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名人对君子的认识

名人对君子的认识

2016-02-15 10:46:2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名人对君子的认识篇一《对伟人的评价》 ...

名人对君子的认识篇一
《对伟人的评价》

对伟人的评价

人们对一些概念的理解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深化的。关于“伟大”这个词,我见到最多,用的最多的当是在文革当中。那时我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词的含义,凭感觉凭想当然认为“伟大”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善意的表达,当时是对多数人看法的赞同和尊重,是逐流。 因为那时我对“毛泽东”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并没有特别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毛泽东对于我更像一幅画而不是一本书。那时我年轻,也有点“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气,觉得还有时间,我还会进步,我和“伟大”的差距不过是时间和年龄的差距。因此伟大以及用它所形容的对象对于我既不不神秘也没有那么高大。

十年过去了,有一次我偶然看到大海,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我被惊呆了:那无边无垠,那万顷波涛,那深不可测,那如山的巨浪,那人类不可匹敌的力量„令我敬畏,令我折服,令我叹息,我不禁喊出了“伟大”这两个字,那是我发自内心的震颤,那是我对大自然的赞美和诚服。我也第一次为“伟大“注入新的内涵。

第二次认识伟大是1985年。我第一次坐上有几百个座位的双层飞机,当几十吨重的飞机腾空而起的时候,那一瞬间,我精神为之一震,脑海中突然闪出了“伟大”这个概念。“人类好伟大呀!”——我几乎喊了出来。“伟大”在我的词典里已不仅是美好和善意的表达,也不仅仅是一种雄浑的自然的力量,而且表达了一种神奇的创造力,一种不可思议的张力„.我被这种力量感动并慑服。

但是现在让我真正理解和感受到“伟大”这个词的含义还是“毛泽东”这三个字。 我从小就不信神,在我的心目中,神是人造的,人有多伟大,人的想象力有多伟大,人的期望有多伟大,就会造出多么伟大的神。我也不会崇拜一个人,崇拜他,他就成了神,也就成了人们的想象和期待,就不是完全的真实。

毛泽东的伟大就在于他是真实的,又是我们不可企及的。

一,对毛泽东伟大的认识是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的

在文革中我曾想:我们的社会好好的,有什么资产阶级,怎么会发生资本主义复辟呢?集中精力抓经济多好。但是现实告诉我们一切都不幸的被他言中了。想到他的其他一系列预言,一系列预见,我由衷的赞叹:因为他不是神,所以他真的很伟大!

二,对毛泽东伟大的认识是古今中外的历史告诉我的

遍看中外历史,你找不到一位政治家能像他那样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把人民大众摆到如此高的地位;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自己漫长的人生中永远和人民大众站在一起,把一切献给了全中国、全世界的劳苦大众。作为最广大人民最大利益的代表,还有什么比这更伟大!

三,对毛泽东伟大的认识是人民告诉我的

一个已经离开人们生活的历史人物,一个被掌握舆论和话语优势的权贵、精英同胞们用谣言、谎言恶毒诽谤攻击了二十几年的人物,十几亿人民依旧怀念,依旧尊崇,依旧不舍,依旧热爱„自从盘古开天地有谁看到过?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真正的英雄”所尊崇的伟大,让我心悦诚服。

四,对毛泽东伟大的认识是他的敌人告诉我的

经验告诉我,敌人、坏人、小人只相信利害,相信金钱和力量。一位人物离开了,他的

影响力如此巨大,以至那些敌人、坏人、小人仍然惧怕,仍然坐卧不宁,如芒在背,如鲠在喉,拼死去攻击诋毁诬陷,最后不得不感叹:“不清算毛泽东主义,不消除毛泽东主义的影响,我们将不能越过前面的这堵墙”。

三国演义中的“死诸葛走生仲达”还是靠的诸葛妆神,现实生活中谁能有这么大的威力?

我不能不佩服毛泽东的伟大。

五,毛泽东的伟大我是从政治家的言论中感受到的

作为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几代人,我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我相信他们对毛泽东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他们不应是谦谦君子,也没必要讲过誉之词,更不会是为了达到什么政治目的而欺骗人民。

我感觉到毛主席的伟大,我也觉得经过毛主席一样的努力我们照样可以做到或者超过他老人家,更难能可贵是的,如果他知道他也一定非常高兴的。

名人对君子的认识篇二
《文明君子》

“学经典国学,做文明君子”班队会

时间:2015.11.9

班级:三(2)班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队员们认识到《弟子规》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不朽的国粹瑰宝.

2、引导队员们感悟圣贤、学会做人,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过程:

中队辅导员宣布“学经典国学,做文明君子”班会开始,请主持人上场。

A:打开中国文化的历史长卷,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儒家文化气息。 B: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又如春天里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请欣赏快板三句半《经典美文进校园》. 我们小队齐上台,

锣鼓声声敲起来,

面向各列小队前,

开场。

书香校园展新容

校本课程创特色,

亲子共读乐无穷。

有特色。

诵经典,读美文,

校园里,班级内,

诵读声声响满园。

有气氛。

家长孩子一起读,

诵读小组来开展,

经典美文入心窝 ,

好棒!

名人名言牢记心,

笠翁对韵学对子,

成语串联读故事,

真妙。

经典美文熏陶我,

感悟圣贤学做人,

文明礼仪首当先,

扬美德。

民族文化与经典,

少年君子都来做,

敞开胸膛读经典,

响当当。

传承文明五千年,

你来我来大家来,

要做中华好少年,

好少年。

主持人A:让我们寻着先贤的足迹,去倾听圣人的教诲,吟诵古人的篇章,感受传统的魅力。全体起立,诵《弟子规》(入则孝)

主持人B:同学们诵读得真不错!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主持人A: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

在全社会传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是我们新时代小学生的责任。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

主持人B:其实孝顺父母并不仅仅在于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哪怕是听父母的话也是一种尽孝道的方式。接下来请听故事《孟母断机》。

生: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突然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母亲说:“织布要一寸寸地织,才能织成。但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恍然大悟,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主持人A:这就是《弟子规》中“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这几句所讲述的道理。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训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

主持人B:请哪队愿意上台诵读《出则悌》?

主持人A:下面我们来个背诵《弟子规》接力赛,看看哪一队背得最熟练,好不好?要求:从《谨》背到《亲仁》,每人诵四句。我先开个头。

主持人B:凡出言,信为先。这就是诚实守信。诚实就是忠诚老实,不讲假话,做事光明磊落,处事实在;守信就是遵守诺言,讲信誉,

重信用,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请听故事《守信的宋濂》

生: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主持人B:请问同学们,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主持人A:郑板桥说过:“忍一时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应该和睦相处,共建温暖的班集体。

主持人B:让我们一起来诵读《二小君子歌》做文明二小人

五、中队长:请辅导员讲话。

今天的活动比较成功,大家在欢乐中懂得了许多礼仪知识。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希望大家把学到的知识本领用到生活中去,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优秀少先队员。

六、中队长宣布活动结束:三(2)中队“学经典国学,做文明君子”中队主题会到此结束。

名人对君子的认识篇三
《名人的做人智慧_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六十四卦乾卦第一卦“乾为天”开篇就讲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个卦是同卦(下乾上乾)相叠,象征天,喻龙(德才的君子),又象征纯粹的阳和健,表明兴盛强健。乾卦是根据万物变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贞”为卦辞,示吉祥如意,教导人遵守天道的德行。结合我们对事业的求索和人生的决策,卦理表现为如果坚持此卦的刚健、正直、公允的实质,修养德行,积累知识,坚定信念,自强不息,必能克服困难,消除灾难,成就大的功业。

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在52岁时喜得贵子,老来得子自然万分疼爱,但对孩子却从无半分溺爱,他经常以各种方法培养其子自立的能力和自强的心态。在他病危的时候,寄养在乡下弟弟家中的儿子回来探望父亲,他要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给他吃,儿子从来没有做过馒头但又想尽尽孝道,便去请教厨师,并为此花费了很长时间。当儿子将亲手做的馒头送到父亲床头的时候,父亲已经咽了气,儿子悲痛得大哭。突然发现茶几上压着一张纸条,打开一看,原来是父亲临终前写的一首遗诗,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这是什么,这就是自强的经典释义。

在如今这个物质高度繁荣的时代里,自强的心态好像已经成为一个浪漫的理想化状态。窗外车水马龙,人们行色匆匆,急功近利的人比较多,心态普遍比较浮躁,人们大多变得十分现实,甚至在许多年轻人中间流传着“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干得好不如娶得好”之说。不管怎样这都缘于一种心态,那就是急于求成,害怕吃苦,期望不劳而获,这种心态和观点在现代社会中不仅仅在一些年轻人中存在,而且似乎被越来越多的成年人认为是理所当然。安逸无忧的生活谁都向往,但是困难却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在俗语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苦尽甘来的道理:经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一切,虽然其中可能饱经辛酸,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奋斗后的哪怕一点点成绩,都会让我们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有人说,人活着其实就是一份感觉,这话不无道理,这种成就感和自强奋斗得到的快乐,绝不是父母、爱人、朋友的无偿给予所能代替的,也不会是靠轻而易举的所谓交换所能获得的,没有经过创造就没有享受,靠别人的创造来装扮自己,来讲究享受,其实是在自欺欺人。不能否认人对物质的需要,但如果只将豪宅名车看做是生活的顶点,这样的人生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悲哀。靠自己的双手和能力活着,才活得踏实,虽然这其中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正因为遇到种种困难,我们才有了克服困难的经验,并在总结经验中得到进步,正因为面临种种问题,我们才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优化方法中走上康庄大道。人唯有从这种不断自强中,才能真正品味到生命的意义和享受充满活力的人生。

自强的心态是一种尊重自己、珍视自己的心态,同时也是一种对亲人、对朋友负责的心态。它需要我们有一股勇气,这种勇气是坚韧的,不仅仅表现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而且也表现在平凡平静的生活中,因为,自强在很多时候,表现为战胜、超越自我的内在考验。“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展云舒”,表达的其实就是这种内在的考验,当遭遇冷落时仍能泰然处之,当穷困潦倒时仍然雄心未泯,当受到误解时仍能心平气和,当荣誉到来时仍然不骄不躁。

另外,自强的心态还要与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决心相联系,落第秀才蒲松龄以历史上自强者的事迹自勉,终于写出不朽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名载史册的自强者,这个事例道出了意志和决心对于成功的决定作用。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万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胜别人的人只有力量,而战胜自己的人才算是坚强。自强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个困难克服了,另一个困难又来到了。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生命不息,自强不止。面对富裕的生活我们不能放弃这种进取的精神,面对阶段性的成绩和成功我们更不能放松这种进取的精神,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带来的,应心存远大目标,忌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忌小功自骄心浮气躁。面对纷繁的社会要学会平衡心态,扎实进取,如果你已经摄取到的知识还显匮乏,人格魅力沉淀还不够,心态的锻炼还不足,你仍有被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淘汰的可能。

无数自强者的经验都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主要不在于其有多高的天赋,也不在其有多好的环境,而在其是否有坚定的意志、坚强的决心和明确的目标。理想是自强的力量之源,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引导和鼓舞,就会变的空虚、软弱、混乱和渺小。只要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崇高的理想迈进,总会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名人对君子的认识篇四
《名人论历史》

名人论历史

史,记事者也。

——许慎(东汉)《说文解字》

托于无能之词,网罗天下防失旧闻,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史记·秦始皇本纪》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张昭远著《旧唐书·魏征 列传》

删削冗长,举其机要,专取国家兴衰,多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司马光《资治通鉴》

出乎史,如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以荣其国家,以华其祖宗,以教训其王公大人,下亦崇高其身。

——龚自珍(清代诗人)

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恩格斯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列宁

中国人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弊,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孙中山

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

史之益也。

——蔡元培 (高平叔编《蔡元培史学论集》)

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

——周总理

历史是第一文科。

——培根(英国)哲学家、科学家

既然历史是以过去这个广漠无垠的领域为对象的,它就存在于一切人文科学中,因此它就是一个综合者,一个管弦乐队的指挥。

——乔治·伊格斯(美国历史学家)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齐(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

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

——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

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

——雪莱(英国诗人)

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

——西塞罗(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

拒不思考历史的民族、社会和个人是不幸的。„„丧失往昔的人是不幸的。世人应当认识和尊重过去,以便建设符合情理的未来。

——雅克·勒高夫(法国历史学家)

不尊重历史的人,注定要重犯历史的错误。

——桑塔亚(西班牙哲学家、小说家)

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恣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

——马克·布洛赫(法国历史学家)

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

——阿克顿(英国历史学家)

一方面,历史指的是事件,即人类事件的过程;另一方面,它又是指历史的事实报道,即历史学家所从事的探究和做的记事。

——路易斯·奥·明克(英国考古学家)

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死者的生活。 ——雷蒙·阿隆(法国历史哲学家)

人性既然不变,而且各地相同,那么历史——对人类的以往活动记录——便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对比现实。

——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学者)

让我的儿子经常读读历史并思考历史的重大事件,只有历史才是惟一的,真正的哲学„„我希望他无愧于自己的命运。

——拿破仑(法国政治家、军事家)

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能把轶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诫,后世的教训。

——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

名人对君子的认识篇五
《名人谈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马克思)

■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又说,“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恩格斯)

■在他握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动时,他才能对他的这些行为负完全责任。(马克思)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

■全心全意位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就在于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它是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江泽民)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必须做,但你不一定喜欢做,这就是责任的涵义。

■如果他要进行选择,他也总是必须在他的生活范围里面、在绝不由他的独自性所造成的一定的事物中间去进行选择的。(马克思)

■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马克思)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诸葛亮)

■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

■自己无论怎样进步,不能使周围的人们随着进步,这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极其有限的,绝不以„孤独‟、„进步‟为满足,必须负担责任,使大家都进步,至少使周围的人都进步。(邹韬奋)

■责任心就是关心别人,关心整个社会。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这就是考验,是对文明的至诚。它表现在对整体,对个人的关怀。这就是爱,就是主动。 (穆尼尔.纳素)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和失败。这在人与人的所有关系中也无所不及。” (托尔斯泰)

■当仁不让。(孔子)

■铁肩担道义。(李大钊)

■敬业乐群(《礼记?学记》)

■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 (朱熹)

■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荀子)

■敬字工夫,乃是圣门第一义……无事时,敬在里面;有事时,敬在事上,有事无事,吾之敬未尝间断。 (朱熹)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名人对君子的认识篇六
《论语研读作业-岳强》

题目: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姓名:岳强

学号:201248622108033

培养单位:邯郸净化设备研究所

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君子,在我们的字典里常常是指道德、人格高尚的人,也称为正人君子。以前对于君子的了解及认识大多也仅仅限于此,通过论语研读这门课,对于“君子”这一概念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君子”一词在孔子的《论语》一书中,共出现107次之多。纵观《论语》,孔子始终把人看得最紧要,旨在阐述其君子之道。在孔子看来,儒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孔子大力张扬君子风范,严君子小人之分,实则是在塑造一种理想的人格,给人们一种品行与道德上的牵引,从而更好地塑造人性。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一样的人呢?

“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形象:“质朴多过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过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不忧,指的是有境界的人,心怀仁义、内心宽厚、云淡风轻,所以没有什么事能困扰自己,得失成败也不能纠缠;知者不惑,说的是有智慧的人,他能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会在声色犬马中迷失;勇者不惧也是说的类似的道理,真正的君子要有一颗勇敢的心灵,只有做到了仁、知、勇,我们的忧、惑、惧才会减少,我们幸福感才会增强,这是君子之道的精神境界。反思我们现在,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呃不断进步,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可是我

们很多人却越来越困惑,越来越迷失,越来越畏惧。所以,我们应该从论语汲取养分,当我们无法左右我们的外在世界时,只有让内心更加强大,才敢于取舍,才能解除烦恼困惑,才能生活的更加幸福。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指和睦共处,互相尊重。一个真正的君子懂得尊重别人,懂得倾听别人的声音,因而,他既能理解与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又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既保持了整体的和谐,每个人的特色又得到了体现与发挥,因而称之为和而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君子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也达到了办事的效果。小人则反之,他是同而不和,他们表面上表现出苟同,实则在背地里唱反调或者是放弃一切个性,不允许其他的声音存在。反思我们现在,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一定要做到和而不同,才能把不同的声音和谐地融入到集体的声音中。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以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孔子这里说的义是他所说的道,也就是仁。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德仍指仁,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这两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君子知法畏法守法。小人怀惠,小人之行,只贪图眼前的小惠。这两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通过以上的论述,我

们可以很明了的看出孔子的君子处事之道,明辨君子与小人。在当今社会,我们为人处世也应学习这种君子之道,弃小人,那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对我印象最深刻还是孔子的孝、悌、忠、信。这四点是孔子衡量做人的尺度,也是孔子心目中正人君子的美德。所谓孝,就是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悌,是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忠,是臣子对君王的正确态度;信,是对朋友的正确态度。在封建社会的人尚且之道这些道理,如果每个人都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人更应该懂得孝悌之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孝,孝敬老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孤寡老人不得善终。如果人们都能够做到信,那么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扰乱公共秩序的欺诈拐骗行为,人民也能够更加和睦的相处,安居乐业。了解古代的文明,反思我们的当代,我们不禁会产生一种自愧不如的感觉,所以,学习孔子的君子之道,可谓利国利民。 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君子呢?孔子有他自己的看法。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勤勉于事,谨慎于言,找有德有才的人指点自己的错误。这样可以称之为好学之人。“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怕自己无能,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辞而提拔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的品行不合乎自己的标准而忽略他的话。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不要贪恋女色;等到壮年,血气方刚,不可好勇斗狠;到了晚年,血气已衰,不能贪得无厌。“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君子敬畏天命,敬畏长辈,敬畏圣人说的话。小人不懂的天命,所以他们不知畏惧,轻视长辈,诋毁圣人说的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毫模糊。听要听得清楚,不能够含混。神色要温和,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容貌体态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骄傲、轻忽他人。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做事要认真敬业,不可以懈怠懒惰。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混过日子。发怒时要想到后果,不可以意气用事。遇见可以取得的利益时,要想想是不是合乎义理。

孔子认为,做一个仁人君子,必须在德行和学问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陶冶情操,修炼性情,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格刚正的人。另一方面,君子还要学习知识,培养才干,造就治国经邦的本领。修身养性需要研讨学问,研讨学问为的是修身养性,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又比如孔子教导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做个品德优秀的知识分子,而不要做人格庸俗的知识分子。为此,孔子把得意门生颜回看得很高,认为他粗茶淡饭,褐

名人对君子的认识篇七
《弘扬君子文化 打造美善蒙城》

弘扬君子文化 打造美善蒙城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

大家好!

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弘扬君子文化,打造美善蒙城》。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一、君子文化提出的背景、内涵和意义;

二、蒙城打造“君子之乡”的优势;三、弘扬君子文化,打造美善蒙城的思考和建议。

下面讲第一个问题:君子文化提出的背景、内涵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君子文化提出的背景

2013年11月26日 ,习总书记来到曲阜 孔子研究院考察。一进门便看到案子上摆放着100多本书籍,他一本本饶有兴趣地翻阅。当他看到《孔子家语通释》、《论语诠释》两本书时,便立即拿起来翻阅,并说道:“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

时至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当主持人宣布会议议程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大会还迎来了一位特殊“客人”——我们的习总书记。

有这两件小事可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而我国探索时代发展潮流中,高规格纪念孔子,其中又有什么深意呢?我想有以下三点:

一是从党情看,执政需要汲取传统文化力量;二是从国情看,治理需要文化支撑;三是从世情看,和平发展需要东方文化与智慧。正

如: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巴黎集会,向全世界呼吁:“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前 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 深层精神追求 和独特精神标识的又是什么呢?我认为,那就是“君子文化”。

对“君子文化”的推崇者,首当其冲的应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 文联副主席钱念孙先生。今年6月13日他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上 刊登了《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这篇文章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后今年8月,省委宣传部确定桐城和蒙城为全省“弘扬君子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试点县。

那么什么是君子?什么又是君子文化呢?

首先我们看什么是君子?

“君子”是一个很常用的称呼。早在西周时期就广为流传,其中《周易》中最有名的一句 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它最初的意思是“君之子”,换句话来说,就是 君主的儿子的意思,后来演化为 对贵族和执政者的专门称呼。到了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开始对“君子”一词,赋予了更多优秀的道德内涵,把它从传统的“尊贵之人”变为“高尚之人”,这时的“君子”特指那些有学问、有修养、而又才学出众的人。并且,他把君子和小

人进行比较,进一步阐述什么是君子。比如,他说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等等 „„

即使到了今天,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君子一词 也是非常流行的。比如,大家经常会说到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北师大于丹教授,又把孔子判断的君子标准归纳为:君子就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奋发有为的人,一个“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的人。

通过上述分析,我认为,所谓君子,是指那些有理想、有道德、有学问、有智慧的人。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和“五好干部”标准高度契合。

接下来我们再进一步探讨什么是君子文化呢?

台湾女作家 龙应台 说过这么一段话,“文化就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而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当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当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 走近他,他是怜悯的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

由以上观点我们看出,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所处的自然环境。可以用四句话来表达: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可见文化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品位和智慧。弘扬“君子文化”,

就是弘扬君子的道德、品位和智慧。

以上是我对君子和君子文化的理解,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弘扬“君子文化”呢?

我想从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谈起:

2014年6月13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文联副主席钱念孙老先生,撰写的《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文,在《光明日报》头版“光明专论”全文刊登。这篇文章受到中宣部刘奇葆的充分认可,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这有时为什么呢?

首先,我想这篇文章与中央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适合社会的需要。这与习总书记在十三次中央政治局学习强调的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是一致的。(视频)

首先 君子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直接嫁接并开花结果的老树新枝。激活和倡行君子文化有助于 对社会各阶层人士 进行思想文化上的引导,从而在全社会形成 广泛的价值共识。

其次, 君子文化具有古为今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价值,亟需采取有效举措,激活和倡兴君子文化,在社会逐步形成崇尚君子品格,大兴君子之道,争做正人君子的良好风尚。

再次,弘扬“君子文化”能够推动“美善蒙城”建设。为美善蒙

城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014年6月13日,钱念孙的《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发表后,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同志高度重视,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做出工作部署,提出二项明确要求:一是在省社科院成立君子文化研究中心;二是选择皖南的桐城、皖北的蒙城设立君子文化研究基地;

蒙城为什么会率先被安徽省选定为君子文化试点县呢?我认为蒙城既有先天的历史条件,又有后天的现实基础。

我们蒙城有(一)厚重的历史文化

1、辉煌的历史。蒙城地处黄淮平原的中南部,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着被誉为“中国原始第一村”的尉迟寺遗址;有着商王朝第一个都城——北冢故城;有着因内外嵌砌近万尊琉璃佛像,而得名的宋代建筑万佛塔。还有着古代祭祀孔子、办学的文庙等等。所有这些都见证和诉说着蒙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热土上名人辈出。

2、名人辈出。有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文学音乐家嵇康;抗击沙俄侵略的爱国将领马玉坤等等。北宋时期的王安石曾经这样称赞蒙城:“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这难道不是对蒙城由衷喜爱的肺腑之言吗?

习总书记在山东菏泽考察时,给市委、县委书记念了一幅讲官德的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

名人对君子的认识篇八
《30个名人的事迹》

30个名人的事迹

启功 那半个芦柑

青年作家陆昕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去启功先生家闲谈,先生拿出芦柑招待,我们边吃边谈,我吃完了一个,先生刚吃了半个,忽有人来了,且来访者级别甚高,有众多随员。我见桌上食物凌乱不堪,便匆匆收拾了一下,顺手将芦柑皮和先生吃剩的半个一齐丢进沙发旁的纸篓里。客人走后,先生坐下来,眼睛到处瞧。我问:‘您找什么呢?’先生说:‘我记得我那个芦柑没吃完,怎么就没了?’我大窘忙说:‘让我给扔了。’先生一愣:‘别扔,那个还可以吃。’随即起身到厨房去,我也赶忙追过去,先生正在厨房的簸箕里寻找。先生见我来了,问:‘怎么这儿没有?’我说:‘我扔在客厅的纸篓里了。’先生又转身回到客厅,一边弯腰从纸篓里找出那半个芦柑,一边说:‘用水冲冲还可以吃。’我连忙去夺,说:‘我来吃,我扔的我吃。’先生却拿得紧紧的,道:‘不,不,你们年轻人哪能这样,我来我来。’随即先生走到厕所用凉水冲了冲,吃了。我生平脸上发烧的事并不算多,这可算得上是一回。”

启功 数十年节衣缩食

启功很讲礼节,他每逢出门或给学生讲课,总是穿得西装革履,整整齐齐。一回到家里便宽衣解带,怎么舒服就怎么来。在家中衣饰就很不讲究了。冬天的棉袄,袖口处半尺长的大口子,他照穿不误。秋天的毛衣,袖口上有许许多多的大小洞,他照样穿得心满意足。下身喜穿肥肥大大的绒裤或秋裤,足蹬旧得也有年头的千层底布鞋。数十年节衣缩食,所有“俸禄”,全用在买书和周济别人上,家中至今除了堆得满满的书籍,别无他物。

启功 平静面对

他这个“右派”被彻底平反了!接着,书法家、画家、诗人、文物鉴定家、教育家等各种头衔来了!崇拜者来了!荣誉、地位、财富都来了!这一切,启功依然平静面对。苦尽甘来他轻声吟唱:“荣枯弹指何关竟。”无论逆顺伴随,好丑面前,他都能心平气和,不生烦恼。启功那首广为流传、看似戏言的《自撰墓志铭》中曰: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日陋。身与名,一齐臭。这首写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三言诗,诗不诗,词不词,是一顺口溜,风格谑调,但这正是他参透几十年苦辣酸甜的感受。

老舍先生 光如日月

季羡林说,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你付过了。这样芝

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两千多年以前,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他行吟泽畔,心里想的恐怕同老舍先生有类似之处吧。他想到:“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他又想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难道老舍先生也这样想过吗?这样的问题,有谁能够答复我呢?恐怕到了地球末日也没有人能答复了。

季羡林和胡乔木的真情

交往是君子之交,道义之交,心灵之交,淡若水,深似海。交往重在秉赤诚,持真心,与人平等,不媚上,不傲下,重在思想砥砺、知识互补、情感抚慰、怡情悦性,唯此才能两心相通,心灵得洗涤,感情葆纯真。季羡林和胡乔木是老同学,胡乔木的职务越来越高,但对老同学季羡林的友情却有增无减。“文革”之后,胡乔木多次走访季羡林。季羡林一次也没有回访过。胡乔木逝世后,季羡林特撰《怀念乔木》一文,追述他们相识、相知的往事。季羡林说,在他生前,刻意回避;在他去后,却不胜怀念。他回避的是逢迎,怀念的是真情。

季羡林提出了 “三辞”

在《周作人论》一文, 曾直言,对极少数人来说,长寿不但不是好事,反而是天大的坏事。享受着夕阳无限好的季羡林,也承受着长寿带来的“屈辱”,至于是不是屈辱全看本人如何理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值得深层考究,反正有外因也有内因。作者爱好广泛与喜欢发言,也难免给屑小以可乘之机。所幸的是,季先生并没有完全丧失纠正能力,《在病中》一文里,季羡林提出了名动江湖的“三辞”,一辞“国学大师”,说听见就浑身起鸡皮疙瘩;二辞“学界泰斗”,“现在偏偏把我‘打’成泰斗。这从哪里讲起呢?”;三辞“国宝”,“在一次会议上,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 在望百之年而能言能写,甚至能自由发表意见,季羡林无疑比巴金要幸福得多,也更具有经营人生的智慧,从而部分避免了某种悲哀。在百口莫辩的尴尬中,一部《病榻杂记》,让季羡林为自己预留下了应对历史追问的辩护词。

史铁生 并不抱怨

21岁时候双腿瘫痪。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深圳中学生杨林在文章的鼓励下,走出了车祸带来的阴影,以《生命的硬度》夺得了一个全国作文大奖。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

《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钱钟书闭门谢客,淡泊名利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钱钟书先生作为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成就举世瞩目。晚年的钱钟书闭门谢客,淡泊名利,其高风亮节为世人所称道。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他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还有一个外国记者因为看了钱钟书的《围城》,想去采访钱钟书。他打了很多次电话,终于找到了钱钟书。钱钟书在电话里拒绝了采访的请求,并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中央电视台开辟了一个面对大众的颇受欢迎的《东方之子》栏目,许多人拚死往里钻,以一展“风采”为荣,但当节目制作人员试图去采访钱钟书时,却遭到了他坚决的拒绝。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想邀请他去讲学,时间是半年,两周讲一次,一次40分钟,合起来大约是8个小时的时间,而给予的报酬是16万美元,但钱钟书丝毫不为所动。还有人在巴黎的《世界报》上著文称:中国有资格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非钱钟书莫属。钱钟书对这个评价不但不表示接受,反而在《光明日报》上写文章质疑诺贝尔文学奖的公正性。

黄永玉说,钱先生道德上也是个了不起的人。"四人帮"时代,江青让人请他去参加人民大会堂国宴,他告诉来人说:"我不去!"来人说:"这是江青同志点了名的„„"钱先生仍说:"呵!呵!我不去!"来人说:"那么,我可不可以说钱先生这两天身体不舒服„„""不!不!"钱先生说,"我身体很好!")

充满了人格魅力的沈从文

文学是苦难的创造和升华。因为人生充满了苦难,所以我们才需要文学的慰藉;因为生活常常遇到不幸,所以我们才需要文学的抚慰。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此生我只惧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所有伟大的作家在咀嚼苦难的同时,亦战胜了苦难,并从苦难中提炼美好和理想,为人类带来憧憬和希望。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此,托尔斯泰、鲁迅、雨果、司汤达、„„以及沈从文们都是如此。如果说苦难和幸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那么“幸”与“不幸”就是沈从文艰难而厚重的一生中不可分割的整体。正是有了如此的“不幸”才造就了一个既特立独行又充满了人格魅力的沈从文。

1966年,"文革"开始,沈从文被说成是反动学术权威,被批斗,被罚扫女厕所,他写出的那本大书《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被列为毒草,印不出来了。当我们问起“文革”的事,老人讲“说起来,在‘文革’里我最大的功劳是扫厕所,特别是女厕所,我打扫得可干净了”。

沈从文头都不歪地说了4个字:要从容啊!

卡夫卡说过:"要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痛苦!"这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沈从文对待苦难的态度十分潇洒。黄永玉说, "文革"高潮时,我们已经很久没见面了,我们各人吃着各人的"全餐"(西餐有开味小菜,有汤,有头道菜,二道菜,有点心,有咖啡或茶)。忽然在东堂子胡同迎面相遇了,他看到我,他装着没看到我,我们擦身而过,这一瞬间,他头都不歪地说了4个字:"要从容啊!" 他是我的亲人,是我的骨肉长辈,我们却不敢停下来叙叙别

情,交换交换痛苦;不能拉拉手,拥抱一下,痛快地哭一场。"要从容啊!"这几个字包含了多少内情。也好像是家乡土地通过他的嘴巴对我们两代人的关照,叮咛,鼓励。前两年,我在表叔的陵园刻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梵高的 《向日葵》

许多人都很熟悉梵高的这幅《向日葵》,在法语里面,向日葵的意思是“落在地上的太阳”,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那么,梵高的向日葵了又代表了什么呢? 应该说是(梵高的)向日葵,应该把它理解成为一种疯狂,也就是疯狂的向日葵,而不是一种亮丽明快,充满着希望和幻想的,应该是比较疯狂的。就是说他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面,他看到的一切对象都充满着一种生命,而这种生命是一种压制和反压制的这种关系。 梵高绘画当中的颜色非常具有个性化,他对于自己偏爱的颜色如绿色、黄色等用得非常极端,其中,黄色是梵高画作中用得最多的一种颜色。

梵高曾在三年半的时间之内,完成了42幅自画像,凭借着它们,梵高赤裸裸地呈现出他对生命的认真、热爱与无奈,还有他深深的孤独。透过他的画,似乎能看到在画布和颜料面前颤抖着的一颗心,那颗心向着现实背后那个超越自身的神秘世界,那个终极的世界飞升。在梵高发疯的时候,他用纯黄色在墙上画画,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神志健全、我就是圣灵”。或许,当37岁的梵高在以手枪结束今生的刹那,他就决定让生命重新来过。 然而,他的爱,他的天才,他所创造的伟大的美,永远存在,丰富着我们的世界。

梵高生前曾有一封信致他亲爱的弟弟,信中说:“我相信终有一天,我有办法在一家咖啡馆办一次画展。”今天,所有的雄伟壮丽的画馆,无论奥赛博物馆或大皇宫,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藉。正如罗曼·罗兰说:“清贫,不仅是思想的导师,也是风格的导师,他使精神和肉体都知道什么是澹泊。”澹泊者,明于心而淡于欲、清于志而寡于营也。当罗丹命丰腴清丽的裸女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着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面上把她们的脸“令人愉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物。然而我不知道有哪一位画家能像梵高画得那么动情、那么执著、那么令人神往,这就是天才之所以为天才的原因。《庄子》书中的啮缺与道合而为一,其人“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他的艺术就是天然本真的生命。

毕加索: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梵高不同,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问起他创作的秘诀时,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毕加索死的时候是91岁。也许你要奇怪,为什么我们要把他叫做“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呢?这是因为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年轻人总是在探索新鲜事物,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他们热心于试验,欢迎新鲜事物。他们不安于现状,朝气勃勃,从不满足。

罗丹:即使是雷鸣,也不会把他惊醒

罗丹是最朴实的,茨威格发现,这位享誉世界的伟人,饭食非常简单,就像一家中等水平农民的伙食:一块厚厚实实的肉,几颗橄榄,一道水果,还有本地产的原汁葡萄酒。内心

世界极其丰富的人,自然无须外在的排场。而使茨威格毕生难忘的是罗丹进入创作状态之后。那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时刻。那是全副身心的投入。他全神贯注埋头于自己的创作,完全沉浸在一种陶醉的情思中,“即使是雷鸣,也不会把他惊醒。”茨威格获得了一种对他整个一生具有决定意义的教益。这种教益包括三项最重要的内容: 第一点教益:伟大的人物总是心肠最好的。第二点教益:伟大的人物在自己的生活中,几乎都是最最朴实的。 第三点教益: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拥有一种“创作诀窍”,这就是创作时全神贯注,不仅思想高度集中,而且要集中全身精力,以致把自己置之度外,把周围的整个世界忘却。罗丹的一位好友回忆道:罗丹“常常一个人孤独地迷恋着一块大理石,对着它细细揣摩,盘算,静静地度过几个小时,直到在石料中幻视到美好形 象时才动手。” 华盛顿:我们终于回到了自己平静的港湾

1793年,华盛顿以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全票当选的记录连任总统。尽管美国宪法并没有对总统的任期作出限定,但他在连任两届后,拒绝了第三任期。1796年9月17日,在第二任期即将结束时,他在费城《每日新闻报》上发表了感动几代美国人的《告别演说》:“我现在应当向大家有所表示,就是已下决心谢绝把我放在被选之列。我秉持公正,热诚献身,为国家服务凡45年。希望此后因为能力有限而犯的过失,会随着我的长眠地下而湮没无闻。” 1797年3月4日,华盛顿向他的继任者约翰·亚当斯和平移交了权力,从而又创立了最高权力有条不紊地和平移交的范例,并由以后历届去职总统所信守。当他出现在亚当斯的就职仪式上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挥舞着帽子或手帕发出由衷的欢呼。

华盛顿回到了久别的家,又坐在了葡萄架和无花果树下。面对故土家园,这位已经65岁的老人动情地对妻子说:“我们终于回到了自己平静的港湾。” 在当时君主制一统天下的历史背景下,美国的政府形式显得那样与众不同、格格不入。 在宪法基础上建立的联邦政府既有内在巨大的聚合力,又有外在依法行事的强大压力,稳稳当当运行了两百多年 。 比尔·盖茨:580亿美元 捐给慈善基金会

580亿是个巨大的数字,580亿美元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前不久,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在退出微软的全职工作之际决定把自己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慈善基金会,一分一毫也


名人对君子的认识相关热词搜索:认识自我的名人事例 认识错误的名人名言 认识不足名人事例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名人对君子的认识”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名人对君子的认识"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23334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