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王小波说写作可以提升自己的的话

王小波说写作可以提升自己的的话

2016-02-24 09:55:0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王小波说写作可以提升自己的的话第一篇《王小波经典语录合集通过写作改变自我》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王小波说写作可以提升自己的的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王小波说写作可以提升自己的的话第一篇
《王小波经典语录合集通过写作改变自我》

王小波曰:青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王小波曰:尊严不但指人受到尊重,它还是人价值之说在。王小波曰: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烂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有趣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王小波曰:一味的勇猛精进,不见得就有造就;相反,在平淡中冷静思索,倒更能解决问题。王小波曰:总而言之,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个样子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人在工作时,不单要用到手,腿和腰,还要用脑子和自己的心胸。王小波曰: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很美!王小波曰:萧翁说明辨是非难,是因为这些是非都在伦理的领域之内。王小波曰: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见解受所处环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觉得明辨是非是难的。王小波曰:罗素先生云,真正的伦理原则是把人人同等看待。经典语录出自:王小波曰: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王小波曰:这些事使我想到了福柯先生的话:话语即权利。这话应该倒过来说:权利即话语。王小波曰:然后我又猛省到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王小波曰:照他看来,写书应该能教育人民,提升人的灵魂。这真是金玉良言。但是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王小波曰: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王小波曰:我自己当然希望变得更善良,但这种善良应该是我变得更聪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王小波曰: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见识。王小波曰: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而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王小波曰:此种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的价值领域。王小波曰: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的精英更为重要。王小波曰:人活在世上,自会形成信念。对我本人来说,学习自然科学,阅读文学作品,看人文科学的书籍,乃至旅行,恋爱,无不有助于形成我的信念,构造我的价值观。王小波曰: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

人生在世最有趣地事啊,要把这件趣事从生活中去掉,倒不如把我给阉了。王小波曰:假设我们说话要守信义,办事情要有始有终,健全的理性实在是必不可少。王小波曰:尤瑟纳而女士借阿德里安之口云,当一个人写作或计算时,就超越了性别,甚至超越了人类—-当你写作和计算时,就是在思考。王小波曰:身为一个中国人,最大的痛苦时忍受别人“推己及人”的次数,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王小波曰:我认为,把智慧的范围限定在某个小圈子里,换言之,限定在一时,一地,一些人,一种文化传统这样一种界限之内是不对的;因为假如智慧是为了产生,生产或发现现在没有的东西,那么前述的界限就不应当存在。王小波曰: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做聪明人才有前途,当笨蛋肯定是要倒霉。◆.一个女孩子来到人世间,因改像男孩子一样,有权利寻求她说要的一切。假如她所得到的正是她所要的,那就是最好的。王小波曰: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代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将来,他生活在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假如你什么都不学习,那就只能生活在现实现世的一个小圈子里,狭窄的很。王小波曰:对于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罗素语)王小波曰:所谓伟大的事业,就是要让自己的梦想成真。王小波曰:梦想虽不见得都是伟大事业的起点,但每种伟大的事业必定源于一种梦想————我对这件事很有把握。王小波曰:伟大一族不是空想家,不是只会从众起哄的狂热分子,更不是连事情还没弄清就热血沸腾的青年。他们相信,任何美好的梦想都有可能成真————换言之,不能成真的梦想本身就是不美好的。王小波曰:不但对权势的爱好可以使人误入歧途,服从权势的欲望也可以使人误入歧途。王小波曰:蛊惑宣传虽是少数狂热分子的事业,但它能够得逞,却是因为正派人士的宽容。王小波曰: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王小波曰:我们的社会里,必须有改变物质生活的原动力,这样才能把未来的命脉握在自己的手里。王小波曰:个人的体面与尊严,平等,自由等等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没有的。王小波曰:古往今来的中国人总在权势面前屈膝,毁掉了自己的尊严,也毁掉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王小波曰:人活在世上,看到了这些差异,就想要从中得出于己

有利的结果。这虽是难以避免的偏执,但不大体面。王小波曰:不管社会怎样,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人活在世界上,需要这样的经历:做成了一件事,又做成了一件事,逐渐地对自己要做的事有了把握。王小波曰:人经不起恭维。越是天真,朴实的人,听到一种于己有利的说法,证明自己身上有种种优越的素质,是人类中最优越的部分,就越会不知东西南北,撒起癔症来。我猜越是生活了无趣味,又看不到希望的人,就越会竖起耳朵来听这种于己有利的说法。王小波曰:我去起圈时,猪老诧异的看着我。假如它会说话,肯定要问问我:抽什么疯呢?有时我也觉得不好意思,就揍它。被猪看成笨蛋,这是不能忍受的。王小波曰:我以为,一个人在胸中抹煞可信和不可信的界限,多是因为生活中巨大的压力。走投无路的人就容易迷信,而且是什么都信。虽然原因让人同情,但放弃理性总是软弱的行径。王小波曰:知识分子的道准则应以诚信为根本。王小波曰:科学的美好,还在于它是种自由的事业。参与自由的事业,像做自由的人一样,令人神往。王小波曰: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王小波曰:对残疾人的最大尊重,就是不把他当残疾人。王小波曰:真正有出息的人是对名人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并且在那上面做出成就,而不是仅仅对名人感兴趣。王小波曰: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可以互相了解,这就需要对各种文化给予不带偏见的完整说法。王小波曰: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文化,人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王小波曰:善良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所以让我去选择道德根基,我愿选实事求是。王小波曰:诚然,作为一个人,要负道义的责任,憋不住就得说,这就是我写杂文的动机。王小波曰:人有才能还不叫艺术家,知道珍视自己的才能才叫艺术家呢。王小波曰: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王小波曰:所谓智慧,我指的是一种进行理性思维时的快乐。王小波曰:有趣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一直伸往未知的领域。王小波曰:正常的性心理是把性当作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但不是全部。王小波曰:人生惟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王小波曰:要努力去做事,拼命的想问题,这才是自己的救星。王小波曰: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 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

以长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王小波曰:通过写作改变自我。 (福柯)王小波曰: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王小波曰:无论如何,真正的艺术才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经典语录出自:王小波曰:在中国做知识分子,有一种传统的模式可能是孔孟,也可能是程朱传下来的,那就是自己先去做个循规蹈矩的人,做出了模样,做出了乐趣,再去管别人。王小波曰:人和人是不平等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有知识的差异。王小波曰: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王小波曰: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些事,心里就很和高兴。

王小波说写作可以提升自己的的话第二篇
《王小波说过的话》

没有人有耐心听你讲完自己的故事,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要说;没有人喜欢听你抱怨生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痛;世人多半寂寞,这世界愿意倾听,习惯沉默的人,难得几个。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王小波

王小波说写作可以提升自己的的话第三篇
《论王小波的创作思想》

论王小波的创作思想

王松青

摘要:九十年代的王小波是一个文坛异数,他的代表作《时代三部曲》充分表现了他的创作思想,他以其独树一帜的创作思想——追求天真无邪的性爱,追求超脱现实的想象,反乌托邦,追求有趣,引得了世人的瞩目。

Abstract : In the 1990s Wang Xiaobo is a literary dissident. his masterpiece, "Three Times" fully demonstrated his creative thinking. With his unique creative thinking -- the pursuit of innocent sex, time to look beyond the imagination of anti-utopia, pursuit of interesting, so that the eyes of the world.

关键词:王小波;创作思想;性;想象;反乌托邦;有趣

Key words: Wang Xiaobo;Creative thinking;Sex;Imagination;anti-Utopian; interesting

在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中,王小波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异数。王小波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名声大噪,出现了大批的追慕者,有人把他喻为东方的乔伊斯和卡夫卡,对他推崇备至。说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小说创作领域。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主流文学界对王小波几乎保持着

1沉默的态度,他们很少对他有过评价。但笔者以为,谈到当代文学,王小波是不可忽略的,

他无论是在杂文方面还是小说方面都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占领了当代文学的一块领地。本文试图对王小波创作思想的成因、具体表现以及他的不足作一些梳理。

一个作家创作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而他的童年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童年经验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不可逾越的开端,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形成和发展起

2着决定性的作用。童年时期的经验,特别是那些印象深刻的经验往往给艺术家的一生涂上一种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家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和作品情绪情感3或情节。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当时正值“三反”运动期间,他的家庭发生变故,这一突变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成长阶段刚刚处于文革,用余华的话说文革就是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年代。文革充分暴露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人的劣根性,社

4会的荒谬性,以及人性的压抑和生活的枯燥,从他主要的小说《时代三部曲》来看,文革

时期是他的一个梦魇。文革时期充分暴露了人性的最大缺点,他以为,无论是在哪个阶段,人最大的敌人就是愚昧,作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他最要反对的就是愚昧,反对专制,获得自由,他充分感受到了文革时期人受到了愚弄和压制,更觉得自由的可贵性,同时,他也认为一个人仅仅只拥有一生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的那样:作为小说家,不仅实践一种文学的形式;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智慧,一种立场,一种排斥与任何政治、宗教意识形态,道德和集体忍痛的立场,一种有清醒觉悟的不屈不挠,满腔愤怒的非认同化,它的构成不是作为逃避或被动,而是作为抵抗,挑战反抗。反映在小说中,对现实荒谬的摹写和反讽,对乌托邦神话的怀疑和反抗,对诗意世界的渴慕与信守,成了王小1一文中的“沉默”主要指文学界/批评界对王小波的评价不足的状态,当然,也可以理解成王小波依然处在文艺评论的话语圈之外的意思。

2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 92, 94页。 3童庆炳,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 92, 94页。 4《时代三部曲》是王小波的主要小说,基本上包含了他的所有创作观。

波小说的主要内容。“智慧被超越,变成了暧昧不清,性爱被超越,变成了‘思无邪’,有

5趣被超越之后,就会变成庄严滞重”,这一段话大体上可以说明王小波的创作观。

追求天真无邪的性爱。在王小波的小说中,性描写占很重要的地位。中国的文坛一方面是以无性的生活为品质的畸形心理结构,对性讳莫如深;另一方面,却是鬼鬼祟祟,认为性是坏事却对其极度热衷,抑制不住进行偷窥刺探,造成一种病态的淫荡,形成一种萎缩的人格心态。新时期以来,尽管人们的观念有所革新,但性禁忌依然存在,纵观当代文坛,文学中还不能真正把性当作文学的一因子,作家们对性的描写都是小心翼翼,朦朦胧胧,即使是在新世纪,作家也并没有把性当作性,要比性本身内涵丰富得多,要么把它当作一种情节的推动因素,或者性就是欲望叙事,性代表的不仅仅是性,而是包括性的欲望,毕飞宇的《平原》里面的性就是欲望叙事,余华的《兄弟》中的性是只是伦理颠覆,浮躁纵欲的社会现象,性是社会形象的代言者。它表现的完全是病态或变态的性。王小波的性描写却是以一种高昂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的眼前,他不再回避性,而是直面性,他以他自己的行动宣告,性不是低俗下流淫秽的,也不是神秘的,它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性在他的文章中,是反叛的工具,是生命力的象征,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因素。王小波在小说中大量地描写性,跟他和李银河所作的一次社会调查有很大的关系。他曾在九二年与李银河作过一次同性恋生活的调查,使得他对中国人的性观念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王小波对性的描写实际上是对现时的文学现象作一次有力的反叛,他正式把性拿到了文学的台面上。他认为,性是文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王小波这样无所顾忌的性描写,极容易招致人的非议(也造成了很多人的误读)。对于这一点,他自己有过说法:“这本书里有很多地方写到性”,这种写法不但容易招致非议,本身就有媚俗的嫌疑,我也不知为什么,就这样写了出来,现在回忆起来,这样写既不是为了找些非议,也不是想要媚俗,而是对过去时代的回顾,众所周知,六七十年代,中国处于非性的年代,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主题,正如饥饿的年代里吃会成为生活的主题,古人说:食色性也,想爱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成为人性的障碍6。”他坦言,“事实上性在中国人生活里是很重要的事,我们享受性生活的态度和外国人没什么不同,在这方面没必要装神弄鬼。既然它重要,自然就要讨论。严肃的文学不能回避

7它,社会学和和人类学要研究,艺术电影要表现它,这是为了科学和艺术的缘故”。他小

说中的性描写是探讨这些层面深处中国人的生存境遇。他所描写的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游戏:冒犯禁忌的游戏和自由联想的游戏,在《黄金时代》中,整部书写的就是王二与陈清扬在文革中的性爱,这其实是冒犯禁忌的游戏和自由联想的游戏的集中体现。在文革这个谈性色变的年代里,王二和陈清扬敢于冒犯禁忌,进行无所顾忌的性爱。这是常态的性。《革命时期的爱情》里王二面对X海鹰的虐待,从而对她在想象中进行无所顾忌的强暴,这里表现了变态的性和病态的性。二,隐喻,性的健康与否隐喻着精神自由或精神压抑,在《我的阴阳两界》中,主人公在小说一开始就患上了阳痿症。阳痿是他生活的一道分界线,这时的性成为了逃避世俗的契机,王二在阳痿时可以特立独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着自由的生活,一切都不必受到管束。等到阳痿被治好之后,却没有了先前的那种自由,只得过上了正常人那种压抑而无聊的生活。三,诗意与狂欢,所有的性描写都具有两个特点,即诗意和狂欢。在《三十而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蓝天,两边纷纷的落叶好像天国金色的大门。我心里一荡,一些诗句涌上心头。就在这一瞬间,我解脱了一切苦恼,回到存在本身„„

我们迎着风走回去,我给她念了刚刚想到的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而阴茎倒挂下来。

这几句话与性有关,与自由有关,与狂欢有关,却是极具诗意。王小波的性是极其自然,干5

6王小波:《红拂夜奔·序言》,《青铜时代》,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第251页。 王小波:《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我的精神家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7王小波:《摆脱童稚状态》,《文明与反讽》,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9页。

净和充满健康的人性的,无遮无拦,干净,明快,性无处不在,成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话正确道出了王小波小说性描写的特点,看王小波的书能纠正国人的性心理,这话也不算过誉之词。

追求以梦为马,超脱现实的想象。想像将永远是艺术家的手段。作家的创作是作家的生命体验经过一次再创造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地体现出了作家卓绝的想像力。这是王小波自己关于想像的说法:“我总觉得一门心思写单位里的那些烂事,或者写些不愉快的人际冲突,不是唯一可做的事情。文学事业可以像科学事业那样,成为无边界的领域,人在

9其中可以投入澎湃的想像力”。小说的实质就是从一个假前提出发什么都能够推论出来,

读者从小说中看到千奇百怪的事都不应该诧异。小说的生命在于虚构和想象的力量。中国的小说普遍存在着一个缺点,片面强调社会现实,而小说写成了历史、新闻、实录,只是表面地反映社会问题。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和新写实主义无不都是太过于注重现实,而把想象挤到一边。但是,小说所要做的是揭示生存本相,深入到社会层面进行追问和思考。王小波正是深刻地把握了这一点。在他所喜爱的作家中,卡尔维诺的小说《我们的祖先》,里面就是三个荒诞不经的故事,子爵在战争中被炮弹分成了两半,分别成为好人和坏人——《分成两半的子爵》。男爵终生生活在树上——《树上的男爵》。勤勉而努力的骑士是不存在的,包裹在盔甲里面什么也没有——《不存在的骑士》。这些都是生活中不可能的事情,却参与了真实的生活。这给王小波的思维打开了一个维度。王小波的想象,除了吸取西方作家的因素,主要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他继承了庄子“无待”的卓绝超伦的想象力,同时他的想象也最具有空灵飘逸的感觉。王小波的小说与其它小说想象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其他作家的想像一般都是基于现实的想像,增加小说的真实性,使其更具有真实感,但王小波的小说却恰恰相反,他试图要表现的是荒谬性,他的想像大多数是极度夸张的想像,他的想像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对事物本身的想像以及触类旁通的比喻。他的想像力汪洋恣肆,在《红拂夜奔》中,他把洛阳城描绘得像威尼斯一样,李靖的形象怪异而突出,“李靖在天上行走时,就象一只大鸟。这是因为他站在拐上时撅起屁股,把上身朝前俯去。这种乘拐姿式在洛阳城里得到最高的评价——被认为是最帅的,但是现在看起来却像个淘气的女孩子尝试站着撒尿一样,说不上有什么好看。他在街上走时,两腿岔得很开,一条腿踩

10在街的左边,另一条腿踩在街的右边„„”这形象像梵高的向日葵一样醒目。第二种是表

现了人物的异化。虬髯公到了老年,四肢都长成了平摊的形状,好像螃蟹腿的上半截,固定

11在水平方向上了。王小波在《万寿寺》里面关于凤凰寨的描写,《红拂夜奔》中关于洛阳

城的构建,都是从卡尔维诺中得到启发的。对于他的小说很难读懂,想像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觉得是脱离了现实,且是不可思议的。他曾有过解释,“罗素先生曾说,从一个假前提出发,什么都能够推论出来,照我来看这就是小说的实质。这就是说,小说里可以虚构。在一本小说里,不管你看到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不应该诧异,更不该指责作者违背真实的原则,因

12为小说就是假的呀”。《黄金时代》是想像点缀着文字,而在《青铜时代》和《黑铁时代》

中,想像开始凸现,《青铜时代》虚构的是唐人传奇,他借的是唐人的符号,在他的小说中,唐人已具有了个性鲜明的王式唐人,他构建了另类的古代人物,生活,表现了他的卓绝的想像力。在《白银时代》构建的是一个未来社会。他的想像都与诗意联系在一起,他试图用想像去构筑诗意的世界。想象的凸现,使王小波的小说阅读存在着趣味和难度。 8

8

9李银河评价王小波的话。 王小波:《关于幽闭型小说》,《文明与反讽》,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1页。

10王小波:《红拂夜奔》,《青铜时代》,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第260—261页。

11王小波:《红拂夜奔》,《青铜时代》,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第444页。

12王小波:《生活和小说》,《我的精神家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反乌托邦。乌托邦思想是王小波甚为厌恶的。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西方一位学者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说来就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中外文学史上出现了许多乌托邦小说,莫尔的《乌托邦》,贝拉密的《回顾》,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以《边城》为代表,他们都企图根据乌托邦中所认真规划的蓝图来改造社会。就其本质而言,乌托邦的功能乃是启发性的。但是,人类历史上没有过任何乌托邦社会,因为乌托邦代表着完美,代表着绝对平等,代表着绝对的“真善美”,实际上也就代表着停滞,代表着死亡,代表着人类灭亡。乌托邦是前人犯的一个错误。不管是哪种乌托邦,总是从一个人的头脑中想像出来的一个人类社会。乌托邦的缔造者是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千秋万代后世人的思想。假如不把后世人变蠢,这就无论如何也不能成功,无论构思乌托邦,还是实现乌托邦,都是一种错误。于是,二十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反乌托邦小说,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动物庄园》,赫胥黎的《猿与本质》,安东尼·伯吉斯的《发条橙子》。但是,在当今,人们已经把反乌托邦的概念扩大,“在反乌托邦作品中,叙述的事实漂浮不定,世界的意义退隐到无关联语义的拼贴与叙述圈套中,写作只能在自我放逐和虚无中获得自慰„„反乌托邦作品的无序,混乱甚至自相矛盾,标志着中心、理想等人赖以观照自身和存在的价值尺度的失落,从而具

14有明显的后现代文化品性”。一般认为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作品都属于反乌托邦小说,

这些都是典型的反乌托邦小说,这样,反乌托邦文学的实践在中国并不只是王小波一人,当代的新写实主义就是典型的反乌托邦小说。但是王小波的反乌托邦小说却是卓然独立的,王小波一贯以人文主义的立场处世,同时又感受到了乌托邦的荒谬性,他的时代三部曲都可以看作是反乌托邦小说,《黄金时代》是关于现在的叙述,但同样是荒谬和矛盾的,他自己曾经说道:本书的三部小说被收到同一个集子里,除了主人公都叫王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我相信读者阅读之后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主题就是我们

15的生活。同时也会认为,还没有人这样写过我们的生活。王小波反乌托邦的代表作,就是

《白银时代》,它完全按照乌托邦完美的逻辑构筑了一个幻想世界,这个幻想世界以它的未来性和完美的乌托邦性看起来很完美,实际上里面充满了悖论和矛盾,充满了荒谬,充满了极权和专制。它深刻地受到了奥威尔《一九八四》的影响。反乌托邦主义反映的是反面的理想社会。在描述方面自觉地把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态掺杂,揭示了社会的非理性的同时也暗示了现实仍存在的封建残余。在这种社会中物质文明泛滥并高于精神文明,精神依赖于物质,精神受控于物质,人类的精神在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并没有真正的自由。看他的小说会有这种感觉,人们觉得现实生活并没有像王小波描写的那么颓废和无助,但是,他写的却是真实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一直以来都高唱乐观主义,忽视在生活中的烦恼和苦闷。在他的文字表面,发现他笔下的人物很可笑,很倒霉,看似也有点颓废,在他的小说里面(文字表象),我们根本发现不了能使我们热血沸腾的人物,没有激进的人物,也不是愤怒型的人物,在人身上也没有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但是,人物对于自己命运的遭遇并不是一味地承受,他们会从平淡无聊的生活中找到乐趣,找到生活的意义。他与以往作家所创造的人物都是不相同的,他所描写的社会环境,也是荒诞而荒谬的,他对生活所采取的是解构,把生活解构得支离破碎,然后就在这个支离破碎中发现了生活的荒诞和荒谬,不可能的事情确确实实发生在了人的身上。《青铜时代》这一组长篇小说,《万寿寺》明显承袭了《暗店街》的写法,1313王小波在去世前数月给友人的电子邮件中说:“从柏拉图到马克思,曾有太多的人想设计一个理想社会让人类幸福。我尊敬这些人,但我痛恨他们的这一观点。……根据如下:如果一个人得到幸福,那必定不是通过别人的设计。人们只能自己为自己创造幸福。有人为我们的世界找到了一个新救世主:懦学。他们为什么非要强加于人?这就是我气愤的原因。”

14金秋:《乌托邦情结的消解——中国“后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一种精神向度及其文化品性》,《广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15王小波:《黄金时代·后记》,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

《红拂夜奔》中是关于知识分子的遭遇问题,《寻找无双》是关于智慧的遭遇问题,这些都是有关反乌托邦的书。

追求有趣,这是王小波创作思想的又一方面,在传统观念中,有趣是低级通俗的代名词,它似乎与高雅的文学扯不上什么联系,文学所表现的应该是高雅的东西。中国传统的文学观是经世致用,承担了思想启蒙,政治宣传的重任,有趣只是文学的边缘化现象,只有一些志怪小说,神魔小说具有有趣娱乐的成分。王小波似乎是第一个把有趣提到小说艺术层面上来

16讲并大声呼喊有趣的人,他认为小说需要有趣,并不是去迎合大众的趣味,而是出于小说

17艺术本身的需要。“小说应该有无限种可能,应该好看,有趣,富有诗意”。“我总觉得

18文学的使命就是制止整个社会变得无趣。”在他的小说中,有趣包含了幽默、黑色幽默、

戏谑、狂欢、讽刺、反讽等多种表现形式,而承载这些的就是他的游戏性。他的目的就是消解主流的意识形态,确立一种新的精神主体,制造有趣是在现代社会的压力之下释放压力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幽默是有趣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王小波关于小说应该幽默的说法主要承袭自欧洲,欧洲从有小说开始就与幽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欧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巨人传》就充满了幽默。昆德拉曾经说过,幽默是现代小说的起源,小说创造想像,引人发笑,这是现代小说特有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精神状态中,它把存在的可笑性揭示出来了。幽默是一道神圣的闪光,它在道德含糊之中揭示了世界,它在它无法评判他人的无能中揭示了人,

19幽默是对人世之事之相对性的自觉的迷醉,是来自于确信时尚没有确信之事的奇妙欢悦。

另外的原因就是他有感于当下的生活状况以及现当代中国的文学现状。文革时期人们所过的是那种压抑枯燥非人化的生活,当下的生活刻板而毫无生趣。“在社会伦理的领域里,我还想反对无趣,也就是说,要反对庄严肃穆的假正经。据我的考察,在一个宽松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优雅,收获到精雕细琢的浪漫,在一个呆板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收获到幽默――

20起码是黑色的幽默”。中国现当代文学继承传统,它成为了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和社会政治

的传声筒。当代文学几乎与幽默扯不上什么联系,文学几乎成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了社会政治的传声筒。“我写作的起因就是既然这世界上有趣的书是有限的,我何不去

21试着写几本”。这是一种与当代文坛主流意识形态决裂的宣言,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心

理意义上的一个反熵的过程。小说中的人物都在制造有趣,在狂欢,这与许多站在道德角度批判现实的作家不同,他们往往只是一味的谴责苦难。除幽默之外,黑色幽默、戏谑、狂欢、反讽这些表现形式,都是建立在幽默的基础上,使得小说具有趣味性。首先就是要求它幽默,而要产生幽默,可以是话语本身的幽默,也可以是黑色幽默,或者通过戏谑、狂欢、讽刺、反讽等手段。在这里,讽刺也是一种表现有趣的重要手段。王小波的讽刺是一种城府极深的人中透出机智的表现,没有直接面对面的交锋,而是侧击,多角度地交火。同时,他的所有有趣中都包含着诗意,通过有趣来表现出浓厚的诗意,这是他所有小说的共同点。他的有趣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逻辑上的有趣,“所谓破鞋者,乃是一个指称,别人说你是破鞋,

22你就是破鞋,没什么道理可讲”。 “所谓虚伪,打个比方来说,不过是脑子里装个开关罢

了。无论遇到任何问题,必须做出判断:事关功利或者逻辑,然后把开关拨动。扳到功利一边,咱就喊皇帝万岁万万岁,扳到逻辑一边,咱就从大前提、小前提,得到必死的结论。由

23于这一重负担,虚伪的人显得迟钝,有时候弄不利索,还要犯大错误”。在《寻找无双》16在王小波之前,鲁迅的《故事新编》也充满了有趣,老舍的小说也具有有趣的成分,但是他们并没有提出“追求有趣”这个口号。

17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序》,奔放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8王小波:《文明与反讽》,选自《文明与反讽》,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4页。

19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版,第33页。

20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自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王小波:《有关“给点气氛”》,《我的精神家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页。 22王小波:《黄金时代》,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23王小波:《黄金时代》,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王小波说写作可以提升自己的的话第四篇
《高三作文资料——王小波》

王小波

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此时正值“三反”运动间,家庭境况突发变故对他影响很大

创造性作家

王小波是中国富有创造性的作家之一,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做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以及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伊塔洛•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 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汪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其成名作《黄金时代》,文学界的评誉甚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更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 他的小说其实一直不大被出版社接受,也是因为文章中的性描写。其实这些文字不如贾平凹等人的小脚文学来的露骨,也不如其它人写的一样媚俗,只是比较直率罢了。在新时期文学领域中,性禁忌依然存在,这原因涉及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伦理价值等一些更深的层面。 抛开以上热点不谈,从没有看到有人用这样的笔法写作。在王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历来文学所谓真实性的规则全都被从容跨越了,他用了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写小说,大量的即兴发挥、错位的角色语体,寓庄于谐,寓文雅于粗野。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王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在内心状态和角色地位上最接近游离于主流的个体知识分子,这种性格的叙事者,也有易于辨识的语言风格。王本身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曾是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过,赴美深造过——他的本职是个名牌大学数学讲师,写这一手好文不输任何敢称大师的人,这种角色在中国文坛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王小波所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以人为本

王小波“以人为本”的精神立场对于今天的现实道德生活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群体之人, 是当前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心所在, 具有很强的操作意义和现实意义。 “集体第一, 个人第二”作为道德准则是无可挑剔的, 但不能无限泛

化, 甚至发展到“目中无人”———忽视了个人的存在。个体之人更应受到尊重。人权, 其精髓是“个体的权利”。面对强权,个人是弱者。更容易受到侵犯。所以, 整体的人,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 而不平则鸣甚至铤而走险的人, 则主要是个体的人。所以, 我们虽然不能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为本”,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个体的存在;要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但也要反对个体虚无主义。因此我们认为王小波强烈的人权意识渗透在其作品之中,对我们认识人本主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王小波的《白银时代》、《黑铁时代》, 这些反乌托邦小说都凸显出作家对国人生存状态的关怀。张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人的自然本性的人本主义思想。人权意识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反乌托邦小说所揭示的正是“个人”的危机。无论《白银时代》, 还是《黑铁时代》,主流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已失去了一个个体的地位, 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人性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中遭遇前所未有的抑制,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极权, 是那种被置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造成的。王小波以这个文革这个特殊的时代为突破口揭示出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荒谬的生存体验, 作者对这段荒唐历史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其二,理性与知识的现实意义。理性不仅是王小波思想以及人生哲学的核心,也是他的性格特点。他本是个欣赏逻辑学、数学、科学的人,终身追求着理性与知识。这我们可以从《有关“错误的故事”》、《科学与邪道》、《科学的美好》、《对待知识的态度》等杂文了解到王小波的思想观点。王小波把文革时期作为其作品的时代背景,这与他崇拜理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文化以道德为宗旨,从道德价值的角度来剖析世界。这种看法当然有着它先进性的一方面,然而这种看法我们认为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同样也必然造成一系列不合理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儒家学说是救世良方,道德价值是社会的基础,社会的稳定是最重要的,从而对自然科学知识缺少必要的尊重,以致于我们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数百年。对道德判断来讲, “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知识”。因此,知识分子有责任帮助社会,向社会提供自己的意见。这就是王小波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王小波对知识分子的看法是双重的。一方面,他同情无数知识分子,比如马寅初和老舍,因为有过生活于不理智时代之不幸。另一方面,作为讲绝对原则,给老百姓灌输不合理思想的人,知识分子也往往犯“建立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之罪。总而言之,王小波倡导以现实、理性为导向“: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与此相反,作为一个自由派,王小波看问题的立场是个人主义的。中国近代以来的一个重要错误是不充分发展个人主义与文化多元化。要真正解决中国从古到今的弊病,我们必须关注人,尊重人,使人性的光辉得以宣扬。从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得出王小波为中国知识分子提出的良方,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这种观点是以理性主义为根基。

如在《沉默的大多数》就是这样嘲讽反科学的现象:“从我记事开始,外面总是装着高音喇叭,没黑没夜地乱嚷嚷。从这些话里我知道了土平炉可以炼钢,这种东西和做饭的灶相仿,装了一台小鼓风机,嗡嗡地响着,好像一窝飞行的屎壳螂。

炼出的东西是一团团火红的粘在一起的锅片子,看起来是牛屎的样子。有一位手持钢钎的叔叔说,这就是钢。那一年我只有六岁,以后有好长一段时间,一听到钢铁这个词,我就会想到牛屎。从那些话里我还知道了一亩地可以产三十万斤粮,然后我们就饿得要死”。王小波就是通过这样的诙谐的笔锋,对愚昧进行无情的嘲讽,其科学理性的宣扬,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王小波的这种努力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王小波对理性的强调,笔者认为是合理并且必要的。其意义在于,理性可以帮助我们真正摆脱陈腐过时的价值观,产生真正的时代精神。 当理性与人性的发生冲突时。“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正如他有权拒绝下水去捞一根稻草。假如这是对的,就对营造或提倡社会伦理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顾浪漫煽情,要留有余地;换言之,不能够只讲崇高,不讲道理。”王小波用冷峻的目光,审视事物本质及内在冲突,从人性角度上构建理想的道德标准。

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作品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被人们广泛阅读、关注、讨论并引发了场持久不衰的(王小波热),王小波荒诞不经的想象力和妙趣横生的叙述方式一定会赢得更多的会心的微笑。 王小波生前两获联合报中篇小说大奖,在海外华人文学界获得普遍称誉。但当其期望进入内地文坛体制时,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甚至出版作品都很困难。王小波在其小说集《黄金时代》的后记中坦承:“本书得以面世,多亏了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必须说明,这些优秀的品质并非作者所有。鉴于出版这本书比写这本书困难得多,所以假如本书有些可取之处,当归于所有帮助出版它的朋友们。”

而1997年王小波遽然逝世,成为了王小波现象的开端。其作品被空前的传播和接受,在民间与知识界都引起巨大反响,作品的发行量至21世纪仍为90年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各种形式的王小波纪念会,作品研讨会层出不穷,一时间王小波现象席卷文坛、文艺界与文学批评界。

王小波现象的爆破点在于其杂文,值得一提的是,其杂文在身前就曾经受到关注。评论界有把王小波热比作陈寅恪热之后,自由主义浪潮在中国的第二次勃兴。

关于王小波小说价值的讨论,在主流文学批评界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可以说,王小波现象的主要焦点在于其杂文以及其所宣扬的自由主义思潮。而其小说在文坛的地位与技术性讨论,仍处于悬而不决的地位。

王小波说写作可以提升自己的的话第五篇
《初识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

——读后感

学院:外国语学院 班级:英语系文化五班 姓名:章丽

学号:201111010610

初识王小波

我之前只是听过王小波,并没有读过他写的文字,有一次在语文课上老师讲了一篇他写的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王小波的写作风格,文笔犀利,内容深刻引人深思,用诙谐幽默的手法描述当代人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反映出当代人时时刻刻都活在“设置”中。在文中写了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一个天才+全能,一万只猪中才能产生一个天才,而一百个天才中才能产生一个天才+全能,所以,这只特立独行的的猪是在百万之一的基因组合概率下产生的神奇猪,神奇猪遇上了神奇人,就有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文章。猪的世界影射着人的世界,有什么样的人的世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猪的世界:“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所以,王小波用那头猪影射自己,在嘲讽中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无视生活的设置,我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读完文章我不禁要佩服这只猪,作为人类我觉得我都不如它,他不管生活的“设置”,潇洒的过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却发现自己一直别人的安排之下,市场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束缚着自己,没有勇气摆脱“设置”。这只“猪”引起了我对王小波的兴趣,所以我选择读他的一本以《沉默的大多数》为名的杂文集,读过几篇文章后,对他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与认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篇文章了。

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里,写了一个不肯长大的人。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个小孩子。在冥冥

之中,有一种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所以他就成了一个侏儒。王小波用略带幽默又有些荒诞的故事引出自己的观点: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但是中国人,外国人中也有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同时这也为下文的叙述做了铺。接下来他就开始用几个例子来参数他的观点。

首先是数量的大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有好长一段时间他写自己的音乐,一声也不吭。后来在口授了一本厚厚的回忆录,并在每一页上都签了名,然后就去世了。这本会议录的主要内容就是他自己在沉默的那段时间你的所思所想。这就是前文所说的外国人也会选择沉默的生活方式。

随即他再次引用《铁皮鼓》讲到,小奥斯卡改变了自己的决心,然后长大了。他也决定开始说话,讲述了生活里的一些琐事,引用福柯先生的话:话语即权利。他却认为在当下的生活里应该是权利即话语,那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敏感时期,人们开始宣传“五讲四美”,但是如果你要给人讲“五讲四美”时最好戴上个红箍。即使像这样的好话,讲的时候最好有实力或者说是身份作为保证。将当时的情景描述的惟妙惟肖,也反映出当时的中国人不是不想说话,而是大部分人没权利说话。不得不承认,我也属于那沉默的大多数,对于生活中很多事都抱着不敢说、不能说、不必说的心态。正如王小波所说的,这似乎是中国人的通病。王小波在在此文中写到“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社会,喧嚣,

代替了我们沉静思考的东西。话语,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周围的一切。一般人从七岁开始走进课堂,更多的人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接受着话语的熏陶。“文革”中,外面总是装着高音喇叭,不分日夜地嚷着属于那个特殊时代的语言产物:“毛主席语录”、“十六条”、“五讲四美”等,可现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各种场合里不都充盈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类似话语吗,比如官话、套话、场面话。他们每天撰写文件及领导讲话稿,这不都是话语的捐税吗?于是,我们知道了,一亩地可以产30万粮食;知道了土平炉可以炼钢;知道了毛主席语录„„后来,我们也知道了,就算一亩地可以产30万的粮食也依旧会饿肚子,“饥饿可以把小孩变成白蚁。”欲望,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总是宣传着“一亩地可以产30万粮食。”的豪情壮语,饥饿却成为寻常百姓最重要最攸关生计的问题。于是我们更加的知道了,豪情壮语并不可以填饱肚子,解决问题。

“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话语就是思维的样板。一样的话语也可能产生不一样的想法。随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成长历程的不尽相同,想法、行为自然也就不同。而沉默,是为了终有一日的爆发。 社会就如一池子,而话语正如一池冷水,你没跳进去就无法去判别,可能是清水,抑或是浊水。人的一生迟早是要去“游泳”。但沉默,往往是最好的武器。话语,不仅仅是表达了说话者的医院,更加也可以影响听者的意愿以及行为。

话语,也代替权利,语出即有意图。所以,你可以选择听与不听,说与不说。话语愈多,善恶愈加分明。所以关于话语,不能完全相信。话语都有它鲜明的时代性,时代的产物也自有它圣代的特性在里面。沉默,有时也代表着一种坚忍,即使与现实相悖,你可以选择保持沉默,坚持着自己所坚持的观点,遵循、维护自己的内心。

书中比较有趣的提到作者曾看到的一件事,二人偶然相遇因为意见不和而大打出手,一人咬掉另一人的耳朵最终承认的故事。作者选择以打架其中一人咬掉另一人耳朵的怪诞事件为例,讲述了另一种关于“沉默”事件的始末。在轻松、幽默、荒诞的氛围中我感受到在作者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话语对人性、自由的束缚。即使这样,也依旧“人性尚存”“同类不会相食”。这位不忍将同学的耳朵咽下最终被惩罚的学生,恰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沉默就是人类的“性本善”。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不能说话,自然不能为自己不公的待遇或看法所辩驳、申诉。他们没能力,或者没机会说话;还有些人有隐情不便说话;还有另外一种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即使是属于最后这种人,也有义务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现在经历的时代很浮躁,越来越缺少沉得住气的智慧与理智,利益和金钱的诱惑也已早早得开始腐化学生的灵魂。我们外强中干,以为华丽个性的衣饰可以裹住脆弱的内心,于是穿着奇装异服,表情冷漠。内心又常常空洞肤浅,在虚无的网络中寻找虚无的知己,在现

王小波说写作可以提升自己的的话第六篇
《凤卓 《王小波杂文话语的时代意义》》

王小波杂文话语的时代意义

凤 卓

(巢湖学院 安徽〃巢湖 238000)

摘 要:王小波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通过话语理论与文化、政治、实践三个角度进行整合性的剖析,对王小波杂文话语的时代意义进行尝试性的探索,对其独具的话语特色进行详尽的解析。

关键词:《沉默的大多数》 文化 政治 实践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in Wang Xiaobo’s Essay Discourse

FENG Zhuo

(Chaohu College Anhui·Chaohu 238000)

Abstract:Wang Xiaobo's Miscellaneous Works Silent Majority, analyzing of the integrated through the theory of discourse and three perspectives such as culture, politics, practice. Tentatively exploring on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in Wang Xiaobo’s essay discourse. Detailed analyzing on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discourse.

Key words: Silent Majority; Culture; Politics; Practice

评论界以为,王小波的猝死成就了他的文学,李银河和媒体的炒作也成就了他,笔者却坚信正是90年代社会转型成就了他。王小波是那个时代的不幸,却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事,“王小波热”作为一个现象级的文化事件,突破点正是在于他的杂文作品引起的巨大反响。今天看来,王小波的杂文话语依然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对于王小波,这么一位“非主流”作家的祭祀始终是热闹非凡的。一周年祭,五周年祭,十周年祭,这些民间有组织的自觉纪念活动,一直备受媒体的青睐。但是,一个作家的历史地位与文学价值,主要还是取决于其作品本身。

90年代以来的中国学术界,有一个词语越来越受到关注,那就是“话语(discourse)”一词。“话语是由陈述组成的,陈述是话语的单位,是话语的原子,陈述之于话语,就象句子之于本文。话语就是一些陈述群。”[1]147话语不仅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和媒介,它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经验和智

[1]33慧的宝库,“为什么这个话语不可能成为另一个话语,它究竟在什么方面排斥其他话语,以及在其他话语之中、同其他话语相比,它是怎样占据任何其他一种话语都无法占据的位置?”福柯认为其原

因在于:“在任何特定的场域中都有一套特定的话语形成机制,使得该说的东西得到明确的言说,而不该说的东西则严格地受到排斥。结果导致一种话语的产生,必然以牺牲和剥夺其他的知识话语的资格为代价。”[2]220一种话语形式一旦形成,它便拥有了一套特定的话语形成机制,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话语场域,从而极力排斥其他话语。简言之,话语即权力,权力即话语。

笔者通过研究王小波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从文化、政治、实践三个角度剖析,试图阐释其杂文话语的时代意义,以期为更全面地认识他杂文的时代意义提供依据。

一、文化上——高举“自由”这面现代性旗帜

90年代,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文化进入大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空间逐渐走向多元化,在市场、传媒、话语等各种权力的缝隙之间,知识分子个体从各自的社会政治立场、思想学术背景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口号、主张:保守主义、人文精神、民族主义、激进主义、自由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反思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与命运。这些喧哗的“主义”“思潮”为争夺话语权,难免不发生或激烈或平和的交锋。

王小波注定是与自由、自由主义紧密相连的,他用短暂的一生给世间留下一笔丰硕的遗产,阐述了一位纯粹的自由主义者的立场。王小波杂文话语里永恒的主题,就是对自由的不懈追求,王小波是“在经历过思想浩劫的国度里硕果仅存的自由和独立思考的结晶”

[3]1,“人们喜欢王小波,首先是喜

欢他的自由精神,„„王小波一生酷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4]。自古而然,中国并没有思想自由、话语自由的历史传统和社会背景,知识分子始终是国家权威话语、政治话语的阐述者、附庸者。自康梁变法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包括胡适这样鼓吹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也没有真正认识、理解与西方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包蕴着科学、理性、智慧、天赋人权、个人本位、个人意志自由与人格独立这样一些内涵的自由主义”,而是刻意地欲借“自由主义”设计出一套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改革方案。

更可悲的是,随着“救亡图存”革命时代的到来,自由主义作为“反动”阵营被逐渐瓦解,以至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在随后的思想改造和“反右”等政治斗争中,几乎所有自由主义者都清除了自由信念,接受了革命理想主义信念,直到1989年前后自由主义才又“小心翼翼”地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90年代,在中国大陆,自由主义终于重新拂去历史的尘封,虽然意识形态的紧张氛围有所缓和,但文学创作依然也不可能完全摆脱主流的影响。王小波却早以自由灵性的写作姿态,大胆自由的独立创作,勇于做一只摆脱体制束缚的“特立独行的猪”,在杂文里他大胆地提出:“你有种美好的信念,我很尊重,但要硬塞给我,我就不那么乐意。”[3]43[5]

王小波不是中国90年代自由主义第一人,他却是有意识地自觉争夺话语主动权“自由派”第一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王小波给刘晓阳发的人生最后一封电子邮件,不妨看作是他关于“自由”的最后宣言:“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一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语,无疑表明了一个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灵魂的本真。

在王小波的杂文里,看不到高深晦涩的自由主义学理和系统的思想见解,他通过简洁明了的话语传达着一个自由主义者的批判立场:“他第一次以文学作品呈现:一个自由主义的韧性风格,这一风格不仅对文学有益,对从事学术思想者而言,也是一副适时的清凉剂。不能要求人们都向王小波看齐,但是王小波的生存方式至少能提醒人,自由主义不仅仅是一套内治严密的学理,还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生活态度。”王小波的杂文对于自由的追求,对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的杂文或许“代表了一个时代、一种群体的声音,代表了自由知识分子在90年代最有力最正确的方向”。 [8][7][6]442这一席发自肺腑的话

二、政治上——颠覆主流话语秩序,还原历史本身

历史是什么?事实又是如何?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绝大多数还是他者的叙述,如报纸,书籍,谈话等。了解历史,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借助统治者以最终胜利者的立场选择和编篡的历史材料,如历来的钦定正史。另一种是通过野史传说,民歌民谣,家族谱系,个人回忆录等形式保留下来的历史信息。”因此,历史的话语权历来为官方(主流话语)所把持,任何历史都不是预先存在的,它始终处于权力网里,只有通过权力话语的阐释才得以反映。

王小波是90年代的异端,他的杂文明显区别于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知识分子。可以说,王小波始终站在局外,挟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观察着中国的政治历史,在杂文中表现为:对主流话语秩序的颠覆,努力还原真实的历史。所以,“如果可以说王小波成就了某种‘历史’写作,那么它不仅关乎于文革的历史,或中国历史,而且关乎于历史本身”。他把世界划分为“阳”(话语)和“阴”(沉默)两个世界,“这个世界有个很大的误会,那就是以为人的种种想法都是由话语教出来的。假设如此,话语就是思维的样板。我说它是个误会,是因为世界还有阴的一面”

光有阳的一面,还有阴的一面”。 [3]13[3]8[10][9]。他认为,“世界不王小波的杂文,对“阴阳”的界定大体可分为如此两类关键词,“阳界”:愚昧、专制、强权、无智无性无趣、乌托邦、伦理、思想牢笼、话语圈、强势群体,它是话语权的世界,这里到处都是权力的争夺。“阴界”:自由、理性、有智有性有趣、科学、民主、人的尊严、沉默、参差多态、弱势群体,它是沉默的世界,由被遮蔽的许多个体组成。

王小波以为,从50年代开始,主流话语就一直在疯狂:既鼓吹过亩产30万吨钢,也炸过精神原子弹,说得不好听,它就是一座声名狼籍的疯人院。

[3] 15在云南当知青,有一天去集市买东西,“我身

上带的钱少了,搁下的钱不怎么够。那位傣族老太太——用当地的话来说,叫做蔑巴——就大呼小叫地追了过来,朝我大喝一声:不行啦!思想啦!斗私批修啦„„在当时,‘思想’这种状态成了‘害臊’.........

的同义语。”[3]165荒谬的权力话语对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无孔不入地掺入,人们在主流“话语圈”影响下,自觉地对“文革话语”进行模仿。90年代在北方某城市,王小波曾见到一批耍猴人,锣鼓一响,耍猴人便开始训话,他们也用杨秀清的口吻说:“为了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现在给大家耍场猴戏。”.[3]76他听后反感至极,可又不能走开,因为走开就意味着“破坏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可见,中国社会虽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权力话语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控制较前已大大削弱,但从美国留学归国的王小波,还是从街头耍猴人一番脱口而出的话看出了些许“文革遗风”。

诚然,“对历史的理解,标志着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风尚和意识。过去的历史,不在于它已经过去,而在于怎样理解过去。对人而言,过去不仅过去了,而且现在仍然存在”[11]。笔者认为,王小波正是通过自己亲历的生活及经验,对特定历史时代的思考与反省,打破时代的局限性,深入到历史的本来面目。他完全不愿作政治话语的“传话筒”,而是独立地观察、思考文革及中国过往历史,将传统意义上的“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解构为“一切历史都是权力与欲望的历史”,这本身便是对传统历史观和主流价值观的解构与挑战。

三、实践上——自觉的边缘个人化写作

王小波杂文话语之所以“特立独行”,正是以那极具个人魅力的文字实践为载体的。王小波杂文话语的实践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我认为,王小波的杂文创作就是一种自觉的边缘个人化写作。个人化“并非特指纯粹的文学风格特征,而是对作家个性化文学话语的一种解读。个人化写作应该是捍卫个体独立人格的写作,写作主体必须具有自由意志和批判精神,必须承担与生命相始终的责任、苦难和困境”。一位追求科学、理性、智慧的知识分子,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便是坚持独立思考,“真正的个人化写作,正是以真正的个人的真知灼见,面对时代和历史发言,面对存在领悟存在”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以自己的话语方式发表见解,参与社会批判。

中国知识分子有追逐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悠久”传统,最缺乏的就是独立个体意识和思想魅力。“五四”现代思想启蒙并没有改变多少传统思维结构与道德价值理念,如集体主义、集权主义、大同主义等等传统元素,被融合在新意识形态中存续下来。“集体主义”作为一个历史名词,它真实地记录了建国后“泛政治化”的社会生活,“在‘消灭私有财产’和‘实行经济平等’话语的掩饰下,个人话语淹没在‘国家、民族、集体’的洪流中,其结果便是政治势力堂堂皇皇流入各人胃部,所有的人必须仰其鼻息以求生存。个人的独立存在实际完全消失,沦为统计表上一个无关宏旨的小数点”。“文革”十年浩劫之后,“那些在社会上威望较高、影响力较强的知识分子往往寄希望于对政府的改革进程施加积极的影响,他们的身份仍然是作家协会的作家、研究机关的学者、大学的教授等等”。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化写作的再度出现是在90年代,这既是意识形态统一体瓦解的文学自觉时期,也是文学创作争鸣时期。在盛行“市民写作”“意识形态写作”“都市欲望写作”的时代中,王小波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即拒绝说教,捍卫个人独立人格,维护个人价值,以英美经验理性为底线,完成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反思,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黄遵宪语)式的个人化自觉写作。作为“五四”时代的遥远回声,从个人话语视角出发,“在世纪末的焦躁情绪和喧哗声中,个人化写作以内心的独白和自我扩张的呐喊建构了知识分子的话语机制”。王小波的个人化写作思路,摒弃了一切政治、权力的侵扰,展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自觉。

王小波坦言:“《独立宣言》里说:人人生而平等。这话是讲给英国皇上听的,表明了平民的尊严。这话孟夫子一定反对,他说过:无君无父,是禽兽也——这又简直是宣布说,平民不该有自己的尊严。总而言之,个人的体面与尊严、平等、自由等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没有的,有的全是相反的东西。”[3]139-140[16][15][14] [13][12]可以看出,王小波不仅走出了单位“体制”的束缚,更是在精神、思想、话语上全面地摆脱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依赖性,独立地思考个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在他心目中,世上只有一样东西具有自足的价值,那就是智慧,实际上是指一种从事自由思考并且享受其思考的乐趣的能力,这就

透露了他的理性立场背后蕴涵着的人文关切,他真正捍卫的是个人的精神自由。”[6]365

个人最终从集体中剥离开来,大写的“人”终于在社会实践中确立了话语主体地位,在王小波看来,知识分子的责任正是卸去“集体”,回归“个人”。自觉的边缘个人化写作,如今看来依旧是一条陷阱密布、荆棘丛生的荒途,但它恰恰又是21世纪中国文学最有希望、最有生机的精神生长点。

20世纪90年代,综观王小波的杂文话语,无论是对自由的执着、历史的思索、还是现实的批判,他始终保持清醒独立的启蒙精神和冷静深邃的思考。那跃动在文本中的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良心和积极“为人生”的理性,依旧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王小波所引起的许多话题应该被延续下来„„

参考文献:

[1] 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2] 福柯.权力的眼睛[M].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4] 李银河.王小波的名字是一个接头暗号[J].金色年华.2008(Z1).

[5] 黄书泉.文学转型与小说嬗变[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90

[6] 刘晓阳.地久天长[A].艾晓明,李银河编.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7] 朱学勤.1998年关于:陈寅恪 顾准 王小波[A].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C].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218

[8] 葛红兵,邓一光,刘川鄂.谁是我们这个世纪的大师[J].南方文坛.1999(5)

[9] [英]卡尔.历史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1:18.

[10] 纪珊珊.关于王小波叙事艺术的一种解读[J].双语学习:学习版.2007(5).

[11]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38

[12] 黄发有.准个体时代的写作[M].上海:三联书店,2002:13

[13] 郭宝亮.个人化写作与公共性[A].白烨编.2000中国年度文论选[C].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325

[14] 殷海光.殷海光先生文集(二)[M].台湾: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0:763.

[15] 丁东,谢泳.论自由撰稿人——以王小波为例[J].东方.2002(3).

[16] 刘晓林.论20世纪中国文学知识分子的个人化倾向[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2).

基金项目:

巢湖学院2011年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WY—2011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凤卓(1982.11—),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与当代传媒。

通联:238000 安徽省巢湖学院 凤卓

电话:0565—2600176 , 13805659360

邮箱:fengzhuo2005@163.com

王小波说写作可以提升自己的的话第七篇
《_黄金时代_的重写与敞开_王小波的写作与现代新理性的重建》

 第35卷 第2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3月 

“黄金时代”的重写与敞开

——王小波的写作与现代新理性的重建

姚新勇

(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鲁迅的《狂人日记》。这个结构

的两个基本版本在以后的演变中,一个遭到贬抑,文学及现代民族情感产生了持久的结构性影响,质性的艺术超越。本文试图将《黄金时代》,关键词:戏谑的智性;重构现代新理性

I:A   文章编号:100128204(2002)0220116205  王小波在其第一部作品集《黄金时代》的后记中写道:“本书的三部小说被收到同一个集子里,除了主人公都叫王二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们有着共同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我们的生活。”[1](P373)的确,以作品的素材来看,《黄金时代》应该纳入知青文学的范围,尤其是集子中的《黄金时代》中

(以下简称)更篇三部曲的第一部《黄金时代》《时代》

是在背景与结构上同《血色黄昏》非常接近。然而又如他所说的“还没有人这样写过我们的生活”[1](P373),《时代》不仅与各种知青小说相差甚远,而且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写作都极为不同。在王小波那里,文学的叙述向日常生活和理性思维、肉体和精神、荒唐和严肃、嬉戏和反思,向过去、现在和未来无限地敞开;他以其拉伯雷式的狂欢文体[2]和《十日谈》式的无拘无束汪洋恣肆的性爱描写及经验理性式的冷静[3],把我们带入一个相当新异的生命境界中,给中国人的存在提供了新颖的开放性结构之参照。为了对此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我们有必要对中国

现代人的一种压抑性情感结构①做些简略分析。

・・・・・・・  “做中国人很累”,程度不一的抑制性的感情总是常常伴随着我们,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生命的欢悦感从来都是他人世界的东西。它作为一种民族性的共同的感觉习惯不仅时常被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而且它所具有的情感性结构就与中国20世纪现代文学文本的压抑性对立结构是共构的,其最早的文本呈现就是鲁迅的《狂人日记》。这个篇幅短小的作品奠定了中国20世纪现代文学的压抑性对立结构的两个基本版本:第一个版本是“抽象”的众人的目光所聚成的整体性控制欲望——集体的看,与竭力逃避这种控制的个体欲念

・・・・

——个体的被看所构成的看与被看的对立性结构关

・・・・・

系,它是现代压抑性情感结构的坯基,或曰深层“无意识机制”。这一版本以悖论的形式既展现了压抑性对立结构对个体存在的抑制,又突兀了生命个体对这一机制的超越性欲望的疯狂[4]。另一个版本则是

1

收稿日期:2001-10-18

作者简介:姚新勇(1957-),男,新疆乌鲁木齐人,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当代文化批评。

(structuresofattitudeandreference)这一概念,揭示通① 赛义德(Said)在论述西方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关系时,引进了“态度和参照结构”

过西方文本写作一套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扩张相配接的一般性的文化地理观念是如何建构起来并发挥重要功能作用的。正如他所说,这种结构是与雷蒙・威廉姆斯(RaymandWilliams)所说的情感结构(structuresoffeeling)相近的(以上参见《CultureandImperialism》ALFREDA・

“压抑性情感结构”,若去除具体的内容,在功能上——将个人的心理结构同社会结构KVOPF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王小波说写作可以提升自己的的话》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王小波我为什么写作 王小波写作风格 王小波情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王小波说写作可以提升自己的的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王小波说写作可以提升自己的的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26122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