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推荐 > 中学生摘抄标注作者

中学生摘抄标注作者

2016-02-26 09:13:4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中学生摘抄标注作者第一篇《学生论文格式摘录》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中学生摘抄标注作者》,希望能帮助到你。

中学生摘抄标注作者第一篇
《学生论文格式摘录》

学生论文格式参照学报规范的摘录条款

基于教育部文件的权威性和行业指导性、示范性,亦基于我院规范和统一学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格式的现实需要,特从《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教育部办公厅文件、教社政厅 [2000]1号,2000-01-18发布)摘录相关条款,作为我院以后学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格式之指导性文件。

政法学院 2011-4-28

7.篇名 篇名应简明、具体、确切 ,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 ,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篇名 ,用较小字号另行起排。篇名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和公式。

9.摘要

公开发行的学报 ,其论文应附有中英文摘要。摘要应能客观地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 ,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一般不超过200字 ,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排在作者署名与关键词之间。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中文摘要前以“摘要 :”或“[摘要]”作为标识 ;英文摘要以“Abstract:”作为标识。

10.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 ,一般每篇可选3~8个 ,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 ,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 :”或“[关键词]”作为标识 ;英文关键词前以“Keywords :”作为标识。 示例 : 关键词 :《左传》 ;语言艺术 ;修辞 ;交际语言

17.正文

17.1文内标题力求简短、明确 ,题末不用标点符号(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 )。层次不宜过多 ,一般不超过5级。大段落的标题居中排列 ,可不加序号。层次序号可采用一、(一 )、1、(1)、1) ;不宜用① ,以与注号区别。文中应做到不背题 ,一行不占页 ,一字不占行。

17.2用字应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除某些古籍整理和古汉语方面的文章外 ,避免使用旧体字、异体字和繁体字。简化字应执行新闻出版署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92年7月7日发布的《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 ,以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为准。

17.3标点符号使用要遵守GB/T15834 -1995《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参考文献著录中的标点作为标识的用法另据后文规定 ),除前引号、前括号、破折号、省略号外 ,其余都应紧接文字后面 ,不能排在行首。夹注及表格内的文句末尾不用句号。著作、文章、文件、刊物、报纸等均用书名号。用数字简称的会议或事件 ,只在数字上加引号 ;用地名简称的 ,不加引号。外文的标点符号应遵循外文的习惯用法。

17.4数字使用应执行GB/T15835 -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凡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各种记数与计量(包括正负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约数 ),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 ,星期几一律用汉字。夏历和清代以前(包括清代 )历史纪年用汉字 ,加圆括号注明公元纪年。多位的阿拉伯数字不能移行。4位以上数字采用3位分节法 ,即节与节之间空1/4字距。5位以上的数字尾数零多的 ,可以“万”、“亿”作单位。数字作为语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词、缩略语 ,应使用汉字。邻近两个数字并列连用所表示的概数均使用汉字数字。

17.5插图和照片应比例适当 ,清楚美观 ;图中文字与符号一律植字。插图应标明图序和图题 ,序号和图题之间空1字 ;图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仅有1图者于图题处标明“图1” ;图题一般居中排于图的下方。图一般随文编排 ,图较多时也可集中排在文末或其他适当位置。插图的横向尺寸不超过版面2/3者 ,图旁应串文。图需卧排时 ,应顶左底右。插页图版可另编页码 ,并在图版上方标识文章篇名和所在页码。

17.6表格应结构简洁 ,具有自明性。尽可能采用三线表 ,必要时可加辅助线。表格应有表序和表题。序号和表题居中排于表格上方 ,两者之间空1字。表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仅有1表者 ,于表题处标明“表1”。表内数据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 ,个位数、小数点位置应上下对齐。相邻行格内的数字或文字相同时 ,应重复填写。表一般随文编排 ,先见文字后见表。表格的横向尺寸不超过版面2/3者 ,表旁应串文。表需卧排时 ,应顶左底右 ;需跨页时 ,一般排为双面跨单面 ;需转页时 ,应在续表上方居中注明“续表×” ,表头重复排出。

17.7文稿中的计量单位应严格执行GB3100~3120 -93《量和单位》的规定。

17.8文稿中的数学公式应简明、准确地表达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一般另行编排 ,主辅线须区分清楚。在不引起误解的前提下 ,某些公式也可夹在文句中间。数学公式的编排 ,应遵循量、符号的书写规则。

17.9每篇文章应尽可能排在连续页码上。确需转页时应在当页最末一行标点停顿处注明“下转第×页” ;在接转部分之前注明“上接第×页” ,字体与正文区别 ,加圆括号。转页应尽可能少 ,并不可逆转。

17.10分期连载的长文 ,应在每期篇名之后加注连载序号 ,文末加注“待续” ,最末一期加注“续完”。 19注释 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篇名、作者注置于当页地脚 ;对文内有关特定内容的注释可夹在文内(加圆括号 ),也可排在当页地脚或文末。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20.参考文献

20.1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GB7714 -8《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 ,采用顺序编码制 ,在引文处按论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 ,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在同一文中被反复引用者 ,用同一序号标示 ,需表明引文具体出处的 ,可在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页码或章、节、篇名 ,采用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

20.2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 ,其排列顺序以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准 ;参考文献列表时应以“参考文献 :”(左顶格 )或“[参考文献]”(居中 )作为标识 ;序号左顶格 ,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示 ;每一条目的最后均以实心点结束。

20.3各种参考文献的类型 ,根据GB3469 -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 ,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S———标准 ,P———专利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采用单字母“A”标识 ,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采用单字母“Z”标识。对于数据库、计算机程序及电子公告等电子文献类型 ,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 ,需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 :MT———磁带 ,DK———磁盘 ,CD———光盘 ,OL———联机网络 ,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 识 :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注其载体类型。

20.4参考文献著录的条目以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在文末。其格式为 :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 示例 :

[1]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 ,1991.

[2]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文选[C].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D].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1992.

[4]白永秀 ,刘敢 ,任保平.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1998.

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 ,年 ,卷(期 ):起止页码. 示例 : [5]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 ,1998 ,(3) :167 -173.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 (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示例 :

[6]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121 -133.

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 ,出版日期 (版次 ). 示例 : [7]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 ,1998 -12 -25(10).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序号]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S]. 示例 :

[8]GB/T16159 -1996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 ,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任选 ). 示例 :

[9]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01].http://WWW.cajcd.cn/pub/wml.txt/980810 -2.html,1998 -08 -16/1998 -10 -04.

[10]万锦.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98 -1993).英文版[DB/CD].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各种未定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示例 :[11]张永禄.唐代长安词典[Z].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0.

20.5注释集中排在文末时 ,参考文献排在注释之后。

23.电子邮件与网络地址 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 ,宜在版权页适当位置编排编辑部电子邮件地址(E -mail)和网络地址(http)。

示例 : E -mail:caj-cd@tsinghua.edu.cn http.//www.cajcd.edu.cn

附录:《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

教育部办公厅文件

教社政厅 [2000]1号

2000-01-18

为适应学术期刊文献信息传播现代化的需要 ,推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化 ,提高学报质量 ,扩大学术交流 ,根据有关国家标准和法规文件 ,并结合学报编排的实际 ,特制定本规范。

1.内容与适应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学报的基本项目、结构和编排格式 ,适用于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也可供其他社会科学期刊 参照使用。

2.引用标准及参考规范文件

GB/T1.1 -93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

GB788 -87图书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

GB/T3179 -92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

GB7713 -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排格式

GB9999 -88中国标准刊号

GB3259 -92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

GB11668 -89图书和其他出版物的书脊规则

GB6447 -86文摘编写规则

GB/T3860 -1995文献叙词标引规则

GB/T7408 -94数据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GB/T15835 -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GB3100~3120 -92量和单位

GB/T15834 -1995标点符号用法

GB7714 -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3469 -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

新闻出版署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 ,1992 -07 -07

新闻出版署.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 ,1995 -06 -13

新闻出版署.期刊管理暂行规定 ,1998 -11 -24

CAJ -CDB/T1 -1998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1999 -01 -12

3.基本版式

3.1每种学报的版式应力求统一和稳定。

3.2采用16开本 ,幅面尺寸为188mm×260mm或210mm×297mm。也可采用其他开本 ,所有开本尺寸的误 差均为±1mm。

3.3正文一般采用通栏或双栏横排 ,也可采用其他版式。

3.4定期出版 ,周期一般不长于一季度 ;一年之内每期页码应固定。

4.封页

4.1封面设计应庄重大方 ,体现刊物特点 ,并保持相对稳定。

4.2封面应标示中文刊名 (包括刊名汉语拼音或自治民族文字刊名 )、英文刊名、出版年份、卷次、期次。刊名应置于显要位置 ,并采用规范汉字。主办学校全称如未能在刊名中出现 ,应在封面予以标注。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国际标准刊号(ISSN)应使用不小于新5号字印在封面右上角。条码应按规定印在封面左下角或封底右下角。

4.3封底一般为版权页。应在固定位置标注中文刊名全称 ,创刊年 ,刊期 ,出版年份、卷次、期次 ,主办单位 ,主编姓名 ,编辑者、出版者及其地址、邮政编码 ,印刷单位 ,发行单位 ,中国标准刊号(含国际标准刊号、国内统一刊号 ),国内代号 ,国外代号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定价以及出版日期 ;公开发行的学报 ,应用英文著录刊名全称及主要的版权事项。

4.4厚度超过5mm的学报 ,应在书脊上排印书脊名称 ,包括中文刊名全称、出版年份、卷次、期次 ;一般纵排 ,数字用汉字表示。无法排印书脊名称的学报 ,可在封四紧挨书脊边缘不大于16mm处印刷边缘名称 ,其内容同书脊名称。

5.目次页

5.1目次页版头应标注刊名全称、出版年月、卷次、期次或同时标明总期次。

5.2中文目次表应列出本期全部文章的篇名、作者姓名和起始页码。英文目次表可选择列出重要文章的篇名、作者姓名和起始页码 ,排于中文目次表之后。作者超过3人时也可仅列前3人 ,后面加“等”字。

5.3目次表可按学报内文章的顺序排列 ,也可分专栏排列。各种补白短文的篇名用较小字号集中排列于主要文章之后。

5.4目次页所在位置各期应相同 ,如有必要变更 ,应从新一卷(年 )的第1期开始。

6.页码与刊眉

6.1页码是学报每期正文(含扉页、目次页 )的连续编码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6.2刊眉应标注中英文刊名全称 ,卷次、期次、出版年月 ,一般排在正文篇名页。

7.篇名 篇名应简明、具体、确切 ,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 ,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篇名 ,用较小字号另行起排。篇名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和公式。

8.作者署名及工作单位

8.1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作者姓名置于篇名下方 ,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译文的署名 ,应著者在前 ,译者在后 ,著者前用圆括号标明国籍。各种补白短文 ,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8.2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姓前名后 ,中间为空格 ,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 ,复姓连写 ;名字的首字母大写 ,双名中间加连字符 ,姓氏与名均不缩写。示例 : ZHANGYing(张颖 ),WANGXi-lian(王锡联 ),ZHUGEHua(诸葛华 )

8.3对作者应标明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 ,加圆括号置于作者署名下方。 8.4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用逗号隔开 ;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 ,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 ,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注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 ;各工作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隔开。 示例 : 熊易群 1,贾改莲 2,钟小峰1,刘建君1 (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 ,陕西西安710062 ;2陕西省教育学院教育系 ,陕西西安710061)

9.摘要

公开发行的学报 ,其论文应附有中英文摘要。摘要应能客观地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 ,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一般不超过200字 ,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排在作者署名与关键词之间。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中文摘要前以“摘要 :”或“[摘要]”作为标识 ;英文摘要以“Abstract:”作为标识。

10.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 ,一般每篇可选3~8个 ,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 ,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 :”或“[关键词]”作为标识 ;英文关键词前以“Keywords :”作为标识。 示例 : 关键词 :《左传》 ;语言艺术 ;修辞 ;交际语言

11.分类号 应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 )对每篇论文标引分类号。涉及多主题的论文 ,一篇可给出几个分类号 ,主分类号排在第1位 ,多个分类号之间以分号分隔。分类号排在关键词之后 ,其前以“中图分类号 :”或“[中图分类号]”作为标识。 示例 : 中图分类号 :A81;D05

12.文献标识码 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 ,每篇文章均应标识相应的文献标识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 ;B———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 ;D———动态性信息 ;E———文件、资料。中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文献标识码 :”或“[文献标识码]”作为标识。 示例 : 文献标识码 :A

13.文章编号 凡具有文献标识码的文章均可标识一个数字化的文章编号 ;其中A、B、C三类文章必须编号。文章编号由每一学报的国际标准刊号、出版年、期次号及文章篇首页页码和页数等5段共20位数字组成 ,其结构为 :XXXX -XXXX(YYYY)NN -PPPP -CC。其中文标识为“文章编号 :”或“[文章编号]”。 示例 : 文章编号 :1000 -5293(1999)01 -0066 -09

14.收稿日期

14.1收稿日期是指编辑部收到文稿的日期 ,必要时可加注修改稿收到日期。

14.2收稿日期采用阿拉伯数字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标注 ,以“收稿日期 :”或“[收稿日期]”作为标识 ,排在篇名页地脚 ,并用10字距正线与正文分开。示例 : 收稿日期 :1998 -08 -18

中学生摘抄标注作者第二篇
《初二语文阅读解题方法(整理版_适用于初二学生)》

基础知识: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文章题目的作用: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4.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5.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7.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8. 容易弄错的术语:

(1)表达技巧 = 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 =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表现手法 =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4)修辞手法 =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反复„„

(5)语言特点 = 通俗易懂/ 严谨/ 优美、生动、鲜明/ 充满感情色彩(常与修辞手法合用)

9.在哪儿找线索: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0. 引号的作用:

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表强调。

记叙文阅读:

一、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三)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二、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快速浏览全篇文章。

答题前应快速浏览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事件、结果。可适当做标记 2、带着问题读文章的相应段落。

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主旨句。

开头、结尾、过渡句段、修辞句、抒情议论句画上角标记号。

注意从题干中找出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中相应段落。

3、答题。

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运用下文常见答题技巧回答;如无法判断,可摘抄文段原文原句。

字迹工整,卷面干净;可用①②③等序号对答案进行标注。

二、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表现了 的特点(使语言更加 ),

表达了 的感情(反映了 的形象)。

初二语文阅读解题方法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可以从2个方面谈:(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3

答题格式:运用 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 特点。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 的语气。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使用设问,引起读者对 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 突出了 。

5、反复:强调了 加强了语气。

(三)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答题格式:我认为(觉得) 。因为 。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只有等):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提炼中心、主题:

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初二语文阅读解题方法 4 说明文阅读:

一、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

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二、常用的答题技巧:

(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题:

答题格式:本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使读者 。

(二)“××”词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三)“××”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格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四)说明文中的主观题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 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中学生摘抄标注作者第三篇
《语文阅读方法+答题公式(适用于初中)》

一.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三.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四.文章题目的作用(效果、好处):

(1)标题的本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深层含义:

①结构 (线索 贯穿全文 / 悬念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双关等)

③主旨 与主旨(中心)的关系(文眼、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④人物 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⑤表现手法 象征

(3)、表达效果 (题目本身特点)

生动形象、充满诗意、营造氛围、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五、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一)句子或段落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二)句子或段落在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开篇点题、概括该句或该段的内容、抒发….情感、点明…..的中心,深化….的主题、画龙点睛

六、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七、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八.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自由表达感情,给人真实可信之感;更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行文有感染力。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九. 容易弄错的术语:

(1)表达方式

表现作者的某种境界和心中的情感,点化细节,深化主题,渲染情感、画龙点睛,使文章更有深度,读之令人回味无穷。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间接抒情即:借景抒情,如《春》。 借事抒情 、 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2)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3)表达方式 :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4)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十.线索:

一是以实物为线索。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围绕“藤叶”记叙了琼珊生病看藤叶、看藤叶病好、贝尔曼画藤叶的事件。

二是以人物为线索。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三是以事件为线索。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如《分马》,先写分马前的动员,又写分马的具体情况,最后又写换马。全文自始至终以“分马”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写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

四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如《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不喜欢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赞颂蜜蜂——想变成蜜蜂,把思想感情贯注于文章之中,其发展变化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

在哪儿找

1、标题;2、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或某个抒情议论句 3、以人物情感变化为线索

十一.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快速浏览全篇文章。

答题前应快速浏览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事件、结果。可适当做标记 2、带着问题读文章的相应段落。

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主旨句。

开头、结尾、过渡句段、修辞句、抒情议论句画上角标记号。

注意从题干中找出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中相应段落。

3、答题。

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运用下文常见答题技巧回答;如无法判断,可摘抄文段原文原句。

字迹工整,卷面干净;可用①②③等序号对答案进行标注。

十二、具体的一些方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必须保留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二)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答题格式:我认为(觉得) 。因为 。

(三)提炼中心、主题:

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中学生摘抄标注作者第四篇
《浅谈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内容提要:阅读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本文具体介绍笔者在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方面的一些粗浅做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语文学习通常分为“读、写、听、说”四个方面,而语文阅读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从读中求理解,从读中求知,从读中掌握读书的方法,从读中开发智力, 很早就被我们的前人看中。培养学生迅速、准备、高效的阅读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如今语文教学极力追求目标之一。下面笔者就谈一谈在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方面的一些粗浅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要注意从激发学生兴趣起步,进而端正学生阅读动机,把学生导下“书海”,养成读好书的自觉性,逐步形成

一个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兴趣是人积极研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会使学生具有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阅读的目的和意义。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在阅读时如果有了动机的驱使,就容易读下去,钻进去。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前不能没有目的,没有“奔头”。张志公先生也说过:“阅读不仅仅是学习和继承前人和他人知识,它还影响到人类社会现状和未来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阅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相应要求,在给学生的阅读安排时也要做到精心设计,认真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设“关”置疑,造成学生觉悟的机会,给学生以成 功的快乐。同时,也要不断地相机诱导,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主动地进行研究、探索和创造的良好习惯,毕竟,“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

其次,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情感悟。流传至今的历代文学作品,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盛传不衰,就是因为作家文人的笔墨中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文章情铸成”嘛! 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和运用这个特点,通过读讲的训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叩击学生心灵,通过阅读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

再次,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培养兴趣的方法。例如:比赛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采取各种读书竞赛,可以分排读书,也可以分男女进行读书比赛,诸如此类的方法能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极

大地调动学生健康 阅读的主动性。但各年级不能盲目雷同,比赛的内容要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有所“升格”。使用这种方法同时要求教师在指导中应多做鼓励性评语,即使学生个别地方 说的不尽准确,也要鼓励为主,不能横加指责,对学生要求过高。寻找法:就是教师在阅读前出示相关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在文章中寻找答案,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在设计题目时要清醒把握题目难度,不能过难,让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就可在文章中找到答案,这种成就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读法:要求教师能很好地驾驭教材,根据阅读内容与阅读目的,结合教材训练要求提出一些小问题,由于学生独立或小组讨论完成。注意问题的提了应先易后难,先简后繁,逐步加深,这样才能很好地激发其阅读的兴趣。方法很多,但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要把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出来,这样,阅读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阅读时 易受个人情感的支配,会把自己的兴趣放在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当然不管是以上所讲的三种方法,还是文学欣赏课、诗歌郎诵会、文学社活动等等形式,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重视阅读方法的引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要树立一个长远的观点。不仅是让学生读的书越多越好,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方法得当,就

象掌握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可以使学生抓住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吕叔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当然,阅读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以积累法为主,讲一讲在语文阅读中如何积累。

古人对积累有过不少的论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表明了积累的重要性。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精辟的论述,都表明了积累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必须以阅读 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而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

语文阅读的积累有多种方法,主要有“记、摘、剪、标、理、用”法。

记, 也就是背诵。阅读不仅仅包括读,还包括背诵,而且背诵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要给学生规定一定的背诵篇目,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我在教学中围绕着“初中生必读书目”指导学生背诵,效果不错。许多作家都很重视背诵。背诵时要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记忆之后要注意巩固,每隔 一段时间再复习一下,便能提高记忆的效率。

摘,就是摘抄,择要记录。在阅读过程中看到动人的章节,就把它摘抄下来,一来以备今后不时之需,二来能训练书写速度,益处很多,为广大语文爱好者所采用。我要求学生每人具备一本“摘抄本”,学生做的都很认真,好多学生的“摘抄本”都可以拿去展览了。

剪,是剪辑,一些废旧的报刊和书籍,上面有某些好的内容,便可剪下来。这样做,省时省力,但要破坏资料,所以不宜过分提倡。

标,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圈点评注。这种“标”的方法适合于泛读的文章。通过“标”,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强印象。毛泽东在求学时代便对众多文章进行评点标注。

理和编,即梳理和编辑,是对所记所抄所标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和编辑,使之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百科全书”式的资料库。具体做法是将资料分类,标上页码,再制定一个总目录,目录要留有余地,以便及时补充。

用,就是实验、运用,用是积累的目的。充分运用自己所学,进行各种演说、写作、出墙报、办小报等,这方方面面的运用又反过来巩固自己的所学。

另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论。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在文体上,应把握各种文休的特点。在内容上,议论文指论点和论据;记叙文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讨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说明文或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在形式上,议论文主要

中学生摘抄标注作者第五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案设计(有答案)》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掌握并落实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

2.细读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片段,了解作者儿时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感受童年鲁迅的成长历程。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确凿( ) 菜畦( ) 攒( ) ...

敛( ) 脑髓( ) 觅食( ) ...

倜傥( ) 鼎沸( ) 鉴( ) .....

竹筛( ) 秕谷( ) 蝉蜕( ) ...

拗( ) 锡箔( ) ...

2.解释加点的字词。

人迹罕至( ) 人声鼎沸( ) ...

拗过去( ) 敛在盒里( ) ..

攒成小球( ) .

3.参考课后练习,理解文章内容。哪些问题你能回答,哪些问题还不明白,除练习中的问题外,你又发现了哪些问题,请标注出来以备课堂解答。

二、整体感知

从题目上看,作者回忆了儿时在哪两处的生活片段?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两个地点间的转换的?

三、局部探究

1.“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书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Ade”、三个“们”,表达了“我”的什么情感?

2.百草园为什么这么让“我”留恋?

3.阅读课文第1~8段,将你认为最能体现百草园乐趣的一处语句摘抄下来,并作点评。 摘抄:

点评:

4.“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的作用是什么?

5.作者在描写百草园中景物时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出儿童特有的感受。你觉得哪些词语能够体现这个特点?圈出来,重点品味一下。

6.“美女蛇”的故事对于表现百草园在鲁迅心中的印象有何作用?

7.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准确表现捕鸟的过程?哪些词句写出了捕鸟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变化?

8.作者描写雪地捕鸟,是否勾起了你对自己美好童年的回忆呢?模仿本段文字的写法,写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游戏或一个场景。

9.在三味书屋里,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与百草园相比,作者笔下三味书屋的生活有哪些别样的快乐?

10.在三味书屋学习了6年之后,鲁迅顺利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继而入南京铁路矿务学堂学习,1902年又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这一切都离不开鲁迅在三味书屋里打下的基础。在经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后,鲁迅变了……

结合你的阅读体会,思考本文的题目还包含着什么样的转变。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 到 的 ”句式来表达你的阅读感悟和阅读发现。

四、推荐阅读

课下阅读《朝花夕拾》,做好读书笔记,把有趣的章节或故事复述下来跟同学们分享。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záo qí cuán liǎn suǐ mì tì tǎng dǐng fèi jiàn shāi bǐ tuì ǎo xī bó

2.稀少 本义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文中形容人声喧闹 用力弯曲 收拢 凑在一块儿

3.略。

二、整体感知

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过渡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三、局部探究

1.示例:“我”不知道被送到书塾去的原因。三个“也许”是“我”对家人将“我”送到书塾去的原因的猜测,其中又隐含“我”不愿离开的无奈,可见“我”不知道去书塾的原因。“Ade”表现了此

时此刻的眷恋、惜别之情。“们”这个虚词饱含童年鲁迅离开百草园时的复杂心情,它不仅仅是一个小孩子俏皮的语调,更集中体现了童年鲁迅对百草园的不舍、依恋之情。

2.百草园明明只有一些野草,在作者笔下却被称为“乐园”,是因为在这里活跃着一颗童心,洋溢着儿童的趣味,有美好的自然景物,有神秘的“美女蛇”的故事,有雪后捕鸟的乐趣。

3.示例:摘抄: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点评:这处描写,仿佛让人看见了童年鲁迅拔得满头大汗,灰头土脸的样子。“牵连不断地拔起来”写出了忙碌,“却”写出了心中失望。失望却又乐此不疲,这份热切的期望,体现了童年鲁迅的天真稚气,表现出他的童趣、童心……

4.示例:这一句式重点强调“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可见百草园有趣之处很多,“我”在说起百草园时的那份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5.示例:“光滑的石井栏”“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拟人的手法简笔勾勒,写出了儿童特有的感受。“油蛉”是“低唱”,“蟋蟀们”是“弹琴”,“断砖”下“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多么神奇的际遇,多么丰富有趣的童年生活!

6.“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7.(1)“扫”“支”“撒”“系”“牵”“看”“拉”,这些捕鸟动词的准确运用,使当年的场景历历在目;多年后鲁迅记忆犹新,可见当年快乐之深。(2)“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充满着期待,心情何其紧张!“跑去一看”,又是何其兴奋!“却什么都没有”,该是何其失望!“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又可以想象童年鲁迅的沮丧。而捕鸟的乐趣也就尽在这期待、紧张、兴奋、失望与沮丧之中。

8.略。

9.示例:(1)活泼、调皮、可爱、天真、好奇、好学。(2)后园中可以寻觅到很多快乐,如折蜡梅花等,三味书屋是另一个百草园;读书也有快乐,先生读书入神的姿态很奇怪,很有感染力;可以见机找乐,课上偷着画画,兴味盎然。

10.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幼时玩乐到少年读书的过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天真顽皮到成熟懂事的成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偏隅一园到走向世界的跨越。

四、推荐阅读

中学生摘抄标注作者第六篇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中学生摘抄标注作者第七篇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及技巧》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及技巧 基础知识: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文章题目的作用: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4.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5.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7.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8.容易弄错的术语:

(1)表达技巧 = 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表现手法 =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4)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反复……

(5)语言特点= 通俗易懂/ 严谨/ 优美、生动、鲜明/ 充满感情色彩(常与修辞手法合用)

9.在哪儿找线索: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0. 引号的作用:

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表强调。 记叙文阅读:

一、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三)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二、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快速浏览全篇文章。

答题前应快速浏览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事件、结果。可适当做标记

2、带着问题读文章的相应段落。

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主旨句。开头、结尾、过渡句段、修辞句、抒情议论句画上角标记号。注意从题干中找出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中相应段落。

3、答题。

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运用下文常见答题技巧回答;如无法判断,可摘抄文段原文原句。字迹工整,卷面干净;可用①②③等序号对答案进行标注。

三、常见题型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的特点(使语言更加 ),表达了 的感情(反映了 的形象)。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可以从2个方面谈:(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运用 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 特点。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中学生摘抄标注作者》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中学生摘抄标注作者”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中学生摘抄标注作者"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tuijian/26479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