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论语的翻译与感悟

论语的翻译与感悟

2016-02-24 10:52:4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论语的翻译与感悟第一篇《论语感悟》 ...

论语的翻译与感悟第一篇
《论语感悟》

读《论语》札记

——11级 生物师范 何菲菲

美国1980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曾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被推举为十大思想家之首。

英国剑桥大学汉学家李约瑟认为,孔子学说并不局限于人文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巨大成就,评价孔子是中国的“无冕皇帝”。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表示“对于这位东方圣人极为景仰”,并经常称引孔子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他虽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但刻苦好学,成为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可见,孔子思想在17至18世纪的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对中世纪神学统治下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在18世纪的法国,中国受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重视,人们争相了解和谈论中国、研究中国。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推测:“早在公元2世纪,关于儒家的一些传说似乎已传入欧洲。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作之一,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所得;涉及哲学、政治、

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美国诗人庞德曾经译过孔子的《论语》。他晚年居留罗马,记者采访他,看见“房中最醒目的是两只手提箱和三本书:《诗章》、《论语》和罗宾逊版的《乔叟》 ”。庞德对记者说:“只有音乐的形式才能包容所有的材料,我心目中的孔子的宇宙,便是韵律与张力交互为用的宇宙。”谈到语言和政府的关系时,庞德引用孔子的话,说:“坏语言势必造成坏政府,而好语言未必造成好政府。孔子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在他的书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孔子的书中全部是最纯洁的道德,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据统计,《论语》在全球最重要的十部名著中,被翻译的语种数量居第二位。

1987年西蒙·莱斯在介绍他翻译的《论语》时说:“《论语》之外,没有任何一部著作对这个世界人口大国产生过如此持久的影响,而且不抓住这个关键,就无法接触到中华文明。 ”

外国人尚如此评价论语对中国的影响,那中国人自己呢?显然孔子的思想、著作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从不停歇、全方位地。不必刻意寻找,因为它就在我么的日常生活中!

每次看《论语》时,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一声声的论语诵读,便响切耳边,回想起那个画面,为之震撼,感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论语里所表达的思想也发人深醒!在论语中有许多篇章是关于为人处世的,这对处于人际关系网

主导社会中的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崇尚自由或被压迫的人,最先想到的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在他起草的1793年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引用孔子的格言,成为佳话。他写道:“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线则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体现的人人平等的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观点,也有自己决策的权利。自己都不乐意做的事,就不应该强迫他人去做,要懂得换位思考。我想这是为人的最高境界。

子夏即卜商,“孔门十贤”之一。其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历。” 也就是说“君子在别人看来仿佛会有三种变化:远看他的样子觉得在严可怕,靠近他又觉得和蔼可亲,听他说话又觉得理性严厉。”

通过“君子有三变”的论述,子夏给君子们怎样把握“庄严”和“和蔼”的树立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理性原则”,即该庄严的时候就要庄严,该和蔼的时候就要和蔼,该不该的判定标准是“理性原则”。子夏说的看起来的三变,本质上依然是一以贯之的不变。正如《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来说,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换句话说就是以平常心待之,以不变应万变。俗话说得好,“诚于中而形于外”,只要我们内心充满了对别人的尊重、宽容和一视同仁,言谈举止也就会流畅得体,自然就会使别人觉得你既可亲又可敬了。

比较喜欢的另一句关于君子的言论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养,小人则惦记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装有一份规矩、法度,小人则是满脑子的自己的利益和如何的能自己获得实惠。”

“土”在这里指的是乡土。在这里我们应该引申理解为是自己家的事情。“惠”指的是实惠、个人的私利。从这两个字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整天不考虑如何的用“德”去提高个人的思想素养,用“刑”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而是一味的在考虑自己的事情和私利,只想着如何能捞着实惠,那这个人就是很危险的,他做事肯定是不公正的,如果当官的话,那也一定是一个赃官,如果做朋友的话,也是肯定会做不长的,因为,他满怀的是小人之志。这是在告诫我们在为人处事是应当公正,克己守法,不能只狭隘地考虑个人利益。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正如孔子所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在日常中,真城对待每一人,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真心对每一个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要一一解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求知氛围和学习环境。

现代社会中有不少让人愤恨的事情,比如“小悦悦事件”、“扶摔倒老人被讹事件”,我相信每个人听到这样的事情都会愤恨,同时希望做的什么来改变这种现状,但有迫于某些压力二不能出头。

但是,“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原句的意思是:孔子讲到季氏在家庙用佾的乐舞这件事时说:“这种人如果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人不可以容忍的呢!” 孔子说这句话的起因是:当时在鲁国有三家是最有权势的贵族,分别是仲孙、叔孙和季孙,他们三家操纵着当时鲁国的政治和经济。而这三家贵族在平时确实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按礼数办事,为所欲为。孔子说的季氏就是季孙一家,按照当时的礼数,季氏作为大夫只能用四佾(佾为古时乐舞的行列),而他却违礼越分使用了只有天子可用的八佾,孔子对这种做法是痛彻不已,所以,才有了《论语》中孔子的这段话。

知道了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礼”的重视程度,而且还可以看出孔子虽无力改变却是敢于说出来并公开地进行批评的勇气。那么,我们呢?相比与孔子所处的时代,我们的法律制度更为健全,人们更应该团结起来对抗不良的社会行为。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的人生中,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身份或角色,

论语的翻译与感悟第二篇
《论语翻译》

论语翻译

1、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3、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这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6、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用来终身奉行的?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2、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育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3、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4、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流逝啊!日夜不停。‛

5、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论语的翻译与感悟第三篇
《论语翻译》

• 论语翻译

•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10、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3、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5、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6、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8、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2、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3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4、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15、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7、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8、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20、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2、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2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2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7、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8、当仁,不让于师 29、道不同,不相与谋 30、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3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2、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3、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34、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5、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6、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37、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39、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40、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1、士见危受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4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4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4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5、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46、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47、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48、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49、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0、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51、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 52、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的翻译与感悟第四篇
《论语翻译》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

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5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

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罕》)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

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的翻译与感悟第五篇
《论语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

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 孔子说:“在严寒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谢的。”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的翻译与感悟第六篇
《论语翻译》

《看往昔论语,悟今朝处世之道,虽然有点老古董,迷惘的时候晒晒,有时也另有一番滋味》

-----想不到这些话到今天仍是如此适用,向孔夫子致敬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德行高尚的君子吗?”)

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

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温习了?)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

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不是你应该祭的祖先,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9.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10.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为追求利益而行动,会招来更多的怨恨。)

1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

13.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14.子曰:“人之生也直也,罔之生也幸而免。”

(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1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我衰老得厉害了!我好久没梦见周公了。)

16.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不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1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18.曾子:“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颜回就这样做过了。)

19.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20.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2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2.子曰:“三军可夺帥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3.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24.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25.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26.子曰:“故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2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才能。)

28.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它的品德。)

29.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0.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完了!我从来没有见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3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3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人。”

(君子不以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33.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花言巧语就败坏了自己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34.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5.子曰:“辞达而已矣。”

(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36.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抱怨。)

37.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小人犯了过错一定会掩饰。)

10年2月16日整理

论语的翻译与感悟第七篇
《论语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认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就不敢在我面前随便说话,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夸口)说能够做到(怎样怎样),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别国的会盟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慢了,接着铿地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上身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最后。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有自己的宗庙,有同别国的盟会,不是诸侯国家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为诸侯做小事,那谁能为诸侯做大事呢?”


论语的翻译与感悟相关热词搜索:论语翻译及感悟 论语与人生感悟 于丹论语感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论语的翻译与感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论语的翻译与感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26169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