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佛语涅槃

佛语涅槃

2016-02-17 09:31:5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佛语涅槃篇一《佛语人生》 佛语人生20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佛语涅槃》,希望能帮助到你。

佛语涅槃篇一
《佛语人生》

佛语人生2008-04-05 21:451.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五阴盛。2. 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3.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4. 人在爱欲中,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5. 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中流,问君身在何处?无过去心,无将来心,无现在心,还汝本来面目!6.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7.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8. 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9. 心无碍,无碍故,无有恐怖。10.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11.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证阿媷多罗三藐三菩提。12.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心若轻浮要安心向下,须知心净则国土静,息心就是息灾。13.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14.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有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15.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16.一切恩爱会,皆由因缘合;合会有别离,无常难得久。今我为尔母,恒恐不自保.生世多畏惧,命如露著草。17.汝负我命,我还汝债,已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18.爱不重不生婆娑,生此婆娑世界者,无论男女,皆有爱欲,深浅虽异,妄执无别。正所谓: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生。19.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20.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于是佛曰

:忘却,忘却。佛语人生一、人之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说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修养不够。   三、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 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五、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如何?自己懂得人生多少?   七、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八、福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   九、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功。  十一、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十七、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一、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  二三、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  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二五、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二六、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三一、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三二、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三三、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三五、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三六、一个人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三八、毁灭人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千句话,多口下留情。  三九、劝告别人时,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再好的言语都没用。  四十、不在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使谦虚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反咬他一口吗?  四二、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四三、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四五、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人们至死在执著追求。  四六、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五一、得不到的,一直以为是美好,那是你了解太少,没与他相处在一起。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不是想像中美好。  五二、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五三、修行要有耐性,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五四、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哭泣没鞋子穿时,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五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五六、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五七、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众生有多少?  五八、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五九、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对他是一种惩罚。  六十、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六一、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六二、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六三、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比较少后悔。  六四、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

骗得了你。  六五、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六六、世间的人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对因果负责任。  六七、贫穷的时候,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六八、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六九、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七十、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日子会好过一点。  七一、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七二、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七三、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七四、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七五、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七六、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七七、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七八、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七九、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八十、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八一、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八二、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八三、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八四、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八五、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八六、人坏,只是习气罢了,每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他有向道的心,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八七、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八八、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八九、没有不被毁谤的人,没有被赞叹的人。话多话少,别人都要批评你;沉默,别人还是要批评你。  九十、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九一、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九二、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九三、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九四、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九五、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九六、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九七、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自己九八、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九九、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一○○、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一○一、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一○二、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一○三、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也要向人忏悔,能忍才会进步。明明你对也向他人求忏悔,就是修行了。  一○四、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一○五、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一○六、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一○七、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一○八、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一○九、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一一○、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一一一、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一一二、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一一三、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一一四、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一一五、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一一六、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一一七、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一一八、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一一九、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一二○、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一二一、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要自己选择,生命要自己掌握。   一二二、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一二三、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一二四、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一二五、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

佛语涅槃篇二
《很经典的佛语600句》

佛心禅话 - 12006-12-26 00:15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

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4.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66.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

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0. 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71. 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 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78. 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 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 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 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 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 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 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 差 "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86.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 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 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 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93. 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

么难易。 94. 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5. 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96. 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97. 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 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 99.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 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101. 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102. 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103.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104. 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105. 真心是菩萨净土。106. 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107.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108. 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109.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110. 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棲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111. 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112. 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槃。113. 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114. 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115.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116.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117. 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118.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119.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120.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121.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122.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123.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124.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125. 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126. 但契本心,不用求法。127.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128. 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129. 无法

可说,是名说法。130. 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131.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132. 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133. 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134. 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135. 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136. 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137. 自性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耳。138. 一切万法,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139. 佛祖妙道径截,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140.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141.参问之要在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142.学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143.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144.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145.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146.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147.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148.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149.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150.道本无言,法本无生,以无言言,显不生法,更无第二头。 151.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152.不识本心,求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153.古德云:不识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154.古德云: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155.法界无界,唯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156.佛是无心道人。157.心遇缘而不动,是则一切法无性。158.古德云:一心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159.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160.无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161.不执着我,不分别法,便能调伏其心,若能调伏

佛语涅槃篇三
《佛门修持——佛语注释》

佛语注释

“南无阿弥陀佛”,原是印度巴利文,是释迦在世时说的一种语言,通称梵语。“南无”不可读本音,必须要读“纳莫”之音,“南无”二字翻译成汉语,有恭敬、归命、顶礼等意,也可直译成恭敬归依之意。“阿弥陀佛”,可译成无量寿、无量光之意。也就是佛之寿命,光明悉皆无量之意。菩提萨埵,简称菩萨,在翻译经文时,中文不好翻译,最初翻译成大士,后来觉得不妥,又翻译成开士,后来又认为这两种翻译都不行,就叫原文菩提萨埵,即菩萨。

西方极乐世界,是释迦在舍卫城中说法,以此引化众生,经文中说到此世界不远,西方咫尺,那是对上根人而言。若执相而论,即是十万八千里。若身具十恶八邪,那即是说远,因其根为下。西方咫尺是说近,因其根为上。人有智愚,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疑。愚人念佛求生于此,智者念佛自净其心。故佛曰:“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若是东方人只要心净即无罪;若是西方人但心不净,亦有过。愚者不识自性,不识身中有净土,怀揣珠宝,到处乱找。故佛曰:“随所住处恒安乐”。心地只要善良,西方去此不远。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若往生,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常行十善,何不往生!不断十恶之心,西方三圣怎来迎接。若知西方咫尺,见极乐世界只在刹那。

灌顶是古代印度的一种风俗习惯,太子即王位的时候,就要举行盛大庄严而又神圣的灌顶仪式。灌顶时要用四大海的水,还要把珠宝、香料以及珍奇之物放在海水里,再骑上大象,把水顺着象牙灌到太子头上,用此形式祝福国王吉祥如意,健康长寿。祝福国家太平,国富民强,丰衣足食。释迦牟尼顺应这种风俗,恒顺众生,也给大家灌顶。于是,这种仪规就这样流传下来了,密宗就很讲究灌顶,密宗灌顶有四种,五个地方。

第一种灌顶,也称光明灌顶。放光照佛子的头顶。第二种灌顶,也称甘露灌顶。用甘露水给佛子灌顶。第三种灌顶,也称种子灌顶,观想一个种子密咒,观想到行人的心里去。第四种灌顶,也称执印灌顶。手结印契,加持于行人的五个地方。这五个地方也就是五方佛,所以第四种灌顶法又称“五方佛灌顶”。第一个地方:中央。大日如来,有的经书上说,是阿弥陀如来。表示法界体性智,在行人的额头上。第二个地方:南方。宝生如来。表示平等性智,在行人的右肩上。第三个地方:北方。不空如来,表示成所作智,在行人的左肩上。第四个地方:东方。阿閦(chu)如来,也称不动如来。表示大圆镜智,在行人的心上。第五个地方:西方。阿弥陀如来,有的经书上说,是大日如来,表示妙观察智,在行人的咽喉。

举行五方佛灌顶仪式,在行人的额、右肩、左肩、心、喉五处加持,叫做“第四灌顶”。密宗修法规定,必须经过第四灌顶的仪式,才算是受了大手印这个法。若没有受过第四灌顶,就不能算是大手印。其实,这种人间的灌顶仪式只是形式而已。目的是让真正的上师来印证是否明心见性,是否证得世第一法。若是真正证得世第一法,也就是证到等觉菩萨,受十方诸佛的灌顶,那才是真正的灌顶。

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法、僧。皈依三宝,如实修持,才能了脱生死,往

生西方。若从自性上说,佛是觉悟,法是规范,僧是清净。若从行持上说,佛是佛像,法是经典,僧是出家修行。皈是归宿,如水归海,如子有家。依是依托,如渡依舟,如子依母。人在娑婆世界,如在生死大海,若不皈依三宝,如同舟在大海航行迷失方向,无法可出苦海,了脱生死。如果心诚致志,皈依三宝,便可出离生死苦海,得度彼岸,了生脱死矣。就象人失足于海,狂涛汹涌,正在这生死存亡之时,忽有船来,即刻归投,才可得救。既皈依佛,当以佛为师,自始至终,虔诚敬礼,从不懈怠,再不能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皈依法,当以法为师,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当以僧为师,不得皈依外道徒众。僧有二种,一种是小乘罗汉僧,修小乘戒、定、慧,剃头、穿僧伽衣服,第二种是大乘菩萨僧,修大乘戒、定、慧,不剃头,不穿僧衣,穿俗人衣服,这是大乘菩萨僧。大乘菩萨僧在尘世能证见本性,能弘扬佛法,善巧方便,因地制宜,普度众生,这是大僧,这是大出家。若已皈依三宝,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虽每天念佛修持,亦难得到真实利益。因其邪正不分,决无了生死之望。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梵语为波罗蜜多,意思是到彼岸,抵达目的地。六度指六种能使自他抵达涅槃成佛目的地的途径和方法。是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要法。然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盲,般若如导。若只有五度而无般若,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称为波罗蜜。而般若如心,五度如身,般若无五度,亦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称为波罗蜜。若二者俱足,则可究竟到彼岸,才可称为波罗蜜。

第一度:布施。共分三种施:一财施,以财物,包括自己所有的身肉骨血毫无吝惜地施予需要者。二无畏施,解救急难,施予众生安全感。三法施,以佛法、善法开导人,使众生获得法益。布施又可分为上、中、下三种布施,下施为金银财宝,得到的果报是少病苦,长寿健康。中施是讲解佛法,是法师行为。上施是见境不惑,将来成佛作祖。布施之义,在一舍字,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若能舍我见,此乃世上第一等福人。

第二度:持戒,有小乘和大乘之分。小乘有在家的五戒,八关斋戒,还有出家的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大乘戒是菩萨戒。这些戒律也可分三类。第一类:摄律仪戒,是用来约束行为,在生活中诸恶莫做,如五戒、比丘戒等;第二类:摄善法戒,是积极行善,在生活中诸善奉行,如十善戒等;第三类:饶益有情戒,是利益济度众生。在生活中传法救度众生,如菩萨戒等。

第三度:忍辱。共分三种忍,一是耐怨害忍,忍受众生的毁谤、欺辱、打骂、毒害、扰恼而不动肝火,忍受赞誉颂扬而不起傲慢。二是安受苦忍,忍受寒热饥渴病痛等诸苦而修道不懈。三是谛察法忍,对甚深难解的佛法义理,能以坚韧的意志观察思索,穷研彻究,能够承受甚深空理而不惊惶疑惧。

第四度:精进。共分三种精进,一是被甲精进,对所修法门生大誓愿,生大信心,一定要成功,有如入阵作战,先须着好甲铠;二是摄善法精进,选择正确的修行方法,精进不息,不疲不懈;三是饶益有情精进,积极努力济度众生,勇猛不懈 。

第五度:禅定。共分三种,一是安住静虑,离昏沉散乱,摄心安住于正定而不动;二是引发静虑,依所得正定,引发神通和智慧;三是办事静虑,能利益众生,为众生解决现实问题,如能消灾免难、治病、益智开慧等的禅定。

第六度:般(bō)若。般若智慧共分三种,一是缘世俗谛慧,通达世间的哲学、医学、语言声韵、工程技术等种种知识、学问、技艺;二是缘胜义谛慧,与实相相应,内证无法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的超越性智慧,是为断烦恼、出世间之本;三是缘饶益有情慧,通晓利益济度众生的种种方法与技巧的智慧。

六度的修行,前五度必须以第六度般若度为导,般若如目,五度如足。以般若度为导,要修行五度,虽精进修行,却心无所着,不执着能修、所修及修行的功德,如修布施度则不分别所施对象和所施物,不见能施之我,不计所得功德大小,心与空性相应,无所牵挂,这样才能算是波罗蜜,才能内断烦恼,外集福智,方可度到涅槃彼岸。若非如此,于能修、所修有所执养,便成世间有为法,不能了生死出轮回。

除此六度外,还有十度之说,《解深密经》、《华严经》等在六度上加四度,共有十度。除前六度外,还有第七度:善巧度。掌握度化众生的种种巧妙方法;第八度:愿度。成就上求佛果、下度众生的宏大誓愿;第九度:力度。获得思择、修法的智慧力;第十度:智度。获得受用法乐、成熟众生的智慧。

四摄,是四种摄引度化众生修德、行善的方法,源出《阿含经》,是佛所示在家弟子应修课目之一。一摄:布施。满足众生的需求,施以恩惠而获得信任。二摄:爱语。以亲切关怀的话语赢得众生的喜爱。三摄:利行。从事和帮助成就有益于众生的种种善举,以取得众生的拥戴。四摄:同事。走到众生中去,和他们同甘共苦,以平等的态度,获得众生的信赖。

六度四摄的修行者,皆称菩萨。在世间不但要自度,还要度他。六度的前五度合称“方便”,皆在修福,第六度般若度旨在修慧,福慧双修,般若与方便不二,方便为般若指导下的方便,般若是运用于方便行中的般若。《维摩经》曰:“般若离方便,方便离般若,俱说为系缚,故二不应离”。大乘菩萨的修行,有坚固的誓愿和般若的慧力,不起烦恼,不造恶业,不住于生死。如《华严经》所言:“以波罗蜜船,于生死流中,不依此岸,不着彼岸,不住中流,而度生无有休息”。

四大天王:也叫四大金刚,东方持国天王,梵文名提头罗吒,手持琵琶,率领乾闼婆、毗舍阇神将,护四大部洲中的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梵文名毗楼勒叉,手持宝剑,率领鸠槃荼、薜荔神将,保护四大部洲中的南赡部洲;西方广目天王,梵文名毗流博叉,手上缠龙,率领龙及富单那神将,护四大部洲中的西牛货洲;北方多闻天王,梵文名毗沙门,右手持伞,左持银鼠,率领夜叉、罗刹神将,保护四大部洲中的北俱卢洲。四大天王各有八大名将,九十一子,其职责是守护四大部洲,管理各种鬼神,不令侵损人类,维持天下太平。

忉利天,也叫三十三天,以有三十三个天国而得名。属须弥山顶巅,中央为主国帝释天,为三十三天之主释提桓因所居,八方各有八个天国,四角四峰,

有帝释天保护神金刚手居止。帝释所居善见城,周长一万由旬,中有殊胜宫殿,周千由旬,外有众车、杂林、粗恶、喜林四苑,城外东北有圆生树,花香熏百由旬,西南有善法堂,为帝释之礼堂、会议厅。三十三天人身高一由旬,衣重六诛(约合2.4钱),寿一千岁,一日当人间百年,其天寿命合人间三千六百五十万年。此天天主帝释,为三十三天、四天王天之主,也就是玉皇大帝。

舍利子:系梵语,翻译成中文为灵骨,或坚固子,是由修戒定慧力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圆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亦有杂色者,则系综合所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次之,坚度递减。舍利子是修行者之心与道相合,心与佛合者的表相。不只是死而烧之才会有血肉、骨、发变为舍利。古代有高僧沐浴而得舍利者。又如雪岩钦禅师剃头,其发变成一串舍利。也有诚心念佛,口中得舍利者,也有刻经书,板中出舍利者,也有绣佛绣经,针下得舍利者,也有死后烧之,得无数舍利者。也有祭像前,悲痛感慨而得舍利者。又如长庆闲禅师焚化之日,天起大风,烟飞三、四十里。烟所到之处,皆有舍利,众人收之,得四石余。当知舍利,乃道力所成,心力所现。

——摘自《佛门修持治病秘法》 作者徐锋,法名慧锋。

佛语涅槃篇四
《佛语》

lf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愿我来世 得菩提时 身如琉璃 内外明澈 净无暇秽

佛告诉须菩提。凡世间所有的相。都是虚妄不真实的。若是识破了诸相都是虚妄的道理。

见到诸相非相。就可以看到如来了。。。。。。

钤印:吴氏。学军印信

六祖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象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学欲博。技欲工。难说不是一长。总较作人只是够了遍止。学如班马。字如钟王

文如曹刘。诗如李杜。铮铮千古知名。只是个小艺习。所贵在于作人好。。。。

----------读吕坤呻吟语

细雨无声玉蕊开。纱窗有梦暗香来

月阑轻抚伤心叶。绝世清幽过客栽

。。。。。。昨夜有雨。。。。。。

日本的道元禅师从中国学禅回来。有人问他修到了什么。

禅师说。别无所获。只修得一颗柔软心。。。。。。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实时豁然。还得本心。。。。。。

禅师问。这是什么。

沙弥说。这是个字。只是写反了。

什么子呢。禅师问。

沙弥说。一个我字。

禅师追问道。写反的我字。算算不算字。。。。。。

六祖对志道说。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眞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

六祖说。。。。。。心量光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师云。。。。。。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蜗牛不快乐。埋怨自己每天背着一栋又笨又重的房子。实在太累了。寄居蟹也不快乐。每天埋怨自己没有房子。一年到头找房子换房子。实在太累了。寄居蟹羡慕蜗牛。有一栋那么大的房子。蜗牛也羡慕寄居蟹。常常可以换新房子。它们一直这样想。我实在太累了。我很不快乐。。。。。。录陈木城不快乐的想法

生命哪里有什么好与坏。哪里又有什么贵与贱。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

。。。佛说。莲花藏世界。佛。菩萨在生死烦恼中生。又从生死烦恼中开脱。。。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

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再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

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

夲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

早上。吃早餐的时候。一个参禅悟道的学生问:师傅。昨晚想了一个晚上也不明白。

世界上真的有灵魂存在吗。灵魂真的是不朽的吗。我们的身体在死后还能存活吗。

或者我们会被化为无有吗。我们真的会再来投胎转世吗。我们的灵魂会分裂成好几

个部分。然后继续继续循环运转。或者我们会以一个单一的单位进入一个有机物体。

我们会不会保留我们的记忆。投胎转世的学说是虚假的吗。那个教派关于生存的观

点更真确。我们的身体死后还能复活吗。或者只是身体死亡而灵魂永存。因为灵魂

本来虚空。

禅师对学生的一连串问题并不作答。只是说。看你的早餐凉了。

放下放下。。。。。。

一次。坦山禅师与一位同参外出行脚。正遇天降大雨。一条小沟立刻被雨水冲成了一条小河。

他们正准备横穿小河。发现一位身着丝绸衣服的年轻姑娘。站在一边徘徊不前。显然她不想趟过小河弄脏衣服。

来吧姑娘。坦山说着伸出双手。然后抱起那位姑娘趟过了小河。

同参见此情景。闷闷不乐。一言不发。直到天黑挂单寄宿时。才忍不住问坦山道。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美貌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犯戒呢。

噢。你说过路的那个女子吗。坦山答道。我早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她呢。

三生石。。。

传说人死之后。要走黄泉路。黄泉路上有一条河。叫做忘川。忘川上是奈何桥。过奈何桥。是忘乡台。望乡台边。孟婆准备着忘川水煮的孟婆汤。三生石就立在奈何桥边。它在看着那些准备喝孟婆汤的人们。三生石能照出人前世的摸样。喝了孟婆汤会忘了前世今生。前世因。今生果。缘起缘灭。都刻在三生石上。三生石会见证人们的悲欢离合。该了的债。该还的情。三生石前。一笔勾销。。。。。。

现实中的三生石。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坐落在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石高约十米。

宽两米。石峭拔玲珑。石上刻又篆书三生石三字。以及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着三生石的由来。石上唐宋的刻词。大多不可辨识。唯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秋九月。太史杨瑀。翰林张翥等人的题词仍清晰可见。

三生石讲述的是一个缘定三生的故事。

丹霞烧佛

有一天,丹霞禅师在一座佛寺里悟禅。

这时的时节正是寒冬,大雪纷飞,天气寒冷,丹霞就将佛殿上木刻的佛像取下来烤火。寺中纠察师一见。大声怒斥道:该死!怎么能将佛像拿来烤火取暖呢?

我不是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丹霞禅师从容不迫地辩解道。

胡说!木刻的佛像里那会有舍利子?纠察师仍是大声的斥责。

对呀,木头做的佛像当然没有舍利子。既然如此,多拿些来烤火又何妨?丹霞禅师边说边把佛像投入火中。

一日。一位俗家弟子去拜访赵州禅师。由于没有带礼物。心里老觉着很在意。于是对赵州禅师说。老师。我什么都没有带来。

赵州禅师说。那么你就放下吧。

这个学生没有听懂老师的启发。却更在意起来。便说。老师。我什么礼物都没带。你怎么叫我放下来呢。

赵州禅师听了又说。那么你就提着吧。

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中峰大师云:古者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 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此珠之入水,自寸而尺。此水随珠下处,变浊为清,以至于底。当杂念纷乱之顷,能移一念,观想慈容,而称念之,才念一声,即一念之 间,散乱远离,随念寂静。且一声之念既尔,移念入第二中。比如清珠之入水二寸也。自最初一念清净,至第二念亦清净。乃至第三第四五,至于十百千万亿念,念 念清净,念念寂灭,念念纯真,念念解脱。如教中所谓,净念相继者也。又诗云,一串数珠鸟律律,百千诸佛影团团,循环净念常相继,放去收来总一般。

十斋日(又称准提斋):

若逢大月,为农历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日

若逢小月,为农历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七、廿八、廿九日;

六斋日:

若逢大月,为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

若逢小月,为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八、廿九日;

地藏斋:为农历每月初一、十八、廿四、廿八日;

朔望斋: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日;

月 斋:农历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等三个月

酒是穿肠毒药, 色是刮骨钢刀.

财是下山猛兽, 气是惹祸根苗

无酒毕竟不成席,无色世上人渐稀;

无财谁肯早早起,无气处处惹人欺。

饮酒不醉量为高,见色不迷真英豪:

非分之才君莫取,忍气饶人祸自消。

佛语涅槃篇五
《佛言佛语》

佛言佛语

佛说看到别人的好,便心生嫉妒;看到别人的丑,便心生厌恶;看到别人的穷,便心生不屑;看到别人病老,便心生厌弃;看到别人不幸,就幸灾乐祸。全无随喜之心,慈悲之心,同情之心。人生无常,好与坏,美与丑,富与穷,健康与疾病,在瞬间都可能发生逆转,因此对别人好点就是对自己慈悲。

佛说现在很多人追求金钱,但实际上,就算你拥有很多钱,可以买车买房,百般享受也随之而来,你也不一定真正快乐。希望大家能意识到,真正的幸福,并不一定要建立在物质上。现在人们提倡「低碳」生活,而佛教提倡「低贪」生活,只有贪心越来越少,知足常乐,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欲望,以随缘心来面对一切。

佛说亲密的人之间总有太多执着,心里会有许多期望和要求,要求对方完全理解、符合自己的心意,不然便感觉失落愤怒。在无始无涯的轮回中,这一世亲人的相聚犹如空气中飞舞的尘埃偶尔相触。转眼就是分离。其后各自循业流转,相见无期。多少恨多少纠结,终归于两两相忘。不如宽容相待,珍惜尊重。

佛说时间,带不走真正的朋友;岁月,留不住虚幻的拥有。时光转换,体会到缘分善变;平淡无语,感受了人情冷暖。有心的人,不管你在与不在,都会惦念;无心的情,无论你好与不好,只是漠然。走过一段路,总能有一次领悟;经历一些事,才能看清一些人。不离不弃的,才是真朋友;不见不散的,才是真守候。

佛说人生一世,糊涂难得,难得糊涂。活得过于清醒的人,反倒是糊涂的;活得糊涂的人,其实才是清醒的。糊涂一点,才会有大气度,才会有宽容之心,才能平静地看待世间的纷纷扰扰;糊涂一点,才能超越世俗功利,善待世间一切,身居闹市而心怀宁静;糊涂一点,才能参透人生,超越生命,天地悠悠,顺其自然

佛说嘲笑别人的时候,想想自己有什么资格; 刻薄他人的时候,想想自己有什么本事; 不懂得尊重别人,只会招来轻视, 忘自尊大的人,其实是自卑的表现, 眼睛总是看着别人,势必会忘记自己少看路, 当你得意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资本, 当你炫耀时,已经失去了他人的敬畏, 目空一切,只会意外摔跤。

佛说 不打扰别人,不怠慢自己,不挥霍信任,不讨好,不盲从,不做道德上的英雄。足矣。人生有许多的如果,却只有一个结果。我喜欢简单的人,简单的事,傻傻的, 每天简简单单的过日子。我想像曾经那样,几个人围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不耍心计,不挖苦,不讽刺,我们都真诚的去对待每一个人。

佛说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死,最可怕的是不怕死的人;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不怕死的人,最可怕的是不怕因果的人!因果不空,业报不爽,佛法所揭示的真如之理,不是每个人天生就能明白、信服。生活在娑婆世界,我们每个人的心智难免被红尘蒙蔽,非得经历许多痛苦教训,甚至是累劫的灾祸,才会明白醒悟。

佛说舍得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舍贪嗔痴慢,得戒定智慧;舍杀盗淫妄,得慈悲喜舍。舍是非人我,得礼义忠信;舍迷惘堕落,得皈依升华。舍分别计较,得和谐安住;舍生死烦恼,得涅槃自在。舍涅槃尘沙,得圆明菩提;舍心佛众生,得诸法实相。永嘉法师说过: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恁么得。

佛说怨恨别人,气坏自己;贪恋别人,烦恼自己;抱怨别人,折磨自己;嫉妒别人,作践自己;障碍别人,陷害自己;羡慕别人,浪费自己。慈悲别人,快乐自己;尊重别人,敬重自己;宽容别人,豁达自己;随喜别人,富贵自己;帮助别人,天助自己;平等待人,富足自己。付出什么得到什么,因果不虚如影随形

佛说人生的轨迹不一定会按你喜欢的方式运行。有些事你可以不喜欢,但不得不做;有些人你可以不喜欢,但不得不交往。当遇到那些自己不喜欢却又无力改变的事情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忍耐。忍过寂寞的黑夜,天就亮了;耐过寒冷的冬天,春天就到了。练就波澜不惊的忍耐,再艰难的岁月,也只不过是浮云。

佛说别等不该等的人,别伤不该伤的心。有些人,注定是生命中的匆匆过客;有些事,常常让我们很无奈。与其伤心流泪,不如从容面对。孤独,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爱的时候,让他自由;不爱的时候,让爱自由。看的淡一点,伤就会少一点!

佛说心本不苦,苦是因为迷失妄想得太过;心本无累,累是因为放不下的太多。欲望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失去的越多。得与失是相对的,得到时,或许正在失去;失去时,也许恰是拥有。所谓舍得,是要舍迷入悟、舍妄存真。凡事看淡点,看开些,一切皆能随缘,不为得失所羁绊。

佛说愿意吃亏,别人才会与之交,于无形中赢得人心。若时时权衡,事事计较,总想讨得好处占得便宜,久而人必疏之、避之远之,无语则友少,无友则情淡。懂得吃亏的人,总是吃不了亏。失了微利,终能赢得大贵。东西再好,你也无法长相拥有,不如常怀怜悯之心,常伸援助之手,常予温暖之爱,做人谋事成矣。

佛说不打扰别人,不怠慢自己,不挥霍信任,不讨好,不盲从,不做道德上的英雄。足矣。人生有许多的如果,却只有一个结果。我喜欢简单的人,简单的事,傻傻的, 每天简简单单的过日子。我想像曾经那样,几个人围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不耍心计,不挖苦,不讽刺,我们都真诚的去对待每一个人。

佛语涅槃篇六
《静心听佛语 佛度有缘人》

静心听佛语 佛度有缘人

1、寻佛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

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2、觉者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

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3、佛国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心

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4、静禅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5、凡圣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

的时间。

6、澄境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语涅槃篇七
《佛经经典语录智慧大全》

佛经经典语录大全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4.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66.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0. 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71. 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 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78. 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 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 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 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 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 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 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 差 "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86.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 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 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 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93. 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94. 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5. 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96. 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97. 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 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

99.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 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101. 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102. 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103.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04. 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05. 真心是菩萨净土。

106. 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07.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108. 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109.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110. 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棲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11. 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112. 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槃。

113. 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114. 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115.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116.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17. 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118.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119.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120.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121.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122.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23.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124.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125. 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126. 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127.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28. 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129.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30. 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31.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32. 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133. 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134. 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35. 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36. 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137. 自性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耳。 138. 一切万法,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139 佛祖妙道径截,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140. 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141. 参问之要在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

142. 学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143. 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

144. 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

145. 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

146. 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

147. 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

148. 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149.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

150. 道本无言,法本无生,以无言言,显不生法,更无第二头。

151. 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152.不识本心,求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

153.古德云:不识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154.古德云: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155.法界无界,唯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

156.佛是无心道人。

157.心遇缘而不动,是则一切法无性。

158.古德云:一心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

159.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 160.无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

161.不执着我,不分别法,便能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缘起法性空无。 162.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情境,不着不然,便是无上菩提大道。

163.若有人有法,则是邪魔外道见解也。

164.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165.过去事或善或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道这个道理。

166.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167.逆我意者,只消一个忍字。

168.入得世间,出世无余。

169.于逆顺境界中无起灭相,始离得增上慢名字。

170.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171.若以静处为是闹处为非,则是坏世间相而求佛相。离生灭而求寂灭。

172.汝若歇得念念驰求心,与释迦老子不别。

173.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174.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

175.与一切境,无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

176.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净,不变不动,无减无增,各各当人日用应缘处。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取之不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佛语涅槃》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佛语经典语录 佛语禅心 佛语人生哲理经典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佛语涅槃”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佛语涅槃"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23910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