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周国平散文 评价

周国平散文 评价

2016-02-22 11:19:3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周国平散文 评价篇一《读《周国平散文精选》有感》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周国平散文 评价》,供大家学习参考。

周国平散文 评价篇一
《读《周国平散文精选》有感》

读《周国平散文精选》有感

本书按时间顺序选编了周国平1983年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那时他在40岁到55岁

之间,从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龄。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灵的笔写出来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

散文。

周国平在《自序》中说:“我给自己(的写作)建立一个标准:一篇文章,即使不发表

我也要写;否则就不写。总之,尽量只写自己真正想写、写的时候愉快、写完自己看了喜

欢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一旦发表出来,也一定会有喜欢它的人,即使发表不出来也没有什

么。”

周国平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谈到读书时说:“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

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

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

清晰了。”这正是我读《周国平散文精选》时的感觉。

周国平的散文正如其极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样,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

界,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所说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

感觉,而这应该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讨生命、时间、回忆等深

刻的哲学命题,但是哲学在他笔下却如花草一样清新可爱,如同一篇篇生命的游记,因为

他已经把对生命的理解融进了自己的体内。

在精神上,周国平是一个很女性的男人,感性,善思。

“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

他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

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

的事务,在政治场上有时不免显得不通世故,有时不合时宜。”

这是周国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说自己吧。

最佩服周国平文章中的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信手拈来,尼采、蒙田、拜伦、

卡夫卡、爱默生、苏东坡、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苏格拉底、托尔斯泰、罗曼·罗兰„„

仿佛都是周国平的好朋友似的,相聚在他的家中,说古道今,谈笑风生。周国平说:“文人

最难戒的是卖弄。”这话是否有自嘲的意味?好在他的文章在名人名言的堆砌中并没有失去

自己的声音。

下面就是他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精彩论述:

1.一个男人真正需要的只是自然和女人。其余的一切,诸如功名之类,都是奢侈品。

2. 对待女人的最恰当态度是,承认我们不了解女人,

永远保持第一回接触女人时的那种新鲜和神秘的感觉。

3.相爱的人给予对方的最好的礼物是自由。

两个自由人之间的爱,拥有必要的张力。这种爱牢固,但不板结;缠绵,但不粘滞。

没有缝隙的爱太可怕了,爱情在其中失去了自由呼吸的空间,迟早要窒息。

4.男女之爱往往从艺术境界开始,靠技术境界维持,到维持不下去时,便转入魔术境界。

——P16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在黑暗中与信任的人行走,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不需要语言,不需要眼神的接触,两

个人的安静是美好的,而一个人的安静、孤独更是是珍贵的。

诗人、艺术家因孤独而生也因孤独而死,孤独为艺术家们提供创作原动力,同时也把

他推向边缘。凡高割下了耳朵,死在了画里,海子在长城边卧轨,伟人们不断地结束他们

的生命令人留泪、流血,但他们保持神话的纯洁和崇高。人们走在各自的路上,有的人却

用孤独与生命换来思想的永恒,为我们留下大海中央的航标。

物质将会永远存在,相同的元素不断组合形成新的生命,我们体内残留着我们祖辈父

辈的物质,我们身体由其他生物提供的材料搭建而成,物质不断流动塑造新的灵魂,每次

的灵魂更像是无尽物质的一件衣服,物质穿上我们的灵魂,我们珍贵的灵魂对于世界是多

么的轻易渺小。在这个流动的世界中,只有我们的孤独才能为我们留下一丝永恒的想象,

只有他人回忆才能延续我们在是世上的曾经,一代又一代死亡与诞生的车轮一同滚动。伟

大的孤独,孤独是不可滥用的,孤独不是空虚,孤独是对自我珍贵事物的坚守,孤独是内

心煎熬引发创造的前奏。

国平是个大孩子,虽然一把年纪了,但还是很年轻的感觉。在思考死亡问题和性的问

题都有很深刻的个人见解。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诚然,周国平的作品以及文采、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

能从他的作品里收获智慧和超然, 在这个日益浮华的世界,周国平散文的“平淡”愈加突出,而平淡则是我们灵魂深处的向

往。

就像周国平在《平淡的境界》中说的那样“平淡不仅是一种文字的境界,更是一种胸

怀,一种人生的境界”。同梁实秋一道,他的散文追求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

境界。以平淡为散文的极境,以散淡的心境写淡散文,周国平先生怎能不令我们欣喜 ? 好的散文家不止靠精神的涵养,文字功夫也是了得。

散文最讲究味儿,而周国平先生的散文平淡而有味,他既不会无病呻吟,亦不附庸风

雅,他的作品,总是尽可能还原真实,保持原味。当然,周国平散文文字的精炼亦是不缺

乏的。 迷恋周国平文学性质的哲学,这是自然、人文,是对美的回归。

你的摇篮放在爸爸的书房里,你成了这间大屋子的主人。从此爸爸不读书,只读你。

你是爸爸最得意的作品,我读你读得入迷你如同一朵春天的小花开发在我的秋天里。为了

这样美丽的开放,你在世外神秘的草原上不知等待了多少个世纪?。如今,你纵然也不能

延续我死后的生存,却是我留在世上的一线扯不断的牵挂。有一根纽带比我的生命更久长,

维系着我死后的世界,那就是我对你的祝福。然而,我仍然天天为你写日记,不是给你将

来读,而是给你现在读。每当我单独和你在一起并且对你喃喃细语,你那凝视我的眼神使

我相信你听懂了一切。世界必定有两个,一个虚假,一个真实。只是在眼前这个虚假的世

界里,我们才会生离死别。世界离我很远很远。我眼中只有你,我的孩子。

徒劳吗?爱决不徒劳。

可是,就在这时,你眼前一黑,亮亮没有了,爸爸也没有了,你突然从爸爸的手臂滑落,

坠入无底的深渊。我坐在黑暗中,怔怔地盯着窗外的夜,一支接一支地吸烟,我后悔没有

把你抱紧,千古之恨化作永远的沉,竖立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痛时,我感到的只是焦虑,疼痛仍然落在你的身上。你死了,我感到的只是悲伤,死亡

仍然落在你的身上。做父母的都知道,世上没有必孩子更让人牵挂的了。现在我又成了一

个没有孩子的人,又好像回到了无牵无挂的岁月。对于死者,我们不复挂念,只是怀念。

然而,我怎么能把你想象成一个死者,我对你的怀念多么像一种割不断我明白了,世界上

没有什么东西能割断父母对孩子的牵挂,连死亡也不能。这牵挂的线团系在你的远逝的小躯体上,穿透生死的壁垒,达于另一个世界。我们明知你不复存在,仍然惦记你犹如惦记一个失踪的游子。你走了,我被抛回到从前的世界,却发现自己在其中成了一个陌生人。 曾经因为你的存在而相形见绌的一切,由于你的不存在而更加微不足道了。

本书目录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在义与利之外

悲观执著超脱

等的滋味

平淡的境界

人生寓言

孔子的洒脱

人生贵在行胸臆

父亲的死

失去的岁月

自我二重奏

习惯于失去

时光村落里的往事——蓝蓝《人间情书》序

永远未完成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爱情不风流

在沉默中面对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生命中的无奈 世上本无奇迹 都市里的外乡人 人人都是孤儿 记住回家的路 另一个韩愈 纪念所掩盖的

在维纳斯脚下哭泣 南极素描

读鲁迅的不同眼光 把我们自己娱乐死? 善良丰富高贵 走在自己的路上 有所为必有所不为 与身外遭遇保持距离 和命运结伴而行 比成功更重要的 往事的珍宝

周国平散文 评价篇二
《周国平散文摘抄》

《周国平散文》经典语句摘抄

苏格拉底在法庭申辩时所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语,在我看来是道出了哲学的根本使命,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

苏格拉底的结束语是:“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哲学家的幽默和达观跃然眼前。莫洛亚引哲学家桑塔耶那的话说:“爱情的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

对于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人,爱和孤独都是享受。莫洛亚这本书的结尾句是说得很精彩的:“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唯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记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几乎一切创造欲强烈的思想家都对书记怀着本能的警惕。蒙田谈到“文殛”,即因读书过多而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叔本华把读书太滥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爱默生也说:“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宇宙。”

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

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

爱默生说的漂亮:“当一个人能够直接阅读上帝的时候,那时间太宝贵了,不能够浪费在别人阅读后的抄本上。”

有两种自信:;一种是立志上的狂妄自大,永远自以为是,自我表现感觉好极了。 半人半神走了,神就来了。

人类精神的逆反形式:大智若愚、大善若恶、大悲若喜、大信若疑、大严肃若轻浮。 丑角也许比英雄更知人生的辛酸。

正经不是严肃,就像教条不是真理一样。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灵性是心灵的理解力。有灵性的女人天生慧质,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谛。她极其单纯,在单纯中却有一种惊人的深刻。

寄旅和漫游深化了我们对人生的体悟:我们无家可归,但我们有永恒的归宿。

艺术境界和魔术境界都近乎游戏。区别仅在于,在艺术境界,人像孩子一样忘情于游戏,现实融为一体。在魔术境界,两者的界限是分明的,就像童心不灭而又饱经沧桑的成年人一边兴致勃勃地玩着游戏,一边不无悲哀地想,游戏只是游戏而已。

诚然,和历史、宇宙相比,一个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但是,雪莱说得好:“同人生相比,帝国兴衰、王朝更迭又算得了什么!”

一味执著也和一味悲观一样,同智慧相去甚远。悲观的危险是对人生持厌弃的态度,执著的危险则是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性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

不过,深刻更在于,无论获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内心蕴藏的悲观,因而终能以超脱的眼光看待这成功。如果一种悲观可以轻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断定那不是悲观,而只是肤浅的烦恼。

我们心不在焉,百事无心,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并不是疲倦了,因为我们有精力,只是茫无出路。并不是看头了,因为我们有欲望,只是空无对象。

人,永远走在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他已经辞别兽界,却无望进入神界。他不甘于纯粹的生存,却达不到完美的存在。他有了超出生存的精力,却没有超出生存的目标。他寻求,却不知道寻求什么。人是注定要无聊的。

由此可见,无聊生于目的与过程的分离,乃是一种对过程疏远和隔膜的心境。

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足以保证它不可战胜了。它为了逃避单调必须丰富自己,不在乎结局是否徒劳。

神话衰落,哲学兴起,人要自己来解释和安排一切了,他几乎在踌躇满志的同时就发现了自己力不从心。面对动物或动物般生活着的芸芸众生,觉醒的智慧感觉到一种神性的快乐。面对宇宙大全,它却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得不承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人失去了神,自己却并不能成为一个神,用爱默生的话说,只是一个破败中的神。

我们终于怅然发现,与时光一起消逝的不仅是我们的童年和青春,而且是由当年的人、树木、房屋、街道、天空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其中也包括我们当年的爱和忧愁,感觉和心情,我们当年的整个心灵世界。

塞涅卡说:只有不愿意理屈才是被赶出,而智者愿意,所以“智者决不会被赶出生活”。蒙田说:“死说不定在什么地方等候我们,让我们到处都等候它吧。”斯多葛派哲学家完全听不见灵魂的呼声,他们所关心的仅是人面对死亡时的心理生活而非精神生活,这种哲学至多只有心理策略上的价值,并无精神解决的意义。

人人都得死,这能给我们什么安慰呢?大约是两点:第一,死是公正的,对谁都一视同仁;第二,死并不孤单,全世界都与你为伴。

自我意识强烈的人本能地把世界看作他的自我产物,因此他无论如何不能设想,他的自我有一天会毁灭,而作为自我的产物的世界却将永远存在。

对死的思考推动人们走向宗教,而宗教的实际作用却是中指这种思考。从积极方面说,宗教倡导一种博爱精神,其作用也不是使人们真正相信不死,而是在博爱中淡忘自我及其死亡。 面对永恒的死,一切有限的寿命均等值。随想:哲学总是在以各种神秘的姿态诱惑着我们

人类思想的前行,而哲学背后的指示者就是世界。然而一旦诱惑成功,它却又立即嘲笑人类智慧的愚昧与无能为力,它让我们矛盾,在矛盾中悲观,却也滋生出超脱;悲观的便成了可怜的无谓的牺牲者,超脱的便成了它手中不安分的精灵。

亚里士多德和霍布斯都人为,爱名声之心在青少年身上值得提倡,尚可激励他们上进,对于成年人就不合适了。

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一种软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一种浅薄的追求,它证明了目标的有限。

圣徒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智者是温和的理想主义者。

诚然,抱着过时的信仰不放,或者无信仰而装作有信仰,都是可悲可笑的,不妨调而侃之,哈哈一笑。可是,当我看见有人把无信仰当作一种光荣来炫耀时,我再也笑不出来了。

昆德拉:“明天当自然从地球上消失的时候,谁会发现呢?„„末日并不是世界末日的爆炸,也许没有什么比末日更为平静的了。”我知道他绝非危言耸听,因为和自然一起消失的还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整个心灵生活。上帝之死不足以造成末日,真正的世界末日是在人不图自救、不复寻求生命意义的那一天到来的。

活着的往事——这是灵魂之所以具有孕育力和创造力的秘密所在。

圣埃克絮佩里创作的童话中的小王子说得好:“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

未完成让很多东西看起来很伟大很完美。包括文学作品,也有婚姻爱情。很多东西如果停止了追,就失去了意义,魅力也随之而去。

不要试图求得别人的理解也不要试图去完全了解别人,这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失尊重的。在我看来,后者倒像是把对方当成了研究对象。所以倒不如在保持一定距离的同时给予对他人的信任,岂不落的双方都轻松?

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当然,如果一个人在未完成的心态中和死亡照面,他又会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于死不瞑目。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无论死亡何时到来,人生永远未完成,那么,我们就会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上与死亡达成和解,在积极进去的同时也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死神喜欢蹑行,当我们听见它的脚步声时,我们甚至来不及停住唇上的生命之歌,就和它打了照面。

沉默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沉默是复仇者最高的轻蔑。

„„又问他(苏格拉底)葬礼如何举行,他笑到:“如果你们能够抓住我,愿意怎么埋葬就怎么埋葬吧。”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们也许可以称这种晕眩为一种虚弱的自我迷醉。一个人自觉软弱时,决定宁可屈从而不再坚挺,就是被这种软弱醉倒了,甚至会希望变得更加软弱,希望在大庭广众中倒下,希望倒下去,再倒下去。

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的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殊不知在人类历史上,以救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们造成的苦难远远超过普通的歹徒。 我甚至相信,人最接近上帝的时刻不是在上帝向人显示奇迹的时候,而是在人认识到世上并无奇迹却仍然对世界的美丽感到惊奇的时候。

我们为什么会渴望爱?我们心中为什么会有爱?我的回答是:因为我们都是孤儿。 韩愈把毁谤的根源归结为懒惰和嫉妒。

有两种自卑。一种是面对上帝的自卑,这种人心怀对于无限的敬畏和谦卑之情,深知人类一切成就的局限,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忘乎所以,不会狂妄。另一种是面对他人的自卑,这种人很在乎在才智、能力、事功或任何他所看重的方面同别人比较,崇拜强者,相应地也就藐视弱者,因此自卑很容易转变为自大。

周国平散文 评价篇三
《周国平散文选段》

周国平散文选段(爱情,婚姻)

散文 曾经认为是多么晦涩难懂 高不可攀的东西 往往是敬而远之…….可是,当真正接触到的时候却是爱不释手 闲来 来读一两篇 低落时 读一两篇……受益颇多 甚是惬意!

爱情似花朵,结婚便是它的果实。植物界的法则是,果实与花朵不能两全,一旦结果,花朵就消失了。有此类比,一旦结婚,爱情就消失了。

有没有 两全之策喃?

有的,简单极了,只须改变一下比喻的句法:未结婚的爱情如同未结果的花朵的美,而结了婚的爱情如同花已谢的果实的美。是的,果实与花不能两全,果实不具有花朵那种绚烂的美丽,但果实有果实的美,只要它是一颗饱满的果实,只要你善于欣赏它

植物不会因花落而伤心。是人太复杂了,他在结果以后仍然缅怀花朵,并且用花朵的审美标准去批判果实,终于使果实患病而失去了属于它的那一种美。

每当看见老年夫妻互相搀扶着,沿着街道缓缓地走来,我就禁不住感动。他们的能力已经很微弱,不足以给别人以帮助。他们的魅力已经很微弱,不足以吸引别人帮助他们。于是,他们用衰老的手臂相互搀扶着,彼此提供一点儿尽管太少但极其需要的帮助。

年轻人结伴走向生活,最多是志同道合。老年人结伴走向死亡,才是真正的相依为命。

《圣经》记载,上帝用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造成女人,于是世上有了第一对夫妇。据说这一传说贬低了女性。可是亚当说得明白:“这是我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今天有多少丈夫能像亚当那样,把妻子带到上帝面前,问心无愧地说这话喃?

结婚是一个信号,表明两个人如胶似漆仿佛融成了一体的热恋有它的极限,然后就要降温,适当拉开距离,重新成为两个独立的人,携起手来走人生的路。然而,人们网网误解了这个信号,反而以为结了婚更是一体了,结果纠纷不断。

周国平散文 评价篇四
《周国平散文》

周国平散文 评价篇五
《周国平散文经典语句》

未能直接提供word版,抱歉。

周国平散文 评价篇六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一: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好像是我们这些学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会有时间看书了似的。当然,假期所读的书与平时读的完全不在同一档次,毕竟,谁有本事在读完一本科幻小说或是漫画之后能写出合乎要求的读后感?于是乎,我的同学们只好拿起平时只放在书架上冲样子的名着读了起来。

我却幸运得多了。多亏我的未雨绸缪,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着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着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着。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责任感”。不过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应该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达到无疑是奢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我希望自己能够秉持这圣经,不忘审视自己。学习的范畴,不只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那么浅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篇二: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着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着、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 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篇三: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我也算是孤陋寡闻了,今天第一次接触到《周国平散文》,老实说提不起兴趣看,这本书对一个不爱 看书的人实在是生疏,可从开头简介部分了解到“周国平,他的专业 是哲学,他兼事哲学和文学,除学术论着外,还写了大量哲理散文。在广泛的社会阶层中,尤其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他的作品拥有许多热心的读者。”不感狂言自己对哲学有多少认识,只能说对哲理性的文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我感觉一个人无论处在人生哪个困境,哲理都能带你走到海阔天空的境地里,于是在尘世奔波焦虑浮躁的心会慢慢地平静下来。

作者说:“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堕入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不要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属于你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 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心灵 是一本奇特的账簿,只有收入,没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欢乐,都化作宝贵的体验记入它的收入栏中。是的,连痛苦也是一种收入。人仿佛有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其实一个人能朝这个方向走算是很洒脱了,可人有时就是容易在自己的宇宙中迷失方向,走向黑暗的深渊,在痛苦中挣扎。为什么

说书是良师益友呢?也许当你在人生的低谷看到上面这段话时,会振奋起来,人生有千百中滋味,最后留下的不能是无耐,应握起双手掌控好自己的宇宙空间。

读了《周国平散文》我们会不断得到一个个生命的启迪和发现,去体验现实生活 中不经意而呈现出的美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作为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幼儿园老师,我感觉自己的潜能不在这片沃土上,总有一个伤口在不经意中流血,内心无时不想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永远追寻凯旋。人一生的就像是大海,波涛汹涌、风平浪静、海市蜃楼,各种归属于大海的现象都会在人的一生中呈现,没有这样的经历生命的价值何以体现呢!只要尽八分力去努力了,那不管是凯旋还是败归,都能享受回归的战利品,使自己的精神获取新生的力量,那每个人此生都不会有遗憾了。

相关热词搜索:周国平散文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精选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周国平散文 评价”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周国平散文 评价"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25567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