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论语中的一段话并翻译

论语中的一段话并翻译

2016-02-20 10:08:0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论语中的一段话并翻译篇一《《论语》九则翻译》 ...

论语中的一段话并翻译篇一
《《论语》九则翻译》

孟武伯问孝的意思。夫子说;”父母爱自己的子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体会到服么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

子游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现在的人把能奉养父母便算是孝了。就是犬马(这样的动物),一样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的一片敬心,人跟动物在什么地方有分别呀?”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游历,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是为父母的高寿而欢喜高兴,一是为父母衰老(临近死亡)而恐惧忧愁。

夫子说:“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人,很少会是仁义的。”

夫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独无助的(因为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亲近),一定有人和他做伴” 君子懂得仁义(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懂得利益(所以行事易追逐利益)。

君子(心胸开朗,外贸动作)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理负担很重,外貌动作)显得局促不安。

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夫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

论语中的一段话并翻译篇二
《论语翻译》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对民众进行施予和救济,这人怎么样?可称得上仁人吗?”孔子说:“何止是仁德,那一定是圣德了!尧舜恐怕都难以做到这样。所谓仁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要使别人也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就要使别人也行得通。能够就近用自身做比喻,推己及人,为别人设想,可以说就是实行仁德的方法、途径了。”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语言行为符合礼制,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都认为你是仁人。要做到仁德全靠自己,哪能靠别人呢?”颜渊说:“请问实践仁的细则是怎样的。”孔子说:“不合礼的不要看,不合礼的不要听,不合礼的不要说,不合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也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见到任何人都要像会见贵宾一样,使唤百姓都要像承办重大祭祀一样,都认真严肃。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邦国做官无所怨恨;在卿大夫的封地里做官也无所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愿意照您的话去做。”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护人民。”樊迟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使他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努力学习做学问;到了三十岁就学有所成,可以在社会上立足了;四十岁时,我已通达事理,不再受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我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到了七十岁,我就能随心所欲地做事,而绝

不违背礼义,逾越规矩。”

【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能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以实现仁作为自己的使命,责任不也很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路程不也很遥远吗?”

【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可畏的,怎么知道后一代不如现在的人呢?一个人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就不值得敬畏了。”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国家的军队,可以使它失去统帅;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却不能强迫他改变自己的志向。”

【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获得的。夫子这种获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相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

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用尊重优秀品德的心来改变爱好美色的心;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能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那怎么可以。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怎么行走呢)?”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态度不庄重,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讲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原文】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原文】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 ‘ 文 ’ 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 文 ’ 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许多人)不培养品德,不探讨学问,听到仁义之事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事情啊。”

【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什么,生怕赶不上,(赶上了,)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孔子: “颛孙师和卜商二人,哪一个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颛孙师有些过头, 卜商又有些赶不上。”子贡说: “如此,那么颛孙师要好一些吧?” 孔子说:“过头和赶不上一样不好。”

【原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说:“每天知道自己过去所不知道的知识,每月不忘记自己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称

得上好学了。”

【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原文】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这种祸害就可以停止了。”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于我来说,做到了哪些了呢?”

【原文】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时殊整理

论语中的一段话并翻译篇三
《论语复习题 译文与问答答案》

厦门大学《论语》复习提纲

二.译文与问答:

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在《中庸》中所说的一段什么话所体现出来的爱是有差等的?其中第五句和第六句的最后一个字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 ,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 尊贤之等, 礼所生也。爱亲人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

2.请写出译文并指出“子莫”的具体身份: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扬子所信奉的是为我的思想,用一点点的代价而取天下之利,不可以这样做。墨子信奉兼爱,倾尽所有而为了天下,可以这样做, 子莫持中庸,持中就差不多了。(但是,)持中而无变通,犹如固执。人们厌恶固执,因为它损害了道,此乃取一而弃百。”子莫:战国时鲁国人。

3.《论语》最后一篇的篇目是什么,最后一章的内容是什么?请你写出最后一章内容的原文和译文。 尧曰

4.曾参的父亲名、字分别为什么?他在《论语》中说过什么话?

曾点 皙。”“点,尔何如?”鼓瑟希(16),铿尔,舍瑟而作(17),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18)春者,春服既成,冠者(19)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0),风乎舞雩(21),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5.在《论语》学而篇第十五章中,朱熹注释的“胡氏曰:‘民生于三,事之如一。’”原是晋大夫共叔成对武公所说的话。请你说说他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原文、译文均可)。

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②”?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③,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④‟。其斯之谓与⑤?”子曰:“赐也⑥,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⑦。”

【今译】

子贡说:“贫穷而不巴结奉承,富贵而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而仍然快乐而忘其贫,富贵而仍然爱好礼义而忘其富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好像切削,好像刀锉,好像雕琢,好像研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过去,你就能够推知未来”。

6.二十四孝中有几个是孔子的弟子,请简要说出其中的故事。

分别是曾参“啮指痛心”、仲由“百里负米”和闵损“芦衣顺母”。

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周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7.请简单述说对《论语》的作者和成书时间的几种推断。

《是由孔子弟子所写,有些篇章则出于他再传弟子之手,其中包括曾参、子张、子夏、闵子骞的学生。自唐朝柳宗

元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将《论语》最后加工成书的是曾参的学生,其说大体可从。因为曾参是孔子最年轻的学生,而《论语》中时间最晚的材料,就是曾参临死时对鲁国大夫孟敬子说的一段话。另外《论语》中提到曾参皆尊为“子”,有关曾参的记事也比孔子其它弟子为多。从曾参和孟敬子的生活年代来推断,《论语》的最后成书时间大约是在战国初期、公元前436年之后。

8.请简单叙述康有为、梁启超以及董仲舒、宋明理学家对孔子的正面评价。

康有为曾说:“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

宋明理学家甚至说过更加极端的话: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梁启超说: “苟无孔子,则中国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又说: “苏格拉底之后,容有苏格拉底;而孔子之后,无孔子也。”也就是说孔子是空前绝后的、影响中国最大的一个人物

董仲舒声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9.请根据课堂所介绍的内容,简述孟子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对孔子的评价。

大史学家司马迁的推波助澜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10.翻译: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仲尼是人哪里学成的?“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附入地里,掌握在人们那里。贤者接受了宏大的方面,不贤者接受了细微的方面,无处没有文王之道。我的老师哪里不能学习呢?为什么要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老师呢?"

11.翻译《论语·雍也篇第六》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12.请你说出老子对水的柔德和无有的赞述。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13.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运用的是什么典故。《论语》公冶长第五第24章中,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i)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说的又是什么回事?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向邻居家讨了点给人家。”

14.为什么说:“自唐朝柳宗元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将《论语》最后加工成书的是曾参的学生,其说大体可从。”如果引证对话,请用原文。

论语·泰伯篇》中记载: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15.翻译: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16.翻译:

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缧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景公问孔子:以前秦穆公国家小,地方又偏僻,为什么能称霸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小,但其志向远大;地方虽偏僻,但行为正直。从监狱中启用百里奚,并授予大夫爵位,和他谈论了三天,把国家大事交给他。秦国这样就是称王也可以,称霸还算小的了。景公听了很高兴。

文中“五羖”指的是谁?百里奚

17.什么叫采邑?

古代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

18.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要首选到卫国?

一: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和文化相近,都是文王的后代。鲁国始封君周公和卫国的始封君康叔同为大姒(文王妃)所生,而且兄弟的情分最深厚。

二是:与鲁国的距离也近。

三是:卫灵公是一个“修康叔之政”的不错的国君。传说他出生时,托梦于人说:“我,康叔也。”因此被认为是康叔的化身。

四是:因为卫国有关系。\

19.翻译下文并说出你的感想。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 ,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 ,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有一次,孔夫子与众弟子们在陈、蔡的地方被围困,连续困了七天,没有食物可以吃。 弟子们被饿了七天,个个面黄肌瘦,有的弟子,心中因此而忧虑。但此时,孔夫子依然每天不断地学习,弦歌不绝,没有一丝毫的埋怨与担忧。 子贡见同学们如此饥饿困顿,便用自己身上的财物,突破重围,到外面换了少许的米回来,希望给大家解解饥。 人多米少,颜回与子路便找了一口大锅,在一间破屋子里,开始为大家煮稀粥。 子路有事离开了一会儿,恰好此时,子贡从井边经过,一扭头,正好看到颜回拿了一小勺的粥往嘴里送。子贡看了有些不高兴,但他没有上前质问颜回,而是走到了夫子的房间。 子贡见了夫子,行礼后,问夫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回答道:「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如果在穷困的时候,就改变了气节,那怎么还能算是仁人廉士呢? 子贡就接着问夫子:「像颜回这样的人,该不会改变他的气节吧?」夫子很明确地回答子贡:「当然不会。」子贡便将看到颜回偷吃粥的事,告诉了夫子。 夫子听后,并没有很惊讶,说道:「我相信颜回的人品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么说,但我还是不能因为这一件事就怀疑他,可能其中有什么缘故吧,你不要讲了,我先问问他。」 于是,夫子便召了颜回来,对他说:「我前几天梦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护佑我们吧?你粥做好了之后,我准备先祭祀祖先。」 颜回听了,马上恭敬地对夫子说:「夫子,这粥已经不可以用来祭祀先祖了。」 孔子问:「为什么呢?」 颜回答道:「学生刚才在煮粥的时候,粥的热气散到了屋顶,屋顶被熏后,掉了一小块黑色的尘土到粥里。它在粥里,就不干净了,学生就用勺子舀起来。要把它倒掉,又觉得可惜,于是便吃了它。吃过的粥再来祭祀先祖,是不恭敬的啊!」 孔子听后说:「原来如此,如果是我,那我也一样会吃了它的。」 颜回退出了之后,孔子回头对着几位在场的弟子们说:「我对颜回的信任,是不用等到今天才来证实的。」几位弟子由此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非常信服。

20.翻译下文并说出史鱼是的具体身份以及孔子为什么会这么评价他。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遽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史鱼:卫大夫,名鰌、字子鱼

21.子曰:“仁者何以乐山,知者乐水。”

请标明句中“乐”字的读音并说明刘向《说苑.杂言》中是如何记述“夫仁者何以乐山也?”与“夫知者何以乐水也?”的。yào

“夫仁者何以乐山也?曰:夫山崔嵬,万民之所观仰。草木生焉,众物立焉,飞禽萃焉,走兽休焉,宝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出云风,通气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是仁者所以乐山也。”

于孔子颂语之外,再颂山的高峻伟岸,万民敬仰。天赖之而高远,地赖之而辽敻,志士赖之激扬蹈励以养奇伟之气。”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耶?孔子对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插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徽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主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志。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而也,是知之所以乐也。”

22.孔子是如何回答子张所问的:“夫仁者何以乐山也?”

孔子回答:“夫山者屹然高。”因为山挺拔高耸

23.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这段话是谁对什么人说的,《论语》中那一篇记载了这段话,请写出这段话的译文。

《论语·泰伯篇》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

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24.子路是怎么死的,请简述事件的整个过程。

卫国内乱,子路为了救主,不顾危险,最后惨死乱军的刀剑之下。死之前,子路系帽的带子被他们的戈给击断了,子路自语:「君子死,冠不免。」将帽带系好,从容赴死。

25.孔子因鲁国内乱而奔齐,时年他已几岁?35当他进入齐国过泰山侧时,看到了什么事情?请用译文解答。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回答说:“这儿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弟子们记着,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可怕!

26.请简述子贡救鲁的过程。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子贡在这次事件的作用?

子贡一番攻心游说,布置了一个使齐、吴、越、晋等国互相牵制的连环巧计,使鲁国免遭齐军的攻伐,又免受吴国的挟制,从而挽救了鲁国。

司马迁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27.孔子击石磬的时候,挑草筐的人对他说了什么话。这句话是引自何处?请写出原文和译文。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有心思呀,这样敲磬呢!”

过了一会儿,又说:“鄙陋啊,那硁硁的声音,好象在说没有人了解自己啊!既然没有人了解自己,也就算了罢。《诗经》上有句比喻的话:‘深则厉,浅则揭。’”

“深则厉,浅则揭。”着这两句话是出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28.颜回死时才几岁?40 有人统计了孔子对颜回的八个优点是什么?

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不迁怒,不贰过 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29.翻译: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 执之而已矣。”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那怎么办?”

孟子说:“把他逮起来就是了。”

桃应问:“难道舜不阻止吗?”

孟子说:“舜怎么能够阻止呢?皋陶是按所受职责办事。”

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把抛弃天子之位看得像抛弃破鞋子一样。他偷偷地背负父亲逃走,沿着海滨住下来,终身逍遥,快乐得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30.子贡见夫子年近五十,还没有出来做官,他用什么例子来试探老师的想法?孔子又是怎么回答的?

有一次,子贡忽然问他的老师:如果这里有一块美玉(有美玉于斯),咱们是把它藏起来呢(韫椟而藏诸),还是找个合适的人卖了呢(求善贾而沽诸)?

孔子当然懂,便飞快地说:卖了吧,卖了吧(沽之哉,沽之哉)!我这正等着卖呢(我待贾者也)!

31.翻译: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阳货接着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32.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孔子是怎么回答的?请用原文作答之后再予以翻译。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

33.分析孔子堕三都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在当时,鲁国国君鲁定公只是“虚君”,鲁国的大权都掌握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里。

34.请在里仁篇和述而篇中引出三章关于孔子对待“富与贵”的态度。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翻译: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 ,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 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从此以后,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36.翻译:田常欲作乱於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请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张、子石请求前去救鲁,孔子也不答应。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孔子答应他。

37.听了于丹学论语之后,请写出孔子所说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原文,你认为应当怎样解释比较贴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9.听了于丹学论语之后,请你谈谈“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应当怎样解释较为贴切。其中的“数”字,于丹读音是什么,shuo(四声)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读音是什么?速 “屡次”,两种不同的读音,其表示意思各是什么?

大意是侍奉君主,君主有错,劝谏几次,君主不听,就不要再劝谏了,否则会引来侮辱;和朋友交往也是一个道理,劝谏要有限度,否则朋友会疏远你

40.孔子对“士”的定义与等级区分是不同的。这从论语中孔子回答子贡和子路的问题可以得到说明。请说出孔子是怎么回答他们的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论语中的一段话并翻译篇四
《论语翻译》

论语中的一段话并翻译篇五
《《论语》翻译》

102:

有一个人来到墨子门下,墨子说:“何不学习呢?”那人回答说:“我家族中没有学习的人。”墨子说:“不是这样。喜爱美的人,难道会说我家族中没有人喜爱美,所以不喜爱吗?打算富贵的人,难道会说我家族中没有人这么打算,所以不打算吗?喜欢美的人、打算富贵的人,不用看他人行事,仍然努力去做。义,是天下最贵重的宝器,为什么看他人呢?一定努力去从事。”

105:

棘子成说:“君子质朴就可以了,何必要什么文饰呢?”子贡说:“可惜啊!先生您竟这样来解说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饰与质朴的本质一样重要,质朴的本质与文饰一样重要。如果去掉毛色花纹,虎豹的革和犬羊的革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20:

秋雨不停地下,河水上涨,千百条河流都灌注到黄河,使黄河干流大大加宽,两岸之间,河中小洲之上,相互望去,连牛马都辨认不清。于是乎河神欢欣鼓舞自满自足起来,以为天下之壮美尽在于此了。顺河流东行,到达渤海,往东面望去,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乎,河神开始改变自满自得的神态,望着浩瀚无边的大海对海神感叹说:“俗语说,‘闻知许多道理后,自以为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的人,我就是这样的人啊。我曾听说有人以仲尼之闻见为少,以伯夷之义为轻的人,起初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这等浩瀚无边,难于穷尽,我若不到你这里来,就糟了,我将长久为深明大道的人所笑话。”海神说:“井里的蛙不可以和它讲大海,因其被所居土井局限也;夏天的虫类不可以同它讲冰,因其被季节所困也;见识偏狭孤陋寡闻的人,不可以同他讲说大道,因其为所受教育束缚也。现在你走出河流两岸,看见无边的大海,则知道自己的鄙陋,就可以同你讲说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再大的了,千万条河都流归干它,没有休止之时,而不盈满;从尾闾往出宣泄,没有停止之时,而不空虚;不因春秋季节流入水量多少不同而变化,陆上的旱涝大海没有感觉。大海超过江河的水量,没有办法估量、计算。而我未曾以之为多,因为我从天地那里具足了形体,从阴阳那里秉受了生气,我在天地之间,如同小石块小树木在大山之中,正有自以为少的想法,又哪里会自以为多呢?约计四海在天地之间,不也就象蚁塚在大薮泽中一样吗?约计中国在四海之内,不也就象一粒稗米在大谷仓中一样吗?称谓物类数量叫作万,人只居其中之一;人住满九州之地,凡谷物可以生长,舟车可以通行之处,皆有人居,个人只是众人中之一;人与万物相比,不也就象一根绒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微小吗?五帝以禅让相传承的,三王以武力相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贤能之士所操劳的,完全都在这里了。伯夷辞让以博得好名声,仲尼谈论以显示博学,这种自满自足,不就象你以前自夸黄河之水为多一样吗?”

29:

尧到华地巡视,华地守封疆之官说:“啊,圣人来了!请让我们为圣人祝福,祝愿圣人长寿。”尧说:“不需要。”“祝愿圣人富有。”尧说:“不需要。”“祝愿圣人多主儿子。”尧说:“不需要。”守封疆之官说:“长寿、富有、多生儿子,是人们都愿意得到的,唯独您不愿得到,这是为什么?”尧说:“多生儿子就会使人有更多畏惧,富有就会多事,长寿就会增加困辱。这三项无助于培养无为之德行,所以不需要。”守封疆之官说:“开始我以为您是位圣人,现在看不过是位君子而已。上天生出万民,必定要授给职事。多生儿子而授给他们职事,那样作还有什么可以畏惧呢!富有而使大家分享,那样还有什么事呢!作为圣人,象鸟一样居无定所,靠天而食,行动不留下形迹;天下有道之世,就与万物一起昌盛;天下昏乱无道之世,就遁

世隐居修养德行;活上千岁,对世俗生活厌倦了,就升仙而去;乘上白云,到达天帝之处;三种祸患不来,身体常久无灾殃;那样还有什么困辱呢!

41:”

庄子到楚国去,见到一颗死人头骨,干枯而有生人头颅形状。庄于用马鞭子敲打着骷髅问道:“先生是由于贪图享乐,放纵情欲,丧失养生之理而成为这样的吗?或是遭遇亡国之事,为斧钺诛杀而至于此呢?或是你作了不善之事,怕给父母、妻子留下耻辱而自杀的呢?或是你因为挨饿受冻而成为这样呢?或是你年事已高本该如此呢?”就这样讲完,拉过骷髅,枕在头下睡去。半夜时,骷髅显现在他的梦中,对他悦,“听您的言谈好象是位善辩之士,看你所说之事,都是活人的负担,死人则没有这些。您愿意听听死人的快乐吗?”庄子说:“是的。”骷髅说:“死人,没有君在上面,没有臣在下面,也没有一年四季的操劳之事,放纵自如与天地同在,虽然南面为王的乐趣,不能超过呵。”庄子不相信,说:“我让主管生死之神复活你的形体,还给你骨肉肌肤,归还你父母、妻子、邻里和朋友,你愿意吗?”骷髅深深皱起眉头,现出愁苦的样子说:“我怎能舍弃南面为王的快乐而再次去受人间的劳苦呢?” 42

孔子去楚国,楚国狂人接舆路过孔子馆舍门前,唱道:“凤啊,凤啊,你为什么怀着大德而到这衰乱的国家呢!未来的社会不可等待,过去的社会无法追回。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象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象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再以德教人了!危险呵,危险呵!在地上画出来的路而赶快走!昏乱呵,昏乱呵!不要影响我走路!我走的是条前郤弯曲的路,不要伤害我的脚呵!

54:

世上有没有至极之乐呢?有没有可以全生保身的方法呢?现在应当有何作为?以何为依据?回避什么?安处在哪里?趋就什么?舍弃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天下所最崇尚的,就是富有、尊贵、长寿、善名;所最喜欢的,就是身体安逸、丰足的美味佳肴、漂亮的服饰、悦目的色彩、悦耳的音乐;所卑贱的,就是贫穷、地位低下、夭折和坏名声;所苦恼的,就是身得安逸,口不得丰厚的美味,身上穿不到美丽的服饰,眼睛看不到悦目的色彩,耳朵听不到悦耳的音乐。如果不能得到这些,就大为忧惧,这样的养身方法岂不是大愚蠢了吗!富有的人,劳苦身体加速做事,多积财富而不能尽数享用,这是求养身于外呀!高贵的人,夜以继日,思虑分辩为善去恶,这对养身不是太疏远了么!人一生下来,就与忧愁同在。长寿的人衰老得胡里胡涂,长处忧愁而不死去,何等苦恼啊!这与养生健体更离得远了!殉名之上为天下人称善,却不能使自身生命得以保存。我不知道这种善确实是善呢,还是不善呢?如果认为是善,又不能使自身存活;认为是不善,又使他人存活

51: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

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

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

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

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

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

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61

现在坚持厚葬久丧的人说道:“厚葬久丧若果真不是圣王之道,那怎么解释中原的君子(对它)行之不已、持而不释呢?”墨子说道:“这就所谓的便于习惯、安于风俗”。从前,越国的东面有个輆沭国,人的头一个孩子出生后就肢解吃掉,称这种做法为“宜弟”。人的祖父死后,背着祖母扔掉,说:“鬼妻不可与住在一起。”这种做法上面持以施政,下面习以为俗,行而不止,持而不释。那么这难道确实是仁义之道吗?这就是所谓的便于习惯、安于风俗。楚国的南面有个啖人国,此国人的双亲死后,先把肉刳下来扔掉,然后再埋葬骨头,才能成为孝子。秦国的西面有个仪渠国,此国人的双亲死后,聚积柴薪把他烧掉。把烟气上升说成是死者“登仙”,然后才能成为孝子。上面以这种做法作为国政,下面以之作为风俗,行之不已,持而不释,那么这难道确实是仁义之道吗?这就是所谓的便于习惯、安于风俗。 76

墨子往北到齐国去,遇到一个占卦先生。占卦先生说:“历史上的今天,黄帝在北方杀死了黑龙,你的脸色黑,不能向北去。”墨子不听,竟继续向北走。到淄水边,没有渡河返了回来。占卦先生说:“我对你说过不能向北走。”墨子说:“淄水之南的人不能渡淄水北去,淄水之北的人也不能渡淄水南行,他们的脸色有黑的有白的,为什么都不能渡呢?况且黄帝甲乙日在东方杀死了青龙,丙丁日在南方杀死了赤龙,庚辛日在西方杀死了白龙,壬癸日在北方杀死了黑龙,假如实行你的办法,这是禁止天下所有的人来往了。这也是困蔽人心,使天下如同虚无人迹一样。所以你的言论不能用。”

99

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作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从前越王句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所以墨子说道:“象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

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

39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

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

55

齐王想发兵攻打魏国。淳于髡对他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逡则是世上数得着的狡兔。韩子卢追逐东郭逡,接连环山追了三圈,翻山跑了五趟,前面的兔子筋疲力尽,后面的狗也筋疲力尽,大家都跑不动了,各自倒在地上活活累死。有个老农夫看到了,不费吹灰之力捡走了它们。与此相同,要是齐、魏两国相持不下,双方士兵百姓都疲惫不堪,臣担忧秦、楚两个强敌会抄我们后路,以博取农夫之利。”齐王听后很是害怕,就下令休养将士,不再出兵。

19

后来,汉朝用马邑城引诱单于,派大军在马邑两旁的山谷中埋伏,李广任骁(xiāo,消)骑将军,受护军将军韩安国统领节制。当时单于发觉了汉军的计谋,就逃跑了。汉军都没有战功。四年以后,李广由卫尉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

论语中的一段话并翻译篇六
《《论语》翻译》

《论语》翻译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和:调和、和谐、协调。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

导:引导。《论语》作“道”,通“导”。 政:政令。

齐:整齐。此为约束之意。 免:免于死罪。

格:革。此言百姓革除坏毛病而走上正路。按程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语曰:“格、革,音义并同,当训为革。” 【译文】 孔子说:“以政令来管理,以刑法来约束,百姓虽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为耻;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法来约束,百姓不仅遵纪守法,而且引以为荣。”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注释】

仁:人性的情感。

如……何:古代常用句式,一般当中有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怎样对付它。

礼:礼仪表现,礼尚往来的气氛。 乐:音乐表现,祥和景象。 【译文】 孔子说:“如果人不具备仁的品性,还能讲“礼”吗?还能享“乐”吗?” 4、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知道命运,就不能够做君子;不懂得礼,就不能够立身;不识别言语,就不能够识别人。”

5、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译文】

颜渊问仁是什么。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第一页

《论语》翻译

6、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注释】

知:名词,同“智”,读去声。 知:动词,知道,识别,读阴平。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就是仁。”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能识别人就是智。” 7、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注释】

达:通达,明白。

错:安置,安放。枉:不正直。 【译文】

樊迟还是不明白。”孔子说:“推举选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 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转化为正直。”

8、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夫:句首发语词。

能近取譬(p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所谓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富有,也要帮助人家一同富有。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0、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善于动,仁者爱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1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能为求生而损害仁德,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

第二页

论语中的一段话并翻译篇七
《王力《古代汉语》中的《论语》文选翻译》

王力 古代汉语《论语》文选及翻译 {好辛苦的整理呀}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

(二)为 政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三)里仁、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是用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走后,其他学生问:“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思想,就是忠恕。”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要反省自己。”

(四)公冶长[1]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他象朽木一样无法雕琢,象粪墙一样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孔子又说:“以前我看人,他说什么,我信什么;现在我看人,听他说,再

看他做。因为宰予,我改了过来。”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称号?”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原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颜渊、季路侍奉时。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优点、不宣扬功劳。”子路说:“您的愿望呢?”孔子说:“但愿老人能享受安乐,少儿能得到关怀,朋友能够信任我。”

(五)雍也

【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 哀公问:“您的学生中谁好学?”孔子答:“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对人发怒,不重复犯错。

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却没有,没听说过谁好学。”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真贤德!一篮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闷,他却乐在其中。颜回真贤德!

【原文】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而是能力不足。”孔子说:“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话,会半道而废,现在你还没开始,就不想前进了。”

(六)述而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没什么问题。”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钻研,听到好人好事不能跟着做,有了错误不能及时改正,这就是我所担忧的。”

【原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也在其中了!缺少仁义的富贵,对我来说,就象天上的浮云。”

【原文】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不知道快要变老了等等?”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人可作为我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则可以这么说。”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

(七)泰伯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培养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全人类和平友爱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八)子罕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原文】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 马厩烧了。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

(十)先进

【原文】 子贡问:“师与商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 子贡问:“子张与子夏谁能干些?”孔子说:“子张做事总是过头,子夏总是差点火候。”说:“那么是子张强些喽?”孔子说:“过头和差点一样。”

【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 季氏比周公还富,然而冉求还在帮他搜括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同学们可以敲锣打鼓地声讨他。”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孔子说:“不要顾及我年长,而不敢讲真话。你们经常说,没人理解你们,如果有人理解并重用你们,你们打算咋办?”子路急忙说:“较大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有强敌入侵,内有饥荒肆虐,我来管理,只要三年,可使人人有勇气,个个讲道义。”孔子微笑。“冉求,你怎样?”答:“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可使百姓衣食充足,至于精神文明,要等能人来教化。“公西赤,你怎样?”答:“我不敢说能干好,但愿意学习。祭祀的事,外交的事,我愿穿着礼服,做个助理。“曾点,你怎样?”曾皙弹琴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放下琴,站起来说:“我与他们三位不同。”孔子说:“说说有什么关系?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夫子感叹说:“我欣赏曾点的情趣。”其他三人走后,曾皙问:“他们三人的话怎样?”孔子说:“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您为何笑仲由呢?“治国要讲礼让,他的话一点也不谦虚,所以笑他。“冉求谈的是治国吗?“怎么见得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就不是治国呢?“公西赤谈的是治国吗?“祭祀和外交,不是国家大事是什么?如果公西赤只能当助理,谁能当总理?”

(十一)颜渊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问:“不忧不惧,就能叫做君子吗?”孔子说:“问心无愧,何来忧惧?”

【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业而不犯错误,对人恭敬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担心什么没有兄弟?”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原文】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品质好就可以了,何必要有文化?”子贡说:“可惜啊,您这样理解君子,您应为说这话而后悔。文化和品质同样重要。就象虎豹的皮革与犬羊的皮革难以分别一样。”

【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 哀公问有若:“饥荒年,国库空,怎么办?”有若说:“赋税减半。“现在我还嫌税少,怎么能减半?“百姓富裕了,您还会不富裕?百姓贫穷了,您哪来富裕?”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文】 孔子说:“审案,我跟别人一样。我想做的是:使案件消失!”

【原文】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苦于盗贼,问孔子怎么办。孔子说:“如果您不贪婪,即使盗窃有赏,也没人去干。” (十二)子路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缺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 子路说:“如果卫国的君主等待您去执政,您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孔子说:“一定是纠正名分呀!”子路说:“是这样的吗?你太迂腐了,纠正名分有什么用?”孔子说:“你太粗野了!君子对于不懂的事情,一般都采取保留意见。名分不正当,说话就不合理;说话不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法律就不能深入人心;法律不能深入人心,刑罚就不会公正;刑罚不公正,则百姓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所以领导做事必须说得通、说话必须行得通。领导说话,绝不随便、马虎。”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领导自己身正,即使不下达命令,群众也会自觉去做;领导自身不正,即使下达了命令,群众也不会服从。”

【原文】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 孔子去卫国,冉有驾车。孔子说:“人真多啊!”冉有说:“人多了,又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富了后,又该做什么?“使他们受教育。”

【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原文】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周围的人都喜欢的人,怎样?”孔子说:“不好。“周围的人都讨厌的人,怎样?“不好。不如周围的好人喜欢、周围的坏人讨厌的人。”

(十三)宪问

【原文】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译文】 孔子说:“郑国的法令,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审阅的,子羽修饰的,子产润色的。”

【原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公子纠时,召忽殉死,管仲却不去死。管仲不算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仁,这就是仁。”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从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公子纠时,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称霸诸侯,一匡天下,人民现在还都享受到他的恩惠。没有管仲,

恐怕我们还要受愚昧人的侵扰。岂能拘泥于匹夫匹妇的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渎而不为人知呢。”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译文】 孔子说:“说话大言不惭,做起来就难了。”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三种品德我没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说:“老师是在说自己呢。”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能力。”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 子路在石门睡觉,看门的说:“哪来?”子路答:“从孔子那里来。”问:“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十四)卫灵公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

【原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有眼前的忧愁。”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会因为某人说话动听而举荐他,不会因为某人品德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善意规劝。”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结果没好处,还不如学习。”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仁道,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

(十五)季氏[1]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也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 颛臾(专鱼)。虎兕(四)

【译文】 季氏要攻打颛臾,冉有、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是你的错吗?颛臾曾做过先王的东蒙主,而且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一部分,为何要打它?”冉有说:“季氏要打的,我二人都不想打。”孔子说:“冉求,有句老话说:‘在其位就要尽其责,不然就辞职’,危险时不支持,跌倒时不搀扶,要你这个助手何用?而且,你还说错了,虎兕跑出笼子,龟玉毁在盒中,是谁的错?”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又离费城很近,现在不夺过来,将来会成为子孙的后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说自己‘想要’,却要找理由辩解的人。我听说有国有家的人,不怕钱


论语中的一段话并翻译相关热词搜索:翻译一段话 英语一段话带翻译 三句论语并翻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论语中的一段话并翻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论语中的一段话并翻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24882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