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绍三峡对联

绍三峡对联

2016-01-21 09:39:27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绍三峡对联篇一《三峡对联》 《三峡》 ...

绍三峡对联篇一
《三峡对联》

《三峡》文章描写了三峡美丽的风光,请你利用文中的语句,组成一副对联。

江水急奔绿舟过/清泉飞下白水流 山青水秀诗人颂/高猿长啸渔者歌

重岩叠嶂不见日月/湍水急流何待轻舟

驾舟赏山绝巘怪柏 /乘船观水素湍绿潭

轻舟江上过/哀猿高山鸣

水流湍急急如闪电/重山相连连如屏风

望山山连山叠山/观水水湍水连水

水清潭绿赏景乐/山高月小行船难

高山峻岭草木自荣\素湍绿潭江水长流

高山连绵隐蔽天日无边壮阔\绿水湍急沿溯阻绝无限风光

哀猿长啸空谷传响\渔歌浅唱长风行舟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柏怪潭绿浪急猿哀

暮到江陵难赏月/朝发白帝不见曦

清泉飞瀑见长江之清幽秀丽/重山峻岭显三峡之雄浑壮美

山高树荣多怪柏\ 水清草茂有趣味

两岸重山遮天日\一江碧水寒林涧

观夏水漫至山陵\览飞瀑悬挂林间

树荣草茂春秀丽\山险水急夏豪迈

夏水阻轻舟\秋林闻哀猿

群山无阕重岩叠嶂盖曦月\泉瀑有声素湍绿潭荡清波

观两岸山万丈豪情\赏春秋水几多柔肠

轻舟一叶破疾风越重山\哀猿三声传空谷绕三峡

观夏水急流涌荡一日船渡江\听哀猿空谷传响三声泪沾裳

春秋之时水清潭绿波旋影秀\晴霜之旦林寒涧肃猿啸渔唱

乘奔御风不疾也\踏歌寻幽毋快哉

自非亭午夜分曦月不见\每至晴初霜旦高猿长啸

冬夏青山常蔚然\春秋绿水长奔流

山高水长天下奇景独揽智者笑\猿哀渔欢春秋怡景常占仁者谈 百里高山连绵不绝\千里江水奔腾不息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山\乘奔御风悬泉飞瀑三峡水 三峡水乘奔御风何嫌快/三峡山万岭千山不及高

望夏水奔流东逝去/听秋猿哀鸣西引来

横览山泉曦月智者舒怀\纵观春夏秋冬仁者畅谈

山高连绵无阕处\水疾奔放有豪情

山连山中见险峻\水接水里显清幽

观清水绿潭深涧中\听哀猿欢渔两岸间

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林寒猿鸣涧肃唱渔

绍三峡对联篇二
《对联介绍》

对联

本文由无棣荣德堂文化创意产业园有限公司

山东荣德堂文化创意产业园有限公司

地址:山东省无棣县广源大街西首

电话:0543-5078800 5078820

联系人:刘经理、杨经理

传真:0543-5078800

手机:18954339820、18354326917

客服: 1847805979 2311380879

邮箱:2311380879@qq.com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目录概念阐释历史起源发展阶段特征概括分类标准文学特点创作方法展开概念阐释历史起源发展阶段特征概括分类标准文学特点创作方法展开

概念阐释

对联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

春联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

历史起源历史探源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

春联习俗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周易•

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语言寻根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t”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kǎchē”与“jīpǔ”,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的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的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的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筑物或器物上。因此,楹联对仗的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的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的,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的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的原则,又包含着力学的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的对称。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其它说法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他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回回故往,逐吉新来。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回辟恶,燕复宜财。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门书左右,吾傥康哉!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发展阶段

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对偶阶段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其对偶句式已十分丰富。刘麟生在《中国骈文史》中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毕具”。他例举了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韵对等各种对格的例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山有扶苏,隰有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道德经》其中对偶句亦多。刘麟生曾说:“《道德经》仲裁对之法已经变化多端,有连环对者,有参差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有反正作对者。”(《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二章) 再看诸子散文中的对偶句。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武成》)、“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等等。辞赋兴起于汉代,是一种讲究文采和韵律的新兴文学样式。对偶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开始普遍而自觉地运用于赋的创作中。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击灵鼓,起烽燧;车按行,骑就队。”骈偶阶段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全都是用对偶句组织,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对偶名句。这种对偶句是古代诗文辞赋中对偶句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对偶不再是纯作为修辞手法,已经变成文体的主要格律要求。骈体文有

三个特征,即四六句式、骈偶、用典,此其一。二是对偶字数有一定规律。主要是“四六”句式及其变化形式。主要有:四字对偶,六字对偶,八字对偶,十字对偶,十二字对偶。三是对仗已相当工巧,但其中多有重字(“之、而”等字),声律对仗未完全成熟。律偶阶段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举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一字联 墨(对)泉

这是最经典的一字联。

‘墨’字上部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为‘白’字。各属于颜色的一种,且词义相反。

两个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和‘水’又同属于五行之一。

此联还有另一种对法:

墨(对)柏

同“黑”、"白"相对,自“土”、“木”依为五行,且墨由柏来,可谓墨柏二字联 春花(对)秋月

汉赋(对)楚辞

书山(对)学海

红玉(对)丹瑶三字联 水底月(对)镜中花

孙行者(对)祖冲之

水帘洞(对)花果山

飞鸟尽(对)良弓藏四字联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

山清水秀(对)人杰地灵

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

百花齐放(对)百家争鸣五字联 爱君希道秦(对)忧国愿年丰 翱翔一万里(对)来去几千年

半浸中华岸(对)旁通异域船

苞蔵成别岛(对)沿浊致清涟六字联 云无心以出岫(对)鸟倦飞而知还。 岂能尽如人意(对)但求无愧我心。

竹雨松风琴韵(对)茶烟梧月书声。

行止无愧天地(对)褒贬自有春秋。七字联 既闻山石无假色(对)亦知草木有真香。

卜邻喜近清凉宅(对)与客同参文字禅。

万里秋风吹锦水(对)九重春色醉仙桃。

千秋笔墨惊天地(对)万里云山入画图。

松叶竹叶叶叶翠(对)秋声雁声声声寒。八字联 山水有灵亦惊知己(对)性情所得未能忘言。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对)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金铣玉徽仙藻灵艳(对) 麟宗骥旅丽木离披。

丝竹同清当天合曲(对) 山水齐朗映日生文。多字联 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mò)墨(对)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特征概括

傅小松的《中国楹联特征论略》则把楹联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两部分成双成对。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引《复斋漫录》记载;晏殊一次邀王琪吃饭,谈起

他一个上句:“无可奈何花落去”,恨无下句。王琪应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于是把这个绝妙对句写进了《浣溪沙》一词。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这就是对联的艺术魅力。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

武侯祠对联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

绍三峡对联篇三
《对联--介绍》

绍三峡对联篇四
《三峡复习课件》

绍三峡对联篇五
《三峡复习课件》

绍三峡对联篇六
《三峡复习课件1》

绍三峡对联篇七
《三峡联大介绍》

三峡联大介绍

成立时间:1993年初经重庆市政府以[重府函(1993)25号]文批准建立 经营项目:从事高等职业教育

学校性质:股份制民办高校

主管单位:重庆市教委

主要发起人:原重庆市人大副主任、常务副市长肖祖修同志和原重庆市委副书记、副市长甘宇平同志担任学校名誉校长,原重庆市教委副主任青晓阳同志担任学校校长。 教师人数:教职工329人,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243人

分校数量:所属学院、分校(教学部)、网院等22个办学单位

在校学生:10000人左右

发展规划:办学十余年,学校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现学校在巴南区征地150余亩修建新校区;三峡联大努力建设为中国职业教育争光添彩

兴渝教育集团介绍

成立时间:2002年9月

经营项目:融教育投资、教育策划、教育培训、教育管理、教育服务、教育产业 单位性质:民营企业

主管单位: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主要发起人:吴晓非

单位组成:三峡联大信息工程学院、三峡联大经贸科技学院、重庆民族专修学院、重庆电大北碚信息管理学院、重庆外贸学校、三峡联大新西南培训学院及重庆金榜职业培训学校、重庆永川金榜培训学校等8所教育机构,控股开设了重庆树人教育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兴渝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重庆弘文教育服务有限公司、重庆联大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等4家教育子公司 规模人数:近8000人

发展规划:,努力为重庆乃至西部地区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人才,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西南教育介绍

成立时间:2009年9月

经营项目:资格认证教育、教育科研、教材开发、驾驶、语言教育、电脑培训、网络教育、文化辅导及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综合型教育服务

单位性质:民营企业

主管单位: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主要发起人:曾凡军

单位组成:三峡联大新西南培训学院、重庆点金学校、重庆康德驾校

规模人数:专职教职员工:20多人,兼职教职员工:60名左右,学生人数(培训):12000余人

发展规划:立足重庆、辐射西部、面向中国;培养具有未来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型人才。

新西南教育发展历程

1996年5月6日经总校批准成立三峡联大培训中心;

1998年10月12日与日本商学院签订办学协议,成立日语培训中心; 2001年5月成立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2005年8月三峡联大培训中心正式入驻重庆市北碚区;

2006年9月成立中小学文化素质培训中心;

2009年4月2日经总校批复,升格为三峡联大培训学院;

2009年4月26日三峡联大培训学院入驻重庆市永川区,成立永川分院; 2009年5月9日经总校党委批复成立中共三峡联大培训学院支部委员会; 2009年7月2日经总校批复学院更名为三峡联大新西南培训学院; 2009年8月2日新西南培训学院入驻重庆市南岸区,成立渝南分院; 2009年8月22日新西南培训学院入驻重庆市合川区,成立合川分院; 2009年9月28日成立重庆北碚教师资格证鉴定测试基地;

2010年2月25日新西南与重庆点金学校合作;

2010年2月28日与重庆新电力培训学校签订合作,成立新西南大学城校区; 2010年4月26日与重庆康德驾驶培训学校签订,成立重庆康德驾校北碚校区; 2010年5月25日成立新西南沙坪坝校区;

绍三峡对联篇八
《文言文复习5三峡》

绍三峡对联篇九
《《三峡复习课》课件

绍三峡对联篇十
《《三峡复习课》课件


绍三峡对联相关热词搜索:三峡对联 关于三峡的对联 三峡的对联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绍三峡对联”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绍三峡对联"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15858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