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论语第六

论语第六

2016-02-04 11:16:4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论语第六篇一《论语第六讲》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论语第六》,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论语第六篇一
《论语第六讲》

论语第六篇二
《论语第六七八重点》

《论语》雍也篇第六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0“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6•11【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

【注释】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

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6•18【原文】 子曰:“质(1)胜文(2)则野(3),文胜质则史(4)。文质彬彬(5),然后君子。”

【注释】 (1)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 (2)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3)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 (4)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5)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译文】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评析】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20【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6•22【原文】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1)知:音zhì,同“智”。 (2)务:从事、致力于。 (3)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译文】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评析】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他还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6•30【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1)施:旧读shì,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

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论语》述而篇第七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乐在其中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论语第六篇三
《《论语》第六章读后感》

《论语》第六章读后感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以及孝敬,是所有子女想二者兼得的。因为学习可以使自己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孝敬,可以使老父老母不感到孤独,使他们心满意足。

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说能赡养父母就行了,替他们买点补品,和他们一起聊天、吃饭,尽自己的一份孝忠。但是,狗、马也都得到人的饲养,而他们也懂得回报——狗或许会帮助人打到更好的野味,马更忠心地效力于主人。所以说,如果对父母没有诚恳的孝敬之心,就是不懂得回报,就是没心没肺,因为爸爸妈妈养了我们十多年,做了十多年的饭给我们吃,生病时给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他们为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没向我们要一分钱。所以,不孝敬父母,甚至打骂父母,剥削父母的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甚至是猪狗不如,禽兽不如。我之所以脏话连篇,是因为这简直是世上最不可容忍的事。

温习以往学过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不会遗忘学过的知识,日久天长,便会深深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然而,进而学习和领会新的或尚未接触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与温习不断的咬合,新的知识存在脑海里,晚上温习时,便会把知识越来越清晰地烙印,直到想忘也忘不掉,并且触类旁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他人的老师了。这样的人温习旧的知识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和体会,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会时常复习以前的知识,在

这个过程中只要用脑用心,就一定会发现之前没有发现的新东西,那是一种无比美妙的感觉,我们去试一试,总会发现它的魅力!

论语第六篇四
《论语 雍也第六》

论语第六篇五
《《论语》第6-10篇训练题1》

《论语》第6-10篇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能从广泛地施与别人好处,又能赈济大众这写事去行仁政,是圣人的事功。

B、孔子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连尧舜都担心自己做不到,所以还是不要从这些方面去行仁政。

C、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推己及人的仁道。

D、孔子所施的教育,总是从平易、寻常的地方入手,而不求好高骛远,这是孔子思想最可贵的地方,从本章就可以得到印证。

2、孔子还说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应该怎样行仁道呢?

【答案】1、B(孔子并没有“不要从这些方面去行仁政”之意,只是说求仁之道可以从浅易的做起。) 2、其实,仁德并不遥远,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可以在平易、寻常的地方流露出来,简单地说,就是拿爱己之心来对待周围的人,做事能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通情达理。

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第六》)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

【答案】1、A(“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2、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1、下列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孔子看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这是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做法。

B.面对子贡“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的人能否算是仁人”的疑问,孔子肯定地说:“那不是仁人,只能算是圣人!”

C.孔子认为,就是尧、舜对百姓也很难做到广泛地施与,因为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只要能做到推己及人,就是在做仁的事情了。

D.孔子要求仁者做到:要把别人放在心里——要想自己立足,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立足;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15),孔子此处谈论的也是仁的问题,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孔子这两处谈仁的文字给了你什么样的认识。

【答案】1、B“那不是仁人,只能算是圣人!”错,是“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 2、孔子认为,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可见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同时孔子强调,仁德的人应该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要帮助别人有所建树。如此看来,人活在世上不能光想自己好,也要想到让他人好,要尽社会责任。

四、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B.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表明孔子还是肯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承认了鬼神的作用。

C.对于“鬼神”,心中要有一定的“敬畏”,但应远离它。在《论语》中,孔子也很少谈及怪异、暴力、变乱、鬼神等内容。

D.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面,这样可称得上“仁”了。

2、《论语》里有这样的记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答案】1、B(孔子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的作用。)2、不矛盾。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内心虔诚。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五、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⑴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公冶长5》 ⑵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 ⑶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第十二》)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谈“仁”的概念,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把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对仁的理解不致流于空泛。比如选段就提到仁在家在邦的要求。

B、俗语有言“人各有志”,自己视为正确的、善的、快乐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这样认为。所以子贡提出不愿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也不会强加于别人。孔子对此并不认同。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的一条重要的人际交往原则: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自己想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自己想通达,就要帮助人家一起通达。孔子认为,实行仁的关键就在于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2、结合上述语段,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儒家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看似矛盾的说法。

【答案】1、B(孔子赞同子贡所言,但认为这是子贡做不到的。) 2、不矛盾,二者内涵上是统一的。“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是从积极的方面说要待人忠心。(1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强调的是宽恕待人。(1分)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是忠恕之道,都是将

心比己,推己及人。如日常生活中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正是源于不能将两方面统一,父母要求儿女怎样怎样,都声称是“为你好”,然而儿女往往对此不以为然,结果演化出种种矛盾。(1分)

六、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⑴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第六篇雍也》)

⑵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第六篇雍也》) ⑶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第六篇雍也》)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B、“君子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C、“小人儒”则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

D、孔子所说的“智者”和“仁者”是指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由此去改变当时社会的现状。

2、针对君子,孔子提出怎样的教育目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D(孔子只是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而不是去改变当时社会的现状,这不符合他的“仁”的处世原则。) 2、孔子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七、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受到老师的启发,认为就象《诗经》所说的,完善人格要象玉石器物的磨制一样,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B.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二者是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区别。前者只是物质追求;而后者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C.孔子认为做人不仅要做到在贫穷的时候能够不去讨好人,富裕的时候不骄傲自大;还应该在精神上追求乐和礼,做到居贫乐道,处富好礼。

D.孔子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循循善诱,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有所体会,达到认知。

2、“举一反三”是孔子的重要教学方法,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孔子这一教学方法的理解。

【答案】1、B (“前者只是物质追求”有误,应是“前者只限于对贫富本身的态度”。)2.孔子以为学习、学问的妙处在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他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循循善诱地加以启发引导。上一选段中,孔子先肯定了子贡的看法,进而指出自己的认识。子贡颇受启发,认为《诗经》上所说的大概就是老师的意思。孔子告诉子贡一件事,他能加以发挥,推知另一件事,这就是举一反三。现代教学方法推陈出新,但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和精神却并没有因此而过时,依然值得我们谨记。

八、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第七》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用就去做、不用就隐退只有颜渊能做到。这表明了孔子对颜渊的赞赏,也体现了孔子的谦逊。

B.子路假设孔子统帅三军,问孔子将和谁一起,其实是在向孔子暗示自己的才干与本领。

C. “暴虎冯河”是赤手空拳与老虎进行搏斗,徒步过河,这样缺少“谋”的“勇”不是孔子所欣赏的。

D.“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在这里,孔子用“与”和“不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2、孔子还说过‚勇而无礼则乱‛,结合上面选段和这句话,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勇”的理解。

【答案】1、A(孔子认为,只有他和颜渊才能做到。) 2、孔子主张的“勇”,要智勇兼备,而且要符合礼,缺少智、悖于礼的“勇”是蛮干、乱干。 (“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九、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⑴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雍也第六》)

⑵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第七》)

⑶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七》)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雍出身寒微,其父又贱又恶,而冉雍本人师法孔子,力学修德,终成大儒。孔子认为像冉雍这样的人才堪为重用。

B、孔子把送来薄礼的人都收为门徒,认为他们懂礼有诚意;而对重金行贿的纨绔子弟,孔子却拒之门外,因为他们心术不正。

C、互乡的人很难交谈,并不代表他们无可救药,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他们的气质。所以孔子不咎既往,收有心向善的互乡童子为徒。

D、面对弟子们对收互乡童子为徒的不解,孔子告诉他们“恕道”:对人不能心存偏见,只要诚心向善学好,都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15)这句话所表现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答案】1、B(“对重金行贿的纨绔子弟,孔子却拒之门外,因为他们心术不正”这一说法没有根据。第二个选段的意思是,孔子不以礼物的贵贱多寡作为收徒的条件,只要诚心向学,孔子就教他们。事实上,孔门弟子的成分复杂,他们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2、有教无类,就是施教不论对象。孔子的教育,不分贫富、贵贱、贤愚,都一视同仁。例如对出身很不理想的冉雍和互乡童子,只要他们诚心求学上进,孔子就教导他们。今天,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提倡公平教育,就是要让所有的青少年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以此提升国民整体素质。

十、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泰伯》8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告诉孟敬子“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要劝他好好听自己的话。

B.曾子教导孟敬子执政者应当重视的是道,而非那些“笾豆”之类的细枝末节。

C.孟敬子去看望曾子,曾子叮嘱他说话要有善意,让那些主管事务的官吏去管祭祀的事情。

D.曾子希望执政者严肃自己的容貌,端庄自己的脸色,恰当地用词以及注意说话时的语气声调。

2、孔子曾讲过“君子有九思”,其中‚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论语〃季氏》16),说的也是处世待人要注意的问题,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的理解。

【答案】1、C(没有叮嘱孟敬子说话要有善意并让那些主管事务的官吏去管祭祀的事情。) 2、孔子告诫弟子“脸色,考虑温和了吗;姿态,考虑恭敬了吗;说话,考虑忠诚老实了吗;做事,考虑严肃认真了吗”,子思告诫孟敬子“使自己的容貌严肃,使自己的脸色端庄,恰当用辞注意语气”,说的都是处世

待人的道理。毕竟,做到这些,可以避免粗暴无礼,可以接近诚信,可以避免浅薄与错误。

十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⑴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7) ⑵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罕》9)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B、孔子提出,不符合于道的荣华富贵,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C、子贡感叹的是美玉藏在椟中无人赏识,孔子回答的是希望有人赏识自己,说明孔子善于联想、举一反三。

D、孔子自称是“待沽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

2、孔子的“安贫乐道”和“待价而沽”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C(子贡是孔门中口才很好的一位,他以美玉作比,来试探孔子是否愿意出仕,孔子听出来了,所以孔子回答“沽之哉,沽之哉”。) 2、儒家的哲学,基本上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所谓忠恕之道就是修己安人之道,修己的目的在于安人,孔子是愿意出仕为民服务的,但他的学说却总是不被采纳,所以退而安贫乐道,淡泊和乐。

十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第九》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宰认为孔子是一位圣人,不然是不会这样多才多艺的。

B、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

C、孔子听后感叹说太宰真是太了解自己啊,他承认自己是“圣人”,是“天才”。

D、这一章说明了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孔子说自己少年低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

2、阅读下面语段,结合上面选段,孔子说自己为什么能“多能”?从孔子的“多能”,你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牢曰:‚子云,‘吾不试⑴,故艺’。‛ 【注释】⑴试:用,被任用。

【参考答案】1、C(孔子感叹说太宰怎么会了解自己,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 2、孔子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这说明,从来就没有天生“多能”的圣者,“多能”其实来自勤奋刻苦的学习实践,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不断从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十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乡党第十》)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饮食方面十分讲究,他觉得吃的粮食必须要精,而且越精越好;吃的肉必须切得细,而且越细越好。

B、“不时,不食”可理解为吃饭要定时,也可理解为不吃反季节蔬菜,还可理解为不吃不到成熟期的东西。

论语第六篇六
《点点读论语 第六章》

点点读论语

人痴多读书148《论语》0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点点意译——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广泛地给人民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大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开拓发展,也要帮助大家一同开拓发展。凡事都能从近处小处做起,可以说这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点点意解:仁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子贡没有从道德的概念范畴去解读,而是从其行为结果去考量——给大家带来实惠、给大家以帮助。孔子赞同子贡的认识,并且又加以细化, 告诉他做法——从小处着手!

人痴多读书147《论语》0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点点意译——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大概是道德的最高层次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点点意解:中庸就是坚持常识,是最平常大额道德遵循,可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可是坚持住的人却是没有的!

人痴多读书146《论语》0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点点意译——孔子去拜见了南子,子路为此不高兴。孔子就发誓说:“我如果做了错事,上天就会惩罚我啊!上天就会惩罚我啊!”

点点意解:很有意思一个场景。孔子孔子拜会了被指责为“淫乱”的女子——卫国国君的夫人,被弟子指责,何以说明自己的清白正直,孔子拿不出证据,于是乎对天发誓, 孔子被弟子逼问到了什么程度、孔子的着急、孔子的可爱可想而知。孔子的辩白也是苍白无力的!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许太着急了,太不择途径了。孔子之后,商鞅通过太监(老乡)见到了秦孝公被自己的好友赵良鄙视,可见君子必须走正道、不能走旁门左道!

人痴多读书145《论语》0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点点意译——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献、典籍,又用礼制来约束自己,也就可凭借这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点点意解:学习古代的文化制度,并且践行之,就不会走非主流的之路了,就会中规中矩了!

人痴多读书144《论语》0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点点意译——宰我问孔子说:“一个具备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说:‘井里有一位有仁德的人’,他会跳下去就那个人吗?” 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可以让有仁德的人去去井边救人,但不能诱骗他也陷进井里;有仁德的人是可能会被合理合情的说法欺骗,但是不会被愚弄的。”

点点意解——或许常人有个观点,仁者多迂腐,容易被道德的标签绑架,譬如东郭先生。所以孔子的弟子宰我假设了一种场景,向老师求教旨在询问:仁者有德,那么聪明、智慧是不是也是必须的。从孔子的回答可以看出,仁者也是要有智慧有辨别力的!

人痴多读书143《论语》0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点点意译——孔子说:“酒杯不像酒杯了,酒杯啊,酒杯啊!”

点点意解:礼崩乐坏,孔子徒有感伤罢了! 孔子推崇周礼,所以从大制度到小的生活细节,只要异于周礼,孔子就要不遗余力地批判!

人痴多读书142 《论语》0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点点意译:孔子说:“齐国发生变革,成为了鲁国;鲁国实施变革,成为有道之国。” 点点意解:孔子的个人化的政治认识。个人觉得孔子的国家更替观没有真正解读历史变化

人痴多读书141《论语》0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点点意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爱的人喜爱山。聪明人多活动,仁爱的人喜沉静。聪明人常快乐,仁爱的人多长寿。”

点点意解:有所爱可知性情,反之爱好也可陶冶性情。

人痴多读书140《论语》0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点点意译——樊迟问孔子怎样做才算是有智慧。孔子回答说:“专心致力做对人民适宜合理的事情,尊敬鬼神却远离它们,这样做就算是有智慧了。” 樊迟又问怎样做才是有仁德的行为。孔子说:“有仁德的人面对艰难的事时带头去克服,在取得报酬时排在别人后面,能够这样做可以说具备了仁德。”

点点意解:智慧、仁德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行动中。

人痴多读书139《论语》0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点点意译——孔子说:“具有中等资质或道德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较高的学问或道理;而资质或道德水平在具有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较高的学问或道理。”

点点意解:看来,学习还是要分层次的!按照资质来教导,把其资质发挥到极致就是最好的教育,拔苗助长是不可取的。

人痴多读书138《论语》0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点点意译——孔子说:“对于知识(道),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人,又不如以学习知识(践行道)为乐趣的人。”

点点意解: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培育情趣才是关键。

人痴多读书137《论语》0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点点意译——孔子说:“一个人生存靠的是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下来, 只是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点点意解:如果孔子的观点成立,那么侥幸的机率真的太大了。

人痴多读书136《论语》0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点点意译——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浮滑,质朴和文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点点意解:不讲究礼节礼仪、率性往往会显得粗鲁粗野,而过于讲求礼节礼仪将会导致华而不实。所以,礼节也要讲究一个度。

人痴多读书135《论语》0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点点意译——孔子说:“谁能够出入却不通过门户?为什么不遵循我所主张的大道来呢?”

点点意解:主张不被采纳的无限感叹哟!

人痴多读书134《论语》0616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点点意译——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反而有宋朝那样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点点意解:注解、理解都比较多,点点从语法和个人所知道的资料出发,翻译如上。祝鮀有好口才,,也得到了卫国国君的重用,也被孔子称赞了。宋朝被卫灵公的爱姬南子宠信,位高权重,但后来其美却引发了战乱,宋朝下场悲惨。如此翻译,说明美貌重要,才能也很重要,两者兼得,方可在乱世立足。空有了美貌,没有才能与之相匹配,在乱世,美也是隐患。因为总有那好色之徒啊!

人痴多读书133 《论语》0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点点意译——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点点意解:颜回(颜渊)的理想是:“愿无伐善,无施劳——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 佛家说:多做好事积阴德,做了好事处张扬,德的份量就减轻了!

人痴多读书132 《论语》0614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点点意译——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问他说:“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没有

啊?” 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点点意解:公事公办!发现人才是为官者的一大责任! 五

人痴多读书131 《论语》0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点点意译——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士大夫式的儒者,不要做老百姓式的儒者。”(李泽厚译文)

点点意解:不理解啊!何为君子儒,何为小人物。 四

人痴多读书130 《论语》0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点点意译——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只是凭我的能力做不到呀。”孔子说:“能力达不到的人,会做到半路再停止。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点点意解:学然后知思想的浅陋,做然后知能力的欠缺。事情没有开始就给自己下了能力不够的定论,要么是畏难,要么是不想做。事情的成功既需要能力,还需要意志力! 三

人痴多读书129 《论语》0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点点意译——孔子说:“真有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的是在穷陋的小房字,别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贫,颜回却仍然不改变追求道的乐趣。真有贤德啊,颜回!”

点点意解:孔子为什么欣赏颜回,这是原因之一,贫而乐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能够耐得住清贫,更需要培育颜回式的精神! 二

人痴多读书128 《论语》0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点点意译——伯牛生了大病了,孔子前去探视他,孔子从窗户外面握着伯牛的手

论语第六篇七
《《论语——雍也第六》》

《论语 · 雍也第六》菁华选粹

白话解

1.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白话解:鲁哀公问孔子说:「你的学生们,哪一个最好学呢?」孔子回答说:「有个颜回是最好学的,他偶然生气发怒,但绝不牵连别人,并且不会重犯同样的过错。」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白话解:孔子说:「真有贤德啊!颜回。只吃一箪饭(盛饭的圆形竹器),只喝一瓢水(以瓠剖成两半用来盛水),住在粗陋的小屋之中,别人是忧愁得难忍其苦,回呀!仍然不改自得其乐,真有贤德啊!颜回。」

3.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白话解: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道,实在是能力不足啊!」孔子说:「能力不足的人,顶多在中途休息一些时候再前进,至于你现在则是划地自限。」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白话解:孔子说:「知道它如何,不如喜好它,喜好他不如参与他,乐在其中。」

※ 譬如食;知之不如食之,食之不如饱之。

5.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白话解: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高深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难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只能谈浅近的道理。」

※ 中人以下,需循序渐进,不可揠苗助长。

6.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白话解:孔子说:「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常动,仁者常静。智者常乐,仁者长寿。」

※ 按钱穆先生注:水性活泼流通无滞碍,智者相似故乐之。山性安稳厚重,万物生于其中,仁者性与之合,故乐之。

7.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白话解:孔子说:「一个有仁德的人,存心善良胸襟广阔,常思推己及人,只要自己想自立,就会想到帮助别人自立,只要自己想通达,就会想到要帮助别人也通达。能就近取自身做比喻,将心比心,可以说是行仁的路径与方法了。」

※ 能如此,不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做到: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所谓兼善天下是也。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论语第六》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论语 论语雍也 论语雍也第六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论语第六”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论语第六"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20683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