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对秩序的讽刺

对秩序的讽刺

2016-01-25 09:15:0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对秩序的讽刺篇一《吴敬梓与朴趾源的讽刺作品比较》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对秩序的讽刺》,供大家学习参考。

对秩序的讽刺篇一
《吴敬梓与朴趾源的讽刺作品比较》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第38卷2011年5月

吴敬梓与朴趾源的讽刺作品比较

陈冰冰

要:讽刺文学是批判时代和社会的矛盾与不合理现象,并对此间接地予以声讨的文学形态。

吴敬梓与朴趾源分别是中韩两国讽刺文人的代表,他们都以封建社会中的儒生为讽刺对象,揭露封建社但而文学传统、创作个性等诸多因素的会制度下的种种社会矛盾。他们的文学作品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不同,又使两位文人的作品在深度与广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吴敬梓;朴趾源;讽刺文学;讽刺比较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讽刺小说,该作品是吴敬梓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通过犀利的文笔,对封建科举制度下腐化堕落的读书人的丑态进行的揭示,从而实现了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鞭挞。小说直接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作为讽刺对象,表现了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这也符合讽刺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即符合生活的真是,使读者信服首肯而身临其境,从而才能达到更加直接而强烈的讽刺效果。与此内容相类似,韩国文人朴趾源的文学作品一直以李朝社会的种种弊端为批判对象,尤其是对虚伪的封建道德和趋炎附势、道貌岸然的两班贵族的讽刺。朴趾源一直而作为实学家,以现被称为朝鲜时代最杰出的讽刺文学家,

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人和事为依据,通过朴实的语言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则是朴趾源文学创作的最突出特点。

本文主要是以吴敬梓和朴趾源的讽刺作品为比较对象,从讽刺对象、讽刺手法、讽刺风格三方面分析其异同及原因。通过这种比较初步探讨中韩两国讽刺文学所独具的民族特色和两位文人个性鲜明的创作风格。

一、讽刺的对象

在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吴敬梓与朴趾源作为优秀文人的代表,他们把揭露社会黑暗面,抨击阴暗腐朽的社会风气,嘲讽封建制度下日益腐化堕落的知识分子为己任,将这些丛生的矛盾记录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以此作为对世人的警示。吴敬梓与朴趾源的讽刺作品均是以封建制度下的知识分子为讽刺对象,而这些人物往往具有双重的人物性格,这也是当时代社会背景下的真实情景,复杂的社会矛盾也造成了人们在身份上、心理上的种种矛盾,而吴敬梓与朴趾源正是抓住这一显著特征,将人物刻画的更加真实形象。

《儒林外史》为我们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儒生,也让我们看到了所谓儒林的种种丑态,他们或是为科举耗尽大半人生,虽侥幸进学而精神空虚、知识贫乏,如范进之辈;或是在科举的道路上由淳朴孝顺腐化堕落至无耻势利之徒,如匡超之

徒;或是打着孔孟入学的幌子欺世盗名、横行乡里,如王仁、严贡生等。而其中杜少卿这一人物的出现则成为整部作品的亮点。在众多的儒生中,杜少卿应该算是一个极好的人“败类”,物,而封建的卫道者们却骂他为他看破八股取士的弊害,决然辞却科举,并且还劝说其他的儒生罢考,对封建官宦权贵不媚不敬,甚至横眉冷对,这与他的身份是完全不符的,所以遭到封建官僚的排斥。但是,他轻财好士,广交朋“知与不知,。真友,每遇贫困急难者求助,不论皆尽力资之”“海内英豪”、“千秋快士”、“儒林豪杰”。杜府儒名士称他为

老管家娄太爷病了,杜少卿把他养在家里,并亲自服侍。从刚卖田的银子中拿100两给娄太爷孙子让其回家做小生意,以为日后营生打算,后又拿几十两银子合具寿器,交与娄家儿孙买地安葬娄太爷。杜少卿经常拿大捧的银子与人用,而自己却不得不出卖祖业,典当衣物,而尽管自己面临段因绝食的困境,依然还要尽力资友朋,杜少卿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他眼中没有封建的等级名分,也没有尊卑秩序。

不仅如此,杜少卿对女性也非常的尊重。他陪妻子逛园游山,携手同行,这一举动在当时来说是极为大胆的,是完全”、“妻受命于夫”相背离与封建礼教中所强调的“三从四德

“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而他对沈的,所以才会不敢仰视”琼枝的态度则更不能上当时的封建社会所接受。沈琼枝遭骗婚之后不甘为妾,携财出走,刺绣卖诗,自食其力,这一行为是严重违反封建礼教的,而唯独杜少卿同情她的反抗精“豪侠精神”。杜少神,并大加赞赏她的逃婚行为,并称之为卿反对纳妾,认为娶妾的事最伤天理,这种否定男子特权和多妻制的行为,是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挑战。杜少卿的妇女观、夫妻观不仅在那个时代,在当今社会也是较为进步的思他的思想想境界。但吴敬梓毕竟是封建社会儒林中的一员,并不能完全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思想虽然他强烈反对纳妾制度,但是出于宗嗣观念却为的解放,

,“四十无子,。朝廷立法方许取一妾”

基金项目:此论文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重点资助项目相关成果。

作者简介:陈冰冰(1981—),女,安徽亳州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讲师,古典文学博士。

《许生传》与此类似,朴趾源中创作的许生形象同杜少卿有很多相似点。许生也是个儒生,曾经为寻找真理“十年寒。但因家庭贫困不得已走上了从商的道路,窗,攻读圣贤”五却又将钱财分与边山群盗,安置他们在无年之后获利百万,

“富贵共之”人岛生活,建立理想国,而则是建立理想国的目的。当然许生并不是一个空想家,他提出了建立理想国,并即经商和贸易,甚至提出指出了维系这个社会发展的方法,

了要同日本建立国际贸易关系,把朝鲜的粮食靠运输手段卖到日本长崎,所以说,许生的理想国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幻觉,也不是浪漫的乌托邦,而是通过脚踏实地的劳动所创造出来是朴趾源实学思想的又一体现。这一想法在18世纪经的,

济并不太发达的朝鲜实为难能可贵,在同时代的中国也是较为进步的。

但是许生作为朱子理学下的传统儒生,他的身份也决定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性。如,他将盗贼安置到无人岛之后,投银五十万于海中,仅留够每日生活所需,在他看来,小岛现已丰衣足食,过多的钱财只会最终造成贫富分化,腐蚀小岛的风气。其实,许生虽然对这批流浪百姓同情关心,愿意为他“伐树为屋,,但是却觉得他们只能编竹为篱”们建立理想国,

考农耕生活。这就表明,在许生眼里,这些百姓的认知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发展商业经济,也谈不上以后的正德,也就是说,只有熟读圣贤的儒生才具有发展国家经济的资格。这种想法和朴趾源本身的两班贵族身份是有关系的,他虽然能够提出一些进步的思想和建设性的意见,但是最终却无法超越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讽刺的手法

讽刺的手法有很多种,有的人喜欢夸张虚幻的描述,有的人则采用怪异荒诞的表达,而吴敬梓和朴趾源的讽刺作品中却多采用白描的手法,以生活中的人和事作为讽刺的对象,通过冷峻严肃的语调达到更加直接而强烈的艺术效果。,“讽刺小说是贵在旨微而语婉的,鲁迅曾说过假如过甚其”并且将《儒林外史》就失去了文艺上的价值。的语言评辞,

“蹙而能谐,。价为婉而多讽”

吴敬梓善于运用作品中人物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虽不多加评论,却将人物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人物性格,

《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游西湖一节,是比较精彩的一段,吴敬梓在这里只是采用白描的手法,用平实的语言进行客观的描述,并未加以议论,而却将马二迂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透“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彻无遗。面对西湖马二完全不能领略,只是走马观花一般,心思全然不在赏景之上,最后,“真乃‘载华岳而不重,却发出莫名其妙的感叹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而在碰到游湖的女客时却又低头不敢仰视,“女人也不看他,。马二先生其实是一个让人他也不看女人”可笑又可悲的角色,他虽然心地善良、仗义疏财,但却是腐朽的科举取士下的书呆子,满身迂腐气。作者对他采用的是善意的嘲讽,让人产生一种既怜悯又厌恶的复杂情感,不禁对造成马二这类人物出现的社会倍生憎恶之情。

朴趾源一直提倡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特别是讽刺文学作品,文中不需要拖沓庸长的描述,只要抓住讽刺对

象的核心问题,即使用只言片语也能一针见血地击中要害。“苟能单辞而挈领,如雪夜之人蔡,片言而抽綮,如三鼓而夺”关。在朴趾源的作品中很难找到华丽的辞藻和壮大的场面,但是朴趾源正是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创作出了一篇篇经典之作。

《两班传》中的没落两班,虽然凭借着自己的身份在社会但是却整日无所事事,只得靠借贷官粮度上有一定的地位,

“积岁至千石”,“两班日夜泣,日,而在之后,因无法偿还计。作为一家之主,不知所出”尤其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平时只知手捧书卷,好逸恶劳,而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却只作者虽然没有过多的描述和评论,仅用简短的两知道哭泣,

句话就将两班士大夫的无能与寄生的丑态形象地描绘出来。,“生乎好读书,而两班妻子对两班的骂语则更为经典无益县”咄,两班,两班不值一钱。作者还对两班在将自己的两官粜,

班身份卖掉以后的行为进行了描写,读后更是让人忍俊不,“伏涂谒”“顿首”“俯伏”禁这些简单的词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曲学阿世、诚惶诚恐的小人相。

《谈简练》,“一个作家应当同时老舍曾经在一文中指出而且能够提出问题来。……思想也是思想家。他博闻广见,

”不精辟,无从写出简洁有力的文字。

另外,吴敬梓在作品中还经常会使用对比的艺术手法,在刻画作品人物时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让读者自己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特《儒林外史》征,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这也是讽刺手法的最显著特点。其中最典型的人物就是对市井人物胡屠户的刻画,作者主要通过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态度的变化,来描绘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丑陋嘴脸。如,范进该小人前倨后恭、

“癞蛤蟆想吃天鹅中举之前被胡屠户描述为“尖嘴猴腮”

,“现世宝”;而范进中举之后他对范进的态度肉”并被称为“贤婿”“老爷”却发生九十度的转变,一口一个不说,还把他“才学又高,。这种判若两夸为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形象地揭露了胡屠户势利小人的秉性。不仅人的对比描写,

是市侩小人,就连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张静斋也特意前来拜访,本来和范进从未有过来往,而范进中举之后竟然“犹如至亲骨肉一般”,又是送银两,又是送房子,同范进成了

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世态炎凉、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

朴趾源的讽刺作品中则较多的使用了比喻的讽刺手法。他在作品中运用丰富、新颖、贴切的比喻对没落两班,以及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深刻犀利的讽刺,准确、生动、形象地。《闵翁传》表达了作品的思想中闵翁的夫人讽刺每年都在,“翁,,墙壁上书写经书的闵翁道今年书乌未?”在她看来闵翁每年无所事事,只是靠在墙壁上书写经书度日的生活是极为无聊的,而他们所书写的经书也如同乌鸦一般,毫无生趣,这是对儒学者们无为徒食生活的极大讽刺,另外作者还借闵”、“口大运拳”、“身翁之口,将两班阶层比喻成“头黔目荧”、“损稼害谷”“蝗虫”。这一比喻则更加形象地描长七尺的绘了当时社会两班阶层的形象,所谓的两班贵族只不过是一群好逸恶劳的寄生虫。

—53—

《虎叱》朴趾源的另一篇讽刺经典中也不乏比喻的运用,而这里更凸显了作者新颖独特的比喻手法,朴趾源利用汉字“医””,“巫”,比喻成“疑称作“诬”而“儒”则成为的谐音将

“谀”,即所谓的医者只不过是一群多疑之辈,仅凭猜测对病人的病情妄加判断;而所谓的巫者只不过是诬神惑民之徒,每年妄杀良民数万;而将朱子理学奉行为儒家经典的儒生们只不过是攀强附势,曲学阿世之流,揭穿了儒学者们伪善的,《虎叱》中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虎赋予面具。除此以外

人性化,通过老虎之口揭露两班士大夫的伪善,并将北郭先“天下之巨盗,。仁义之大贼”生为代表的儒生斥为

三、讽刺的风格

吴敬梓和朴趾源在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很少添加个人的评论,而是通过作品人物戏剧性的语言或行为,通过一系列戏剧性情节的设计来增强作品的讽刺意味。

《儒林外史》中比较典型的戏剧性人物就是范进了,作者,“范进不看在第三回中描写了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

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噫!好了!我中了!’道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噫!好!我中了!’又拍着手大笑道笑着,不由分说,就来,

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范进中举之后那喜极而疯的形象,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而另一场面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在第十三回中,娄府两公子将五百两银子送给了所谓的侠客张铁臂,并把革囊的人而其实只不过是六七斤重的猪头一个而已。头带回了家中,

这种荒唐事之所以会出现,正是由于娄府两公子整日抱着天“高尚”真想法想要去结交自以为的人士,才会被这些三教九流所蒙骗。

朴趾源擅长于幽默和讽刺,他笔下的人物都富有戏剧性。戏剧性的场景与主人公滑稽可笑的言行的搭配,常常会使整个作品妙趣横生,如同一幅幅诙谐的讽刺画面,让人忍俊不禁,甚至捧腹大笑,却又避震德让人信服、深思。朴趾源,“挥斧击的作品并不是仅停留在逗众人一乐的层面,他指出”空,不如持针拟瞳。他的作品中经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能够给人以启示,而幽默和讽刺只是朴趾源用来揭露和批判没落的两班士大夫们的武器。正如鲁迅所说,幽默脱离了讽刺“顽笑”,“谴责”。便沦为了讽刺摒弃了幽默则简化成

《虎叱》是朴趾源中老年时期的一篇讽刺小说,作品中的“学德兼备”北郭先生是一位的儒生,作者通过简洁犀利的语北郭言戏剧性地描述了北郭先生与寡妇东里子偷情的内容,“鬼舞鬼笑”先生为了掩盖自己的丑事,竟做出了种种丑态,从屋里狼狈逃出之后又掉进了粪坑之中。北郭先生的这些种种滑稽荒唐的举动,让人们更加清楚地看清了他伪君子的面孔,以及肮脏龌龊的灵魂。而后来北郭先生在碰到老虎之阿谀奉承的小人丑态,让读者又后所表现出来的趋炎附势、

增添了几分对他的反感和厌恶,尤其是朴趾源借老虎之口,“天下之巨盗,,将北郭先生斥为仁义之大贼”更是呼出了民众的心声,彻底揭穿了满口仁义道德的两班士大夫的伪善面目。

《许生传》主要反映的是朝鲜社会在政治和经济上存在的种种矛盾,该作品最能体现朴趾源的政治观念和治国谋御营大将李浣通过好友卞氏得略。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知许生的才能之后,便决定亲自拜访并请其出山,许生便向李浣提出三个建设性的意见,而李浣听完之后却全部给予了否定,以至于许生大骂其诚意,并挥剑斩去,而李浣则大惊失,“躍出後牖疾走歸”。朴趾源通过这一段滑稽的戏剧性描色

揭示了朝鲜社会一直被统治阶级奉行的北伐论的虚构写,

性,也表达了自己的实学思想和北学精神,是朴趾源进步思想的体现。

可以说,幽默诙谐与讽刺批判相结合是吴敬梓与朴趾源讽刺艺术的共同风格。不过,由于两位作家创作个性的不同、创作心态的差异、中韩两国讽刺文学传统的不同,又使两位文人的讽刺风格呈现出迥异的一面:吴敬梓的讽刺多有委婉、深沉的特点,而朴趾源则更趋向于尖锐、直露的特色。

以上通过从讽刺对象、讽刺手法、讽刺风格等三方面的分析,我们基本上把握了吴敬梓与朴趾源各具特色的讽刺文学特征。他们的讽刺文学创作虽然在时间、空间、文学传统、民族特征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相似社会背景、相似的经历与教养使同具正义感和爱国心的吴敬梓和朴趾源以各自时代腐化堕落知识分子和腐朽阴暗的拿起讽刺之笔,

社会现状为讽刺对象,为世人留下了经久不衰的优秀篇章。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

1989.社,

[2]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燕岩集(卷5).映带亭剩墨[Z].

对秩序的讽刺篇二
《讽刺漫画ppt》

对秩序的讽刺篇三
《十大非秩序沟通》

对秩序的讽刺篇四
《爱伦_坡短篇小说中讽刺与幽默分类初探》

爱伦·坡短篇小说中讽刺与幽默分类初探

李 静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15

摘 要: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因鲜明的哥特风格和恐怖、惊悚效果而一直备受学界关注,但在哥特与恐怖的表象之下,坡的短篇小说中还流露出鲜明的讽刺与幽默,并可根据对象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类,即:针对上层社会的讽刺与幽默;针对社会新秩序的讽刺与幽默;针对传统习俗的讽刺与幽默。坡的人生态度也在这三类讽刺与幽默中显露无疑。

关键词:爱伦·坡;短篇小说;讽刺与幽默;分类

埃德加·爱伦·坡因其诗作和短篇小说而闻名于世,他极力推崇“效果论”,认为作品应该于创作之初即确定一种效果,继而全力以赴营造出既定的效果,也因此他的小说总是充满了十足的戏剧张力。加上坡本人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不在于说教,在他的作品中似乎只剩下了他精心打造的恐怖、怪异效果。殊不知,对于说教的反对并不意味着坡对社会、人生退避三舍,相反,细细读来,其短篇小说中的恐怖、惊悚表象之下自然流露出的讽刺与幽默,恰恰反映出坡对于人生百态的体察,其中尤以对上流社会、社会新秩序、传统观念三类对象的批驳最为明显。

两者牵扯在了一起。[3]这种做法本身也是对人们常常望文生义的一种讽刺。

《出名》创作之时,正是坡的养父去世不久、坡真正开始独立生活的时期。当时社会对于文人的普遍轻视导致作家们生活艰难,一些文人试图通过制造丑闻或奇言异行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赢得出名机会。坡对于这种不正之风有着深刻的了解,尽管为了生计他本人也曾走过相似的道路,但坡并不以此为傲,《出名》这篇小说中的讽刺口吻及流露出来的对于这种出名方式的厌恶之情正是坡本人对于这种成名之道的鲜明态度。

一、针对上层社会的讽刺与幽默

上层社会可谓是文学家们长期以来批判的活靶子,从斯威夫特、狄更斯到马克·吐温,无一不对上层社会的伪善进行过嘲讽。爱伦·坡的讽刺却因与恐怖、幽默效果的完美结合显得更为辛辣有力,其中《跳蛙》即为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跳蛙》第一段中,坡就以嘲讽的口吻介绍了国王的出场:“看模样皇帝生来就是为了开开玩笑。”

[1](P420)

二、针对社会新秩序的讽刺与幽默

传统教育理念与新兴价值观的碰撞同样在坡的短篇小说中有所体现。在坡生活的美国,民主开放的环境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移民来到这个繁荣的新兴之地,旧秩序、旧规则逐渐让位于社会新秩序。作为传统理念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坡对于杰弗逊政府的民主政策前景并不乐观,这在他的短篇小说《钟楼里的魔鬼》中体现得很明显。

在这篇小说中,坡虚拟了一个叫做沃顿沃提米提斯的德国小镇。在这个镇上,千百年来一切按部就班、分秒不差。沃顿沃提米提斯在英语中与wonder what time it is(想知道是几点钟)的发音十分接近,这本身就暗示了故事中时间的关键性。小镇的布局也相当奇特:整个小镇四面青山环绕,六十户人家规规矩矩的沿着峡谷环绕排列,每一户人家内部都一模一样,每个居民(不论男人、女人、大人、小孩、还是猫猫狗狗)手上(或者尾巴上)也总是有一块表,以确保所有的人在精准的时间做该做的事。小镇生活单调死板,小镇的居民们也从来没有走出过山谷。也正因此,当陌生人出现时,他的肆意、轻率、胆大妄为与小镇居民亦步亦趋的刻板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在这种对比中体现出漫画般的视觉效果。在陌生人对钟楼大肆破坏之时,小镇居民们也不敢移近半步去阻止他的恶劣行径,仅仅因为钟声马上就要响起,而核对时间是小镇的头等大事。

接着主角跳蛙上

场,因为天生的残疾,跳蛙怪异的走路方式成为国王与众大臣整日的娱乐对象,坡甚至用夸张的口吻,将国王的这种癖好扩大为很多王公贵族共有的特点。“不少帝王要没个小丑陪着笑闹一场,要没个矮子拿来取笑一通,就觉得日子难过,在宫廷里,时光可比其他地方长得多呢”。

[1](P421)

显然,在故事的开始,跳蛙这个被人愚弄

的对象处于极度不利的地位,他与国王和大臣的关系是相当不平衡的,但随着故事的进展,双方的地位却在逐渐发生微妙的变化。跳蛙从国王的暴力行径中得到启发,想出了新点子来给国王逗乐,愚昧的国王和大臣们竟然拍手称赞。直到跳蛙点火前的最后一刻,国王和大臣竟然还在为节目的精彩而叫好。坡在这里用精巧的构思,一步步让我们看到了跳蛙与国王之间地位和角色的转变,而在这个过程中,跳蛙步步显现的复仇目的与国王所代表的上层统治者的丑恶愚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使全篇的讽刺效果一览无余。

相较于《跳蛙》,《出名》中的幽默更为夸张,但讽刺的力度却有增无减。故事的主人公“我”因为一出生就用手捏住了自己的鼻子,而终生与鼻子脱不了关系。因为有一个非同寻常的鼻子,“我”很快成为了社会名流。最终,“我”也因为打掉了布卢登纳夫的鼻子而丢掉了自己的名声。

坡在整篇小说中均使用了夸张的语调,情节的发展更是脱离了传统叙事的线性结构。当父亲希望我开始自己独立的生活时,他只是一脚把我踢下楼梯、踢出了门外;同样,场景的变换也相当随意,前一秒钟“我”还自己房中,下一秒钟“我”扯了两下自己的鼻子,就来到了奥尔马克。这些情节读来更像是一幕幕脱离逻辑规则的滑稽剧,其本身就令人忍俊不禁。坡在这里奉行极简主义的原则,不浪费一言一语,从而将人物和情节的古怪效果放至最大,使其对于上流社会的嘲讽进一步显露无疑。更为讽刺的是,nosology这个文中出现多次的关键词本意并非指“鼻子学”,而是指疾病分类学,坡在这里仅仅只是借用了这个词与nose(鼻子)的形似而将

三、针对传统习俗的讽刺与幽默

坡的小说一向青睐怪异的人物形象,并擅长刻画这些非常规人物的情感或行为。因此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会引领读者体会恐怖、惊悚、怪异、不安等气质,或者,像《焦油博士与羽毛教授的疗法》一样,带来道德上的混乱。

《焦油博士与羽毛教授的疗法》的故事发生在一家法国精神病院。这家精神病院试图以一种创新型的“安抚疗法”来治疗患者,结果反倒被病人们控制了医院,医生变成了精神病人被涂上焦油和羽毛关押起来,而病人却一本正经的开始了医院的管理工作。整个故事就是在这样一种荒诞的气氛中进行。因为坡对病人与医生身份的故意颠倒,也就很自然的给读者造成了一种认知上的混乱。何为理智,何为疯狂,在这个故事中的大部分过程中是模糊不清的。当到访者在宴会上第一次见到宾客时,虽然宾客们无不举止怪异,到

(下转第55页)

做的。正是他这种模糊,使乔治三世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变成了他“一以贯之”的性格和行事。这样就会让人们觉得乔治三世咄咄逼人,殖民地的人民只是默默承受,就好像没有发生波士顿倾茶等事件一样。就这样,国王要在殖民地人民之上建立专制暴政的幻想就在所有参与者之间达成共识。

第四部分开始谴责英国人民。这一部分措辞尤为谨慎、巧妙。连用四个“我们曾经”,和上一部分的“他”的重复相呼应,与“他们”(指代英国人民)相对。最后一句,“we hold the rest of mankind, Enemies in War, in Peace Friends”,把“in peace”前后既和谐又有气势。中译文中“与我们开战的是敌人,与我们和平相处的使朋友”不禁逊色不少。

第五部分是总结。正如贝克尔指出的,宣言中还有一些句子不只是巧妙而已。例如结尾的一句就是“完美的神来之笔”。“为了支持这个宣言,我们谨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财产和我们的神圣的荣誉相互保证。”这一表述显然违背了渐进原则,“但正是一种确切的感受使得杰弗逊把 ‘生命’置于首位,而把‘财产’置于第二位。如果他写的是‘我们的财产、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神圣的荣誉’那该是多么软弱无力啊!”⑥杰弗逊平静、庄重的文笔好像并不符合一般意义上演讲的风格,后者要求激情洋溢、斗志昂扬,能煽动读者和听众的感情。而当读者独到《宣言》时,心情会相对平静。它确是在谴责,在表达愤怒之情,但不会煽动读者强烈的感动之情。正是由于《宣言》的特殊性,杰弗逊的文风反而为《宣言》增色不少。《宣言》旨在向“公正的世界”声明殖民地行为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在为一个“反叛”寻求一个体面而充分的理由。它旨在缓解各州之间的矛盾,使各州人民团结起来,一致争取独立和自由。旨在在读者内心深处唤起一种认同感、同情心,一种较持久的信念。它更多地关注读者理性的理解,除了感性的赞同。它具有一种高度的庄重感、一种高尚的情操。

经典。《宣言》通过巧妙的预设和安排,先后构造了自然权利的哲学是常识性的真理和国王要在殖民地人民之上建立专制暴政的幻想主题,引起读者联想链,进而产生共鸣。《宣言》在不知不觉中就建构了一个时代所认为的真理,并得到人们的普遍和认同。

注释:

① [美] 卡尔·贝克尔著 彭刚 译 《论〈独立宣言〉》,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② [英] 丹尼·卡瓦拉罗 著 张卫东 张生 赵顺宏 译 《文化理论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

③ 大卫·宁 等著 常昌富 顾宝桐 译《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12月 p.8

④ 同上p.3⑤ 同上 p.14

⑥ [美] 卡尔·贝克尔著 彭刚 译《论〈独立宣言〉》,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p.128

参考文献:

[1] Becker, Carl,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Idea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 1922.

[2] Kock, Adrienne & Peden, William,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The life and Selected Writings of Thomas Jefferson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1998.

[3] [英]爱德蒙·柏克著 缪哲 选译 美洲三书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

[4] [英]丹尼·卡瓦拉罗著 张卫东 张生 赵顺宏 译 文化理论关键词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

[5] [美]大卫·宁 等著 常昌富 顾宝桐 译 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12月.

作者简介:刘晓连,女,河北保定人,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四、结论

综上所述,《独立宣言》行文简洁,看似信手拈来,在陈述着陈词滥调、常识性的知识,实则不愧为措辞巧妙,匠心独运的一部(上接第53页)

访者也并没有让怀疑太久。因为在他踏入这家精神病院之前,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预设——既然这是一家精神病院,那么接待他的院长和医生们肯定是正常和理智的;既然主人是正常的,那么主人安排的所有内容都是合理的。所以面对餐桌上种种怪异的状况,他也只是以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并没有太过纠结,而是尽快让自己去适应面前的“异常”。坡在这里的嘲弄之意相当明显:人们总是太过轻信现有的规则,而很少去思考规则本身的合理性。所以一旦规则以外的情况出现,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去肯定规则、怀疑自身,而不是去怀疑规则本身存在的合理性。而这种怀疑能力的缺失恰恰是众多社会陋习难以根除的原因。

在小说中已经变成疯子的精神病院院长曾对到访者说过这样一段话:“您还很年轻啊,我的朋友。总有一天,您要学会对世间之事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偏听偏信别人的闲言碎语。耳听为虚,丝毫不能相信,对亲眼所见也只能相信一半。”[1](P330)这些话中蕴含的高度真理与说话者本人令人担忧的精神状态之间形成的对比是对读者传统道德标准的巨大挑战。坡在这里用正常人与精神病人的身份替换,成功的模糊了理智与疯狂之间的界线,迫使读者思考两者之间的差别,并反思社会中对于这两者的界定,继而体会到其中的强烈讽刺意味。

爱伦·坡毕生致力于“效果论”的践行,对人性中阴暗、恐怖、病态、扭曲的一面倍感兴趣。但在给读者带来感官享受的同时,坡也并未放弃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在神秘、怪异、疯狂的表

象之下,坡的作品中也传递出理智严肃的思考,这在他短篇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意味中一览无余。这也是为什么坡的作品在当时颇受微词,但在其死后却越发被人奉为经典的原因之一。虽然坡一向反对文学作品的教化意义,但透过其作品中的讽刺与幽默,我们不难找到指导生活的风向标。对于坡生活的当世如此,对于科技高度发达、精神却越发空虚的现世来说,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陈良廷、徐如椿、马爱农译.爱伦·坡短篇小说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 Goddu, Teresa A. Poe, sensationalism, and slavery[A].In Kevin J. Hayes(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dgar Allan Poe[C]. Edinburg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92-112.

[3] 姜吉林、赵莉萍.爱伦·坡短篇小说叙事的修辞特征[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53.

[4] Hayes, Kevin J,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dgar Allan Poe[C]. Edinburg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5] 常耀信.美国文学史(上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6] 朱振武.爱伦·坡小说全解[M].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8.作者简介:李静(1983.3-),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系,助教。

对秩序的讽刺篇五
《高中阅读:夸张荒诞讽刺的运用》

匆匆人生 (德)库尔特.库森贝格

当他还是个孩子时就令人惊诧不已,他像见了风似地疯长,一下子蹿得很高;他说话颠三倒四,因为思想和表达合不上拍;他行走如飞,常常似乎是同时出现在多个场合;他上学后每年都要跳一级,可这还不够,他希望一下子就从学校毕业。

离开学校后,他找了个听差的差使,他是唯一奔来奔去的听差小伙。他送完东西马上就返回,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相信他确实已办完了一件事,所以就被辞了。

他专心致志地练起速记来,不久就能在一分钟内写500个字母。尽管如此,却没有一家办公室愿意聘用他,因为他提前几周就给信件注上了日期,而且如果他上司口述速度太慢,他会无聊地打哈欠。

经过短暂的——在他看来是无休止的找寻后,人们让他做了一名公共汽车驾驶员。

后来,他每每想到这个工作便不寒而栗,因为他常常得让一辆正行驶着的车辆停下来,大街上那些奔跑的人们、等在站台上的人们向他频频招手时,他得听他们的。

但有一天,他实在不耐烦,没去理睬招手的人群,而是把公共汽车高速开出了市区,这样一来这个饭碗自然也就丢掉了。这件事情被登上了报纸,引起了体育界的关注。很快,他从每周开六天公共汽车的驾驶员成为一名赛车运动员,这可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奇迹。

大公司争着向他献殷勤。最后,一个财大气粗的财团得到了他,让他做了合伙人。在领导岗位上,他卓有成就,他是位咄咄逼人的谈判高手,能先把谈判对手搞得晕头转向,再令他们一个一个乖乖就范。

在做出成家决定后几小时,他就向奥运会女子百米金牌获得者求婚,把她从运动场赶到教堂,逼迫她马上结婚。共同的兴趣爱好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这场婚姻结出了不同寻常的果实:年轻的妻子使出浑身解数,为的是不落在他的后面。她做起家务来动作敏捷,在冬天就穿上夏装,在预产期之前就把孩子生了下来。这孩子躺在摇篮里就能流利地说话,在走路之前就学会了跑步。她发明了新式快速食品,三下五下就能吞进肚里,而且马上就能消化。家中的佣人每天更换一次,后来是每小时更换一次。最后,她找了一位原来在火车餐车上干活的厨师到家中做饭,又找了两名身手敏捷的空中先生,这两位身手更敏捷动作更利索……她在各个方面都是她丈夫的好帮手。

而他呢,继续加快着生活的速度。由于他能比其他人更快地入睡,所以只需少量睡眠。他刚上床睡下就已经进入了梦乡,但在开始真正做梦前,他又已经醒了过来。他在浴缸里用早餐,在穿衣时看报纸,一座自制的滑梯送他进入出门前就已发动的汽车,然后箭一般飞驰而去。

他话说得不多,像电报用语那么简练,慢条斯理的人很少能听懂他在讲些什么;他从不错过那些比速度的体育比赛,出高价奖赏取得成绩最好的运动员,可谁也没得到过这些奖金,因为要求太高,条件过于苛刻。他用短时间赚来的钱制造火箭,第一枚发射出太阳系的载人火箭里坐着的就是他,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旅行。

这种匆忙的生活节奏并不是没有负面影响的,比如,他衰老的速度就比周围的人要快得多:25岁就满头白发,30岁就成了个颤巍巍的小老头。在科学能解释这种罕见的现象前,他就死去了。因为他没有耐心等待火化,在死亡的瞬间,马上就化为了灰烬。令他失望的是,报纸在第二天才登出讣告。

他去世之后,一分钟才又慢慢地恢复为原来的60秒。

1、 小说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简析其作用

答:运用夸张、荒诞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现代人只是重效率快节奏人生的夸张放大,激发读者对高速人生的思考,彰显文章主题。

2、小说设计他的妻子和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为主人公的陪衬,妻子的高速为了跟上他,孩子是遗传,侧面烘托他的高速生活。

3、结尾2句的含义

答:讽刺现代高速生活现象,高速生活的人并没有改变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才是现代生活的必需。

对秩序的讽刺篇六
《讽刺小人的搞笑说说:我决定不再流泪》

对秩序的讽刺篇七
《民主的讽刺:苏格拉底之死》

对秩序的讽刺篇八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

内蒙古电大学刊(总第73期)2005年第9期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

王变琴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00)

[摘

要]美国杰出的幽默大师马克・吐温以轻松诙谐的笔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妙趣横生的短篇小

说。这些小说通过制胜的情节、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以及风趣的语言等多方面突出了作品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马克・吐温短篇小说讽刺艺术

美国杰出的幽默讽刺文学大师马克・吐温不仅

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长篇巨著,而且以轻松诙谐,充满幽默的笔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妙趣横生的短篇小说。如《竞选州长》《、我给参议员当秘书的经历》《、罗马大神殿维纳斯神像的故事》、《爱德华・密尔士和乔治・本顿的故事》等。在这些作品中,他那卓越的幽默讽刺才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中两个对手如何用层出不穷、无奇不有的卑劣手段,

对“我”进行诬蔑、栽赃、恐吓和迫害,最终使“我”败下阵来。其结果,不仅出乎“我”的预料,也使读者大感意外。从而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所谓“竞选”的内幕,入木三分地讽刺了所谓的“民主政治”。

一、出奇制胜的情节产生奇特的讽刺效果

马克・吐温小说的情节是以“奇”取胜的。这种

奇,是超出常理之外的奇,是脱出生活常轨的奇。看他的短篇小说老是遇到出人意外的离奇情节,这就对读者造成了一种吸引力。当这种“意外”的情节比“常理”还更真实的时候,从中就产生了一种讽刺的效果。譬如《罗马大神殿维纳斯神像的故事》,这篇小说的情节就超乎寻常地离奇。按照常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自然比被破坏得残缺不全的作品更有值价,然而,小说中那位艺术家的作品本来无人问津,被斧头砍得支离破碎之后反倒价值连城,这自然是出人意外的。但是,在那样一种社会里,所谓艺术品只不过是为某些人装点门面的一种货色,其本身艺术性的高低却无足轻重。因而,小说中看似离奇的情节,实际上比按常理得出的结论更为真实。小说的讽刺意义也就包含在这里面了。

享有盛名的短篇佳作《竞选州长》在这方面也很有代表性。它写的是“我”由被提名为州长候选人,参加竞选,到不得不“自愿”放弃竞选的过程。小说开头先介绍三位候选人:伍德福和霍夫曼的特点是“对各式各样可耻的罪行都习以为常了”“;我”则“有一个显著的长处胜过这两位先生,那就是———声望还好”。按照常理,“我”自然应当胜过竞选对手。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小说的主体部分写竞选过程

二、以主人公主观幻想与客观现实的

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常常塑造一个不明就里

的主人公,让他抱有天真的幻想而又在现实中不断地碰壁,从而产生讽刺的效果。如《高尔斯密士的朋友再度出洋》的主人公艾颂喜,天真、善良、头脑简单,受了招工头的欺骗宣传,把美国当作“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的“幸福天堂”。在他的心目中,美国“不分民族、信仰和肤色。情愿将自己的博爱分给每个外国人”“,给他们面包、工作和自由”。他就抱着这样美好的愿望,不远万里到美国去寻求锦绣前程。哪知道,他的天真的幻想被无情的现实碰个粉碎。刚靠近美国海关,他就遭受到一连串的欺凌与侮辱。先是被用棍子教训“不准东张西望”;接着遭到无理搜查,并被没收了行李;尽管他早已出过天花,有一脸麻子为证,但海关医生仍强迫他种痘,为的是敲榨十美金的种痘费。当他终于能够自由自在地行走在美国的大街上时,他感到一种满足:“要知道,我是在美国呢,在流离失所的人天赐的避难所呀!”可是,正当这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闪现的时候,有几个小伙子突然唆使一条恶狗扑过来咬他,咬得他衣服稀烂、浑身是血;警察赶走了恶狗,却以“破坏公共的安宁和秩序”的罪名逮捕了他;警察向他勒索五块钱,他拿不出,最后含冤入狱。小说主人公的幻想亦即他所追求的生活目标是质朴的、纯真的、美好

—34—

王变琴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学术研究

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到为什么当马克・吐温笔下

人物的外表与内心的矛盾被揭示时,会产生一种讽刺的效果,因为他们的心理是丑的,但却要在外表上把自己强装成美,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可笑。

的,而客观现实却是残酷的、丑恶的、捉弄老实人的。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幻想与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把他的同情给予了在生活中四处碰壁的倒霉的主人公,而把讽刺的矛头指向了现实社会。

《竞选州长》也是如此。主人公“我”对竞选内幕毫无所知,便贸然加入竞选。于是接二连三地遭到打击,先是使他“吃惊”、“简直诧异得要爆炸了”,然后是“提心吊胆”,接着是感到“绝对难以置信”,“在深感羞辱之余”又“准备要答复那一大堆无稽的指控四、幽默风趣的语言,形成独特的讽刺风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幽默不同于一般的滑稽搞笑,要有所含蓄,引人联想,表达一定的情感。这就要求有与之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马克・吐温以其和那些下流而恶毒的谣言”,这个工作还未完成却立即又“陷入了恐慌的境地”,以至“简直把我吓得几乎要发疯”,最后终于不得不“偃旗息鼓,甘拜下风”。如果主人公“我”不是这样一个头脑简单、不明就里的人物,而是对竞选的底细一开始便了解得很清楚,那就不可能产生这样的讽刺效果了。

三、以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造成人物

内心与外表的矛盾,产生深刻的讽刺效果

短篇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写了一个非常奇特有趣的故事:赫德莱堡是一个以“诚实”“、清高”著称的市镇,它保持这种堂皇的声誉已有三代之久,居民们以此自豪,外地人则对此羡慕和嫉妒。如果赫德莱堡的青年要外出找一个较高的职业,“那就除了他的籍贯而外,无须任何其他保证的条件了”。谁都相信这是个“不可败坏的市镇”。但是,它“很不幸地得罪了一位过往的异乡人”,于是那人决心要败坏它的声誉,作为报复。终于,他以一口袋假黄金为诱饵,弄得赫德莱堡名誉扫地。小说的情节十分离奇,却具有极其严肃的思想意义。它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告诉读者金钱怎样腐蚀了社会、毒化了灵魂、摧毁了道德。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抓住十九位既要维护“诚实”“、清高”的名声,又要攫取不义之财的这一矛盾,来展开情节的;也正是从这些人物的“外表”与“内心”的矛盾中,显示了作品的讽刺力量。马克・吐温通过细致入微,别具一格的心理刻画,增强了讽刺的深刻性,使讽刺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论崇高与滑稽》中说过:这是滑稽的基础、本质。”然而,丑的本身并不能引人发笑。他说:“一种风景可能十分难看,也许你可以把它叫做丑;但它永远不会是可笑的。”“只有到了丑强把自己装成美的时候这才是滑稽”。明白了

独特的小说语言,把平常的事物表现得妙趣横生。他的短篇小说的语言,具有朴实,含蓄,机智,夸张的特点,这也是他的幽默特色之一。

美国独立后很长时间,文学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都受英国文学传统的严重影响,没有代表美国精神的独特风格。马克吐温以西部地区的群众幽默为基础,凭着他对人民生活的熟悉,凭着他那超群出众的才气,对民间口头语言加以提炼,创造出了一种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为美国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现实主义的语言。他的作品妙语联珠、涉笔成趣,形成了他独特的幽默讽刺风格。用充满美国俚语的口语体的特殊方式闯出了一条新路。

《爱德华密尔士和乔治本顿的故事》其中有一段话,银行界为了接济爱德华的亲属“每家捐了一分钱的八分之三”。机智,含蓄,挖苦,夸张。八分之三的钱怎么捐呢?使人觉得好笑,而这更真切地暴露了资产阶级的伪善。《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中的一段描写赫德莱堡的十九位“主要公民”和他们的妻子各自以为那一袋黄金毫无疑问将要属于自己的时候,一夜之间他们的脸上都“现出了那种平和圣洁的快乐神情”。作者从十九位主要公民和他们的妻子中选出四位有代表性的,让哈里代推测他们高兴的原因,揭露他们那小市民的卑下的精神境界。“猫生了猫仔”“、邻居摔断了腿”、“丈母娘死了”、“讨回了一角钱本来以为要落空的债”,如此等等,都是生活中平淡无奇的话,本来并不具有讽刺意味,但与“主要公民”的身分和他们那特别兴奋的心情联系在一起,就风趣而又含有讽刺性了。特别在最后,想象“老天爷今天一定是出差了”,因而竟让这十九家人“暂时登了天堂”,更是涵义隽永、值得玩味的妙语。

[参考文献]

[1]世界文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王雪炎]

—35—

“主要公民”“丑,

对秩序的讽刺篇九
《谈_唐璜_的讽刺艺术》

对秩序的讽刺篇十
《浅论吴敬梓的讽刺艺术》

浅论吴敬梓的讽刺艺术

姓名:胡龙兴 学号:0934001259351

内容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吴敬梓的生平,以其代表作《儒林外史》为例,具体分析了科举制下儒生、官绅、名士等几类否定性的人物形象,描摹形形色色儒林文士的性格与命运,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讽刺艺术的基础,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儒林外史》的讽刺主要是通过选取合适的素材和准确的、透入人物深层心理的刻画,大量采用对比手法来完成的。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吴敬梓的精湛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

讽刺 对比 夸张 细节描写

正文

吴敬梓(公元1701-1754年),滁州全椒(今安徽全椒)人,出生于曾经鼎盛一时的名门望族中。他出生时,其家庭已开始衰落,尤其是其父死后,族人们争相侵夺吴敬梓的家产。目睹封建家庭中冷酷势利的人际关系,吴敬梓对人生的看法大变,再加上科举考试中很不得意,使他对科考从向往到怀疑,直至激烈反对。因为生活日益困窘,吴敬梓对社会黑暗,人情冷暖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他甚至认为这一切全同科举制度败坏人心世俗造成了。于是他用了近20年的时间写成了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儒林外史》,对此加以讽刺。成书不久,吴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以反映封建文人生活的长篇小说,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际上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对绵延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

从揭露科举制度 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微,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堪救药,乃至城乡下层人民都在这种社会秩序下灵魂不得已被歪曲。作者借这些丑恶的人物及其关系揭露了造成这些人物的社会制度,因而其讽刺给了封建制度以有力的打击。

小说围绕以上思想内容刻画了这几类否定性的人物形象:儒生形象,官绅形象,名士形象,全面批判了科举制度弊端和功名富贵观念,揭露了科举制是造成人性扭曲和世风颓败的根源。这是对科举制的批判。另外,作者还通过带有叛逆精神的形象,真儒名贤形象,市井奇人形象这三类人物形象,寄托自己的理想,表现了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其中被否定的人物,最能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以下以《儒林外史》中儒生与名士、叛逆与名贤人物形象为例,探讨这部名作的讽刺艺术。

一、人物形象刻画

(一)可悲可叹的儒生

这类人物最具典型意义,也是写得最为成功的。最典型的是热衷功名利禄的腐儒周进、范进,他们老实平庸,懦弱猥琐,思想麻木,知识贫乏,一生匍匐于科举制度这下,精神受到严重残害。

周进十多岁时就取过头名,但一直没有进过学,只好给人做先生。正月开学时穿着极寒酸,受到周围人挤兑,最后连先生也做不成,即使是这种惨况,却依然对科考寄予着极大的希望。周进参观贡院,一进号,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醒人事,苏醒过来后,又是一头撞了去,放声大哭,连劝都劝不住,哭到满地打滚,口吐鲜血,而其原因是,“苦读了几十年的书,连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在金有余等人的帮助下,捐了一个监,得到一个进考场的机会,终于实现了当时读书人最大的愿望—进了官场(第二、三回)。

范进五十四岁还是童生, 考了二十余次,都没有进学,却仍不死心,象周进一样,也是穷困不堪,赶考时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着破毡帽,只穿着麻布自缀,十二月天里冻得乞乞缩缩;家里穷得经常揭不来锅,乡试回来时家里已饿了三天。这些依然不能消除他对科举的向往,但屡次失败,也给他精神巨大的打击,他已对前途几近绝望,故邻居说他中举,他只装听不见,而一旦确认中

举,突如其来的欣喜让他无法承受。请看: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醒人事。

又:

老太太慌了,忙将几口水灌了,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街上去了。

一连三个“笑”,深动地揭示出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对封建儒生灵魂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第三回)。

马二先生、王玉辉既是封建思想的传播者,又是受害者,这二个是自害害人,中毒毒人的迂腐典型。更可悲的是匡超人、牛浦郎等人,匡超人考取了一个什么教习,便在景兰江处海吹,说什么中堂有病,“满朝文武都不见,单只请我进去”,与大人物套近乎;牛浦郎乳臭未干,冒充牛布衣去闯荡江湖。这些自命清高的读书人一个个精神堕落,道德败坏,全无廉耻,欺世盗名,招摇撞骗,都是被八股制腐蚀而最终蜕化变质为腐儒。

(二)庸俗无聊的名士

以蘧公孙、牛布衣、权高士、杨执中等人为代表的名士,实为科举制的派生物,他们考场失意,却都在苦苦谋求“异路功名”。如第十二回《名士大宴莺 湖,侠客虚设人头会 》所写的二娄邀集众“名士”集会,表面上可谓是轰轰烈烈,风雅之极,但实际上是:

当下牛布衣吟诗,张铁臂击剑,陈和甫打哄说关,伴着两公子的温言尔雅,蘧公子的俊俏风流、杨执中的古貌古心、权勿用的怪模怪样,真乃一时胜会。 真是庸俗、无聊、不伦不类!这些所谓的名士,不走八股正途,貌似风雅,实质上不过是些闲得无聊的纨绔子弟,名落孙山的科场士子,搔首弄姿的斗方诗人,招摇撞骗的帮闲篾片。他们装腔作势、攀龙附凤,在骨子里对功名富贵仍念念不忘。正如闲斋老人序所说:“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深刻地揭露了这些名士肮脏灵魂的根源所在。比如,蘧公孙不学无术,“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正眼也不看”;权勿用自父亲死后,吃光了家当,靠骗人过日子,动不动就说: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张铁臂拿个猪头谎称是仇人的首级骗银五百两;„„这就是名士的真面目。

(三)惊世骇俗的叛逆

这些人带有某种叛逆精神,以杜少卿和沈琼枝为代表。

杜少卿是一个即有传统品德,又有名士风度的人物。在他身上,洋溢着一股飘然物外、恬静旷达的气息,他身上有许多珍贵的美好品质。

第一,仗义疏财,倾力帮助亲友。他一出场就让读者看到一张慈善的面孔。“听见人向他诉些苦,他就大捧出来给人家用”(杜慎卿语,第三十回),家中钱用完了就卖田。凡是有求,一定满足别人的要求。

鄙薄功名,蔑视权贵。大胆挑战封建礼俗。李巡抚力荐杜少卿去京里做官,他装病不去,认为留在南京与妻子看花吃酒才“好不快活”,李大人调了福建巡抚,却心里欢喜,“将来乡试也不应,科举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第三十回)

第三、重性情,主张重内在而忘形骸。季苇萧说:“何不娶一个标致如君,又有才情的才子佳人,及时行乐?”他回答:“苇兄,岂不闻晏子云:今虽老而丑,我固及见其姣且好也”(第三十回)即显而易见。

第四、宽厚待人,至仁至义。这是可以从他真挚帮助管家娄老太爷一家可知,娄太爷生病,他亲自看望,病情加重,换医生来看,病重而故,在柩前恸哭,并出钱办理丧事。这在追名逐利的时代的确难能可贵。

第五、恣情任性,不受拘束。“这日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杯,大笑着,在清际山岗上走了一里多路”,让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第三十三回)更显出离经叛道的味道。

沈琼枝则是敢于反抗封建婚姻,敢于同封建势力做坚决斗争,把努力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是一个具有某些新因素的奇女子形象。沈琼枝不满于做宋盐商的小妾,将盐商房里的金银首饰打了一个包袱,逃往南京利涉桥,写扇作诗为生。这在当时堪称惊世骇俗。

(四)淡泊名利的名贤

以迟衡山、虞育德、庄绍光为代表的人物看重文行出处,淡泊功名利禄,追求合理的道德操持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表现出浓厚的原始儒林外史精神。同时。

他们又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士学取代空谈性理的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无用的科举考试,真正代表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如第三十三回,迟衡山对杜少卿说起读书人“只不过讲个举业”,“放着经史上礼、乐、兵、农的事,全然不问”,并要杜少卿征辟 后,“替朝廷做些正经事”;第三十五回庄绍光在把教养的事细细做了十策,敬献天子之后,“恳求恩赐还山”,回南京元五湖著书立说;虞育德因如实填写年庚而被补了个南京的国子监博士,未入翰林但他却欢喜道“强如做个穷翰林”,这一切代表着作者渴望改造现实社会的美好愿望。

二、杰出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这本以士学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它通篇写士,几乎以称得上是一部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小说的发展的杰出贡献不仅仅在于它通过儒林 丑类的人格失落,揭露八股制对中国文化和文人人格的残害,呼唤魏晋士人人格的再生,还在于它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小说艺术手法,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讽刺手法的运用。

(一)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来讽刺社会现实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邻居和张乡绅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胡屠户前倨后恭。范进中了秀才,胡屠户骂他是现世宝,因自己积德才使范进中了相公,只拿了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贺。范进向他借盘费去考乡试,被他一口啐在脸上,骂范进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说他尖嘴猴腮,没有老爷相,又叫他撒泡尿把自己照照。把范进骂了个狗血喷头,范进的娘是老不死,而一旦范进中了举,便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来贺喜。称范进是贤婿老爷,才学高,是天上的文曲星,女儿嫁他实在有福气,又范母为老太太。

张乡绅在范进未中举时,从未与其交往,眼里根本无此人,范进一中举,马上送纹银五十两,房子一所,自称“同为桑梓”,与范进“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邻居也跟着尽吹东风(第三回)。

另一个人物梅玖,周进到薛家集教书,梅玖新进学,其他人起身迎接,他等周进进了堂屋才慢慢地立起来和他相见,何其傲慢!他引用一首七字诗讽刺挖苦周进吃斋,极尽奚落之能事(第三回),周进中举任国子监司业后,梅玖冒认是他的学生,以求免责罚。周进早年的联对,“还是周大老爷的亲笔”,必须揭下来裱好。

相关热词搜索:古人对小人的讽刺句子 如何面对别人的讽刺 面对别人的讽刺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对秩序的讽刺”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对秩序的讽刺"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17312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