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名詞解釋古詩十九詩

名詞解釋古詩十九詩

2016-01-28 09:12:1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名詞解釋古詩十九詩篇一《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

名詞解釋古詩十九詩篇一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楚辞

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宫体诗

指以南朝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后来因称艳情诗为宫体诗。从诗歌发展史上看,宫体诗起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隋及唐初诗风流于靡弱,多少是受它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在形式上比永明体更趋格律化。至于它用典多、辞藻秾丽的特

点,对后世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唐代的李贺和李商隐的诗,显然曾吸取过“宫体诗”的某些手法。

代表作家:萧纲、萧绎、徐干、庾肩吾、徐陵。

《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

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碎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汉乐府

就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据《汉书。艺文志》载,“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可见这部分作品乃是汉乐府之精华。《史记乐书》载,汉乐府的设臵不晚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但搜集民歌俗曲于汉武帝时,已知搜集于东汉末年,共搜集民歌俗曲138篇。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100卷,分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歌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氏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著录,是收罗汉迄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

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臵,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乐府

始于秦 绝于汉!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如杜甫的《兵车行》《哀江头》等。主要作品:《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前四者见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后者见南朝徐凌编的《玉台新咏》其中《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六义

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氓》、《七月》等。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南朝乐府民歌

一般所谓“南朝乐府民歌”,实际上是指从东晋到南朝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所产生的一些民间歌谣。这部分歌谣因为被当时朝廷中掌管音乐的官署所搜集、整理和加工,因此称为“乐府民歌”。

名詞解釋古詩十九詩篇二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

名词解释

1、山水诗:是指以自然景物特别是山川河流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2、永明体:齐永明(齐武帝年号,公元483——493)年间,周颙依据和模拟佛经的读音,把汉字定为四声(平、上、去、入),著有《四声切韵》(书已佚)。接着沈约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迭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诗歌声律中应该避免的“八病”的主张,并结合建安以来诗歌逐渐讲究对偶、词藻、用典、雕琢的技巧,创造出一种新体诗。因它产生于永明年间,被称为永明体。它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古体通向近体的桥梁。

3、宫体诗:从梁后期到陈代(531——589),诗坛上,特别在贵族和宫廷、中流行着一种轻艳柔靡的诗体,时人号之曰“宫体”。这种诗以描绘女性体态容貌与生活为重要内容,风格绮丽轻靡。“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宫”即太子所居之东宫。《梁书·简文帝纪》载萧纲自己的话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给于轻靡,时号„宫体‟。”

4、汉赋:汉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大赋多写宫观园林之盛以夸炫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铺陈夸饰之后,篇末每每加上一个“讽谏”的尾巴,篇幅较长,规模壮阔,好些是长达千言以上的巨制;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文和散文相夹杂,铺陈排比,文辞瑰丽,并喜用冷僻字眼以示高奥典雅;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有三言、五言、七言,甚至长达十言以上者。句段之间常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作为承接的机纽。小赋多为抒情写志的作品,篇幅比较短小, 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

5、七体:《七发》篇幅宏大,描写铺陈,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自此以后,这种以七段成篇的结构体制,引起后来许多作者的模仿,而形成赋体文学中的一个专体,号为“七体”。

6、四史:《汉书》又名《前汉书》,跟《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列称为《四史》,是我国正史中的名著。

7、《史记》:《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它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这五种不同的体例,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构成了《史记》全书的整体结构。

8、乐府诗:“乐府”,原是西汉音乐官署——亦即音乐管理部门的名称,行政长官是乐府令。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所收集、编制保存起来的“歌诗”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把其中那些采自民间的歌谣称为“乐府民歌”。

9、古诗:“古诗”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的五言诗。今存完整的古诗尚有四十六首。经古今学者考证,这些诗内容风格相近,大抵都产生于东汉末年桓、灵之际的下层文士之手,已是很成熟的文人五言诗。而这些古诗中成

就最高最能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成就的是《古诗十九首》。

10、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他把已失去主名的十九首五言古诗,选编在一起,题名《古诗十九首》,它是东汉桓、灵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内容主要反映这些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历,这组诗风格平易淡远,语言浅近自然,抒情曲折深微,感情哀惋凄怨。它初步奠定了我国五言诗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11、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两方面的统一。建安作家都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品尝过时局的艰辛,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离乱,抒发了伤时悯乱的感慨和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在凄苦的音调里激荡着一股昂扬奋发的精神。抒情直接,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把这种新的文学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

12、竹林七贤: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他们处在魏晋易代的黑暗时期,崇尚老庄,鄙视礼教,纵酒任性,寄情山水。他们曾隐居山阳,常在竹林聚会,谈玄说理,饮酒赋诗,弹筝抚琴,无拘无束,“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竹林七贤”,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13、太康体:所谓“太康体”,大致如刘勰所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文心雕龙·明诗》),“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益盛”(《情采》)。即诗歌创作多追求形式之华美,内容则比建安、正始贫弱,生气与力度亦弱于建安、正始。太康诗人追求形式华美,从积极的角度说,可以说是文学更加自觉的一种表现,其缺点是未能正确地处理好文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14、田园诗:这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田园诗主要是描写农村的风景,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

15、玄言诗:永嘉时,玄学清谈十分盛行,南渡后,势力有增无减。士人为了在心理上逃避惨痛的现实,普遍将热情贯注于哲学领域,对文学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其普遍使用抽象语言来谈论哲理,使文学成了玄学的牺牲,变得枯燥无味。这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被称为“玄言诗”,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孙绰和许询。

16、咏史诗: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曹魏时的诗皆是专咏一事,没有结合咏史,咏怀,而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所以前人评云:“创成一体,垂式千秋”。

17、咏怀诗: 阮籍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其中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这些诗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生活态度,尤其是对于人生问题的反复

思考。阮籍完全摆脱了对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学观照方式引入诗歌中来,同时巧妙地将它与一系列艺术形象相结合,使诗歌呈现出十分广阔的视野,包容了十分深沉的内涵。在表现手段上,它多用象征寓意,形成若即若离、闪烁曲折的特点,诱导人们去反复体味,反复思索。可以说,到了《咏怀诗》,中国古代抒情诗明显变得厚重了。这种以组诗方式来抒发心理深层的情绪的形式,也为后人所重视。

18、潘陆:指潘岳和陆机,他们两人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陆机,字士衡,世称陆平原,为著名文学理论家,所作诗文讲求辞藻和排偶,开六朝文学的风气,有《陆士衡集》。潘岳,字安仁,明人辑有《潘黄门集》。所作诗赋辞藻华艳,长于抒情。 19、大小谢:指谢灵运和谢眺。谢灵运,世称谢康乐,“元嘉之雄”,是第一个大力描摹山水的作家,是山水诗之鼻祖,描写自然景物非常细致,革除了东晋诗坛玄言诗浪漫的风气,有《谢康乐集》。谢眺,字玄晖,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被誉为“齐梁首杰”“永明之雄”,以善于写作风景诗见长,风格自然秀逸,有《谢宣城集》。二人均擅长山水诗,且为同族,所以后人有“大小谢”的并称。

20、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汉赋四大家,标志着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其典型的代表作品: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这两篇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另有《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 扬雄:《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世称“四大赋”。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班固:有《两都赋》闻名天下,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著有《班兰台集》。张衡: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还有《思玄赋》和《归田赋》。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古诗赏析

郁郁涧底松

•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充分地揭示了人才受压抑的根源,强烈鞭挞了当时

腐朽的门阀制度。

• 第一层:(“郁郁涧底松”——“荫此百尺条”),这一层以“松”、“苗”对比,

揭示出自然界中不合理的状况。此层对不合理自然现象的描述,为后文正

面评说蓄积了充分的声势。

• 第二层(世胄蹑高位——由来非一朝——这一层由自然界中不合理的现

象,进而与社会上不合理的制度联系起来,揭露出士族才拙而位高、寒士才高而位卑的现实,并指出这种腐朽的门阀制度是古已有之,已有很久的历史了。)

• 前一层是比兴,这一层则是直述其事,它将前一层的比兴化作了明朗的揭

露和鞭挞。

• 第三层(金张藉旧业——白首不见抬)这一层咏史,以历史上的不合理现

象来印论前面的议论。

• 这首诗借松与苗的强烈对比,揭露和鞭挞了西晋极其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对

人才的压抑和摧残,抒写了自己强烈的不平和愤慨。

《登池上楼》赏析

 这是谢灵运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长期广为传诵的佳作。它主要写诗人久

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

 第一部分(潜虬媚幽姿——退耕力不任)写他出任永嘉太守的生活和矛盾

心境,亦是写他登池上楼前的复杂心情。

 第二部分(徇禄反穷海——园柳变鸣禽)。写自己病后登楼观赏所见到的

景物。

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联,是为历诗评家交口称赞的名句。关于它,

有一段颇为有趣的传说。这个传说见于《诗品》引《谢氏家录》:“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曰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有也。”

 首先,它妙在情景交融。

 通过对春光美景的拟声绘色。表达自己久病新愈,猝见春光的欣欣之虑。  宋吴可《学诗》:“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春草池塘一句子,

惊天动地至今传。”

 金元为问《论诗绝句》:“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 其次,从艺术表现来看,它妙在工巧而自然。谢诗之妙,在于自然,这是

一致公认的。《宋书·颜延之传》引鲍照语说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这一联诗,其佳处正是在于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而成,虽对偶而不露痕迹,胡应麟《诗薮》外编说它“率然信口,故自谓奇”。

 第三部分:“祁祁伤豳歌——无闷征在今”。写登楼所感,即抒写怀人思归

的情绪。

 这首诗大量运用对偶,而且大致比较自然工整,表明谢灵运对诗歌创作艺

术技巧的运用相当娴熟,造诸很深。但这首诗雕琢太甚,斧凿痕迹明显,有些句子也较难懂。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在写景上体现出来的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特色。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是写景的客观性。他是依据他游览时体会的真实情貌,以自己独创的辞汇加以客观的精致摹绘,所以在他笔下呈现出的自然景物的特点,乃是具有客观性的独立于人境之外的,不似陶潜之将其融合于自己的主观感情之中,而与自己的生活结成一片。

对案不能食

 这首诗是鲍照《拟行路难》的第六首。主要抒发诗人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 这首诗是一首愤世嫉俗之作。中心是抒发诗人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怀才

不遇的愤慨,突出地表现了诗人耿直倔强的性格。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诗人发泄满腔的牢骚苦闷,对自身的不幸也曾有过无可奈何的长叹,但从全诗的格调看,悲哀而不颓唐,失望而不消沉,沉郁中有着洒脱,悠闲中透露出不平,自有一种雄逸豪放的风格,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不甘屈辱、自尊、而孤傲的精神状态。正象刘熙载所说的,是“慷慨任气,磊落使才”(《艺概》)之作。

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多种表现方法,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既有描写,又有议论和叙事,而在其中又始终贯穿着强烈的抒情色彩。这几种手法的交替使用,为读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抒情主人公的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 这首诗语言刚健、质朴;七言为主,杂用五言,两句一韵,换韵自由。这

种七言歌作体对于表达诗人的感情起了很好的作用,对此后七言古诗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夜中不能寐

 《夜中不能寐 》是整个咏怀诗的第一首,可以把它看作序曲。在这首诗

中,诗人勾勒了自己孤独无偶而万感交集的忧郁形象。

 阮籍这一首咏怀之作的艺术风格,既是他个人审美经验的体现,也是时代

生活的反映。它所包含的深挚的韵致,体现出的精湛的艺术造诣和生动的艺术美感,是令人赞赏不已的

七哀诗

• 六臣注《文选》吕向说:“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

耳目闻见而哀,叹而哀,鼻酸而哀也。”

名詞解釋古詩十九詩篇三
《名词解释 诗六义 诗经学名词》

名词解释 诗六义 诗经学名词,也叫“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一般来讲,风、雅、颂是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对《诗经》进行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所用的表现手法。风分15国风,是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即铺叙陈述;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引譬设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托物起兴。

春秋三传 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有人认为这三部书是解释《春秋》的,故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楚辞 产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文化的精髓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句式以六、七言为主,多用“兮”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因《离骚》是楚辞的代表,故后人又把楚辞称为“骚”或“骚体”。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以及汉代东方朔、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编为一集,名为《楚辞》。

乐府、汉乐府、汉乐府民歌 乐府原指音乐机构(乐指音乐,府指官署),始于秦,汉武帝时规模甚大。魏晋六朝时,又把乐府所唱的诗歌也叫“乐府”,于是乐府机构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汉乐府就是汉代的乐府诗。汉乐府包括贵族文人制作的歌辞和采集来的民间歌辞两类作品,后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是汉乐府的精华所在,因此,我们常说的汉乐府,多是指汉乐府民歌而言。(注意:宋元以后的词、曲,有时也称“乐府”,如《东坡乐府》是苏轼的词集,《东篱乐府》是马致远的散曲集。)

汉赋 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汉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汉初流行骚体赋,承楚辞余绪,多带“兮”字,抒情性较浓,代表作家是贾谊;汉武帝起盛行散体大赋,篇幅加长,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铺陈夸张,词藻华丽,气势恢宏,“劝百而讽一”,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扬雄等;东汉中叶以后兴起抒情小赋,篇幅短小,针砭时弊,语言整饬,感情浓郁,代表作家是张衡、赵壹等。

古诗十九首 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所作的一组五言诗。南朝梁代萧统把它们辑集在一起,冠以“古诗十九首”的总名,编入他编的《文选》之中。这些诗反映了汉末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了成熟阶段。

建安风骨 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的作品在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以“三曹”(指曹操、曹丕和曹植)、“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和刘桢)为中心的邺下文人在诗歌创作中,多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风格悲凉慷慨、刚健遒劲。建安文学的这种特色,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唐代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也是指此而言。

竹林七贤 指魏正始时期的七个文人名士,即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和刘伶。七人大都狂放不羁,藐视礼法,常集于竹林中酣饮,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的作品,多用隐晦曲折的方式揭露司马氏的恐怖统治,表达愤世嫉俗之情。阮籍、嵇康最为著名,诗风各具特色,有“阮旨遥深”、“嵇志清峻”之说。

左思风力 西晋太康年间,左思志高才雄,胸怀旷达。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借咏史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情调高亢,笔力矫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左思诗歌创作的这种基本精神,后被称为“左思风力”。

骈文 文体的一种,起源于汉魏,南北朝时达到全盛。全篇以偶句为主,对声律、用典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后来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世称“四六文”。骈文注重形式美,内容大多空洞贫乏,但也不乏佳作,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等。

宫体 南朝梁代在宫廷中形成的一种诗风,由梁简文帝萧纲所倡导,多描绘声色,表现闺情,内容轻艳,形式绮靡,因代表作家是徐陵、庾信,故又称“徐庾体”。 《文选》 又

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在东宫时延集文人共同编选的。该书已初步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别,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书和子书,史书也只略选论赞。全书分为38类,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唐代李善为之作注,又有吕延济等五人的“五臣注”,后有人将李善注和“五臣注”合刻,成为“六臣注”。

初唐四杰 也称“王杨卢骆”,指初唐高宗武后时期的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王、杨工五律,卢、骆长七言歌行,他们的创作力主刚健、骨气,开始摆脱齐梁风气的影响,扩大了诗歌题材,从而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初步定型。

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王孟诗派”。该派融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该派重要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

边塞诗派 盛唐时期与“山水田园诗派”并存的诗派,代表诗人是高适、岑参。题材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雄浑悲壮、奇丽豪放。该派重要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崔颢等。

韩孟诗派 以中唐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该派主要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端,尚古拙,好奇险,风格奇崛险怪。该派重要诗人还有贾岛、卢仝、姚合等人。

新乐府运动 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所倡导的一个诗歌革新运动。元、白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即事名篇”的方法,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刺美见事”,创作通俗而切于实用的“新乐府”,即用自命的新题咏写时事。一些作家如张籍、王建等团结在他们周围,形成“新乐府派”,又称“元白诗派”。

古文运动 中唐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所谓“古文”,是与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相对而言,指奇句单行、不拘格式、自然质朴的散文。古文运动的内容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目的是学习古文,以宣扬儒道。古文运动打击了形式主义的文风,使古文代替骈文占据文坛主导地位,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传统,直接影响了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对我国散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传奇

指唐代小说,是用文言文写作的短篇小说。唐传奇题材多样,情节曲折,描写生动,人物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代表作有《莺莺传》、《柳毅传》等。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的发展已渐趋成熟,从此,小说正式形成自己的规模和特点,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注意:在我国文学史上,“传奇”有过多种含义。唐宋传奇指的是文言短篇小说,明清传奇指的是戏曲。)

花间词派 五代时西蜀的一个词派,因《花间集》而得名。《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由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收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其中大多是集中在西蜀的文人,他们推晚唐温庭筠为鼻祖,偏重于写闺情离愁,语言秾艳,词风大体一致,世称花间词派。

苏门四学士 指受知于苏轼的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加上陈师道、李廌,称为“苏门六君子”。黄庭坚诗成就突出,与苏轼并称“苏黄”。秦观词为婉约大家,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中叶欧阳修领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宋初,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西昆派”(因杨亿编《西昆酬唱集》得名)浮艳文风统治文坛,柳开等人提出改革文风的主张,推崇唐代韩、柳古文,成为诗文革新运动的先声。欧阳修继承并发展了韩愈“文以载道”的主张,提倡平实的文风,将古文运动推向更大的发展,革新主张还包

括诗歌方面,从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梅尧臣和苏舜钦是欧阳修推行革新的左右手,参加者还有王安石、“三苏”、曾巩等。苏轼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最后完成者。 江西诗派 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得名于北宋末年吕本中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以黄庭坚为首,下列陈师道、陈与义等25人,因黄庭坚是江西人,故名。该派作诗取法杜甫,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到了宋末,方回在他的《瀛奎律髓》中提出“一祖三宗”之说,尊杜甫为祖,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

南宋四大家 指南宋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和尤袤。他们的诗作摆脱了江西诗派的影响,多有创新,使南宋诗得以“中兴”,故又称“中兴四大诗人”。其爱国诗、田园诗等作品都有较高的成就。杨万里创“诚斋体”,语言通俗,风格清新。

永嘉四灵诗派 南宋后期诗派。该派反对江西诗派,宗法晚唐贾岛、姚合,刻意锤炼字句,风格清秀淡雅,内容较为贫弱。代表人物是浙江永嘉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四人字中都有“灵”字,故名。 唐宋八大家 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八位散文家。他们都是唐宋古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参加者,为我国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宋八大家”这个名称最早见于明代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

名詞解釋古詩十九詩篇四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 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汉乐府: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3、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史记》一共130篇,50多万字,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

待。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5、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唐代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 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 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6、盛唐边塞诗派:唐初边关战事频繁,唐统治者为了捍卫而征讨四方,这成为了唐代边塞诗派形成的社会基础。唐代边塞诗人主要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等。唐代边塞诗人大多有从军入幕的戎马经历,擅长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绝的体裁。他们的作品主要表现表达请缨杀敌、报国立功的豪情;描写了边塞艰苦生活,缭绕不尽乡思边愁;揭露军中矛盾,以及表现塞外奇异风情和民族融合。这些作品不仅有一定的思想意义、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诗歌兼融了建安风骨和秾丽的齐梁笔致,从而形成慷慨壮丽的风格,洋溢着昂扬的时代精神,成为盛唐诗坛的一大诗派。

7、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

。《旧唐书·杨炯传》记张说与崔融对杨炯自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评论,《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等,所说皆指文。《朝野佥载》卷六记“世称王杨卢骆”后,即论杨炯、骆宾王之“文”为“点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证为一文一诗,则四杰齐名亦兼指诗文。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8、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明代胡

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新乐府”一名, 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又名“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除白居易而外,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也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西汉设置乐府,掌宫廷和朝会音乐。由乐府采集和创作的诗歌遂被称做“乐府”。乐府诗相当一部 分采自民间,具有通俗易懂、反映现实和可以入乐几个特点。后来文人也仿作乐府诗,唐代把南北朝以前的乐府诗统称作古乐府。

9、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 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对古文运动的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三苏等五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八大家在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留下不少名篇传诵后世。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10、左传: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11、战国策:《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

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所以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6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致相同。 12、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永明体研究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八位文学家:谢朓、沈约、王融、萧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合称竟陵八友),都是永明体诗歌的作家。其代表人物历来认为是谢朓、沈约和王融。从齐永至梁陈100余年间, 包括吴均、何逊、阴铿、徐陵、庾信等人在内的九十余人对新体诗进行过有益的尝试,从而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3、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洪炎、洪朋、饶节、僧祖可、徐俯、林敏修、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高荷,合25人。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诗派中并不都是江西人。后被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稍后曾纮、曾思等人也江西诗派被补入江西诗派。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

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名詞解釋古詩十九詩篇五
《名词解释、古诗赏析(秦汉魏晋南北朝)》

】名词解释

1、山水诗:是指以自然景物特别是山川河流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2、永明体:齐永明(齐武帝年号,公元483——493)年间,周颙依据和模拟佛经的读音,把汉字定为四声(平、上、去、入),著有《四声切韵》(书已佚)。接着沈约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迭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诗歌声律中应该避免的“八病”的主张,并结合建安以来诗歌逐渐讲究对偶、词藻、用典、雕琢的技巧,创造出一种新体诗。因它产生于永明年间,被称为永明体。它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古体通向近体的桥梁。

3、宫体诗:从梁后期到陈代(531——589),诗坛上,特别在贵族和宫廷、中流行着一种轻艳柔靡的诗体,时人号之曰“宫体”。这种诗以描绘女性体态容貌与生活为重要内容,风格绮丽轻靡。“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宫”即太子所居之东宫。《梁书·简文帝纪》载萧纲自己的话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给于轻靡,时号„宫体‟。”

4、汉赋:汉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大赋多写宫观园林之盛以夸炫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铺陈夸饰之后,篇末每每加上一个“讽谏”的尾巴,篇幅较长,规模壮阔,好些是长达千言以上的巨制;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文和散文相夹杂,铺陈排比,文辞瑰丽,并喜用冷僻字眼以示高奥典雅;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有三言、五言、七言,甚至长达十言以上者。句段之间常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作为承接的机纽。小赋多为抒情写志的作品,篇幅比较短小, 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

5、七体:《七发》篇幅宏大,描写铺陈,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自此以后,这种以七段成篇的结构体制,引起后来许多作者的模仿,而形成赋体文学中的一个专体,号为“七体”。

6、四史:《汉书》又名《前汉书》,跟《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列称为《四史》,是我国正史中的名著。

7、《史记》:《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它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这五种不同的体例,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构成了《史记》全书的整体结构。

8、乐府诗:“乐府”,原是西汉音乐官署——亦即音乐管理部门的名称,行政长官是乐府令。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所收集、编制保存起来的“歌诗”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把其中那些采自民间的歌谣称为“乐府民歌”。

9、古诗:“古诗”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的五言诗。今存完整的古诗尚有四十六首。经古今学者考证,这些诗内容风格相近,大抵都产生于东汉末年桓、灵之际的下层文士之手,已是很成熟的文人五言诗。而这些古诗中成

就最高最能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成就的是《古诗十九首》。

10、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他把已失去主名的十九首五言古诗,选编在一起,题名《古诗十九首》,它是东汉桓、灵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内容主要反映这些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历,这组诗风格平易淡远,语言浅近自然,抒情曲折深微,感情哀惋凄怨。它初步奠定了我国五言诗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11、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两方面的统一。建安作家都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品尝过时局的艰辛,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离乱,抒发了伤时悯乱的感慨和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在凄苦的音调里激荡着一股昂扬奋发的精神。抒情直接,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把这种新的文学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

12、竹林七贤: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他们处在魏晋易代的黑暗时期,崇尚老庄,鄙视礼教,纵酒任性,寄情山水。他们曾隐居山阳,常在竹林聚会,谈玄说理,饮酒赋诗,弹筝抚琴,无拘无束,“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竹林七贤”,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13、太康体:所谓“太康体”,大致如刘勰所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文心雕龙·明诗》),“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益盛”(《情采》)。即诗歌创作多追求形式之华美,内容则比建安、正始贫弱,生气与力度亦弱于建安、正始。太康诗人追求形式华美,从积极的角度说,可以说是文学更加自觉的一种表现,其缺点是未能正确地处理好文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14、田园诗:这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田园诗主要是描写农村的风景,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

15、玄言诗:永嘉时,玄学清谈十分盛行,南渡后,势力有增无减。士人为了在心理上逃避惨痛的现实,普遍将热情贯注于哲学领域,对文学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其普遍使用抽象语言来谈论哲理,使文学成了玄学的牺牲,变得枯燥无味。这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被称为“玄言诗”,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孙绰和许询。

16、咏史诗: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曹魏时的诗皆是专咏一事,没有结合咏史,咏怀,而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所以前人评云:“创成一体,垂式千秋”。

17、咏怀诗: 阮籍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其中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这些诗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生活态度,尤其是对于人生问题的反复

思考。阮籍完全摆脱了对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学观照方式引入诗歌中来,同时巧妙地将它与一系列艺术形象相结合,使诗歌呈现出十分广阔的视野,包容了十分深沉的内涵。在表现手段上,它多用象征寓意,形成若即若离、闪烁曲折的特点,诱导人们去反复体味,反复思索。可以说,到了《咏怀诗》,中国古代抒情诗明显变得厚重了。这种以组诗方式来抒发心理深层的情绪的形式,也为后人所重视。

18、潘陆:指潘岳和陆机,他们两人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陆机,字士衡,世称陆平原,为著名文学理论家,所作诗文讲求辞藻和排偶,开六朝文学的风气,有《陆士衡集》。潘岳,字安仁,明人辑有《潘黄门集》。所作诗赋辞藻华艳,长于抒情。 19、大小谢:指谢灵运和谢眺。谢灵运,世称谢康乐,“元嘉之雄”,是第一个大力描摹山水的作家,是山水诗之鼻祖,描写自然景物非常细致,革除了东晋诗坛玄言诗浪漫的风气,有《谢康乐集》。谢眺,字玄晖,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被誉为“齐梁首杰”“永明之雄”,以善于写作风景诗见长,风格自然秀逸,有《谢宣城集》。二人均擅长山水诗,且为同族,所以后人有“大小谢”的并称。

20、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汉赋四大家,标志着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其典型的代表作品: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这两篇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另有《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 扬雄:《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世称“四大赋”。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班固:有《两都赋》闻名天下,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著有《班兰台集》。张衡: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还有《思玄赋》和《归田赋》。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古诗赏析

郁郁涧底松

•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充分地揭示了人才受压抑的根源,强烈鞭挞了当时腐朽的门阀制度。

• 第一层:(“郁郁涧底松”——“荫此百尺条”),这一层以“松”、“苗”对比,揭示出自然界中不合理的状况。此层对不合理自然现象的描述,为后文正

面评说蓄积了充分的声势。

• 第二层(世胄蹑高位——由来非一朝——这一层由自然界中不合理的现象,进而与社会上不合理的制度联系起来,揭露出士族才拙而位高、寒士才高而位卑的现实,并指出这种腐朽的门阀制度是古已有之,已有很久的历史了。)

• 前一层是比兴,这一层则是直述其事,它将前一层的比兴化作了明朗的揭露和鞭挞。

• 第三层(金张藉旧业——白首不见抬)这一层咏史,以历史上的不合理现象来印论前面的议论。

• 这首诗借松与苗的强烈对比,揭露和鞭挞了西晋极其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和摧残,抒写了自己强烈的不平和愤慨。

《登池上楼》赏析

 这是谢灵运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长期广为传诵的佳作。它主要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

 第一部分(潜虬媚幽姿——退耕力不任)写他出任永嘉太守的生活和矛盾心境,亦是写他登池上楼前的复杂心情。

 第二部分(徇禄反穷海——园柳变鸣禽)。写自己病后登楼观赏所见到的景物。

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联,是为历诗评家交口称赞的名句。关于它,有一段颇为有趣的传说。这个传说见于《诗品》引《谢氏家录》:“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曰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有也。”

 首先,它妙在情景交融。

 通过对春光美景的拟声绘色。表达自己久病新愈,猝见春光的欣欣之虑。  宋吴可《学诗》:“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

 金元为问《论诗绝句》:“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 其次,从艺术表现来看,它妙在工巧而自然。谢诗之妙,在于自然,这是一致公认的。《宋书·颜延之传》引鲍照语说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这一联诗,其佳处正是在于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而成,虽对偶而不露痕迹,胡应麟《诗薮》外编说它“率然信口,故自谓奇”。

 第三部分:“祁祁伤豳歌——无闷征在今”。写登楼所感,即抒写怀人思归的情绪。

 这首诗大量运用对偶,而且大致比较自然工整,表明谢灵运对诗歌创作艺术技巧的运用相当娴熟,造诸很深。但这首诗雕琢太甚,斧凿痕迹明显,有些句子也较难懂。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在写景上体现出来的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特色。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是写景的客观性。他是依据他游览时体会的真实情貌,以自己独创的辞汇加以客观的精致摹绘,所以在他笔下呈现出的自然景物的特点,乃是具有客观性的独立于人境之外的,不似陶潜之将其融合于自己的主观感情之中,而与自己的生活结成一片。 对案不能食

 这首诗是鲍照《拟行路难》的第六首。主要抒发诗人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 这首诗是一首愤世嫉俗之作。中心是抒发诗人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慨,突出地表现了诗人耿直倔强的性格。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诗人发泄满腔的牢骚苦闷,对自身的不幸也曾有过无可奈何的长叹,但从全诗的格调看,悲哀而不颓唐,失望而不消沉,沉郁中有着洒脱,悠闲中透露出不平,自有一种雄逸豪放的风格,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不甘屈辱、自尊、而孤傲的精神状态。正象刘熙载所说的,是“慷慨任气,磊落使才”(《艺概》)之作。

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多种表现方法,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既有描写,又有议论和叙事,而在其中又始终贯穿着强烈的抒情色彩。这几种手法的交替使用,为读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抒情主人公的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 这首诗语言刚健、质朴;七言为主,杂用五言,两句一韵,换韵自由。这种七言歌作体对于表达诗人的感情起了很好的作用,对此后七言古诗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夜中不能寐

 《夜中不能寐 》是整个咏怀诗的第一首,可以把它看作序曲。在这首诗中,诗人勾勒了自己孤独无偶而万感交集的忧郁形象。

 阮籍这一首咏怀之作的艺术风格,既是他个人审美经验的体现,也是时代生活的反映。它所包含的深挚的韵致,体现出的精湛的艺术造诣和生动的艺术美感,是令人赞赏不已的

七哀诗

• 六臣注《文选》吕向说:“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叹而哀,鼻酸而哀也。”

名詞解釋古詩十九詩篇六
《古代文学常识题目(名词解释 及简述题)》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3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补充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汉乐府:汉代的乐府。分为郊庙歌辞、鼓吹歌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类。郊庙歌辞是为统治者祭祀所作的乐章;鼓吹歌辞原是军歌后用于宫廷朝会、贵族出行等场合;其馀两类是从各地采集的民间歌谣其中多有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作品。1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简单的答发:赋,即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比,即比喻。 兴, 即起兴、发端。先言他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古诗十九首》,最早是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把这些亡失作者名字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文选》“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世家为传,全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历史互见法:“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7 e8 @( `6 I4 Y4 [九章》:作者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

诗,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九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实际数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九章》的作品分别创作于屈原生活的不同时期,其内容和让题与《离骚》近似。% ?+ \" c( c6 M; R0 \' K$ l0 b/ J《九辩》:《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宋玉写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之名而作,在内容上已非其本来面目。《九辩》是楚辞中的一首抒情长诗,共255句。6 X9 N/ d. I1 w7 Z$ f- H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孟子重视道德修养,他把孔子的“仁”的道德规范发展为仁义,提出尽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修养方法。浩然之气就是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到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自觉实行仁义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把道德操守置于生命之上,他的舍生取义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U3 D# A( [) O' I& l2 t. z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汉成帝时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o) F% V- \# [' G/ ~散体大赋:汉代兴胜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E0 V5 b2 i'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但是,《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一些专门解释《春秋》“书法”而与史实无关的文字,显然是后加的。 简述提简述<左传》的文学成就《左传》的艺术成就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它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并善于对庞杂的历史资料加以精心剪裁和安排,使之故事化,这就使它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了文学色彩。《左传》的许多重要篇章,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故事首尾完整,层次分明;结构疏密相间,跌宕有致,格外引人入胜。  1。《左传》十分长于战争描写《左传》全书所记大小军事行动有三、四百起之多,其中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这些重大战役都记述得首

尾完整,生动具体。  《左传》写战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不仅仅把战争看成是刀光剑影的搏斗,而是将战争视为一种社会力量的较量。它写战争,一般是先从战前写起,首先描写战争双方的政治情况,人心的向背,对战争的准备,以及各种外交上的斗争,然后才写到战场上的交锋,而对战斗本身的描写,往往也着重写战术的成功或失败,使人深刻地感到战争的胜负绝非偶然。例如,对城濮之战的描写,直接写到战争的文字不到三分之一,而对晋、楚两国战前的外交纠纷,君臣情况,兵力、士气做了充分的描写,以至双方的胜负,早就在读者的料想之中。  《左传》还善于在战争描写中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请看晋、齐■之战中的两个精彩场面:  师从齐师于莘,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请战曰: 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 对曰: 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 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 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 齐侯曰: 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入,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 欲勇者贾余馀勇。 癸酉,师陈于■。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殽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 吾姑翦灭此而朝食。 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 余病矣! 张侯曰: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缓曰: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 张侯曰: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齐国君臣的骄傲轻敌,晋国指挥中心三位将领以国事为重的献身精神都跃然纸上。  2。《左传》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历史,是由人物和事件组成的壮丽画卷。作为以事实为主体的史书巨著,《左传》又长于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的活动,即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来立体化地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如《曹刿论战》中,以曹刿不顾乡人劝阻而执意入见鲁君,表现其爱国之心;以其与庄公战前、战中、战后的谈话,表现出其超人的见识、才智、性格、风度。这样,一位古代平民军事家的形象便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之中,逐渐呈现出来。  再如僖公二十三年记述晋公子重耳被迫离国出奔中的性格表现,也很动人:晋公子重耳之及于

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 重耳不可,曰: 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 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 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对曰: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 天赐也! 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 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 无之。 姜曰: 行也!怀(其)[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重耳这位贵公子遇难而奔,却骄性未改的生动形象。  3。《左传》语言简练生动,富有哲理《左传》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所用语言均极为简练、准确,描写人物生动传神,言事说理富有哲理。如僖公三十三年记载秦、晋殽之战,写晋国俘虏了秦国的三帅,晋襄公听母后文嬴的话,把他们都放走了。晋元帅先轸对此非常不满:先轸朝,问秦囚。公曰: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先轸怒曰: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不顾而唾。  可谓形神兼备,所言发人深省。  再如昭公二十年论为政宽猛也是一段富有哲理的文字: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 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聚]人千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 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 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施之以宽也。' 母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 纠之以猛也。'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平之以和也。又曰:' 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和之至之。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 古之遗爱也。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诗十九首》 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

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古诗十 九首》的好几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语上与秦嘉的《赠妇诗》多有相似之处,二者产 生的年代不会相去太远,《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   《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 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二者相互补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 面。《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 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们身在他乡,胸怀故 土,心系家园,每个人都有无法消释的思乡情结。《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采撷 芳草想要赠给远方的妻子,并且苦苦吟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 离居,忧伤以终老。”《明月何皎皎》的作者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忧愁难眠,揽衣 徘徊,深切地感到:“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天涯芳草,他乡明月,都没 有给游子带来的心灵的慰藉,相反,倒是激发起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游子思乡, 这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在农业文明时代体现得更为明显。不过,在以往的史传文 学作品中,人们经常见到的是富贵以后流露出的乡情,衣锦还乡的热烈场面。《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失意士子,他们在穷困潦倒之际所弹奏的思乡曲,语悴 情悲,充满天涯沦落人的凄楚,引来的是同情和怜悯。游子思乡作品在《诗经》 中有多篇,《诗经》中游子的思念对象有他们的妻子,但更多的是想到父母双亲, 桑梓情中渗透亲子之爱;《古诗十九首》思乡焦点则集中在妻子身上,思乡和怀 内密不可分,乡情和男女恋情是融汇在一起的。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数是宦游子弟,他们之所以离家在外,为的是能够 建功立业,步入仕途。对此,诗人反复予以申诉。《今日良宵会》写道:“何不 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这是要在仕途的激烈竞争中 捷足先登,占领显要的职位,摆脱无官无职的贫贱境地。《回车驾言迈》亦称: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这位作者已经不 仅仅满足于仕途上的飞黄腾达,而且还追求自身的不朽价值,通过扬名后世使生 命具有永恆的意义。两汉乐府诗除了叙事诗外,也有一定数量的抒情诗,并且在 格调上和《古诗十九首》相近。但是,像上述两首诗这样表现积极用世精神的作 品很难找到。把士人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理想用

名詞解釋古詩十九詩篇七
《汉语 言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先秦文學

第一節 我國古代文學之源——遠古歌謠和遠古神話

1遠古歌謠(老師沒講,應該不是複習點)

2遠古神話〃

A.概念〃(書)是人類最早的散文形式的口頭創作。以神為中心,敘述者神靈怪異的故事。 (資料)原始人通過富於幻想的思維對身邊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做出的描述和解釋。具有藝術意味,是集體的口頭創作。

B.神話的特色和演變〃(1)歷史化(2)文學化 (3)宗教化(這點可能有點問題,大家自己在書上第五頁去找一下,看看有沒有其他的答案,然後在群上廣而告之)

C.神話的主要類型〃

1)自然神話,舉例〃《山海經·大荒東經》《山海經·海外北經》(p6)

2)社會神話(英雄神話),舉例〃《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追日,《淮南子·本經》-後羿射日。等等(p7)

3)異人異物神話,舉例〃《山海經》-“羽民國”之人,《博物志·外國》-“飛車”。 第二節〃我國古代第一步詩歌總集——《詩經》

1成書時間〃一般認為起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

2別名〃《詩》《詩三百》《詩三百篇》

3概況〃共收入自西周至春秋中葉500多年的詩歌305篇,另有6篇“笙詩”(即指有目無文的詩歌)。

4分類〃分為《風》《雅》《頌》(三種體裁),其與“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合稱做——詩六義。

(1).風〃即“國風”,指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各國的的樂曲。詩經中共有160篇作品,15

個國風(15個地方的樂曲)。

(2)雅〃即“正”的意思,是指京畿附近的樂曲,相對於地方而言。分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3)頌〃祭祀宗廟時的樂(舞)曲。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

(4)5詩經的創作手法有賦,比,興三種。詩經是集體創作,其來源史上有采詩說,獻詩說,孔子刪詩說等。采詩主要集中於“國風”,獻詩說的作品,主要集中於壓雅詩和頌。

(5)6詩經中的五篇史詩〃《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

7詩經的藝術特點〃

(1)採用“現實主義”手法。《詩經》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 。其體現在〃第一,從不同角度反映社會的黑暗,揭露統治階級的荒淫無恥。如《魏風·碩鼠》《陳風·朱林》。第二,創造了許多來源於生活卻不是對現實生活機械描摹的人物,而是各有個性各有情態。如《邶風·靜女》中調皮多情的姑娘,《摽有梅》中大膽潑辣的女孩子們。第三,使人們不是獨立描寫人物,而是將其置於一定的歷史條件和背景下來表現,使人物更加具有典型性。如《鄭風·將仲子》中那位膽怯而又軟弱的姑娘。

(2)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的運用,是詩經藝術特徵的重要標誌。賦指對事物的直接描寫或鋪陳敘述。如長篇《豳風·七月》《豳風·東山》,短篇《邶風·靜女》《王風·君子于役》《齊風·東方未明》等〄比指比喻。如《魏風·碩鼠》《邶風·新台》《衛風·碩人》〄興,就是十個的即情生景,由彼而及此的起頭方法。

(3)抒情性很強。詩經中絕大部分屬於我國文學中的早期抒情詩,很多作品都是作者直接抒發強烈的思想感情。如《魏風·碩鼠》三章,感情有三次變化,一次比一次強烈。抒情技巧有時婉轉隱約,含蓄蘊藉。

(4)敘事詩的萌芽。如《鄭風·溱洧》《鄭風·女曰雞鳴》《齊風·東方未明》等,雖然是抒情詩,但都帶有敘事性。

(5)渾樸自然的語言和形式。詩經中的民歌是勞動人民對自己生活和勞動的歌唱,語言流露的是他們自己的真實情感,所以渾樸自然。句式以四言為主,二二句式,節奏明快,但也有其他句式。渾樸自然還體現在重疊句式的形式上。

(6)《衛風·氓》的材料分析(原封不動摘錄唐培鑫同學筆記,看不懂的話網上去搜答案)

(1)敘事,議論,抒情融合

(2)對比。(女子前後,男子前後,男女)——說明什麼?

(3)賦比興用法。結合詩具體分析。

第三節 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

·諸子散文〃

(7)儒家——《論語》〃由孔子弟子記錄的有關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已經有一定的文學色彩。反映孔子的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等方面的理想和觀點。戰國初期成書。(作者,特點,成書時間都已經包含其中)

(8)《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撰寫的,全書7篇,主要記載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性善”論哲學思想和“仁政”的政治思想,表想了一定的民本主義。

(1)《孟子》7篇為〃《梁惠王》上下篇,《公孫醜》上下篇,《滕文公》上下篇,《離婁》上下篇,《萬章》上下篇,《告子》上下篇,《盡心》上下篇。

(2)《孟子》藝術特點〃長於辯論,浩然正氣,口語化,說理性質。

(3)道家《老子》〃又名《道德經》,傳說為春秋時期老子所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4)《莊子》藝術特點〃a.對《老子》繼承發展。b.語言〃文章恣肆汪洋,文采雄偉瑰麗,想像豐富奇特,結構縱橫變化,敘事抒情無不窮形極相,委曲求全。C.重言寓言爭相湧現,極富浪漫主義色彩。著名的有《逍遙篇》《秋水篇》。

·《國語》〃國別史記載周王國和諸侯之事,主要記言,又稱其為“春秋外傳”

·《春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簡史

“春秋筆法”——孔子所寫書《魯·春秋》史書,表現孔子的看法,褒貶,但未直接表現,而是“直陳其事”“煉字煉句”。

·“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榖梁傳》

·《左傳·晉公子重耳之亡》的藝術特色加以說明(譯文已經另外做成文本發到群上,我只能幫大家到這裡鳥~)

·《戰國策》〃記載東西周以及其他一些諸侯國之事,劉向定名,基本內容是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鬥爭極其有關的謀議或詞說,最長於說事。(狐假虎威,鷸蚌相爭) 第四節偉大詩人屈原和楚辭

·“楚辭”

概念〃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詩人創作的詩歌,

是繼《詩經》三百首之後的一種新詩體。

·《山鬼》藝術特色〃(具體以賞析可百度一下)

1結構〃方位的轉移,氣候的變遷,情節的推進,心靈的活動。

2情景〃色彩點染-畫面美,氣氛渲染-意境美,心理對照

3語言華美,音樂美。

第二章 秦漢文學

第一節 秦及漢初文學

漢代的賦(文體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

·分為三個時期,三類賦

(1)西漢初年的“騷體賦”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賈誼《吊屈原賦》,《鵩鳥賦〄枚乘《七發》

(2)漢代的“大賦”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西漢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等,東漢班固《兩都賦》

(3)東漢後期的抒情賦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張衡《思玄賦》《歸田賦》

·散體賦(即漢代的大賦)的藝術特點〃

(1)句式三、四言至九、十言均有,韻散結合,以體物為主,一般直書其事,鋪采摛文,排比鋪陳,多以問答體形式展開描寫,辭藻富麗,篇幅龐大。主要由諸子問答體、戰國縱橫遊說之文和楚辭演化而來。

(2)不足〃過於追求辭藻的華麗,在思想和藝術形式上有較多的局限性。

第三节 司馬遷和《史記》

·分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要求〃(1)結合司馬遷經歷(史官家族,使命感)

(2)跟《離騷》的關係——發憤自書,忠而被謗,忠君思想

參考答案(以下答案出自百度,請大家不要完全照搬)

“史家之絕唱”是說其歷史學成就。司馬遷參酌古今,創造出史書撰寫的新體例。自此例一出,歷代史書,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範圍。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舉凡治亂興衰、典章制度,均分門別類,條分縷析。通史、紀傳、通典、通考,紀事本末,大都導源於此。《史記》確實是集先秦及漢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

名詞解釋古詩十九詩篇八
《中国古代文学.西南交通大学0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代码:848

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

试题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考试时间:2008年1月

考生请注意:

1. 本试题共四道大题,共3页,满分150分,请认真检查;

2. 答题时,直接将答题内容写在考场提供的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的内容无效;

3. 请在答题纸上按要求填写试题代码和试题名称;

4. 试卷不得拆开,否则遗失后果自负。

一、名詞解釋(25分)

1. 三家詩 2.漢樂府 3. 古詩十九首 4. 建安風骨 5.沈宋

二、填空題(20分)

1、寫出下列書籍的作者或編者。

①《楚辭章句》 ②《詩集傳》 ③《瀛奎律髓》

④《白氏長慶集》 ⑤《玉台新詠》 ⑥《絕妙好詞》

⑦《古文辭類纂》 ⑧《元曲選》 ⑨《原诗》 ⑩《古小説鈎沉》

2、寫出下列作家撰著或編寫的書籍。(每人至少寫出一部)

①蕭統 ②殷璠 ③姚鉉 ④洪昇 ⑤鄭樵

⑥高則誠 ⑦馮夢龍 ⑧馬致遠 ⑨郭茂倩 ⑩章學誠

三、問答題(選作其中三題。60分)

1、蘇軾評陶淵明詩“質而實綺,臞而實腴”,葛立方亦曰:“大抵欲造平淡,當自組麗中來,落其華芬,然後可造平淡之境。”二者皆道出陶詩的風格特色。請聯繫具體詩作分析之。

2、簡述“初唐四杰”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3、試結合作品論述王維的“詩中有畫”。

4、請結合具體作品及下列有關材料試比較宋代著名詩人梅堯臣和蘇舜欽二者詩風的异同。

歐陽脩《水谷夜行寄子美聖俞》:„„子美氣尤雄,萬竅號一噫。有時肆顛狂,醉墨洒霶霈。譬如千里馬,已發不可殺。盈前盡珠璣,一一難揀汰。梅翁事清切,石齒潄寒瀬。作詩三十年,視我猶後輩。文詞愈清新,心意難老大。譬如妖韶女,老自有餘態。近詩尤古硬,咀嚼苦難嘬。初如食橄欖,真味久愈在。蘇豪以氣轢,舉世徒驚駭。„„

歐陽脩《六一詩話》:聖俞、子美齊名於一時,而二家詩體特異。子美筆力

豪雋,以超邁横絶為奇;聖俞覃思精微,以深遠閑淡為意,各極其長。雖善論者不能優劣也。

魏泰《臨漢隱居詩話》:蘇舜欽以詩得名,學書亦飄逸。然其詩以奔放豪健為主。梅堯臣亦善詩,雖乏高致,而平淡有工,世謂之蘇梅,其實與蘇相反也。

5、下面是蘇軾在黃州期間所作的三首詞作,請你談談它們體現了蘇軾怎樣的人生態度和胸懷。

卜算子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疎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却囘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却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髣髴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却營營?夜闌風静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四、閲讀理解(45分)

給下面的文字加上標點,並回答問題。

唐興官學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硏練精切穏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後文變之體極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遺近務華者去實効齊梁則不逮於魏晉工樂府則力屈於五言律切則骨格不存閒暇則纖穠莫備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顔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昔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苟以為能所不能無可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予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摸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於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况堂奥乎(元稹〈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

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沈鬱太白夢遊天姥吟遠離別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車行垂老別等太白不能作論詩以李杜為準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少陵詩法如孫吳太白詩法如李廣少陵如節制之師少陵詩憲章漢魏而取材於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則前輩所謂集大成者也觀太白詩者要識真太白處太白

天才豪逸語多卒然而成者學者於每篇中要識其安身立命處可也(嚴羽《滄浪詩話·詩評》)

1. 給原文加上標點(重抄在答題紙上)。(10分)

2. 元稹、嚴羽認爲李杜詩有何異同?結合李杜作品談談你的認識?(20分)

3. 對於“李杜優劣論”,談談你的了解和認識。(15分)

名詞解釋古詩十九詩篇九
《11年师大古代文学考试大纲》

《古代漢語》(B)考試大綱(漢語文字學、中國古(二)綜合類題目,考查學生運用古代漢語知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用 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翻譯類題目,考查學生理解古文的水準Ⅰ考查目標: 和翻譯能力。 《古代漢語》考查學生古代漢語基礎知識的掌

握情況,包括文字、詞彙、語法、音韻、古書注解、四、試卷題型結構

古文句讀、古漢語修辭、詩律等內容;考查學生運(一)簡答題,側重于考查學生古代漢語各個用古代漢語知識閱讀古籍、理解古文、翻譯古文的方面的基礎知識。約占70分。

實際能力。 (二)古文閱讀題,側重于考查學生運用古代

漢語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約占40分。 Ⅱ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三)古文翻譯題,側重于考查學生理解古文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本試卷滿分為150分,的水準和翻譯能力。約占40分。

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Ⅲ 考查範圍

二、答題方式: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本課程考查範圍為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共

四冊(中華書局出版),主要內容如下: 三、試卷內容結構

(一)知識類題目,考查學生古代漢語各個方

面的基礎知識。

怎樣查字典辭書 連詞、介詞

古今詞義的異同 句首、句中語氣詞;詞頭、詞尾

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 文選:《老子》、《莊子》、《荀子》、《呂氏春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秋》、《韓非子》

文選:《左傳》 《詩經》的用韻

漢字的構造 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

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文選:《詩經》

文選:《戰國策》 古書的注解(上)

判斷句、也字 古書的注解(下)

敘述句、矣字、焉字 文選:《楚辭》

否定句、否定詞 文選:《史記》、《漢書》

疑問句、疑問詞 古書的句讀

文選:《論語》、《禮記》 古漢語的修辭

詞類活用 詩律(上)

人稱代詞、指示代詞、者字、所字 詩律(下)

文選:《孟子》 文選:有關律詩

2011年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中國古代文學專業 中國文學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史考試大綱 180分鐘。 Ⅰ考查目標: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史、作家、作品及

相關的基礎知識、理解與分析文學現象、文學作品的基本能力。 二、答題方式: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Ⅱ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三、試卷內容結構

中國古代文學史 約75分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 約75分

(三)論述題(共90分,任選3小題,每小

題30分) 四、試卷題型結構

(一)名詞解釋(共30分,5小題,每小題6

分); Ⅲ 考查範圍

(二)簡答題(共30分,4小題,任選3小題,一.先秦兩漢文學

每小題10分); 上古神話,《山海經》等

《詩經》,內容,注疏,流傳 蘇軾,詩文詞賦,以詩為詞

《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敘事散文 江西詩派,黃庭堅的詩論與創作,兩宋之際的《論語》、《孟子》、《莊子》、《荀子》、詩人

《韓非子》等說理散文 大晟詞人群,周邦彥及北宋中後期的詞壇

屈原、宋玉與楚辭 李清照,南渡前後詞風的變化

秦與西漢散文,代表作家,作品特色 陸游與中興四大詩人

司馬相如與西漢辭賦,漢大賦 辛棄疾,以文為詞,辛派詞人

司馬遷,《史記》 姜夔,吳文英等南宋詞人

兩漢樂府 南宋後期的散文,四六名家

東漢辭賦 南宋後期詩歌,江湖詩派,永嘉四靈,遺民詩《漢書》,東漢散文 人,愛國詩人

東漢文人詩,《古詩十九首》 元好問與金代詩文

二.魏晉南北朝文學

建安風骨,建安七子

正始之音,竹林七賢

玄言詩,《蘭亭集》序及相關問題

陶淵明

南北朝民歌:內容與特色

謝靈運、鮑照等人的詩歌創作

永明體,齊梁詩風

庾信,南北文學的交流

魏晉南北朝的辭賦、駢文與散文

魏晉南北朝小說:志怪和志人 四.元明清和近代文學 話本小說,說唱文學 關漢卿及其劇作 王實甫與《西廂記》 白朴,馬致遠 北方雜劇圈的雜劇創作,南方雜劇圈的雜劇創作 南戲興起,《琵琶記》 元代散曲及各名家的創作 元代詩文與四大家 《三國演義》,歷史演義

《水滸傳》,英雄傳奇 三.唐宋文學 明代前期詩文,前七子與後七子 南北文學的合流,初唐四傑,上官體,文章四明代中期的文學復古 友,陳子昂,張若虛等 明代雜劇的流變 盛唐的詩人群體,王孟與山水田園詩,高適、明代傳奇及其分派 岑參的邊塞詩,王昌齡、李頎等 湯顯祖,臨川四夢等 李白與盛唐氣象,樂府與歌行 《西遊記》,神怪小說 杜甫,詩史,集大成 《金瓶梅》,世情小說 大曆詩風,大曆十才子,顧況、李益等 "三言""二拍",短篇小說 韓孟詩派,理論主張,創作實踐 晚明詩文與理論 李賀,劉禹錫,柳宗元等 明代散曲、民歌 白居易,元白詩派,新樂府,元和體,《長恨清初詩文,詞學復興 歌》,《琵琶行》 清初戲曲,《長生殿》、《桃花扇》 散文文體,文風改革:理論與實踐 清初白話小說 《聊齋志異》,《儒林傳奇,歷史、作家作品與分類,主體,故事原外史》,《紅樓夢》 型與影響 清中葉的詩文詞,多元發展 晚唐詩歌:杜牧、賈島、韋莊、溫庭筠、皮日清中葉的小說、戲曲、講唱文學 休、陸龜蒙、杜荀鶴、羅隱等 龔自珍,近代前期的詩、文、詞 李商隱 近代前期的小說與戲曲 詞的興起,燕樂,中唐文人詞,敦煌民間曲子黃遵憲,詩界革命 詞,晚唐五代詞 梁啟超,新文體 宋初文學及詩歌派別 近代後期的詩、文、詞、小說與戲曲 柳永,北宋前期詞人:晏殊,張先等

歐陽修及其詩文創作,革新與影響

名詞解釋古詩十九詩篇十
《中国古代文学.西南交通大学0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代码:448

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

试题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考试时间:2007年1月

考生请注意:

1. 本试题共四道大题,共2页,满分150分,请认真检查;

2. 答题时,直接将答题内容写在考场提供的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的内容无效;

3. 请在答题纸上按要求填写试题代码和试题名称;

4. 试卷不得拆开,否则遗失后果自负。

一、名詞解釋(40分)

1.六義四始;2.江西詩派;3.變文;4.西崑體;5.同光體;

6.三家詩;7.樂府詩;8.歌行體;9.唐傳奇;10.釋氏輔教之書

二、填空題(20分)

1、寫出下列書籍的作者或編者。

①《詩集傳》 ②《楚辭補注》 ③《瀛奎律髓》

④《古詩源》 ⑤《小山詞》 ⑥《絕妙好詞》

⑦《樂章集》 ⑧《古文辭類纂》 ⑨《歲寒堂詩話》 ⑩《古小説鈎沉》

2、寫出下列作家撰著或編寫的書籍。(每人至少寫出一部)

①蕭統 ②殷璠 ③姚鉉 ④洪昇 ⑤馮夢龍

⑥高則誠 ⑦段成式 ⑧馬致遠 ⑨劉義慶 ⑩章學誠

三、問答題(選作其中三題。60分)

1. 比較《詩經》和《楚辭》中使用的比興手法,分析其異同。

2. 談談《古詩十九首》的風格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3. 王安石云:“詩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此李白所得也。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此老杜所得也。横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此韓愈所得也。”結合三位詩人的作品,分析這一段話的意思。

4. 王灼說蘇軾詞“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談談你的理解。

5. 李商隱善學杜甫,施補華稱其七律“穠麗之中,時帶沉鬱”。結合李商隱的七律談談他對杜甫詩歌的繼承。

四、閲讀理解(30分)

閲讀下面的材料並回答問題。

《詩品·序》:

夫屬詞比事,乃為通談。若乃經國文符,應資博古。撰德駁奏,宜窮往烈。至乎吟詠情性,亦何貴於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唯所見;“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詎出經史?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尉。顏延、謝莊,尤為繁密,於時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書抄。近任昉、王元長等,詞不貴奇,競須新事。爾來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無虛語,語無虛字,拘攣補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詞既失高,則宜加事義。雖謝天才,且表學問,亦一理乎!

《文心雕龍·事類》:

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夫薑桂因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學,能在天資。才自內發,學以外成,有學飽而才餒,有才富而學貧。學貧者迍邅於事義,才餒者劬勞於辭情,此內外之殊分也。是以屬意立文,心與筆謀,才為盟主,學為輔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學褊狹,雖美少功。夫以子雲之才,而自奏不學,及觀書石室,乃成鴻采。表裏相資,古今一也。故魏武稱張子之文為拙,以學問膚淺,所見不博,專拾掇崔杜小文,所作不可悉難,難便不知所出。斯則寡聞之病也。夫經典沈深,載籍浩瀚,實羣言之奧區,而才思之神皋也。揚班以下,莫不取資,任力耕耨,縱意漁獵,操刀能割,必裂膏腴。是以將贍才力,務在博見,狐腋非一皮能溫,雞蹠必數千而飽矣。是以綜學在博,取事貴約,校練務精,捃理須覈,衆美輻輳,表裏發揮。劉劭《趙都賦》云:“公子之客,叱勁楚令歃盟;管庫隸臣,呵強秦使鼓缶。”用事如斯,可稱理得而義要矣。故事得其要,雖小成績,譬寸轄制輪,尺樞運關也。或微言美事,置於閑散,是綴金翠於足脛,靚粉黛於胸臆也。凡用舊合機,不啻自其口出,引事乖謬,雖千載而為瑕。……贊曰:經籍深富,辭理遐亘。皜如江海,鬱若崑鄧。文梓共採,瓊珠交贈。用人若己,古來無懵。

1. 解釋文中出現的五個詞語:羌,寖,迍邅,覈,成績。

2. 對於詩文寫作中用事用典,鍾嶸與劉勰的觀點有什麽不同?

3. 結合古代文學作品分析作家用典的情況,並評論其得失。


名詞解釋古詩十九詩相关热词搜索:古诗十九首名词解释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赏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名詞解釋古詩十九詩”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名詞解釋古詩十九詩"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18448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