这样我们就明确了党中央对“四个全面”的理论定位,当然对这一战略思想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认真的学习和领会深入的贯彻和落实,理论界、思想界、学术界也正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

今年元月我在中宣部党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没有听到和看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所以当时我写这个文章的时候,写的标题是《“四个全面”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我用了这样一个标题。在这篇文章里面,我写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四个全面”是党对治国理政实践的新总结,第二个标题是“四个全面”开辟了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第三个问题是“四个全面”提出了党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新要求。

后来我又给《人民日报》投了一篇文章,这个文章的标题是我用了这样一个题目,《“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指引》,在这篇文章里面我写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实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基础,第二个问题是实现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第三个问题实现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是支撑,第四个问题实现中国梦全面从严治

党是关键。

那么据我所知,《光明日报》也发表了一篇评论员文章,这篇评论员文章的分量也很重,当时也是发在《光明日报》的头版头条。后来被收入学习出版社出版的《学习活页文选》,中宣部党建杂志和北京日报也都组织发表了一批的理论研究文章和学习阐释的文章,我们可以在学习当中作为参考,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四个全面”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四个全面”提出和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下面我想分别对“四个全面”中每一个全面的提出和形成做一个简要的叙述,通过这样一个叙述使我们了解“四个全面”有一些什么样的内涵,有一些什么样的要求。我想讲四个小问题,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全面依法治国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全面从严治党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我先讲第一个小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首先要从小康的概念说起,小康这个概念是1979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时候首先提出和使用的。他当时用这个概念来表述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所要达到的目标水平,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小康”是我们历史上使用过的一个概念,他用这样一个概念来表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所达到的那个水平和状态。用小平当时的话说,就是达到第三世界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后来又经过思考和推算把这个表述又做了一些完善和调整,他提出说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根据邓小平的这样一个思想,我们党的十三大就提出了经济“三步走”的建设战略,现在我们对这个战略叫发展战略,当时在十三大报告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概念叫建设战略。这个三步走的建设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就是上一个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涨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一个世纪中叶,也就是21世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的生活比较富裕,基本上实现现代化,这是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建设战略。

到十五大1997年召开以后,党在对我国进入新世纪也就是进入21世纪有一段话进行展望,在展望的时候十五大报告在十三大报告

三步走战略第二步到第三步之间,又增加了一个“两步走”的战略,形成了一个我们后来称之为“新三步走”的战略,即第一步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步到建党100年的时候,国民经济更加发展;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基本上实现现代化。那么到本世纪初的时候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发努力,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第一步、第二步的目标都顺利实现了,因此在党的十六大上,十六大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根据情况发生的变化,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到建党100年,建党100年是什么时间?就是到2021年,实际上在十六大报告里表述的是到2020年,那么2020年它是指我们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实现的时候,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力争翻两番。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在十二大的时候,我们用的经济发展的指标是使用的工农业总产能这样一个指标。后来到十三大的时候我们改用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标,到党的十六大的时候我们又把它改成了国内生产总值的经济指标,当时在十六大上提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这个指标体系,就是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力争翻两番。指标体系列了四个方面,十七大对其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又增加一个方面,五个方面,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改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看到按照这个表述,十八大报告的这样一个表述和十六大相比和十七大相比虽然改了一个字,但是这一字之差,内涵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时在十六大提出的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因为十六大是2002年召开,到十八大召开的时候是2012年,我们已经翻了一番,所以而后提出的提法是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指标与十七大相比,它概念的表述有所变化,从人均的国内生产总值又恢复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提法,但发展目标中又增加了一项比较硬的指标,这一项指标就是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也要比2010年翻一番,那么这个翻番实际上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就是到2020年要比2010年翻一番。

具体内容也是五个方面,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具体指标的这五个方面,实际上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五位一体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来分别进行


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相关热词搜索:四个全面的关系 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的相互关系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11544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